幽徑悲劇的讀后感(專業(yè)20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所產生的感想和思考,它能反映出讀者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對于我們來說,寫一篇讀后感是很有必要的。讀后感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它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索書中的思想和情感,也讓我們有機會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讀后感既是對書中內容的回顧和總結,也是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評價,我們的每一篇讀后感都是一段獨特的精神交流。讀后感是一種記憶,它能夠記錄我們讀書時的情緒和思考,同時也是一種表達,它讓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感悟與他人分享。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將書中的內容與現實進行聯系和對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靈感。這些范文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書籍,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等,希望大家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借鑒其中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一起來看看吧,相信這些讀后感范文會讓你對寫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一
    家門前的這條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羨林先生的《幽徑悲劇》里的小徑,“因為天天見面,也就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遍T前的這條路是用紅色的磚塊鋪成的,因為不斷有鞋子和車輪的踏過、駛過,它已經變得坑坑洼洼,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滿臉皺紋。但是,它卻留下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如果說季老先生的那條幽徑是悲劇的話,那這條路就是喜劇了。
    這條路鋪成的時候,我才學會走路。聽媽媽說,那時候,她總是領著我在這條路上練習走路。媽媽讓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幾步,蹲下,我踉踉蹌蹌地撲到媽媽的懷中。
    小時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爺爺拿著小板凳坐在小路邊,看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聽爺爺講《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條小路和我一起認真傾聽著爺爺動人的故事,嫦娥姐姐為不讓壞人吃下仙藥而自己吃下仙丹,飛向了寒冷的月宮而不能與家人團聚了。無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織女的家庭,從此天河兩隔,難得團聚,我們聽得好感動,好傷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邊有一棵石榴樹,一到秋天,樹上就掛滿了只有雞蛋大小的紅石榴,像一盞盞小燈籠,我們這群孩子看到這么美的石榴樹,不忍心摘下這些紅通通的“小燈籠”,只是輕輕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我們看了都覺得心疼,便把彩帶系在樹枝上,小石榴樹又充滿了生機。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戲、打鬧,好不熱鬧??墒遣痪煤?,因為路太窄影響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們也不常來玩了,小路顯得寂寞。為了讓小路恢復往日的生機,我在路旁種了些迎春花,現在的小路又和從前一樣生機勃勃了。
    踩著小路我一天天長大。我也越來越懂得,美的事物絕不可毀滅,世界上應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惡丑。
    這條路留給我的回憶真的很多,它見證了我的成長!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二
    前幾日,我們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革”后所作的《幽徑悲劇》。這是一篇批判性的文章,諷刺了那些愚氓之人,以及人們對砍伐古藤這種惡行無動于衷的社會風氣。
    我發(fā)現季羨林先生其實是一個細心、對生活有著美好向往的人。下面,就讓我們慢慢品讀一篇令人憂傷的文章吧!
    讀完這篇文章,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作者對這顆古藤的熱愛就像對朋友一樣。第九段介紹了古藤的歷史。經過了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這顆古藤之所以不容易,是因為它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此時的“十年浩劫”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在那個數都不容易熬過來的時代,可作者卻熬下來了;在那個人都不容易熬過來的時刻,這顆古藤卻活下來了??梢娝麄兊母星橹?。在文革期間,作者也曾遭到迫害,他在文中寫道“每到春天,我在悲憤、惆悵之余,唯一的一點安慰就是幽徑中這一顆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聽到嗡嗡的風聲,頓覺這個世界還是值得留戀的,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庇纱丝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和古藤的親密關系。
    因為作者非常喜歡這顆古藤,所以當古藤被害時,貌似只有作者一人悲傷?!叭松亟涍€是以個荊棘叢?!睆倪@句話看出作者對生活中美好東西失去的失望。被砍斷的藤蘿,形如吊死鬼一般,沒有了根上養(yǎng)料的供給,它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死去?!肮盘偕系淖匣ㄟ€在微笑,但它們不久就會微笑不下去,連哭泣也沒有地方了?!笨闯鲎髡咝闹械谋瘧嵟c同情。
    關于殺藤兇手,文中明確寫道“毀于愚氓之手”,“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還有“在茫茫人世中,爭名于朝,爭利于世”的那些人,“哪里有閑心來關懷一顆古藤的死活呢?”
    在這幾個句子里,我讀出了作者心中的憤怒。作者揮舞著筆桿告訴人們:“這古藤的死,預示著這個時代的悲劇,一個民族的悲劇?!弊髡吲Φ厝ナ棺x者們覺醒,希望他們有所改變。
    目睹這一悲劇的除作者外,還有燕園中人。不用說,從這點可以看出,作者心靈的高尚以及世人的麻木。我在讀文章最后一段的時候,心中也有一絲悲傷,我要做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細心觀察,慢慢品味人生之美麗。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三
    在這兩天,老師一共花了三堂課的時間,來為我們解讀《幽徑悲劇》這篇文章。讓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同小可,應該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還要加深學習才行。所以,我開始仔細地品讀尋找一些對我有幫助的地方學習、借鑒,以幫助我在寫作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文章從用詞來說,在大量的現代語匯之中,兼用一點文言語匯,如“漠然”“瀲滟”“誅伐”“疾趨”“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時,也使用了不少成語及一般的四字短語,如:“司空見慣”“等閑視之”“曲徑通幽”“盤曲而上”“魯殿靈光”“閑情逸致”“月白風清”等。而這些詞匯對于我來說有些許還真沒有見過,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提高了許多。
    文章從句式來說,多用對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答”“綠葉接天,紅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強”“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等,寫出當時動蕩社會中的不良現象,用非常委婉的語言描述下來。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變化的句式中,也顯出一種嚴謹。如:“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濃烈”“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從而你會看出作者對古藤的側面熱愛。語言雖然不說,但是已經從問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個人知道,說明了古藤的渺小。人們的漠不關心與作者對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雖然只是口語,但你也會感到一份純粹和優(yōu)美。如文章開頭所寫:出家門,向右轉,只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顯得十分簡潔、親切,并有一種情味在其中。通過這篇文章我體驗到了寫作也是一種美,并能給人帶來享受。對我今后的作文會有很大幫助,我會把精華灌輸到今后我的文章里來。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四
    季老筆下的幽徑在燕園,臨后湖。每逢夏日,必定是季荷飄香,沁人心脾。幽徑很幽靜,人跡罕至,卻是靜美非常,令人心曠神怡。仿佛整個人都融合到了自然里。
    幽徑有一藤蘿,沒有另幾株長的位置討喜,沒人來欣賞。無棚無架,無人來看,孤傲孤單的`暗自生長。正因他年事已高,長的又粗又壯,盤旋在樹干之上,回繞在樹枝之間。年年開出經久不敗的紫葡萄似的花,藏在深深綠葉中,輕易不露面,像閨閣中羞澀的少女,點綴著綠葉濃碧,一串一串兒的,可謂是“綠肥紅瘦”。古藤無人鑒賞,倒也自得其樂,長的既婀娜又雄壯,比溫室弱花強得多。
    古藤,一直沉默不求人賞的古藤,竟也被拉出來批判。他又怎么知道“修正主義”,他向來不關心人類的事情,卻被平白的扣上了一頂大帽子。他自顧自的攀爬,開花,生長,不求人夸贊其美麗,只是要一個靜靜的空間讓他生活罷了??删瓦@樣都被異化了。幾株古藤仿佛礙著了那些愚氓的眼,非得拎出來,肆意蹂躪。古藤不會說話,不會反擊,只會默默承受,而他們卻樂滋滋的批判無辜的古藤。
    好在,幽徑的那株古藤因為他平淡中的平淡而被忽視了。只是比原來更加孤單,他的朋友都在浩劫里被砍伐,逃過這一劫,季老正撫胸長嘆,古藤也就這樣死掉了。那時恰是初春,藤蘿初綻紫色小花,剛開始微笑迎接陽光,就這樣匆匆的被砍了。再也不會有新的花開出來,藤蘿死了。美被毀滅了。悲劇開始張牙舞爪的露出他猙獰的面孔。季老還未開始喜悅,就又要開始悲慟了。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就這樣被無情的掐滅了,僅剩一縷孤煙,仿佛一聲不甘愿的嘆息。那藤蘿成了枯干的死枝,垂在半空,威風緩慢吹過,幽幽地搖晃著,好像隨時能伸出手來扼住來人的喉嚨,似怨恨又似悲鳴的控訴他的冤死!
    總之,古藤死了。不論為什么砍掉它。這不僅是幽徑悲劇,更是燕園悲劇,全人類的悲??!為一己私利而忽略大局,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自然卻來自于自然的人啊,多么可悲荒唐!當人類以為自己已經征服了自然的時候,自然正在慨嘆著人類的可悲,而人,已經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悲劇中,像一個小丑,卻無法自拔。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五
    國學大師季羨林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幽徑悲劇》。如果時隔十年再來重新品讀這篇文章,會發(fā)現這是多么切合當下的社會生活現狀啊。
    燕園中的幽徑,每天都有許多人來來去去地走過,但是心思細膩者,無幾。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蛟S按照成功學的種種理論,這是目標,是堅持,做大事就該心無旁騖,一沖到底??墒聦嵤?,這樣的人,雖然成了大事,但是沒有發(fā)現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鳥,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時的老夫子,我們姑且稱之為古代的“校長”吧,以嚴厲而聞名,戒尺教鞭樣樣齊全,打起來可真沒個輕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話語,也難怪魯迅先生對這種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長們呢,個個都在相互比較,比誰更幽默,比誰更受學生歡迎,演講生動精彩,舉的事例讓人或感動,或震驚,或憤怒,或大笑。這說明什么?說明現在的人們和以往不同,我們開始慢慢注重心靈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體驗,不再一味地追求經濟發(fā)展而導致整個社會毫無生氣。
    我們一家昨天去公園散步,看到一群年輕媽媽在為她們的女兒摘花,那些開得正艷的月季,就這么被拔了起來,被呆在了本不該是它們呆的地方。母親在我身邊哀怨地說道:“可惜了這么漂亮的花兒。”說完便別過頭去,不愿再看。這時,我對母親竟有一種特別的敬意了,也許自小就在深閨中的母親,對這些東西特別敏感吧。
    我盼望著有一天,季老說的“十字架”會交給我們每個人來背負。這是一種社會對于自然的愧感。
    在這兩天,老師一共花了三堂課的時間,來為我們解讀《幽徑悲劇》這篇文章。讓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同小可,應該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還要加深學習才行。所以,我開始仔細地品讀尋找一些對我有幫助的地方學習、借鑒,以幫助我在寫作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文章從用詞來說,在大量的現代語匯之中,兼用一點文言語匯,如“漠然”“瀲滟”“誅伐”“疾趨”“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時,也使用了不少成語及一般的四字短語,如:“司空見慣”“等閑視之”“曲徑通幽”“盤曲而上”“魯殿靈光”“閑情逸致”“月白風清”等。而這些詞匯對于我來說有些許還真沒有見過,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提高了許多。
    文章從句式來說,多用對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答”“綠葉接天,紅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強”“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等,寫出當時動蕩社會中的不良現象,用非常委婉的語言描述下來。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變化的句式中,也顯出一種嚴謹。如:“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濃烈”“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從而你會看出作者對古藤的`側面熱愛。語言雖然不說,但是已經從問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個人知道,說明了古藤的渺小。人們的漠不關心與作者對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雖然只是口語,但你也會感到一份純粹和優(yōu)美。如文章開頭所寫:出家門,向右轉,只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顯得十分簡潔、親切,并有一種情味在其中。通過這篇文章我體驗到了寫作也是一種美,并能給人帶來享受。對我今后的作文會有很大幫助,我會把精華灌輸到今后我的文章里來。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六
    幽徑中的幽靜古藤在展示著他那獨特的美,在向人傾訴著的悲劇,在向人講述著中國的風云變化??伤?,最終還是死了,死在了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現在,久居都市的人們,已經很少注意到路旁為人們增添綠色的植物,甚至有人會覺得:“奧?馬路旁邊還有樹?”如今的城市中,賣得營養(yǎng)品很多,人們都靠吃這些老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誒我們制造、過濾氧氣的植物,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再者說,大街上行人腳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還有閑心注意路旁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氧氣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見得萬人游逛,卻不見一個佇立在樹下。
    一年到頭,只有植樹節(jié)時人們才去關心它們。而這,也不是人們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單位、企業(yè)組織員工們植樹。而這時,商家們也找住了時機,拼命地把樹苗的價錢提高,達到自己的利益。
    當今的世界,人類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場戰(zhàn)斗展開了,人們都為了爭奪錢、權而不惜一切代價。不停地破壞自然之美。就這樣,季羨林老先生親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戰(zhàn)爭是可以停止的,那人們,何時才能停止這場戰(zhàn)爭呢?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七
    悲劇,每個人都會有,它可以使人失去信心。悲劇,這個詞是喜劇的反義詞,就一個字的差別,就可以決擇一個人的心情與命運。
    但《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里的人非常的堅強。在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斯科特五人一起出發(fā)到南極去探險,他們路途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們還是沒有退縮。而且他們在路途中還會互相幫助,就像是埃文斯瘋了,可是他們還是不會扔下他。
    斯科特這些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德,互相幫助的精神。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八
    幽徑中的幽靜古藤在展示著他那獨特的美,在向人傾訴著十年浩劫的悲劇,在向人講述著中國的風云變化??伤?,最終還是死了,死在了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現在,久居都市的人們,已經很少注意到路旁為人們增添綠色的植物,甚至有人會覺得:“奧?馬路旁邊還有樹?”如今的城市中,賣得營養(yǎng)品很多,人們都靠吃這些老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誒我們制造、過濾氧氣的植物,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再者說,大街上行人腳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還有閑心注意路旁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氧氣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見得萬人游逛,卻不見一個佇立在樹下。
    一年到頭,只有植樹節(jié)時人們才去關心它們。而這,也不是人們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單位、企業(yè)組織員工們植樹。而這時,商家們也找住了時機,拼命地把樹苗的價錢提高,達到自己的利益。
    當今的世界,人類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場戰(zhàn)斗展開了,人們都為了爭奪錢、權而不惜一切代價。不停地破壞自然之美。就這樣,季羨林老先生親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戰(zhàn)爭是可以停止的,那人們,何時才能停止這場戰(zhàn)爭呢?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九
    我首先想申明兩點。
    其一,我是悲觀主義者,但努力做最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其二,我是唯心主義者,但努力做最現實的唯心主義者。
    之所以說我是悲觀主義者,首先,我覺得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人的生老病死都不由己。終其一聲也不過是一個走向墳墓的過程。而且,在這過程中,痛苦遠遠多于快樂,而僅有的快樂又都是基于痛苦而產生的。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一下,比如,你獲得了某種成功,你為其快樂,更多的是為你的“付出有了回報”而快樂。而付出的過程勢必是痛苦的。所以說,你只是在快樂“我的痛苦已經過去”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雖然有高潮有唯美,但落幕必然是悲劇。
    之后,為什么說要做最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呢?既然人生是悲劇我們怎么辦呢?
    最近在看尼采《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總結道,藝術是可以拯救悲劇的?;蛘哒f,藝術可以暫時拯救悲劇,但不斷會有新的悲劇誕生。而藝術拯救悲劇的方式有兩樣。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精神通俗的來說就是,我們會做美麗的夢,但我們即使是知道那僅僅是夢,是終究會醒來的夢,我們也是要做的,因為這是我們獲得快感的途徑。酒神精神就是,明知道是悲劇,但我們享受表演悲劇的過程?!氨瘎∫云鋲邀惡涂煳俊蔽覀?。說到底,我們理智的知道人性是功利的,人生是悲劇,但我們用藝術(非理性)來掩飾真理周國平的原文是“藝術比真理更有價值,為了生存,我們需要用藝術的‘謊言’去掩蓋某些可怕的真理”。
    正如我那篇文章所說。“我愛你,只是愛你的價值和我的付出”,很多人都跟我說,我覺得對,但,太寒心。是啊,我們寧愿相信戲臺上雙雙化蝶的故事,我們寧愿相信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們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藝術的美來掩蓋真相,從中獲得快感。這就是日神精神的體現。
    是啊,如果將一切看透,人生尚有什么樂趣?就讓我們做一場華麗的夢吧!
    總之,如果認為自己不幸,我們總能找到不幸的理由。如果認為自己幸運,我們總能找到幸運的理由。(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也是“強力意志”的體現。)。
    但是,在“唯心”的同時,我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我認同普遍的價值觀,因為我生活在這個社會,也是受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影響所長大的。我需要通過別人的反應來確定我的行為,從而認同自己的價值。所以,我的行為永遠不會過于偏離大眾的價值觀。我安分守己地做好大眾價值所認同的事,比如,做個好學生,比如,做個好員工。也許,將來按照適當的模式結婚生子。因為我不能不承認,符合大眾的某些物質或是精神追求比較容易引發(fā)我的“幸福感”。比如別人的欣賞,比如用自己的才能換得的金錢和地位。總的來說,社會認同感是我“幸福感”的最主要來源,所以我必須學會現實。
    我用美麗的“藝術”裝點生活,同時也享受“聽天由命感”。
    既然我們無法逃離生活,那我們就學會享受而非忍受它。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
    《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所表達的悲劇藝術觀念:第一,藝術是對夢境的模仿,悲劇藝術代表希臘人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第二,藝術歡樂源于酒神狂醉的忘我體驗。人們在悲劇合唱隊里獲得個體生命消失的體驗,實現了對終極命運的消解。第三,希臘悲劇是阿波羅形象與狄俄涅索斯精神的結合物,阿波羅形象是希臘悲劇的舞臺形式,狄俄涅索斯精神則是希臘悲劇要表現的思想內容。第四,悲劇的功能在于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獲得暫時的解脫。
    貫穿全書的是對日神式思維和酒神式思維的思辨。要理解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對這兩種思維的闡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臘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觀念。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這種藝術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fā)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悲劇,悲劇是主角與占優(yōu)勢的力量如命運、環(huán)境,社會之間沖突的發(fā)展,最后達到悲慘的或災禍性的結局。是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以表現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結局為基本特點這是悲劇的含義。
    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這種藝術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fā)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悲劇的誕生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交融下形成的,但是兩者發(fā)生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不同。酒神精神代表了原始痛苦,日神精神通過主動性假象完成了把酒神精神代表的原始痛苦上升為悲劇的關鍵一步;悲劇作為一種藝術,需要具備藝術所具有的特點,所以悲劇誕生離不開作為藝術化進程的阿波羅精神這個關鍵因素;酒神精神代表的形而上的慰藉并不能產生藝術沖動,藝術沖動源于日神精神所代表的個體化原理,個體化原理表現為時問性和反復性,最后日神精神就是通過時間與永恒的并存成為了悲劇誕生的關鍵因素。因此,可以說日神精神是悲劇誕生的關鍵因素。
    帶著酒神思維的尼采,在悲劇中發(fā)掘出屬于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觀。談尼采,恐怕不能離開藝術這個詞。尼采一心想通過藝術來拯救人類,他很早就聲稱“只有作為審美現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尼采描述的悲劇中的歌者,既是演出的成員,更是演出的唯一真正的“觀眾”,他將此歸納為戲劇的原始現象:看見自己在自己面前變形,現在舉手投足好像真的進入了一個身體,進入了另一個人物。這種膨脹著生命力的演出,無疑給尼采看到希望,他自己早已陶醉在這種“酒神的興奮”中,他在悲劇里尋找到那近乎迷幻的極樂,他的審美觀忽然變得簡單至極,他寫道:一個人只要有能力不斷觀看一場生動的游戲,不斷在一群幽靈的包圍中生活,那他就是詩人;一個人只要感覺到改變自我,有要到別人身體和靈魂中去向外說話的欲望,他就是戲劇家。因此,歐里庇得斯的“非酒神意向”式的悲劇,是無法獲得尼采的認同的,這個被視為蘇格拉底同盟的人將悲劇效果更換成日神式的戲劇化史詩。尼采說“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會有的一個特征,他對必然的套路幾乎藏而不露,讓它作為偶然事件出現”,所以他覺得歐里庇得斯戲劇中的那種一開始就在主人公自述里就昭示了全劇安排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那種在戲劇中一遇到危難就有“天神解圍”的大團圓結局是多么可笑,他不可以接受這種對悲劇的謀殺,他甚至不承認這是藝術。
    尼采在書中以探討古希臘悲劇的起源為線索,闡述了以蘇格拉底為轉折標志的古希臘前后期文化的根本區(qū)別,對弘揚人的自然生命、以勇士般的、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個體生命根本性悲劇命運的前期古希臘文明大加推崇,指出人具有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兩種根本性的對立沖動,前者以理性的靜觀創(chuàng)造外觀的幻境,維護個體以獲得生存的意義;后者以個體化的毀滅為手段,返歸作為世界本原的原始生命沖動,從而獲得最高的審美愉悅和生存意義。兩者的統(tǒng)一產生了古希臘悲劇;審美是人賴于生存的唯一價值。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一
    我第一次接觸尼采是從這本書開始的,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周國平不是翻譯家,他是哲學家。這本書的前面,他寫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譯尼采的那部分原著更是通俗易懂,所謂譯者與原作者的思想有差別是眾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學家和翻譯家都必須承認,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周國平在譯完本書后不忍心結束,為了湊頁數,摻雜了很多尼采著作的節(jié)選,而且那些節(jié)選沒有絲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斷章取義。周國平是高產作家,寫的.書實在是太多了,難免有偶爾不盡人意的作品,況且他畢竟本行不是翻譯,這種質量已經十分難得,不可再奢求。對比翻譯風格:
    1、周國平譯本的句式較短;楊恒達的譯文是長句,大定語大狀語,大排比句和從句,不太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習慣。
    2、二位譯者背景差異導致,對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還能夠理解。
    3、翻譯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異,舉個例子,周國平譯本“在書名頁上見到那被囚禁的普羅米修斯”,楊恒達譯本則是“如何注視著扉頁上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小小一句話的翻譯如此大相徑庭,兩位譯者對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別這樣懸殊。
    譯者的思想居然能夠影響一部作品的風格和正的語言風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羈,才高八斗。他這個人的書面語言風格本來就十分晦澀,甚至經常使用詩一般的語言,這是尼采的個人語言風格,不是譯者的風格。尼采喜歡使用大定語,大狀語的長句和排比句,讓很多國人都對譯者非常不滿意。但是我認為這種排比句更能顯示尼采早期的洶涌澎湃的浪漫主義風格和非凡的力量。楊恒達的直譯更能體現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轉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觀尼采的話,楊恒達的這個譯本還是不錯的選擇。周國平把尼采的大長句的語言切碎了,得到了絕大部分國人的稱贊和認可。
    的確能夠協(xié)助絕大部分人突破語言壁壘,更容易理解尼采,走近尼采。第二點,日耳曼民族的整體思維就是這樣,他們的語言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就是這樣的。楊恒達追求直譯,對于無法打破語言壁壘和習慣壁壘的讀者來說,欣賞楊恒達直譯的作品會很痛苦,如果能突破這些,感受尼采語言的氣勢和力量的話,楊恒達的直譯無疑比周國平的意譯更加吸引人,更加充滿了力量。但是如果選擇看尼采的書僅僅想了解他的觀點,還是選擇周國平這種順口,清晰一些的版本吧。譯者是直譯,意譯,各顯其能。讀者就各取所需吧,沒有好壞之分,僅僅看自己個人的口味。
    值得贊美的不但僅是周國平的語言比較中式化,很容易讀懂。更重要的是,他是哲學大家,思想,論調,口氣和哲學風格,大家都已經很熟知了。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二
    時隔半年重讀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不同于當初剛接觸哲學時的一片茫然,在對尼采有著一定的閱讀后再讀尼采的處女作,感受到的與之前相比多了許多。雖然尼采在后期將《悲劇的誕生》視為極不成熟之作,但其討論終生的母題已在此出現—克服虛無。
    在西方,自現代性出現伊始,人本與理性漸漸戰(zhàn)勝綿延上千年的神本主義信仰體系。這兩個相悖的體系,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都建立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而尼采要推翻都,恰恰是這構筑了上千年的形而上學體系。最早的理性主義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時代,直到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徹底走入每個人心中,同時,信仰的缺失導致人們懷疑生命的意義,虛無主義自此萌芽。
    在痛苦且無意義的人生中,依靠日神藝術的表達完成個體化,又在對世界的恐懼與懷疑中,個體化破碎,主體隱失于酒神藝術。
    希臘諸神體現了酒神與日神的對立與結合,日神元素中的個體界限與酒神的過度忘我相互制約。在四大藝術階段之后,悲劇便是酒神日神結合下的崇高藝術作品。
    “藝術挽救了希臘人,而且通過藝術,生命為了自身而挽救了希臘人”
    抒情詩作為悲劇與酒神頌歌的前身,其中蘊含著兩種藝術沖動—酒神與日神。酒神沖動感受原始矛盾痛苦,拋卻主觀性完成主客體的交融;日神沖動顯現意志的形象—模仿音樂。
    悲劇產生于悲劇合唱歌隊,在歌隊中,迷狂的希臘人創(chuàng)造出一片世界,將理想與自由保存其中,他們在其中消融統(tǒng)一,作為狄奧尼索斯式的表達,共同受苦。
    “但只要實體是藝術家,那么主體就已然擺脫了自身的個體性意識,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媒介,通過這一媒介,這個真在存在著的主體便得以慶賀它在假象中的解脫?!彼囆g先于藝術家而存在,藝術家作為藝術的媒介。
    普羅米修斯的雙重本質—酒神與日神,泰坦式欲望與個體。
    尼采認為,悲劇在歐里庇得斯手中消亡。歐里庇得斯作為思想家,將平庸的觀眾帶上舞臺,形成了一種新的戲劇—阿提卡新喜劇:由悲劇蛻化而來,構成悲劇極其艱難和慘烈的消亡紀念碑。
    但究其根本,歐里庇得斯也只是面具而已,真正讓悲劇藝術中強大的交織的兩種藝術沖動解體的是—蘇格拉底主義。蘇格拉底的審美原則是:“凡是要成為美的,就必須是理智的?!北灸苤庇^在蘇格拉底這被理智意識壓制,導致了酒神沖動與日神沖動的解體,此后,哲學思想的生長也壓倒了藝術。
    但尼采并沒有一味貶低蘇格拉底主義中的理智意識—當科學到達界限,在那界限處凝視一片不可知的黑暗時,科學就必定突變?yōu)樗囆g。悲劇從音樂精神中誕生,也因音樂精神的消失而毀滅。尼采直接引用叔本華“音樂不是現象的映像,而徑直是意志本身的映像?!币魳芳ぐl(fā)普遍性的比喻性直觀,也使其以至高意蘊顯露出來—悲劇神話。
    作為徹底外于藝術本質的的藝術形式—歌劇,在那里音樂作為歌詞的仆人,非狄奧尼索斯精神使音樂疏于自身,成為現象的奴隸。完全是為了滿足非審美的需要,對于人類的樂觀贊美。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三
    對《悲劇誕生于音樂精神》的閱讀誕生于對一種金色的、太陽般光華的遙想。但在正午到來之前,黃昏就降臨了,褐色的暮靄涂抹在天際,包裹著一團赤紅的夕陽。尼采的書還能是什么顏色呢?“在所有的書寫中我只愛其人以其血所寫。以血作書:如是你將體會,血就是精神。”
    不過,談論尼采之前可以先講講海德格爾,講講一種由海德格爾所渲染的情緒,一種帶著尼采似顏色的情緒。情緒,stimmung,琴弦。海德格爾雖然沒有詩人的才華,卻總能敲打出藏在語言縫隙里那些動聽的聲音。調定的琴弦,有著參差的音高,人的情緒也是如此。所有游離在《存在與時間》的字隙中的人,在他們身上都將有種本然情緒被它調定。但本然情緒,源自淵深之處的東西怎能被人為調定?焦尾琴的音色跟工匠的手藝有關嗎?也許,可以借用書中一個詞語來說:它是被“喚出”的。
    什么聽從呼喚而來?一種畏懼,一種戰(zhàn)栗,一種驚恐不安。海德格爾在反復談論著畏,絕然跳出自身,面對無何有之鄉(xiāng)那一刻的畏懼?;叵胱畛蹰喿x的時光,一個夏天,捧著《存在與時間》,午后悶熱的睡夢里,腦海中依舊翻攪不息的是不久前才從眼前滑過的字句??赡睦镉凶屓穗y以承受的畏懼?反倒是歡欣與興奮呢。無何有之鄉(xiāng),在海氏書中被描述為一無所有、一無所在之地,卻可以被視為一個秘境,一個唯我所有的領地。沒有驚恐,甚至那驚恐本身也轉化為亢奮,就像看到塔克夫斯基的《索拉利斯星》最后一幕,整個我們所立足的地球顯現為索拉利斯星云中的雙重鏡像,于是興高采烈地說:“嗬,一種讓人恨不得抓破頭皮的毛骨悚然?!?BR>    洋洋自得地玩味這種情緒吧,尤其在閱讀尼采之后。《悲劇的誕生》中講述了西勒諾斯的傳說:彌達斯國王在林中捕獲了酒神的伴侶西勒諾斯,逼問他,對人來說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事?精靈一聲不吭,最后再也忍受不了這愚蠢的問題,發(fā)出刺耳的笑聲,說道:“可憐的浮生呵,無常與苦難之子,你為什么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對于你還有次好的東西——立刻死去。”多么精妙地表達了那種情緒啊。聞者心情如此激動,勢要找人一吐心曲,最好撞上一個女人,興沖沖想告訴她,卻又怕將她驚嚇,到了嘴邊的話生生咽下,不過嘴角勢必模仿西勒諾斯的笑容。敏感的女人看到這笑容似乎若有所悟,可憐她還沒有學會那種奇妙的顛倒,那種顛倒可以用一個精煉的公式表達:存在的無意義狀態(tài)就是存在的惟一意義。這是西勒諾斯的第二重智慧:對于人,最壞是立即要死,其次壞是遲早要死。我們不該祈禱嗎?祈禱我們的生活美滿如意?這樣,在平靜而幸福的日子里就能欣然享受冷漠之酒與荒誕之糧。如是,好親自上演一場悲劇,將生活撕裂,撕出一道裂縫,或者說找到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那處根本的裂縫。那時,難道不該響應厄琉西斯秘儀上的召喚嗎?蒼生啊,肅然倒地吧!
    人生當成為一場悲劇。誰會得出這么荒唐可笑的結論?但這不過說的是尼采說過的話:人生當成為一件藝術品。尼采本人即如此行事。他視拜倫爵士為楷模,因為拜倫的一生顯得壯麗、優(yōu)美、波瀾起伏、充滿生命力,酒神的充沛,日神的光華?!霸谟⑿壑車磺卸汲蔀楸瘎 !边@種精神感染了人們,于是,最初的洋洋得意與歡欣鼓舞顯形為高傲與自豪。多么驕傲,但不針對任何人。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許多人物都擁有這種驕傲,即便是像蟑螂一樣的列比亞德金上尉,因為他照樣明白這回事:從創(chuàng)世第一天起,為什么這個簡單的詞就充斥整個宇宙。但列比亞德金們不愿意回答,就讓我們來回答為什么吧,那就是讓人生成為一場悲劇。
    為了上演一場悲劇,為了完成酒神信徒式的魔變,便采取一種生硬笨拙的模仿,這種模仿又是效法海德格爾的教條:將自己從人群中撕裂開去,自我棄絕,拋入一個孤決的境地,一條棄絕人寰之路,那樣就能直面存在或者虛無,兩者一樣。自我孤離,然后吟唱“英雄的頌歌”。
    但可笑啊,生活如此貧乏、蒼白、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與悲劇精神反正毫不相干。不過,模仿者在這個過程中至少發(fā)現了對存在者整體的思考,于是他們安身于悲劇精神的對立面——理論認識。認識之于模仿者成了惟一的行動。無法在壯美的靜觀中瞥見摩耶面紗的飄動,便要用認識揭穿面紗背后的真相。眾神與人過著同樣的生活,從而為人的生活辯護,這充足的神義論對認識者演化為需要一個至高理智保證對罪惡之淵藪的理解。盡管在《悲劇的誕生》中被尼采稱贊的康德為摩耶面紗背后的酒神世界劃出了不可侵犯的畛域,德國觀念論的自由精靈們卻揮出理智之光,如同有守護神相伴的蘇格拉底,要用思辨邏輯和因果律整理混亂的原始混沌,認識什么是至善。模仿者尾隨其后,亦步亦趨,為蘇格拉底唱起“半神之歌”。無論是法厄同沖向太陽的壯烈還是塞默勒對雷電神威儀的迷醉,似乎都多少填塞在模仿者胸中,但其實,他們不過是裝上蠟質翅膀的伊卡羅斯,當飛近太陽時,翅膀熔化了。
    “在半神周圍,一切都成為薩提爾戲?!弊晕夜码x的模仿者,自我認識的模仿者,你們啊,上演的就是這么一出滑稽的薩提爾戲,或者說不準還是一出最大的悲劇呢,一出不再可能有任何悲劇的悲劇。瞧啊,模仿者在兩種精神中都不再有出路,酒神精神與蘇格拉底精神在他們身上都沒有出路。明白了這些,高傲就變成折磨?!巴纯嗟臒?,高傲的光芒”。荷爾德林這句哀歌在模仿者身上打了倒轉。
    逐漸地,會滑向另一重同樣來自悲劇的情緒,或者說,兩重情緒一開始就纏繞在一起。好像《伊翁篇》中的那個青年,“我在朗誦哀憐事跡時,就滿眼是淚;在朗誦恐怖事跡時,就毛骨悚然,心臟悸動?!眾W古斯丁的《懺悔錄》中也這樣談論悲?。骸叭藗冊敢饪醋约翰辉冈庥龅谋瘧K故事而傷心,這究竟為了什么?一人愿意從看戲引起悲痛,而這悲痛就作為他的樂趣。這豈非一種可憐的變態(tài)?”猶如奧古斯丁幼年行竊,他所愛的不是所偷的東西,而是偷竊與罪惡,是作惡本身,是自我毀滅。順著自我孤立,滑向這種情緒自然而然。人們會愛上痛苦的感覺,形影相吊,自憐又自艾。
    所幸,微妙的變化還是在發(fā)生著,發(fā)生在相同的事物上。讀一讀《杜伊諾哀歌》,最初是這樣讀的:“如果我呼喊,在天使的序列中有誰將我聽見?”模仿者因為他們的驕傲而呼喊,呼喊卻不渴望被傾聽。呼喊中的沉默,“沉默吧,絕望的心”,絕望因為根本不想擁有任何希望,希望不過是一團愚蠢的火。而現在讀的是下面一句:“甚至設想,一位天使突然攫住我的心,他更強悍的存在令我暈厥”。期待一種真正強大的存在之域吧?模仿者垂下濕潤的眼簾,安坐其間,傾聽無聲之音。
    但究竟是什么樣的存在呢?隱約中,只能借助詩人之筆描述那種存在的顏色:
    當綠色的無聲之境。
    心與善終于和解。
    倚高樹之清涼。
    人以溫暖的手分發(fā)肴饌。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四
    與《哈姆雷特》相比,《奧賽羅》的“悲”更體現在悲哀,這出悲劇仿佛是莎士比亞對人性一隅的窺探。我想沒有人可以否認伊阿古的邪惡,他好似撒旦,在奧賽羅的耳邊引誘著他,引領他打開了內心的洪閘,黑暗的一面傾瀉而出,而嫉妒與暴怒又恰是教義中七宗罪之二,這無疑給這部戲劇蒙上了一層宗教的面紗。我時常懷疑伊阿古到底是人類還是撒旦,因為在他身上我不曾看到過一絲人性的光輝??梢哉f他欺騙奧賽羅的手段極為高明,在說謊的同時總不忘說些表面上勸阻主帥的話進一步激發(fā)他的怒火。他能如此的以假亂真,不知是否有時也會對自己的謊言信以為真?令人欣慰的是,雖說是出悲劇,最后還是以邪惡勢力的化身的死亡為結局,可以說是讓我們相信了邪不勝正吧。
    《奧賽羅》中兩位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吸引著我。苔絲狄蒙娜美麗、癡情,卻死于一味的順從。然而這位女性最偉大的一點卻在這兒——當愛米利婭猜測有小人進讒并詛咒這個“萬劫不復的惡人”時,苔絲狄蒙娜卻說:“要是果然有這樣的人,愿上天寬恕他!”我想她一定是相信人性的善的,相信這能迎來人性的救贖,甚至愿意犧牲自我來換得別人的救贖。若苔絲狄蒙娜對奧賽羅個人的愛情是小愛,那么這,便是大愛,感人肺腑。而愛米利婭最終對丈夫伊阿古的不服從、敢于道出真相的勇氣也是令人傾佩的,她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只不愿她侍奉的貞潔的苔絲狄蒙娜蒙冤而去。而作為一個本是沒有教養(yǎng)的婦女,渴望性別平等的愛米利婭也是難能可貴的?!八宰屗麄兒煤玫貙Υ覀儼?否則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所干的壞事都是出于他們的指教?!蔽蚁?,這或許也摻雜著莎士比亞本人對于女性地位的看法。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五
    痛苦被看成了意志在快樂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必要條件和副產品。
    叔本華認為,悲劇是把個體生命的痛苦和毀滅展示給人看,其作用就算使人看穿生命意志的虛幻性,從而放棄生命意志,所以悲劇是”意志的清醒劑“。尼采卻認為,悲劇不但沒有因為痛苦和毀滅而否定生命,相反為了肯定生命而肯定痛苦和毀滅,把人生連同其缺陷都神話了,所以稱得上是對人生的”更高的神化,造就了“生存的一種更高的可能性”,是“肯定生命的最高藝術”。
    日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兩者綜合起來,便是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tài)度。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謊言......為了生活而需要謊言,這本身是人生的一個可怕又可疑的特征。
    在這本書里,悲觀主義是被看做‘真理’的,但是真理并非被看做最高的價值標準。這本書甚至是反悲觀主義的,即在這個意義上:它教導了某種比悲觀主義更有力、比真理”更神圣“的東西——藝術......藝術比真理更有價值。
    自蘇格拉底之后,科學主義世界觀迅速戰(zhàn)勝了由神話、希臘悲劇、前蘇格拉底哲學所代表的審美世界觀,在歐洲思想中取得了長久的支配地位。科學主義世界觀的核心是一種”形而上學妄念“,即堅信”思想循著因果律的線索可以直達存在至深的深淵“,憑借邏輯可以把握世界的本質。
    科學主義世界觀的支配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在生存狀態(tài)上,由于回避人生根本問題,“用概念指導人生“,使現代人的生存具有一種”抽象性質“,敷在人生的表面,靈魂空虛,無家可歸?,F代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必然反映到文化上,其表現是精神上的貧困和知識上的貪婪。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六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BR>    ——題記。
    我曾經閱讀過許多東野圭吾的小說,這周我所閱讀的,便也是東野圭吾的《悲劇人偶》。
    整本書以一個人偶為線索展開描寫。一開始,便已介紹這個人偶會給主人帶來不幸,后又以三位與其關系密切的人離奇死亡輔以證明,最終通過一系列調查,解開了這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
    文章雖然是在解謎,事實上,你所看到的是另一個更可怕的謎團,在書中過半的內容上,看似已經找到了真兇,然則不是,你所看到的只是兇手想要讓你看見的,是被掩飾之后的“真相”。受害者當時只是假死,以便于栽贓陷害給“兇手”,卻不曾想被自己的同伴設計了,最終離開了人世,所以也導致人們在探索“真相”的過程中,一步步把事實給推遠了。
    書中有一個很巧妙的設計,利用鏡子營造被害人自殺的場景。我們都知道折射的原理,想要達到“模擬自殺”效果并不難,只需要在正確的位置上擺一面合適角度的鏡子,就可以讓你從正東方向看到的,誤認為是正北方向上看到的。
    這也是我十分佩服東野圭吾的原因之一。寫推理小說,首先要對整本書的事情構造非常清楚;再者要有嚴密的思維,否則,就一下子被讀者看出了真相;其次要對故事設下多個鋪墊,利用好每一個轉折點,使文章曲折離奇,出人意料;最后則是對知識的運用。東野圭吾能將這幾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實屬不易。
    在回到文章本身,我認為它傳遞了一種“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思想。我們會毫不動搖地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從沒有想過以另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沒有想到這到底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還是一個完美的計劃,這導致我們自己往往會變得很固執(zhí),對事物的探究反而會弄巧成拙。所以有時候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所沒看到的也不一定都是假的。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七
    尼采的第一本書,看完不禁感嘆,他確實是一位天才。這份才不僅僅是哲學上的造詣,還有他文學上的造詣。他的文字洋溢著狂熱的味道,撲面而來。字里行間包含著專屬于他的純真,盡管此時的他已經認清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劇結局,可是他毫不老道,鞭辟入里卻又瘋狂忘我。
    世界在形而上的悲劇結局是必然的,這一點他與叔本華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與后者不同的是,他認為我們還可以有所追求,他認為我們還能在世界上找尋到美的存在,并為之度過不凡的一生。
    在本書中他介紹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則象征著,人類發(fā)現美,并認識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個原子,在緣起緣滅中參與宇宙這宏大的劇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輕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實,直面結局,直面虛無,反而擺脫了俗世的種種枷鎖,在精神上高度愉悅,從而無畏死亡。
    酒神精神則象征著,人類發(fā)現美,并認識到自己是宇宙美的一個原子,在緣起緣滅中參與宇宙這宏大的劇目,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輕盈的一抹色彩,直面真實,直面結局,直面虛無,反而擺脫了俗世的種種枷鎖,在精神上高度愉悅,從而無畏死亡。
    在這次閱讀中,帶給我最大反思的是,尼采對于蘇格拉底式的求學派的否定??茖W不能夠解決人生的虛無,科學的邊界清晰可見,它不會是人類的出路。是啊,自詡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我們,到底是在改變什么命運,它改變了我們的外觀,我們衣冠楚楚,它改變了我們的歷史,現在的我們在科技爆炸中忙碌,愈來愈加重了對于知識的焦慮,因為知識和階級掛鉤。我們始終不幸福,也始終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我們無法找到能打破形而上的意義虛無,因為我們始終不能跨越造物主,成為造物主?!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闭缋献铀?。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八
    古希臘戲劇或者說生活有明顯的的兩種傾向:日神傾向和酒神傾向。悲劇來源于酒神傾向。
    歌隊的表演是自覺的,即自己認為自己是劇中人物,而非有意識地扮演角色。這種表演是酒神傾向的。
    音樂本身就是兩種傾向的表現,而非表現的載體。
    日神傾向和酒神傾向是糾纏在一起的。
    古希臘悲劇的觀眾也是自覺的,即認為自己是劇中一部分,或者認為自己在觀賞真實的;而不是有意識的將自己作為觀眾或者意識到觀賞的是某種表演。
    自蘇格拉底后的悲劇是市民的世俗的,是酒神傾向的毀滅,是不同于古希臘的悲劇的。歌隊,觀眾,音樂已經各自脫離了戲劇本身。
    德意志文明的發(fā)展的要點不在于是否要排除法蘭西文化,然后真正地追根溯源,找到屬于自己的日神和酒神。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九
    在這本書里尼采開門見山的解釋了希臘悲劇產生的內在機制。指出,是阿波羅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所謂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觀的幻覺,反對追究本體,日神的光輝使萬物呈現出美的外觀,制造一種幻覺,日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所謂酒神象征著情緒的放縱,它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痛苦與狂喜交織的顛狂狀態(tài)。酒神精神要破除外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融合。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前者用美麗的面紗遮蓋人生的悲劇面目,后者揭開面紗,直視人生悲劇。前者教人不放棄人生的歡樂,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戀瞬時,后者向往永恒。
    我們都很喜歡聽音樂,而音樂正是日神與酒神精神的一種綜合情緒的表露。尼采把悲劇看作是阿波羅精神與狄俄尼索斯精神而這的合成物。但是從實質上他更欣賞狄俄尼索斯精神。這也就是他所說的音樂精神。尼采認為,看悲劇時,"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使我們暫時逃脫世態(tài)變遷的紛擾",通過個性的毀滅,我們反而感覺到世界生命意志的豐盈和不可毀滅,于是生出快感?,F實的苦難化作了審美的快樂,人生的悲劇化作了世界的喜劇,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與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tài)度的真實含義?!薄爸毓酪磺袃r值,重點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首先是一種非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萬物都屬于永恒生成著的自然之‘全’,無善惡可言?;浇虒ι鱾惱碓u價,視生命本能為罪惡,其結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惡感和自我壓抑,審美的人生要求我們擺脫這種罪惡感,超于善惡之外,享受心靈的自由和生命的歡樂?!彼阅岵捎羞@樣兩句話:“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BR>    《悲劇的誕生》主體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大板塊,前十五章為尼采文藝理論的闡釋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則是將前文提出的文學、美學思想在德意志文藝復興中的方法論應用,故而下面的內容概括以第一板塊為主,后十章的內容與前文多有重復,可以用于對前面概念的佐證和解釋。而由上文可見,尼采《悲劇的誕生》存在著兩個層次,首先是對古希臘悲劇起源的探討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對現代理性主義的批判,另一層則是潛藏在這些討論背后的、真正的內核——審美對于人的存在之意義的決定作用,即所謂“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學的核心,是我們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論的基點,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線索。
    關于尼采《悲劇的誕生》,學者周國平有過一段概括:“關于《悲劇的誕生》的主旨,尼采原來一再點明,是在于為人生創(chuàng)造一種純粹審美的評價,審美價值是該書承認的唯一價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藝術家之神’是該書承認的唯一的‘神’。他還明確指出,人生的審美評價是與人生的宗教、道德評價以及科學評價根本對立的?!髞碛种赋觯骸覀兊淖诮?、道德和哲學是人的頹廢形式。相反的運動:藝術?!梢?,‘重估’的標準是廣義藝術,其實質是以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反對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和功利(科學)的人生態(tài)度。”
    尼采在寫作《悲劇的誕生》時還出在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影響之下。尼采在本書第五節(jié)中,應用叔本華音樂哲學的觀點,說道:“我希望我是在他自己的意志下認識他的。”在第四節(jié)中顯示提出一個概念——“永在痛苦和矛盾的‵原始太一'”,又稱“存在的基礎”這與叔本華的把宇宙看作是意志的表象觀點十分相似了。果然在第十六章中,他就明確的提出“我們可以稱世界為具體的音樂,正如我們稱它為具體表現的意志”,暴露出了他的唯意志論的觀點。后來提出“權力意志”的命題已經在此顯現出了端倪。而能夠實現權利意志的所謂的“超人”,即“有藝術才能的專制君主,”他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奴役群眾。這種超人哲學也在本書中也有眉目。在第十八節(jié)中,尼采呼喚“一個具有大無畏眼光,具有指向那未經發(fā)掘的世界之勇敢沖力的新興一代”,這是些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否認科學的普遍有效性和達到普遍目的的主張,并且開始打破所謂人類可借因果關系而探索宇宙的那種信心。這就是說超人在行動時無需理性的指導和制約,只需要抽象的意志和原始的本能。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二十
    稍微了解南極的人知道,南極洲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這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洲的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隊伍最先到達極點,然后凱旋而歸。可斯科特的隊伍慢了他們近5個星期,雖然也到達了極點但回歸的途中,南極寒冷的天氣提前來到,無情地襲擊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下,他們在饑寒交迫中掙扎著,進行了2個月的搏斗。最后他們體力不支,長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有句話說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生命的升華?!边@就像課文中的那句話: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這已經表現他們?yōu)槭聵I(yè)而獻身的精神是無比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