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和個體差異,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編寫教案時要注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參與程度。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一
根據大綱要求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現確定第一教時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2、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計算浮力的兩種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稱重法)。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實驗研究物理問題,并歸納出物理規(guī)律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排除、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通過介紹科學家的貢獻,鼓勵學生樹立刻苦鉆研、大膽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學難點:啟發(fā)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時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的關鍵: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學生思維障礙為突破口,針對性地安排實驗探索。
四、教法與學法:
作為探究自然科學的規(guī)律課,過程一般是。
本節(jié)內容要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措施也不例外,因為無論從方法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探索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是行之有效的路徑,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得出規(guī)律”。
五、教學策略。
教材中是一個探索性演示實驗,但由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可見度較小,即使讓一些學生上講臺參與,仍不利于滿足大多數學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實施。故相應策略:
1.把演示實驗改為并進式實驗:即有演示實驗又有學生實驗。
2.通過分工合作和多次實驗,以篩選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獲得不同條件下f浮與g排液的數值關系,并運用實驗驗證和歸納法為得出一般規(guī)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準備。
除了教師演示用裝置外,還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塊、飲料瓶、彈簧秤、燒杯和溢水杯各一個,塑料杯,塑料盤,膠水瓶,木塊、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各一,水、酒精、鹽水三種液體各一杯,細線等供選用等。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提問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引入新課。
浮體演示實驗1:橡皮球(空心體)在液體中上浮。
浮體演示實驗2:木塊(實心體)在液體中上浮(多媒體演示)。(說明:動態(tài)觀察、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思維)。
(二).新課講授。
1、浮力產生的原因(互動1)。
學生討論并啟發(fā)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體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積相等,據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產生浮力的原因。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2.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guī)律。
3.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重點。
1.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內容。
難點。
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
教學器材:
激光筆、玻璃磚、水、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板、多媒體課件、注入水的盆中出現硬幣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折斷、水缸中的筷子向上彎折、彩虹、海市蜃樓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釋這些現象我們得來學習《光的折射》。
二、進行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質中會是怎樣的呢?譬如光從空氣進入水中。
學生猜想可能的情況。
演示實驗:光斜射入水中。
剛才同學們看到了什么現象呢?
學生分析討論并回答。
總結歸納: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紹光的折射的有關名稱并展示圖片。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三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理解由于折射而產生的現象基礎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學習歷來是初中學生物理學習的難點,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因而本節(jié)的重點是探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的光線偏折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問題,例如魚在那里,池水變淺等。所以本節(jié)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學生通過前段時間的光學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學習,對光的折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遷移,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由于在光的反射時,垂直入射也會發(fā)生反射,學生容易產生垂直入射也會發(fā)生折射的錯誤觀念,因此,在實驗時,要學生注意觀察,強調“斜射”。
知識與技能。
2.了解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3.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過程與方法。
1.體驗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視覺現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感受折射現象,增強熱愛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學,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科興趣。
難點: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器材準備:
教師:實物投影儀,激光筆、玻璃磚、白膠板、水槽、空燒杯、紙杯。
(一)、復習提問:
1、光的反射規(guī)律;
2、光的反射現象。
(二)、新課教學。
投影出示:
(1)湯姆大叔漫畫系列;
(2)水中的筷子怎么折斷了?
學生思考為什么,帶著問題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玻璃)中,觀察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
(1)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2)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在水中又是怎么樣傳播的?
(3)光從空氣進入水的界面上發(fā)生了什么現象?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fā)生偏折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畫光路圖,說明光的折射的幾個概念(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折射角)。
2、概念:
兩種介質的界面、法線、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入射角、折射角等。
信息快遞:能夠傳播光的物質,例如空氣、水、玻璃真空等透明物質,通常叫做光的介質。
問題:折射規(guī)律和反射規(guī)律一樣嗎?(課本p81實驗)。
a)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b)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實驗:使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觀察光束在空氣中和玻璃中的路徑及數據。
數據:光從玻璃入射到空氣。
入射角。
a1。
a2。
a3。
折射角。
總結:(可以要求學生跟著教師作出以下的光路圖)。
1)、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當光從另一種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當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時;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且光路可逆。
1、光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折射角隨入射角的改變而改變: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
(口訣: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不等,空氣中的角大)。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3、應用: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發(fā)生“彎折”。分析“彎折”原因。
2)、水中的魚看上去比實際的位置要淺.。
3)、隔著厚玻璃磚觀察后面的尺子。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要知道:
2、光從空氣射入水或其它介質中的折射規(guī)律以及光從水或其它介質射入水中的折射規(guī)律。
3、能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簡單的現象。
拓展:生活物理社會。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四
2、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組。
3.了解其它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教學重難點。
定滑輪、動滑輪及滑輪組的工作特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前提測評。
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
(3)杠桿的分類及省力、費距離;費力、省距離的情況。
觀察漫畫,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引入滑輪。
一、定滑輪和動滑輪。
再舉例起重機吊鉤上的滑輪,分析:軸隨著物體一起運動。說明這種滑輪叫動滑輪。
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動滑輪、定滑輪。
思考:定滑輪、動滑輪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及特點呢?
二、實驗探究:比較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1、學生組裝定滑輪、動滑輪,
2、設計表格,分別用來記錄實驗時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還要記錄物體運動的距離和繩子自由端運動的距離;。
1、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1)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動滑輪省一半的力(同時費2倍的距離),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三、滑輪組。
實驗探究:學生利用一個動滑輪、一個定滑輪進行組裝,有幾種不同的方式?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評價得出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并通過實驗分析它們的不同特點:
(1)繩子從動滑輪繞起,最省力(f=1/3g),費3倍距離,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2)繩子從定滑輪繞起,省一半的力(f=1/2g),費2倍的距離,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四、輪軸和斜面。
同時總結:使用任何機械,省力就一定費距離。
學生自己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
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
1、定滑輪、動滑輪。
特點:定滑輪:不省力,可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省一半的力,不可改變力的方向。
2、滑輪組。
3、輪軸和斜面。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五
1.認識光的折射現象,了解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2.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過程與方法:
1.體驗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視覺現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2.通過實驗觀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初步感受折射現象,增強熱愛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學,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小組內討論后搶答下列問題)。
[問題]:光在均勻介質中沿xx傳播。
[問題]:若介質不均勻光會怎樣傳播呢?
1、設疑:如果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鼓勵學生大膽猜測。
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現象。
補充:折射現象發(fā)生在兩種介質的.界面,并且是“斜射”,當光由一種介質垂直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方向不改變,折射現象的發(fā)生是有條件的。
演示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實驗,此實驗現象不易觀察,最好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補充:折射光線、折射角的定義。(如圖)。
[問題]:1、折射光線是向法線偏折?還是向界面偏折?
2、改變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樣變化?(根據現象回答)。
結論:討論總結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參照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應注意:
(1)一點(入射點)、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線(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法線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
[問題]:若一束光由水中沿著原來的折射光線照過去,光會怎樣傳播呢?
教師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討論總結:光由水斜射入空氣時的折射規(guī)律。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折射現象有哪些?看哪組想得多。
應用舉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變淺了,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xxx斜射入xx時,在水面發(fā)生xxx,折射光線xxx(填靠近或遠離)法線,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過去,看到的是河底的xx像(填實或虛),像在河底的xx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變淺了。
[問題]:試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何向上彎折了?
a.樹蔭下地上有很多光斑b.人在河邊看到“白云”在水中飄動。
c.奇妙的“海市蜃樓”景觀d.從側面看魚瓶中的魚變大了。
3、一束光經過一三棱鏡,試完成光經過棱鏡后的傳播徑跡。
5、對比光的反射與光的折射的異同。
光是我們的朋友,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對“光”肯定有新的認識,交流一下自己的收獲,說說自己還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會進步得更快。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六
教學科目:初中物理。
適用年級:八年級。
一、理論基礎。
此案例基于主導—主體(“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即以教師教為主導、學生學為主體,這種教學模式是在兼取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者優(yōu)點的基礎上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當代最有影響的兩種“學與教”理論的結合,即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兩者的結合。主導—主體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結構情況靈活選擇“發(fā)現式”或“傳遞—接受”教學分支。
2.在“傳遞—接受”教學(于:滬科版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過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同時也可采用其他策略(甚至是自主學習策略)作為補充,已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3.在“發(fā)現式”教學過程中也可充分吸收“傳遞—接受”教學的長處(如學習者特征分析和促進知識的遷移等)。
4.便于考慮情感因素(即動機)的影響。
二、基本假設。
(一)課標。
1.能夠說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光源,并能進行正確的分類。
2.能夠通過實驗觀察歸納出光的傳播路徑,舉出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中的現象和應用的例子,并用光沿直線傳播原理解釋。
3.能夠正確畫出光線以及識別常見幾種光線圖。
4.能夠識記光在真空中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以及光年的概念。
(二)學生。
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光學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他們已在小學階段研究過《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為本課學習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導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條件。
基于電子白板的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用于展示ppt知識點、圖片、習題等?;诒阌谝苿悠鞑牡膶嶒灜h(huán)境,用于演示相關實驗現象,探究實驗結果。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類;
(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現象與應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m/s。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特點,在觀察實驗中注意收集證據,培養(yǎng)分析、論證、歸納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學習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光學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因此以學生對光的感性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識,并能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了解到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在小學階段研究過《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影子的產生正是反映了光直線傳播的特點,因此為本課學習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導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jié)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第一節(jié)內容,光的傳播,是光學的入門。課本首先展示了四幅圖,使學生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的美麗,教學中還要列舉大量和光的傳播有關的現象,由這些現象自然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光是通過怎樣路徑的傳播的?從而點出本課探究的主題--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及其應用,并讓學生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最快的。
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8。
播。通過對各種光現象的介紹,讓學生初步學習怎樣從觀察到的具體事例(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發(fā)現問題,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這些問題;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學的難點是如何保證實驗現象清晰、明顯,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這是一節(jié)實驗探究型課。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觀察光在同種均勻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傳播的路徑(光路),總結出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特點。并能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特性解釋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現象,并能對探究的結論有評價的意識。
(四)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chuàng)設線性探究模塊,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yǎng)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本節(jié)是光學的入門,很多知識都是從生活現象中歸納得出的,所以教學時應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身邊的光現象入手,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多觀察、多舉例、多提問、多發(fā)表看法,教師因勢利導,適時點撥引申,讓學生步入科學的殿堂,這是教好本節(jié)課的關鍵。此外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通過合作探究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
(五)媒體選用。
演示文稿: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所有知識要點以及習題、圖片等材料。
2.圖片材料:陽光照射大地、夜晚斑駁的燈光、x光片、舞蹈千手觀音、日月食現象圖等。
3.實驗材料:激光筆、盛有水的水槽、手電筒、蠟燭、打火機、白板、帶有小孔的白紙。
(六)評價設計。
1.形成性評價:介紹完光源的定義和分類之后,進行一個隨堂小測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識。講解完日食的成因,讓學生試著講解月食的成因,考察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2.終結性評價:在本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設計一套測驗題目考核學生是否掌握所學內容。
四、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二)講解。
1.引導學生學習光源的概念。
老師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都可以發(fā)光?(可能的回答:太陽、通電電燈、蠟燭、手電筒、油燈、螢火蟲)同學們很聰明,知道這么多會發(fā)光的物體,那么這些會發(fā)光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它們都能發(fā)光),嗯,的確,它們都可以發(fā)光。我們給這些能發(fā)光的物體起個名字:光源。光源就是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從光源發(fā)出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便看見了這個發(fā)光體。
2.引導學生學習光源的分類。
剛才大家說太陽和蠟燭都能發(fā)光,但是它們有什么不同呢?老師提示一下,我們知道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當我們一覺睡醒時,太陽早已高高掛起,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蠟燭呢,你想讓蠟燭發(fā)光,就必須得用火柴或者打火機點燃它,它不會自動發(fā)光。所以,按光源的產生方式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我們再來看一下光源的另一種分類,有句話說太陽出來暖洋洋,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它還帶給我們溫暖、熱量。帶給我們熱量的光源除了太陽,還有火把、浴室的取暖燈。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在夏天的夜晚去捉螢火蟲時的歡樂?螢火蟲它也可以發(fā)光,但它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溫暖。所以根據發(fā)光原理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熱光源和冷光源。我們還知道,螢火蟲它是有生命的,而太陽是無生命的,所以我們又可以根據光源是否有生命,將其分為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光源。
3.進行隨堂小測驗強化對光源定義的掌握。
下面我們來做個隨堂小測驗:下列物體屬于光源的是a、反射陽光的平面鏡。
b、月亮c、放電影時所看到的銀幕d、收看電視時看到的電視機屏幕??梢娺@個。
題目是考察大家對光源定義的把握。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平面鏡、月亮只是反射太陽光,不是自己發(fā)光,放電影時看到的也是銀幕的反射光,不是銀幕自己發(fā)光。所以它們都不是光源。只有電視機的屏幕,是電子槍發(fā)射的電子打到熒光屏上,使屏上的熒光物質發(fā)光,所以電視機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確。
4.引導學生探究光沿直線傳播的規(guī)律。
了解了光源,我們再來研究下光的傳播。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1)(打開手電筒,照射到教室后面墻壁)請大家觀察一下,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徑?,F象: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2)(打開手電筒,照射到水里),觀察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現象:光在水中沿直線傳播。剛才第一個實驗我們觀察到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第二個實驗表明光在水中也沿直線傳播,空氣和水都是均勻并且透明的物質。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光的傳播特點:光在空氣、水、玻璃等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經研究發(fā)現,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由于實驗條件限制,我們無法進行演示。所以,最終的結論是:光在真空中或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5.組織學生討論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中的現象和應用。
知道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那么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和應用呢?這是考試的一個重難點,請大家注意下。我們先來看下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1)趣味手影:請大家觀察一下當我站在這里,在電子白板后面出現了什么?(影子)對,影子,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觀察一下,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體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子。
(2)小孔成像。這個實驗我來請同學一起來完成。(請兩位同學做)請大家注意觀察實驗現象,看蠟燭的火焰通過紙孔投射在白紙上是什么形狀?我們來總結下實驗結果,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像的輪廓和物體的輪廓相似,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小孔是圓的、方的、三角的都可以,但必須足夠小。
(3)光沿直線傳播還能解釋什么現象呢?大家有沒有看過月食?自然界中有不少神奇的現象都與光的傳播特點有關,比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播放ppt日食的圖片)。我們來看下日食的成因: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并且三球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光沿直線傳播過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擋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播放ppt月食的圖片)這幅圖呢是月食的成因,剛我我給大家分析了日食的成因,現在根據我的思路,哪位同學來給大家分析下月食的成因?答案:當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球中間時,太陽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擋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七
(2)知道法線、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反射角和入射角等名詞。
(3)知道光的折射規(guī)律及應用。
(4)會應用有關光的折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并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討論來“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xié)作的精神。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
(1)理解折射規(guī)律中的折射角與入射角關系;。
(2)應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知識解釋實際問題及相關現象。
教材分析: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八
【設計思路】。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把本節(jié)課改為探究實驗,自認為這樣做有以下四點好處:1.更有利于學生對折射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讓他們感受到觀察在物理實驗中的重要性,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3.讓學生真正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研究、學習(學生可能會發(fā)現一些書本上沒有提到的規(guī)律,這有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不是單純?yōu)榱俗寣W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而探究;4.既讓學生知道如何開展實驗探究,又讓學生體驗物理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2.探究并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guī)律。
3.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認識折射現象,培養(yǎng)學生初步觀察的能力。
2.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有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2.逐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感覺。
【教學重點】。
1.探究并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2.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1.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釋有關光的折射現象。
【教法】。
實驗為主的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
【教具和媒體】。
玻璃磚、激光筆、水槽、水、圓表盤、碗兩只、硬幣、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引入。
演示魔術:空碗出財寶(放在杯底剛好看不見的硬幣,加上水后又會看得見。)。
組織學生活動:叉魚比賽。
師:同學們對以上的現象一定很好奇,那么我們一起通過這節(jié)課“光的折射”的探究,就可以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了。
學生活動:叉魚比賽。
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新課進行。
探究1:觀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的傳播路徑,并把你看到的現象畫出來。
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所需器材和方案。
巡視分組實驗(要求畫圖記錄下觀察到的光進入水中的傳播途徑)。
引導交流實驗結果。
學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現象,告訴學生,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若換成其他介質光也會發(fā)生偏折嗎?指導由學生演示光從空氣斜射半圓形玻璃磚,從而引出折射現象的定義。
采用類比法,結合光的反射規(guī)律來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需研究哪些方面。
引導學生回憶光的反射規(guī)律,并討論光的折射需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
(三)眼睛受騙。
解釋魔術“空碗出財寶”(配合播放光路圖)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加以回答,最后強調看見的硬幣是硬幣的像。
引導學生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同學總是把叉子叉在魚的上方。(配合播放光路圖)。
教師提問:有的同學喜歡游泳,看水只有齊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這是什么原因。
師:同學們學了光的折射知識后,要懂得應用到生活中,在游泳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教師提問:你見過海市蜃樓嗎?你知道海市蜃樓是怎樣產生的嗎?
教師總結:我們已經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其實嚴格地說,光只是在均勻的介質中才沿直線傳播,如果介質疏密不均,光線就不會沿直線傳播而會發(fā)生折射。海市蜃樓是一種由光的折射產生的現象。(配合播放電腦中的圖片和兩段錄像)。
學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猜想的傳播路徑。
設計實驗所需器材和方案。
分組實驗,收集證據。
交流實驗結果。
學生演示光從空氣斜射半圓形玻璃磚的實驗。
學生回憶光的反射規(guī)律,并討論光的折射需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
學生用手邊的儀器,邊做實驗邊歸納光的折射規(guī)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揭秘“空碗出財寶”的魔術。
由學生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同學們總是把叉子叉在魚的上方。
學生回答:“為何有的同學看水只有齊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這一現象。
讓學生發(fā)表對海市蜃樓的看法。
最大限度的通過實驗觀察與思考,達到探究的目的。
通過類比法來研究新規(guī)律,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手段。
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感受物理這門學科的魅力之一所在。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有哪些收獲?(結合板書)。
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體會。
四、練習。
教師發(fā)練習題,并反饋結果。
學生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
p48動手動腦學物理1~4。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九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應用。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從不同的媒體中學習有關激光的知識同時,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科學事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建議。
本節(jié)內容可以作為閱讀材料,指導學生自學,教師采取多種方式安排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組織學生觀看有關激光的科技電影片,發(fā)動學生收集相關材料,組織閱讀、參觀等均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以下兩點:
1、激光與自然光的區(qū)別。
激光與自然光比較,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1)普通光源發(fā)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頻率單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顏色特別純,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強度特別大,亮度很高。
激光的應用非常多,發(fā)展前景非常廣闊,目前的重要應用有:光纖通信、精確測距、目標跟蹤、激光光盤、激光致熱切割、激光核聚變等等。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本節(jié)內容,可以作為閱讀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自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產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
1、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每小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讓學生說出他們看到的現象,然后引入課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讓學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學習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自學“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等基礎知識之后,通過精心設計的兩道練習,及時對這些知識進行鞏固。通過練習的展示,發(fā)現自己學習存在的問題,再由優(yōu)生帶著中下生學習,幫中下生分析問題,糾正錯誤,在這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學生可能存在的誤區(qū)給予釋疑和突破,以求實現以兵教兵的新課改理念。
3、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規(guī)律,這一教學設計是先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根據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出的數據,再通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共同尋找光折射時有哪些規(guī)律,由某一小組代表在班級上進行成果展示: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光從空氣射向玻璃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通過其他組學生的不斷完善:垂直入射時光的傳播方向不變,折射時光路可逆。這里學生能很好地發(fā)揮群體的力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建構一個正確、完整的“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知識。老師將課堂讓給學生,在此只起到了“導”的作用,讓學生用眼看,用手動,用腦想,用口說,用耳聽,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親自感受獲得知識的喜樂,體會形成正確的物理思想的過程。
4、學習了光折射規(guī)律后,設計一道畫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的光路圖進行檢測與鞏固,利用光路圖解釋了筷子放入水中為什么會“折了”的現象,并就此光路圖進行知識拓展:漁民用叉子叉魚時,為什么要往他看到的魚的下方叉去?為什么會出現潭清疑水淺?“水淺”騙了人的眼睛對游泳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做到“從物理走向社會”,進一步感受科學知識對生產生活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倍感學習物理的必要性,增強他們學習物理的主動性,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不足之處:
由于個人能力的限制,本人還是不能將“學導為主”的教學模式的一些長處發(fā)揮出來,不會靈活加以應用,使得課堂上時間安排不緊湊,容量不足,學生的學習知識點不完整,還有一些學習上的誤區(qū)不能在課堂上給予解決。課堂上也留下不少的遺憾。
(1)演示光的折射實驗時,由于入射光線方向沒有準確控制,致使光從空氣一側射向玻璃時入射角為50度,折射角為30度,而從玻璃射向空氣時,入射角為30度時,折射角不為50度。
(2)課堂的掌控不好,時間安排不合理,前面的引入、當堂檢測等環(huán)節(jié)占了太多時間,致使后面的課堂檢測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現象的知識學習不能很好的展開。
(3)略去了光折射共面的演示實驗,沒有完全放開,沒有將演示實驗設計成學生分組的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進行探究知識,讓學生在這過程中習得知識。
(4)為圖簡單方便,又考慮到三線共面的知識已在光反射中學習過,本節(jié)課就將三線共面的實驗省略。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一
執(zhí)教。
教學。
目標。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現象及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和折射角。
2.知道光從從空氣斜射入水、其他介質中及光從水、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的折射情況。
3.知道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重點。
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知道光在折射時光路可逆。
難點。
折射現象的解釋,畫出折射的光路圖。
教具。
演示。
燒杯,筷子,水,全反射實驗器,光具盤、玻璃磚,
學生。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1.在將筷子插入水中,看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變化。(向上彎折)。
2.在一個碗中放一枚硬幣,讓兩個學生斜看碗中的硬幣,上下移動視線到剛好看不到硬幣為止(此時視線不能動),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幣。(可以看到,好象碗底變淺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來研究光的另一種現象,學后就可解釋了。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觀察折射光路。
【演示1】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現象,讓學生觀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線傳播,在空氣中也是沿直線傳播,但在水和空氣的界面處發(fā)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過程,讓學生把光路畫下來。引導學生和反射光路比較,得出入射光線、入射點、法線、入射角、折射光線、折射角及位置關系。
2.斜射入兩種介質的界面時才發(fā)生折射。
問: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時,一定發(fā)生折射現象吧?
【演示2】讓光垂直入水和空氣界面時,不發(fā)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時,才發(fā)生折射。
3.觀察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
【演示3】讓光由水斜射入空氣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
【演示4】讓光由空氣斜射入水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折射角總是小于入射角)。
歸納:當光在空氣與其他介質發(fā)生折射時,不論時入射角還是折射角,處于空氣中的那個角總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教學過程設計。
(1)漁民叉魚時,總向看天的魚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魚為什么?畫圖6-4解釋。
(2)參書p83圖6-4,6-5,解釋為什么。
(3)我們看到天上的.星星的位置是它實際的位置嗎?
6.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1)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再射出來。
(2)光由空氣斜射入三棱鏡再射出來。(光會向玻璃較厚的一方偏折)。
課堂小結:
1.知道什么是折射現象,并能敘述折射規(guī)律,特別要注意斜射入的條件,不要記住在空氣中角大的意義,敘述時要注意因果關系。
2.能應用折射規(guī)律解釋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并能根據入射光線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3.知道折射時,光路可逆。
三.思考與作業(yè)。
本節(jié)《課課通》。
四板書。
1.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變化的現象。
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3.光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4.光折射時在空氣中的角是大角。
五說明。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二
1.(濟寧中考)去年暑假,小夢陪著爺爺到湖里去叉魚.小夢將鋼叉向看到的魚方向投擲,總是叉不到魚.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圖中,能正確說明叉不到魚的原因是(d)。
2.有一盛水的圓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進水管和出水管調節(jié)。在其右側某一高度朝確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產生一個光斑,如圖所示。該光斑(c)。
a.是激光束經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動,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經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動,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經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動,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經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動,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入射角為0°,折射角為(a)。
a.0°b.30°c.45°d.60°。
(b)。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三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fā)生偏折。
2、光在同種介質中傳播,當介質不均勻時,光的傳播方向亦會發(fā)生變化。
3、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1、在光的折射中,三線共面,法線居中。
2、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從水或其它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要求會畫折射光線、入射光線的光路圖)。
4、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當光射到兩介質的分界面時,反射、折射同時發(fā)生。
1、生活中與光的折射有關的例子:水中的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位置高一些(魚實際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實際位置高些;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彎折了;(要求會作光路圖)。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看見水中物體的像是虛像(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興趣是思維的動力之一,興趣是一種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機,興趣是學好物理的潛在動機。從學生的角度看,培養(yǎng)興趣的途徑有很多:應該注意的是,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現代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一起。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物理現象,運用了很多物理知識,如:說話時,聲帶在空氣中振動形成聲波,聲波傳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動,產生聽覺;當飲用沸水、飲水、墨水筆、大氣壓時有所幫助;行走時,腳與地之間的靜態(tài)摩擦有所幫助。將雜貨從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識,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彎曲、閃電形成等。在實踐中有意識地與物理知識相聯(lián)系,并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與我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極大地激發(fā)人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從教師的角度看:通過生動的學生熟悉實例,視覺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使學生感受到物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本文根據教材的內容,向學生介紹了物理學的歷史和進步,以及物理學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能夠看到物理學的應用,明確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明天的應用。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學生介紹中外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動物理典故、軼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據需要和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問題。教師從這些方面,也可以使學生被動地對物理感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一、認真預習,畫出疑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必須先行學習教程(提前任課教師兩個課時),畫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預習教材后,如果“沒有”疑難,那么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練習,幫助畫出重點和難點。預習中,自己畫出重點和難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是為提高聽課效率所應該準備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問題進課堂,通過教師講解,解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若課堂中沒有聽懂,盡量利用課間時間,當場解決。
三、回顧教材,再做練習。力爭在頭腦中回顧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內容,若記憶模糊,則把教材復習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練習,練習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參照答案,檢驗練習。如果作業(yè)完成很好,則新課學習可以到此結束;如果做錯(或者根本沒有思路,沒有完成作業(yè)),則回歸教材,再仔細認真的閱讀一遍,接著完成未完成的練習,如果已經得以完成,新課學習到此結束,如果還是無法完成,進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參考答案有分析說明,則此時比照分析說明,反思自己為什么做錯(或跟本沒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點。如果沒有分析說明(或分析說明看不懂),則自己不要太費神,尋找外援幫助(例如與同學交流、咨詢任課教師或家庭教師)。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為什么做錯,找到原因。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四
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節(jié)課學習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現象和規(guī)律,為學習凸透鏡的知識打基礎,所以本節(jié)既是光的傳播三種情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鏡知識的鋪墊。教材中用大量的圖片呈現了折射現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時間來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及其應用,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領略物理的美妙,體會成功的快樂,體現了學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課程標準。我充分領會這一教學意圖,用多媒體短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進而鼓勵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用類比法分析和歸納結論,最后按照“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歸納的結論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相關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和保持學生探究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探究的習慣。
與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學生對光的折射的生活積累和感性認識要少得多,“叉魚”、“看彩虹”不要說是城鎮(zhèn)學生,連鄉(xiāng)村學生見過的也不多,“折射斷筷”在小學看見老師做過,“海市蜃樓”少物理生從一些媒體上有所耳聞,因此在折射現象的呈現環(huán)節(jié)必需充分、直觀,以引發(fā)學生的疑惑,激發(fā)探究的欲望。由于學生學習物理的時間不長,動手實驗有一定的模仿性,在這一階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經驗,只要引導學生處理好光路的.可視化問題,折射規(guī)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難了;由于學生的視角遠不同于老師,在實驗歸納環(huán)節(jié)可能會糾纏于某些枝節(jié)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結論,所以在這里采用了類比法,以光的反射規(guī)律為比照來歸納光的折射規(guī)律,同時用多媒體展示臺加強交流和評估,力爭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正確完整的實驗方案和結論,以利于規(guī)律運用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和后續(xù)學習。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節(jié)的難點之一,學生對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維能力有待培養(yǎng),影響實驗的設計和操作,(實驗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進學生對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導學生用兩點定線法標注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位置逆向入射(如圖一中b點在水槽側壁上,便于將激光槍對準bo入射),觀察新折射光線是否沿oa射出。改變角度反復做幾次,這樣可以實現實驗的雙重目的,又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中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了解光在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1.歸納光的折射規(guī)律;
2.光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探究。
1.多媒體資源: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片段;海市蜃樓圖片;ppt輔助課件。
情景引入、互動導學、自主探究。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效果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引入折射現象
影片中,明明瞄準了水中的目標,子彈卻總是從目標頭頂劃過。順勢引導學生提出疑問。
播放電影片段
觀看、討論
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思考
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和分組實驗)
激光槍發(fā)出粗束紅色激光從空氣沿著白屏表面斜射(便于觀察光路)到水里,攪拌有適量大豆粉的水中顯示出折射光的徑跡。
觀察操作方法和現象
1.直觀感受光的折射現象;
2.領略光的折射的美妙。
1.折射斷筷;
2.硬幣升高;
3.筆桿錯位。
一邊觀察老師操作,一邊動手做實驗、觀察
進一步認識折射現象;感受物理的魅力。
重做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實驗,不斷改變激光入射角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猜想
討論,提出問題,猜想
1.引發(fā)探究沖動,進入猜想和設計環(huán)節(jié);2.學習發(fā)現問題、科學猜想的物理思維方法。
引導學生設計、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利用多媒體展示臺展示學生方案
1.討論設計方案;
2.參與展示和交流。
1.優(yōu)選方案,便于探究;2.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
展示共同確定的實驗方案,提示需要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或數據;巡視、指導。
演示文稿大屏幕展示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動手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展示ppt圖片(折射和反射光路圖)
1.自我分析、歸納;2.小組交流整理。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2.學習類比法研究問題,初步培養(yǎng)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來認識事物的科學意識。
展示學生代表的實驗結論,引導全體學生進行交流和評估。
利用多媒體展示臺展示
1.推選代表參與展示;2.評估發(fā)言。
1.引導評估探究的過程和結論,利于改進操作,完善結論;
2.培養(yǎng)學生交流評估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敢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
播映課件《海市蜃樓》《后羿能射中太陽嗎》
多媒體視頻短片和動畫短片
觀看短片和光路,運用自己的實驗結論進行簡單分析
共享探究成果,體會探究的成就感,培養(yǎng)學生樂于思考、樂于探究的習慣。
1.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
2.布置:有興趣的學生收集折射的相關資料,構思科技短文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五
光是一種電磁波,所以光的干涉就是波動特有的特征,最先觀察到這一現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在1801年的雙縫實驗中成功發(fā)現了,幾道光波在空間中互相疊加時,會導致某些區(qū)域始終增強,某些區(qū)域始終減弱,就會出現強弱相間的分布規(guī)律。托馬斯·楊還據此解釋了薄膜干涉現象,也就是為什么薄膜會呈現彩色的原因。
而光的干涉現象,并不是任何光線都可以隨意發(fā)生的,只有幾道頻率相同,振動方向一致,并且相位差恒定的光線才會出現光的干涉現象。物理學中還有一種叫做光的衍射現象,這一現象也是出現明暗相間的花紋,但是和光的干涉的等間距條紋不同的是,光的衍射會出現不等距條紋,這也是光的衍射和干涉在光譜上的區(qū)別。
1.雙光波干涉:這是指兩道光波所產生的干涉現象,雙縫實驗就屬于這一類型,雙光波干涉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會呈現多光波干涉的細銳條紋,而是會做出正弦式變化。
2.多光波干涉:即兩個以上光波所出現的干涉現象,陸末-格克爾片干涉實驗就屬于此類,多光波干涉最大的特征就是光強面所產生的條紋十分細銳。
3.偏振光的干涉:光的'振動面只固定于某一個方向的光就被稱為偏振光,而兩道偏振光相互干涉所產生的明暗條紋現象,就是偏振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經常被用在檢測加工工件實際與設計之間所產生的微小偏差,也就是檢測平面是否平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邁克爾遜干涉儀,比如要加工一個高精度的平面玻璃板,利用樣板和待測件的表面接觸,在之間形成一個空氣薄膜,之后利用光的干涉,看到薄膜上是否會出現條紋彎曲的現象,通過條紋的變化就能看出待測表面是否偏離平面。
還有一種叫做干涉濾光鏡的光學薄膜,在彩色電視機中就是利用干涉濾光鏡分離出了不同的顏色,也經常被用于導彈制導系統(tǒng)和衛(wèi)星傳感器中,干涉濾光鏡其實就是在一塊平面玻璃的底部涂上半透明金屬漆,在接著涂上氟化鎂,在涂一層半透明金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六
應該讓學生了解,光的直進,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光的衍射現象并沒有完全否定光的直進,而是指出了光的直進的適用范圍或者說它的局限性.
課本只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光的衍射現象,不做理論討論,因此與機械波類比和觀察實驗現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結合機械波的衍射,使學生明確光產生衍射的條件.
講光的衍射要配合演示實驗、要讓學生能區(qū)分干涉圖樣與衍射圖樣的區(qū)別.單色光干涉圖樣條紋等間距,衍射圖樣中間寬兩邊窄.
除了演示實驗外,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進行觀察.包括節(jié)后的小實驗2,以及觀察小孔衍射(在鋁箔或膠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以小電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眼睛靠近小孔觀察光通過小孔的衍射花樣--彩色圓環(huán)).還可讓學生通過羽毛、紗巾觀看發(fā)光的燈絲(對見到的彩色花樣可不作解釋)等等,以補學生對這一現象的不熟悉和幫助學生理解.
在本節(jié)教材中提到泊松亮斑--泊松原以為這下子可以駁倒菲涅爾的波動理論了,事與愿違,菲涅爾和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戰(zhàn),用實驗驗證了這個理論結論,實驗卻成了波動理論極其精彩的實證,菲涅爾為此獲得了科學獎金(1819年).這個科學小故事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上必須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和實踐的檢驗作用;作為科研工作者,必須有堅定的自信心和踏實勤奮的工作態(tài)度.今天的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應培養(yǎng)自己這方面的好品質、好作風.
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建議。
光的衍射實驗,可以將演示和學生實驗同時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
單縫衍射仍用激光演示儀.演示時可以再將雙縫干涉演示一下,讓學生從中對比干涉條紋等間距,衍射條紋中間寬、兩邊窄,然后讓學生用游標下尺觀察日光燈通過卡尺兩測腳形成的窄縫產生的衍涉條紋.實驗中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兩側腳間距從大到小逐漸變化.本實驗也可用線狀白熾燈使縫與燈絲平行,眼睛靠近狹縫可以觀察到狹縫兩側的彩色條紋.
教學設計示例。
(-)引入新課。
上節(jié)研究了光的干涉現象,說明光具有波動性.衍射現象也是波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我們能通過實驗觀察到光的明顯的衍射現象,那么也就能更充分地說明光具有波動性.
(二)教學過程?
所謂光的衍射現象,是當光在它傳播的方向上遇到障礙物或孔(其大小可以與光的波長相比或比光的波長小)時,光繞到障礙物陰影里去的現象.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七
一、知識技能:
1.認識光的折射現象,了解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2.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二、過程與方法:
1.體驗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視覺現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2.通過實驗觀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初步感受折射現象,增強熱愛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學,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一、知識準備:(小組內討論后搶答下列問題)。
[問題]:光在均勻介質中沿_____傳播。
[問題]:若介質不均勻光會怎樣傳播呢?
二、新知識學習:
1、設疑:如果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鼓勵學生大膽猜測。
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現象。
補充:折射現象發(fā)生在兩種介質的界面,并且是“斜射”,當光由一種介質垂直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方向不改變,折射現象的發(fā)生是有條件的。
演示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實驗,此實驗現象不易觀察,最好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補充:折射光線、折射角的定義。(如圖)。
[問題]:1、折射光線是向法線偏折?還是向界面偏折?
2、改變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樣變化?(根據現象回答)。
結論:討論總結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參照光的反射。
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點(入射點)、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線(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法線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
[問題]:若一束光由水中沿著原來的折射光線照過去,光會怎樣傳播呢?
教師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討論總結:光由水斜射入空氣時的折射規(guī)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折射現象有哪些?看哪組想得多。
應用舉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變淺了,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時,在水面發(fā)生_______,折射光線______(填靠近或遠離)法線,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過去,看到的是河底的______像(填實或虛),像在河底的____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變淺了。
[問題]:試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何向上彎折了?
三、鞏固提高:
1、光由空氣斜射入玻璃中,下列光路表示正確的是______。
abcd。
a.樹蔭下地上有很多光斑b.人在河邊看到“白云”在水中飄動。
c.奇妙的“海市蜃樓”景觀d.從側面看魚瓶中的魚變大了。
3、一束光經過一三棱鏡,試完成光經過棱鏡后的傳播徑跡。
5、對比光的反射與光的折射的異同。
四、學后反思:
光是我們的朋友,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對“光”肯定有新的認識,交流一下自己的收獲,說說自己還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會進步得更快。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八
(1)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與折射有關:水中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的高一些;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從水下看岸上的物體,好像變高了。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制成了三棱鏡、還制成各種透鏡來成像。
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來向上彎折;往臉盆中倒水,看到盆底深度變淺;潛水中的人看岸邊的人變高;從厚玻璃磚后看到鋼筆“錯位”等。
常見折射現象及解釋:
1、光的折射現象光的折射會造成許多光學現象,如水底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半斜捅入水中的筷子變彎曲,魚缸中的魚看起來變大,海市蜃樓等。要解釋這些現象,首先要知道看見的并非實際物體,而是物體經折射后成的虛像。
2、舉例分析光的折射現象以池水看起來“變淺”為例,其原因我們可以作如下分析:
我們能夠看見物體是由于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里,假設從水池底的一點a射出的兩條光線經折射后射入人眼(如圖甲所示),眼睛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經驗(人的感覺總認為光沿直線傳播),逆著折射光線看過去,就會覺得光好像是從水中的a’射入我們眼睛里的,因此我們會覺得a’比a高了,即看起來池底升高,池水“變淺”了。有經驗的漁民都知道,在叉魚時,只有瞄準魚的下方,才能把魚叉到。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一
根據大綱要求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現確定第一教時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2、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計算浮力的兩種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稱重法)。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實驗研究物理問題,并歸納出物理規(guī)律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排除、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通過介紹科學家的貢獻,鼓勵學生樹立刻苦鉆研、大膽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學難點:啟發(fā)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時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的關鍵: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學生思維障礙為突破口,針對性地安排實驗探索。
四、教法與學法:
作為探究自然科學的規(guī)律課,過程一般是。
本節(jié)內容要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措施也不例外,因為無論從方法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探索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是行之有效的路徑,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得出規(guī)律”。
五、教學策略。
教材中是一個探索性演示實驗,但由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可見度較小,即使讓一些學生上講臺參與,仍不利于滿足大多數學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實施。故相應策略:
1.把演示實驗改為并進式實驗:即有演示實驗又有學生實驗。
2.通過分工合作和多次實驗,以篩選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獲得不同條件下f浮與g排液的數值關系,并運用實驗驗證和歸納法為得出一般規(guī)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準備。
除了教師演示用裝置外,還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塊、飲料瓶、彈簧秤、燒杯和溢水杯各一個,塑料杯,塑料盤,膠水瓶,木塊、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各一,水、酒精、鹽水三種液體各一杯,細線等供選用等。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提問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引入新課。
浮體演示實驗1:橡皮球(空心體)在液體中上浮。
浮體演示實驗2:木塊(實心體)在液體中上浮(多媒體演示)。(說明:動態(tài)觀察、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思維)。
(二).新課講授。
1、浮力產生的原因(互動1)。
學生討論并啟發(fā)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體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積相等,據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產生浮力的原因。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2.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guī)律。
3.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重點。
1.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內容。
難點。
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
教學器材:
激光筆、玻璃磚、水、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板、多媒體課件、注入水的盆中出現硬幣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折斷、水缸中的筷子向上彎折、彩虹、海市蜃樓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釋這些現象我們得來學習《光的折射》。
二、進行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質中會是怎樣的呢?譬如光從空氣進入水中。
學生猜想可能的情況。
演示實驗:光斜射入水中。
剛才同學們看到了什么現象呢?
學生分析討論并回答。
總結歸納: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紹光的折射的有關名稱并展示圖片。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三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理解由于折射而產生的現象基礎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學習歷來是初中學生物理學習的難點,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因而本節(jié)的重點是探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的光線偏折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問題,例如魚在那里,池水變淺等。所以本節(jié)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學生通過前段時間的光學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學習,對光的折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遷移,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由于在光的反射時,垂直入射也會發(fā)生反射,學生容易產生垂直入射也會發(fā)生折射的錯誤觀念,因此,在實驗時,要學生注意觀察,強調“斜射”。
知識與技能。
2.了解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3.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過程與方法。
1.體驗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視覺現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感受折射現象,增強熱愛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學,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科興趣。
難點: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器材準備:
教師:實物投影儀,激光筆、玻璃磚、白膠板、水槽、空燒杯、紙杯。
(一)、復習提問:
1、光的反射規(guī)律;
2、光的反射現象。
(二)、新課教學。
投影出示:
(1)湯姆大叔漫畫系列;
(2)水中的筷子怎么折斷了?
學生思考為什么,帶著問題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玻璃)中,觀察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
(1)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2)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在水中又是怎么樣傳播的?
(3)光從空氣進入水的界面上發(fā)生了什么現象?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fā)生偏折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畫光路圖,說明光的折射的幾個概念(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折射角)。
2、概念:
兩種介質的界面、法線、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入射角、折射角等。
信息快遞:能夠傳播光的物質,例如空氣、水、玻璃真空等透明物質,通常叫做光的介質。
問題:折射規(guī)律和反射規(guī)律一樣嗎?(課本p81實驗)。
a)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b)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實驗:使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觀察光束在空氣中和玻璃中的路徑及數據。
數據:光從玻璃入射到空氣。
入射角。
a1。
a2。
a3。
折射角。
總結:(可以要求學生跟著教師作出以下的光路圖)。
1)、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當光從另一種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當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時;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且光路可逆。
1、光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折射角隨入射角的改變而改變: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
(口訣: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不等,空氣中的角大)。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3、應用: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發(fā)生“彎折”。分析“彎折”原因。
2)、水中的魚看上去比實際的位置要淺.。
3)、隔著厚玻璃磚觀察后面的尺子。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要知道:
2、光從空氣射入水或其它介質中的折射規(guī)律以及光從水或其它介質射入水中的折射規(guī)律。
3、能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簡單的現象。
拓展:生活物理社會。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四
2、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組。
3.了解其它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教學重難點。
定滑輪、動滑輪及滑輪組的工作特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前提測評。
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
(3)杠桿的分類及省力、費距離;費力、省距離的情況。
觀察漫畫,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引入滑輪。
一、定滑輪和動滑輪。
再舉例起重機吊鉤上的滑輪,分析:軸隨著物體一起運動。說明這種滑輪叫動滑輪。
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動滑輪、定滑輪。
思考:定滑輪、動滑輪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及特點呢?
二、實驗探究:比較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1、學生組裝定滑輪、動滑輪,
2、設計表格,分別用來記錄實驗時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還要記錄物體運動的距離和繩子自由端運動的距離;。
1、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1)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動滑輪省一半的力(同時費2倍的距離),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三、滑輪組。
實驗探究:學生利用一個動滑輪、一個定滑輪進行組裝,有幾種不同的方式?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評價得出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并通過實驗分析它們的不同特點:
(1)繩子從動滑輪繞起,最省力(f=1/3g),費3倍距離,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2)繩子從定滑輪繞起,省一半的力(f=1/2g),費2倍的距離,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四、輪軸和斜面。
同時總結:使用任何機械,省力就一定費距離。
學生自己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
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
1、定滑輪、動滑輪。
特點:定滑輪:不省力,可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省一半的力,不可改變力的方向。
2、滑輪組。
3、輪軸和斜面。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五
1.認識光的折射現象,了解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2.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過程與方法:
1.體驗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視覺現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2.通過實驗觀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初步感受折射現象,增強熱愛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學,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小組內討論后搶答下列問題)。
[問題]:光在均勻介質中沿xx傳播。
[問題]:若介質不均勻光會怎樣傳播呢?
1、設疑:如果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鼓勵學生大膽猜測。
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現象。
補充:折射現象發(fā)生在兩種介質的.界面,并且是“斜射”,當光由一種介質垂直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方向不改變,折射現象的發(fā)生是有條件的。
演示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實驗,此實驗現象不易觀察,最好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補充:折射光線、折射角的定義。(如圖)。
[問題]:1、折射光線是向法線偏折?還是向界面偏折?
2、改變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樣變化?(根據現象回答)。
結論:討論總結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參照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應注意:
(1)一點(入射點)、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線(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法線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
[問題]:若一束光由水中沿著原來的折射光線照過去,光會怎樣傳播呢?
教師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討論總結:光由水斜射入空氣時的折射規(guī)律。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折射現象有哪些?看哪組想得多。
應用舉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變淺了,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xxx斜射入xx時,在水面發(fā)生xxx,折射光線xxx(填靠近或遠離)法線,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過去,看到的是河底的xx像(填實或虛),像在河底的xx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變淺了。
[問題]:試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何向上彎折了?
a.樹蔭下地上有很多光斑b.人在河邊看到“白云”在水中飄動。
c.奇妙的“海市蜃樓”景觀d.從側面看魚瓶中的魚變大了。
3、一束光經過一三棱鏡,試完成光經過棱鏡后的傳播徑跡。
5、對比光的反射與光的折射的異同。
光是我們的朋友,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對“光”肯定有新的認識,交流一下自己的收獲,說說自己還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會進步得更快。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六
教學科目:初中物理。
適用年級:八年級。
一、理論基礎。
此案例基于主導—主體(“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即以教師教為主導、學生學為主體,這種教學模式是在兼取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者優(yōu)點的基礎上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當代最有影響的兩種“學與教”理論的結合,即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兩者的結合。主導—主體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結構情況靈活選擇“發(fā)現式”或“傳遞—接受”教學分支。
2.在“傳遞—接受”教學(于:滬科版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過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同時也可采用其他策略(甚至是自主學習策略)作為補充,已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3.在“發(fā)現式”教學過程中也可充分吸收“傳遞—接受”教學的長處(如學習者特征分析和促進知識的遷移等)。
4.便于考慮情感因素(即動機)的影響。
二、基本假設。
(一)課標。
1.能夠說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光源,并能進行正確的分類。
2.能夠通過實驗觀察歸納出光的傳播路徑,舉出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中的現象和應用的例子,并用光沿直線傳播原理解釋。
3.能夠正確畫出光線以及識別常見幾種光線圖。
4.能夠識記光在真空中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以及光年的概念。
(二)學生。
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光學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他們已在小學階段研究過《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為本課學習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導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條件。
基于電子白板的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用于展示ppt知識點、圖片、習題等?;诒阌谝苿悠鞑牡膶嶒灜h(huán)境,用于演示相關實驗現象,探究實驗結果。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類;
(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現象與應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m/s。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特點,在觀察實驗中注意收集證據,培養(yǎng)分析、論證、歸納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學習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光學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因此以學生對光的感性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識,并能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了解到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在小學階段研究過《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影子的產生正是反映了光直線傳播的特點,因此為本課學習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導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jié)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第一節(jié)內容,光的傳播,是光學的入門。課本首先展示了四幅圖,使學生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的美麗,教學中還要列舉大量和光的傳播有關的現象,由這些現象自然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光是通過怎樣路徑的傳播的?從而點出本課探究的主題--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及其應用,并讓學生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最快的。
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8。
播。通過對各種光現象的介紹,讓學生初步學習怎樣從觀察到的具體事例(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發(fā)現問題,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這些問題;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學的難點是如何保證實驗現象清晰、明顯,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這是一節(jié)實驗探究型課。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觀察光在同種均勻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傳播的路徑(光路),總結出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特點。并能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特性解釋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現象,并能對探究的結論有評價的意識。
(四)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chuàng)設線性探究模塊,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yǎng)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本節(jié)是光學的入門,很多知識都是從生活現象中歸納得出的,所以教學時應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身邊的光現象入手,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多觀察、多舉例、多提問、多發(fā)表看法,教師因勢利導,適時點撥引申,讓學生步入科學的殿堂,這是教好本節(jié)課的關鍵。此外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通過合作探究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
(五)媒體選用。
演示文稿: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所有知識要點以及習題、圖片等材料。
2.圖片材料:陽光照射大地、夜晚斑駁的燈光、x光片、舞蹈千手觀音、日月食現象圖等。
3.實驗材料:激光筆、盛有水的水槽、手電筒、蠟燭、打火機、白板、帶有小孔的白紙。
(六)評價設計。
1.形成性評價:介紹完光源的定義和分類之后,進行一個隨堂小測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識。講解完日食的成因,讓學生試著講解月食的成因,考察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2.終結性評價:在本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設計一套測驗題目考核學生是否掌握所學內容。
四、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二)講解。
1.引導學生學習光源的概念。
老師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都可以發(fā)光?(可能的回答:太陽、通電電燈、蠟燭、手電筒、油燈、螢火蟲)同學們很聰明,知道這么多會發(fā)光的物體,那么這些會發(fā)光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它們都能發(fā)光),嗯,的確,它們都可以發(fā)光。我們給這些能發(fā)光的物體起個名字:光源。光源就是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從光源發(fā)出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便看見了這個發(fā)光體。
2.引導學生學習光源的分類。
剛才大家說太陽和蠟燭都能發(fā)光,但是它們有什么不同呢?老師提示一下,我們知道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當我們一覺睡醒時,太陽早已高高掛起,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蠟燭呢,你想讓蠟燭發(fā)光,就必須得用火柴或者打火機點燃它,它不會自動發(fā)光。所以,按光源的產生方式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我們再來看一下光源的另一種分類,有句話說太陽出來暖洋洋,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它還帶給我們溫暖、熱量。帶給我們熱量的光源除了太陽,還有火把、浴室的取暖燈。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在夏天的夜晚去捉螢火蟲時的歡樂?螢火蟲它也可以發(fā)光,但它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溫暖。所以根據發(fā)光原理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熱光源和冷光源。我們還知道,螢火蟲它是有生命的,而太陽是無生命的,所以我們又可以根據光源是否有生命,將其分為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光源。
3.進行隨堂小測驗強化對光源定義的掌握。
下面我們來做個隨堂小測驗:下列物體屬于光源的是a、反射陽光的平面鏡。
b、月亮c、放電影時所看到的銀幕d、收看電視時看到的電視機屏幕??梢娺@個。
題目是考察大家對光源定義的把握。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平面鏡、月亮只是反射太陽光,不是自己發(fā)光,放電影時看到的也是銀幕的反射光,不是銀幕自己發(fā)光。所以它們都不是光源。只有電視機的屏幕,是電子槍發(fā)射的電子打到熒光屏上,使屏上的熒光物質發(fā)光,所以電視機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確。
4.引導學生探究光沿直線傳播的規(guī)律。
了解了光源,我們再來研究下光的傳播。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1)(打開手電筒,照射到教室后面墻壁)請大家觀察一下,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徑?,F象: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2)(打開手電筒,照射到水里),觀察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現象:光在水中沿直線傳播。剛才第一個實驗我們觀察到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第二個實驗表明光在水中也沿直線傳播,空氣和水都是均勻并且透明的物質。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光的傳播特點:光在空氣、水、玻璃等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經研究發(fā)現,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由于實驗條件限制,我們無法進行演示。所以,最終的結論是:光在真空中或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5.組織學生討論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中的現象和應用。
知道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那么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和應用呢?這是考試的一個重難點,請大家注意下。我們先來看下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1)趣味手影:請大家觀察一下當我站在這里,在電子白板后面出現了什么?(影子)對,影子,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觀察一下,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體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子。
(2)小孔成像。這個實驗我來請同學一起來完成。(請兩位同學做)請大家注意觀察實驗現象,看蠟燭的火焰通過紙孔投射在白紙上是什么形狀?我們來總結下實驗結果,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像的輪廓和物體的輪廓相似,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小孔是圓的、方的、三角的都可以,但必須足夠小。
(3)光沿直線傳播還能解釋什么現象呢?大家有沒有看過月食?自然界中有不少神奇的現象都與光的傳播特點有關,比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播放ppt日食的圖片)。我們來看下日食的成因: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并且三球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光沿直線傳播過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擋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播放ppt月食的圖片)這幅圖呢是月食的成因,剛我我給大家分析了日食的成因,現在根據我的思路,哪位同學來給大家分析下月食的成因?答案:當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球中間時,太陽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擋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七
(2)知道法線、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反射角和入射角等名詞。
(3)知道光的折射規(guī)律及應用。
(4)會應用有關光的折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并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討論來“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xié)作的精神。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
(1)理解折射規(guī)律中的折射角與入射角關系;。
(2)應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知識解釋實際問題及相關現象。
教材分析: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八
【設計思路】。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把本節(jié)課改為探究實驗,自認為這樣做有以下四點好處:1.更有利于學生對折射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讓他們感受到觀察在物理實驗中的重要性,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3.讓學生真正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研究、學習(學生可能會發(fā)現一些書本上沒有提到的規(guī)律,這有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不是單純?yōu)榱俗寣W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而探究;4.既讓學生知道如何開展實驗探究,又讓學生體驗物理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2.探究并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guī)律。
3.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認識折射現象,培養(yǎng)學生初步觀察的能力。
2.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有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2.逐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感覺。
【教學重點】。
1.探究并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2.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1.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釋有關光的折射現象。
【教法】。
實驗為主的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
【教具和媒體】。
玻璃磚、激光筆、水槽、水、圓表盤、碗兩只、硬幣、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引入。
演示魔術:空碗出財寶(放在杯底剛好看不見的硬幣,加上水后又會看得見。)。
組織學生活動:叉魚比賽。
師:同學們對以上的現象一定很好奇,那么我們一起通過這節(jié)課“光的折射”的探究,就可以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了。
學生活動:叉魚比賽。
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新課進行。
探究1:觀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的傳播路徑,并把你看到的現象畫出來。
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所需器材和方案。
巡視分組實驗(要求畫圖記錄下觀察到的光進入水中的傳播途徑)。
引導交流實驗結果。
學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現象,告訴學生,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若換成其他介質光也會發(fā)生偏折嗎?指導由學生演示光從空氣斜射半圓形玻璃磚,從而引出折射現象的定義。
采用類比法,結合光的反射規(guī)律來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需研究哪些方面。
引導學生回憶光的反射規(guī)律,并討論光的折射需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
(三)眼睛受騙。
解釋魔術“空碗出財寶”(配合播放光路圖)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加以回答,最后強調看見的硬幣是硬幣的像。
引導學生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同學總是把叉子叉在魚的上方。(配合播放光路圖)。
教師提問:有的同學喜歡游泳,看水只有齊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這是什么原因。
師:同學們學了光的折射知識后,要懂得應用到生活中,在游泳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教師提問:你見過海市蜃樓嗎?你知道海市蜃樓是怎樣產生的嗎?
教師總結:我們已經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其實嚴格地說,光只是在均勻的介質中才沿直線傳播,如果介質疏密不均,光線就不會沿直線傳播而會發(fā)生折射。海市蜃樓是一種由光的折射產生的現象。(配合播放電腦中的圖片和兩段錄像)。
學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猜想的傳播路徑。
設計實驗所需器材和方案。
分組實驗,收集證據。
交流實驗結果。
學生演示光從空氣斜射半圓形玻璃磚的實驗。
學生回憶光的反射規(guī)律,并討論光的折射需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
學生用手邊的儀器,邊做實驗邊歸納光的折射規(guī)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揭秘“空碗出財寶”的魔術。
由學生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同學們總是把叉子叉在魚的上方。
學生回答:“為何有的同學看水只有齊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這一現象。
讓學生發(fā)表對海市蜃樓的看法。
最大限度的通過實驗觀察與思考,達到探究的目的。
通過類比法來研究新規(guī)律,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手段。
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感受物理這門學科的魅力之一所在。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有哪些收獲?(結合板書)。
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體會。
四、練習。
教師發(fā)練習題,并反饋結果。
學生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
p48動手動腦學物理1~4。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九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應用。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從不同的媒體中學習有關激光的知識同時,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科學事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建議。
本節(jié)內容可以作為閱讀材料,指導學生自學,教師采取多種方式安排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組織學生觀看有關激光的科技電影片,發(fā)動學生收集相關材料,組織閱讀、參觀等均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以下兩點:
1、激光與自然光的區(qū)別。
激光與自然光比較,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1)普通光源發(fā)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頻率單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顏色特別純,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強度特別大,亮度很高。
激光的應用非常多,發(fā)展前景非常廣闊,目前的重要應用有:光纖通信、精確測距、目標跟蹤、激光光盤、激光致熱切割、激光核聚變等等。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本節(jié)內容,可以作為閱讀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自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產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
1、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每小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讓學生說出他們看到的現象,然后引入課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讓學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學習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自學“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等基礎知識之后,通過精心設計的兩道練習,及時對這些知識進行鞏固。通過練習的展示,發(fā)現自己學習存在的問題,再由優(yōu)生帶著中下生學習,幫中下生分析問題,糾正錯誤,在這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學生可能存在的誤區(qū)給予釋疑和突破,以求實現以兵教兵的新課改理念。
3、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規(guī)律,這一教學設計是先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根據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出的數據,再通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共同尋找光折射時有哪些規(guī)律,由某一小組代表在班級上進行成果展示: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光從空氣射向玻璃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通過其他組學生的不斷完善:垂直入射時光的傳播方向不變,折射時光路可逆。這里學生能很好地發(fā)揮群體的力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建構一個正確、完整的“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知識。老師將課堂讓給學生,在此只起到了“導”的作用,讓學生用眼看,用手動,用腦想,用口說,用耳聽,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親自感受獲得知識的喜樂,體會形成正確的物理思想的過程。
4、學習了光折射規(guī)律后,設計一道畫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的光路圖進行檢測與鞏固,利用光路圖解釋了筷子放入水中為什么會“折了”的現象,并就此光路圖進行知識拓展:漁民用叉子叉魚時,為什么要往他看到的魚的下方叉去?為什么會出現潭清疑水淺?“水淺”騙了人的眼睛對游泳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做到“從物理走向社會”,進一步感受科學知識對生產生活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倍感學習物理的必要性,增強他們學習物理的主動性,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不足之處:
由于個人能力的限制,本人還是不能將“學導為主”的教學模式的一些長處發(fā)揮出來,不會靈活加以應用,使得課堂上時間安排不緊湊,容量不足,學生的學習知識點不完整,還有一些學習上的誤區(qū)不能在課堂上給予解決。課堂上也留下不少的遺憾。
(1)演示光的折射實驗時,由于入射光線方向沒有準確控制,致使光從空氣一側射向玻璃時入射角為50度,折射角為30度,而從玻璃射向空氣時,入射角為30度時,折射角不為50度。
(2)課堂的掌控不好,時間安排不合理,前面的引入、當堂檢測等環(huán)節(jié)占了太多時間,致使后面的課堂檢測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現象的知識學習不能很好的展開。
(3)略去了光折射共面的演示實驗,沒有完全放開,沒有將演示實驗設計成學生分組的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進行探究知識,讓學生在這過程中習得知識。
(4)為圖簡單方便,又考慮到三線共面的知識已在光反射中學習過,本節(jié)課就將三線共面的實驗省略。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一
執(zhí)教。
教學。
目標。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現象及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和折射角。
2.知道光從從空氣斜射入水、其他介質中及光從水、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的折射情況。
3.知道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重點。
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知道光在折射時光路可逆。
難點。
折射現象的解釋,畫出折射的光路圖。
教具。
演示。
燒杯,筷子,水,全反射實驗器,光具盤、玻璃磚,
學生。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1.在將筷子插入水中,看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變化。(向上彎折)。
2.在一個碗中放一枚硬幣,讓兩個學生斜看碗中的硬幣,上下移動視線到剛好看不到硬幣為止(此時視線不能動),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幣。(可以看到,好象碗底變淺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來研究光的另一種現象,學后就可解釋了。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觀察折射光路。
【演示1】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現象,讓學生觀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線傳播,在空氣中也是沿直線傳播,但在水和空氣的界面處發(fā)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過程,讓學生把光路畫下來。引導學生和反射光路比較,得出入射光線、入射點、法線、入射角、折射光線、折射角及位置關系。
2.斜射入兩種介質的界面時才發(fā)生折射。
問: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時,一定發(fā)生折射現象吧?
【演示2】讓光垂直入水和空氣界面時,不發(fā)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時,才發(fā)生折射。
3.觀察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
【演示3】讓光由水斜射入空氣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
【演示4】讓光由空氣斜射入水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折射角總是小于入射角)。
歸納:當光在空氣與其他介質發(fā)生折射時,不論時入射角還是折射角,處于空氣中的那個角總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教學過程設計。
(1)漁民叉魚時,總向看天的魚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魚為什么?畫圖6-4解釋。
(2)參書p83圖6-4,6-5,解釋為什么。
(3)我們看到天上的.星星的位置是它實際的位置嗎?
6.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1)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再射出來。
(2)光由空氣斜射入三棱鏡再射出來。(光會向玻璃較厚的一方偏折)。
課堂小結:
1.知道什么是折射現象,并能敘述折射規(guī)律,特別要注意斜射入的條件,不要記住在空氣中角大的意義,敘述時要注意因果關系。
2.能應用折射規(guī)律解釋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并能根據入射光線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3.知道折射時,光路可逆。
三.思考與作業(yè)。
本節(jié)《課課通》。
四板書。
1.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變化的現象。
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3.光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4.光折射時在空氣中的角是大角。
五說明。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二
1.(濟寧中考)去年暑假,小夢陪著爺爺到湖里去叉魚.小夢將鋼叉向看到的魚方向投擲,總是叉不到魚.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圖中,能正確說明叉不到魚的原因是(d)。
2.有一盛水的圓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進水管和出水管調節(jié)。在其右側某一高度朝確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產生一個光斑,如圖所示。該光斑(c)。
a.是激光束經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動,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經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動,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經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動,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經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動,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入射角為0°,折射角為(a)。
a.0°b.30°c.45°d.60°。
(b)。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三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fā)生偏折。
2、光在同種介質中傳播,當介質不均勻時,光的傳播方向亦會發(fā)生變化。
3、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1、在光的折射中,三線共面,法線居中。
2、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從水或其它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要求會畫折射光線、入射光線的光路圖)。
4、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當光射到兩介質的分界面時,反射、折射同時發(fā)生。
1、生活中與光的折射有關的例子:水中的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位置高一些(魚實際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實際位置高些;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彎折了;(要求會作光路圖)。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看見水中物體的像是虛像(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興趣是思維的動力之一,興趣是一種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機,興趣是學好物理的潛在動機。從學生的角度看,培養(yǎng)興趣的途徑有很多:應該注意的是,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現代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一起。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物理現象,運用了很多物理知識,如:說話時,聲帶在空氣中振動形成聲波,聲波傳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動,產生聽覺;當飲用沸水、飲水、墨水筆、大氣壓時有所幫助;行走時,腳與地之間的靜態(tài)摩擦有所幫助。將雜貨從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識,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彎曲、閃電形成等。在實踐中有意識地與物理知識相聯(lián)系,并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與我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極大地激發(fā)人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從教師的角度看:通過生動的學生熟悉實例,視覺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使學生感受到物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本文根據教材的內容,向學生介紹了物理學的歷史和進步,以及物理學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能夠看到物理學的應用,明確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明天的應用。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學生介紹中外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動物理典故、軼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據需要和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問題。教師從這些方面,也可以使學生被動地對物理感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一、認真預習,畫出疑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必須先行學習教程(提前任課教師兩個課時),畫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預習教材后,如果“沒有”疑難,那么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練習,幫助畫出重點和難點。預習中,自己畫出重點和難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是為提高聽課效率所應該準備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問題進課堂,通過教師講解,解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若課堂中沒有聽懂,盡量利用課間時間,當場解決。
三、回顧教材,再做練習。力爭在頭腦中回顧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內容,若記憶模糊,則把教材復習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練習,練習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參照答案,檢驗練習。如果作業(yè)完成很好,則新課學習可以到此結束;如果做錯(或者根本沒有思路,沒有完成作業(yè)),則回歸教材,再仔細認真的閱讀一遍,接著完成未完成的練習,如果已經得以完成,新課學習到此結束,如果還是無法完成,進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參考答案有分析說明,則此時比照分析說明,反思自己為什么做錯(或跟本沒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點。如果沒有分析說明(或分析說明看不懂),則自己不要太費神,尋找外援幫助(例如與同學交流、咨詢任課教師或家庭教師)。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為什么做錯,找到原因。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四
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節(jié)課學習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現象和規(guī)律,為學習凸透鏡的知識打基礎,所以本節(jié)既是光的傳播三種情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鏡知識的鋪墊。教材中用大量的圖片呈現了折射現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時間來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及其應用,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領略物理的美妙,體會成功的快樂,體現了學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課程標準。我充分領會這一教學意圖,用多媒體短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進而鼓勵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用類比法分析和歸納結論,最后按照“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歸納的結論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相關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和保持學生探究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探究的習慣。
與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學生對光的折射的生活積累和感性認識要少得多,“叉魚”、“看彩虹”不要說是城鎮(zhèn)學生,連鄉(xiāng)村學生見過的也不多,“折射斷筷”在小學看見老師做過,“海市蜃樓”少物理生從一些媒體上有所耳聞,因此在折射現象的呈現環(huán)節(jié)必需充分、直觀,以引發(fā)學生的疑惑,激發(fā)探究的欲望。由于學生學習物理的時間不長,動手實驗有一定的模仿性,在這一階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經驗,只要引導學生處理好光路的.可視化問題,折射規(guī)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難了;由于學生的視角遠不同于老師,在實驗歸納環(huán)節(jié)可能會糾纏于某些枝節(jié)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結論,所以在這里采用了類比法,以光的反射規(guī)律為比照來歸納光的折射規(guī)律,同時用多媒體展示臺加強交流和評估,力爭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正確完整的實驗方案和結論,以利于規(guī)律運用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和后續(xù)學習。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節(jié)的難點之一,學生對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維能力有待培養(yǎng),影響實驗的設計和操作,(實驗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進學生對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導學生用兩點定線法標注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位置逆向入射(如圖一中b點在水槽側壁上,便于將激光槍對準bo入射),觀察新折射光線是否沿oa射出。改變角度反復做幾次,這樣可以實現實驗的雙重目的,又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中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了解光在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1.歸納光的折射規(guī)律;
2.光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探究。
1.多媒體資源: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片段;海市蜃樓圖片;ppt輔助課件。
情景引入、互動導學、自主探究。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效果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引入折射現象
影片中,明明瞄準了水中的目標,子彈卻總是從目標頭頂劃過。順勢引導學生提出疑問。
播放電影片段
觀看、討論
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思考
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和分組實驗)
激光槍發(fā)出粗束紅色激光從空氣沿著白屏表面斜射(便于觀察光路)到水里,攪拌有適量大豆粉的水中顯示出折射光的徑跡。
觀察操作方法和現象
1.直觀感受光的折射現象;
2.領略光的折射的美妙。
1.折射斷筷;
2.硬幣升高;
3.筆桿錯位。
一邊觀察老師操作,一邊動手做實驗、觀察
進一步認識折射現象;感受物理的魅力。
重做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實驗,不斷改變激光入射角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猜想
討論,提出問題,猜想
1.引發(fā)探究沖動,進入猜想和設計環(huán)節(jié);2.學習發(fā)現問題、科學猜想的物理思維方法。
引導學生設計、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利用多媒體展示臺展示學生方案
1.討論設計方案;
2.參與展示和交流。
1.優(yōu)選方案,便于探究;2.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
展示共同確定的實驗方案,提示需要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或數據;巡視、指導。
演示文稿大屏幕展示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動手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展示ppt圖片(折射和反射光路圖)
1.自我分析、歸納;2.小組交流整理。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2.學習類比法研究問題,初步培養(yǎng)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來認識事物的科學意識。
展示學生代表的實驗結論,引導全體學生進行交流和評估。
利用多媒體展示臺展示
1.推選代表參與展示;2.評估發(fā)言。
1.引導評估探究的過程和結論,利于改進操作,完善結論;
2.培養(yǎng)學生交流評估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敢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
播映課件《海市蜃樓》《后羿能射中太陽嗎》
多媒體視頻短片和動畫短片
觀看短片和光路,運用自己的實驗結論進行簡單分析
共享探究成果,體會探究的成就感,培養(yǎng)學生樂于思考、樂于探究的習慣。
1.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
2.布置:有興趣的學生收集折射的相關資料,構思科技短文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五
光是一種電磁波,所以光的干涉就是波動特有的特征,最先觀察到這一現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在1801年的雙縫實驗中成功發(fā)現了,幾道光波在空間中互相疊加時,會導致某些區(qū)域始終增強,某些區(qū)域始終減弱,就會出現強弱相間的分布規(guī)律。托馬斯·楊還據此解釋了薄膜干涉現象,也就是為什么薄膜會呈現彩色的原因。
而光的干涉現象,并不是任何光線都可以隨意發(fā)生的,只有幾道頻率相同,振動方向一致,并且相位差恒定的光線才會出現光的干涉現象。物理學中還有一種叫做光的衍射現象,這一現象也是出現明暗相間的花紋,但是和光的干涉的等間距條紋不同的是,光的衍射會出現不等距條紋,這也是光的衍射和干涉在光譜上的區(qū)別。
1.雙光波干涉:這是指兩道光波所產生的干涉現象,雙縫實驗就屬于這一類型,雙光波干涉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會呈現多光波干涉的細銳條紋,而是會做出正弦式變化。
2.多光波干涉:即兩個以上光波所出現的干涉現象,陸末-格克爾片干涉實驗就屬于此類,多光波干涉最大的特征就是光強面所產生的條紋十分細銳。
3.偏振光的干涉:光的'振動面只固定于某一個方向的光就被稱為偏振光,而兩道偏振光相互干涉所產生的明暗條紋現象,就是偏振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經常被用在檢測加工工件實際與設計之間所產生的微小偏差,也就是檢測平面是否平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邁克爾遜干涉儀,比如要加工一個高精度的平面玻璃板,利用樣板和待測件的表面接觸,在之間形成一個空氣薄膜,之后利用光的干涉,看到薄膜上是否會出現條紋彎曲的現象,通過條紋的變化就能看出待測表面是否偏離平面。
還有一種叫做干涉濾光鏡的光學薄膜,在彩色電視機中就是利用干涉濾光鏡分離出了不同的顏色,也經常被用于導彈制導系統(tǒng)和衛(wèi)星傳感器中,干涉濾光鏡其實就是在一塊平面玻璃的底部涂上半透明金屬漆,在接著涂上氟化鎂,在涂一層半透明金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六
應該讓學生了解,光的直進,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光的衍射現象并沒有完全否定光的直進,而是指出了光的直進的適用范圍或者說它的局限性.
課本只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光的衍射現象,不做理論討論,因此與機械波類比和觀察實驗現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結合機械波的衍射,使學生明確光產生衍射的條件.
講光的衍射要配合演示實驗、要讓學生能區(qū)分干涉圖樣與衍射圖樣的區(qū)別.單色光干涉圖樣條紋等間距,衍射圖樣中間寬兩邊窄.
除了演示實驗外,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進行觀察.包括節(jié)后的小實驗2,以及觀察小孔衍射(在鋁箔或膠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以小電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眼睛靠近小孔觀察光通過小孔的衍射花樣--彩色圓環(huán)).還可讓學生通過羽毛、紗巾觀看發(fā)光的燈絲(對見到的彩色花樣可不作解釋)等等,以補學生對這一現象的不熟悉和幫助學生理解.
在本節(jié)教材中提到泊松亮斑--泊松原以為這下子可以駁倒菲涅爾的波動理論了,事與愿違,菲涅爾和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戰(zhàn),用實驗驗證了這個理論結論,實驗卻成了波動理論極其精彩的實證,菲涅爾為此獲得了科學獎金(1819年).這個科學小故事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上必須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和實踐的檢驗作用;作為科研工作者,必須有堅定的自信心和踏實勤奮的工作態(tài)度.今天的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應培養(yǎng)自己這方面的好品質、好作風.
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建議。
光的衍射實驗,可以將演示和學生實驗同時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
單縫衍射仍用激光演示儀.演示時可以再將雙縫干涉演示一下,讓學生從中對比干涉條紋等間距,衍射條紋中間寬、兩邊窄,然后讓學生用游標下尺觀察日光燈通過卡尺兩測腳形成的窄縫產生的衍涉條紋.實驗中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兩側腳間距從大到小逐漸變化.本實驗也可用線狀白熾燈使縫與燈絲平行,眼睛靠近狹縫可以觀察到狹縫兩側的彩色條紋.
教學設計示例。
(-)引入新課。
上節(jié)研究了光的干涉現象,說明光具有波動性.衍射現象也是波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我們能通過實驗觀察到光的明顯的衍射現象,那么也就能更充分地說明光具有波動性.
(二)教學過程?
所謂光的衍射現象,是當光在它傳播的方向上遇到障礙物或孔(其大小可以與光的波長相比或比光的波長小)時,光繞到障礙物陰影里去的現象.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七
一、知識技能:
1.認識光的折射現象,了解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的偏折規(guī)律。
2.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二、過程與方法:
1.體驗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視覺現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識簡單解釋有關現象。
2.通過實驗觀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初步感受折射現象,增強熱愛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學,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一、知識準備:(小組內討論后搶答下列問題)。
[問題]:光在均勻介質中沿_____傳播。
[問題]:若介質不均勻光會怎樣傳播呢?
二、新知識學習:
1、設疑:如果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鼓勵學生大膽猜測。
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現象。
補充:折射現象發(fā)生在兩種介質的界面,并且是“斜射”,當光由一種介質垂直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方向不改變,折射現象的發(fā)生是有條件的。
演示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實驗,此實驗現象不易觀察,最好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補充:折射光線、折射角的定義。(如圖)。
[問題]:1、折射光線是向法線偏折?還是向界面偏折?
2、改變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樣變化?(根據現象回答)。
結論:討論總結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的折射規(guī)律(參照光的反射。
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點(入射點)、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線(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法線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
[問題]:若一束光由水中沿著原來的折射光線照過去,光會怎樣傳播呢?
教師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討論總結:光由水斜射入空氣時的折射規(guī)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折射現象有哪些?看哪組想得多。
應用舉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變淺了,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時,在水面發(fā)生_______,折射光線______(填靠近或遠離)法線,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過去,看到的是河底的______像(填實或虛),像在河底的____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變淺了。
[問題]:試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何向上彎折了?
三、鞏固提高:
1、光由空氣斜射入玻璃中,下列光路表示正確的是______。
abcd。
a.樹蔭下地上有很多光斑b.人在河邊看到“白云”在水中飄動。
c.奇妙的“海市蜃樓”景觀d.從側面看魚瓶中的魚變大了。
3、一束光經過一三棱鏡,試完成光經過棱鏡后的傳播徑跡。
5、對比光的反射與光的折射的異同。
四、學后反思:
光是我們的朋友,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對“光”肯定有新的認識,交流一下自己的收獲,說說自己還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會進步得更快。
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十八
(1)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與折射有關:水中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的高一些;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從水下看岸上的物體,好像變高了。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制成了三棱鏡、還制成各種透鏡來成像。
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來向上彎折;往臉盆中倒水,看到盆底深度變淺;潛水中的人看岸邊的人變高;從厚玻璃磚后看到鋼筆“錯位”等。
常見折射現象及解釋:
1、光的折射現象光的折射會造成許多光學現象,如水底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半斜捅入水中的筷子變彎曲,魚缸中的魚看起來變大,海市蜃樓等。要解釋這些現象,首先要知道看見的并非實際物體,而是物體經折射后成的虛像。
2、舉例分析光的折射現象以池水看起來“變淺”為例,其原因我們可以作如下分析:
我們能夠看見物體是由于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里,假設從水池底的一點a射出的兩條光線經折射后射入人眼(如圖甲所示),眼睛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經驗(人的感覺總認為光沿直線傳播),逆著折射光線看過去,就會覺得光好像是從水中的a’射入我們眼睛里的,因此我們會覺得a’比a高了,即看起來池底升高,池水“變淺”了。有經驗的漁民都知道,在叉魚時,只有瞄準魚的下方,才能把魚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