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高中(實用14篇)

字號:

    讀后感有助于梳理和加深對所讀書籍的理解和記憶。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對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推薦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提升您的寫作水平。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一
    《論語》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白紙黑字,片言只語就勾畫出了美好圖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醞釀凌云壯志;“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仁者愛人,親親愛人”呼喚人間溫情。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詞語使我的心靈干凈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
    規(guī)范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對概念、句型的理解,這使我學得并不扎實,特別是英語……后來,我反復咀嚼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墩撜Z》倡導的老實、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這比任何一種學習法都行之有效。反復咀嚼,如同在蒼翠的青橄欖中嚼出絲絲清涼:做事一定不能違背原則,不僅僅是學習,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钡囊馑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夸下??谡f我知道一個半元音字母,結(jié)果我姐姐不信,偏讓我說出來,哎,這下可鬧笑了笑話。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思考,然后明確目標,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nèi)圣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讀《論語》,讓我們的心靈和諧飽滿,讓我們對生活有熱愛,有向往。因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說我已讀懂《論語》,但我從中悟出了很多知識、啟迪,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我還會堅持研讀《論語》,一點一滴的通透其心靈,使我的心靈芳香馥郁。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二
    我讀完《論語譯注》,也算是對《論語譯注》有了些了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注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圣經(jīng),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于德行優(yōu)異的顏回了。
    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
    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
    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
    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
    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xiàn)代,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
    據(jù)說他當年白凈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胡子,比現(xiàn)在的電影明星還帥啊。
    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么著也算得上是特別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
    子曰:‘與之釜。’請益。
    曰:‘與之庚?!阶优c之粟五秉。
    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里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了吧。
    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
    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動要求給他家那么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
    既然他已經(jīng)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現(xiàn)在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
    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
    公西華的富貴,應該與他的能力與才干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xiāng)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xiāng)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注》中最喜歡的一段話。
    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
    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三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诳鬃涌磥恚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jié)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姟⒐麛唷①|(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矗褐鞠蛟谟诘?,根據(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jié)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四
    論語一書,如一盞指路明燈,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回正確方向,看完論語,你知道怎么寫好一篇論語讀后感嗎?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高中論語讀后感10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jīng)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nèi)绱耸苡媒K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xiàn)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fā)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每每讀起美文,久遠的傳統(tǒng)文化扎根于心。
    開篇節(jié)選的這三句,給人以愉悅,真情,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領我們徜徉知識的海洋?!皩W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好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令人不高興嗎?人家不了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個有道德的君子嗎?"其中“學而時習之”點名了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方法,需要來借鑒。學以致用,就要理解。這句話雖說像白水一大話,卻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再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描述的是,當一個人的學問已經(jīng)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來,雙方相見甚歡,有會于心,是一種志同道合的快樂。這個“朋”當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來,免不了酒酣耳熱,傷身破財,又何樂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你分享胸中之學,笑傲江湖,指點江山,這才是人生一大樂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義氣,同時,做人也要向君子學習,有寬廣的胸懷,不隨隨便便遷怒于他人。
    總的來說,開頭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影響之深。主要講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道理。學習的內(nèi)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應該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應是局限于課堂之上。與人交往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做人的過程。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態(tài)度。當一個人達到“不慍”的境界時,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大德的人,自然也能獲得無上的歡悅了。
    良好的開頭,帶來了很深的道理。這短短的三句話,給了我無限的思考,意識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為“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又例如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生活是一種行為習慣,人在其中,只要沒有太大的波瀾,往往會隨波逐流。但這種庸常的腐蝕性后果缺失嚴重的,因為經(jīng)常性的檢查自己的言行,并及時做出調(diào)整和約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業(yè)需要,是少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論語”的哲理性是極其有價值的,值得每一個人去深入研究和學習,并以此為動力,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fā)。因此,傳承文化經(jīng)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于古時被創(chuàng)作,卻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tài)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這句話深刻地體現(xiàn)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nèi)調(diào)節(jié)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采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jīng)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jīng)典,浸潤著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涵養(yǎng)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著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jīng)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chuàng)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jīng)典的繼承,有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nèi)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jīng)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筑牢現(xiàn)有文化體系,豐富現(xiàn)有文化內(nèi)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jīng)典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為指導,傳承文化經(jīng)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輝煌!
    前幾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論語》八則。經(jīng)過翻譯、理解這八則論語,這些論語讓我受益不淺。
    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鬃诱f:“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边B孔子這樣的圣人都說要實事求是,更何況我們呢?這句讓我想起了曾學過的《兩小兒辯日》,在這篇文章里,孔子遇到兩個小孩爭辯太陽,當那兩個小孩想向孔子求證時,孔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反而讓那兩個小孩笑話。
    我們生活、學習中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事實求是的精神嗎?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應該實事求是,如果不懂也應該去問。如果我們有了這種學習態(tài)度,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取得勝利的。
    就如我,數(shù)學對于我來說是一座大山。在做數(shù)學作業(yè)中,我會有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會把這些題目空著,等到作業(yè)做完時,一起去問父母。不過有時,在我聽了解題的方法后,還是會不懂,然而這時我一般都會就這樣寫上答案。而現(xiàn)在,學習了這篇論語后,我覺得我也應該實事求是,不懂就問。在父母教完我題目時,我還會照著他們的思路再把題目做一遍,如果有不會的,就再問他們,直到做到正確答案。
    這句論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深思,更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正如《尚書》中說“好問則裕”,喜歡提出疑問的人,知識就豐富。古人教給我們的有許多,就等我們?nèi)ズ煤美斫?、思考。所以我們以后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實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閑時間多讀讀《論語》、《孟子》之類的書,里面會教給你許多東西!
    暑假里,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里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光憑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大事業(yè)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里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鐘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鐘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fā)誓不再彈琴??梢娫谝簧杏颜x是多么可貴,多么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jīng)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后,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jié)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jīng)歷磨難后,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五
    這個暑假,我參加了三味書屋舉辦的經(jīng)典誦讀“《論語》10+10”夏令營。
    我又見到遠道而來親切的“大蘿卜”—子舒老師。
    子舒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記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在我心目中,孔子距離我們很遙遠。子舒老師像講故事一樣跟我們講述其中的道理。一下拉近了古代和現(xiàn)代的距離。其中有許多句子耐人尋味,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到了知識或本領以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不也是令人愉悅的嗎?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tài)度。是啊,在學習中,有時候?qū)W過了的字在應用時我卻不知道怎么寫,就是因為學過之后沒有復習,沒有牢記。我們應該經(jīng)常復習,掌握好它的形態(tài)、字的意義,讓這些字牢牢地記腦袋里,就不會忘記了。我們讀書要經(jīng)常讀,多讀書才會學到新的知識,學過的東西一定要復習,“溫故而知新”,只有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上;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取長補短。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處處留心,處處都有老師。
    《論語》中還提到:做了好事不一定要別人知道和理解。不管別人理不理解,知不知道,都應該多做好事。還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道德的人。雖然,孔子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孔子思想?yún)s代代相傳。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做一個正直,謙遜,與人為善的人,即使不能成為參天大樹,也要做好一顆螺絲釘。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六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庇浀眯W的時候,媽媽常對我說:“學過的知識要溫習,不能得過且過?!痹趮寢尩亩δ咳鞠?,因此我在那時一直保持著這個好習慣。有一次在溫習中我發(fā)現(xiàn)老師那天所講的一個知識點是錯誤的,第二天我將自己的想法跟老師講了,老師微笑著不住的點頭,并在課堂讓我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在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中,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在老師的夸贊中,我找到了一種自豪與驕傲。“溫故知新”那時在我心里烙下了永遠的印記。在溫習時獲得了新的理解與體會,這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睕]錯,的確是這樣的。在小學,我們班聚集了年級中的很多學霸,除了六年級那一年,平常我們都是該玩兒的玩兒的,但是為什么成績在年級中依舊是名列前茅呢?這還得從那時我們班的一個同學說起,她是我的好朋友——呂夢媛。她和我們是有所不同的,在身體方面她的腳從小就患上了病,走路很困難,是需要拐杖的,但她非常堅強,每天都是微笑著面對任何一件事的,她的學習非常棒,一直是班上的三好學生,為什么呢?她其實并沒有很聰明,但是她喜歡學習,她認為學習是一件非??鞓返氖虑椋虼怂秊榱恕白饑馈睘榱丝鞓范Α猿?、勤奮,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她是我學習的標榜。不僅僅是她,班上的所有人都很愛玩,但是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經(jīng)過了我們的不斷努力并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我們順利地進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學。雖然現(xiàn)在并不是在一個班,呂夢媛也因為身體原因做了手術,也沒有同我們一起升入初中,但是她的堅強、自律對學習的熱愛會伴隨著我,是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學了十二章后,細心的潘老師還為我們補充了兩條,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絕對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也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舉個例子吧,上個周周五我們開了上初中以來的第一次家長會,從幼兒園以來,這次家長會可謂是“獨樹一幟”了,為什么呢?因為這次家長會是我們學生同家長一起開的。家長會上許老師的一句話就剛好印證了這個觀點,許老師對家長們說:“如果孩子在寫作業(yè)而你卻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那么孩子還能認真學習嗎?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么要求孩子做到?”這不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嗎?就拿剛剛上體育課的例子來說吧!體育課上我們班測了100米跑,班上有些長得高的同學歧視長得矮的同學,下課后許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人與人的發(fā)育期是不同的,有些人在小學就長到了一米七左右,有些人上了初一也才一米五,但是有些有可能一米七的人上初三還是一米七,而一米五的人上了初三就要比一米七的高的多,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個人,你現(xiàn)在小瞧別人等到別人上初三比你高得多的時候小瞧你,你心里肯定一百個不愿意,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論語》教給了我許多,如:要善于自我反省、要懂得學思結(jié)合、珍惜時間、虛心請教等等。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這些道理會伴隨著我一生,為我指點迷津。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七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nèi)傳出朗朗的誦讀聲。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jīng)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shù)某醮旱囊雇恚屑毐痴b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shù)眯姆诜???墒侨绻麖纳畹慕嵌瓤???鬃佑质勤A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么,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jīng)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權(quán)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么,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huán)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nèi)耗,窩里斗,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jīng)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說了,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墒撬e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著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政治和經(jīng)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墒呛苓z憾,毛主席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nèi)说木?。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BR>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zhì)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于結(jié)果,只有歷史去評說了。我在這里說的,不過是發(fā)一點牢騷罷了。
    隨著我這并不聰明的腦子的一點小小的進步,我越來越感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其說一場經(jīng)濟和政治革命,不如說是一場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讓勞動者聯(lián)合起來,不是僅為自己的一點私利,團結(jié)一心,為捍衛(wèi)勝利果實而奮斗。如何保證那些代表人民掌權(quán)的人真正的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剝削,欺壓人民的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八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弊詮臐h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司馬遷評價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孔子所闡述的儒家精神內(nèi)涵影響至深,雖然在時期,曲阜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但時至今日,儒家精神內(nèi)核重新被人們認可。
    人性中的覺性不隨境遷,覺醒就是一個人的良知,是本性心,是真我,是克己復禮之謂仁。良知是永恒的,是人人相同的??鬃游迨烀烀皇敲\,而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一個人要先發(fā)掘本性心中的孝悌,誠信,反省“忠乎?信乎?習乎?”這樣達到內(nèi)圣的境界,之后才能做到敬事愛人,節(jié)用,使民以時的外用。要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弊鳛橐幻髮W生,要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為人也應如君子一般。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君子就是孔子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zhì)。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zhì)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zhì)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zhì)生活是那么的悲慘!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在古代“德”的寫法,形似十字路口上睜開一只眼。德是天然之性德,明德,就是生而有之的覺性。有時對人生感到很迷糊的時候,好比我們來到一個十字路口,需要有一只眼給我們指點迷津,這只眼就是“德”。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來自于覺醒和良知,它們是指路的老師,如果違背了它,于心就會不安,這就叫“率性之謂道”。王陽明講:“知善知惡是良知。”就是從德上,從我們覺性的妙用上,回歸這個生命的本體?!暗隆辈皇侵R,不是概念,而是呈現(xiàn),是體驗。覺醒,明德,良知一直在這里呈現(xiàn),我們可以體驗。
    《論語》中對孝道也有深刻解釋。孝道并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奉養(yǎng)父母,孔子在《為政》一篇曰:“今之為孝,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除了奉養(yǎng)父母還要敬愛父母,關愛父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要做到孝,對父母始終面容親近和善是難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不能只學習知識而不思考,要“學而時習之”不僅要學還要實踐,還要“溫故而知新”。學習的過程中要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實踐的時候要多見闕殆,慎行其余。人還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天地化育萬物,感恩父母養(yǎng)育之恩,感恩老師辛勤教誨,感恩食物賜予營養(yǎng)。學醫(yī)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醫(yī)傳道,以道御術,惠澤蒼生。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九
    讀書,倘若讀得渾然忘我,茶飯不思,便是“癡”了,讀《論語》便該有這種境界吧。
    孔子提倡待人要坦誠,開誠布公,最惡巧言令色、貌恭神怨之人?!扒裳?、令色,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反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謂“忠”即指忠于人、忠于事、忠于理。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可見一般。
    忠于事,即實事求是,忠于事實的真相,絕不添枝加葉,也不缺斤少兩,正所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而“吾少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則是忠于理。孔子說話,處處可見真理,以理為本,隨意而行。
    “忠”是人之根本,亦是“仁”的前提,更是處事必不可少的。而“恕”則是人格的精華,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孔子有言:“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睂⑿谋刃?,推己及人,這便是“恕”之所始。
    如此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卻只是《論語》的表層含意,而我實在無法將遍地奇珍異果完全采集,只能在這華美的庭院穿梭,流連忘返,深為我們的先人深刻的生命與智慧而感到嘆服。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十
    文科綜合對課本已有知識掌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視。所以,回歸課本是關鍵。
    (1)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這樣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lián)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紙龃痤}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注,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考試大綱的內(nèi)容。因為考試也時常會涉及拓展內(nèi)容。
    (3)注意整理筆記,抄錄在書里。把筆記記到書里是最好的,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lián)系。有助于提高我們在答題時的表達水平,也能夠有效拓寬知識面。
    (4)分專題總結(jié)。這個在復習中老師也會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總結(jié)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中共會議之類的,使知識點更清晰、聯(lián)系更緊密。
    2.重視地圖。
    地理的關鍵是地圖。填充圖畫是不錯的方法,即拿一張空的圖自己標上山川、城市、河流還有等值線之類的,而經(jīng)緯線的圖更應該多下功夫,一定要多看,做到反復熟悉。
    3.注重熱點。
    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熱點問題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先梳理本年度的熱點事件,再挖掘每個熱點可能涉及的命題角度,歸納整理相關書本知識,最后用相關習題檢驗自己的復習成果。
    4.研究真題。
    近幾年的高考真題是我們所見到的所有高中試題中可信度最高的試題。要有計劃地逐題深鉆細研,對各類題型題目、不同的設問方式都要進行總結(jié)。研究標準答案,總結(jié)出命題人構(gòu)思答案的方法。答題時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概念的表達要準確,史實的表述要準確。而且要善于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題目所給材料中直接找到。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十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包括內(nèi)容非常廣泛,有zz·教育·時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日常的主要依據(jù)。
    《論語通解》對論語的全部原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注釋和翻譯,以方便人們閱讀和理解。
    《論語》中有很多語句成為后世人們廣為傳頌的名言警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論語》不僅是中國思想史·文學史的不朽名著??鬃拥乃枷胍呀?jīng)成為全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之一。
    《論語通解》對《論語》的全部原文進行翻譯,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觀念,并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會做人,求學,和處事的道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次還包括“忠·恕·孝·悌”等道德觀念在《論語通解》中更加深刻的表現(xiàn)出來。
    孔子不僅不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讓每個人都有和王公貴族平等的受教育的權(quán)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體現(xiàn)了孔子以學習為樂的性格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修養(yǎng)。
    “孝悌者也,其與仁之本也”孝悌是仁的根本,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不再世都應如此,而孔子著重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guī)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guī)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孔子和《論語》教育我們?yōu)槿颂幨?,《論語通解》則更加詳細的闡述了這些道理,要以學習為樂;并且與人為善,謙恭和藹,并且要學會肖申父母,做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孝。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十二
    孔子有一句關于舉一反三的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表達的程度,不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反復去教他?!毖酝庵?,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為:1你不用心思考;2你笨。但孔子的學生拜入孔子門下時,無一不是好學的,那么只有第二種可能:你笨??鬃舆€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笨鬃影l(fā)現(xiàn),有些人天生就聰明,上者;有些人相對差一些,要經(jīng)過學習才明白;有些人懶得學習,又遇困難,現(xiàn)實逼他去學,這就是糟糕的人??鬃舆€和子貢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币馑紴椋鹤迂曊f:”這就像《詩經(jīng)》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樣吧。”孔子說:“賜也(子貢呀),可以開始和他討論(教他)《詩經(jīng)》了,告訴他過去的,他可以推斷現(xiàn)在和將來的。”
    這些都表明,孔子喜歡教好學、樂學、能觸類旁通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教出來也可以時時啟發(fā)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觀現(xiàn)在,同學們的智商差不多,但是為什么有人成績高,有人成績低呢?其實這是平時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為現(xiàn)在的我們,應該有一顆向?qū)W之心,這不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老師的肯定的一種承諾。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十三
    在讀《論語》這本書時,其中孔子提到最多的便是“仁”。那么,何又為“仁”呢?我從這本書中覺得其中的“仁”包含三個境界。
    第一層便是仁最表面的意思,這就是指人的品質(zhì),所謂善良正直的品質(zhì)。在第十三篇中孔子這樣說過。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其一邊是剛強、堅韌、質(zhì)樸、慎言,具備了這四種品質(zhì)的人便接近仁德。這仁又在第十七篇中寫道。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請問之。”日:“恭,寬,信,敏。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仁”在論語中一共出現(xiàn)了一百零九次。所以我認為所謂的第一層仁便是人的美德。
    第二層“仁”,便是人與人交往之中的“仁”。是那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禮術。第六章中,子貢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則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奔此^自己想樹立的同時要幫別人,自己可以順達的也幫別人順達,凡事能夠推以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就是第二種境界。
    第三層人便是我們所說的孝悌,尊敬父母,尊敬長輩,一個孝字便是第三層了。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我認為這基礎便是仁的最高境界。往往越簡單的事情卻越難做到?!鞍偕菩橄取闭f的就是仁,只有能先孝敬自己的父母,然后才能尊敬自己身邊的人,最后才能使得自己的品質(zhì)得于升華。論語中提到“仁”的根本就在于孝悌。
    所以我在讀《論語》后我便認識到“仁”的三種層次。
    雖然要先從自身再到社會再到國家做起。但所謂的人根本是孝悌即也是國家層面。只有先做好了孝悌才能由上而下改變對他人的態(tài)度和升華自己的品行。當你學會了“仁”,我認為人,禮,愛,恕,智,也會有所提升。
    我認為《論語》這本書中“仁”才是關鍵,才是核心啊!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十四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奧晦澀,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樸實無華的,《論語》語言簡練,但千百年來卻作為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名著深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學說迅速傳播,從倫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社會前進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華,已然灼照了千古。
    “大音希聲,大道無形”《論語》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闡述而已,述而的開章寫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比于我老彭”孔子說:“我只是闡述前人成說,而沒有創(chuàng)建新的理論,我深信并喜愛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樣謹慎的延續(xù)傳承古文化精華的工作?!笨鬃記]有創(chuàng)建新的理論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創(chuàng)建了,并且發(fā)揚光大了。他將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傳承的古文化,他發(fā)覺了古文化與人的聯(lián)系,可以毫不懷疑的說孔子是偉大的,他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煽鬃硬粫鼻械牧⒄摶蚩淇淦湔劇U胬硎菢銓嵉?,圣哲從不故作高論來炫耀才華,也不刻意危言聳聽來驚世駭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極簡潔極明晰的語言緊扣其真諦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遠也。雀噪聒聒,何所見也?!蔽幕膫鞒胁辉谟诳桃獾臉诵铝悾谂c繼承和發(fā)展。
    孔子73歲歸逝,算得上長壽之人,其實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細的看過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會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滿升級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終是安詳平淡的,有文為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笨鬃釉谏钪猩駪B(tài)也總是保持安詳快樂的,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謂獨處見操守,居家見性情,賦閑見德行。生活是一種境界,不疾不徐,不慍不火,始終保持一種從容恬靜,淡泊寧居,安享生活的樂趣與美好。心憂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憂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憂形于色,是做給人看的,無助于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承擔文化傳承的重任,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與生活的快樂相矛盾。既能夠平靜的高居榮盛的熱鬧,也能夠安然的靜處退居的寂寞,超脫于凡塵的瑣碎與卑下,顯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與深度。
    《論語》開篇講《學而》,強調(diào)‘唯學習為人生的第一要務’,
    差,例如:歧視女性等。但那是一種時代下的思想產(chǎn)物,帶有一定的時代標志,而《論語》對思想的弘揚,經(jīng)久而彌新。《論語》表現(xiàn)的是一種文化的歷史,一種歷史的文化,你無法去否決它的價值。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不同人品讀《論語》自有不同的體會,這便是其傳承千古的內(nèi)在品質(zh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