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小學讀后感(專業(yè)17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者對書籍內容的思考和反思,是自己對書中觀點的解讀和認同。寫讀后感時,可以借助一些具體的例子或者引用書中的語句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對書中內容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作者的用意。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讀后感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后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二
    作文。
    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
    演講稿。
    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范文然后自己學會利用。小編在此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
    讀后感。
    小學生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人是需要判斷能力的。
    正常人很少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史上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園的哲人們有許多,如尼采、王小波等??上麄冇械寞偭?,有的很年輕就死了。不管思維走多遠,人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實事求是地解決身邊實實在在的問題,處理身邊的事情和關系。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北疚膰L試以科學的方法,結合自己的經歷,分析自身的不足,以期推動現實工作、健康生活的有效、正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說: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把有棱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yǎng)育了無數的“孩子”。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于“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于各種環(huán)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并且發(fā)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于一個順暢的狀態(tài)。
    現代的生活節(jié)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fā),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做人不要逞強任性,不做智所不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不拿雞蛋碰石磙,不爭名奪利,不強求榮華富貴,不以身試法,不仗勢欺人,不為非作歹,不招人嫉恨,就能夠遠離禍患,保全自己。生活上不暴食暴飲,不吃不潔凈的事物,不酗酒,不縱欲,不吸毒(包括不吸煙),這樣就能夠少患病。
    此外,處事靈活變通,善于隨機應變,心態(tài)平和,勝不驕,敗不餒;俗話說“人老心不老,童心壽自高”,做到始終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樂于接受新生事物,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如此就能夠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獲得樂觀的心境。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三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只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保乾F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四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上學時跟著老師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這是出自何處,更甭說是什么意思了。時過幾十載,再次看這部道家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見解。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都應該從老子《道德經》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靜心是安身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古語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在物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否則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與創(chuàng)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令人佩服。
    道德經全文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guī)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如果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僅區(qū)區(qū)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fā)現當中的道理豈是區(qū)區(qū)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鵁o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BR>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五
    這是一篇遲交的作業(yè),師父在暑假就讓我寫了,可是一直俗務纏身,往往有所得時也沒有什么時間寫下來,今天正好有空,趕緊抽空碼文。
    《道德經》,一部著作,在短短五千言足以讓世人細細品讀一生。第一次看時我只是當成課外的讀物一樣看,一目三行,粗粗掃過,只覺得這篇韻文哲理詩在努力向我們闡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但具體是什么,根本不得而知。
    第二次,結合很多資料去看,發(fā)現很多人用莊子的《天下篇》來概括其旨:“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ㄖ猿o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BR>    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fā),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fā)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于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于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guī)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于無”。圣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胺凑叩乐獎?,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
    以上很多都是別人的思想,對《道德經》作出的簡單概括。我曾經學過幾年太極,結合太極拳的拳要思想,我開始選擇性的開始讀了第三次。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人把道叫做太極或無極,或太虛等等,所謂道生一即太極生兩儀,如何生呢,便是動靜,動為變,為有為,為正面的向上的東西,也就是所說的陽,而陰與之相對。這是一個常規(guī)的分法,歷來君子都是積極用世,推動世界的發(fā)展,這是動的力量,而隱者便要無欲,無為,以至靜,不過動列、靜都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罷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在不斷征服自然,但更重要的是要將自己融于自然,歸于自然,以自然養(yǎng)生。拳法要求我們中正安舒也是這個道理。順應,順應世間所有已經存在的事物,因勢利導,不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保持重心,借力打力,以達制敵的目的。
    “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之源。萬物由“道”產生,“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天地萬物的演變發(fā)展、變化越是伸展,就離“道”越遠,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們從“曰道”、“曰大”、“曰逝”、“曰遠”、“曰返”來看,道似乎是在說明世界是一個順進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說明天地萬物由道而生,但最終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點——道。也就是說,道的運行規(guī)律是一個圓圈。
    有與無、陰與陽的轉化過程所形成的軌跡也是一個圓圈。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而且“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因此就又形成了一個有無虛盈轉化的圓圈。太極圖也是一個陰陽轉化的圓圈,既然天地萬物和道的關系是一個互相轉化的圓圈,“道”的運動軌跡也是一個圓圈,那么按照“道”的運動軌跡的圓圈運動,就是萬物“生生不息,永不窮殆”的最佳圖式。
    對于道德經的體悟我自身覺得還是太粗陋。寫得也是如同流水賬一般。短短數百字自然不足以把所有能感受到得都寫下來,先寫下這些,做交差之用吧!希望師父能指點一二……有不詳盡之處,徒兒自當改正。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六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七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fā)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八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yè)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huán)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jié)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fā)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jié)制地規(guī)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tài),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九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并且?guī)е袊盼幕木枳呦蛄耸澜纾蚴廊苏故玖酥袊亍?BR>    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于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chuàng)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chuàng)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chuàng)造而去抑制破壞;這里善代表著創(chuàng)造,而惡代表著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并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yè)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并沒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復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復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后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暗馈贝蟾趴梢岳斫鉃樵煳镏魉A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xù)往前行進。所以發(fā)生在軌跡內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并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tǒng)一的獎懲標準,而在于那個時間段需要什么。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一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兜赖陆洝返闹行氖恰暗馈?。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于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BR>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代企業(yè)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chuàng)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yōu)閷W、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
    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于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
    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于人類還沒發(fā)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么樣子。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二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這無疑是對老子高度的贊譽。的確,老子作為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間萬物的奧秘,展現了人生別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樣,老子被奉為中華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00多年前,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還一向被我們實踐著,追求著。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老子思想精華的凝聚體。它告訴我們,凡事要取法自然,僅有取法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擺脫痛苦與煩惱;它告訴我們,“一”為萬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訴我們,禍福相扶相持,無中能夠生有,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它告訴我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訴我們,“功成身遂”,應對成功,應對金錢、權利的誘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約義豐的短短五千言,教給了我們道的哲學,教給了我們處世之道,教給了我們治國之道。
    老子教誨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宇宙間的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對立中存在,在對立中發(fā)展的。在必須條件下,事物是能夠互相轉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如果世人對于美、善的認識改變,那丑與惡的標準也就變了,正如難易相對、長短相對一樣。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也沒有絕對的假惡丑,有時,不好的事情不必須就是壞的,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還教誨我們物極必反,所以,強者要學會收斂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靜態(tài)而堅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也就是“強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強者鶴立雞群,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而弱者則不然,所以,人要學會收斂自我的光芒,學會韜光養(yǎng)晦。
    老子還教給我們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業(yè),要先從身邊瑣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標努力。即使困難重重,暫時無法到達目的,也別氣餒,老子告訴我們“大器晚成”,再接再厲,終會成功。應對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卻沒成功,沒關系,老子告訴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夠長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謂知足常樂。
    老子還教誨我們,做事學會“慎獨”?!疤熘?,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千萬不要以為自我做壞事別人看不見就沒關系,須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對于處世,老子還教誨我們要“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關于《道德經》,老子還教給我們很多,如人際關系方面,告訴我們“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善者能夠做我們的教師,不善者能夠教給我們智慧,學會應對善者與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擁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訴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處,眼觀全局,全面研究問題。
    《道德經》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巨作,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細閱讀《道德經》這部智慧巨著,反復推敲其中的奧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風景將會別有洞天。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三
    9月27日,在學校會議室聽取了尼爾基一中范永勝老師針對《道德經》的視頻講座,受益匪淺。正如范老師所說,大道,可以說出來,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許多道理是用心去領會的,也就是同一本經典不同的人理解起來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就針對本次視頻學習,淺談兩點體會。
    一、“無”與“有”。
    自古就有“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名句,還有“欲速則不達”、“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陰”的至理名言。從“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態(tài),心胸開闊才是為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話13個字道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人離不開生活的地球,地球離不開其運轉的宇宙,而宇宙是有運行規(guī)律的,這種規(guī)律是自然的,不是隨意改變的。我個人理解所謂“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刻意地去改變。尊重客觀比主觀武斷更有說服力。老子的學說主張“無為而治”,這里的“無為”不是不做為,而應該是勸誡統(tǒng)治者順應天道、民心。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老師,當我們面對學生時,是不是也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應以我們的主觀認識去改變學生、塑造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自己的生命歷程,用自己的體驗去開啟自己的心智,我們只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引領者,而不是指路人,我們沒有權力讓任何人按我們指定的路前進。
    《道德經》作為我國第一部哲學著作,其中蘊含的道理很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就我個人而言,很愿意深入地去解讀《道德經》,它將成為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四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焙枚嗟臅r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于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jié)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后,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兜赖陆洝分袔状握f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八问钡闹腔圩屛覀兠靼缀螢椤叭崛鮿賱倧姟?。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會變成什么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秾O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zhàn)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梁銀祥)。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五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六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受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小學讀后感篇十七
     導語:《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yǎng)自己,如此安好……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兜赖陆洝啡珪痉譃樯舷缕参迩Ф嘌?,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fā)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zhàn)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zhàn)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欲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欲,于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從對于人類文明發(fā)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huán)境的罪魁禍首。由于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tǒng)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huán)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于癌癥,而癌癥決大多數十有環(huán)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yōu)閯?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chuàng)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道德經2000字讀后感
    
    道德經讀后感2000字
    
    道德經讀后感論文
    
    道德經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