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書體驗的總結和反思,可以促使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書中的意義。寫讀后感時,需要結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突出個人觀點和獨特見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這些范文重點突出了書中的主題和人物形象,并結合了作者的個人體驗和情感,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啟發(fā)。大家可以閱讀這些范文,從中受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文學素養(yǎng)。讀完這些范文后,相信你也能寫出一篇精彩的讀后感。趕快開始動筆吧!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一
我是用了不出一個星期讀完的,雖然這本書真的'長,卻非但沒有冗余質感,讀到結尾竟有意猶未盡,余音繞梁之感,這是唯一一部名著給我比網絡小說還好看,還暢快的書。
這本書的任務形象的塑造尤為成功,每一個人名,背后都像有一個活生生的人,各個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轉場自然,人物也十分熟悉,根本沒有不認識,陌生的情況,閉上眼睛,肯恩個并不能想象處樣子,但性情是那么鮮明,每一個人都不能代替,每一個人又那么普通。
這無疑讓人感到真實,讀完之后,真的讓人有在胡同中住了好幾年的感覺。
作者的語言有鮮明特色,是正宗的白話文,非但不讓人有粗俗之感,在嬉笑怒罵的筆調中,又帶著對人類的溫情。
在《四世同堂》中的壞人,做的那么喪盡天良的事情,卻不得不讓人感到可憐,那是愚蠢的可憐。在每一個漢奸家庭中,都有戰(zhàn)士,在一個四世同堂的老實家庭中,也處理一個漢奸,每一個漢奸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都有可憐可恨之處。
書中的北平,又可愛之處,又可憐之處,《四世同堂》甚至可以比擬一本地方志,可說從各行各業(yè)各階層描寫了日偽統(tǒng)治下的北平,再從人物的各個事件中描寫北平的人和事。那些慶祝廣州失陷的游行,哪些舞臺上的粉戲,日本發(fā)的混合面,街頭的消毒。
結尾的突然,當然讓我有些措手不及,但我也釋然了,這是從地下組織反抗日本的行動結束來著,多么美好的結束。《四世同堂》真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二
20xx這個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殘本……一笑。
對比之前人民文學的那個100章版本來看,當初英文翻譯本刪掉了大量心理描寫,后13章幾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劇情故事大綱,對于瑞全、金三爺、白巡長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幾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為減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錢先生的“自白”,雖然感覺和整個故事家長里短娓娓道來的風格有點不搭(似乎視角突然變了),但是非常重要。
為此得給發(fā)現(xiàn)了全本并翻譯回來的趙先生磕頭……^^。
另一方面,從翻譯的情況來看,應該算是標準的上海譯文風格,有點缺少老舍的京味兒,這也是很正常的。但讀起來還是感覺有一點違和。
舉個例子,第88章里,瑞全殺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學的版本里用“親”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舊版里招弟對瑞全說“咱們從前相好來著”,標準胡同小兒女的說法。新版的譯法是“咱們以前戀愛過”。
舊版里招弟引誘瑞全“你拿情報來,我呢,就愛你”,說得十分不倫不類,符合她的身份和對感情的認知。新版的譯法是刮辣松脆沒語病的“你給我情報,我給你愛情”。
區(qū)別很微小,應該是老舍原文翻譯成英文時,洋人沒法體會這種語言風格細節(jié),字面意思直譯了,而舊版翻譯回中文時花力氣去融合老北京風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寫舊版里沒有,只有一句讓我覺得是《四世同堂》里憂傷度極高的“他仿佛又聽見了她的笑聲,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聲”。
新版里補了全文,這句話之后還有一句“那時她還是處女”。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三
在讀完《四世同堂》后我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又多了幾分了解,曾經的我,都是從一些戰(zhàn)爭片中了解那個時代的,但是這一次,沒有英雄,更沒有數(shù)不盡的勝利。有的只是一條胡同,有的只是一群平凡的人們,有的只是亡國后的屈辱。在老舍的筆下,卻寫出了一副眾生相。
一、英雄。
英雄,在我們的印象中往往都是少數(shù),但在現(xiàn)實中,英雄卻無處不在。錢先生寧死都不屈于日本人,錢少爺用自己的生命換一車日本人的生命,瑞全寧愿背井離鄉(xiāng),也不愿生活在日本人的統(tǒng)治下。他們,都是英雄。英雄不一定要力挽狂瀾,拯救世界。只要心懷正義,并做正義的事,這就是英雄。
二、平民。
三、漢奸。
這種人,最蠢!站在民族大義上,他們幫敵人殘害自己的同胞,不得好死!他們也確實會不得好死,抗日戰(zhàn)爭中的那些漢奸,表面上風光一時,戰(zhàn)后不依舊遭唾棄。倘若敵人勝了,那他們的利用價值自然也完了,對于這種人,下場依舊是死,所以,何必為了一時風光落個不得好死的下場呢。
說到這,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話:“不要槍桿子就要拿起槍桿子?!爸挥写蚺芰藬橙瞬拍苓^上安心日子。
看了三種眾生相,也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唇亡齒寒,不過,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說服一個人,應該從他的切身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光講大道理?!?BR>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四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共分為三部——惶惑、偷生、饑荒。故事發(fā)生在七七事變到抗戰(zhàn)勝利這八年之間,講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幾戶人家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這些普通的中國人,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了一個夢魘般的世界。小羊圈胡同的人們或抗爭,或被出賣,或茍且偷生,或被屠殺……這條胡同發(fā)生的一切,成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縮影,《四世同堂》展示了一部平民百姓的抗戰(zhàn)史。
老舍在小說里總會用大段大段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民俗風情畫。
如中秋節(jié):“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送禮了。街上的`店鋪用各色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個新娘子?!敝星锕?jié)即將來臨的北平是熱鬧的、華麗的、艷麗的?!耙曰榧Z的豐臺開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運送齊苞大的秋菊……良鄉(xiāng)肥大的栗子、高粱紅的河蟹、只有北平人才叫得出名字的水果、身插彩旗的兔兒爺……”北平的中秋節(jié)是由酒、月餅、鮮花、水果、工藝品等集會于一體的民俗節(jié)日,是親朋好友走動、聯(lián)絡感情的好機會。
如祝壽:祁老太爺?shù)脑竿褪悄軌蜻^上四世同堂、歲月靜好的生活。只要是過壽,必定把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請來,做上幾桌很體面的酒席。
如慶生:有新生兒出生了,像祁老太爺這樣的壽星探望,可以給孩子添福添壽,左鄰右舍也必定要拿一些紅雞蛋、新衣裳之類的禮物去探望、恭賀。
但是,所有的這些,在日本人進城之后全變了,中秋節(jié)不再熱鬧繁華,祁老太爺給小曾孫買兔兒爺是反復思量,一選再選,最后選了個小的兔兒爺;生日那天,城門都關了,親戚們都進不了城,只有常二爺來賀喜,家里準備的壽宴也只是簡單的酒菜;人們拿不出禮物給新生兒賀喜,由開始聽到新生兒生命啼哭的喜悅變成了靜默的羞愧,最后是李大媽找了五個雞蛋,讓馬老太感動得無以言表,因為在日本侵略者的統(tǒng)治下,憑著領糧證領“共和面”過日子的平民百姓能有五個雞蛋是多么奢侈的啊!
老舍用他那充滿京味的語言,一面向我們描繪了老北京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平民百姓的善良淳樸,一面又無情地講述了這一切的美好被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的殘酷。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五
“勝利是戰(zhàn)爭的結束,然而卻無法起死回生,也無法使瀕于死亡的人不死。”
當戰(zhàn)爭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什么?是不知恥辱地向敵人屈膝做走狗?還是堅決抵抗寧死不屈做亂世英雄?亦或是默默無聞,在水深火熱中活著?每一個選擇,都關乎人生,《四世同堂》,會將戰(zhàn)爭中每一個選擇都完美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呈現(xiàn)那一段崢嶸歲月。
《四世同堂》,講述了一條叫“小羊圈”的胡同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錢家為線索,重現(xiàn)了日本人占領北平后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戶都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在戰(zhàn)爭中的生死存亡與榮辱沉浮,也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兇殘和招人憎惡的品質。
老舍先生,還寫過《駱駝祥子》、《茶館》等小說,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極其個性生動,有很多地方語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橫生。他的文字樸素卻又凝練,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動,時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著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感到不那么陌生,讓讀者感同身受。
同時,那些漢奸走狗們都得到了應得的報應,“善惡終有果”,他們?yōu)榱藱嗬瑸榱隋X財,不惜放棄尊嚴,忘記國家,而去巴結日本人,他們就算給日本人當狗,也極其愿意。
“亂世出英雄”,像錢先生,祁瑞全這些為國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么偉大,他們下過監(jiān)牢,受過毒刑,但心中卻依然有著祖國,《四世同堂》中,就謳歌了許多這樣偉大的人。
讀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歷史,翻過那被占領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薄紙,應有不屈之心!”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六
暑假里,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懂得了許多道理,增長了不少見識?;貞浖倨诶镒x過的本本著作,在我腦海里刻下深深印跡的,就是老舍先生所寫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這本書主要講了日軍侵略中國時,小羊圈里的居民,以及北平其他一些人,面對日本侵略做出的不同反應和對策。他們之中,有的拼盡全力、英勇無畏地去殺鬼子,為抗日做出了一些貢獻,如錢家老二錢仲石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幾十個鬼子的性命,王排長寧死也不投降等。同時,文中也不乏那些愿意幫助日本鬼子的漢奸,比如祁家的祁瑞豐、冠家的冠曉明、大赤包……他們?yōu)榱俗约耗軌蜻^上舒適的生活,不惜賣國求榮!
合上書本,我的心還久久不能平靜!我仿佛看到,祁瑞全從戰(zhàn)爭一打響,便計劃從軍,獻身救國的身影;錢家老二錢仲石雖然沒有從軍,但也英勇地和鬼子斗爭,最后帶著一車鬼子沖下懸崖,光榮犧牲的壯舉;還有如錢老一般,哪怕自己已無力戰(zhàn)斗,也愿盡生命中最后一口氣來勸說大家抗日的執(zhí)著!這一個個可以稱得上英雄的人物,他們抗日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目的都一樣,那就是不惜以生命保衛(wèi)祖國,捍衛(wèi)和平,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祁瑞全。他那股執(zhí)著的勁、衛(wèi)國的心,以及他那遠大的理想,都讓我不得不一次次為他豎起大拇指,為他熱淚盈眶!他同千千萬萬與他有著相同信念的人一起,懷著一股正氣和滿腔熱血,通過不懈努力拼搏,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梢哉f,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就沒有我們如今的高科技,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豐衣足食!我敢說,要是那時人人都像祁瑞全一樣,一心為國,那么中國就不會受到任何國家的侵略!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七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說是“最老舍”的一部?!端氖劳谩肥且孕⊙蛉钠罴易鰹楹诵?,寫下了日本統(tǒng)治下的北平,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么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xiàn)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shù)拈L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為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zhàn),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理應為國家做點兒什么??墒?,瑞宣又是家里的長孫,是要成為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梁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為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xiàn)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為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持瑞全去抗日,為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為了一個參與地下斗爭的積極骨干,一心一意為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為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出來。
《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八
書里講述了在北平淪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人物的遭遇。黑白顛倒,暗無天日的世界也體現(xiàn)出了當事人的懦弱。在作者筆下,格外真實。那一幕幕的場景,一次次生離死別都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代表北平的廣大平民百姓。
在那樣的世道下,忠厚老實的人被逼跳河,善良的人被殘忍x害。單純的無辜少女一步步走下沒落,可狡猾奸詐的小人卻能一步步走向輝煌。
八年,有無數(shù)無辜的人喪生,他們祈求光明,希望未來能夠還他們一個公道!
一個個漢奸都心甘情愿為日本人服務,當中國城池淪陷后非但沒有因此傷心,反而阻止人們游行慶祝。他們的死不但沒有讓人感到悲痛,反而讓人覺得悲哀惋惜。
一個個生命因受不了日本人的欺壓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曾經拳打漢奸痛恨漢奸的金三爺,因為日本人帶來的好生意而感激,甚至出賣了錢默吟,成為了以前他最痛恨的漢奸;年輕貌美的招娣,墮落成一個出賣肉體的女人,卻還引以為榮,不禁讓人惋惜。
一想到這,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我。那時候的我,很不自信,認為自己沒有閃光點,沒有人會注意到我。但是我慢慢的用一些時間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我開始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領操員比賽,跳舞比賽,鋼琴比賽,聯(lián)歡會表演節(jié)目……我用微笑面對所有人,向所有人展示著自己,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少年強則中國強!我不僅佩服那些能在困難中堅持下來,不被金錢和權力所誘惑的人,為中國爭光!也讓我更深刻地體回到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真正意義。
我慢慢地睜開眼睛,那一幕幕在我眼前就想放電影一樣,讓我回味無窮。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九
老舍先生寫了一本《四世同堂》,書中的故事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故事里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筆下虛構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講的卻是真實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這個家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潭蘭村居住,那里綿延幾百里群山環(huán)繞,山青水綠。這個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門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節(jié),當油菜花開得最燦爛的時候,家族的幾代人就天南海北從祖國的各個地方趕回老宅團聚,這是一個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經快90歲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雖然當時的廣西不像北平那么戰(zhàn)火喧囂,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經歷過最嚴重的饑荒,這些好像已經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她會經常拉著后輩講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經常會告誡后輩要珍惜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要熱愛生活,節(jié)約糧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時的廣西由于偏遠并沒有及早開發(fā),非常落后和貧窮,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難,他們經常是一邊幫家里干農活一邊刻苦的學習,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走出大山,能夠改變家族貧窮的命運。其中一位真的以當時廣西前幾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學,成為毛南族第一位大學生。
第三代的年齡懸殊比較大,從80后到零零后,地域跨度也很大,有還留在廣西農村成家立業(yè)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讀的。這一代生活在物質條件很豐富的年代,從小沒有愁過吃愁過穿,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并一如既往的教育他們熱愛生活,努力堅持,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們有的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有的還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他們眼里滿是好奇,他們被家族的所有人關愛。
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長幼有序,但又總是其樂融融,他們每個人都會身體力行的告訴身邊人,如何關愛家人,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學習,如何廣交朋友……而這所有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組合起來就是生活。只要你樂意去做,樂意多做,你就會熱愛生活。
這就是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教會我的,因為我從小就在這個大家族里成長,這里就是我的家。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
記得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是在高三。那時候,繁重的學習令我疲倦不已,糟糕的考試過后,本就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波濤洶涌。很偶然地,我從同學那里接觸到這本書,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的平靜下來。如今重新回顧這本書,得到的便不僅僅是那一份令人平靜的魅力。
故事就展開在北平一個叫做小羊圈的地方。這里住著幾戶人家,錢家、冠家、祁家……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正計劃著如何圓滿的度過80大壽,日本人卻突然打了進來,使表面本來和睦的胡同變得風云四起。
生活在日本人統(tǒng)治下的北平,沒有一點生機。各種人有各種的活法,冠家攀上了特高科科長李空山,大赤包當了妓女檢查所的所長,祁瑞豐當上了教育局副科長,和新民會的藍東陽結拜成了兄弟。緊衣縮食的祁家,只有瑞宣在英國府做事養(yǎng)活全家。拉洋車的小崔成為了替罪羊被砍了頭,漢奸們更是想盡辦法討好日本人。
前線吃緊,日本人加緊了經濟侵略,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糧食的短缺,使街上經常發(fā)生搶食物的場景,每個人都瘦骨嶙峋。妞子拒絕吃日本人發(fā)的共和面,死在了勝利的消息傳來的前幾分鐘。
戰(zhàn)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結尾一句“起風了”,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中國歷史的車輪始終不斷地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更應該看見預示著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一
老舍先生的思想內容敘寫了社會的黑暗與日本侵略的苦難,表達了對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對“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民族氣節(jié)的頌揚。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憤史,但它卻標示著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無畏氣概。首先,第一部書《惶惑》是日本侵略下人們遭受折磨的痛史。人們少煤少糧,生命沒有保障。天佑老人安分守己,卻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槍殺;默吟老詩人被日寇抓住,被嚴刑拷打、長期監(jiān)禁。這表達著北平淪陷,人民無可奈何,只得屈服于日寇。我認為這部書是對人們消極與妥協(xié)思想的審視與批判,并且在為之后人民民族思想意識覺醒作鋪墊。其次,第二部書《偷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背叛者、懦弱而卑微的覺醒者的恨史。描寫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畫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如大赤包、冠曉荷等。所謂“偷生”,就是在黑暗的社會中,面對侵略者與背叛民族者的壓力,民眾只得在小社會中茍且生活,自取滅亡。我認為,這是老舍先生對國民文化變質的反思。最后,第三部書《饑荒》是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jié),激勵人民奮起、全民族抗爭的壯史。在國破家亡之際,人們的民族斗爭與抗戰(zhàn)意識緩慢而痛苦地覺醒,終于站起來對日寇發(fā)出憤怒的吶喊。
祁家四世同堂,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家族理想,它成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夸耀的資本。祁老人盡自己最大的責任為兒孫負責,保持家庭圓滿,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對瑞宣的種種壞行為不以為然,最終因兒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殺,對孫女在饑荒之中喪生表示憤怒。但假使抗戰(zhàn)結束,會很快忘記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為后代造福。他對后代說過:“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奔易逦幕木裰刎?,就是這樣一代代沿襲下來的。
老舍先生的語言在字里行間透露著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寫了日本人如何破壞北平安穩(wěn)的生活,漢奸無恥的態(tài)度。他不時回憶起北平的種種傳統(tǒng)和小買賣,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蕭條,冷笑諷刺著日本人的惡劣。他想著,若是沒有日寇的侵略,北平人就會和平安穩(wěn)的生活下去,傳宗接代至四世同堂。老舍先生運用了柔軟細密的抒情和描寫,使故事的進展顯得頗為緩慢,但老舍每一句話里的溫情,飽含著戲謔的調侃與批判的味道,卻令每一個人物變得溫暖、細膩而精致。
老舍平實而幽默的京味話語在書中真實生動,俏皮卻又辛辣。在抗日期間,淪陷的北平更是有了地道的京味兒。如“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將北平的人物立體化、個性化,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對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真實。他正話反說,褒詞貶用,如“他覺得日本人鄭重其事地玩把戲,是非常的可笑。他可是沒有笑出來,因為他也佩服日本人的能和魔鬼一樣的真誠!”
老舍先生運用的夸張與比喻,大概是對壞人的一種寬容,委婉地聲討與批判著他們的罪惡與無知,或許讀起來是一種輕松的氛圍,卻賦予他們性格上令人們痛恨的一面。他對待惡人一樣有著關切同情,在他看來,惡人并不有意作惡,邪惡是因為無知?!耙姷剿麄儯ㄈ毡緫棻瑫院砂涯樕系男σ庖恢边\送到腳指頭尖上,全身像剛發(fā)青的春柳似的,柔媚地給他們鞠躬?!币痪?,以美喻丑,用“剛發(fā)青的春柳”的“柔媚”為喻,寫出冠曉荷見到日本憲兵深深“鞠躬”的樣子,逼真地體現(xiàn)了曉荷背叛民族,巴結獻媚的丑態(tài)。
老舍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別有一番特點。在小羊圈胡同中,人們生活顛簸沉浮,以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反映出戰(zhàn)爭對民族文化的考驗與揚棄的宏大主題。瑞宣溫潤如玉,自尊知榮辱,由惶惑到奮斗的成長歷史也深深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意識的覺醒,與在盡忠盡孝二者間的矛盾兩難;或是曉荷體面而阿諛奉承的背叛,導致了他最后的敗落;又或是韻梅這樣一個具有強大母性光輝的人,盡力盡責,將未來與希望寄于祖國……這種微妙的細節(jié)描寫將每一個小人物都塑造得淋漓盡致。
老舍先生對筆下的人物有一種獨有的愛憐,他不會將人物性格寫得極致,但會將每一個神態(tài)都描寫得栩栩如生,使像我一樣在讀這本書的人,順著他的思路,旁觀人物應遭受的命運與坎坷,體會人物的心境與夙愿。然而這些人物非千篇一律,他們帶著或微妙的差別,在屬于那個年代的故事中出現(xiàn),共同拼湊出一副世態(tài)萬象的全景圖??偟膩碚f,這本《四世同堂》寫出了那個時代的種種是非,感受到了人性的淪落與無奈,卻又能感受到前途的希望與民族精神的無畏氣概。三本書,說厚的確厚,但其中的情節(jié)卻會使人沉醉其中;連貫地讀下來,也只不過是幾天的時間作者彭科銘。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二
瑞宣、瑞豐、瑞全、錢先生、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李四爺……這一個個的小人物,在國破之時所表現(xiàn)出的千奇百態(tài)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個千奇百態(tài)的人性。從這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現(xiàn)實。在這種感受中,不僅驚嘆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同時也是位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人。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掙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衛(wèi)人性中的哪一點點的正義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云遮住了陽光。水傾倒在地上,馬上便凍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時祁瑞宣卻一口氣跑回家,滿頭大汗的到頭扎進被窩,淚如雨下。祁瑞宣是愛國的,他一直有一顆想報效國家的赤膽忠心,但無奈于對家庭的擔心和顧慮,使他那顆火熱的心無法無拘無束的在國難之際釋放,此時他才委屈的傷心的把頭埋在被窩里來釋放自己內心的痛苦。
不要說祁瑞宣這樣如此痛苦,其實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樣的人。他們更是算有氣節(jié)善良的人吧!他們理想往往被現(xiàn)實和擺在眼前的事實束縛,最后被戰(zhàn)敗。他們的堅強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惱,給軟化,因此他們往往固執(zhí)己見,而無可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在家庭與社會中且戰(zhàn)且走的活著。但是對于忠奸和善惡,他們可有明顯之分。在這些大事上,他們絕對不允許他心中有什么界限不清楚的條兒,哪怕別人歪曲事實而誤解他們。
每次在讀的時候,尤其是在讀到關于祁瑞宣的章節(jié)部分,我的內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糾結而糾結。
對于冠曉荷和藍東陽因自己自私的算計,祁瑞宣是不齒的,更不會與之為伍。對于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欽佩的,但無奈卻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個個慘死在日本人的刀槍下時,他只能憎恨、傷心、難過,最后也毅然因為自己家庭的牽掛和束縛未勇敢的走上實際行動的抗日之路。其實想想,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能,卻因為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說為了自己所認為的要守護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斷地壓抑自己內心的理想和愿望。就連最普通的人兒,比如野球也有一顆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個孩子牽絆,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義的事了。
每次讀老舍先生的文章,內心和靈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筆下的一個個小人物的人性被拷問著。而這部《四世同堂》通過描寫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給我們生動的展現(xiàn)了在日寇鐵蹄下淪陷區(qū)—北京人們的悲慘生活。尤其是通過祁瑞宣這個知識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時代的我們,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顧右盼,瞻前顧后,否則不會成功!這就是我通過這部書中一個小人物祁瑞宣身上獲得的收獲。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三
昨天晚上,我從哥哥家的書架上找到了此書,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
看完了整本書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偉大,十分樸實的語言,卻有一種非常好的代入感。寥寥數(shù)筆之間,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是在北平里面的一個小村莊——小羊圈里,主要講述了在小羊圈里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描寫地理的句子雖然不多,感覺可以使人在腦子里就想象出小羊圈的模樣,看著書,腦子里好像在播放一幕幕無聲的電影似的,體會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讓我驚訝的,不僅僅是老舍的寫作功底與樸素的語句,還有老舍對待戰(zhàn)爭的客觀。這本書里,從剛開始就提到了住一號門的日本老婆婆,她從剛開始就一點也不贊成日本侵略中國,特別是在抗戰(zhàn)勝利之后,當住三號門的日本家庭把門給封上之時,她卻把門大大的打開,想用自己的一點點力量,來向中國道歉,向在戰(zhàn)爭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中國人道歉。老舍并沒有大幅度的贊揚日本人,更沒有“盲目愛國”,大幅度的貶低日本人,而是站在一個中立的,客觀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讀了一位日本老奶奶的心聲。
《四世同堂》這本書,圍繞這一個小村莊里邊的幾戶人家展開故事,時而令人嘆氣,時而令人憤慨,時而令人興奮,時而令人自豪。當全部看完之時,感覺好像五味陳雜都集于一心,如果你再看一遍,想法肯定就跟你第一遍看的時候完全不同。
它是一本值得令人翻來覆去看一遍又一遍的好書,并且語言不難懂,小學生也可以看。現(xiàn)在,就再讓我看一遍吧,可能,寫出來讀后感跟這一篇也完全不同呢。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四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正紅旗)。中國現(xiàn)代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范”。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五
讀完《四世同堂》,有一種釋放感,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為什么中國人那么逆來順受呢?為什么中國當時僅在短短半年內就淪陷了大半個?答案還是在這個封建社會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舊社會的黑暗腐敗等,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們膽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對國事漠不關心,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愚昧無知,但是我們能去怪他們嗎?為什么魯迅先生那么喜愛青年?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喜愛接受新事物,求進步,反傳統(tǒng),想改造社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不會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占領了北平,征服了大半個中國,卻永遠征服不了中國心。他們找來了一群漢奸走狗,去散播什么“中日親善”的鬼話,更加深了老百姓對侵略者的厭惡。我想在這里說,中國不會亡,只要有一個有膽魄、有知識、又愛國的人,中國就永遠不會亡,不會被征服!北平就是個例子。雖然它被占領了,但是還有像錢先生、祈瑞宣和瑞全這樣的愛國者在,他們是屬于中國的,只要他們在,中國的脊梁就不會彎!
只要有一個人站起來了,就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只要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中國就站起來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瘋狂地殺了許多人,還企圖美化他們的戰(zhàn)爭,消滅他們的罪證,殊不知,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活生生的證據(jù)。他們殺不盡所有的中國人,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看看漢奸的下場吧,大赤包在獄監(jiān)獄里得精神病而死,冠曉荷被活埋,瑞豐被特工打死,藍東陽被核彈炸死。這就是出賣中國的下場!
最后抗戰(zhàn)勝利了,中國人民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推翻了舊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一個充滿了理想與實干的中國!如果說舊中國是一個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國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國,從有記載開始,歷經過十余個朝代,幾千次饑荒,大大小小幾萬次戰(zhàn)爭,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過去,為什么中國會落魄到如此地步,因為守舊的制度,千年不變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里大鬧工業(yè)大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干什么?人家推翻了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時候,中國又在干什么?永遠在沉睡!所幸,現(xiàn)在終于醒了,為時還不晚!
如今的中國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國的未來,將更好!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六
老舍在北平陷落、抗日戰(zhàn)爭的巨大壓力下,能寫出這樣一部鴻篇巨著,叫我欽佩不已。小說圍繞著一個名叫“小羊圈”的胡同展開故事。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在中國蕩然無存,但從他的文字中,我卻認識到了曾經倍受折磨的中國,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平民百姓,還有只為自身利益而遭到報應的賣國賊。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老舍也常用帶著諷刺意味的語言,批判“刁民”。雖說書中有許多“意難平”,但結尾總是好的——抗戰(zhàn)勝利。
“園內的燈光照到大槐上,大槐的綠色又折倒她的白綢袍上,給袍子輕染上一點灰暗,像用鉛筆輕輕擦上的陰影?!崩仙峒毠?jié)的描寫,讓讀者的腦海中,一下子浮現(xiàn)出夜晚寂靜,柔和的畫面。有影子,但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比作鉛筆擦出來陰影,更是增添了藝術性,有一種優(yōu)雅,輕盈的感覺。
“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只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為拜月用的,貼著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边@是中秋節(jié)前后的北平,熱鬧的、富饒的北平。看到“清香甜脆”,我已經垂涎三尺;看到海棠木瓜,仿佛空氣中已經飄散著香甜味;再看到“枕形西瓜”,猜測它一定和枕頭一樣,又大又方。老舍文字的魅力是,僅憑描寫就能勾勒出你的想象——各式瓜果,五顏六色,琳瑯滿目。
“天上已有了星,很小很遠,在那還未盡失去藍色的天上極輕微的眨著眼。”天漸漸地黑,送葬的一行人卻遲遲未歸,主人公瑞宣在門口張望著。天空僅剩的藍色,以及“很小很遠”的星星,仿佛微弱的希望,是瑞宣,也是北平的。星星“極輕微的眨著眼”,讀起來是俏皮的,卻也暗含著無力,像極了被日本欺辱的北平人。
“小羊圈里,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以一句話作為文章結尾,有意猶未盡之感,也引發(fā)了我的聯(lián)想。“起風了”,也許北平的風吹過,帶走了凋零的枯葉,拂去了人們心上的惆悵,茍且偷生的人也隨風而去,小羊圈重新煥發(fā)出它頑強的生命力。
“亂世出英雄”,在我眼里自然是指錢默吟錢先生了。錢先生是個詩人,從不惹事生非。可兒子撞死了一車日本人,專討好日本人的冠曉荷,告發(fā)錢先生并讓他入了獄,受盡毒刑,他有骨氣,堅決不出賣別人。期間,兒子和老婆也相繼去世。小羊圈里的人都以為他已死在獄中。他卻出來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錢先生即使奄奄一息,依然去找冠曉荷,宣告自己活著。鄰居們扶著他,撞進冠家的門,那些尋歡作樂的冠家人倒嚇了一大跳。錢先生靠著特有的智慧,骨氣和果敢,活到最后。我敬重他永遠不會退縮的意志,出生入死,忠于自己的國家和信念,骨子里刻著中國人的魂。
合上厚厚的《四世同堂》,我只想告訴自己:無論什么時候,不要依賴依附于他人,萬事唯有靠自己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活著就一定要有骨氣。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七
還記得第一看《四世同堂》這本書,是在我的小學時代。當時的體會并不是很深,而且許多的情節(jié)已經漸漸的模糊起來。
前不久,中央電視一臺正在熱播《四世同堂》,不禁勾起我許多的感想,于是我?guī)е杉で?,在此把原著讀了一遍。我總共花了三天的時間,才把這本書,讀完了。當時,真的感觸頗深。
也終于明白為什么自己那么固執(zhí),每次和朋友爭論對日本人或美國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說辭會那么偏激。盡管在全球化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不得不和他們打交道,使用他們的產品,但是想要從我嘴里吐出一句贊美他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記憶里,我從沒說過他們一句好話,因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熱血的純粹的中國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讓我明白了我們自己民族所受恥辱的歷史,記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會讓自己的下一代明白這段歷史,記住這種仇恨。
我想,無論世界在如何的變化,我想我們的國家都不要大意,永遠不要相信敵人的眼淚和巴結的笑臉。我們要利用和平時代,把自己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打造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就算我們沒有侵略別人之心,也要有足夠的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防止別人侵略,防止悲劇重演。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一
我是用了不出一個星期讀完的,雖然這本書真的'長,卻非但沒有冗余質感,讀到結尾竟有意猶未盡,余音繞梁之感,這是唯一一部名著給我比網絡小說還好看,還暢快的書。
這本書的任務形象的塑造尤為成功,每一個人名,背后都像有一個活生生的人,各個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轉場自然,人物也十分熟悉,根本沒有不認識,陌生的情況,閉上眼睛,肯恩個并不能想象處樣子,但性情是那么鮮明,每一個人都不能代替,每一個人又那么普通。
這無疑讓人感到真實,讀完之后,真的讓人有在胡同中住了好幾年的感覺。
作者的語言有鮮明特色,是正宗的白話文,非但不讓人有粗俗之感,在嬉笑怒罵的筆調中,又帶著對人類的溫情。
在《四世同堂》中的壞人,做的那么喪盡天良的事情,卻不得不讓人感到可憐,那是愚蠢的可憐。在每一個漢奸家庭中,都有戰(zhàn)士,在一個四世同堂的老實家庭中,也處理一個漢奸,每一個漢奸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都有可憐可恨之處。
書中的北平,又可愛之處,又可憐之處,《四世同堂》甚至可以比擬一本地方志,可說從各行各業(yè)各階層描寫了日偽統(tǒng)治下的北平,再從人物的各個事件中描寫北平的人和事。那些慶祝廣州失陷的游行,哪些舞臺上的粉戲,日本發(fā)的混合面,街頭的消毒。
結尾的突然,當然讓我有些措手不及,但我也釋然了,這是從地下組織反抗日本的行動結束來著,多么美好的結束。《四世同堂》真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二
20xx這個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殘本……一笑。
對比之前人民文學的那個100章版本來看,當初英文翻譯本刪掉了大量心理描寫,后13章幾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劇情故事大綱,對于瑞全、金三爺、白巡長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幾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為減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錢先生的“自白”,雖然感覺和整個故事家長里短娓娓道來的風格有點不搭(似乎視角突然變了),但是非常重要。
為此得給發(fā)現(xiàn)了全本并翻譯回來的趙先生磕頭……^^。
另一方面,從翻譯的情況來看,應該算是標準的上海譯文風格,有點缺少老舍的京味兒,這也是很正常的。但讀起來還是感覺有一點違和。
舉個例子,第88章里,瑞全殺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學的版本里用“親”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舊版里招弟對瑞全說“咱們從前相好來著”,標準胡同小兒女的說法。新版的譯法是“咱們以前戀愛過”。
舊版里招弟引誘瑞全“你拿情報來,我呢,就愛你”,說得十分不倫不類,符合她的身份和對感情的認知。新版的譯法是刮辣松脆沒語病的“你給我情報,我給你愛情”。
區(qū)別很微小,應該是老舍原文翻譯成英文時,洋人沒法體會這種語言風格細節(jié),字面意思直譯了,而舊版翻譯回中文時花力氣去融合老北京風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寫舊版里沒有,只有一句讓我覺得是《四世同堂》里憂傷度極高的“他仿佛又聽見了她的笑聲,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聲”。
新版里補了全文,這句話之后還有一句“那時她還是處女”。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三
在讀完《四世同堂》后我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又多了幾分了解,曾經的我,都是從一些戰(zhàn)爭片中了解那個時代的,但是這一次,沒有英雄,更沒有數(shù)不盡的勝利。有的只是一條胡同,有的只是一群平凡的人們,有的只是亡國后的屈辱。在老舍的筆下,卻寫出了一副眾生相。
一、英雄。
英雄,在我們的印象中往往都是少數(shù),但在現(xiàn)實中,英雄卻無處不在。錢先生寧死都不屈于日本人,錢少爺用自己的生命換一車日本人的生命,瑞全寧愿背井離鄉(xiāng),也不愿生活在日本人的統(tǒng)治下。他們,都是英雄。英雄不一定要力挽狂瀾,拯救世界。只要心懷正義,并做正義的事,這就是英雄。
二、平民。
三、漢奸。
這種人,最蠢!站在民族大義上,他們幫敵人殘害自己的同胞,不得好死!他們也確實會不得好死,抗日戰(zhàn)爭中的那些漢奸,表面上風光一時,戰(zhàn)后不依舊遭唾棄。倘若敵人勝了,那他們的利用價值自然也完了,對于這種人,下場依舊是死,所以,何必為了一時風光落個不得好死的下場呢。
說到這,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話:“不要槍桿子就要拿起槍桿子?!爸挥写蚺芰藬橙瞬拍苓^上安心日子。
看了三種眾生相,也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唇亡齒寒,不過,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說服一個人,應該從他的切身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光講大道理?!?BR>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四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共分為三部——惶惑、偷生、饑荒。故事發(fā)生在七七事變到抗戰(zhàn)勝利這八年之間,講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幾戶人家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這些普通的中國人,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了一個夢魘般的世界。小羊圈胡同的人們或抗爭,或被出賣,或茍且偷生,或被屠殺……這條胡同發(fā)生的一切,成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縮影,《四世同堂》展示了一部平民百姓的抗戰(zhàn)史。
老舍在小說里總會用大段大段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民俗風情畫。
如中秋節(jié):“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送禮了。街上的`店鋪用各色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個新娘子?!敝星锕?jié)即將來臨的北平是熱鬧的、華麗的、艷麗的?!耙曰榧Z的豐臺開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運送齊苞大的秋菊……良鄉(xiāng)肥大的栗子、高粱紅的河蟹、只有北平人才叫得出名字的水果、身插彩旗的兔兒爺……”北平的中秋節(jié)是由酒、月餅、鮮花、水果、工藝品等集會于一體的民俗節(jié)日,是親朋好友走動、聯(lián)絡感情的好機會。
如祝壽:祁老太爺?shù)脑竿褪悄軌蜻^上四世同堂、歲月靜好的生活。只要是過壽,必定把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請來,做上幾桌很體面的酒席。
如慶生:有新生兒出生了,像祁老太爺這樣的壽星探望,可以給孩子添福添壽,左鄰右舍也必定要拿一些紅雞蛋、新衣裳之類的禮物去探望、恭賀。
但是,所有的這些,在日本人進城之后全變了,中秋節(jié)不再熱鬧繁華,祁老太爺給小曾孫買兔兒爺是反復思量,一選再選,最后選了個小的兔兒爺;生日那天,城門都關了,親戚們都進不了城,只有常二爺來賀喜,家里準備的壽宴也只是簡單的酒菜;人們拿不出禮物給新生兒賀喜,由開始聽到新生兒生命啼哭的喜悅變成了靜默的羞愧,最后是李大媽找了五個雞蛋,讓馬老太感動得無以言表,因為在日本侵略者的統(tǒng)治下,憑著領糧證領“共和面”過日子的平民百姓能有五個雞蛋是多么奢侈的啊!
老舍用他那充滿京味的語言,一面向我們描繪了老北京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平民百姓的善良淳樸,一面又無情地講述了這一切的美好被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的殘酷。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五
“勝利是戰(zhàn)爭的結束,然而卻無法起死回生,也無法使瀕于死亡的人不死。”
當戰(zhàn)爭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什么?是不知恥辱地向敵人屈膝做走狗?還是堅決抵抗寧死不屈做亂世英雄?亦或是默默無聞,在水深火熱中活著?每一個選擇,都關乎人生,《四世同堂》,會將戰(zhàn)爭中每一個選擇都完美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呈現(xiàn)那一段崢嶸歲月。
《四世同堂》,講述了一條叫“小羊圈”的胡同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錢家為線索,重現(xiàn)了日本人占領北平后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戶都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在戰(zhàn)爭中的生死存亡與榮辱沉浮,也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兇殘和招人憎惡的品質。
老舍先生,還寫過《駱駝祥子》、《茶館》等小說,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極其個性生動,有很多地方語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橫生。他的文字樸素卻又凝練,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動,時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著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感到不那么陌生,讓讀者感同身受。
同時,那些漢奸走狗們都得到了應得的報應,“善惡終有果”,他們?yōu)榱藱嗬瑸榱隋X財,不惜放棄尊嚴,忘記國家,而去巴結日本人,他們就算給日本人當狗,也極其愿意。
“亂世出英雄”,像錢先生,祁瑞全這些為國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么偉大,他們下過監(jiān)牢,受過毒刑,但心中卻依然有著祖國,《四世同堂》中,就謳歌了許多這樣偉大的人。
讀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歷史,翻過那被占領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薄紙,應有不屈之心!”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六
暑假里,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懂得了許多道理,增長了不少見識?;貞浖倨诶镒x過的本本著作,在我腦海里刻下深深印跡的,就是老舍先生所寫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這本書主要講了日軍侵略中國時,小羊圈里的居民,以及北平其他一些人,面對日本侵略做出的不同反應和對策。他們之中,有的拼盡全力、英勇無畏地去殺鬼子,為抗日做出了一些貢獻,如錢家老二錢仲石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幾十個鬼子的性命,王排長寧死也不投降等。同時,文中也不乏那些愿意幫助日本鬼子的漢奸,比如祁家的祁瑞豐、冠家的冠曉明、大赤包……他們?yōu)榱俗约耗軌蜻^上舒適的生活,不惜賣國求榮!
合上書本,我的心還久久不能平靜!我仿佛看到,祁瑞全從戰(zhàn)爭一打響,便計劃從軍,獻身救國的身影;錢家老二錢仲石雖然沒有從軍,但也英勇地和鬼子斗爭,最后帶著一車鬼子沖下懸崖,光榮犧牲的壯舉;還有如錢老一般,哪怕自己已無力戰(zhàn)斗,也愿盡生命中最后一口氣來勸說大家抗日的執(zhí)著!這一個個可以稱得上英雄的人物,他們抗日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目的都一樣,那就是不惜以生命保衛(wèi)祖國,捍衛(wèi)和平,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祁瑞全。他那股執(zhí)著的勁、衛(wèi)國的心,以及他那遠大的理想,都讓我不得不一次次為他豎起大拇指,為他熱淚盈眶!他同千千萬萬與他有著相同信念的人一起,懷著一股正氣和滿腔熱血,通過不懈努力拼搏,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梢哉f,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就沒有我們如今的高科技,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豐衣足食!我敢說,要是那時人人都像祁瑞全一樣,一心為國,那么中國就不會受到任何國家的侵略!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七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說是“最老舍”的一部?!端氖劳谩肥且孕⊙蛉钠罴易鰹楹诵?,寫下了日本統(tǒng)治下的北平,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么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xiàn)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shù)拈L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為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zhàn),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理應為國家做點兒什么??墒?,瑞宣又是家里的長孫,是要成為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梁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為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xiàn)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為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持瑞全去抗日,為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為了一個參與地下斗爭的積極骨干,一心一意為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為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出來。
《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八
書里講述了在北平淪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人物的遭遇。黑白顛倒,暗無天日的世界也體現(xiàn)出了當事人的懦弱。在作者筆下,格外真實。那一幕幕的場景,一次次生離死別都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代表北平的廣大平民百姓。
在那樣的世道下,忠厚老實的人被逼跳河,善良的人被殘忍x害。單純的無辜少女一步步走下沒落,可狡猾奸詐的小人卻能一步步走向輝煌。
八年,有無數(shù)無辜的人喪生,他們祈求光明,希望未來能夠還他們一個公道!
一個個漢奸都心甘情愿為日本人服務,當中國城池淪陷后非但沒有因此傷心,反而阻止人們游行慶祝。他們的死不但沒有讓人感到悲痛,反而讓人覺得悲哀惋惜。
一個個生命因受不了日本人的欺壓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曾經拳打漢奸痛恨漢奸的金三爺,因為日本人帶來的好生意而感激,甚至出賣了錢默吟,成為了以前他最痛恨的漢奸;年輕貌美的招娣,墮落成一個出賣肉體的女人,卻還引以為榮,不禁讓人惋惜。
一想到這,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我。那時候的我,很不自信,認為自己沒有閃光點,沒有人會注意到我。但是我慢慢的用一些時間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我開始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領操員比賽,跳舞比賽,鋼琴比賽,聯(lián)歡會表演節(jié)目……我用微笑面對所有人,向所有人展示著自己,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少年強則中國強!我不僅佩服那些能在困難中堅持下來,不被金錢和權力所誘惑的人,為中國爭光!也讓我更深刻地體回到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真正意義。
我慢慢地睜開眼睛,那一幕幕在我眼前就想放電影一樣,讓我回味無窮。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九
老舍先生寫了一本《四世同堂》,書中的故事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故事里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筆下虛構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講的卻是真實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這個家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潭蘭村居住,那里綿延幾百里群山環(huán)繞,山青水綠。這個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門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節(jié),當油菜花開得最燦爛的時候,家族的幾代人就天南海北從祖國的各個地方趕回老宅團聚,這是一個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經快90歲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雖然當時的廣西不像北平那么戰(zhàn)火喧囂,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經歷過最嚴重的饑荒,這些好像已經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她會經常拉著后輩講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經常會告誡后輩要珍惜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要熱愛生活,節(jié)約糧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時的廣西由于偏遠并沒有及早開發(fā),非常落后和貧窮,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難,他們經常是一邊幫家里干農活一邊刻苦的學習,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走出大山,能夠改變家族貧窮的命運。其中一位真的以當時廣西前幾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學,成為毛南族第一位大學生。
第三代的年齡懸殊比較大,從80后到零零后,地域跨度也很大,有還留在廣西農村成家立業(yè)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讀的。這一代生活在物質條件很豐富的年代,從小沒有愁過吃愁過穿,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并一如既往的教育他們熱愛生活,努力堅持,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們有的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有的還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他們眼里滿是好奇,他們被家族的所有人關愛。
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長幼有序,但又總是其樂融融,他們每個人都會身體力行的告訴身邊人,如何關愛家人,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學習,如何廣交朋友……而這所有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組合起來就是生活。只要你樂意去做,樂意多做,你就會熱愛生活。
這就是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教會我的,因為我從小就在這個大家族里成長,這里就是我的家。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
記得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是在高三。那時候,繁重的學習令我疲倦不已,糟糕的考試過后,本就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波濤洶涌。很偶然地,我從同學那里接觸到這本書,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的平靜下來。如今重新回顧這本書,得到的便不僅僅是那一份令人平靜的魅力。
故事就展開在北平一個叫做小羊圈的地方。這里住著幾戶人家,錢家、冠家、祁家……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正計劃著如何圓滿的度過80大壽,日本人卻突然打了進來,使表面本來和睦的胡同變得風云四起。
生活在日本人統(tǒng)治下的北平,沒有一點生機。各種人有各種的活法,冠家攀上了特高科科長李空山,大赤包當了妓女檢查所的所長,祁瑞豐當上了教育局副科長,和新民會的藍東陽結拜成了兄弟。緊衣縮食的祁家,只有瑞宣在英國府做事養(yǎng)活全家。拉洋車的小崔成為了替罪羊被砍了頭,漢奸們更是想盡辦法討好日本人。
前線吃緊,日本人加緊了經濟侵略,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糧食的短缺,使街上經常發(fā)生搶食物的場景,每個人都瘦骨嶙峋。妞子拒絕吃日本人發(fā)的共和面,死在了勝利的消息傳來的前幾分鐘。
戰(zhàn)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結尾一句“起風了”,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中國歷史的車輪始終不斷地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更應該看見預示著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一
老舍先生的思想內容敘寫了社會的黑暗與日本侵略的苦難,表達了對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對“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民族氣節(jié)的頌揚。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憤史,但它卻標示著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無畏氣概。首先,第一部書《惶惑》是日本侵略下人們遭受折磨的痛史。人們少煤少糧,生命沒有保障。天佑老人安分守己,卻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槍殺;默吟老詩人被日寇抓住,被嚴刑拷打、長期監(jiān)禁。這表達著北平淪陷,人民無可奈何,只得屈服于日寇。我認為這部書是對人們消極與妥協(xié)思想的審視與批判,并且在為之后人民民族思想意識覺醒作鋪墊。其次,第二部書《偷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背叛者、懦弱而卑微的覺醒者的恨史。描寫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畫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如大赤包、冠曉荷等。所謂“偷生”,就是在黑暗的社會中,面對侵略者與背叛民族者的壓力,民眾只得在小社會中茍且生活,自取滅亡。我認為,這是老舍先生對國民文化變質的反思。最后,第三部書《饑荒》是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jié),激勵人民奮起、全民族抗爭的壯史。在國破家亡之際,人們的民族斗爭與抗戰(zhàn)意識緩慢而痛苦地覺醒,終于站起來對日寇發(fā)出憤怒的吶喊。
祁家四世同堂,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家族理想,它成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夸耀的資本。祁老人盡自己最大的責任為兒孫負責,保持家庭圓滿,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對瑞宣的種種壞行為不以為然,最終因兒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殺,對孫女在饑荒之中喪生表示憤怒。但假使抗戰(zhàn)結束,會很快忘記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為后代造福。他對后代說過:“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奔易逦幕木裰刎?,就是這樣一代代沿襲下來的。
老舍先生的語言在字里行間透露著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寫了日本人如何破壞北平安穩(wěn)的生活,漢奸無恥的態(tài)度。他不時回憶起北平的種種傳統(tǒng)和小買賣,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蕭條,冷笑諷刺著日本人的惡劣。他想著,若是沒有日寇的侵略,北平人就會和平安穩(wěn)的生活下去,傳宗接代至四世同堂。老舍先生運用了柔軟細密的抒情和描寫,使故事的進展顯得頗為緩慢,但老舍每一句話里的溫情,飽含著戲謔的調侃與批判的味道,卻令每一個人物變得溫暖、細膩而精致。
老舍平實而幽默的京味話語在書中真實生動,俏皮卻又辛辣。在抗日期間,淪陷的北平更是有了地道的京味兒。如“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將北平的人物立體化、個性化,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對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真實。他正話反說,褒詞貶用,如“他覺得日本人鄭重其事地玩把戲,是非常的可笑。他可是沒有笑出來,因為他也佩服日本人的能和魔鬼一樣的真誠!”
老舍先生運用的夸張與比喻,大概是對壞人的一種寬容,委婉地聲討與批判著他們的罪惡與無知,或許讀起來是一種輕松的氛圍,卻賦予他們性格上令人們痛恨的一面。他對待惡人一樣有著關切同情,在他看來,惡人并不有意作惡,邪惡是因為無知?!耙姷剿麄儯ㄈ毡緫棻瑫院砂涯樕系男σ庖恢边\送到腳指頭尖上,全身像剛發(fā)青的春柳似的,柔媚地給他們鞠躬?!币痪?,以美喻丑,用“剛發(fā)青的春柳”的“柔媚”為喻,寫出冠曉荷見到日本憲兵深深“鞠躬”的樣子,逼真地體現(xiàn)了曉荷背叛民族,巴結獻媚的丑態(tài)。
老舍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別有一番特點。在小羊圈胡同中,人們生活顛簸沉浮,以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反映出戰(zhàn)爭對民族文化的考驗與揚棄的宏大主題。瑞宣溫潤如玉,自尊知榮辱,由惶惑到奮斗的成長歷史也深深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意識的覺醒,與在盡忠盡孝二者間的矛盾兩難;或是曉荷體面而阿諛奉承的背叛,導致了他最后的敗落;又或是韻梅這樣一個具有強大母性光輝的人,盡力盡責,將未來與希望寄于祖國……這種微妙的細節(jié)描寫將每一個小人物都塑造得淋漓盡致。
老舍先生對筆下的人物有一種獨有的愛憐,他不會將人物性格寫得極致,但會將每一個神態(tài)都描寫得栩栩如生,使像我一樣在讀這本書的人,順著他的思路,旁觀人物應遭受的命運與坎坷,體會人物的心境與夙愿。然而這些人物非千篇一律,他們帶著或微妙的差別,在屬于那個年代的故事中出現(xiàn),共同拼湊出一副世態(tài)萬象的全景圖??偟膩碚f,這本《四世同堂》寫出了那個時代的種種是非,感受到了人性的淪落與無奈,卻又能感受到前途的希望與民族精神的無畏氣概。三本書,說厚的確厚,但其中的情節(jié)卻會使人沉醉其中;連貫地讀下來,也只不過是幾天的時間作者彭科銘。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二
瑞宣、瑞豐、瑞全、錢先生、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李四爺……這一個個的小人物,在國破之時所表現(xiàn)出的千奇百態(tài)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個千奇百態(tài)的人性。從這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現(xiàn)實。在這種感受中,不僅驚嘆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同時也是位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人。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掙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衛(wèi)人性中的哪一點點的正義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云遮住了陽光。水傾倒在地上,馬上便凍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時祁瑞宣卻一口氣跑回家,滿頭大汗的到頭扎進被窩,淚如雨下。祁瑞宣是愛國的,他一直有一顆想報效國家的赤膽忠心,但無奈于對家庭的擔心和顧慮,使他那顆火熱的心無法無拘無束的在國難之際釋放,此時他才委屈的傷心的把頭埋在被窩里來釋放自己內心的痛苦。
不要說祁瑞宣這樣如此痛苦,其實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樣的人。他們更是算有氣節(jié)善良的人吧!他們理想往往被現(xiàn)實和擺在眼前的事實束縛,最后被戰(zhàn)敗。他們的堅強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惱,給軟化,因此他們往往固執(zhí)己見,而無可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在家庭與社會中且戰(zhàn)且走的活著。但是對于忠奸和善惡,他們可有明顯之分。在這些大事上,他們絕對不允許他心中有什么界限不清楚的條兒,哪怕別人歪曲事實而誤解他們。
每次在讀的時候,尤其是在讀到關于祁瑞宣的章節(jié)部分,我的內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糾結而糾結。
對于冠曉荷和藍東陽因自己自私的算計,祁瑞宣是不齒的,更不會與之為伍。對于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欽佩的,但無奈卻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個個慘死在日本人的刀槍下時,他只能憎恨、傷心、難過,最后也毅然因為自己家庭的牽掛和束縛未勇敢的走上實際行動的抗日之路。其實想想,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能,卻因為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說為了自己所認為的要守護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斷地壓抑自己內心的理想和愿望。就連最普通的人兒,比如野球也有一顆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個孩子牽絆,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義的事了。
每次讀老舍先生的文章,內心和靈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筆下的一個個小人物的人性被拷問著。而這部《四世同堂》通過描寫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給我們生動的展現(xiàn)了在日寇鐵蹄下淪陷區(qū)—北京人們的悲慘生活。尤其是通過祁瑞宣這個知識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時代的我們,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顧右盼,瞻前顧后,否則不會成功!這就是我通過這部書中一個小人物祁瑞宣身上獲得的收獲。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三
昨天晚上,我從哥哥家的書架上找到了此書,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
看完了整本書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偉大,十分樸實的語言,卻有一種非常好的代入感。寥寥數(shù)筆之間,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是在北平里面的一個小村莊——小羊圈里,主要講述了在小羊圈里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描寫地理的句子雖然不多,感覺可以使人在腦子里就想象出小羊圈的模樣,看著書,腦子里好像在播放一幕幕無聲的電影似的,體會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讓我驚訝的,不僅僅是老舍的寫作功底與樸素的語句,還有老舍對待戰(zhàn)爭的客觀。這本書里,從剛開始就提到了住一號門的日本老婆婆,她從剛開始就一點也不贊成日本侵略中國,特別是在抗戰(zhàn)勝利之后,當住三號門的日本家庭把門給封上之時,她卻把門大大的打開,想用自己的一點點力量,來向中國道歉,向在戰(zhàn)爭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中國人道歉。老舍并沒有大幅度的贊揚日本人,更沒有“盲目愛國”,大幅度的貶低日本人,而是站在一個中立的,客觀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讀了一位日本老奶奶的心聲。
《四世同堂》這本書,圍繞這一個小村莊里邊的幾戶人家展開故事,時而令人嘆氣,時而令人憤慨,時而令人興奮,時而令人自豪。當全部看完之時,感覺好像五味陳雜都集于一心,如果你再看一遍,想法肯定就跟你第一遍看的時候完全不同。
它是一本值得令人翻來覆去看一遍又一遍的好書,并且語言不難懂,小學生也可以看。現(xiàn)在,就再讓我看一遍吧,可能,寫出來讀后感跟這一篇也完全不同呢。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四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正紅旗)。中國現(xiàn)代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范”。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五
讀完《四世同堂》,有一種釋放感,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為什么中國人那么逆來順受呢?為什么中國當時僅在短短半年內就淪陷了大半個?答案還是在這個封建社會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舊社會的黑暗腐敗等,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們膽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對國事漠不關心,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愚昧無知,但是我們能去怪他們嗎?為什么魯迅先生那么喜愛青年?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喜愛接受新事物,求進步,反傳統(tǒng),想改造社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不會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占領了北平,征服了大半個中國,卻永遠征服不了中國心。他們找來了一群漢奸走狗,去散播什么“中日親善”的鬼話,更加深了老百姓對侵略者的厭惡。我想在這里說,中國不會亡,只要有一個有膽魄、有知識、又愛國的人,中國就永遠不會亡,不會被征服!北平就是個例子。雖然它被占領了,但是還有像錢先生、祈瑞宣和瑞全這樣的愛國者在,他們是屬于中國的,只要他們在,中國的脊梁就不會彎!
只要有一個人站起來了,就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只要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中國就站起來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瘋狂地殺了許多人,還企圖美化他們的戰(zhàn)爭,消滅他們的罪證,殊不知,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活生生的證據(jù)。他們殺不盡所有的中國人,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看看漢奸的下場吧,大赤包在獄監(jiān)獄里得精神病而死,冠曉荷被活埋,瑞豐被特工打死,藍東陽被核彈炸死。這就是出賣中國的下場!
最后抗戰(zhàn)勝利了,中國人民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推翻了舊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一個充滿了理想與實干的中國!如果說舊中國是一個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國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國,從有記載開始,歷經過十余個朝代,幾千次饑荒,大大小小幾萬次戰(zhàn)爭,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過去,為什么中國會落魄到如此地步,因為守舊的制度,千年不變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里大鬧工業(yè)大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干什么?人家推翻了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時候,中國又在干什么?永遠在沉睡!所幸,現(xiàn)在終于醒了,為時還不晚!
如今的中國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國的未來,將更好!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六
老舍在北平陷落、抗日戰(zhàn)爭的巨大壓力下,能寫出這樣一部鴻篇巨著,叫我欽佩不已。小說圍繞著一個名叫“小羊圈”的胡同展開故事。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在中國蕩然無存,但從他的文字中,我卻認識到了曾經倍受折磨的中國,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平民百姓,還有只為自身利益而遭到報應的賣國賊。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老舍也常用帶著諷刺意味的語言,批判“刁民”。雖說書中有許多“意難平”,但結尾總是好的——抗戰(zhàn)勝利。
“園內的燈光照到大槐上,大槐的綠色又折倒她的白綢袍上,給袍子輕染上一點灰暗,像用鉛筆輕輕擦上的陰影?!崩仙峒毠?jié)的描寫,讓讀者的腦海中,一下子浮現(xiàn)出夜晚寂靜,柔和的畫面。有影子,但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比作鉛筆擦出來陰影,更是增添了藝術性,有一種優(yōu)雅,輕盈的感覺。
“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只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為拜月用的,貼著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边@是中秋節(jié)前后的北平,熱鬧的、富饒的北平。看到“清香甜脆”,我已經垂涎三尺;看到海棠木瓜,仿佛空氣中已經飄散著香甜味;再看到“枕形西瓜”,猜測它一定和枕頭一樣,又大又方。老舍文字的魅力是,僅憑描寫就能勾勒出你的想象——各式瓜果,五顏六色,琳瑯滿目。
“天上已有了星,很小很遠,在那還未盡失去藍色的天上極輕微的眨著眼。”天漸漸地黑,送葬的一行人卻遲遲未歸,主人公瑞宣在門口張望著。天空僅剩的藍色,以及“很小很遠”的星星,仿佛微弱的希望,是瑞宣,也是北平的。星星“極輕微的眨著眼”,讀起來是俏皮的,卻也暗含著無力,像極了被日本欺辱的北平人。
“小羊圈里,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以一句話作為文章結尾,有意猶未盡之感,也引發(fā)了我的聯(lián)想。“起風了”,也許北平的風吹過,帶走了凋零的枯葉,拂去了人們心上的惆悵,茍且偷生的人也隨風而去,小羊圈重新煥發(fā)出它頑強的生命力。
“亂世出英雄”,在我眼里自然是指錢默吟錢先生了。錢先生是個詩人,從不惹事生非。可兒子撞死了一車日本人,專討好日本人的冠曉荷,告發(fā)錢先生并讓他入了獄,受盡毒刑,他有骨氣,堅決不出賣別人。期間,兒子和老婆也相繼去世。小羊圈里的人都以為他已死在獄中。他卻出來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錢先生即使奄奄一息,依然去找冠曉荷,宣告自己活著。鄰居們扶著他,撞進冠家的門,那些尋歡作樂的冠家人倒嚇了一大跳。錢先生靠著特有的智慧,骨氣和果敢,活到最后。我敬重他永遠不會退縮的意志,出生入死,忠于自己的國家和信念,骨子里刻著中國人的魂。
合上厚厚的《四世同堂》,我只想告訴自己:無論什么時候,不要依賴依附于他人,萬事唯有靠自己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活著就一定要有骨氣。
四世同堂大一讀后感篇十七
還記得第一看《四世同堂》這本書,是在我的小學時代。當時的體會并不是很深,而且許多的情節(jié)已經漸漸的模糊起來。
前不久,中央電視一臺正在熱播《四世同堂》,不禁勾起我許多的感想,于是我?guī)е杉で?,在此把原著讀了一遍。我總共花了三天的時間,才把這本書,讀完了。當時,真的感觸頗深。
也終于明白為什么自己那么固執(zhí),每次和朋友爭論對日本人或美國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說辭會那么偏激。盡管在全球化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不得不和他們打交道,使用他們的產品,但是想要從我嘴里吐出一句贊美他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記憶里,我從沒說過他們一句好話,因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熱血的純粹的中國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讓我明白了我們自己民族所受恥辱的歷史,記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會讓自己的下一代明白這段歷史,記住這種仇恨。
我想,無論世界在如何的變化,我想我們的國家都不要大意,永遠不要相信敵人的眼淚和巴結的笑臉。我們要利用和平時代,把自己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打造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就算我們沒有侵略別人之心,也要有足夠的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防止別人侵略,防止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