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在讀完一本書或文章后,對其中的內容和情感作出的反應和總結。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評價所讀的作品,也是一種對自己閱讀經(jīng)歷的回顧和思考。寫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主題思想等方面的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寫讀后感時可以借鑒一些名人名言和經(jīng)典語句,來豐富文章的內涵和品味。這些讀后感范文或許能激發(fā)我們對于閱讀的熱情和欲望,讓我們愛上閱讀的魅力。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一
一封封樸實無華的紙信,日積月累,便鑄就一本情意綿綿的——《傅雷家書》。
起初接觸這本書時,心中生疑:作者為什么會寫下這么多封信呢?這一切只謂“恒”。
傅雷的恒,在于他對兒子悉心指導,嘔心瀝血。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傅雷的話語鏗鏘有力,他對兒子真誠的指導與贊許,給予了兒子前進的力量。傅雷夸獎兒子不要被成功沖昏頭腦,冷靜對待贊美和榮譽,也意在讓兒子不僅要低調做人,更要有始終如一的恒心和意志,奮力前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傅雷雖不是兒子的音樂老師,但他在兒子面前樹立了好的榜樣。即使彼此相隔甚遠,天各一方,傅雷也能使兒子的心靈有了溫暖的歸宿。日日夜夜,在父與子對音樂、藝術的探討中,父子的心靈碰撞中,摩擦出思維的火花?!凹记膳c音樂的賓主關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記了他的目的?!薄拔沂冀K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字盡量發(fā)展,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傅雷與兒子的交流,猶如清泉滋潤兒子的心田;猶如明燈,指引兒子前進的方向。
傅雷的恒,還在于他對兒子綿延不息的愛。在這一百多封信中,父愛是線,串起了一句句溫暖人心的話語。傅雷以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告訴兒子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可謂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傅雷揮灑他父愛的泉水,不吝嗇,讓傅聰沐浴著父愛的陽光。
信中一個個送給兒子的問號,便是父愛最好的見證。傅雷幾乎在每封信中都會問一些生活瑣事。這對父子被國界相隔,幾年不見面,但心與心相連,永不分離。
即使傅雷年紀已大,身體不如以前,他仍不輟耕耘。他認為:只要還有力氣,就要關心兒子,目送兒子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傅雷對兒子的愛是細膩的,永恒的;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嚴厲的,慈愛的。
而傅聰?shù)暮?,在于他舍得孤獨?BR> “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BR> 在我印象里的傅聰,話不多。做為一個游子,他將所有想說的話都積存在心底,卻沒有太多流露。傅聰選擇音樂這一行,便用恒心將音樂鉆研到底,他舍小我,想家時便用書信減輕思鄉(xiāng)的念頭。他孤身在外,心懷祖國,心知唯一能讓父母欣慰的便是提高自己在音樂上的造詣,為祖國爭光。于是,這位有著拳拳報國之心的赤子,憑借著“恒”創(chuàng)造了中國音樂界的奇跡。
嚴父變?yōu)榇雀?,親父變?yōu)榕笥?,鑄就了赤子之心;慈愛嚴父,孤獨赤子終凝聚成一個“恒”字。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二
大多數(shù)的父愛,都以父親的寡言少語,顯得沉重如山。當傅雷用家書的方式與遠在國外的兒子交流,將心底深深的父愛得以表達。讓人感受到如山的父愛,竟是如此的真切、細膩,也不乏辛酸。
我覺得文字的交流要比語言的交流更加深刻、細致,也避開了面對面會有的難為情。在那個時代(1954年-1966年),網(wǎng)絡不發(fā)達,電話、微信、qq、視頻都不流行。因此,書信是相隔遠方的親人和朋友往來最多和最流行的聯(lián)系方式。并且家書在那個時代也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它承載著親情和家風教誨。
通過傅雷給兒子的信,看到一個父親傾其所有的教誨,教導兒子。這就是一個做父親的根深蒂固的責任,恨不得將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經(jīng)驗的教導,如血液一樣注入到兒子身體里。
對于現(xiàn)在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正確的說教是有必要的,但要掌握好方式方法,讓子女接受并能聽得進,是關鍵。當今時代渲染和倡導個性,獨立,自立的環(huán)境下,父母如何把握分寸,與孩子做好溝通和交流,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是父母需要思考的。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有時并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在藝術道路上應追求什么樣的品質,給以義正言辭的要求。而是借用對他人的評價,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向兒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委婉的教導和影響兒子。
傅雷在提醒兒子,取得大的成績,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時。表明自己的處事性格以告誡兒子。如“但我始終是中國儒家的門徒,在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外鄭重、危懼、戒備的感覺?!边@也是國之家風的傳承。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切身和推心置腹的,不流于形式和表面。父母都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像鉆進孩子的身體里一樣去疼愛自己的孩子。比如傅雷在兒子參賽前期的信中,并不是讓兒子加緊練琴,努力備戰(zhàn)之類的言語。而是從身體、心理方面去關愛自己的孩子。傅雷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傳授兒子在大賽前應從身體、心理的細節(jié)上調整自己。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由內而外的關愛。像有一句流行語:當別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只有父母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讀傅雷家書,傅雷父子的關系是接地氣的。在1955.4.3信中,當從馬先生來信得知兒子要從波蘭轉到蘇聯(lián)學琴時,兒子在之前并未和他這個父親有過半字的透露,更談不上征詢意見,這讓傅雷感到大大的挫敗感。但傅雷在對此做了一番分析后,仍自我嘲解?!澳樒ず瘛钡脑敱M的給兒子出主意,最后以“聽不聽在你,說不說由我”的口吻拋給兒子。在現(xiàn)實的家庭中,這是普遍常見的情形,父母總以自己的經(jīng)驗自居,諄諄教導孩子,而孩子卻覺得自己的父母嘮叨、愚朽、落后,而聽不進,更有些事不跟父母交流。但做為父母,總覺一種根深蒂固的責任感,固執(zhí)的必須得說出來。當看到,這么牛的父子之間,也有同樣的境遇時,非常理解一位父親的心里感受,不免同情起傅雷來。
讀傅雷在寫給兒子的1957.3.18信,傅雷對中國當時的狀況、問題(自我改造、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的分析,對毛主席的肯定評價,完全是處于個人的真切感受而談,是從人的特性出發(fā)去分析,讓人覺得客觀、切中要害,能正確的看待中國的動蕩與發(fā)展。
傅雷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家長制作風,在子女的事情上都要發(fā)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一脈相承的觀念。比如對于傅聰?shù)膽賽邸⒔Y婚、生子,都給以意見。但好在傅雷并無專制跋扈,而是用老知識分子的自嘲與委婉,識大體顧大局,教導和影響兒子。
對大多數(shù)的家庭來說,子女都抵觸家長的意見。但在我看來,聰明的子女應對父母的意見多些耐心,不能全盤抗拒,要加以借鑒采納,會使自己的人生少走彎路。俗話說,“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倍议L也要想開一些,學會放手,讓子女多些主見,多實踐,多感悟。俗話也說“不撞南墻不回頭?!币约啊皟簩O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薄?BR> 讀傅雷家書。我覺得,父母永遠不能放棄對子女的關愛和諄諄教誨,但要因材施教,摸索方法,適時適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在此書中,我們先不論傅雷的家書對他兒子起到的作用如何。但對于我們讀者,作為旁觀者而言,我們從中去體味傅雷的思想、經(jīng)驗、考慮問題的方法、對問題如何分析、對事物的觀點、人生觀念,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傅雷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西方宗教、中國的歷史文化等方面,分析東西方人性的差別,對我們了解他人與自己都有所啟發(fā)。傅雷在信中也對為人處世、音樂、藝術、文學寫作、愛情、婚姻等方面都發(fā)表了切實的見解,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傅雷承接了中國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轉變,成為在新中國下的老一派知識分子。在他身上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底蘊的光芒。在如今錯綜復雜,繽紛多彩,物欲橫流,追求互聯(lián)互通的大時代,大背景下,我們很容易迷茫、迷失,人云亦云,不知所措。
當我們耐心傾讀傅雷家書。了解傅雷,感受父親對兒子雖有些嘮叨,但推心置腹,沒有套路與形式的教誨。會讓我們在這個躁動的世界上,多一份豁然與淡定。避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三
就在前幾天,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在網(wǎng)上找了好一會兒,最終選擇了這本《傅雷家書》。
父親傅雷是一個學者,他博學正直,富有文采,但年輕時似乎有些暴躁,作為父親的他,是個嚴父,也有些殘酷,但是他卻盡到了一個父親的義務。即使有再多的工作要完成,也未曾忘記他是一位父親。他一絲不茍給孩子制定功課,親自編制教材,就如同對待工作那樣嚴謹,不曾有絲毫的懈怠,他時常以身作則;就這樣,作為父親,他很成功。然而,這樣嚴于律己的父親卻說:“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段人所追求、驚嘆,對個人本身渺小與偉大都沒有相干”??鬃诱f:富貴于我如浮云,現(xiàn)在的“樂“也屬于精神上的 “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該受羈于貪念和欲望。
這就是我對這位嚴父的第一印象。然而,卻不只為什么,他那偉大的父親,卻使我想到了黨,想到了偉大的祖國。
在中國五千六百的文明史上,無數(shù)先輩為了祖國的強大,民族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著。他們堅持不懈,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從汶川大地震一路走來的中國人民,悲傷的淚,感動的淚流了許多,大地震讓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強烈的震撼,受到了一次歷史性的洗禮。中國gcd在大災難面前的不俗表現(xiàn),贏得了世界的最廣泛的贊譽,贏得了中國民眾的心,以人為本,讓黨旗增色,危難之中,黨旗更加輝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路走來,坎坎坷坷,歷經(jīng)風雨,有多少為了告別苦難的昨天,戎馬倥傯,浴血奮戰(zhàn),用自己鮮紅的鮮血,熾熱的心去描繪祖國明天那美麗的藍圖,又有多少人,為了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用雙手去呼喚,使幾代的夢想實現(xiàn)了。祖國曾以“愚公移山個“的精神,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祖國啊祖國,我們愿為您驕傲,為您自豪,為您快樂;我們堅信,偉大的祖國定會繁榮昌盛,讓我們一起高舉祖國的紅旗,一起歌唱祖國。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四
家書,是指家中所保存的書籍。家人來往的書信。家書即家信,指漂泊在外的人與家人相互來往的信,是維系家人情感的一種聯(lián)系方式,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傅雷家書》來源于傅雷和他的妻子與兒子之間互相寄來的書信,書信中包含著父親與母親對兒子的指導,關愛,叮囑,教導,引領,解答,指點迷津。以及兒子的提問。書信中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與溫暖。
從這本書中,我讀出了父子之情,讀出藝術修養(yǎng),更讀出了人生哲理。
傅雷先生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極高。而他培養(yǎng)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終成國際大師的兒子博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便是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書中那一句話令我感受頗深,讓我明白了,先成人,再成才,最終成為藝術家。人格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人活在世上的立身立根,立命之本。
“書中自有黃金屋”,《傅雷家書》讓我從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可以讓我知道更多自己該做的事。我明白我現(xiàn)在應當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樣才能報答他們,也明白未來的路怎樣走更容易。
俗話說的好:“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讀完了《傅雷家書》本書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對兒女的愛。信中的傅雷流露出對兒子的深情,同時也不乏有著不可抗拒的威嚴。信中的父子,似乎已成了朋友。他們談論著藝術,生活,學習,做人修養(yǎng)等。一封封的書信,一次次的愛,作為父親的傅雷用父愛影響了傅聰?shù)囊簧?,為傅聰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會了他如何在這世上生存。
其實,傅雷只是這千千萬萬的父母之一而已,同時他也是這千千萬萬的父母的代表之一。他擁有著這世上最普通,最平常的愛,同時這也是這世上最偉大,最圣潔的愛,但其實我們的父母也和傅雷一樣擁有著如此偉大的父母愛。
父愛母愛是偉大的。母親孕育了我們,而父親為我們撐起了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母親就像避風港,外面再風大雨大,母親也會為我們遮風擋雨。父親就像是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把我們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
不得不說,一本好書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它的色彩,在我看來,傅雷家書對我們當代的人也是如此重要。希望人們能懂得父母的艱辛與困難。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五
讀傅雷的家書,品味精粹優(yōu)美的文字,感悟流露在心的真情。我們從他的家書中,看到了傅雷的愛子情深,管教有方。每一字每一句都體現(xiàn)了傅雷對兒子的一種愛。而作為子女的我們,《傅雷家書》告訴我們的是怎樣把握自己的心態(tài),怎樣把自己的學業(yè)、事業(yè)發(fā)展完善,是自己最終走向成功。
我們常說“嚴父”,而嚴父的“嚴”正是基于對子女前途的憂慮而產生,是一種更悲劇性的付出。因為,當子女們年紀尚小時,往往無法理解這份隱藏在嚴肅外表下的感情,這就很可能導致在父輩與子女之間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洪溝。只有到兒女心智足夠成熟,甚至直到自己也為人父的時候,才能真正理解父親。傅聰在自己的某封回信中這樣寫到“我一天比一天體會到小時候爸爸說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可見他也漸漸理解了父親的一番苦心。
再來看看傅雷,他為人坦蕩,稟性剛毅,他的高潔品德在與傅聰?shù)男胖斜砺稛o遺,由于傅聰一直在外國學習、表演,傅雷總是提醒他祖國、民族的重要。某次傅聰想回國探親時,他以減輕政府的經(jīng)濟負擔為由拒絕,而事實上,他內心里極渴望與兒子團聚的。這也許是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良心——對自己的個人生活不過分要求,可是對工作及祖國的熱愛是無限度的。
本書中展現(xiàn)出的正是傅雷的那些優(yōu)秀品德,也許在現(xiàn)今的社會中已經(jīng)絕跡,但正如普希金所說:“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所以,正是基于此,這份回憶便更增其可貴。細讀這本書,讓我們再慢慢體會那份親切的回憶。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六
沉浸在這一片書籍的海洋中,每一朵浪花都令我流連忘返,可我最難忘的一朵卻是一本并不起眼的書。它不同于其他五彩斑斕的書籍,它是淡雅的,更是清新的。但它更與眾不同的是,它凝結了一對父母對遠在異鄉(xiāng)的兒子發(fā)自肺腑的真摯的愛。其中的故事絕非虛構,感情也更不虛假,不論你是大聲地朗讀,或是靜靜地默讀,你都會被字里行間的熱忱話語所打動,所流淚。這本書便是《傅雷家書》。
這本書是我國著名作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與遠在異國留學學琴的兒子傅聰和兒媳彌拉所寫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實錄,由傅雷夫婦的兒子傅敏編輯整理??梢院敛豢浯蟮卣f,整本書“是家人之間性情中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的'筆墨,不為發(fā)表而創(chuàng)作”。
這本書最令我感動的,并不是傅雷夫婦倆不畏千辛萬苦給兒子傅聰寫信,而是夫婦倆一直從如何成人和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的角度來教育兒子。比如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贊成了兒子提前出國的計劃,但也明確指出了兒子在獨身一人外出留學時需要直視的困難:對所在國語言的不熟,對自己身體的照顧等。而且,傅雷不光重視兒子的成才,也關注到了兒子的品德和作風。傅雷曾在一封信中明確提出:“你談太多次戀愛并不好”而兒子傅聰也虔心遵守父親的教導,并身體力行去做。難怪有人評價:“傅雷和傅聰兩父子不僅是生活中的朋友,更是藝術上的知音”。
冬風蕭瑟,我卻不再感到寒冷了。裊娜的紅梅被擁在即將到來的春光的懷抱里。我緩緩抬起頭,只覺春光大好,書香依舊。回眸轉身,仍覺書香溢溢,依稀發(fā)梢飄揚。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七
近幾周來,我閱讀了《傅雷家書》。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親。
從《傅雷家書》中折射出來的,是傅雷對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評價傅雷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式家長”,對于孩子(尤其是長子傅聰)是標準“中國式教育”。對于“中國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教育對于現(xiàn)代的人們來說,是危險的,畢竟天賦也不是逼出來的。那傅雷為什么成功了呢?因為傅雷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對于傅雷式的教育,我想傅雷與其妻子的墓志銘是最好的概括:“赤子孤獨了,便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嬰兒之心,嬰兒之心當然純潔無瑕,沒有絲毫雜念。
可見,赤子就是內心純潔,沒有雜念之人。傅雷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為一個不受世俗干擾,沉靜在世界萬物之中的人。這一點與千百年前的一位偉人不謀而合:“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心無雜念,就能成為大器嗎?不是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英勇戰(zhàn)死錦竹,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嗎?還要歸功于諸葛亮和他的妻子黃月英對他的熏陶,這一點又與傅雷的家庭不謀而合。傅雷作為一名革命時期的文學工作者,他的思想是進步的,對于新中國的熱愛傳給了傅聰,傅聰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傅雷的藝術修養(yǎng)是高深的,這也對傅聰?shù)乃囆g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于中國式教育。真正有意義的中國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樣,既做嚴父,嚴于律己,嚴于待人;又做慈父,寬于待人,關愛他人;還做良師益友,適時地透過一段話傳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古代書信是一種重要的通訊方式,而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數(shù)百封家書,從而摘編成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家書》。
在這本書里主要摘編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開始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所寫的家書,這本書充滿了父愛,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
在書中有段文字讓我深受體會,“你媽說你的信都是閃閃發(fā)光的,耀眼生輝的。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艷麗,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么大吸引力了。我和媽媽常說,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边@讓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檔節(jié)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說這她眼中青春的含義:如果不趁年輕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你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當你長大后,會被生活中的瑣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閱讀這本書時,看到傅雷先生既是嚴父,又是慈父,在兒子的藝術追求中十分嚴格,但對遠離故鄉(xiāng)的兒子卻又有幾份關愛。在書中有許許多多傅雷先生對兒子關愛的語句,同時也有著傅雷從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將這些傳授給了兒子。這好比我們是一張白紙,而人生是一支畫筆,而父母就是已經(jīng)完成的畫,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畫面。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領悟到了許多道理“先為人,次為藝術家,終為鋼琴家?!?,在做任何事時,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謂“學藝先學人”同樣像我們述說這個道理。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天下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要到長大后才會明白什么叫“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卻可以隨時開始。如果有什么想說的話給父母,卻又不敢與父母交流,我想寫幾封家書也別有一番風味吧。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九
“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教育家?!边@是傅雷先生對兒子道德修養(yǎng)提升的一個過程,可見這位父親對兒子的品行、藝術上有一定的要求,并且?guī)椭鷥鹤右徊讲綄崿F(xiàn),這樣的父親是令人敬佩的。不過,雖然許多父親并非都是如此學識淵博、教育有方,但他們也都有可敬之處。
不惜高額費用請家教,幫助孩子克服學業(yè)上的困難的父親們;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齡人一樣有優(yōu)質的生活條件,努力賺錢的父親們;不茍言笑,嚴格要求,卻時時在暗中心疼的父親們……他們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是的,我的父親同樣是可敬的,特別是他的教育方式與我同學的家長大為不同。
大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都抓得很緊,每天詢問孩子的在課堂上的收獲,作業(yè)中的問題,表現(xiàn)如何等等。我的母親亦是如此,然而我的父親卻迥然不同,他從不問我這些瑣碎的事兒,他曾經(jīng)說過“學習是靠自己的”,他似乎也很信任我可以處理好學業(yè)的事。于是我也便從小就這么認為:學習要靠自己。
現(xiàn)在的我,在學業(yè)上總是名列前茅。父親總夸我靜得下心來,比較乖巧,所以他比別的爸爸少操許多心。其實我知道,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今天的我,有時還是需要父母的提醒,但父親的那副“信任的表情”,時刻促動我告訴自己:我絕對不是慵懶之人。于是,我經(jīng)常提醒自己“今日事今日畢”。
同學們總是羨慕父親對我的“寬松”。他從來不檢查我的作業(yè),我也從不主動作業(yè)交給父親。不是他不負責任,也不是我想逃避檢查。那是因為我知道讓父親檢查我的作業(yè)實在是非常痛苦。父親離開課堂二三十年了,知識也忘得所剩無幾了,檢查作業(yè)時也看不懂啊。如果僅是隨便翻看,如此不負責任,那就是多此一舉。而父親也百分之百相信我,明白我的為人“要么不做,一旦動起手來就一定做得好”。所以父親大可放心。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他們就定了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讓孩子去實現(xiàn)。我的父親對我也有著殷切的希望,雖然他沒說,但我心里也明白。父親不說的原因我也清楚,就是不想給我增加負擔。因為他知道我的學習已經(jīng)有很有緊張壓迫感了,若再給我扣上個大砣,較內向的我就會壓得動不了,也不想再前進了。這就是反作用了,不僅沒有給我動力,還把我拖下去,這不適得其反嗎?多虧我有個明智的父親!
有一位信任孩子、理解孩子的父親,對我來說是一種幸運,他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教育不像紙上談兵那么簡單,也是像跋山涉水那樣困難,它的成功與否在于配合。一位優(yōu)秀的引導者與一位自律的學習者配合,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我想父親和我的配合表現(xiàn)出來的也正是這樣的成功教育!如同《博雷家書》的主人公一樣。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
前段時間為了湊單,買了本《傅雷家書》來看。斷斷續(xù)續(xù)的看,現(xiàn)在也僅僅看到傅聰剛去波蘭第一年(1954年)的部分內容,大多是在談藝術、談人生。信中流露出的父母對兒子的深情自不必說,傅雷、朱梅馥夫婦二人的品行也自然而然的展現(xiàn)出來。
用正直二字冠在傅雷身上并不為過,從他對他學生畫作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他講求藝術中的思想、感情,摒棄形式主義、華而無實。也許正是因為其錚錚傲骨使得其走向最終的自殺。然而,就像年味這些傳統(tǒng)文化正在慢慢變淡一樣,堅守正直、善良、誠信等等這些品質的人也越來越少。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種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使得人們不斷的妥協(xié)。
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話,如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際之惡,人性之惡,結構之惡,都很惡。但還要一種,是一種深沉的厚重的惡的生態(tài)和文化孕育出的世路之惡,民間的厚土之惡,黑惡之惡。一個人如果想做一點事業(yè),或者想做一個好人,特別是體制內的好人,就必須要接觸這種惡,甚至被迫團結這種惡中尚且不惡的部分,否則就做不成事情,就成不了一個“好人”。
也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就講不起道理。不要以為好人就是內心干凈,很多好人,是要捏著鼻子走過惡的花園的。很多人,特別是所謂知識者,什么都懂,調門最高,但就是做不成任何事情,任何事情交給他,他都能搞砸。就是因為,他們的勇氣和見解,是實驗室里的勇氣。是文章里的見解。我不是一個有勇氣的人,但我見過有勇氣敢于挑戰(zhàn)惡世者,大多沒有書里那么純粹?!鄙钜詾槿弧O雭?,傅雷就像這段話中所講的“實驗室里的勇氣”,只是,傅雷并沒有搞砸,他只是通過終結自己來對抗。
也曾記得一位老師的言論:如果想要推動一些事情,那必須是從內部發(fā)起的。這也就意味著,你必須是內部的人。如果想要成為“里子”,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不太現(xiàn)實的。
再反問自己,這些能掌控的了嗎?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多想想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順利!”——《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一
在今年這個飽滿的假期中我讀了許多本課外書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傅雷家書》。
傅雷是我國若明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
在我仔細讀完這本書后受益匪淺。傅雷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在兒子去出國留學期間堅持寫信,小到吃飯穿衣花錢細之入微,無不關心、在書中看出傳雷是一位十分嚴格的父親,對兒子要求很高。還讓他這下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高尚精神令人感動。
同時,在書的字里行間中還透露了許多的哲理、過去的我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款矩。現(xiàn)在我的生活有條不素不去因為瑣事而放定對自己的要求。不會因為工作太多的影響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
《傅雷家書》不是一些簡單的文字。他并不僅僅是父親寫給兒子的文字而是父親對兒子的-種渾沉的發(fā)所以,對于這么一位在時代洪流中澄亮透徹的偉人。除了深深的追思還有深深的有敬佩。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二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叢1954年到1966年五月期間寫給兒子傅聰?shù)?86封信,這些信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從這本書的開頭可以看出,由于傅雷在傅聰童年經(jīng)常打罵傅聰,然而等到此時,傅聰長大以后要出國留學了,傅雷才深深的意識到自己當初這樣做的不對,因此,傅雷為自己當初的行為感到后悔,但此時一切都晚了,傅聰已經(jīng)離開了他,因此他只能在信中表達自己深深的愧疚。
在自己的兒子離開家后,傅雷也是常常與兒子來信,在信中他們多是討論有關藝術上的知識,傅雷常常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兒子要如何將琴彈的好,同時也常批判別人彈琴上的缺點,以此來告誡兒子不要煩這樣的錯誤。
傅雷對待自己的兒子也是無比的用心認真,在照片中,傅雷常常因為一些小的細節(jié)就要寫信問候,甚至是在穿衣,食物方面,也是斤斤計較,必然讓兒子在外面能有個好的生活。
傅雷讓兒子向外發(fā)展,讓他在外面經(jīng)歷風雨后學會成長,傅雷夫婦對傅聰和傅敏的愛,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并沒有寵愛他們,而是通過和風細雨般的鼓勵讓傅聰勇敢的前進。
讀完《傅雷家書》,我生生的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做人,不僅學會做一個有品德的人,還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傅雷用自己現(xiàn)身經(jīng)歷的說法,告誡傅聰要有民族榮辱感,做一個寬容大度的人。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三
在暑假,讀了一下《傅雷家書》,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濃厚的愛,一點一滴的灌入孩子的做人、成家之路上。
現(xiàn)今的很多家庭當中,可以達到傅雷家的教育質量的應該少之有少。從書信當中,可以體會到父母與孩子猶如朋友間一般,不是父母擺著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去命令孩子,更不是孩子拿出天之驕子的傲氣去敷衍父母。他們是在交流,是在討論與探討,將彼此的心靈互相交換,這就是他們家的成功所在。
話雖如此,實辦卻難。父母與孩子的責任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導因素。首先,家中的父母與長輩要帶好頭,才能好好去引導孩子。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適度,不能說太重視事業(yè)而忽視孩子,就像一些留守兒童一樣,一直與祖父母一起,缺少父母的愛,他們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嗎?另一方面,不要太放縱孩子,該嚴厲時須嚴厲。在物質生活優(yōu)越的今天,或許父母給孩子的太多,孩子沒見多少風雨,在溫室里成長,能在外承受風雨嗎?正因如此,一青少年想買衣服而遭父親拒絕,一怒之下殺父;還有富家子弟綁架父親,過程中父親死了。試問這一個個悲劇,父母不需負責嗎?所以,適度去教育孩子是很合理的,把握好了“度”,才是真的好。
孩子也應成熟自己的思想與心理,不能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不能當父母如傭工一般看待,更不能傷害父母。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由父母所養(yǎng)所育才長大成人,我們要學會孝順父母,體諒父母,這樣才能為一個和諧家庭出一分力,在家里的生活才會快樂。
而我認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像傅雷的家庭一樣。溝通的重要在與聯(lián)系心靈。我認為代溝是現(xiàn)在無法避免的,一代一代在社會的社會背景不同,自然造就不同的一代。像我的父母那樣,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年少便到外打工而不是去上學讀書。而有優(yōu)越物質生活我們,90后文化與數(shù)十年前的文化能不有代溝嗎?正因如此,多數(shù)的我們才會去找同齡傾訴而不是找父母。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打破這代溝,多與父母聊聊天,談天說地,總有一座橋梁能讓我們好好去交流的。
要做到像傅雷一樣去培育孩子,引導他們去走藝術的道路可能是很困難的。但教育一好孩子、乖孩子,少不了父母的點滴心機,將家庭構建好,好好地構建生活,雙方都有責任。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一
一封封樸實無華的紙信,日積月累,便鑄就一本情意綿綿的——《傅雷家書》。
起初接觸這本書時,心中生疑:作者為什么會寫下這么多封信呢?這一切只謂“恒”。
傅雷的恒,在于他對兒子悉心指導,嘔心瀝血。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傅雷的話語鏗鏘有力,他對兒子真誠的指導與贊許,給予了兒子前進的力量。傅雷夸獎兒子不要被成功沖昏頭腦,冷靜對待贊美和榮譽,也意在讓兒子不僅要低調做人,更要有始終如一的恒心和意志,奮力前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傅雷雖不是兒子的音樂老師,但他在兒子面前樹立了好的榜樣。即使彼此相隔甚遠,天各一方,傅雷也能使兒子的心靈有了溫暖的歸宿。日日夜夜,在父與子對音樂、藝術的探討中,父子的心靈碰撞中,摩擦出思維的火花?!凹记膳c音樂的賓主關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記了他的目的?!薄拔沂冀K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字盡量發(fā)展,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傅雷與兒子的交流,猶如清泉滋潤兒子的心田;猶如明燈,指引兒子前進的方向。
傅雷的恒,還在于他對兒子綿延不息的愛。在這一百多封信中,父愛是線,串起了一句句溫暖人心的話語。傅雷以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告訴兒子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可謂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傅雷揮灑他父愛的泉水,不吝嗇,讓傅聰沐浴著父愛的陽光。
信中一個個送給兒子的問號,便是父愛最好的見證。傅雷幾乎在每封信中都會問一些生活瑣事。這對父子被國界相隔,幾年不見面,但心與心相連,永不分離。
即使傅雷年紀已大,身體不如以前,他仍不輟耕耘。他認為:只要還有力氣,就要關心兒子,目送兒子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傅雷對兒子的愛是細膩的,永恒的;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嚴厲的,慈愛的。
而傅聰?shù)暮?,在于他舍得孤獨?BR> “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BR> 在我印象里的傅聰,話不多。做為一個游子,他將所有想說的話都積存在心底,卻沒有太多流露。傅聰選擇音樂這一行,便用恒心將音樂鉆研到底,他舍小我,想家時便用書信減輕思鄉(xiāng)的念頭。他孤身在外,心懷祖國,心知唯一能讓父母欣慰的便是提高自己在音樂上的造詣,為祖國爭光。于是,這位有著拳拳報國之心的赤子,憑借著“恒”創(chuàng)造了中國音樂界的奇跡。
嚴父變?yōu)榇雀?,親父變?yōu)榕笥?,鑄就了赤子之心;慈愛嚴父,孤獨赤子終凝聚成一個“恒”字。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二
大多數(shù)的父愛,都以父親的寡言少語,顯得沉重如山。當傅雷用家書的方式與遠在國外的兒子交流,將心底深深的父愛得以表達。讓人感受到如山的父愛,竟是如此的真切、細膩,也不乏辛酸。
我覺得文字的交流要比語言的交流更加深刻、細致,也避開了面對面會有的難為情。在那個時代(1954年-1966年),網(wǎng)絡不發(fā)達,電話、微信、qq、視頻都不流行。因此,書信是相隔遠方的親人和朋友往來最多和最流行的聯(lián)系方式。并且家書在那個時代也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它承載著親情和家風教誨。
通過傅雷給兒子的信,看到一個父親傾其所有的教誨,教導兒子。這就是一個做父親的根深蒂固的責任,恨不得將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經(jīng)驗的教導,如血液一樣注入到兒子身體里。
對于現(xiàn)在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正確的說教是有必要的,但要掌握好方式方法,讓子女接受并能聽得進,是關鍵。當今時代渲染和倡導個性,獨立,自立的環(huán)境下,父母如何把握分寸,與孩子做好溝通和交流,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是父母需要思考的。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有時并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在藝術道路上應追求什么樣的品質,給以義正言辭的要求。而是借用對他人的評價,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向兒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委婉的教導和影響兒子。
傅雷在提醒兒子,取得大的成績,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時。表明自己的處事性格以告誡兒子。如“但我始終是中國儒家的門徒,在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外鄭重、危懼、戒備的感覺?!边@也是國之家風的傳承。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切身和推心置腹的,不流于形式和表面。父母都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像鉆進孩子的身體里一樣去疼愛自己的孩子。比如傅雷在兒子參賽前期的信中,并不是讓兒子加緊練琴,努力備戰(zhàn)之類的言語。而是從身體、心理方面去關愛自己的孩子。傅雷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傳授兒子在大賽前應從身體、心理的細節(jié)上調整自己。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由內而外的關愛。像有一句流行語:當別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只有父母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讀傅雷家書,傅雷父子的關系是接地氣的。在1955.4.3信中,當從馬先生來信得知兒子要從波蘭轉到蘇聯(lián)學琴時,兒子在之前并未和他這個父親有過半字的透露,更談不上征詢意見,這讓傅雷感到大大的挫敗感。但傅雷在對此做了一番分析后,仍自我嘲解?!澳樒ず瘛钡脑敱M的給兒子出主意,最后以“聽不聽在你,說不說由我”的口吻拋給兒子。在現(xiàn)實的家庭中,這是普遍常見的情形,父母總以自己的經(jīng)驗自居,諄諄教導孩子,而孩子卻覺得自己的父母嘮叨、愚朽、落后,而聽不進,更有些事不跟父母交流。但做為父母,總覺一種根深蒂固的責任感,固執(zhí)的必須得說出來。當看到,這么牛的父子之間,也有同樣的境遇時,非常理解一位父親的心里感受,不免同情起傅雷來。
讀傅雷在寫給兒子的1957.3.18信,傅雷對中國當時的狀況、問題(自我改造、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的分析,對毛主席的肯定評價,完全是處于個人的真切感受而談,是從人的特性出發(fā)去分析,讓人覺得客觀、切中要害,能正確的看待中國的動蕩與發(fā)展。
傅雷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家長制作風,在子女的事情上都要發(fā)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一脈相承的觀念。比如對于傅聰?shù)膽賽邸⒔Y婚、生子,都給以意見。但好在傅雷并無專制跋扈,而是用老知識分子的自嘲與委婉,識大體顧大局,教導和影響兒子。
對大多數(shù)的家庭來說,子女都抵觸家長的意見。但在我看來,聰明的子女應對父母的意見多些耐心,不能全盤抗拒,要加以借鑒采納,會使自己的人生少走彎路。俗話說,“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倍议L也要想開一些,學會放手,讓子女多些主見,多實踐,多感悟。俗話也說“不撞南墻不回頭?!币约啊皟簩O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薄?BR> 讀傅雷家書。我覺得,父母永遠不能放棄對子女的關愛和諄諄教誨,但要因材施教,摸索方法,適時適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在此書中,我們先不論傅雷的家書對他兒子起到的作用如何。但對于我們讀者,作為旁觀者而言,我們從中去體味傅雷的思想、經(jīng)驗、考慮問題的方法、對問題如何分析、對事物的觀點、人生觀念,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傅雷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西方宗教、中國的歷史文化等方面,分析東西方人性的差別,對我們了解他人與自己都有所啟發(fā)。傅雷在信中也對為人處世、音樂、藝術、文學寫作、愛情、婚姻等方面都發(fā)表了切實的見解,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傅雷承接了中國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轉變,成為在新中國下的老一派知識分子。在他身上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底蘊的光芒。在如今錯綜復雜,繽紛多彩,物欲橫流,追求互聯(lián)互通的大時代,大背景下,我們很容易迷茫、迷失,人云亦云,不知所措。
當我們耐心傾讀傅雷家書。了解傅雷,感受父親對兒子雖有些嘮叨,但推心置腹,沒有套路與形式的教誨。會讓我們在這個躁動的世界上,多一份豁然與淡定。避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三
就在前幾天,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在網(wǎng)上找了好一會兒,最終選擇了這本《傅雷家書》。
父親傅雷是一個學者,他博學正直,富有文采,但年輕時似乎有些暴躁,作為父親的他,是個嚴父,也有些殘酷,但是他卻盡到了一個父親的義務。即使有再多的工作要完成,也未曾忘記他是一位父親。他一絲不茍給孩子制定功課,親自編制教材,就如同對待工作那樣嚴謹,不曾有絲毫的懈怠,他時常以身作則;就這樣,作為父親,他很成功。然而,這樣嚴于律己的父親卻說:“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段人所追求、驚嘆,對個人本身渺小與偉大都沒有相干”??鬃诱f:富貴于我如浮云,現(xiàn)在的“樂“也屬于精神上的 “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該受羈于貪念和欲望。
這就是我對這位嚴父的第一印象。然而,卻不只為什么,他那偉大的父親,卻使我想到了黨,想到了偉大的祖國。
在中國五千六百的文明史上,無數(shù)先輩為了祖國的強大,民族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著。他們堅持不懈,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從汶川大地震一路走來的中國人民,悲傷的淚,感動的淚流了許多,大地震讓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強烈的震撼,受到了一次歷史性的洗禮。中國gcd在大災難面前的不俗表現(xiàn),贏得了世界的最廣泛的贊譽,贏得了中國民眾的心,以人為本,讓黨旗增色,危難之中,黨旗更加輝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路走來,坎坎坷坷,歷經(jīng)風雨,有多少為了告別苦難的昨天,戎馬倥傯,浴血奮戰(zhàn),用自己鮮紅的鮮血,熾熱的心去描繪祖國明天那美麗的藍圖,又有多少人,為了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用雙手去呼喚,使幾代的夢想實現(xiàn)了。祖國曾以“愚公移山個“的精神,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祖國啊祖國,我們愿為您驕傲,為您自豪,為您快樂;我們堅信,偉大的祖國定會繁榮昌盛,讓我們一起高舉祖國的紅旗,一起歌唱祖國。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四
家書,是指家中所保存的書籍。家人來往的書信。家書即家信,指漂泊在外的人與家人相互來往的信,是維系家人情感的一種聯(lián)系方式,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傅雷家書》來源于傅雷和他的妻子與兒子之間互相寄來的書信,書信中包含著父親與母親對兒子的指導,關愛,叮囑,教導,引領,解答,指點迷津。以及兒子的提問。書信中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與溫暖。
從這本書中,我讀出了父子之情,讀出藝術修養(yǎng),更讀出了人生哲理。
傅雷先生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極高。而他培養(yǎng)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終成國際大師的兒子博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便是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書中那一句話令我感受頗深,讓我明白了,先成人,再成才,最終成為藝術家。人格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人活在世上的立身立根,立命之本。
“書中自有黃金屋”,《傅雷家書》讓我從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可以讓我知道更多自己該做的事。我明白我現(xiàn)在應當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樣才能報答他們,也明白未來的路怎樣走更容易。
俗話說的好:“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讀完了《傅雷家書》本書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對兒女的愛。信中的傅雷流露出對兒子的深情,同時也不乏有著不可抗拒的威嚴。信中的父子,似乎已成了朋友。他們談論著藝術,生活,學習,做人修養(yǎng)等。一封封的書信,一次次的愛,作為父親的傅雷用父愛影響了傅聰?shù)囊簧?,為傅聰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會了他如何在這世上生存。
其實,傅雷只是這千千萬萬的父母之一而已,同時他也是這千千萬萬的父母的代表之一。他擁有著這世上最普通,最平常的愛,同時這也是這世上最偉大,最圣潔的愛,但其實我們的父母也和傅雷一樣擁有著如此偉大的父母愛。
父愛母愛是偉大的。母親孕育了我們,而父親為我們撐起了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母親就像避風港,外面再風大雨大,母親也會為我們遮風擋雨。父親就像是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把我們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
不得不說,一本好書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它的色彩,在我看來,傅雷家書對我們當代的人也是如此重要。希望人們能懂得父母的艱辛與困難。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五
讀傅雷的家書,品味精粹優(yōu)美的文字,感悟流露在心的真情。我們從他的家書中,看到了傅雷的愛子情深,管教有方。每一字每一句都體現(xiàn)了傅雷對兒子的一種愛。而作為子女的我們,《傅雷家書》告訴我們的是怎樣把握自己的心態(tài),怎樣把自己的學業(yè)、事業(yè)發(fā)展完善,是自己最終走向成功。
我們常說“嚴父”,而嚴父的“嚴”正是基于對子女前途的憂慮而產生,是一種更悲劇性的付出。因為,當子女們年紀尚小時,往往無法理解這份隱藏在嚴肅外表下的感情,這就很可能導致在父輩與子女之間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洪溝。只有到兒女心智足夠成熟,甚至直到自己也為人父的時候,才能真正理解父親。傅聰在自己的某封回信中這樣寫到“我一天比一天體會到小時候爸爸說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可見他也漸漸理解了父親的一番苦心。
再來看看傅雷,他為人坦蕩,稟性剛毅,他的高潔品德在與傅聰?shù)男胖斜砺稛o遺,由于傅聰一直在外國學習、表演,傅雷總是提醒他祖國、民族的重要。某次傅聰想回國探親時,他以減輕政府的經(jīng)濟負擔為由拒絕,而事實上,他內心里極渴望與兒子團聚的。這也許是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良心——對自己的個人生活不過分要求,可是對工作及祖國的熱愛是無限度的。
本書中展現(xiàn)出的正是傅雷的那些優(yōu)秀品德,也許在現(xiàn)今的社會中已經(jīng)絕跡,但正如普希金所說:“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所以,正是基于此,這份回憶便更增其可貴。細讀這本書,讓我們再慢慢體會那份親切的回憶。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六
沉浸在這一片書籍的海洋中,每一朵浪花都令我流連忘返,可我最難忘的一朵卻是一本并不起眼的書。它不同于其他五彩斑斕的書籍,它是淡雅的,更是清新的。但它更與眾不同的是,它凝結了一對父母對遠在異鄉(xiāng)的兒子發(fā)自肺腑的真摯的愛。其中的故事絕非虛構,感情也更不虛假,不論你是大聲地朗讀,或是靜靜地默讀,你都會被字里行間的熱忱話語所打動,所流淚。這本書便是《傅雷家書》。
這本書是我國著名作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與遠在異國留學學琴的兒子傅聰和兒媳彌拉所寫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實錄,由傅雷夫婦的兒子傅敏編輯整理??梢院敛豢浯蟮卣f,整本書“是家人之間性情中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的'筆墨,不為發(fā)表而創(chuàng)作”。
這本書最令我感動的,并不是傅雷夫婦倆不畏千辛萬苦給兒子傅聰寫信,而是夫婦倆一直從如何成人和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的角度來教育兒子。比如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贊成了兒子提前出國的計劃,但也明確指出了兒子在獨身一人外出留學時需要直視的困難:對所在國語言的不熟,對自己身體的照顧等。而且,傅雷不光重視兒子的成才,也關注到了兒子的品德和作風。傅雷曾在一封信中明確提出:“你談太多次戀愛并不好”而兒子傅聰也虔心遵守父親的教導,并身體力行去做。難怪有人評價:“傅雷和傅聰兩父子不僅是生活中的朋友,更是藝術上的知音”。
冬風蕭瑟,我卻不再感到寒冷了。裊娜的紅梅被擁在即將到來的春光的懷抱里。我緩緩抬起頭,只覺春光大好,書香依舊。回眸轉身,仍覺書香溢溢,依稀發(fā)梢飄揚。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七
近幾周來,我閱讀了《傅雷家書》。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親。
從《傅雷家書》中折射出來的,是傅雷對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評價傅雷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式家長”,對于孩子(尤其是長子傅聰)是標準“中國式教育”。對于“中國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教育對于現(xiàn)代的人們來說,是危險的,畢竟天賦也不是逼出來的。那傅雷為什么成功了呢?因為傅雷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對于傅雷式的教育,我想傅雷與其妻子的墓志銘是最好的概括:“赤子孤獨了,便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嬰兒之心,嬰兒之心當然純潔無瑕,沒有絲毫雜念。
可見,赤子就是內心純潔,沒有雜念之人。傅雷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為一個不受世俗干擾,沉靜在世界萬物之中的人。這一點與千百年前的一位偉人不謀而合:“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心無雜念,就能成為大器嗎?不是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英勇戰(zhàn)死錦竹,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嗎?還要歸功于諸葛亮和他的妻子黃月英對他的熏陶,這一點又與傅雷的家庭不謀而合。傅雷作為一名革命時期的文學工作者,他的思想是進步的,對于新中國的熱愛傳給了傅聰,傅聰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傅雷的藝術修養(yǎng)是高深的,這也對傅聰?shù)乃囆g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于中國式教育。真正有意義的中國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樣,既做嚴父,嚴于律己,嚴于待人;又做慈父,寬于待人,關愛他人;還做良師益友,適時地透過一段話傳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古代書信是一種重要的通訊方式,而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數(shù)百封家書,從而摘編成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家書》。
在這本書里主要摘編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開始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所寫的家書,這本書充滿了父愛,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
在書中有段文字讓我深受體會,“你媽說你的信都是閃閃發(fā)光的,耀眼生輝的。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艷麗,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么大吸引力了。我和媽媽常說,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边@讓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檔節(jié)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說這她眼中青春的含義:如果不趁年輕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你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當你長大后,會被生活中的瑣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閱讀這本書時,看到傅雷先生既是嚴父,又是慈父,在兒子的藝術追求中十分嚴格,但對遠離故鄉(xiāng)的兒子卻又有幾份關愛。在書中有許許多多傅雷先生對兒子關愛的語句,同時也有著傅雷從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將這些傳授給了兒子。這好比我們是一張白紙,而人生是一支畫筆,而父母就是已經(jīng)完成的畫,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畫面。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領悟到了許多道理“先為人,次為藝術家,終為鋼琴家?!?,在做任何事時,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謂“學藝先學人”同樣像我們述說這個道理。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天下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要到長大后才會明白什么叫“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卻可以隨時開始。如果有什么想說的話給父母,卻又不敢與父母交流,我想寫幾封家書也別有一番風味吧。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九
“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教育家?!边@是傅雷先生對兒子道德修養(yǎng)提升的一個過程,可見這位父親對兒子的品行、藝術上有一定的要求,并且?guī)椭鷥鹤右徊讲綄崿F(xiàn),這樣的父親是令人敬佩的。不過,雖然許多父親并非都是如此學識淵博、教育有方,但他們也都有可敬之處。
不惜高額費用請家教,幫助孩子克服學業(yè)上的困難的父親們;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齡人一樣有優(yōu)質的生活條件,努力賺錢的父親們;不茍言笑,嚴格要求,卻時時在暗中心疼的父親們……他們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是的,我的父親同樣是可敬的,特別是他的教育方式與我同學的家長大為不同。
大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都抓得很緊,每天詢問孩子的在課堂上的收獲,作業(yè)中的問題,表現(xiàn)如何等等。我的母親亦是如此,然而我的父親卻迥然不同,他從不問我這些瑣碎的事兒,他曾經(jīng)說過“學習是靠自己的”,他似乎也很信任我可以處理好學業(yè)的事。于是我也便從小就這么認為:學習要靠自己。
現(xiàn)在的我,在學業(yè)上總是名列前茅。父親總夸我靜得下心來,比較乖巧,所以他比別的爸爸少操許多心。其實我知道,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今天的我,有時還是需要父母的提醒,但父親的那副“信任的表情”,時刻促動我告訴自己:我絕對不是慵懶之人。于是,我經(jīng)常提醒自己“今日事今日畢”。
同學們總是羨慕父親對我的“寬松”。他從來不檢查我的作業(yè),我也從不主動作業(yè)交給父親。不是他不負責任,也不是我想逃避檢查。那是因為我知道讓父親檢查我的作業(yè)實在是非常痛苦。父親離開課堂二三十年了,知識也忘得所剩無幾了,檢查作業(yè)時也看不懂啊。如果僅是隨便翻看,如此不負責任,那就是多此一舉。而父親也百分之百相信我,明白我的為人“要么不做,一旦動起手來就一定做得好”。所以父親大可放心。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他們就定了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讓孩子去實現(xiàn)。我的父親對我也有著殷切的希望,雖然他沒說,但我心里也明白。父親不說的原因我也清楚,就是不想給我增加負擔。因為他知道我的學習已經(jīng)有很有緊張壓迫感了,若再給我扣上個大砣,較內向的我就會壓得動不了,也不想再前進了。這就是反作用了,不僅沒有給我動力,還把我拖下去,這不適得其反嗎?多虧我有個明智的父親!
有一位信任孩子、理解孩子的父親,對我來說是一種幸運,他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教育不像紙上談兵那么簡單,也是像跋山涉水那樣困難,它的成功與否在于配合。一位優(yōu)秀的引導者與一位自律的學習者配合,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我想父親和我的配合表現(xiàn)出來的也正是這樣的成功教育!如同《博雷家書》的主人公一樣。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
前段時間為了湊單,買了本《傅雷家書》來看。斷斷續(xù)續(xù)的看,現(xiàn)在也僅僅看到傅聰剛去波蘭第一年(1954年)的部分內容,大多是在談藝術、談人生。信中流露出的父母對兒子的深情自不必說,傅雷、朱梅馥夫婦二人的品行也自然而然的展現(xiàn)出來。
用正直二字冠在傅雷身上并不為過,從他對他學生畫作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他講求藝術中的思想、感情,摒棄形式主義、華而無實。也許正是因為其錚錚傲骨使得其走向最終的自殺。然而,就像年味這些傳統(tǒng)文化正在慢慢變淡一樣,堅守正直、善良、誠信等等這些品質的人也越來越少。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種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使得人們不斷的妥協(xié)。
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話,如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際之惡,人性之惡,結構之惡,都很惡。但還要一種,是一種深沉的厚重的惡的生態(tài)和文化孕育出的世路之惡,民間的厚土之惡,黑惡之惡。一個人如果想做一點事業(yè),或者想做一個好人,特別是體制內的好人,就必須要接觸這種惡,甚至被迫團結這種惡中尚且不惡的部分,否則就做不成事情,就成不了一個“好人”。
也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就講不起道理。不要以為好人就是內心干凈,很多好人,是要捏著鼻子走過惡的花園的。很多人,特別是所謂知識者,什么都懂,調門最高,但就是做不成任何事情,任何事情交給他,他都能搞砸。就是因為,他們的勇氣和見解,是實驗室里的勇氣。是文章里的見解。我不是一個有勇氣的人,但我見過有勇氣敢于挑戰(zhàn)惡世者,大多沒有書里那么純粹?!鄙钜詾槿弧O雭?,傅雷就像這段話中所講的“實驗室里的勇氣”,只是,傅雷并沒有搞砸,他只是通過終結自己來對抗。
也曾記得一位老師的言論:如果想要推動一些事情,那必須是從內部發(fā)起的。這也就意味著,你必須是內部的人。如果想要成為“里子”,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不太現(xiàn)實的。
再反問自己,這些能掌控的了嗎?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多想想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順利!”——《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一
在今年這個飽滿的假期中我讀了許多本課外書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傅雷家書》。
傅雷是我國若明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
在我仔細讀完這本書后受益匪淺。傅雷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在兒子去出國留學期間堅持寫信,小到吃飯穿衣花錢細之入微,無不關心、在書中看出傳雷是一位十分嚴格的父親,對兒子要求很高。還讓他這下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高尚精神令人感動。
同時,在書的字里行間中還透露了許多的哲理、過去的我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款矩。現(xiàn)在我的生活有條不素不去因為瑣事而放定對自己的要求。不會因為工作太多的影響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
《傅雷家書》不是一些簡單的文字。他并不僅僅是父親寫給兒子的文字而是父親對兒子的-種渾沉的發(fā)所以,對于這么一位在時代洪流中澄亮透徹的偉人。除了深深的追思還有深深的有敬佩。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二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叢1954年到1966年五月期間寫給兒子傅聰?shù)?86封信,這些信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從這本書的開頭可以看出,由于傅雷在傅聰童年經(jīng)常打罵傅聰,然而等到此時,傅聰長大以后要出國留學了,傅雷才深深的意識到自己當初這樣做的不對,因此,傅雷為自己當初的行為感到后悔,但此時一切都晚了,傅聰已經(jīng)離開了他,因此他只能在信中表達自己深深的愧疚。
在自己的兒子離開家后,傅雷也是常常與兒子來信,在信中他們多是討論有關藝術上的知識,傅雷常常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兒子要如何將琴彈的好,同時也常批判別人彈琴上的缺點,以此來告誡兒子不要煩這樣的錯誤。
傅雷對待自己的兒子也是無比的用心認真,在照片中,傅雷常常因為一些小的細節(jié)就要寫信問候,甚至是在穿衣,食物方面,也是斤斤計較,必然讓兒子在外面能有個好的生活。
傅雷讓兒子向外發(fā)展,讓他在外面經(jīng)歷風雨后學會成長,傅雷夫婦對傅聰和傅敏的愛,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并沒有寵愛他們,而是通過和風細雨般的鼓勵讓傅聰勇敢的前進。
讀完《傅雷家書》,我生生的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做人,不僅學會做一個有品德的人,還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傅雷用自己現(xiàn)身經(jīng)歷的說法,告誡傅聰要有民族榮辱感,做一個寬容大度的人。
傅雷家書前讀后感篇十三
在暑假,讀了一下《傅雷家書》,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濃厚的愛,一點一滴的灌入孩子的做人、成家之路上。
現(xiàn)今的很多家庭當中,可以達到傅雷家的教育質量的應該少之有少。從書信當中,可以體會到父母與孩子猶如朋友間一般,不是父母擺著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去命令孩子,更不是孩子拿出天之驕子的傲氣去敷衍父母。他們是在交流,是在討論與探討,將彼此的心靈互相交換,這就是他們家的成功所在。
話雖如此,實辦卻難。父母與孩子的責任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導因素。首先,家中的父母與長輩要帶好頭,才能好好去引導孩子。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適度,不能說太重視事業(yè)而忽視孩子,就像一些留守兒童一樣,一直與祖父母一起,缺少父母的愛,他們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嗎?另一方面,不要太放縱孩子,該嚴厲時須嚴厲。在物質生活優(yōu)越的今天,或許父母給孩子的太多,孩子沒見多少風雨,在溫室里成長,能在外承受風雨嗎?正因如此,一青少年想買衣服而遭父親拒絕,一怒之下殺父;還有富家子弟綁架父親,過程中父親死了。試問這一個個悲劇,父母不需負責嗎?所以,適度去教育孩子是很合理的,把握好了“度”,才是真的好。
孩子也應成熟自己的思想與心理,不能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不能當父母如傭工一般看待,更不能傷害父母。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由父母所養(yǎng)所育才長大成人,我們要學會孝順父母,體諒父母,這樣才能為一個和諧家庭出一分力,在家里的生活才會快樂。
而我認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像傅雷的家庭一樣。溝通的重要在與聯(lián)系心靈。我認為代溝是現(xiàn)在無法避免的,一代一代在社會的社會背景不同,自然造就不同的一代。像我的父母那樣,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年少便到外打工而不是去上學讀書。而有優(yōu)越物質生活我們,90后文化與數(shù)十年前的文化能不有代溝嗎?正因如此,多數(shù)的我們才會去找同齡傾訴而不是找父母。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打破這代溝,多與父母聊聊天,談天說地,總有一座橋梁能讓我們好好去交流的。
要做到像傅雷一樣去培育孩子,引導他們去走藝術的道路可能是很困難的。但教育一好孩子、乖孩子,少不了父母的點滴心機,將家庭構建好,好好地構建生活,雙方都有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