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史記選讀教案(優(yōu)質(zhì)14篇)

字號:

    編寫教案可以讓教師更好地掌握課程進度,合理安排時間。編寫教案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即明確學生應該達到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纯聪旅孢@些教案的亮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或許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和思考。
    史記選讀教案篇一
    《史記》在我國史學與文學中的價值--從《史記》中看司馬遷對歷史和社會的理解。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始稱《史記》。它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力完成的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偣惨话偃?,五十二萬余字,又是到那時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書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gòu)成。“本紀”是用編年方式敘述歷代君主或?qū)嶋H統(tǒng)治者的政跡,是全書的大綱;“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項列出各歷史時期的大事,是全書敘事的補充和聯(lián)絡;“書”是天文、歷法、水利、經(jīng)濟等各類專門事項的記載;“世家”是世襲家族以及孔子、陳勝等歷代祭祀不絕的人物的傳記;“列傳”為本紀、世家以外各種人物的傳記,還有一部分記載了中國邊緣地帶各民族的歷史。《史記》通過這五種不同體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gòu)成了完整的歷史體系。
    這種著作體裁又簡稱為“紀傳體”,以后稍加變更,成為歷代正史的通用體裁。
    《史記》紀事,其時間上起當時人視為歷史開端的黃帝,下迄司馬遷寫作本書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空間包括整個漢王朝版圖及其四周作者能夠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僅是我國古代三千年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歷史的總結(jié),也是司馬遷意識中通貫古往今來的人類史、世界史。在這個無比宏大的結(jié)構(gòu)中,包涵著從根本上、整體上探究和把握人類生存方式的意圖。如司馬遷本人在《報任安書》中所言,他的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能夠把《史記》看成是單純的史實記錄,它在史學上、文學上以及哲學上,都具有極高的成就。
    《史記》被列為中國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匯成一條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堪稱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跡。但是,《史記》的情況同后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妒酚洝芬院蟮臍v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并不體現(xiàn)最高統(tǒng)治者漢武帝的意志。據(jù)說武帝讀《史記》后,對其中幾篇感到憤怒,下令加以刪削,這也是有可能的(今傳《史記》中一部分是后人補綴的)。那么,司馬遷究竟是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寫作《史記》的?這也是理解《史記》的關(guān)鍵之一。
    我們需要注意到,在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確立君主個人絕對權(quán)威前,君主的權(quán)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個貴族集團的制約。在這種背景下,史官不僅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有“秉筆直書”的義務和權(quán)利。司馬遷的祖上世代為史官,他雖然意識到在自己的時代,史官已經(jīng)跌落到“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識地繼承了古老的史官傳統(tǒng),并不想把自己的筆變成為君主唱贊歌的工具。
    -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司馬遷對孔子有一種特殊的崇拜。他并不是完全服膺孔子的學說,對當代的儒士更鄙視有加,但他欽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而有為天下確立文化準則的宏大理想。司馬遷把自己寫作《史記》的工作視為孔子修《春秋》事業(yè)的繼承,這就在精神上自居于很高的地位。擴大地說,這也是繼承了先秦諸子的理性態(tài)度和批判意識。
    時代賦予司馬遷以宏大的眼界,和全面總結(jié)歷史的任務,廣泛的游歷使他對社會得到前人所未有的了解,殘酷的命運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生,繼承先秦的史官傳統(tǒng)和諸子文化,司馬遷又確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對獨立和批判性的寫作立場。正是在一個特殊歷史階段和特殊的個人遭遇中,產(chǎn)生了偉大的《史記》;在這部偉大的《史記》中,又表現(xiàn)出司馬遷對人類歷史與社會的多方面的獨特理解。
    首先,正如上面所說,《史記》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頌性的著作。尤其對漢王朝的歷史,對當代即武帝時代的政治,司馬遷始終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歷史功績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活生生地描繪出劉邦的鄉(xiāng)村無賴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對一代雄主漢武帝,司馬遷也大膽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殘害人民、任人唯親、壓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濫用民力等種種行徑。至于官僚階層中種種勾心斗角、厚顏無恥的現(xiàn)象,更是紛呈畢現(xiàn)于他的尖銳的筆下。這些揭露與批判,并不帶有丑化的傾向,也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具體可信的、體現(xiàn)人物的真實性格的史實記錄。從中體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懷疑和思考:歷史上獲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權(quán)勢的人物,并不像他們宣稱的那樣,是因為擁有高貴品質(zhì)和道德正義,才得到他們的地位。有時恰恰相反,品質(zhì)高貴和信守道義的人物,倒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敗的,就像與劉邦相比遠為坦率和自尊的項羽,與武帝的寵臣相比遠為正直和勇敢的李廣,都不免以自殺結(jié)局。雖然司馬遷不曾從理論上揭示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是什么,但足以啟發(fā)人們作一種深入的反省。
    《史記》首創(chuàng)的以“紀傳”為主的史學體裁,第一次以人為本位來記載歷史,表現(xiàn)出對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過去的歷史著作都記載了人的歷史活動,但這些記載都是以時間或事件為本位的,人的主體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識到和表現(xiàn)出來,而且,這些歷史著作中的人物總體說來,一是局限于社會上層,至多包括了游士策士,二是局限于政治性人物,范圍有限?!妒酚洝匪浭龅娜宋?,雖然仍以上層政治人物為主,但其范圍已擴大到整個社會,包括社會中下層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我們看到在《史記》中,帝王、諸侯、農(nóng)民領(lǐng)袖、卿相、將帥、后妃、宦官、文學家、思想家、刺客、游俠、商人、戲子、醫(yī)師、男寵、卜者,各各顯示出人類生活的不同側(cè)面,又共同組成色彩斑斕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在這以前及以后的史書中,很少看見如此眾多類型的人物,尤其是社會中下層的人物。這表明司馬遷認識到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組合體,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社會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這一種認識,尤其是對社會中下層人物的態(tài)度,在一般“官史”中是幾乎看不到的。
    司馬遷還進一步注意到: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支配著人的歷史活動?他并不否定道義的力量,也表彰了許多信守“仁義”的君子,甚至在這方面具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但是作為一個忠于生活的觀察者和深刻的思想家,他也確實認識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質(zhì)欲望、追求生活滿足的要求,支配著人的歷史活動。在《貨殖列傳》中,他不厭其煩地列舉多方面事實,證明“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自天子至于庶人”,無不“好利”。他把壯士勇于戰(zhàn)斗、閭巷少年劫財盜墓、歌妓舞女出賣色相、漁夫獵人沖風冒雪、賭徒彼此爭勝、醫(yī)師方技之人苦心鉆研、農(nóng)工商賈的各項經(jīng)營,乃至吏人舞文弄法以求賄賂,各種不畏苦不懼死的行為,全部歸結(jié)為是追求財富、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活動。盡管這樣并列的敘述使很多人難以接受(因為其中終究有善恩順逆之別),但在那個時代,司馬遷就認識到是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則才是人的歷史活動的潛在動機,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衡量歷史人物的地位,司馬遷所依據(jù)的是他們的實際成就,而不是獲得何種名位。項羽未嘗稱帝,但一段時期中實為天下之主,《史記》中便立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之后,是《呂太后本紀》,而沒有“孝惠本紀”,因為惠帝雖有皇帝的名義,其實只是傀儡。在這里,司馬遷絲毫沒有孔子“正名分”的熱情。《史記太史公自序》宣稱,作《史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那些“扶義m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后世。所以,他也很贊賞為了求取不凡的成就而甘受一時屈辱的人。譬如韓信不恥過胯,曾經(jīng)勇冠三軍的季布甘為奴隸,在司馬遷看來,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壯舉。這里面,也包涵著司馬遷為完成《史記》而忍辱不死的人生體驗吧。
    在《史記》中,是存在一定的倫理評價標準和褒貶意識的。但它的標準并不完全符合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原則或世俗的道德意識,也不是狹隘單一的。甚至,前后之間不妨有些矛盾。如《伯夷叔齊列傳》歌頌了二位賢君子“不食周粟”的忠節(jié),《管仲列傳》卻又贊美起先幫助公子糾與齊桓公爭位、失敗后不肯殉節(jié)、從囚牢里出來又做了桓公重臣的管仲,說他“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游俠對社會統(tǒng)治秩序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司馬遷是明白指出了的,卻不妨贊揚他們重然諾輕生死的義風。甚至,《酷吏列傳》激烈抨擊了酷吏的殘忍,《太史公自序》又說“民皆本多巧,奸軌弄法,善人不能化”,故酷吏也有存在的理由。這些并不是因為司馬遷觀念混亂,而是他看到社會本身的復雜性,需要廣泛而多視角地理解各種人的生存方式。即使是他所反感的人物,也盡可能如實地描寫,不簡單地一筆抹殺之。
    東漢班固指責司馬遷“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力而羞貧賤”(《漢書司馬遷傳》)。然而,這些恰恰是司馬遷遠比班固之輩高明的地方。正是由于司馬遷對歷史和社會具有獨特的、極其深刻的理解,對各種人物的生存活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受正在建立起來的儒家統(tǒng)治思想的束縛,敢于蔑視世俗道德教條,也不從某種單一的學說出發(fā)來理解人和描寫人,《史記》方能成其豐富和博大,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魅力,而區(qū)別于后代所有其他正史。
    《史記》的地位和影響。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中國古代史傳文學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記言為《尚書》,記事為《春秋》,其后又有編年體的《左傳》和國別體的《國語》、《戰(zhàn)國策》。但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學著作,卻是司馬遷的首創(chuàng)?!妒酚洝返某霈F(xiàn),標志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高峰。
    《史記》是傳記文學名著,但它具有詩的意蘊和魅力?!妒酚洝分复喂沤?,出入風騷,對《詩經(jīng)》和《楚辭》均有繼承,同時,戰(zhàn)國散文那種酣沉芾斕姆格也為《史記》所借鑒,充分體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王朝中各種文學傳統(tǒng)的融匯。
    《史記》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強大的動力。
    司馬遷作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在《史記》一書中大力弘揚人文精神,為后代作家樹立起一面光輝的旗幟?!妒酚洝匪鶟B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舍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于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立志高遠、義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妒酚洝分幸幌盗醒庳S滿的人物形象,從不同側(cè)面集中體現(xiàn)了上述精神,許多人物成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對象,給他們以鼓舞和啟迪。
    《史記》是傳記文學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寫作技巧、文章風格、語言特點,無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從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對《史記》推崇備至,他們的文章也深受司馬遷的影響?!妒酚洝吩谡Z言上平易簡潔而又富有表現(xiàn)力,把許多詰屈聱牙的古書詞句譯成漢代書面語,還適當?shù)匾每谡Z、諺語,顯得生動鮮活。《史記》語言多是單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對仗工穩(wěn),亦不避諱重復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評駢儷文的形式主義傾向和糾正艱澀古奧文風時,都要標舉《史記》,把它視為古文的典范。
    《史記》的許多傳記情節(jié)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為后代小說創(chuàng)作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許多基本手法,在《史記》中都已經(jīng)開始運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語言,通過具體事件或生活瑣事顯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沖突中加以表現(xiàn)。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在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場面描寫等方面都可以見到《史記》的痕跡。同時,古代作家還從寫法上探討《史記》與小說的關(guān)系,得出了許多精辟的結(jié)論。
    《史記》的許多故事在古代廣為流傳,成為后代小說戲劇的取材對象。元代出現(xiàn)的列國故事平話,明代出現(xiàn)的《列國志傳》,以及流傳至今的《東周列國志》,所敘人物和故事有相當一部分取自《史記》。明甄偉的《西漢通俗演義》,也是大量利用《史記》中的材料?!妒酚洝返脑S多人物故事相繼被寫入戲劇,搬上舞臺,據(jù)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于《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據(jù)李長之統(tǒng)計,在現(xiàn)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后來的京劇也有不少劇目取材于《史記》??傊?,《史記》成為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的材料寶庫,它作為高品位的藝術(shù)礦藏得到反復地開發(fā)利用。(《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史記》的風格特征。
    《史記》的敘事寫人都圍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宗旨,司馬遷雖然也從瑣碎的生活細事寫起,但絕大多數(shù)的人物傳記最終都在宏偉壯闊的畫面中展開,有一系列歷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間,他所選擇的題材多是重大的。司馬遷不是一般地描述歷史進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對歷史規(guī)律和人物命運進行深刻的思考,透過表象去發(fā)掘本質(zhì),通過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規(guī)律。這就使得《史記》的人物傳記既有宏偉的畫面,又有深邃的意蘊,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風格。
    司馬遷善于把筆下的人物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加以表現(xiàn),在敘述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展示個人命運偶然性中所體現(xiàn)的歷史必然性。在《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司馬遷對于戰(zhàn)國諸侯間微妙復雜的利害關(guān)系反復和予以演示,以七國爭雄為背景展開了廣闊的畫面。蘇秦、張儀準確地把握了當時形勢的特點,抓住了機遇,相繼干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成為那個時代的傾危之士。陳平年輕時就胸懷大志,足智多謀,適逢秦末**和楚漢相爭,于是他大顯身手,屢獻奇計。他設計離間項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亞父”這位謀士。滎陽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東城門迷惑楚軍,劉邦得以出西城門脫險。是他暗示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以穩(wěn)定形勢,又是他建議劉邦的偽游云夢澤而借機擒韓信。劉邦在平城被匈奴圍困七日,又是陳平出奇計化險為夷。陳平所獻五計,無一不是關(guān)系到劉邦的生死存亡、關(guān)系到天下的興衰安危。陳平這位謀士的形象,也就在駕馭歷史風云的過程中日益豐滿?!妒酚洝分械娜宋镄涡紊虮艾?、或偉岸;有的先榮后辱,有的先辱后榮;有的事業(yè)成功,人生幸運,也有的雖然事業(yè)成功卻命運悲慘。司馬遷既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導演、演員,又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產(chǎn)海通過描寫、敘述他們對時勢、潮流的順應與抗拒、對歷史機遇的及時把握與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筆勾勒出歷史和人生的壯廓畫面,點出其中蘊含的哲理。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史記》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劇人物形象,使全書具有濃郁的悲劇氣氛。
    《史記》中的悲劇人物有多種類型。按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論,有些悲劇主人公身上體現(xiàn)的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這類悲劇人物是歷史的先行者,他們的行動具有超前性。盡管他們的主張是正確的,但由于當時的條件還不成熟,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推行變法的吳起、商鞅,主張削o的賈誼、晁錯,都是這類悲劇英雄。還有一類悲劇人物盡管死得非常壯烈,但他們的悲劇性不是體現(xiàn)了無法實現(xiàn)的歷史必然要求,而是他們相信舊制度的合理。田橫是司馬遷著力描寫的英雄人物,他兵敗之后不愿意投降漢朝而自殺,其隨從和東海五百義士也相繼殉難,涌現(xiàn)出的是一個悲劇群體。從本質(zhì)上看,田橫所要維持的不過是諸侯稱雄、列國割據(jù)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橫相信已經(jīng)過時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為之而奮斗拼搏,這就決定了他必然成為悲劇人物。《史記》中許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諸侯王,都屬于這類相信舊制度合理性的悲劇人物?!妒酚洝分械谋瘎∪宋锇雌淦犯駝澐?,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兩類?!囤w世家》中為保護趙氏孤憾付出巨大犧牲的義士公孫杵臼、程嬰,《刺客列傳》、《游俠列傳》中的刺客游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獻身精神的英雄,他們的所作所為幾乎無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劇英雄。還有一些悲劇人物的品格存在明顯的弱點,由這些弱點而導致的失誤最終毀滅了自身。但由于他們終歸是英雄,所以其毀滅也是悲劇性的。這類缺失型悲劇英雄以項羽為代表,他生前戰(zhàn)功赫赫,死得慷慨壯烈,他的弱點也暴露得非常明顯,只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本身的缺欠。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贊揚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筆下的虞卿、范睢、蔡澤、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窮愁中著書立說,或歷經(jīng)磨難而愈加堅強,或身被刑戮而自負其材,欲有所用。所述這些苦難的經(jīng)歷都帶有悲劇性,其中暗含了司馬遷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馬遷在探討人物悲劇的根源時,流露出對天意的懷疑,以及命運不可捉摸、難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傳》中慨嘆“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復強調(diào)“人能弘道,無如命何”、“豈非命也哉!”對于像蕭何、陳平那樣的幸運海司馬遷認為他們的人生偶然性中體現(xiàn)出歷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對歷史潮流的順應使他們扮演英雄的角色,命運對于這些人來說不是難解的謎。而從那些悲劇人物身上,司馬遷更多感受到的是歷史和人生的不確定、不公平和難以理解。司馬遷還通過為悲劇人物立傳。揭示了異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吳起為了當上魯國將軍而殺妻,未為卿相而母死不歸,名韁利鎖把他變成一個刻暴少恩之人,最終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績與人性的嚴重異化形成直接沖突。張耳、陳余早年為刎頸之交,后來卻反目為仇,也是利欲把他們拆開。
    《史記》富有傳奇色彩。司馬遷喜歡獵奇,把許多傳說故事寫入人物傳記中,造成一種神秘感。寫秦始皇晚年行跡,穿插許多怪異反常的事情,以及神靈的出沒,用以預示秦王朝末日的到來。寫漢高祖發(fā)跡,則用劉媼感蛟龍而生子,劉邦醉斬巨蛇等傳說以顯示他的靈異。除了類似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之外,《史記》所寫的許多真人真事也帶有傳奇色彩。魯仲連為人排患解難而無所取,超然遠引,終身不復見,是一位奇士?!读艉钍兰摇分械膹埩际俏粋髌嫒宋铮闹谐霈F(xiàn)的商山四皓同樣來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記》中的許多故事都疏離常規(guī),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傳奇性?!锻馄菔兰摇分械谋》蛉艘蛟饫渎涠蟾淮筚F,竇姬本欲入趙王府而宦官誤賜代王,她卻陰錯陽差成了皇后。這些宮廷故事也是表現(xiàn)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但它釀成的不是悲劇,而是喜劇?!短飭瘟袀鳌返膫髦魈飭问且晃恢侵\之士,這篇傳記寫了一系列的奇謀奇計,尤其是用火牛陣大破齊軍一節(jié),更是精彩絕妙。傳記贊語又附奇士王、奇女君王后的事跡,可謂奇上加奇?!妒酚洝返膫髌嫘赃€源于司馬遷敘事寫人的筆法。司馬遷為文疏蕩多變,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跡,起滅轉(zhuǎn)接,令人莫測端倪?!恫牧袀鳌肥菫椴?、叔齊作傳,但卻以議論開篇,又引許由、卞隨、務光等人為伯夷、叔齊作陪襯,幾乎使人不辨賓主。敘伯夷、叔齊事跡后,在議論中引出顏淵、盜跖,從正反兩方面說開。結(jié)尾點題,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傳后世。通篇意到筆隨,縱橫變化,煙云繚繞,撲朔迷離?!妒酚洝返恼路?、句法、用詞都有許多獨特之處,它別出心裁,不蹈故常,搖曳回蕩,跌宕有致,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chǎn)生傳奇效果。
    王海。
    史記選讀教案篇二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啊妒酚洝肺恼轮畠r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diào)要“精讀之”。節(jié)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xiàn)了屈原的高尚品質(zhì)和卓越的才能,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悲憤。閱讀節(jié)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jié)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里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最好手段。
    經(jīng)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方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歸納。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xiàn)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xiàn)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chǔ)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xiàn)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于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于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jīng)過權(quán)衡之后,他們決定通過外交斗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guān)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歷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斗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臺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斗爭的失敗。
    在“澠地斗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銳氣,直到盟會結(jié)束,秦王“終不能加勝于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以勇氣聞于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于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兩虎相樸,“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于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后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chǔ)。
    《屈原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跡,闡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敘述楚國和齊奏的關(guān)系,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后,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guān)系,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于秦。楚頃襄王繼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2、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贊《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3、司馬遷贊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nèi)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斗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敘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xiàn)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yǎng)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著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tài)度卻越來越溫和,沒有絲毫慍色。宴會上,公子當著滿堂貴賓,贊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說:“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庇煤钌诖笸V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后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后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信陵君是個理想化的人物。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jié)合三篇課文后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后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zhì)疑問難。
    (二)讀下面兩段文字。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說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贝藭r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蹦艘篂楣?,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guān)。夜半至函谷關(guān)。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guān),關(guān)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fā)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guān),已后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讀》。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練習:
    1、兩篇短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你對王安石《談〈孟嘗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
    史記選讀教案篇三
    (一)、閱讀文字,完成各題。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6.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仆竊不遜謙虛。
    b.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放棄。
    c.會遭此禍恰逢,正好。
    d.雖萬被戮,豈有毀哉即使。
    【答案】b(散亂)。
    7.與“難為俗人言也”中的“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重為鄉(xiāng)黨所笑b.為十表,本紀十二。
    c.故士有畫土為牢d.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案】d(原句中的“為“是”介詞“對”的意思。只有d項符合)。
    8.對上面文字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上面文字記敘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記》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
    b.介紹了《史記》所包含的內(nèi)容及所記事件的歷史時期和創(chuàng)作風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發(fā)憤著書”的理論。
    d.能夠體現(xiàn)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生死觀內(nèi)涵的句子是“就極刑而無慍色”。
    e.表明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要將此書寫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鴻篇巨制之作。
    【答案】bc(文中b、c兩項的解說不符合文意)。
    9.將下面兩句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稽其成敗興壞之紀。
    (2)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解析】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考查。紀,規(guī)律。究,研究。際,關(guān)系。
    變,變化規(guī)律。通,通曉。
    【答案】(1)考查他們的成功、失敗、振興和衰敗的規(guī)律。(2)想把它寫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與社會關(guān)系,通曉古今歷史變化規(guī)律,而成為一家之言的偉大作品。
    史記選讀教案篇四
    問題投放2:本文語言有可特色?試論之。
    提示:本文語言特色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句式錯落之美:句式參差,長句短句結(jié)合,整句與散句搭配,使全文呈現(xiàn)出一種搖曳之美。
    (2)情理交融之美:司馬遷以一般人對生命的看法襯托出自己的追求。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夢想、成功、希望都無從談起,司馬遷也在為自己求生找出口,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自己的負責。作為一個有生命尊嚴的知識分子,在命運轉(zhuǎn)折關(guān)頭所邁出的堪稱偉大悲壯的步伐,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一個人踩著自己的影子前進,提著自己的頭發(fā)飛翔!
    (3)至情至性之美:當言及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里表現(xiàn)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
    (4)氣勢磅礴之美:作者善于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信中有許多排比句,或兩句、三句為一套,或五句、六句為一套,甚至竟有一連用十句的,如“太上不辱先”以下連用了十個排比句,表達思想一氣貫下,勢如排山倒海,酣暢淋漓,加強了文章的氣勢。
    (5)結(jié)構(gòu)嚴密之美:全文洋洋灑灑幾千字,但寫得反復曲折,條理十分清楚。作者從任安來信中要他“推賢進士”的.話題談起,然后一直圍繞這條中心線索加以陳述,始終不離答書的旨意,或敘述,或議論,或抒情,作者歷敘自己所受的恥辱之深,寫出自己的必死之心,但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決心向圣者先賢學習,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這才茍活于世,根本無心“推賢進士”,最后一段,重申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文筆精華]。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賞析:司馬遷熱情歌頌了這些古代圣賢,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備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給后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作者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表現(xiàn)了司馬遷那種堅強的意志,頑強奮斗的精神。
    史記選讀教案篇五
    問題投放1:閱讀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對于生死的看法。
    提示:(1)位卑人輕,死無人惜。(2)人應死得重于泰山--“擇死”對于自己無價值,所以“擇生”。(3)提出不辱與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極刑。(4)舉歷史上地位顯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節(jié)”不足為怪。
    問題投放2:研讀第3段,找出課文中表明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和受刑后“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
    提示:對“死節(jié)”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BR>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jié),他不贊成無意義地為名節(jié)而死。所以他不“死節(jié)”,他“擇生”,因為“擇生”才能“踐志”。清代學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馬遷“實緣自被刑后所為不死者,以《史記》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記》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為少卿死,而《史記》必不能為少卿廢也。”司馬遷對生死的看法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密不可分。
    問題投放3:研讀第4段,討論作者列舉古代一些“倜儻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達的生死觀、價值觀是一種怎樣的聯(lián)系。
    提示:《報任少卿書》和《太史公自序》歷數(shù)古來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寫的,有的是貶了官寫的,有的是落了難寫的,有的'是身體殘廢后寫的;一句話,都是遭貧困、疾病,甚至刑罰磨折的倒霉人的產(chǎn)物。他把《周易》打頭,《詩》三百篇收梢,總結(jié)說:“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還補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
    司馬遷的遭遇同先賢們有相似之處,要以他們?yōu)榘駱樱B強地活,發(fā)憤著書,完成《史記》--不死節(jié),擇生,是為了完成未竟的事業(yè)。換言之,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他選擇了生。
    問題投放4:研讀第5段,(1)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2)說出“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提示:(1)“草創(chuàng)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為此他“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后一句話傳達出的信息:司馬遷的選擇對于自己是痛苦的,因為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為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著世俗的巨大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xiàn)。讀出了這些內(nèi)容,我們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nèi)心所受到的折磨。
    問題投放5:根據(jù)以上分析,請你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本文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數(shù)語,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xiàn)了自己發(fā)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史記選讀教案篇六
    《司馬遷發(fā)憤寫》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述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耗費了13年時間編寫輝煌巨著《史記》的事,贊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兩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因此,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緊扣“發(fā)憤”二字進行層層剖析。通過,朗讀、自學等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讓他們在走進文本的同時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本設計為《司馬遷發(fā)憤寫》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上網(wǎng)查資料等形式對司馬遷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馬遷的形象。在第二課時中,我緊扣“發(fā)憤”,深入品讀,讓學生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放司馬遷的生平事跡。
    (二)出示思考題。
    (三)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巡回指導。
    (四)組織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討論問題1。
    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2、討論交流。
    3、指導朗讀。
    (1)滔滔的黃河水養(yǎng)育了司馬遷,英雄的故事感動著司馬遷,家鄉(xiāng)的文化環(huán)境熏陶著司馬遷,你能讀好它嗎?指名讀、齊讀。
    (2)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后著書立論的基礎(chǔ),課文的哪里寫了他受父親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讀這一段話。
    (3)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文字1出示)。
    司馬談臨終之時,淚痕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
    正是由于自己從小就喜愛這一行,再加上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使他義無反顧地扎入這編寫史書之中??删褪窃谶@時,卻來了一場飛來橫禍。
    討論問題2。
    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2、討論交流。
    3、點撥。
    (2)出示(文字2)。
    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這部史書!”
    a、指導朗讀。
    b、小結(jié)。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難以承受的打擊;另一方面是他為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c、討論問題3。
    司馬遷是怎樣寫《史記》?
    (1)、出示要求:
    對照插圖,聯(lián)系課文,展開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燈下……”為開頭說一段話。
    (2)、請同學們靜靜地想像,思考。
    (3)、交流匯報。
    a、搖曳的燈火,好似父親臨終前的淚花,司馬遷想起了父親的千叮嚀,萬囑咐,(出示文字1)。
    b、搖曳的燈火是司馬遷一顆不屈的心靈,讓我們讀體現(xiàn)司馬遷人生觀的句子。(出示文字2)。
    c、那搖曳的燈火是司馬遷生命結(jié)晶的象征,讓我們讀最后一節(jié)。(出示文字3)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五)、總結(jié)課文。
    你覺得司馬遷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呢?
    (六)、作業(yè):
    1、本冊練習7中的熟記成語,編者以12個成語介紹了司馬遷的一生,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連詞成句,概括司馬遷光輝的一生。
    2、閱讀《史記》,搜集資料出一期手抄報。
    板書:20、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受影響子承父業(yè)。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載史冊。
    史記選讀教案篇七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實錄精神。
    2.分析人物刻畫的藝術(shù)特色,理解對比法、互見法塑造人物形象、記述史實的方法與作用。
    二.學習過程。
    《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fā)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yè)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备鶕?jù)這個精神,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記述了劉邦推翻秦朝、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朝的全部過程,肯定了西漢這位開國皇帝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作用。
    三.《高祖本紀》文言知識整理。
    (一)實詞積累。
    1.常用通假字。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責”通“債”
    (2)遂坐上坐,無所詘“詘”通“屈”
    (3)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秦軍解“解”通“懈”
    (4)無內(nèi)諸侯軍……距之“內(nèi)”通“納”“距”通“拒”
    (5)乃詳尊懷王為義帝“詳”通“佯”
    (6)不如決策東鄉(xiāng)“鄉(xiāng)”通“向”
    2.古今異義詞。
    (1)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家人:句中古義“平民百姓”今義“一家人”
    作業(yè):句中古義“勞苦的工作”今義“學習完成的功課”
    (2)誹謗者族句中古義:公開批評、議論。
    今義: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
    (3)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句中古義:規(guī)約,規(guī)章。
    今義:限制使不出范圍。
    (4)稍征關(guān)中兵以自益句中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句中古義:沒有出息。
    今義: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
    3.一詞多義。
    (1)呂公者,好相人(動詞,給人看相)。
    無如季相(名詞,面相)。
    (2)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來)。
    呂公因目固留高祖(堅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領(lǐng))。
    沛公引兵西(率領(lǐng))。
    (4)去輒燒絕棧道(就)。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總是)。
    (5)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逃脫)。
    項羽解而東歸(解散諸侯軍隊)。
    (二)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使……與眾不同)。
    降章邯(使……投降)。
    會項伯欲活張良(使……活命)。
    沛公從百余騎(使……跟從)。
    2.意動用法。
    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認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為苦)。
    沛公然其計(認為……正確)。
    3.名詞活用為動詞。
    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欲約分王關(guān)中(稱王)。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駕著白馬白車)。
    都彭城(定都)。
    4.名詞作狀語。
    項羽與宋義北救趙(向北)。
    夜往見良(在夜間)。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在途中)。
    5.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與……交好)。
    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
    呂媼怒呂公曰(對……發(fā)火)。
    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趕在諸侯之前)。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及見怪(怪現(xiàn)象)。
    大王起微細(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動句。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3.狀語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與秦軍戰(zhàn)于藍田南。
    系頸以組。
    4.定語后置句。
    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shù)萬人。
    諸將過此者多。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
    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
    是以兵大敗。
    (四)虛詞積累。
    1.則。
    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就)。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2.因。
    高祖因狎侮諸客(趁機)。
    因與俱攻秦軍(于是)。
    因張良遂略韓地s轅(憑借)。
    3.以。
    乃以秦王屬吏(把)。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因為)。
    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憑借)。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動詞,認為)。
    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轉(zhuǎn)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這樣)。
    喟然太息曰(……的樣子)。
    (五)其他重點詞語。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輕視)。
    昌邑未拔(攻下)。
    攝衣謝之,延上坐(提,道歉,請)。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示眾)。
    乃以秦王屬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勞)。
    還軍霸上(駐扎)。
    去輒燒絕棧道(斷)。
    漢王復入壁(營壘)。
    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約定日期)
    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共同)。
    乃即皇帝位鎪之陽(水的北面)。
    起為太上皇壽(獻酒獻物,祝人長壽)。
    父兄不能給(供給,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約)。
    意豁如也(……的樣子)。
    四.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高祖本紀》是在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展示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形象,表現(xiàn)傳記作品的主題,以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思考和認識。從劉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活動特點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始到“生孝惠帝、魯元公主”),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長時的種種行事。
    課文首先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等,體現(xiàn)了《史記》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傳記作品特點。
    這一部分主要記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生下高祖、劉邦好酒及色、縱觀秦始皇而嘆、徒手赴宴大言“賀錢萬”等主要情節(jié)?!耙婒札堄谄渖稀保瑯O言劉邦出生不凡。劉邦當初,其為人,仁而愛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賒酒;有詐稱“賀錢萬”的無賴舉動。說明他原本是一個不從事生產(chǎn)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觀看秦皇帝時,他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的慨嘆,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說是“布衣登基”的起點宣言。
    第二部分(從“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寫劉邦入關(guān)滅秦、打敗項羽、建立帝業(yè)的過程。
    從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特點看,這一部分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奉楚懷王之命)劉邦領(lǐng)兵西進,一路廣攬人才,虛心聽取意見,隊伍不斷壯大,打了不少勝仗;并率先入關(guān),與關(guān)中百姓約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撫民心,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chǔ)。
    這一階段,主要寫酈生見沛公、與秦軍大戰(zhàn)藍田、入關(guān)約法三章等情節(jié)。“酈生見沛公”,從劉邦“踞床”,“酈生不拜,長揖”,到“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這時酈食其說出襲擊陳留之計,從而獲秦軍儲備糧。說明劉邦能虛心聽取意見,當眾認錯?!芭c秦軍大戰(zhàn)藍田”,戰(zhàn)前,用張良計,游說秦將,“啖以利”,偷襲武關(guān)。藍田南交戰(zhàn)中,設疑兵旗幟,更重要的是“諸所過毋得掠鹵”,因而秦人歡喜,所以“秦軍解”。最后,在藍田北交戰(zhàn)中,又“大破之”;乘勝追擊,打敗秦軍。說明劉邦善于用人、用計,這是他在雙方交戰(zhàn)時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入關(guān)后,“約法三章”則表明劉邦想以此贏得關(guān)中百姓的擁護。
    第二階段:寫楚漢相爭: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決策東進爭奪天下,進兵追擊項羽,在垓下打敗項羽。
    這一階段,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了項羽由強到弱、劉邦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項羽入關(guān)時率軍四十萬,劉邦兵十萬,雙方兵力懸殊很大;劉邦自知不敵,到鴻門謝罪得以解脫。項羽入關(guān)后,屠民燒宮,假尊義帝;與劉邦先前入關(guān)的安撫吏民,寬容秦王形成鮮明對比。推翻秦朝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負約”,“更立”劉邦為漢王??梢婍椨鸬膹妱菖c霸氣,劉邦的弱小與屈從。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劉邦燒絕棧道,以示無意東歸;暗中卻聽從韓信的勸說,“決策東鄉(xiāng),爭權(quán)天下”。“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的時候,雙方的兵力在相持中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劉邦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民所望,后方鞏固,兵力由弱轉(zhuǎn)強,逐漸居于優(yōu)勢?!坝保钟谩傲艉?、陳平計”,其決策和行動的變化說明劉邦的實力與先前大不一樣?!皼Q勝垓下”充分說明楚漢相持三年后,形勢大變,漢軍逐漸扭轉(zhuǎn)敗局,已經(jīng)強大起來。垓下之戰(zhàn),韓信受命以三十萬大軍圍困項羽十萬之眾,第一次以眾擊寡。韓信仍然運用謀略,盡量用極少的代價取得勝利。他以孔將軍、費將軍為兩翼,親自居中正面誘敵,佯裝敗退,拉長楚軍戰(zhàn)線,然后兩翼合攏,分割包圍,打敗楚軍,把項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漢軍又唱起楚歌迷惑楚軍,這就徹底瓦解了項羽斗志,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邊上。
    第三階段:劉邦在鎪之陽稱帝。
    第三部分(從“未央宮成”到文末),劉邦稱帝后的情況。
    這一部分寫了未央宮舉杯噱父、高祖還鄉(xiāng)和高祖之死等情節(jié)。“未央宮舉杯噱父”是劉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對自己父親的一次戲弄。漢高祖九年,華麗無比的未央宮建成,劉邦在未央宮前殿舉行盛大朝會,會見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場。劉邦在此即位已經(jīng)三年,帝業(yè)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為家,諸侯群臣畢恭畢敬,劉邦嘗到了作為天子的顯貴和樂趣,不免飄飄然起來。在未央宮前殿大宴群臣之時,劉邦忽然想起父親曾訓斥他“無賴”,沒有什么謀生的本領(lǐng)。心想現(xiàn)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劉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滿了酒,起身為太上皇祝壽,表示對父親的十分尊重,不料卻問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當初你說我沒有出息,現(xiàn)在看看誰有出息?你說我不從事家業(yè),但我從事的是天子的產(chǎn)業(yè)。言下之意,你當年說錯了。劉邦一席話,竟引來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劉邦靈魂深處渺小鄙陋的東西?!案咦孢€鄉(xiāng)”一節(jié),作者放筆鋪敘,摹繪點染,造成濃重的抒情氛圍。先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且“發(fā)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編自唱《大風歌》,然而樂極生悲,在大風歌歡樂豪邁之中透露出一種巨大的隱憂,所以“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說出了“游子悲故鄉(xiāng)。吾雖都關(guān)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這樣動情的話來。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濃重的故土鄉(xiāng)情與衣錦還鄉(xiāng)所造成的人生榮枯之感,也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生發(fā)出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案咦嬷馈币欢危瑑H用十字,交代卒年時間、地點。
    五.人物形象。
    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最豐滿、最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劉邦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點是:其一,有遠見卓識。突出表現(xiàn)在他入關(guān)后的所作所為。率先入關(guān)卻“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按楚懷王之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劉邦應為關(guān)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噲、張良諫”后,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顧之憂,也在各路諸侯中樹立了威望,可以說他是從未來統(tǒng)一全國的角度處理眼前的問題。入關(guān)后與民約法三章,實行一系列寬政愛民的措施,贏得了秦地人民的熱烈擁護。宋代劉辰翁說:“高祖始終得關(guān)中之力,關(guān)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無犯,約法三章之力也?!?《班馬異同》)“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見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擁護是他日后節(jié)節(jié)取勝的根本原因。所以,盡管后來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只有“兵十萬”,但有了“民心”的基礎(chǔ),鴻門宴上才得以解脫,而項羽也不可能在關(guān)中立足。其二,智謀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寬厚、大度、狡詐甚至無賴,都可以說明他有謀有略,非同一般。如在軍事策略方面采用順應時代、籠絡人心、分化敵人、團結(jié)內(nèi)部等措施,如與秦軍大戰(zhàn)藍田前后,采用游說秦將、以利誘敵、設疑兵旗等,計謀總高人一籌。他腦瓜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駕馭人。劉邦稱帝后,置酒洛陽南宮,總結(jié)他統(tǒng)一全國的成功經(jīng)驗,談到張良、蕭何、韓信時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確,在劉邦所重用的將領(lǐng)中,不少原是項羽的部下,如韓信、陳平,他們投奔劉邦后,一個被舉為大將,一個被提為護軍中尉,可見劉邦的氣魄非同尋常。劉邦還善于聽取意見,立刻認錯。如樊噲、張良勸他“止舍咸陽宮”一事,一個最高統(tǒng)帥如此善于聽取意見,無疑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劉邦善于駕馭人的手段也是極為成功的,韓信評價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意思。“垓下之戰(zhàn)”是劉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韓信智勇雙全,當年就是他以少勝多,設下埋伏打敗項羽,才扭轉(zhuǎn)漢軍敗局,使楚漢進入相持階段。所以,決戰(zhàn)垓下,既顯示韓信能指揮大兵團作戰(zhàn)的才干,也說明劉邦知人善任,能駕馭大將,使得將領(lǐng)們愿意為他沖鋒陷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六.藝術(shù)手法。
    1.用對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紀》中,側(cè)重記述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代的過程,充分肯定了這位開國之君在統(tǒng)一天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作者運用鮮明、強烈的對比方法展現(xiàn)給讀者的。如寫項羽、劉邦分兵入關(guān)攻秦時,對項羽軍隊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弊x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隊,除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過毋得掠鹵”,于是“秦人惠,秦軍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顯出來了。
    2.用諷刺的方法臧否歷史人物。
    諷刺是用尖銳而詼諧的語言對假丑惡的東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譴責,目的是通過諷刺對假丑惡的否定,達到對真善美的褒揚。諷刺的方法在《史記》中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高祖本紀》中主要是狀摹劉邦自矜聲色的心態(tài)加以諷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宮,為太上皇祝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劉邦的揶揄舉動,使太上皇尷尬難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劉邦這種自矜聲色,表面上看是對自己父親的尊重,實際上是說父親當年說錯了,以此嘲弄太上皇,從而達到了作者要暴露劉邦性格中所存在缺點的目的。
    3.用典型細節(jié)刻畫人物。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非常注意選擇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細刻,從而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高祖本紀》就寫了賒酒、詐言“賀錢萬”、觀始皇而嘆、踞見酈生等細節(jié),以展示劉邦性格的各個側(cè)面。作者所寫細節(jié),總是從刻畫人物或記敘歷史事件的總體上加以把握,每一個細節(jié)都具有能夠反映人或事物本質(zhì)的獨特性,從而具有典型意義。
    4.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由于各人的出身、經(jīng)歷、教養(yǎng)、思想等不同,所以每個人的說話內(nèi)容、特點、口氣也是不一樣的。司馬遷能夠準確地寫出每個人的獨特語言,使人聽其聲而知其人。如,劉邦早年觀看秦始皇時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是感嘆、羨慕的口吻,符合劉邦當時處于一個平民的身分。寫酈食其,見劉邦,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被瞵F(xiàn)一個狂放不羈而又胸有妙計的說客形象。
    史記選讀教案篇八
    看了這一篇才知道,原來田單就是那個讓樂毅下課的人啊。
    前面好幾篇都是這樣,本來是一直很能打仗的將領(lǐng),比如樂毅、廉頗等,在外面打得好好的,突然因為被敵國用反間計,君王就臨陣換將了,于是從此命運就發(fā)生逆轉(zhuǎn)。
    這一篇就是寫的讓這種將領(lǐng)命運逆轉(zhuǎn)的那個使反間計的人:齊國被燕國樂毅打得幾乎滅了國,只剩莒縣和即墨兩個小城還在死守,這時候出來個田單,情勢變了。
    田單是齊國田氏家族的遠親,本來是齊國首都臨菑一個汲汲無名的管集貿(mào)市場的小吏。第一次讓他被人記住的是在樂毅攻齊,齊軍全面潰敗,齊國民眾面臨滅頂之災時表現(xiàn)出的正確的預見和判斷,讓他的家族得以保命,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他一家從臨菑逃到安平后,燕國長驅(qū)直入,他估計安平也保不住了,就提前讓家人將自家的馬車車軸兩頭鋸斷,裹上鐵箍,增加馬車的防撞性能。城破時很多人駕車奔逃情形混亂,多數(shù)因馬車沖撞毀壞而被俘,而田單一家從安平脫逃到即墨。當時楚將淖齒殺了齊湣王據(jù)莒縣,燕國不得其門而入,就移師去攻即墨。即墨大夫帶兵出戰(zhàn),被燕軍所殺,即墨人推舉田單來帶兵拒燕。
    樂毅正在前方圍困即墨時,燕國國內(nèi)政局發(fā)生變化,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新王在當太子時就與樂毅關(guān)系不好。田單聽說后派人使反間計,散布謠言說樂毅想在齊國稱王,因為齊國百姓尚未歸附,所以故意緩攻即墨以待時機。于是燕惠王“使騎劫代樂毅”,樂毅跑到趙國去了。
    從這時起,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悄然發(fā)生改變。一方面燕國的民眾與士兵因為樂毅的離開而不平,另一方面田單在即墨搞了很多邪招來激發(fā)士氣,這些方法都屬于旁門左道,上不得臺面,完全經(jīng)不起道德的評判,不過很有效。比如自稱有神來助,隨便請一個士兵來扮他的神師;又比如誘使燕軍做一些激怒即墨人的舉動(殘害俘虜挖墓焚尸等),即墨軍民群情激憤,急于一戰(zhàn)。雙方士氣此消彼漲。
    田單見士氣可用,就著手謀劃反攻了。他反攻的方法也不走正道,估計是兵力上明顯弱勢,只好出奇招了。他一方面“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妻妾編于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進一步凝聚軍心。另一方面,讓婦孺到城上守衛(wèi),派使者“約降于燕”,又讓即墨富翁送重金賄賂燕軍,說“即墨要投降了,燕軍進城時請不要擄掠我家,保我家人平安”,讓燕軍上下一片歡欣鼓舞,以為即墨已經(jīng)到手了,軍心松懈。
    然后,在城中征集千頭牛,身披畫有五彩龍紋的紅布,尾巴挷上澆了油的麻繩,令人把城墻戳出十幾個洞,然后埋伏五千壯士跟在牛后,半夜時點燃牛尾巴后的麻繩,火燒到牛尾,千頭蠻牛受驚沖出城墻沖到城外的燕軍陣營,熟睡中的燕軍士兵驚慌失措,驚牛所觸盡死傷,五千壯士“銜枚擊之,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下?!苯Y(jié)果是“燕軍大駭,敗走”。后來齊軍殺了燕將騎劫,“追亡逐北”,最后“齊七十余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于莒,入臨菑而聽政”。齊國從此復國。
    這場戰(zhàn)役寫得十分精彩。
    史記選讀教案篇九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方法。
    3、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4、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重點難點]。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中的注釋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結(jié)合上下文準確把握文言詞語的意義。
    2、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價值觀。
    3、課文篇幅較長,文章內(nèi)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罰、古代王侯將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賢們在逆境中發(fā)憤著書、名傳千古的事例等,學生不太熟悉;且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與學生距離太遠,學生人生閱歷尚淺,對司馬遷在文中表達的豐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
    [教學設想]。
    1、印發(fā)司馬遷的有關(guān)資料及歷代學者對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使學生對司馬遷有感性的認識和較為完整的了解,為閱讀作些鋪墊。
    2、結(jié)合《太史公自序》,讓學生對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從而理解他受宮刑后為何依然發(fā)憤著書。
    3、課前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本中的注釋自讀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為課堂討論作準備。
    4、用司馬遷的精神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或圖書館搜集有關(guān)資料,以拓寬學習的渠道,最后讓學生以司馬遷的文學及精神的某一點,舉行一次研究性學習報告會。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3.在理解、品位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悟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4.通過本課的學習能關(guān)注《史記》,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小故事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讀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前置自學提綱。
    班級姓名評價。
    一、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學習生字和生詞。
    發(fā)憤飛來橫禍專心致志悲憤交加前無古人。
    其它需要重點體會的詞語:
    二、默讀課文。
    1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2、思考:通過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你覺得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三、拓展積累。
    1、查找關(guān)于司馬遷的資料。
    2、讀《史記》,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小故事和同學交流。
    3、你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像司馬遷那樣發(fā)奮成功人的事跡嗎?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2、指名學生讀題目,質(zhì)疑:你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
    司馬遷――司馬,復姓,文學家,史學家。
    發(fā)憤――決心努力戰(zhàn)勝了很多困難。
    史記――名篇巨著。
    二、檢查自學情況。
    1、小組內(nèi)交流“自學提示”。組長檢查完成情況。
    2、檢查讀課文。
    (1)小組內(nèi)檢查讀課文。重點檢查三、四號同學朗讀,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教師檢查讀課文。隨機抽取一個號。
    3、生字詞交流。
    “耗”的讀音“泰”下面不要寫成“水”
    三、簡練、準確地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四、小組內(nèi)交流拓展資料部分。
    組長掌握情況,并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
    配套練習(標記疑難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指名回答。
    2、出示交流的問題:通過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你覺得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二、交流展示。
    1、小組內(nèi)交流,并確定匯報流程。
    2、全班交流。
    隨機抽取一個小組進行交流展示。
    教師點撥要點:a、他愛“史”。(這一點學生可能想不到,需要老師點撥)。
    從第一自然段總結(jié)出司馬遷愛“史”的三個原因:母親河的熏陶、歷史故事的感染、受父親的影響。
    b、不忘父托。
    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天”、“整理”等詞語,指導朗讀,讀出父親的殷切期望和司馬遷牢記父命的決心。
    c.教師簡介: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志寫《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降臨到他的頭上,因為他替李廣的孫子李陵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被叛死刑,死刑的兩種減免方式:一是交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宮刑。司馬遷官小家貧,但不愿受辱,幾次想到自殺,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孫臏、屈原等人以及父親的囑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就是這樣一位史官,因為他仗義執(zhí)言受到“宮刑”。
    他的頭上。此時他心里是在做著怎樣的斗爭???
    (補充資料--“宮刑”)。
    借“血濺墻頭。了此殘生”提示學生想象司馬遷在獄中受到哪些屈辱和困難?理解司馬遷的信念堅定。
    d、“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引導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什么人的死比泰山還重?
    e、抓住“一定”、“一定”、“盡力克制”、“全都埋在心底”等詞語體會司馬遷的堅強毅力,并指導學生朗讀。
    f.52萬字前無古人可以看出成就卓著,整整畢生的心血。
    三、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像司馬遷似的人嗎?(歷史上逆境中而有所作為的例子:從前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
    四、布置作業(yè)。
    1、學習樂園。
    板書:
    不忘父命。
    忍辱負重。
    堅持不懈。
    生命鑄就。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前置性自學提示:
    課前:每人背一句讀書名言并說出作者的姓名。
    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1、易讀錯的字:呼嘯四處游歷囑托飛來橫禍辯護悲憤交加。
    血濺墻頭淚流滿面酷刑耗盡畢生。
    2、易寫錯的字:
    二、解釋詞語(寫在書上)。
    發(fā)憤飛來橫禍專心致志悲憤交加前無古人耗盡畢生淚流滿面。
    其它需要重點體會的詞語:
    三、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要求:即全面又簡潔)。
    四、默讀思考。
    2、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有三個原因列出來)。
    3、司馬遷是怎樣發(fā)憤用生命寫《史記》的?(找出相關(guān)語句,體會重點詞語。)。
    4、a:司馬遷遭受飛來橫禍的原因是什么?在書中畫出來。搜集(李陵事件資料和宮刑資料)b:面對慘無人道的宮刑他會想些什么?會怎樣做?c:觀看課文插圖體會他在竹簡上寫《史記》的不容易。(可結(jié)合資料)。
    5、司馬遷是一個怎樣的人?(結(jié)合文中的語句和資料來談自己的理解。)。
    談遷走了,他留給后人-----;------走了,留給后人-------。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一
    師:司馬遷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用直線畫出想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怎么做的句子。
    生:默讀第三自然段,畫有關(guān)句子。
    師:司馬遷怎么想的?
    生: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師:他為什么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生:因為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
    生:因為司馬遷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
    生:他在獄中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師:他為什么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生:他想到父親的臨終囑托,史書還沒有寫完。
    生:他想到自己如果就這樣死了,就比鴻毛還輕。
    師:出示句子“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敝赜谔┥绞侵甘裁??
    生:為人類作出貢獻而犧牲。
    生:壯烈地死,成為一名英雄。
    師:輕于鴻毛又是指什么?
    生:不珍惜生命的死。
    生:面對挫折就想了此殘生的人。
    生:背棄或家利益做叛徒或自殺而死。
    師: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司馬遷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這個信念是?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師:他把寫《史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他是這樣做的。
    生: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師:他在獄中是怎樣發(fā)憤著書的?
    生:司馬遷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勤奮”兩字,放棄了很多睡眠時間一直寫書到三更半夜。
    生:飄雪的冬季,司馬遷的手被凍僵了,他就哈一口氣,繼續(xù)開始編寫。
    生:白天,他坐在草堆鋪成的席上,靠窗外透進的幾絲光亮照著寫書,夜晚點著桌上的油燈寫書。身旁堆了一疊竹簡,送來的飯菜放在一旁,幾乎沒有吃過,水偶爾喝一些。
    師:學到這里,你聯(lián)想到哪些成語?
    生:忍辱負重、矢志不渝。
    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生:嘔心瀝血、赴湯蹈火。
    ……。
    師:讀了這段文字,我們看到了一個事業(yè)高于一切、榮辱置之度外的司馬遷。
    簡評: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可以讀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讀出老師的引導、學生的平等參與、對話各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與領(lǐng)悟……體現(xiàn)了學生個體理解的非預期性與創(chuàng)造性。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領(lǐng)者。片段其中的問題之一是:是什么使司馬遷打消了了此殘生的念頭?之二是: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司馬遷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在獄中是怎樣發(fā)憤著書的?教師沒有提問給學生障礙、束縛,沒有預設標準答案,而是在引領(lǐng)學生進入文本,解讀文本,并展示學生情感體驗的豐富性,這就是對話的多層次。2、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片段中,學生對司馬遷的想法、做法,都是自己主動進入文本后獲得的。在想象課文空白處“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情節(jié)”,學生選擇了不同的環(huán)境來說話。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司馬遷……;在酷熱的盛夏……在飄雪的寒冬……;為了提醒自己要努力,司馬遷……;學習課文后的成語歸納,必須是感悟語言后的運用,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
    滄海一粟。
    轉(zhuǎn)載自。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二
    讀史記,感到項羽為劉邦所敗,原因多多,但最重要的在于項羽性格缺陷。項羽浪漫、簡單粗暴、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劉邦實際、胸有城府、善于用人、辦事果斷。項羽重情,忠奸不辨為情所困;劉邦喻利,流氓之徒皆為用之。
    所以,楚漢相爭,項羽由強到弱,冰消雪融,最后破滅;劉邦一次次化險為夷,最終勝利,實屬必然。
    項羽為劉邦所敗,甚至早就注定,早在奉楚懷王招分兵伐秦約定:先入關(guān)者王??词枪?,實則早有傾向。
    當時,楚懷王看到項羽殘暴,于之不滿,而劉邦寬厚,心里愛之,就有意讓項羽北進指向秦軍主力章邯,而讓劉邦徑直西進,阻力較小,容易先入關(guān)。
    而項羽一則沒有看出這一招,還有一層因素,在于其叔父項梁被章邯所殺,急于報仇,以致利令智昏。結(jié)果,盡管破釜沉舟,大敗章邯,殲滅了秦軍主力,但畢竟還是比劉邦晚入咸陽,雖軍力遠遠強于劉邦,道義上卻輸劉邦一籌,埋下失敗的伏筆。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三
    一、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20課。
    二、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jù)這一理念,我嘗試圍繞課題中的“發(fā)憤”一詞,通過抓關(guān)鍵詞、品讀感悟司馬遷的“勤奮刻苦”,深入文本,歷史熏陶,內(nèi)化體驗司馬遷的“悲憤交加”,從而,幫助學生體悟到《史記》的來之不易,感受司馬遷非凡的意志力和超越常人的精神品質(zhì)。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復述課文內(nèi)容。
    2、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
    借助資料,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寫書的精神。
    五、教學難點:
    從司馬遷身上體會生命的價值。
    六、教學準備:
    2、多媒體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這堂課,我們來繼續(xù)學習第20課,齊讀課題《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2、再讀一遍課題,你覺得這個題目中哪個詞語比較重要?
    3、你理解“發(fā)憤”嗎?可以給它找些近義詞嗎?
    (二)新課。
    1、那好,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看司馬遷為寫史記是怎樣努力的?自己讀讀1、2自然段,找出表現(xiàn)司馬遷勤奮刻苦的句子,做上記號,并在最能體現(xiàn)刻苦的詞語下面做上著重記號。
    2、交流(多媒體)兩處“受父親……”“司馬遷牢記……”
    (提示:“搜集”能否換成“收集”?為什么?)。
    3、齊讀這兩處,體會司馬遷的勤奮刻苦。
    4、小結(jié):從這兩句中,我們知道了,司馬遷為了能寫好《史記》,(板書:勤奮刻苦)做了充分的準備。由司馬遷四處游歷的求知過程,也讓我想到了前不久學的陸游的千古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5、講到這兒,我不禁有個疑問,不知大家能否幫我解決,既然這兒寫了司馬遷如何勤奮刻苦的,那我們的題目不是可以換成司馬遷勤奮寫《史記》或司馬遷努力寫《史記》?而為什么用“發(fā)憤”呢?還有其他意思么?(還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6、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馬遷在怎樣的逆境中怎樣發(fā)憤的?
    7、點名讀第3節(jié)。
    (1)怎樣的`逆境?理解“飛來橫禍”“酷刑”
    (2)對于司馬遷的遭遇課文中盡用了兩句話,后來我上網(wǎng)查找了當時的情況,我們來看一看(多媒體出示資料)。
    (3)自由讀,從這段歷史資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說什么?
    (誠實善良、剛正不阿、蒙受了不白之冤)。
    (4)課文中的酷刑也就是這兒講的“宮刑”,什么是宮刑呢?宮刑是比死刑更為殘酷的刑罰,是所有刑罰中最卑賤的一種,雖不致要命,但他讓司馬遷像太監(jiān)一樣不男不女,它讓一個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嚴,是一種奇恥大辱。這種恥辱往往令人難以承受,很多人會以死來結(jié)束這種恥辱。(多媒體出示)。
    (5)被處以宮刑后,教師讀。
    (6)看了這段話,你能用一些詞語來形容司馬遷此時的心情嗎?(痛苦、痛不欲生)。
    8、但是,同學們,此時司馬遷能死嗎?不能,為什么?你們聽,他的耳畔還傳來了這樣的聲音,(范讀父親臨終前的話)。
    9、對呀!寫《史記》是父親的遺愿,更是他的理想和追求。所以這時,他想:“(多媒體出示:想的內(nèi)容)(自由讀)。
    (1)你能讀懂這段話嗎?反復讀。(死的幾種價值)。
    (3)于是,司馬遷下定決心:強調(diào)“一定”
    (4)后來,人們將這句話作為了司馬遷的名言:(多媒體出示:齊讀)。
    (6)讀到這兒,讓我們想到了哪個詞?(提示: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板書:忍辱含垢或忍辱負重)。
    10、學到這兒,你想說什么?(可齊讀第3段)。
    11、是呀!司馬遷忍辱負重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范讀第4段。
    13、再敬佩地讀一讀最后一段。
    (三)作業(yè)。
    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可以是一段話,可以是一首詩。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教師的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幫助學生了解司馬遷所遭遇的災難,體會司馬遷“悲憤交加”的心情,以及他的人生價值觀。
    3.引導學生通過理解、品味文字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學生的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資料,了解司馬遷遭遇的災難,體會司馬遷的心情,學習他的人生價值觀。
    3.通過理解、品味文字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學生的學習任務:1.了解遭遇的災難。2.感悟?qū)懯返脑颉?.品讀寫史的過程。
    教學的重難點:在理解、品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檢測工具:原文填空。
    過程設計: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十二課,大家一起齊讀課題,師板書。
    2.明確目標:這節(jié)課,我們走近去感受司馬遷是如何用靈魂來詮釋發(fā)憤的。
    3.預期效果:相信通過大家的學習,司馬遷的精神會感染到你。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了解遭遇的災難。
    任務呈現(xiàn):快速默讀課文,找到司馬遷經(jīng)歷的災難什么。
    自主學習:生瀏覽課文。
    展示交流:1.生匯報句子。
    2.課前大家搜集了李凌事件的資料,你覺得司馬遷有罪嗎?
    3.生想象漢武帝會怎樣懲罰他.
    4.課件出示宮刑。
    6.過渡;背負著痛苦與恥辱的重壓,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司馬遷是怎樣想的?課件出示“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如鴻毛”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人死的要有價值)。
    7.司馬遷堅定了一個信念:“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生個別讀(讀出堅定,讀出決心)。
    任務(二)感悟?qū)懯返脑颉?BR>    任務呈現(xiàn):默讀1.2自然段,思考司馬遷寫史的原因,把有關(guān)的語句畫出來,用自己的話概括。
    自主學習:生自讀課文,作批注。師巡視。
    展示交流:
    1.生讀第一自然段,匯報。
    2.從小司馬遷受著母親河的熏陶,歷史故事的感染和父親的影響使他從小愛上了史學。師板書。
    3.生讀父親臨終的話,這是父親臨終的囑托(師板書)。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父親的話。生個別讀。學生評價。
    4.面對父親臨終的囑托,司馬遷會說些什么。
    任務三;品讀寫史的過程。
    任務呈現(xiàn);司馬遷是怎樣發(fā)憤著書的,畫出有關(guān)的語句讀一讀。
    自主學習;
    展示交流;
    1.課件出示;“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資料?!???“他盡力克制自己…….工工整整的隸字?!?BR>    2.生讀。
    3.文中用簡潔的語言寫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同學們想像描述一下司馬遷是如何發(fā)憤寫作的。
    4.課件出示:。
    冬天,---------,司馬遷-------------------------;下天---------,司馬遷-----------。
    遇到某個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事,他--------;遇到有人諷刺和挖苦時,他------------。
    天色微明時,-------------;夜深人靜時-------------。
    6.學生任選其一說。師生共評。
    7.師小結(jié):就這樣,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司馬遷從未停下手中的筆,整整寫了十三年,同學們這就是“發(fā)憤”。生再讀課題。
    8.《史記》是一部怎樣的書?(前無古人)為什么這么說?
    9.生交流。
    三.檢測導結(jié)。
    1.課件出示:
    按原文內(nèi)容填空。
    司馬遷是由于他(?),并受到司馬談(),所以才寫史,寫史道路卻出現(xiàn)意外,他被漢武帝(??)當時他想(??),但他想到(??),所以他堅定了一個信念(??)。從此司馬遷(?),最終完成了這部的書。
    2.同桌互批打分,一空一分。
    3.學生修改。
    板書設計:
    忍辱負重。
    愛史。
    發(fā)憤著書???囑托。
    作業(yè)設計:1.搜集《史記》中的故事。
    2.學習完本課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者從司馬遷身上學到了什么。寫到日記本上。
    《司馬遷發(fā)奮寫史記》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沒有按部就班,而是先從災難入手,并且課前讓學生搜集了李凌事件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司馬遷是無罪的,緊接著我讓學生想象漢武帝會怎樣懲罰他,學生說的都比較輕,比如:鞭刑,杖刑……等他們說完,我才出示宮刑資料。隨即我提問:這樣的刑罰對他來說簡直是?學生回答:生不如死。逐步引導學生體會司馬遷“悲憤交加”的心情。循序漸進,這樣會比直接出示資料效果更好。
    在學習任務二時,我讓學生自學概括司馬遷發(fā)奮寫史的原因,在巡視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找的不太全,概括得不太準。于是我讓他們小組合作交流,很快學生們就展開了討論,等我巡視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概括的差不多了,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第二個學習任務,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我重點放在朗讀上。讀司馬談臨終的囑托,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當學生讀完后,我提問: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你讀出來了嗎?我讓學生再讀,發(fā)現(xiàn)進步不大,于是,我便另叫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讀,讀得相當精彩,迎來一片掌聲,緊接著我讓剛才讀過的那個學生站起來再讀,發(fā)現(xiàn)讀得比前面進步了。從這里可以發(fā)現(xiàn)應該給學生樹立個榜樣,學生就會朝著那個方向發(fā)展,我覺得在語文課上,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朗讀,學會欣賞,學會評價。
    這篇課文的第三個學習任務是感悟司馬遷發(fā)奮寫史的過程。課文中只用了兩句話寫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發(fā)憤”二字,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從三方面入手:夏冬兩季、旁人的冷嘲熱諷、夜以繼日的寫作。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讓學生任選其一,大部分學生寫得很好,寫完后,我讓學生站起來朗讀自己的作品,并給予了評價。
    整堂課學生積極發(fā)言,積極動腦,善于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真正變成了課堂的主體。但在這堂課中,我也有很多失敗之處:
    2.時間上太匆忙,有些拖堂了。主要還是安排上有問題,自己不能很好的駕馭課堂,造成前松后緊的現(xiàn)象。上半節(jié)課浪費了一些時間,我的話語有些啰嗦了,最后的檢測導結(jié)環(huán)節(jié)有些倉促,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大多數(shù)學生我認為做的不太理想,關(guān)鍵是時間不夠。
    3.目標呈現(xiàn)不太明確,語句不夠簡練,不能讓學生很快記住。當我出示了教學目標,讓學生讀了一次,我就關(guān)閉了,學生記住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4.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欠缺。讓學生找出有關(guān)語句,卻沒有強調(diào)用什么線畫出來,概括好以后應用鉛筆批注在旁邊,這些我都沒說,沒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5.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前走,對于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理睬,沒能處理好。應變能力有些差。
    統(tǒng)觀這節(jié)課的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以后我會認真學習教學理論,研究語文課堂教學,勇于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前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三步導學”模式如何很好的運用到語文課堂上,這將是我今后努力與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