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評價應該從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學生學習效果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教案的編寫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育技術手段,以增強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效性。教案范文展示了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
苔蘚植物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
2.說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觀察,學會觀察生物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學習和觀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樹立熱愛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
1.教法: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歸納法等。
2.學法:實物觀察法、自主學習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學生熟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自學檢測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三、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三類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小組討論完成討論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互動,展示交流。
學生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師生互動交流。
五、知識競答,感悟提升。
知識競答——三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六、梳理總結,反思升華。
【導學內容】。
一、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自學指導:認真閱讀教材p72—77頁本節(jié)內容,邊看邊做好記錄,尤其要注意三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5分鐘)。
(一)熟讀一下教材內容。
(二)自學檢測。
1.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中或________環(huán)境中。它們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能靠全身進行________作用。
2.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____的陸地環(huán)境中,一般具有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是,莖中沒有__________,葉中沒有_________,根非常簡單,被稱為_________。植株一般都很_________。
3.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_________環(huán)境中,蕨類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它的根、莖、葉中有專門的_________。
二、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要求: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對比觀察三類植物,分析討論,先組內交流,后組間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藻類植物。
藻類植物和你平時見到的植物有什么不同?這些藻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嗎?
觀察苔蘚植物,閱讀教材,分組討論:
從形態(tài)上看,苔蘚植物與藻類植物有哪些主要的區(qū)別?這與它們的生活有關系嗎?
觀察蕨類植物,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1)蕨類植物有哪些形態(tài)結構特點?
(2)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相似,可為什么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高大的多?
【知識鏈接】。
赤潮和水華。
大量含氮、含磷的有機物排入海洋中,而導致某些單細胞藻類大量繁殖。由于單細胞藻類的生長周期較短,藻類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會死亡。就會造成遺體在水中堆積。產(chǎn)生許多有毒的物質,使水質惡化,造成魚類等水生動物的大量死亡。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華。
苔蘚植物之所以矮小,主要是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苔蘚植物沒有真根,只有假根,不能很好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這就決定了它要生活在潮濕背陰處。這樣才能滿足水和無機鹽。因為沒有疏導組織的緣故,葉制造的有機物無法向根運輸。正是由于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所以它們都長的很矮小。
苔蘚植物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jié)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huán)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huán)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tài)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tài)。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zhèn)鋸沫h(huán)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
難點: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xiàn)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BR> 二、講授新課: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huán)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1、出示苔蘚植物經(jīng)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苔蘚植物教案篇三
2.形態(tài)結構:
(1)矮小。
(2)有假根:固著。
(3)有莖和葉:含葉綠體,無輸導組織。
3.生殖:
墻蘚地錢。
一般有莖和葉,無輸導組織;受精離不開水;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
四、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保持水土。
2.監(jiān)測空氣污染。
小資料。
地錢的培養(yǎng)。
一、方法步驟:
1.7~8月間,到林間、山地巖石陰面、木橋底下等陰暗潮濕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錢。用放大鏡觀察,發(fā)現(xiàn)孢蒴將要開裂,就可用鑷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廣口瓶,蓋嚴封好,放到避光處,可防止水分蒸發(fā),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應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篩過后拌勻,裝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壓實,用清水淋透,放在窗臺上。十余天后,表土層變硬,即可接種。
3.用鑷子從廣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細針挑破孢蒴,把里面鮮黃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層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讓孢子得到萌發(fā)的適宜濕度。
4.把花盆移到離窗稍遠處,每天都淋幾次清水,避免陽光直射,土層龜裂。10天左右,當小地錢長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臺,在其前方放幾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陽光直射,又能得到適當?shù)墓庹找赃M行光合作用。
二、實驗結果:
培養(yǎng)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長出星散的綠色小地錢。這些小地錢長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見。2個月后,地錢背面出現(xiàn)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長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還可采下地錢胞芽杯放入園土,進行培養(yǎng)。
苔蘚植物教案篇四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jié)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huán)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huán)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tài)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tài)。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zhèn)鋸沫h(huán)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xiàn)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1、出示錄像或投影: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二)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huán)境。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荒嗤粒扇ヌ镆吧贤谌。淮笠稽c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xù)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xù)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xù)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組加入的水量:??????????;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苔蘚經(jīng)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jīng)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苔蘚植物教案篇五
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
通過對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學習和觀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樹立熱愛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
1.教法: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歸納法等。
2.學法:實物觀察法、自主學習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學生熟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自學檢測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三、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三類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小組討論完成討論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互動,展示交流。
學生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師生互動交流。
五、知識競答,感悟提升。
知識競答——三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六、梳理總結,反思升華。
【導學內容】。
一、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自學指導:認真閱讀教材p72—77頁本節(jié)內容,邊看邊做好記錄,尤其要注意三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5分鐘)。
(一)熟讀一下教材內容。
(二)自學檢測。
1.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中或________環(huán)境中。它們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能靠全身進行________作用。
2.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____的陸地環(huán)境中,一般具有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是,莖中沒有__________,葉中沒有_________,根非常簡單,被稱為_________。植株一般都很_________。
3.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_________環(huán)境中,蕨類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它的根、莖、葉中有專門的_________。
二、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要求: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對比觀察三類植物,分析討論,先組內交流,后組間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藻類植物。
觀察藻類植物,小組討論:
藻類植物和你平時見到的植物有什么不同?這些藻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嗎?
學習任務二:探究苔蘚植物。
觀察苔蘚植物,閱讀教材,分組討論:
從形態(tài)上看,苔蘚植物與藻類植物有哪些主要的區(qū)別?這與它們的生活有關系嗎?
學習任務三:探究蕨類植物。
觀察蕨類植物,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1)蕨類植物有哪些形態(tài)結構特點?
(2)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相似,可為什么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高大的多?
【知識鏈接】。
赤潮和水華。
大量含氮、含磷的有機物排入海洋中,而導致某些單細胞藻類大量繁殖。由于單細胞藻類的生長周期較短,藻類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會死亡。就會造成遺體在水中堆積。產(chǎn)生許多有毒的物質,使水質惡化,造成魚類等水生動物的大量死亡。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華。
苔蘚植物矮小的原因。
苔蘚植物之所以矮小,主要是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苔蘚植物沒有真根,只有假根,不能很好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這就決定了它要生活在潮濕背陰處。這樣才能滿足水和無機鹽。因為沒有疏導組織的緣故,葉制造的有機物無法向根運輸。正是由于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所以它們都長的很矮小。
苔蘚植物教案篇六
活動目標:
1、知道“苔蘚”這一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蘚的生長環(huán)境。
2、樂意主動采摘苔蘚,感受樂趣。
3、豐富相應詞語,如葫蘆蘚、地錢、墻蘚等。
活動準備:教師事先找好有苔蘚的花圃、田間路邊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采摘。
二、幼兒尋找采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誘發(fā)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jīng)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么樣子的?象什么?(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采摘,并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為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jīng)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濕、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為是潮濕環(huán)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系。)。
活動建議:
可結合相應的季節(jié)和天氣組織幼兒采摘苔蘚(地錢),并烹飪、品嘗苔蘚植物(地錢),讓幼兒了解其特殊的用處。
活動延伸:
1、科學區(qū)中設置“下水石”、“上水石”、“沒水石”,觀察哪塊石頭能長出苔蘚。(“上水石”總保持著潮濕的狀態(tài),所以適合苔蘚植物生長。)。
2、在自然角種植苔蘚。
苔蘚植物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科學家估計,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有50多萬種,已知的約33萬種,因此植物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類群。同時,植物界又是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生物類群,因此本教材將植物界作為一個教學重點。在教學上,教材按照植物進化的過程進行介紹,因此本節(jié)課首先介紹結構最為簡單的苔蘚植物和出現(xiàn)在其后的原始的蕨類植物。
二、?設計思想:
苔蘚雖在生活中常見,但由于太矮小,人們一般不會注意觀察。因此給學生一個近距離觀察苔蘚的機會,使其發(fā)現(xiàn)到大自然的奧妙之處。蕨類植物也采用實物與圖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介紹,使學生不僅接收到感性的認識,同時也不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四、?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解決方法:利用大量圖片、文字、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的多樣性。
2.?較為詳細的了解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qū)別。
解決方法:利用對比列表的方法幫助學生比較、了解。
五、?教學媒體:
1.?森林的錄像片。
六、?板書設計。
1.?基本特征:多細胞綠色植物。
假根,多數(shù)有莖葉體,細胞簡單分化。
吸水保水能力差,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
孢子繁殖。
2.?與人類關系:防止水土流失。
醫(yī)藥原料。
環(huán)境指示植物。
1.?基本特征:大多草本,有根、莖、葉的分化。
具有機械組織和疏導組織等的細胞分化。
孢子繁殖。
2.?與人類關系:藥用、食用。
工業(yè)原料、觀賞植物等。
七、?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
導入。
設問:而對于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思考?板書:第六節(jié)植物界。
苔蘚植物?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見過苔蘚植物呢??思考?。
講述:苔蘚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演示葫蘆蘚實物。
提問:1.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
2.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
3.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根相同嗎??觀察回答?板書:一、苔蘚植物。
1.基本特征。
講述: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它沒有大多數(shù)植物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體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蘆蘚有莖和葉,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這些地方是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的特點,但是葫蘆蘚的莖比較柔弱、葉又小又薄,而且莖和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這些都是區(qū)別于綠色植物的特點。
講述:圖最下方的比較細短的結構是蕨類的根??板書:二、蕨類植物。
講述:蕨類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歷史已經(jīng)有好幾億年了,3億年前的地球的植物界被蕨類植物所統(tǒng)治,而當氣候環(huán)境劇烈變化后,這些高大的蕨類植物被埋在了地下,經(jīng)過上億年的時間,這些大學蕨類植物的殘害已經(jīng)成為了化石,就是我們大家所知道的煤。除了形成煤炭的古代蕨類植物,為人類提供大量能源外,現(xiàn)代蕨類也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閱讀:p23《蕨類植物與人類關系》?閱讀?。
苔蘚植物教案篇八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案教學目標: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環(huán)境。2、說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并樹立生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3、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教學重點和難點: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環(huán)境中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以及這些綠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對于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很多同學見過卻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這節(jié)課將介紹幾種常見的幾種綠色植物。介紹三種植物展示三種植物的圖片,讓學自由討論,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特點…)列出比較三種植物的表格,讓學生閱讀書本,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學生根據(jù)老師的圖片作出判斷,初步了解三種植物的不同點練習利用本節(jié)課的內容解決生活中的問題:1、如果養(yǎng)魚缸長時間不換水,缸的內壁上就會長出綠膜,水會變成綠色。這是什么原因?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發(fā)電廠。幾年后,這里許多綠茸茸的苔蘚植物都不見了,為什么?3、有些樹的樹干,背陰的一面常常生長著一些苔蘚,而向陽的一面則不生長,這是為什么呢?4、現(xiàn)在的蕨類植物還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嗎?為什么?總結:這三種植物都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們人類再無視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們的家園受到破壞。教學后記:這節(jié)課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要求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種植物,并且了解這幾種植物的作用,與我們人類的關系,使同學們對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有更深刻的認識。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很多地方現(xiàn)在看不到苔蘚?看不到大片的蕨類植物森林?引起學生對我們生物圈環(huán)境反思。
苔蘚植物教案篇九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jié)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huán)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huán)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tài)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tài)。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zhèn)鋸沫h(huán)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xiàn)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huán)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1、出示苔蘚植物經(jīng)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huán)境。
探究活動。
實驗材料: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荒嗤粒扇ヌ镆吧贤谌。淮笠稽c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步驟: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xù)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xù)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xù)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結果:實驗組加入的水量:;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實驗結論: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實驗原理:
苔蘚經(jīng)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jīng)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討論:如果將苔蘚植物用于植物種植,會有哪些好處?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
目?標知識與技能: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和對生物圈的作用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交流學習、我是小老師活動,掌握預習問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
分?析?準?備重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難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關鍵點:我是小老師活動的監(jiān)督,反饋。易錯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易混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規(guī)律方法指導:分組預習、交流學習、提問鞏固學情分析及問題預測:學生基礎差。個別學生不參與活動或無能力把預習問題講給其他組同學。
學教過程。
預習交流一組:教材p78。1、綠色植物可以分成哪幾個類群?2、是按照什么不同分類的?3、為什么“春來江水綠如藍”?4、魚缸的內壁的綠膜是什么?二組:藻類植物:1、代表植物。2、形態(tài)特征。3、生活環(huán)境。4、作用。三組:苔蘚植物:?1、代表植物。2、形態(tài)特征。3、生活環(huán)境。4、作用。四組:蕨類植物:1、代表植物。2、形態(tài)特征。3、生活環(huán)境。4、作用。五組:閱讀全節(jié),拓展介紹、鞏固提問。
學????????教????????過??????????程。
合作展示點撥導學。
一、溫故知新。
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2、植物體的四種主要組織?
3、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提問幾名同學,然后由這幾名同學到各組去考其他同學,不會的告訴一遍,再不會記下名字,交給老師。
二、預習時到各組中去指導點撥。
三、1提問各組預習情況,將正確答案寫在黑板上。
2由每組成員去其他組指導,并進行提問。
3其他組成員,認真聽講并核對黑板內容,如果他講的不對要舉報他。
四、涉及到拓展內容時,由拓展組成員做拓展介紹。
五、最后由提問組成員到各組中去提問教學中的各個問題,并把掌握差的同學名單交給老師。
六、布置下節(jié)內容。
達標測評1、綠色植物可以分成哪幾個類群?2、是按照什么不同分類的?3、為什么“春來江水綠如藍”?4、魚缸的內壁的綠膜是什么?5、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和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舉例說出常見植物。
適度拓展1、藻類植物釋放氧氣占空氣中氧氣的多少。2、原始森林中迷路的故事。3、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煤是怎么來的。
反思共進?。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一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小的苔蘚大班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知道“苔蘚”這一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蘚的生長環(huán)境。
2、樂意主動采摘苔蘚,感受樂趣。
3、豐富相應詞語,如葫蘆蘚、地錢、墻蘚等。
:教師事先找好有苔蘚的花圃、田間路邊等。
一、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采摘。
二、幼兒尋找采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誘發(fā)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jīng)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么樣子的?象什么?(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采摘,并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為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jīng)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濕、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為是潮濕環(huán)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系。)。
可結合相應的季節(jié)和天氣組織幼兒采摘苔蘚(地錢),并烹飪、品嘗苔蘚植物(地錢),讓幼兒了解其特殊的用處。
1、科學區(qū)中設置“下水石”、“上水石”、“沒水石”,觀察哪塊石頭能長出苔蘚。(“上水石”總保持著潮濕的`狀態(tài),所以適合苔蘚植物生長。)。
2、在自然角種植苔蘚。
“開展探究性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努力向著這個方向靠攏。課堂上我把學生設計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退居為教學的輔助角色,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上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盡量采集一些標本回來,讓他們帶回課堂向同學介紹。學生采用邊觀察邊比較、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學生親自采集標本,增加他們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關注這些植物的生長狀況,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且這樣上課課前不用實驗老師準備太多的實驗材料、也不用教師講得口干舌燥,所有的知識均由學生告訴學生,這種教學法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生完全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學生上完課后紛紛對我說:“老師,這節(jié)課怎么過得那么快呀?”可見學生已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了。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二
2.下列植物中屬于藻類植物的是………………………………………………………()。
a.小麥b.大豆c.海帶d.玉米。
3.水綿和衣藻同屬藻類的主要原因是………………………………………………()。
a.都有細胞壁和細胞核b.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c.無根、莖、葉分化的植物d.都有細胞膜和細胞核。
4.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a.細胞含有葉綠體b.有假根。
c.有莖葉分化,能夠產(chǎn)生孢子d.有花和果實的綠色植物。
5.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高大的原因是………………………………………………()。
a.有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b.有根、莖、葉的變化。
c.有營養(yǎng)組織和保護組織d.生活在潮濕肥沃的土壤中。
6.下列各項中,容易有苔蘚植物生適的地方是………………………………………()。
a.釋放濃煙工業(yè)區(qū)b.干旱沙漠地帶c.江南水多d.針葉林地。
7.下列植物中有真正根的是…………………………………………………………()。
a.海帶b.苔蘚c.紫菜d.蕨。
8.藻類植物用途廣泛,下列不是藻類植物用途的是………………………………()。
a.能為魚類提供餌料b.海帶、紫菜可食用。
c.瓊脂可藥用d.藻類呼吸會消耗大量氧氣使大氣中氧氣含量。
9.王大爺在花市買回了一盆優(yōu)美的`盆景,水流潺潺,綠色映襯,上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王大爺喜愛有嘉。為讓盆景長得更好,王大爺將盆景放在陽臺上,讓盆景充分接受陽光的照射,沒過幾天,上面的植物就所剩無幾了,王大爺非常納悶,不是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嗎?怎么會死呢?請問:
(1)盆景應放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2)盆景中的植物需要光嗎?
(3)形成地層煤礦的是遠古時期的哪類植物?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三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植物體的層次結構的基礎上來學習。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生物圈中比較低等,但分布較廣泛的植物類群,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關系極為密切。是學生認識綠色植物的起點和基礎。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
七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對采集植物實驗材料活動非常感興趣,并且具有采集植物材料的技能和能力,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現(xiàn)欲。具有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植物類群的調查、探究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驗證自己的觀點。能夠將所學到的一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解釋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一些生活問題。通過這節(jié)課的設計,教會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意識到保護植物資源的重要性。具體反思如下:
1,這節(jié)課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要求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種植物,并且了解這幾種植物的作用,與我們人類的關系,使同學們對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有更深刻的認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并且做到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加上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使得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3,最后的總結使得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并且意識到生物的進化過程是從水生逐漸到陸地的,而且結構是有簡單到復雜的,這樣進化是植物更有利于適應環(huán)境。
由于學生生活經(jīng)歷的欠缺,學生在理解學習內容方面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多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幫助理解。特別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四
“開展探究性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努力向著這個方向靠攏。課堂上我把學生設計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退居為教學的輔助角色,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上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盡量采集一些標本回來,讓他們帶回課堂向同學介紹。學生采用邊觀察邊比較、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學生親自采集標本,增加他們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關注這些植物的生長狀況,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且這樣上課課前不用實驗老師準備太多的實驗材料、也不用教師講得口干舌燥,所有的知識均由學生告訴學生,這種教學法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生完全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學生上完課后紛紛對我說:“老師,這節(jié)課怎么過得那么快呀?”可見學生已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了。
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評價不夠及時、時間的分配上不夠合理、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目標不夠明確、課堂小結不夠全面等等。另外,由于本人擔任6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還有班主任工作,加上申報市一級學校的一大堆工作,課前未能親自帶領學生到野外環(huán)境觀察、采集各類植物,這也是一大遺憾。若能帶他們就近觀察、采集各類植物,讓每位學生親眼目睹這些植物在我們周圍環(huán)境的生長狀況、生存環(huán)境。這樣上起課來更有說服力。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五
數(shù)學呢?這也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給我自己的一個“教育科研項目”。
當這個指導思想指引著我的教學時,經(jīng)過一年的實踐,我覺得在我的教學當中,有如下幾點感受:
1、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shù)學并不是一無所知,但對于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jié)數(shù)學課《生活中的數(shù)》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huán)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shù),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shù),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shù)學,其實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shù)學逐漸產(chǎn)生了親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學習,有哪些收獲,有哪些感受。一定讓學生說出來才好,不僅僅說給老師聽,還有說給父母聽,更重要的是說給同學聽,渲染大家學習的氣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對數(shù)學還是比較的有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學生學習起來就主動了,愛學習了!
2、有意識創(chuàng)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昂猛妗笔呛⒆拥奶煨?,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數(shù)一數(shù),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shù),還為以后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yǎng)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小貓釣魚》一課時,先讓學生觀察貓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態(tài),再讓學生戴上小貓的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六
當聽到教研組的蘇老師要來聽我的課時,我激動不已,作為新手老師,一說聽課我就緊張。湊著星期天緊張的備課,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不知不知覺時間就到了星期三,在課堂上我想把我準備的都講給學生,所以一節(jié)課都是我在講,學生沒有活動。一節(jié)課講完以后,蘇老師和姚老師對我的這節(jié)課進行點評,他們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我總結了一下,我的收獲如下:
1.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目標一定要細化,不能泛泛而論,一定要點明:學生通過什么活動,使學生知道什么。
2.在講課時要多組織學生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老師泛泛的講,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多活動,多交流。
3.每講完一個知識點以后要及時給學生練習題,進行反饋。
4.在講完每一類植物時,要注意對比,注意每一種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使學生通過對比對每一種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加以重點記憶。
5.這節(jié)課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在教學時可以添加一些視頻,讓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掌握的更加牢固。
6.對于學生的活動,除了進行小組討論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問題,多提問幾個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完善答案,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碰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七
藻類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無根、莖、葉的分化。
常見的藻類植物:水綿、衣藻、海帶、紫菜。
常見的苔蘚植物:葫蘆蘚、墻蘚。
蕨類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濕環(huán)境中,具根、莖、葉,有輸導組織。
常見蕨類植物:腎蕨、卷柏、滿江紅。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八
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放在首位,重點是植物和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類的關系。教材的知識編排是從生活環(huán)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講述的,既可以對前面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重大意義打下基礎。本章節(jié)安排兩節(jié)內容,“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第一節(jié),這三類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無種子,三類植物放在一節(jié)內有利于學生對這三類植物的特征進行橫向的比較。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觀看、實物的觀察,培養(yǎng)和訓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2)通過討論交流和展示,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和歸納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1、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增強同學們的環(huán)保意識。
2、通過展示交流,樹立自信自強心。
2、認同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本節(jié)課以學生分組討論、展示交流為主。
1、直觀教學法。
在充分準備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注重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2、小組合作、展示交流教學法。
通過設計任務促進學生小組合作,以對學、群學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升。組長優(yōu)先安排后進生在全班進行展示,使他們參與交流的機會增加。
1、使學生通過多媒體圖片、觀察與思考、討論等活動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特征等獲得直觀認識。
2、根據(jù)學情,設計深淺適宜的小結表格,學生通過表格比較加深對三大類植物認識,并滲透植物進化的觀點。
3、合理利用課本練習。如設計任務二探究為拓展題,由苔蘚能監(jiān)測環(huán)境的例子激發(fā)學生愛護環(huán)境愛護綠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1、通過前面的學習,了解了綠色植物的結構層次,對歸納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礎。學生雖然經(jīng)常見到綠色植物,但很少對其進行系統(tǒng)觀察。
2、苔蘚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環(huán)境污染,利用這些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將會喚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3、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會存在不自信,聲音不夠洪亮清晰等現(xiàn)象。這需要幫學生樹立信心并適時給予鼓勵要預習準備充分才能展示精彩。
1、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組長負責小組的學習討論和落實項目安排。這種學習方式,能促進合作能力的發(fā)展;刺激學生優(yōu)勢互補;幫助學困生提高信心,達到提高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教學要求。
2、利用多媒體課件觀察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圖片、輔助學習如學生利用浸泡的海帶了解藻類植物的結構,利用葫蘆蘚生活史標本探究苔蘚植物的特征等。對于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學習應注意圖文結合,通過圖片提示想到更多的內容。
老師以ppt形式出示圖片,讓學生欣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根據(jù)其生活環(huán)境和形態(tài)結構分成四個類群。對前三類歸為無種子植物引出本節(jié)課課題。
1、檢查預習案。
完成導學案自研自探環(huán)節(jié)內容,一對一對學,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
2、完成合作探究。
探究案由淺入深,分層設計探究題:
(1)苔蘚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是。
(2)某地修建一座火力發(fā)電廠。
(2)學生獨學后進入群學,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探究題,實現(xiàn)小組內的互助達到共同進步。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進行充分的觀察、討論、動手實驗,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尋求答案。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進入小組,詢問后進生的學習進度,適時進行點撥、指導。
3、展示點評,總結升華。
教師分配各組展示和點評的任務,在組長組織下,“展示”學習成果。教師要在點評過程中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大大激發(fā)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我表現(xiàn)欲望,也提升了小組的競爭力。進行即時性評價,進行啟發(fā)、引申、拓展、追問,對知識進行深化、提升。
4、總結反饋,當堂測評。
5、布置作業(yè),預習新知。
分層布置作業(yè),督促小組長收齊并及時上交。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九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節(jié)課講解主要圍繞著形態(tài)特征、生活環(huán)境和與人類的關系三者,對于生活環(huán)境學生都比較能理解掌握。而對于形態(tài)結構來說,又主要圍繞著植物的根、莖、葉來講解,這個是重點和難點。在講根的時候,學生總認為根是吸收營養(yǎng)的.。比如一開始介紹藻類植物時,學生也有這個定式思維,這個很好解釋,只要讓學生思考海帶全身都是在水中的,那么營養(yǎng)的吸收是靠根狀物還是葉狀物,兩者吸收程度哪個才能滿足藻類的生長發(fā)育。這樣學生很容易得出根狀物是固定作用,葉狀物是吸收作用。在講解莖、葉是否有輸導組織,只需讓學生自己觸摸苔蘚和蕨類實物并折折植株的莖和葉,就能清晰地得出結論。不足之處在于與人類關系的講解比較簡單。
苔蘚植物教案篇二十
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盡量向這種理念靠攏。
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要轉變多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別是對我們這些任教多年的老師。雖然我一直以來都想沖破“滿堂灌”這種傳統(tǒng)教學法的束縛,在備課時也一直想著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到新知識。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但是一旦實施起來,又往往不自覺的回到了老路上,又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開了,而且講了還要再講,生怕自己所知道的沒講完,生怕學生聽漏了一點。在這節(jié)課中我把整個課堂還給學生,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自己講的時間盡量縮到最短。通過分組討論,表達交流、資料分享、探究實驗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如提出問題、實驗觀察、探究學習、分析比較綜合、合作交流等都得到提高。同時在分組活動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苔蘚植物教案篇二十一
一、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采摘。
二、幼兒尋找采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誘發(fā)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jīng)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么樣子的?象什么?(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采摘,并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為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jīng)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濕、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為是潮濕環(huán)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系。)。
苔蘚植物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
2.說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觀察,學會觀察生物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學習和觀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樹立熱愛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
1.教法: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歸納法等。
2.學法:實物觀察法、自主學習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學生熟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自學檢測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三、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三類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小組討論完成討論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互動,展示交流。
學生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師生互動交流。
五、知識競答,感悟提升。
知識競答——三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六、梳理總結,反思升華。
【導學內容】。
一、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自學指導:認真閱讀教材p72—77頁本節(jié)內容,邊看邊做好記錄,尤其要注意三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5分鐘)。
(一)熟讀一下教材內容。
(二)自學檢測。
1.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中或________環(huán)境中。它們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能靠全身進行________作用。
2.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____的陸地環(huán)境中,一般具有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是,莖中沒有__________,葉中沒有_________,根非常簡單,被稱為_________。植株一般都很_________。
3.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_________環(huán)境中,蕨類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它的根、莖、葉中有專門的_________。
二、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要求: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對比觀察三類植物,分析討論,先組內交流,后組間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藻類植物。
藻類植物和你平時見到的植物有什么不同?這些藻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嗎?
觀察苔蘚植物,閱讀教材,分組討論:
從形態(tài)上看,苔蘚植物與藻類植物有哪些主要的區(qū)別?這與它們的生活有關系嗎?
觀察蕨類植物,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1)蕨類植物有哪些形態(tài)結構特點?
(2)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相似,可為什么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高大的多?
【知識鏈接】。
赤潮和水華。
大量含氮、含磷的有機物排入海洋中,而導致某些單細胞藻類大量繁殖。由于單細胞藻類的生長周期較短,藻類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會死亡。就會造成遺體在水中堆積。產(chǎn)生許多有毒的物質,使水質惡化,造成魚類等水生動物的大量死亡。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華。
苔蘚植物之所以矮小,主要是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苔蘚植物沒有真根,只有假根,不能很好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這就決定了它要生活在潮濕背陰處。這樣才能滿足水和無機鹽。因為沒有疏導組織的緣故,葉制造的有機物無法向根運輸。正是由于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所以它們都長的很矮小。
苔蘚植物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jié)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huán)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huán)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tài)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tài)。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zhèn)鋸沫h(huán)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
難點: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xiàn)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BR> 二、講授新課: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huán)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1、出示苔蘚植物經(jīng)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苔蘚植物教案篇三
2.形態(tài)結構:
(1)矮小。
(2)有假根:固著。
(3)有莖和葉:含葉綠體,無輸導組織。
3.生殖:
墻蘚地錢。
一般有莖和葉,無輸導組織;受精離不開水;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
四、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保持水土。
2.監(jiān)測空氣污染。
小資料。
地錢的培養(yǎng)。
一、方法步驟:
1.7~8月間,到林間、山地巖石陰面、木橋底下等陰暗潮濕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錢。用放大鏡觀察,發(fā)現(xiàn)孢蒴將要開裂,就可用鑷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廣口瓶,蓋嚴封好,放到避光處,可防止水分蒸發(fā),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應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篩過后拌勻,裝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壓實,用清水淋透,放在窗臺上。十余天后,表土層變硬,即可接種。
3.用鑷子從廣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細針挑破孢蒴,把里面鮮黃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層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讓孢子得到萌發(fā)的適宜濕度。
4.把花盆移到離窗稍遠處,每天都淋幾次清水,避免陽光直射,土層龜裂。10天左右,當小地錢長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臺,在其前方放幾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陽光直射,又能得到適當?shù)墓庹找赃M行光合作用。
二、實驗結果:
培養(yǎng)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長出星散的綠色小地錢。這些小地錢長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見。2個月后,地錢背面出現(xiàn)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長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還可采下地錢胞芽杯放入園土,進行培養(yǎng)。
苔蘚植物教案篇四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jié)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huán)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huán)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tài)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tài)。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zhèn)鋸沫h(huán)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xiàn)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1、出示錄像或投影: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二)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huán)境。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荒嗤粒扇ヌ镆吧贤谌。淮笠稽c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xù)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xù)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xù)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組加入的水量:??????????;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苔蘚經(jīng)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jīng)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苔蘚植物教案篇五
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
通過對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學習和觀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樹立熱愛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
1.教法: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歸納法等。
2.學法:實物觀察法、自主學習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學生熟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自學檢測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三、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三類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小組討論完成討論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互動,展示交流。
學生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師生互動交流。
五、知識競答,感悟提升。
知識競答——三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六、梳理總結,反思升華。
【導學內容】。
一、自主學習熟知教材。
(自學指導:認真閱讀教材p72—77頁本節(jié)內容,邊看邊做好記錄,尤其要注意三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5分鐘)。
(一)熟讀一下教材內容。
(二)自學檢測。
1.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中或________環(huán)境中。它們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能靠全身進行________作用。
2.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____的陸地環(huán)境中,一般具有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是,莖中沒有__________,葉中沒有_________,根非常簡單,被稱為_________。植株一般都很_________。
3.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_________環(huán)境中,蕨類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它的根、莖、葉中有專門的_________。
二、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要求: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對比觀察三類植物,分析討論,先組內交流,后組間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藻類植物。
觀察藻類植物,小組討論:
藻類植物和你平時見到的植物有什么不同?這些藻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嗎?
學習任務二:探究苔蘚植物。
觀察苔蘚植物,閱讀教材,分組討論:
從形態(tài)上看,苔蘚植物與藻類植物有哪些主要的區(qū)別?這與它們的生活有關系嗎?
學習任務三:探究蕨類植物。
觀察蕨類植物,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1)蕨類植物有哪些形態(tài)結構特點?
(2)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相似,可為什么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高大的多?
【知識鏈接】。
赤潮和水華。
大量含氮、含磷的有機物排入海洋中,而導致某些單細胞藻類大量繁殖。由于單細胞藻類的生長周期較短,藻類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會死亡。就會造成遺體在水中堆積。產(chǎn)生許多有毒的物質,使水質惡化,造成魚類等水生動物的大量死亡。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華。
苔蘚植物矮小的原因。
苔蘚植物之所以矮小,主要是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苔蘚植物沒有真根,只有假根,不能很好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這就決定了它要生活在潮濕背陰處。這樣才能滿足水和無機鹽。因為沒有疏導組織的緣故,葉制造的有機物無法向根運輸。正是由于沒有疏導組織的原因,所以它們都長的很矮小。
苔蘚植物教案篇六
活動目標:
1、知道“苔蘚”這一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蘚的生長環(huán)境。
2、樂意主動采摘苔蘚,感受樂趣。
3、豐富相應詞語,如葫蘆蘚、地錢、墻蘚等。
活動準備:教師事先找好有苔蘚的花圃、田間路邊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采摘。
二、幼兒尋找采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誘發(fā)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jīng)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么樣子的?象什么?(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采摘,并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為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jīng)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濕、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為是潮濕環(huán)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系。)。
活動建議:
可結合相應的季節(jié)和天氣組織幼兒采摘苔蘚(地錢),并烹飪、品嘗苔蘚植物(地錢),讓幼兒了解其特殊的用處。
活動延伸:
1、科學區(qū)中設置“下水石”、“上水石”、“沒水石”,觀察哪塊石頭能長出苔蘚。(“上水石”總保持著潮濕的狀態(tài),所以適合苔蘚植物生長。)。
2、在自然角種植苔蘚。
苔蘚植物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科學家估計,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有50多萬種,已知的約33萬種,因此植物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類群。同時,植物界又是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生物類群,因此本教材將植物界作為一個教學重點。在教學上,教材按照植物進化的過程進行介紹,因此本節(jié)課首先介紹結構最為簡單的苔蘚植物和出現(xiàn)在其后的原始的蕨類植物。
二、?設計思想:
苔蘚雖在生活中常見,但由于太矮小,人們一般不會注意觀察。因此給學生一個近距離觀察苔蘚的機會,使其發(fā)現(xiàn)到大自然的奧妙之處。蕨類植物也采用實物與圖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介紹,使學生不僅接收到感性的認識,同時也不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四、?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解決方法:利用大量圖片、文字、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的多樣性。
2.?較為詳細的了解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qū)別。
解決方法:利用對比列表的方法幫助學生比較、了解。
五、?教學媒體:
1.?森林的錄像片。
六、?板書設計。
1.?基本特征:多細胞綠色植物。
假根,多數(shù)有莖葉體,細胞簡單分化。
吸水保水能力差,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
孢子繁殖。
2.?與人類關系:防止水土流失。
醫(yī)藥原料。
環(huán)境指示植物。
1.?基本特征:大多草本,有根、莖、葉的分化。
具有機械組織和疏導組織等的細胞分化。
孢子繁殖。
2.?與人類關系:藥用、食用。
工業(yè)原料、觀賞植物等。
七、?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
導入。
設問:而對于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思考?板書:第六節(jié)植物界。
苔蘚植物?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見過苔蘚植物呢??思考?。
講述:苔蘚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演示葫蘆蘚實物。
提問:1.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
2.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
3.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根相同嗎??觀察回答?板書:一、苔蘚植物。
1.基本特征。
講述: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它沒有大多數(shù)植物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體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蘆蘚有莖和葉,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這些地方是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的特點,但是葫蘆蘚的莖比較柔弱、葉又小又薄,而且莖和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這些都是區(qū)別于綠色植物的特點。
講述:圖最下方的比較細短的結構是蕨類的根??板書:二、蕨類植物。
講述:蕨類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歷史已經(jīng)有好幾億年了,3億年前的地球的植物界被蕨類植物所統(tǒng)治,而當氣候環(huán)境劇烈變化后,這些高大的蕨類植物被埋在了地下,經(jīng)過上億年的時間,這些大學蕨類植物的殘害已經(jīng)成為了化石,就是我們大家所知道的煤。除了形成煤炭的古代蕨類植物,為人類提供大量能源外,現(xiàn)代蕨類也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閱讀:p23《蕨類植物與人類關系》?閱讀?。
苔蘚植物教案篇八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案教學目標: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環(huán)境。2、說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并樹立生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3、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教學重點和難點: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環(huán)境中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以及這些綠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對于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很多同學見過卻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這節(jié)課將介紹幾種常見的幾種綠色植物。介紹三種植物展示三種植物的圖片,讓學自由討論,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特點…)列出比較三種植物的表格,讓學生閱讀書本,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學生根據(jù)老師的圖片作出判斷,初步了解三種植物的不同點練習利用本節(jié)課的內容解決生活中的問題:1、如果養(yǎng)魚缸長時間不換水,缸的內壁上就會長出綠膜,水會變成綠色。這是什么原因?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發(fā)電廠。幾年后,這里許多綠茸茸的苔蘚植物都不見了,為什么?3、有些樹的樹干,背陰的一面常常生長著一些苔蘚,而向陽的一面則不生長,這是為什么呢?4、現(xiàn)在的蕨類植物還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嗎?為什么?總結:這三種植物都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們人類再無視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們的家園受到破壞。教學后記:這節(jié)課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要求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種植物,并且了解這幾種植物的作用,與我們人類的關系,使同學們對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有更深刻的認識。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很多地方現(xiàn)在看不到苔蘚?看不到大片的蕨類植物森林?引起學生對我們生物圈環(huán)境反思。
苔蘚植物教案篇九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jié)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huán)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huán)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tài)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tài)。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zhèn)鋸沫h(huán)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xiàn)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二、講授新課: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huán)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1、出示苔蘚植物經(jīng)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huán)境。
探究活動。
實驗材料: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荒嗤粒扇ヌ镆吧贤谌。淮笠稽c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實驗步驟: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xù)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xù)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xù)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結果:實驗組加入的水量:;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實驗結論:苔蘚比泥土更能吸收水分。
實驗原理:
苔蘚經(jīng)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jīng)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
討論:如果將苔蘚植物用于植物種植,會有哪些好處?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
目?標知識與技能: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和對生物圈的作用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交流學習、我是小老師活動,掌握預習問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
分?析?準?備重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難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關鍵點:我是小老師活動的監(jiān)督,反饋。易錯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易混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規(guī)律方法指導:分組預習、交流學習、提問鞏固學情分析及問題預測:學生基礎差。個別學生不參與活動或無能力把預習問題講給其他組同學。
學教過程。
預習交流一組:教材p78。1、綠色植物可以分成哪幾個類群?2、是按照什么不同分類的?3、為什么“春來江水綠如藍”?4、魚缸的內壁的綠膜是什么?二組:藻類植物:1、代表植物。2、形態(tài)特征。3、生活環(huán)境。4、作用。三組:苔蘚植物:?1、代表植物。2、形態(tài)特征。3、生活環(huán)境。4、作用。四組:蕨類植物:1、代表植物。2、形態(tài)特征。3、生活環(huán)境。4、作用。五組:閱讀全節(jié),拓展介紹、鞏固提問。
學????????教????????過??????????程。
合作展示點撥導學。
一、溫故知新。
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2、植物體的四種主要組織?
3、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提問幾名同學,然后由這幾名同學到各組去考其他同學,不會的告訴一遍,再不會記下名字,交給老師。
二、預習時到各組中去指導點撥。
三、1提問各組預習情況,將正確答案寫在黑板上。
2由每組成員去其他組指導,并進行提問。
3其他組成員,認真聽講并核對黑板內容,如果他講的不對要舉報他。
四、涉及到拓展內容時,由拓展組成員做拓展介紹。
五、最后由提問組成員到各組中去提問教學中的各個問題,并把掌握差的同學名單交給老師。
六、布置下節(jié)內容。
達標測評1、綠色植物可以分成哪幾個類群?2、是按照什么不同分類的?3、為什么“春來江水綠如藍”?4、魚缸的內壁的綠膜是什么?5、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活環(huán)境和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舉例說出常見植物。
適度拓展1、藻類植物釋放氧氣占空氣中氧氣的多少。2、原始森林中迷路的故事。3、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煤是怎么來的。
反思共進?。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一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小的苔蘚大班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知道“苔蘚”這一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蘚的生長環(huán)境。
2、樂意主動采摘苔蘚,感受樂趣。
3、豐富相應詞語,如葫蘆蘚、地錢、墻蘚等。
:教師事先找好有苔蘚的花圃、田間路邊等。
一、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采摘。
二、幼兒尋找采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誘發(fā)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jīng)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么樣子的?象什么?(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采摘,并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為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jīng)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濕、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為是潮濕環(huán)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系。)。
可結合相應的季節(jié)和天氣組織幼兒采摘苔蘚(地錢),并烹飪、品嘗苔蘚植物(地錢),讓幼兒了解其特殊的用處。
1、科學區(qū)中設置“下水石”、“上水石”、“沒水石”,觀察哪塊石頭能長出苔蘚。(“上水石”總保持著潮濕的`狀態(tài),所以適合苔蘚植物生長。)。
2、在自然角種植苔蘚。
“開展探究性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努力向著這個方向靠攏。課堂上我把學生設計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退居為教學的輔助角色,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上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盡量采集一些標本回來,讓他們帶回課堂向同學介紹。學生采用邊觀察邊比較、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學生親自采集標本,增加他們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關注這些植物的生長狀況,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且這樣上課課前不用實驗老師準備太多的實驗材料、也不用教師講得口干舌燥,所有的知識均由學生告訴學生,這種教學法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生完全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學生上完課后紛紛對我說:“老師,這節(jié)課怎么過得那么快呀?”可見學生已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了。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二
2.下列植物中屬于藻類植物的是………………………………………………………()。
a.小麥b.大豆c.海帶d.玉米。
3.水綿和衣藻同屬藻類的主要原因是………………………………………………()。
a.都有細胞壁和細胞核b.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c.無根、莖、葉分化的植物d.都有細胞膜和細胞核。
4.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a.細胞含有葉綠體b.有假根。
c.有莖葉分化,能夠產(chǎn)生孢子d.有花和果實的綠色植物。
5.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高大的原因是………………………………………………()。
a.有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b.有根、莖、葉的變化。
c.有營養(yǎng)組織和保護組織d.生活在潮濕肥沃的土壤中。
6.下列各項中,容易有苔蘚植物生適的地方是………………………………………()。
a.釋放濃煙工業(yè)區(qū)b.干旱沙漠地帶c.江南水多d.針葉林地。
7.下列植物中有真正根的是…………………………………………………………()。
a.海帶b.苔蘚c.紫菜d.蕨。
8.藻類植物用途廣泛,下列不是藻類植物用途的是………………………………()。
a.能為魚類提供餌料b.海帶、紫菜可食用。
c.瓊脂可藥用d.藻類呼吸會消耗大量氧氣使大氣中氧氣含量。
9.王大爺在花市買回了一盆優(yōu)美的`盆景,水流潺潺,綠色映襯,上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王大爺喜愛有嘉。為讓盆景長得更好,王大爺將盆景放在陽臺上,讓盆景充分接受陽光的照射,沒過幾天,上面的植物就所剩無幾了,王大爺非常納悶,不是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嗎?怎么會死呢?請問:
(1)盆景應放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2)盆景中的植物需要光嗎?
(3)形成地層煤礦的是遠古時期的哪類植物?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三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植物體的層次結構的基礎上來學習。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生物圈中比較低等,但分布較廣泛的植物類群,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關系極為密切。是學生認識綠色植物的起點和基礎。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
七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對采集植物實驗材料活動非常感興趣,并且具有采集植物材料的技能和能力,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現(xiàn)欲。具有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植物類群的調查、探究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驗證自己的觀點。能夠將所學到的一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解釋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一些生活問題。通過這節(jié)課的設計,教會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意識到保護植物資源的重要性。具體反思如下:
1,這節(jié)課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要求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種植物,并且了解這幾種植物的作用,與我們人類的關系,使同學們對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有更深刻的認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并且做到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加上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使得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3,最后的總結使得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并且意識到生物的進化過程是從水生逐漸到陸地的,而且結構是有簡單到復雜的,這樣進化是植物更有利于適應環(huán)境。
由于學生生活經(jīng)歷的欠缺,學生在理解學習內容方面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多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幫助理解。特別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四
“開展探究性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努力向著這個方向靠攏。課堂上我把學生設計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退居為教學的輔助角色,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上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盡量采集一些標本回來,讓他們帶回課堂向同學介紹。學生采用邊觀察邊比較、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學生親自采集標本,增加他們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關注這些植物的生長狀況,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且這樣上課課前不用實驗老師準備太多的實驗材料、也不用教師講得口干舌燥,所有的知識均由學生告訴學生,這種教學法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生完全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學生上完課后紛紛對我說:“老師,這節(jié)課怎么過得那么快呀?”可見學生已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了。
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評價不夠及時、時間的分配上不夠合理、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目標不夠明確、課堂小結不夠全面等等。另外,由于本人擔任6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還有班主任工作,加上申報市一級學校的一大堆工作,課前未能親自帶領學生到野外環(huán)境觀察、采集各類植物,這也是一大遺憾。若能帶他們就近觀察、采集各類植物,讓每位學生親眼目睹這些植物在我們周圍環(huán)境的生長狀況、生存環(huán)境。這樣上起課來更有說服力。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五
數(shù)學呢?這也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給我自己的一個“教育科研項目”。
當這個指導思想指引著我的教學時,經(jīng)過一年的實踐,我覺得在我的教學當中,有如下幾點感受:
1、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shù)學并不是一無所知,但對于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jié)數(shù)學課《生活中的數(shù)》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huán)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shù),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shù),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shù)學,其實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shù)學逐漸產(chǎn)生了親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學習,有哪些收獲,有哪些感受。一定讓學生說出來才好,不僅僅說給老師聽,還有說給父母聽,更重要的是說給同學聽,渲染大家學習的氣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對數(shù)學還是比較的有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學生學習起來就主動了,愛學習了!
2、有意識創(chuàng)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昂猛妗笔呛⒆拥奶煨?,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數(shù)一數(shù),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shù),還為以后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yǎng)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小貓釣魚》一課時,先讓學生觀察貓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態(tài),再讓學生戴上小貓的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六
當聽到教研組的蘇老師要來聽我的課時,我激動不已,作為新手老師,一說聽課我就緊張。湊著星期天緊張的備課,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不知不知覺時間就到了星期三,在課堂上我想把我準備的都講給學生,所以一節(jié)課都是我在講,學生沒有活動。一節(jié)課講完以后,蘇老師和姚老師對我的這節(jié)課進行點評,他們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我總結了一下,我的收獲如下:
1.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目標一定要細化,不能泛泛而論,一定要點明:學生通過什么活動,使學生知道什么。
2.在講課時要多組織學生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老師泛泛的講,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多活動,多交流。
3.每講完一個知識點以后要及時給學生練習題,進行反饋。
4.在講完每一類植物時,要注意對比,注意每一種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使學生通過對比對每一種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加以重點記憶。
5.這節(jié)課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在教學時可以添加一些視頻,讓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掌握的更加牢固。
6.對于學生的活動,除了進行小組討論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問題,多提問幾個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完善答案,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碰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七
藻類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無根、莖、葉的分化。
常見的藻類植物:水綿、衣藻、海帶、紫菜。
常見的苔蘚植物:葫蘆蘚、墻蘚。
蕨類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濕環(huán)境中,具根、莖、葉,有輸導組織。
常見蕨類植物:腎蕨、卷柏、滿江紅。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八
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放在首位,重點是植物和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類的關系。教材的知識編排是從生活環(huán)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講述的,既可以對前面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重大意義打下基礎。本章節(jié)安排兩節(jié)內容,“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第一節(jié),這三類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無種子,三類植物放在一節(jié)內有利于學生對這三類植物的特征進行橫向的比較。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觀看、實物的觀察,培養(yǎng)和訓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2)通過討論交流和展示,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和歸納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1、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增強同學們的環(huán)保意識。
2、通過展示交流,樹立自信自強心。
2、認同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本節(jié)課以學生分組討論、展示交流為主。
1、直觀教學法。
在充分準備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注重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2、小組合作、展示交流教學法。
通過設計任務促進學生小組合作,以對學、群學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升。組長優(yōu)先安排后進生在全班進行展示,使他們參與交流的機會增加。
1、使學生通過多媒體圖片、觀察與思考、討論等活動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特征等獲得直觀認識。
2、根據(jù)學情,設計深淺適宜的小結表格,學生通過表格比較加深對三大類植物認識,并滲透植物進化的觀點。
3、合理利用課本練習。如設計任務二探究為拓展題,由苔蘚能監(jiān)測環(huán)境的例子激發(fā)學生愛護環(huán)境愛護綠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1、通過前面的學習,了解了綠色植物的結構層次,對歸納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礎。學生雖然經(jīng)常見到綠色植物,但很少對其進行系統(tǒng)觀察。
2、苔蘚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環(huán)境污染,利用這些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將會喚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3、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會存在不自信,聲音不夠洪亮清晰等現(xiàn)象。這需要幫學生樹立信心并適時給予鼓勵要預習準備充分才能展示精彩。
1、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組長負責小組的學習討論和落實項目安排。這種學習方式,能促進合作能力的發(fā)展;刺激學生優(yōu)勢互補;幫助學困生提高信心,達到提高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教學要求。
2、利用多媒體課件觀察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圖片、輔助學習如學生利用浸泡的海帶了解藻類植物的結構,利用葫蘆蘚生活史標本探究苔蘚植物的特征等。對于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學習應注意圖文結合,通過圖片提示想到更多的內容。
老師以ppt形式出示圖片,讓學生欣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根據(jù)其生活環(huán)境和形態(tài)結構分成四個類群。對前三類歸為無種子植物引出本節(jié)課課題。
1、檢查預習案。
完成導學案自研自探環(huán)節(jié)內容,一對一對學,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
2、完成合作探究。
探究案由淺入深,分層設計探究題:
(1)苔蘚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是。
(2)某地修建一座火力發(fā)電廠。
(2)學生獨學后進入群學,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探究題,實現(xiàn)小組內的互助達到共同進步。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進行充分的觀察、討論、動手實驗,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尋求答案。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進入小組,詢問后進生的學習進度,適時進行點撥、指導。
3、展示點評,總結升華。
教師分配各組展示和點評的任務,在組長組織下,“展示”學習成果。教師要在點評過程中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大大激發(fā)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我表現(xiàn)欲望,也提升了小組的競爭力。進行即時性評價,進行啟發(fā)、引申、拓展、追問,對知識進行深化、提升。
4、總結反饋,當堂測評。
5、布置作業(yè),預習新知。
分層布置作業(yè),督促小組長收齊并及時上交。
苔蘚植物教案篇十九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節(jié)課講解主要圍繞著形態(tài)特征、生活環(huán)境和與人類的關系三者,對于生活環(huán)境學生都比較能理解掌握。而對于形態(tài)結構來說,又主要圍繞著植物的根、莖、葉來講解,這個是重點和難點。在講根的時候,學生總認為根是吸收營養(yǎng)的.。比如一開始介紹藻類植物時,學生也有這個定式思維,這個很好解釋,只要讓學生思考海帶全身都是在水中的,那么營養(yǎng)的吸收是靠根狀物還是葉狀物,兩者吸收程度哪個才能滿足藻類的生長發(fā)育。這樣學生很容易得出根狀物是固定作用,葉狀物是吸收作用。在講解莖、葉是否有輸導組織,只需讓學生自己觸摸苔蘚和蕨類實物并折折植株的莖和葉,就能清晰地得出結論。不足之處在于與人類關系的講解比較簡單。
苔蘚植物教案篇二十
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盡量向這種理念靠攏。
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要轉變多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別是對我們這些任教多年的老師。雖然我一直以來都想沖破“滿堂灌”這種傳統(tǒng)教學法的束縛,在備課時也一直想著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到新知識。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但是一旦實施起來,又往往不自覺的回到了老路上,又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開了,而且講了還要再講,生怕自己所知道的沒講完,生怕學生聽漏了一點。在這節(jié)課中我把整個課堂還給學生,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自己講的時間盡量縮到最短。通過分組討論,表達交流、資料分享、探究實驗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如提出問題、實驗觀察、探究學習、分析比較綜合、合作交流等都得到提高。同時在分組活動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苔蘚植物教案篇二十一
一、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采摘。
二、幼兒尋找采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誘發(fā)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jīng)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么樣子的?象什么?(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采摘,并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為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jīng)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濕、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為是潮濕環(huán)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