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導游詞(精選11篇)

字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敦煌導游詞篇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游的導游,我叫殷佳怡。希望能在我的介紹下,讓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但是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位于敦煌市東南部,距城約25公里,洞若觀火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中心。 它的歷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這幾個朝代都修建過。
    現(xiàn)在,大家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們看,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個洞窟:西千佛洞,你們猜這個洞有多長嗎?一定不知道吧,其實這個洞有2。5公里長呢!這些泥巴彩塑在這個洞里有34個呢,但是整個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個呢!
    各種各樣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畫繪于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yǎng)和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畫作。好了,說了那么多,我們就去參觀下一個景觀吧!
    大家看到了嗎?這個建筑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在活動之前,我還是那句老話:請大家保護環(huán)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僅是游覽名勝地 ,還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讓我們共同祝愿:擁有無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 歡迎有機會再到這里來玩。
    敦煌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
    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xiāng)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志)(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梢娞茣r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xiāng)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筑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qū)文物普查隊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發(fā)現(xiàn)大量版筑墻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xù)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于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陽關占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fā)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fā)。洪峰過后,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游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并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象的空間里去延續(xù)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敦煌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這里是敦煌莫高窟景區(qū)。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龔,大這可以叫我龔導。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它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也就是我們這個地方。大家向下望,四周豐滿沙丘,再抬頭望一望,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大家可以想象,修筑這宏偉的敦煌莫高窟的人民多么不容易。為了保護這些遺產,請大家在內不扔垃圾,不拍照。
    現(xiàn)在我閃已經到了彩塑展廳。這里的彩塑個性鮮明,神態(tài)各異,精妙絕倫。我左邊這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薩,右邊這尊是威風凜凜的大王;右上方這尊是強壯勇猛的力士。最宏偉的是我身后這尊臥佛了。它一共有16米長,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tài)安祥。相信大家看了以后,會禁不住嘖嘖贊嘆。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壁畫展廳。這里的壁畫有很多,內容豐富多彩。我左邊是記錄佛教故事的描繪神佛形像的,右邊的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和描摹自然風光。大家知道我身后的壁畫是什么嗎?對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飛天。這一個飛天臂挎花籃,采摘鮮花;這一個飛天懷抱琵琶,銀撥銀弦;這一個飛天倒懸身子,自天而降;這一個飛天彩帶飄拂,漫天遨游;而這一個飛天舒展雙壁,翩翩起舞。你們看了這些壁畫是否覺得進入了藝術殿堂?是的,我告訴你們,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好了,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請大家細細游賞,有什么問題可以來問我。
    敦煌導游詞篇四
    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xiāng)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志)(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梢娞茣r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xiāng)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筑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qū)文物普查隊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發(fā)現(xiàn)大量版筑墻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xù)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于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陽關占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fā)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fā)。洪峰過后,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沙灘上的古董之所以多,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和睦關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于闐國王?;实巯录薰?,自然帶了好多嫁妝,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送親隊伍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夜里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后,城鎮(zhèn)、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里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刮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里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致的將軍劍。這個傳說是野史還是正史,不得而知。
    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里盡收眼底。墩墩臺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大沙灘,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俯拾皆是。故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
    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說到陽關,就不得不提它和絲綢之路的關系。絲綢之路開辟時,商隊從長安出發(fā),到敦煌進行補給后,再從兩個關口出發(fā),陽關就是其中一個。經過陽關后,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____若羌),再到于闐,接著經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后,和從玉門關出發(fā)的商隊會合,再到塞琉西亞,最遠到達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區(qū)。
    敦煌導游詞篇五
    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陽關,始建于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陽關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fā)達的火燒溝文化。早在公元前1,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前1)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里戌守征戰(zhàn);多少商賈、僧侶、使臣、游客曾在這里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fā)。洪峰過后,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隋唐時期廢棄后,慢慢荒蕪,只剩下被稱為“陽關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敦煌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
    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xiāng)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縣,周廢?!卑屠璨囟鼗褪覍懕荆ㄉ持莸刂荆╬.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xiāng)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筑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qū)文物普查隊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發(fā)現(xiàn)大量版筑墻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xù)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于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陽關占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fā)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fā)。洪峰過后,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游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并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象的空間里去延續(xù)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
    敦煌石窟導游詞
    甘肅旅游導游詞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甘肅的鳴沙山導游詞
    甘肅省導游詞簡介
    敦煌醫(yī)學灸法
    敦煌俗賦的文學含義
    西夏統(tǒng)治時期的敦煌研究
    敦煌導游詞篇七
    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xiāng)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縣,周廢?!卑屠璨囟鼗褪覍懕荆ㄉ持莸刂荆╬.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梢娞茣r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xiāng)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筑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qū)文物普查隊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發(fā)現(xiàn)大量版筑墻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xù)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于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陽關占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fā)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fā)。洪峰過后,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敦煌導游詞篇八
    與絲綢之路的關系說到陽關,就不得不提它和絲綢之路的關系。絲綢之路開辟時,商隊從長安出發(fā),到敦煌進行補給后,再從兩個關口出發(fā),陽關就是其中一個。經過陽關后,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闐,接著經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后,和從玉門關出發(fā)的商隊會合,再到塞琉西亞,最遠到達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區(qū)。陽關石碑及古董灘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
    《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后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宋代以后,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灘隨手撿到古代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并不稀奇,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沙灘上的古董為什么多呢?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和睦關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于闐國王?;实巯录薰?,自然帶了好多嫁妝,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送親隊伍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夜里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后,城鎮(zhèn)、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里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刮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里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致的將軍劍。這個傳說是野史還是正史,不得而知。
    評價如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里盡收眼底。墩墩臺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大沙灘,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俯拾皆是。故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里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后,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委婉的代名詞,今天的陽關、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臺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敦煌導游詞篇九
    與絲綢之路的關系說到陽關,就不得不提它和絲綢之路的關系。絲綢之路開辟時,商隊從長安出發(fā),到敦煌進行補給后,再從兩個關口出發(fā),陽關就是其中一個。經過陽關后,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闐,接著經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后,和從玉門關出發(fā)的商隊會合,再到塞琉西亞,最遠到達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區(qū)。陽關石碑及古董灘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段麝P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后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宋代以后,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灘隨手撿到古代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并不稀奇,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沙灘上的古董為什么多呢?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和睦關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于闐國王?;实巯录薰鳎匀粠Я撕枚嗉迠y,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送親隊伍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夜里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后,城鎮(zhèn)、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里便荒蕪了。
    天長日久,大風刮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里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致的將軍劍。這個傳說是野史還是正史,不得而知。評價如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里盡收眼底。墩墩臺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大沙灘,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
    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俯拾皆是。故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里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后,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委婉的代名詞,今天的陽關、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臺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相關詩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風宣玄品》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須憶重還當遂志,莫因此別便傷神,前程萬里鯤鵬運。
    名位三臺雕鶚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渭水自潺湲。祖餞臨岐一晌間。執(zhí)手笑談辭故舊。轉頭重疊是云山。牽衣更把瑤琴束。折柳休將玉液閑。分攜不獨長亭別。曲欄桿外是陽關。渭城微雨灑青莎??吐窡o塵景物多。念我邀朋同一餞。勸君須盡酒三螺。忽聞綠柳鳴鸚鵡。又見蒼松卦薜蘿。行色匆匆留不住。回頭不忍意如何。渭城微雨洗青山。柳綠花紅萬物鮮。翠袖唉留行客住。青莎柔襯醉人眠。離情默默重斟酒。話別匆匆暫歇鞭。可惜何戡誠意切。不分重疊唱陽關。渭城曉霽碧天晴。弱柳垂青花綻紅。道義養(yǎng)充方靜定。功名引惹又西東。舉頭渭水陳情處。執(zhí)手陽關話別中。餞酒勸君須飲盡。離憂何苦即忡忡。曉雨初情出渭城。同臨渭水送君行。菱花瑣碎荷花整。草穗高低麥穗平。美景鮮妍寬眼界。新詩奇巧快心情。勸君酒到休停手。唱徹陽關幾斷聲。新情曉出渭城西。花柳爭妍鳥亂啼。酌酒慢留臨路馬。停鞭遙聽叫村雞。丈夫志欲功名遂。君子心期道德齊。聚散往來今古有。陽關回首莫凄凄。莫凄凄。西出陽關屢送行。渭濱渭水幾渾清。秋天云外聞征雁。春日林間聽巧鶯。曰交曰朋皆老去?;蚯浠蛳喟氲蛄恪9嗜藶橛押侮凇S峙c殷勤唱渭城。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嬴得恨悠悠。
    敦煌導游詞篇十
    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xiāng)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志)(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梢娞茣r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xiāng)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筑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qū)文物普查隊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發(fā)現(xiàn)大量版筑墻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xù)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于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陽關占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fā)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fā)。洪峰過后,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敦煌導游詞篇十一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許多外國旅游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BR>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時刻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chuàng)建年代之久、建筑規(guī)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xiàn),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莫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xiāng)、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qū)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xiàn)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tǒng)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說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fā)現(xiàn)了藏經洞,但也是由于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箓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xiàn)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fā)現(xiàn)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yè)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愿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于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fā)現(xiàn)以后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說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圣典收集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宗教徒破話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fā)現(xiàn)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了解了它的掠奪史,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huán)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云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yōu)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guī)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
    那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yè)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善業(yè)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tǒng)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后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筑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斗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墻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唔敒楦捕肥剑炀世L精美的圖案;后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筑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著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筑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那么,敦煌莫高窟歷經千余年來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干燥,干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后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fā)生過災難性的戰(zhàn)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里,謝謝大家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