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四講讀后感(專業(yè)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我們對于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的思考和觸動的表達。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質(zhì)量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對讀過的書進行全面的回顧,并簡要概括書中的主題和情節(jié)。既可以簡單描述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也可以突出書中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和表達讀后的感受和心得??梢哉務勛约簩腥宋锖褪录睦斫猓部梢哉務摃械淖髡叩膶懽黠L格和態(tài)度。最后,還可以將讀后感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探討書中的思想和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和啟示。此范文是關于某作品的讀后感,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解讀,希望能給讀者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一
    “空”,是中國美學意識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集道家智慧于大成,展現(xiàn)出了中國哲學的精華。
    “空”,指的是物質(zhì)上的“空”,卻映射出精神上的“繁”?!翱铡辈皇强仗摚强侦`。外表的空曠匱乏,并不代表著意境的空。我國的傳統(tǒng)國畫,僅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圖畫的神貌。第一眼看去,好似畫作并沒有什么內(nèi)容,顯得有點空曠單薄。細看,便會被其中淡雅的意境所吸引,心思也會隨著那淡淡的筆墨飄進那素凈之地,達到精神的滿足。不同于歐洲那種濃墨重彩的油畫,用各種艷麗的顏色吸引住你的眼球。中國的國畫是以空淡之靈慢慢化進人的內(nèi)心,讓靈氣豐盈人的身體。
    “空”是有靈氣的。仿佛一只躍動的精靈,清新脫俗,不染塵氣?!翱铡钡拿缹W強調(diào)用心靈去感知萬物,用心去順應自然的發(fā)展。“空”與“靈”,有空才有靈。唯有將塵世中的執(zhí)念掃空,才會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之靈氣。靈氣,方為人之魅力所在。不為過去而煩惱,不為未來而憂愁,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對人世間的萬物都有著自己的判斷,即使看破了紅塵,也要裝作看不破,用積極與真誠對待人生。這樣的人,才是有靈氣之人。
    “空”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已經(jīng)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nèi)心,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當代,我們?nèi)阅茉诂F(xiàn)實生活中時不時地追尋到“空”的印跡。蘇州園林,即是“空”中顯“靈”的一個典型代表。一方水鄉(xiāng),一片聚落,縱橫交錯的水路網(wǎng)承載著空靈的氣息,氤氳著每一位蘇州人的內(nèi)心,展現(xiàn)出蘇州大地的神奇與美麗。蘇州園林錯落有致地點綴在蘇州這片土地上,循著那緩緩的流水,穿過一條尋常的巷陌,蘇州園林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映入你的眼簾。蘇州園林并不像宮殿那樣富麗堂皇,它有的,只不過是幾間清新淡雅的書房,幾池清澈見底的湖水,或是一座低矮的假山。漫步其中,在這空曠的園林里,你自會發(fā)現(xiàn)蘊含其中的無限魅力。一汪清池,承載的是蘇州人骨子里的柔情與細膩。一座假山,聳立的是蘇州人不屈與剛正的風骨。不僅是蘇州園林,在中華大地上每一處都蘊含著“空”背后的“靈”,都散發(fā)出中華民族背后的靈性之美。
    “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色,映射出中華民族獨特的“靈”的風韻。從中華民族對于美學的審視,便可推知中華民族的性情與風骨。中華民族是兼具柔情與剛毅的民族,散發(fā)出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氣息?!翱铡迸c“靈”一直扎根于我們?nèi)A夏人的內(nèi)心,從未消逝過。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二
    我發(fā)現(xiàn)黑格爾的《美學》是很難讀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學是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及其辯證法出發(fā)的。這套體系極端抽象和艱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艱晦的思想體系就必然表達于抽象艱晦的語言,黑格爾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國人所習用的語言。讀他的書的時候有好幾次差點放棄。但是難懂并不等于不可懂。后來還是硬著頭皮讀下去了。
    首先黑格爾是從哲學的高度,也就是科學的最高層次來研究美學的,他認為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出發(fā),藝術的標準就是不充實和缺乏說服力的。他在“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一節(jié)中,首先將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學研究范圍之外,就是因為純自然的東西排在一起,沒有經(jīng)過人心靈的體驗,其內(nèi)容是機械的,相互間也不存在比較的標準。但是他還是就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關系作了闡述。他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chǎn)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chǎn)品比自然和它的現(xiàn)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就是說,每個人都能夠產(chǎn)生高于自然美的藝術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養(yǎng)層次的不同,這種藝術感受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自然的東西美不美,必須經(jīng)過心靈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義,只有人具有這種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創(chuàng)造和感知藝術美。他認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確與否,但無所謂美,因為它不是心靈的產(chǎn)品,沒有實質(zhì)的內(nèi)容。有人說,那些仿冒藝術真品非常逼真的贗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來說,也可以稱為藝術作品,但是從黑格爾的觀點來看,這些贗品只是一種“制造”,而不是“創(chuàng)造”,因此從藝術的角度說,它們是進不了藝術的殿堂的。
    黑格爾關于藝術美高于自然美也有著很多的看法:黑格爾給美所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在黑格爾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fā)展是必然的,美的產(chǎn)生、發(fā)展也就是必然的。藝術美與自然美孰優(yōu)孰劣,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遠遠高于自然美的。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chǎn)生和再生的美,蘊含著精神與理念的心靈比自然現(xiàn)象高多少,藝術美相對于自然美就優(yōu)越多少。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藝術美的優(yōu)越性是黑格爾重要的觀點。任何時期,任何類型的藝術,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應該是蘊育著理念的,是表達心靈的,只有這樣的美,也只有傳達此類情感的藝術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載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三
    李澤厚《美學四講》,麥堅老師推薦的一本書,其中課題講到的是幾種美的本質(zhì)論。到此課題的時候應該仔細的閱讀并加于記錄。
    而哲學是研究人類詞語,人生的詩的研究人的一種學科,所以美學與人的生活悉悉相關,從而得出美學的存在與時代。社會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例如:在自然資本主義時期,藝術和美學領域是以浪漫主義(包括批判的現(xiàn)實主義)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現(xiàn)為特征;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戰(zhàn)的時期,藝術和美學領域是抽象主義以丑為美以苦為樂的自我抗議的異化理論和藝術符號為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則進入后帝國主義時期,殖民地已紛紛獨立,構成了龐大的第三世界,現(xiàn)代化科技和生產(chǎn)力的猛增,跨國公司的強大,中小型企業(yè)的繁榮,白領工人的擴大……使世界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日益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四
    我一直覺得在博物館看國畫是一種奇妙的體驗,畫卷中全無動漫的浮夸,也沒有油畫那樣流光溢彩,如空谷幽蘭,卻有暗香浮動,神秘而不可把握。經(jīng)過《中國美學十五講》“蹈虛躡影”、“無色之色”兩篇文章對國畫知識的介紹后,我對國畫終于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想談一談我自己的一些理解與聯(lián)想。
    “蹈虛躡影”揭示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構思規(guī)律,提出藝術不是寫“實”,而是寫“影”——在畫中大概就體現(xiàn)為幻象化的景物。一來作者通過對質(zhì)實的世界的改造,直觀地傳遞出事物給人的感受。比如有些人物畫各人比例不同,有的人衣袍無風自動,這樣畫重點就很鮮明,人物有力量感,畫面也更具氣韻美。過于追求局部的描繪,反而使畫面形散而神不似,失去內(nèi)部的靈性。二來沒有了現(xiàn)實空間的限制,畫家便能通過畫面寄托自己某些內(nèi)在情思。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往往很有個人風格,展現(xiàn)出畫者的真性情。琢磨這樣的`畫,也便是在琢磨畫者的思想,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個故事。米芾曾見到蘇軾畫竹從地而起,一筆至頂,便問:“何不逐節(jié)分?”蘇軾答:“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我想不僅是我,米芾一定也被蘇東坡的奇思妙想給驚艷到了。畫竹的過程中他側(cè)重于表現(xiàn)出其中的時間感,做到了以表相的一個“點”,表現(xiàn)出內(nèi)在的“流”。只從這一支畫竹,便可以見出蘇軾思維方式的卓爾不群。
    黑白二色的基調(diào),使中國畫別具一格。但這其中還有更深刻的內(nèi)涵?!盁o色之色”闡明了為何中國畫的色調(diào)基本都是黑白二色,這其中有色空思想的影響,也有歷史因素影響。在中國哲學中,無色即為世界本色。我們現(xiàn)在畫畫配色講究,卻遠不如古人以水墨率性而為——插畫里藍瑛的《溪山雪霽圖》留給我很深的影響,畫面里只有深深淺淺的黑白二色,溪流處能讓人感覺到溪水的流動,沒有多余的色彩喧賓奪主,靈動之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朱良志先生在書中說“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中國的畫確乎是不寫實的,表現(xiàn)的主題更多是情感與哲學。據(jù)說在古代,作畫就常常被用于體現(xiàn)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無論是“蹈虛躡影”,還是“無色之色”,都是再高明沒有的表現(xiàn)主題的手段,它們建立在超脫原有物象的基礎上的,體現(xiàn)出作者辯證思維。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從國畫中品出人與物的精神氣質(zhì),風度韻味,有更多的收獲。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五
    莊子多從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蔣勛更是深諳其道,善于在平實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大美。在《品味四講》中,蔣勛從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審視“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角色:在小吃里發(fā)現(xiàn)信仰;感受服裝的體溫;如何營造一個家;怎樣將急躁、焦慮和抑郁的心情轉(zhuǎn)化成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如何從生活細節(jié)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閑的文化……在《品味四講》中,蔣勛首次提出生活美學的概念。讓我在享受孤獨與體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獨特的品味,從美中獲得情感與力量。
    其中的句子,現(xiàn)在我還是記憶猶新,覺得寫得很好很有感悟: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xù)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這件衣服跟我皮膚的感覺,那雙鞋子跟我的腳走路形狀產(chǎn)生的感覺,或者一頂帽子戴久之后,好像慢慢變成個朋友的關系了。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沒有家。也許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時候忽然會有一個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邊忽然會有一個亭子,你發(fā)現(xiàn)有亭子處就是讓你停下來的地方。它是一個建筑空間,但也是一種提醒和暗示說:“不要再走了!因為這邊景觀美極了。”
    美在生活中,由于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導致我們失去了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切生活變的成為一種義務,變的麻木。而書中恰恰給了我們一次放慢節(jié)奏的旅行,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生活的美!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六
    藝術操作是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藝術意象的生產(chǎn)過程中,藝術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賦予意象以最終的形式符號,將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為現(xiàn)實的可傳達的藝術品。表面看來,藝術操作純?nèi)皇且环N外在的技藝,實際不然。在藝術家準備操作時,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經(jīng)非常清晰、完善,靠著操作運動,意象才逐漸鮮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鄭板橋講他畫竹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霜氣皆浮動于疏枝密枝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為經(jīng)過了藝術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則常為人忽視。其實,這是藝術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藝術操作加以表達并且用特定形式符號將之凝定下來。因此,不能輕視藝術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繼續(xù)與完成。
    藝術操作是意象創(chuàng)造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深化,人們應當重視藝術操作中的技能,因為所有的.藝術操作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作為主體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是離不開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藝術操作就是藝術技能的運用與發(fā)揮。
    各種不同門類的藝術,由于其形式符號及傳達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對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進入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變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然而,如果離開藝術意象的創(chuàng)作過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會淪為匠藝。如一些廣告畫,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畫”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藝術不可少的靈氣,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藝術。這就涉及藝術創(chuàng)造中“技”與“道”的關系問題。
    這里所謂的“道”是指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自由無礙、充滿生氣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經(jīng)過長期訓練,嫻熟自如,藝術家就能將它們化為自己的血肉,與對象世界親密無間,從而進入“道”的自由境界。《莊子》記載孔子見佝僂者承蜩(知了)就像撿東西一樣簡單,便問其道。佝僂者答曰,他是經(jīng)過長期的技能鍛煉,并專心致志,從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在這種專注狀態(tài)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這個思想在《莊子》的另一個故事“庖丁解牛”中也體現(xiàn)出來。它告訴人們,主體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諦的。也就是說,主體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體悟、把握“道”并進而達到“道”的。
    “技”與“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道”可以通過“技”體現(xiàn)出來,“技”也可以在高度嫻熟時達于“道”。通過長期刻苦鍛煉而達于“道”的技能,能將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轉(zhuǎn)化為手中所操作的,這就是古代書畫理論所講的“心手相應”。心與手之間達到了這種自由和諧,也就意味著消除了“道”與“技”的界限。一切優(yōu)秀的藝術家畢生所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至高境界。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七
    人經(jīng)常感嘆人生無常,去日苦多,時間一去不復返,總希望把時間喚醒、逆轉(zhuǎn)和凝練,藝術便能滿足人的這種要求。時空從人們現(xiàn)實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覺變?yōu)轶w驗人生的心理途徑,它直接地喚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覺意識,豐富人的心靈,去構建這個藝術——心理情感的本體世界,以確認人類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藝術把時空凝凍起來,成為一個永久的現(xiàn)在,這種凝練的時空,它毫不真實,卻永不消逝。藝術勾銷時間,這種勾銷卻使心理增長。時空本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藝術里的時空卻成為人類心理增長的途徑。人類和個體都通過時間的體驗而成長。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創(chuàng)造藝術。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資,而是指藝術作為審美理想的表現(xiàn),有將深刻的人生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藝術形式的偉大才能,以造成偉大的意識層。這種創(chuàng)作是“無法之法”,它不能教,沒有固定的法則方式,純靠藝術家個人去捕捉從而去表現(xiàn)那既有理性內(nèi)容、又不能用概念來認識和表達的東西,創(chuàng)造既是典范又是獨創(chuàng)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審美能力(包括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個性差異,具有本體的意義,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這個世界、本無任何意義的感性個體,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不能邏輯地產(chǎn)生出來,而必須由自己通過情感心理來尋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發(fā)現(xiàn)自己、尋覓自己、而是去創(chuàng)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獨一無二的自己。人作為個體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艱辛,而死卻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藝術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對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經(jīng)驗中,這即是心理——情感本體。
    當藝術品完全失去社會功用,僅供審美觀賞,成為“純粹美”時,它們即將成為“完美”的裝飾而趨向衰亡。藝術品如何從實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謂的純藝術的審美過渡,正是有關心理——情感本體的建構關鍵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為美的藝術,正是通過形式的尋覓和創(chuàng)造而積淀著生命的力量、時代的激情。從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這即是生活積淀。原始積淀是審美,藝術積淀是形式,生活積淀是藝術。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視,在經(jīng)驗中去進行情感的凈化,從而使經(jīng)驗具有新鮮性、客觀性、開拓性,使生活本身變?yōu)閷徝酪馕兜念I悟和創(chuàng)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處在不斷變換的組合中。于是藝術作品不再只是供觀賞的少數(shù)人物的產(chǎn)品,而日益成為每個個體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識,個體先天的潛力、才能、氣質(zhì)將充分實現(xiàn),它迎接積淀、組建積淀卻又打破積淀,于是積淀常新、藝術常新、審美常新!
    藝術正是人類這種作為精神生命本體在不斷伸延著的物態(tài)化的確證。人們在這種物態(tài)化的對象中,直觀到自己的生存和變化而獲得精神上的培養(yǎng),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因此所謂的生命力就不只是生物性的原始力量,而是積淀了社會歷史的情感,這也就是人類的心理本體的情感部分,它是“人是值得活著的”的強有力的確證。藝術的最高價值便不過如此,不可能有比這更高的價值了。無論是科學或道德都沒有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有關生命意義的價值,所以,藝術及其意味作為歷史性與開放性之同一,不只是回首過去,也不只是現(xiàn)實體驗,它同時是指向未來的。它和時間一樣,把過去、現(xiàn)在、未來融為一體,是無時間的時間,所以它是永恒的,只要人類永恒的話。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體的。這里的抽象既不是現(xiàn)實事物變形抽象,也不只是情感表現(xiàn)形態(tài)抽象,而是對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領悟的抽象,這種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美感盡管不能脫離形、色、聲、體的感知、想象和憎愛、欲望,但其高級形態(tài)卻完全超越這種感知、想象和情欲,而進入某種對人生、對宇宙的整個體驗的精神境界。音樂之所以比其他許多藝術常常更能達到某種哲理的深度,也是因為這最高哲理是訴諸人的感受,情感的人生——宇宙感懷,這也就是藝術作品的“意味層”。“微妙無形,寂寞無聽”(阮籍)。
    大自然之令人魂消骨蝕,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只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在中國呈現(xiàn)為與大自然相融會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吧舷屡c天地同流”“大樂與天地同和”,只有當人與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達到所謂“極樂”“至樂”的審美境界和感受,也就在這時空中超越了時空?!爸翗窡o樂”不是宗教,而是審美。它不厭鄙,不拋棄感性,不否定,不拋棄內(nèi)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它是在感性自身中求得永恒。在中國,作為崇高感受的悅志悅神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奮,即所謂“天性健”的陽剛氣勢,表現(xiàn)為一種“與天地參”的人的自然化。
    藝術是人類的一種記憶,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藝術不是為審美而出現(xiàn)或創(chuàng)造的。可喻不可喻,可解不可解。理之于詩,如水中鹽,有味無痕,性存體匿。即之愈稀,味之無窮。
    人作為感性生命的存在,終歸是要死亡的,個體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時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這個有限,追求超越這個感性的個體存在,而期待、尋求那永恒的本體或本體的永恒。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八
    山川草木,泥墻黛瓦。究竟是什么在夢境里時隱時現(xiàn)?是自然的造化還是本心的感受讓我看見落照里白帆點點的月夜的海,聽聞那海潮如訴衷曲的絮語。
    行走在中國的文化檐廊里,天空的白云貌似永久飄逸,覆成橋畔的垂柳給人無限的遐思。月總是出現(xiàn)在詩人的心腑里,坐久渾忘身世外,僧窗凍月夜深明,靜穆的月夜不禁讓人寒意頓起。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又被描摹成念鄉(xiāng)的使者。詩人對月的無盡感懷使月的姿態(tài)豐富多彩,美滲透在詩人的筆下。朝陽下無意瞥見一枝帶露的花,感覺著它生命的新鮮,生意的無盡,自由而無所掛礙,便產(chǎn)生了無窮的不可言說之美。美還在同情里,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陽共舞中,美在同藍天閃閃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黃昏初現(xiàn)的冷月齊顫中。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死生離合,喜笑悲啼。同情是一種情感的交融與共振,亦是美之所蘊含。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他從對人類的同情中獲得幸福的動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臺瓦樓乃至萬事萬物,就像是雖然走進原野,發(fā)現(xiàn)花能解語,鳥亦知情,亦覺得山水云樹,月色星光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這樣,美就漫步在純潔的同情之中。
    再轉(zhuǎn)閣游行于文學藝術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葉小舟游蕩在山水詩畫中觀摩亭岸垂柳,飛鳥掠痕。方士庶在《天墉庵隨筆》里說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蚵室鈸]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美,美在意境里。元代湯采真說: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萬頃波,未易摹寫。山水成了書寫情思的媒介,美雖在意境里但也要寄托在實物下,而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意境的抒揮使美得以具化而又閃透著一種朦朧的色彩,就好比贊賞那樹的蒼翠遒勁,美被加于樹之上,但意境里卻閃透著一種基于樹卻高于樹的朦朧之美。意境里所渲染的生命化,傳神化,妙悟的體驗才是給人心靈美感撞擊的三大源泉。草之靈悟,花之嫵艷,木之堅韌無不見諸于詩人構筑的意境之下,使得描摹的物象愈發(fā)鮮明活潑。
    最后徜徉在藝術寶庫的大殿里,美更是難以勝收。韓愈曾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與心,必以草書發(fā)之。不難看出,張旭的書法不但書法自己的感情,也表達出自然界各種變動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又似音樂,似舞蹈,又似優(yōu)雅的建筑。書法家的一撇一捺,一轉(zhuǎn)折一彎鉤,都能再現(xiàn)其書寫時的心境,比如某個彎鉤出現(xiàn)裂點,顏色偏深,那想必是書法家心緒不寧,或為外物所擾,或為心內(nèi)波瀾;而有時筆畫順暢,一氣呵成,遒勁有力,又能窺見其行云流水,舒暢感懷的閑境。再轉(zhuǎn)至音樂節(jié)律,無不輻射出幻境之美,音樂使聽者心中幻現(xiàn)出自然景象,因而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nèi)涵。雖未至心卻已至,身不行而能夢繞山川,這都是一草一木棲神明的啟示。其至微至妙難以名狀,不亦是無窮無盡,清谷空幽的美嗎?再之于園林建筑,橫亙了設計者的筆法,承載了建筑者的希冀。或空間的空靈幽遠之美,或內(nèi)部裝飾飛動奇玄之美。窗匾檐欄,山石水木遍布空間的精心布置,組織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無不蘊含著美的感受。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片內(nèi)心,一點空靈的創(chuàng)造也會展現(xiàn)出奇絕的美妙。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九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除了書中美的風景以外,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對人生的關懷。美學的人生建立文學藝術上的,從而人生的“美”,是靠文學藝術所實現(xiàn)的。文中有提到:文學藝術的左鄰“宗教”,與其右鄰“哲學”,他們都表達我們情緒中的生境和實現(xiàn)人格的和諧,“宗教”是對人生的熱情的灌溉,表達著許多人的人生的信仰,哲學是人生中所攜帶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使其能執(zhí)行。“人生批評”和“人生啟示”的.任務。“藝術”,“宗教”,“哲學”,其三者組成了美學,他們組成的境界,這就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秘,乃至那美學人生。
    文中有寫到:文藝境界的廣大,和人生同期光大,他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是多么豐富,充實,孟子曰:“充實之謂美”,這個話當做如是觀。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獨立于外項指標,評他獨創(chuàng)的形象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冰清玉潔,脫盡塵滓,這又是何等空靈,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彰鞯臎Q心容納著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心靈所以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xiàn)著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因此,美就由此而來,帶著空明和充實,來到了美學人生。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點充實,一點空靈的創(chuàng)造也會展現(xiàn)出奇絕的美妙,美學的人生。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里面的思想?yún)s熠熠發(fā)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閑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于泛泛而談,但又不至于過于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于對這本書里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饑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咽般讀完之后,還是手不釋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咽般讀完之后,還是手不釋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yōu)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閑適。從其內(nèi)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于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致時,便要駐足細賞?!睹缹W散步》這部書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xiàn)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后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里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凈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否認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擬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一
    意境是藝術家的獨創(chuàng),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的描述,像一照相機的攝影?!?79頁)這說明了繪畫(藝術)與照相機的區(qū)別。
    攝影所得的照片記錄的只是一種機械的真實,將一瞬間的光與影定格下來,在這一意義上說,照片比繪畫更能反映現(xiàn)實,它幾乎是絲毫不差(差別的只是精度)地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將現(xiàn)象還原至本來面目。
    繪畫若在這一點上與其一較短長,必然技藝不如。
    這也許是十九世紀以來寫實主義繪畫不在占據(jù)主流的原因之一。
    無論畫家的技巧如何高超,對視角、光線、位置的把握如何準確,都不如攝像機的精確-那種不帶人為主觀色彩的、近于無情的精確。
    畫家是有感情的人(即使他強調(diào)自己是在“客觀”地描繪),而這種主觀色彩正是繪畫區(qū)別于攝影的標志,也是繪畫得以在更高的層面上超越攝影的簡單真實(機械真實)的資本。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論認為“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zhì)俱盛”,崇尚“氣韻生動”。
    這種“氣韻”并不是虛幻而與現(xiàn)實毫無瓜葛的,這種“真”同樣要求“對自然現(xiàn)象作大量詳盡的觀察和對畫面構圖作細致嚴謹?shù)陌才拧!?李澤厚:《美的歷程》169頁)中國五代畫家荊浩驚異于太行山之美,作了數(shù)萬本草圖,“方得其真”。
    這種“真”自然不是簡單的真實,畫家在作畫時,每一刻的心緒都不同,每一筆都是不同心緒的反映,繪成整體便是無數(shù)不同心緒的集合。
    可以說繪畫既是空間(平面)上點、線、色彩等的組合,又反映了時間上的心理凝積過程。
    在這一意義上說,一幅畫包含了無數(shù)幅畫,是無數(shù)個心理活動凝積的產(chǎn)物。
    因此畫是“流動”的,即“美在流動之中”(9頁)。
    或認為就算攝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動”的,那么錄像總該是“流動”的,它真實記錄了事件的前后過程,應該是最真實的“真”。
    我認為錄像只是有限張(或者無數(shù)張)照片的連續(xù)展示而已,它在本質(zhì)上仍然是相片,仍然只是機械的真實。
    無論多長的錄像,它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注定它不能反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
    一幅畫或許只描繪了一幅圖景,卻可以蘊藏著無限的剎那,而相片雖然也可以讓人聯(lián)想,卻因為它過于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剝奪了欣賞者想象的權利,想象的空間喪失了,藝術性也就隨之削減了。
    攝影的過程是機器的運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實質(zhì)(85頁)”,繪畫是畫家用畫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緒、情感、記憶創(chuàng)作出的給欣賞者以無盡想象空間的藝術品。
    這也許已經(jīng)決定了二者在藝術性上的區(qū)分了。
    后記:由于時間關系,沒能將全書看完,對于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沒有充分領會,很多觀點都是在我“斷章取義”甚至誤解了原意的基礎上得出的,算是很大的冒犯。
    其中的關于“美”、“藝術”的定義主要參照董紹春老師的理論,然后用來分析宗白華先生的理論,多有不當之處。
    在閱讀《美學散步》之前,我已經(jīng)先看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于是拿二者相關的部分比較,引用部分一般都標出了原文頁碼。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二
    縱觀中國歷史的演變,托舉出多少的傳奇文明,各種思想、文化交互更迭,新舊更替循環(huán)往復,《美學三書》告訴我們“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歷史地具體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發(fā)現(xiàn),文藝的存在及發(fā)展仍有其內(nèi)在邏輯?!闭缋蠋熒险n曾提到過的,在物質(zhì)資源缺乏的時期,精神領域如藝術、哲學卻可以相對繁榮的發(fā)展,因為它們較少依賴于物質(zhì)條件,而正好作為黑暗現(xiàn)實的對抗心意而出現(xiàn)。
    如魏晉時期,連綿戰(zhàn)禍,經(jīng)濟萎縮,但其思辨哲學所達到的純粹性和深度上,卻是空前的。以天才少年王弼為代表的魏晉玄學,不但遠超繁瑣和迷信的漢儒,而且也勝過清醒和機械的王充。時代畢竟是前進的,這個時代是一個突破數(shù)百年的統(tǒng)治意識,重新尋找和建立理論思維的解放歷程。再如宋朝,在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況下,繪畫的主題從仕女牛馬、具體人事轉(zhuǎn)到自然對象、山水花鳥。它是歷史行徑、社會變異的間接曲折的反應。而以要求自身與自然合為一體為教義,希望從自然中吮吸靈感或了悟,來擺脫人事的羈絆,獲取心靈的解放。以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為摹畫對象即使這一思想在繪畫上的體現(xiàn)。它們早就有聯(lián)系了,并構成了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成熟的思想條件。
    由此可見,藝術與社會條件是有著某種深層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這種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相互作用上,可能就是一種反作用,二者一消一漲,似是在尋求一種物質(zhì)與精神的平衡。然而,總觀歷史的軌跡,時代還是在不斷進步發(fā)展著的,不管是物質(zhì)進步還是精神進步,都是在推動著人類文明向前進!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三
    當我把《美學散步》從圖書館給借回來后,發(fā)現(xiàn)它的內(nèi)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全是專業(yè)術語而且文謅謅的學術著作,而是文辭優(yōu)美、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的美學奇葩。
    閱讀這本書確實是一種享受,宗白華先生用他抒情的筆觸、透徹的感悟引領讀者體味中西藝術的精髓,待我們“散步”歸來,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靈和靈魂得到了很好的凈化和升華。宗白華先生用自己的心靈和靈魂感受著世間萬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暢美妙的文字將其訴諸筆端。在宗先生看來,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絕對是非邏輯的,亞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體系性思想,莊子在“散步”中領悟到了宇宙的玄妙,達·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諦。在各種美學現(xiàn)象和藝術門類之間,“散步”是梳理美學、藝術學思想、親近藝術靈動的方法;在中西美學之間,“散步”是凸顯中國傳統(tǒng)美學個性精神的方式。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上網(wǎng)搜索過一些關于宗白華先生的信息,原來宗白華先生與朱光潛、蔡儀、高爾泰、李澤厚并稱為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治學特點是不建體系,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就正如劉小楓對宗白華先生的評價那樣:“作為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根本立場是探尋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chuàng)造,在宗白華先生那里,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使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生成和開展于軍事和學術危機的特殊的歷史時期,古老的祖國既面臨政治、軍事的壓力,又面臨學術的危機。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風潮中,他并不隨波逐流,堅持以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為參照,凸顯古典美學的梳理和闡發(fā)。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導我們?nèi)バ蕾p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他曾坐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前默默領略了一小時,我不禁為宗先生對藝術對美近乎癡狂的態(tài)度而慚愧,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繁華社會中,已經(jīng)很少有人可以有著這么平靜的心態(tài)去欣賞藝術。我不但要吸取宗白華先生的美學知識,也要學習宗白華先生對待藝術的那種態(tài)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藝術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趨向玉的`美:內(nèi)部有光榮,但是含蓄的光榮,但是這種光榮是極絢爛又極平淡?!庇纱丝梢姡瑢τ谲饺爻鏊拿篮湾e采縷金的美,宗白華先生更加偏向于前者。
    如果要我在這兩種美中做選擇,我也會選擇前者,因為芙蓉出水的美真實而且天然。正如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油畫相比,我更喜歡中國的水墨畫的淡雅和簡單,其實詩詞畫都類似,有時候太滿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適當?shù)牧舭撞攀歉呤帧?BR>    宗白華先生在發(fā)現(xiàn)美的時候,態(tài)度既是超脫的,又是入世的,他為我們讀者展示了一個極美的人生和宇宙,這里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宗白華先生從一丘一壑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fā)現(xiàn)了它丘一壑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fā)現(xiàn)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正是這種景致的準確描繪。
    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宗白華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靈光的高僧,中國美學遇到他真可謂幸運,他學貫中西,中國美學特色被熔煉出并標舉,最終被貫入了一種深沉摯厚的生命意識。一切美的光是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赐赀@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學散步》,感覺正如編者在重版說明中講到的:“我們思念那拄著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們品味著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愿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BR>    我們要從宗先生成功的學術研究中吸取營養(yǎng),在積極吸納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時,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力凸顯民族文化的個性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因其獨特的個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顯出奪目的光榮。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四
    前段時間聽說送了我一本書名字叫《美學三書》——李澤厚,雖然忙著復習還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覺得美學實在沒什么研究的必要,總是沒有法學這么實用!看之前有個問題:美學是用來禁錮審美觀的嗎?看完之后覺得并不是這樣的,還是很不錯的一本書,《美學三書》是李澤厚先生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自己美學思想的專著,本書分為《美學歷程》、《華夏美學》和《美學四講》三部分,查了一下相關資料,這本書被認為是五十年代美學論戰(zhàn)中三派(李澤厚、朱光潛、蔡儀)之一,其特色是現(xiàn)代哲學觀念和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融合,我還是對哲學部分比較感興趣。
    第一書《美學歷程》沒想到中國歷史就是一段美得歷程,李先生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做了一個描述和概括,諸如有遠古藝術“龍飛鳳舞”殷周青銅藝術的“獰歷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假如承認《美學歷程》的魅力在于它深刻的思想的話,那這個思想不只關于其他東西,而且關涉中華精神的命運,它表達了從孔孟老莊的建立到以《紅樓夢》的標志的儒道思想的沒落吧,其中具體表現(xiàn)在屈原、李白、陶淵明……這些人身上吧,中華精神由天人合一所規(guī)定,儒道以及后面的禪啊宗啊都是這樣從不同維度所闡述,他們并不對立反而是互補的,中國古人吧人與自然得關系解釋到另一種境界,有別于西方思想,也就是人生存于天地,賞玩山水,寄情自然,也當然的寫出很多唯美古詩,這種思想貫穿在中國哲學、文化、藝術以至于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先秦的開端、盛唐的'繁華和晚晴的沒落似乎就是這一命運的不同形態(tài)。
    啊由于時間關系中間的《華夏美學》就不寫了……。
    最后是《美學四講》我最喜歡這一部分,結構嚴密、氣勢恢宏,不單說了現(xiàn)代流行的中外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的高度,討論美與人本體的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方程式,這一書分了四部分:美學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藝術是什么,里面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得哲學,美屬于哲學范疇,而美感則是心理學的范疇,但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上來談論,我覺得歸根到底關于美和美感什么的問題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和研究,這不僅是美和美感的研究的出發(fā)點更是美和美感的歸宿。
    不過這本書真的不錯,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不過不要借我的哦,呵呵,
    啊時間不早了呀,本來還想寫點其他的東西,還是早些休息吧,不然明天又要晚點了。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五
    宗白華先生統(tǒng)論東西,涉及到的內(nèi)容廣雜精微,從雕刻到繪畫、詩文、哲學,均有敘述??v向上,時間跨度也大,但有很多的論述都落點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一是老莊大行其道,梵剎旁入,清談盛行,哲學玄學發(fā)展,一是文藝興起,文學脫離政教走向抒情,文學批評理論發(fā)展,繪畫書法亦大有成就。乍而觀之,的確訝異于“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通脫渾然。但細思這種清玄的美,立于昏暗動蕩的時局上,大小謝再清發(fā)圓美,也無法消退南渡悲哀,后來北齊南梁亂局昏聵更不必論。從這個角度上再回到“道”與“自然”,我無法不說除了純粹美學的享受外,還有一絲堵塞。有時候我覺得魏晉的純?nèi)怀摽傆戌R中月水中花的虛無縹緲之感?;蛟S正因現(xiàn)實之岌岌可危才更轉(zhuǎn)向于無垠的藝術天地,但苦悶與憂愁難以根除,總會在一些細微末節(jié)之處顯露。不過酒藥之盛,玄言之虛,性情之奇,成為流俗后再觀就不復原初之味了,既然逐漸成為定式,后人只需神往金谷宴集的風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