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是一種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我注重均衡營養(yǎng)的攝入。如何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和壓力?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能夠提高自己的總結寫作水平。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一
本文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通訊》中的一篇說明文。
教材及學情分析:
馬拉松比賽學生在平時應有所了解,但是學生看到的就是那熱熱鬧鬧的比賽場面,對它的來歷并無詳細了解,而課文則對這些知識進行了具體的介紹。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了兩千五百年前發(fā)生在馬拉松的一個故事,后一部分講馬拉松運動項目。作者從介紹激烈的馬拉松之戰(zhàn)入手,再講述菲利比斯戰(zhàn)后犧牲自己的生命完成任務的過程。課文盡管對送信的過程沒有展開形象而生動的描述,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愛國英雄。層次分明的描寫,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句子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通過閱讀理解詞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層次。知道馬拉松比賽的來歷、意義,學習菲利比斯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4、提高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并進一步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會認、寫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句子的意思,通過閱讀理解詞句,理清課文層次。
教學難點:
(1)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了解馬拉松運動的來歷。
(2)讀課文學習菲利比斯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課前準備:
學生:查資料了解馬拉松的情況及馬拉松比賽中感人的故事和人物。
教師:課件。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激發(fā)興趣。
1、檢查詞語,正音。
(野心勃勃、奮起反抗、大獲全勝、翹首以待、菲利比斯、極度疲勞、筋疲力盡、奧林匹克)。
2、馬拉松是什么?用對號或叉號做出判斷。
a、一個波斯小漁村的名字。
b、一個希臘小漁村的名字。
c、一場戰(zhàn)爭的名字。
d、奧運會的傳統(tǒng)項目。
3、回憶課文主要內容。
二、著手比賽,初步感知。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馬拉松這一運動項目呢?(4-5自然段)。
1、默讀4----5自然段,試著完成填空題。
課件出示:
填空題:
(1)、()年,第()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把從()到()作為一個比賽項目。
(2)、()年,確定馬拉松比賽的距離為()。
2、指名回答填空。
3、理解“全長42千米195米”的長度之長。我們的操場一圈大約140米,我計算了一下,這樣的操場得跑301圈。
三、重點研讀,感悟體驗。
過渡:為什么要將如此艱難的比賽列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呢?(紀念馬拉松之戰(zhàn),紀念那位把勝利喜訊帶給人民的英雄。)(板書:紀念)。
學生質疑。
(一)決戰(zhàn)之重要。
1、男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課件出示:兩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國對希臘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希臘人民奮起反抗,以一萬人對付波斯帝國的十萬大軍,在海邊一個叫馬拉松的小漁村和敵人展開了決戰(zhàn),結果大獲全勝。)。
2、理解“決戰(zhàn)”,體會贏得戰(zhàn)爭的重要性。
3、抓住關鍵詞語理解戰(zhàn)爭勝利的來之不易。(通過“一萬”、“十萬”和“野心勃勃”等詞語體會。)。
4、有感情地朗讀。
(二)英雄之偉大。
1、遠在40千米之外的首都雅典同胞他們都在(翹首以待)??墒窃诋敃r,人們只能通過什么方法傳遞消息?(靠人跑去傳話)從40千米外傳遞消息,可是個艱巨的任務,但是誰完成了?(菲利比斯)。
體會長跑的艱難。
1、出示句子:“他跑啊,跑啊,終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門?!?BR> 自己讀句子,你體會到什么?
2、他怎么會跑得如此艱難?僅僅因為路程太長嗎?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相關的語句。
(課件出示:為了把勝利的喜訊報告給首都翹首以待的同胞,戰(zhàn)士菲利比斯不顧傷痛、饑餓和極度的疲勞,從馬拉松出發(fā),向雅典跑去。)。
3、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傷痛”、“饑餓”、“極度的疲勞”、“戰(zhàn)士”等詞語理解。
4、角色體驗。
菲利比斯,你已饑腸轆轆,你能堅持下來嗎?
菲利比斯,你剛從戰(zhàn)場上下來,身體已是極度的疲勞,你就不能休息片刻再出發(fā)嗎?
5、出示畫面,想象他在森林中遇到的困難,指名說一說。
練筆:他還會遇到什么困難?
(課件出示:雖然,但是他。
雖然,但是他。)。
6、教師引讀加深理解。
感悟英雄之偉大。
1、(課件出示:
到達雅典的時候,他已經(jīng)筋疲力盡,他用盡最后的力氣,向迎接他的人們高呼:“我們勝利啦!”隨即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齊讀。
2、感受菲利比斯“筋疲力盡”的程度。
3、朗讀體會。
4、交流提升。
同學們,這是一位怎樣的戰(zhàn)士呀?感受菲利比斯的勇敢堅強、堅持不懈、熱愛愛國。
5、齊讀第二自然段,抒發(fā)情感。
(課件出示:為了把勝利的喜訊報告給首都翹首以待的通報,戰(zhàn)士菲利比斯不顧傷痛、饑餓和極度的疲勞,從馬拉松出發(fā),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終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門。到達雅典的時候,他已經(jīng)筋疲力盡,他用盡最后的力氣,向迎接他的人們高呼:“我們勝利啦!”隨即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6、整體回歸。
他是英雄,可文中的英雄不止他一個。(包括他在內的參加了馬拉松戰(zhàn)斗的那一萬名戰(zhàn)士,他們都是英雄。)。
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馬拉松之戰(zhàn)的勝利,希臘的歷史也將重新改寫。讓我們記住這場馬拉松之戰(zhàn),記住這些英雄,去弘揚馬拉松的精神和品質。
四、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2、教師總結。
同學們,“馬拉松”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而是精神的體現(xiàn),品質的象征。無論何時何地,都需要這些精神和品質。
五、作業(yè)超市:
1、復述這個故事。
2、想象菲利比斯是怎樣跑到雅典的,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寫一寫。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二
文本解讀:
《早》是一篇文質優(yōu)美的游記課文。通過對三味書屋的陳設、臘梅花以及魯迅課桌上的“早”的來歷的描述,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課文有兩個部分寫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對臘梅花的刻畫。由聞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顏色、形狀,把臘梅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字里行間充滿喜愛、贊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運用,由臘梅花的清香純凈,開的最早,引出魯迅桌上“早”的來歷,進而講到“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臘梅清純的特點與魯迅高潔的人格品質,多有相似之處。所以選好切入點,緊抓主線,通過朗誦、對比,體悟魯迅的高潔品質,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梅花的“早”與魯迅“早”的相似之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能夠理解并學習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直奔主題。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生齊讀課題)《早》,板書課題。
2、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自學、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交流。
3、你知道文章寫了誰的“早”?
(板書:梅花魯迅)。
4、對,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課文是怎樣寫梅花的早的呢?
【設計意圖】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課伊始,引導學生復習第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在回憶、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學習收獲,從而增強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樣的安排達到三個目的:回顧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下面的教學提供切入點,從而直接抓住主線,直奔主題展開研究。
二、精讀課文,體悟“早”的含義。
1、學習第五自然段,研讀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圖,學生欣賞。
(2)你覺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發(fā)言。
(3)課文中又是怎樣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句子,多讀幾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滿樹”體會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潤澤透明”“冰清玉潔”等體會梅花的美;由“飄香而送暖”再聯(lián)系前文“清香純凈疏淡”體會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風”等體會梅花的早。)。
(4)聯(lián)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時候去三味書屋的?(深冬釀雪的天氣)。
在這樣的季節(jié),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卻開得這么盛、這么美、這么香、這么早,
難怪成為詩人贊頌的對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絕句》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學生朗誦,交流,體會梅花品格。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教學中首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讓學生誦讀,感悟,選擇自己覺得特別好的交流,讀得多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潛藏在文本中的細節(jié),從而體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學生對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出示詩歌讓學生反復誦讀,拓寬了文本,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梅花品質的了解,豐富了主題。
2、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讀魯迅的“早”
(1)出示:早哇!魯迅的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提示:過渡句,由梅花的早過渡到寫魯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魯迅為什么要刻這個“早”?
(3)魯迅為什么會遲到?你能替他找到遲到的理由嗎?這個理由能打動人嗎?
(4)理解課文,相機出示填空。
因為,所以。(魯迅遲到的原因)。
雖然,但是。(替魯迅辯解)。
即使,魯迅也。(魯迅沒有解釋的原因)。
(提示:通過“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體會魯迅因為父親生病的忙碌。通過“默默”“再也”“輕輕”等看出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思考:如果你是魯迅的老師,聽了這樣的解釋會原諒魯迅嗎?魯迅為什么沒有向老師解釋呢?進一步理解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
【設計意圖】魯迅因為照顧父親而遲到應該能夠得到老師的理解,然而魯迅沒有辯解。這里的細節(jié)描寫值得我們注意,只有充分挖掘這些細節(jié),才能夠洞悉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三組關聯(lián)詞語,一面尋找魯迅可以說服老師的理由,一面思索魯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沖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內心,讓學生形成共鳴,從而領悟到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6)是啊,這個“早”難道僅僅刻在魯迅的書桌上嗎?
【設計意圖】一個反問句將學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從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內涵。
(7)刻下了這個“早”之后,魯迅遲到過嗎?齊讀“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BR> 出示填空:
從那以后,魯迅依然在當鋪和藥鋪之間奔波,然而他。因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讀這段話,體會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質。
簡介魯迅成就。
【設計意圖】發(fā)揮學生的想象,通過填空,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再也沒有遲到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學生明白,目標的實現(xiàn)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撐,是需要有恒心的。對魯迅的簡介讓學生明白正是有著這種恒心毅力,正是魯迅要求“時時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輝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寫魯迅的“早”為什么又要寫梅花呢?梅花和魯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文章為什么以“早”為題目?(抓住“清晨”“春天”“東風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時時早,事事早”理解魯迅的“早”的含義,從而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
學生自由朗讀,尋找依據(jù)。
因為梅花,魯迅。所以。
【設計意圖】借助關聯(lián)詞語填空將課文主題揭示出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結。
魯迅與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質,寫梅花的“早”就是為了襯托魯迅的“早”,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魯迅就是這樣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最后終于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寫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課后請大家搜集有關魯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閱讀感悟。
教學反思:
整個課堂設計圍繞重點,緊抓主線,循序漸進。誦讀環(huán)節(jié),既注意整體效果又能兼顧個體的個性朗讀;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既有關聯(lián)詞語對課文的概括訓練,又有魯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訓練,在教學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導思想,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
一、一線串珠,直奔主題。
在執(zhí)教伊始我緊抓課題“早”直奔主題,引導學生找到課文敘述的重點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然后直奔重點段落深入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析問題,這樣貫穿全課,一珠串線,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個過程的,在引導學生。在研讀梅花的“早”時我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態(tài),再出示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對照圖片,結合課文文字讓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補充梅花的詩句,加深認識,逐步深入。
三、語言訓練,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學生的語言訓練,在梅花環(huán)節(jié),通過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描述梅花的過程就是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的過程,通過自己眼中的梅花與文章中的梅花相對應,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在研讀魯迅“早”的故事時,我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相機出示三組關聯(lián)詞語要求學生按要求填空,讓學生在辯與不辨中尋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魯迅辯與不辨背后的深意,從而理解魯迅嚴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著出示魯迅的成就介紹,讓學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離不開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教育學生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學習了梅花的“早”與魯迅的“早”之后,我拋出文章為什么要寫他們的“早”,引導學生尋找相似之處,從而理解作者用意,升華文章主題,水到渠成。
當然,當然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在過渡與教師語言的精煉上還要繼續(xù)努力。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三
文本解讀:
《早》是一篇文質優(yōu)美的游記課文。通過對三味書屋的陳設、臘梅花以及魯迅課桌上的“早”的來歷的描述,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課文有兩個部分寫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對臘梅花的刻畫。由聞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顏色、形狀,把臘梅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字里行間充滿喜愛、贊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運用,由臘梅花的清香純凈,開的最早,引出魯迅桌上“早”的來歷,進而講到“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臘梅清純的特點與魯迅高潔的人格品質,多有相似之處。所以選好切入點,緊抓主線,通過朗誦、對比,體悟魯迅的高潔品質,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梅花的“早”與魯迅“早”的相似之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能夠理解并學習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直奔主題。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生齊讀課題)《早》,板書課題。
2、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自學、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交流。
3、你知道文章寫了誰的“早”?
4、對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
二、精讀課文,體悟“早”的含義。
1、學習第五自然段,研讀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圖,學生欣賞。
(2)你覺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發(fā)言。
(3)課文中又是怎樣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句子,多讀幾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滿樹”體會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潤澤透明”“冰清玉潔”等體會梅花的美;由“飄香而送暖”再聯(lián)系前文“清香純凈疏淡”體會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風”等體會梅花的早。)。
2、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讀魯迅的“早”。
(1)出示:早哇!魯迅的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提示:過渡句,由梅花的早過渡到寫魯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魯迅為什么要刻這個“早”?
(3)魯迅為什么會遲到?你能替他找到遲到的理由嗎?這個理由能打動人嗎?
(4)理解課文,相機出示填空。
因為,所以。(魯迅遲到的原因)。
雖然,但是。(替魯迅辯解)。
即使,魯迅也。(魯迅沒有解釋的原因)。
(6)是啊,這個“早”難道僅僅刻在魯迅的書桌上嗎?
(7)刻下了這個“早”之后,魯迅遲到過嗎?齊讀“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BR> 3、思考:作者寫魯迅的“早”為什么又要寫梅花呢?梅花和魯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文章為什么以“早”為題目?(抓住“清晨”“春天”“東風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時時早,事事早”理解魯迅的“早”的含義,從而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
【設計意圖】借助關聯(lián)詞語填空將課文主題揭示出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結。
魯迅與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質,寫梅花的“早”就是為了襯托魯迅的“早”,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魯迅就是這樣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最后終于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寫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課后請大家搜集有關魯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閱讀感悟。
教學反思:
整個課堂設計圍繞重點,緊抓主線,循序漸進。誦讀環(huán)節(jié),既注意整體效果又能兼顧個體的個性朗讀;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既有關聯(lián)詞語對課文的概括訓練,又有魯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訓練,在教學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導思想,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
一、一線串珠,直奔主題。
在執(zhí)教伊始我緊抓課題“早”直奔主題,引導學生找到課文敘述的重點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然后直奔重點段落深入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析問題,這樣貫穿全課,一珠串線,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個過程的,在引導學生。在研讀梅花的“早”時我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態(tài),再出示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對照圖片,結合課文文字讓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補充梅花的詩句,加深認識,逐步深入。
三、語言訓練,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學生的語言訓練,在梅花環(huán)節(jié),通過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描述梅花的過程就是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的過程,通過自己眼中的梅花與文章中的梅花相對應,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在研讀魯迅“早”的故事時,我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相機出示三組關聯(lián)詞語要求學生按要求填空,讓學生在辯與不辨中尋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魯迅辯與不辨背后的深意,從而理解魯迅嚴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著出示魯迅的成就介紹,讓學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離不開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教育學生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格。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四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并能理解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并能試背描寫梅花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閱讀、思考,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梅花,能按順序對照插圖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閱讀中感受魯迅先生那種“為革命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的偉大精神,樹立起珍惜時間的觀念。
學習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談論“早”
1、教師板書:早。
2、設問:想到什么?
3、揭示課題,齊讀。
4、設問: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師歸納小結:為什么要用“早”做課題?“早”有什么來歷?含義是什么?
二、初讀課文,了解“早”
1、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讀準生字詞的讀音,并能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詞語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記號,可以問問同桌,還不能解決的準備提問。
2、指名讀文,相機正音。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匯報自己讀懂的地方,并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4、匯報自己在讀文過程不懂的地方。
5、師生通過讀文、討論等方式共同解決。
三、選讀課文,感悟“早”
1、在這篇課文中,你最喜歡哪節(jié)?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一節(jié)?
2、指名讀學生自己選定的小節(jié),感情朗讀匯報,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四、精讀課文,品悟“早”
1、課文哪幾節(jié)與“早”有關?(5~8小節(jié))。
2、精讀5~8小節(jié),課文一共寫了哪幾種“早”?
3、品評兩種“早”的異同。請同學們任選一種“早”進行批注式閱讀,如“你讀懂了什么?”或者“這一節(jié)主要寫了什么?”等??稍谖恼碌呐赃厡懴伦约旱母邢搿l(fā)現(xiàn)等,準備匯報。
4、根據(jù)學生匯報的順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a、學生匯報第五節(jié)的內容:
a、這一節(jié)主要寫了梅花的冰清玉潔的韻致和梅花開花的早。
b、課文寫的梅花美嗎?理解“冰清玉潔”,能通過你的讀使我們感受到嗎?
c、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d、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記在自己的心里嗎?
e、課文為什么要寫梅花的“冰清玉潔”和開花時的早?
b、學生匯報第六節(jié):
a、這一節(jié)主要寫了魯迅書桌上“早”的來歷。
b、說說自己讀完后有什么樣的感受?
c、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話。
d、你覺得這個“早”字與寫梅花有聯(lián)系嗎?
五、聯(lián)系實際,深化“早”
1、師小結過渡,并引讀最后一節(jié)。
2、“東風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學到這兒,你最想說什么?
六、圖文對照,聯(lián)系“早”
1、再讀課文,了解寫作的順序。
2、圖文對照,了解三味書屋的方位。
3、自由練說,指名說。
4、試對教室練說。
七、總結課文,升華“早”
作者由蠟梅的清香純凈引出魯迅書桌上“早”的來歷,進而彰顯魯迅“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的人格品質,希望同學們也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勇做“東風第一枝”!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五
文本解讀:
《早》是一篇文質優(yōu)美的游記課文。通過對三味書屋的陳設、臘梅花以及魯迅課桌上的“早”的來歷的描述,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課文有兩個部分寫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對臘梅花的刻畫。由聞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顏色、形狀,把臘梅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字里行間充滿喜愛、贊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運用,由臘梅花的清香純凈,開的最早,引出魯迅桌上“早”的來歷,進而講到“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臘梅清純的特點與魯迅高潔的人格品質,多有相似之處。所以選好切入點,緊抓主線,通過朗誦、對比,體悟魯迅的高潔品質,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梅花的“早”與魯迅“早”的相似之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能夠理解并學習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直奔主題。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生齊讀課題)《早》,板書課題。
2、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自學、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交流。
3、你知道文章寫了誰的“早”?
(板書:梅花魯迅)。
4、對,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課文是怎樣寫梅花的早的呢?
【設計意圖】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課伊始,引導學生復習第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在回憶、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學習收獲,從而增強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樣的安排達到三個目的:回顧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下面的教學提供切入點,從而直接抓住主線,直奔主題展開研究。
二、精讀課文,體悟“早”的含義。
1、學習第五自然段,研讀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圖,學生欣賞。
(2)你覺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發(fā)言。
(3)課文中又是怎樣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句子,多讀幾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滿樹”體會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潤澤透明”“冰清玉潔”等體會梅花的美;由“飄香而送暖”再聯(lián)系前文“清香純凈疏淡”體會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風”等體會梅花的早。)。
(4)聯(lián)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時候去三味書屋的?(深冬釀雪的天氣)。
在這樣的季節(jié),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卻開得這么盛、這么美、這么香、這么早,
難怪成為詩人贊頌的對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絕句》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學生朗誦,交流,體會梅花品格。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教學中首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讓學生誦讀,感悟,選擇自己覺得特別好的交流,讀得多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潛藏在文本中的細節(jié),從而體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學生對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出示詩歌讓學生反復誦讀,拓寬了文本,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梅花品質的了解,豐富了主題。
2、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讀魯迅的“早”
(1)出示:早哇!魯迅的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提示:過渡句,由梅花的早過渡到寫魯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魯迅為什么要刻這個“早”?
(3)魯迅為什么會遲到?你能替他找到遲到的理由嗎?這個理由能打動人嗎?
(4)理解課文,相機出示填空。
因為,所以。(魯迅遲到的原因)。
雖然,但是。(替魯迅辯解)。
即使,魯迅也。(魯迅沒有解釋的原因)。
(提示:通過“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體會魯迅因為父親生病的忙碌。通過“默默”“再也”“輕輕”等看出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思考:如果你是魯迅的老師,聽了這樣的解釋會原諒魯迅嗎?魯迅為什么沒有向老師解釋呢?進一步理解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
【設計意圖】魯迅因為照顧父親而遲到應該能夠得到老師的理解,然而魯迅沒有辯解。這里的細節(jié)描寫值得我們注意,只有充分挖掘這些細節(jié),才能夠洞悉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三組關聯(lián)詞語,一面尋找魯迅可以說服老師的理由,一面思索魯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沖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內心,讓學生形成共鳴,從而領悟到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6)是啊,這個“早”難道僅僅刻在魯迅的書桌上嗎?
【設計意圖】一個反問句將學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從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內涵。
(7)刻下了這個“早”之后,魯迅遲到過嗎?齊讀“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BR> 出示填空:
從那以后,魯迅依然在當鋪和藥鋪之間奔波,然而他。因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讀這段話,體會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質。
簡介魯迅成就。
【設計意圖】發(fā)揮學生的想象,通過填空,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再也沒有遲到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學生明白,目標的實現(xiàn)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撐,是需要有恒心的。對魯迅的簡介讓學生明白正是有著這種恒心毅力,正是魯迅要求“時時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輝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寫魯迅的“早”為什么又要寫梅花呢?梅花和魯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文章為什么以“早”為題目?(抓住“清晨”“春天”“東風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時時早,事事早”理解魯迅的“早”的含義,從而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
學生自由朗讀,尋找依據(jù)。
因為梅花,魯迅。所以。
【設計意圖】借助關聯(lián)詞語填空將課文主題揭示出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結。
魯迅與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質,寫梅花的“早”就是為了襯托魯迅的“早”,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魯迅就是這樣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最后終于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寫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課后請大家搜集有關魯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閱讀感悟。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六
3、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邁進后院,去欣賞那帶來陣陣清香的蠟梅花吧!
二、賞花。
預設:2數(shù)量多(邁進后院,蠟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
a、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b、哪里最能看出多呢?
c、誰能讓這滿滿的一樹梅花開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出示圖片)。
3顏色漂亮(那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花瓣潤澤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a、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b、那里最能體現(xiàn)出梅花的美?
c、找找這段話中描寫顏色的詞語,品一品,到底美在哪里?
d、誰能向我們描述一下這琥珀和玉石有什么特點?。?BR> e、課文中用到了哪個詞語?(潤澤透明)。
f、再讀讀這句話,你還能發(fā)現(xiàn)梅花的什么特點嗎?(冰清玉潔)。
g、板書:冰清玉潔。
冰清玉潔就是像冰那樣透明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純潔??磥?,作者把梅花當成了人一樣看待。
聽了你們的介紹,教師忍不住想去看看那梅花究竟有多美,你們的心情是不是和老師一樣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讓我們用朗讀來贊一贊它。
5特點早(梅飄香而送暖,梅花開的時候,正著春天的到來。二十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板書:開得最早。
a、從哪里能看出梅花的這個特點呢?
b、對于這句話,你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花信風:花開時吹來的風。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jié)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而,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jié)的標志。
c、一候:一年有二十四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讓我們捧起書本,讓這最早開放的梅花盛開在我們五(1)班的教室里。
三、悟早。
1、過渡:通過剛才同學們的交流,你們最喜歡的是梅花的哪一個特點呢?
2、我們偉大的作家魯迅先生也有著梅花這令人敬佩的品質,讓我們讀讀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板書:魯迅。
師:讀讀魯迅的故事,畫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一會可以把你的體會和同學們一分享。
2、學生交流。
出示:從那以后,魯迅上學以后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
“從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
魯迅為什么遲到?
(父親生病,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
魯迅有沒有解釋遲到的原因?
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關鍵詞體會魯迅遲到是迫不得已的。
魯迅為什么不為自己解釋呢?
扣住“沒有說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輕輕地刻”“從那以后”等詞語體會:魯迅從小嚴格要求自己,雖然是不得已才遲到,但他不為自己找任何借口,牢記老師的教導,樹立了時時早,事事早的信念,為此奮斗了一生,我們也要像他一樣。
相機板書: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
3、課件出示: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學梅花,作“東風第一枝”。
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陰)。
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要學梅花,學魯迅,珍惜時間,時時早,事事早。)。
課件出示我們要學,要。
4、再次討論作者為什么要寫梅花?
學生自由發(fā)言,(梅花開得最早,而魯迅時時早,事事早。)。
相機板書:魯迅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
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用臘梅花開得早、冰清玉潔來比喻魯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臘梅花一樣。)。
三、總結拓展。
1、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早”為題目?
(“早”字不僅寫出了梅花的品質,也寫出了魯迅“時時早,事事雖,奮斗一生”的堅定信念。突出了這篇文章的主題。)。
魯迅珍惜時間,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對敵人,他橫眉冷對,對朋友,他滿腔熱情,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作品。老師推薦你們讀讀《朝花夕拾》這本文集。
四、作業(yè)設計。
2、推薦閱讀《朝花夕拾》。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七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郝副營長對未來完美的憧憬和關心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懂得這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學習生字詞。
3、有感情讀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郝副營長廣闊的胸懷和對未來完美的憧憬。
2、理解郝副營長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詞,簡介作者。
燈光,我們都十分熟悉,平時并不個性注意它。然而,我們這天要學的《燈光》一課,卻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堅,當代著名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后創(chuàng)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
二、生讀題,再讀學習提示:看看學習這篇課文,要我們解決哪些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 狈謩e是誰在什么狀況下說的?3.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課件,檢查預習狀況。
1、檢查對以下詞語的理解:挺進、豫皖蘇、圍殲戰(zhàn)、突擊連、
憧憬、千鈞一發(fā)、璀璨、交通溝、胸墻。
2、學生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說一說。再抽生說。
四、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此刻,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此刻,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寫的是此刻,其余寫的都是往事。引導學生悟文章寫作方面的特色。(倒敘、前后照應)。
3.交流。
(“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xiàn)三次。第一次是清明節(jié)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忽然背后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說這話的人也許是第一次來北京,也許是時過幾年又來北京,看到北京的美麗,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是出自內心的由衷贊美。
“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
下學習?!保?。
五、1.找找文中寫“燈光”的句子,想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筑,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第二句: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第三句: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他把頭靠在胸墻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第四句: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第五句: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zhàn)友來。)。
3.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個句子。
六、拓展話題,讀寫結合。
(設計理念:從“火光”引伸開發(f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所明白的革命先烈的事跡來談)。
(三)師對照板書總結全文:這天,當我們再一次回到“燈光”,說到“多好啊!”,不會忘記這天的“燈光”中有著那么多完美的期盼,除了感動,還有著無限的“懷念”。相信此刻能夠擦去“燈光”后的問號了,那么就把這點點“火光”與“燈光”一齊融入我們的朗讀中吧,再次讀課題。
板書設計:燈光。
--王愿堅。
看到:千萬盞燈。
一、引起回憶-聽到:多好啊。
看書、憧憬未來,關心下一代。
燈光:二、回憶往事-點燃書本。
三、懷念戰(zhàn)友-獻出寶貴生命無私奉獻。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八
教學目標:
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是,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幾分之一的分數(shù)表示。
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用數(shù)學眼光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要勤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情況下,其中的一份才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教學難點:把誰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誰的幾分之一。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
學具準備:2張長方形的紙片和一張圓形紙片,水彩筆和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師:在這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里,同學們想不想早點去春游呢?
師:好!讓我們看一段錄相,一起感受一下春游那熱鬧的場面吧?。úシ糯河武浵啵?。
師:在同學們喜歡的春游活動中,其實還蘊涵著許多數(shù)學知識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分蛋糕,認識二分之一。
(電腦出示兩個小朋友和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的主題圖。)。
師:小明和小麗帶了哪些好吃的?
師:(電腦突出4個蘋果并出示后面的問題)把4個蘋果分給小明和小麗2人,怎么分?(還可以怎么分?)(每人分的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誰來解釋:為什么要平均分?)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2個。(板書:2)。
師:(電腦突出2瓶礦泉水并出示后面的問題)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幾瓶?(板書:1)。
師:(電腦突出1個蛋糕并出示后面的問題)把1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多少個?(出示分蛋糕的過程)(半個)半個也就是二分之一個。(板書:1/2)。
師:誰能結合分蛋糕的過程說說你怎樣理解1/2?(幾名學生說完整后,電腦出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師邊說邊板書:寫作:1/2,讀作:二分之一。)(電腦閃動另一份)那么,這一份也是這個蛋糕的1/2。
2.試一試。
師: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一個蛋糕,找到了它的1/2,下面我們通過平均分一張長方形紙,找到它1/2。(電腦出示:試一試:拿一張長方形紙,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顏色,再在小組里交流。)。
小組活動。
師:誰來說說看,這個長方形紙的1/2指的是什么?(學生演示,電腦交互出示三種情況。)。
師: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
(二)小組合作,認識其他分數(shù)。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張紙的幾分之一嗎?并標出分數(shù)。(電腦出示情境和問題)。
小組活動。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jù)電腦交互出示分數(shù)1/3、1/4、1/5。說完分數(shù)的意義后,讓學生上黑板板書寫法和讀法。)。
(在學生說到1/4時,讓生判斷)下面哪個圖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畫“??”(書96頁,第2題)。
師:還能不能表示出其他的分數(shù)?
(電腦出示例4線段圖)。
師:這條線段上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什么分數(shù)表示?(電腦出示意義,并板書:1/10,十分之一)。
(三)小結分數(shù)和各部分的名稱。
師:(指到板書說)像1/2、1/3、1/5、1/10這樣的數(shù),都是分數(shù)。(板書課題:幾分之一)。
師:認識并板書1/2各部分的名稱。
師:你能說出黑板上其他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分別是什么嗎?
(四)比較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
師:請剛才在長方形紙上找?guī)追种坏耐瑢W坐到左邊兩組,在圓形紙上找?guī)追种坏耐瑢W坐到右邊兩組。
1.重點比較一組分數(shù)。
2.比較用長方形紙表示出的分數(shù)和用圓形紙表示出的分數(shù)。
師:請每個同學在你所在的大組中找一個同學,一起比較你們表示出的分數(shù)。(請幾組好朋友匯報。)。
小組活動后,請幾組同學上臺匯報怎么比的。
師:所以比較分數(shù)也要在同一標準下進行。
三、練習。
書上習題4、5。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九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戰(zhàn)地、圍殲、茂密、突擊、殲滅、注視、漆黑、陷入、憧憬、阻擊、點燃、性命、焦急”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表達順序。
4、從郝副營長在激戰(zhàn)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從郝副營長在戰(zhàn)斗中舍身為后續(xù)部隊引路的壯舉,理解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從郝副營長在激戰(zhàn)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的寬廣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從部副營長在戰(zhàn)斗中舍身為后續(xù)部隊引路的壯舉,學習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準備:
錄音帶、幻燈片。
教學方法:
讀、思、講、議、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整體感知。
1.導語:《燈光》這篇課文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是誰寫的呢?王愿堅是當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后創(chuàng)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小說。
2.通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認識生詞。
二、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xiàn)在,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xiàn)在,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寫的是現(xiàn)在,其余寫的都是往事。)。
2.學生自讀往事這部分內容,說說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學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說一說。再請幾個學生在全班說說,然后組織學生評議。
三、精讀往事部分內容。
1.學生默讀這部分內容,找出描寫“燈光”的句子,用筆勾畫下來。
2.學生匯報自己勾畫的句子。
第一句: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筑,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第二句: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第三句: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墻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第四句: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第五句: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zhàn)友來。
3.學生就這些重點句子自讀思考,互相討論。
(1)“我”為什么看到天安門廣場上千萬盞燈,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2)郝副營長注視著那幅圖,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3)郝副營長“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課文的題目是“燈光”,你覺得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嗎?
(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充分發(fā)言,積極討論。)。
5.有感情地朗讀回憶往事的這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事物——看(燈)。
燈光聯(lián)想——往事。
事物——想念戰(zhàn)友。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學會13生字;理解19個新詞語。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找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全面理解課文重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教具:
投影片、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什么時候)、(誰)、(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檢查詞義:蜿蜒依依送別積攢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說說讀后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勞。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yè);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導入: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說。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2)小溪發(fā)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么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么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導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勞,多么懂事。他不但幫助家里打柴,還采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話對他說?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里裝的是什么?
比較句子:
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火。
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么關聯(lián)?作者用第2句話來贊揚這個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lián)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钡模侵刚麄€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義。)。
5、小結:山里的孩子,利用課余的時間,去打柴、采藥材,他是多么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五、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課文按山里的孩子歸來的順序,先寫大山的孩子,背著柴火回來;再寫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贊揚了大山孩子的勤勞童年。)。
六、作業(yè)。
完成《作業(yè)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里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yōu)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里的孩子與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學了這篇課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yè)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延民()責()。
蜓()抿()漬()。
梢()贊()。
哨()攢()。
教學后記。
為了深入理解課文,啟發(fā)學生想象課文第5-8節(jié)所描寫的情景,然后用動作、語言表演出來,學生興趣較濃,效果較好。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能通過抓重點句的方法來理解課文;
2、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樸和勤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談話:
同學們,你們和山里的孩子交過朋友嗎?他們都喜歡干些什么?
一、導入。
1、這節(jié)課,老師也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這他就向我們走來了----(多媒體出示、配樂朗誦第一小節(jié))。
2、找重點句。
這是一位怎樣的孩子呢?你從哪句話看出來的?(出示重點句)。
3、讀重點句,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為什么說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4、出示學習提示。
二、講讀課文。
1、小組學習。
(1)輕聲讀課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體事例體現(xiàn)寫了山里孩子的勤勞。
(3)邊讀邊按順序用(1)(2)(3)......標出。
2、反饋。
(一)學習5、6、7小節(jié)。
1、學生說具體的體會到勤勞的事例,
2、找出課文內容讀出來,并說出從哪個詞中體會到勤勞。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讀這一段,你還體會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僅勤勞還很淳樸。
是啊,這是一個多么勤勞淳樸的山娃!
4、學生說從采藥材中體會到。
理解“積攢”的意思便體會到了勤勞。
5、學生說7小節(jié)能體會,從汗水和泥漬中體會到。
(1)女生讀第7小節(jié)。
(2)說說“撩、揩”的意思。
(3)自讀這一節(jié),你讀出了什么?(抿著小嘴微笑,勞動不怕累)。
那么請你也抿著小嘴對老師笑一個,是啊,你們可真是勤奮的孩子。
(二)、學習第4小節(jié)。
1、學生說從這段體會到勤勞,讀出相關句子。
2、出示動詞填空。
3、請學生自己換著讀一讀,體會動詞的準確性。
4、請學生小組研究讀,從中你能讀出什么(對路熟悉,路很遠)。
5、指名讀,看誰能讀出輕快,讀出熟悉的感覺。
6、齊讀。
山里的孩子就連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為勤勞的孩子。
(三)、學習2、3小節(jié)。
1、學生說事例。
2、反問:為什么這里也能體會,我們怎么也看不出?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出理由。
4、自讀這段,想想寫法上有什么特點?(體會擬人的寫法)。
5、出示句子比較。
讀句子--說不同----讀出不同。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6、小組合作學習。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小溪發(fā)出輕輕的流淌聲。
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7、品讀句子。
自讀--個別讀--齊讀。
8、學習第3小節(jié)。
(1)學生說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讀句子發(fā)現(xiàn)疑問。
為什么說裊裊升起的炊煙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
(3)你能用動作把他表示出來嗎?(動作表演理解)。
(4)男生讀句,女生表演。
(三)學習第8小節(jié)。
是的,這是一個多么勤勞的山娃,使我們情不自禁的說道。
1、齊讀: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讀最后一句,體會有何不同。
3、說說“哦”的含義。
4、在齊讀這一句。
三、總結全文。
1、認識了眼前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對山里的孩子說些什么呢?
2、學生說體會。
3、朗讀詩。
老師也有很多話要對這位山里的孩子說。千言萬語匯成一首詩。
《山娃子》。
歸來了,山娃子。
帶著一身的汗水、泥漬,
帶著一路的雨露、晚霞,
歸來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風、小溪、鳥兒,是您親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夢的小徑。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著一座大山。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四、課堂小練筆。
寫下要對山娃說的話。
作者郵箱:lqfmaomao@。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二
《背篼》是篇不長的小文章,但讀完后我的思緒萬千。
《背篼》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生活在山間村落的小男孩,在暑假,每天都要到大山深處去幫家里拾撿柴火補帖家用的事。在拾撿柴火的過程中,小男孩會順便給自家的妹妹采摘解饞的野山柿和采集一些藥材去到集市上換錢用于交下一學期的學費。每當夕陽西下,山中的小男孩背著滿滿的裝有木柴、藥材、野山柿的背篼,臉上面帶著微笑回到家里將這些物品交給爺爺、媽媽和妹妹的時候,我似乎看到了眼前這位純樸、愛勞動的山里孩子,他是多么的可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了我們這些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王子”們。我們在家很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少!或許會有小伙伴立即反對:我們又要做作業(yè)又要預習新功課,哪有時間幫家里做事嗎?那么我想問:平時沒時間,周末兩天總有時間吧!
在周末,當我們寫完作業(yè),吃遍爸爸、媽媽給我們備下的美食后就會出去瘋玩上很長的時間,那么玩的這些時間,我們可不可以節(jié)省下來幫媽媽出門買瓶醋;幫爸爸給花澆澆水;或者給下班后的爸爸、媽媽倒上一杯熱茶呢?這些小小的勞動看似簡單,但如果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之余堅持了,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爸爸、媽媽撫養(yǎng)我們長大是多么的不易,原來小小勞動后的感覺是那樣的美好。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三
說起背篼,大家會認為是用來裝東西的一種農(nóng)具,可在我的家鄉(xiāng)指的卻是一些進城專給人們背東西的農(nóng)民。他們的勤勞樸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得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媽媽在幺姨家玩到深夜才回家。在路上,我看見一些背篼露宿街頭,他們將自己的背篼平放在地上,背篼的出口朝著自己,把頭伸進去睡覺,我見了,心里頭很不是滋味,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說:“現(xiàn)在民政部門給他們提供了廉價的住宿房,只要2元錢就可以住一個晚上的?!蔽衣犃耍瑔枺骸澳菫槭裁催€有這么多的人舍不得2元錢呢?”媽媽又說:“他們?yōu)榱斯?jié)約錢才這么做的,除了種點莊稼,這就是他們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了?!薄芭丁!蔽尹c點頭。我想:他們真能吃苦啊!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敬佩之情。
通過我與背篼的幾次接觸,我不再像以往那樣看到他們就躲得遠遠的,他們外表的骯臟不再令我惡心,更多的是尊重與理解,還有幾分親切。
又到農(nóng)忙季節(jié),很多背篼都回家插秧了,街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生活真有些不便,人們也常常想起他們。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四
“他背著滿滿一背篼柴火,他背著五彩的彩霞歸來了?!边@便是《背篼》中的主人公――山里的孩子。作者曹雷將他刻畫得如此普通,而我學完這篇文章后卻再也不敢說他普通了。他小小年紀就為媽媽打柴,每天早出晚歸。而我呢?雖然常常幫媽媽拖地,總是叫苦連天。這不,今天早上媽媽臨走時讓我把地拖干凈,我全當作沒聽見,結果被批評了一頓。
他小小年紀已聽見或看見媽媽在呼喚,他就會立馬回來。而我呢?有時在樓下玩,媽媽叫我回家,交了三四遍都不會上來,必須她輕自下樓叫我,我才勉強回家。他小小年紀就會和鄰家小弟弟們和睦相處。而我卻為了一點小事兒吵翻了天。最嚴重的是小時候那一次,鄰居把我的小火車給弄壞了,我怒氣沖天,便和他打了起來,結果呢,還不是兩敗俱傷,我真恨那時候的我。
有人用“小皇帝”“小公主”來比喻我們這些獨生子女也不過分。人生的道路,恐怕永遠不會是筆直平坦的,我們應該從小培養(yǎng)自己堅強的意志和生活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抓住重點詞句讀懂課文,理解先烈對未來的完美憧憬和為此做出的貢獻,懂得這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郝副營長在激戰(zhàn)前的神情和談話,理解先烈的廣闊胸懷和對未來的完美憧憬。
一、介紹作者導入:
1、師:《燈光》這篇課文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是誰寫的呢。
2、介紹作者:王愿堅是當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后創(chuàng)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堕W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編劇就有他一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認識生字詞)。
2、思考課文講了件什么事。
3、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此刻,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4、學生自讀往事這部分資料,說說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三、研讀往事部分資料。
1、學生默讀這部分資料,找出描述“燈光”的句子,用筆勾畫下來。
2、學生匯報自己勾畫的句子。
隨機出示學生講的句子:
a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筑,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b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c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和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胸墻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里。
d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顧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e在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zhàn)友來。
3、學生就這些重點句子自讀質疑,互相討論。
(1)、學生質疑:為什么看到這上千萬盞燈,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2)、學生質疑:郝副營長:“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重點討論:“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來得及見一見電燈?!睂@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五)、有感情地朗讀回憶往事的這一部分資料。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查找身邊類似的故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六
《背篼》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語言很優(yōu)美恬靜,簡練而富于情趣。文章選取一個農(nóng)家小孩黃昏打柴歸來時的情景,小孩與晚霞,小鳥,小溪,山風等為朋友,這樣寫使文章更加清新活潑,描繪出了一副和諧,耐人尋味的美麗畫面。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我只強調在朗讀中感悟。所以在教學時整體進行了兩個輪回的朗讀。一是教學生字新詞時朗讀,完成朗讀目標的第一階段:讀通字詞。二是找出表達“勤勞”的段落讀一讀,完成朗讀目標的情感階段。應該說整個教學思路比較清晰,重點解決字詞的讀法,寫法和詞義并加以拓展。重點指導朗讀,讀中感悟。通過優(yōu)美語言的朗讀欣賞,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的溫度,感受到小孩的勤勞。
上完課后,我發(fā)現(xiàn)課中出現(xiàn)了很有問題。加上領導、老師們的指導評議,我認識更認識到了很多不足:
1、蜻蜓點水,落實不到位。
(1)字詞的認識不到位。如:“篼”,沒有強調它的寫法。
(2)找形近字,,一兩個即可。
(3)學生朗讀不夠,朗讀的形式不夠多樣,全體朗讀一般不能放在初學課文時,一般在朗讀到位時再進行。
(4)點到的'課文內容沒有直接全部講解,這樣就造成了蜻蜓點水的情況。對于課文內容,不要全抓,重點部位要講深點透,這樣情感就容易通過朗讀流露出來了。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讀出具體語境中詞語的意思,語氣。
(5)學生讀書時要帶著要求去讀書。
2、口號式的表揚。
(1)有一個學生在造句時說:“小紅積攢零花錢,交下學期的學費?!?BR> 我就說要向小紅學習。這樣的“向某某學習”不必要,這樣的表揚太蒼白了。
(2)有一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表現(xiàn)特別積極,平時的時候不發(fā)言的。因此我情不自禁地表揚他說:“周萌力同學今天表現(xiàn)特別好,以前從不發(fā)言積極的?!边@樣的表揚語表面上看起來在表揚他,其實是先在否定他。應該說:“周萌力同學今天表現(xiàn)特別棒,老師相信今后會更棒的。”
3、沒有給與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在找課文的重點句時,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梢韵茸屗麄兡x,然后再說說重點句是哪句,并說說理由。
4、一個精彩的結尾也是很重要的。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一
本文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通訊》中的一篇說明文。
教材及學情分析:
馬拉松比賽學生在平時應有所了解,但是學生看到的就是那熱熱鬧鬧的比賽場面,對它的來歷并無詳細了解,而課文則對這些知識進行了具體的介紹。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了兩千五百年前發(fā)生在馬拉松的一個故事,后一部分講馬拉松運動項目。作者從介紹激烈的馬拉松之戰(zhàn)入手,再講述菲利比斯戰(zhàn)后犧牲自己的生命完成任務的過程。課文盡管對送信的過程沒有展開形象而生動的描述,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愛國英雄。層次分明的描寫,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句子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通過閱讀理解詞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層次。知道馬拉松比賽的來歷、意義,學習菲利比斯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4、提高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并進一步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會認、寫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句子的意思,通過閱讀理解詞句,理清課文層次。
教學難點:
(1)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了解馬拉松運動的來歷。
(2)讀課文學習菲利比斯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課前準備:
學生:查資料了解馬拉松的情況及馬拉松比賽中感人的故事和人物。
教師:課件。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激發(fā)興趣。
1、檢查詞語,正音。
(野心勃勃、奮起反抗、大獲全勝、翹首以待、菲利比斯、極度疲勞、筋疲力盡、奧林匹克)。
2、馬拉松是什么?用對號或叉號做出判斷。
a、一個波斯小漁村的名字。
b、一個希臘小漁村的名字。
c、一場戰(zhàn)爭的名字。
d、奧運會的傳統(tǒng)項目。
3、回憶課文主要內容。
二、著手比賽,初步感知。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馬拉松這一運動項目呢?(4-5自然段)。
1、默讀4----5自然段,試著完成填空題。
課件出示:
填空題:
(1)、()年,第()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把從()到()作為一個比賽項目。
(2)、()年,確定馬拉松比賽的距離為()。
2、指名回答填空。
3、理解“全長42千米195米”的長度之長。我們的操場一圈大約140米,我計算了一下,這樣的操場得跑301圈。
三、重點研讀,感悟體驗。
過渡:為什么要將如此艱難的比賽列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呢?(紀念馬拉松之戰(zhàn),紀念那位把勝利喜訊帶給人民的英雄。)(板書:紀念)。
學生質疑。
(一)決戰(zhàn)之重要。
1、男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課件出示:兩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國對希臘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希臘人民奮起反抗,以一萬人對付波斯帝國的十萬大軍,在海邊一個叫馬拉松的小漁村和敵人展開了決戰(zhàn),結果大獲全勝。)。
2、理解“決戰(zhàn)”,體會贏得戰(zhàn)爭的重要性。
3、抓住關鍵詞語理解戰(zhàn)爭勝利的來之不易。(通過“一萬”、“十萬”和“野心勃勃”等詞語體會。)。
4、有感情地朗讀。
(二)英雄之偉大。
1、遠在40千米之外的首都雅典同胞他們都在(翹首以待)??墒窃诋敃r,人們只能通過什么方法傳遞消息?(靠人跑去傳話)從40千米外傳遞消息,可是個艱巨的任務,但是誰完成了?(菲利比斯)。
體會長跑的艱難。
1、出示句子:“他跑啊,跑啊,終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門?!?BR> 自己讀句子,你體會到什么?
2、他怎么會跑得如此艱難?僅僅因為路程太長嗎?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相關的語句。
(課件出示:為了把勝利的喜訊報告給首都翹首以待的同胞,戰(zhàn)士菲利比斯不顧傷痛、饑餓和極度的疲勞,從馬拉松出發(fā),向雅典跑去。)。
3、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傷痛”、“饑餓”、“極度的疲勞”、“戰(zhàn)士”等詞語理解。
4、角色體驗。
菲利比斯,你已饑腸轆轆,你能堅持下來嗎?
菲利比斯,你剛從戰(zhàn)場上下來,身體已是極度的疲勞,你就不能休息片刻再出發(fā)嗎?
5、出示畫面,想象他在森林中遇到的困難,指名說一說。
練筆:他還會遇到什么困難?
(課件出示:雖然,但是他。
雖然,但是他。)。
6、教師引讀加深理解。
感悟英雄之偉大。
1、(課件出示:
到達雅典的時候,他已經(jīng)筋疲力盡,他用盡最后的力氣,向迎接他的人們高呼:“我們勝利啦!”隨即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齊讀。
2、感受菲利比斯“筋疲力盡”的程度。
3、朗讀體會。
4、交流提升。
同學們,這是一位怎樣的戰(zhàn)士呀?感受菲利比斯的勇敢堅強、堅持不懈、熱愛愛國。
5、齊讀第二自然段,抒發(fā)情感。
(課件出示:為了把勝利的喜訊報告給首都翹首以待的通報,戰(zhàn)士菲利比斯不顧傷痛、饑餓和極度的疲勞,從馬拉松出發(fā),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終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門。到達雅典的時候,他已經(jīng)筋疲力盡,他用盡最后的力氣,向迎接他的人們高呼:“我們勝利啦!”隨即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6、整體回歸。
他是英雄,可文中的英雄不止他一個。(包括他在內的參加了馬拉松戰(zhàn)斗的那一萬名戰(zhàn)士,他們都是英雄。)。
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馬拉松之戰(zhàn)的勝利,希臘的歷史也將重新改寫。讓我們記住這場馬拉松之戰(zhàn),記住這些英雄,去弘揚馬拉松的精神和品質。
四、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2、教師總結。
同學們,“馬拉松”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而是精神的體現(xiàn),品質的象征。無論何時何地,都需要這些精神和品質。
五、作業(yè)超市:
1、復述這個故事。
2、想象菲利比斯是怎樣跑到雅典的,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寫一寫。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二
文本解讀:
《早》是一篇文質優(yōu)美的游記課文。通過對三味書屋的陳設、臘梅花以及魯迅課桌上的“早”的來歷的描述,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課文有兩個部分寫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對臘梅花的刻畫。由聞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顏色、形狀,把臘梅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字里行間充滿喜愛、贊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運用,由臘梅花的清香純凈,開的最早,引出魯迅桌上“早”的來歷,進而講到“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臘梅清純的特點與魯迅高潔的人格品質,多有相似之處。所以選好切入點,緊抓主線,通過朗誦、對比,體悟魯迅的高潔品質,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梅花的“早”與魯迅“早”的相似之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能夠理解并學習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直奔主題。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生齊讀課題)《早》,板書課題。
2、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自學、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交流。
3、你知道文章寫了誰的“早”?
(板書:梅花魯迅)。
4、對,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課文是怎樣寫梅花的早的呢?
【設計意圖】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課伊始,引導學生復習第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在回憶、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學習收獲,從而增強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樣的安排達到三個目的:回顧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下面的教學提供切入點,從而直接抓住主線,直奔主題展開研究。
二、精讀課文,體悟“早”的含義。
1、學習第五自然段,研讀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圖,學生欣賞。
(2)你覺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發(fā)言。
(3)課文中又是怎樣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句子,多讀幾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滿樹”體會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潤澤透明”“冰清玉潔”等體會梅花的美;由“飄香而送暖”再聯(lián)系前文“清香純凈疏淡”體會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風”等體會梅花的早。)。
(4)聯(lián)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時候去三味書屋的?(深冬釀雪的天氣)。
在這樣的季節(jié),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卻開得這么盛、這么美、這么香、這么早,
難怪成為詩人贊頌的對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絕句》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學生朗誦,交流,體會梅花品格。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教學中首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讓學生誦讀,感悟,選擇自己覺得特別好的交流,讀得多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潛藏在文本中的細節(jié),從而體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學生對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出示詩歌讓學生反復誦讀,拓寬了文本,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梅花品質的了解,豐富了主題。
2、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讀魯迅的“早”
(1)出示:早哇!魯迅的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提示:過渡句,由梅花的早過渡到寫魯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魯迅為什么要刻這個“早”?
(3)魯迅為什么會遲到?你能替他找到遲到的理由嗎?這個理由能打動人嗎?
(4)理解課文,相機出示填空。
因為,所以。(魯迅遲到的原因)。
雖然,但是。(替魯迅辯解)。
即使,魯迅也。(魯迅沒有解釋的原因)。
(提示:通過“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體會魯迅因為父親生病的忙碌。通過“默默”“再也”“輕輕”等看出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思考:如果你是魯迅的老師,聽了這樣的解釋會原諒魯迅嗎?魯迅為什么沒有向老師解釋呢?進一步理解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
【設計意圖】魯迅因為照顧父親而遲到應該能夠得到老師的理解,然而魯迅沒有辯解。這里的細節(jié)描寫值得我們注意,只有充分挖掘這些細節(jié),才能夠洞悉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三組關聯(lián)詞語,一面尋找魯迅可以說服老師的理由,一面思索魯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沖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內心,讓學生形成共鳴,從而領悟到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6)是啊,這個“早”難道僅僅刻在魯迅的書桌上嗎?
【設計意圖】一個反問句將學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從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內涵。
(7)刻下了這個“早”之后,魯迅遲到過嗎?齊讀“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BR> 出示填空:
從那以后,魯迅依然在當鋪和藥鋪之間奔波,然而他。因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讀這段話,體會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質。
簡介魯迅成就。
【設計意圖】發(fā)揮學生的想象,通過填空,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再也沒有遲到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學生明白,目標的實現(xiàn)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撐,是需要有恒心的。對魯迅的簡介讓學生明白正是有著這種恒心毅力,正是魯迅要求“時時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輝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寫魯迅的“早”為什么又要寫梅花呢?梅花和魯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文章為什么以“早”為題目?(抓住“清晨”“春天”“東風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時時早,事事早”理解魯迅的“早”的含義,從而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
學生自由朗讀,尋找依據(jù)。
因為梅花,魯迅。所以。
【設計意圖】借助關聯(lián)詞語填空將課文主題揭示出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結。
魯迅與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質,寫梅花的“早”就是為了襯托魯迅的“早”,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魯迅就是這樣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最后終于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寫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課后請大家搜集有關魯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閱讀感悟。
教學反思:
整個課堂設計圍繞重點,緊抓主線,循序漸進。誦讀環(huán)節(jié),既注意整體效果又能兼顧個體的個性朗讀;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既有關聯(lián)詞語對課文的概括訓練,又有魯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訓練,在教學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導思想,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
一、一線串珠,直奔主題。
在執(zhí)教伊始我緊抓課題“早”直奔主題,引導學生找到課文敘述的重點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然后直奔重點段落深入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析問題,這樣貫穿全課,一珠串線,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個過程的,在引導學生。在研讀梅花的“早”時我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態(tài),再出示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對照圖片,結合課文文字讓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補充梅花的詩句,加深認識,逐步深入。
三、語言訓練,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學生的語言訓練,在梅花環(huán)節(jié),通過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描述梅花的過程就是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的過程,通過自己眼中的梅花與文章中的梅花相對應,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在研讀魯迅“早”的故事時,我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相機出示三組關聯(lián)詞語要求學生按要求填空,讓學生在辯與不辨中尋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魯迅辯與不辨背后的深意,從而理解魯迅嚴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著出示魯迅的成就介紹,讓學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離不開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教育學生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學習了梅花的“早”與魯迅的“早”之后,我拋出文章為什么要寫他們的“早”,引導學生尋找相似之處,從而理解作者用意,升華文章主題,水到渠成。
當然,當然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在過渡與教師語言的精煉上還要繼續(xù)努力。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三
文本解讀:
《早》是一篇文質優(yōu)美的游記課文。通過對三味書屋的陳設、臘梅花以及魯迅課桌上的“早”的來歷的描述,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課文有兩個部分寫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對臘梅花的刻畫。由聞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顏色、形狀,把臘梅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字里行間充滿喜愛、贊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運用,由臘梅花的清香純凈,開的最早,引出魯迅桌上“早”的來歷,進而講到“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臘梅清純的特點與魯迅高潔的人格品質,多有相似之處。所以選好切入點,緊抓主線,通過朗誦、對比,體悟魯迅的高潔品質,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梅花的“早”與魯迅“早”的相似之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能夠理解并學習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直奔主題。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生齊讀課題)《早》,板書課題。
2、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自學、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交流。
3、你知道文章寫了誰的“早”?
4、對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
二、精讀課文,體悟“早”的含義。
1、學習第五自然段,研讀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圖,學生欣賞。
(2)你覺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發(fā)言。
(3)課文中又是怎樣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句子,多讀幾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滿樹”體會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潤澤透明”“冰清玉潔”等體會梅花的美;由“飄香而送暖”再聯(lián)系前文“清香純凈疏淡”體會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風”等體會梅花的早。)。
2、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讀魯迅的“早”。
(1)出示:早哇!魯迅的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提示:過渡句,由梅花的早過渡到寫魯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魯迅為什么要刻這個“早”?
(3)魯迅為什么會遲到?你能替他找到遲到的理由嗎?這個理由能打動人嗎?
(4)理解課文,相機出示填空。
因為,所以。(魯迅遲到的原因)。
雖然,但是。(替魯迅辯解)。
即使,魯迅也。(魯迅沒有解釋的原因)。
(6)是啊,這個“早”難道僅僅刻在魯迅的書桌上嗎?
(7)刻下了這個“早”之后,魯迅遲到過嗎?齊讀“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BR> 3、思考:作者寫魯迅的“早”為什么又要寫梅花呢?梅花和魯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文章為什么以“早”為題目?(抓住“清晨”“春天”“東風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時時早,事事早”理解魯迅的“早”的含義,從而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
【設計意圖】借助關聯(lián)詞語填空將課文主題揭示出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結。
魯迅與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質,寫梅花的“早”就是為了襯托魯迅的“早”,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魯迅就是這樣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最后終于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寫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課后請大家搜集有關魯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閱讀感悟。
教學反思:
整個課堂設計圍繞重點,緊抓主線,循序漸進。誦讀環(huán)節(jié),既注意整體效果又能兼顧個體的個性朗讀;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既有關聯(lián)詞語對課文的概括訓練,又有魯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訓練,在教學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導思想,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
一、一線串珠,直奔主題。
在執(zhí)教伊始我緊抓課題“早”直奔主題,引導學生找到課文敘述的重點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然后直奔重點段落深入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析問題,這樣貫穿全課,一珠串線,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個過程的,在引導學生。在研讀梅花的“早”時我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態(tài),再出示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對照圖片,結合課文文字讓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補充梅花的詩句,加深認識,逐步深入。
三、語言訓練,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學生的語言訓練,在梅花環(huán)節(jié),通過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描述梅花的過程就是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的過程,通過自己眼中的梅花與文章中的梅花相對應,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在研讀魯迅“早”的故事時,我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相機出示三組關聯(lián)詞語要求學生按要求填空,讓學生在辯與不辨中尋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魯迅辯與不辨背后的深意,從而理解魯迅嚴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著出示魯迅的成就介紹,讓學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離不開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教育學生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格。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四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并能理解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并能試背描寫梅花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閱讀、思考,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梅花,能按順序對照插圖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閱讀中感受魯迅先生那種“為革命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的偉大精神,樹立起珍惜時間的觀念。
學習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談論“早”
1、教師板書:早。
2、設問:想到什么?
3、揭示課題,齊讀。
4、設問: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師歸納小結:為什么要用“早”做課題?“早”有什么來歷?含義是什么?
二、初讀課文,了解“早”
1、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讀準生字詞的讀音,并能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詞語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記號,可以問問同桌,還不能解決的準備提問。
2、指名讀文,相機正音。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匯報自己讀懂的地方,并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4、匯報自己在讀文過程不懂的地方。
5、師生通過讀文、討論等方式共同解決。
三、選讀課文,感悟“早”
1、在這篇課文中,你最喜歡哪節(jié)?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一節(jié)?
2、指名讀學生自己選定的小節(jié),感情朗讀匯報,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四、精讀課文,品悟“早”
1、課文哪幾節(jié)與“早”有關?(5~8小節(jié))。
2、精讀5~8小節(jié),課文一共寫了哪幾種“早”?
3、品評兩種“早”的異同。請同學們任選一種“早”進行批注式閱讀,如“你讀懂了什么?”或者“這一節(jié)主要寫了什么?”等??稍谖恼碌呐赃厡懴伦约旱母邢搿l(fā)現(xiàn)等,準備匯報。
4、根據(jù)學生匯報的順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a、學生匯報第五節(jié)的內容:
a、這一節(jié)主要寫了梅花的冰清玉潔的韻致和梅花開花的早。
b、課文寫的梅花美嗎?理解“冰清玉潔”,能通過你的讀使我們感受到嗎?
c、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d、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記在自己的心里嗎?
e、課文為什么要寫梅花的“冰清玉潔”和開花時的早?
b、學生匯報第六節(jié):
a、這一節(jié)主要寫了魯迅書桌上“早”的來歷。
b、說說自己讀完后有什么樣的感受?
c、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話。
d、你覺得這個“早”字與寫梅花有聯(lián)系嗎?
五、聯(lián)系實際,深化“早”
1、師小結過渡,并引讀最后一節(jié)。
2、“東風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學到這兒,你最想說什么?
六、圖文對照,聯(lián)系“早”
1、再讀課文,了解寫作的順序。
2、圖文對照,了解三味書屋的方位。
3、自由練說,指名說。
4、試對教室練說。
七、總結課文,升華“早”
作者由蠟梅的清香純凈引出魯迅書桌上“早”的來歷,進而彰顯魯迅“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的人格品質,希望同學們也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勇做“東風第一枝”!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五
文本解讀:
《早》是一篇文質優(yōu)美的游記課文。通過對三味書屋的陳設、臘梅花以及魯迅課桌上的“早”的來歷的描述,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課文有兩個部分寫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對臘梅花的刻畫。由聞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顏色、形狀,把臘梅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字里行間充滿喜愛、贊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運用,由臘梅花的清香純凈,開的最早,引出魯迅桌上“早”的來歷,進而講到“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臘梅清純的特點與魯迅高潔的人格品質,多有相似之處。所以選好切入點,緊抓主線,通過朗誦、對比,體悟魯迅的高潔品質,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梅花的“早”與魯迅“早”的相似之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能夠理解并學習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直奔主題。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生齊讀課題)《早》,板書課題。
2、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自學、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交流。
3、你知道文章寫了誰的“早”?
(板書:梅花魯迅)。
4、對,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梅花的早和魯迅的早。課文是怎樣寫梅花的早的呢?
【設計意圖】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課伊始,引導學生復習第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在回憶、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學習收獲,從而增強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樣的安排達到三個目的:回顧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下面的教學提供切入點,從而直接抓住主線,直奔主題展開研究。
二、精讀課文,體悟“早”的含義。
1、學習第五自然段,研讀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圖,學生欣賞。
(2)你覺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發(fā)言。
(3)課文中又是怎樣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句子,多讀幾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滿樹”體會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潤澤透明”“冰清玉潔”等體會梅花的美;由“飄香而送暖”再聯(lián)系前文“清香純凈疏淡”體會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風”等體會梅花的早。)。
(4)聯(lián)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時候去三味書屋的?(深冬釀雪的天氣)。
在這樣的季節(jié),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卻開得這么盛、這么美、這么香、這么早,
難怪成為詩人贊頌的對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絕句》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學生朗誦,交流,體會梅花品格。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梅花的品質。在教學中首先出示梅花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讓學生誦讀,感悟,選擇自己覺得特別好的交流,讀得多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潛藏在文本中的細節(jié),從而體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學生對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出示詩歌讓學生反復誦讀,拓寬了文本,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梅花品質的了解,豐富了主題。
2、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讀魯迅的“早”
(1)出示:早哇!魯迅的書桌上就刻著一個“早”字。(提示:過渡句,由梅花的早過渡到寫魯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魯迅為什么要刻這個“早”?
(3)魯迅為什么會遲到?你能替他找到遲到的理由嗎?這個理由能打動人嗎?
(4)理解課文,相機出示填空。
因為,所以。(魯迅遲到的原因)。
雖然,但是。(替魯迅辯解)。
即使,魯迅也。(魯迅沒有解釋的原因)。
(提示:通過“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體會魯迅因為父親生病的忙碌。通過“默默”“再也”“輕輕”等看出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思考:如果你是魯迅的老師,聽了這樣的解釋會原諒魯迅嗎?魯迅為什么沒有向老師解釋呢?進一步理解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
【設計意圖】魯迅因為照顧父親而遲到應該能夠得到老師的理解,然而魯迅沒有辯解。這里的細節(jié)描寫值得我們注意,只有充分挖掘這些細節(jié),才能夠洞悉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三組關聯(lián)詞語,一面尋找魯迅可以說服老師的理由,一面思索魯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沖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內心,讓學生形成共鳴,從而領悟到魯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質。
(6)是啊,這個“早”難道僅僅刻在魯迅的書桌上嗎?
【設計意圖】一個反問句將學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從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內涵。
(7)刻下了這個“早”之后,魯迅遲到過嗎?齊讀“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BR> 出示填空:
從那以后,魯迅依然在當鋪和藥鋪之間奔波,然而他。因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讀這段話,體會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品質。
簡介魯迅成就。
【設計意圖】發(fā)揮學生的想象,通過填空,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再也沒有遲到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學生明白,目標的實現(xiàn)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撐,是需要有恒心的。對魯迅的簡介讓學生明白正是有著這種恒心毅力,正是魯迅要求“時時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輝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寫魯迅的“早”為什么又要寫梅花呢?梅花和魯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文章為什么以“早”為題目?(抓住“清晨”“春天”“東風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時時早,事事早”理解魯迅的“早”的含義,從而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
學生自由朗讀,尋找依據(jù)。
因為梅花,魯迅。所以。
【設計意圖】借助關聯(lián)詞語填空將課文主題揭示出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結。
魯迅與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質,寫梅花的“早”就是為了襯托魯迅的“早”,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魯迅就是這樣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最后終于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寫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課后請大家搜集有關魯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閱讀感悟。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六
3、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邁進后院,去欣賞那帶來陣陣清香的蠟梅花吧!
二、賞花。
預設:2數(shù)量多(邁進后院,蠟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
a、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b、哪里最能看出多呢?
c、誰能讓這滿滿的一樹梅花開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出示圖片)。
3顏色漂亮(那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花瓣潤澤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a、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b、那里最能體現(xiàn)出梅花的美?
c、找找這段話中描寫顏色的詞語,品一品,到底美在哪里?
d、誰能向我們描述一下這琥珀和玉石有什么特點?。?BR> e、課文中用到了哪個詞語?(潤澤透明)。
f、再讀讀這句話,你還能發(fā)現(xiàn)梅花的什么特點嗎?(冰清玉潔)。
g、板書:冰清玉潔。
冰清玉潔就是像冰那樣透明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純潔??磥?,作者把梅花當成了人一樣看待。
聽了你們的介紹,教師忍不住想去看看那梅花究竟有多美,你們的心情是不是和老師一樣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讓我們用朗讀來贊一贊它。
5特點早(梅飄香而送暖,梅花開的時候,正著春天的到來。二十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板書:開得最早。
a、從哪里能看出梅花的這個特點呢?
b、對于這句話,你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花信風:花開時吹來的風。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jié)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而,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jié)的標志。
c、一候:一年有二十四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讓我們捧起書本,讓這最早開放的梅花盛開在我們五(1)班的教室里。
三、悟早。
1、過渡:通過剛才同學們的交流,你們最喜歡的是梅花的哪一個特點呢?
2、我們偉大的作家魯迅先生也有著梅花這令人敬佩的品質,讓我們讀讀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板書:魯迅。
師:讀讀魯迅的故事,畫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一會可以把你的體會和同學們一分享。
2、學生交流。
出示:從那以后,魯迅上學以后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
“從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
魯迅為什么遲到?
(父親生病,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
魯迅有沒有解釋遲到的原因?
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關鍵詞體會魯迅遲到是迫不得已的。
魯迅為什么不為自己解釋呢?
扣住“沒有說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輕輕地刻”“從那以后”等詞語體會:魯迅從小嚴格要求自己,雖然是不得已才遲到,但他不為自己找任何借口,牢記老師的教導,樹立了時時早,事事早的信念,為此奮斗了一生,我們也要像他一樣。
相機板書: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
3、課件出示: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學梅花,作“東風第一枝”。
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陰)。
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要學梅花,學魯迅,珍惜時間,時時早,事事早。)。
課件出示我們要學,要。
4、再次討論作者為什么要寫梅花?
學生自由發(fā)言,(梅花開得最早,而魯迅時時早,事事早。)。
相機板書:魯迅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一生。
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用臘梅花開得早、冰清玉潔來比喻魯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臘梅花一樣。)。
三、總結拓展。
1、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早”為題目?
(“早”字不僅寫出了梅花的品質,也寫出了魯迅“時時早,事事雖,奮斗一生”的堅定信念。突出了這篇文章的主題。)。
魯迅珍惜時間,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對敵人,他橫眉冷對,對朋友,他滿腔熱情,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作品。老師推薦你們讀讀《朝花夕拾》這本文集。
四、作業(yè)設計。
2、推薦閱讀《朝花夕拾》。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七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郝副營長對未來完美的憧憬和關心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懂得這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學習生字詞。
3、有感情讀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郝副營長廣闊的胸懷和對未來完美的憧憬。
2、理解郝副營長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詞,簡介作者。
燈光,我們都十分熟悉,平時并不個性注意它。然而,我們這天要學的《燈光》一課,卻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堅,當代著名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后創(chuàng)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
二、生讀題,再讀學習提示:看看學習這篇課文,要我們解決哪些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 狈謩e是誰在什么狀況下說的?3.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課件,檢查預習狀況。
1、檢查對以下詞語的理解:挺進、豫皖蘇、圍殲戰(zhàn)、突擊連、
憧憬、千鈞一發(fā)、璀璨、交通溝、胸墻。
2、學生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說一說。再抽生說。
四、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此刻,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此刻,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寫的是此刻,其余寫的都是往事。引導學生悟文章寫作方面的特色。(倒敘、前后照應)。
3.交流。
(“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xiàn)三次。第一次是清明節(jié)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忽然背后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說這話的人也許是第一次來北京,也許是時過幾年又來北京,看到北京的美麗,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是出自內心的由衷贊美。
“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
下學習?!保?。
五、1.找找文中寫“燈光”的句子,想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筑,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第二句: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第三句: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他把頭靠在胸墻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第四句: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第五句: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zhàn)友來。)。
3.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個句子。
六、拓展話題,讀寫結合。
(設計理念:從“火光”引伸開發(f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所明白的革命先烈的事跡來談)。
(三)師對照板書總結全文:這天,當我們再一次回到“燈光”,說到“多好啊!”,不會忘記這天的“燈光”中有著那么多完美的期盼,除了感動,還有著無限的“懷念”。相信此刻能夠擦去“燈光”后的問號了,那么就把這點點“火光”與“燈光”一齊融入我們的朗讀中吧,再次讀課題。
板書設計:燈光。
--王愿堅。
看到:千萬盞燈。
一、引起回憶-聽到:多好啊。
看書、憧憬未來,關心下一代。
燈光:二、回憶往事-點燃書本。
三、懷念戰(zhàn)友-獻出寶貴生命無私奉獻。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八
教學目標:
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是,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幾分之一的分數(shù)表示。
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用數(shù)學眼光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要勤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情況下,其中的一份才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教學難點:把誰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誰的幾分之一。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
學具準備:2張長方形的紙片和一張圓形紙片,水彩筆和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師:在這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里,同學們想不想早點去春游呢?
師:好!讓我們看一段錄相,一起感受一下春游那熱鬧的場面吧?。úシ糯河武浵啵?。
師:在同學們喜歡的春游活動中,其實還蘊涵著許多數(shù)學知識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分蛋糕,認識二分之一。
(電腦出示兩個小朋友和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的主題圖。)。
師:小明和小麗帶了哪些好吃的?
師:(電腦突出4個蘋果并出示后面的問題)把4個蘋果分給小明和小麗2人,怎么分?(還可以怎么分?)(每人分的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誰來解釋:為什么要平均分?)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2個。(板書:2)。
師:(電腦突出2瓶礦泉水并出示后面的問題)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幾瓶?(板書:1)。
師:(電腦突出1個蛋糕并出示后面的問題)把1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多少個?(出示分蛋糕的過程)(半個)半個也就是二分之一個。(板書:1/2)。
師:誰能結合分蛋糕的過程說說你怎樣理解1/2?(幾名學生說完整后,電腦出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師邊說邊板書:寫作:1/2,讀作:二分之一。)(電腦閃動另一份)那么,這一份也是這個蛋糕的1/2。
2.試一試。
師: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一個蛋糕,找到了它的1/2,下面我們通過平均分一張長方形紙,找到它1/2。(電腦出示:試一試:拿一張長方形紙,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顏色,再在小組里交流。)。
小組活動。
師:誰來說說看,這個長方形紙的1/2指的是什么?(學生演示,電腦交互出示三種情況。)。
師: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
(二)小組合作,認識其他分數(shù)。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張紙的幾分之一嗎?并標出分數(shù)。(電腦出示情境和問題)。
小組活動。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jù)電腦交互出示分數(shù)1/3、1/4、1/5。說完分數(shù)的意義后,讓學生上黑板板書寫法和讀法。)。
(在學生說到1/4時,讓生判斷)下面哪個圖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畫“??”(書96頁,第2題)。
師:還能不能表示出其他的分數(shù)?
(電腦出示例4線段圖)。
師:這條線段上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什么分數(shù)表示?(電腦出示意義,并板書:1/10,十分之一)。
(三)小結分數(shù)和各部分的名稱。
師:(指到板書說)像1/2、1/3、1/5、1/10這樣的數(shù),都是分數(shù)。(板書課題:幾分之一)。
師:認識并板書1/2各部分的名稱。
師:你能說出黑板上其他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分別是什么嗎?
(四)比較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
師:請剛才在長方形紙上找?guī)追种坏耐瑢W坐到左邊兩組,在圓形紙上找?guī)追种坏耐瑢W坐到右邊兩組。
1.重點比較一組分數(shù)。
2.比較用長方形紙表示出的分數(shù)和用圓形紙表示出的分數(shù)。
師:請每個同學在你所在的大組中找一個同學,一起比較你們表示出的分數(shù)。(請幾組好朋友匯報。)。
小組活動后,請幾組同學上臺匯報怎么比的。
師:所以比較分數(shù)也要在同一標準下進行。
三、練習。
書上習題4、5。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九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戰(zhàn)地、圍殲、茂密、突擊、殲滅、注視、漆黑、陷入、憧憬、阻擊、點燃、性命、焦急”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表達順序。
4、從郝副營長在激戰(zhàn)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從郝副營長在戰(zhàn)斗中舍身為后續(xù)部隊引路的壯舉,理解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從郝副營長在激戰(zhàn)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的寬廣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從部副營長在戰(zhàn)斗中舍身為后續(xù)部隊引路的壯舉,學習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準備:
錄音帶、幻燈片。
教學方法:
讀、思、講、議、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整體感知。
1.導語:《燈光》這篇課文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是誰寫的呢?王愿堅是當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后創(chuàng)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小說。
2.通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認識生詞。
二、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xiàn)在,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xiàn)在,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寫的是現(xiàn)在,其余寫的都是往事。)。
2.學生自讀往事這部分內容,說說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學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說一說。再請幾個學生在全班說說,然后組織學生評議。
三、精讀往事部分內容。
1.學生默讀這部分內容,找出描寫“燈光”的句子,用筆勾畫下來。
2.學生匯報自己勾畫的句子。
第一句: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筑,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第二句: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第三句: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墻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第四句: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第五句: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zhàn)友來。
3.學生就這些重點句子自讀思考,互相討論。
(1)“我”為什么看到天安門廣場上千萬盞燈,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2)郝副營長注視著那幅圖,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3)郝副營長“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課文的題目是“燈光”,你覺得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嗎?
(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充分發(fā)言,積極討論。)。
5.有感情地朗讀回憶往事的這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事物——看(燈)。
燈光聯(lián)想——往事。
事物——想念戰(zhàn)友。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學會13生字;理解19個新詞語。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找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全面理解課文重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教具:
投影片、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什么時候)、(誰)、(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檢查詞義:蜿蜒依依送別積攢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說說讀后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勞。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yè);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導入: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說。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2)小溪發(fā)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么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么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導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勞,多么懂事。他不但幫助家里打柴,還采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話對他說?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里裝的是什么?
比較句子:
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火。
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么關聯(lián)?作者用第2句話來贊揚這個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lián)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钡模侵刚麄€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義。)。
5、小結:山里的孩子,利用課余的時間,去打柴、采藥材,他是多么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五、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課文按山里的孩子歸來的順序,先寫大山的孩子,背著柴火回來;再寫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贊揚了大山孩子的勤勞童年。)。
六、作業(yè)。
完成《作業(yè)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里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yōu)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里的孩子與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學了這篇課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yè)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延民()責()。
蜓()抿()漬()。
梢()贊()。
哨()攢()。
教學后記。
為了深入理解課文,啟發(fā)學生想象課文第5-8節(jié)所描寫的情景,然后用動作、語言表演出來,學生興趣較濃,效果較好。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能通過抓重點句的方法來理解課文;
2、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樸和勤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談話:
同學們,你們和山里的孩子交過朋友嗎?他們都喜歡干些什么?
一、導入。
1、這節(jié)課,老師也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這他就向我們走來了----(多媒體出示、配樂朗誦第一小節(jié))。
2、找重點句。
這是一位怎樣的孩子呢?你從哪句話看出來的?(出示重點句)。
3、讀重點句,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為什么說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4、出示學習提示。
二、講讀課文。
1、小組學習。
(1)輕聲讀課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體事例體現(xiàn)寫了山里孩子的勤勞。
(3)邊讀邊按順序用(1)(2)(3)......標出。
2、反饋。
(一)學習5、6、7小節(jié)。
1、學生說具體的體會到勤勞的事例,
2、找出課文內容讀出來,并說出從哪個詞中體會到勤勞。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讀這一段,你還體會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僅勤勞還很淳樸。
是啊,這是一個多么勤勞淳樸的山娃!
4、學生說從采藥材中體會到。
理解“積攢”的意思便體會到了勤勞。
5、學生說7小節(jié)能體會,從汗水和泥漬中體會到。
(1)女生讀第7小節(jié)。
(2)說說“撩、揩”的意思。
(3)自讀這一節(jié),你讀出了什么?(抿著小嘴微笑,勞動不怕累)。
那么請你也抿著小嘴對老師笑一個,是啊,你們可真是勤奮的孩子。
(二)、學習第4小節(jié)。
1、學生說從這段體會到勤勞,讀出相關句子。
2、出示動詞填空。
3、請學生自己換著讀一讀,體會動詞的準確性。
4、請學生小組研究讀,從中你能讀出什么(對路熟悉,路很遠)。
5、指名讀,看誰能讀出輕快,讀出熟悉的感覺。
6、齊讀。
山里的孩子就連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為勤勞的孩子。
(三)、學習2、3小節(jié)。
1、學生說事例。
2、反問:為什么這里也能體會,我們怎么也看不出?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出理由。
4、自讀這段,想想寫法上有什么特點?(體會擬人的寫法)。
5、出示句子比較。
讀句子--說不同----讀出不同。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fā)。
6、小組合作學習。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小溪發(fā)出輕輕的流淌聲。
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7、品讀句子。
自讀--個別讀--齊讀。
8、學習第3小節(jié)。
(1)學生說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讀句子發(fā)現(xiàn)疑問。
為什么說裊裊升起的炊煙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
(3)你能用動作把他表示出來嗎?(動作表演理解)。
(4)男生讀句,女生表演。
(三)學習第8小節(jié)。
是的,這是一個多么勤勞的山娃,使我們情不自禁的說道。
1、齊讀: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讀最后一句,體會有何不同。
3、說說“哦”的含義。
4、在齊讀這一句。
三、總結全文。
1、認識了眼前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對山里的孩子說些什么呢?
2、學生說體會。
3、朗讀詩。
老師也有很多話要對這位山里的孩子說。千言萬語匯成一首詩。
《山娃子》。
歸來了,山娃子。
帶著一身的汗水、泥漬,
帶著一路的雨露、晚霞,
歸來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風、小溪、鳥兒,是您親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夢的小徑。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著一座大山。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四、課堂小練筆。
寫下要對山娃說的話。
作者郵箱:lqfmaomao@。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二
《背篼》是篇不長的小文章,但讀完后我的思緒萬千。
《背篼》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生活在山間村落的小男孩,在暑假,每天都要到大山深處去幫家里拾撿柴火補帖家用的事。在拾撿柴火的過程中,小男孩會順便給自家的妹妹采摘解饞的野山柿和采集一些藥材去到集市上換錢用于交下一學期的學費。每當夕陽西下,山中的小男孩背著滿滿的裝有木柴、藥材、野山柿的背篼,臉上面帶著微笑回到家里將這些物品交給爺爺、媽媽和妹妹的時候,我似乎看到了眼前這位純樸、愛勞動的山里孩子,他是多么的可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了我們這些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王子”們。我們在家很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少!或許會有小伙伴立即反對:我們又要做作業(yè)又要預習新功課,哪有時間幫家里做事嗎?那么我想問:平時沒時間,周末兩天總有時間吧!
在周末,當我們寫完作業(yè),吃遍爸爸、媽媽給我們備下的美食后就會出去瘋玩上很長的時間,那么玩的這些時間,我們可不可以節(jié)省下來幫媽媽出門買瓶醋;幫爸爸給花澆澆水;或者給下班后的爸爸、媽媽倒上一杯熱茶呢?這些小小的勞動看似簡單,但如果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之余堅持了,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爸爸、媽媽撫養(yǎng)我們長大是多么的不易,原來小小勞動后的感覺是那樣的美好。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三
說起背篼,大家會認為是用來裝東西的一種農(nóng)具,可在我的家鄉(xiāng)指的卻是一些進城專給人們背東西的農(nóng)民。他們的勤勞樸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得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媽媽在幺姨家玩到深夜才回家。在路上,我看見一些背篼露宿街頭,他們將自己的背篼平放在地上,背篼的出口朝著自己,把頭伸進去睡覺,我見了,心里頭很不是滋味,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說:“現(xiàn)在民政部門給他們提供了廉價的住宿房,只要2元錢就可以住一個晚上的?!蔽衣犃耍瑔枺骸澳菫槭裁催€有這么多的人舍不得2元錢呢?”媽媽又說:“他們?yōu)榱斯?jié)約錢才這么做的,除了種點莊稼,這就是他們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了?!薄芭丁!蔽尹c點頭。我想:他們真能吃苦啊!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敬佩之情。
通過我與背篼的幾次接觸,我不再像以往那樣看到他們就躲得遠遠的,他們外表的骯臟不再令我惡心,更多的是尊重與理解,還有幾分親切。
又到農(nóng)忙季節(jié),很多背篼都回家插秧了,街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生活真有些不便,人們也常常想起他們。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四
“他背著滿滿一背篼柴火,他背著五彩的彩霞歸來了?!边@便是《背篼》中的主人公――山里的孩子。作者曹雷將他刻畫得如此普通,而我學完這篇文章后卻再也不敢說他普通了。他小小年紀就為媽媽打柴,每天早出晚歸。而我呢?雖然常常幫媽媽拖地,總是叫苦連天。這不,今天早上媽媽臨走時讓我把地拖干凈,我全當作沒聽見,結果被批評了一頓。
他小小年紀已聽見或看見媽媽在呼喚,他就會立馬回來。而我呢?有時在樓下玩,媽媽叫我回家,交了三四遍都不會上來,必須她輕自下樓叫我,我才勉強回家。他小小年紀就會和鄰家小弟弟們和睦相處。而我卻為了一點小事兒吵翻了天。最嚴重的是小時候那一次,鄰居把我的小火車給弄壞了,我怒氣沖天,便和他打了起來,結果呢,還不是兩敗俱傷,我真恨那時候的我。
有人用“小皇帝”“小公主”來比喻我們這些獨生子女也不過分。人生的道路,恐怕永遠不會是筆直平坦的,我們應該從小培養(yǎng)自己堅強的意志和生活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抓住重點詞句讀懂課文,理解先烈對未來的完美憧憬和為此做出的貢獻,懂得這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郝副營長在激戰(zhàn)前的神情和談話,理解先烈的廣闊胸懷和對未來的完美憧憬。
一、介紹作者導入:
1、師:《燈光》這篇課文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是誰寫的呢。
2、介紹作者:王愿堅是當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后創(chuàng)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堕W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編劇就有他一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認識生字詞)。
2、思考課文講了件什么事。
3、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此刻,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4、學生自讀往事這部分資料,說說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三、研讀往事部分資料。
1、學生默讀這部分資料,找出描述“燈光”的句子,用筆勾畫下來。
2、學生匯報自己勾畫的句子。
隨機出示學生講的句子:
a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筑,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b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c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和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胸墻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里。
d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顧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e在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zhàn)友來。
3、學生就這些重點句子自讀質疑,互相討論。
(1)、學生質疑:為什么看到這上千萬盞燈,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2)、學生質疑:郝副營長:“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重點討論:“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來得及見一見電燈?!睂@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五)、有感情地朗讀回憶往事的這一部分資料。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查找身邊類似的故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馬拉松教學設計之一篇十六
《背篼》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語言很優(yōu)美恬靜,簡練而富于情趣。文章選取一個農(nóng)家小孩黃昏打柴歸來時的情景,小孩與晚霞,小鳥,小溪,山風等為朋友,這樣寫使文章更加清新活潑,描繪出了一副和諧,耐人尋味的美麗畫面。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我只強調在朗讀中感悟。所以在教學時整體進行了兩個輪回的朗讀。一是教學生字新詞時朗讀,完成朗讀目標的第一階段:讀通字詞。二是找出表達“勤勞”的段落讀一讀,完成朗讀目標的情感階段。應該說整個教學思路比較清晰,重點解決字詞的讀法,寫法和詞義并加以拓展。重點指導朗讀,讀中感悟。通過優(yōu)美語言的朗讀欣賞,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的溫度,感受到小孩的勤勞。
上完課后,我發(fā)現(xiàn)課中出現(xiàn)了很有問題。加上領導、老師們的指導評議,我認識更認識到了很多不足:
1、蜻蜓點水,落實不到位。
(1)字詞的認識不到位。如:“篼”,沒有強調它的寫法。
(2)找形近字,,一兩個即可。
(3)學生朗讀不夠,朗讀的形式不夠多樣,全體朗讀一般不能放在初學課文時,一般在朗讀到位時再進行。
(4)點到的'課文內容沒有直接全部講解,這樣就造成了蜻蜓點水的情況。對于課文內容,不要全抓,重點部位要講深點透,這樣情感就容易通過朗讀流露出來了。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讀出具體語境中詞語的意思,語氣。
(5)學生讀書時要帶著要求去讀書。
2、口號式的表揚。
(1)有一個學生在造句時說:“小紅積攢零花錢,交下學期的學費?!?BR> 我就說要向小紅學習。這樣的“向某某學習”不必要,這樣的表揚太蒼白了。
(2)有一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表現(xiàn)特別積極,平時的時候不發(fā)言的。因此我情不自禁地表揚他說:“周萌力同學今天表現(xiàn)特別好,以前從不發(fā)言積極的?!边@樣的表揚語表面上看起來在表揚他,其實是先在否定他。應該說:“周萌力同學今天表現(xiàn)特別棒,老師相信今后會更棒的。”
3、沒有給與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在找課文的重點句時,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梢韵茸屗麄兡x,然后再說說重點句是哪句,并說說理由。
4、一個精彩的結尾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