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目送讀后感范文(16篇)

字號:

    讀后感不僅是對書籍的評價,更是對自己思考能力和情感的一種發(fā)泄方式。寫讀后感時可以結(jié)合個人經(jīng)歷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來印證自己的觀點。通過閱讀這些讀后感,我們可以看到讀者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一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二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里,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復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zhuǎn),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于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后悔莫及。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三
    我在讀到龍先生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边@莫名的分隔線,好似一把利劍,直扎我內(nèi)心。
    芳華歲月,我們拼搏、進取,努力成為優(yōu)秀,更優(yōu)秀的人。我們說著偉大的抱負,做著關于理想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有著追不完的夢。時間對于我們來說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需要時間去成長,去創(chuàng)造價值,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的時間漸漸地被工作填滿了。我們對雙親的奉養(yǎng)日漸遠離,而我們的音訊也不能及時的傳達給至愛之人。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四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龍應臺《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責任的世人。有著犀利文筆,被稱為“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她,在這本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她在這部書中所告訴你的,是愛、親情、生活、世界的本質(zhì)。
    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在家里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里。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六
    這是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fā)現(xiàn)父親已經(jīng)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huán)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七
    讀《目送》有感讀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繼續(xù)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事描繪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讓我最記憶深刻。作者的兒子第一天上小學進教室和出國上大學的兩個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卻一次次與兒子疏遠。作者記得她也總是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父親生命結(jié)束。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會經(jīng)歷孩子長大疏遠他們這個事實,經(jīng)歷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捎钟袔兹藭堰@樣刻苦銘心的事記錄下來,用感情記錄下來。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八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nèi)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BR>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九
    《目送》這本書收錄了龍先生的七十八篇散文,書中寫盡了生活百態(tài)——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子女的遠離、友人的關心、兄弟姐妹的攜手。她用簡單直白的文字,透過生活常態(tài)去解讀人生,這是她對于父母、子女、家庭、生死的又一思考力作。
    在這開篇大作《目送》中,龍先生的開頭很有意思,從自己牽著年幼的兒子去上小學說起,到后青春期和兒子的交流日漸疏遠,從而思及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這樣漸行漸遠。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逐漸成了一方總是固執(zhí)地給予,一方總是固執(zhí)地拒絕。我們都認為,我們長大了,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也想試試一個人過馬路的時候會不會進退兩難;一個人去外婆家的時候會不會迷失方向,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會不會結(jié)交新的朋友...那些一個人的時候,是見證我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然而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你之所以擁有一個人生活的技能,是因為有人陪你經(jīng)歷了千萬次的失敗,仍舊相信你值得擁有成功。
    我在讀到龍先生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边@莫名的分隔線,好似一把利劍,直扎我內(nèi)心。
    芳華歲月,我們拼搏、進取,努力成為優(yōu)秀,更優(yōu)秀的人。我們說著偉大的抱負,做著關于理想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有著追不完的夢。時間對于我們來說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需要時間去成長,去創(chuàng)造價值,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的時間漸漸地被工作填滿了。我們對雙親的奉養(yǎng)日漸遠離,而我們的音訊也不能及時的傳達給至愛之人。
    龍應臺先生在《兩本存折》中,寫下一段話,她說:“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來換取已經(jīng)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shù)字,都無法兌換?!?BR>    何為孤獨?念而不能擾,擾而不能留,留而不能久。此為孤獨。所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想必還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論身處何地,你永遠是他最牽掛的人。“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
    從龍應臺先生的書中,我讀到了她對于父親逝去的不舍,對于母親日漸衰老的無奈,對于子女遠離的理解。顯然,在生命的刻度里,每一次目送都意義深遠,每一份孤獨都飽含深情。都說“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痹趪曳睒s富強的今天,我們在為新生活拼搏的同時,也應該擔起家庭的這份責任,別讓每一份孤獨獨自前行。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十
    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目送》讀后感300字《目送》讀后感300字。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十一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里,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復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zhuǎn),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于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后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著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著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著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么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huán)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里。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十二
    “才子當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唯美的語言讓人心醉,一行行群蟻排衙般,寫父親的離開、母親的忘卻、孩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寫那些失敗和脆弱,寫不舍與默然,寫盡了生活的曲折和溫暖。
    初讀《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綠色和鵝黃色漸深漸淺的,多窩心的色彩呵。讓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濘的小路上,駝背的老母親撐著把黑傘,眼眶已經(jīng)紅了,但是怕女兒看到,便哽咽了下來。是對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養(yǎng)大的,看著她從哇哇啼哭的嬰兒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現(xiàn)在,卻要望著這樣一個親切而又陌生的背影遠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BR>    誰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離開,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東西呢?你向往舒適、富足的生活,離開父母的視線去打拼。你或許已經(jīng)是職場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資訊,清楚最近哪種養(yǎng)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勞;那你還記得嗎?如果,我是說如果,目送你背影離開的老母親現(xiàn)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樹下,不斷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盡頭望去,那里沒有你的影子了。因為身子骨不靈活了,她就干脆站著,免得坐下了,沒人攙扶站不起來。在她記憶中,對你的記憶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回來吧,就算只是看一眼你的背影,她也愿意?。换貋戆?,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討厭了呢,是身上那種曾經(jīng)熟悉,現(xiàn)在卻又令你厭惡的味道還是把你當成小孩子一樣照顧,讓你覺得很沒面子呢?再也許,你也還懷念那一聲聲的叮囑嗎?你早就在這條路上轉(zhuǎn)了好幾個彎,只不過怕再次離開的不舍嗎?不管是“如果”還是“也許”,回來吧,母親想忘了背影,看看兒子英俊的臉,記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溫暖她;回來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離開時,回過頭來看著父母離開,記住他們的滄桑的背影吧。
    作者龍應臺是個母親,她看著兩個兒子的背影離開,是孩子們介意母親的深情吧。每個人都擁有兩個背影,一個是兒女的背影,另一個便是父母的背影。
    當父母到了另一個地方,也許就像《天藍色的彼岸》里說的那樣,他們會在那個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個叫做天藍的彼岸的地方。龍應臺細細的、淡淡的寫著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失憶,生活還在繼續(xù),不能被周遭的雜亂所影響。
    李白目送孟浩然,蘇東坡目送弟弟蘇轍,不僅僅是父母,這樣的目送就如龍應臺說的,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這般目送,帶著愛和釋懷,再多的遺憾都不過在目送中遠去,我們只能往前走,填補那些目送背影的遺憾與空缺。
    父母是花,父親是石斛蘭,母親是康乃馨,他們是花,要謝的花。不要忘了,來看此花時,那一回頭的目送就將不再留下什么惆悵與空白了。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十三
    “目送”兩字一入眼簾,便覺得有一條長長的路在眼前展開,過往那些回憶,一幕幕浮現(xiàn)在腦海里。這是一篇關于愛的散文,有著作者對父親離逝的不舍,對母親老去的無奈,對兒子成長的欣慰,對兄弟攜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對朋友牽掛的感動。面對成功與失敗、堅強與脆弱,用一顆靈敏的心,用一支靈動的筆,纏纏綿綿,娓娓道來。讀過此書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憂傷,但又充滿了對生活濃濃的愛意。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十四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采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仿佛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十五
    對于一個剛生完小孩的人來說,看完《目送》感觸很多。
    尤其是這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笨吹竭@句話,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憂傷,就是這么簡單的語言,卻深深地打動了我。說的真好,說的真對。
    親子關系是個很奇妙的關系。中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是把他帶來了這個世界,成年后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門,和父母就像朋友關系一樣了。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親子關系是這樣的:孩子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注定一生與你有無法割舍的緣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幫助和關懷,當他長大成年,可以獨立判斷時,給予有用的建議但不干涉他的決定,他雖然已經(jīng)成年,但有著孝順父母的責任,他的思想是獨立的,他的心靈卻應當與你緊密相連。
    有時候偶爾翻看手機上的照片,不覺感嘆時間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個樣,每天給我們驚喜。作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永遠天真無邪,又希望能馬上到幾十年之后看看他會成為什么樣子,一個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隨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只希望我們心中永遠有個牽掛,那是愛的禮物。
    中學目送讀后感篇十六
    這個寒假,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jīng)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BR>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jīng)歷。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碑斘铱吹竭@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為,他已經(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記得在作者回臺灣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zhuǎn)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于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沒有追。這應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凄涼且難忘。
    想要珍惜這些關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