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精選17篇)

字號:

    感悟不僅僅是單純的情感體驗,更是思考和思想的結果。寫感悟時,應注重個人觀點和思考的獨特性,避免陷入刻板的模式和雷同的內容。感悟是一種對生活和人生深入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感悟作品,與大家共享。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一
    本文主要圍繞了三個人物來展開描寫,分別是進步的知識分子“我”,普通的農名閏土和平庸的小市民楊二嫂。他們三個分別代表了三種等級不同身份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個性。
    說“我”是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是因為我是一個對生活又思想有希望的人,“我”希望我的小輩們可以有好的生活,不像我和閏土彼此之間產生隔膜。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于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慢禁錮麻木,所以人貴在精神!另外,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標。但我們又不可把目標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實際,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們要訂制合理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之后再繼續(xù)定制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挑戰(zhàn)自我,突破自我,讓自己盡可能的做得更好!
    潤土的思想可以說是已經完全的麻木和呆滯,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級封建制度的約束。對于一些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外界因素,我們只有接受但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在逆境當中找到希望,并有頑強的毅力,決不可隨波逐流。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二
    在寒假里,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fā)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后,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后“救助”終未成功。于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后,墮落一時,最后終于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xiàn)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x。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于大家理解。
    復活一直是我最喜愛的作品,而且它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托爾斯泰的著作。
    復活這部小說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jiān)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突出托爾斯泰雖然對現(xiàn)實社會做了激烈的抨擊,揭露了社會制度的本質。
    復活的主人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本來是一個單純,熱情的少年,愛上了姑媽家的養(yǎng)女兼婢女卡秋莎,并與其發(fā)生了關系。但后來他背叛兩人的承諾,而懷孕的卡秋莎被趕出家門。
    由于社會的現(xiàn)實,把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變成一個跟其他貴族一樣的人,而把卡秋莎逼良為娼。由于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而被告者是卡秋莎,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后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凈化”,發(fā)現(xiàn)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
    最后經過他的幫助,卡秋莎沉冤得雪,對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的怨恨也消失了。
    看完這篇小說再看看題目,我覺得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xiàn)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
    這部小說讓我知道人性的本質,但是它也是暗示真托爾斯泰的經歷,他本來也是一個貴族人士,也是過著蹂躪奴隸的生活,但他后來慢慢思考,發(fā)現(xiàn)這樣自己并不快樂,最后他放棄一切,解放奴隸,尋求真正的快樂。他這樣的行為卻被別人認為他瘋了,甚至是家里人也覺得他瘋了。
    這體現(xiàn)的是當時的以貴族為首的社會,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雖然現(xiàn)在不算是大同社會,但有很人不管是有錢還是貧窮,他們都愿意幫助別人。作者應該是希望這樣一個社會吧。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三
    這次三體(全集)是我利用上班期間的休息碎片時間完成的。剛開始寫了一些閱讀過程中觸動的想法,也獲得了不少贊和評論??墒牵酵罂?,越發(fā)現(xiàn)自己被作者對于宇宙規(guī)律、人性、責任、愛情等的詮釋而拋到宇宙之間,失去了重力的作用下,大腦因一度缺氧所能想象到的,試圖留下閱讀痕跡的筆記,始終無從寫起。震撼之余,感慨那種天馬行空般的想象,更驚嘆于有邏輯的而又空渺的真實感。
    小說中從汪淼,到葉文潔、章北海、羅輯、程心、云天明、大史等人,每一個人都承擔了各自的責任,但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但又都不是。當單個個體面對人類,??,太陽系,銀河系,三體文明及浩渺宇宙的時候,顯得格外脆弱和渺小。由于責任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性光輝卻在黑暗宇宙中璀璨奪目。那些人性的自私和貪婪就如黑幕一般,阻擋了文明之間的`交流。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四
    一九三四年春天,沈從文完成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邊城》。這時,“四一二政變”已經開始了七年,這段時間,全國大量文人墨客慘遭屠殺,“白色恐怖”始終盤繞在中華大地的上空,而在東北,三一年又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當時中國可以說是黑暗無日,民不聊生,使人看不到一絲希望。就是這樣的背景之下,《邊城》破淤而出。
    初看《邊城》,其書名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位同時代大家的作品——《圍城》。如果說前者把婚姻比作城,那么《邊城》中翠翠與儺送短暫的小“愛情”,城是入不了,僅能算作“邊城”。內容不必多說,翠翠的愛情悲劇讓人很容易看懂,真正的閃光點所在,是它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般的環(huán)境。
    邊城地處偏遠,不受當時亂世的影響,民風淳樸,當官的近民愛民,怎么不令當時的人們所向往?就像現(xiàn)在天天做題做得頭大的高中生,看見路邊無憂無慮嬉笑的幼兒怎么不羨慕?《邊城》不僅僅是沈從文聊以自慰的著作,而是對當時飽受戰(zhàn)亂的人們的一處可受心靈避免摧殘的永無鄉(xiāng)。加廖《西西佛斯的神話》中曾寫過:“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不再會孤獨,哪怕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無困難地憑回憶在囚牢中獨處百年。”所以,有回憶的,被其喚起回憶;沒有的,便“制造”“回憶”,讓人有所依靠。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東晉末年,朝野大亂,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創(chuàng)作了《桃花源記》。而三十年代,沈從文創(chuàng)作了另一個永無鄉(xiāng),即《邊城》。
    放眼現(xiàn)在,浮躁之氣彌漫整個社會,人們除了要為工作付出大量的精力之外,還需要去對付人與人之間的一發(fā)發(fā)“暗箭”。許多人厭倦亦或飽經了這種生活,開始自我挖掘,自我逃避起來,就像《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里計算士那樣,僅留下一個影子在人間,而把靈魂與肉體留在冷酷仙境之中。更有的人來一句“花發(fā)多風雨,人生足別離,唯有再見才是人生?!比缓蟊阆駢魰r代的跳樓“夢之隊”一樣結束自己的生命,太為消沉!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向往田園牧歌般的鄉(xiāng)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xiāng)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我最向往《邊城》里那些淳樸善良的鄉(xiāng)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shù)氐凝堫^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xiāng)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zhèn)。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拿起《邊城》這本書,它的封面中透露著一股朦朧與平靜,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撫平了你蹙起的眉頭,撫去了你內心喧囂的迷霧。它樸實而富有詩意,像一個經過時間沉淀的老人自然純凈。
    《邊城》主要圍繞渡般女孩翠翠與船總家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三個人的愛情悲劇展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兄弟二人喜歡上同一個女孩,大多會因此產生嫌隙互相疏遠。然而在那個樸實的茶峒小城,這兄弟兩人卻選擇了公平競爭。大老天保在察覺翠翠喜歡的人是自己的弟弟后,選擇從中退出,但因抑郁而不幸墜河而死。因船總順順心中有了嫌隙不愿讓二老娶那個間接害死大老的女孩為妻,翠翠的爺爺又被儺送誤會,所以這個年輕人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留下翠翠一人。
    質樸,應當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從文對于環(huán)境的描寫是自然的,“空氣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天已快夜,別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鵑叫個不停。”作者平實的語言,卻最能體現(xiàn)那種黃昏時的靜謐與倦懶,也最能突顯翠翠的心事。
    小城中的人,自當也是同樣質樸。在這里,有從來不肯收別人多余船錢的老船夫,有天真爛漫的翠翠,有樂于救人的好青年儺送,有踏實肯干的天保。對于這些人物自然而然的刻畫,讓你感覺一切都是那么理所應當,他們本該是這樣的人,他們也正是這樣的人。多一分則刻意,少一分則不足,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邊城就像是陶淵明在詩歌中追尋的世外桃源,那么美好卻又那么不真實,這也是沈從文通過《邊城》懷念以及向往的。
    在故事的徐徐發(fā)展中,沈從文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似乎并不是那么美滿的結局“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
    讀到這里,我不禁十分好奇,那個翠翠深深牽掛的儺送,到底有沒有回來。如果他回來了,那么他們兩個人還會在一起嗎?如果他們在一起了,兩人是會選擇忘卻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還是會把誤會深埋心底讓它滋長發(fā)酵,腐蝕他們的愛情?如果儺送沒有回來,翠翠是會一直等下去,還是會另嫁他人。我不知道,試想過無數(shù)種可能,卻依舊是覺得不夠滿意。也許,只有留下這么一個懸念,留下一個苦苦等待的女孩剪影,才會讓我們有所期待吧。
    《邊城》確實平淡,卻也勝于平淡。它只在你心中,留下淺淺的斑駁舊影,留下一片寧靜平和。夜很靜,月很凈,《邊城》在寂靜中遠去,我們在寂靜中尋找《邊城》。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五
    《復活》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堅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閱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fā)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文章寫的是瑪絲洛娃因被迫給一位商人的茶里下安眠,案發(fā)后,茶房和侍女賄賂律師,把罪全栽在瑪絲洛娃身上,被叛了去西伯利亞苦役四年的罪行。
    這時,法院陪審員聶赫留朵夫認為法院作出了不公平的判決,要求上訴到高級法院,瑪絲洛娃也上訴到大理院,卻被理由不充足而駁回了,聶赫留朵夫把自己所有的田地賤價出租給了當?shù)氐霓r民,也復活了自己的精神,關掉了人的本性的閥門,開啟了精神之人的閥門。
    于是,他灰暗老化的眼角膜脫落了,使他對社會與生活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在他的心中,革命者都是思想用心、向上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對他們充滿敬意。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xiàn)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高尚的人性。
    我認為擁有人性是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見,有勇于自我審視檢討的勇氣。
    善與惡往往只在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六
    故事發(fā)生在香港殖民地期間,由女主人公的出軌疑似被發(fā)現(xiàn)開始。女主人公凱蒂覺得自己是不自由的,因為她與她不愛的人(瓦爾特)生活在一起,而面對自己的所愛(唐生)卻只能在重重束縛中獲得短暫的茍且。凱蒂與瓦爾特的結合似乎從最開始就是個錯誤。
    故事轉而介紹凱蒂錯誤婚姻的成因。凱蒂的媽媽是個虛榮、吝嗇而又熱情、執(zhí)著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著追求不到的浮華和地位。她曾將自己的希望傾注在凱蒂的爸爸身上,而又在失望后將全部的賭注壓在了凱蒂的婚姻上。凱蒂由此被訓練成為了一個可愛的、充滿魅力的交際花,然而階層的差距始終無法讓凱蒂獲得媽媽想象中的婚姻。隨著25歲的到來,以及凱蒂的妹妹嫁給了準男爵之后,凱蒂的權貴婚姻之夢破碎了。凱蒂接受了瓦爾特(細菌學家,醫(yī)學博士)的求愛,這個她根本不了解,對她來說也毫無吸引力的男人。僅僅因為賭氣她就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瓦爾特。
    瓦爾特是害羞而自制的,這些在凱蒂看起來木訥無趣。瓦爾特的智慧被視為一種對他人的譏諷嘲笑。瓦爾特對她的愛和呵護也是令人乏味和疏遠的。瓦爾特的一切都是一種負擔,是自由的束縛,是令人討厭的。曾以為的痛苦的人生在唐生出現(xiàn)后有了轉機。如同救命稻草般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發(fā)生了,凱蒂認為自己愛上了風趣、聰明、有魅力的香港布政司助理唐生。
    瓦爾特發(fā)現(xiàn)凱蒂的出軌,對凱蒂來說無不是一種解脫。她終于可以追求她以為的自由和愛,她希望結束這段錯誤的婚姻。
    瓦爾特試探凱蒂是否愿意跟他去湄潭府(瘟疫地)進行疾病研究和疾控。置身險境、這無疑是一場送死。顯而易見的,凱蒂拒絕了,也同時再次拒絕了瓦爾特的心。她甚至不在意瓦爾特的獨自前往,她不能離開香港、不能離開唐生更無法抗拒自由的誘惑。此時的瓦爾特第一次揭開他的面紗直面他的婚姻的真相。他終于敢于承認這場婚姻分明是對他的施舍。他百般努力的維系著這脆弱的婚姻,他努力地改變自己去迎合自己的愛人。然而,即使是一秒鐘,他都沒奢求過也無法奢求同等的愛。他始終是卑微的。
    瓦爾特似乎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靜和理智?!叭绻粕茈x婚并且在一周內娶你那么我就同意跟你離婚,或者你陪我去湄潭府”。撕開面紗的瓦爾特內心的恨在發(fā)酵,他想要報復,他也只是個普通的人、普通的丈夫而已,恨甚至讓他籌謀將他摯愛的人推向深淵。
    同樣揭開面紗的還有唐生。果然,正如瓦爾特的預料,唐生不愿意以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為代價,更不愿意承擔任何責任。他拒絕了凱蒂,他也無所謂凱蒂是否即將赴險。唐生的自私、懦弱、虛偽和卑劣在這一刻顯露無遺。
    人性的惡在此時似乎已經全盤托出。西方哲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推崇人性本惡的,人偷吃禁果,生來贖罪。人的罪讓人痛苦。但是這個世界還有愛。人要帶著愛的去生活。但不代表愛就一定是原諒。不代表愛就只能是純凈和無私的。愛是立體的、復雜的,愛是白色也是黑色,正如人性。人性是豐滿多面的。人本身的善與惡就像是彼此依靠扶持而站立的兩塊木板,少了其中任一,人性的假設都會崩塌。
    湄潭府之行恰恰不是人性罪惡深淵的開始,凱莉的靈魂成長真切的發(fā)生在了這里。她開始意識到了唐生的真相,他不值得她的愛;開始意識到瓦爾特的優(yōu)點,他善良溫柔內斂智慧,他善待每一個人包括瘟疫病人。湄潭府的修女們的率真和豁達以及對生命和神的事業(yè)的理解讓她醒悟,她開始想要奉獻自己,她想去做些改變,她想去揭開面紗,直面自己的真實。她想去尋找靈魂深處的安寧。
    然而事情并沒有按照完美的結局預想進行下去。凱莉始終沒有愛上瓦爾特,瓦爾特也沒有選擇原諒。就像即使凱莉的缺點這樣昭然若揭而瓦爾特依然深愛一樣,即使凱莉知道瓦爾特的好,她依然可以選擇不愛。愛不因一個人的惡而消失,也不因一個人的善而產生。愛是人性中本能的存在。
    愛是世間一切的道。所以,毛姆把他對于道的理解借著角色的嘴表達出來。
    瓦爾特死了。他的心和他的身體一同離開人世。而壓垮他的最后稻草是因為凱莉的懷孕,這本是一次重歸于好的機會,他、他們本以為可以獲得重生。然而即使到了最需要保護的關頭,即使知道承認孩子是瓦爾特的那么一切就會變得“好”起來,生活又會一如往昔,凱莉也決心直面自己的內心,她決心尋找真正靈魂的安寧和自由。她不承認孩子是瓦爾特的。
    瓦爾特死前留下了謎語一般的話,“死的卻是狗”出自《挽歌》說的是一個大善人救了一只狗,但是被狗咬傷,人們以為死的會是善人,最后死的卻是狗。人性的善與惡的課題再一次在這里得以引申。瓦爾特曾以為他才是善人,他是受害的、他忠貞的愛著不堪的凱莉,然而當他帶著恨來到湄潭府、他鄙視自己的愛的時候他就已不是真正的善人。在生命的彌留,凱莉希望他能放下恨,帶著愛的離開,希望他能原諒,她不再想著自己而是全然為瓦爾特考慮。似乎在這時,真正的善人變成了凱莉,而瓦爾特才是折磨凱莉,帶給凱莉束縛和傷害的狗。在愛里掙扎的狗,最終被可憐的愛摧毀。
    凱莉返回香港后知道自己已經不愛唐生了,她甚至質疑自己為什么會曾愛過。同時,瓦爾特的死讓她感到了釋放和解脫。靈魂的安寧和自由原來是這么冷酷的、距離的。她真的從未愛過瓦爾特?,F(xiàn)在她終于自由了,她是她自己了。她想要珍惜所愛,過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過去結束了。
    在故事背后,在面紗之后,愛的本質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呢。我仿佛感受到了凱莉和瓦爾特的情緒而如鯁在喉。瓦爾特的愛是如此的卑微,這場婚姻束縛的其實不僅僅是凱莉。瓦爾特被愛和道德束縛的無處逃生,他的死也是一種對愛的嘶吼,深情人總被情傷。一條狗心碎而死,一個偽善之人卻覺醒了。
    作者:棉花姐姐。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七
    《邊城》是作者沈從文于1934年4月完成的一部代表作。初讀時或許受限于年齡與經歷,對于半個多世紀前的這篇小說總帶有一些不以為意。時隔數(shù)載再度看到那些質樸無華卻深有內涵的文字,被不明緣由的情愫瞬間感染打動,從而將一種美好的感觸沉淀在內心深處。
    作者曾道:“我要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毙≌f敘述的是湘西小鎮(zhèn)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閱讀這部中篇小說,通篇令人深感一種貫穿始終淡若煙塵的悠然與寂寥。白描般的筆觸,寥寥數(shù)語將小城的靜美與清雅從幽靜淳樸蒼翠迷人的大自然中帶入讀者的腦海,這片至純至美的自然塑造出一群心靈澄澈的邊民。淳良美好的靈魂,是作者此文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原始和諧的邊城生活,清新樸素的民風,與那清澈溪水、帶著自然氣息的山嵐以及風中輕舞的翠竹,那白日水聲人聲交織鼎沸的河畔與沉靜夜色下靜謐映月的渡船一并,奉獻給讀者一場視覺、聽覺及感覺的盛宴。
    《邊城》的寫作基于一種原始的希冀。作者將對美好淳樸的生活形態(tài)的向往與渴望自始至終注入全篇。全文極力描繪與推崇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至今的美德。作者構建出匯集“美”的一座城,仿佛是作者靈魂深處對美好信念守護的內心城堡的對應鏡像。這些美好的意象與思想,不僅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物欲橫流、人性衰退、重利輕義、不明廉恥、庸俗腐化現(xiàn)象的抨擊,也是對在時局中隨波逐流、難以尋找到心靈家園的人們的一種慰藉與支持。《邊城》中繪出的是如世外桃源一般不存等級功利,而重義重情、人際誠懇友善的一座城。文中祖孫間暖人心靈的溫情,青年男女間青澀卻純美的愛情,船總家兄弟對少女翠翠的真摯戀情以及天保、儺送兄弟二人手足情誼,都是作者對傳統(tǒng)美德內涵的真善美的認知表現(xiàn)?!哆叧恰穼⒕爸畠簟⑷酥鞠嗳诤?,通篇自然與人和諧的狀態(tài)中更凸顯了人們心靈的純凈?!哆叧恰分忻鑼懶≈蹟[渡、山歌比試、兄弟謙讓、祖孫間的相依之情,邊城人民這種近似原生態(tài)般帶有非凡感染力的生命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都隱含有作者對現(xiàn)實中傳統(tǒng)美德弱化、價值信仰缺失的痛惜,以及對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人性衰退、物欲橫流的社會現(xiàn)狀的批判。作者推重這種自然之美的生活方式,絕非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文學不是政治學,縱然有博弈也不該將美好抹殺,作者如此的筆觸和行文,也是想以此種令人向往的桃源之美重建民族的優(yōu)良品德和美好人格。
    《邊城》一文將情與景都做了精妙的描繪。情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將人物內心的`變化把握得十分到位。人物的夢境也成為其真實情感的一種幻象化表達。翠翠夢境中的情景正是這個人物內心發(fā)生細微變化的征兆。在離奇的夢境中,翠翠漸漸有了自己的心事與孤單;那甜美的夢境,顯示出她對朦朧的愛情的甜蜜向往和快樂感受。景的描繪是推動劇情發(fā)展和烘托人物心理的一種“氛圍的營造”。那片秀麗山水中,如山泉清透甘甜的生活氣息,是當時現(xiàn)實大背景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那些美不勝收的畫面,那些能讓心靈沉靜安定的場景,都將故事定格在充滿無限美感的一個舞臺之上。此景中的故事,無論是喜是悲,都帶著無法改變的原質美感,因為這片土地上孕育的,縱然有悲歡離合,也只是不同形式美的展現(xiàn)。作者以濃淡適宜的筆觸,描繪出的是翠竹依依、山風沁心的邊城,那碧色無邊中婉轉歡鳴的黃鶯,夏夜靜謐中喃喃的蟲聲,黃昏下的溫馨,水銀瀉地的月色,泥土清香的溪畔……景如畫卷,景情相融。這些景色隨著小說人物情感的發(fā)展和波動自然地展開,輝映人物的內心之感與心境變遷。黃昏的柔美,是溫暖也有輕若游絲的惆悵;月色清涼如水,鮮花鋪就的心路上,是主人公內心的期待與那份感情的純凈朦朧之美。
    或許,只有遺憾,才能讓文章充滿言有盡、而意未窮的美好,才能讓美不僅是固化于結局的一種靜態(tài),而成為有著生命感有著延續(xù)性的感動?!哆叧恰分兄骶€故事也的確是以一種帶著悲劇美的憂郁情懷煞尾。這種浸透在文中自然流露出的憂郁,并沒有給看去極美的文字帶去損傷,反而添加了一絲別樣的感情,從而令小說的情節(jié)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它帶給讀者的也是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最后儺送是否回到了邊城?翠翠是否守得了自己的愛?這部作品,不是讓人感到虛無的“童話”,它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極富戲劇性的變化,無論是情節(jié)的安排還是發(fā)展的步驟,每一點都是自然而然地展開,這就是一部有著獨特生命力的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八
    作為幼兒教師,我認為理解、愛和尊重是與孩子溝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為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再有,愛和尊重是貫穿教育始終的,肯定與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內在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對他們的自然發(fā)展表示尊重,為他們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精神與物質環(huán)境,我們的幼兒園就提出過這樣的教育思想“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這一切都體現(xiàn)了我們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同時讓孩子在自然發(fā)展中體驗到了無盡的愛和自由,這對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鋪墊輝煌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幼兒的學習活動與日常的游戲、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游戲和生活中不斷出現(xiàn)在幼兒面前的真實問題情景使他們不斷調動和運用已有的經驗,并在不斷地面臨挑戰(zh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經驗。因此在我平日的工作中總是將教育生活化———讓孩子不知不覺地會了,讓環(huán)境問題化———讓孩子玩著玩著就學了。這種說法看似簡單,其實對老師的觀察、分析、提煉、創(chuàng)設能力則有著較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就要在幼兒園的環(huán)境中支持幼兒解決問題,進而引導幼兒將經驗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去。
    幼兒教師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只要會唱歌跳舞就可以了,作為幼兒教師必須要有事業(yè)心、愛心、責任心。幼教是通往兒童心靈世界的橋梁,是孩子的忘年交,老師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作為教師應給予孩子更多的愛,關注每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同時我覺得新時期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所應必備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素質是發(fā)展的眼光和未來社會意識。因為我們現(xiàn)在教育的孩子是為未來世界服務的,那么我們就要用未來社會的眼光、標準培養(yǎng)教育我們今天的孩子。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一個環(huán)境資源匱乏、競爭激烈、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世界。
    在幼兒園時期,我們就要樹立孩子的環(huán)境意識,通過各種活動、情景讓孩子們懂得節(jié)約資源、珍惜資源、如何將資源再利用等等。我們的教育要多元化、開放化,要使幼兒善于與他人合作,能夠與他人交流。
    國家的未來靠教育,教育的基礎要從幼兒抓起。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九
    今天,我讀了《飄》第四十三章,這是自己看這本書以來,今我感觸最深的一章。
    文中的斯佳麗在生完孩子后,再一次見到了瑞特。并與瑞特進行了一次深度交談。
    因為阿希禮無法順應時代的變化,他依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當一個上流社會中的紳士,就算他想改變,他也改變不了,因為他以前在溫室里太久,體會不到社會的殘酷。
    而斯佳麗為了生存也舍棄了一些可貴的東西:誠實、信譽、自尊。這雖然十分令人反感,但她也無可奈和,因為如果她不這么做,她就無法生存下去。
    這就好像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年人一樣,因為在社會上經歷了一些挫折,就不得不用自己的天真、善良去換取名利、金錢。但當他們回過頭來想將這一切拾取回來時,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已經變了樣。
    這也是大人不喜歡孩子少年老成的原因,他們在社會摸滾打爬了太久,這就讓他們從心底里認為孩子只有天真可愛才是真正的快樂。
    但,人總是要成長的,不是么?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边@就是茶峒小鎮(zhèn),正安靜地伏在那里。沈從文的《邊城》生活讓我們如身臨其境般的訪尋著邊城里的故事,品嘗到邊城美食。《邊城》是沈從文心中的圣地,在他的筆下,展現(xiàn)出了茶峒小鎮(zhèn)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之美。除了茶峒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展開了天真可愛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大老“天?!薄⒍稀皵偹汀钡膼矍闉橹骶€索,以小鎮(zhèn)人民淳樸的生活為暗線勾勒起邊城的輪廓,為濃郁的風土人情小鎮(zhèn)生活增添不少的樂趣。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悲劇色彩的作品。在如詩如畫的環(huán)境里,訴說著憂傷與哀愁。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xiàn)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最初戀愛時少女羞澀與最后愛情離開的恍惚與冷漠。讀《邊城》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游向我細細訴說著湘西茶峒小鎮(zhèn)的故事。讓我了解到湘西的風土人情與湘西的人文風情。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BR>    翠翠與爺爺靠著渡船為生,爺爺老船夫是倔強的同時也是淳樸厚道的,為著孫女翠翠美麗而驕傲,為了翠翠的婚姻而費心安排。被眾舉為“掌水碼頭”的順順有兩個兒子“大老”天保與二老“攤送”。兄弟二人都是對翠翠一見鐘情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并展開了激烈競爭。“大老”天保為追翠翠一次又一次的在“馬路與車路”推辭中不放棄?!岸稀睌偹偷臒崆樵诘谝淮闻c翠翠和那一只大黃狗在捉鴨是時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攤送為了追求翠翠寧可要老舊的渡船也不愿要“新碾房”。在執(zhí)著兩兄弟敞開心扉互明心事后,毅然決然的在夜深人靜的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然而,大老“天?!敝来浯涞暮钔泼撉遗c二老“攤送”有情,就放棄離開了小鎮(zhèn)卻在一次漩渦中溺水身亡?!岸稀睌偹兔鎸Ω绺绲睦⒕魏蛯Υ浯錉敔斠恢辈槐砻餍嫩E的生氣,也離開了小鎮(zhèn),離開了翠翠,去了遙遠的地方。故事還沒完,翠翠的爺爺在受到“掌水碼頭”順順的一拳后,在那個雷鳴電閃暴雨的晚上撒手西去,也離開了翠翠。
    碧溪岨的白塔坍塌了。
    翠翠獨自承受著這一切的變故。那個浪漫的二老,那個曾經為翠翠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輕人,“這個人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個人還沒有回到茶峒來,還沒有回到翠翠身邊來...讀后感·筆墨濃重的這一句,定格了翠翠的愛情,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成為了永恒的經典。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期待與遺憾。
    沈先生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心靈純潔的孩子繪畫出的童話世界,美好、單純與凄婉。淋漓盡致展現(xiàn)出來湘西小鎮(zhèn)如山間小溪潺潺流淌般的寧靜、溫暖與悠然。一幅美麗的人物山水畫卷慢慢在我眼前展開......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里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合上書,我心里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
    《邊城》蘊含著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chuàng)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體現(xiàn)了理想人生的。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于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回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guī)Щ氐酵甑?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于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著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著。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fā)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yōu)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于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xiàn)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哆叧恰肥且粋€關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fā)現(xiàn)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沖突的思考與隱憂。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以《邊城》等作品享譽文壇,蜚聲海外。
    沈從文生于湖南鳳凰一個舊軍官家庭,后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小學畢業(yè)、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后數(shù)年間,他隨當?shù)剀婇y輾轉于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并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一九年,受周恩來之囑,著手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lián)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fā),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xiàn)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一
    這個暑假,我翻開了一本書——《復活》。還沒看,我就在想,書中的復活,指的是什么呢?是肉體上的復活?亦或是某些物體的復活?看完后,我才知道,是那神圣的,靈魂與精神的復活。
    一個純真美好,曾對生活充滿期盼的青年人。后來在上流社會中墮落于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本可以這樣生活下去的,但當兩人在法庭上見面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直視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
    法庭上的相見讓他感到自己的靈魂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監(jiān)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農民時,他收獲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只有親友們的鄙夷和眾人不可理喻的回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精神世界里認為正確的事無一例外的遭到鄙薄,而他認為錯誤的卻是貴族社會所推崇的。
    但他在茫然中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地位與金錢,他的精神復活了,他想要以結婚來彌補瑪斯洛娃?,斔孤逋抟哺淖兞?,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這個出乎意料的結局,展現(xiàn)了顆善良的心,一個天下無雙的決心。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愛心,而且都應該有愛心,就像聶赫留朵夫和瑪斯洛娃一樣,為別人著想,讓世界充滿美好與溫馨。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二
    曾幾何時,我熱衷于西方文學。那對細節(jié)深入肌理的刻畫,對人物本真性格的塑造勾勒,對社會的有力鞭笞,以及對向往光明的人卻最終淪落與泯滅的悲戚,如同在靜靜的時光中沉湎于一杯香甜濃馥的咖啡,既滿溢著濃烈熱切的情感,又在歲月喧囂的時光中多了幾分細細推敲琢磨的愉悅感。
    被滿腹的心緒困擾著,輾轉于內心強烈的吶喊,我在迷途的恍惚之中邂逅了這本《復活》。或許這一次,人們才終是能夠追求自己之所愛,探尋內心真正之所想?想象過他們在絕境中逆風飛翔,因挫傷而如同死水般凝滯的'心靈也在追尋后獲得復活與蘇生。
    透過這本書,我認識到了另一個社會,另一個時代。聶赫留朵夫,曾和一位伊人,姑媽家的女仆,瑪絲洛娃,在禁斷花園的一角,怒放出了愛情的花朵。他們曾在那份年少青澀的熾熱中悸動,也曾在一絲眼神的觸動中訴說戀慕的言語。兩人如同相依的鴛鴦,在獨屬于自己的一方水萍嬉泳。沒人知道那時的他們內心有多么幸福。
    幸福的生活總是不能長久。聶赫留朵夫在貴族的生活中逐漸變得墮落而自私自利。他最終拋棄了她。這沉重的打擊,使得瑪絲洛娃不得不流落到社會的底層。多年以后,在一場平常的審判中,被誣陷的瑪絲洛娃作為罪人的姿態(tài)出庭。那份當初的愧疚與自責牽動了埋藏在聶赫留朵夫內心罪孽的余種,萌發(fā)了赦贖的幼芽。
    正是這份勇氣使他邁出腳步,見識了監(jiān)獄里人民的水深火熱,人民遭受社會的侵蝕而自私自利;見識過所謂上流社會暗涌的腐敗與黑暗。所謂的貴族階級,背后卻有嗜血成性,殘忍暴戾的一面。社會的動蕩與黑暗喚醒了這位純真青年的內心。他突破了貴族思想的束縛,放棄貴族特權,和這罪惡的階級徹底決裂。他不僅勇于站出來,請律師為卑微的瑪絲洛娃辯護,陪伴她流放西伯利亞,同時還將自己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租賃給農民??v使他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生活,但他卻收獲了一種全新的靈魂上的解放,令人感覺無比的舒暢。這樣,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都通過這種方式過上了理想的日子,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復活。
    曾經贖罪的種子綻放出善良的花朵,在如同淤灘般的社會中,心靈有如浴火重生的火鳳,洗盡滿袖鉛華愁塵,還原到人性本來的單純模樣他們在物質與驕奢縱橫喧囂的時代,獨自堅守那片心靈的凈土。
    我為他們終能觸及幸福的碩果而歡呼雀躍,卻留下對自身無盡的思索。當我們理所當然地評判著社會不良風氣的理所當然,又是否常常種下一棵贖罪的草種呢?在我們無意中做了被人所不齒的事的時候,當我們曾在負罪與愧疚感的深淵中掙扎的時候,我們又是否能用于堅守內心的方塘一畝,為內心注入道德的活水,澆灌出善良的花朵呢?墻角的紫荊花沐浴著大好的春光,馥郁正濃。放下書本,內心只剩下如細雨浥過輕塵的確,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愿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后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惡,便對于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首先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fā)現(xiàn)后,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犯錯誤不要緊,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其次我想瑪絲洛娃從妓女又重新轉變成以前善良樸實的姑娘也是一種復活吧。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三
    我很喜歡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非常喜歡他的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最近看了一本關于他的著作,叫做《復活》。當時看這本書,是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住的,一開始我并不明白其含義,在看完這本厚厚的書以后,我開始領悟到其中的`含義,也產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這本書是俄國非常著名的一部小說,小說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涅赫留多夫及卡秋莎的故事,并描寫了他們在多年以后,通過一次偶然的相遇,從此兩個人精神復活的故事。書很厚,所以內容寫的也很細致。從一開始,他看到卡秋莎時心里的那種恐懼和害怕,到他為了救她而不顧一切,到處求人,變賣家產等等一系列事件中,他也是不斷在改變自己,糾正自己,重新認識自己。而他的這種變化感動到了卡秋莎,導致卡秋莎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描寫了好多非常令人厭惡的一些人,比如監(jiān)獄長,市長,押解兵,公爵,男爵,庭長,檢察官和律師等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個個無比的自私,邪惡和貪婪。他們仿佛已經麻木,肆意濫用自己的權利,僭越法律,亂審判,亂抓捕,亂判行。但是自己卻絲毫感受不到那些通過他們的雙手所犯下的罪惡,反而以此為榮,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是他們?yōu)E用職刑的工具,他們自認為自己擁有權利就仿佛天生高人一等。涅赫留多夫在一次次的與他們接觸中,逐漸感受到了無趣,惡心,厭惡,憎恨,也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和他們不同。其實,在他們那個社會,人人都很自私,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有想過遵從自己的內心,去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等行動,但是在它的親人們看來卻是好笑的愚蠢的做法,他們強迫著他一次次的改變自己的初心,強迫著他去接受社會的腐敗,接受現(xiàn)實,跟從社會潮流。這才使他開始走向頹廢。
    而在他猶豫不決,在其中做選擇的時候,他跟隨著卡秋莎一路流放,接觸了各種各樣的“罪犯”。涅赫留多夫認為他們之中大多數(shù)人都是無辜的,而且其中有很多人就是被冤枉陷害的,甚至連證據都不足。顯然,在權利面前,逮捕一個人無需理由,只要監(jiān)獄長想抓就可以抓。而涅赫留多夫在于他們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很多人身上都有著與自己一樣的想法:希望可以推翻目前俄國的制度,特別是一些政治犯,他們往往都是那些堅持自己,去拯救這種混亂現(xiàn)象而被抓起來的,他們身上有很多珍貴的品質,所以涅赫留多夫覺得和他們待在一起很舒服,很開心。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許多無辜的人被折磨致死,看到了很多人奮起掙扎,所以,他更加堅定了自己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
    雖然最后,卡秋莎雖然沒能和他結婚,但是,對于他們兩個人,因為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都變得越來越好了,重新“復活”了,此時結婚對于涅赫留多夫來說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因為他還有更重要更偉大的事業(yè)要做:他要去解救那些無辜的犯人,哪怕這要他去乞求那些十分惡心的官員,他要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xiàn)實,努力去改變這一切。這可能就是這本書名為“復活”的意義所在吧。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感悟,在那樣一個社會,有權利的人是如此殘暴無知愚蠢,整個社會是那么混亂,法律仿佛就是一個幌子。在整個社會都做錯了的時候,如果一個人仍能辨別是非,不被蒙蔽雙眼,堅持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這本書揭露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無情的諷刺和抨擊了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給當時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讓我認識到了,當社會充滿黑暗和不公平時,該是多么可怕,我們處于今天這個和諧有序,依法治國的社會又是多么幸運!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四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媽家度假時,與美麗善良的少女瑪絲洛娃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后,卻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在夜里you奸了瑪絲洛娃,第二天給她一張100盧布的鈔票。
    致使瑪絲洛娃墮落,成為妓女,并被誣告犯殺人罪。直到后來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良心發(fā)現(xiàn),為瑪絲洛娃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后他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
    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
    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婚。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五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chuàng)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沒有《戰(zhàn)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xiàn)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wěn)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的確,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愿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后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夢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么的可惡,便對于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首先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往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fā)現(xiàn)后,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犯錯誤不要緊,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其次我想瑪絲洛娃從妓_又重新轉變成以前善良樸實的姑娘也是一種復活吧。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六
    “對了,這個人就是她。現(xiàn)在他已經清楚地看出來那使得每一張臉跟另一張臉截然不同的,獨特的,神秘的特點,這是滅一張臉成為一張?zhí)厥獾模氁粺o二的,不能重復的臉。盡管她的臉容不自然地蒼白而且豐滿,可是那特點,那可愛的和與眾不同的特點,仍就表現(xiàn)在她的臉上,她的嘴唇上,她的微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現(xiàn)在她那天真而含小的目光里,不但她的臉上而且她的周身都流露出來的依順的神情里?!弊髡咄袪査固└叱乃囆g才能再這短短的幾行字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描寫瑪絲洛娃被申判的第6—9章中,作者將司法界的黑暗內幕暴露給世人看,原來這幫“氣度很是威嚴”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司祭等,都是一些好色,嗜酒,玩忽職守,勾心斗角,奪人私產,褻瀆教義的衣冠禽獸。這里有全景式的描寫,各色人等一一“出場”,井然有序,毫無顧此失彼雜草無章的感覺;有細節(jié)的精讀精彩細繪,如庭長偷稅漏稅的健身運動,與情人約會前的激動心理,副檢察官“那只空著的手甩來甩去”的重復動作,還有瑪絲洛娃的外貌描寫,聶赫留朵夫的顫動的心理描寫等等,都細致入微,揮灑自如。
    《復活》講的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復活,使他最后開始過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書里找到了五條法則:對上帝要虔誠,不起誓,要忍辱,愛敵人,不反抗。他認為人們如果遵循這五條法則,并不斷改過自新,便可以“獲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國也會建立起來”。他的靈魂得救了。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宣揚“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復活》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復活》的“種子”是托爾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為感動世界的名著。
    在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內容的嚴肅性是相符合的。在這里,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鎮(zhèn)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梢哉f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xiàn)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xiàn)實熔鑄進去,上面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jiān)犯、革命者、醫(yī)生、學生……里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這里,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yōu)椴恍艺呷鲆晦錅I,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BR>    復活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篇十七
    鋪素箋,研老墨,舞手中之筆,塑魂靈重生。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批判和諷刺現(xiàn)實的長篇小說。列寧稱其為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十九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及藝術總結。它雖沒有《戰(zhàn)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弘氣魄和明亮的詩意;也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強勁;但他有的卻是一種對現(xiàn)實主義無情抨擊的灑脫,有的是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wěn)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復活》不只是一段凄慘曲折的愛情故事,更是幻想通過用溫和的手段調節(jié)矛盾,獲得社會“和諧”的恢弘志向。作者借托兩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正反映被欺壓的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亂的上層社會和官場。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人公馬絲洛娃是一個平民女子,是俄國社會最普通的一員。一個純真的少女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邂逅了上層社會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墒锹櫤樟舳浞騾s在誘奸馬絲洛娃后將之拋棄。聶赫留朵夫對于農奴私生女馬絲洛娃的玩弄是其階級、社會地位的支持和慫恿造成的,也是有著勞動人民勤奮善良的馬絲洛娃屈辱命運的根源。被趕出家門的馬斯洛娃自甘墮落,淪為妓女,最后又受人誣告,告上法庭,由于陪審員的誤判,法官的不負責任使他被放逐西伯利亞服苦役。種種不甘事件的經歷與打擊,讓天真的女主褪去了原有的天真無邪,取而代之的是對現(xiàn)實社會無情的失望和對上層社會的憎惡。
    她的屈辱是對統(tǒng)治階級和官僚主義最有利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男主作為陪審員中的一名,親眼目睹馬絲洛娃被冤判時的絕望,他認為馬絲洛娃的墮落與他的拋棄有關,于是為了贖罪,聶赫留朵夫踏上了替瑪絲洛娃到處申訴的旅程,并決定如果申訴失敗,便和瑪絲洛娃結婚,一道流放到西伯利亞。他的復活旅程不是從瑪絲洛娃的案情中看到社會制度的罪惡,而是深入到農村、監(jiān)獄、法庭游走于各種農民、罪犯、官僚之間的種種不公平。親眼看見勞苦大眾飽受折磨與壓迫,親自感受到了底層生活的苦楚與無奈,甚至是麻木。于是聶赫留朵夫放棄了貴族的享樂生活,交出土地,平均地權,敢于突破階級界限,驅除階級偏見和自私的個人主義,以愛作為生活的原則徹底復活。起初,瑪絲洛娃想利用聶赫留朵夫對他的歉意而獲取什么。但是當她拒絕聶赫留朵夫的求婚并痛斥他:“在那個世界里玩弄我還不夠,又要用我來拯救你,好讓你上天堂?!碑斔鷣碛鷱娏业木芙^、指責聶赫留朵夫時,也正說明她在恢復最原始的良知,在與麻木作斗爭。而且,在她復活的旅途中,原諒并且愛上了聶赫留朵夫,獲得的精神上真正的解脫。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生命的復活?還是精神的復活?在當今社會,倚老賣老成為了一種可怕的社會現(xiàn)象,究竟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不禁讓人深思。2013年6月15日,四川達州城區(qū)正南花園附近,一位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共花醫(yī)療費、護理費等2萬余元。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歲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個孩子當時是去攙扶老人,卻被誣陷。婆婆則稱是小孩將自己撞倒。
    雙方各執(zhí)一詞,5個多月過去,事情尚未得到解決。小朋友一方家長以敲詐勒索為名,向當?shù)嘏沙鏊鶊蟀浮?013年11月22日,警方稱,受傷老太蔣某某系自己摔倒,其行為屬于敲詐勒索,決定對其給予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因蔣某某已滿70周歲,依法決定不予執(zhí)行。記得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說過“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其實這兩種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當我們看到不少老人做倚老賣老、為老不尊的事時,我們很容易變得難以淡定,畢竟中國還有句古話,叫做“為老不尊,為幼不敬”,意思就是,如果老人不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那么,年輕人該如何敬重老人?帶著一顆純潔的心穿行在繽紛的物質中,我們須要選擇將那些形形色色的塵埃抹去,盡管我們知道,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靈魂的高尚才是生存之道。洗滌內心的不堪與骯臟,拯救內心那顆殘破的心靈便是救贖,讓精神重新復活重生。
    當你為自己的私欲而活的時候,你便是一個“動物的人”,用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話來說就是“小我”,這是最狹隘的人生境界。但當你不只為自己而活,那你的肩上就擔當起了一種責任,這時,你便成為了一個“精神的人”,即達到了“大我”的人生境界。當今社會,靈魂的黑暗與覆滅,數(shù)見不鮮,當我們在指責社會的不公,人心的腐化的同時,不如認識自身的錯誤,不斷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完成心靈的救贖,精神的復活。
    在當今物質橫流的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卻徘徊不前,躑躅不定。因此,人性的救贖迫在眉睫,書中的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勝人性的弱點,喚醒自己內心深處那沉睡的靈魂,從而得到人性復活。棄小我,成大我,方是救贖。
    我認為擁有高尚的靈魂和悲天憫人的人性是一種基本準則。要想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的正,坐的直”,有自我反省,自我認識的覺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謙虛受教的心。如果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多思考利與弊,得與失,那么世界上許多的錯誤也就不會發(fā)生。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名大學生,我們需要不斷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透析,用自己正確的思維去判斷,找尋屬于自己正確的人生道路,把自己那些還未蘇醒的腐敗靈魂徹底扼殺。真正的去付出自己,把握生活的每時每刻,絕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身。
    祈內心救贖,塑靈魂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