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通用16篇)

字號:

    教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評價等要素。編寫教案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不同學科領域的教案可以參考不同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和調整。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一
    可設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為。
    2.43%×x×2,利息稅為2.43%x×2×20%。
    根據等量關系,得2.43%x·2—2.43%x×2×20%=48.6。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大家想一想這15元的利潤是怎么來的?
    標價的80%(即售價)-成本=15。
    若設這種服裝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裝的標價為:(1+40%)x。
    每件服裝的實際售價為:(1+40%)x·80%。
    每件服裝的利潤為:(1+40%)x·80%—x。
    由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裝的成本是125元。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二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探索多項式各項公因式的過程,依據數學化歸思想方法進行因式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2、難點:正確地確定多項式的公因式、
    教學方法。
    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三
    2.通過代數法解簡易方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3.通過解決問題的實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鉆研精神。
    教學建議。
    一、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簡易方程的解法;。
    難點: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正確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點、難點分析。
    解簡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將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適當的數;將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適當的數。最終求出問題的解。
    判斷方程求解過程中兩邊加上(或減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個數是否“適當”,關鍵是看運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邊只含有帶有未知數的那個數,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未知數,即求出結果。
    列簡易方程解應用題是以列代數式為基礎的,關鍵是在弄清楚題目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選取適當的未知數,然后把與數量有關的語句用代數式表示出來,最后利用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識結構。
    導入方程的概念解簡易方程利用簡易方程解應用題。
    四、教法建議。
    (1)在本節(jié)的導入部分,須使學生理解的是算術運算只對已知數進行加、減、乘、除,而代數運算的優(yōu)越性體現在未知數獲得與已知數平等的地位,即同樣可以和已知數進行加、減、乘、除運算。對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即可。
    (2)解簡易方程,要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基礎上,理解何種形式的方程在求解過程中方程兩邊選擇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以及何種形式的方程在求解過程中兩邊選擇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適當的數”的選擇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檢驗,但為了學生從一開始就養(yǎng)成自我檢查的好習慣,可以讓學生在草稿紙上檢驗,同時也是對前面學過的求代數式的值的復習。
    (3)教材給出了三道應用題,其中例4是一道有關公式應用的方程問題。列簡易方程解應用題,關鍵在引導學生加深對代數式的理解基礎上,認真讀懂題意,弄清楚題目中的關鍵語句所包含的各種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恰當地設未知數,用代數式表示數學語句,依據相等關系正確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可以參考運用相關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列簡易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整個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理解。此外,通過應用投影儀、幻燈片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對知識點的掌握。
    五、列簡易方程解應用題。
    列簡易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和題目中的已知數、未知數,用字母(如x)表示題目中的一個未知數.
    (2)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
    (3)根據這個相等關系列出需要的代數式,從而列出方程.
    (4)解這個方程,求出未知數的值.
    (5)寫出答案(包括單位名稱).
    概括地說,列簡易方程解應用題,一般有“設、列、解、驗、答”五個步驟,審題可在草稿紙上進行.其中關鍵是“列”,即列出符合題意的方程.難點是找等量關系.要想抓住關鍵、突破難點,一定要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四
    2.掌握用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問題;。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和,并能靈活應用;。
    4.通過二次根式的計算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通過二次根式性質和的介紹滲透對稱性、規(guī)律性的數學美.
    (1)二次根的意義;。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確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啟發(fā)式、講練結合.
    1.什么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
    2.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并計算。
    新課:二次根式。
    定義: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對于請同學們討論論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須保證根號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圍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根式指的是某種式子的“外在形態(tài)”.請學生舉出幾個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說明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由學生分析、回答.
    例1當a為實數時,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x是怎樣的實數時,式子在實數范圍有意義?
    解:略.
    說明: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在x是什么數時,x-3是非負數,式子有意義.
    例3當字母取何值時,下列各式為二次根式: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2、在加權平均數中,知道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并能用加權平均數解釋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現象。
    3、了解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差別,初步體會它們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4、能利和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
    教學重點:
    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具體情境中的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對于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與思考。
    1、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及舉例。
    一般地對于n個數x1……xn把(x1+x2+…xn)叫做這n個數的.算術平均數,簡稱平均數。
    如某公司要招工,測試內容為數學、語文、外語三門文化課的綜合成績,滿分都為100分,且這三門課分別按25%、25%、5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這樣計算出的成績?yōu)閿祵W,語文、外語成績的加權平均數,25%、25%、50%分別是數學、語文、外語三項測試成績的權。
    中位數就是把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處在最中間位置的數(或最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叫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眾數就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
    如3,2,3,5,3,4中3是眾數。
    2、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特征:
    (1)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都是表示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平均數。
    (2)平均數能充分利用數據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較為常用,但它容易受極端數字的影響,且計算較繁。
    (3)中位數的優(yōu)點是計算簡單,受極端數字影響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數字的信息。
    (4)眾數的可靠性較差,它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求法簡便,當一組數據中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適宜選擇眾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3、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有什么區(qū)別和聯系:
    算術平均數是加權平均數的一種特殊情況,加權平均數包含算術平均數,當加權平均數中的權相等時,就是算術平均數。
    4、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利用科學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平均數。
    二、例題講解:
    三、課堂練習:
    復習題a組。
    四、小結:
    1、掌握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概念及計算。
    2、理解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qū)別。
    五、作業(yè):
    復習題b組、c組(選做)。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六
    教學內容和地位:
    眾數、中位數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兩個統計特征量,是幫助學生學會用數據說話的基本概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眾數和中位數兩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兩概念的運用。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地分析。因為利用數據進行分析,對剛剛接觸統計的學生來說,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經驗,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輔助,幫助學生突破這一知識難點。
    教學目標分析:
    認知目標:
    (1)使學生認知眾數、中位數的意義;。
    (2)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中位數。
    能力目標:
    (1)讓學生接觸并解決一些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新學數學、用數學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2)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情感目標:
    (2)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教學輔助:網絡教室、多媒體輔助網絡教學課件、bbs電子公告欄、學習資源庫。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了討論發(fā)現法。即課堂上,教師(或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或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討論,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發(fā)現概念的產生過程,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是通過對學生參與學習的啟發(fā)、調整、激勵來體現自己的主導作用。另外,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始終堅持對學生進行“學疑結合”、“學思結合”、“學用結合”的學法指導,這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積極的意義。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七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式的約分和通分法則。掌握分式的四則運算。
    2.會用待定系數法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數性質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會運用勾股定理解決簡單問題。會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關性質和常用判定方法,并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有關的證明和計算。
    5.進一步理解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等統計量的統計意義,會計算極差和方差,理解它們的統計意義,會用它們表示數據的波動情況。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論證的表達能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體會化歸思想和函數的變化與對應的思想;養(yǎng)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數學歸納能力,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形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豐富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和體驗,通過對問題的共同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精神,通過對知識方法的總結,培養(yǎng)反思的習慣,和理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面對教學活動中的困難,能通過合作交流解決遇到的困難。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八
    1.經歷平行四邊形判別條件的探索過程,發(fā)現平行四邊形的常用判別條件。
    2.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條件;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1.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條件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索的習慣。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說理。
    1.培養(yǎng)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增強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
    教材通過創(chuàng)設“釘制平行四邊形框架”這一情境,便于學生發(fā)現和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常用判別方法。如有條件可要求學生自己準備,由學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師演示。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進行正確的說理。
    初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維還不夠,學習幾何知識處于現象描述和說理的過渡時期。因此,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說理,理清楚四邊形在什么條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條件下用性質定理。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小木條,幫助小明的爸爸釘制平行四邊形的框架。
    學生活動:學生按小組進行探索。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九
    我不追求課堂氣氛的表面繁榮,而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自主閱讀和感悟。聽了很多的公開課,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許多老師的語文課幾乎沒有了學生閱讀的環(huán)節(jié),還開脫地說“同學們課下已經充分的預習了”或者走過場似的讓學生讀個一兩分鐘就開始集體討論。每當我看到這樣的課成了優(yōu)質課的時候,我就真的覺得我們的學生會不會在我們的一手導演下變成浮躁和虛偽的一群呢?(不能靜下心來閱讀;將別人寫在書本上的現成的感受拿來表演。)我覺得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就是學會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溝通與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是任何花樣繁多的學習方法都無法替代的。我們語文教師沒有任何理由剝奪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權利。(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會的閱讀時間。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汽笛,享受審美樂趣。)。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十
    誦讀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在通讀詩歌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1、進行朗讀,注意體會詩歌的語言,
    2、再次朗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整體感知詩歌,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3、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品味詩歌語言;
    4、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開元年間,詩人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天,他們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這個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渙的詩歌確實是當時廣為傳唱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邊塞詩人的作品。
    二、簡介作者: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齡等唱和,名動一時。《全唐詩》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收獲平臺。
    一、你怎樣理解這四首詩所表達的感情?各用一句話概括。
    二、“孤城”、“羌笛”、“楊柳”、“落日”是古詩中常見的意象,請你找出一些帶有上述意象的詩句加以吟誦,說說這些意象在古詩中一般有什么意味。
    _三、探究活動:你贊同以下說法嗎?請你查找有關資料或網站,與同學展開辯論。
    1、王之渙的《涼州詞》首句有些版本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有人認為后人廣為流傳的“黃河遠上白云間”是錯誤的,因為在涼州根本見不到黃河,只能見到黃沙。
    2、有人說河西走廊距青海千里之遙,那里根本無法看到青海的云,王昌齡《從軍行》把“青海長云”與“孤城”、“玉門關”放在一起是不合適的。
    3、對于“屬國過居延”,課文注解“屬國”是官名,指使臣。另一種說法認為“屬國”指的是附屬國,這句詩是“過屬國居延”的倒裝。
    四、讀了楚楚的《草原散章》,請說說你的總體感受。
    答:
    一、基礎識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羌()笛候騎()錦衾()踱過去()。
    風掣()紅旗屏()息繁衍()纏繞()。
    2、請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3、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現在的學生大多時間扎在作業(yè)堆里,根本無暇顧及社會實踐,學校即使開展這樣的活動,也不過是捉襟見肘,難以湊效。
    b、黃繼光同志肆無忌憚地撲向了敵人的碉堡,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敵人的槍口。
    c、在這種地方,像這樣的洞穴是隨處可見的,鼴鼠挖地道的本領本來就是與生俱來的,所以這根本談不上什么“智慧的杰作”。
    d、戰(zhàn)斗勝利了,敵人徹底被我們擊潰了,戰(zhàn)士們一路上激動又興奮地放開嗓子引吭高歌起來,歌聲回蕩在這個小小的山谷中。
    4、默寫。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十一
    總課時:7課時使用人:
    備課時間:第八周上課時間:第十周。
    第4課時:5、2平面直角坐標系(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下,會根據坐標描出點的位置;。
    2.通過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的問題,能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2.通過由點確定坐標到根據坐標描點的轉化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豐富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難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導入新課(10分鐘,學生自己繪圖找點)。
    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定義,以及橫軸、縱軸、點的坐標的定義,練習了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由點找坐標,還探討了橫坐標或縱坐標相同的點的連線與坐標軸的關系,坐標軸上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
    練習:指出下列各點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a(-1,-2.5),b(3,-4),c(,5),d(3,6),e(-2.3,0),f(0,),g(0,0)(抽取學生作答)。
    由點找坐標是已知點在直角坐標系中的位置,根據這點在方格紙上對應的x軸、y軸上的數字寫出它的坐標,反過來,已知坐標,讓你在直角坐標系中找點,你能找到嗎?這就是本節(jié)課的內容。
    第二環(huán)節(jié)分類討論,探索新知.(15分鐘,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方格紙,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后按照我給出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點,并依次用線段連接起來。
    (-9,3),(-9,0),(-3,0),(-3,3)。
    (學生操作完畢后)。
    2.(出示投影)還是在這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組內的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
    (3)(3,7),(1,5),(2,5),(5,5),(6,5),(4,7);。
    (4)(2,5),(0,3),(3,3),(3,0),(4,0),(4,3),(7,3),(5,5)。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
    (出示學生的作品)畫出是這樣的嗎?這幅圖畫很美,你們覺得它像什么?
    這個圖形像一棟房子旁邊還有一棵大樹。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書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標系畫,要求每位同學獨立完成。
    (學生描點、畫圖)。
    (拿出一位做對的學生的作品投影)。
    你們觀察所得的圖形和它是否一樣?若一樣,你能判斷出它像什么呢?
    (像貓臉)。
    第三環(huán)節(jié)學有所用.(10分鐘,先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
    (補充)1.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點,并將各組內的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像移動的菱形)。
    2.在直角坐標系中,設法找到若干個點使得連接各點所得的封閉圖形是如下圖所示的十字。
    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討論是否正確。
    第四環(huán)節(jié)感悟與收獲(5分鐘,學生總結,全班交流)。
    本節(jié)課在復習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通過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容。
    在例題和練習中,我們畫出了不少美麗的圖形,自己設計一些圖形,并把圖形放在直角坐標系下,寫出點的坐標。
    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習題5、4。
    a組(優(yōu)等生)1、2、3。
    b組(中等生)1、2。
    c組(后三分之一生)1、2。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十二
    經歷探索一次函數的應用問題,發(fā)展抽象思維.。
    培養(yǎng)變量與對應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數觀點,體會一次函數的應用價值.。
    1.重點:一次函數的應用.。
    2.難點:一次函數的應用.。
    3.關鍵:從數形結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應用思維.。
    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數的應用.。
    y=。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噸,b城有肥料200噸,其他條件不變,又應怎樣調運?
    課本p119練習.。
    由學生自我評價本節(jié)課的表現.。
    課本p120習題14.2第9,10,11題.。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十三
    目
    標
    知識技能。
    1.運用勾股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
    2.運用勾股定理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思考。
    通過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這一幾何模型,初步掌握轉化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解決問題。
    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直角三角形相關的問題.。
    情感態(tài)度。
    通過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品質.。
    重點。
    勾股定理的應用.。
    難點。
    勾股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十四
    新教材打破了舊教材從定義出發(fā),由理論到理論,按部就班的舊格局,創(chuàng)造出從實踐到理論再回到實踐,由淺入深,符合認知結構的新模式。本節(jié)首先通過四個實際問題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給出二次根式的意義。然后讓學生通過二次根式的意義和算術平方根的意義找出二次根式的三個性質。本節(jié)通過學生所熟悉的實際問題建立二次根式的概念,使學生在經歷將現實問題符號化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二次根式的重要作用,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次根式,并會用二次根式的意義解題;。
    2.熟記二次根式的性質,并能靈活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質的學習,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經歷將現實問題符號化的過程,發(fā)展應用的意識;。
    2.通過二次根式性質的介紹滲透對稱性、規(guī)律性的數學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二次根式的意義;(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難點:確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講練結合。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引入。
    1.什么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
    2.用帶有根號的式子填空,看看寫出的式子有什么特點:
    學習內容:
    一、情境創(chuàng)設一塊長方形鐵皮的長是寬的2倍,四角各截去一個正方形,制成高是5㎝,容積是500㎝3的無蓋長方體容器。求這塊鐵皮的長和寬。
    一般情況下,應設要求的未知量為未知數;應從題中尋找未知數所表示的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這個問題的等量關系是長寬高=容積與長=寬2。
    分析:如果設這兩個月的利潤平均月增長的百分率是x,那么7月份的利潤是2500(1+x)元,8月份的利潤是2500(1+x)2元。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經歷數據離散程度的探索過程。
    2、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能借助計算器求出相應的數值。
    教學重點:會計算某些數據的極差、標準差和方差。
    教學難點:理解數據離散程度與三個差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計算器,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投影課本p138引例。
    (通過對問題串的解決,使學生直觀地估計從甲、乙兩廠抽取的20只雞腿的平均質量,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時,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
    2、極差:是指一組數據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極差是用來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
    二、活動與探究。
    如果丙廠也參加了競爭,從該廠抽樣調查了20只雞腿,數據如圖(投影課本159頁圖)。
    問題:1、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的平均數和極差是多少?
    2、如何刻畫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與其平均數的差距?分別求出甲、丙兩廠的20只雞腿質量與對應平均數的差距。
    3、在甲、丙兩廠中,你認為哪個廠雞腿質量更符合要求?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比較甲、乙兩廠被抽取雞腿質量的極差,即可得出結論。這里增加一個丙廠,其平均質量和極差與甲廠相同,此時導致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為引出另兩個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量度標準差和方差作鋪墊。
    三、講解概念:
    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記作s2。
    設有一組數據:x1,x2,x3,,xn,其平均數為。
    則s2=,。
    而s=稱為該數據的標準差(既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從上面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或標準差越小,這組數據就越穩(wěn)定。
    四、做一做。
    (通過對此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回顧了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步驟,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詳細步驟)。
    五、鞏固練習:課本第172頁隨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1、怎樣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
    2、怎樣求方差和標準差?
    七、布置作業(yè):習題5.5第1、2題。
    魯教版初二數學教案篇十六
    1、通過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斷給出的數是否為有理數;并能說出現由。
    過程與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1、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大家學習數學的熱情、
    2、引導學生充分進行交流,討論與探索等教學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與鉆研精神。
    3、了解有關無理數發(fā)現的知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他們?yōu)檎胬矶鴬^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讓學生經歷無理數發(fā)現的過程、感知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不同于有理數的數、
    2、會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有理數、
    教學難點。
    1、把兩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動手操作過程、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主要由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果、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不計其數的`數,概括起來我們都學過哪些數呢?
    [生]在小學我們學過自然數、小數、分數。
    [生]在初一我們還學過負數、
    二、講授新課。
    1、問題的提出。
    [生]好、(學生非常高興地投入活動中)。
    [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每個小組都完成了任務,請各組把拼的圖展示一下。
    同學們非常踴躍地呈現自己的作品給老師。
    [師]現在我們一齊把大家的做法總結一下。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不循環(huán)小數是無理數。
    c、有理數都是有限小數。
    d、3、1415926是有理數。
    3、下列語句正確的是()。
    a、3、78788788878888是無理數。
    b、無理數分正無理數、零、負無理數。
    c、無限小數不能化成分數。
    d、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是無理數。
    1、在棱長為4cm的正方體箱子中,想放入一根細長的玻璃棒,則這根玻璃棒的最大長度可能是多少?(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2、下圖是由16個邊長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連接這些小正方形的若干個頂點,可得到一些線段,試分別畫出一條長度是有理數的線段和一條長度是無理數的線段、(要求:所作線段不得與圖中已有的線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