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編寫教案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案的編寫需要借鑒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經(jīng)驗和教學資源。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一
課文的題目叫“陋室銘”,銘,就是記載,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后來便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yè)、功德,表示紀念,或是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陋室,就是簡陋狹小的屋子。作者給他的陋室作銘,是要借陋室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本文選自《全唐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短文。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在]:在于。[名]:出名。[靈]:靈驗,神奇。
譯: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這。[惟]:只。[馨]:散布得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譯: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以上幾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雖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這是陋室生輝的光點所在。這就點明了短文的主旨。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譯: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
這是一聯(lián)工整的對句。這個對句描寫陋室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烘托陋室不陋。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大儒,博學的人。[鴻]:通“洪”,大。[往來]:來。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譯: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這也是一聯(lián)工整的對句,寫室中往來人物不俗,襯托陋室不陋。
5.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調(diào)]: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jīng)]:指佛經(jīng)。
譯: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jīng)。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敖z”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案牘]:官府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
[形]:身體。
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這四句描寫陋室的特點。一是自然環(huán)境清幽。苔痕能“上”階,草色能“入”簾,“上”“入”二字,比擬生動。而且一“綠”一“青”,色彩清麗,生意盎然。陋室的自然環(huán)境,顯得別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二是交往人物不俗。既然“談笑”的“往來”的都是鴻儒學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這是以好襯好地映襯手法。不過“往來無白丁”一句,從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視“無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清高獨傲的思想傾向。三是生活情趣高雅?!罢{(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從正面說,是寫實,表現(xiàn)室主人的從容淡靜;“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寫,是虛寫,表現(xiàn)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傊?,作者描寫室中之景、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這也就為下文“何陋之有”的結(jié)論提供了事實依據(jù)。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
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最后幾句,總結(jié)全文。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畫龍點睛,總結(jié)全文,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高尚情操。
這篇銘文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yōu)美,音韻鏗鏘,在寫作藝術(shù)上很有特色。這和“銘”的體裁特點是分不開的。古代的“銘”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紀行,所以必須言簡意賅,不容許長篇大論。本文只有9句,81字,敘、議、抒情,渾然一體。凡銘刻之文,都要求廣泛傳誦,使人牢記不忘。因此必須講究修辭,重視音韻,便于吟詠。本文句式整齊,駢散結(jié)合,通篇協(xié)韻,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充滿了音樂美。還巧妙地運用了比興、對偶等修辭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膾炙人口,流傳百世而不衰,顯示了它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話,對起首的比興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極好的佐證。
王朝一。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二
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品質(zhì)和志趣追求。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具體“物”的分析與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體會作者的志趣和品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對挫折樂觀不屈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教學難點。
體會托物言志的“志”。
教學過程。
導入。
ppt上展現(xiàn)“陋室”。師:同學們看,這是一間什么樣的屋子呀?生:(破舊、小、偏僻……)。這樣一間破舊的小屋子,里面只容得下一張床、一個桌子和一把椅子,如果讓你們一直住這里,你高興嗎?生:不高興。但是屋子的主人卻不以為陋,自得為樂,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禹錫的《陋室銘》。(板書)。
新授。
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師:“銘”是什么意思呀?生:用來警示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章,一般押韻。師: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用來警示自己的叫什么銘?提示:有人以前刻在課桌上提醒自己的。生:座右銘。師:那用來稱述功德的銘文我們一般叫什么呢?生:墓志銘。銘文還有個特點,一般會押韻。我們翻開課文看看,這篇課文哪些字押韻,壓了什么韻呀?(名、靈、馨……in/ing)。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劉禹錫,上節(jié)課讓大家回去預習,現(xiàn)在誰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劉禹錫的生平?生: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他熱心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后多次被貶,這篇文章是他被貶和州刺史時寫的。
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師:同學們都已經(jīng)預習了,現(xiàn)在哪位同學來讀一下ppt上的字詞,并解釋它們的意思?生:德馨,品德高尚……師:他解釋的對嗎?同學們給他一點掌聲。師:好,同學們都已經(jīng)掌握了作者寫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大意,那我們現(xiàn)在一起來讀一遍。生齊讀?,F(xiàn)在給同學們3分鐘的時間,把課文翻譯出來。如果有不會或者不確定的,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一會我請小組代表來發(fā)言。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三
1、朗讀、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前收集有關(guān)詠蓮詩句。
1課時。
一、導入,培養(yǎng)興趣,強化動機。
1、欣賞蓮花圖片,師生共同給它們命名或配以詩文名句。
2、由許多人都喜歡蓮花,引出課本?!霸诠湃斯P下,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jié)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的象征,或被贊為百美并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對蓮的喜愛,可以說已成為我國人民一種文化心態(tài)?!?BR>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shù)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任務。
1、讀課文,標出生字詞。
2、注音:頤蕃淤濯漣褻鮮噫。
3、口述課文大意,翻譯下列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予謂菊,花之隱逸也。
(6)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盡量譯出每一個字;(2)補出省略成分;(3)通暢,準確。
然后每個“老師”(即學生)一句,先朗讀,再口譯,再解答“學生”(即老師)一兩個問題。問題以字詞解釋為主。同時師生評判、討論、辯誤。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眱删渑c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吧徶異邸?、“牡丹之愛”與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四、齊讀課文,正音。
教師指導語氣、語調(diào)、停頓、快慢。
五、深入閱讀,理解文旨。
1、寫“愛蓮”,為什么寫“愛菊”和“愛牡丹”?
明確:是襯托手法,其中,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
明確:主要象征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jié)操。
3、作者將菊花、牡丹、蓮花一一擬人,表達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2)用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況,表示自己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節(jié)操的生活態(tài)度。
六、拓展練習。
你喜歡什么花草樹木?為什么喜歡?請口述一篇“愛______說”,要求有思想,有知識,有文采。
七、朗讀并背誦本文。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
2、完成課后練習。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四
1、復習“銘”這種文體,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品析詞句之美。
3、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課。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品析詞句之美。
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課時。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一)導入。
舊知回顧。
體裁:銘。
(哪一組師友介紹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讀音韻之美。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學生注意韻腳和節(jié)奏)師友互讀,班內(nèi)展示,教師評價,全班齊讀。
(三)品詞句之美。
學生自己找出欣賞的句子,進行分析。先獨立完成,再師友討論,最后班內(nèi)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舊知回顧。
本文運用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出作者的節(jié)操和的情趣。
2、讀劉禹錫的詩,體會其豪情。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怎么可能讓一間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貴的心?
3、拓展。
彭城劉禹錫,詩豪者也。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
這是作者被貶和州后寫的詩句。
可見劉禹錫雖被貶但豪情不減,不甘沉淪,試從文中找出體現(xiàn)他的豪情的詞句,大聲朗讀。
4、悟人性之美。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五)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讀音韻之美。
品詞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業(yè)。
走近劉禹錫。
(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悟劉禹錫的人格魅力??刹殚嗁Y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五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經(jīng)常與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沒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家庭。老師認為:衣不在好,整潔就成;家不在富,溫馨就行。虛榮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了解一下作者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所表現(xiàn)出的情趣,我們從中或許能領(lǐng)悟出一些道理。
二、展示預習成果:題解,作者。(關(guān)于課文題目,誰來展示一下你的預習成果?誰來簡介作者呢?)。
三、朗讀:自由讀---點名讀-----范讀----齊讀(點名讀可以簡單點評,大家來聽一下名家的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銘文的韻味)。
四、交流翻譯。(結(jié)合課文注釋自己譯或者與同桌交流,翻譯出來后簡單評論)。
五、疑難詞句。(那么大家還有沒有哪些不會的詞句呢,出示課件)。
六、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同學們已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們請男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課文,俗話說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現(xiàn)在根據(jù)老師的問題同學們來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組討論一下。進一步探討課文。)。
1、本文統(tǒng)領(lǐng)全文表達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從此句話來看,陋室陋嗎?)。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點?
(1)自然環(huán)境--------優(yōu)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從課文中找出這些句子)。
那么詳細地描寫陋室單純是為了給陋室作銘嗎?不是,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將自己的志向情操表達在具體事物上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達的是什么志?(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3、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jié)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jié)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說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華寶貴,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來引出陋室,用的是類比的手法。類比是將性質(zhì),特點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處。
我們第一課不是用的類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積極進取的精神。
你還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出此類“類比”嗎?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會讓陋室生輝,我也會像諸葛子云那樣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結(jié)課文。(課文通過山水用類比來引出陋室,點明陋室不陋是因為作者德馨,再通過具體描寫陋室的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來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為諸葛亮、揚子云,表明他的志向與抱負)。
八、質(zhì)疑問難。
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十、當堂背誦。
十一、課堂小結(jié)。從這篇課文你學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寫法,給自己熟悉的物品寫一篇銘,比如桌子銘,鉛筆銘,電腦銘。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六
1、知識: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技能: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4、態(tài)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設計理念:張揚師生個性,強調(diào)朗讀品位、滲透學法指導,重視合作討論、滲透時代觀念--與時俱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唐朝的劉禹錫他和部分同學一樣喜歡簡陋的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陋室銘》劉禹錫)。
二、簡介作者、解題(學生結(jié)合課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1、陋室:簡陋的居室,是劉禹錫的室名。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用韻。(介紹表現(xiàn)文體的字:表、說、記、序。/押韻--刨根問底:立即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
3、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頗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讀(要求大聲朗讀,注意停頓,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注意句讀)。
3、范讀(聽課文錄音)。
4、齊讀。
四、二讀課文,疏通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參照注釋,讀懂課文。(遇到疑難,同桌討論)。
2、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解決。(鴻、白丁、馨等)。
3、指名翻譯。
五、三讀課文,理解課文。
齊讀課文,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從文中找出體現(xiàn)“陋”的語句)。
討論并歸納:“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居住的環(huán)境荒涼、冷落,極為簡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認為作者這樣說對嗎?理由?
討論并歸納: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吳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幽雅、恬靜)。
來人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生活高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3、作者寫陋室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
討論并歸納: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強調(diào)本文寫法:托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課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問題。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梢运X,打呼嚕。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場。心里云:“混張文憑?!?BR> 思考:
(1)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xiàn)象而言的?
(2)那么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七、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fā)言)。
1、稱頌:人品高尚。
2、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為國為名的奉獻精神。
八、小結(jié):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
反思: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通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結(jié)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yōu)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并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最后,運用“整體板書”和“回譯法”讓學生進行背誦,加深記憶。總之,用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4、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采用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答對加分,答錯扣分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的興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匯、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借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于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lǐng)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zhì)詢。更包括課后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7、巧妙的設計提問,采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設計問題,并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nèi)容出發(fā),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后運用課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前后呼應把它連接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nèi)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屋外到屋內(nèi),從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這其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激發(fā)其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
8、對于課堂的時間安排如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對鏡頭的經(jīng)歷,讓我在課堂中又多一次歷練,相信,以后,我會比這次更從容不迫、沉穩(wěn)鎮(zhèn)定地應對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會更加融洽、自然。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獲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才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wěn)、走得遠!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七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xiàn)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gòu)思。
3、當堂背誦全文。
2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七八年級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jīng)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chuàng)作等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掌握古為今用的學習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結(jié)合時代具有積極參與現(xiàn)實的意義。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nèi)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導語。
同學們有沒有自己的座右銘?(請學生說說自己的座右銘。)大家寫這些座右銘是有什么用的呢?(用來激勵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銘”里面的內(nèi)容應該是激勵警戒自己。(展示“座右銘”的含義,提醒學生注意“銘”)。
其實“銘”最早是我們古代的一種文體。除了有我們今天的“激勵警戒”之意外還可以稱述功德。一般是銘刻在器物之上。銘的一大特點是要用韻。(展示“銘”的文體知識,“用韻”二字加色標注,引起學生注意。)。
活動2【導入】指導朗讀。
1、銘是用韻的,韻腳是哪幾個字?(學生說。)韻腳讀的時候要清晰響亮。
2、放配圖錄音,學生跟讀。
3、請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加以評論,教師點評。
4、集體朗讀。
活動3【導入】教學過程。
一:疏通字詞,文意串講。
1、文章寫的是陋室,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陋室。(教師板書,畫一屋子,引起學生好奇心。)。
教師自語:我把孔子放在屋頂。為什么?因為孔子是圣人,他的話就是真理。所以我們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還是不陋就用他的話給屋子定性。
孔子說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譯?(賓語前置句,現(xiàn)代語序“有何陋”,有什么簡陋的呢?“之”,加強了反問的語氣。)。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簡陋的還是不簡陋的呢?我們來看看原文。(展示《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師解釋此段話。)。
孔子認為陋還是不陋(不陋)。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話來說?(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們讀的時候就不應該是疑問的語氣,而是帶有肯定語氣的反問。(學生自由讀)。
2、用劉禹錫的話來說,屋子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請同學來翻譯這一句話,同時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們要讀得鏗鏘有力。(學生自由讀)。
那你們認為我應該把這句話畫在這個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頂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關(guān)鍵部位。)(板書)。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緣何不陋呢,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居住環(huán)境優(yōu)雅。
優(yōu)雅的環(huán)境我們讀得就要顯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經(jīng)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環(huán)境。(學生自由讀)。
你們認為此句話我應該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臺階處,和室外相連。)(板書)。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八
本教時為第1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
目標。
1.領(lǐng)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讀罷此文,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能力。
目標。
3、認識“銘”這種文體,學習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方法。
情感。
目標。
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領(lǐng)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習本文重點,讀完本文后,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用具。
教學程序。
備注。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語。
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城市中,極目遠眺,所見皆是高樓大廈,我們也是所居者之一,如果這時給你一間茅草屋我想恐怕沒有哪個同學愿意去居住,可是我們唐朝偉大的文學家劉禹錫卻不僅住著陋室,還提出“陋室不陋”的觀點,為何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二、教學過程:
(一)介紹相關(guān)背景。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唐順宗時,熱心幫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失敗后,被貶為郎州司馬,后又任連州、郎州、何州等州刺史。在何州有一陋室,此篇《陋室銘》便就此所作。
(二)在學習《馬說》時我們了解了“說”這種文體,今天我們再來認識認識“銘”這種文體?!般憽本褪怯涊d,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后來便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yè)、功德,表示紀念,或是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
(三)析文。
1.師: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xiàn)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這句話先說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3.師:(課外拓展)老師這里有一句話,看看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過窗戶看天空,透過天空歷史,透過歷史看人生。
生: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人生”,它是通過“窗戶”、“天空”“歷史”而引出的。
4.師:陋室陋嗎?
生:不陋。
5.師:那么,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jié)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生發(fā)言)。
(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氣韻)下面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境)那青苔是怎樣應了作者的心意,一點一點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駁的石階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們聚集在一起,繞過窗簾飄入室內(nèi)的?(生發(fā)言)。
師:同學的發(fā)言很精彩。請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內(nèi)有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他們在談些什么,這些人在一起,又會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讓學生分別把自己想像成劉禹錫、王叔文、柳宗元等。)(生發(fā)言)。
師: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畫面??!哪里還有什么為那昏庸皇帝當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勞形”與痛苦!
師:再看室內(nèi)的陳設,文章重點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產(chǎn)生怎樣的聯(lián)想?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生發(fā)言)。
3.討論今天我們讀了這篇文章,從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
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心,自習說閑話,講課聽不進。心里說,混帳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言的?
生: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透徹。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生發(fā)言)。
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家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生發(fā)言)。
師:(小結(jié))短短的一節(jié)課,我們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這并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jīng)讀懂了它,進入劉禹錫的精神境界里,并把這種精神帶入我們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讀它。
同學們,一年以后,你還會再讀《陋室銘》嗎?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師:(引導)美文,是要我們的一生去解讀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它進行長期的孜孜不倦的研習,每當我們精進了一步,我們的學識、做人的涵養(yǎng)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為精神的影響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四)總結(jié):
這篇銘文通過贊揚陋室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作業(yè):背誦課文,課后練習二。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
主人情趣(優(yōu)雅)雅致澹泊、豁。
教學后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九
一、知識和能力:掌握相關(guān)的文言實詞,翻譯并背誦課文,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翻譯,教師講解來疏通文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多種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
1.理解作者高潔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生經(jīng)過初一上學期的學習,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對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jīng)過以往的閱讀訓練,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chuàng)作等學習活動中來。本課的所有課文都要求背誦,因此不斷激發(fā)學習興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朗讀法,自學點撥法,提問法。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一、激趣導入,引發(fā)興趣。
課前老師先講一個故事: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quán)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guī)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diào)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轉(zhuǎn)眼千年已過,策知縣早已化作黃土,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卻代代相傳,流芳百世,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這篇傳世之作。
(說明:通過故事了解劉禹錫其人,進而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介紹常識,初讀課文。
除了老師講的故事,同學們還了解那些與劉禹錫有關(guān)的情況呢?
1、找同學補充介紹劉禹錫的情況。
2、了解“銘”這種文體。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這種文體是用韻的。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同學聽讀時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在文中標出韻腳。
3、學生齊讀。找出韻腳。
4、學生個別讀。找三、四名同學讀課文,糾正讀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
(說明: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5分鐘內(nèi)至少讀3次。)。
四、疏通文意,理解內(nèi)容。
文章篇幅短小,讀來瑯瑯上口,但這些文字究竟蘊含怎樣的深意呢?我們來翻譯課文。
1、對照注釋翻譯課文,有疑問的在課本上標出。
2、解決疑難。
(1)學生提出有疑問的詞語或句子。
(2)兩三個同學為一組,合作解決。
(3)解決不了的問題集中,教師點撥。
3、同學翻譯整篇課文。
五、分析課文,體驗感悟,歸納板書。
(1)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2)結(jié)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3)本文引用歷史典故的.作用?
板書設計。
陋室環(huán)境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陋室不陋交往人物托物言志。
(惟吾德馨)。
室中生活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拓展延伸,總結(jié)升華。
1、請寫出你的居室(無論是你自己獨居的小天地,還是和家人或親戚、同學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驕傲的地方,并說明理由。
2、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3、總結(jié):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們也許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堅貞的節(jié)操所感動。歷史已發(fā)展到今天,時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間污濁之氣,腐朽之風也會傳宗接代,仍有待我們?nèi)サ种疲デ宄N覀儜斚蚬糯t者學習,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物欲的誘惑,做一個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
一、解題:
1、銘:起初是鑄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述功記行的文體,有時也用來警戒和勉勵。如墓志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
2、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绰毅憽稻褪且黄獋魇兰炎?。有研究者指出:當年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受到和州知縣的百般刁難,讓他在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劉禹錫因此起筆寫了〈陋室銘〉一文,并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以此明志。
二、交流預習體會。
課前都叫大家預習過課文,那么下面我想提問幾個同學,你是怎樣預習這篇課文的?
在預習的過程中,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呢?你又遇到了什么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學習體會說出來。)。
三、確定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解決生字。
2、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3、能簡要概括課文的大意(主要寫了什么:如本文主要從哪些方面寫陋室?)。
4、思考:學了課文,你受到什么啟示?
5、熟讀,力求能背誦課文。
四、指導學生自學。
1、讓學生自學。
2、小組交流學習情況。
3、學生匯報學習結(jié)果。
五、深入學習。
1、本文從哪些方面來寫陋室?請找出相關(guān)句子。
2、你喜歡陋室的主人公嗎?為什么?
3、從陋室的主人公身上,你學到什么?
六、拓展思維。
七、品味語言,練習背誦。
1、讓學生朗讀,并說說讀后的感受(你覺得這篇文章好讀嗎?為什么?)。
2、總結(jié)本文語言的特點: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shù)相同、意思上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xiàn)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lián)名之末用韻母、聲調(diào)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jīng)、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于吟誦和記憶,有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之美。
3、練習背誦。
八、課文總結(jié)。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基本概念:
《語文教學法》是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其它相關(guān)學科理論,研究語文教育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理論體系。
二、學科的建立:
它的建立是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的需要(p1—3頁)。
語文教育是社會、民族以及個體的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教育,它對于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更好地傳播科學和文化起著日益普遍而又重要的作用。千百年來的語文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也存在許多問題;在教育科學領(lǐng)域中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為了進一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建立一門嶄新的語文教育學,從更高的層次對語文教育加以研究。
它的建立是語文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p3—5頁)。
我國的語文教育,曾經(jīng)發(fā)生三次歷史性的轉(zhuǎn)變,21世紀初,21世紀初,我國語文單獨設科,并因此實現(xiàn)了語文教育由古代的“文字型”教育向“文字—語言型”教育的歷史性轉(zhuǎn)變;21世紀年代開始,我國的語文教育轉(zhuǎn)變?yōu)椤罢Z言—思維型”教育;而今語文教育正在實現(xiàn)向“語言—人的發(fā)展型”教育的歷史性轉(zhuǎn)變,語文教育的領(lǐng)域正在不斷地拓展,語文教育觀念、語文課程設置、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等各方面都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許多問題都是以研究語文教學方法為中心的“語文教學法”所無法涉及的,所以,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對語文學科教育的全貌和運動規(guī)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入研究。
它的建立是教育學科發(fā)展和語文教育自身理論發(fā)展的需要。
當代科學發(fā)展呈現(xiàn)兩大特點:一是學科之間的高度綜合,二學科內(nèi)部的高度分化。語文教育學既是語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融合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又是教育學本身向縱深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建立符合世界范圍內(nèi)教育學科發(fā)展變化的總趨勢。
就語文教育理論本身發(fā)展來看,我國古代沒有專門論述語文教育的理論著作,只是在有關(guān)教育的論著中有零散的論述。直到21世紀,語文教育的理論研究才經(jīng)歷了由一般教授法到本學科教授法,再到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材教法直到語文教學論以及今天的語文教育學的發(fā)展。由于語文教學法學科側(cè)重于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忽略了語文學科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理論思維水平不高,研究領(lǐng)域相對狹窄,加上其研究方法以經(jīng)驗總結(jié)為主,也束縛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發(fā)展。所以,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使之更趨科學化,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學科的研究對象(p6—9頁)。
〈語文教學法〉研究的是以學校語文教育為重點的整個語文教育現(xiàn)象。
四、學科的性質(zhì)和特點。
性質(zhì)。
語文教學法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
(二)特點。
實踐性。
綜合性(p9—11頁)。
五、學科的結(jié)構(gòu)體系。
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與特點。
語總體方面的研究語文教育歷史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
教語文教科研語文德育語文教學系統(tǒng)。
結(jié)本體方面的研究社會語文教育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體家庭語文教育課外語文教育語文知識教學。
主體方面的研究寫作教學。
1、哲學原理研究法;
2、跨學科研究法;
3、歷史文獻研究法;
4、比較分析研究法;
5、觀察調(diào)查研究法;
6、經(jīng)驗總結(jié)研究法;
7、實驗實證研究法等。
七、學習語文教學法的意義和要求。
1、意義。
這門課旨在培養(yǎng)具有比較扎實的語文教育理論基礎,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理論。
知識于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的優(yōu)秀的中學語文教師。作為中文系師范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它對于樹立我們對語文教育的正確理念,增強從事語文教育教學的信心和決心,形成系統(tǒng)的語文教育理論知識和從事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這門課的考試成績和教育實習的成績,對就業(yè)還將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2、要求。
這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實踐很重要,考試有教學實踐題,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育實習。學習的具體要求有以下幾點:
聽——認真聽課,做筆記,還有聽教學觀摩課、看教學錄象等;
說——大膽質(zhì)疑,參與討論,上臺亮相,小實習(微格教學)等;
寫——作業(yè)、心得、聽課評議、論文、教案、作文等;
用——教育實習,教育調(diào)查。
思考題:語文教學法是怎樣一門學科?你將如何學好這門學科?
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4課時)。
教學目的:了解語文教育的歷史,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特點。
教學方法:講述、討論、自學。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二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yōu)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
3、了解本文詞語使用的準確性,掌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4、認識農(nóng)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體會文中所表現(xiàn)的對勞動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一)、范讀課文
1、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看戲前(1—4段)——看戲中(5—30段)——看戲后(31一40段)。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shù),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住居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霸谛〈謇镆患业目停瑤缀跻簿褪枪驳摹?,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yōu)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罢绽保砻麽灥玫奈r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yōu)待“我”這個小客人?!拔覀儭边€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jīng),“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拔摇迸屡#€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xiàn)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樣的作用?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xiàn)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nèi)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gòu)成遞進兼有轉(zhuǎn)折的關(guān)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三
1.了解農(nóng)業(yè)的主要部門、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我國農(nóng)業(yè)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wǎng)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yǎng)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nèi)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其“自主-協(xié)作”的學習習慣。農(nóng)業(yè)是很重要的生產(chǎn)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nóng)業(yè)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觀念。
重點:農(nóng)業(yè)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nóng)業(yè)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jié)課是基于局域網(wǎng)絡下的“學”與“教”,上網(wǎng)查閱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協(xié)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本節(jié)課利用網(wǎng)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xiàn)知識的落實。
授課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wǎng)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nóng)業(yè)?;貞?。復述。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nóng)業(yè)與我們有怎樣的關(guān)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nóng)業(yè)與我們的關(guān)系。
(二)我國農(nóng)業(yè)的地區(qū)分布。
1.我國的種植業(yè)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guān)系?
3.我國的林業(yè)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qū)?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qū)?
4.我國漁業(yè)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jié))〖明確〗表現(xiàn)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nóng)業(yè)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jié)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yè)設計十年后理想農(nóng)村的圖畫。創(chuàng)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四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jù)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xiàn)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來發(fā)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堵毅憽肪褪且黄獋魇兰炎?。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guān)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回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回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八辉谏?,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xiàn),興云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八故锹?,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败啊北疽馐前l(fā)散很遠的香‘乙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么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回答)馨。
6.教師講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nèi)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gòu)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盡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tǒng)領(lǐng)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相對?
回答:草色。
提問:階綠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上、入”采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huán)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huán)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陋室的環(huán)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里.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了解“銘”的文體特點以及托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
教學重點:
1.了解“銘”的文體特點以及托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圖片故事導入)。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quán)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guī)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珊椭菘h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后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huán)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diào)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二、題目解讀(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完成)。
強調(diào):陋室:簡陋的房子。
銘:一種文體。銘文體制短小,文辭簡約。一般都是押韻的,講究句式的整齊,常用對偶句、排比句。
三、作者簡介(學生搜集回答后幻燈片出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洛陽人,著名詩人。唐順宗時,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不久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又連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長安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作品有《劉賓客集》、《劉夢得文集》。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稱“劉白”。被白居易推崇備至,譽為“詩豪”。
四、課文誦讀。
1、學生試讀,解決生字。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讀準節(jié)奏。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六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運的字和壓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1。
課前預習:查工具書,試譯全文。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抽簽完成)3'。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2'。
三、介紹作者、體裁(教師抽查學生回答,教師適當補充)3'。
劉禹錫(772---843)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這里是一種文體,或歌頌贊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銘,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學生借助工具書解釋常用實詞和難句。6'(完成目標2)。
陋:不華美、狹小馨:香氣散布很遠。
白?。悍饨ㄉ鐣餂]有功名的人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
何陋之有:有什么狹小不好看呢?
(教師出示膠片)。
五、朗讀、翻譯、理解分析。28'。
1、請一同學讀一同學翻譯全文,學生或教師適當補充。(完成目標2)。
2、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出示的問題。
a、《陋室銘》中的那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
3、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補充并進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標3)。
我們要學習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zhì)。
4、請學生自瀆領(lǐng)會。
5、教師介紹什么叫押韻?押運有什么作用?
(寫韻文時在句末或聯(lián)句之末用韻母、聲調(diào)相同的字叫做押韻。韻文押韻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便于吟頌和記憶,因為它具有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韻字?(名、靈、馨、青、丁、經(jīng)、形、亭)。
六、小結(jié)。2'。
七、布置作業(yè)。1'。
a、抄寫常用實詞和難句。
b、背誦全文。
c、寫一讀后體會,字數(shù)不限。
八、說課精要:安排學生先自己預習、多讀、自主試譯,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七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fā)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zhuǎn)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tǒng)計學生的擁抱結(jié)果,從而得出結(jié)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jié)果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yōu)槿祟愓J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qū)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guī)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zhì)營養(yǎng)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yǎng)。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顒诱{(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lǐng)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jù)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fā)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fā)、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zhì)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jié)構(gòu)”。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zhuǎn),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主動精神。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一
課文的題目叫“陋室銘”,銘,就是記載,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后來便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yè)、功德,表示紀念,或是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陋室,就是簡陋狹小的屋子。作者給他的陋室作銘,是要借陋室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本文選自《全唐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短文。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在]:在于。[名]:出名。[靈]:靈驗,神奇。
譯: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這。[惟]:只。[馨]:散布得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譯: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以上幾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雖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這是陋室生輝的光點所在。這就點明了短文的主旨。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譯: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
這是一聯(lián)工整的對句。這個對句描寫陋室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烘托陋室不陋。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大儒,博學的人。[鴻]:通“洪”,大。[往來]:來。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譯: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這也是一聯(lián)工整的對句,寫室中往來人物不俗,襯托陋室不陋。
5.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調(diào)]: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jīng)]:指佛經(jīng)。
譯: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jīng)。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敖z”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案牘]:官府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
[形]:身體。
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這四句描寫陋室的特點。一是自然環(huán)境清幽。苔痕能“上”階,草色能“入”簾,“上”“入”二字,比擬生動。而且一“綠”一“青”,色彩清麗,生意盎然。陋室的自然環(huán)境,顯得別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二是交往人物不俗。既然“談笑”的“往來”的都是鴻儒學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這是以好襯好地映襯手法。不過“往來無白丁”一句,從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視“無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清高獨傲的思想傾向。三是生活情趣高雅?!罢{(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從正面說,是寫實,表現(xiàn)室主人的從容淡靜;“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寫,是虛寫,表現(xiàn)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傊?,作者描寫室中之景、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這也就為下文“何陋之有”的結(jié)論提供了事實依據(jù)。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
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最后幾句,總結(jié)全文。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畫龍點睛,總結(jié)全文,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高尚情操。
這篇銘文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yōu)美,音韻鏗鏘,在寫作藝術(shù)上很有特色。這和“銘”的體裁特點是分不開的。古代的“銘”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紀行,所以必須言簡意賅,不容許長篇大論。本文只有9句,81字,敘、議、抒情,渾然一體。凡銘刻之文,都要求廣泛傳誦,使人牢記不忘。因此必須講究修辭,重視音韻,便于吟詠。本文句式整齊,駢散結(jié)合,通篇協(xié)韻,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充滿了音樂美。還巧妙地運用了比興、對偶等修辭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膾炙人口,流傳百世而不衰,顯示了它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話,對起首的比興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極好的佐證。
王朝一。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二
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品質(zhì)和志趣追求。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具體“物”的分析與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體會作者的志趣和品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對挫折樂觀不屈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教學難點。
體會托物言志的“志”。
教學過程。
導入。
ppt上展現(xiàn)“陋室”。師:同學們看,這是一間什么樣的屋子呀?生:(破舊、小、偏僻……)。這樣一間破舊的小屋子,里面只容得下一張床、一個桌子和一把椅子,如果讓你們一直住這里,你高興嗎?生:不高興。但是屋子的主人卻不以為陋,自得為樂,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禹錫的《陋室銘》。(板書)。
新授。
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師:“銘”是什么意思呀?生:用來警示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章,一般押韻。師: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用來警示自己的叫什么銘?提示:有人以前刻在課桌上提醒自己的。生:座右銘。師:那用來稱述功德的銘文我們一般叫什么呢?生:墓志銘。銘文還有個特點,一般會押韻。我們翻開課文看看,這篇課文哪些字押韻,壓了什么韻呀?(名、靈、馨……in/ing)。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劉禹錫,上節(jié)課讓大家回去預習,現(xiàn)在誰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劉禹錫的生平?生: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他熱心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后多次被貶,這篇文章是他被貶和州刺史時寫的。
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師:同學們都已經(jīng)預習了,現(xiàn)在哪位同學來讀一下ppt上的字詞,并解釋它們的意思?生:德馨,品德高尚……師:他解釋的對嗎?同學們給他一點掌聲。師:好,同學們都已經(jīng)掌握了作者寫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大意,那我們現(xiàn)在一起來讀一遍。生齊讀?,F(xiàn)在給同學們3分鐘的時間,把課文翻譯出來。如果有不會或者不確定的,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一會我請小組代表來發(fā)言。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三
1、朗讀、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前收集有關(guān)詠蓮詩句。
1課時。
一、導入,培養(yǎng)興趣,強化動機。
1、欣賞蓮花圖片,師生共同給它們命名或配以詩文名句。
2、由許多人都喜歡蓮花,引出課本?!霸诠湃斯P下,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jié)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的象征,或被贊為百美并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對蓮的喜愛,可以說已成為我國人民一種文化心態(tài)?!?BR>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shù)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任務。
1、讀課文,標出生字詞。
2、注音:頤蕃淤濯漣褻鮮噫。
3、口述課文大意,翻譯下列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予謂菊,花之隱逸也。
(6)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盡量譯出每一個字;(2)補出省略成分;(3)通暢,準確。
然后每個“老師”(即學生)一句,先朗讀,再口譯,再解答“學生”(即老師)一兩個問題。問題以字詞解釋為主。同時師生評判、討論、辯誤。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眱删渑c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吧徶異邸?、“牡丹之愛”與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四、齊讀課文,正音。
教師指導語氣、語調(diào)、停頓、快慢。
五、深入閱讀,理解文旨。
1、寫“愛蓮”,為什么寫“愛菊”和“愛牡丹”?
明確:是襯托手法,其中,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
明確:主要象征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jié)操。
3、作者將菊花、牡丹、蓮花一一擬人,表達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2)用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況,表示自己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節(jié)操的生活態(tài)度。
六、拓展練習。
你喜歡什么花草樹木?為什么喜歡?請口述一篇“愛______說”,要求有思想,有知識,有文采。
七、朗讀并背誦本文。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
2、完成課后練習。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四
1、復習“銘”這種文體,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品析詞句之美。
3、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課。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品析詞句之美。
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課時。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一)導入。
舊知回顧。
體裁:銘。
(哪一組師友介紹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讀音韻之美。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學生注意韻腳和節(jié)奏)師友互讀,班內(nèi)展示,教師評價,全班齊讀。
(三)品詞句之美。
學生自己找出欣賞的句子,進行分析。先獨立完成,再師友討論,最后班內(nèi)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舊知回顧。
本文運用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出作者的節(jié)操和的情趣。
2、讀劉禹錫的詩,體會其豪情。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怎么可能讓一間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貴的心?
3、拓展。
彭城劉禹錫,詩豪者也。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
這是作者被貶和州后寫的詩句。
可見劉禹錫雖被貶但豪情不減,不甘沉淪,試從文中找出體現(xiàn)他的豪情的詞句,大聲朗讀。
4、悟人性之美。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五)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讀音韻之美。
品詞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業(yè)。
走近劉禹錫。
(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悟劉禹錫的人格魅力??刹殚嗁Y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五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經(jīng)常與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沒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家庭。老師認為:衣不在好,整潔就成;家不在富,溫馨就行。虛榮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了解一下作者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所表現(xiàn)出的情趣,我們從中或許能領(lǐng)悟出一些道理。
二、展示預習成果:題解,作者。(關(guān)于課文題目,誰來展示一下你的預習成果?誰來簡介作者呢?)。
三、朗讀:自由讀---點名讀-----范讀----齊讀(點名讀可以簡單點評,大家來聽一下名家的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銘文的韻味)。
四、交流翻譯。(結(jié)合課文注釋自己譯或者與同桌交流,翻譯出來后簡單評論)。
五、疑難詞句。(那么大家還有沒有哪些不會的詞句呢,出示課件)。
六、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同學們已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們請男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課文,俗話說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現(xiàn)在根據(jù)老師的問題同學們來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組討論一下。進一步探討課文。)。
1、本文統(tǒng)領(lǐng)全文表達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從此句話來看,陋室陋嗎?)。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點?
(1)自然環(huán)境--------優(yōu)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從課文中找出這些句子)。
那么詳細地描寫陋室單純是為了給陋室作銘嗎?不是,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將自己的志向情操表達在具體事物上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達的是什么志?(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3、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jié)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jié)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說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華寶貴,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來引出陋室,用的是類比的手法。類比是將性質(zhì),特點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處。
我們第一課不是用的類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積極進取的精神。
你還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出此類“類比”嗎?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會讓陋室生輝,我也會像諸葛子云那樣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結(jié)課文。(課文通過山水用類比來引出陋室,點明陋室不陋是因為作者德馨,再通過具體描寫陋室的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來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為諸葛亮、揚子云,表明他的志向與抱負)。
八、質(zhì)疑問難。
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十、當堂背誦。
十一、課堂小結(jié)。從這篇課文你學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寫法,給自己熟悉的物品寫一篇銘,比如桌子銘,鉛筆銘,電腦銘。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六
1、知識: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技能: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4、態(tài)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設計理念:張揚師生個性,強調(diào)朗讀品位、滲透學法指導,重視合作討論、滲透時代觀念--與時俱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唐朝的劉禹錫他和部分同學一樣喜歡簡陋的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陋室銘》劉禹錫)。
二、簡介作者、解題(學生結(jié)合課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1、陋室:簡陋的居室,是劉禹錫的室名。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用韻。(介紹表現(xiàn)文體的字:表、說、記、序。/押韻--刨根問底:立即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
3、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頗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讀(要求大聲朗讀,注意停頓,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注意句讀)。
3、范讀(聽課文錄音)。
4、齊讀。
四、二讀課文,疏通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參照注釋,讀懂課文。(遇到疑難,同桌討論)。
2、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解決。(鴻、白丁、馨等)。
3、指名翻譯。
五、三讀課文,理解課文。
齊讀課文,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從文中找出體現(xiàn)“陋”的語句)。
討論并歸納:“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居住的環(huán)境荒涼、冷落,極為簡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認為作者這樣說對嗎?理由?
討論并歸納: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吳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幽雅、恬靜)。
來人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生活高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3、作者寫陋室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
討論并歸納: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強調(diào)本文寫法:托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課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問題。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梢运X,打呼嚕。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場。心里云:“混張文憑?!?BR> 思考:
(1)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xiàn)象而言的?
(2)那么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七、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fā)言)。
1、稱頌:人品高尚。
2、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為國為名的奉獻精神。
八、小結(jié):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
反思: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通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結(jié)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yōu)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并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最后,運用“整體板書”和“回譯法”讓學生進行背誦,加深記憶。總之,用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4、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采用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答對加分,答錯扣分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的興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匯、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借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于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lǐng)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zhì)詢。更包括課后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7、巧妙的設計提問,采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設計問題,并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nèi)容出發(fā),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后運用課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前后呼應把它連接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nèi)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屋外到屋內(nèi),從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這其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激發(fā)其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
8、對于課堂的時間安排如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對鏡頭的經(jīng)歷,讓我在課堂中又多一次歷練,相信,以后,我會比這次更從容不迫、沉穩(wěn)鎮(zhèn)定地應對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會更加融洽、自然。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獲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才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wěn)、走得遠!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七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xiàn)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gòu)思。
3、當堂背誦全文。
2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七八年級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jīng)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chuàng)作等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掌握古為今用的學習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結(jié)合時代具有積極參與現(xiàn)實的意義。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nèi)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導語。
同學們有沒有自己的座右銘?(請學生說說自己的座右銘。)大家寫這些座右銘是有什么用的呢?(用來激勵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銘”里面的內(nèi)容應該是激勵警戒自己。(展示“座右銘”的含義,提醒學生注意“銘”)。
其實“銘”最早是我們古代的一種文體。除了有我們今天的“激勵警戒”之意外還可以稱述功德。一般是銘刻在器物之上。銘的一大特點是要用韻。(展示“銘”的文體知識,“用韻”二字加色標注,引起學生注意。)。
活動2【導入】指導朗讀。
1、銘是用韻的,韻腳是哪幾個字?(學生說。)韻腳讀的時候要清晰響亮。
2、放配圖錄音,學生跟讀。
3、請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加以評論,教師點評。
4、集體朗讀。
活動3【導入】教學過程。
一:疏通字詞,文意串講。
1、文章寫的是陋室,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陋室。(教師板書,畫一屋子,引起學生好奇心。)。
教師自語:我把孔子放在屋頂。為什么?因為孔子是圣人,他的話就是真理。所以我們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還是不陋就用他的話給屋子定性。
孔子說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譯?(賓語前置句,現(xiàn)代語序“有何陋”,有什么簡陋的呢?“之”,加強了反問的語氣。)。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簡陋的還是不簡陋的呢?我們來看看原文。(展示《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師解釋此段話。)。
孔子認為陋還是不陋(不陋)。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話來說?(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們讀的時候就不應該是疑問的語氣,而是帶有肯定語氣的反問。(學生自由讀)。
2、用劉禹錫的話來說,屋子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請同學來翻譯這一句話,同時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們要讀得鏗鏘有力。(學生自由讀)。
那你們認為我應該把這句話畫在這個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頂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關(guān)鍵部位。)(板書)。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緣何不陋呢,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居住環(huán)境優(yōu)雅。
優(yōu)雅的環(huán)境我們讀得就要顯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經(jīng)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環(huán)境。(學生自由讀)。
你們認為此句話我應該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臺階處,和室外相連。)(板書)。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八
本教時為第1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
目標。
1.領(lǐng)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讀罷此文,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能力。
目標。
3、認識“銘”這種文體,學習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方法。
情感。
目標。
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領(lǐng)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習本文重點,讀完本文后,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用具。
教學程序。
備注。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語。
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城市中,極目遠眺,所見皆是高樓大廈,我們也是所居者之一,如果這時給你一間茅草屋我想恐怕沒有哪個同學愿意去居住,可是我們唐朝偉大的文學家劉禹錫卻不僅住著陋室,還提出“陋室不陋”的觀點,為何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二、教學過程:
(一)介紹相關(guān)背景。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唐順宗時,熱心幫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失敗后,被貶為郎州司馬,后又任連州、郎州、何州等州刺史。在何州有一陋室,此篇《陋室銘》便就此所作。
(二)在學習《馬說》時我們了解了“說”這種文體,今天我們再來認識認識“銘”這種文體?!般憽本褪怯涊d,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后來便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yè)、功德,表示紀念,或是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
(三)析文。
1.師: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xiàn)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這句話先說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3.師:(課外拓展)老師這里有一句話,看看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過窗戶看天空,透過天空歷史,透過歷史看人生。
生: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人生”,它是通過“窗戶”、“天空”“歷史”而引出的。
4.師:陋室陋嗎?
生:不陋。
5.師:那么,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jié)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生發(fā)言)。
(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氣韻)下面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境)那青苔是怎樣應了作者的心意,一點一點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駁的石階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們聚集在一起,繞過窗簾飄入室內(nèi)的?(生發(fā)言)。
師:同學的發(fā)言很精彩。請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內(nèi)有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他們在談些什么,這些人在一起,又會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讓學生分別把自己想像成劉禹錫、王叔文、柳宗元等。)(生發(fā)言)。
師: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畫面??!哪里還有什么為那昏庸皇帝當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勞形”與痛苦!
師:再看室內(nèi)的陳設,文章重點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產(chǎn)生怎樣的聯(lián)想?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生發(fā)言)。
3.討論今天我們讀了這篇文章,從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
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心,自習說閑話,講課聽不進。心里說,混帳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言的?
生: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透徹。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生發(fā)言)。
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家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生發(fā)言)。
師:(小結(jié))短短的一節(jié)課,我們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這并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jīng)讀懂了它,進入劉禹錫的精神境界里,并把這種精神帶入我們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讀它。
同學們,一年以后,你還會再讀《陋室銘》嗎?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師:(引導)美文,是要我們的一生去解讀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它進行長期的孜孜不倦的研習,每當我們精進了一步,我們的學識、做人的涵養(yǎng)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為精神的影響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四)總結(jié):
這篇銘文通過贊揚陋室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作業(yè):背誦課文,課后練習二。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
主人情趣(優(yōu)雅)雅致澹泊、豁。
教學后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九
一、知識和能力:掌握相關(guān)的文言實詞,翻譯并背誦課文,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翻譯,教師講解來疏通文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多種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
1.理解作者高潔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生經(jīng)過初一上學期的學習,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對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jīng)過以往的閱讀訓練,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chuàng)作等學習活動中來。本課的所有課文都要求背誦,因此不斷激發(fā)學習興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朗讀法,自學點撥法,提問法。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一、激趣導入,引發(fā)興趣。
課前老師先講一個故事: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quán)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guī)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diào)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轉(zhuǎn)眼千年已過,策知縣早已化作黃土,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卻代代相傳,流芳百世,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這篇傳世之作。
(說明:通過故事了解劉禹錫其人,進而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介紹常識,初讀課文。
除了老師講的故事,同學們還了解那些與劉禹錫有關(guān)的情況呢?
1、找同學補充介紹劉禹錫的情況。
2、了解“銘”這種文體。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這種文體是用韻的。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同學聽讀時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在文中標出韻腳。
3、學生齊讀。找出韻腳。
4、學生個別讀。找三、四名同學讀課文,糾正讀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
(說明: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5分鐘內(nèi)至少讀3次。)。
四、疏通文意,理解內(nèi)容。
文章篇幅短小,讀來瑯瑯上口,但這些文字究竟蘊含怎樣的深意呢?我們來翻譯課文。
1、對照注釋翻譯課文,有疑問的在課本上標出。
2、解決疑難。
(1)學生提出有疑問的詞語或句子。
(2)兩三個同學為一組,合作解決。
(3)解決不了的問題集中,教師點撥。
3、同學翻譯整篇課文。
五、分析課文,體驗感悟,歸納板書。
(1)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2)結(jié)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3)本文引用歷史典故的.作用?
板書設計。
陋室環(huán)境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陋室不陋交往人物托物言志。
(惟吾德馨)。
室中生活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拓展延伸,總結(jié)升華。
1、請寫出你的居室(無論是你自己獨居的小天地,還是和家人或親戚、同學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驕傲的地方,并說明理由。
2、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3、總結(jié):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們也許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堅貞的節(jié)操所感動。歷史已發(fā)展到今天,時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間污濁之氣,腐朽之風也會傳宗接代,仍有待我們?nèi)サ种疲デ宄N覀儜斚蚬糯t者學習,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物欲的誘惑,做一個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
一、解題:
1、銘:起初是鑄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述功記行的文體,有時也用來警戒和勉勵。如墓志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
2、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绰毅憽稻褪且黄獋魇兰炎?。有研究者指出:當年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受到和州知縣的百般刁難,讓他在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劉禹錫因此起筆寫了〈陋室銘〉一文,并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以此明志。
二、交流預習體會。
課前都叫大家預習過課文,那么下面我想提問幾個同學,你是怎樣預習這篇課文的?
在預習的過程中,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呢?你又遇到了什么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學習體會說出來。)。
三、確定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解決生字。
2、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3、能簡要概括課文的大意(主要寫了什么:如本文主要從哪些方面寫陋室?)。
4、思考:學了課文,你受到什么啟示?
5、熟讀,力求能背誦課文。
四、指導學生自學。
1、讓學生自學。
2、小組交流學習情況。
3、學生匯報學習結(jié)果。
五、深入學習。
1、本文從哪些方面來寫陋室?請找出相關(guān)句子。
2、你喜歡陋室的主人公嗎?為什么?
3、從陋室的主人公身上,你學到什么?
六、拓展思維。
七、品味語言,練習背誦。
1、讓學生朗讀,并說說讀后的感受(你覺得這篇文章好讀嗎?為什么?)。
2、總結(jié)本文語言的特點: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shù)相同、意思上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xiàn)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lián)名之末用韻母、聲調(diào)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jīng)、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于吟誦和記憶,有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之美。
3、練習背誦。
八、課文總結(jié)。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基本概念:
《語文教學法》是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其它相關(guān)學科理論,研究語文教育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理論體系。
二、學科的建立:
它的建立是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的需要(p1—3頁)。
語文教育是社會、民族以及個體的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教育,它對于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更好地傳播科學和文化起著日益普遍而又重要的作用。千百年來的語文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也存在許多問題;在教育科學領(lǐng)域中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為了進一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建立一門嶄新的語文教育學,從更高的層次對語文教育加以研究。
它的建立是語文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p3—5頁)。
我國的語文教育,曾經(jīng)發(fā)生三次歷史性的轉(zhuǎn)變,21世紀初,21世紀初,我國語文單獨設科,并因此實現(xiàn)了語文教育由古代的“文字型”教育向“文字—語言型”教育的歷史性轉(zhuǎn)變;21世紀年代開始,我國的語文教育轉(zhuǎn)變?yōu)椤罢Z言—思維型”教育;而今語文教育正在實現(xiàn)向“語言—人的發(fā)展型”教育的歷史性轉(zhuǎn)變,語文教育的領(lǐng)域正在不斷地拓展,語文教育觀念、語文課程設置、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等各方面都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許多問題都是以研究語文教學方法為中心的“語文教學法”所無法涉及的,所以,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對語文學科教育的全貌和運動規(guī)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入研究。
它的建立是教育學科發(fā)展和語文教育自身理論發(fā)展的需要。
當代科學發(fā)展呈現(xiàn)兩大特點:一是學科之間的高度綜合,二學科內(nèi)部的高度分化。語文教育學既是語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融合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又是教育學本身向縱深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建立符合世界范圍內(nèi)教育學科發(fā)展變化的總趨勢。
就語文教育理論本身發(fā)展來看,我國古代沒有專門論述語文教育的理論著作,只是在有關(guān)教育的論著中有零散的論述。直到21世紀,語文教育的理論研究才經(jīng)歷了由一般教授法到本學科教授法,再到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材教法直到語文教學論以及今天的語文教育學的發(fā)展。由于語文教學法學科側(cè)重于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忽略了語文學科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理論思維水平不高,研究領(lǐng)域相對狹窄,加上其研究方法以經(jīng)驗總結(jié)為主,也束縛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發(fā)展。所以,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使之更趨科學化,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學科的研究對象(p6—9頁)。
〈語文教學法〉研究的是以學校語文教育為重點的整個語文教育現(xiàn)象。
四、學科的性質(zhì)和特點。
性質(zhì)。
語文教學法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
(二)特點。
實踐性。
綜合性(p9—11頁)。
五、學科的結(jié)構(gòu)體系。
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與特點。
語總體方面的研究語文教育歷史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
教語文教科研語文德育語文教學系統(tǒng)。
結(jié)本體方面的研究社會語文教育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體家庭語文教育課外語文教育語文知識教學。
主體方面的研究寫作教學。
1、哲學原理研究法;
2、跨學科研究法;
3、歷史文獻研究法;
4、比較分析研究法;
5、觀察調(diào)查研究法;
6、經(jīng)驗總結(jié)研究法;
7、實驗實證研究法等。
七、學習語文教學法的意義和要求。
1、意義。
這門課旨在培養(yǎng)具有比較扎實的語文教育理論基礎,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理論。
知識于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的優(yōu)秀的中學語文教師。作為中文系師范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它對于樹立我們對語文教育的正確理念,增強從事語文教育教學的信心和決心,形成系統(tǒng)的語文教育理論知識和從事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這門課的考試成績和教育實習的成績,對就業(yè)還將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2、要求。
這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實踐很重要,考試有教學實踐題,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育實習。學習的具體要求有以下幾點:
聽——認真聽課,做筆記,還有聽教學觀摩課、看教學錄象等;
說——大膽質(zhì)疑,參與討論,上臺亮相,小實習(微格教學)等;
寫——作業(yè)、心得、聽課評議、論文、教案、作文等;
用——教育實習,教育調(diào)查。
思考題:語文教學法是怎樣一門學科?你將如何學好這門學科?
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4課時)。
教學目的:了解語文教育的歷史,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特點。
教學方法:講述、討論、自學。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二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yōu)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
3、了解本文詞語使用的準確性,掌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4、認識農(nóng)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體會文中所表現(xiàn)的對勞動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一)、范讀課文
1、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看戲前(1—4段)——看戲中(5—30段)——看戲后(31一40段)。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shù),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住居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霸谛〈謇镆患业目停瑤缀跻簿褪枪驳摹?,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yōu)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罢绽保砻麽灥玫奈r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yōu)待“我”這個小客人?!拔覀儭边€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jīng),“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拔摇迸屡#€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xiàn)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樣的作用?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xiàn)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nèi)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gòu)成遞進兼有轉(zhuǎn)折的關(guān)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三
1.了解農(nóng)業(yè)的主要部門、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我國農(nóng)業(yè)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wǎng)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yǎng)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nèi)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其“自主-協(xié)作”的學習習慣。農(nóng)業(yè)是很重要的生產(chǎn)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nóng)業(yè)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觀念。
重點:農(nóng)業(yè)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nóng)業(yè)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jié)課是基于局域網(wǎng)絡下的“學”與“教”,上網(wǎng)查閱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協(xié)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本節(jié)課利用網(wǎng)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xiàn)知識的落實。
授課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wǎng)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nóng)業(yè)?;貞?。復述。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nóng)業(yè)與我們有怎樣的關(guān)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nóng)業(yè)與我們的關(guān)系。
(二)我國農(nóng)業(yè)的地區(qū)分布。
1.我國的種植業(yè)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guān)系?
3.我國的林業(yè)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qū)?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qū)?
4.我國漁業(yè)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jié))〖明確〗表現(xiàn)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nóng)業(yè)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jié)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yè)設計十年后理想農(nóng)村的圖畫。創(chuàng)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四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jù)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xiàn)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來發(fā)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堵毅憽肪褪且黄獋魇兰炎?。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guān)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回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回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八辉谏?,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xiàn),興云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八故锹?,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败啊北疽馐前l(fā)散很遠的香‘乙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么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回答)馨。
6.教師講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nèi)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gòu)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盡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tǒng)領(lǐng)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相對?
回答:草色。
提問:階綠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上、入”采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huán)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huán)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陋室的環(huán)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里.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了解“銘”的文體特點以及托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
教學重點:
1.了解“銘”的文體特點以及托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圖片故事導入)。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quán)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guī)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珊椭菘h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后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huán)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diào)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二、題目解讀(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完成)。
強調(diào):陋室:簡陋的房子。
銘:一種文體。銘文體制短小,文辭簡約。一般都是押韻的,講究句式的整齊,常用對偶句、排比句。
三、作者簡介(學生搜集回答后幻燈片出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洛陽人,著名詩人。唐順宗時,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不久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又連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長安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作品有《劉賓客集》、《劉夢得文集》。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稱“劉白”。被白居易推崇備至,譽為“詩豪”。
四、課文誦讀。
1、學生試讀,解決生字。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讀準節(jié)奏。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六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運的字和壓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1。
課前預習:查工具書,試譯全文。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抽簽完成)3'。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2'。
三、介紹作者、體裁(教師抽查學生回答,教師適當補充)3'。
劉禹錫(772---843)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這里是一種文體,或歌頌贊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銘,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學生借助工具書解釋常用實詞和難句。6'(完成目標2)。
陋:不華美、狹小馨:香氣散布很遠。
白?。悍饨ㄉ鐣餂]有功名的人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
何陋之有:有什么狹小不好看呢?
(教師出示膠片)。
五、朗讀、翻譯、理解分析。28'。
1、請一同學讀一同學翻譯全文,學生或教師適當補充。(完成目標2)。
2、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出示的問題。
a、《陋室銘》中的那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
3、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補充并進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標3)。
我們要學習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zhì)。
4、請學生自瀆領(lǐng)會。
5、教師介紹什么叫押韻?押運有什么作用?
(寫韻文時在句末或聯(lián)句之末用韻母、聲調(diào)相同的字叫做押韻。韻文押韻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便于吟頌和記憶,因為它具有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韻字?(名、靈、馨、青、丁、經(jīng)、形、亭)。
六、小結(jié)。2'。
七、布置作業(yè)。1'。
a、抄寫常用實詞和難句。
b、背誦全文。
c、寫一讀后體會,字數(shù)不限。
八、說課精要:安排學生先自己預習、多讀、自主試譯,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銘教案初中教學設計篇十七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fā)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zhuǎn)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tǒng)計學生的擁抱結(jié)果,從而得出結(jié)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jié)果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yōu)槿祟愓J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qū)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guī)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zhì)營養(yǎng)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yǎng)。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顒诱{(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lǐng)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jù)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fā)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fā)、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zhì)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jié)構(gòu)”。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zhuǎn),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主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