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宇宙讀后感(匯總21篇)

字號:

    讀后感是在閱讀之后所產生的個人情感和思考的體現(xiàn),它可以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所讀內容的內涵和意義。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內容、有觀點、有情感的讀后感呢?以下是一些寫讀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1.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一
    讀后感。
    也可以叫做。
    讀書筆記。
    這幾天,我讀了很多書,有《中華上下五千年》、《森林報》、《侏羅紀龍鳥》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書的作者是李淼和王爽,共有4講,現(xiàn)在我們來說說這4講吧。
    第一講:“地球是什么樣的”。這一講主要講的是人們對地球的看法。古人認為大地是被駝在一只大海龜背上的一片陸地,后來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太陽的影子證明大地是圓的,麥哲倫航海也再次證明古人的猜想是錯誤的。最后埃拉托色尼和理查德·諾德運用陽光移動和量步的方法測出了地球周長在39375千米到39860千米。
    第二講:“宇宙是什么樣的”。這一講主要講的是人類對宇宙中心的辯論。一開始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建造了“地心說”宇宙學模型,結果伽利略用望遠鏡發(fā)現(xiàn)了金星飛盈,證明了地心說是錯誤的。哥白尼的“日心說”又被哈羅·沙普利證明是錯的,最后銀河是宇宙的中心也被哈勃證明是錯的。
    最后的第三、四講,講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末日。宇宙包含了20xx億個星系,200萬億個恒星,且宇宙起源于一場大,現(xiàn)在一直在膨脹。氫和氦最先在宇宙中合成,進而形成恒星,恒星的主要成分是四分之三的氫加四分之一的氦。如果要說末日,對于地球來說其實是在地球剛形成時,一天只有10個小時,產生了許多災難,幸虧有如火星一樣大的物體撞上地球,才有了月球,地球也穩(wěn)定下來逐漸產生生命并繁榮至今。宇宙會不會有末日,科學家們還不確定,所以我們也不用杞人憂天。
    這本書講到了黑洞和蟲洞,這兩個名詞讓我非常好奇,這會是什么有趣的知識呢?黑洞,是比太陽的質量大幾倍的星球衰亡后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很大,連光都逃不過它的“魔抓”,被黑洞吸進去的東西會來到消失層——一個時間靜止的地方,讓我感到有點害怕。連光都無法逃脫,要是是個人的話,那必死無疑了!科學家還推測過,從黑洞中心穿過去可能會達到另外一個地方。
    再來講蟲洞。蟲洞現(xiàn)在還沒有生成的辦法,因為有人曾計算過,生成蟲洞需要負能量,而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世界能量都是正的。蟲洞實際上是一個將現(xiàn)在加速到未來的隧道,可以這樣想象:一張紙片展開后在兩頭做標記a、b點,螞蟻從a到b要走很長一段路。我們紙片卷起來,a和b就很近了,這就是蟲洞穿越。我希望早日做出蟲洞,讓我看看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
    目前已知的天體有小行星帶、矮行星、行星、恒星、黑洞、超新星、伽馬暴,已經足夠讓人嘆為觀止。在不可觀測的地方,也許還存在不為人知的神秘天體。我們的宇宙依舊充滿了未知之謎,對于宇宙,我們還真的只是個小朋友。而我們人類能夠存在,尚且是幸運的和偶然的。在宇宙創(chuàng)生之時,幸運量子漲落,造就了太陽系和銀河系。不知是天體撞擊或者地球形成之時所形成的月亮,造就了我們穩(wěn)定的自轉。地球5次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為我們除去了物種的威脅。木星和土星巨大的引力為我霉造了相對安穩(wěn)的太空環(huán)境。此外,宇宙就是亡于冰還是亡于火,始終還是個未解之謎。最后,宇宙的學說給我霉造了更廣闊的思維。
    《給孩子講宇宙》是一本帶有科學風趣的書,仿佛把我?guī)нM了一個奇幻變化的世界,不斷有新奇的小機關吸引著我去探索和鉆研。它用講故事的方式詳細介紹了關于宇宙中各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以及古代人對科學的看法,同時介紹了宇宙認知從古到今的發(fā)展并進行了合理的對比,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游帶著我游覽整個宇宙??戳诉@本書后,我對“萬有引力”這一部分最有感觸。
    “萬有引力”是牛頓發(fā)現(xiàn)的,那“萬有引力”到底是個什么神奇的東西呢?它就像是一個無形的磁鐵,牢牢地吸著我們,不讓我們被地球的自轉慣性給甩走。你在玩滑滑梯的時候為什么會往下滑而不是向上飄呢?這正是“萬有引力”的作用,因為地球給了你一個方向向下的引力。那么你為什么又會一直滑到地面才停住?因為堅硬的地面引力最小。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些懶惰的人為什么能坐著就不會站著,能躺著就不想坐著,那是因為躺下來的時候引力最小,人體感覺也最舒服。
    如果“萬有引力”消失的話,世界會變成怎么樣呢?可能太陽以及它的行星將會因為慣性而四處飛散;世界上再也沒有白天和黑夜;包圍在地球外圈的“大氣層”將會飄走;水也會很快上升蒸發(fā),變成不可再生資源;人類和動物、植物、建筑、山脈等所有的東西都會被甩向空中,那是怎樣一番奇觀啊!
    為了未來可以發(fā)明宇宙旅館,真正地到宇宙中來一次星際旅游,去見識宇宙的浩瀚和神奇,我想從此刻起加倍認真學習,努力奮斗!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是著名物理學家李淼寫給孩子的一本宇宙學普及讀物。李淼教授立足地球,放眼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小到大、由近及遠,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這四個問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游帶著我游覽整個宇宙,讓我了解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學求真的艱辛歷程。
    這本書內容很豐富,精彩的故事、新奇的知識一個接一個,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對我最有吸引力、最有感觸的是生命是如何誕生的、為什么目前所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其他星球沒有?從書中我體會到生命的出現(xiàn)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人類是那么的渺小。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是一顆藍白相間的球型彈珠,一粒懸浮在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塵埃。宇宙里面至少包含了20xx億個星系和200萬億顆恒星,這些物質非常均勻地分布在其中。宇宙中一顆行星要想產生生命,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一顆固體行星;第二,必須處于宜居帶;第三,要有大氣和磁場。這三個條件很苛刻,但地球全都完美的滿足了。它質量很合適,不大也不小,所以能一直保持固體行星的狀態(tài);它所處的位置很合適,要是離太陽再遠5%或再近15%,就會從宜居帶里掉出去;它還有一個巖漿翻滾、異?;钴S的內部,這讓它可以形成大氣層來保持溫度,同時也能建立磁場來抵御危險的太陽輻射。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45億年前發(fā)生了一個特別偶然的事件,讓地球擁有了一顆巨大的衛(wèi)星——月球。一般來說,像月球這么大的衛(wèi)星,是只有木星、土星這樣的巨型氣體行星才有資格擁有的奢侈品。月球的引力起到了船錨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最終穩(wěn)定下來。假設一下,要是沒有月球恐怕現(xiàn)在的地球還是一個只用10小時就能自轉一圈的天體,這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后果: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震、海嘯及火山爆發(fā)都遠比現(xiàn)在活躍、劇烈和頻繁,生命也就不可能誕生和存活了。從中可以看出,地球是多么的幸運,擁有這么多的有利條件,終于在地球上產生了生命。這么些有利條件湊合在一起,簡直猶如神助,哪怕在整個宇宙,說不定也是絕無僅有的??茖W家又提到,地球發(fā)生多次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事件,人類還能夠存活下來,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當我看完書靜靜地沉思,不得不讓我感到震撼,在感嘆生命的不可思議和人類的渺小的同時,不由得對神秘又迷人的宇宙產生深深的敬畏。也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生命,愛護地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二
    在我小的時候,對于天文學知識是很抵觸的。有關于天文學的紀錄片不看,和天文學有關的書籍不瞧,甚至連看動畫片也極盡可能的不去看和太空有關的?,F(xiàn)在想想看,當年的我就是這樣極端。
    原因放今天我自己都覺的可笑,竟然是因為我害怕。那時年紀小,在被告知宇宙是無邊無際時,心中不免在想如果連太陽系在宇宙中都如大海中的一滴水,那么人類又算是什么?這種無限大無限小的對比讓我心生恐懼,從而開始了我童年時對天文學的強烈抗拒。
    如果那時我是一只井底的青蛙,那我肯定是那種永遠蜷縮在井底的,既無知,又膽小。
    說到底,還是對宇宙理解的不夠多啊!當年適合小孩子們看的有關于宇宙的科普讀物實在是不算多。
    現(xiàn)在的孩子們比起我小時候,自然是幸福了許多。有各種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閱讀的書籍可供選擇。
    《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看起來十分的厚實,實際上的頁數(shù)并不算多,總共有一百六十頁左右,這樣的篇幅,對于正在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不會因為篇幅過多而產生畏難情緒。
    全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講述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以及宇宙會不會有末日。該書從我們生存的地球開始講起,進而引申至地球所在的宇宙,又將宇宙的前世今生一一講明。
    既然是講述給孩子們聽的,那么其中的內容語言一定不能夠太過于晦澀難懂。這一點此書的作者做的還是相當?shù)牟诲e的,單從這些構成部分的名稱來看,此書的內容表述應該是相當清晰且有條理的,沒有過多深奧的內容在里面??瓷先シ路鹗亲髡咴跒檫@些小讀者們講述一個個有關于宇宙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加上所配的珍貴的宇宙圖片以及藝術性的插畫,使得該書作為一本孩子們認知宇宙的啟蒙書來講,是相當合適的。相信孩子們在閱讀完此書之后,會對神秘的宇宙產生好奇之心,而不是想當年的我那樣心生恐懼。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三
    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中,第一條就是個體要有充分的安全感。近年來,在國內的親子教育界,也越來越重視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yǎng),這充分反應了社會和家庭教育理念的進步。
    當然,安全感的內涵和外延很豐富,但對年幼的孩子及其家長來說,這點相對還是好達成的,因為孩子的認知比較有限,父母及家人的認可、肯定和鼓勵,以及所創(chuàng)造的安穩(wěn)的外界環(huán)境,都可以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但隨著孩子長大,特別是十萬個為什么的階段,不乏讓家長燒腦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夠圓滿,可能會造成小小的隱患,而聰慧的家長,不但能夠將問題化解,更能引導孩子去主動深度探索,強化孩子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自信、滿足和安全感,更能激發(fā)深度探索欲望。
    面對每天能夠見到的日月星辰,孩子們常常問題多多,雖然有很多神話傳說故事還在時代傳承,作為家長我們都知道其“僅僅是故事”,少有真實,更無科學性。
    最近,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教授的科普新書《給孩子講宇宙》正式出版了,這是繼,暢銷科普書《給孩子講量子力學》之后的又一力作,個人認為這本書比前一本書更具有針對性、傳播性,因為通常關心“量子力學”的孩子年齡上應大于關心“宇宙”的個體。
    《給孩子講宇宙》沿襲了《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的寫作風格,樸素的語言,簡介的表達,以時間為主線(這是問題從初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串起偉大科學家的故事,娓娓道來,從微信登錄的入口的畫面開始,講述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到“宇宙會不會有末日”,生動形象的講述了千年宇宙探索風雨、無數(shù)學者心血歷程,再現(xiàn)了以眾多科學家為代表的人類對棲身之地及眼睛可以不可以看到的浩瀚星空的艱苦探索歷程:認識論一再變革,技術一再發(fā)展,二者的螺旋推動下,人類的視野越來越久遠,也更加明確了當前人類在地球、太陽系內的絕對安全,以及未來還有足夠人類突破地球乃至更大宇宙的安全距離。
    一本好科普書,用簡樸的語言說清復雜知識或大道理:坐飛機旅行,能夠證明地球“肯定是彎曲的,而不是平坦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斷定地球是圓形的,麥哲倫大航海“證明了我們腳下的大地的確是球形的”,用牛頓經典力學證明大地處于“引力能最小的球形狀態(tài)”,地球的周長等于950次馬拉松(一次馬拉松等于105圈中學操場)......
    一本好科普書,用詼諧的語言講清科學家的肉胎凡身:吹牛大王“哈勃”,畢業(yè)就失業(yè)的愛因斯坦,創(chuàng)始觀測宇宙學并不入正堂的勒維特女士......
    一本好科普書,能勘誤更能激發(fā)后世之人的美夢雄心:砸醒牛頓的蘋果并不存在,荷蘭老板偶然發(fā)現(xiàn)引出“第一架望遠鏡”,無數(shù)的跨界奇才如羅素、勒梅特等推動人類進步,“暗淡藍點”讓人心胸豁然開朗,更有n個八爪魚的腿腳那么多的“延伸閱讀”......
    2017年9月25日,本書開篇提到的“微信歡迎界面”更換了,換成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wèi)星風云四號a星拍攝的地球氣象云圖”,如果能夠在本書付印之前,也許能夠彌補一下我國科學家貢獻的欠缺,雖然以前我們沒有做到,但我們已經在趕來的路上,有今天的科學家,更有此書熏陶的無數(shù)孩子們......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四
    從古至今,人類都未曾停止探索自己棲居的世界和抬頭仰望可見的浩渺星空。
    每個人在孩童時代都對宇宙充滿了好奇,會不會有超人?會不會有外星人?地球上現(xiàn)在還有恐龍嗎……不到三歲的孩子有時就會提出類似莫名其妙的問題。想想,自己到現(xiàn)在仍然對宇宙充滿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人類對于宇宙的探索更是從未止步,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用盡畢生思考宇宙的奧秘。
    《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是著名物理學家李淼寫給孩子的一本宇宙學普及讀物。在這本書里,李淼教授用樸素的語言,簡介的表達,以時間為主線,串起偉大科學家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這四個孩子們最關心的問題,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千年宇宙探索風雨、無數(shù)學者心血歷程,再現(xiàn)了以眾多科學家為代表的人類對棲身之地及眼睛可以不可以看到的浩瀚星空的艱苦探索歷程。
    自從意識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之后,人類就開始睜大了自己的眼睛,不斷觀測著,也不斷思考著地球以及人類在整個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作用。從一個又一個猜想開始,到從用太陽光測算地球周長,到用電磁波證實宇宙起源……人類認識自己、認識宇宙的手段和水平在不斷提高。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宇宙大爆炸”,一個個驚人的理念與發(fā)現(xiàn)誕生了,這是宇宙研究的發(fā)展史,也算是人類智慧的發(fā)展史吧!即使人類未能成為宇宙中最智慧的生命形式,但人類依然可以為自己走過的道路而感到驕傲,并且為未來假以時日更為高超的科技水平而期待。
    在《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中,精彩紛呈的藝術插畫以及更多珍貴的宇宙圖片幫助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去神秘又迷人的宇宙中“實地”看一看、感受一番!宇宙充滿了太多的奧秘與知識,還有太多的奧秘等待著人們去發(fā)現(xiàn),我們作為宇宙中的一份子,孩子作為人類未來的主導者,有必要更有義務去學習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找尋……那么,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出發(fā),通過這本書一起了解我們浩瀚的宇宙吧!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五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是著名物理學家李淼寫給孩子的一本宇宙學普及讀物。李淼教授立足地球,放眼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小到大、由近及遠,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這四個問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游帶著我游覽整個宇宙,讓我了解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學求真的艱辛歷程。
    這本書內容很豐富,精彩的故事、新奇的知識一個接一個,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對我最有吸引力、最有感觸的是生命是如何誕生的、為什么目前所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其他星球沒有?從書中我體會到生命的出現(xiàn)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人類是那么的渺小。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是一顆藍白相間的球型彈珠,一粒懸浮在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塵埃。宇宙里面至少包含了20xx億個星系和200萬億顆恒星,這些物質非常均勻地分布在其中。宇宙中一顆行星要想產生生命,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一顆固體行星;第二,必須處于宜居帶;第三,要有大氣和磁場。這三個條件很苛刻,但地球全都完美的滿足了。它質量很合適,不大也不小,所以能一直保持固體行星的狀態(tài);它所處的位置很合適,要是離太陽再遠5%或再近15%,就會從宜居帶里掉出去;它還有一個巖漿翻滾、異常活躍的內部,這讓它可以形成大氣層來保持溫度,同時也能建立磁場來抵御危險的太陽輻射。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45億年前發(fā)生了一個特別偶然的事件,讓地球擁有了一顆巨大的衛(wèi)星——月球。一般來說,像月球這么大的衛(wèi)星,是只有木星、土星這樣的巨型氣體行星才有資格擁有的`奢侈品。月球的引力起到了船錨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最終穩(wěn)定下來。假設一下,要是沒有月球恐怕現(xiàn)在的地球還是一個只用10小時就能自轉一圈的天體,這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后果: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震、海嘯及火山爆發(fā)都遠比現(xiàn)在活躍、劇烈和頻繁,生命也就不可能誕生和存活了。從中可以看出,地球是多么的幸運,擁有這么多的有利條件,終于在地球上產生了生命。這么些有利條件湊合在一起,簡直猶如神助,哪怕在整個宇宙,說不定也是絕無僅有的。科學家又提到,地球發(fā)生多次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事件,人類還能夠存活下來,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當我看完書靜靜地沉思,不得不讓我感到震撼,在感嘆生命的不可思議和人類的渺小的同時,不由得對神秘又迷人的宇宙產生深深的敬畏。也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生命,愛護地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六
    記得小時候,總喜歡問父母,我從哪里來的,父母總是回答得含含糊糊,說我是從外婆家里來的。后來長大一點,親戚送給我一本關于地球生物科學的科普書,有關地球什么樣子,人類如何演變出來的還有當時的最新科學技術,像克隆什么的,書名已經記不清楚了,當時覺得很有趣,看了很多遍。
    現(xiàn)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以后問的問題我盡量能給他科學合理的解釋,無意中看到這本《給孩子講宇宙》,下意識相信孩子會喜歡,想要給孩子屯著。作者李淼是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及籌建人。
    以前,總覺得關于宇宙,關于天文無理學,是非常深奧的東西。但這本書卻讓我改變以前的想法,因為是主要給孩子的科普讀物,有趣第一。厚厚的紙張,有很多精心挑選的插圖,增加趣味性,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我這個小白也看得十分起勁。可以看出,作為中國頂尖物理學家的淼叔,非常善于將復雜的理論簡單化,同時也可以看出他的初心,想要把天體物理這類科普知識傳播給我們的下一代。
    雖然是寫給小孩子,但內容卻一點不含糊,既有趣,又有料。全書分為四部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向我們詳細描述了人類對宇宙的研究歷程——地心說,日心說,宇宙無中心說……讓小朋友了解到人類對宇宙漫長的認知過程。對于書中一些概念性的東西,作者也會有意識去不時總結,很貼心。
    同時,作者在描述科學家對天體的研究時,也講那些科學家的軼聞趣事,如哈勃是吹牛大王、斯穆特愛錢、愛因斯坦曾經高考落榜,而且是聯(lián)邦工學院物理系歷史上第一個沒找到工作的畢業(yè)生……使全書讀來一點也不枯燥。每一章完了之后都有延伸閱讀,很喜歡這部分,就像以前歷史教科書上的小字,很有趣味性。
    另外,書中不單只是科普性的東西,還有一些科學家哲思類的文字,讓孩子了解科學的同時,也了解了這些科學家的思維想法,啟發(fā)孩子思考。
    總之,很喜歡這類科普作品,既學到科學知識,又不會覺得枯燥。讓即使對這方面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也能有所收獲。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七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在上海,從李秋校長手里“搶過來的”。當我看到作者河合隼雄的名字時,我又搜索了一下作者簡介:臨床心理學者、心理治療師。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因為《繪本之力》的作者之一也是河合隼雄,當時那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們一生有三次機會可以接觸繪本—當我們年幼時,當我們的孩子年幼時,當我們年老時。書的內容說的很接地氣。所以,拿起《孩子的宇宙》這本書時,我也就開始認真的讀起來。
    整本書是心理案例,探討了孩子與家人、秘密、動物、時空、老人、死亡和異性的關系問題,去引導大人怎樣接近孩子心中的那片宇宙。書中一開始也說到:孩子們存在于這個宇宙之中,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在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存在一個宇宙呢?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卻了這一廣闊的宇宙。大人們急于讓小小的孩子長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內心廣闊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壞的無法復原。這段話我也反復讀了好幾遍,就是想進一步的理解其義。其實一想到這種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稱的“教育”、“指導”和“善意”的名義下進行的,不由得更加令人無法接受。
    孩子們每天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但是不一定都會向大人訴說。本書在“孩子與秘密”中也體現(xiàn)了這方面,而且也讓我們成人認識到:孩子的成長中會存在一些屬于孩子內心的秘密,而這些秘密對于孩子來說又很重要,甚至對孩子健康成長都會有很大幫助。這使我想起自己的孩子上班后給我說了一件事,當然是半開玩笑著說:媽媽,我的愛好都被你現(xiàn)實的扼殺了。當時聽到這句話時,內心真的一怔,我沒想到孩子上班后還這樣說。而且也在后期細細反思。因為我也知道兒子想表達的是什么。因為從上幼兒園孩子畫畫表演都很好,每一幅畫的構圖和顏色的搭配讓人看了都很舒服。長大后他也特別喜歡,上學后也常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活動,也曾想上這一類的專業(yè)。只是受我的所謂的種種想法和干涉而未能如愿。但可以肯定的是兒子的心理是健康的,一直也很陽光,對現(xiàn)在的工作也算滿意。長大了給我說這件事也算是一種內心秘密的釋放和釋懷吧!而我現(xiàn)在給孩子的只能是鼓勵和工作上的一些肯定,使的工作上有不一樣的收獲。
    在“孩子與家人”的案例中,對孩子的心理世界做了一些解讀,談到了孩子內心的“自理意識”而產生的“離家出走”的行為,孩子們也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本身想象的那樣平和,也就是無法支撐自己一個人獨立生活下去。大家都很熟悉的繪本《菲菲生氣了》也是一則關于心理案例的故事,雖然文字上沒有過多的表述,但和現(xiàn)實中孩子的表現(xiàn)有相似之處。繪本故事的巧妙之處在于將孩子的宇宙和大自然相融合,用一則看似短小的故事呈現(xiàn)了孩子的自我管控方面的內容。種種的這些方面同時也暗示我們成人,很多事情上也要把孩子當成一個重要的成員,要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樣的幫助。
    《孩子的宇宙》整本書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的,雖然有些地方我還沒能讀懂,但是,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大感悟,不能將自己所謂的愛強加于孩子,我們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無非就是要起到一種連接孩子內心和外界的作用。學齡前兒童也是一樣,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也不要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很多時候就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很多時候可以靜靜的和孩子坐在一起,甚至不用過多講話。對于孩子的宇宙還是要多加關注,做孩子心靈的.導游。學會試著轉換做法和說法,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八
    地球的照片,是在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的時候,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一張照片,隔著遙遠的距離看到的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這張照片也被命名為“藍色彈珠”,現(xiàn)在我們用的微信上那個登陸界面的地球的照片就是這張照片了。
    其實最早期的人類都認為我們生活在一片寬廣不見邊際的平地上,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作為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星辰都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而隨著科技和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人類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印證了地球是一個圓形的星球,而隨著阿波羅17號登月,人們遠距離的觀察到了這顆我們居住的星球是一顆美麗的星球。
    人們對于宇宙的探索并沒有停止,他們繼續(xù)的探索其他的星球,在太陽系的其他星球試圖找尋其他星球曾經有生命的痕跡。
    在這本書中,關于地球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的問題都能得到解答,是寫給孩子的一本很不錯的科普讀物。
    類似為什么在現(xiàn)在距離很遠的大洋彼岸有著相同的物種,這就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原本鏈接在一起的大陸由于地殼運動而逐漸分開,最終被大海隔開,最早期的人類也是穿過沒有分開的大陸,去到新的地方。
    科學是非常神奇的,也是有趣的。并不是那么的難以理解的科學理論和觀點。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九
    這本書講到了黑洞和蟲洞,這兩個名詞讓我非常好奇,這會是什么有趣的知識呢?黑洞,是比太陽的質量大幾倍的星球衰亡后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很大,連光都逃不過它的“魔抓”,被黑洞吸進去的東西會來到消失層——一個時間靜止的地方,讓我感到有點害怕。連光都無法逃脫,要是是個人的話,那必死無疑了!科學家還推測過,從黑洞中心穿過去可能會達到另外一個地方。
    再來講蟲洞。蟲洞現(xiàn)在還沒有生成的辦法,因為有人曾計算過,生成蟲洞需要負能量,而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世界能量都是正的。蟲洞實際上是一個將現(xiàn)在加速到未來的隧道,可以這樣想象:一張紙片展開后在兩頭做標記a、b點,螞蟻從a到b要走很長一段路。我們紙片卷起來,a和b就很近了,這就是蟲洞穿越。我希望早日做出蟲洞,讓我看看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
    似乎每個人在孩童時代都對宇宙充滿了好奇,會不會有外星人?會不會有大怪物?地球上現(xiàn)在還有恐龍嗎……我的孩子有時就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想想,自己也是從那時候過來的,仍記得小時看的紀錄片關于地球、月球等星體、小行星互撞等現(xiàn)象時的一些片段。人類對于宇宙的探索也從未止步,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用盡畢生思考宇宙的奧秘。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宇宙大爆炸”,一個個驚人的理念與發(fā)現(xiàn)誕生了,這是宇宙研究的發(fā)展史,也算是人類智慧的發(fā)展史吧!
    李淼先生在出版了《給孩子講量子力學》之后,又出版了《給孩子講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為孩子進入浩瀚宇宙打開了大門。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讀過了幾本講解宇宙知識的書,但是對于一個文科生來說,有些內容比較晦澀、難懂,但是李淼老師的這本《給孩子講宇宙》就不同了,就像在給孩子講故事一般告訴孩子一些關于宇宙的基本知識,小學、初中的孩子應該都能感興趣閱讀。
    本書共分為四講,分別是“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我想這四個問題也肯定是孩子們最想知道的問題。在這些內容中,作者如數(shù)家珍般地進行了細致的解說,語言風趣幽默,在講到一些科學家、物理學家時還附帶他們的照片,讓小讀者們對他們有個了解和認識;另外,作者還針對一些理論內容配有一些具體的圖片,讓小讀者通過這些圖片領會這些理論;當然,還有小朋友更喜歡看的彩色圖片,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星體、星云的樣子。
    宇宙充滿了太多的奧秘與知識,還有太多的奧秘等待著人們去發(fā)現(xiàn),也許發(fā)現(xiàn)奧秘的人們就在這些孩子當中呢!作為家長的我們,現(xiàn)在就跟孩子們一起看這本書了解我們浩瀚的宇宙吧!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一
    《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的作者是李淼、王爽等大科學家,這是我看的他的第二部給孩子講物理科學的書籍,上一本是《給孩子講量子力學》。因為是一個系列的書籍,這本書的設計延續(xù)了上本的特征:圖文并茂、深奧的知識趣味講解,有知識、有料,更有科學家逸聞趣事以及有延伸補充科學知識。孩子們對地球、宇宙、世界末日等問題的疑惑,在這本書可以得到滿意的解答。
    全書分為4講,并且每一講后面都附有延伸閱讀知識,延伸閱讀更準確的對前面的知識起到了補充與拓展。第一講是地球是什么樣的;第二講是宇宙是什么樣的。第三講是宇宙是怎么誕生的。第四講宇宙會不會有末日。四講的內容從點到線再到面,從小處著手到大的視覺,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
    地球、太陽、月球、火星、木星、銀河系……不知名星系組成了宇宙,把人類和地球放在整個宇宙中才知道我們有多么多么渺小,正是渺小的若干個我們才組成了浩瀚的宇宙。
    微信的登錄畫面上有個孤獨的小人看著一個藍白相間的大圓球漂浮在茫茫太空之中,這其實來源于一張真實的圖片,名叫藍色彈珠,是阿波羅17號飛船的宇宙員在1972年在太空拍攝的。這個懸浮在太空中的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地球全貌。前面這段文字是書中第一頁的第一段文字,用這個我們熟悉的圖告訴孩子地球的模樣。然后又講述了人們沒有科學知識的時候對地球的認識,現(xiàn)在看來很有趣,但那時候大部分的人是這樣認識地球的。
    我國古代人對地球的認識是“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就是說,天像一個圓形的大傘,籠罩在像一個正方形棋盤平攤大地上。天像一個巨大的雞蛋殼,里面包裹著像蛋黃般的大地。印度人認為,大地是被馱在大象的背上,而四頭大象又站在一只大海龜?shù)纳砩?。還有人反對說大地是有海龜塔的樣子,大地是被一只一只的海龜馱著。我們的大地竟然是這樣的。
    古人的猜想都是錯誤的,大科學家李淼用飛機繞地球飛行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又講述了第一個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人亞里士多德的科學故事,以及后來眾多的科學家對地球知識的研究探索,科學家們知道了地球是圓形的,他們又在探索地球為什么是圓形的?地球這個球有多大呢?這些問題都用嚴謹有趣的科學知識展現(xiàn)在書中。
    地球是一顆藍白相間的球星彈珠,也是一粒懸浮在茫茫太空中的微小塵埃。茫茫太空就構成了宇宙??茖W家這樣告訴我們,宇宙它是一片跨越了數(shù)億光年的廣闊空間,沒有任何中心;里面至少包含了2000億個星系和200萬億顆恒星,而這些物質還非常均勻地分布在期中。宇宙里的這些星系和恒星是什么樣的?他們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很多的問題都在第二講第三講中。
    我們人類預設過世界末日的情形,地震、海嘯、人類無處可逃等。這些歸根到底說的是地球的末日。宇宙有末日嗎?宇宙末日會是怎樣的?從科學理論的角度來說宇宙是有末日的,但是也不要擔心這個末日離我們還很遙遠,或者在未來科學更發(fā)達的時候,人們會對宇宙又會有很多的探究,宇宙也許不會有末日的。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二
    關于地球是不是圓的,孩子的一次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只能相信地球是圓的,因為我也看不到地球,我要是能飛到太空去看看,我可能更相信地球是圓的,還有很多為什么也能得到解決。他說的倒也實在,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這種感覺呢?很多被公布的宇宙現(xiàn)象,其實,單憑我們的想象無法達到真正的認知。通過圖片、鏡頭片段也只是印象加深一點,并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宇宙的概念,就普通人的認識而言,是即客觀又主觀的。
    于是我們自然會想到借助科普書,來幫助孩子認識宇宙。《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我起初因為作者是著名物理學家,把書設想成偏理論性的科普書,是學者范兒類的。但讀著,慢慢就體會到講的親切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次關于宇宙的探索都有一段曲折,奇妙的過程。講他們的故事就是講人類發(fā)現(xiàn)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過程。有人物、有趣事、有科學觀測的技術讓孩子明白,關于宇宙是什么樣的,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靠我們已有的科學前輩和科技發(fā)展進步,前仆后繼,不斷驗證得出的結論。雖然無法展示鮮活的全貌,但我認為至少可以幫助孩子先認識科學態(tài)度。
    《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講述了宇宙被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主要人物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麥哲倫、牛頓、卡爾摩根、阿基米德、伽利略、勒梅特、霍金、弟谷、開普勒看到這些名字可能會想到很多記得不太勞的物理學原理被發(fā)現(xiàn)的故事。
    記得以前看到一個故事,一只生活在南極企鵝,一直認為自己生活在地球的頂端,他很擔心北極的動物會倒吊著走路,那樣會很不舒服。所以它想去看看,地球是什么樣的。結果,它到了北極,看到冰熊和海象像它們一樣自然生活著。于是它通過這次旅行明白地球是圓的,而且地球肯定有一種法力,保護著地球上生活著的所有的動物和人。這就很容易理解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旅程,不但證明地球是圓的,順便證明了地球的四分之三是海洋。接著再理解砸到牛頓的那個蘋果,就不難了。
    《給孩子講量子力學》是宇宙這本書的姊妹篇,很遺憾我們還沒有讀到這本。讀完《給孩子講量子力學》再來讀《給孩子講宇宙》就顯得容易的多了。比如蟲洞這個概念我還是有點囫圇吞棗的感覺。
    關于地球是圓的說法,是現(xiàn)在的小孩子已經當做常識所了解,只是不明白為什么而已。不像我們小時候,我也不止一次像那只企鵝一樣,擔心過美國人是否會倒吊著走路,但從電視鏡頭看他們的生活,再自然不過??蛇€是無法想象在圓的地球上生活很多人的那種空間感。
    太陽系的許多行星有個共同的運動規(guī)律他們只圍繞太陽做平面運行;。
    宇宙的起源是源自宇宙大爆炸;。
    總是占頭條,卻沒幾個人真正知道的引力波,書中也提到了。
    地球上多次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動物滅絕事件到底有多恐怖你知道嗎?真不是一般的恐怖啊!
    我覺得最有趣的還屬宇宙大爆炸的觀測和推理過程,這就是關于天文學的研究方式的真實寫照。天文學常常需要通過觀測,記錄變化,經過長期的觀測和記錄才可以對比出內在的規(guī)律和變化特征。這看似是科學態(tài)度,其實也可以借鑒為生活和學習態(tài)度。尤其是記錄孩子成長過程,可以培養(yǎng)自己認識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和特征。不僅僅是天文學需要長期的觀察和記錄,任何學問恐怕都會因此受益,雖然堅持是很難的,我倒真想試試。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三
    今年暑假,在媽媽的強烈推辭下,我用了整整半個月時間,認真地細讀了這本書——《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
    這本書講述的是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空間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作者斯蒂芬·霍金全身癱瘓,不能發(fā)音,但他靠著驚人的毅力,成為了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在這么多精妙絕倫的故事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黑洞”這個話題。我以前一直認為黑洞是宇宙中的一個黑色的洞,看了《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以后,我才知道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恒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后,發(fā)生引力坍縮產生的。黑洞的質量極其巨大,而體積卻十分微小,它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于任何物質在進入到黑洞的最外層的邊界內,便再無法逃脫,甚至目前傳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因此,看上去才像一個黑色的洞。
    讀完了這一章,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如果人類成功穿越黑洞,看到的將會是怎么樣的場景?是傳說中的龍和鳳凰住的地方?還是另外一個宇宙?總之,黑洞還有著無窮的奧秘,等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
    讀了《宇宙簡史》,我了解了宇宙已經被發(fā)現(xiàn)的秘密,也了解了宇宙還有更多的秘密值得我們去探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后去探索宇宙更多的秘密,讓它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四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且人人擁有,只是,有些人習慣于把時間收縮,收縮到一輩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卻可以將時間無限膨脹,膨脹到令宇宙萬物臣服于他的腳下?!稌r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他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告訴了我們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里去的?更讓我們認識到,時間竟可以這樣書寫!
    書中告訴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于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占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fā)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發(fā)生復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xù)擴大,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因為地球,才有了人類,有了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我們!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論,宇宙持續(xù)地在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后,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占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xiàn)在還說不定。
    固然時間將會結束,但對我們而言,那只是科學的某個概念,存在在未來的某個結點,也許那時又會有新的爆炸產生,新的宇宙產生,新新人類產生。周而往復。然而,我們即已幸運地存在于當下的空間內,就應該成為一個對得起“時間”的人,決不能辜負了那50億年前的爆炸。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五
    剛開始讀《宇宙簡史》的時候,我覺得那些語言太深奧太專業(yè)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那文字中蘊含著宇宙獨特而神秘的魅力,是在細細品味后才領悟到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他生于1942年,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F(xiàn)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shù)學系教授,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他用畢生精力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提出黑洞發(fā)射輻射的預言,在科學界引起革命性的轟動?;艚鹨驗榛加袊乐氐募∪馕s癥,只能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克服了殘疾的障礙,讓思想遨游到無限的時空,揭開宇宙之謎,霍金既是殘疾天才的典型,也是當代的'大眾文化偶像。
    他,是輪椅上的攀登者!《宇宙簡史》用迷人的表達方式討論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時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霍金用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zhàn)了已被廣泛認同的傳統(tǒng)量子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探尋時間和空間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這一未竟之業(yè)中,它將引導世界各地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探尋宇宙的秘密。他認為的宇宙是一個或在膨脹或在收縮的空間,而且他還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誕生出來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來只是一個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終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這就形成了宇宙,雖然這只是假想之一,但這卻是比較廣泛的一種說法。黑洞中的信息喪失如何降低我們預言未來的能力。如果信息在黑洞中喪失,情況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經發(fā)生過。預言將來的能力也被削減了。我們能夠確定地預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個粒子落進黑洞,就不能對余下的粒子作確定的預言,這意味著在黑洞外不能確定預言任何測量,作出確定預言的能力被減低至半。那么關于預言將來的能力呢?現(xiàn)在看來它至少在三個層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動力學系統(tǒng)的混沌行為,使得拉普拉斯意義上的決定性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第二,在量子力學中狀態(tài)是由波函數(shù)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決定性被減半。第三,不平凡的時空拓撲,使波函數(shù)被密度矩陣所取代,就在這里引進了熱力學意義上的隨機性。
    我們每天都會遙望星空,天上一顆顆璀璨的星星,我們所生活的家園——地球就是廣袤無垠的宇宙的一小部分,我們心中難道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什么是宇宙?宇宙有多久的歷史呢?宇宙是怎樣產生的?還有與我們同處一個宇宙的鄰居,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物質,他們又是什么呢?宇宙所帶給人們無限的誘惑力,它等著我們去探索,去挖掘更多更多宇宙的謎底!霍金輪椅上的著作《宇宙簡史》所不能解釋的宇宙的謎語就等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揭開!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六
    宇宙蒼穹,浩瀚星河,地球在宇宙中,就像連大海里的一滴水都不到,正是因為它的虛無縹緲,才會讓我們人類感到變化莫測,不可琢磨。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歐多克斯提出地心說。地心說就是猜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后來在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伽利略在17世紀發(fā)明了天文望遠鏡,后來發(fā)現(xiàn)太陽以外還有無數(shù)星系,日心說就這樣被推翻。后來經過科學家的不懈探索,推測出這個宇宙有無數(shù)的恒星有成億的星系與銀河系。
    宇宙中有一個神奇的物質叫做黑洞,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黑色不知道有沒有底的一個洞,不管什么東西靠近它都會被吸進去,沒有人知道里面有什么,很是神秘,光走到這都會被吸進里面。
    世間萬物都因宇宙的形成,沒有它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地球文明。
    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后逐漸膨脹。爆炸起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等形態(tài)存在;隨著溫度的降低,冷卻,物質復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聚成星云,星云進一步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恒星和星系,后來就有了地球和一切動物的出現(xiàn)。在這時文明就快要到來了。
    隨之地球出現(xiàn)了動物,幾千億年前霸王龍統(tǒng)領著世界,到不知是什么情況全球變冷,正在面臨冰川化,恐龍們無一生還,這究竟是為什么還終究是個謎底,誰都不知道??铸垳缃^后,又出現(xiàn)了細小的生物,后經演變就出現(xiàn)了飛蟲,海生物,兩棲生物,家禽,直到出現(xiàn)了人類,地球文明就在此開始了。當人類的習性定下來了,傳遞信息的方式也正在演變。第一階段:語言的使用。第二階段:文字的出現(xiàn)和使用。第三階段:印刷術的發(fā)明與使用。第四階段: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第五階段:計算機互聯(lián)網的使用(進入信息化時代)。這么偉大的歷史演變,都是來自于人類的智慧,才能有這樣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從虛無中創(chuàng)生。他還深藏著一些神奇的無人知曉的秘密,讓我癡迷,它越神秘就越值得我探索,我在心中早已種下宇宙的種子,雖然書本上有很多學術語不太懂,但我不會放棄。
    滿天星光就是我的希望它就如同我的天文夢,永不會滅。浩瀚星河,茫茫宇宙,等我。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七
    愛默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人感到孤獨寂寞,就讓他看看天上的星星吧。這些從天國傳來的光芒會將他與他所觸摸到的世界分離開來。”
    我是一個喜歡看星星的人。在夜晚,仰望星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夜幕上星辰閃爍,璀璨而華麗,有著絢爛而迷幻人心的美。伸出手才發(fā)現(xiàn),它們是那樣的遙不可及,星辰是近乎永恒的存在,它們將億億萬萬年地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而我們,與這寬闊無際的穹宇相比,只是那樣微渺的一點。很好奇星辰所存在的神秘空間,那個我們不可捉摸的宇宙世界。
    我常常去書店,想閱讀那些有關科學的著作,可每次翻閱便被上面晦澀的專業(yè)術語,難以理解的化學物理概念所困惑。一次偶然,在一大堆書中看到了一本封面黯淡的,上面只有兩個簡潔之字的《宇宙》。我好奇地翻看了起來,草草閱讀之下,并沒有看那些純學術的作品而感受到的生澀難懂,反而走進了卡爾薩根所深愛的那個奇幻的宇宙世界。將書買回家,我沉靜地閱讀了起來。小時候有夢想成為科學家,兒時的認知中,科學是一個奇妙的詞,可以創(chuàng)造發(fā)明出無數(shù)新奇的東西,同樣那些遙遠星辰上的畫面和故事也讓我格外向往。而長大以后才發(fā)現(xiàn),科學是那樣的深奧玄妙,夢想也早已不知所蹤。卡爾薩根的《宇宙》卻讓我重新陷入了那個夢境般奇幻的世界,也燃起了我對科學的熱情。書中并沒有其新的理論與知識的發(fā)現(xiàn),但吸引我的是薩根那形象生動的描繪和天馬行空的豐富想象。
    薩根筆下的宇宙是動態(tài)的,不是那些深奧的天文學宇宙學概念,不是只有天文科學家們才能看懂讀懂的獨享事物。微觀粒子的奇妙和宏觀宇宙的壯美,屬于宇宙的秘密,那樣清晰而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薩根的獨特講述,使我深深沉醉其中,那些我所渴望知道的奧秘,從宇宙洪荒到如今科技時代,從西方的文明到東方的歷史,都一一得到了解答。在薩根的《宇宙》中,我不再恍若一個旁觀者,只能仰望著那一門高高在上得學科,欣賞著別人津津樂道的天文事件;我感到我成為了這茫茫穹宇中的一員,身處其中,探索著它那驚心動魄的奧秘。緊緊纏繞主題的,不僅只有廣闊宇宙之間的奧秘,更有對人類的歷史與未來,政治與宗教,命運與夢想的探求與思考。其中薩根這樣寫道:“……宇宙中可能存在許許多多有高級生命的世界。但是根據達爾文主義的理論,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不存在人類。只有在這里,只有在地球這顆小小的行星上才存在人。我們是珍稀瀕危的物種。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極其珍貴的。如果有人與你有隙,讓他活下去吧!因為在1000億個星系中,你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人。人類的歷史是緩慢地認識這樣一個真理的過程:我們都是一個更大家族的成員?!边@是薩根和平的博大之愛,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他不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者,更是科學精神的傳播者。即使在病重之時,他仍然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傾其心血編著講述著《魔鬼出沒的世界》中科學的蠟燭怎樣照亮黑暗。
    在全書的結尾薩根更表現(xiàn)了其對人類前途的深深擔憂,并為地球而呼吁著“我們應該忠誠于全人類,忠誠于整個地球。必須由我們來為地球大聲疾呼。維持人類的生存不僅是對我們自己負責,也是對宇宙負責,對這個古老的、浩瀚的、孕育了我們的宇宙負責?!眰ゴ蟮乃_根編寫了一首真正的宇宙史詩,深愛著宇宙星辰的他,追尋著自己的夢想而去。像薩根一樣“酷愛星辰,豈懼夜幕”,努力尋找生命中最璀璨的亮點吧!
    因為星并不遠夢并不遠,只要你踮起腳尖。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八
    也許你會說,一年級的“小孩子”能看懂宇宙奧秘這本書,他懂什么意思嗎?但在你眼里,小我卻充滿了對宇宙的好奇和興趣。幸運的是,我的興趣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親為我挑選了這本注音彩圖兒童百科全書——《宇宙之謎》。同時,我也很感謝老師在一年級上學期教了我拼音,讓我可以用拼音讀我喜歡的書。
    本書講述了科學的秘密,解釋了“太陽為什么從東方升起”、“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星星有不同顏色嗎”等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利用最通俗的語言和圖片讓孩子們看得清楚,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
    我喜歡仰望星星數(shù)數(shù)它們。每當晚上躺在床上,都能看到窗外天上的星星。但是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并不是每天都有星星。我很好奇,讀了這個假期,讓我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星星一直都在,只是晴天強烈的陽光遮住了這些星星的光芒,陰天烏云密布到擋住微弱的星光。
    我從小就夢想在太空著陸。每當在電視上看到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的載人飛船,我都非常激動。看到艙內宇航員叔叔阿姨們的'生活照片,讓我熱血沸騰。期待長大后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強健的體魄和對太空的熱愛,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十九
    剛開始讀《宇宙簡史》的時候,我覺得那些語言太深奧太專業(yè)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那文字中蘊含著宇宙獨特而神秘的魅力,是在細細品味后才領悟到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他生于1942年,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F(xiàn)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shù)學系教授,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他用畢生精力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提出黑洞發(fā)射輻射的預言,在科學界引起革命性的轟動。霍金因為患有嚴重的肌肉萎縮癥,只能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克服了殘疾的障礙,讓思想遨游到無限的時空,揭開宇宙之謎,霍金既是殘疾天才的典型,也是當代的大眾文化偶像。他,是輪椅上的攀登者!
    《宇宙簡史》用迷人的表達方式討論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時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霍金用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zhàn)了已被廣泛認同的傳統(tǒng)量子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探尋時間和空間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這一未竟之業(yè)中,它將引導世界各地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探尋宇宙的秘密。
    他認為的宇宙是一個或在膨脹或在收縮的空間,而且他還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誕生出來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來只是一個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終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這就形成了宇宙,雖然這只是假想之一,但這卻是比較廣泛的一種說法。
    宇宙所帶給人們無限的誘惑力,它等著我們去探索,去挖掘更多更多宇宙的謎底!霍金輪椅上的著作《宇宙簡史》所不能解釋的宇宙的謎語就等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揭開!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二十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覺得那些語言太深奧太專業(yè)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媽媽陪著我慢慢地讀下去,才讓我逐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宇宙的畫面。這本書的作者是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他生于1942年,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F(xiàn)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shù)學系教授,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他用畢生精力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提出黑洞發(fā)射輻射的.預言,在科學界引起革命性的轟動?;艚鹨驗榛加袊乐氐募∪馕s癥,只能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克服了殘疾的障礙,讓思想遨游到無限的時空,揭開宇宙之謎,霍金既是殘疾天才的典型,也是當代的大眾文化偶像。我今天讀的就是他的一本名著《宇宙簡史》。
    《宇宙簡史》用迷人的表達方式討論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時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霍金用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zhàn)了已被廣泛認同的傳統(tǒng)量子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探尋時間和空間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這一未竟之業(yè)中,它將引導世界各地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探尋宇宙的秘密。他認為的宇宙是一個或在膨脹或在收縮的空間,而且他還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誕生出來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來只是一個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終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這就形成了宇宙,雖然這只是假想之一,但這卻是比較廣泛的一種說法。
    以我現(xiàn)在小小的年紀,小小的閱歷,我對霍金這些深奧的宇宙假想認識還不夠清晰透徹,但不可否認,霍金的這本書在宇宙研究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篇二十一
    讀了《宇宙與人》這部電影。電影中詳細的介紹了人類的起源:人類是從宇宙中的核子結合產生核聚變,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們人類就是由基因組成的。
    既然是宇宙給了我們生命,是小小核子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感謝它們,應該讓它們繼續(xù)去創(chuàng)造比我們更偉大的生命。也許保護宇宙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護地球是我們應該做的,是我們能夠做的,更是我們必須做的。
    科學家已經證實: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謂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這些白色垃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夠經??吹降?,比如:在某個巷子里,幾個人推著車子買盒飯,那些飯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場里買東西,或在菜市場買菜他們總會給你一個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為什么我們不采取保護措施呢?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我們的環(huán)保為什么還遠沒有一些比我們小得多的國家做的好呢?真讓我搞不懂。在芬蘭,商場買東西不會給你塑料袋,為了環(huán)保。在意大利,鋁和塑料的再造可以節(jié)省能源90%;鋼和紙的再加工可節(jié)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產可節(jié)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噸鋼可節(jié)省水約25噸,可減少空氣污染物90公斤;可減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處理車,收集各大商場,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車內處理,他們把橘子汁燒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鐵一樣的東西,再經過特殊的處理,變成了纖維,又把纖維經過紡織,織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場上去賣,這樣廢品再利用了,并且沒有給大自然帶來一點污染。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嗎?這些方法,極大的保護了環(huán)境,甚至,有的還可以贏利。
    而中國呢?目前國內城市垃圾處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約占70%-80%;堆肥法,約占10%-20%;焚燒法極少,僅占1%。由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較晚,全國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只有少數(shù)城市借助國際援助建成一些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的現(xiàn)代化垃圾處理設施。國內自行設計的衛(wèi)生填埋場,大多因資金不足,設計、施工標準不高,加之無害化處理技術不完善,設施簡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監(jiān)測手段,距無害化處理標準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垃圾填埋場防滲措施不力,填埋氣體和滲瀝液引排不暢,難以保證長期安全性,成為遠期的污染源。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環(huán)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世界的環(huán)境。我希望在新世紀里,人們的觀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顧眼前的發(fā)展,忘了長遠的目標。不要讓加拿大工廠排出的廢氣,飄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類的事情在中國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