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弟子規(guī)的心得匯總(3篇)

字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弟子規(guī)的心得篇一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guī)》和《孝經》。中華傳統(tǒng)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guī)》和孝經》是孩子養(yǎng)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guī)》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說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yǎng)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干凈了?!顿Y治通鑒》里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遍L期去學習《弟子規(guī)》,按《弟子規(guī)》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里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guī)》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tài)。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guī)》的一切。不要還沒有打開《弟子規(guī)》,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guī)》就帶著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guī)》懷疑它,帶著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么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tài)很重要,把心態(tài)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guī)》,并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guī)》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guī)》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說“《弟子規(guī)》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chuàng)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么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了解《弟子規(guī)》,真正了解《弟子規(guī)》,深入學習《弟子規(guī)》,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其實,《弟子規(guī)》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边@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說:喪三年,常悲咽?!斑@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心培養(yǎng),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說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說,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舍不遲?!兜茏右?guī)》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后孩子不那么貪心,不那么情緒化,不那么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后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guī)》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打開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說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并念念想著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guī)》成為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里熏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弟子規(guī)的心得篇二
    “孝”自古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直倍受重視,是一個人為人之根本,也是每個人必須認真學習的。
    父母一生為子女操勞,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對父母尊重理解,更要從自身小事做起,為父母分憂解愁,盡孝道,做好為人子女的本份。
    弟子規(guī)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孝,可見孝的重要性,可能有人認為弟子規(guī)中講的孝已經不在適合于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但其中為孝的精神本質是始終不變的,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并結合當今社會和個人的家庭進行落實?!案改负魬鹁?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從弟子規(guī)所述內容上看,實際上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被忽略,關于“孝”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少,所以我認為,對于行孝,一定要能夠知道而做到,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和孝,知道而不做到,反而比不知道更要批評。而且要注意細節(jié),從周圍的小事做起。對于其他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做任何事都有方法,盡孝道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向周圍做的好的人學習,結合自已的家庭情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養(yǎng)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溝通交流,更能體現(xiàn)孝的真諦。很多現(xiàn)代青年和父母關系緊張,抱怨有代溝,盡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不管父母做什么說什么,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子女好,畢競想害子女的父母還是世間罕有的,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你的盡孝的態(tài)度。
    我們應努力做到能尊新,不辱親,能養(yǎng)親。為自己立人生,為別人做榜樣。
    弟子規(guī)的心得篇三
    這個學期,我們去二中聽取了老師給我們講解的講座,獲益匪淺。通過誦讀和學習,方知道《弟子規(guī)》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蘊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對于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耙?guī)”是什么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見解、圣人的見解,是做人的標準?!叭雱t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xiàn)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我記得我的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長輩先嘗。在我們做子女的心中就扎下了“孝”的根?!靶值烙?、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姐弟之間也非常友愛,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后讀過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書籍,覺得里面的東西很好,但現(xiàn)在看來當時了解得只不過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們學校推行《弟子規(guī)》的學習以來,我才有幸聽到老師講《弟子規(guī)》,明白《弟子規(guī)》是十分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聽過老師講《弟子規(guī)》,我才明白自己的過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機會開始學習中國圣賢的學問對我來說畢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拔鹱员?、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萬事開頭難,有了開始,能夠步步精進,就可以接近或達到圣與賢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師父和老師,感恩古代先賢的慈悲和智慧。要報佛恩、報師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guī)》并學以致用,用《弟子規(guī)》來規(guī)范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yǎng)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tài)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服務于一切,貢獻自己有限的力量。如果有機會一定將圣賢書介紹給每一個人,并將這些圣賢先人的智慧傳給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