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讀后感可以促使我們對所讀書籍進行更為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在寫讀后感時,要注重語言的準確和生動,用恰當?shù)脑~匯和表達方式來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一
當時南、贛、汀、漳一帶匪患叢生,已經(jīng)形成燎原之勢,大小土匪數(shù)十股,主要的有四股。離王陽明駐軍的上杭最近一股士匪的頭子叫謝志珊。最遠的在閩粵交境的地方,土匪的頭子叫詹師富。最弱一支土匪的頭子叫盧珂,最強一支土匪的頭子叫池仲容。
王陽明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制定好作戰(zhàn)方針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認為,毫無疑問,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強的,都有作用,為什么呢?打最近的,順手;打最弱的,容易取勝;要么打最強的,可以趁著自組新軍的勢頭,把最難啃的骨頭先給啃下來,對其他士匪有震懾作用。這樣都能夠起到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陽明的選擇居然是打最遠的詹師富這一支。所有人都不解,打最遠的,勢必勞師遠征。打最遠的未必能取勝;不像打最弱的,保證可以致勝。再說,打最遠的那股土匪就算勝了,也起不到震懾效果。為什么選擇打最遠的那支呢?王陽明白有他的想法。
為什么呢?就因為一個最關(guān)鍵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兵者,詭道也。”因為最近的、最弱的、最強的那幾支都有提防,唯獨詹師富這一支因為最遠,又不是最強,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會被出兵剿滅,因此最沒有防備。王陽明定下作戰(zhàn)方案,第一個就打最遠的詹帥富。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二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shù)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笔前?,試問現(xiàn)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馬列毛鄧之流的霸術(shù)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睂τ诒挥玫娜耍f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彪m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币虼耍徽撌菄翌I(lǐng)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quán)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zhì)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還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jīng)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shù),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xiàn)、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三
在明朝中期的王華家中,王華母親岑氏太夫人夢見天上陽光明媚,祥云繚繞,穿著紅衣的眾多仙子,擊鼓吹蕭,樂聲悠揚。其中有一位神仙懷抱著個嬰兒,腳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著她家門前而來,把嬰兒送入岑氏的懷抱。太夫人十分驚奇,從夢中驚醒。原來是自己有了孫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曾問老師:“什么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老師說是讀好書登第做狀元。王陽明若有所思,回答說:“只有讀書做圣賢,也許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蓖蹶柮髡J為做圣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能夠保境安民。他十五歲獨自一人在塞外練習兵法,記錄地形地貌。后來他果然統(tǒng)領(lǐng)三軍,平定**,安定國民,成了圣人。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志向并付諸實踐,便能達到目的。
王陽明會獨立思考,非常聰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軒先生與一些老朋友吟詩作賦,他們還沒想出,年僅10歲的小陽明卻已吟出了一首絕妙詩:
金山一點大如掌,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絕。他真是聰明過人。
王陽明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經(jīng)常一個人獨自沉思道理。后來,王陽明因被人誣告,被貶到少數(shù)民族當驛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維生。他天天靜坐,殫精竭慮,終于大徹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諦,奠定了心學理論,撰寫了《傳習錄》,成為為哲學家。后來他又平定**,謚“文成侯”,名揚中外。
王陽明是余姚人的楷模??戳恕锻蹶柮鳌愤@本書,更使我堅定這樣一個思想,要像他一樣成為有德之圣人,就要學會獨立思考,當然勤奮更必不可少。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四
王陽明是儒家心學集大成者,是明朝時期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代人杰,他的學說使日本在近現(xiàn)代一躍成為東亞強國,這是我對王陽明的最初認知。畢業(yè)后,我參加入廠前培訓,當聽到培訓老師盛贊王陽明時,我不禁對這位不尋常的人物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特地到書店去買了一本《王陽明全集》,細細研讀起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陽明也有過愛做夢的年紀,他立志要當一名圣賢的人,只是寒窗苦讀屢不中第,好不容易官拜兵部武選司主事,又遭貶貴州,但是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會稽山下開荒種地,繼續(xù)研究心學,終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每個人幼年時都會有一個夢想,長大后或是當一名科學家,或是當一名警察,或是當一名畫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想回歸現(xiàn)實,平凡漸漸清晰。記得一年前,我研究生畢業(yè)后開始接觸采油工作,心中充滿了好奇,時而自信滿滿的獨自頂崗,取樣、巡檢、測電流樣樣不落;時而興致勃勃的夜巡查井,騎著電瓶車在漆黑的井場上飛馳而過;時而思如泉涌,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奮筆疾書撰寫通訊報道……當新鮮變?yōu)槭煜?,熱情化作冷淡,日復一日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剩下的只有?zhí)著和堅守。于是,我執(zhí)著著自己的夢想,堅守著自己的責任,依舊是每天上班認真巡井;依舊是等班車時翻開《采油工》掃上兩眼;依舊會在電腦前撰寫修改通訊報道……我想,正是王陽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感悟,讓我能夠以愉悅的心境在平靜、平凡中體味著充實和快樂。
困知勉行,學者之事。
在貴州龍場的日子里,王陽明的生活極其清苦,居住在陰冷潮濕的山洞里,但他仍堅持潛心研究儒學,并在山洞附近辦學傳經(jīng),困知勉行,堅韌執(zhí)著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完善了心學體系,對世界近現(xiàn)代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年年初,我有幸參加了廠培訓中心為迎接油田公司采油工大賽而舉辦的為期一個半月的封閉訓練。對于一名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能夠有這樣一個快速提升技能的機會非常值得珍惜。記得第一堂理論課,我學得頭昏腦脹;第一次實際操作,我累得汗流浹背。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要想做一名優(yōu)秀的采油工并不容易,堅韌的意志、強健的體魄和機敏的思維缺一不可。一個半月的時間里,我不斷挑戰(zhàn)自己腦力和體力的極限,但最終仍然遺憾落選。幸運的是,不久后,我又有機會參加了廠團委舉辦的采油工狀元擂臺賽。面對又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我憋足了勁,在集訓中攻堅克難,在賽場上奮勇拼搏,從初賽一直到復活賽,過五關(guān)斬六將,終于闖入了決賽,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我想,正是王陽明“困知勉行,學者之事”的感悟,讓我能夠勇于迎接挑戰(zhàn),敢于突破和超越自我。
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在人生彌留時刻說出:“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縱觀他的一生,盡管遭遇過各種挫折和失敗,但是陽光的心態(tài)讓他最終能夠取得成功。對于我們來說,亦是如此,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以應對人生的各種考驗。
采油工狀元擂臺賽后,我又重新回到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由于經(jīng)歷了大賽的成長和歷練,隊里決定任命我擔任采油井長。工作還未滿一年就得到隊領(lǐng)導的如此信任,說心里話,我在感到激動和榮幸的同時,也不免有些許不安。我知道,擔任井長后,自己的工作量將更加繁重,責任也更大了,不但要干好本職工作,還要管理好井組員工、協(xié)調(diào)處理好井組內(nèi)的各項事務。盡管擔任井長對于“初出茅廬”的我會有一些難度,但我卻充滿信心。我想,正是王陽明“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的感悟,讓我能夠時刻以陽光的心態(tài),去積極地應對成長道路上的各種艱辛和考驗。
研讀完《王陽明全集》后,我感悟頗深。書中富有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語句總是會驀然間閃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如沁人心脾的陽光雨露滲透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從中汲取了生命的營養(yǎng)和精華,并化作激勵我奮勇前行的無窮動力。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五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終于讀完這本書,但是要再拜讀原著《傳習錄》才能進一步理解。總結(jié)下,身,心,意,知,行。肉體是身,靈魂是心,感覺是意,思維是知,行動是行。
人心本無善無惡,因為意感受世界,進而知善惡,故而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實是良知與行合一。所謂善非善,惡也非惡,只是善是道義,惡乃實用。簡單說就是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故而沒必要學人家清心寡欲;沒必要學人貪得無厭;沒必要滿嘴巴仁義道德;沒必要憤世嫉俗;沒必要出家去修得眾生平等,慈悲為懷;沒必要朝堂之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食欲,性欲,私欲乃人之常情。美食人皆愛,美色人皆好,金錢人皆欲。但唯有致良知,知行合一,則一切則豁然開朗,方能隨性而為。作者:老蟹,希望能幫助您!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六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BR>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儒家修煉“內(nèi)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達到“三綱”之條目工夫,是人生進修之階梯。
“格物”乃階梯之基也。
然何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來各自有說。
劉宗周(明末理學家)曰:“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BR> 如鄭玄(東漢經(jīng)學家,著《三禮注》)曰:“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BR> 子思(孔子之孫,著《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BR> 朱熹(南宋理學家,著《大學章句》)曰:“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三兩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說法雖各一,然基本認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從物事上窮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而王陽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無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庇衷唬骸案裾?,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去惡之謂也。”又曰:“為善去惡是格物?!?BR> 王陽明認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賊。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雖然都是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但王陽明認為,從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之性,是謂良知。然生而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烏云”所蔽,以致良知無以致用。所以,格物當格心中之物,拭“烏云”之蔽,復“明月”之明。
是為“格物”,是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進修之階梯,以致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七
---去惡是格物。”使我這個門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學的思想核心,體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二個先決條件。一是確立正確的目標,二是找到正確的路徑,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先確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才能實現(xiàn)人生真正的價值。王陽明從小就沒有立志走科舉仕途的目標,而是立志要成為圣賢之人,這在當時引起了老師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過不斷的實踐加學習,終成一代圣賢。他從格物致知引伸到認識本體,認識客觀的“天理”,再把它轉(zhuǎn)換為律己的修養(yǎng)目標,直接追求一種人生意境。這種意境使人能夠“心有所主”,王陽明就是一個能堅持自己的觀念,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實踐中對各種境遇、事物都運用自如,應對合“理”。這一切都因為他樹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
實際上王陽明的哲學命題,從“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nèi)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guān)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jié)的問題,其學說的現(xiàn)實意旨在于實現(xiàn)‘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zhì)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xiàn)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使本心染惡,那么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盡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時?;叵胝苋说乃枷?,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獲,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各位讀友大家好,此文檔由網(wǎng)絡收集而來,歡迎您下載,謝謝。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八
在豆瓣上才發(fā)現(xiàn)這樣本好書竟只有區(qū)區(qū)數(shù)人看過,甚為可惜。本書對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及其流傳做了十分詳盡的表達。總而言之,是一本較為詳盡介紹陽明心學的書。其結(jié)構(gòu)體系與上段時間看公開課的浙大老師倒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書中的大局部觀點及內(nèi)容,我都在其他書中多少有所涉獵。沒有看到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內(nèi)容,有點遺憾。不過對于想了解陽明思想的人,本書還是值得推薦??季亢驼撌龆忌鯙閲乐敗?BR>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九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即良知,它與生俱來存在于人們的內(nèi)心,人們可憑良知判斷是非善惡;“行”即行為,是指人們的為人處事。“知行合一”就是憑內(nèi)心的良知去做事。這道理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太難太難。因為王陽明的“良知”所指,除了關(guān)于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guān)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這些已存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遇到事情只要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去判斷,并指導行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真的能做到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嗎?身外環(huán)境太多的干擾、太多的規(guī)則、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權(quán)衡利弊,越難做到知行合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王陽明的偉大在于他始終能遵從自己的心,蔑視權(quán)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勛后,由于他軍功和思想的光芒過于耀眼,權(quán)臣嫉妒,皇帝忌憚,給了他極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對這一切,王陽明毫不動心,因為他的初心就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為江山社稷謀安穩(wěn)。他的良知始終澄澈透明,從未被外界所遮蔽,這正是王陽明超凡脫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陽明的心學能夠得以光大,希望每個人都能不忘初心,聽從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
有印象的第一次見到王陽明這三個字,是在清人唐蕓洲的《七劍十三俠》中。這是一本俠義小說,講述了明正德年間,一幫英雄劍客幫助朝廷平定寧王之亂的故事。這本傳奇小說長達一百八十回,我當時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讀,可說爛熟于心。王陽明三個字在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個字出現(xiàn)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時候才出場,一出場就跳水假死了。后來,大二的時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機會我淘到了中下冊,粗粗瀏覽一下,他已經(jīng)從上部里的顯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異彩了,忠貞不貳、神機妙算的形象很有諸葛的味道。
第二次見到王陽明三個字,是初中二年級,余秋雨一篇名為《鄉(xiāng)關(guān)何處》的散文讓我大為心折的同時,我也開始對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興趣。陽明山的故事就是從這里知道的。就文論文,余秋雨的散文還是寫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歷史書中了,歷史書上用一種不無嘲笑的口吻戲謔著他的關(guān)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個幡動心動的故事一樣喜歡出現(xiàn)在政治試題中,答案毫無疑問是選擇唯心主義的那一個。其時,在我看過一本簡單的邏輯學教程后,我對這種邏輯混亂的書充滿了鄙視。是非對錯不是能教出來的,何況給王陽明下結(jié)論的這些權(quán)威本身就值得懷疑。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但是,這些時候,我依然沒有認真的想過王陽明,第四次認真的在王陽明三個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尋五四的“青年必讀書”案中,在梁啟超開出的書目中,《傳習錄》三個字赫然期間,梁啟超說“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jīng)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于朱、陸諸集。”這個時候,從一些哲學論著中,我已經(jīng)大致了解了中國的哲學史、文學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將馬克思掛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沒有看過資本論一樣,我也沒有閱讀過《傳習錄》,對于王陽明內(nèi)在的理路思想我感興趣。在我開始感興趣如何內(nèi)圣外王,或者僅僅內(nèi)圣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傳習錄》,日三省身。私心以為,現(xiàn)代對許多儒家經(jīng)典的哲學性發(fā)揮是沒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進身之階別有所圖者,經(jīng)典,對于我們這些普羅大眾來講,常讀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賢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沒有那么復雜。
諸公在此,務必要立一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癢,恐終不濟事?;丶抑粚さ门f時伎倆而已,豈不惜哉!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jié)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致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
每次讀《傳習錄》到這些地方,都覺得內(nèi)心驚悚,脊背生涼,如何調(diào)理自己的內(nèi)心,在攻與守,進與退,生與死,舍與欲中平衡,如何讓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清晰的,哪條路是自己的,確實太難,對于這樣的猶豫來說,最大的恐懼莫過于因此耽擱太久而佇立原地,不知何去何從。這也是大多數(shù)愛好智慧,卻又無力攀登頂峰者的處境。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時間流動,這前半句,業(yè)已明白是鏡花水月,天真一場了。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一
阿龍來送楞嚴經(jīng),我泡茶,給他倒了一盅劍南春,邊吃花生邊看大片邊瞎聊。他說儒太精英,人民群眾哪里做得到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三省吾身呢,做下來太辛苦了,要求簡直比、佛教還難。想起他上次來看gz時談起在西安的生活,“主要是看超女,去年電視里只有《大長今》和超女給我一些安慰”,哈哈一笑。詩人如今只讀佛經(jīng),書店不入,雜書不讀。
近來斷斷續(xù)續(xù)讀王陽明,守仁先生講得確實好,字里行間一望而知是親歷之教,非說說而已。就像南懷瑾說楞嚴是不是偽經(jīng),文字上的考據(jù)分辨終是外行說個熱鬧,要按著它去修,才知道所言不虛。然亦覺對人力要求確高,“戒懼之念,無時可息”,便是一處“慎獨”,更有幾人做得?千年以降,遂只出得幾個超賢入圣之人。
近代大潮激蕩之下,儒家一脈最后濺起三朵浪花: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據(jù)說,梁以篤行勝,熊以思辨勝,馬以學問見識勝。最聞名的要算梁與毛公當堂對陣,幽幽道出一句“匹夫不可奪志”。另2人遭際其實毫不遜色,熊在上海見陳毅不禁大放悲聲,吾道不傳啊。政策就是要把你養(yǎng)起來,等你死了,你的東西自然就絕根了,連改造的力氣都省了。蘇聯(lián)領(lǐng)導人來訪,不知從哪打聽到馬的名字,執(zhí)意要探訪,問其每日做什么,答曰“讀書而已”。當紅衛(wèi)兵把馬一浮的字畫書籍盡數(shù)毀搶,老人要求留下一方硯臺寫字用,當場被抽一個耳光,馬亦只能感慨“斯文掃地,斯文掃地”。紅衛(wèi)兵當然不知道,中國的第一本資本論,就是挨抽這位老人從德國帶回來的。
熊被梁介紹入南京歐陽競無門下學唯識,卻以《新唯識論》刊布于世,梁覺其亂說一氣,馬卻頗多贊賞。后歐陽師病重,熊探問,被弟子拒之門外,怕師傅見他后太過激動。
日軍飛機轟炸,梁端坐中庭讀書,逃難香港,海上遇浪毫不動容,乃至建國后與毛對辯,這些段子背后是“吾曹不出蒼生何”的意思,頗有大使命感。而馬則自謙一介書生,難當大任,蔡元培以北大文科學長相邀,回之以,“古聞來學,未聞往教”;遂不行。終生只做隱士,發(fā)愿刻書,多刻一本,即是為中國文化多留一顆火種。梁在訪談錄《這個世界會好嗎》里推崇的羅汝芳、楊簡,就是梁馬會時,馬送他的。
細讀泰合、宜山會語,日寇壓境,馬先生單拈出橫渠四句教以贈浙大諸生,真有地動天傾,賴以柱其間的氣象——如今欲問“如何立國致用?”則告之曰:“汝且立身行己?!彼梅菙?shù)語可輕率言盡。
整理筆記,一個百年之前,本雅明的天才老師就看出現(xiàn)代人的流行性格不外兩種:樂極生厭和玩世不恭,滿世界都是背包客冒險家游蕩者技術(shù)派。各個追求個性,其實一個模子。其理論路徑與韋伯分庭抗禮,本雅明盧卡奇等等幾個學生急于叛出師門,卻沒有一個能傳衣缽,可見天縱之才果然是天地間不傳之秘。近來坊間關(guān)于民主之議甚多,千百年來,聚眾之群亦只得此最不壞之辦法,亂世為人,只敢求一消極自由。其實無甚可談,不如一邊涼快去也。
或如馬一浮遍覽中西之后所悟:六藝該攝諸學,西學亦統(tǒng)于六藝。實因一切學術(shù)皆發(fā)于心,六藝實由吾心流出。初看驚其信仰之堅,然漸覺似乎并不如何狂妄。天才之心,注定相通,那是人類中另外的一群。吾輩窮一生之力,不過勉強證得相面功夫:不至于不識天才而已。
而陽明之說入心處,何妨照著去做:循于理,不著一己的意思,以理行事,物來順應。而那自由主義者或要跳將出來高聲質(zhì)問:誰來判斷是否循于理,如何避免不落入獨斷專行,不自命真理在手而強暴他人?呵呵,學得前輩樣子,且回他:汝但去做,做到需分辨處再提這層意思,自有了斷。或許終身照此行事,而終身未遇需辨明此一分別的境地。終身受制于此,而遂終身不行此道。若循理解釋,先儒之學立身在一“誠”字,不能分辨處反心自問即可;再窮究下去,文化根子上便是相信性善,相信人人皆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置身中國,自由主義固然信得,然意興闌珊于此,復沾染經(jīng)濟學習氣,動輒以“理性經(jīng)濟人”、“自利人”論說處世,怎一俗字了得。民主也罷,自由主義也好,說到底是人群里的學問,人群之中,多是粗糙簡易的東西,不過是要保證那最壞最傻的兩個人不出什么紕漏,為貨幣的增值開路。此一感慨,發(fā)于左右分野之外。用今天秦暉在鳳凰大講堂里說民主福利國家時所言——從人性上講,往好了說,左是追求公平,右是追求競爭;往壞了說,左是出于怯懦,右是出于自私。果然透辟。
天忽落雨,那先落的、后落的,俱入天地彀中。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二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過看當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兒才知道有這么厲害一個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張“致良知”,說良知既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陽明心學強調(diào)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quán)依傍書本,有平民意識,對明后期哲學和文藝影響巨大。王陽明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起義和平定“宸壕之亂”,也是一位軍事天才。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cè)筑室攻讀,創(chuàng)辦陽明書院,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今天讀到答顧東橋書一章,書中提出了修養(yǎng)的三個層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學知利行,賢人之事”,“困知勉行,學者之事”.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生來就能實踐,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學習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順利實踐,是賢人才能做的事;艱難的獲得知識,勉強的用于實踐,是學者的事情.
像我這樣普通的人,就是艱難的獲得的知識都是很難到達的。也許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guān)吧,雖然四書五經(jīng)的名字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系統(tǒng)的看過一本。真正學習傳統(tǒng)的國學也是三十以后才開始的,今年我已經(jīng)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點皮毛??垂偶芸菰?,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結(jié)合注釋。來興趣的時候,就看幾眼,不高興的時候,就丟一邊。現(xiàn)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看書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偶爾看到了一點古人的觀點,感覺受益匪淺,知識還是精華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國學論道版塊,感覺相見恨晚,先拋個磚頭,露一小臉。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三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shù)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笔前?,試問現(xiàn)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馬列毛鄧之流的霸術(shù)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睂τ诒挥玫娜耍f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彪m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因此,不論是國家領(lǐng)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這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quán)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zhì)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膳碌氖牵绻皇沁€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敝铝贾恼嬲馑迹矣X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jīng)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shù),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xiàn)、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一
當時南、贛、汀、漳一帶匪患叢生,已經(jīng)形成燎原之勢,大小土匪數(shù)十股,主要的有四股。離王陽明駐軍的上杭最近一股士匪的頭子叫謝志珊。最遠的在閩粵交境的地方,土匪的頭子叫詹師富。最弱一支土匪的頭子叫盧珂,最強一支土匪的頭子叫池仲容。
王陽明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制定好作戰(zhàn)方針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認為,毫無疑問,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強的,都有作用,為什么呢?打最近的,順手;打最弱的,容易取勝;要么打最強的,可以趁著自組新軍的勢頭,把最難啃的骨頭先給啃下來,對其他士匪有震懾作用。這樣都能夠起到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陽明的選擇居然是打最遠的詹師富這一支。所有人都不解,打最遠的,勢必勞師遠征。打最遠的未必能取勝;不像打最弱的,保證可以致勝。再說,打最遠的那股土匪就算勝了,也起不到震懾效果。為什么選擇打最遠的那支呢?王陽明白有他的想法。
為什么呢?就因為一個最關(guān)鍵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兵者,詭道也。”因為最近的、最弱的、最強的那幾支都有提防,唯獨詹師富這一支因為最遠,又不是最強,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會被出兵剿滅,因此最沒有防備。王陽明定下作戰(zhàn)方案,第一個就打最遠的詹帥富。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二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shù)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笔前?,試問現(xiàn)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馬列毛鄧之流的霸術(shù)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睂τ诒挥玫娜耍f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彪m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币虼耍徽撌菄翌I(lǐng)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quán)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zhì)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還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jīng)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shù),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xiàn)、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三
在明朝中期的王華家中,王華母親岑氏太夫人夢見天上陽光明媚,祥云繚繞,穿著紅衣的眾多仙子,擊鼓吹蕭,樂聲悠揚。其中有一位神仙懷抱著個嬰兒,腳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著她家門前而來,把嬰兒送入岑氏的懷抱。太夫人十分驚奇,從夢中驚醒。原來是自己有了孫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曾問老師:“什么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老師說是讀好書登第做狀元。王陽明若有所思,回答說:“只有讀書做圣賢,也許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蓖蹶柮髡J為做圣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能夠保境安民。他十五歲獨自一人在塞外練習兵法,記錄地形地貌。后來他果然統(tǒng)領(lǐng)三軍,平定**,安定國民,成了圣人。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志向并付諸實踐,便能達到目的。
王陽明會獨立思考,非常聰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軒先生與一些老朋友吟詩作賦,他們還沒想出,年僅10歲的小陽明卻已吟出了一首絕妙詩:
金山一點大如掌,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絕。他真是聰明過人。
王陽明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經(jīng)常一個人獨自沉思道理。后來,王陽明因被人誣告,被貶到少數(shù)民族當驛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維生。他天天靜坐,殫精竭慮,終于大徹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諦,奠定了心學理論,撰寫了《傳習錄》,成為為哲學家。后來他又平定**,謚“文成侯”,名揚中外。
王陽明是余姚人的楷模??戳恕锻蹶柮鳌愤@本書,更使我堅定這樣一個思想,要像他一樣成為有德之圣人,就要學會獨立思考,當然勤奮更必不可少。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四
王陽明是儒家心學集大成者,是明朝時期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代人杰,他的學說使日本在近現(xiàn)代一躍成為東亞強國,這是我對王陽明的最初認知。畢業(yè)后,我參加入廠前培訓,當聽到培訓老師盛贊王陽明時,我不禁對這位不尋常的人物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特地到書店去買了一本《王陽明全集》,細細研讀起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陽明也有過愛做夢的年紀,他立志要當一名圣賢的人,只是寒窗苦讀屢不中第,好不容易官拜兵部武選司主事,又遭貶貴州,但是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會稽山下開荒種地,繼續(xù)研究心學,終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每個人幼年時都會有一個夢想,長大后或是當一名科學家,或是當一名警察,或是當一名畫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想回歸現(xiàn)實,平凡漸漸清晰。記得一年前,我研究生畢業(yè)后開始接觸采油工作,心中充滿了好奇,時而自信滿滿的獨自頂崗,取樣、巡檢、測電流樣樣不落;時而興致勃勃的夜巡查井,騎著電瓶車在漆黑的井場上飛馳而過;時而思如泉涌,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奮筆疾書撰寫通訊報道……當新鮮變?yōu)槭煜?,熱情化作冷淡,日復一日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剩下的只有?zhí)著和堅守。于是,我執(zhí)著著自己的夢想,堅守著自己的責任,依舊是每天上班認真巡井;依舊是等班車時翻開《采油工》掃上兩眼;依舊會在電腦前撰寫修改通訊報道……我想,正是王陽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感悟,讓我能夠以愉悅的心境在平靜、平凡中體味著充實和快樂。
困知勉行,學者之事。
在貴州龍場的日子里,王陽明的生活極其清苦,居住在陰冷潮濕的山洞里,但他仍堅持潛心研究儒學,并在山洞附近辦學傳經(jīng),困知勉行,堅韌執(zhí)著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完善了心學體系,對世界近現(xiàn)代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年年初,我有幸參加了廠培訓中心為迎接油田公司采油工大賽而舉辦的為期一個半月的封閉訓練。對于一名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能夠有這樣一個快速提升技能的機會非常值得珍惜。記得第一堂理論課,我學得頭昏腦脹;第一次實際操作,我累得汗流浹背。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要想做一名優(yōu)秀的采油工并不容易,堅韌的意志、強健的體魄和機敏的思維缺一不可。一個半月的時間里,我不斷挑戰(zhàn)自己腦力和體力的極限,但最終仍然遺憾落選。幸運的是,不久后,我又有機會參加了廠團委舉辦的采油工狀元擂臺賽。面對又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我憋足了勁,在集訓中攻堅克難,在賽場上奮勇拼搏,從初賽一直到復活賽,過五關(guān)斬六將,終于闖入了決賽,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我想,正是王陽明“困知勉行,學者之事”的感悟,讓我能夠勇于迎接挑戰(zhàn),敢于突破和超越自我。
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在人生彌留時刻說出:“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縱觀他的一生,盡管遭遇過各種挫折和失敗,但是陽光的心態(tài)讓他最終能夠取得成功。對于我們來說,亦是如此,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以應對人生的各種考驗。
采油工狀元擂臺賽后,我又重新回到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由于經(jīng)歷了大賽的成長和歷練,隊里決定任命我擔任采油井長。工作還未滿一年就得到隊領(lǐng)導的如此信任,說心里話,我在感到激動和榮幸的同時,也不免有些許不安。我知道,擔任井長后,自己的工作量將更加繁重,責任也更大了,不但要干好本職工作,還要管理好井組員工、協(xié)調(diào)處理好井組內(nèi)的各項事務。盡管擔任井長對于“初出茅廬”的我會有一些難度,但我卻充滿信心。我想,正是王陽明“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的感悟,讓我能夠時刻以陽光的心態(tài),去積極地應對成長道路上的各種艱辛和考驗。
研讀完《王陽明全集》后,我感悟頗深。書中富有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語句總是會驀然間閃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如沁人心脾的陽光雨露滲透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從中汲取了生命的營養(yǎng)和精華,并化作激勵我奮勇前行的無窮動力。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五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終于讀完這本書,但是要再拜讀原著《傳習錄》才能進一步理解。總結(jié)下,身,心,意,知,行。肉體是身,靈魂是心,感覺是意,思維是知,行動是行。
人心本無善無惡,因為意感受世界,進而知善惡,故而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實是良知與行合一。所謂善非善,惡也非惡,只是善是道義,惡乃實用。簡單說就是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故而沒必要學人家清心寡欲;沒必要學人貪得無厭;沒必要滿嘴巴仁義道德;沒必要憤世嫉俗;沒必要出家去修得眾生平等,慈悲為懷;沒必要朝堂之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食欲,性欲,私欲乃人之常情。美食人皆愛,美色人皆好,金錢人皆欲。但唯有致良知,知行合一,則一切則豁然開朗,方能隨性而為。作者:老蟹,希望能幫助您!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六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BR>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儒家修煉“內(nèi)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達到“三綱”之條目工夫,是人生進修之階梯。
“格物”乃階梯之基也。
然何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來各自有說。
劉宗周(明末理學家)曰:“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BR> 如鄭玄(東漢經(jīng)學家,著《三禮注》)曰:“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BR> 子思(孔子之孫,著《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BR> 朱熹(南宋理學家,著《大學章句》)曰:“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三兩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說法雖各一,然基本認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從物事上窮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而王陽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無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庇衷唬骸案裾?,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去惡之謂也。”又曰:“為善去惡是格物?!?BR> 王陽明認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賊。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雖然都是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但王陽明認為,從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之性,是謂良知。然生而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烏云”所蔽,以致良知無以致用。所以,格物當格心中之物,拭“烏云”之蔽,復“明月”之明。
是為“格物”,是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進修之階梯,以致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七
---去惡是格物。”使我這個門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學的思想核心,體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二個先決條件。一是確立正確的目標,二是找到正確的路徑,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先確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才能實現(xiàn)人生真正的價值。王陽明從小就沒有立志走科舉仕途的目標,而是立志要成為圣賢之人,這在當時引起了老師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過不斷的實踐加學習,終成一代圣賢。他從格物致知引伸到認識本體,認識客觀的“天理”,再把它轉(zhuǎn)換為律己的修養(yǎng)目標,直接追求一種人生意境。這種意境使人能夠“心有所主”,王陽明就是一個能堅持自己的觀念,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實踐中對各種境遇、事物都運用自如,應對合“理”。這一切都因為他樹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
實際上王陽明的哲學命題,從“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nèi)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guān)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jié)的問題,其學說的現(xiàn)實意旨在于實現(xiàn)‘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zhì)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xiàn)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使本心染惡,那么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盡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時?;叵胝苋说乃枷?,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獲,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各位讀友大家好,此文檔由網(wǎng)絡收集而來,歡迎您下載,謝謝。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八
在豆瓣上才發(fā)現(xiàn)這樣本好書竟只有區(qū)區(qū)數(shù)人看過,甚為可惜。本書對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及其流傳做了十分詳盡的表達。總而言之,是一本較為詳盡介紹陽明心學的書。其結(jié)構(gòu)體系與上段時間看公開課的浙大老師倒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書中的大局部觀點及內(nèi)容,我都在其他書中多少有所涉獵。沒有看到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內(nèi)容,有點遺憾。不過對于想了解陽明思想的人,本書還是值得推薦??季亢驼撌龆忌鯙閲乐敗?BR>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九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即良知,它與生俱來存在于人們的內(nèi)心,人們可憑良知判斷是非善惡;“行”即行為,是指人們的為人處事。“知行合一”就是憑內(nèi)心的良知去做事。這道理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太難太難。因為王陽明的“良知”所指,除了關(guān)于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guān)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這些已存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遇到事情只要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去判斷,并指導行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真的能做到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嗎?身外環(huán)境太多的干擾、太多的規(guī)則、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權(quán)衡利弊,越難做到知行合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王陽明的偉大在于他始終能遵從自己的心,蔑視權(quán)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勛后,由于他軍功和思想的光芒過于耀眼,權(quán)臣嫉妒,皇帝忌憚,給了他極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對這一切,王陽明毫不動心,因為他的初心就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為江山社稷謀安穩(wěn)。他的良知始終澄澈透明,從未被外界所遮蔽,這正是王陽明超凡脫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陽明的心學能夠得以光大,希望每個人都能不忘初心,聽從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
有印象的第一次見到王陽明這三個字,是在清人唐蕓洲的《七劍十三俠》中。這是一本俠義小說,講述了明正德年間,一幫英雄劍客幫助朝廷平定寧王之亂的故事。這本傳奇小說長達一百八十回,我當時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讀,可說爛熟于心。王陽明三個字在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個字出現(xiàn)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時候才出場,一出場就跳水假死了。后來,大二的時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機會我淘到了中下冊,粗粗瀏覽一下,他已經(jīng)從上部里的顯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異彩了,忠貞不貳、神機妙算的形象很有諸葛的味道。
第二次見到王陽明三個字,是初中二年級,余秋雨一篇名為《鄉(xiāng)關(guān)何處》的散文讓我大為心折的同時,我也開始對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興趣。陽明山的故事就是從這里知道的。就文論文,余秋雨的散文還是寫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歷史書中了,歷史書上用一種不無嘲笑的口吻戲謔著他的關(guān)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個幡動心動的故事一樣喜歡出現(xiàn)在政治試題中,答案毫無疑問是選擇唯心主義的那一個。其時,在我看過一本簡單的邏輯學教程后,我對這種邏輯混亂的書充滿了鄙視。是非對錯不是能教出來的,何況給王陽明下結(jié)論的這些權(quán)威本身就值得懷疑。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但是,這些時候,我依然沒有認真的想過王陽明,第四次認真的在王陽明三個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尋五四的“青年必讀書”案中,在梁啟超開出的書目中,《傳習錄》三個字赫然期間,梁啟超說“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jīng)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于朱、陸諸集。”這個時候,從一些哲學論著中,我已經(jīng)大致了解了中國的哲學史、文學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將馬克思掛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沒有看過資本論一樣,我也沒有閱讀過《傳習錄》,對于王陽明內(nèi)在的理路思想我感興趣。在我開始感興趣如何內(nèi)圣外王,或者僅僅內(nèi)圣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傳習錄》,日三省身。私心以為,現(xiàn)代對許多儒家經(jīng)典的哲學性發(fā)揮是沒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進身之階別有所圖者,經(jīng)典,對于我們這些普羅大眾來講,常讀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賢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沒有那么復雜。
諸公在此,務必要立一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癢,恐終不濟事?;丶抑粚さ门f時伎倆而已,豈不惜哉!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jié)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致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
每次讀《傳習錄》到這些地方,都覺得內(nèi)心驚悚,脊背生涼,如何調(diào)理自己的內(nèi)心,在攻與守,進與退,生與死,舍與欲中平衡,如何讓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清晰的,哪條路是自己的,確實太難,對于這樣的猶豫來說,最大的恐懼莫過于因此耽擱太久而佇立原地,不知何去何從。這也是大多數(shù)愛好智慧,卻又無力攀登頂峰者的處境。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時間流動,這前半句,業(yè)已明白是鏡花水月,天真一場了。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一
阿龍來送楞嚴經(jīng),我泡茶,給他倒了一盅劍南春,邊吃花生邊看大片邊瞎聊。他說儒太精英,人民群眾哪里做得到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三省吾身呢,做下來太辛苦了,要求簡直比、佛教還難。想起他上次來看gz時談起在西安的生活,“主要是看超女,去年電視里只有《大長今》和超女給我一些安慰”,哈哈一笑。詩人如今只讀佛經(jīng),書店不入,雜書不讀。
近來斷斷續(xù)續(xù)讀王陽明,守仁先生講得確實好,字里行間一望而知是親歷之教,非說說而已。就像南懷瑾說楞嚴是不是偽經(jīng),文字上的考據(jù)分辨終是外行說個熱鬧,要按著它去修,才知道所言不虛。然亦覺對人力要求確高,“戒懼之念,無時可息”,便是一處“慎獨”,更有幾人做得?千年以降,遂只出得幾個超賢入圣之人。
近代大潮激蕩之下,儒家一脈最后濺起三朵浪花: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據(jù)說,梁以篤行勝,熊以思辨勝,馬以學問見識勝。最聞名的要算梁與毛公當堂對陣,幽幽道出一句“匹夫不可奪志”。另2人遭際其實毫不遜色,熊在上海見陳毅不禁大放悲聲,吾道不傳啊。政策就是要把你養(yǎng)起來,等你死了,你的東西自然就絕根了,連改造的力氣都省了。蘇聯(lián)領(lǐng)導人來訪,不知從哪打聽到馬的名字,執(zhí)意要探訪,問其每日做什么,答曰“讀書而已”。當紅衛(wèi)兵把馬一浮的字畫書籍盡數(shù)毀搶,老人要求留下一方硯臺寫字用,當場被抽一個耳光,馬亦只能感慨“斯文掃地,斯文掃地”。紅衛(wèi)兵當然不知道,中國的第一本資本論,就是挨抽這位老人從德國帶回來的。
熊被梁介紹入南京歐陽競無門下學唯識,卻以《新唯識論》刊布于世,梁覺其亂說一氣,馬卻頗多贊賞。后歐陽師病重,熊探問,被弟子拒之門外,怕師傅見他后太過激動。
日軍飛機轟炸,梁端坐中庭讀書,逃難香港,海上遇浪毫不動容,乃至建國后與毛對辯,這些段子背后是“吾曹不出蒼生何”的意思,頗有大使命感。而馬則自謙一介書生,難當大任,蔡元培以北大文科學長相邀,回之以,“古聞來學,未聞往教”;遂不行。終生只做隱士,發(fā)愿刻書,多刻一本,即是為中國文化多留一顆火種。梁在訪談錄《這個世界會好嗎》里推崇的羅汝芳、楊簡,就是梁馬會時,馬送他的。
細讀泰合、宜山會語,日寇壓境,馬先生單拈出橫渠四句教以贈浙大諸生,真有地動天傾,賴以柱其間的氣象——如今欲問“如何立國致用?”則告之曰:“汝且立身行己?!彼梅菙?shù)語可輕率言盡。
整理筆記,一個百年之前,本雅明的天才老師就看出現(xiàn)代人的流行性格不外兩種:樂極生厭和玩世不恭,滿世界都是背包客冒險家游蕩者技術(shù)派。各個追求個性,其實一個模子。其理論路徑與韋伯分庭抗禮,本雅明盧卡奇等等幾個學生急于叛出師門,卻沒有一個能傳衣缽,可見天縱之才果然是天地間不傳之秘。近來坊間關(guān)于民主之議甚多,千百年來,聚眾之群亦只得此最不壞之辦法,亂世為人,只敢求一消極自由。其實無甚可談,不如一邊涼快去也。
或如馬一浮遍覽中西之后所悟:六藝該攝諸學,西學亦統(tǒng)于六藝。實因一切學術(shù)皆發(fā)于心,六藝實由吾心流出。初看驚其信仰之堅,然漸覺似乎并不如何狂妄。天才之心,注定相通,那是人類中另外的一群。吾輩窮一生之力,不過勉強證得相面功夫:不至于不識天才而已。
而陽明之說入心處,何妨照著去做:循于理,不著一己的意思,以理行事,物來順應。而那自由主義者或要跳將出來高聲質(zhì)問:誰來判斷是否循于理,如何避免不落入獨斷專行,不自命真理在手而強暴他人?呵呵,學得前輩樣子,且回他:汝但去做,做到需分辨處再提這層意思,自有了斷。或許終身照此行事,而終身未遇需辨明此一分別的境地。終身受制于此,而遂終身不行此道。若循理解釋,先儒之學立身在一“誠”字,不能分辨處反心自問即可;再窮究下去,文化根子上便是相信性善,相信人人皆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置身中國,自由主義固然信得,然意興闌珊于此,復沾染經(jīng)濟學習氣,動輒以“理性經(jīng)濟人”、“自利人”論說處世,怎一俗字了得。民主也罷,自由主義也好,說到底是人群里的學問,人群之中,多是粗糙簡易的東西,不過是要保證那最壞最傻的兩個人不出什么紕漏,為貨幣的增值開路。此一感慨,發(fā)于左右分野之外。用今天秦暉在鳳凰大講堂里說民主福利國家時所言——從人性上講,往好了說,左是追求公平,右是追求競爭;往壞了說,左是出于怯懦,右是出于自私。果然透辟。
天忽落雨,那先落的、后落的,俱入天地彀中。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二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過看當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兒才知道有這么厲害一個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張“致良知”,說良知既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陽明心學強調(diào)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quán)依傍書本,有平民意識,對明后期哲學和文藝影響巨大。王陽明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起義和平定“宸壕之亂”,也是一位軍事天才。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cè)筑室攻讀,創(chuàng)辦陽明書院,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今天讀到答顧東橋書一章,書中提出了修養(yǎng)的三個層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學知利行,賢人之事”,“困知勉行,學者之事”.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生來就能實踐,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學習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順利實踐,是賢人才能做的事;艱難的獲得知識,勉強的用于實踐,是學者的事情.
像我這樣普通的人,就是艱難的獲得的知識都是很難到達的。也許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guān)吧,雖然四書五經(jīng)的名字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系統(tǒng)的看過一本。真正學習傳統(tǒng)的國學也是三十以后才開始的,今年我已經(jīng)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點皮毛??垂偶芸菰?,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結(jié)合注釋。來興趣的時候,就看幾眼,不高興的時候,就丟一邊。現(xiàn)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看書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偶爾看到了一點古人的觀點,感覺受益匪淺,知識還是精華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國學論道版塊,感覺相見恨晚,先拋個磚頭,露一小臉。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篇十三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shù)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笔前?,試問現(xiàn)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馬列毛鄧之流的霸術(shù)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睂τ诒挥玫娜耍f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彪m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因此,不論是國家領(lǐng)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這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quán)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zhì)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膳碌氖牵绻皇沁€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敝铝贾恼嬲馑迹矣X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jīng)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shù),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xiàn)、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