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優(yōu)質(zhì)14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編寫的一種教學計劃。教案的編寫應該靈活運用各種評價手段,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接下來是一些精選的教案示范,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一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fā)想象: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chǎn)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diào)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梢韵壤收b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
    教師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
    (1)學會聆聽,找出優(yōu)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詩歌審美三法:
    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
    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看到的美麗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出示:美女西施)。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課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
    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聯(lián)想,體會作者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
    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gòu)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瀲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嬌艷、迷人)。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二
    1、學習古詩《山行》,感受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學習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會寫“于、楓”這兩個字。
    3、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會寫“于、楓”這兩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誰能把《贈劉景文》這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這首詩描寫的是那個季節(jié)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
    3、介紹詩的作者:杜牧,是我國唐代的詩人。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由讀古詩,畫出生字。
    2、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于、徑、斜、楓。
    3、說說記字方法:
    于:同“干”比較。
    楓:用舊字“風”帶出“楓”。
    4、描紅、臨寫。
    5、再讀古詩。
    三、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2、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1)自學:
    借助注解或工具書弄懂詩意。
    (2)小組交流。
    (3)集體匯報交流。
    3、品析詩句,深入體會感情:
    (1)讀詩,從那些地方你能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根據(jù)詩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誦讀詩句,進入意境:
    指導朗讀:自由練讀,指名讀,老師范讀,齊讀。
    指導背誦。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師生齊背。
    四、拓展活動。
    把自己課內(nèi)、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會認“殘、猶、傲、君、橙、橘”,指導書寫“贈”
    2、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詩大意。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詩大意。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詩歌導入,揭示詩題。
    1.背誦《山行》引出古詩《贈劉景文》。
    2.板書詩題《贈劉景文》。
    3.指導書寫“贈”。
    (1)學生觀察“贈”。
    (2)自由說說寫這個字應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
    (4)學生仿寫(強調(diào)寫字姿勢)。
    (5)展示、評價。
    4.指導理解題。
    5.了解詩人(簡單了解)。
    二、初讀古詩,讀通詩句、讀好節(jié)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出示:荷盡,擎雨蓋、菊殘猶傲霜枝橙。
    3、檢查生字:(小老師帶讀、開小火車讀、齊讀)。
    4、把生字送進句子自由讀一讀。注意讀通句子(指名讀,師范讀,男女生讀,齊讀,)。
    5、再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詩歌詩歌,詩中一定藏著動聽的歌。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讀出節(jié)奏。
    6、師范讀,指名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對讀、疊讀),男女生合讀(對讀、疊讀)、齊讀。
    三、再讀詩歌,想象畫面,了解詩中描寫的景物。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詩中不僅有歌,詩中還有畫呢。請同學們默讀古詩,邊讀邊圈出詩中描寫的秋天景物(不動筆墨不讀書)。
    2、匯報交流。
    3、相機板書。
    4、用所圈的詞語理解詩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詩人眼里又是怎樣的呢(指導看插圖,副板書:看插圖)?理解“擎雨蓋”(副板書:借助注釋)。
    看到這樣的景詩人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請你用上一個感嘆詞。(板書:唉?。?,帶上這個感嘆詞讀:唉!荷盡已無擎雨蓋(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根據(jù)所圈的“菊殘”“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樣的畫面?
    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副板書:聯(lián)系生活),詩人看到這樣的景又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呢?提醒學生詩人雖看到荷已盡,而菊還“傲霜枝”此時詩人的心情會怎樣(好一點),詩人會發(fā)出“咦!”(板書:咦?。?BR>    5、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句,詩人看到這些景會對好朋友劉景文說些什么呢?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當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園,你會情不自禁的發(fā)出(哇!)贊嘆聲。指導學生帶著感嘆詞“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6、指導學生帶著感嘆詞讀整首詩,體會詩情、讀出韻味。
    7、小結(jié):你看、一首詩不光是具有它獨特的語言美,畫面美,還藏著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
    8、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是蘇軾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當時蘇軾在杭州見到劉景文時,劉景文已經(jīng)58歲了,當時經(jīng)好友蘇軾極力向朝廷舉薦,劉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職,面對劉景文的消極情緒,蘇軾做此詩鼓勵好友。
    9、齊讀故事,領悟詩情。
    10、填空式的背誦。
    四、拓展詩歌。
    劉禹錫《秋詞》。
    五、布置作業(yè):
    1、試著默寫《贈劉景文》。
    2、請在理解本詩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四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五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cè)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nèi)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_者迷,旁觀者清?!弊寣W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jié)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nèi)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fā)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xiàn)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jié)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jié)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shù)恼Z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六
    1.學習本課5個生字。
    2.了解詩的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1.了解詩的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賞析《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寫法,以小見大,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三首古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讀準確)。
    注意這些字的讀音:屐齒扣瀲滟亦抹。
    3.簡要交流三首古詩的作者資料。
    (三)指導學習《游園不值》。
    1.指名讀課文。(讀準、讀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劃出不理解的問題。
    3.在小組里討論,解決質(zhì)疑。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春天美好風光的贊美和喜愛)。
    5.反復吟誦。(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背誦古詩。
    提問:詩人向我們描述園子里的景象了嗎?為什么?
    讓學生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體會著畫龍點睛之筆,這比那一覽無余、面面俱到描寫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發(fā)揮讀者的形象,使詩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開拓聯(lián)想,激發(fā)創(chuàng)作。
    我們已經(jīng)充分感悟古詩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學們愿意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繪畫,自由創(chuàng)作。
    (四)作業(yè)?。
    你還能背一背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嗎?
    《游園不值》。
    屐齒扣瀲滟亦抹。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1.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比較《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寫。
    (一)導入??新課。
    (二)回憶學法。
    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首詩的?
    小結(jié)板書:
    1.結(jié)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
    2.質(zhì)疑、討論和交流。
    3.反復吟誦,
    4.看圖想象,繪畫創(chuàng)作。
    (三)學習新課。
    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jīng)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
    (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
    (2)觀察圖畫(或播放課件)想一想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小組內(nèi)討論,教師巡視。
    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
    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
    5.指名吟誦,背誦。
    (四)激情創(chuàng)作。
    請同學們?nèi)芜x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五)作業(yè)?。
    1.默寫三首古詩。
    2.完成自己創(chuàng)作的畫。
    《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楊萬里)。
    西湖晴雨天氣滿湖荷花荷葉。
    學法:
    自讀自悟,質(zhì)疑,討論交流,
    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chuàng)作。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七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八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教案#?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jié)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jié)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zhuǎn)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xiàn)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jié):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九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nèi)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圖文結(jié)合,熟讀成誦。
    根據(jù)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jīng)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a、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b、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chǎn)生的疑惑。
    c、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chǎn)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jié)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感情朗讀,啟發(fā)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1.自由朗讀,達以成誦。
    2.同桌互讀,練習背誦。
    3.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別好?
    習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憶、異、逢、佳、信、遙、遍、插,組詞朗讀。
    2.說說這些生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或互相評點或大堂展評。
    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chǎn)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十
    教學目的: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jié)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十一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fā)了詩人在秋天里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xiāng)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jié),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課,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編選本課的意圖是,增加學生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這兩首古詩,可以通過反復吟誦,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秋天的印象,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發(fā)和變化??梢宰屚瑢W收集一些與秋天有關的古詩句,在課上進行交流。
    一、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這兩首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要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二、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會其中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要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四、教學方法:欣賞教學法。
    五、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六、教學時間: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夜書所見》。
    二、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圖說話:(出示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詩讀通、讀正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感情朗讀。帶著你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五、圖文結(jié)合,熟讀成誦。
    六、根據(jù)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七、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jīng)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八、拓展活動。
    九、你還讀過哪些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習《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怎么學習這一首古詩。自學基本步驟:
    (1)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瀆中產(chǎn)生的疑惑。
    (3)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4)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chǎn)生的問題及討論的結(jié)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fā)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提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提問:你能用讀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嗎?3.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練習有感情朗讀。
    5.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五、自由朗讀,練習背誦。
    六、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在用得特別好?
    七、練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促、憶、異、逢、佳、倍、遙、遍、插,讀記、組詞。
    2.說說要求會寫的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同桌互相評點或當堂展評。
    八、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受。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見:梧葉挑促織一燈明。
    聽:寒聲孤獨寂寞。
    感:動客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思念家鄉(xiāng)、親人)。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十二
    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由兩首古詩組成,描寫和贊美了春天的景色?!对伭肥翘拼娙速R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柳樹、柳條、柳葉?!洞喝铡肥撬未韺W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詩,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兩首詩把春天描寫得姹紫嫣紅,多姿多彩,而又充滿了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
    《詠柳》,詠,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柳樹在春天生發(fā),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寫柳樹,歌頌春天,贊美大自然世界呈現(xiàn)出的勃勃生機。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皧y”,打扮?!耙粯洹?,滿樹,“一”字這里不表示數(shù)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
    “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敖{”,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shù)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詠柳》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tài)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nèi)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qū)Υ禾斓馁澝?。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春日》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fā)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皩し肌?,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般羲保?,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fā)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jīng)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盀I”,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耙粫r”,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皷|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叭f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翱偸恰?,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這首詩前兩句是從感性上得到認識,后兩句從理性上受到啟發(fā)。同時,采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來描繪春天的景色,“無邊光景一時新”是虛寫,“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實寫。虛實結(jié)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僅把春天描繪得生氣勃勃,而且蘊含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理性的思考,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積累詩句,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感情。
    這兩首詩的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十三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按撼恰敝复禾炖锏亩汲情L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jié)?!盁o處不”,用雙重否定構(gòu)成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薄叭漳骸本褪前?。“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拔搴睢币话阒笘|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jié)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quán)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xiàn)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quán)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迢迢牽牛星。
    此詩寫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開頭兩句分別從兩處落筆,言牽牛曰“迢迢”,狀織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見義,不可執(zhí)著。牽牛也皎皎,織女也迢迢。他們都是那樣的遙遠,又是那樣的明亮。但以迢迢屬之牽牛,則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而以皎皎屬之織女,則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說來,似乎又不能互換了。如果因為是互文,而改為“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其意趣就減去了一半。詩歌語言的微妙于此可見一斑。稱織女為“河漢女”是為了湊成三個音節(jié),而又避免用“織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牽牛星”,下句再說“織女星”,既不押韻,又顯得單調(diào)。“河漢女”就活脫多了?!昂訚h女”的意思是銀河邊上的那個女子,這說法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真實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顆星。不知作者寫詩時是否有這番苦心,反正寫法不同,藝術(shù)效果亦迥異??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專就織女這一方面來寫,說她雖然整天在織,卻織不成匹,因為她心里悲傷不已?!袄w纖擢素手”意謂擢纖纖之素手,為了和下句“札札弄機杼”對仗,而改變了句子的結(jié)構(gòu)?!斑闭?,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霸笔菣C杼之聲。“杼”是織布機上的梭子。詩人在這里用了一個“弄”字。《詩經(jīng)·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边@弄字是玩、戲的意思。織女雖然伸出素手,但無心于機織,只是撫弄著機杼,泣涕如雨水一樣滴下來?!敖K日不成章”化用《詩經(jīng)·大東》語意:“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最后四句是詩人的慨嘆:“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蹦亲韪袅藸颗:涂椗你y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并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坝被蚪忉尀樾稳菟鍦\,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形容織女?!段倪x》六臣注:“盈盈,端麗貌?!笔谴_切的。人多以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滿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應該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淺。把盈盈解釋為清淺是受了上文“河漢清且淺”的影響,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段倪x》中出現(xiàn)“盈盈”除了這首詩外,還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亦見于《古詩十九首》。李善注:“《廣雅》曰:‘贏,容也?!c贏同,古字通?!边@是形容女子儀態(tài)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為“端麗”。又漢樂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币彩切稳萑说膬x態(tài)。織女既被稱為河漢女,則其儀容之美好亦映現(xiàn)于河漢之間,這就是“盈盈一水間”的意思。“脈脈”,李善注:“《爾雅》曰‘脈,相視也’。郭璞曰‘脈脈謂相視貌也’?!薄懊}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只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這首詩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音詞,即“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zhì)樸、清麗,情趣盎然。特別是后兩句,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xiàn)于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jié)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chuàng)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huán)境,暗寫人物情態(tài),精煉而含蓄?!皹錀f”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袄渎稛o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边@兩句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lián)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奥洹弊中路f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委婉動人。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案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及生活時代。
    2、掌握詞的內(nèi)容,體會詞的意境。
    3、領會詞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字幕配圖)。
    王國維曰: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靜如練、山氣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懸明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奇觀。求之于詞,則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夜深千帳燈”??差近之。(配圖)。
    三、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滿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官一等侍衛(wèi)。生平避談世事,故詞也主要寫離別相思及怨夏悲秋等個人生活感受。詞的風格直抒胸懷,婉約清新;但過多哀思,情調(diào)消沉。(配圖)。
    四、配畫面朗讀。
    山水、山海關、風雪、千帳燈、故園。(配圖五六幅)。
    五、預習指導。
    1、作者在詞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你能確定是哪里的景物嗎?
    2、體會出這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納蘭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詞風清麗自然,纏綿悱惻,反映到這首《長相思》上,雖然寫旅途思鄉(xiāng),也寫得悠長動情。
    詞的上片從“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來說明身離故鄉(xiāng)之遠。下片以“風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zhuǎn)變來渲染作者此時孤寂情懷。風雪打斷了他思鄉(xiāng)之夢,懊喪之余,他更加懷念故園的寧靜詳和,作者于清麗哀婉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這兩者結(jié)合到一起,就升華了羈旅懷鄉(xiāng)的主題。
    七、賞析加點字(字幕)。
    1、“一”字賞析:上下片的前兩句均用“一”字,不但對仗工整,使文字呈連續(xù)不絕之勢,詞風更加纏綿。
    2、“身”字賞析:點明身處之地及方向,“身”與心相對,身向榆關,而心卻在關內(nèi),表明作者心系故園。
    八、知識歸納(字幕)。
    長相思,詞牌名。內(nèi)容多寫男女或朋友久別思念之情,故名。雙調(diào)三十六字,平韻。
    九、拓展練習(字幕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