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三首教案(專業(yè)15篇)

字號:

    教案是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師進行備課的必備工具之一。如何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案的針對性和可行性;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要注重教學過程的組織和管理,合理安排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和任務,以確保教學進度的合理推進。在教學中,教案的好壞對于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雜詩三首教案篇一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鸝”“鷺”,能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門泊”、“萬里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絕句》。
    3、借助貼圖,難詞質疑,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的感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
    4、通過本課學習,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并提高鑒賞能力,同時引發(fā)學生萌動詩情,動手嘗試寫一寫關于春天的詩。
    二、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通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愉悅之情。
    三、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關詩句的意思。
    2、品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引導學生體會語感。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題解題。
    1、談話導入:現在什么季節(jié)?春天是什么樣的?
    2、是呀,春天萬物復蘇、繁華似錦,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這就是——(揭題齊讀)。
    3、引導學生解題,介紹絕句與杜甫的資料。
    4、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二、初讀詩句,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過渡: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讀一讀杜甫的這首即興之作嗎?
    1、學生按要求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鸝”“鷺”。指名讀,說說寫時要注意什么。學生描紅。
    (2)指名讀詩正音。
    三、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借助貼圖,理解詩意。
    1、學生默讀,用筆畫出詩中寫到的景物。
    2、匯報交流,教師出示景物圖。
    3、指名學生貼圖,說說理由,以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含意。
    4、出示整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二)引導質疑,突破難點。
    1、引導質疑:讀到這兒,古詩中還有那些地方,你們弄不懂的?
    2、交流釋疑。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窗含”、“千秋雪”、“萬里船”。
    “萬里船”:為什么說是萬里?
    3、理解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名說。
    4、教師小結:詩人正是透過窗戶看到了近處的——,遠處的——(相機板書:近景、遠景)。
    (三)誦讀詩句,體會語感。
    1、既然是古詩,就要讀出古詩的韻味。誰能說說怎樣才能讀出韻味?
    2、同桌誦讀詩句,體會語感,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
    3、指名同桌匯報:一生讀,一生板演。其他學生點評。
    4、男女生按標記賽讀、背誦。
    5、配樂齊背古詩。
    四、拓展練習,嘗試作詩。
    1、引導學生背誦其他春天的古詩,并試著說說古詩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導詩歌寫法:這些春天的詩告訴我們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寫出春天的蓬勃生機。
    3、出示有關春景圖二幅。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春天,你們看——(貼圖)。
    這是——這是——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圖,想想還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讓我們拿起筆來當名小詩人,寫一寫我們身邊的春天,好嗎?可以寫兒歌這類現代詩,也可以模仿絕句寫一寫古體詩,題目自定。
    4、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五、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選兩項。
    1、背誦并默寫《絕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準備在早晨會的古詩園地向全班同學介紹。
    3、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春天的詩作,準備參加“春之聲”賽詩會。
    4、把你已經創(chuàng)作好的春天的詩,向本班“春之聲”詩刊投稿。
    板書設計: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惠崇春江晚景》。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惠崇春江晚景》。
    教學難點:
    能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課件。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惠崇是北宋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學自讀,熟讀詩句。
    出示自學要求: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提醒學生注意停頓。(板書古詩并畫出停頓)。
    2.春江晚景這幅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春天的足跡嗎?(桃花,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來。)。
    3.這幅畫一定很美,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1)你們認識蔞蒿、蘆芽、河豚嗎?師解釋。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學生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師提問:詩中哪幾句是描寫畫中的內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詩人的想象)。
    (3)師生共同總結古詩意思,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四、當堂小結,生談感受。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詩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板書設計: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讀詩、背誦。
    3、結合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說說詩中寫了怎樣的景象。
    教學重點難點:
    結合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
    說說詩中寫了怎樣的景象。
    教學過程:
    一、誦讀古詩引入:《惠崇春江晚景》。
    師: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三衢道中》,大家跟著老師把題目寫好,注意衢字的寫法。
    解釋題,知作者:
    大家讀了詩題,想想詩題是什么意思?詩中會寫到什么內容呢?(3名學生)你對作者又了解多少呢?(學生介紹)老師做個補充:(曾幾,宋朝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這是他寫的一首記行詩)。
    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3遍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盡量讀出詩的節(jié)奏。
    學生匯報讀(3名)。
    糾正讀音,“陰yin、減jian”
    字形:指導書寫:“溪”字。
    教師范讀節(jié)奏,學生標注。
    師:古詩要讀出韻味,就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下面老師來范讀,同學們認真聽,并用小閑線標注出節(jié)奏。(師范讀)。
    師:同學們學著老師的樣子,再練習2遍。讀完后展示,誰來展示讀一讀?(2名同學)小組比賽讀。
    知詩意。
    這首詩到底寫了什么內容呢?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詩句的意思?說說我們以前學習的方法。
    看插圖、借注釋、互相學、問老師等。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學習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生匯報: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綠陰、黃鸝。
    “卻”意思是什么?又、再、“舔”增加。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古詩,借助插圖,想象畫面。
    5說景象,悟詩情。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作者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物,都寫了什么(夏季、梅子、小溪、綠陰、黃鸝)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學生匯報:2名。
    師:如果是你走在三衢道中,有如上所見所聞,心里是什么樣的感受?(喜愛、愜意等)。
    學生匯報:2名。試集體背誦。
    總結:
    同學們,剛才我們都用了哪些學習方法?學習古詩的?(想畫面、品美句)以后也可以用。
    板書設計:。
    三衢道中。
    梅子 小溪 綠陰 黃鸝。
    雜詩三首教案篇二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譯文:
    應該像馬援那樣只愿戰(zhàn)死疆場,以馬革裹尸還葬,何必像班超那樣非要保全生命,活著入關返回家鄉(xiāng)!
    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注釋:
    伏波: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這里是指馬援。
    只輪:任何一個人。
    賞析;。
    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是抒發(fā)將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情緒,情調偏于感傷,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這方面較的一首。
    詩以前代戍邊名將作比,抒發(fā)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頭二句夸贊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胺ㄎ┰腹€”,這句說的是馬援的故事。東漢馬援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曾經說:男兒當戰(zhàn)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尸還葬。“定遠何須生入關”,這句說的是班超的故事。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tǒng)治者的叛亂,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書皇帝,請求調回,有“但愿生入玉門關”句。
    以上兩句說:為保家衛(wèi)國,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疆,寧愿戰(zhàn)死疆場,無須活著回到玉門關。后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wèi)邊的決心。
    “莫遣只輪歸??摺?,“只輪”,一只車輪?!洞呵锕騻鳌罚骸百夜?,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肴..晉人與羌戎要之肴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返)者?!薄昂?摺保局负V袆游锞劬拥亩囱?,這里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這句意思是說,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說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杜f唐書·薛仁貴傳》說:“唐高宗時,薛仁貴領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余萬軍隊,發(fā)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zhàn)的少數部隊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馬請降。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凱旋時,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BR>    以上兩句意思是說:“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愿。全詩情調激昂,音節(jié)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舍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雜詩三首教案篇三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學習重點詩歌的思想內涵。
    學習難點表現手法。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課文誦讀要點:外在:語音、語調、表情、動作內在:(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的作者,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內心,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合作研討(提示:抓取典型意象)原文解疑如何理解“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詠懷古跡(其三)》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詩人感情的抒發(fā),是否與標題“詠懷”不符?試結合詩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3、綜合探究本文所選三首詩都作于秋天,其中兩首直接寫到秋景秋思。怎樣理解詩人杜甫的悲秋情懷?(品味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1、下列對《秋興八首》(其一)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秋興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時所作。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思念故園的心情。
    b、凡詩人觸目所見無不是陰晦凄森的景象,可見詩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飽經戰(zhàn)亂后國家的衰敗殘破。
    c、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詩人在此旅居已近兩年,所以說故園之思隨著孤舟在江上飄走,只有徒然面對著叢菊的第二次開放,為去年的情景而落淚。
    2、下面對《詠懷古跡》(其三)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b、頷聯(lián)既寫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獨,也由“青?!狈Q呼中表現了對這位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貢獻的女子的歌頌。
    c、詩歌的后兩聯(lián)借歷史傳說譴責了漢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權貴們顛倒黑白的行為。
    d、全詩借對王昭君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的譴責,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對《登高》一詩的評價,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的前兩聯(lián)勾畫出一幅秋肅天下的動人圖景。首聯(lián)“猿嘯哀”和“鳥飛回”,畫面慘淡,氣氛悲涼,以映照詩人心上的凄涼。
    b、頷聯(lián)“無邊”“不盡”,使詩的境界顯得廣闊深遠,氣象萬千。可以看出詩人心情激蕩不已:韶光易逝,長年飄泊,人生無常。
    c、頸聯(lián)將以上兩聯(lián)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萬里”與上聯(lián)“的無邊”對應,“百年”與“不盡”對應,從時、空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思表現得既深且廣。
    d、詩人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又從白發(fā)我志不得伸歸結時世艱難,抒發(fā)了詩人自己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4、文學常識填空。
    杜甫,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后世稱為“__”。在詩歌藝術上,他融合眾長,兼?zhèn)渲T體,形成了特有的“__”的風格。后人專稱其為“__”。
    5、填寫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叢菊兩開他日淚,_____。
    (2)_____,獨留青冢向黃昏。
    (3)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研讀探究。
    在對詩句的研讀探究中進一步理解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進一步感受詩人憂國傷時的崇高品格。研讀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詩句,邊讀邊提出問題。試回答下列問題。
    (1)三首詩中哪幾句景物描寫最能體現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讀后有怎樣的感受?
    (2)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在哪幾首里結合得特別緊密?請從中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或最深的作一評析,說出自己的理解。
    (3)探討這三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這些詩,一定要注意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業(yè)。
    課堂小結。
    學習反思。
    雜詩三首教案篇四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3、??《氓》的情節(jié)和主題。
    重點難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并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
    2、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jié)是個重點。
    教學過程?。
    一、????????????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tǒng)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即比喻,是《詩經》開創(chuàng)的修辭方法。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迸d也是《詩經》首創(chuàng)的修辭形式。
    二、簡介《氓》。
    《衛(wèi)風氓》是一首敘事詩。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jié)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氓》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fā)了讀者的聯(lián)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三、誦讀詩歌,然后根據課后的注釋來翻譯課文。
    誦讀時要注意,《詩經》是典型的四言詩,它的節(jié)奏韻律非常明顯,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注意一些重點字詞的注音和解釋。
    四、情節(jié)和主題。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jié),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jié)。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jié)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氓
    載笑載言???????????士貳其行。
    至于暴矣。
    誦讀全詩,要安排好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反映情節(jié)發(fā)展的節(jié)奏,表現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調。
    五、鑒賞要點。
    1、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楹?,“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彼诤薅嘤诎?,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庇稚H~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yōu)榭蔹S,這與士“信誓旦旦”變?yōu)椤笆抠E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六、背誦本詩。
    七、課后思考。
    請把本文和讀本上的兩首詩作簡要的比較。
    《秦風·無衣》。
    這是一首秦國的軍中歌謠,體會詩歌如何表現士兵的愛國精神。
    重點難點。
    “同袍”“同澤”“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遞進層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誦。
    教學過程?。
    一、????????????誦讀詩歌,提醒學生注意詩歌中的重復字詞。
    頭腦里要想象著這是一首行軍的戰(zhàn)歌。
    二、????????????重點解釋這些重復字詞。
    (字詞的重復是詩經的一大特色,了解這一特色對背誦有利,請同學嘗試背誦這首詩。)。
    三、[詩歌鑒賞]。
    《無衣》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zhàn)歌。
    全詩共三章,章下章句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一邊歌唱,一邊行軍,一往無前。
    第一章,統(tǒng)一思想。
    當時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征求。“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夸張的寫法,為國征戰(zhàn),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zhàn)友共用一件戰(zhàn)袍?!巴跤谂d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么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zhàn)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共同的必須一起抗擊共同的敵人。
    第二章,統(tǒng)一行動。
    “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zhàn)中。
    第三章,一起上戰(zhàn)場。
    “與子同偕”,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zhàn)場。
    這首戰(zhàn)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別與“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zhàn)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寫“同仇”“偕作”,表現戰(zhàn)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這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zhàn)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zhàn)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提示戰(zhàn)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無衣》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wèi)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烽的古代軍歌。
    誦讀這首詩,要注意全詩慷慨雄壯的基調。
    四、默寫本詩。
    《靜女》。
    1、注意詩歌的寫景和心理描寫以及兩者間的聯(lián)系。
    2、引導學生領悟采用第一人稱“我”的抒情特點。
    重點難點。
    詩歌細節(jié)描寫的藝術效果。
    教學過程?。
    一、????????????解題。
    這是東周時期產生于邶地(今河南湯陰縣境)的民歌。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著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靜女其姝,俟我地城隅”,兩句是說,一位文的姑娘多么美,相約等我城角去相會。開頭用“靜女其姝”寫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對女子的贊美,同時也流露了一種十分傾慕的感情。邊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那個男子在赴約會時的那種歡欣、愉快、幸福,遲到于不無得意的心情。但緊接下面卻突然一轉,寫男子依約而至,到了會面地點,卻不見那女子,“愛而不見”。這句是寫那女子見男子來了,卻故意找個地方把自己隱藏起來了。原來這是一個天真活潑的調皮的姑娘。這樣一來,可真急壞了那個滿懷欣喜而興沖沖趕來相會的小伙子?,他想是因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來的呢,還是陰睛不定少女心對自己變了心而故意失約不來的呢?于是非常著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躕”起來。這里是說,急得那個男子抓耳撓腮,轉來轉去,不知所措?!吧κ柞剀X”,可以說十分窮形盡相地寫出了當時那個男子焦灼萬狀的情態(tài)。同時,也借以寫出了那個男子對所愛女子的深情和迷戀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則開始寫他們會面后的情景?!办o女其孌,貽我彤管”?!皩D”美好的樣子,“彤管”,紅色管狀的小草。舊注,解作紅色的筆,或紅色管樂器。我們下文“自牧歸荑”句看,這個女子乃是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測,所謂彤管,不會是筆或樂器之類,可能與“荑”一樣,是種小草之類。詩總是濃縮的,跳躍的。詩中寫當那位調皮的姑娘,看到把踐約而來的所愛,急成那個樣子,終于露面了,并鄭重地把一支小草作為禮物送到男子面前?!巴苡袩?,說懌女美”,這是男子接過小草后的心理活動,也是一句風趣的答辭。“說”通“悅”?!芭蓖ā叭辍?。“說澤女美”這句話,語帶雙關,既指女子所贈的草,又指贈草的人。這里寫子子把一支小草作為饋贈。小草并不是什么貴重的禮物,送草給對方這固然是了傳情,而我們從這位調皮的姑娘看,大約也正如“愛而不見”一樣,有試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會引起對方什么反應。而男子接過小草以后,就說,這支小草光彩美麗極了,喜愛得不得了。這里寫這個男子早已摸準了姑娘的心思,通過湊趣來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實際在夸送他禮物的人。
    接著下面第三章?!白阅翚w荑,洵美且異”,是說女子是把從牧場帶回來的一支荑草贈給一男子,所贈給他的這支荑草,實在美得出奇。其夸贊的語氣比“彤管有煒”更進了一步?!胺伺?,美人之貽”,這兩句是說,并不是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覺得它愈加美麗了。
    二、鑒賞要點:
    這首小詩,把民間男女相約的那種天真、活潑、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動。詩中寫一對戀人相會,先是這位調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來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撓腮;再又鄭重地贈給對方小草,試控其對自己的情意。而這小伙子也知趣、湊趣,說是“彤管有煒,說懌女美”,“洵美且異?!廊酥O”,用雙關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深情,顯示了自己的一片愛人及物的誠摯、癡迷之心。詩很短,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卻生動地寫出了一對情人幽會時的有趣場面,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刻畫出人物性格,即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男子的形象??傊@首戀歌,不僅思想內容是健康的,藝術上也是成功的,其語言的簡煉、構思的靈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畫的生動,心臟生活氣息的濃烈,都不能不使我們兩千年以后的讀者感到驚異。
    三、背誦和默寫《靜女》。
    雜詩三首教案篇五
    落葉枯黃碧綠松。
    白蠟優(yōu)柔留寂寞,
    冬青顏翠馥微濃。
    年長體弱陽光護,
    歲月滄桑不老松。
    溫酒猜拳覌浩月,
    醉看墨菊展新容。
    油城街景。
    氤氳密布厚遮天,
    預報瓊花惠世間。
    趕路行人忙不暇,
    蹣跚臃腫已穿棉。
    城頭樹木枯黃葉,
    郊野農禾被掠殘。
    鏈匯車龍接踵蹭,
    油城鬧市普新篇。
    善良為本。
    熱雨寒風慣耳旁,
    初心不忘意堅強。
    幼年學會幫人樂,
    好事成雙慨解囊。
    德育精神傳萬代,
    以身作帥是為良。
    經年耳順皆拋下,
    無我情懷獲贊揚。
    雜詩三首教案篇六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賞析:
    現存李白詩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的。其中第四首寫思婦懷念遠行的征人,當屬閨怨之類。另外五首都表述詩人“橫行負勇氣,一戰(zhàn)靜妖氛”的慷慨從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氣充溢,為盛唐邊塞詩中的奇葩之一。這首詩是組詩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jié)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凄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為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里,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著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沈德潛評論《塞下曲》前四句說:“四語直下,從前未具此格?!庇终f:“一氣直下,不就羈縛?!痹姙槲迓桑缿T例當于第二聯(lián)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lián)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為其特色了。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惫糯稣饕脫翥`、鼓,用來節(jié)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yōu)樾蹓?。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著緊張的戰(zhàn)斗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zhàn),晚上就抱著馬鞍子打盹兒。這里,“曉戰(zhàn)”與“宵眠”相對應,當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氨А弊?,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zhàn),人人奮勇,爭為功先的心態(tài)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尾聯(lián)“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愿”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雜詩三首教案篇七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zhí)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fā)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二、《關雎》簡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fā)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yōu)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yōu)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tài)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huán)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三、《蒹葭》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fā)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zhí)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fā)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四、《君子于役》簡析。
    本詩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lián)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瓣缕溆衼??”——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fā)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lián)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fā)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lián)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回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huán)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五、關于課文誦讀的教學建議。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個字),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對于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例如:關關/雄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jié)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jié)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jié)奏、情調。當然,章內節(jié)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jié)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
    雜詩三首教案篇八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作品賞析。
    《雜詩三首》,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格所作的一組抒寫男女別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絕句。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描寫閨人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第三首:“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睂懰紜D給丈夫回信中的話。這里所選的第二首,則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鄉(xiāng)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三首詩之間有一定的意蘊聯(lián)系。它們都用口頭語,寫出一種纏綿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懷,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劉辰翁《王孟詩評》說:“三首皆淡中含情?!?BR>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游子向故鄉(xiāng)來人的詢問之辭。游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顯然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斌w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于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征。因此,游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xiāng)、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切,而把對故鄉(xiāng)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王維深諳五言絕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藝術特點,將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點情懷,將他靈視中所映現出的故鄉(xiāng)種種景物意象盡量刪減,只留下窗前那一樹梅花,正是在這凈化得無法再凈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無限情味,引人生出無窮遐想。清人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詩:“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闭f得頗中肯。
    羅宗強先生在論述盛唐詩人善于將情思和境界高度凈化時,將王維這首詩與初唐詩人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詩作了比較。兩詩的題材內容十分類似。王績詩寫得質樸自然,感情也真摯動人,但詩中寫自己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詢問故鄉(xiāng)情事,一連問了子侄、栽樹、建茅齋、植竹、種桷、水渠、石苔、果園、林花等一系列問題,“他把見到故鄉(xiāng)人那種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盤托出,沒有經過刪汰,沒有加以凈化。因此,這許多問,也就沒有王維的一問所給人的印象深。”通過這一比較,足以顯示出“王維是一位在意境創(chuàng)造中追求情思與景物的凈化的高手”(羅宗強《唐詩小史》)。
    雜詩三首教案篇九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早就聽說黃龍城有戰(zhàn)爭,連續(xù)多年不見雙方撤兵。
    可憐閨中寂寞獨自看月,她們思念之心長在漢營。
    今晚上少婦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時高舉戰(zhàn)旗擂鼓進軍,但愿一鼓作氣取龍城。
    聞道:聽說。黃龍戍:即黃龍,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此指邊地。解兵:放下兵器。
    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龍城:在今蒙古境內,這里借指敵方要地。
    自漢魏以來,詩人常以“雜詩”為題寫詩,類似“無題”詩,內容多是慨嘆人生或離別相思的。沈佺期寫有《雜詩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zhàn)情緒。這里選的是第三首, 首聯(lián)“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語言平易似娓娓道來,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黃龍戍戰(zhàn)火連年,可以想見征人久戍之苦,強烈的怨戰(zhàn)之情溢于字里行間,“不解”與“頻年”連用,增強語勢,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與深思。
    頷聯(lián)“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是借月抒懷。說今夜閨中和營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里,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里照著他,好像懷著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里,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征著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著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lián)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說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為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lián)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著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見月懷人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表現手法,而這里只寫月不寫人,意象反而更豐富生動。這“閨里月”既是思婦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嬋娟之意,又有思婦心神飛度,想見征人之意。詩意雙關,征夫、思婦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顯得清新別致。
    頸聯(lián)“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抒寫離人相思?!按骸倍帧敖瘛?,“ 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不禁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敖翊阂狻迸c“昨夜情”雖是互文對舉,卻可以作為“夜夜”來讀??墒羌毼丁敖翊阂狻眳s有著獨特的`表現力?!白蛞骨椤保矊Φ檬止で?,不僅表現出良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還表現出思念之切。他回憶往日夫妻的恩愛,覺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經久分離而淡薄。可見他們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摯、深厚而動人。
    尾聯(lián)“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抒寫出了征夫、思婦的愿望。他們希望能有良將出馬,克敵致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但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這里照應首聯(lián)回答了“頻年不解兵”的問題,表明是將領無能,指揮不得力以致連年征戰(zhàn),這是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著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lián),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lián)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lián)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lián)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內黃人。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建安后,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丶陕暡?,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雜詩三首教案篇十
    教學古詩時,應立足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積極倡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便“要我學”為“我要學”,還學生以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此外,在引導學生自己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交給他們掌握學習故事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學習目標。
    雜詩三首教案篇十一
    雜詩三首(一本連前春閨作雜詩四首)。
    作者:沈縉朝代:唐落葉驚秋婦,高砧促暝機。蜘蛛尋月度,螢火傍人飛。
    清鏡紅埃入,孤燈綠焰微。怨啼能至曉,獨自懶縫衣。
    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何苦朝鮮郡,年年事鼓鼙。
    燕來紅壁語,鶯向綠窗啼。為許長相憶,闌干玉箸齊。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蓱z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雜詩三首教案篇十二
    本古詩由清代詩人龔自珍辭官后,北上接親人途中所做,共315首,因為都寫于己亥年,所以詩名為《己亥雜詩》。教材上選的其中第二百二十首。學習古詩之前,引導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詩歌的背景。己亥年指的是1839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一年,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鎮(zhèn)壓,百姓過著黑暗的生活。學生在了解之后再去學詩,就更容易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從“萬馬齊喑”一詞體會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學生聯(lián)想萬馬在一起應該是“萬馬奔騰”,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可詩中的“萬馬齊喑”卻是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死氣沉沉,沒有任何生機。所以詩的最后“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抒發(fā)詩人愛國情懷。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zhí)著態(tài)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來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復地誦讀,細心地體會作品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雜詩三首教案篇十三
    2、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拍。
    3、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4、培養(yǎng)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無衣》《靜女》中的重要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2、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fā)展學生思維。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詩經》的相關內容。
    2、誦讀課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詩的內容提要。
    [教學教程]。
    一、解題。
    先請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談談對《詩經》的了解,然后教師補充總結。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又可分為衛(wèi)、鄭、秦、陳、檜、齊、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國風,共160篇,是各諸侯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把拧笔俏髦芡醭貐^(qū)的正聲雅樂,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諸侯朝會,31篇,“小雅”用于貴族宴享,74篇?!绊灐笔墙y(tǒng)治階級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又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二、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jié)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4、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與子/同袍??隙ㄕZ氣,降調。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表現軍情緊急,快連)?(感嘆,降調)。
    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
    賄(hui???):財物。????????????極度:標準。
    德:心意、情意。?????????????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詞,無實義。
    2靜言思之??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
    “于”通“吁”,于嗟,嘆息。?“泮”通“畔”,邊岸。
    “說”通“脫”,解脫。
    《無衣》衣:上衣。?袍:長袍,相當現在的斗蓬或披風。
    裳:下衣。
    《靜女》??俟:(si)等待。???孌(luan??):美好。
    有:形容詞詞頭,無實義。??“說”通“悅”。?。
    懌(yi?):喜愛。???“歸”通“饋”,贈送。
    荑(ti?):茅草芽。??洵(xun?):誠然,實在。
    2、概括三首詩的內容大意。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后,明確:
    《靜女》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約會,表現了男青年對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詩經》中的三篇“風”,掌握了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
    奏,粗通了課文的內容,那么課文的具體內容該怎樣理解呢?我們下節(jié)課共同探討。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氓》的情節(jié)。
    2、《氓》的藝術表達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運用的對比方法。
    [教學步驟?]。
    一、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二、指名學生概括課文的內容提要。
    1、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
    板書:戀愛(一、二章)。
    婚變(三、四、五章)。
    決絕(六章)。
    2、作者運用第一人稱順著婚戀三部曲的順序來寫,采用的是什么樣的寫作方。
    法?
    明確:回憶和對比。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明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乘彼?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4)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5)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明確:?(板書)感情基調:熱情、幸福。
    ?不是。從她的回憶看,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jié)。
    2、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
    明確:議論、抒情。
    明確:比興的藝術手法。
    (6)提問: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確:(板書)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8)齊讀這一部分。
    3、研習“決絕”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明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這反映出她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板書)清醒、剛烈。
    (5)提問: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對比?
    明確:將昔日的“信誓旦旦”與今日的結局作對比。
    明確:?氓婚前與婚后的態(tài)度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與氓對婚姻的態(tài)度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對比。
    (7)齊讀第六章。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板書)勤勞、溫柔、堅強。
    明確:直接陳述。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手法。關于“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初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BR>    6、提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六、小結: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fā)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為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七、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背誦《無衣》《靜女》。
    雜詩三首教案篇十四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游子向故鄉(xiāng)來人的`詢問之辭。游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于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征。因此,游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xiāng)、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切,而把對故鄉(xiāng)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王維深諳五言絕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藝術特點,將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點情懷,將他靈視中所映現出的故鄉(xiāng)種種景物意象盡量刪減,只留下窗前那一樹梅花,正是在這凈化得無法再凈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無限情味,引人生出無窮遐想。清人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詩:“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闭f得頗中肯。
    羅宗強先生在論述盛唐詩人善于將情思和境界高度凈化時,將王維這首詩與初唐詩人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詩作了比較。兩詩的題材內容十分類似。
    王績詩寫得質樸自然,感情也真摯動人,但詩中寫自己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詢問故鄉(xiāng)情事,一連問了子侄、栽樹、建茅齋、植竹、種桷、水渠、石苔、果園、林花等一系列問題,“他把見到故鄉(xiāng)人那種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盤托出,沒有經過刪汰,沒有加以凈化。因此,這許多問,也就沒有王維的一問所給人的印象深?!蓖ㄟ^這一比較,足以顯示出“王維是一位在意境創(chuàng)造中追求情思與景物的凈化的高手”(羅宗強《唐詩小史》)。
    安史之亂之后,詩人便在孟津隱居多年。久在異鄉(xiāng),忽然他鄉(xiāng)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強烈的鄉(xiāng)思,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作者簡介:
    王維(7-761年,一說6—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雜詩三首教案篇十五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你從故鄉(xiāng)來,應該知道故鄉(xiāng)的事情。你來的那天,鏤花窗前的寒梅花開了沒有?
    朋友你從家鄉(xiāng)來,應該熟知家鄉(xiāng)事。來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開花沒?
    賞析:
    王維的《雜詩》歷來被認為是一首憂郁的詩歌,認為是因思鄉(xiāng)而憂郁。確實,帶著一種憂傷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就會有一種濃郁的懷鄉(xiāng)之情。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肮枢l(xiāng)”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xiāng)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xiāng)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
    但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可能還在于它其實還有另一種情緒在,或者說,詩歌包含了幾種情緒的纏結?!熬怨枢l(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可以是一種腦筋急轉彎式的游戲性問答。回答者大概會很自信,會說:當然,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但是詩人當然知道,問哪些問題,對方會對答如流。詩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一問不知對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這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那么便是相當于自問自答,明知故問?;ㄩ_不開不因人事,只因氣候季節(jié),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到了時候就會按期開放,這還用問嗎?可是詩人就這么問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無非兩種答案:開了,或者未開。但直愣愣地回答,會多么無趣呀。
    想必,現實生活中的對方不會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會愣在那兒,傻半天。如果那樣,就中了詩人的妙計,引發(fā)一場大笑。
    因為,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來說,倚窗前的寒梅開不開并不是其真正的關心所在。多少詩歌讀者在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說什么詩人對于梅花的欣賞、關心在此可見一斑。這真是不懂藝術,不懂詩歌,把詩歌讀膚淺了!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難道生活中的人說話,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其實生活中有趣的時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對于家鄉(xiāng)的了解總是停留在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刻。離開家鄉(xiāng)越久,家鄉(xiāng)人事世事的變動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變動會令游子高興,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變動會讓人失落或痛苦。這是每一個離鄉(xiāng)背井的人的常識。正因為此,詩人才不敢直接提問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問一個毫不危險的話題。無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詩人都會承受得住。而且由于這個問題太過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可能真的沒有留意到梅花,那樣,詩人還會得到想得到的惡作劇般的快感。
    這種快感其實大半是詩人早已預料到的,是詩人計劃中應得的心理享受。但是這種提問的效果是暫時性的,因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接下來必然要直面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變化、世事變化。只是詩歌要讓我們真正領略的是,我們要從這一問題的設計來體會詩人內心的復雜性。詩人為什么面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這樣的問題?是詩人害怕聽到來自家鄉(xiāng)的某種不利的世事變遷,以此采用這樣一種提問,以便推遲片刻,好讓自己的心理準備得更為充分一些?讀者自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經驗作多種猜想。而這正是唐詩最為令人嘆服的地方,那就是,偉大的唐詩所留的空白,總是那種能夠提供給讀者最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就這樣詩歌讓我們幾乎聆聽到了詩人內心的激烈跳動。體味了到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于是詩歌在有了歡快的顯性結構的同時,下面又隱藏著更為沖突、復雜、深沉的深層結構。只是這個深層結構有多深,都留在無邊無際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讀者自己去建構。
    詩歌的空白、深層結構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詩歌雖然到此為止,接下來詩人與對方的交談內容為何,只能依靠讀者自己的經歷去填充。但是無論如何填充,這個歡快的表層結構,都對深層結構的填充想象起著界定性作用。
    因為既然詩人會如此誠惶誠恐,拐彎抹角地面對家鄉(xiāng)人,那么他一定是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的變遷不太樂觀,也由此表明這個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經歷,其家庭、家鄉(xiāng)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否則,他干嗎不急著把自己最想問、最關心的問題在第一時刻提出來?只有一個心地單純,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子或毛丫頭片子,才會有話直說。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如果真的只關心窗前的寒梅,對其他了無興趣,那么這個人就太絕情絕義了。正因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深深地關心,才會極度害怕其中發(fā)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極其純凈的人,所以才會在緊張之余,去試圖超越這種緊張。由此我們欣賞到的正是一個舉重若輕,一個經歷雖豐富但心地卻依然純凈的成熟者的情致。
    這是一個非凡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不乏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tài)的精神風致。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躍然紙上:他是歌詠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tài)的人生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