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7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zh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篇一
    1、繼續(xù)練習借助重點詞句朗讀(背誦)第一段,感受水鄉(xiāng)的優(yōu)美景色。
    2、讀懂課文從湖面平靜到不平靜再到平靜,寫出了捕魚的全過程。
    3、研讀課文,從中感受漁人捕魚的樂趣。
    (一)誦讀——感受物寧人靜。
    1、復習引入:又平又靜的湖面像一面大鏡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麗的景物?隨機點擊屏幕出示畫面。
    2、這是一幅又美又靜的畫面,請同學們選擇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話,讀一讀體會這種寧靜。
    3、自由輕讀第一段,試著借助重點詞句,把第一段背下來。
    (二)研讀——領(lǐng)悟捕魚的情趣。
    1、辨析“一抹”體會含義。
    1)這些列隊的士兵在等待一個怎樣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還可以換成哪些詞?
    3)課文為什么要用“一抹”,你學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鸕鶿訓練有素
    ——似在鼓勵鸕鶿
    ——怕似驚動魚群
    ——漁人享受寧靜
    2、研讀“一抹”領(lǐng)略捕魚樂趣。
    1)研讀2—4段,漁人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紋和浪花跳躍”
    ——抹出了“魚”
    ——抹出了“漁人的忙碌”
    3)合上課本想象:這一抹還會抹出什么來?
    4)表情朗讀2-4自然段。
    (三)體味——提升靜謐意境
    1、個別讀5、6、7自然段,聽了有什么感受?
    2、這里為什么用“恢復”?
    3、研讀:這時的靜與原先的靜是不是完全一樣?這時又是一種的靜?
    4、你能把這種靜讀出來嗎?
    5、課堂。這一節(jié)課我們抓住一抹一詞,研讀了課文,一起享受了漁人的忙碌和喜悅,并讀懂了從鸕鶿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隊回去,使美麗的湖面由平靜到不平靜再到平靜,而且這種動和靜的景象都充滿了美的情趣。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篇二
    《登山》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接著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最后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險路的原因。
    課文的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是為了趕上看日出,寫得比較詳細。從“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這句話,可以體會到這條路的小和險,這樣的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列寧為了看日出,果斷決定走這條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過幾次這條小路的,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zhuǎn)了頭,不去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從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時候也是有點提心吊膽的。列寧走險路的表現(xiàn)反映了路很“險”,他“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昏目眩”?!霸谧铍U的地方停住了”,說明他有點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從這里我們已經(jīng)可以感受到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1.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2.列寧先走;3.列寧在最險的地方?jīng)]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為什么還要走險路呢?列寧的話解釋了原因。列寧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講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tài)度:“不應(yīng)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第三句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懊繒r每刻”“隨時隨地”強調(diào)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列寧下山時還走那條險路,正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課文中有一段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這一方面表現(xiàn)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jīng)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教法建議
    1、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有一個句子,即:“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苯虒W時可以讓學生把這個句子畫下來,并通過這個句子具體體會到這條小路的險。只有充分理解了“險”,才能充分認識列寧堅持走這條險路的勇氣和魄力。
    2、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對思考。練習1中的第一小題“列寧第一次走這條近路時害怕嗎?”要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到列寧是有些害怕的,同時進一步體會到當時的處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極高極險的地方,頭暈?zāi)垦?,心慌腿軟等感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yīng)。列寧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zhàn)勝了害怕,勇敢地走了過走,正表現(xiàn)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品質(zhì)。
    3、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把段意連起來是抓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一處常用的方法。思考。練習2要求給課文分段、最納段意,再說說課文主要內(nèi)容。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理解詞句、讀懂自然段的基礎(chǔ)上,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然后把段意連起來。連接段意的時候,幫助學生疏通語言,用通順連貫的語言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4、本課最后列寧講的一段話,是課文的重點,要引導學生理解??梢韵戎鹁淅斫猓俾?lián)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情景深入體會,最后再讓學生適當聯(lián)系思想生活實際談?wù)劯邢搿?BR>    5、本課的生字“剎”“爍”“釋”是翹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導學生讀準確?!昂怼钡挠野氩坎皇恰昂颉?,不要多寫一豎。
    以下詞語解釋供教學時參考。
    沙皇--俄國過去皇帝的稱號。
    深淵--很深的水。
    頭昏目眩--眩,昏花。頭發(fā)暈,眼發(fā)花,課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處往下看,發(fā)生眩暈的感覺。
    毅然決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6、建議本課教2課時。
    句段賞析
    1、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析這里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為了趕上看日出,列寧果斷地決定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zhì)。
    2、他們登上山頂,一股柔和的陽光正好……歡快地唱了起來。
    析這一段話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一方面表現(xiàn)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jīng)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3、“一個革命者不應(yīng)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BR>    析這句話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懊繒r每刻、隨時隨地”強調(diào)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下山本沒必要走險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寧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難句解析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BR>    這句話寫出這條路的小和險,小到“只能容一只腳”,說明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耙贿吺乔捅?,一邊是深淵”,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險。就是這樣的小路,列寧還決心走過去,可見列寧是臨危不懼的。
    “一個革命者不應(yīng)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BR>    這是列寧說的兩句話。第一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tài)度是:不應(yīng)該被害怕壓倒,不要被困難嚇倒,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第二句是講一個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懊繒r每刻”、“隨時隨地”是強調(diào)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而列寧正是這樣,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堅持走那條小而險的路。表現(xiàn)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質(zhì)。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nèi)容
    2、聯(lián)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3、弄明白列寧登山所體現(xiàn)的革命者的品質(zhì)。
    文章結(jié)構(gòu)
    全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歡快地唱了起來”):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從“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到結(jié)束):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險路的原因。
    寫作特點
    巧用對比贊頌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巴果茨基自己幾次走過這條小路,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zhuǎn)了頭,不看深淵?!弊哌^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可見他也是有點提心吊膽。而列寧“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暈?zāi)垦!?,但“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過”去了。從對比中進一步贊頌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巴果茨基說“不必走”,而列寧仍舊堅持要走那條小路。第二次是列寧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jīng)]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過去。說明列寧比第一次走險路更無所畏懼,意志更堅定了。
    解釋說明畫龍點睛。
    課文結(jié)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列寧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應(yīng)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進一步突出了革命領(lǐng)袖列寧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堅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危險小路的事,表現(xiàn)了列寧自覺地磨煉自己意志的可貴品質(zhì)。
    教學設(shè)計示例
    14、登山
    教學目標:
    一、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jīng)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zhì)。
    二、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懽鞯姆椒ā?BR>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我今天要介紹一篇好文章給你們,想了解嗎?(板書)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三、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1、指導朗讀。注重表揚、激勵,激發(fā)朗讀興趣。(這一次讀,要比初讀課文時讀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談精讀課文之后的感受。
    3、鼓勵學生表演課文內(nèi)容。
    ①指名上臺表演。
    ②讓表演的學生評價剛才的表演情況。
    (學生自主地進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內(nèi)涵。)
    4、質(zhì)疑:同學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列寧下山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他第一次走與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課文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列寧說的那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5、教師歸納學生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jīng)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zhì)。
    2、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qū)懽鞯姆椒ā?BR>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上節(jié)課歸納的疑難問題)
    1、課文的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
    2、列寧下山時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與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個革命者不應(yīng)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边@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二、深入探究課文內(nèi)容
    1、自學課文,試著解決疑難問題。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歸納意見。
    3、班上交流匯報。
    (1)解決第一問題??上茸寣W生自由地讀課文,了解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時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小路之險,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覺的描寫反映出來的。(巴果茨基的語言:“路太窄,又太危險,要經(jīng)過深淵邊上。”“您不能從這兒過?!眲幼鳎骸百N、扭、不去看、移動”。列寧的感覺:“頭昏目?!?。)然后讓學生讀寫景的那段話,抓住“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起來?!边@句話引導學生讀一讀,議一議,進行交流。感悟到:“鳥兒的歌唱”,不僅僅是為列寧看到自然風光而唱,它仿佛為列寧勇敢地走過小路而慶賀,更使人體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fā)了列寧為自己走過險路,飽覽到美麗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決第二個問題,關(guān)鍵是引導學生讀懂列寧說的那段話,從中找出原因。①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走這條路;②作為一個革命者,要勇于戰(zhàn)勝困難,而不是回避困難;③作為一個革命者要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②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jīng)]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3)齊讀最后一段課文。
    (4)聯(lián)系實際,談一談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三、延伸拓展
    既要鍛煉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guān)系?同學之間交流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四、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習本文后的體會。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篇三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字詞。
    2、初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理清條理,掌握內(nèi)容。
    課件。
    一、導入課題: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我們作為中華兒女為此感到驕傲。今天,我們就要跟隨著作者到長城去飽覽這一偉大的奇跡。板書課題《長城》。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1、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生字詞,老師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
    2、你聽朗讀時注意了些什么?
    3、學習生字詞。
    (1)出示課件1,讀準字音,指生讀,開火車讀,齊讀。
    (2)組詞,一字組多詞,理解詞語:蜿蜒崇山峻嶺了望屯兵堡壘互相呼應(yīng)凝結(jié)陡峭氣魄雄偉奇跡
    4、齊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默讀全文,思考:課文大概講的是什么?
    2、細讀每個自然段,思考:每個自然段各講什么?
    (1)寫遠看長城的全貌,長城雄偉壯觀。
    (2)寫近看長城,長城高大堅固。
    (3)寫作者由長城聯(lián)想到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
    (4)寫長城在世界歷的偉大地位。
    四、布置作業(yè)。
    1、組詞。
    2、熟讀課文。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篇四
    《說勤奮》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9個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
    兩課時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深入感悟文章的內(nèi)涵。
    第一課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 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
    一、 揭示課題。
    1、 板書課題。
    2、 解題:題目中的“說”就是談、講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類的文章。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文章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說清楚的呢?)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讀一讀課文。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分段。
    1、 聽課文錄音,想一想:課文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
    2、 交流(只要求說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 引導分段。
    (1) 學生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在哪里提出了觀點?又是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課文最后又是講了什么?
    (2) 交流。
    (3) 根據(jù)以上問題給課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記號。
    三、 分段讀通課文。
    1、 先拼讀生字,讀熟新詞。
    2、 分段讀通課文。
    自己練讀--指名讀--糾正讀音,指導讀通長句--齊讀。
    四、 學習課文第一段。
    1、 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畫出中心句。
    2、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1) 這里的“橋梁”是什么?
    (2) 把那句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說法。
    (3) 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xiàn)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相機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 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比一比,你更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齊讀后一句。
    3、 齊讀第一段。
    4、 當堂背誦第一段。
    五、 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 自己設(shè)計記憶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難的在下面打“?”。
    2、 交流自學情況。
    3、 指導書寫“枕”、“末”、“慣”、“基”。
    4、 鋼筆描紅。
    六、 作業(yè):
    1、 完成課后練習3:讀一讀,再抄寫。
    2、 背誦第一段。
    3、區(qū)別形近字組詞。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第二課時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擺事實,講道理。
    懂得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chǔ)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yīng)自暴自棄。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補拙的道理。
    一、復習導入:上節(jié)課學習了第一段,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边@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guān)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jié):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guān)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chǔ)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边@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指導朗讀
    6、讓學生根據(jù)板書小節(jié),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chǔ)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7、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談?wù)剬W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五、總結(jié)課文:(略)
    六、作業(yè) 完成課后思考題3、4兩題。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篇五
    1、學習11個生字。逐漸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對野荷花頑強生命力的贊嘆,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從作者的描寫中體會荷花的品質(zhì)。
    使學生從荷花的品質(zhì)中受到教育,并敬重這種品質(zhì)。
    1、正音字:脾(pí)隙(xì)剔(tī)綴(zhuì)
    2、形近字:篇-偏 豪-毫 茂-戍 煉-練
    3、釋詞:
    心馳神往:心神飛到(向往的地方)。
    沁人心脾:吸入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令人感到舒適。也形容優(yōu)美的詩文、音樂等給人清新、爽朗的感受。
    氣喘吁吁: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
    媲 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4、生字:
    偏:釋義:①不正;傾斜;離開中心的;跟“ 正 ” 相對:偏離|偏僻|偏遠|太陽偏西了。②不公正;只注重一方:偏護|偏心|偏愛。③輔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方|偏師|偏房。④離開正常標準:偏差|偏見|氣溫偏低。⑤跟愿望或一般情況相反: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豪:釋義①才能出眾的人:豪杰|英豪|文豪。②氣魄大;直爽痛快:豪情|豪邁|豪爽。③值得驕傲;感到光榮:自豪。④指有錢有勢:豪門|土豪。⑤強橫:豪強|巧奪豪取。
    茂:釋義:①植物長得盛:茂盛|茂密|枝繁葉茂。②豐富精美:圖文并茂|聲情并茂。
    祖:釋義①父母親的上一輩:祖父|祖母|外祖父。②家族中較早的先輩:祖先|高祖|祖?zhèn)髅胤?。③事業(yè)或派別的首創(chuàng)者:鼻祖|祖師|佛祖。④姓。
    批:釋義①在文章、文件、作業(yè)等上面寫評語或意見:朱批|眉批。②對下級文件表示意見或?qū)ξ恼掠枰耘u:批改|批閱|批注|批語。③大量買賣貨物:批發(fā)|批購|批量。④量詞,用于大量的貨物或人:一批紙張|一批游客|第三批學員剛剛畢業(yè)。⑤對錯誤、缺點等作出否定的評論或評判:批判|批評|挨批。
    攏:釋義:①合在一起;使不松散:合攏|兩腳并攏|他笑得嘴都合不攏了。②靠近;到達:靠攏|攏岸。③聚起;總合:歸攏|攏共。④梳(頭發(fā)):把頭發(fā)攏一下。
    迎:釋義:①接:迎接|迎送|歡迎|辭舊迎新。②面向著;正對著:迎面|迎頭趕上|迎風招展。
    碗:釋義①盛飯菜的器具,口大底小,一般是圓形的:飯碗|茶碗。②像碗的東西:軸碗|橡皮碗。③量詞:一碗米
    隙:釋義①裂縫:孔隙|門隙|縫隙。②(地區(qū)、時間)空閑:間隙|空隙|田邊隙地。③機會;空子:乘隙|無隙可乘。④感情上的裂痕;人際關(guān)系上的隔閡:有隙
    煉:釋義:①用加熱等辦法使物質(zhì)純凈或堅韌:提煉|煉鐵|冶煉|煉油。②用心推敲琢磨,使詞句精美簡潔:煉字|煉句。
    扮:釋義:①化裝;裝成:打扮|扮演|女扮男裝。②面部表情裝成(某種樣子):扮鬼臉。
    教學準備:荷花圖片、有關(guān)荷花的詩文。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設(shè)計(a案)
    第一課時
    一、直接進入主題:今天我們學習新課《野荷塘》,齊讀課題,誰能談一談你對課題的理解。
    二、讀文學習生字:
    1、初讀課文,注意字音,能流利、通暢地朗讀。
    2、繪聲繪色讀文,劃出生字。
    3、自主學習生字,教師適當補充
    4、字形重點強調(diào)。
    5、字,組詞,編故事,鞏固生字。
    三、布置作業(yè):1.抄寫生字2.再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直奔主題,進入講讀:
    1、初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寫了去烏蘇里江邊的小鎮(zhèn)看到了一塘美麗的野荷花的事。
    2、得知這里也有荷花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十分激動,渴望去看一看。
    3、請你讀一讀。
    4、指生分角色朗讀,讀出鄉(xiāng)親的熱情,讀出作者的興奮。
    5、那里的野荷塘、野荷花究竟是什么樣的?(香、美)讀出這種香和美。
    6、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有何感受和體會?(作者為這荷塘而驚嘆??吹搅撕苫ǖ膱皂g與頑強的生命力。)
    7、離開野荷塘,我又有怎樣的感受?再到荷塘感覺如何?
    流連忘返,再到荷塘仿佛進入了一個縹緲的童話王國。
    8、學習這篇文章后你有何收獲?(學生暢談)
    二、布置作業(yè):1.朗讀《野荷塘》;2.欣賞《荷塘月色》。
    第三課時
    1、聽寫生字;
    2、朗讀展示,看誰讀得好。
    3、處理課后習題:
    (1)讀詞,聯(lián)系文中的詞句解釋詞語的意思。
    (2)填一填,比一比。整理本單元三篇文章的思路,即寫作順序。
    4、全班欣賞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5、作業(yè):(1)抄寫詞語(2)搜集素材,為寫作文做準備。
    教學設(shè)計(b案)
    一、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閱讀興趣。
    同學們,你們建見過開滿荷花的池塘嗎?能不能向大家描述一下你你見到過的荷塘?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野荷塘》??纯醋髡呤窃鯓用鑼懰壑械暮商恋?。
    二、整體感知,了解野荷塘的美。
    1、讀文,想想作者幾次來到野荷塘?每次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自由讀課文。
    2、把自己的收獲適當做標記。
    作者兩次來到野荷塘,第一次在白天,第二次在晚上。研讀課文7.8.9.10自然段。
    三、 點上探究,體驗野荷塘的美。
    再讀課文,想想作者兩次到荷塘,他的感受如何?
    (把握重點詞語進行理解。)
    四、指導朗讀,再現(xiàn)野荷塘的美。
    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1) 師配樂范讀。
    (2) 指導學生配樂朗讀。
    (3) 指名讀。
    五、與文本對話。
    讀完課文后,說說自己的感受。把感受寫在日記本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篇六
    語文園地二由“口語交際”、“我的發(fā)現(xiàn)”、“習作”、 “日積月累”、“趣味語文”這五部分組成。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誠實守信、自尊自愛、尊重他人這些美好的品質(zhì)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向往,所以園地二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將所學轉(zhuǎn)化為所用??谡Z交際的主題是“以誠待人”,這與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一致的??梢越Y(jié)合課文,進一步體會真誠待人、處事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吐為快的寬松環(huán)境,使學生通過師生之間無拘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說的話說出來。這可為成功寫作作好準備。
    本次習作的要求貼近學生生活,是說說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心里話。在表達方式和內(nèi)容上要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我的發(fā)現(xiàn)是對習作方法的指點。
    日積月累的的內(nèi)容也是關(guān)于誠信的名句。有幾句學生已有耳聞,如“精誠所加,金石為開?!薄芭c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幾句較難理解,要作解釋,讓學生會在適當?shù)恼Z文環(huán)境中運用。趣味語文是“說信”,這項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是進行詞語積累與辨析的好練習,可讓學生用上這些詞作一填空練習。
    1.學習以誠懇的態(tài)度、真誠的語言與他人交流,懂得真誠待人是一種良好的品德。
    2.學會在合作中說真話,告訴別人心里話。
    3.積累有關(guān)誠信的詞語及古詩文名句。激發(fā)學生待人誠懇、講信用的思想情感。
    積累有關(guān)誠信的名句名言。
    在作文中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課時。
    1.以誠待人是一種美德,它既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又能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增進友誼。
    揭題:以誠待人
    2.回憶第二單元的課文,你能談?wù)勀愕南敕▎幔?BR>    3.教師講述班級同學的一個以誠待人的故事啟發(fā)學生的話題。
    1.觀看幾個學生表演的小品:一學生在校園里亂扔紙屑,另兩個學生據(jù)理勸導。
    2.你看了后有什么話想說?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該怎么辦?
    是簡單地批評幾句,還是用更好的辦法去說服他?
    3.想一想,平時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樣對待的?
    1、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些情況,你該怎么辦?
    ①家里來了客人,當時父母不在家
    ②班里的一位同學病了,好幾天不能來學校上課。
    2.指名交流:
    熱情地招待,打電話問候,幫他補習,這些都是“以誠相待”的表現(xiàn)。
    3.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也是“以誠待人”呢?
    你有沒有真誠待人的經(jīng)歷或者是別人以誠相待的經(jīng)歷?
    四人小組交流(盡量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
    4. 派代表向全班匯報
    1.在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到底該怎么說,怎樣做才能讓人感覺到你的誠意呢?請同桌選擇你們感興趣的一個情境進行表演。
    2.全班交流:表演情境
    ①路上,有人向你問路,你真誠地告訴他怎么走。
    ②勸告小同學不要亂摘花草樹木。
    ③攙扶同學到醫(yī)務(wù)室擦藥。
    ④誠懇嚴肅地幫同學指出缺點。
    3.同學評價:哪些語言,哪些行動做到了“以誠待人”。
    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并隨機規(guī)范其語言。
    1.通過學習,聯(lián)系你的生活,就做到“以誠待人”,你可以提供哪些建議?
    2.交流:共同板書溫馨提示:
    用語禮貌
    態(tài)度誠懇
    真誠助人
    以理服人
    3.作業(yè):寫1——2條“以誠待人”的建議。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篇七
    這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聯(lián)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中,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重點指導學生讀懂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體會兩次走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投影片、錄音機
    一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有關(guān)列寧的故事,誰來說一說?從中你覺得列寧是個怎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14課,出示課題:《登山》講的也是列寧的故事,又表現(xiàn)了列寧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三、講讀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寧為什么要走危險的小路?
    3、齊讀第一段。
    (二)學習二、三段。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3、師生共同歸納。
    (1)指名讀直接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導學生觀察、體會。
    (2)有關(guān)這條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樣說的?你體會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樣通過這條小路的?
    a、指名讀相關(guān)句子,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b、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輕輕舒了一口氣,說明什么?
    (4)列寧是怎樣走過這條小路的?
    4、下山的時候,列寧仍然堅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2)師生歸納。
    a、第一次必須走,因為要看日出,時間不夠。第二次是列寧自己堅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動。第二次走:先走、毅然決然
    (三)學習第四段
    1、從山上回來,列寧為什么還要走小路?
    2、課文最后,列寧講了什么話?這段話每句講什么意思?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3、齊讀第四段,反復朗讀列寧的話。
    4、在兩次走小路中間,作者還描寫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寫的非常美,誰愿意讀一讀?(指名讀)為什么寫這一段?(蘊含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寓意。)
    四、總結(jié)全文。
    作業(yè)設(shè)計
    1、從查找關(guān)于列寧的資料。
    2、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板書設(shè)計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動 自覺磨練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險)第二次:先走、毅然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