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魔鬼讀后感(匯總16篇)

字號:

    9.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讓思考更為深入,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如何寫一篇出色的讀后感呢?首先,閱讀過程中要做好記錄和整理。小編為大家挑選了一些獨特而深入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一
    上大學以來,在一些如微觀經濟等跟經濟有關的課堂上,總聽到老師們推薦一本經濟類的書,說是必讀的——它就是《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實在搶手啊,在圖書館是要預約才能借到的,我把它從圖書館拿回來的時候,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啊,于是我利用一個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讀完了。
    說實話,當初我想要借這本書來看的目的是比較功利的,想著它既是暢銷書,又是與我們專業(yè)有關的,里面一定會教我們很多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墒且徽緯x下來,感覺作者史蒂芬·列維特直接告訴我們的關于經濟學方面的東西不多,但他在書中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我發(fā)現作者善于推翻人們一貫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調查數據來向讀者闡明自己的觀點。雖然我感覺書中的一些大多數關于美國背景與我們日常接觸的很不一樣,導致我會對一些章節(jié)不太理解,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實說話。
    然而,我對書中作者關于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的看法持保留態(tài)度,可能是因為國情不同吧,我始終認為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有極大的相關關系。書中史蒂芬·列維特有這樣一個觀點:毫無疑問,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數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開始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的,這時已經為時過晚了。對此我不太認同,因為放到中國來說,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具體拿我最近在《讀者》看到的一篇文章來說吧。文章題目是什么已經忘了,但里面的內容讓我下定了一個決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說的那樣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說的是一個13歲男孩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的故事,因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給外國一個朋友看管,在機場,爸爸友人這樣對小男孩說:“聽著,你爸爸不沒有欠我人情,我也沒有欠他人情,這樣我們之間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關系,所以你在我那兒住的時候要自己照顧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顧你的起居飲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兒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冊上寫的'路線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國外生活回來,小男孩的變化讓全家人吃驚,他成了具有極高自理能力的13歲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給我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要承擔責任、努力前進,因為在家里,我們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舉止,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當然,青春期的我們就很難說了。
    由此我認為,家長給予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對他的身心發(fā)展有極大的影響。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讓孩子自理,他就遲遲不能獨立生活。當然,小伙伴跟環(huán)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覺得父母的教育才是關鍵。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師在網上發(fā)布的帖子也跟這個話題有點關聯,他認為如今“寒門難出貴子”,就是說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們的父母肯花錢給他們最好的教學資源,這樣他們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種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當然,這涉及的有教學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讀完這本書后,盡管我腦海中仍有許多問題,但也學會了分析問題要結合背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二
    在我對經濟學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經濟學應該是枯燥無味、堆砌數字和符號、對于現實生活沒有意義的(至少對我來說是的)。正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其實經濟學與其說是一門具體的學科還不如說是一種哲學,這個學科的價值能普遍存在于現在的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對于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每個經濟實體、甚至于每個國家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和價值。經濟學的價值對于我們這些非經濟學家的普通人來講有兩個方面:
    1.我們可以直接應用現代經濟學的成果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簡單說就是幫我們獲得更多的金錢,經濟學最關鍵的領域是經濟領域,比如:當鐵礦石進口價格上升時,鋼鐵企業(yè)的股票走勢是怎樣的?鋼鐵的下游企業(yè)股票走勢怎樣?;當利率上升時,我們要知道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國家要做出這樣的決策?這樣的決策影響是什么?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我們應該怎樣應對?;當出口市場受挫時,我們?yōu)槭裁匆龠M消費?為了促進消費國家有什么手段(畫外音:高房價….)?具體發(fā)展什么行業(yè)?發(fā)展什么區(qū)域?怎樣發(fā)展?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2.經濟學的方法論:書中涉及到的經濟學方法論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個層次是經濟學方法論的基石:以數據說話。書中分析問題都有數據和事實為基礎,這也是經濟學本身對經濟學家最基本的要求。要養(yǎng)成凡事以數據作為分析問題和得出結論的基石。知易行難,比如現在生活中很多問題很難直接拿出數據分析,從而現在有些所謂的“傳統(tǒng)智慧”(書中解釋為:通常指哪些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卻因為人普遍使用,結果就為公眾所接受為真理的說法)就非常值得質疑:“金錢并不能幫助人贏得選舉”(書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對健康有幫助”(書中例子),“一根香煙折壽11分鐘”,要是現實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隨便翻出一個電視臺就會發(fā)現大把的白癡廣告:論據和結論完全沒有關系,邏輯似是而非,仔細分析這些廣告完全可以當成是笑話集錦來看。(這也側面說明為什么看電視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個層次是甄別數據:每天我們面對的數據都是海量的,這些數據都是真實的么,我們怎樣使用。這就涉及到書中的另一個層次的觀點:專家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yōu)勢來為自己謀取利益。我們怎樣甄別這些專家的數據和信息是真的還是假的?書中也提出了一種利器就是“動機分析”,書中認為:動機是現代社會的基石,理解動機或者是找出人們真正的動機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有些數據明顯就是有問題的,比如前段時間的工資被增長的事件(那明顯是統(tǒng)計局要和諧局面)。有些數據就不是那么容易發(fā)現,比如房地產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參考價格。書中認為現代社會的專家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yōu)勢為自己謀利,那么他們提供的數據和服務就難免帶有利益的烙印,仔細進行動機分析,我們是能夠甄別這些數據和信息。
    第三個層次:基于正確的數據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部分的內容是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書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題:名字對孩子的未來有影響么?學校老師和相撲運動員有什么相似之處?父母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成功?….作者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對這些有趣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讓人拍案叫絕。我的建議是看到每一章的討論命題后想想:如果我來研究這些課題,我會需要什么樣的數據?怎樣獲得這些數據?怎樣甄別數據?從哪里著手分析數據…。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三
    上大學以來,在一些如微觀經濟等跟經濟有關的課堂上,總聽到老師們推薦一本經濟類的書,說是必讀的——它就是《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實在搶手啊,在圖書館是要預約才能借到的,我把它從圖書館拿回來的`時候,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啊,于是我利用一個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讀完了。
    說實話,當初我想要借這本書來看的目的是比較功利的,想著它既是暢銷書,又是與我們專業(yè)有關的,里面一定會教我們很多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墒且徽緯x下來,感覺作者史蒂芬·列維特直接告訴我們的關于經濟學方面的東西不多,但他在書中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我發(fā)現作者善于推翻人們一貫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調查數據來向讀者闡明自己的觀點。雖然我感覺書中的一些大多數關于美國背景與我們日常接觸的很不一樣,導致我會對一些章節(jié)不太理解,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實說話。
    然而,我對書中作者關于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的看法持保留態(tài)度,可能是因為國情不同吧,我始終認為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有極大的相關關系。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四
    自從媽媽給我購買《數學魔鬼》這本書后,我開始喜歡數學了,我的數學知識也增加了許多,這本書講的是學數學就跟玩游戲一樣有趣。
    《數學魔鬼》主要講的是,羅伯特以前非常討厭數學,害怕數學。但是,有一天他變了,他不再這樣了,因為他連續(xù)12個夜晚夢見了數學魔鬼。數學魔鬼是一個紅臉膛,頭上長著兩個犄角的老頭,長的非常丑陋,可是在數學上很有一套,他能用簡單有趣的數字游戲來表達復雜的數學知識。他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他教會羅伯特怎么學數學,也教會了我許多。
    這本書很有趣,大家快來買吧,限量,哈哈!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五
    在經濟學家眼中,生活即決策,即利益的權衡。這種線性視角直指繁榮與復雜背后簡單而清晰的真相,幫助我們避開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決策。最近尤其想給自己專業(yè)充電,就搜索經濟金融相關書籍拿來讀,《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具備科學與趣味交織,揭示了日常事件間奇妙的聯系,讓我產生濃烈興趣,欲效仿經濟學家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tài)度,收集到更多火花四濺的樂趣與神奇邏輯,于是利用一周的閑時讀完這本書,感受頗多。
    一整本書讀下來,感覺作者史蒂芬·列維特展示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而非經濟知識的簡單論述,史蒂芬·列維特善于推翻人們一貫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調查數據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按照其研究方向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魔鬼經濟學”應該還無法單獨作為一個研究方向,該書中所研究問題大都是個案,又和微觀經濟學所主要研究的“供給、需求、產品市場”等關聯度不大,所以很難歸入哪一個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門類。
    書中研究的“學校老師和相撲運動員共同之處”、“3k黨和房地產經紀人的共同之處”等問題,將《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假設”的概念,作為研究前提,《魔鬼經濟學》中這部分內容是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機會,即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乎,魔鬼經濟學是基于傳統(tǒng)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假設前提,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
    其中一些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非常適用于人力資源工作者開展工作,招聘、績效考核、薪酬等職能都需要研究人性和心理。招聘時,面試或其他測試時按照招聘工具獲取所需信息,其實就是在探究人性,以最快方式了解一個人;績效考核方案的制訂,結合書中的“老師”、“相撲運動員”、“房地產經紀人”等案例,他們都是基于“經濟人”的前提在做自己的工作或處理問題,若其間出現問題,則歸咎于制定的政策存在漏洞,為此做深入研究也是為修訂更為完善的考核政策;薪酬制度的制訂所遵循的原則也是探究人性,如工資公平,“公平”不等于“滿意”,而是等同于“沒有采取不滿意的對抗行為”,這就是人性。魔鬼經濟學是一種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技術,它可以指導我們日常工作。
    讀完這本書后,盡管我腦海中仍有許多問題,但也學會了分析問題要結合背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得出想要的答案。我們日常生活面對大量所謂“官方數據、據統(tǒng)計、大量數據表明等”產生的千奇百怪的數據,我們應將其視為一種客觀存在,就如同河里的水,真正要喝的話,最好還是先通過過濾與消毒!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六
    《魔鬼經濟學》動機是人類社會的基石,主要來源有三:經濟動機、社會動機和道德動機;欺騙無處不在,越是高層,越是懂得如何欺騙;父母對孩子影響,不在于你對孩子做什么,而在于你本身是什么;信息是一種資源,掌握更多的信息,你能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大的影響力;普通民眾并不會理性的考慮概率的問題,人們對風險的'認識公式:風險=危險+憤怒;人們更加害怕失去而不是得到,害怕未知而非已知,往往夸大自己對事物發(fā)展的控制力;事情不能想當然,一些似乎很合乎傳統(tǒng)邏輯的,傳統(tǒng)智慧的東西,不一定正確。下結論是需要謹慎,需要深思熟慮。因果關系的確定,往往需要大量的數據來證明和內在的聯系或解釋來說明;混雜因素無處不在,偏倚在各個學科中要做專門的考慮。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七
    我有許多的課外書,其中有一本的名字叫《格林童話》,它是德國的兄弟格林編寫的。里面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有優(yōu)美的,有傷心的,有開心的……每個小故事我都喜歡。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名字叫《農夫與魔鬼》。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農夫和一個小鬼,故事說的是小鬼不勞動就想得到農夫田里的一半莊稼,結果農夫用他的智慧讓小鬼什么也沒得到。
    第一次,農夫告訴小鬼:“土地上面的物產屬于你,土地下面的物產屬于我?!毙」砺犃撕芨吲d,以為這下發(fā)財了,可聰明的農夫種了蘿卜。到了收獲的時候農夫得到了許多蘿卜,小鬼只得到了一堆枯黃的敗葉。第二次,小鬼不要土地上面的了,它要土地下面的了,農夫也答應了它,聰明的農夫這次改種了小麥,結果小鬼又只得到了麥草根,氣的它一下就鉆到巖縫里去了。
    小鬼想不勞而獲,結果什么也沒得到,而農夫用他的辛勤勞動得到了莊稼。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fā)很大,任何的收獲都是要付出勞動和汗水的,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我們的學習就是這樣,我們上課只有認真聽講,認真學習,下課認真復習……我們的學習成績才會好,才能考出好的成績,才能得到我們自己的“莊稼”。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八
     天使與魔鬼讀后感怎么寫?看看下面的天使與魔鬼讀后感范文吧!
     近期,丹·布朗的小說最讓我著迷了。
     第一次接觸他的寫風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達·芬奇密碼》,里面的宗教之間的故事和那種神秘感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總是能把小說控制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范圍內,讓你拿起這本書就無法放下,直到得到答案。它里面所描述的宗教建筑與派別都是真實存在、可考的,讓這個本有些夸張的故事情節(jié)顯得有幾分真實感。
     正是他的小說使我迷上了西方最著名的宗教:基督教。神秘的面紗使它更顯得理性而美麗。我現在看得這本《天使與魔鬼》中就有一個小小的片段,他正好解答了我、你、乃至每一個人對宗教的疑問:(純對話)
     “神父,我可以問一個奇怪的問題嗎?”
     “但愿我能給你個奇怪的答案。”
     “我曾經問過認識的每一個牧師,但是還是不能理解?!?BR>     “是什么困擾你呢?”
     “我不理解無所不能和樂善好施。”
     ……
     “無所不能和樂善好施簡言之就是上帝是萬能和至善的?!?BR>     “我明白這個概念。只是……這似乎有些矛盾。”
     “是的,這種矛盾是一種痛苦。人類遭受的饑餓,戰(zhàn)爭,疾病……”
     “正是如此!人生總會發(fā)生可怕的事情。人類的悲劇似乎證明上帝不可能即使萬能的,又是至善的。如果他是愛我們的,還有這種力量來改變我們的處境,難道他不該解除我們的痛苦嗎?”
     “他該嗎?”
     “喔……如果上帝愛我們,他就會保護我們,他應該這樣做。可他似乎在無所不能時并不予以同情,而在樂善好施時卻又顯得無能為力?!?BR>     “中尉,你有孩子嗎?”
     “沒有,先生?!?BR>     “假如你有個八歲的孩子……你會愛他嗎?”
     “當然!”
     “你會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護他一生免受痛苦折磨嗎?”
     “當然!”
     “那你會讓他玩滑板嗎?”
     “是啊,我認為……當然,我會讓他玩滑板,但我會叫他小心一點。”
     “所以說,作為孩子的父親,你會給他一些基本的忠告,然后放手讓他體會失敗的教訓?”
     “我不該跟在他后面,對他嬌生慣養(yǎng),你是這個意思吧?!?BR>     “但是如果他摔倒了,跌破膝蓋怎么辦?”
     “他會自己學著變得更小心一些?!?BR>     “所以盡管你有能力去保護你的孩子不讓他受傷,但你還是選擇了通過讓他自己接受教訓來表達你對他的愛?”
     “當然!痛苦是一種成長的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學習?!?BR>     “正是如此?!?BR>     丹·布朗就是這樣,他在講述這個小說時,又回答了我們對宗教的一些疑問;而這一段簡單明了的對話,正解答了我的疑惑。所以,每當我祈禱后卻依舊遇到麻煩時,我回想,這一定是上帝在提醒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他在教會我如何成長。
     在玉樹地震后,我看過一家報道,說玉樹人民在遭遇地震后并沒有表現出汶川人民表現出的絕望,他們都在念經文,為死者超度靈魂,為生者帶來祝福。
     這就是宗教的力量,盡管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見解,但他們都會跟人們帶來希望和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宗教的來源與意義就是如此。
     我很感謝丹·布朗告訴了我他的秘密,用生動的語言帶給我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信心!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上帝,他不僅是神,更是一種信念:相信自己能創(chuàng)造奇跡!
     我不僅對科幻小說很喜愛,對一些有內涵的懸疑小說也有著非常大的興趣。比如蠻久以前的《天使與魔鬼》,我記得是在08年的校運會上看完的,當時著實是看得入迷,在吵雜的校運會上都渾然忘我,完全投入到《天使與魔鬼》構造的極其復雜的劇情中了。
     這本書的主題應該是科學與宗教的沖突,是著名的作品《達芬奇密碼》的前傳,講述了哈佛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破解一個又一個謎團,在6小時的`緊迫時間中,一面與自稱要毀滅天主教圣地梵蒂岡的“光照派”周旋,一面探秘梵蒂岡所隱藏的秘密的故事。整個故事緊湊到了極點,一個個秘密不斷的出現,又一個個不斷的被破解,從科學圣地“歐洲原子核機構”一直探秘到宗教圣地“圣保羅大教堂”,從神秘的“光照派”教堂,到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劇情緊湊豐富,讓人一旦翻開就難以合攏,完全被那充滿了懸疑的故事所吸引,跟隨羅伯特.蘭登一起進入了一場驚險刺激,只有6小時的極限之旅中。
     故事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在于雖然劇情曲折,可是整個故事的目標非常明確一一找到被自稱“光照派”從“歐核組織”偷走并藏在梵蒂岡的具有毀滅城市威力的“反物質”。因此做到了多而不雜,亂中有序,并且因為故事中的所有地名、機構名、研究成果,甚至是繪畫、雕塑作品名,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并且非常著名的,因此給人一種超乎想象的代入感。
     這是一部懸疑小說的巔峰,甚至超越了傳世之作《達芬奇密碼》,或許世界上能把這個復雜而又充滿內涵的故事講得那么好的,除了《天使與魔鬼》,再沒有第二本書了。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修道士有不同的兩面。
     一位畫家想畫耶穌,可是他四處尋找也沒找到一位本性純正的人,最后畫家在修道院內找到了一位修道士。無論是外形還是秉性都符合自己的要求。畫家完成這副之后就享譽畫壇了,當然哪位模特道士也得到了不菲的回報。
     后來有人提議:既然畫了圣人耶穌,也應該畫一畫魔鬼的撒旦。畫家認為有道理,于是就四處尋找,終于找到了一位十分理想的人選,驚訝的是也是一位修道士。當修道士知道自己要被畫成魔鬼時失聲痛哭。畫家不解的問:“你問什么哭,你不想被畫嗎?”修道士說:“以前你畫的圣人找的人是我,現在畫魔鬼找的人還是我。”畫家問:“怎么會這樣?!毙薜朗挎告傅纴恚骸白詮牡玫侥枪P錢后,我就去花天酒地,把錢花光后為了滿足遇止不住的欲望,就去偷、去搶、去騙……最后鋃鋃入獄。
     圣人是他,魔鬼也是他,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壓制住自己心中的魔鬼撒旦。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九
    從前有位聰明的農夫。有一天,農夫正準備回家,忽然在自己的田里發(fā)現一個坐在燃燒的煤上的魔鬼。
    魔鬼說它坐在財寶上,農夫覺得自己田里的東西就應該歸自己。于是農夫與魔鬼談了一筆交易,魔鬼說:“兩年,你都要把田里收成的一半給我,我就把財寶給你。”地面上歸魔鬼,地面下歸農夫。第一年,聰明的農夫種了蘿卜,結果魔鬼一無所獲。魔鬼不服氣,更改了協(xié)議,要求第二年相反,地面下歸自己,上面歸農夫。結果,第二年農夫種了麥子。
    這個農夫用自己的聰明,不但得到了魔鬼的財寶,還在自己的土地上大豐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善于思考。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十
    這部小說的主題是科學與宗教的論戰(zhàn),這一論戰(zhàn)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幾百年前不計其數的科學家遭到教廷迫害,時至今日,是講授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宣傳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說法仍是西方大學里爭論不休的問題。人類從何而來,世界的起源到底在哪里,這一直是科學與宗教試圖解決的問題。
    “科學與宗教之間的古老戰(zhàn)爭已經結束。”教皇內侍說。“你們贏了,但你們沒有給出答案,因而贏得并不公平。你們如此激進地重定社會的方向,我們一度視為指路標的真理變得似乎不再適用,就是這樣你們才贏的。宗教無法跟上你們的步伐??茖W在以指數級的速度迅猛發(fā)展。它以自身為能源,如病毒一般。每一項新成就都為更多新的突破提供了契機。我們觀看飛碟,熱衷于通靈術,靈魂接觸,魂游體外,心智探險活動—所有這些古怪思想都披著一層科學外衣,這些思想真是荒謬至極,他們竟然絲毫不覺羞恥。這都是現代靈魂絕望的呼聲,他們孤獨而痛苦。因為自身的文明發(fā)展以及無法理解任何技術之外的意義,他們感到殘缺。”
    這個科學之神是誰?那個給人以才智卻沒有給出道德標準告訴人們如何使用才智的神又是誰?給孩子火卻又不警告孩子有危險,這是什么樣的神?科學的語言沒有任何善惡標準??茖W教材教我們建立核反應堆,卻從不問我們這個主意是好是壞。教會已經累了,我們一直試圖做你們的指路標,現在已筋疲力盡。就在你們盲目追求更袖珍的芯片及更高的利潤的時候,我們?yōu)楹粲鹾椭C,已經竭盡全力。我們要問的不是為什么你們沒有約束自我,而是你們如何才能約束自我?你們的世界轉得那么快,哪怕你停留片刻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某些更能干的人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你甩在身后。因此,你們不斷前進,你們將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是教皇云游世界懇請各國領導人限制使用核武器。你們克隆生物,是教會提醒我們考慮這種行為隱藏的道德問題你們鼓勵人們利用電話,視頻,電腦進行交流。是教會敞開大門并鼓勵人們面對面交流,而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們打著研究治病救人的方法之名,謀殺尚未出世的嬰兒,又是教會指出你們的.謬論。
    一直以來,你們都宣稱宗教無知。但不管你信不信,你都要相信這個事實。當我們人類不相信存在比我們強大的力量時,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感。宗教信仰,所有的信仰都告訴我們有些事物是我們無法理解的,有些事情是我們要承擔責任的。由于有了信仰,我們就會對彼此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一種更高的真理負責。宗教的不完美只是因為人的瑕疵。
    如今,這個世上還有許多的宗教信徒,有,有天主教?;蛟S對于大多數相信科學的我們來說,我們不會相信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但我們卻無法否定是否每人心中都有上帝。相信上帝,但上帝不會讓你什么也不做就帶你到光明,這只是信仰,信仰上帝,相信你只要努力,他會引你到光明。相信上帝,有信仰,才會有堅持??茖W與宗教并不沖突與矛盾。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十一
    我在《一千零一夜》里面讀了《農夫和魔鬼》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魔鬼讓農夫在兩年內把地里長出來的果實分給他一半。農夫答應了。可是這個聰明的農夫向魔鬼提出一個要求,種在地下的歸我,種在地上的給你。魔鬼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答應了。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魔鬼來取他的果實,但魔鬼看到留給他的是又黃又枯的葉子,其它的什么也沒有,而農夫卻高高興興的挖了一大藍蘿卜,農夫這次占了便宜。第二次,魔鬼說要地下的,地上的給農夫。農夫又答應了??墒堑炔シN時,他沒有再種蘿卜而是種小麥,小麥成熟后,農夫把地面上的麥稈全割走了。魔鬼又什么也沒拿到,氣得鉆到了石縫里面。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聰明的農夫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了魔鬼。那面農夫的智慧來自哪里呢?它來自生活。因為農夫每天都與土地在一起,知道植物的生長特點。用他的生活知識和經驗戰(zhàn)勝了魔鬼。所以我們要向農夫學習,從學習、生活中不斷細心觀察和積累知識。這樣,我們就能用我們的智慧戰(zhàn)勝困難。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十二
    昨天晚上,我讀了《農夫與金魚》,我的感受是,做人不能得寸進尺,否則會一無所獲,文章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在海邊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一天老頭出去捕魚,捕到了一條神魚,神魚用人的話說,“請你放回我,我可以滿足你的所有愿望?!崩项^兒因為害怕所以把神魚放回大海,老頭把這件事告訴老太婆,老太婆把老頭臭罵一頓,他向金魚要了木盆,木房子,貴婦人,女皇,海上的女霸王,因為他們得寸進尺,最后一無所獲。
    不是故事上有這種人,我們生活中也有這種人。有一天老師給我們玩游戲,我在想,以前老師都不讓我們玩游戲,為什么今天讓我們玩呢?我們玩的游戲叫“擊鼓傳筆”,等音樂停止,筆在誰那就讓誰表演一個節(jié)目。我們很興奮,我們玩了三輪,準備上課,其中一個人帶頭說:“再來一遍?!蔽覀冞@兒開了鍋,亂七八糟的,老師的臉布滿了烏云,失去了笑容,嚴肅的說,“再這樣我們以后都不玩游戲了!”我們鴉雀無聲。
    通過游戲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得寸進尺,否則一無所獲。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十三
    三塊錢的東西賣三百塊,你說他是騙子,三塊錢的東西買三百塊,再開張發(fā)票,那就是商業(yè)。
    這世界有三種荒言最可惡,廣告,廣告以及廣告。
    如果牙膏的目標是沒有蛀牙,他就應該白送給你用。
    物有所值就是那些不用廣告的東西,大米五毛錢一碗,豬肉五塊錢一斤。
    市場經濟就是掩耳盜鈴,賣價一百塊的東西,你明明知道它只值一塊錢,還是要買。
    全國牙防組織,中華營養(yǎng)學會都是些什么單位?有幾個人?
    騙中國人最簡單了,在地上撿泡狗屎,只要你敢說它是用美國技術弄出來的,再給它起個洋名,保準賣個好價錢。
    “阿梳達帶卡”是什么?一種化妝品,這個詞什么意思?沒意思。
    這世界騙來騙去的,騙子都被騙子騙了。
    中國的股評家都是好人啊,拿著莊家的工資冒充散戶的親戚。
    騙人不是罪惡,騙不成才是。
    ――《伊甸櫻桃》。
    soho的房子越賣越好,越賣越貴,以為是什么新設計理念或者是什么地點之類的因素,但,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廣告。
    老潘之所以成為“文化商人”,目的,只有一個,賣房子,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廣告。不需要請什么明星大腕,不需要去爭那些指標,只需露面,讓消費者們記住他潘石屹,以及,soho現代城。
    普洱茶在經過一陣肆虐后,開始歸于平靜,當然,東山崛起,不是不可能。很長時間沒弄明白,做了那么多年的云南人,自然知道普洱的名貴,可是,也不至在短短幾年之內,由幾十塊,變成幾萬塊。知名度之高,之遠,是從未預見的。
    03年,云南出了一件事,從茶馬古道開始,組織了一批規(guī)模不小的馬幫,托著普洱茶,一路走到北京,走了三個月,死了很多馬,也算是歷經艱辛,為什么這么做?弘揚文化沒錯,讓云南打造知名度沒錯,最主要的卻是商家看到了普洱的商機,借此炒作,一時間風起云涌,人們紛紛跳水,往里砸錢,想乘機大賺一筆,最終演變成為價格戰(zhàn)(更類似于股市)。
    某天吃飯時,小餐館的老板說,期貨交易就是只看見價格,看不見實物。股票跌了,還能再漲,茶價跌了,大批的貨物堆積在陰暗的倉庫,何時能見陽光。人們就在這樣的盲從中將價格推到浪尖,去過勐海,也去過思茅,茶場的老板說,其實,普洱的成本是相當低廉的,即使是出廠價也如此。賣到外地,甚至出口,這其中的差價,早就被大魚吃進,而小蝦只能隨波逐流,隨著政府頒布收取印花稅,一夜之間,儼然是93年海南泡沫經濟崩塌的場面。
    廣告,顧名思義,廣而告之,目的就是宣傳,變相說來,是大眾能夠消費的商品,消費不起的,打廣告有用嗎?國際名牌不需要打廣告,壟斷行業(yè),一樣不需要,沒見過蔗糖的廣告,沒有見過食鹽的廣告,沒有競爭,廣告也就失去價值,同樣,沒有消費能力,再好的創(chuàng)意也是對牛彈琴。
    坐在去往南寧的火車上,遇到兩個韓國人,一路聊了起來。
    土地是有限的,房價上漲是必然的??墒?,在大多數人買不起的情況下,房價漲到天上,對生活在底層的人,會有多大影響?消費力不足,只是一些投機倒把的行為,猶如空中樓閣,可高,也可低,到達一定的承受度,就是爆炸的氣球。
    租與買?所有權是最大的區(qū)別。而自古的觀念卻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
    很多時候,定向思考,成為了我們的方式,足以左右人的一生,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風俗,固有的沉積,限制新的事物誕生,當你覺得無路可走的時候,也許,換角度,會帶領我們走上嶄新的人生。
    這是我讀完史帝芬.列維特《魔鬼經濟學》的感受,05年的暢銷書,卻在這時才看,雖是遲,但,還不晚。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十四
    故事上來就是找到七八個孩子斷臂,封面這樣設計就有了原因。負責這個案子的是羅凱督察,但是他并不管理具體事宜,全權委托一個博士——格林,這就很奇怪,為什么一個警察頭頭要一個犯罪學教授實質就是一個平民查案吶?一定以前有故事背景,很好奇是怎么回事,后來書中也給了答案。他們有一個團隊,審訊專家,網絡專家,各種裝備應有盡有,后來加入的搜尋專家米拉作為輔助人員也加入了這個團隊。
    書中全程都在找最后一個孩子。已知的是其中一個孩子的閨蜜,可是沒有照片,姓名,也沒有人來報案失蹤,最主要的兇手用了藥劑,而這個女孩有可能還活著,如果很快找到的話。兇手是個特別聰明的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一個喜歡幼齒的組織,表面是大學教授,銀行職員,西裝革履的律師或者你身邊生活的普通人,在陰暗的角落滿足他們不敢表露的邪惡欲望,他們單線聯系,自己搭建的網址,各種暗語,最后隊員們竟然相繼叛變,雖然兇手被抓住,但是只剩下米拉一個人,死的死傷的傷。
    不得不吐槽的是“降靈儀式”也就是請來神婆探案,我簡直震驚了,吶前面忙活半天干嘛啊,直接請神婆過來不就可以了,調查組存在的意義也沒有啊,主要竟然還特么是對的,神婆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格林可以這本書了,叫“無實物表演的最高境界”,不過這個還是有點意思的,比神婆探案有意思。
    看完結局就對司法產生了疑問?為什么這種人法律制裁不了,這么反過來一想就明白了,法律絕對不是萬能的。感覺法律只是把下限兜住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感秩序感才是最好的法律。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十五
    近期,丹·布朗的小說最讓我著迷了。
    第一次接觸他的寫風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達·芬奇密碼》,里面的宗教之間的故事和那種神秘感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總是能把小說控制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范圍內,讓你拿起這本書就無法放下,直到得到答案。它里面所描述的宗教建筑與派別都是真實存在、可考的,讓這個本有些夸張的故事情節(jié)顯得有幾分真實感。
    正是他的小說使我迷上了西方最著名的宗教:基督教。神秘的面紗使它更顯得理性而美麗。我現在看得這本《天使與魔鬼》中就有一個小小的片段,他正好解答了我、你、乃至每一個人對宗教的疑問:(純對話)。
    “神父,我可以問一個奇怪的問題嗎?”
    “但愿我能給你個奇怪的答案?!?BR>    “我曾經問過認識的每一個牧師,但是還是不能理解。”
    “是什么困擾你呢?”
    “我不理解無所不能和樂善好施?!?BR>    ……。
    “無所不能和樂善好施簡言之就是上帝是萬能和至善的?!?BR>    “我明白這個概念。只是……這似乎有些矛盾?!?BR>    “是的,這種矛盾是一種痛苦。人類遭受的饑餓,戰(zhàn)爭,疾病……”
    “正是如此!人生總會發(fā)生可怕的事情。人類的悲劇似乎證明上帝不可能即使萬能的,又是至善的。如果他是愛我們的,還有這種力量來改變我們的處境,難道他不該解除我們的痛苦嗎?”
    “他該嗎?”
    “喔……如果上帝愛我們,他就會保護我們,他應該這樣做??伤坪踉跓o所不能時并不予以同情,而在樂善好施時卻又顯得無能為力?!?BR>    “中尉,你有孩子嗎?”
    “沒有,先生?!?BR>    “假如你有個八歲的孩子……你會愛他嗎?”
    “當然!”
    “你會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護他一生免受痛苦折磨嗎?”
    “當然!”
    “那你會讓他玩滑板嗎?”
    “是啊,我認為……當然,我會讓他玩滑板,但我會叫他小心一點?!?BR>    “所以說,作為孩子的父親,你會給他一些基本的忠告,然后放手讓他體會失敗的教訓?”
    “我不該跟在他后面,對他嬌生慣養(yǎng),你是這個意思吧?!?BR>    “但是如果他摔倒了,跌破膝蓋怎么辦?”
    “他會自己學著變得更小心一些?!?BR>    “所以盡管你有能力去保護你的孩子不讓他受傷,但你還是選擇了通過讓他自己接受教訓來表達你對他的`愛?”
    “當然!痛苦是一種成長的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學習?!?BR>    “正是如此?!?BR>    丹·布朗就是這樣,他在講述這個小說時,又回答了我們對宗教的一些疑問;而這一段簡單明了的對話,正解答了我的疑惑。所以,每當我祈禱后卻依舊遇到麻煩時,我回想,這一定是上帝在提醒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他在教會我如何成長。
    在玉樹地震后,我看過一家報道,說玉樹人民在遭遇地震后并沒有表現出汶川人民表現出的絕望,他們都在念經文,為死者超度靈魂,為生者帶來祝福。
    這就是宗教的力量,盡管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見解,但他們都會跟人們帶來希望和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宗教的來源與意義就是如此。
    我很感謝丹·布朗告訴了我他的秘密,用生動的語言帶給我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信心!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上帝,他不僅是神,更是一種信念:相信自己能創(chuàng)造奇跡!
    數學魔鬼讀后感篇十六
    第410頁,看完了故事,還有《作者后記》和《鳴謝》。合上書本,那種后背生涼的驚悚感久久停留,腦子里還是很多的疑問:真正的連環(huán)殺手到底是“阿爾伯特”還是“弗蘭基”?亦或就是實施者“文森特”?為什么將六條左臂圍成神秘圓圈?低語者的目的是什么?米拉和獲救的第六個女孩桑德拉的經歷是如何的相似,共同指向“弗蘭基”到底有無其人?發(fā)現、啟示、挑逗、煽動和激發(fā)一個人的惡的人有多惡?左胳膊指向什么?“上帝很安靜,魔鬼在呢喃”。
    《魔鬼在呢喃》是意大利作家多納托?卡瑞西的處女座。作者本人學的是法學專業(yè),主修犯罪學和行為學。1999年,作者放棄了法律事業(yè),開始擔任影視編劇。他所創(chuàng)作的《魔鬼在呢喃》一舉成功,風靡全球,被譯成20多種語言,之后他還創(chuàng)作了《消失者》、《迷霧中的女孩》、《迷宮中的男人》等作品。作為曾經的犯罪學和行為學的法律工作者,作者在其犯罪文學作品中使用的案例和研究資料援引自犯罪手冊和司法精神病學手冊以及法醫(yī)文件、fbi的研究和他們數據庫中存放的連環(huán)殺手和暴力犯罪的案例(有些案例真實存在,有些案例還懸而未決,有些案件還在訴訟中),小說中提到的科學探案手段也真實存在,而有關于案件中的“低語者”也是很多惡性案件中的真實存在。我認為該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就基于此人間惡的真實存在吧。
    六條左臂屬于六個女孩,經法醫(yī)鑒定前五個左臂所有者都死亡了,第六條左臂為生存女孩所有。為了營救第六個女孩,擅長尋找失蹤孩子的女警官米拉加入了專案調查隊。為了五個小女孩逝去生命的安息和一個女孩生命的生還營救,這注定是不平凡的案件,然而,隨著殺手精心設計和布局,他所要揭示的不僅僅是眼見的罪惡,掩蓋在道貌岸然的職業(yè)、悄然而逝的時間、富可敵國的浮華、歲月靜好的生活、甚至是善惡較量的戰(zhàn)場下的那些不可見光的超級罪惡,而這一切不是因為惡被揭示,更可怕的是這些惡本就是作惡者的預謀?!吧系鄢聊?,而魔鬼在呢喃。”
    也無法定罪“低語者”所應承擔的罪責和得到應有的懲罰,就如書中將案件懸而未決的關鍵所在寄希望于通靈人,我們也只能將善惡有報的期待寄希望于世間最偉大的“道”。
    案件發(fā)生終究是極端殘酷的,生活卻總是波瀾不驚漣漪不斷的。誰的身邊都不乏“低語者”甚至有時自己也是“低語者”,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神仙一念魔怪,相信善惡終有報吧,上帝不總是沉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