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熱門18篇)

字號:

    方案的實施需要明確的時間表和責任分工。一個完美的方案需要具備明確的目標和實施步驟,以及合理的資源分配。方案的實施和效果需要不斷的監(jiān)測和評估,以做出及時的調(diào)整和改進。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初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初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保┬新冯y,本是樂府雜曲,內(nèi)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提問:這里的行路難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嗎?
    明確:還指人生道路,具體說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負的政治之路不平。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豪邁。
    可是作者最終的選擇是什么?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面對困境,仍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相信未來可以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同樣是寫懷才不遇,鮑照又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二、《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三、讀詩:
    1、學生自讀,結(jié)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寫標題)。
    酌酒躑躅。
    2、請同學們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nèi)容:
    1、讀過詩作后,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
    ——“愁”
    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安能行嘆復坐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愁”的表現(xiàn)是什么?
    “行、坐”“嘆、愁”(外在行動)。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濃重、無可排解)。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lián)系?
    先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聯(lián)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老師介紹),說說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比興,比喻)。
    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個方向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懊敝搁T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4、接下來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嘆復坐愁”是一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自有命,不應(yīng)該自怨自哀,要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實際上,語言中暗含蘊涵著憤懣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5、齊讀后面四句思考詩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書:酌酒,歌《行路難》(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
    詩人趁著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書:愁———無可排解,壓抑郁悶。
    6、接下來愁的矛盾解決了嗎?
    沒有,對,一句“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個反問句,是詩人情感郁結(jié)到了極點?;钪男撵`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頭,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感情沸騰,忍無可忍。
    7、最后一句,吞聲躑躅不敢言。急轉(zhuǎn)直下,隱忍吞聲。
    不敢言:無可奈何,詩人精神上極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負重。為什么不敢說呢?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到了他是寒士,門第等級決定仕途,縱使才高八斗,滿腔報國熱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隱忍吞聲。
    8、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自我寬慰——憤懣不平——無奈壓抑。
    詩人開始平靜的表達了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用比興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中仍然憤懣不平,此時呢情感爆發(fā)到極點,但又急轉(zhuǎn)直下,隱忍吞聲。
    9、師問:結(jié)合剛才的分析,那么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達了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小結(jié):
    學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個人命運和所處時代是息息相關(guān)的,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jīng)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xiàn)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板書設(shè)計:擬行路難。
    鮑照。
    才子寒士。
    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愁苦。
    平靜壓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二
    1、能正確拼讀音節(jié),讀拼音寫出漢字。
    2、能區(qū)別同音字、形近字,并組成詞語。
    3、根據(jù)例句把句子寫具體,會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
    4、能看圖把每幅圖意補寫完整。
    重點:
    音近字、形近字的比較練習,懂得如何把句子寫具體以及怎樣修改錯句。
    難點:
    修改錯句和看圖補寫句子。
    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1、能正確拼讀音節(jié),讀拼音寫出漢字。
    2、能區(qū)別同音字、形近字,并組成詞語。
    3、根據(jù)例句把句子寫具體。
    1、自己拼讀音節(jié),指名拼,評議正音。
    2、填寫,
    3、指名板書,校對。
    4、同桌批改。
    1、自由說說每組兩個字在音形義上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或相近。
    2、給每個字口頭組詞。
    3、劃去不能搭配的字。
    4、校對。
    1、自己比較每組字的相同點、不同點。
    2、反饋,得出結(jié)論:
    下面一行字是上面一行字加偏旁而來的,說說這個偏旁與字的意思有什么聯(lián)系?
    3、口頭組詞。
    4、書面完成,同桌交換批改。
    1、讀例句,比較句子,你認為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里?具體在哪里?。
    2、指名說,
    3、口頭填空,自由說——指名說,評議。
    4、書面完成。
    5、小結(jié):我們把句子寫具體可以在“什么”的前面加上“怎么樣”的詞語。
    作業(yè)1——4。
    第二教時。
    課時目標:
    1、會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
    2、能看圖把每幅圖意補寫完整。
    聽寫本單元詞語。
    1、讀第一句,理解題意。
    明白每一行都是按字——詞——句的順序排列的。
    2、學習第一句。
    a、讀一讀。
    b、說說“明亮”是有哪幾個字組成的,“明亮”是什么意思?它在句子中說明什么?
    c、抄寫第一句。
    3、按學習第一句的方法學習二、三句。
    1、讀三句話,想想錯在哪里。
    2、指名說,錯在哪里,為什么是錯的,正確的應(yīng)該怎么說?
    3、反饋:
    第一句:把“春天”改成“夏天”,或把“荷花”改成“桃花”
    第二句:刪去“和白楊樹”,在“梨樹”前加個“和”
    第三句:刪去“月亮和”
    4、書面完成。
    1、讀題,了解題意,明確要求。
    2、仔細看圖,看懂圖意。
    3、想想每句話應(yīng)補寫什么,才能連成一段完整的話。
    4、補寫。
    地方飛過海釀母菌,沒,那么點忐忑后飛過海發(fā)揮。
    5、交流反饋。
    作業(yè)本作業(yè)5——7。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三
    學習目標:
    1、了解三首詩詞的作者生平及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
    2、品味字句,研讀賞析,領(lǐng)會詩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及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學習重點:
    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yǎng)。
    預(yù)習導學: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暫()。
    2、作者鏈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集有《劉賓客集》。
    3、背景鏈接。
    (1)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2)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4、文體常識。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體裁之完整,技巧之純熟,風格之遒勁,境界之高遠,都達到了完美與輝煌,堪稱中國傳統(tǒng)詩歌之集大成者。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聲”(燕樂)而創(chuàng)作的歌詞,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脫離按曲拍填詞的束縛,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詩的形式流傳至今。
    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賞析。
    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詩歌主旨。
    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lián)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xiàn)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3、頸聯(lián)寫的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4、結(jié)合詩題,說說尾聯(lián)的用意。
    5、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愛國詩詞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宋陸游《金錯刀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明于謙《立春日感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曹植《白馬篇》)。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四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三首詩詞,把握詩歌內(nèi)容。
    2.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詩歌意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三首詩詞,把握詩歌內(nèi)容。
    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情境導入】。
    同學們,說起唐詩,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尋李白》中這樣贊嘆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蓖瑢W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名篇《行路難(其一)》,一同輕叩浪漫詩仙那扇獨特的心扉。
    【新課解讀】。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
    (1)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學生劃出朗讀節(jié)奏,注意朗讀語氣、語調(diào)及重音。學生自由誦讀,全體同學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詩歌。
    2.結(jié)合課下注釋,同桌互譯詩句的大意。
    明確:金樽裝著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錢,玉盤盛著的美味佳肴價值萬錢。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劍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黃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滿了山嶺。
    空閑時在碧綠的溪水中釣魚,忽然又夢見乘舟從日邊經(jīng)過。
    行路難啊,行路難!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機會乘長風破萬里浪,堅決掛上高帆渡過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讀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不能飲,“玉盤珍羞”不能食?
    明確: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shè)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詩人悲憤、憂郁。
    2.詩中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情感?
    學生討論,明確:“?!薄巴丁薄鞍巍薄邦櫋彼膫€前后連續(xù)的動作,反映了李白內(nèi)心的極度抑郁苦悶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呢?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在詩中不是寫實。這兩句詩是承上句而來的。當時作者的心情非常苦悶抑郁,自己受詔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漸現(xiàn)生機之時,卻不能被皇帝繼續(xù)任用,被賜金放還,遭受打擊之大,無以復加。他感到這處境猶如想渡黃河卻被冰塞滿,無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無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滿山”有其象征意義,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萬分。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5.詩歌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
    討論歸納: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礙重重,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xiàn)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音。
    6.這首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借這首詩歌來表現(xiàn)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淵明的《飲酒》詩序中說:“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倍畎走@首《行路難》卻寫了對酒停杯的情境。一個是“既飲”之作,一個是“未飲”之歌,試比較兩首詩抒發(fā)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討論并歸納:《飲酒》抒寫歸隱田園、遠離世俗的寧靜安詳、閑適自得的心境;《行路難》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這兩位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不同,除了他們身世、追求不同外,還有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問題。陶淵明身處的時代,社會動蕩,民不聊生,雖有濟世情懷卻不能施展;李白身處大唐盛世,社會相對穩(wěn)定,學子人人自奮,期望為國為民有所作為,故仍存積極進取之心。
    四、本詩小結(jié)。
    今天的學習讓我們看到一個從憤懣中掙脫,洋溢著自信風采的李白。詩人用浪漫的筆法、跳動的韻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請記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其實,行路雖難,只要我們努力了,就會取得成功。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五
    對這節(jié)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在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開門見山,沒有過多拖沓,直奔主題。由唐詩談到李白,再由李白談到他嗜酒過渡到面對美酒佳肴難以下咽,在此基礎(chǔ)上走入課文探尋原因。由此插入學案中的環(huán)節(jié)一復習李白的相關(guān)知識。
    在“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環(huán)節(jié)遵循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運用個人讀、齊讀、范讀、跟讀、默讀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誦讀去走進文本、理解詩意。我認為只要讓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上書聲瑯瑯,這樣才能使古詩文的理解更加方便。在感知內(nèi)容時,我通過適時地展示背景,增強學生們對于詩的了解,使得他們慢慢向詩境靠攏。
    在“賞析事情”的環(huán)節(jié),回歸到“難”的主線,李白為什么會感到難?聯(lián)系詩歌學生進行解答。這條路如此之難,是一條什么之路,面對這條路,李白是如何做的?自然而然導入詩歌的感情,從而上升到對李白的理解上。最后讓學生在課外的詩詞拓展方面有所收獲!
    當然本節(jié)課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只是讓學生讀了,對學生讀的怎么樣沒有進行評價,學生的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進行示范,學生感情把握不夠。
    其次,時間把握不夠。整堂課節(jié)奏比較快,一直在講,但是到下課還有一點沒講完,使文章失色不少。
    再次,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都不主動回答問題,知道還是不知道都沒有反應(yīng),這可能和老師的鼓勵不夠。
    雖然課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是在教學的路上我還有很多不足,希望我也能學習李白的這種精神——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六
    1、了解三首詩詞的作者生平及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
    2、品味字句,研讀賞析,領(lǐng)會詩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及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yǎng)。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暫()。
    2、作者鏈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集有《劉賓客集》。
    3、背景鏈接。
    (1)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2)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BR>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4、文體常識。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體裁之完整,技巧之純熟,風格之遒勁,境界之高遠,都達到了完美與輝煌,堪稱中國傳統(tǒng)詩歌之集大成者。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聲”(燕樂)而創(chuàng)作的歌詞,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脫離按曲拍填詞的束縛,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詩的形式流傳至今。
    學習《行路難》。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賞析。
    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詩歌主旨。
    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lián)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xiàn)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3、頸聯(lián)寫的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4、結(jié)合詩題,說說尾聯(lián)的用意。
    5、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愛國詩詞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宋陸游《金錯刀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明于謙《立春日感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曹植《白馬篇》。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七
    人教社第七冊第七單元《烏塔》一課,講述的是德國一位14歲的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漫游歐洲的事,全文敘述的事情具體清楚,揭示的主題耐人尋味。根據(jù)教材編排和訓練重點,本單元著重進行“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的訓練,在教學《白楊》、《桃花心木》兩篇精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作為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讀、自悟。對此,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1)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發(fā)熱愛生活的情感;(2)通讀全文,通過辯論的形式,提出自己閱讀的見解和看法,提高個人的認識。
    本文用時一課時,以下是教學思路。
    對于略讀課文,我們向來強調(diào)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同時承擔起進一步進行單元組訓練的任務(wù)。因此,首先必須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總體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一過程是學生自由地讀書,讀前提出要求,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是:(1)認真讀原文,把原文讀通順,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難的地方再多讀幾遍,并嘗試著自己解決。(2)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課文的條理。自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為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打好基礎(chǔ)。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chǔ)上,學生就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時,教師可以拋出問題:讓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獨自出行,好不好?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發(fā)了學生的辯論,為領(lǐng)會內(nèi)容提高認識做了準備。
    學生的思想中無形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很好。對于這兩種觀點,教師不要急于解答,做出評價,可以要求學生再次認真閱讀課文,到文中找出根據(jù)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大膽發(fā)言,說出看法。
    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一場辯論會,把持有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分成正反雙方,通過辯論來引導他們提高認識。正方觀點鮮明簡練,認為獨自出行能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增長見識;反方則擔心獨自出行的安全、經(jīng)濟負擔等問題。當雙方爭執(zhí)不下,教師應(yīng)注意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要引導辯論的雙方從課文中找出依據(jù)反駁對方。正方同學找出的重點語句,足以解決反方同學的擔心,請看:
    (1)反方觀點:“小孩一個人出行多不安全呀!”——正方反駁:“烏塔說她在家就設(shè)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然后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2)反方觀點:“一個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錢嗎?小學生還沒有經(jīng)濟收入,不必急著外出?!薄椒瘩g:烏塔“因為年紀小,可以享受優(yōu)惠,買一張全歐洲旅行聯(lián)票,不到400馬克?!痹僬f,還可以勤工儉學,烏塔“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兒童玩。”
    (3)反方觀點:“小孩子一個人外出,沒有大人指導,會增長見識嗎?”——正方反駁:烏塔“為這次旅行準備了整整3年,讀了很多有關(guān)這些國家的書籍”,烏塔“拿出一摞書,全是歐洲各國的旅游指南”,“對照著看,就像老師帶我玩一樣。”
    (4)反方觀點:“獨自外出,怎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呢?”——正方反駁:烏塔帶了鬧鐘,“一陣‘丁零丁零’的鬧鐘聲驚醒了”,還懂得“從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礦泉水裝進背包?!?BR>    經(jīng)過一番辯論,原先持反方觀點的同學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擔心全是多余的,烏塔已經(jīng)用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告訴了我們,小孩子獨自出行不再是遙遠的夢。在這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辯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發(fā)表閱讀見解的過程,當然,學生所發(fā)表的見解也并非孤立地隨意的說,而是密切聯(lián)系課文,探究課文的過程,不僅深入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而且扎實訓練了本單元的知識點,形式新穎活潑,探討有實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必須要樹立明確的觀念,要學生學習烏塔的獨立自主的精神,教師必須從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做起,從大膽發(fā)表獨立的見解入手。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應(yīng)充分肯定,只要能說出自己的見解,都予以鼓勵贊揚,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又有利于保護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養(yǎng)成勇于發(fā)表獨立見解的習慣。
    激烈的辯論可以提高學生思想上的認識,但這辯論也需要老師的指導??偨Y(jié)全文時,著重點撥烏塔說的兩句話:
    (1)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讓他們單獨出門?(烏塔對中國家長把孩子“關(guān)”在身邊的做法提出質(zhì)疑,認為只有一個孩子多投入到社會中去,才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而家長應(yīng)該積極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這樣的條件,否則,都不能真正體現(xiàn)長輩對孩子的愛。)。
    (2)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電視和書本提供的世界畢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烏塔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的好處,給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總結(jié)提升時,需要注意的是,鑒于中國和德國國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學生一定要像烏塔一樣獨自外出,而應(yīng)該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嘗試著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當你具備了一定的基礎(chǔ)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難的事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yīng)是語文實踐”??梢哉f,《烏塔》一課的主旨和《語文課程標準》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對此,我們不妨課外組織“讓孩子獨自出行——學烏塔,家鄉(xiāng)尋春記”的活動,活動的范圍先確定在“家鄉(xiāng)”這一小范圍,可以聘請家長、老師同時參加,以小組的形式,嘗試自行設(shè)計外出線路,自行安排外出設(shè)備,自行準備外出經(jīng)費,設(shè)身處地地體驗烏塔的感受?;顒咏Y(jié)束召開一次座談會,總結(jié)活動的心得,并指導完成一次實踐性習作。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語感的培養(yǎng)和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學習。
    教學方法:情景導入法、誦讀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對聯(lián):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學生:李白。
    教師:(出示李白畫像)沒錯,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今天讓我們帶著對李白的了解再次走進詩仙李白,一起來學習他的《行路難》。
    天寶元年,42歲的詩人經(jīng)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供奉翰林。詩人以為可以施展自己的經(jīng)國濟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業(yè)。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種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無法見容于近宦權(quán)臣。因此,李白逗留宮中將近兩年,一直沒有得到正式官職,最后竟被玄宗找了個借口發(fā)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yè)追求化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敗。這首詩是《行路難》三首的第一首,是詩人退出朝廷之后、離開長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體感知。
    (一)讀一讀。
    1、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注意讀準個別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滄等字并以課件的形式顯示標注拼音。)。
    2、教師范讀。
    3、學生朗讀。(要求讀準、讀順、讀熟)。
    4、個別學生朗讀。
    5、以小組活動形式,爭取短時間內(nèi)能背誦,小組派代表試著背誦。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極言宴飲的豐富、奢華。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韓晉明好酒縱誕,招飲賓客,一席之費,動至萬錢,猶恨儉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開雙箸,猛地騰身而起,拔出寒光閃閃的長劍,前后左右,茫然回顧,內(nèi)心無限的寂寥、悵惘——“舉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現(xiàn)的是一派艱險可怖的景象。開元十八年,詩人抱著“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觀國風”,可是得到的卻是“冷落金張館,苦雨終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鮑照《舞鶴賦》中“冰塞長川,雪滿群山”正是李白這兩句詩點化脫胎的所在。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兩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呂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渭水之濱垂釣。
    伊尹受命于商湯之前,夢見乘舟過日月旁邊。
    呂尚和伊尹都是詩人的自況。詩人夢寐以求的就是象兩位先賢那樣,受命輔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濟世拯物的事業(yè)。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詩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壓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閘,一發(fā)而為“行路難”的連聲浩嘆。詩人大聲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達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寫到緊要之處,詩句突然由七言轉(zhuǎn)為三言,一語重出,反復詠嘆,節(jié)奏急切,適應(yīng)詩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個豁然開朗的視野。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用典:南朝名將宗愨的典故,《宋書》記載:宗愨少時,叔父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后人用乘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
    三、重點賞析。
    【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二)古人飲酒時,常舞劍以助酒興。在這里也是舞劍助酒興嗎?
    【引導明確】不是,在這里舞劍有激憤的味道。
    (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怎么理解這句話?詩人想做什么呢?
    【引導明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讓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呢?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進行說明。
    (五)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的最后一句齊讀一下。
    【教師總結(jié)】這句詩中,我們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xiàn)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以及對理想執(zhí)著的追求。
    四、總結(jié)。
    這首詩為古風,巧用典故,夸張的描寫,象征的運用,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全詩基調(diào)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學生再次讀這首詩歌,背誦。
    五、作業(yè)。
    比較閱讀李白的《將進酒》。
    完成課后習題。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九
    1、讀背積累。
    2、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
    3、介紹少兒節(jié)目。
    4、寫寫自己的小發(fā)明。
    4課時。
    1、讀讀背背。
    2、獨立閱讀。
    一、學習讀讀背背部分。
    1、簡介作者,納蘭性德是清朝著名的詞人,他的小令尤佳,格調(diào)韻遠。
    2、自由讀,把這首詞讀熟。
    3、理解詞意。
    榆關(guān):山海關(guān)。
    那畔:那邊,指山海關(guān)外。
    4、再讀,想象詞描繪的畫面。
    5、學習欣賞這首詞。
    (1)介紹:康熙二十一年,納蘭性德隨康熙皇帝到關(guān)外,這首詞可能是此行途中所作。
    (2)找找哪些地方分別寫所經(jīng),所見,所聞,所想?
    (3)作者揮毫寫詞的時候,在千帳燈火,風雪交加的深夜。所以起筆先寫白天登山涉水,夜來設(shè)帳宿營的行蹤,后寫風雪聒耳,欲夢不成、思鄉(xiāng)情切的心理活動、寫景抒情巧妙融為一體,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
    (4)詞的大概內(nèi)容。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關(guān)那邊進發(fā)。夜深人靜時唯見千百帳蓬點點燈火。
    風雪交加,長夜難熬,風雪之中不時傳來更鼓聲。這風聲、更鼓聲打破思鄉(xiāng)之夢聒得人難以成眠。故鄉(xiāng)那寧靜的夜晚是聽不到這種聲音的啊!
    6、指導朗讀,背誦。
    二、閱讀短文。
    1、自由讀短文,不懂的詞句劃上記號,想想讀懂了些什么?
    2、檢查自學。
    (1)讀懂了內(nèi)容。
    (2)弄不懂的詞句。
    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回答相機弄懂文中的詞句。鼓勵學生、辭典。
    3、引導學生弄懂短文第2題。
    (1)自由讀并思考。
    (2)討論交流。
    作者由貝殼感悟到人生的意義:生命是短暫而渺小的,但人生應(yīng)該更加一絲不茍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他人留下些令人珍惜值得玩味的有價值的東西。
    (3)引導理解: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這句話中,固執(zhí)是說當一個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時,他肯定是經(jīng)過了一番不懈的努力。自強不息,矢志不渝,這是固執(zhí)的含義。簡單是說真正的人生其實都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
    4、指導感情朗讀課文。
    5、小結(jié):人生應(yīng)該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應(yīng)該給他人一些值得珍惜的東西,這是作者在觀察一枚貝殼時所感悟的。我們應(yīng)當從中受到啟發(fā)。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
    1、以家鄉(xiāng)景物為內(nèi)容進行口語交際,要講清景物的特點,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2、寫出家鄉(xiāng)景物的特點,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3、能自己發(fā)現(xiàn)一些詞語的特點,積累由意思相反的單音節(jié)詞組成的詞語。
    4、積累量詞和成語。會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5、學習在閱讀中積累語言,隨時記錄。
    1、搜集家鄉(xiāng)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寫大自然美麗景色的文章。
    3、詞語卡片。
    4課時。
    口語交際:學生在學習《珍珠泉》一課時,已經(jīng)布置關(guān)注家鄉(xiāng)景物。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到名勝古跡,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來說。教學可從本組幾篇課文導入,由課文中的荷花、珍珠泉、燕子等,想想家鄉(xiāng)的植物、動物、風景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把自己觀察和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美和可愛之處表達出來。
    習作:這次習作安排的是寫家鄉(xiāng)景物,教學時可以結(jié)合口語交際進行。在口語交際的基礎(chǔ)上,開拓學生思路,寫出家鄉(xiāng)的景物及感受。如果學生想寫其他地方的景物也可以。學生寫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展開想象,注意學習本組課文的表達方法。在學生初步完成習作后,進行交流和講評。教師先提出習作標準:能寫出景物的特點;按一定順序?qū)懬宄?;表達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有豐富的想象。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交流,選出寫得好的習作,并說出習作好在哪里。最后在全班交流。選取好的以及有特點的習作做講評。在全班講評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也可以小組交流提出修改意見,最后謄寫清楚。
    我的發(fā)現(xiàn):這部分安排的內(nèi)容是關(guān)于反義詞的練習。每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反的單音節(jié)詞組成。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發(fā)現(xiàn)情況,有針對性地點撥,從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激發(fā)學習興趣。
    本次寬帶網(wǎng)有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提示了作家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是怎樣描寫的;第二自然段提出此次寬帶網(wǎng)的學習要求。目的是引導學生關(guān)注大自然景物,擴展對大自然景物的觀察視野范圍,同時學習作家的敏銳細致的觀察和描寫方法,積累更多的精彩的描寫片段。引起學生注意和興趣后,再把寬帶網(wǎng)中的描寫讀一讀,背一背,體會其妙處,教師稍做點撥。最后引導學生讀課外書,把描寫的大自然片段隨時摘記下來。教師組織學生做定期的交流。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同學們,我門祖國歷來以風景優(yōu)美著稱,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騰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著無數(shù)的中外游客。我們的家鄉(xiāng)在祖國版圖上,雖然只占一點點地方,但是也有許多迷人的地方。讓我們互相交流,共同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吧! 聽老師介紹,回憶去過的地方,想象風景的美好。
    提出要求:
    1、講清你介紹的這處風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點,要表達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如有小朋友提問,應(yīng)耐心解答他們的提問。
    2、認真聽別人講,可以補充,可以提問題。
    明確說與聽的要求,為口語交際做準備。
    交流評議
    1、相機指導。
    2、布置在生活中交際:請父母或其他長輩介紹一處家鄉(xiāng)景物。
    1、小組同學互相介紹,并評出介紹得最清楚最動人的同學。
    2、全班交流,其他人點評或提問。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激發(fā)興趣
    導入主題
    1、談話:同學們,通過你們的介紹,我發(fā)現(xiàn),你們的家鄉(xiāng)是個非??蓯鄣牡胤剑∧銈兊慕榻B,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你們的家鄉(xiāng)。要知道,我國多少風景區(qū)在最初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說不定因為你們的介紹,會使你們的家鄉(xiāng)成為著名的風景區(qū)呢!這次習作就請小朋友們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景物。介紹的時候,要注意把景物特點寫清楚,如能寫上自己的想象或關(guān)于家鄉(xiāng)景物美妙的傳說,就更吸引人了!
    2、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全班習作的情況。 構(gòu)思文章,自主習作。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修改習作
    指名讀習作,師生評議:可選2~4篇各具特點的習作,寫得比鉸清楚的,想象較豐富的,并加上傳說的,或者存在帶有共性的缺點。
    范讀優(yōu)秀習作。 個別讀習作,共同評議。評價標誰:語言是否通順明白、是否寫出了景物的特點、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修改習作。
    寬帶網(wǎng)
    鼓勵學生經(jīng)常做摘錄,養(yǎng)成好習慣。
    1、自讀教材中的導語。
    2、讀自己搜集的描寫大自然的文章,勾畫出精彩片斷并抄下來。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我的發(fā)現(xiàn)
    1、出示課本里的詞語。
    2、說一說,還發(fā)現(xiàn)哪些詞有這個特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類似的詞語。
    1、學生自己讀詞語,想想自己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交流:每個詞中兩個字的意懸是相反的。日積月累
    1、我會填
    2、讀讀背背
    1、指名說方法。
    2、指名讀:
    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引導發(fā)現(xiàn):看看每一行成語有什么特點?
    1、自己嘗試填一填。說說是怎樣填的,并說幾句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
    2、自由讀成語,讀準生字的音:
    認讀生字:
    第一行:多用于寫花草樹木的;第二行:寫日月的';第三行:描寫山的。
    多樣讀,熟讀成誦。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一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學習重點:
    學習目標2、3。
    學習難點:
    學習目標2。
    學習方法:
    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體運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朝,不能不說唐詩,說起唐詩,不能不說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jīng)朋友舉薦來到長安,準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復雜心情。
    2、釋題?!靶新冯y”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二、自學指導一。
    誦讀詩歌。
    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讀準下列字的音。
    樽箸塞歧。
    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
    羞直。
    三、自學指導二。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互討論交流。
    請同學們以下面句式為依托。
    我從……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因為……。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边@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lián)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表現(xiàn)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xù)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xiàn)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fā)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xiàn)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總結(jié)全詩。
    師小結(jié):這首詩歌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學指導三,賞讀(詩句賞析)。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表現(xiàn)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4蘊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五、課堂檢測:
    1、生活中難免經(jīng)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2、本詩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3、詩人以“行路難”比喻……。詩中具體體現(xiàn)“行路難”(照應(yīng)題目)的詩句:……。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六、自我小結(jié)本節(jié)課的收獲:
    這節(jié)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是.......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業(yè)。
    1、正確默寫古詩。
    板書。
    歡樂希望自信苦悶失望。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二
    《行路難》是唐代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艱難險阻之后的感慨。全詩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高昂的氣勢,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成為后人廣為稱頌的千古名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學過程。
    1.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fā)設(shè)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guān)?你能談?wù)勊挠嘘P(guān)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guān)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fā)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yōu)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diào)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yīng)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nèi)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jié)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jié)論。)。
    3.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nèi)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nèi)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nèi)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面對現(xiàn)實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5)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yīng)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jīng)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tǒng)治者重用,建立偉業(yè)的愿望。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寫出了詩人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的復雜心理。
    (5)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xiàn)?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diào)應(yīng)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xiàn)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
    (2)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有感情朗讀。
    五.課堂小結(jié)。
    這首詩我們要注意一句警句、兩個比喻、三處用典、四句短句。
    詩人以行路難來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運用了“黃河”“太行山”“滄?!边@些壯美的意象,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
    六.作業(yè)。
    七.板書設(shè)計。
    行路難。
    賞析情感誦讀。
    停、投、拔、顧憂郁悲憤低沉失落。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矛盾痛苦憂傷彷徨。
    兩典故不甘消沉昂揚憧憬。
    三字短句進退失據(jù)短促埋怨。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豪邁高亢自信。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三
    1.反復誦讀,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學習目標2、3。
    學習目標2。
    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體。
    一課時。
    提起唐朝,不能不說唐詩,說起唐詩,不能不說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jīng)朋友舉薦來到長安,準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復雜心情。
    2、釋題?!靶新冯y”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誦讀詩歌。
    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讀準下列字的音。
    樽箸塞歧。
    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
    羞直。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互討論交流。
    請同學們以下面句式為依托。
    我從……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因為……。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lián)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表現(xiàn)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xù)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nèi)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xiàn)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fā)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边@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xiàn)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總結(jié)全詩。
    師小結(jié):這首詩歌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表現(xiàn)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4蘊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1、生活中難免經(jīng)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2、本詩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節(jié)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是.......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1、正確默寫古詩。
    板書。
    歡樂希望自信苦悶失望。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四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初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初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本是樂府雜曲,內(nèi)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提問:這里的行路難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嗎?
    明確:還指人生道路,具體說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負的政治之路不平。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豪邁。
    可是作者最終的選擇是什么?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面對困境,仍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相信未來可以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同樣是寫懷才不遇,鮑照又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二、《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三、讀詩:
    1、學生自讀,結(jié)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寫標題)。
    酌酒躑躅。
    2、請同學們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nèi)容:
    1、讀過詩作后,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
    ——“愁”
    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安能行嘆復坐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愁”的表現(xiàn)是什么?
    “行、坐”“嘆、愁”(外在行動)。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濃重、無可排解)。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lián)系?
    先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聯(lián)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老師介紹),說說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比興,比喻)。
    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個方向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4、接下來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嘆復坐愁”是一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自有命,不應(yīng)該自怨自哀,要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實際上,語言中暗含蘊涵著憤懣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5、齊讀后面四句思考詩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書:酌酒,歌《行路難》(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
    詩人趁著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書:愁———無可排解,壓抑郁悶。
    6、接下來愁的矛盾解決了嗎?
    沒有,對,一句“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個反問句,是詩人情感郁結(jié)到了極點。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頭,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感情沸騰,忍無可忍。
    7、最后一句,吞聲躑躅不敢言。急轉(zhuǎn)直下,隱忍吞聲。
    不敢言:無可奈何,詩人精神上極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負重。為什么不敢說呢?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到了他是寒士,門第等級決定仕途,縱使才高八斗,滿腔報國熱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隱忍吞聲。
    8、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自我寬慰——憤懣不平——無奈壓抑。
    詩人開始平靜的表達了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用比興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中仍然憤懣不平,此時呢情感爆發(fā)到極點,但又急轉(zhuǎn)直下,隱忍吞聲。
    9、師問:結(jié)合剛才的分析,那么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達了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小結(jié):
    學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個人命運和所處時代是息息相關(guān)的,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jīng)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xiàn)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鮑照。
    才子寒士。
    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愁苦。
    平靜壓抑———。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五
    【課題】:【本學期總第課時】。
    【課題】:積累運用一2。
    【課型】:復習積累。
    【主備人】:杜建民。
    1.通過查閱家鄉(xiāng)的風景或名勝的有關(guān)資料,培養(yǎng)查閱資料的能力。
    2.在做小道有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和組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說話順序、說出事物特點的能力。
    【重難點關(guān)鍵】:
    重點:培養(yǎng)學生說話按順序、說出特點的能力。
    難道:培養(yǎng)查閱資料的能力。
    關(guān)鍵: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具準備】:
    圖片投影儀。
    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guān)家鄉(xiāng)風景、名勝的資料。
    小組交流,豐富學會上讀家鄉(xiāng)的了解,為學會上的口語交流做鋪墊。
    1.我們家鄉(xiāng)有不少優(yōu)美的風景、名勝,我們能給前來參觀的游客當一回導游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做小小導游員,向游人們介紹家鄉(xiāng)的風景和名勝。
    2.怎樣才能當好這個導游員呢?讀讀要求,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投影出示這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3.交流,弄清楚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1)大大方方,用普通話;-。
    (2)按照游覽的順序,把風景或名勝講清楚,講出特點。
    (3)講出感情。
    (4)耐心解答聽著的問題。
    1.小組內(nèi)介紹:向友人介紹家鄉(xiāng)的什么風景、名勝。注意說出名勝的特點,可以把你搜集的有關(guān)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2.全班交流:推薦一到兩名同學當小導游。全班同學當游客。
    3.情景模擬: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景點,選擇喜歡的導游員,組成旅游團,進行“游覽”。
    【教學反思】:
    【課型】:復習積累。
    【主備人】:杜建民。
    1.通過查閱家鄉(xiāng)的風景或名勝的有關(guān)資料,培養(yǎng)查閱資料的能力。
    2.在做小道有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和組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說話順序、說出事物特點的能力。
    【重難點關(guān)鍵】:
    重點:培養(yǎng)學生說話按順序、說出特點的能力。
    難道:培養(yǎng)查閱資料的能力。
    關(guān)鍵: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具準備】:
    圖片投影儀。
    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guān)家鄉(xiāng)風景、名勝的資料。
    小組交流,豐富學會上讀家鄉(xiāng)的了解,為學會上的口語交流做鋪墊。
    1.我們家鄉(xiāng)有不少優(yōu)美的風景、名勝,我們能給前來參觀的游客當一回導游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做小小導游員,向游人們介紹家鄉(xiāng)的風景和名勝。
    2.怎樣才能當好這個導游員呢?讀讀要求,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投影出示這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3.交流,弄清楚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1)大大方方,用普通話;-。
    (2)按照游覽的順序,把風景或名勝講清楚,講出特點。
    (3)講出感情。
    (4)耐心解答聽著的問題。
    1.小組內(nèi)介紹:向友人介紹家鄉(xiāng)的什么風景、名勝。注意說出名勝的特點,可以把你搜集的有關(guān)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2.全班交流:推薦一到兩名同學當小導游。全班同學當游客。
    3.情景模擬: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景點,選擇喜歡的導游員,組成旅游團,進行“游覽”。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六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1.重點:詩歌情景關(guān)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一、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文題解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diào),創(chuàng)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頌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1.播放伴奏,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
    四、詩歌鑒賞。
    1.師問: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師問: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3.師問: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師問: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jié),詩人對那驅(qū)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5.師問:詩人為什么是無奈和痛苦的?
    明確:結(jié)合作者情況和時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況:;。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五、總結(jié)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七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文,應(yīng)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比绾文茉谖难越虒W中更好貫徹新課標?我嘗試通過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方法的引導,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與“詩仙”李白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本堂課的設(shè)計從“詩緣情發(fā)”開始,詩歌教學一般情況下,應(yīng)該抓住情感這樣一個關(guān)鍵點。尤其是李白的詩歌,作為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更是感情飽滿激越?!缎新冯y》這首詩,是李白遭受饞毀初離長安南下時所寫,詩中主要表達出了作者李白慨嘆世路艱難,以及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的自信胸懷。對這首詩教學,其指導思想是,根據(jù)詩歌教學的特點,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詩,通過“解讀——品讀——悟讀”詩歌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置,在讀中展開對該詩的探討﹑分析﹑理解;教學理念是教師充分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參與到課堂中去,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從而達到對《行路難》這首詩的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內(nèi)涵的把握。
    【教學目標】。
    1、能夠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達到熟讀成誦;
    2、通過賞析感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哀而不傷,悲而能壯”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人的懷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熟悉李白嗎?都知道關(guān)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說說嗎?
    預(yù)測回答:從他的詩歌,從他的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愛好嗎?——喝酒!
    李白嗜酒聞名天下,有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為了能喝酒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也要典邊值錢的東西,有詩為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可是,這樣一個酒仙,也有面對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時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尋找答案?。ɡ蠋煱鍟靶新冯y李白”)。
    (二)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請大家大聲朗讀這首詩,看看能否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可能出現(xiàn)需要集體糾正的讀音:太行山、箸、冰塞川3個讀音為什么?)。
    請大家再讀詩歌:
    1.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2.對文中的疑難處做好標記,然后再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學生自由讀,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協(xié)助)。
    大家還有沒有交流以后也沒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難點。
    預(yù)測:1、行路難?樂府古題?
    你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嗎?(用自己的話說說好嗎?)好像有點難度,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歌的寫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幫助我們?(師讀)。
    那你根據(jù)背景現(xiàn)在能說一下了嗎?
    ——就是詩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
    (三)解讀詩歌,感知“難”點。
    這首詩中有幾個“難”字?請你找出來,用筆畫標注一下。
    預(yù)測學生回答:詩中2個;加上題目中的“難”字,一共3個。
    我從詩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詞語、句子),讀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難”,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把賞析重點放在前三句上面)。
    學生思考,預(yù)測學生回答(各抒己見):
    1、不能吃,是難,一定結(jié)合詩句來說明,一說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訓練品味讀,示范,
    指導)。
    2、過不去河是難,登不上山是難;(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3、等伯樂來發(fā)現(xiàn)自己是難(典故要說明白)(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4、直接感嘆:行路難,是難!歧路,是難!今安在,是難?。ǘ嘤柧毱肺蹲x,示范,指導)。
    5、最后一句的“破”,是難!
    “?!薄巴丁薄鞍巍薄邦櫋薄坝伞薄皩⒌恰?BR>    分析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的關(guān)鍵問題提示:
    歧,選擇多,才難,美酒佳肴,不吃才難,在茫然之下,讓人揪心處還體現(xiàn)在動詞??茫然,不知所措,你有過嗎?此處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以評說。
    這是一條什么路?這么難?——預(yù)測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說他既沒有當官,也無仕途可以走呢?
    看資料(幻燈:公主引薦、供奉韓林、御手調(diào)羹、貴妃捧硯),你得到什么信息?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內(nèi)心呢?依舊不滿面對奢華和高調(diào),卻是內(nèi)心郁悶,為何?他的目標沒有實現(xiàn)——擁有自己政治藍天,他的詩中就用黃河和太行來書寫大志向,少有志向,想著成為帝王之師,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決定了李白44歲的時候——:幻燈:“上書玄宗、賜金放還”
    這首詩就是李白在離開長安的路上所作,可見這一路走來心懷多少難以訴說的“難言之隱”啊!
    讓我們用聲音——朗讀,來體會難以言說的心情吧。
    (這個過程注重,邊賞析,邊引導朗讀,并且多種朗讀形式交替進行)。
    (四)品讀詩歌,賞析“歧”路。
    這條路越來越難行,詩人在詩中用什么詞來形容這條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jié)歸納: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幾條路呢?
    預(yù)測學生回答:學生各抒己見。
    “歧路”還是可以扣住“渡”與“冰塞川”;“登”與“雪滿山”——理想與現(xiàn)實是矛盾的李白想著離開長安。
    總結(jié):
    去——違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違背原則,在詩中有體現(xiàn):哪一句體現(xiàn)想留下,還是對“仕途”寄予希望?——“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典故)。
    去留兩難,內(nèi)心糾結(jié)。
    有時候,“人心的反復抉擇”才是最難啊!
    此時李白的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去時而留,此時的李白真的是——(幻燈:“何處路最難,最難在長安”)。
    把自己當成李白,設(shè)身處地的體會作者的心情,齊讀前四句學生會不由得讀到“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老師打斷,大家不由得就發(fā)出了“行路難”的感慨?。?BR>    看看這一句的標點符號,三個字一句,并且是感嘆號,改成都好不行嗎?你讀讀試一試老師有時候喜歡“弄斧到班門”,我在行路難后面加上一個“啊”字,聽讀,你有何感受?添一添,悟感情。
    學生評價,多人試讀,可以加不同的語氣詞,還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讀(多找?guī)讉€學生,不要解釋,只聽朗讀?。?BR>    (五)悟讀詩歌,共鳴“情”懷。
    總結(jié)過渡:(學生加字讀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讀方式,卻有著同一種的心情,那就是:壯志難酬,彷徨無奈!
    內(nèi)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對生活,對未來徹底絕望了嗎?
    沒有!有詩句為證(齊讀最后兩句)你怎么理解這兩句?
    預(yù)測學生回答:
    ——會有時,小時候理想終究化為現(xiàn)實。
    ——化用詩句(結(jié)合課下注釋)。
    ——不拘與格式,再難也不彎腰。
    ——掛云帆,濟滄海,乘風破浪,前進。
    ——與前文聯(lián)系,要前行,才會難。
    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方案篇十八
    知識:通過朗讀和品味,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力:學習摘抄這種讀書筆記的方法,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情感: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1.讀通課文,從文中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中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作者的感受。
    2.學習品讀和摘抄課文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并積累下來。
    課文掛圖、課件。
    讀中感悟
    讓學生交流課前手機到的關(guān)于黃河的圖片資料和詩歌,從感性上認識黃河,順勢揭題。
    1.自主學習,讀通課文:
    人能夠?qū)W舌根自由練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交流難讀的生字和多音字。
    2.小組幫學,理解生詞。
    3.再讀課文,梳理脈絡(luò):
    (1)整體感知,全班交流,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默讀課文,理出課文脈絡(luò),與同學合作完成表格。
    4.精讀課文,體會感受
    (1)確定作者的寫作重點
    (2)圍繞課后第1題,細讀課文。
    (3)梳理成果,填寫表格。
    5.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和方式精讀課文,強化感受,體會黃河的磅礴氣勢,感受祖國河山帶給人們的美感和啟示。
    2.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下來。
    1、歸類積累詞語
    如:描寫天氣的:
    描寫黃河的:
    描寫山巒的:
    連詞成段,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看誰選用的詞語最多,最恰當。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1.認讀生字:注意“舷、撻、巒、哺”難讀的字音。
    2.練寫生字:注意“眺、魄”等筆畫。
    搜集關(guān)于黃河的詩歌、資料,背一背,記一記。
    板書:
    黃河之水天上來:
    劉家峽:蘭州段、劉家峽
    飛機上:忽明忽暗、縱橫奔馳、長風一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