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的一段時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在撰寫總結(jié)時,可以參考前人的經(jīng)驗,尋找優(yōu)秀的范文進行借鑒。在這里分享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總結(jié)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盱`感。
論語學習筆記篇一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笨鬃痈袊@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夢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么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中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并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jīng)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曾經(jīng)聽我班主任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墒郎喜粫泻蠡谒?,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讓未來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xiàn)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論語學習筆記篇二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欲速則不達”。
說到欲速則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BR> 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里?!鞍职?,吃飯了!”我大叫?!暗纫幌?。”爸爸回答。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說,話語里帶著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領(lǐng)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zhì)量地貪快,會讓你很后悔。因為欲速則不達!
論語學習筆記篇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墩撜Z》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nèi)ジ形蚺c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么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xiàn)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jié)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愈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并充滿了快樂。
論語學習筆記篇四
從前,《論語》對我來說就像站在諾大的圖書館里,在很高很遠的地方有著一種自己總也觸摸不到的,別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面面相覷。帶著小時候在語文課本“日積月累”那一板塊了解到的零星,再次進入孔子的世界。
原來,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紗背后藏住了這世上最簡單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默默訴說著最質(zhì)樸的“大道理”……其實《論語》在告訴我們,這個世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總是會陰晴圓缺。
它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說:“就是要學會像君子那樣的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處在聯(lián)系之中的,每個人都與世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君子就會保護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狀態(tài),保持謙和穩(wěn)定,但不會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閃光點和態(tài)度。就像每個班級里各種各樣的人雖然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都努力著出不一樣的彩,才會有五彩繽紛的情感和感動。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輝,這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習這樣的道吧,和周邊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幾千年的話語,我們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卻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我說:“是啊是啊,語文課上老師才講過關(guān)于‘恕’的故事,原來在今天也可以是改變一生的道啊”。
語文課上老師分享過一個關(guān)于饒恕“敵人”的`故事,女主的經(jīng)歷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懷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話: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可是感覺并不夠解釋“寬恕”,再想想,翻翻書,問問老師……噢,還有另外一種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幫助別人達到他所想的。再看回來,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終原諒了曾經(jīng)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原諒”的人……過程很艱難,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換來的也是自己心靈上的寬慰與寧靜,多么偉大的一場“抗爭”啊??鬃咏虝覀?,有時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就看這個人愿不愿意追尋并實踐。
它還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我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會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遠近,沒有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這就又使我想起,當長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紛擾世俗的時候,孔子卻懷抱不滅的理想,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踏入這人間。有人問長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處嗎?回答當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離,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義的衣袂飄揚在亂世的風里,無論多少風雪,無論多少冷眼,也要遵從內(nèi)心道義的指引,正是這心中的義,讓他成為歷史暗渠中一束驚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義的堅守,才給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與獨到的眼界。也正應了莊子的話:“井魚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睕]錯,君子有了義便更加堅定了通往仁的腳步,才會有其獨立的思考和感悟,這也是道啊。
落到實處的體驗才能是真理的發(fā)源地。
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會是光線奪目的外在才華,而難以窺伺的道德與人格,方才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端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如一片波浪洶涌的汪洋,而我們不過是一鰭鰭小魚,想要乘風破浪談何容易。萬幸,孔子智慧的光輝在遠方指引著我們,他啟示我們:以仁義作尾,以謙遜作鰭,以平等為鱗,定能搏向那裂海颶風,沐浴蔚藍的光明!
論語學習筆記篇五
學而時習之。
學而優(yōu)則仕。
儒學對學習非常重視,《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荀子》則用大段大段的理論去闡述學習的目的、方法、對象,《朱子語類》也有整卷內(nèi)容關(guān)于學習的心態(tài)、內(nèi)容。至于以后的科舉制度,夸張地闡釋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論,如此大張旗鼓地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莫有甚者。
理念反復論證,更多地是作為純粹的知識分子的面目出現(xiàn)在君王、重臣面前,漢代的經(jīng)學、宋代的理學、清代的考據(jù)學、當代的儒哲學,無不是以文化作為重點,無不是以理論發(fā)揚為目的。其原因應還是在于知識的增多以及職業(yè)化,個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要想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擇其一而專。論語讀書筆記學,前提是人的不完善,必要條件是有先知先覺者。要完善自身,必須不斷地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的學習,先生,也就是先于自己而知、悟者,職業(yè)化的先生,就是教師。基于此,師生關(guān)系在儒家體系中成為重要的一環(huán),隆師親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雖有夸大,但對于老師的尊重和敬仰可見一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者也”,其對象自然是學生,那么,傳授些什么呢?籠統(tǒng)地方面是“道”,具體的方面是“德”,傳授的方法通常通過解讀古代的文化典籍入手,這也就是我們可以想象出的私塾學生誦經(jīng)讀書的場面,水平更高的學生,則就典籍中的疑難問題或自身疑問請教于老師,如宋代以來的書院教育。至于學生的年齡和畢業(yè)、文憑等現(xiàn)當代的條條框框,在古代并沒有限定,似乎入仕倒是可以作為一個離開書院的標準。
己揣摩,并提出關(guān)鍵性的問題或一語中的。而習,當作溫習、思考解,如果擴大一些,習還應該包括踐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曾子說,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傳不習乎?”至于之后儒學的“知行”范疇,也該包含著學習這一內(nèi)容??鬃訒r代的學與其之后的學不同,習,自然也不相同。流傳到如今,學習更多地體現(xiàn)在理論知識方面,以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學習的評價標準,考試制度則是這一標尺的具體體現(xiàn),但這一標尺并沒有涉及到做人、做事,也就導致著知與行的分離。
中。儒學與西方哲學各有缺失,但是否會互補?我認為難度很大,畢竟儒學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責任和義務,西方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自由與權(quán)利,大的社會環(huán)境根本不同,除非儒學能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開出個人的自由與權(quán)利,西方能認同儒學的責任與義務。全球化的局面下,興許有可能性,但并不樂觀。
論語學習筆記篇六
更強的社會責任感??鬃诱f:“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老人的情懷,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方向。讓老者心安,社會有更多的溫情;與朋友信,社會又增幾分安定;成為學生們、年輕人的榜樣,使之向仁德靠齊,又會給社會多少動力;活成別人眼中的風景,又給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能自已相信并且告訴自己的學生:“們的社會雖然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生在新中國的我們、長在改革開放的我們,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幸福的人!”;能自己學會感恩,也引領(lǐng)孩子們感恩:“感恩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聽聽孔子的慨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領(lǐng)孩子們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成績,對社會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常懷感恩,內(nèi)心總是喜悅,工作干勁往往十足。讀懂《論語》,社會更和諧,我們更陽光。
《論語》讓我更愛學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庇腥苏f:“歲月像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歲月匆匆,流水無情?!比松喽?,但學海無涯。
老夫子告訴我:可以有事做!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又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好學,用心學,就會“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讓我學海無涯樂為帆,人生的方向更明確,教學的路上更自信。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痹诮虒W的過程中,對學生以德引導,以禮引領(lǐng),而不只是用紀律約束、用懲罰誡勉,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知榮辱,知進退,“有恥且格”。
《論語》教會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響人,用溫和的語言與孩子們溝通,用亦師亦友的心態(tài)與孩子們交往。學生收到了愛,親其師,信其道,學習時信心十足。
《論語》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孝”。過去,我認為給父母拿點錢,送點東西,物質(zhì)上盡量地滿足,就覺得自己已經(jīng)盡到了孝道?!墩撜Z》上怎么說呢?“色難?!薄敖裰⒄撸侵^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盡孝只是能養(yǎng)的話,那和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孝,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給予,體力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們跟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的態(tài)度。
《論語》讓我們學會放下。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無言,四季照常運行,大地無語,百物照常生長。好說不如會說,會說不如不說。身教大于言傳。在校擔心學生學不好,在家擔憂家人事情做不好。事事愛操心,時時愛憂慮??傆X得別人老不讓自己放心。
《論語》讓我學會放下,學會溝通,學會祝福。在子女的引領(lǐng)上,在伴侶的交談中,在學校的管理上,最難的是溝通。讀后有一個想法:過去的所謂的溝通,也許是控制。自己當好“北辰”,學會吸引,眾星“共之”,多好!放下,讓自己省心,給別人溫馨,使社會和諧。
《論語》,陪我聽花開花落;《論語》,伴我品潮去潮來。
論語學習筆記篇七
《論語》,一部中國人的圣經(jīng),一條古老而又永遠不朽的龍脈,一條浸透了中國人血脈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墩撜Z》讓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網(wǎng),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學習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扎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zhuǎn)。后來,我反復回味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沖動,有不經(jīng)過大腦的過濾就忙著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后,我總結(jié)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么樣,我這么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一定要反復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嘗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著成長!
還記得,小學剛畢業(yè),心里還有著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著《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yè)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著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后,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jīng)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fā)著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于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著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圣經(jīng)——《論語》,會讓你的人生更完美.
論語學習筆記篇八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xiāng)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鬃?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筋嵟媪麟x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jīng)”。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墩撜Z》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鬃铀^“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guān)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笨鬃又鲝垺叭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xiàn),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心理的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fā),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于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guān)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于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jīng)常向孔子請教《詩》。有一次,子貢引《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于文學。有一次,子夏引《詩經(jīng)?衛(wèi)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zhuǎn)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么,是不是禮樂的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F(xiàn)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鬃痈矣诔姓J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fā),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學說,后來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正統(tǒng)學說,《論語》就成為儒家學說的主要經(jīng)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到了明清兩朝,規(guī)定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這一來,當時的讀書人都要把《論語》奉為“圣典”,背得滾瓜爛熟。
論語學習筆記篇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tài)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nèi)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皶r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tài)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guān)鍵在于心態(tài),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guān)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lǐng),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yè)要精通,對其他領(lǐng)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jīng)常發(fā)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
論語,就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就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商鞅就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jié)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捍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就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就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就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就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我的態(tài)度之中,優(yōu)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卻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牽強的,就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chǎn)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一
《論語》,一部講大道理的書。又叫人好學的;有教人孝順的;有教人處事的……今天,我就講一則教人學習的'道理。
哀公問:“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夜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哪個才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非常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但是,不幸短命死了。從此,就再也沒聽過好學的學生了。”
其實,在我們班,也有一個“顏回”,他叫徐棟。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徐棟品學兼優(yōu),保護環(huán)境,熱于助人。成績特別好,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從來都不亂扔垃圾;還每天幫老師辦事,從一樓跑到六樓,六樓跑到一樓,這是天天見到的事。
大家都學習徐棟吧!爭當一個顏回吧!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二
孔子乃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只會疑惑而不肯定,所以我們絕不能這樣。孔子也說過,一個人只要學習了,就一定能更上一層樓。如:“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你自己的.學問一定有所長進。
除此之外,孔老先生還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涕;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句話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遵從兄長,言行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你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了《論語》,我深刻地領(lǐng)悟到,要尊敬每一個人,這樣,每一個人才能尊敬你。做人,一定要多學習,多動腦,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三
《論語》一部充滿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貼近我們的生活。每周五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會開展一節(jié)閱讀課,專門講解并誦讀《論語》,一則一則耐心地教我們,告訴我們背后的故事。漸漸的,我們的語文老師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師和孔子一樣因材施教,不因為某某學習不好就對他態(tài)度不好,一視同仁。因為老師我第一次走進《論語》,《論語》從而成了我現(xiàn)在最愛讀的一本書。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仁和禮”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廣博而深刻的內(nèi)涵?!墩撜Z》賦予了“仁”新的內(nèi)涵,但在書中,孔子給“仁”下來太多豐富而又模糊的意義,所以試圖用一兩則語錄來詮釋“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縱觀全書,才能對“仁”有些許皮毛的領(lǐng)悟。
老師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有一次監(jiān)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沒帶表,于是問第一排一個同學:“同學,請問現(xiàn)在幾點了?”同學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說:“好的,謝謝?!备杏X老師對《論語》很感興趣。我們經(jīng)常能看見她在早讀課上和我們一起大聲誦讀《論語》,她對《論語》理解很透徹,總能結(jié)合實際生活解析,讓我們感覺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說的話依然那么和藹可親、那么明晰深刻,給予我們很多啟發(fā)。
老師每上一則就要求背誦,這段時間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對孔子各個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鬃幼鳛閭ゴ蟮慕逃?,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quán)利,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jié)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裝懂導致了多少失誤甚至慘劇。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四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xiāng)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
生活
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筋嵟媪麟x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jīng)”。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墩撜Z》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guān)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
愛
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笨鬃又鲝垺叭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
什么
呢? 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
學習
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xiàn),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心理的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fā),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于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guān)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于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jīng)常向孔子請教《詩》。有一次,子貢引《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鬃勇犃烁吲d地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于文學。有一次,子夏引《詩經(jīng)·衛(wèi)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zhuǎn)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么,是不是禮樂的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F(xiàn)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鬃痈矣诔姓J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fā),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
勇氣
,其精神可敬佩!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五
【導語】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弊釉唬骸昂V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論語》是我國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的幾代弟了編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xiàn)了孔子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讓鄰三尺”,這篇文章講的是兩個鄰居從剛開始不肯退讓自家的`院子到后來各退三尺地,從而兩家的房子都合適了并且成為了很好的鄰居和朋友。通過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們要理解、多謙讓對方、多替別人著想,別人快樂的同時也帶給了自己的開心快樂!
《論語》這本書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雖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義,但我想只要多讀幾遍,我會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六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質(zhì)最核心的精神內(nèi)核,也成為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學說博大精深,而作為承載著這種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經(jīng)典《論語》,更是成為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啟蒙書之一?!墩撜Z》文字并不多,整本書文字精簡達練,一些道理初讀起感覺似乎很淺顯,但是隨著讀得深入,不斷地回味,方才覺得并不是那么簡單,在字里行間無疑都透露著圣人的智慧。
或許即使窮盡畢生精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領(lǐng)悟儒學全部的內(nèi)涵,畢竟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耗盡畢生心血的結(jié)晶,面對這種博大與精深,我們會頓時感覺自己有如滄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領(lǐng)會《論語》中博大的智慧。我個人覺得,在當前浮躁和焦慮的社會環(huán)境下,讀《論語》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凈化心靈的修身之旅,讀《論語》也無疑是一次與先圣思想交流與對話的難得機會。
初讀論語之前,了解論語的一些常識相關(guān)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覺得還有必要在讀之前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結(jié)構(gòu)?!墩撜Z》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堯曰篇為止,共凡計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論述的事情各有其側(cè)重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我感覺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讀《論語》的入門篇,主要目的是引導你進入儒學的道德之門,學而篇主要論述的是對儒學基本范疇“為學”、“孝悌”、“仁”、“自省”、“忠”、“義”、“信”等的概括闡述。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圍繞仁、德、孝的主題外,孔子突出對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的憂慮和憤懣,孔子堅持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在面對當時魯國的權(quán)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樂,孔子憤然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僅在言語上而且將他維護周禮付諸于實踐,孔子每次拜謁太廟則必溫恭儉讓,每事問,當有人認為他既然懂禮為何每事都問,孔子則說,這才是禮啊。在對待禮的態(tài)度上,孔子則認為雖然禮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但確實一種內(nèi)在虔誠的表現(xiàn),因而當子貢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或許有人會認為孔子很虛偽,羊也是生命啊。實際上孔子這種做法,體現(xiàn)他對禮的認識,禮應該是內(nèi)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兩者應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與前幾章類似,仍然圍繞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談論利與義的辯證關(guān)系時,往往會引用這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義利觀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義理智性溫仁恭儉讓”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中,孔子對義很看重,當然今人在考察這種義利觀時,顯然顯得更加有彈性了,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提出所謂的“鼓勵人們追求物質(zhì)利益,但反對一切向錢看”。
在第十篇先進篇里,主要談論了孔子諸弟子的行為志向和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在這一篇中,有一章這樣敘述大意是指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顯然在生死問題上是有所回避的,這也是儒學的一貫傳統(tǒng),注重現(xiàn)世,對那些虛妄的來世則不重視。因而孔子這樣回答季路的問題“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這回答十分巧妙,從另一個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達了孔子的生死觀。在這一篇里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描述“嚴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從中我們看出嚴淵應該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之一。盡管,孔子對仁德好學的嚴淵十分欣賞,但孔子也批評嚴回的“亦步亦趨”,不肯輕易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鬃诱J為教學應該相長,學生不應該僅僅是亦步亦趨,應該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嚴淵篇,在這一章孔子集中闡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觀念。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淙纭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鬃有闹械娜视泻芏嘀睾x,在與嚴淵談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復禮是仁;在與仲弓談及仁孔子指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也能達到仁;在與脾氣暴躁的司馬牛談及仁義,孔子又說“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說話慎重也是一種仁;而在與樊遲論及仁時,孔子又說“愛人”、“知人”能夠做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舉直錯諸枉,才能達到仁。顯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記得學而篇的最后一章是這樣一句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在我們當前這個有些浮躁和物欲橫流、同時特別注重人際關(guān)系與人際交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為什么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視,好像所有人對我都很冷淡。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難道人與人的關(guān)系就只能是一種利益關(guān)系?這種困惑困擾了很多人,我也曾受這種困惑困擾。一次偶然,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感覺到一種無言的震撼,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執(zhí)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悶悶不樂,就像雙眼被一片樹葉遮住看不到太陽的光輝那樣。我們在為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我們的時候,我們真得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嗎?佛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無緣無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為。敞開你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霎時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七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墩撜Z》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墩撜Z》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xiàn)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jīng)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八
為政篇雖“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為政也,凡管理、修身、識人、行孝、為學等亦可于其中見道,學者宜合自身以明窺圣人之理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答案顯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謂心之所得?!暗隆弊肿筮厼殡p人,意為行走,右邊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為,這樣心也能有所得(德)。
把德比作北極星,有以下幾點根據(jù)。一是在于北極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樣,對人民具有導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極星是眾星的核心所在,是他們的中心,德亦是為政之核心;三是北極星終年泰然不動,而眾星動之,德也要保持靜安,治國具體的政策、方案等圍繞著德可隨機應變,但不能超乎德之邊際。再把“為政以德”這件事或這個人比作北辰,那眾星就是群眾了,“為政以德”必然光輝照見群星,他們也因此擁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BR>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為先師孔子對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則當順時而次進之,能至何即為何,蓋其相上遠,非我等凡俗易參悟體會也。
“志”金文上為“之”下為“心”,“之”是“足”的變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學,即心向于學(覺),學有見道,是為覺悟。
見道后當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為固守正道,非今之膚淺意也。不惑則心上無或,明萬物當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賦之,天命,是天賦萬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則有天道固萬物之理,又勝于不惑矣?!奥牎狈斌w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邊是德的右邊,是為正直之心。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此為圣人辨識人之三層根據(jù),一層勝于一層也。“視”甲骨文寫法上為“示”下為“目”,意為眼睛看見天地日月星,這是較為概括的象,故而視人之所為善惡較為容易。
“視”外之善惡還不足,還要“觀”內(nèi)心之所由?!坝^”的象形是貓頭鷹,貓頭鷹在晚上視力特別好,觀比視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為細致,或許是觀人心太難,需要從更多更細致的地方去觀。如表面雖行善事,然內(nèi)心本源非善(如為私欲所累),此偽善也。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蓋未能融會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對列祖列宗之靈位,需要虔誠靜安去與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覺,“察”就比“觀”更深入,沉靜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則善不能移,身安樂則善充其體。由此可見,識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難,學者當見善思齊焉見不善而內(nèi)自省,以求盡善。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九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智慧啟發(fā)了幾代人,所以后人稱他為圣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子圣人。
《論語》教會了我如何學習。例如,如果我回顧過去,了解新事物,我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復習舊知識時,我可以有新的經(jīng)驗。新發(fā)現(xiàn)可以當老師。
《論語》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比如人不相信,不知道該怎么辦。大車不行,小車不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不講信用是不可能的。就像大車不行,小車不行。
《論語》還教會了我如何孝順父母,比如:父親在,觀其志;父親沒有,觀其行;三年沒有改變父親的方式,可謂孝順。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活著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死后觀察他。.行為,三年后沒有改變父母的行為,那就是孝道。
如果我下次能再讀這本書,我會更認真,更仔細地閱讀!
論語學習筆記篇二十
《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的關(guān)于孔子的言行、語錄,同時它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xx年?!墩撜Z》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jīng)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墩撜Z》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衷的態(tài)度”。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nèi)寮覍W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zhì)。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zhì)沒有君子高罷了?!墩撜Z》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zhì)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靶∪死劬樱赢敶娲缺囊跃刃∪?。”可見君子的物質(zhì)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鬃由钤趧邮幉话驳拇呵飼r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酥谱约?,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叭收邜廴恕?,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惫粼凇妒袝分姓f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
縱然,《論語》經(jīng)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jīng)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學習筆記篇一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笨鬃痈袊@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夢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么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中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并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jīng)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曾經(jīng)聽我班主任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墒郎喜粫泻蠡谒?,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讓未來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xiàn)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論語學習筆記篇二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欲速則不達”。
說到欲速則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BR> 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里?!鞍职?,吃飯了!”我大叫?!暗纫幌?。”爸爸回答。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說,話語里帶著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領(lǐng)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zhì)量地貪快,會讓你很后悔。因為欲速則不達!
論語學習筆記篇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墩撜Z》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nèi)ジ形蚺c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么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xiàn)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jié)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愈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并充滿了快樂。
論語學習筆記篇四
從前,《論語》對我來說就像站在諾大的圖書館里,在很高很遠的地方有著一種自己總也觸摸不到的,別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面面相覷。帶著小時候在語文課本“日積月累”那一板塊了解到的零星,再次進入孔子的世界。
原來,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紗背后藏住了這世上最簡單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默默訴說著最質(zhì)樸的“大道理”……其實《論語》在告訴我們,這個世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總是會陰晴圓缺。
它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說:“就是要學會像君子那樣的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處在聯(lián)系之中的,每個人都與世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君子就會保護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狀態(tài),保持謙和穩(wěn)定,但不會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閃光點和態(tài)度。就像每個班級里各種各樣的人雖然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都努力著出不一樣的彩,才會有五彩繽紛的情感和感動。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輝,這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習這樣的道吧,和周邊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幾千年的話語,我們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卻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我說:“是啊是啊,語文課上老師才講過關(guān)于‘恕’的故事,原來在今天也可以是改變一生的道啊”。
語文課上老師分享過一個關(guān)于饒恕“敵人”的`故事,女主的經(jīng)歷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懷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話: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可是感覺并不夠解釋“寬恕”,再想想,翻翻書,問問老師……噢,還有另外一種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幫助別人達到他所想的。再看回來,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終原諒了曾經(jīng)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原諒”的人……過程很艱難,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換來的也是自己心靈上的寬慰與寧靜,多么偉大的一場“抗爭”啊??鬃咏虝覀?,有時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就看這個人愿不愿意追尋并實踐。
它還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我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會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遠近,沒有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這就又使我想起,當長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紛擾世俗的時候,孔子卻懷抱不滅的理想,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踏入這人間。有人問長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處嗎?回答當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離,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義的衣袂飄揚在亂世的風里,無論多少風雪,無論多少冷眼,也要遵從內(nèi)心道義的指引,正是這心中的義,讓他成為歷史暗渠中一束驚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義的堅守,才給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與獨到的眼界。也正應了莊子的話:“井魚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睕]錯,君子有了義便更加堅定了通往仁的腳步,才會有其獨立的思考和感悟,這也是道啊。
落到實處的體驗才能是真理的發(fā)源地。
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會是光線奪目的外在才華,而難以窺伺的道德與人格,方才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端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如一片波浪洶涌的汪洋,而我們不過是一鰭鰭小魚,想要乘風破浪談何容易。萬幸,孔子智慧的光輝在遠方指引著我們,他啟示我們:以仁義作尾,以謙遜作鰭,以平等為鱗,定能搏向那裂海颶風,沐浴蔚藍的光明!
論語學習筆記篇五
學而時習之。
學而優(yōu)則仕。
儒學對學習非常重視,《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荀子》則用大段大段的理論去闡述學習的目的、方法、對象,《朱子語類》也有整卷內(nèi)容關(guān)于學習的心態(tài)、內(nèi)容。至于以后的科舉制度,夸張地闡釋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論,如此大張旗鼓地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莫有甚者。
理念反復論證,更多地是作為純粹的知識分子的面目出現(xiàn)在君王、重臣面前,漢代的經(jīng)學、宋代的理學、清代的考據(jù)學、當代的儒哲學,無不是以文化作為重點,無不是以理論發(fā)揚為目的。其原因應還是在于知識的增多以及職業(yè)化,個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要想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擇其一而專。論語讀書筆記學,前提是人的不完善,必要條件是有先知先覺者。要完善自身,必須不斷地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的學習,先生,也就是先于自己而知、悟者,職業(yè)化的先生,就是教師。基于此,師生關(guān)系在儒家體系中成為重要的一環(huán),隆師親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雖有夸大,但對于老師的尊重和敬仰可見一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者也”,其對象自然是學生,那么,傳授些什么呢?籠統(tǒng)地方面是“道”,具體的方面是“德”,傳授的方法通常通過解讀古代的文化典籍入手,這也就是我們可以想象出的私塾學生誦經(jīng)讀書的場面,水平更高的學生,則就典籍中的疑難問題或自身疑問請教于老師,如宋代以來的書院教育。至于學生的年齡和畢業(yè)、文憑等現(xiàn)當代的條條框框,在古代并沒有限定,似乎入仕倒是可以作為一個離開書院的標準。
己揣摩,并提出關(guān)鍵性的問題或一語中的。而習,當作溫習、思考解,如果擴大一些,習還應該包括踐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曾子說,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傳不習乎?”至于之后儒學的“知行”范疇,也該包含著學習這一內(nèi)容??鬃訒r代的學與其之后的學不同,習,自然也不相同。流傳到如今,學習更多地體現(xiàn)在理論知識方面,以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學習的評價標準,考試制度則是這一標尺的具體體現(xiàn),但這一標尺并沒有涉及到做人、做事,也就導致著知與行的分離。
中。儒學與西方哲學各有缺失,但是否會互補?我認為難度很大,畢竟儒學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責任和義務,西方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自由與權(quán)利,大的社會環(huán)境根本不同,除非儒學能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開出個人的自由與權(quán)利,西方能認同儒學的責任與義務。全球化的局面下,興許有可能性,但并不樂觀。
論語學習筆記篇六
更強的社會責任感??鬃诱f:“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老人的情懷,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方向。讓老者心安,社會有更多的溫情;與朋友信,社會又增幾分安定;成為學生們、年輕人的榜樣,使之向仁德靠齊,又會給社會多少動力;活成別人眼中的風景,又給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能自已相信并且告訴自己的學生:“們的社會雖然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生在新中國的我們、長在改革開放的我們,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幸福的人!”;能自己學會感恩,也引領(lǐng)孩子們感恩:“感恩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聽聽孔子的慨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領(lǐng)孩子們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成績,對社會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常懷感恩,內(nèi)心總是喜悅,工作干勁往往十足。讀懂《論語》,社會更和諧,我們更陽光。
《論語》讓我更愛學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庇腥苏f:“歲月像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歲月匆匆,流水無情?!比松喽?,但學海無涯。
老夫子告訴我:可以有事做!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又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好學,用心學,就會“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讓我學海無涯樂為帆,人生的方向更明確,教學的路上更自信。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痹诮虒W的過程中,對學生以德引導,以禮引領(lǐng),而不只是用紀律約束、用懲罰誡勉,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知榮辱,知進退,“有恥且格”。
《論語》教會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響人,用溫和的語言與孩子們溝通,用亦師亦友的心態(tài)與孩子們交往。學生收到了愛,親其師,信其道,學習時信心十足。
《論語》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孝”。過去,我認為給父母拿點錢,送點東西,物質(zhì)上盡量地滿足,就覺得自己已經(jīng)盡到了孝道?!墩撜Z》上怎么說呢?“色難?!薄敖裰⒄撸侵^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盡孝只是能養(yǎng)的話,那和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孝,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給予,體力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們跟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的態(tài)度。
《論語》讓我們學會放下。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無言,四季照常運行,大地無語,百物照常生長。好說不如會說,會說不如不說。身教大于言傳。在校擔心學生學不好,在家擔憂家人事情做不好。事事愛操心,時時愛憂慮??傆X得別人老不讓自己放心。
《論語》讓我學會放下,學會溝通,學會祝福。在子女的引領(lǐng)上,在伴侶的交談中,在學校的管理上,最難的是溝通。讀后有一個想法:過去的所謂的溝通,也許是控制。自己當好“北辰”,學會吸引,眾星“共之”,多好!放下,讓自己省心,給別人溫馨,使社會和諧。
《論語》,陪我聽花開花落;《論語》,伴我品潮去潮來。
論語學習筆記篇七
《論語》,一部中國人的圣經(jīng),一條古老而又永遠不朽的龍脈,一條浸透了中國人血脈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墩撜Z》讓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網(wǎng),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學習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扎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zhuǎn)。后來,我反復回味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沖動,有不經(jīng)過大腦的過濾就忙著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后,我總結(jié)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么樣,我這么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一定要反復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嘗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著成長!
還記得,小學剛畢業(yè),心里還有著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著《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yè)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著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后,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jīng)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fā)著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于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著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圣經(jīng)——《論語》,會讓你的人生更完美.
論語學習筆記篇八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xiāng)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鬃?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筋嵟媪麟x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jīng)”。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墩撜Z》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鬃铀^“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guān)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笨鬃又鲝垺叭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xiàn),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心理的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fā),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于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guān)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于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jīng)常向孔子請教《詩》。有一次,子貢引《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于文學。有一次,子夏引《詩經(jīng)?衛(wèi)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zhuǎn)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么,是不是禮樂的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F(xiàn)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鬃痈矣诔姓J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fā),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學說,后來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正統(tǒng)學說,《論語》就成為儒家學說的主要經(jīng)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到了明清兩朝,規(guī)定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這一來,當時的讀書人都要把《論語》奉為“圣典”,背得滾瓜爛熟。
論語學習筆記篇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tài)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nèi)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皶r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tài)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guān)鍵在于心態(tài),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guān)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lǐng),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yè)要精通,對其他領(lǐng)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jīng)常發(fā)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
論語,就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就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商鞅就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jié)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捍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就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就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就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就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我的態(tài)度之中,優(yōu)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卻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牽強的,就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chǎn)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一
《論語》,一部講大道理的書。又叫人好學的;有教人孝順的;有教人處事的……今天,我就講一則教人學習的'道理。
哀公問:“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夜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哪個才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非常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但是,不幸短命死了。從此,就再也沒聽過好學的學生了。”
其實,在我們班,也有一個“顏回”,他叫徐棟。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徐棟品學兼優(yōu),保護環(huán)境,熱于助人。成績特別好,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從來都不亂扔垃圾;還每天幫老師辦事,從一樓跑到六樓,六樓跑到一樓,這是天天見到的事。
大家都學習徐棟吧!爭當一個顏回吧!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二
孔子乃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只會疑惑而不肯定,所以我們絕不能這樣。孔子也說過,一個人只要學習了,就一定能更上一層樓。如:“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你自己的.學問一定有所長進。
除此之外,孔老先生還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涕;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句話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遵從兄長,言行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你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了《論語》,我深刻地領(lǐng)悟到,要尊敬每一個人,這樣,每一個人才能尊敬你。做人,一定要多學習,多動腦,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三
《論語》一部充滿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貼近我們的生活。每周五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會開展一節(jié)閱讀課,專門講解并誦讀《論語》,一則一則耐心地教我們,告訴我們背后的故事。漸漸的,我們的語文老師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師和孔子一樣因材施教,不因為某某學習不好就對他態(tài)度不好,一視同仁。因為老師我第一次走進《論語》,《論語》從而成了我現(xiàn)在最愛讀的一本書。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仁和禮”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廣博而深刻的內(nèi)涵?!墩撜Z》賦予了“仁”新的內(nèi)涵,但在書中,孔子給“仁”下來太多豐富而又模糊的意義,所以試圖用一兩則語錄來詮釋“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縱觀全書,才能對“仁”有些許皮毛的領(lǐng)悟。
老師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有一次監(jiān)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沒帶表,于是問第一排一個同學:“同學,請問現(xiàn)在幾點了?”同學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說:“好的,謝謝?!备杏X老師對《論語》很感興趣。我們經(jīng)常能看見她在早讀課上和我們一起大聲誦讀《論語》,她對《論語》理解很透徹,總能結(jié)合實際生活解析,讓我們感覺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說的話依然那么和藹可親、那么明晰深刻,給予我們很多啟發(fā)。
老師每上一則就要求背誦,這段時間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對孔子各個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鬃幼鳛閭ゴ蟮慕逃?,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quán)利,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jié)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裝懂導致了多少失誤甚至慘劇。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四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xiāng)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
生活
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筋嵟媪麟x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jīng)”。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墩撜Z》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guān)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
愛
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笨鬃又鲝垺叭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
什么
呢? 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
學習
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xiàn),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心理的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fā),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于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guān)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于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jīng)常向孔子請教《詩》。有一次,子貢引《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鬃勇犃烁吲d地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于文學。有一次,子夏引《詩經(jīng)·衛(wèi)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jīng)》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zhuǎn)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么,是不是禮樂的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F(xiàn)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鬃痈矣诔姓J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fā),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
勇氣
,其精神可敬佩!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五
【導語】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弊釉唬骸昂V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論語》是我國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的幾代弟了編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xiàn)了孔子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讓鄰三尺”,這篇文章講的是兩個鄰居從剛開始不肯退讓自家的`院子到后來各退三尺地,從而兩家的房子都合適了并且成為了很好的鄰居和朋友。通過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們要理解、多謙讓對方、多替別人著想,別人快樂的同時也帶給了自己的開心快樂!
《論語》這本書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雖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義,但我想只要多讀幾遍,我會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六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質(zhì)最核心的精神內(nèi)核,也成為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學說博大精深,而作為承載著這種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經(jīng)典《論語》,更是成為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啟蒙書之一?!墩撜Z》文字并不多,整本書文字精簡達練,一些道理初讀起感覺似乎很淺顯,但是隨著讀得深入,不斷地回味,方才覺得并不是那么簡單,在字里行間無疑都透露著圣人的智慧。
或許即使窮盡畢生精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領(lǐng)悟儒學全部的內(nèi)涵,畢竟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耗盡畢生心血的結(jié)晶,面對這種博大與精深,我們會頓時感覺自己有如滄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領(lǐng)會《論語》中博大的智慧。我個人覺得,在當前浮躁和焦慮的社會環(huán)境下,讀《論語》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凈化心靈的修身之旅,讀《論語》也無疑是一次與先圣思想交流與對話的難得機會。
初讀論語之前,了解論語的一些常識相關(guān)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覺得還有必要在讀之前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結(jié)構(gòu)?!墩撜Z》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堯曰篇為止,共凡計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論述的事情各有其側(cè)重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我感覺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讀《論語》的入門篇,主要目的是引導你進入儒學的道德之門,學而篇主要論述的是對儒學基本范疇“為學”、“孝悌”、“仁”、“自省”、“忠”、“義”、“信”等的概括闡述。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圍繞仁、德、孝的主題外,孔子突出對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的憂慮和憤懣,孔子堅持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在面對當時魯國的權(quán)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樂,孔子憤然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僅在言語上而且將他維護周禮付諸于實踐,孔子每次拜謁太廟則必溫恭儉讓,每事問,當有人認為他既然懂禮為何每事都問,孔子則說,這才是禮啊。在對待禮的態(tài)度上,孔子則認為雖然禮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但確實一種內(nèi)在虔誠的表現(xiàn),因而當子貢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或許有人會認為孔子很虛偽,羊也是生命啊。實際上孔子這種做法,體現(xiàn)他對禮的認識,禮應該是內(nèi)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兩者應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與前幾章類似,仍然圍繞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談論利與義的辯證關(guān)系時,往往會引用這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義利觀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義理智性溫仁恭儉讓”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中,孔子對義很看重,當然今人在考察這種義利觀時,顯然顯得更加有彈性了,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提出所謂的“鼓勵人們追求物質(zhì)利益,但反對一切向錢看”。
在第十篇先進篇里,主要談論了孔子諸弟子的行為志向和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在這一篇中,有一章這樣敘述大意是指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顯然在生死問題上是有所回避的,這也是儒學的一貫傳統(tǒng),注重現(xiàn)世,對那些虛妄的來世則不重視。因而孔子這樣回答季路的問題“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這回答十分巧妙,從另一個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達了孔子的生死觀。在這一篇里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描述“嚴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從中我們看出嚴淵應該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之一。盡管,孔子對仁德好學的嚴淵十分欣賞,但孔子也批評嚴回的“亦步亦趨”,不肯輕易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鬃诱J為教學應該相長,學生不應該僅僅是亦步亦趨,應該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嚴淵篇,在這一章孔子集中闡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觀念。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淙纭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鬃有闹械娜视泻芏嘀睾x,在與嚴淵談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復禮是仁;在與仲弓談及仁孔子指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也能達到仁;在與脾氣暴躁的司馬牛談及仁義,孔子又說“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說話慎重也是一種仁;而在與樊遲論及仁時,孔子又說“愛人”、“知人”能夠做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舉直錯諸枉,才能達到仁。顯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記得學而篇的最后一章是這樣一句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在我們當前這個有些浮躁和物欲橫流、同時特別注重人際關(guān)系與人際交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為什么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視,好像所有人對我都很冷淡。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難道人與人的關(guān)系就只能是一種利益關(guān)系?這種困惑困擾了很多人,我也曾受這種困惑困擾。一次偶然,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感覺到一種無言的震撼,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執(zhí)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悶悶不樂,就像雙眼被一片樹葉遮住看不到太陽的光輝那樣。我們在為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我們的時候,我們真得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嗎?佛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無緣無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為。敞開你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霎時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七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墩撜Z》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墩撜Z》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xiàn)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jīng)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八
為政篇雖“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為政也,凡管理、修身、識人、行孝、為學等亦可于其中見道,學者宜合自身以明窺圣人之理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答案顯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謂心之所得?!暗隆弊肿筮厼殡p人,意為行走,右邊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為,這樣心也能有所得(德)。
把德比作北極星,有以下幾點根據(jù)。一是在于北極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樣,對人民具有導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極星是眾星的核心所在,是他們的中心,德亦是為政之核心;三是北極星終年泰然不動,而眾星動之,德也要保持靜安,治國具體的政策、方案等圍繞著德可隨機應變,但不能超乎德之邊際。再把“為政以德”這件事或這個人比作北辰,那眾星就是群眾了,“為政以德”必然光輝照見群星,他們也因此擁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BR>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為先師孔子對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則當順時而次進之,能至何即為何,蓋其相上遠,非我等凡俗易參悟體會也。
“志”金文上為“之”下為“心”,“之”是“足”的變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學,即心向于學(覺),學有見道,是為覺悟。
見道后當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為固守正道,非今之膚淺意也。不惑則心上無或,明萬物當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賦之,天命,是天賦萬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則有天道固萬物之理,又勝于不惑矣?!奥牎狈斌w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邊是德的右邊,是為正直之心。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此為圣人辨識人之三層根據(jù),一層勝于一層也。“視”甲骨文寫法上為“示”下為“目”,意為眼睛看見天地日月星,這是較為概括的象,故而視人之所為善惡較為容易。
“視”外之善惡還不足,還要“觀”內(nèi)心之所由?!坝^”的象形是貓頭鷹,貓頭鷹在晚上視力特別好,觀比視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為細致,或許是觀人心太難,需要從更多更細致的地方去觀。如表面雖行善事,然內(nèi)心本源非善(如為私欲所累),此偽善也。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蓋未能融會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對列祖列宗之靈位,需要虔誠靜安去與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覺,“察”就比“觀”更深入,沉靜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則善不能移,身安樂則善充其體。由此可見,識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難,學者當見善思齊焉見不善而內(nèi)自省,以求盡善。
論語學習筆記篇十九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智慧啟發(fā)了幾代人,所以后人稱他為圣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子圣人。
《論語》教會了我如何學習。例如,如果我回顧過去,了解新事物,我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復習舊知識時,我可以有新的經(jīng)驗。新發(fā)現(xiàn)可以當老師。
《論語》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比如人不相信,不知道該怎么辦。大車不行,小車不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不講信用是不可能的。就像大車不行,小車不行。
《論語》還教會了我如何孝順父母,比如:父親在,觀其志;父親沒有,觀其行;三年沒有改變父親的方式,可謂孝順。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活著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死后觀察他。.行為,三年后沒有改變父母的行為,那就是孝道。
如果我下次能再讀這本書,我會更認真,更仔細地閱讀!
論語學習筆記篇二十
《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的關(guān)于孔子的言行、語錄,同時它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xx年?!墩撜Z》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jīng)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墩撜Z》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衷的態(tài)度”。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nèi)寮覍W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zhì)。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zhì)沒有君子高罷了?!墩撜Z》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zhì)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靶∪死劬樱赢敶娲缺囊跃刃∪?。”可見君子的物質(zhì)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鬃由钤趧邮幉话驳拇呵飼r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酥谱约?,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叭收邜廴恕?,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惫粼凇妒袝分姓f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
縱然,《論語》經(jīng)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jīng)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