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人類文明的鏡子,通過了解歷史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如定期練習、反思和修改,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接下來是一些值得借鑒的總結樣例,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示。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一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學會“乞”等四個生字。
2、能字正腔圓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并會背誦。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滲透古詩學法,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適度拓展,增強語言積淀。
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民間故事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你都知道哪些民間故事?
2、29課《古詩兩首》就和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這兩個民間故事有關。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首——《乞巧》。
二、識字解題、指導書寫。
1、板書課題。學生空書,說筆畫。
2、“乞”字和哪個字特別像?(板書“氣”)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
觀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樣寫才能把這個字寫漂亮?
教師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3、“巧”字能組詞嗎?
怎樣把“巧”字寫漂亮?(教師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4、普通話有一個音變規(guī)律,當兩上連讀時,前一個音讀二聲?!皹吮咀x變”
5、“乞巧”什么意思?
6、對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師介紹:林杰,唐代詩人,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還精通書法棋藝,可惜他英年早逝,17歲就離開人世?!度圃姟穬H存其詩兩首。下面,我們就一起領略大詩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讀——讀音正確。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大聲讀一讀,要求:字音讀準確,詩句讀通順。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這兩個字?
有個順口溜記住它們: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云霄。
3、指名讀。
四、二讀——讀出韻味。
1、見過古人讀詩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2、范讀,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3、師生合作,分句讀。
4、齊讀。
五、三讀——入情入境。
1、在小組內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從詩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兩句中隱藏著一個傳說,知道嗎?
當你聽到或讀過牛郎織女這個傳說后,想說點什么?
引讀:一雙兒女終于見到媽媽了,讀——。
盼啊盼啊,終于盼來了這一年難得的一面,讀——。
人們都仰起頭,為牛郎織女一家祝福,讀——。
4、就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在做什么呢?
看看課后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這兩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真的把這世上的紅線都穿完了嗎?
5、如果他有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就可以——。
6、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場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陳家的姑娘,還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們都在穿針引線,這正是——。
7、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
(示)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這是怎樣的盛況呀!民間《乞巧歌》這樣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男孩,在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來乞點什么——。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詩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讓我們把這美好的心愿都融進這首詩中,一起來吟一吟——。
六、適度拓展、課后積累。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美麗又凄婉的節(jié)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留下了許多詩篇,課下去收集。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二
配樂,師講述。
板書:乞巧。
2.師邊寫邊提示(兩個第三聲的字連在一齊,前面的字要讀成第二聲。再讀一遍。)。
3.生齊讀。
4.同學們你們明白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樣明白的?
二、品讀涵詠、漸入古詩意境。
(一)初讀古詩。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背誦這首詩,能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詩是咱們中華民族祖先留下來的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值得咱們每一位中國人為之驕傲,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兩首唐詩,先學《乞巧》,請大家伸出食指和老師一起寫,(指導乞的寫法)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先借助注釋看看乞巧是什么節(jié)日?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好之后把手高高舉起。(學生讀,指名讀)。
3現在大家都會讀這首詩了,你們看這里有兩個詞語需注意:今宵把他們放在一起,
你發(fā)現了什么?碧霄。
(從字形、字義兩方面區(qū)分)出示課件碧霄圖,加深理解。
4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請同學們自己讀一下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
(根據學生讀的情況,相機指導,)課件出示節(jié)奏的劃分,指名學生練讀。
三、合作探究,體會意境。
1、請看這首詩里還藏著一個故事,你發(fā)現了嗎?(牛郎織女)你從哪句詩發(fā)現的?課件出示第一句,一起讀讀這個藏著故事的詩句吧。
2、是啊,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誰能給大家說說這個傳說故事?(學生講故事)。
3、聽了這個故事,請你再讀讀這句詩,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心情?談出你對詩的理解。
學生讀,感受此時牛郎織女的幸福,高興。
4、一年一度的七夕節(jié)又到了,美麗的傳說牽動著人們的心,在這樣的夜晚,不僅我們,所有的人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為他們祝福。讓我們借助課后的資料袋,課件出示《乞巧歌》,了解一下人們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看懂的同學請用古詩中的詩句來回答。
課件出示第二句。1)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
2)哪位同學能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第二句詩?
(四)設疑導思,拓展延伸。
1.人們除了乞取心靈手巧,還有什么別的愿望嗎?
2.(課件出示:古詩《乞巧歌》)自己讀讀,說說人們還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節(jié)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著美好的愿望,那能帶著美好的愿望讀讀這首詩嗎?想乞取智慧的咱們來讀讀。想乞取健康的咱們來讀讀。
5、師生合作讀。
6咱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我們試著來背背吧。
五)總結升華,課外延伸。
[乞巧的教學設計(a版三年級下冊)]。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四
《乞巧》是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借助古詩這一教學素材,通過“讀、寫、議、想、說”等靈活多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古詩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jié)的民風民俗。
深入情境,富于節(jié)奏、有韻律的朗讀。
理解乞巧是本詩教學的難點。
1、教學課件,乞巧圖片、古典音樂。
2、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2、簡介作者;
3、學生自讀詩句;
4、學習生字“乞”“巧”“宵”“霄”;
5、一邊讀一邊想,也可以小組進行討論,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詩的意思嗎?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學習時再來解決!
1、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相信你們對這首古詩有個大概的了解,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讀懂什么?(生自由讀詩)(相機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牽??椗珊訕颉钡囊馑?,得先了解我國古代四大民間神話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同學們在課前是不是認真地閱讀了老師發(fā)的故事資料呀!那我考考你們,牛郎織女每年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織女?
5、原來古時候的姑娘們每年都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在人間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乞巧節(jié)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
6、假如渡過河橋的織女的兩個孩子想請你把人間姑娘們乞巧的情景畫一幅畫送給他們,你會畫上一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說)說中體會“家家”、“穿盡”、“幾萬條”、動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他們乞求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7、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指名讀,齊讀)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表現人間少女們乞取智巧的熱烈場面,我被姑娘們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動了,我很想讀讀這首詩。(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也在音樂里自由的朗誦吧!
2、剛才我看見有的同學在讀的時候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詩情畫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2、那古代到底是怎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我這里有一組再現古代乞巧場面的鏡頭,請欣賞。乞巧場面欣賞。(配文)
3、請同學們坐端正,閉上眼睛,默默地在音樂里背著古詩,靜靜地在心里為親人、為同學、為老師、為朋友乞愿吧!(音樂)
4、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愿望一定會變?yōu)楝F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掛圖、卡片。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六
中國古詩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其中,唐代詩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這個神話傳說故事,但作者要借這美麗的神話故事表達什么樣的愿望和心境呢?則要教者巧妙地引導學生到古詩中去尋找答案了。為此,我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嘗試。
“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不僅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更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在對語言文字的反復吟詠之中,可以達到準確的傳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對“讀”作了多方面的設計,有范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小組賽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等,課堂誦讀層次分明,學生一遍遍地讀,重復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還強化讀,采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fā)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讀出其中滋味。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運用音樂、圖片、資料等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讀得入情入境的同時,還在誦讀中幫助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把詩中的文字轉化成畫面,轉化為生活場景,使學生置身其中,深刻地體會詩句的情味和意蘊。例如,我呈現教材中“天上”畫面,讓學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借助音樂渲染氣氛,激發(fā)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情景,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等,最后還請學生大膽地與織女對話,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從中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使學習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乞巧教學反思2
《乞巧》是人教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動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音律互動
3.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4.借想象互動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最重要的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后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愿,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毙抡n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fā)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以后要與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處。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七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體會“字形字義相聯系區(qū)別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滲透“利用注釋,抓重點詞語,通過故事,背景資料袋”等讀懂詩句的重要方法。
3、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乞巧節(jié)的來歷和民風民俗,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蘊涵的豐富民間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背誦。
朗誦背誦本詩,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理解詩歌的含義,了解古詩中的傳統文化,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學生預習《乞巧》這首詩,了解牛郎織女的故事。
課前交流,依次播放,你們能猜出來是那些神話嗎?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幅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誰能用簡潔的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呢?
是呀,一對恩愛的有情人就這樣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過最后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癡情感動了王母娘娘,才允許她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這天見上一面。
一、開課解題
1、剛才咱們交流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伴隨著著動人的傳說,走進唐代詩人林杰的《乞巧》。
請大家舉起右手,跟老師一起寫詩題。
2、乞的最后一筆是——橫折彎鉤,特別傳神,請仔細觀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討,乞求,有些漢字我們可以觀其形知其意,這是理解字意的一個好方法。
3、那誰來說說詩題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呢?你真會學習,利用注釋,是我們學習詩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節(jié)就是七夕,也稱為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
二、讀詩
1、那么,在七夕這天,天上人間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請同學們把書放到112面,大聲自由地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查,師相機評價。詩要讀的字正腔圓,他還和音樂一樣也是有節(jié)奏的,再來練練,讀出詩的節(jié)奏來。
3、好,誰來讀一讀,讀出節(jié)奏,同學們仔細聽,他是在哪里停頓的?
5、現在我們師生合作讀,(變色)老師來讀詩題和紅色的字,你們讀后面藍色的字。
再交換方式讀。
6、現在,老師讀課題,你們讀全詩。
三、理解第一句
很好,你發(fā)現了形聲字的規(guī)律,肖表示它們的讀音,知道寶蓋頭和雨字頭代表什么意思嗎?
寶蓋頭很像是屋頂,代表房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覺,這個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詩中的今宵就是——;雨字頭一般和天空有關,霄就是指天空。
3、兩個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現在可以給下面的詞找朋友嗎?交流。
4、七夕這天夜晚,人們仰望天空,那怎樣的天空被稱為碧霄呢?碧霄讓我們想到了哪些詞語?(你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嗎?)
四、第二句詩句
2、在這一句中,有個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樣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點水,而沒有三點水的度一般指時間上的過去,比如度假、歡度佳節(jié),度過一段時光。
4、他們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只有在七夕這天晚上,他們才能在天上相會,(師板書天上相會),可是銀河是那樣的波濤洶涌,他們如何相會呀?原來是成千上萬的喜鵲為他們搭橋牽線呢,這就是鵲橋。于是詩人寫到——牽??椗珊訕?。
5、是呀,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夜晚,牛郎織女一家終于團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樣?請帶著你的感受讀讀。
五、三四兩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滿神話色彩,牛郎織女在盡情地向對方訴說著相思之苦,而人間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學生自由讀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人間乞巧。
2、他們向誰乞巧呢?
3、織女,是天上紡織的能手,傳說天上美麗燦爛的云霞都是她織成的呢??椗悄菢拥男撵`手巧,人間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織女那樣擁有一雙巧手啊,因為有了一雙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們是用什么方式向織女乞巧的呢?資料袋。生讀。
5、這里,老師也搜集了一些乞巧節(jié)的方式,我們一起來欣賞。
用紅線穿九孔針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下至*民百姓的農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甚至連皇宮也不例外,據說,每年的七夕節(jié),唐玄宗就命人在宮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樓,讓宮中女子登樓乞巧,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弊x這是怎樣的盛況啊,讓咱們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著浩瀚的銀河和皎潔的彎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這正如古代民間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樣讀——
7、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實現,穿一根紅絲線夠嗎?三根五根夠嗎?一百根一千根夠嗎?所以才要(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幾萬條的紅絲都要被少女們穿盡了,可見她們的愿望是多么強烈啊,誰來試著讀讀這一句?(指名讀書)我覺得你表達的還不夠強烈。這么多紅線都要被少女們穿完了呀,“幾萬條”要讀得慢一些,誰再來試試?(指名讀,齊讀)
六、回歸全詩,再讀,再寫
1、和著這優(yōu)美的音樂,讓我們一起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終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詩人和人們一起仰望這浩瀚無際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別嗎。哦,原來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鵲也來為他們塔橋成全他們的相會了,這正是——牽??椗珊訕?;他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織女的一雙巧手更是令少女們羨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這一天對月乞求,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織女離他們太遠了,聽不見她們的說話,少女們只能把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針引線之中,于是才要——穿盡紅絲幾萬條?;貧w整體,齊讀古詩。
2、從古到今,還有很多關于七夕的詩歌,我們來讀讀?
出示詩人關于七夕的詩句。
3、絢麗的夜空,動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區(qū)區(qū)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營造出了一個怎樣的夜,一個怎樣的天上人間!帶著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讀詩。
七、作業(yè)
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節(jié)的風俗講給家人或朋友聽。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八
《乞巧》是人教社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镀蚯伞肥翘拼娙肆纸苊鑼懨耖g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借助古詩這一教學素材,通過“讀、寫、議、想、說”等靈活多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地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想。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古詩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jié)的民風民俗。
1、教學課件: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配樂介紹、古典音樂。
2、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及織女的簡介
一、課前活動
1、同學們好,你們喜歡古詩嗎?好的,我們一起來背背我們熟悉的古詩吧?。ㄉ彻旁姡?BR> 3、剛才我們一起背的幾首古詩。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它們內容都有什么有關?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首與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有關的古詩——《乞巧》。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學生讀題)看看這個“乞”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書寫時注意什么呢?(板書:乞—氣。乞字中間少一橫,乞字是“ ”,氣字是“ ”)同學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讀讀課題。(學生讀題)
2、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所寫的。林杰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一首詩。請大家看屏幕,自由讀一讀,請記住,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讀的時候,注意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學生練讀)大家仔細聽聽,他讀準了字音了嗎?誰能把字音全部讀準?(指名讀)
3、正音:大家發(fā)現了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嗎?(宵—霄,用點標出來)那你怎么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請教吧?。ā跋笔峭砩希跋觥笔翘炜眨┠敲丛趺礃觼碛涀∵@個“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們學習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來,我們再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齊讀古詩)
4、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F在我們在讀書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這首詩抄在老師發(fā)的紙上嗎?同學們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誰寫得又快又好。開始!寫完的同學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交流的時候提出來解決!五分鐘夠嗎?開始吧?。▽W生討論)
5、時間到!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說)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們了解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也正應驗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就要學會與他人交流,向他人請教!
6、那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1、“碧霄”是什么樣的呢?2、詩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盡紅絲幾萬條”)問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在讀書學習時,就應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1、要理解《乞巧》這首古詩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知道)誰來說一說。(指一個學生說)牛郎織女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詩第一行)在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人們看著“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吹竭@樣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說)在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
根據這首詩,讓我們到宇宙中去找找這兩顆星星吧!(課件天文圖)找到了嗎?(引導學生找,辨別方位)
原來古詩還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呢!再來讀讀這首詩吧?。▽W生齊讀)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谛强障?,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蹦隳茏x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3、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
可以看看課后資料袋里是怎么說的?(學生再次回答)
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瑢W們,你們對織女了解多少???(學生自由回答)
課件出示織女介紹錄音:織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得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織的云錦嘖嘖稱奇??!少女們個個都羨慕,羨慕得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織女的巧手)
你們羨慕嗎?(羨慕)你們羨慕什么啊?(織女的巧手)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
4、乞巧節(jié)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節(jié)日?。浚粌和?jié))想想你們在過六一兒童節(jié)時,周圍是怎么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學生自由說)
那古人在過乞巧節(jié)又會是怎么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閉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爭取說得更好?。ń涣髦该卮穑?BR>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2、你還想為哪些人乞巧呢?你們愿意為誰乞取什么呢?
3、請同學們坐端正,閉上眼睛,默默地在音樂里背著古詩,靜靜地在心里為親人、為同學、為老師、為朋友乞愿吧?。ㄒ魳罚?BR> 4、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愿望一定會變?yōu)楝F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下課!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九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掛圖、卡片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
出示圖片,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教師朗誦古詩。 看著美麗的畫面,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欣賞古詩朗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5分
二、復習古詩,欣賞評價 。
師:你學過哪首古詩,給我們朗誦一首讓大家欣賞。
1.朗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互相評議誰朗誦得最美。復習學過的古詩,和朗誦方法。
三、讀中識字,準確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chuàng)編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新的古詩,就反映了兩個美好的故事。1.學生跟隨老師一起查字典學習生字。
2.學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節(jié)寫下來。 3.學生跟隨老師朗讀兩首古詩。
4.學生自己讀兩首古詩。
學習利用字典學習生字的方法。準確朗讀古詩。
四、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
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首詩歌。通過看注釋、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幾萬條”等詞匯理解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1. 學生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小組學習第一首詩歌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
3.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把后兩句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學習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五、配圖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師把語文書為古詩“乞巧”配的插圖展現在大屏幕上,配有音樂朗誦“乞巧”這首詩。1.學生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描寫的景象說出來。
培養(yǎng)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檢查已學,激發(fā)興趣 。
師: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誰把《乞巧》這首詩講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畫的有創(chuàng)意。1.學生現在小組里比賽。
2.小組推薦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評議。
互相啟發(fā)、促進,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1. 帶領學生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學習翻譯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老師點撥。
3.自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古詩。
三、總結方法,感情朗讀。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乞巧》這首詩。老師覺得大家朗誦得很好。這首詩應該怎樣朗誦,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呢?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1.學生結合老師是怎樣帶領學生朗讀的,思考朗讀古詩的方法。
2.總結出:前四個子與后三個字之間有短暫的停頓。第五個字加重語氣等。
3.學生朗誦練習,互相評議。
學習朗誦古詩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誦《嫦娥》這首詩。
四、讀詩配畫,加深理解 。
老師播放音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嫦娥》這首詩詩句的理解畫一幅畫。1. 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互相合作畫畫,根據圖畫把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2.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老師點撥。
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
一、諧音古詩欣賞。
1、《嘆白發(fā)》。
唐·韋應物。
還同一葉落,對此孤鏡曉。
絲(思)縷乍難分,楊花復相繞。
時役人易衰,吾年白猶少。
2、《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思念故鄉(xiāng)的古詩。
1、《鄉(xiāng)思》。
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2、《陰雨》。
唐·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____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2)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荊門送別》。
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____翁卷《鄉(xiāng)村四月》。
4)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____荀子《勸學》。
5)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____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6)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____黃庭堅《登快閣》。
7)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____蘇軾《賀新郎·夏景》。
8)悵恨不逢如意酒。尋思難值有情人。____晏幾道《浣溪沙·閑弄箏弦懶系裙》。
9)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____晏幾道《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
10)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____樂婉《卜算子·答施》。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一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掛圖、卡片。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圖片,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教師朗誦古詩??粗利惖漠嬅妫犞鴥?yōu)美的音樂欣賞古詩朗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5分。
二、復習古詩,欣賞評價。
師:你學過哪首古詩,給我們朗誦一首讓大家欣賞。
1.朗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互相評議誰朗誦得最美。復習學過的古詩,和朗誦方法。
三、讀中識字,準確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chuàng)編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新的古詩,就反映了兩個美好的故事。1.學生跟隨老師一起查字典學習生字。
2.學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節(jié)寫下來。3.學生跟隨老師朗讀兩首古詩。
4.學生自己讀兩首古詩。
學習利用字典學習生字的方法。準確朗讀古詩。
四、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首詩歌。通過看注釋、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幾萬條”等詞匯理解前兩句詩句的意思。1.學生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小組學習第一首詩歌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
3.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把后兩句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學習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五、配圖想象,加深理解。
老師把語文書為古詩“乞巧”配的插圖展現在大屏幕上,配有音樂朗誦“乞巧”這首詩。1.學生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描寫的景象說出來。
培養(yǎng)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檢查已學,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誰把《乞巧》這首詩講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畫的有創(chuàng)意。1.學生現在小組里比賽。
2.小組推薦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評議。
互相啟發(fā)、促進,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1.帶領學生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學習翻譯后兩句詩句的意思。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老師點撥。
3.自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古詩。
三、總結方法,感情朗讀。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乞巧》這首詩。老師覺得大家朗誦得很好。這首詩應該怎樣朗誦,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呢?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1.學生結合老師是怎樣帶領學生朗讀的,思考朗讀古詩的方法。
2.總結出:前四個子與后三個字之間有短暫的停頓。第五個字加重語氣等。
3.學生朗誦練習,互相評議。
學習朗誦古詩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誦《嫦娥》這首詩。
四、讀詩配畫,加深理解。
老師播放音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嫦娥》這首詩詩句的理解畫一幅畫。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互相合作畫畫,根據圖畫把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2.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老師點撥。
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二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搜集詩人林杰的資料。
3、了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一、故事引入。
1、教師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2、剛才老師講的故事與我國一個傳統節(jié)日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家明白是什么節(jié)日嗎?(乞巧)。
3、板書:乞巧,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認記“乞”字。
對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區(qū)分“乞”與“氣”)再讀課題。
2、理解“乞巧”
你明白“乞巧”是什么意思嗎?快打開書看看注釋吧。
3、除了題目,你還能在哪兒找到“乞巧”這個詞呢?(在詩句的第三行)第二個“乞巧”與題目的“乞巧”意思一樣嗎?我們先打上問號,等一下再來理解。
4、認識詩人。
有誰明白詩人林杰是怎樣一位詩人呢?介紹一些大家想明白的資料。教師針對學生的介紹,相機補充。
5、初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
(2)朗讀要求: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并把古詩讀通順。
6、檢查自讀狀況。
(1)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正音:(宵——霄)(“宵”是寶蓋頭,“霄”是雨字頭)(宵——晚上,霄——天空)。
7、書寫“霄”
教師示范書寫,學生看后練習。
8、再讀古詩。
再讀古詩,邊讀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讀不懂的地方請作好標記。讀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一)學習第一、二行詩。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從哪個詞明白的?(碧霄)(板書:看碧霄)。
師: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貌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學生欣賞并朗讀詩句。
師:七夕這天看到這樣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導學生回答:牛郎織女在這天晚上渡河橋相聚。)(板書:渡河橋)。
2、牛郎和織女見面了以后,你仿佛聽到他們在說什么呀?
師:多么幸福的場面啊!(板書:幸福)。
3、師:我覺得他們一年才相聚一次實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會怎樣做呢?(指名回答)。
當時的人們也想讓他們幸福地過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們看著天空就會想起(讀詩句:“牽牛織女渡河橋”)。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
1、生自由讀三、四行詩。
2、匯報。
師:人們是怎樣向織女學習的呢?在第三行詩中有個詞告訴了我們。(乞巧)。
師: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結合課后資料袋回答)原先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們是怎樣乞巧的呀?(穿紅絲)來,讀讀詩句吧。(生讀第四行詩)。
a、讀了詩句,你有什么想問的呢?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盡”以及人們對“巧手”的追求。
b、同學們,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巧,她們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導學生說出可能出現的地方)。
c、有這么多地方呀,那當時的場面就……(熱鬧了),這兩句詩該用什么語氣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教師小結:就因為這樣,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來表達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大家能讀好古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有的同學在這么多次的讀書中,已經能把古詩背誦了,能一齊背嗎?(學生齊背)。
五、拓展。
1、這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jié)日——乞巧節(jié)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也搜集了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請你自由讀讀吧。(古詩《秋夕》)。
2、能夠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讀后區(qū)分兩首詩的異同,老師對詩作介紹)。
3、積累。
學習古詩,光會讀會背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把學習的古詩積累下來,期望同學們課后把古詩抄在積累本上。
六、總結。
透過古詩的學習,我們充分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也能夠去朗讀更多的古詩,了解更多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看碧霄-渡河橋-追求幸福。
乞巧。
穿紅絲-乞巧-學習巧手。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三
2、培養(yǎng)學生古詩畫面想象的能力。
描述畫面的能力。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看我們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些字畫,
師:自古作畫題詩。今天呀,老師就想帶著同學的去愿悟這-詩中話畫的美。
在此之前,老師想跟大家過一招!看到這幅畫你會想到哪首詩?《清明》。
看到這幅畫面,讓你不禁想起——《元日》這幅畫面呢?——《九月九月憶山東兄弟》。
讀著讀著文字,這些傳統節(jié)日的畫面仿佛在我們眼前一一浮現,多么神奇!
你知道這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叫什么嗎?(板書:畫面想象)。
師:同學的你的知道氣巧的意思嗎?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織女乞取智巧(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釋,查資料袋(板書:看注釋、資料袋)。
師:是的,這也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
四、看資料袋。
師:那你們通過查資料袋的學習方法,你們知道哪些關于乞巧的習俗嗎?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的有節(jié)奏、音韻感(形成一定的節(jié)拍感和音樂性)。
3、語言的強弱,語言的長短(重讀、輕讀)(快讀、慢讀)。
六、通詩意。
讀了這么多遍,同學們心中有沒有浮現出什么畫面呢,誰來說一說?“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蹦憧吹搅耸裁??你們能給這句詩的畫面題個名字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句詩你看到什么?說說詩句的意思。
七、想象畫面。
請一二組同學用筆寫第一幅畫面,三四組同學寫第二幅畫面。最后我們比一比誰的畫面寫的最美!
八、詩意配詩句讀。
那這首詩,給我們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過節(jié)的喜悅,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詩。
理解體味《秋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傳達出一種怎樣的心情?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苦悶、凄涼的心境。
十、結尾。
中國三千年詩韻如歌,它用極簡短的字眼,卻表達出了無窮的含義。希望同學的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多讀、多運用畫面想象這一學習方法,去感悟詩詞之美。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四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學目標】。
1、學會“乞”等四個生字。
2、能字正腔圓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并會背誦。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滲透古詩學法,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適度拓展,增強語言積淀。
【教學重點與難點】。
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一、民間故事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你都知道哪些民間故事?
2、29課《古詩兩首》就和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這兩個民間故事有關。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首——《乞巧》。
二、識字解題、指導書寫。
1、板書課題。學生空書,說筆畫。
2、“乞”字和哪個字特別像?(板書“氣”)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
觀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樣寫才能把這個字寫漂亮?
教師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3、“巧”字能組詞嗎?
怎樣把“巧”字寫漂亮?(教師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4、普通話有一個音變規(guī)律,當兩上連讀時,前一個音讀二聲。“標本讀變”
5、“乞巧”什么意思?
6、對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師介紹:林杰,唐代詩人,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還精通書法棋藝,可惜他英年早逝,17歲就離開人世?!度圃姟穬H存其詩兩首。下面,我們就一起領略大詩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讀——讀音正確。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大聲讀一讀,要求:字音讀準確,詩句讀通順。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這兩個字?
有個順口溜記住它們: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云霄。
3、指名讀。
四、二讀——讀出韻味。
1、見過古人讀詩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2、范讀,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3、師生合作,分句讀。
4、齊讀。
五、三讀——入情入境。
1、在小組內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從詩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兩句中隱藏著一個傳說,知道嗎?
當你聽到或讀過牛郎織女這個傳說后,想說點什么?
引讀:一雙兒女終于見到媽媽了,讀——。
盼啊盼啊,終于盼來了這一年難得的一面,讀——。
人們都仰起頭,為牛郎織女一家祝福,讀——。
4、就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在做什么呢?
看看課后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這兩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真的把這世上的紅線都穿完了嗎?
5、如果他有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就可以——。
6、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場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陳家的姑娘,還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們都在穿針引線,這正是——。
7、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
(示)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這是怎樣的盛況呀!民間《乞巧歌》這樣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男孩,在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來乞點什么——。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詩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讓我們把這美好的心愿都融進這首詩中,一起來吟一吟——。
六、適度拓展、課后積累。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美麗又凄婉的節(jié)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留下了許多詩篇,課下去收集。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五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注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六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2、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3、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陸龜蒙:中秋待月。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5、元好問:倪莊中秋。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6、蘇軾: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7、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飐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8、齊已:中秋月。
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guī)。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9、晏殊:中秋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七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纸堋镀蚯伞贰?BR> 問別來、解相思否?!獏俏挠ⅰ断锶A·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干鵲收聲,濕螢度影,庭院深香。——劉鎮(zhèn)《柳梢青·七夕》。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櫶濉儿o橋仙·云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
盈盈一水經年見。——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牽??椗请x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步月移陰,梳云約翠,人在回廊。——劉鎮(zhèn)《柳梢青·七夕》。
歸家夢向斜陽斷?!獏俏挠ⅰ而P棲梧·甲辰七夕》。
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獑碳墩酃鹆睢て呦浉枵摺?。
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獏俏挠ⅰ独笾ο憬て呦Α?。
上窗風動竹,月微明?!獏挝祭稀缎≈厣健て呦Σ≈小?。
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獏俏挠ⅰ独笾ο憬て呦Α?。
扁舟夜宿吳江,正水佩霓裳無數?!獏俏挠ⅰ断锶A·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東飛烏鵲西飛燕?!悗煹馈镀兴_蠻·七夕》。
開過南枝花滿院。——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李嶠《同賦山居七夕》。
奈南墻冷落,竹煙槐雨。——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钌屉[《壬申七夕》。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獓廊铩儿o橋仙·碧梧初出》。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八
《乞巧》是人教社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述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這一教學素材,透過“讀、寫、議、想、說”等靈活多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古詩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jié)的民風民俗。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乞巧圖片、古典音樂。
2、牛郎織女的故事。
一、激趣導入。
二、初讀自悟。
1、揭示課題;
2、簡介作者;
3、學生自讀詩句;
4、學習生字“乞”“巧”“宵”“霄”;
5、一邊讀一邊想,也能夠小組進行討論,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詩的意思嗎?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學習時再來解決!
三、品讀鑒賞。
1、透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相信你們對這首古詩有個大概的了解,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讀懂什么?(生自由讀詩)(相機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牽牛織女渡河橋”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古代四大民間神話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同學們在課前是不是認真地閱讀了老師發(fā)的故事資料呀!那我考考你們,牛郎織女每年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織女?
5、原先古時候的姑娘們每年都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在人間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乞巧節(jié)是人們十分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
6、假如渡過河橋的織女的兩個孩子想請你把人間姑娘們乞巧的情景畫一幅畫送給他們,你會畫上一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說)說中體會“家家”、“穿盡”、“幾萬條”、動作“望秋月”
a、你怎樣明白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他們乞求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能夠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7、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完美啊!詩人林杰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ㄖ该x,齊讀)。
四、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表現人間少女們乞取智巧的熱烈場面,我被姑娘們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深深地感動了,我很想讀讀這首詩。(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也在音樂里自由的朗誦吧!
2、剛才我看見有的同學在讀的時候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詩情畫意中。我想,他必須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齊背吧?。▽W生齊背)。
五、體驗升華。
2、那古代到底是怎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我那里有一組再現古代乞巧場面的鏡頭,請欣賞。乞巧場面欣賞。(配文)。
3、請同學們坐端正,閉上眼睛,默默地在音樂里背著古詩,靜靜地在心里為親人、為同學、為老師、為朋友乞愿吧!(音樂)。
4、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愿望必須會變?yōu)楝F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九
(宋)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2、《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4、《鵲橋仙》。
盧炳。
馀霞散綺,明河翻雪。隱隱鵲橋初結。
牛郎織女兩逢迎,勝卻、人間歡悅。
一宵相會,經年離別。此語真成浪說。
細思怎得似嫦娥,解獨宿、廣寒宮闕。
5、《七夕》。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為開帳燭,云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
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7、《七夕》。
樂府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云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9、《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賦詠成篇》。
許敬宗。
一年抱怨嗟長別,七夕含態(tài)始言歸。
飄飄羅襪光天步,灼灼新妝鑒月輝。
情催巧笑開星靨,不惜呈露解云衣。
所嘆卻隨更漏盡,掩泣還弄昨宵機。
11、《辛未七夕》。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12、《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13、《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14、《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15、《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xiāng),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16、《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17、《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18、《他鄉(xiāng)七夕》。
(唐)孟浩然。
他鄉(xiāng)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19、《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20、《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1、《古意》。
(唐)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22、《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看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一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學會“乞”等四個生字。
2、能字正腔圓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并會背誦。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滲透古詩學法,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適度拓展,增強語言積淀。
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民間故事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你都知道哪些民間故事?
2、29課《古詩兩首》就和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這兩個民間故事有關。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首——《乞巧》。
二、識字解題、指導書寫。
1、板書課題。學生空書,說筆畫。
2、“乞”字和哪個字特別像?(板書“氣”)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
觀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樣寫才能把這個字寫漂亮?
教師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3、“巧”字能組詞嗎?
怎樣把“巧”字寫漂亮?(教師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4、普通話有一個音變規(guī)律,當兩上連讀時,前一個音讀二聲?!皹吮咀x變”
5、“乞巧”什么意思?
6、對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師介紹:林杰,唐代詩人,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還精通書法棋藝,可惜他英年早逝,17歲就離開人世?!度圃姟穬H存其詩兩首。下面,我們就一起領略大詩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讀——讀音正確。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大聲讀一讀,要求:字音讀準確,詩句讀通順。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這兩個字?
有個順口溜記住它們: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云霄。
3、指名讀。
四、二讀——讀出韻味。
1、見過古人讀詩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2、范讀,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3、師生合作,分句讀。
4、齊讀。
五、三讀——入情入境。
1、在小組內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從詩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兩句中隱藏著一個傳說,知道嗎?
當你聽到或讀過牛郎織女這個傳說后,想說點什么?
引讀:一雙兒女終于見到媽媽了,讀——。
盼啊盼啊,終于盼來了這一年難得的一面,讀——。
人們都仰起頭,為牛郎織女一家祝福,讀——。
4、就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在做什么呢?
看看課后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這兩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真的把這世上的紅線都穿完了嗎?
5、如果他有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就可以——。
6、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場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陳家的姑娘,還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們都在穿針引線,這正是——。
7、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
(示)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這是怎樣的盛況呀!民間《乞巧歌》這樣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男孩,在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來乞點什么——。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詩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讓我們把這美好的心愿都融進這首詩中,一起來吟一吟——。
六、適度拓展、課后積累。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美麗又凄婉的節(jié)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留下了許多詩篇,課下去收集。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二
配樂,師講述。
板書:乞巧。
2.師邊寫邊提示(兩個第三聲的字連在一齊,前面的字要讀成第二聲。再讀一遍。)。
3.生齊讀。
4.同學們你們明白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樣明白的?
二、品讀涵詠、漸入古詩意境。
(一)初讀古詩。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背誦這首詩,能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詩是咱們中華民族祖先留下來的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值得咱們每一位中國人為之驕傲,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兩首唐詩,先學《乞巧》,請大家伸出食指和老師一起寫,(指導乞的寫法)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先借助注釋看看乞巧是什么節(jié)日?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好之后把手高高舉起。(學生讀,指名讀)。
3現在大家都會讀這首詩了,你們看這里有兩個詞語需注意:今宵把他們放在一起,
你發(fā)現了什么?碧霄。
(從字形、字義兩方面區(qū)分)出示課件碧霄圖,加深理解。
4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請同學們自己讀一下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
(根據學生讀的情況,相機指導,)課件出示節(jié)奏的劃分,指名學生練讀。
三、合作探究,體會意境。
1、請看這首詩里還藏著一個故事,你發(fā)現了嗎?(牛郎織女)你從哪句詩發(fā)現的?課件出示第一句,一起讀讀這個藏著故事的詩句吧。
2、是啊,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誰能給大家說說這個傳說故事?(學生講故事)。
3、聽了這個故事,請你再讀讀這句詩,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心情?談出你對詩的理解。
學生讀,感受此時牛郎織女的幸福,高興。
4、一年一度的七夕節(jié)又到了,美麗的傳說牽動著人們的心,在這樣的夜晚,不僅我們,所有的人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為他們祝福。讓我們借助課后的資料袋,課件出示《乞巧歌》,了解一下人們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看懂的同學請用古詩中的詩句來回答。
課件出示第二句。1)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
2)哪位同學能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第二句詩?
(四)設疑導思,拓展延伸。
1.人們除了乞取心靈手巧,還有什么別的愿望嗎?
2.(課件出示:古詩《乞巧歌》)自己讀讀,說說人們還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節(jié)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著美好的愿望,那能帶著美好的愿望讀讀這首詩嗎?想乞取智慧的咱們來讀讀。想乞取健康的咱們來讀讀。
5、師生合作讀。
6咱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我們試著來背背吧。
五)總結升華,課外延伸。
[乞巧的教學設計(a版三年級下冊)]。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四
《乞巧》是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借助古詩這一教學素材,通過“讀、寫、議、想、說”等靈活多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古詩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jié)的民風民俗。
深入情境,富于節(jié)奏、有韻律的朗讀。
理解乞巧是本詩教學的難點。
1、教學課件,乞巧圖片、古典音樂。
2、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2、簡介作者;
3、學生自讀詩句;
4、學習生字“乞”“巧”“宵”“霄”;
5、一邊讀一邊想,也可以小組進行討論,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詩的意思嗎?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學習時再來解決!
1、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相信你們對這首古詩有個大概的了解,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讀懂什么?(生自由讀詩)(相機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牽??椗珊訕颉钡囊馑?,得先了解我國古代四大民間神話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同學們在課前是不是認真地閱讀了老師發(fā)的故事資料呀!那我考考你們,牛郎織女每年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織女?
5、原來古時候的姑娘們每年都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在人間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乞巧節(jié)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
6、假如渡過河橋的織女的兩個孩子想請你把人間姑娘們乞巧的情景畫一幅畫送給他們,你會畫上一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說)說中體會“家家”、“穿盡”、“幾萬條”、動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他們乞求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7、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指名讀,齊讀)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表現人間少女們乞取智巧的熱烈場面,我被姑娘們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動了,我很想讀讀這首詩。(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也在音樂里自由的朗誦吧!
2、剛才我看見有的同學在讀的時候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詩情畫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2、那古代到底是怎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我這里有一組再現古代乞巧場面的鏡頭,請欣賞。乞巧場面欣賞。(配文)
3、請同學們坐端正,閉上眼睛,默默地在音樂里背著古詩,靜靜地在心里為親人、為同學、為老師、為朋友乞愿吧!(音樂)
4、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愿望一定會變?yōu)楝F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掛圖、卡片。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六
中國古詩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其中,唐代詩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這個神話傳說故事,但作者要借這美麗的神話故事表達什么樣的愿望和心境呢?則要教者巧妙地引導學生到古詩中去尋找答案了。為此,我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嘗試。
“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不僅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更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在對語言文字的反復吟詠之中,可以達到準確的傳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對“讀”作了多方面的設計,有范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小組賽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等,課堂誦讀層次分明,學生一遍遍地讀,重復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還強化讀,采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fā)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讀出其中滋味。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運用音樂、圖片、資料等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讀得入情入境的同時,還在誦讀中幫助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把詩中的文字轉化成畫面,轉化為生活場景,使學生置身其中,深刻地體會詩句的情味和意蘊。例如,我呈現教材中“天上”畫面,讓學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借助音樂渲染氣氛,激發(fā)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情景,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等,最后還請學生大膽地與織女對話,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從中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使學習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乞巧教學反思2
《乞巧》是人教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動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音律互動
3.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4.借想象互動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最重要的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后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愿,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毙抡n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fā)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以后要與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處。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七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體會“字形字義相聯系區(qū)別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滲透“利用注釋,抓重點詞語,通過故事,背景資料袋”等讀懂詩句的重要方法。
3、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乞巧節(jié)的來歷和民風民俗,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蘊涵的豐富民間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背誦。
朗誦背誦本詩,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理解詩歌的含義,了解古詩中的傳統文化,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學生預習《乞巧》這首詩,了解牛郎織女的故事。
課前交流,依次播放,你們能猜出來是那些神話嗎?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幅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誰能用簡潔的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呢?
是呀,一對恩愛的有情人就這樣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過最后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癡情感動了王母娘娘,才允許她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這天見上一面。
一、開課解題
1、剛才咱們交流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伴隨著著動人的傳說,走進唐代詩人林杰的《乞巧》。
請大家舉起右手,跟老師一起寫詩題。
2、乞的最后一筆是——橫折彎鉤,特別傳神,請仔細觀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討,乞求,有些漢字我們可以觀其形知其意,這是理解字意的一個好方法。
3、那誰來說說詩題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呢?你真會學習,利用注釋,是我們學習詩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節(jié)就是七夕,也稱為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
二、讀詩
1、那么,在七夕這天,天上人間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請同學們把書放到112面,大聲自由地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查,師相機評價。詩要讀的字正腔圓,他還和音樂一樣也是有節(jié)奏的,再來練練,讀出詩的節(jié)奏來。
3、好,誰來讀一讀,讀出節(jié)奏,同學們仔細聽,他是在哪里停頓的?
5、現在我們師生合作讀,(變色)老師來讀詩題和紅色的字,你們讀后面藍色的字。
再交換方式讀。
6、現在,老師讀課題,你們讀全詩。
三、理解第一句
很好,你發(fā)現了形聲字的規(guī)律,肖表示它們的讀音,知道寶蓋頭和雨字頭代表什么意思嗎?
寶蓋頭很像是屋頂,代表房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覺,這個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詩中的今宵就是——;雨字頭一般和天空有關,霄就是指天空。
3、兩個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現在可以給下面的詞找朋友嗎?交流。
4、七夕這天夜晚,人們仰望天空,那怎樣的天空被稱為碧霄呢?碧霄讓我們想到了哪些詞語?(你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嗎?)
四、第二句詩句
2、在這一句中,有個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樣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點水,而沒有三點水的度一般指時間上的過去,比如度假、歡度佳節(jié),度過一段時光。
4、他們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只有在七夕這天晚上,他們才能在天上相會,(師板書天上相會),可是銀河是那樣的波濤洶涌,他們如何相會呀?原來是成千上萬的喜鵲為他們搭橋牽線呢,這就是鵲橋。于是詩人寫到——牽??椗珊訕?。
5、是呀,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夜晚,牛郎織女一家終于團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樣?請帶著你的感受讀讀。
五、三四兩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滿神話色彩,牛郎織女在盡情地向對方訴說著相思之苦,而人間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學生自由讀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人間乞巧。
2、他們向誰乞巧呢?
3、織女,是天上紡織的能手,傳說天上美麗燦爛的云霞都是她織成的呢??椗悄菢拥男撵`手巧,人間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織女那樣擁有一雙巧手啊,因為有了一雙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們是用什么方式向織女乞巧的呢?資料袋。生讀。
5、這里,老師也搜集了一些乞巧節(jié)的方式,我們一起來欣賞。
用紅線穿九孔針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下至*民百姓的農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甚至連皇宮也不例外,據說,每年的七夕節(jié),唐玄宗就命人在宮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樓,讓宮中女子登樓乞巧,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弊x這是怎樣的盛況啊,讓咱們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著浩瀚的銀河和皎潔的彎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這正如古代民間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樣讀——
7、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實現,穿一根紅絲線夠嗎?三根五根夠嗎?一百根一千根夠嗎?所以才要(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幾萬條的紅絲都要被少女們穿盡了,可見她們的愿望是多么強烈啊,誰來試著讀讀這一句?(指名讀書)我覺得你表達的還不夠強烈。這么多紅線都要被少女們穿完了呀,“幾萬條”要讀得慢一些,誰再來試試?(指名讀,齊讀)
六、回歸全詩,再讀,再寫
1、和著這優(yōu)美的音樂,讓我們一起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終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詩人和人們一起仰望這浩瀚無際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別嗎。哦,原來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鵲也來為他們塔橋成全他們的相會了,這正是——牽??椗珊訕?;他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織女的一雙巧手更是令少女們羨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這一天對月乞求,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織女離他們太遠了,聽不見她們的說話,少女們只能把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針引線之中,于是才要——穿盡紅絲幾萬條?;貧w整體,齊讀古詩。
2、從古到今,還有很多關于七夕的詩歌,我們來讀讀?
出示詩人關于七夕的詩句。
3、絢麗的夜空,動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區(qū)區(qū)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營造出了一個怎樣的夜,一個怎樣的天上人間!帶著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讀詩。
七、作業(yè)
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節(jié)的風俗講給家人或朋友聽。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八
《乞巧》是人教社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镀蚯伞肥翘拼娙肆纸苊鑼懨耖g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借助古詩這一教學素材,通過“讀、寫、議、想、說”等靈活多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地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想。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古詩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jié)的民風民俗。
1、教學課件: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配樂介紹、古典音樂。
2、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及織女的簡介
一、課前活動
1、同學們好,你們喜歡古詩嗎?好的,我們一起來背背我們熟悉的古詩吧?。ㄉ彻旁姡?BR> 3、剛才我們一起背的幾首古詩。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它們內容都有什么有關?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首與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有關的古詩——《乞巧》。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學生讀題)看看這個“乞”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書寫時注意什么呢?(板書:乞—氣。乞字中間少一橫,乞字是“ ”,氣字是“ ”)同學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讀讀課題。(學生讀題)
2、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所寫的。林杰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一首詩。請大家看屏幕,自由讀一讀,請記住,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讀的時候,注意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學生練讀)大家仔細聽聽,他讀準了字音了嗎?誰能把字音全部讀準?(指名讀)
3、正音:大家發(fā)現了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嗎?(宵—霄,用點標出來)那你怎么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請教吧?。ā跋笔峭砩希跋觥笔翘炜眨┠敲丛趺礃觼碛涀∵@個“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們學習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來,我們再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齊讀古詩)
4、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F在我們在讀書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這首詩抄在老師發(fā)的紙上嗎?同學們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誰寫得又快又好。開始!寫完的同學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交流的時候提出來解決!五分鐘夠嗎?開始吧?。▽W生討論)
5、時間到!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說)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們了解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也正應驗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就要學會與他人交流,向他人請教!
6、那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1、“碧霄”是什么樣的呢?2、詩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盡紅絲幾萬條”)問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在讀書學習時,就應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1、要理解《乞巧》這首古詩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知道)誰來說一說。(指一個學生說)牛郎織女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詩第一行)在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人們看著“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吹竭@樣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說)在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
根據這首詩,讓我們到宇宙中去找找這兩顆星星吧!(課件天文圖)找到了嗎?(引導學生找,辨別方位)
原來古詩還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呢!再來讀讀這首詩吧?。▽W生齊讀)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谛强障?,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蹦隳茏x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3、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
可以看看課后資料袋里是怎么說的?(學生再次回答)
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瑢W們,你們對織女了解多少???(學生自由回答)
課件出示織女介紹錄音:織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得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織的云錦嘖嘖稱奇??!少女們個個都羨慕,羨慕得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織女的巧手)
你們羨慕嗎?(羨慕)你們羨慕什么啊?(織女的巧手)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
4、乞巧節(jié)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節(jié)日?。浚粌和?jié))想想你們在過六一兒童節(jié)時,周圍是怎么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學生自由說)
那古人在過乞巧節(jié)又會是怎么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閉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爭取說得更好?。ń涣髦该卮穑?BR>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2、你還想為哪些人乞巧呢?你們愿意為誰乞取什么呢?
3、請同學們坐端正,閉上眼睛,默默地在音樂里背著古詩,靜靜地在心里為親人、為同學、為老師、為朋友乞愿吧?。ㄒ魳罚?BR> 4、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愿望一定會變?yōu)楝F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下課!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九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掛圖、卡片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
出示圖片,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教師朗誦古詩。 看著美麗的畫面,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欣賞古詩朗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5分
二、復習古詩,欣賞評價 。
師:你學過哪首古詩,給我們朗誦一首讓大家欣賞。
1.朗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互相評議誰朗誦得最美。復習學過的古詩,和朗誦方法。
三、讀中識字,準確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chuàng)編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新的古詩,就反映了兩個美好的故事。1.學生跟隨老師一起查字典學習生字。
2.學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節(jié)寫下來。 3.學生跟隨老師朗讀兩首古詩。
4.學生自己讀兩首古詩。
學習利用字典學習生字的方法。準確朗讀古詩。
四、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
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首詩歌。通過看注釋、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幾萬條”等詞匯理解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1. 學生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小組學習第一首詩歌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
3.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把后兩句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學習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五、配圖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師把語文書為古詩“乞巧”配的插圖展現在大屏幕上,配有音樂朗誦“乞巧”這首詩。1.學生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描寫的景象說出來。
培養(yǎng)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檢查已學,激發(fā)興趣 。
師: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誰把《乞巧》這首詩講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畫的有創(chuàng)意。1.學生現在小組里比賽。
2.小組推薦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評議。
互相啟發(fā)、促進,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1. 帶領學生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學習翻譯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老師點撥。
3.自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古詩。
三、總結方法,感情朗讀。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乞巧》這首詩。老師覺得大家朗誦得很好。這首詩應該怎樣朗誦,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呢?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1.學生結合老師是怎樣帶領學生朗讀的,思考朗讀古詩的方法。
2.總結出:前四個子與后三個字之間有短暫的停頓。第五個字加重語氣等。
3.學生朗誦練習,互相評議。
學習朗誦古詩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誦《嫦娥》這首詩。
四、讀詩配畫,加深理解 。
老師播放音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嫦娥》這首詩詩句的理解畫一幅畫。1. 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互相合作畫畫,根據圖畫把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2.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老師點撥。
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
一、諧音古詩欣賞。
1、《嘆白發(fā)》。
唐·韋應物。
還同一葉落,對此孤鏡曉。
絲(思)縷乍難分,楊花復相繞。
時役人易衰,吾年白猶少。
2、《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思念故鄉(xiāng)的古詩。
1、《鄉(xiāng)思》。
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2、《陰雨》。
唐·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____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2)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荊門送別》。
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____翁卷《鄉(xiāng)村四月》。
4)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____荀子《勸學》。
5)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____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6)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____黃庭堅《登快閣》。
7)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____蘇軾《賀新郎·夏景》。
8)悵恨不逢如意酒。尋思難值有情人。____晏幾道《浣溪沙·閑弄箏弦懶系裙》。
9)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____晏幾道《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
10)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____樂婉《卜算子·答施》。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一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掛圖、卡片。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圖片,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教師朗誦古詩??粗利惖漠嬅妫犞鴥?yōu)美的音樂欣賞古詩朗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5分。
二、復習古詩,欣賞評價。
師:你學過哪首古詩,給我們朗誦一首讓大家欣賞。
1.朗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互相評議誰朗誦得最美。復習學過的古詩,和朗誦方法。
三、讀中識字,準確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chuàng)編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新的古詩,就反映了兩個美好的故事。1.學生跟隨老師一起查字典學習生字。
2.學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節(jié)寫下來。3.學生跟隨老師朗讀兩首古詩。
4.學生自己讀兩首古詩。
學習利用字典學習生字的方法。準確朗讀古詩。
四、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首詩歌。通過看注釋、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幾萬條”等詞匯理解前兩句詩句的意思。1.學生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小組學習第一首詩歌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
3.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把后兩句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學習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五、配圖想象,加深理解。
老師把語文書為古詩“乞巧”配的插圖展現在大屏幕上,配有音樂朗誦“乞巧”這首詩。1.學生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描寫的景象說出來。
培養(yǎng)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檢查已學,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誰把《乞巧》這首詩講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畫的有創(chuàng)意。1.學生現在小組里比賽。
2.小組推薦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評議。
互相啟發(fā)、促進,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1.帶領學生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學習翻譯后兩句詩句的意思。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老師點撥。
3.自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古詩。
三、總結方法,感情朗讀。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乞巧》這首詩。老師覺得大家朗誦得很好。這首詩應該怎樣朗誦,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呢?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1.學生結合老師是怎樣帶領學生朗讀的,思考朗讀古詩的方法。
2.總結出:前四個子與后三個字之間有短暫的停頓。第五個字加重語氣等。
3.學生朗誦練習,互相評議。
學習朗誦古詩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誦《嫦娥》這首詩。
四、讀詩配畫,加深理解。
老師播放音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嫦娥》這首詩詩句的理解畫一幅畫。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互相合作畫畫,根據圖畫把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2.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老師點撥。
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二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搜集詩人林杰的資料。
3、了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一、故事引入。
1、教師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2、剛才老師講的故事與我國一個傳統節(jié)日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家明白是什么節(jié)日嗎?(乞巧)。
3、板書:乞巧,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認記“乞”字。
對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區(qū)分“乞”與“氣”)再讀課題。
2、理解“乞巧”
你明白“乞巧”是什么意思嗎?快打開書看看注釋吧。
3、除了題目,你還能在哪兒找到“乞巧”這個詞呢?(在詩句的第三行)第二個“乞巧”與題目的“乞巧”意思一樣嗎?我們先打上問號,等一下再來理解。
4、認識詩人。
有誰明白詩人林杰是怎樣一位詩人呢?介紹一些大家想明白的資料。教師針對學生的介紹,相機補充。
5、初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
(2)朗讀要求: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并把古詩讀通順。
6、檢查自讀狀況。
(1)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正音:(宵——霄)(“宵”是寶蓋頭,“霄”是雨字頭)(宵——晚上,霄——天空)。
7、書寫“霄”
教師示范書寫,學生看后練習。
8、再讀古詩。
再讀古詩,邊讀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讀不懂的地方請作好標記。讀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一)學習第一、二行詩。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從哪個詞明白的?(碧霄)(板書:看碧霄)。
師: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貌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學生欣賞并朗讀詩句。
師:七夕這天看到這樣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導學生回答:牛郎織女在這天晚上渡河橋相聚。)(板書:渡河橋)。
2、牛郎和織女見面了以后,你仿佛聽到他們在說什么呀?
師:多么幸福的場面啊!(板書:幸福)。
3、師:我覺得他們一年才相聚一次實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會怎樣做呢?(指名回答)。
當時的人們也想讓他們幸福地過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們看著天空就會想起(讀詩句:“牽牛織女渡河橋”)。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
1、生自由讀三、四行詩。
2、匯報。
師:人們是怎樣向織女學習的呢?在第三行詩中有個詞告訴了我們。(乞巧)。
師: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結合課后資料袋回答)原先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們是怎樣乞巧的呀?(穿紅絲)來,讀讀詩句吧。(生讀第四行詩)。
a、讀了詩句,你有什么想問的呢?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盡”以及人們對“巧手”的追求。
b、同學們,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巧,她們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導學生說出可能出現的地方)。
c、有這么多地方呀,那當時的場面就……(熱鬧了),這兩句詩該用什么語氣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教師小結:就因為這樣,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來表達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大家能讀好古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有的同學在這么多次的讀書中,已經能把古詩背誦了,能一齊背嗎?(學生齊背)。
五、拓展。
1、這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jié)日——乞巧節(jié)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也搜集了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請你自由讀讀吧。(古詩《秋夕》)。
2、能夠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讀后區(qū)分兩首詩的異同,老師對詩作介紹)。
3、積累。
學習古詩,光會讀會背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把學習的古詩積累下來,期望同學們課后把古詩抄在積累本上。
六、總結。
透過古詩的學習,我們充分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也能夠去朗讀更多的古詩,了解更多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看碧霄-渡河橋-追求幸福。
乞巧。
穿紅絲-乞巧-學習巧手。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三
2、培養(yǎng)學生古詩畫面想象的能力。
描述畫面的能力。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看我們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些字畫,
師:自古作畫題詩。今天呀,老師就想帶著同學的去愿悟這-詩中話畫的美。
在此之前,老師想跟大家過一招!看到這幅畫你會想到哪首詩?《清明》。
看到這幅畫面,讓你不禁想起——《元日》這幅畫面呢?——《九月九月憶山東兄弟》。
讀著讀著文字,這些傳統節(jié)日的畫面仿佛在我們眼前一一浮現,多么神奇!
你知道這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叫什么嗎?(板書:畫面想象)。
師:同學的你的知道氣巧的意思嗎?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織女乞取智巧(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釋,查資料袋(板書:看注釋、資料袋)。
師:是的,這也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
四、看資料袋。
師:那你們通過查資料袋的學習方法,你們知道哪些關于乞巧的習俗嗎?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的有節(jié)奏、音韻感(形成一定的節(jié)拍感和音樂性)。
3、語言的強弱,語言的長短(重讀、輕讀)(快讀、慢讀)。
六、通詩意。
讀了這么多遍,同學們心中有沒有浮現出什么畫面呢,誰來說一說?“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蹦憧吹搅耸裁??你們能給這句詩的畫面題個名字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句詩你看到什么?說說詩句的意思。
七、想象畫面。
請一二組同學用筆寫第一幅畫面,三四組同學寫第二幅畫面。最后我們比一比誰的畫面寫的最美!
八、詩意配詩句讀。
那這首詩,給我們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過節(jié)的喜悅,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詩。
理解體味《秋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傳達出一種怎樣的心情?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苦悶、凄涼的心境。
十、結尾。
中國三千年詩韻如歌,它用極簡短的字眼,卻表達出了無窮的含義。希望同學的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多讀、多運用畫面想象這一學習方法,去感悟詩詞之美。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四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學目標】。
1、學會“乞”等四個生字。
2、能字正腔圓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并會背誦。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滲透古詩學法,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適度拓展,增強語言積淀。
【教學重點與難點】。
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一、民間故事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你都知道哪些民間故事?
2、29課《古詩兩首》就和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這兩個民間故事有關。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首——《乞巧》。
二、識字解題、指導書寫。
1、板書課題。學生空書,說筆畫。
2、“乞”字和哪個字特別像?(板書“氣”)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
觀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樣寫才能把這個字寫漂亮?
教師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3、“巧”字能組詞嗎?
怎樣把“巧”字寫漂亮?(教師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4、普通話有一個音變規(guī)律,當兩上連讀時,前一個音讀二聲。“標本讀變”
5、“乞巧”什么意思?
6、對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師介紹:林杰,唐代詩人,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還精通書法棋藝,可惜他英年早逝,17歲就離開人世?!度圃姟穬H存其詩兩首。下面,我們就一起領略大詩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讀——讀音正確。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大聲讀一讀,要求:字音讀準確,詩句讀通順。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這兩個字?
有個順口溜記住它們: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云霄。
3、指名讀。
四、二讀——讀出韻味。
1、見過古人讀詩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2、范讀,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3、師生合作,分句讀。
4、齊讀。
五、三讀——入情入境。
1、在小組內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從詩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兩句中隱藏著一個傳說,知道嗎?
當你聽到或讀過牛郎織女這個傳說后,想說點什么?
引讀:一雙兒女終于見到媽媽了,讀——。
盼啊盼啊,終于盼來了這一年難得的一面,讀——。
人們都仰起頭,為牛郎織女一家祝福,讀——。
4、就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在做什么呢?
看看課后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這兩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真的把這世上的紅線都穿完了嗎?
5、如果他有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就可以——。
6、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場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陳家的姑娘,還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們都在穿針引線,這正是——。
7、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
(示)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這是怎樣的盛況呀!民間《乞巧歌》這樣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男孩,在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來乞點什么——。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詩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讓我們把這美好的心愿都融進這首詩中,一起來吟一吟——。
六、適度拓展、課后積累。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美麗又凄婉的節(jié)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留下了許多詩篇,課下去收集。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五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注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六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2、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3、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陸龜蒙:中秋待月。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5、元好問:倪莊中秋。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6、蘇軾: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7、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飐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8、齊已:中秋月。
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guī)。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9、晏殊:中秋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七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纸堋镀蚯伞贰?BR> 問別來、解相思否?!獏俏挠ⅰ断锶A·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干鵲收聲,濕螢度影,庭院深香。——劉鎮(zhèn)《柳梢青·七夕》。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櫶濉儿o橋仙·云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
盈盈一水經年見。——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牽??椗请x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步月移陰,梳云約翠,人在回廊。——劉鎮(zhèn)《柳梢青·七夕》。
歸家夢向斜陽斷?!獏俏挠ⅰ而P棲梧·甲辰七夕》。
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獑碳墩酃鹆睢て呦浉枵摺?。
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獏俏挠ⅰ独笾ο憬て呦Α?。
上窗風動竹,月微明?!獏挝祭稀缎≈厣健て呦Σ≈小?。
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獏俏挠ⅰ独笾ο憬て呦Α?。
扁舟夜宿吳江,正水佩霓裳無數?!獏俏挠ⅰ断锶A·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東飛烏鵲西飛燕?!悗煹馈镀兴_蠻·七夕》。
開過南枝花滿院。——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李嶠《同賦山居七夕》。
奈南墻冷落,竹煙槐雨。——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钌屉[《壬申七夕》。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獓廊铩儿o橋仙·碧梧初出》。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八
《乞巧》是人教社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述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這一教學素材,透過“讀、寫、議、想、說”等靈活多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古詩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jié)的民風民俗。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乞巧圖片、古典音樂。
2、牛郎織女的故事。
一、激趣導入。
二、初讀自悟。
1、揭示課題;
2、簡介作者;
3、學生自讀詩句;
4、學習生字“乞”“巧”“宵”“霄”;
5、一邊讀一邊想,也能夠小組進行討論,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詩的意思嗎?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學習時再來解決!
三、品讀鑒賞。
1、透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相信你們對這首古詩有個大概的了解,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讀懂什么?(生自由讀詩)(相機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牽牛織女渡河橋”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古代四大民間神話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同學們在課前是不是認真地閱讀了老師發(fā)的故事資料呀!那我考考你們,牛郎織女每年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織女?
5、原先古時候的姑娘們每年都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在人間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jié)日——乞巧節(jié)。乞巧節(jié)是人們十分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
6、假如渡過河橋的織女的兩個孩子想請你把人間姑娘們乞巧的情景畫一幅畫送給他們,你會畫上一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說)說中體會“家家”、“穿盡”、“幾萬條”、動作“望秋月”
a、你怎樣明白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他們乞求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能夠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7、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完美啊!詩人林杰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ㄖ该x,齊讀)。
四、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表現人間少女們乞取智巧的熱烈場面,我被姑娘們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深深地感動了,我很想讀讀這首詩。(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也在音樂里自由的朗誦吧!
2、剛才我看見有的同學在讀的時候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詩情畫意中。我想,他必須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齊背吧?。▽W生齊背)。
五、體驗升華。
2、那古代到底是怎樣的節(jié)日景象呢?我那里有一組再現古代乞巧場面的鏡頭,請欣賞。乞巧場面欣賞。(配文)。
3、請同學們坐端正,閉上眼睛,默默地在音樂里背著古詩,靜靜地在心里為親人、為同學、為老師、為朋友乞愿吧!(音樂)。
4、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愿望必須會變?yōu)楝F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篇十九
(宋)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2、《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4、《鵲橋仙》。
盧炳。
馀霞散綺,明河翻雪。隱隱鵲橋初結。
牛郎織女兩逢迎,勝卻、人間歡悅。
一宵相會,經年離別。此語真成浪說。
細思怎得似嫦娥,解獨宿、廣寒宮闕。
5、《七夕》。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為開帳燭,云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
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7、《七夕》。
樂府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云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9、《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賦詠成篇》。
許敬宗。
一年抱怨嗟長別,七夕含態(tài)始言歸。
飄飄羅襪光天步,灼灼新妝鑒月輝。
情催巧笑開星靨,不惜呈露解云衣。
所嘆卻隨更漏盡,掩泣還弄昨宵機。
11、《辛未七夕》。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12、《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13、《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14、《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15、《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xiāng),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16、《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17、《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18、《他鄉(xiāng)七夕》。
(唐)孟浩然。
他鄉(xiāng)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19、《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20、《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1、《古意》。
(唐)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22、《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看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