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后的感受、體會以及思考的總結和概括,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內(nèi)容,下面應該總結一下讀后感了。讀后感是對讀過的書籍進行歸納總結和個人感悟的一種方式,讀完一本好書后,寫讀后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我覺得我們都需要寫一篇讀后感。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的心得體會,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書中的道理,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和表達能力,寫一篇讀后感是很有必要的。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后,對書中內(nèi)容的思考和感受的總結,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讀的書籍,寫一篇讀后感是很有益處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內(nèi)容、有觀點、有情感的讀后感呢?以下是一些寫讀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閱讀后的感受是每個人獨特的,以下是一些讀者們的寫作感受,或許你會有共鳴。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一
一只無憂無慮的鳥。
我自由自在的穿梭在我美麗的家園。
——森林。
沐浴著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陽光,
我感到很幸福。
然而有一天,
人們大批大批的沖進森林,
開始無休止的砍伐樹木。
我用嘶啞的喉嚨悲憤的叫著,
可有誰會聽呢?
幾天后,
我們的家園已被徹底摧毀。
火熱的太陽照在光禿禿的大地上,
我遍體鱗傷,
無助的呻吟著,
連羽毛也在顫抖,
為什么沒有人看到我臉上的淚水呢?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眼里含著淚水呢?
因為,
而且愛的很深沉……。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二
故鄉(xiāng)的土地,你是我偉大的母親,我的皮膚是你留下的愛撫,我愛你,所有的一切都屬于你!思念讓我瘋狂地回憶,那聲聲歡笑,讓我無法忘記你。我愛你,我要保衛(wèi)你,我對著故鄉(xiāng)的土地發(fā)誓,我要讓你自由幸福,或許灑下淚水,或許獻出生命!“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jīng)過去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間斷,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依舊無家可歸?!蔽恼碌?導言是這樣說的,這為我們介紹了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背景。
戰(zhàn)爭的兵荒馬亂,使多少無辜的老百姓承受著因戰(zhàn)亂而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痛苦!國家是他們的,土地是他們的,但是他們只能用憤怒的目光去怒視那些侵略中國的日本人。但是他們無力反抗,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曾經(jīng)滿流著青春、快樂的樂土,在這殘酷的戰(zhàn)爭中,一點一點被割去、被奪走。不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經(jīng)埋葬在地下幾千、幾百甚至是幾億年的古老地層的“地之血”沸騰了!她怒嚎,她奔流,為自己正在被宰割、被搶奪!
她不平,她要燃燒,她要沸騰!用自己打動中國人,感染中國人,讓這個已經(jīng)被戰(zhàn)爭打破寧靜的民族蘇醒!但是——戰(zhàn)爭——它毀掉了原有的和諧,讓美麗的大草原成為廢墟!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地母親身上的污穢,卻不能幫助。我們的心是痛的,在流淚,在哭泣,那是無助的淚水,戰(zhàn)爭何時才能停止,我們何時才能回歸大地母親溫暖的懷抱?美麗、富饒的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要熱愛大地、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
在這片哺育我們的大地上,我們宣誓:一定要讓我美麗的故鄉(xiāng)永遠如此豐饒、美麗。就算我以后看不見了,我的心也一定會感應到,因為我和大地有著最和諧的默契。因為我愛這大地!我們愛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小溪,甚至是每一顆沙礫,它們都是我們所景仰和驕傲的。因此我們不能讓那些殘忍的侵略者剝奪它們,不能被他們所污穢。炎黃之帝曾統(tǒng)治過她,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奪過她,商鞅變法奠定過她,大唐帝國使她達到了頂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她的精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她的文化根源。
她,就是我們的母親——中國!我們已在她的懷中酣睡了幾千年,現(xiàn)在該挺起我們錚錚的傲骨來保衛(wèi)她!拿起手中的堅強,不放過身邊的每一寸土地,因為他們都是母親的一部分。捏緊手中的堅強,使她永遠屹立!追隨未來的我們,帶著她,沖出這條撲朔迷離的路,前方的陽光正在召喚我們,仿佛在對我們說:“人,最重要的是靈魂和生命,而他的意義就是為自己的祖國,浸透奮斗的淚泉,灑遍犧牲的血雨!”我親愛的祖國,我親愛的土地,不能忘記你在春天百花競艷,不能忘記你在夏日蛐叫蟬鳴,不能忘記你秋至時的黃葉紛紛,不能忘記你在冬寒里的銀裝素裹。
我們更不能忘記你一起的一切,我們絕不會讓歷史重新演繹!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三
本文是一篇飽含激情的愛國文章,它的語言優(yōu)美,值得我們欣賞。作者大量地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比比皆是。作者將大地賦予生命,它是和我們?nèi)艘粯?,有著心跳,有著思想,就是我們的母親。她同黃河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這篇文章是在九一八十周年時寫的,作者一定不單單是寫中國的土地。同樣,我們也要緬懷曾經(jīng)在這篇土地上流過鮮或犧牲過的.戰(zhàn)士,他們不屈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發(fā)芽、開花,將香氣撒發(fā)給下一代人。中國人要永遠地團結下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走過去。中國人是不屈的!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四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作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抗日戰(zhàn)爭初期,作者在這個時候高歌著的“土地”,正是象征著生他養(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這首詩有著艾青特有的憂郁,正是這種憂郁產(chǎn)生了特殊的美。艾青的憂郁,源自民族的苦難,這里有深刻的憂患意識,有博大的歷史襟懷,有濃烈的愛國真情!
作者用一只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生命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一只小鳥是多么的脆弱,但在這國家興亡的時刻,它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fā)出不屈的聲音。“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了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已經(jīng)唱不出優(yōu)美動聽的歌了,但它仍然歌唱,這是它用整個生命發(fā)出的聲音來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
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diào)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只鳥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自己愿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情感。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從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暴風雨”、“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昂恿鳌薄帮L”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而下一句中的“黎明”象征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xiàn)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感情一步步深入。
第二節(jié)詩揭示了全詩的主旨,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大膽直白的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景,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和對祖國的熾熱的心。最后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不僅是作者自己的心聲,更是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吧畛痢币辉~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于是,這后面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其中還有無盡的激情在涌動著,讓讀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將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這首詩作于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時代,詩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動人的力量,而詩人那種不斷轉折和強化的抒情方式,當然也是與充滿險阻坎坷的時代相吻合的。土地的黎明,黎明的大地,猶如母親欣慰的笑容一樣慈愛,寧靜,反襯前面三的沉重苦難,烘托出黎明的美妙及其魅力。這首詩中回蕩著憂郁的調(diào)子,郁積著深深的憂傷。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對土地愛的的執(zhí)著、堅貞和頑強,更能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深處真摯的愛國情結。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五
被奪走。不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經(jīng)埋葬在地下幾千、幾百甚至是幾億年的古老地層的“地之”沸騰了!她怒號,她奔流,為己正在被宰割、被搶奪!她不平,她要燃燒,她要沸騰!用己打動中國人,感染中國人,讓這個已經(jīng)被戰(zhàn)爭打破寧靜的民族蘇醒!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六
讀著這情深意切的詩句,相信你的內(nèi)心也一定會掀起情感的狂瀾,這是著名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一詩中飽含熱淚唱給大地母親的贊美詩。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一九三八年。當時,日寇的鐵蹄在中華大地上恣意肆虐,短短的時間,日本侵略軍就連續(xù)侵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這位忠貞不渝的愛國詩人,不僅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去,還用他如椽之筆傾訴自己對深重災難的祖國的摯愛,用壯麗的詩篇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吹響了戰(zhàn)斗的號角。
在《我愛這土地》詩中,詩人采用象征手法,將自己化身為一只多情的鳥,含蓄而深切地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深情、對同胞的熱愛。詩中的這只鳥,沒有鸚鵡、白鷺俏麗的容顏,也沒有黃鸝、鷓鴣清脆的歌喉,但它有一顆深摯的愛國之心,有一腔濃烈的憂民之情。只要活著,它就要用嘶啞的喉嚨為土地、河流、風和黎明不懈地歌唱;死后,它也要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這一感人的形象,讓那泣血的杜鵑也遜色不少。
眾所周知,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曾經(jīng)是那樣的美麗、富庶,它哺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曾幾何時,日本侵略者的蹂躪讓它變得滿目瘡痍,這怎能不激起詩人滿腔的哀痛與無比的義憤。透過那嘶啞的喉嚨,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個為拯救大地母親而奔走呼號的赤子之情。不管眼下的土地多么破碎沉淪,詩人的愛始終深摯執(zhí)著,無怨無悔。他仍用嘶啞的歌聲去慰藉大地母親慘痛凄苦的心,去激發(fā)華夏兒女的義憤。詩人深知,這塊土地養(yǎng)育的兒女是不會屈服于一切外來侵略者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信念早已深深地鐫刻在大地兒女們的心中。
聽,悲憤的河流永遠洶涌著鯨波巨瀾,那是千千萬萬英雄兒女的響徹天宇的怒吼;聽,激怒的風無止息地吹刮,那是千千萬萬英雄兒女前仆后繼、奮不顧身的精神體現(xiàn)。詩人堅信:這塊災難深重的土地,在她的優(yōu)秀兒女浴血奮戰(zhàn)抗爭之下,一定會重新煥發(fā)生機。詩人堅信:那無比溫柔的黎明已從林間邁著矯健的步伐走來!為了黎明到來、曙光朗照,詩人就如那只鳥兒一樣,毅然選擇奉獻自己戰(zhàn)斗犧牲。在我們心目中,這是一只偉大無私的鳥,在完成了歌唱的使命之后,含笑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并渴望連羽毛也一齊腐爛在土地里面。鳥兒對土地的癡情,正是革命者視死如歸的精神寫照和詩人為土地徹底奉獻的藝術體現(xiàn)。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字字千鈞,聲震于耳,響遏行云。這是一位時代的吹號者用熱血譜成的千古絕唱,更是一位愛國詩人光輝燦爛的人生寫照。
(精選6篇)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七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郁郁蔥蔥的土地——雖然它已不再茂盛。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花香四溢的土地——雖然花兒們早已凋零。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游人如織的土地——雖然現(xiàn)在已無人問津。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燃燒著我們的青春的土地——雖然我們都已不再年輕。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如此美麗的土地——雖然它已漸漸枯萎、漸漸失去生命。
然而在我們的記憶中,它永遠生機勃勃、神采奕奕。但愿來年我們重生的時候,它依舊如此美麗。
遠行的游子:
我愛這土地,這孕育、哺育了我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我不會忘記你,這熟悉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令我快樂、令我留戀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讓我最后看看你,這溫柔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承載著我喜怒哀樂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讓我?guī)ё哌@繽紛的回憶,這多情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遍布了我成長足跡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你微笑著揮手向我告別,別讓我過分的傷心,這可愛的土地。
盲人:
我愛這土地,這五彩斑斕的土地。我能聽到孩子們描述著紅色的花叢、綠色的草地、藍色的天空和五顏六色的房屋。這神秘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絢麗多彩的土地。我能想象到碧綠的湖水泛起層層漣漪、金色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純白的雪花洋洋灑灑地從天空中飄下,還有七色的彩虹架起一座通往天堂的橋。這令人向往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夢想繽紛的土地。我能看到,是的,我能看到,火紅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嫩綠的新芽努力地生長、潔白的云朵擋住暴雨,還有深藍的海洋大聲地咆哮。我用我心中的眼睛,看到了這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我生命中最燦爛的土地!
一年級:藍靛草。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八
浮云如帶,晚秋時節(jié),濕冷的沆瀣過于凝滯與沉寂,大概也需要及時晾曬了,就在冬陽下醒來,上升、再上升。于是,初冬早晨的山原一片霧海。霧海越來越深廣,纖弱的冬陽就更加顯得恍恍惚惚的。原來過于濕重的土地也需要順暢地呼吸。
廣野無禾,空曠土地的邊緣,地埂上,一堆堆秸稈兒臥地緘默,仿佛安然入睡的產(chǎn)婦。一天白霧,收納了長風,收納了冬陽的光和熱,收納了夏秋以來恢弘壯美的天籟之響,也收納了白霧自己的鼻息。山原安靜極了。
山原草木和地邊莊稼的秸稈兒不像山下遠處水田里的稻梗,那些稻梗早就重新回到肥沃的泥土里,接替它們的是日漸蔥綠的麥苗??晒嗟暮档?,立在土里的小半截兒玉米秸稈的斷茬是傾斜的,還掛著一兩片枯黃到燦爛的葉子,就像一面面歷經(jīng)百戰(zhàn)仍然飄揚的旗——山原草木和山地邊上的秸稈兒相當沉靜,土地相當?shù)目諘?,空曠到雜木穢草任意滋生,仿佛這個世界此前并沒有發(fā)生過什么風風火火的事情。
城市的邊緣是鄉(xiāng)村,鄉(xiāng)村的邊緣是曠野,曠野的周邊是山地。城鄉(xiāng)之間水田里一直都有不斷輪換的新主,現(xiàn)在是麥苗,將來是稻秧,然后又是麥苗……但在山地那樣的旱地里,早間的濃霧逐漸散盡之后,長風復吹,云飛霧散,所以山間的濕氣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輪耕,或者休耕,所以一些山地里必然長出雜木穢草,讓山中土地重現(xiàn)寧靜蒼茫的遠古神秘。山地如今這樣自由放任,皆因土地上的勞作者們已經(jīng)人力不繼。耕耘,稼穡,這些壯美而親切的場景全都被珍藏在厚厚的黃土里,但也許更多的已經(jīng)讓不息的長風吹走了,隨同吹走的還有相關土地的各種記憶。雖然孳生著雜木穢草,但作為山民耕耘稼穡的黃土現(xiàn)在畢竟是閑適的,并且,閑適的黃土依然干凈,雖然雜木和穢草年復一年有增無已。黃土地能這樣安靜下來,仿佛疲累已極實在應該休息了,總算是一種難見的淡定與安謐。安靜就安靜吧,又何耿耿于懷于過去的喧豗。不過,土地終于安靜了,在它身上出現(xiàn)的種種細節(jié)就不再是重要的。
在山原,傾斜而廣闊的黃土地上,還有一如既往駕牛耕作的。因為在山地,這種圖景短時間內(nèi)是不會被時光風化、銷蝕的,并且,這種圖景會越來越古老,越來越珍稀。
那里曾經(jīng)流傳著何等博大精深的生活至理。
人可以疲弱,但耕牛絕對不可以疲弱甚至不容許哪怕較為明顯的消瘦,依靠土地過活的人需要它們負犁深耕,并且,它們的助人深耕差不多是終其一生的。開始耕地了,牛的大蹄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夭冗^的地方,通常又會被锃亮的犁鏵深深地翻開,新鮮的土壤顏色會深一些、鮮亮一些,并有泥土的清新氣息噴吐出來、有潤濕的氣息蔓延開來,總之,無論沉寂多久的土地一旦被再次翻開,看上去總像新割的鮮肉是活生生的。未耕的土地仿佛蒙著一層厚厚的毛皮。
春耕的時候,新翻開的土里千真萬確是生機勃勃的。除了各種生機尚存的植物根系,還有嫩白的新芽和雪白的幼蟲。受到驚擾之后,那些雪白的幼蟲開始慌亂地扭動,嫩白的新芽則會在欣喜地伸展一下之后,仿佛覺得不妥,又很沉著地慢慢彎曲,重新回到土里。非逢其時,外面尚冷,它們暫時不能面世。當耕者指揮耕牛、耕牛拉著犁鏵從地的另一頭調(diào)轉回來的時候,新一壟剛翻開的土壤又把新芽和幼蟲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芈襁M土里,因而它們大多依然平安。不久以后,山里的風會柔和一些、溫暖一些,土里的新芽就會破土,土里的幼蟲就會變成成蟲、長大,就把頭臉探出土地伸進陽光和空氣。當然也有個別因為耕者和犁鏵對其照顧不周而不幸暴露在外的,新芽不幸萎蔫,成蟲不幸果了鳥腹,但也無傷廣大土地上輝煌而溫暖的盛事。再說,世間萬物總是相為護養(yǎng)的,亦無損于世人尤其是耕者的慈悲。
有時候天色放晴,春陽和暖,山風隱微,耕者和耕牛就地小憩,人吃干糧,牛食野草,然后共飲于泉,之后耕作將會繼續(xù)。
秋耕就會顯得更有趣味一些。
翻出的新土中最多的還是健壯的蟲豸,如土狗兒,蚯蚓,大螞蟻,也有白白胖胖的其他幼蟲。然后是野生草本植物肥胖的塊根或發(fā)達的毛根,間或也會突然露出沒有采挖干凈的紅薯、土豆、山蘿卜、圓根菜、玉珠之類,也有旱半夏、山茱萸、香附子、牛扒肺、野黨參這些中藥材,總之都是人畜皆可得而食之的好東西,所以常常給耕者一場場意外的驚喜。
另一種情景是在大片新翻開的疏松土壟上常有烏鴉、喜鵲、麻雀等各種鳥,它們用尖喙、利爪在土里一個勁地抓刨,尋找各自喜歡的食物,此起彼伏,各不相擾,高山厚土,有生無類?!疤鞜o不覆,地無不載”這句古語在彼時彼地就顯出最本真最全面的意義。當然,所謂“無不覆、無不載”并不僅僅指土地在物理意義上的承載,更指的是它生命意義上廣泛的供養(yǎng)和包容。
山地里的秋耕者,在局外人眼中它們是孤單的、寂寞的,他們的勞作是單調(diào)重復而困苦繁重的。不錯,這是耕者生活的一方面,并且是絕對不容忽略的一方面和不容盲目美化的一方面。在他們的心里還有另一種生活真實。雖然他們不完全懂也不能像詩人和智者那樣將那一方面上升到藝術和美的高度,但他們能夠通過原始而簡單的方式自由無羈地把他們的心靈感受表達出來,他們善于創(chuàng)造美,并且,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既是形象的,也是抽象的,但主要是概念化的而不是文本化的。他們從遠祖那里繼承了自由歌唱的特質和技能,他們用富有原始風味的歌唱忘卻勞作的辛苦、淡化孤單的苦悶、截取無限的時光、擴展有限的層次、豐富單調(diào)的顏色,他們心中有文人雅士無法描的.丘壑。或者秋陽高照,或者霧海沉浮,田地周遭,山高水瘦,林木繽紛,鳥獸喧嚷,人,耕牛,犁鏵,土地,和諧相融,配合默契,人在耕中而忘其耕,人知所耕而忘其所以耕。人的生命這個本體顯現(xiàn)達到了最為清晰、最為醒目的程度。一則為了抒發(fā)原始生命的情感沖動,一則為了排遣或緩解長期單調(diào)重復的勞作所致的疲困,他們會借助“回牛”的機會曼聲而歌。
“牛兒——回——吔——”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簡短的抒情歌曲了!
歌聲在山間回蕩,然后隨清風與白霧漸漸遠去。在耕者那樣舒展自由、酣暢適意的短語長歌中,人和耕牛就得到了足夠豐沛的內(nèi)在歡愉,而人和土地的關系因此變得更加溫暖、親和、真誠,并有更高的信任度。
那時候,人,耕牛,土地,才是真正融為一體的自然美的大組合。
“山高一丈,水冷三分”,秋耕秋種必然要在“霜降”節(jié)氣到來之前完成,那時候土溫尚可,種子入土幾天以后即可發(fā)芽。不久以后,經(jīng)麥苗染成新綠的黃土地就可以安度隆冬了。耕者已去,但他們的歌聲未去,尚留風中,尚在云際,亦在厚厚的黃土和翠綠的麥苗里。
“耕者有其田”。耕者尚有,但多已遠徙;田地尚存,但幾至荒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如今,大片的山原厚土靜靜地沐著冬陽的時候,應該正在發(fā)出這樣無聲的呼喚吧。
耕牛尚在。鄉(xiāng)間,山地,依然可見它們遲緩而淡定、自信而穩(wěn)健的行走姿態(tài),也可見它們悠閑食草的情景。它們間或也會發(fā)出舒暢而宏厚的高歌。引頸向天,常觀日月,它們的眼神還是古老的,古老到無比的忠實、憨厚,好像在深情回味先祖?zhèn)冊?jīng)的躬耕不輟。但愿它們沒有失業(yè)也不會失業(yè),耕作,那是保持它們物種屬性的有效舉措,也是它們存身世界的一種價值選擇,人畜互惠,它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生存方式。但愿它們不會遭遇種群性的“華麗轉身”而不幸全部淪為冷酷食肉者們的盤中美味。
秋氣濃厚且馥郁,但從節(jié)令上說確乎已進入冬天了。在耕牛應時而作的遠山,這個時候,牛和耕者應該心平氣和地離開溫情脈脈的土地而開始歇息了吧。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九
九月,先生的外公去世,我和他回了趟老家射陽湖。
九月,是射陽湖最美的季節(jié)。那一湖的秋水,依舊是澄澈見底;那湖灘的蘆葦,依舊是雪白浩蕩;那湖畔的垂柳,依舊在裊娜迎人,在微風的吹拂下,柳條輕輕撥弄水面,水面泛起了魚鱗似的波紋,是那樣的溫柔,那樣的恬靜。正所謂: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不遠處,湖面上漂浮著一葉葉漁舟,船上的人有的在撒網(wǎng)打魚,有的在淘米洗菜,有的在濯衣晾曬……還有更遠的地方,蘆花深處飄散著裊裊炊煙,炊煙掩映著幾彎小小村落,村落里顯現(xiàn)著隱隱綽綽的人影,宛若一幅淡雅清麗的山水畫卷。美麗的射陽湖,就像母親一樣養(yǎng)育著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哺育著這里勤勞淳樸的人們。
這清澈又恬靜,美麗又寬廣的湖濱,孕育著天地之間的靜謐之美,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胸臆里,盡成了無限美麗的詩篇,令我迷醉。這是久居都市的我們平時無法欣賞到的風景。
我們沿著湖岸漫步……秋天在這自然純樸的環(huán)境里,刻畫出最動人的小野花,這些我曾經(jīng)多么熟悉的,可愛的小野花呵,五色繽紛,溫潤而細致地散落在湖岸邊,田埂上,展示著生命的力量。這里秋天的主題應該是那些水稻,站在田埂間,遠遠望去,田里的水稻尚未收割,有的剛剛吐穗,有的已經(jīng)半熟,于是,一塊淺綠,一塊嫩黃,相互交錯著,連綿著……一種豐厚而浪漫的悠閑氣息正充滿在空氣里。稻田旁有大大小小、錯落分布的魚塘,其中有一塊是他外公的,這里――曾是他生前最流連的地方。魚塘里,魚兒此刻正在快活地舞蹈,甲魚則在悠閑地散步……每當晨曦初露,抑或夕陽西下,由于光與影的折射,稻田和魚塘,在晨與昏的色彩變幻中熠熠生輝,時時顯露出的蓬勃繁盛之美,相比起韶光已褪的外公,這美景――遠遠超出了我們感官所能承受!
在這里下河平原的一隅,在他外公靜默的墳地前,我們在學著聆聽土地的聲音。蟲唧、鳥囀、雞鳴、狗吠,草木萌發(fā)的微響,乃至魚兒跳出水面的清音……土地的聲音!這也是久居都市的我們平時無法聆聽到的聲音。我想,這些不同的語言所形成的土地的聲音,是人世間最完美的天籟,正是我鄉(xiāng)我土綿延不絕的聲音!他的外公至死都不愿離開故土,是否就是迷戀這土地的聲音?一方新冢,與魚塘相伴,達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愿望,他更愿意在這片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土地上安眠。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中寫道:“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那是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BR> 如今,由于人們都向往都市的繁華,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土地,太多太多的人逐漸遺忘了土地的聲音,他外公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著對土地最后的堅守。因為:土地,是人類永遠的`根。人們呵,請不管離開土地多遠、多久,都不要忘記了故土的呼喚,土地的聲音。
土地的聲音,也正是大地的呼吸,大地沉著而規(guī)律地吐納著氣息,各種動植物混合的氣味,天地河流自然的味道,芬芳雋永,質樸清新……因這大地的呼吸,支撐著我們的心靈,正在我們的血液里氤氳,正在我們的靈魂里彌漫……我們追尋這聲音,沿著鄉(xiāng)間小路一直向前走去。
仿佛,我已看到我的祖先們,千百年來,在這塊廣褒的土地上,辛勤地耕田犁土,流血流汗,毫無怨尤,默默奉獻。他們終日面對土地,背對蒼天,種植稻米,養(yǎng)植魚蝦,換取微薄的生存所需。滄海桑田,癡心不改。一輩輩,一代代,我們的祖先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演繹著亙古不變,生生不息的平凡故事,而這也正是他們所追求的生命意義的全部。
土地的聲音,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珍惜,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聆聽……。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十
金風煥彩,野菊吹香。10月17日,我與朋友一行5人沐浴著麗日的朝輝,驅車來到了風光秀麗的黃梅縣五祖鎮(zhèn)――小坪村。它位于本縣北部山區(qū),海拔500多米,距縣城23公里,離五祖寺10公里。小坪村稀疏地居住著300多戶人家,淡雅的村莊座落在青山、翠竹、清泉的懷抱之中。柔曼溫存,恬靜幽雅,恰似一幅丹青的水墨畫。
本村熱情、好客的村書記與村長,見我們的到來主動當起了向導。跟隨在他倆的身后,漫游在鄉(xiāng)間小道,深呼著山里清新的氣息,心里倍感怡然。環(huán)視四周,這里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村里錯落別致的農(nóng)家小屋,猶如參差不齊的星盤,在時間積累下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使小村銜接成平仄的韻律,給人一種詩園悠然的感覺。吟詠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詩意盎然的村莊,空氣中忽地散發(fā)出一股淡然的清香,撲鼻而來,纏綿于身,心里不由地滋生出一種莫名的依戀。那種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浮躁的心此刻在這山村靜得出奇。
談笑中,泉水的湍流聲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尋聲望去,見龍池河瀑布飛珠濺玉般地飛流直下,聲勢奪人,像是在為對面那座山峰的“女神”宣泄心跡,抑或是……。倘佯在瀑布下,一任這未經(jīng)世俗污染的清泉從心頭上飄過,讓清澈的幽泉洗滌靈魂,充盈生命,心也仿佛在這靈性的泉水中蕩漾。一路風光、一路歡歌。穿過紅薯地,一片板栗、尖栗園,已抖落一身的情殤,正袒露著胸懷列成一排排的隊伍,歡迎我們來臨。光禿禿的`軀干在秋風的搖曳下――輕歌曼舞。也不知是被它的熱情而感動,還是被它潛在的毅力所感染?從心底由衷地發(fā)出了贊美,贊美它的品性高潔,生命的頑強。樹能如此,人何以堪!
翻越一座小山,來到另一處。忽見,巖石旁一顆若大的桂花樹,歷經(jīng)600余年的風吹雨打、霜侵雪壓,任傲然挺立,英姿不減,固守深山。還有那同齡的奇松異樹,任世道滄桑,山巒驚濤,為了堅貞的愛情,無怨無悔,默默地陪伴在桂花樹“娘子”的周圍,歲歲年年。山上還蘊藏著諸多千姿百態(tài)的怪石,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如生肖、如農(nóng)具……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尤為,狐仙洞更是令世人驚嘆,洞內(nèi)足有20余平方米,可藏納數(shù)人。洞中間有一橢圓光潔柔滑石,仿似高腳酒杯狀,據(jù)說是當年狐仙談情說愛磨擦所致。可想,狐仙們曾經(jīng)在這里演繹過多少浪漫的聊齋故事。
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已登上了獅子山的頂峰。佇立高巔,仰望藍天,白云飄悠,親吻面頰。向東俯瞰山下,一幅柳林鄉(xiāng)全貌的山鄉(xiāng)旖旎畫卷,映入游人眼簾,如夢若幻;側目東南,五祖寺,佛光照耀,香透經(jīng)窗,慈云縈繞;移目西方,見群山拱翠,山巒百態(tài),綿亙百里;轉身北望,凝煙瀑布,鎖石煙嵐,蔚為壯觀。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從獅子山款然下來,便又走進了“滿山修竹曳身姿,疑似阿嬌藏林間”的茂盛竹林。一株株翠竹高聳挺拔,玉節(jié)虛心,傲骨擎天,這不正是象征著小坪村的山民正直、質樸的品格和積極向上、艱苦奮斗的精神嗎?置身在這空靈靜謐,滿地清陰,含幽滴翠的竹韻里,塵世中所有的牽涉與糾紛被清洗一空,人性亦恢復了本真。
中午的午餐,村書記已設在農(nóng)舍陳大爺、大媽家。三間平瓦房透視著原有的古色古韻,卻顯得異樣地溫馨、祥和。大爺?shù)娜齻€兒子均已成家立業(yè),各自都生活得幸福、安逸。進屋后發(fā)現(xiàn)飯菜早已做好,滿屋都散發(fā)著野菜的香味,縷縷菜香惹得大家饞涎欲滴,饑腸轆轆。迅速圍桌坐下,人人毫不客氣地分享起大媽的烹調(diào)手藝。那雨花菜、野苦菜、甜蘿卜、山紅薯等,經(jīng)過泉水的精心煮沸下,彰顯出山里的特色,使每道菜色、香、味具佳,是城里人不可多得的口味,直叫人不忍釋筷。還有那香噴噴的鍋巴粥更是爽口舒心,回味無窮!
依依告別小坪村,仿佛從“世外桃源”中走了出來,但比“桃源”有著更真實的質感,我們飽覽了小坪村獨特的天然風光,沐浴了天然氧吧,見到了渾厚率真、善良憨厚的山民,聽到了親切樸實的鄉(xiāng)音,觸摸了清涼滋潤的泉水,感受到了空氣流動的鄉(xiāng)村氣息。悠久的歷史,給小坪村留下了許多人文瑰寶,豐富的歷史資源,優(yōu)美的神話故事,神秘的遺址遺跡……這一切,無疑給黃梅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光彩,彰顯了風流。如果說四祖寺和五祖寺是鑲嵌在黃梅土地上的兩顆明珠,那么,小坪村就是點綴在明珠旁邊的一朵艷葩!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十一
一粒種子會在春天的雨露中破土萌發(fā),一朵花會在秋天的陽光下盎然綻放,它們都是帶著最明媚的心情來到這個世界。而哪一粒種子和花都離不開大地的滋養(yǎng)。于是,我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地上每一種植物的心情映襯的都是大地的心情。它們依賴于大地而生,它們和大地心息相通,血脈相連。
而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是不懂得這些的。
十四五歲的我總是把一望無際的田野看做黑色的走廊,只要鉆進去,就別想囫圇著出來。站在比自己高幾個頭的玉米地里,抬眼望天,天只是被撕成一塊一塊的藍布條,凌亂、細碎,毫無美感。而土豆常常就栽在玉米地里,夏天最熱的時候,就要把土豆全摳出來。那樣高那么茂密的玉米地怎么進?必須進,貓著腰進吧。一邊走一邊用胳膊擋著橫七豎八的玉米葉子,防止劃到臉。玉米葉子不長眼,無論怎么躲閃,葉緣上的尖刺還是會無情地劃到臉上,胳膊上,留下一條條紫紅色的劃痕,火辣辣的難受。而摳土豆更是練腰板的活。蹲下身拔掉土豆蔓,哈著腰用?頭摳土豆,再繼續(xù)蹲下身從黏濕的泥土里把土豆撿出來??傊?,從始到終都別想歇一歇腰板,站著干活。而最終把裝滿土豆的袋子從一眼望不到的頭的玉米地里一袋袋扛出去,更是考驗毅力的苦差事了。你必須再忍受若干次被鋸齒一樣的玉米葉子劃傷皮膚的灼疼。好容易鉆出黑色走廊,站在地頭喘息的時候,就想,啥時能不把土豆栽種到玉米地里,能在視野遼闊的田野里播種收獲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當語文課上老師教我們讀“秋天到,秋天到,高粱漲紅了臉,大豆笑彎了腰......”那首詩時,我總也不能按著老師的要求讀出歡快的語氣。我腦海里反反復復想到的就是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喂化肥,起土豆,走也走不到地頭的情景。一邊讀詩,我一邊就發(fā)誓,長大的我一定要走出土地,我絕不在這漫漫的黑色走廊里度過我的一生。
那時候土地在我眼里就是包袱,我時時刻刻想著如何甩掉它。
有一年夏天,老天爺似乎睡過了頭,連續(xù)一個月沒下一滴雨。玉米正是吐穗結粒的時候,沒有了水的供養(yǎng),玉米苞里只包著一些光禿禿的棒子。我們家種了旱田水稻,我是第一次看到本來綠油油的已經(jīng)長到三尺高的水稻在三伏天里變成了焦黃的顏色,好像點一把火就能著起來。大人的臉色整天陰沉沉的,在屯子里見了面談論的必然是關于雨的話題。我不太關心這些,我甚至覺得那黃顏色在夏天是一種絕美的色彩。老天可以再睡些日子,苞米地的土豆長不大,自然就不用摳了。父親仍在繅絲廠上班,大一點的幾個姐姐已經(jīng)出嫁,父親的工資養(yǎng)活我們家剩下的幾口人是不成問題的。
對于老天的臉色,對于土地的心情,我沒有任何擔心。當然我也不擔心我的學費。那一年,我考上了師范學校。我在心里揚眉吐氣,終于可以不用再鉆長長的刮疼著臉頰的黑色走廊,終于可以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看到湖水一樣澄藍而完整的天空了。
后來的日子我離土地越來越遠,再也聞不到莊稼的味道。我開始匍匐在書本里,也開始生讀那首《秋天》的詩歌。“秋天到,秋天到,高粱漲紅了臉,大豆笑彎了腰......”。我說,孩子們,要讀得歡快、活潑,讀出農(nóng)人喜獲豐收的愉悅心情。這些話都是語文參考書上明明白白寫的。我不知道孩子們聽懂了沒有,當他們稚嫩的童聲一遍遍響起的時候,我感覺他們互相攀比的只是誰朗讀的聲音更響亮,誰能按著老師的要求讀得更有感情。而我的眼前似乎真出現(xiàn)了一片無垠的田野,紅紅的高粱,金黃的大豆,粉嘟嘟的紅薯,水靈靈的蘿卜......,五顏六色,在秋天的舞臺粉妝登場。在詩中,我被這種大氣場的濃烈的色彩震撼,而其他的,我并沒有想得更多。
為人妻后,孩子尚小,我忙于上班,婆婆自告奮勇幫助帶孩子,同時她和公公在農(nóng)村還種著八畝地。有些地是他們在邊角低頭后開墾的。兩個老人仔細,不但生活上省吃儉用,對待土地更是金貴。只要有一寸土,他們也會按下一粒種子,耐心地等待著秋天里收上一捧花生或是豆角。
第二天早晨醒來,看到院子里居然全是苞米苞,金燦燦的玉米堆成了另外一堆,摸一把濕漉漉的.。我大吃一驚,這么多玉米,怎么可能?不會是田螺姑娘下凡幫忙的吧?我趕緊推醒還在貪睡的丈夫,告訴他這件事。他仿佛早就知道了一樣,說,“那是咱爸和媽一晚上沒睡覺扒出來的。我勸說也不聽。他們說趕緊扒出來別讓老鼠偷吃了?!蔽襾淼皆铋g,看到婆婆和公公在忙碌著做飯,有說有笑的,根本看不出熬了一夜沒睡覺那種疲累的神情。我要插手幫忙,被婆婆支到一邊了。
心情就在那一瞬間開始難受起來。趕緊來到院子里,吹著清晨的涼風,裝作看風景。
四顧間,居然發(fā)現(xiàn)婆婆家院里的苞米倉子有三個之多,兩個鐵制的,一個用苞米桿編織的。結婚這么些年,我還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因為苞米倉是農(nóng)家的一種必需品,因為幾乎家家都有,以往我并沒有過多的在意。只有一次,看到苞米倉的鐵條腿上系著一串光溜溜的瓶子,不解地問公公是做什么用的。他說老鼠太多,怕偷吃苞米,拴了光滑的瓶子,它就不容易爬到糧倉里了。當時很佩服公公的聰明,這些辦法書本里是不容易找到的。
秋收差不多結束的時候,我和丈夫也要回城了。有時候婆婆會從古董一樣的老式坐柜里摸索出一張存折,讓丈夫幫忙保管。
有一次我偷偷問丈夫,這一張折里有多少錢呀?“六千或者四千!”丈夫說,“都是賣苞米的錢。一年里就這些收入了!”
“再沒有了嗎?”我不太相信。
“再有就是咱爸打零工的錢。他那么大歲數(shù),找他干活的人也少!”
丈夫接了存折,常常并不會馬上揣到兜里,而是逼著婆婆把家里剩下的零用錢拿給他看。每到這時,婆婆就像做錯了事一樣,先是推脫著,只說夠用了,夠用了,不用操心。但發(fā)現(xiàn)實在拗不過丈夫,只得再打開那口老柜,摸索一陣,翻出一個褪了色的小手絹,一層層打開,露出幾張大小面值不等的票子。丈夫只撇一眼,就更加不樂意了。
“就這幾百塊錢,一直花到過年怎么夠?”他的語氣明顯帶著責備?!澳銈兙瓦@樣省吧,把身體省垮了,自己遭罪!”
婆婆還是陪著笑,解釋,再解釋。她說花不完的,平日里花錢的地方也少。我卻知道,我上一次菜市場,一張老頭票差不多就沒了。丈夫熟悉婆婆公公的秉性,最終只能無奈地揣起那張存折。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十二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
《土地的誓言》讓我首先聯(lián)想到這首歌。我覺得文中關內(nèi)的東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遠離了親愛的家鄉(xiāng),四處流浪飄蕩,無家可歸。而對故土的依戀是無法遏制的熾痛。她在呼喚我,呼喚我回家,呼喚我拯救故鄉(xiāng),她的`彭湃熱情是我心中奔騰的液。憶及兒時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擁有同樣的心跳,同樣的熱,同樣的默契,我和她會融為一體,無法分離。故鄉(xiāng)的土地,你是我偉大的母親,我的皮膚是你留下的愛撫,我愛你,所有的一切都屬于你!思念讓我瘋狂地回憶,那聲聲歡笑,讓我無法忘記你。我愛你,我要保衛(wèi)你,我對著故鄉(xiāng)的土地發(fā)誓,我要讓你由幸福,或許灑下淚水,或許獻出生命!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一
一只無憂無慮的鳥。
我自由自在的穿梭在我美麗的家園。
——森林。
沐浴著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陽光,
我感到很幸福。
然而有一天,
人們大批大批的沖進森林,
開始無休止的砍伐樹木。
我用嘶啞的喉嚨悲憤的叫著,
可有誰會聽呢?
幾天后,
我們的家園已被徹底摧毀。
火熱的太陽照在光禿禿的大地上,
我遍體鱗傷,
無助的呻吟著,
連羽毛也在顫抖,
為什么沒有人看到我臉上的淚水呢?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眼里含著淚水呢?
因為,
而且愛的很深沉……。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二
故鄉(xiāng)的土地,你是我偉大的母親,我的皮膚是你留下的愛撫,我愛你,所有的一切都屬于你!思念讓我瘋狂地回憶,那聲聲歡笑,讓我無法忘記你。我愛你,我要保衛(wèi)你,我對著故鄉(xiāng)的土地發(fā)誓,我要讓你自由幸福,或許灑下淚水,或許獻出生命!“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jīng)過去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間斷,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依舊無家可歸?!蔽恼碌?導言是這樣說的,這為我們介紹了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背景。
戰(zhàn)爭的兵荒馬亂,使多少無辜的老百姓承受著因戰(zhàn)亂而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痛苦!國家是他們的,土地是他們的,但是他們只能用憤怒的目光去怒視那些侵略中國的日本人。但是他們無力反抗,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曾經(jīng)滿流著青春、快樂的樂土,在這殘酷的戰(zhàn)爭中,一點一點被割去、被奪走。不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經(jīng)埋葬在地下幾千、幾百甚至是幾億年的古老地層的“地之血”沸騰了!她怒嚎,她奔流,為自己正在被宰割、被搶奪!
她不平,她要燃燒,她要沸騰!用自己打動中國人,感染中國人,讓這個已經(jīng)被戰(zhàn)爭打破寧靜的民族蘇醒!但是——戰(zhàn)爭——它毀掉了原有的和諧,讓美麗的大草原成為廢墟!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地母親身上的污穢,卻不能幫助。我們的心是痛的,在流淚,在哭泣,那是無助的淚水,戰(zhàn)爭何時才能停止,我們何時才能回歸大地母親溫暖的懷抱?美麗、富饒的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要熱愛大地、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
在這片哺育我們的大地上,我們宣誓:一定要讓我美麗的故鄉(xiāng)永遠如此豐饒、美麗。就算我以后看不見了,我的心也一定會感應到,因為我和大地有著最和諧的默契。因為我愛這大地!我們愛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小溪,甚至是每一顆沙礫,它們都是我們所景仰和驕傲的。因此我們不能讓那些殘忍的侵略者剝奪它們,不能被他們所污穢。炎黃之帝曾統(tǒng)治過她,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奪過她,商鞅變法奠定過她,大唐帝國使她達到了頂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她的精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她的文化根源。
她,就是我們的母親——中國!我們已在她的懷中酣睡了幾千年,現(xiàn)在該挺起我們錚錚的傲骨來保衛(wèi)她!拿起手中的堅強,不放過身邊的每一寸土地,因為他們都是母親的一部分。捏緊手中的堅強,使她永遠屹立!追隨未來的我們,帶著她,沖出這條撲朔迷離的路,前方的陽光正在召喚我們,仿佛在對我們說:“人,最重要的是靈魂和生命,而他的意義就是為自己的祖國,浸透奮斗的淚泉,灑遍犧牲的血雨!”我親愛的祖國,我親愛的土地,不能忘記你在春天百花競艷,不能忘記你在夏日蛐叫蟬鳴,不能忘記你秋至時的黃葉紛紛,不能忘記你在冬寒里的銀裝素裹。
我們更不能忘記你一起的一切,我們絕不會讓歷史重新演繹!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三
本文是一篇飽含激情的愛國文章,它的語言優(yōu)美,值得我們欣賞。作者大量地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比比皆是。作者將大地賦予生命,它是和我們?nèi)艘粯?,有著心跳,有著思想,就是我們的母親。她同黃河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這篇文章是在九一八十周年時寫的,作者一定不單單是寫中國的土地。同樣,我們也要緬懷曾經(jīng)在這篇土地上流過鮮或犧牲過的.戰(zhàn)士,他們不屈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發(fā)芽、開花,將香氣撒發(fā)給下一代人。中國人要永遠地團結下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走過去。中國人是不屈的!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四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作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抗日戰(zhàn)爭初期,作者在這個時候高歌著的“土地”,正是象征著生他養(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這首詩有著艾青特有的憂郁,正是這種憂郁產(chǎn)生了特殊的美。艾青的憂郁,源自民族的苦難,這里有深刻的憂患意識,有博大的歷史襟懷,有濃烈的愛國真情!
作者用一只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生命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一只小鳥是多么的脆弱,但在這國家興亡的時刻,它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fā)出不屈的聲音。“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了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已經(jīng)唱不出優(yōu)美動聽的歌了,但它仍然歌唱,這是它用整個生命發(fā)出的聲音來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
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diào)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只鳥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自己愿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情感。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從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暴風雨”、“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昂恿鳌薄帮L”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而下一句中的“黎明”象征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xiàn)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感情一步步深入。
第二節(jié)詩揭示了全詩的主旨,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大膽直白的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景,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和對祖國的熾熱的心。最后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不僅是作者自己的心聲,更是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吧畛痢币辉~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于是,這后面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其中還有無盡的激情在涌動著,讓讀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將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這首詩作于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時代,詩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動人的力量,而詩人那種不斷轉折和強化的抒情方式,當然也是與充滿險阻坎坷的時代相吻合的。土地的黎明,黎明的大地,猶如母親欣慰的笑容一樣慈愛,寧靜,反襯前面三的沉重苦難,烘托出黎明的美妙及其魅力。這首詩中回蕩著憂郁的調(diào)子,郁積著深深的憂傷。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對土地愛的的執(zhí)著、堅貞和頑強,更能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深處真摯的愛國情結。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五
被奪走。不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經(jīng)埋葬在地下幾千、幾百甚至是幾億年的古老地層的“地之”沸騰了!她怒號,她奔流,為己正在被宰割、被搶奪!她不平,她要燃燒,她要沸騰!用己打動中國人,感染中國人,讓這個已經(jīng)被戰(zhàn)爭打破寧靜的民族蘇醒!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六
讀著這情深意切的詩句,相信你的內(nèi)心也一定會掀起情感的狂瀾,這是著名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一詩中飽含熱淚唱給大地母親的贊美詩。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一九三八年。當時,日寇的鐵蹄在中華大地上恣意肆虐,短短的時間,日本侵略軍就連續(xù)侵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這位忠貞不渝的愛國詩人,不僅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去,還用他如椽之筆傾訴自己對深重災難的祖國的摯愛,用壯麗的詩篇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吹響了戰(zhàn)斗的號角。
在《我愛這土地》詩中,詩人采用象征手法,將自己化身為一只多情的鳥,含蓄而深切地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深情、對同胞的熱愛。詩中的這只鳥,沒有鸚鵡、白鷺俏麗的容顏,也沒有黃鸝、鷓鴣清脆的歌喉,但它有一顆深摯的愛國之心,有一腔濃烈的憂民之情。只要活著,它就要用嘶啞的喉嚨為土地、河流、風和黎明不懈地歌唱;死后,它也要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這一感人的形象,讓那泣血的杜鵑也遜色不少。
眾所周知,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曾經(jīng)是那樣的美麗、富庶,它哺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曾幾何時,日本侵略者的蹂躪讓它變得滿目瘡痍,這怎能不激起詩人滿腔的哀痛與無比的義憤。透過那嘶啞的喉嚨,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個為拯救大地母親而奔走呼號的赤子之情。不管眼下的土地多么破碎沉淪,詩人的愛始終深摯執(zhí)著,無怨無悔。他仍用嘶啞的歌聲去慰藉大地母親慘痛凄苦的心,去激發(fā)華夏兒女的義憤。詩人深知,這塊土地養(yǎng)育的兒女是不會屈服于一切外來侵略者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信念早已深深地鐫刻在大地兒女們的心中。
聽,悲憤的河流永遠洶涌著鯨波巨瀾,那是千千萬萬英雄兒女的響徹天宇的怒吼;聽,激怒的風無止息地吹刮,那是千千萬萬英雄兒女前仆后繼、奮不顧身的精神體現(xiàn)。詩人堅信:這塊災難深重的土地,在她的優(yōu)秀兒女浴血奮戰(zhàn)抗爭之下,一定會重新煥發(fā)生機。詩人堅信:那無比溫柔的黎明已從林間邁著矯健的步伐走來!為了黎明到來、曙光朗照,詩人就如那只鳥兒一樣,毅然選擇奉獻自己戰(zhàn)斗犧牲。在我們心目中,這是一只偉大無私的鳥,在完成了歌唱的使命之后,含笑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并渴望連羽毛也一齊腐爛在土地里面。鳥兒對土地的癡情,正是革命者視死如歸的精神寫照和詩人為土地徹底奉獻的藝術體現(xiàn)。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字字千鈞,聲震于耳,響遏行云。這是一位時代的吹號者用熱血譜成的千古絕唱,更是一位愛國詩人光輝燦爛的人生寫照。
(精選6篇)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七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郁郁蔥蔥的土地——雖然它已不再茂盛。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花香四溢的土地——雖然花兒們早已凋零。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游人如織的土地——雖然現(xiàn)在已無人問津。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燃燒著我們的青春的土地——雖然我們都已不再年輕。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如此美麗的土地——雖然它已漸漸枯萎、漸漸失去生命。
然而在我們的記憶中,它永遠生機勃勃、神采奕奕。但愿來年我們重生的時候,它依舊如此美麗。
遠行的游子:
我愛這土地,這孕育、哺育了我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我不會忘記你,這熟悉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令我快樂、令我留戀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讓我最后看看你,這溫柔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承載著我喜怒哀樂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讓我?guī)ё哌@繽紛的回憶,這多情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遍布了我成長足跡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你微笑著揮手向我告別,別讓我過分的傷心,這可愛的土地。
盲人:
我愛這土地,這五彩斑斕的土地。我能聽到孩子們描述著紅色的花叢、綠色的草地、藍色的天空和五顏六色的房屋。這神秘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絢麗多彩的土地。我能想象到碧綠的湖水泛起層層漣漪、金色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純白的雪花洋洋灑灑地從天空中飄下,還有七色的彩虹架起一座通往天堂的橋。這令人向往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夢想繽紛的土地。我能看到,是的,我能看到,火紅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嫩綠的新芽努力地生長、潔白的云朵擋住暴雨,還有深藍的海洋大聲地咆哮。我用我心中的眼睛,看到了這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我生命中最燦爛的土地!
一年級:藍靛草。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八
浮云如帶,晚秋時節(jié),濕冷的沆瀣過于凝滯與沉寂,大概也需要及時晾曬了,就在冬陽下醒來,上升、再上升。于是,初冬早晨的山原一片霧海。霧海越來越深廣,纖弱的冬陽就更加顯得恍恍惚惚的。原來過于濕重的土地也需要順暢地呼吸。
廣野無禾,空曠土地的邊緣,地埂上,一堆堆秸稈兒臥地緘默,仿佛安然入睡的產(chǎn)婦。一天白霧,收納了長風,收納了冬陽的光和熱,收納了夏秋以來恢弘壯美的天籟之響,也收納了白霧自己的鼻息。山原安靜極了。
山原草木和地邊莊稼的秸稈兒不像山下遠處水田里的稻梗,那些稻梗早就重新回到肥沃的泥土里,接替它們的是日漸蔥綠的麥苗??晒嗟暮档?,立在土里的小半截兒玉米秸稈的斷茬是傾斜的,還掛著一兩片枯黃到燦爛的葉子,就像一面面歷經(jīng)百戰(zhàn)仍然飄揚的旗——山原草木和山地邊上的秸稈兒相當沉靜,土地相當?shù)目諘?,空曠到雜木穢草任意滋生,仿佛這個世界此前并沒有發(fā)生過什么風風火火的事情。
城市的邊緣是鄉(xiāng)村,鄉(xiāng)村的邊緣是曠野,曠野的周邊是山地。城鄉(xiāng)之間水田里一直都有不斷輪換的新主,現(xiàn)在是麥苗,將來是稻秧,然后又是麥苗……但在山地那樣的旱地里,早間的濃霧逐漸散盡之后,長風復吹,云飛霧散,所以山間的濕氣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輪耕,或者休耕,所以一些山地里必然長出雜木穢草,讓山中土地重現(xiàn)寧靜蒼茫的遠古神秘。山地如今這樣自由放任,皆因土地上的勞作者們已經(jīng)人力不繼。耕耘,稼穡,這些壯美而親切的場景全都被珍藏在厚厚的黃土里,但也許更多的已經(jīng)讓不息的長風吹走了,隨同吹走的還有相關土地的各種記憶。雖然孳生著雜木穢草,但作為山民耕耘稼穡的黃土現(xiàn)在畢竟是閑適的,并且,閑適的黃土依然干凈,雖然雜木和穢草年復一年有增無已。黃土地能這樣安靜下來,仿佛疲累已極實在應該休息了,總算是一種難見的淡定與安謐。安靜就安靜吧,又何耿耿于懷于過去的喧豗。不過,土地終于安靜了,在它身上出現(xiàn)的種種細節(jié)就不再是重要的。
在山原,傾斜而廣闊的黃土地上,還有一如既往駕牛耕作的。因為在山地,這種圖景短時間內(nèi)是不會被時光風化、銷蝕的,并且,這種圖景會越來越古老,越來越珍稀。
那里曾經(jīng)流傳著何等博大精深的生活至理。
人可以疲弱,但耕牛絕對不可以疲弱甚至不容許哪怕較為明顯的消瘦,依靠土地過活的人需要它們負犁深耕,并且,它們的助人深耕差不多是終其一生的。開始耕地了,牛的大蹄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夭冗^的地方,通常又會被锃亮的犁鏵深深地翻開,新鮮的土壤顏色會深一些、鮮亮一些,并有泥土的清新氣息噴吐出來、有潤濕的氣息蔓延開來,總之,無論沉寂多久的土地一旦被再次翻開,看上去總像新割的鮮肉是活生生的。未耕的土地仿佛蒙著一層厚厚的毛皮。
春耕的時候,新翻開的土里千真萬確是生機勃勃的。除了各種生機尚存的植物根系,還有嫩白的新芽和雪白的幼蟲。受到驚擾之后,那些雪白的幼蟲開始慌亂地扭動,嫩白的新芽則會在欣喜地伸展一下之后,仿佛覺得不妥,又很沉著地慢慢彎曲,重新回到土里。非逢其時,外面尚冷,它們暫時不能面世。當耕者指揮耕牛、耕牛拉著犁鏵從地的另一頭調(diào)轉回來的時候,新一壟剛翻開的土壤又把新芽和幼蟲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芈襁M土里,因而它們大多依然平安。不久以后,山里的風會柔和一些、溫暖一些,土里的新芽就會破土,土里的幼蟲就會變成成蟲、長大,就把頭臉探出土地伸進陽光和空氣。當然也有個別因為耕者和犁鏵對其照顧不周而不幸暴露在外的,新芽不幸萎蔫,成蟲不幸果了鳥腹,但也無傷廣大土地上輝煌而溫暖的盛事。再說,世間萬物總是相為護養(yǎng)的,亦無損于世人尤其是耕者的慈悲。
有時候天色放晴,春陽和暖,山風隱微,耕者和耕牛就地小憩,人吃干糧,牛食野草,然后共飲于泉,之后耕作將會繼續(xù)。
秋耕就會顯得更有趣味一些。
翻出的新土中最多的還是健壯的蟲豸,如土狗兒,蚯蚓,大螞蟻,也有白白胖胖的其他幼蟲。然后是野生草本植物肥胖的塊根或發(fā)達的毛根,間或也會突然露出沒有采挖干凈的紅薯、土豆、山蘿卜、圓根菜、玉珠之類,也有旱半夏、山茱萸、香附子、牛扒肺、野黨參這些中藥材,總之都是人畜皆可得而食之的好東西,所以常常給耕者一場場意外的驚喜。
另一種情景是在大片新翻開的疏松土壟上常有烏鴉、喜鵲、麻雀等各種鳥,它們用尖喙、利爪在土里一個勁地抓刨,尋找各自喜歡的食物,此起彼伏,各不相擾,高山厚土,有生無類?!疤鞜o不覆,地無不載”這句古語在彼時彼地就顯出最本真最全面的意義。當然,所謂“無不覆、無不載”并不僅僅指土地在物理意義上的承載,更指的是它生命意義上廣泛的供養(yǎng)和包容。
山地里的秋耕者,在局外人眼中它們是孤單的、寂寞的,他們的勞作是單調(diào)重復而困苦繁重的。不錯,這是耕者生活的一方面,并且是絕對不容忽略的一方面和不容盲目美化的一方面。在他們的心里還有另一種生活真實。雖然他們不完全懂也不能像詩人和智者那樣將那一方面上升到藝術和美的高度,但他們能夠通過原始而簡單的方式自由無羈地把他們的心靈感受表達出來,他們善于創(chuàng)造美,并且,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既是形象的,也是抽象的,但主要是概念化的而不是文本化的。他們從遠祖那里繼承了自由歌唱的特質和技能,他們用富有原始風味的歌唱忘卻勞作的辛苦、淡化孤單的苦悶、截取無限的時光、擴展有限的層次、豐富單調(diào)的顏色,他們心中有文人雅士無法描的.丘壑。或者秋陽高照,或者霧海沉浮,田地周遭,山高水瘦,林木繽紛,鳥獸喧嚷,人,耕牛,犁鏵,土地,和諧相融,配合默契,人在耕中而忘其耕,人知所耕而忘其所以耕。人的生命這個本體顯現(xiàn)達到了最為清晰、最為醒目的程度。一則為了抒發(fā)原始生命的情感沖動,一則為了排遣或緩解長期單調(diào)重復的勞作所致的疲困,他們會借助“回牛”的機會曼聲而歌。
“牛兒——回——吔——”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簡短的抒情歌曲了!
歌聲在山間回蕩,然后隨清風與白霧漸漸遠去。在耕者那樣舒展自由、酣暢適意的短語長歌中,人和耕牛就得到了足夠豐沛的內(nèi)在歡愉,而人和土地的關系因此變得更加溫暖、親和、真誠,并有更高的信任度。
那時候,人,耕牛,土地,才是真正融為一體的自然美的大組合。
“山高一丈,水冷三分”,秋耕秋種必然要在“霜降”節(jié)氣到來之前完成,那時候土溫尚可,種子入土幾天以后即可發(fā)芽。不久以后,經(jīng)麥苗染成新綠的黃土地就可以安度隆冬了。耕者已去,但他們的歌聲未去,尚留風中,尚在云際,亦在厚厚的黃土和翠綠的麥苗里。
“耕者有其田”。耕者尚有,但多已遠徙;田地尚存,但幾至荒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如今,大片的山原厚土靜靜地沐著冬陽的時候,應該正在發(fā)出這樣無聲的呼喚吧。
耕牛尚在。鄉(xiāng)間,山地,依然可見它們遲緩而淡定、自信而穩(wěn)健的行走姿態(tài),也可見它們悠閑食草的情景。它們間或也會發(fā)出舒暢而宏厚的高歌。引頸向天,常觀日月,它們的眼神還是古老的,古老到無比的忠實、憨厚,好像在深情回味先祖?zhèn)冊?jīng)的躬耕不輟。但愿它們沒有失業(yè)也不會失業(yè),耕作,那是保持它們物種屬性的有效舉措,也是它們存身世界的一種價值選擇,人畜互惠,它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生存方式。但愿它們不會遭遇種群性的“華麗轉身”而不幸全部淪為冷酷食肉者們的盤中美味。
秋氣濃厚且馥郁,但從節(jié)令上說確乎已進入冬天了。在耕牛應時而作的遠山,這個時候,牛和耕者應該心平氣和地離開溫情脈脈的土地而開始歇息了吧。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九
九月,先生的外公去世,我和他回了趟老家射陽湖。
九月,是射陽湖最美的季節(jié)。那一湖的秋水,依舊是澄澈見底;那湖灘的蘆葦,依舊是雪白浩蕩;那湖畔的垂柳,依舊在裊娜迎人,在微風的吹拂下,柳條輕輕撥弄水面,水面泛起了魚鱗似的波紋,是那樣的溫柔,那樣的恬靜。正所謂: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不遠處,湖面上漂浮著一葉葉漁舟,船上的人有的在撒網(wǎng)打魚,有的在淘米洗菜,有的在濯衣晾曬……還有更遠的地方,蘆花深處飄散著裊裊炊煙,炊煙掩映著幾彎小小村落,村落里顯現(xiàn)著隱隱綽綽的人影,宛若一幅淡雅清麗的山水畫卷。美麗的射陽湖,就像母親一樣養(yǎng)育著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哺育著這里勤勞淳樸的人們。
這清澈又恬靜,美麗又寬廣的湖濱,孕育著天地之間的靜謐之美,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胸臆里,盡成了無限美麗的詩篇,令我迷醉。這是久居都市的我們平時無法欣賞到的風景。
我們沿著湖岸漫步……秋天在這自然純樸的環(huán)境里,刻畫出最動人的小野花,這些我曾經(jīng)多么熟悉的,可愛的小野花呵,五色繽紛,溫潤而細致地散落在湖岸邊,田埂上,展示著生命的力量。這里秋天的主題應該是那些水稻,站在田埂間,遠遠望去,田里的水稻尚未收割,有的剛剛吐穗,有的已經(jīng)半熟,于是,一塊淺綠,一塊嫩黃,相互交錯著,連綿著……一種豐厚而浪漫的悠閑氣息正充滿在空氣里。稻田旁有大大小小、錯落分布的魚塘,其中有一塊是他外公的,這里――曾是他生前最流連的地方。魚塘里,魚兒此刻正在快活地舞蹈,甲魚則在悠閑地散步……每當晨曦初露,抑或夕陽西下,由于光與影的折射,稻田和魚塘,在晨與昏的色彩變幻中熠熠生輝,時時顯露出的蓬勃繁盛之美,相比起韶光已褪的外公,這美景――遠遠超出了我們感官所能承受!
在這里下河平原的一隅,在他外公靜默的墳地前,我們在學著聆聽土地的聲音。蟲唧、鳥囀、雞鳴、狗吠,草木萌發(fā)的微響,乃至魚兒跳出水面的清音……土地的聲音!這也是久居都市的我們平時無法聆聽到的聲音。我想,這些不同的語言所形成的土地的聲音,是人世間最完美的天籟,正是我鄉(xiāng)我土綿延不絕的聲音!他的外公至死都不愿離開故土,是否就是迷戀這土地的聲音?一方新冢,與魚塘相伴,達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愿望,他更愿意在這片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土地上安眠。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中寫道:“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那是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BR> 如今,由于人們都向往都市的繁華,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土地,太多太多的人逐漸遺忘了土地的聲音,他外公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著對土地最后的堅守。因為:土地,是人類永遠的`根。人們呵,請不管離開土地多遠、多久,都不要忘記了故土的呼喚,土地的聲音。
土地的聲音,也正是大地的呼吸,大地沉著而規(guī)律地吐納著氣息,各種動植物混合的氣味,天地河流自然的味道,芬芳雋永,質樸清新……因這大地的呼吸,支撐著我們的心靈,正在我們的血液里氤氳,正在我們的靈魂里彌漫……我們追尋這聲音,沿著鄉(xiāng)間小路一直向前走去。
仿佛,我已看到我的祖先們,千百年來,在這塊廣褒的土地上,辛勤地耕田犁土,流血流汗,毫無怨尤,默默奉獻。他們終日面對土地,背對蒼天,種植稻米,養(yǎng)植魚蝦,換取微薄的生存所需。滄海桑田,癡心不改。一輩輩,一代代,我們的祖先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演繹著亙古不變,生生不息的平凡故事,而這也正是他們所追求的生命意義的全部。
土地的聲音,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珍惜,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聆聽……。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十
金風煥彩,野菊吹香。10月17日,我與朋友一行5人沐浴著麗日的朝輝,驅車來到了風光秀麗的黃梅縣五祖鎮(zhèn)――小坪村。它位于本縣北部山區(qū),海拔500多米,距縣城23公里,離五祖寺10公里。小坪村稀疏地居住著300多戶人家,淡雅的村莊座落在青山、翠竹、清泉的懷抱之中。柔曼溫存,恬靜幽雅,恰似一幅丹青的水墨畫。
本村熱情、好客的村書記與村長,見我們的到來主動當起了向導。跟隨在他倆的身后,漫游在鄉(xiāng)間小道,深呼著山里清新的氣息,心里倍感怡然。環(huán)視四周,這里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村里錯落別致的農(nóng)家小屋,猶如參差不齊的星盤,在時間積累下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使小村銜接成平仄的韻律,給人一種詩園悠然的感覺。吟詠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詩意盎然的村莊,空氣中忽地散發(fā)出一股淡然的清香,撲鼻而來,纏綿于身,心里不由地滋生出一種莫名的依戀。那種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浮躁的心此刻在這山村靜得出奇。
談笑中,泉水的湍流聲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尋聲望去,見龍池河瀑布飛珠濺玉般地飛流直下,聲勢奪人,像是在為對面那座山峰的“女神”宣泄心跡,抑或是……。倘佯在瀑布下,一任這未經(jīng)世俗污染的清泉從心頭上飄過,讓清澈的幽泉洗滌靈魂,充盈生命,心也仿佛在這靈性的泉水中蕩漾。一路風光、一路歡歌。穿過紅薯地,一片板栗、尖栗園,已抖落一身的情殤,正袒露著胸懷列成一排排的隊伍,歡迎我們來臨。光禿禿的`軀干在秋風的搖曳下――輕歌曼舞。也不知是被它的熱情而感動,還是被它潛在的毅力所感染?從心底由衷地發(fā)出了贊美,贊美它的品性高潔,生命的頑強。樹能如此,人何以堪!
翻越一座小山,來到另一處。忽見,巖石旁一顆若大的桂花樹,歷經(jīng)600余年的風吹雨打、霜侵雪壓,任傲然挺立,英姿不減,固守深山。還有那同齡的奇松異樹,任世道滄桑,山巒驚濤,為了堅貞的愛情,無怨無悔,默默地陪伴在桂花樹“娘子”的周圍,歲歲年年。山上還蘊藏著諸多千姿百態(tài)的怪石,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如生肖、如農(nóng)具……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尤為,狐仙洞更是令世人驚嘆,洞內(nèi)足有20余平方米,可藏納數(shù)人。洞中間有一橢圓光潔柔滑石,仿似高腳酒杯狀,據(jù)說是當年狐仙談情說愛磨擦所致。可想,狐仙們曾經(jīng)在這里演繹過多少浪漫的聊齋故事。
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已登上了獅子山的頂峰。佇立高巔,仰望藍天,白云飄悠,親吻面頰。向東俯瞰山下,一幅柳林鄉(xiāng)全貌的山鄉(xiāng)旖旎畫卷,映入游人眼簾,如夢若幻;側目東南,五祖寺,佛光照耀,香透經(jīng)窗,慈云縈繞;移目西方,見群山拱翠,山巒百態(tài),綿亙百里;轉身北望,凝煙瀑布,鎖石煙嵐,蔚為壯觀。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從獅子山款然下來,便又走進了“滿山修竹曳身姿,疑似阿嬌藏林間”的茂盛竹林。一株株翠竹高聳挺拔,玉節(jié)虛心,傲骨擎天,這不正是象征著小坪村的山民正直、質樸的品格和積極向上、艱苦奮斗的精神嗎?置身在這空靈靜謐,滿地清陰,含幽滴翠的竹韻里,塵世中所有的牽涉與糾紛被清洗一空,人性亦恢復了本真。
中午的午餐,村書記已設在農(nóng)舍陳大爺、大媽家。三間平瓦房透視著原有的古色古韻,卻顯得異樣地溫馨、祥和。大爺?shù)娜齻€兒子均已成家立業(yè),各自都生活得幸福、安逸。進屋后發(fā)現(xiàn)飯菜早已做好,滿屋都散發(fā)著野菜的香味,縷縷菜香惹得大家饞涎欲滴,饑腸轆轆。迅速圍桌坐下,人人毫不客氣地分享起大媽的烹調(diào)手藝。那雨花菜、野苦菜、甜蘿卜、山紅薯等,經(jīng)過泉水的精心煮沸下,彰顯出山里的特色,使每道菜色、香、味具佳,是城里人不可多得的口味,直叫人不忍釋筷。還有那香噴噴的鍋巴粥更是爽口舒心,回味無窮!
依依告別小坪村,仿佛從“世外桃源”中走了出來,但比“桃源”有著更真實的質感,我們飽覽了小坪村獨特的天然風光,沐浴了天然氧吧,見到了渾厚率真、善良憨厚的山民,聽到了親切樸實的鄉(xiāng)音,觸摸了清涼滋潤的泉水,感受到了空氣流動的鄉(xiāng)村氣息。悠久的歷史,給小坪村留下了許多人文瑰寶,豐富的歷史資源,優(yōu)美的神話故事,神秘的遺址遺跡……這一切,無疑給黃梅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光彩,彰顯了風流。如果說四祖寺和五祖寺是鑲嵌在黃梅土地上的兩顆明珠,那么,小坪村就是點綴在明珠旁邊的一朵艷葩!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十一
一粒種子會在春天的雨露中破土萌發(fā),一朵花會在秋天的陽光下盎然綻放,它們都是帶著最明媚的心情來到這個世界。而哪一粒種子和花都離不開大地的滋養(yǎng)。于是,我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地上每一種植物的心情映襯的都是大地的心情。它們依賴于大地而生,它們和大地心息相通,血脈相連。
而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是不懂得這些的。
十四五歲的我總是把一望無際的田野看做黑色的走廊,只要鉆進去,就別想囫圇著出來。站在比自己高幾個頭的玉米地里,抬眼望天,天只是被撕成一塊一塊的藍布條,凌亂、細碎,毫無美感。而土豆常常就栽在玉米地里,夏天最熱的時候,就要把土豆全摳出來。那樣高那么茂密的玉米地怎么進?必須進,貓著腰進吧。一邊走一邊用胳膊擋著橫七豎八的玉米葉子,防止劃到臉。玉米葉子不長眼,無論怎么躲閃,葉緣上的尖刺還是會無情地劃到臉上,胳膊上,留下一條條紫紅色的劃痕,火辣辣的難受。而摳土豆更是練腰板的活。蹲下身拔掉土豆蔓,哈著腰用?頭摳土豆,再繼續(xù)蹲下身從黏濕的泥土里把土豆撿出來??傊?,從始到終都別想歇一歇腰板,站著干活。而最終把裝滿土豆的袋子從一眼望不到的頭的玉米地里一袋袋扛出去,更是考驗毅力的苦差事了。你必須再忍受若干次被鋸齒一樣的玉米葉子劃傷皮膚的灼疼。好容易鉆出黑色走廊,站在地頭喘息的時候,就想,啥時能不把土豆栽種到玉米地里,能在視野遼闊的田野里播種收獲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當語文課上老師教我們讀“秋天到,秋天到,高粱漲紅了臉,大豆笑彎了腰......”那首詩時,我總也不能按著老師的要求讀出歡快的語氣。我腦海里反反復復想到的就是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喂化肥,起土豆,走也走不到地頭的情景。一邊讀詩,我一邊就發(fā)誓,長大的我一定要走出土地,我絕不在這漫漫的黑色走廊里度過我的一生。
那時候土地在我眼里就是包袱,我時時刻刻想著如何甩掉它。
有一年夏天,老天爺似乎睡過了頭,連續(xù)一個月沒下一滴雨。玉米正是吐穗結粒的時候,沒有了水的供養(yǎng),玉米苞里只包著一些光禿禿的棒子。我們家種了旱田水稻,我是第一次看到本來綠油油的已經(jīng)長到三尺高的水稻在三伏天里變成了焦黃的顏色,好像點一把火就能著起來。大人的臉色整天陰沉沉的,在屯子里見了面談論的必然是關于雨的話題。我不太關心這些,我甚至覺得那黃顏色在夏天是一種絕美的色彩。老天可以再睡些日子,苞米地的土豆長不大,自然就不用摳了。父親仍在繅絲廠上班,大一點的幾個姐姐已經(jīng)出嫁,父親的工資養(yǎng)活我們家剩下的幾口人是不成問題的。
對于老天的臉色,對于土地的心情,我沒有任何擔心。當然我也不擔心我的學費。那一年,我考上了師范學校。我在心里揚眉吐氣,終于可以不用再鉆長長的刮疼著臉頰的黑色走廊,終于可以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看到湖水一樣澄藍而完整的天空了。
后來的日子我離土地越來越遠,再也聞不到莊稼的味道。我開始匍匐在書本里,也開始生讀那首《秋天》的詩歌。“秋天到,秋天到,高粱漲紅了臉,大豆笑彎了腰......”。我說,孩子們,要讀得歡快、活潑,讀出農(nóng)人喜獲豐收的愉悅心情。這些話都是語文參考書上明明白白寫的。我不知道孩子們聽懂了沒有,當他們稚嫩的童聲一遍遍響起的時候,我感覺他們互相攀比的只是誰朗讀的聲音更響亮,誰能按著老師的要求讀得更有感情。而我的眼前似乎真出現(xiàn)了一片無垠的田野,紅紅的高粱,金黃的大豆,粉嘟嘟的紅薯,水靈靈的蘿卜......,五顏六色,在秋天的舞臺粉妝登場。在詩中,我被這種大氣場的濃烈的色彩震撼,而其他的,我并沒有想得更多。
為人妻后,孩子尚小,我忙于上班,婆婆自告奮勇幫助帶孩子,同時她和公公在農(nóng)村還種著八畝地。有些地是他們在邊角低頭后開墾的。兩個老人仔細,不但生活上省吃儉用,對待土地更是金貴。只要有一寸土,他們也會按下一粒種子,耐心地等待著秋天里收上一捧花生或是豆角。
第二天早晨醒來,看到院子里居然全是苞米苞,金燦燦的玉米堆成了另外一堆,摸一把濕漉漉的.。我大吃一驚,這么多玉米,怎么可能?不會是田螺姑娘下凡幫忙的吧?我趕緊推醒還在貪睡的丈夫,告訴他這件事。他仿佛早就知道了一樣,說,“那是咱爸和媽一晚上沒睡覺扒出來的。我勸說也不聽。他們說趕緊扒出來別讓老鼠偷吃了?!蔽襾淼皆铋g,看到婆婆和公公在忙碌著做飯,有說有笑的,根本看不出熬了一夜沒睡覺那種疲累的神情。我要插手幫忙,被婆婆支到一邊了。
心情就在那一瞬間開始難受起來。趕緊來到院子里,吹著清晨的涼風,裝作看風景。
四顧間,居然發(fā)現(xiàn)婆婆家院里的苞米倉子有三個之多,兩個鐵制的,一個用苞米桿編織的。結婚這么些年,我還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因為苞米倉是農(nóng)家的一種必需品,因為幾乎家家都有,以往我并沒有過多的在意。只有一次,看到苞米倉的鐵條腿上系著一串光溜溜的瓶子,不解地問公公是做什么用的。他說老鼠太多,怕偷吃苞米,拴了光滑的瓶子,它就不容易爬到糧倉里了。當時很佩服公公的聰明,這些辦法書本里是不容易找到的。
秋收差不多結束的時候,我和丈夫也要回城了。有時候婆婆會從古董一樣的老式坐柜里摸索出一張存折,讓丈夫幫忙保管。
有一次我偷偷問丈夫,這一張折里有多少錢呀?“六千或者四千!”丈夫說,“都是賣苞米的錢。一年里就這些收入了!”
“再沒有了嗎?”我不太相信。
“再有就是咱爸打零工的錢。他那么大歲數(shù),找他干活的人也少!”
丈夫接了存折,常常并不會馬上揣到兜里,而是逼著婆婆把家里剩下的零用錢拿給他看。每到這時,婆婆就像做錯了事一樣,先是推脫著,只說夠用了,夠用了,不用操心。但發(fā)現(xiàn)實在拗不過丈夫,只得再打開那口老柜,摸索一陣,翻出一個褪了色的小手絹,一層層打開,露出幾張大小面值不等的票子。丈夫只撇一眼,就更加不樂意了。
“就這幾百塊錢,一直花到過年怎么夠?”他的語氣明顯帶著責備?!澳銈兙瓦@樣省吧,把身體省垮了,自己遭罪!”
婆婆還是陪著笑,解釋,再解釋。她說花不完的,平日里花錢的地方也少。我卻知道,我上一次菜市場,一張老頭票差不多就沒了。丈夫熟悉婆婆公公的秉性,最終只能無奈地揣起那張存折。
我愛這土地讀后感篇十二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
《土地的誓言》讓我首先聯(lián)想到這首歌。我覺得文中關內(nèi)的東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遠離了親愛的家鄉(xiāng),四處流浪飄蕩,無家可歸。而對故土的依戀是無法遏制的熾痛。她在呼喚我,呼喚我回家,呼喚我拯救故鄉(xiāng),她的`彭湃熱情是我心中奔騰的液。憶及兒時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擁有同樣的心跳,同樣的熱,同樣的默契,我和她會融為一體,無法分離。故鄉(xiāng)的土地,你是我偉大的母親,我的皮膚是你留下的愛撫,我愛你,所有的一切都屬于你!思念讓我瘋狂地回憶,那聲聲歡笑,讓我無法忘記你。我愛你,我要保衛(wèi)你,我對著故鄉(xiāng)的土地發(fā)誓,我要讓你由幸福,或許灑下淚水,或許獻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