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特點,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教案的編寫要注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應用。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實用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
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我便開始進行課堂構(gòu)思,即以文言為重心,開展字詞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基礎(chǔ)。在字詞教學的基礎(chǔ)上,賞析寫月句,感受蘇軾面對挫折和逆境的豁達樂觀,培養(yǎng)學生正確面對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對方案的.細化過程中,我盡可能在這堂課上體現(xiàn)一種新理念,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在完成基礎(chǔ)訓練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自主翻譯作為第一步,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內(nèi)容的理解。通過展示發(fā)現(xiàn)學生表述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的地方。
再通過激發(fā)競爭意識讓學生相互質(zhì)疑,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是需要用相關(guān)資料進行提示的,這一點不可忽視,因為畢竟他們的年齡和閱歷有限。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
(時間)解衣欲睡,(起因)念無與樂者,遂至(地點),尋(人物)。
(經(jīng)過)。
庭下,水中,蓋。(經(jīng)過)。
何夜?何處?但少。(經(jīng)過)。
2、背誦全文。
八、作業(yè)。
板書:
積水空明貶謫的悲涼。
寫景抒情自我排遣的達觀。
藻荇交橫有閑賞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搖曳)。
皆
景語情語。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三
《記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這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的文言文,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世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1、誦讀: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積累文言字詞,學習寫景手法。
3、感悟:探究關(guān)鍵字詞,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文言字詞,學習寫景手法。
教學難點:探究關(guān)鍵字詞,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朗讀課文,走近蘇軾。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他的“東坡居士”號就是在黃州種田時起的,這個地方叫東坡,現(xiàn)在聽起來是一個雅號。這篇文章就是寫于作者貶官期間。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韻。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
自學指導: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老師范讀,拖音讀“念”、“蓋”、“但”這三個字。
“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有一點感慨之情。這三個字把它們的音節(jié)拖長一點,文言的味道就出來了。
3、學生齊讀課文,模仿老師的語音處理方式。
(二)再讀課文,讀出寧靜的氛圍。
第一:語速緩一點;
第二:音調(diào)低一點。輕聲地朗讀,注意那三個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讀課文,對話文本。
1、文言積累。
結(jié)合注釋翻譯課文,劃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重點詞匯報積累:
戶:單扇門木蘭當戶織?!稑犯娂つ咎m詩》。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蓋:大概是蓋以誘敵——《狼》。
但:只是但當涉獵————《孫權(quán)勸學》。
2、品讀析文。
讀標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通過以上的問題,需要落實:
(1)夜游的原因:月色優(yōu)美。
(2)和誰一起游:張懷民。
補充張懷民的簡介: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遷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時所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寫的妙處。
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皎潔,空明給人以無限的想象)“蓋”的妙處。(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全班討論“閑人”的韻味。
2、同學各抒己見,老師予以點撥。
閑人:勾連“閑敲棋子落燈花”“人閑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閑”可感受到兩人夜游時的心境:空靈自在,悠游自如。
閑人:勾連兩人的政治處境,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quán)(閑置),清閑無比(空閑),內(nèi)心悲涼無可訴說。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蘇軾所任職的黃州團練副使無職無權(quán),只是一個虛名。
雖是“閑人”,為何會有一個“但”字?表轉(zhuǎn)折,表明兩人超拔不群,迥異流俗之意。
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美讀“何夜無月……”。重點“閑人”,“但”。
五、拓展延伸,溫故知新。
1、想想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復雜的心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2、“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薄鯂S《人間詞話》。
分享你接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詞文章。
3、走進蘇東坡,背誦全篇。
六、附板書設(shè)計。
蘇軾。
閒——閑。
志同道合悲涼心境閑情雅致。
七、教學反思得與失:
黃枝秀。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四
1、掌握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3、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解讀“閑人”二字,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一)導入:(教師唱《但愿人長久》,營造氛圍,引入課題)。
師: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這首詞的作者是誰?詞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詩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你還知道哪些有關(guān)月的名句?下面讓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游》,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走進蘇軾。(板書)。
(二)解讀標題。
明確:文體(記),時間(夜),地點(承天寺)。
補充介紹承天寺(展示圖片):“承天寺”是張懷民居住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三)交流預習體會,明確學習目標。
1、學生資料展示,走進蘇軾,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交流預習收獲與疑難,明確個體學習目標與全體學習重點。
(四)初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1、自由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要求:讀得流暢響亮。
讀得字正腔圓。
讀得抑揚頓挫。
讀得層次分明。
2、小組再讀課文,體會文章層次美。
指導:表達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語氣語調(diào)不同。
讀敘事。讀出閑適、欣慰之情。
讀寫景。第二段描繪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讀出喜悅、閑適之意。
讀抒情。既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閑時賞月欣喜,漫步的悠閑。
3、指名讀,讀出記敘、描寫,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視頻,聽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的層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討。
1、學生交流以往學習文言文的經(jīng)驗及明確重點。
教師補充(媒體出示)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號等不翻譯,保留。
換——用近義詞替換。
補——補充省略成份。
調(diào)——倒裝句式進行調(diào)整。
刪——將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去掉不翻譯。
2、小組合作,借助課文注釋,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貼上整理重點。抓住重點字和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翻譯等。
3、學生整理匯報,解決疑難。
4、全文整體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懷美。
1、思考:文中那個字最能體味到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蘇軾是“閑人”嗎?
扣住文眼“閑”字做文章,引導學生到文中尋找答案。學生自己找,自己講,自己歸納,老師點撥。
2、明確主旨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體會人物胸懷境界美。
教師小結(jié):蘇軾看上去真的很閑,無官一身輕,有閑情雅致欣賞美景,(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但蘇東坡內(nèi)心深處不愿意做一個無官一身輕的閑人。他不斷被貶,卻能夠隨遇而安,我們從蘇軾的身上看到了豁達樂觀,看到一生屢遭貶謫,身形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達觀豁達。
3、探究“文人心境”。
補充歐陽修、范仲淹等材料,課外延伸。
(七)拓展遷移,培養(yǎng)胸懷美。
1、展示煩惱清單。可以是學習方面的,與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體態(tài)長相方面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清單。
2、討論:遇到煩惱時,應該如何面對?
(八)學生談體會及疑惑。
(九)教師布置作業(yè)并結(jié)束語。
蘇軾一生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jīng)坎坷,他的那份豁達樂觀如皎潔的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那么當我們面對生活的風雨時該如何呢?請同學們齊讀寄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風雨坎坷,讓我們改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這樣,也許我們就會找回人生的坐標,用純凈的筆去書寫我們大寫的人生!
一、一詞多義。
1、與。
相與步于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蓋。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原來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極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尋。
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6、欲。
解衣欲睡:將要。
欲窮其林:想(《桃花源記》)。
二、古今異義。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古義:只是。
今義:但是,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
耳
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
今義:名詞,耳朵。
閑人。
古義: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于光景之人。
今義:與事無關(guān)的人。
2、月色入戶。
戶
古義:多指門。
今義:窗戶、人家。
3、念無與為樂者。
念
古義:想到。
今義:紀念,思念,讀。
4、蓋竹柏影也。
蓋
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
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三、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語“余”)。
(3)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狀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
五、重點句子翻譯。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猶如一池空靈澄澈的積水,水中藻、荇交織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教學內(nèi)容:《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通過對承天寺景色的描寫,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根據(jù)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初二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
一、積累詞匯,熟讀成誦。
二、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的。
一、課文朗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jié)合,方法得當,新課標要求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chǔ)。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讀、大聲朗讀等方法,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而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多樣,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譯這一塊我采取了學生自主疏通,小組合作解決疑難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lǐng)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問題設(shè)計巧妙、材料引入靈活。
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主要設(shè)計下面幾個問題并及時靈活引入材料:如蘇軾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時介紹相關(guān)寫作背景;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其一不夠放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問題如“閑人”的理解等較有深度的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討論解決,教師介入太多。以致學生對“閑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課堂教學過程缺少創(chuàng)新,需要大膽革新。融入新的教學方法。
其三教學過程中只考慮中上層學生,缺少對學困生的指導。沒有顧及全面。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五
教學重點:掌握詩人描寫月色的方法。
理解詩人的心境。
一、導語。
古人描寫月色有一句很有名的詩:月光如水水如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是如何描習月色的。
二、簡介作者、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寫本文時蘇軾因“烏臺詩案”再貶為有名無實的黃州團練副使已經(jīng)四年。
三、聽錄音。
四、齊讀課文。
五、根據(jù)重要字詞疏通課文。
戶欣然相與步庭念遂尋但閑人耳。
六、討論。
1、詩人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境界?
2、在這樣的境界里詩人的心境如何?
3、詩人稱自己為“閑人”,哪些語句體現(xiàn)他的“閑”?
4、揣摩詩人自稱“閑人”的含義。
七、作業(yè)。
寫一篇描寫月色的小短文。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六
教學目的:掌握一些實詞,能譯重點句子,理解中心、寫法。
教學重點:理解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復雜微妙的感情。
教學難點:同“重點”并理解“閑人”的深刻內(nèi)涵。
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做一個樂觀豁達、積極進取之人。
教學步驟:
一、一分鐘演講:師生簡評。
二、激情導入:
三、復習檢查:
現(xiàn)在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默寫《記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學大聲地自由朗讀、背誦全文。指導一個默寫到“相與步于中庭”,一個默寫“庭下如積水空明”到結(jié)尾。要求學生寫得不要太高了,寫一行空一行,老師要在字里行間作筆記。
師生共同糾正默寫的錯誤。
提問以下字詞解釋:
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相與步于中庭空明。
交橫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七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nèi)心深處無時不憂慮著國家黎民,思念著親人,孤獨而寂寞著。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quán)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歷經(jīng)了多年的滄桑,他學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體采用了長短句相結(jié)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備入睡時,驚然發(fā)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床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zhuǎn)念,于是就懷揣著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郁郁寡歡,不得志。
閑來無事,便悠閑自在,擁有了閑情雅趣,卻慢步于庭中,懷著一點小歡喜,小閑適去細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觀處世,堅強著樂觀。難道不是嗎?細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仿佛呈現(xiàn)出了一位胡須飄飄,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背闪艘淮?,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發(fā)自己曠達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歷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jīng)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著。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巨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tài)。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八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閑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
誦讀法、比較法。
1課時。
一、導入,激發(fā)閱讀興趣。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語堂先生說“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BR> 猜一猜他是誰?
對,他就是多才多藝的蘇軾、蘇東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識其人。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題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題——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guī)模僅次于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2、作者簡介。
下面我們共同來回顧蘇軾的相關(guān)資料。比比看誰掌握的好。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
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朱德這樣來評價:“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BR> 法國《世界報》這樣評價他,“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quán)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lǐng)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shù)傳世杰作?!?BR> 這樣一位俯仰無愧于天地,領(lǐng)略無限江山風月的風流人物是在怎樣的境遇下寫下這篇文章的?讓我們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蘇軾小品。
1、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里逃生,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閑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并無權(quán)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shù)十畝荒地經(jīng)營,筑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并在坡邊自筑茅屋,號“東坡居士”。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xiàn)了二人即他和張懷民的深厚友誼和無限感慨。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找生字、讀準音。
(2)看斷句、品節(jié)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釋、通文意。
4.測一測,你記住了嗎?
5.試一試,你能行。翻譯下列句子:
6.全文譯文:
四、與蘇軾對話。
1、第一段閱讀過程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產(chǎn)生了哪些困惑?
資料鏈接一: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閑差,于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有時游樂于山水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fā)郁悶心情。
資料鏈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蘇軾。
蘇軾政治上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軾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禮部尚書。后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親政啟用新黨,他又被一貶再貶,直至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資料鏈接三: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人,他于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縱覽江山的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詞贈他,詞中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名句。蘇軾之弟蘇轍也為他寫了一篇《黃州快哉亭記》,文章中說張懷民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遷謫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一位有過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強的人。
共同賞月的人應當是志同道合之人,有著高雅志趣,浩然正氣,心胸坦蕩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勢利之徒,是不配來與自己共同賞月的。作者只尋張懷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處境,無人敢與之交往。
五、與蘇軾共賞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全班齊背誦讀。
將月色比作積水,將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樣的特點?空明交橫。
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
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也曾有非常經(jīng)典的描寫月光的句子,你還記得嗎?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小結(jié):《水調(diào)歌頭》句,用擬人的手法把月光擬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輾轉(zhuǎn)陪伴無眠之人。
本文寫月而不見月,以“積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現(xiàn)月的“皎潔”“空明”;僅此還不夠,又以“藻荇”襯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動靜結(jié)合,如此層層設(shè)喻,別出心裁,將這清美的月光寫到了極致。
難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樹,就沒有其他植物嗎?
蘇軾《于潛僧綠筠軒》中有這樣的句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huán)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里離鬧市太遠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細節(jié)也可見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覓蘇軾知音。
過渡: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在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結(jié)合參考語句分析。
小組討論。
你認為“閑人”是指什么樣的人?“閑人”指誰?為何自稱“閑人”?
“閑人”二字表現(xiàn)了蘇軾怎樣的復雜情感?
明確:
2、賞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閑適自得得以賞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對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負了美景的慨嘆,
4、漫步的悠閑:自己安閑自適,能夠安然賞此美景;
作者品過人生百味,抒發(fā)無盡的人生慨嘆,最終淡然處之。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他漸漸習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臨皋閑題》。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西江月》。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
這就是蘇軾蘇東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面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fā)現(xiàn)別人即便在天堂也無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的一生!
讓我們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體會他那如汩汩清泉流瀉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傾瀉而下的快樂!
請用現(xiàn)代漢語描繪此句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以此指導學生如何使描寫形象生動。寫法要點:
1、恰當?shù)男揎椪Z;2、準確的修辭手法;3、適時的聯(lián)想與想像;4、作者的主觀感受等。
參考示例: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九
《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
1、念無與為樂者2、相與步于中庭5、庭下如積水空明。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念無與為樂者。
2、相與步于中庭。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7、作者稱自己是“閑人”,有什么深意?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9、文章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jié)合實際談談。
12、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注明出處和作者。
四、古詩鑒賞。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3、對這首詩的有關(guān)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敘事)。
c、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ㄊ闱椋?。
4、杜甫一向關(guān)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他卻反常態(tài)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1、念:考慮、想到。2、相與:共同,一起3、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1、念無與為樂者。譯文: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2、相與步于中庭。譯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答: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fā)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答: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7、作者稱自己是“閑人”,有什么深意?
答:“閑人”可指閑來無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蘇軾被貶后失意落寞之情;“閑人”又可指有閑情逸致的人,自此我們又可看出蘇軾不以被貶為意,仍舊有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情懷。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答:體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闊大胸襟。
9、文章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達和張懷民的深厚友情。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jié)合實際談談。
答:作者此時心情雖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賞月”和自詡閑人,都是苦中作樂,用娛情于景來排遣抑郁。這種做法是值得稱贊的,因為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多么抑郁,都應學會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盡可能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因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無補的。
12、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注明出處和作者。
答: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心懷天下,推已及人,憂國憂民。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詩人關(guān)心民生疾苦,同情勞動人民,即使身處逆境仍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3、對這首詩的有關(guān)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敘事)。
c、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ㄊ闱椋?BR> 4、杜甫一向關(guān)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他卻反常態(tài)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以小見大,推己及人,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
教學目的:掌握一些實詞,能譯重點句子,理解中心、寫法。
教學重點:理解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復雜微妙的感情。
教學難點:同“重點”并理解“閑人”的深刻內(nèi)涵。
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做一個樂觀豁達、積極進取之人。
教學步驟:
一、一分鐘演講:師生簡評。
二、激情導入:
三、復習檢查:
現(xiàn)在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默寫《記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學大聲地自由朗讀、背誦全文。指導一個默寫到“相與步于中庭”,一個默寫“庭下如積水空明”到結(jié)尾。要求學生寫得不要太高了,寫一行空一行,老師要在字里行間作筆記。
師生共同糾正默寫的錯誤。
提問以下字詞解釋:
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相與步于中庭空明。
交橫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解讀全文:
全班同學朗讀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問:時間?
明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了年月日,又寫個字“夜”。
問:夜里干什么?
背景簡介:元豐二年,蘇軾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詩中有對王安石新法評價的詩句,說他是以詩誹謗新法,于是將他逮捕下獄,這就是“烏臺詩案”。經(jīng)弟弟蘇轍等人多方營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貶往黃州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縣南。雖給了他個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官銜,實際上是作為政治犯地方官監(jiān)管。不準簽署文件,不準處理公務,甚至連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與他往來。
原來他是一個人獨處定惠院內(nèi),無事可做只有睡覺。
問: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什么?
明確:擬人。(板書)蘇軾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問:干什么?
明確:賞月,尋找樂趣。
于是他興奮喜悅地“欣然起行”。這兩句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文章頓顯波瀾。
問:為什么“月色入戶”能使蘇軾披衣而起,興致陡增呢?
明確: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蘇軾對大自然特別是對月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詩詞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詠月佳句。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二是由于貶謫中的孤獨和郁悶,他企圖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調(diào)整好心態(tài),重歸于平靜坦然、樂觀曠達的心境中。他東走走西看看,一個人沒啥意思,再有一個人共賞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無與為樂者”就是這個意思,于是他就想著找朋友去。
問: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誰啊?
明確:張懷民。
問:張懷民住在哪兒?
明確:承天寺。
懷民簡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縣南。張懷民,名夢得,他和蘇軾遭遇相同,也被貶黃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還建了一大體上亭子。蘇軾題名為“快哉亭”,就是“快樂亭”。在這里他們可以共同排遣被貶后郁悶的心情,可見,他們是性情相投的朋友親密戰(zhàn)友。從哪兒能看出他們性情相投呢?“懷民亦未”中“亦”,“也”的意思。張懷民想必也不愿錯過這良辰美景。于是他倆就“相與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閑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層(板書)。
問:這些是敘事還是寫景、抒情、議論?
明確:敘事(板書)。
問:敘了何事?
明確:一、寫“尋友賞月”(板書)。
問:以下轉(zhuǎn)入到寫什么了?
明確:寫景。(板書)學生齊聲朗讀寫景的三個句子。作者寫月色用了18個字,這歷來被譽為寫月色的絕唱。
問:那到底絕妙在哪兒呢?請同學們從寫法角度入手回答。
審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脫俗(板書)。一般人寫月色總是說“月光如水”,這雖很準確,但顯得陳舊。蘇軾同樣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錯覺。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積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錯在一起。不對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蓋竹柏影也”。原來月光把院里竹樹柏樹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問:那天的月夜一定還伴著什么?
問:還有什么絕妙之處?還是從寫法上分析。
明確:二是動靜相結(jié)合。
問:哪句給人一種靜謐之美?明確:“積水空明”。靜景(板書)。
問:哪句給人動態(tài)搖曳之美?明確:“藻荇橫”。動景(板書)。
問:還有絕妙之三?明確:“處處有月處處不提月”(板書)。三句沒提一個“月”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月光無處不在。月光把影子從空中到地上整個地包裹了起來,象一個空靈透明的水晶球,好一個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層是寫景,寫了良辰美景(板書)。
問:文章最后一層是什么?
明確:三、抒情、議論(板書)。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層。連續(xù)兩次發(fā)問,是什么問句?明確:反問。
問:意思是肯定還是否定?
明確:肯定?!澳囊灰苟加性鹿?,哪一處都有竹柏”,這是個否定的反問句,更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所以感情強烈,是抒情的表達方式。
問:這兩個反問句是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板書),它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板書),飽含了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感情。
重點解決:此時此刻蘇軾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時時可覓、處處可尋的。但你不能只顧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開闊一點、對名利看淡一點,把閑暇時間給自己多一點。當然同時你還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還應該是一個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有欣賞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時時處處享受到大自然美景。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書)!這是第三層。所以“閑人”在這里有哪兩個意思呢?清閑之人、雅趣之人(板書)。
難點突破:剛才說到最后一句話還飽含了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復雜,不止一種感情微妙,深奧玄妙、難以捉磨。難捉磨也要捉磨,老師先不讓同學們捉磨這句話,降低難度。
問:先看這三個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確:“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于中庭”。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閑(板書)。
問:我們再來挖掘最后一句話是不是含有這三種感情呢?
明確:有。蘇軾有閑暇、有情致賞月,欣喜;想不到是作為政治犯的角色在賞月,悲涼;他倆此時此刻有的是時間漫步、悠閑。至此,全文寥寥84個字,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板書)。
德育滲透:
問:蘇軾在內(nèi)心深處愿意做一個整天賞景的清閑之人嗎?為什么?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
2、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3、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播放音樂《月光曲》。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提示課題,板書)。
你對蘇軾了解多少呢?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對王安石被貶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讀。
3.翻譯。先小組合作翻譯,解決字詞障礙,再不懂可舉手問老師。然后,指名翻譯。
強調(diào):“但……耳”翻譯為“只……罷了”
4.(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張懷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會是什么人?
閑人。
(3)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給“閑”組詞,并從文中找理由說說為什么?
悠閑、空閑、閑趣等。
(4)用“我認為蘇軾是一個________的人,因為_______”說話。
三.品讀賞析。
月夜出游,別有一番情趣。那么,書畫的境界,課文中表現(xiàn)在哪里?找出并讀一讀。
如: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用了比喻的修辭,生動地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明)。此時的我和張懷民儼然兩條小魚,自在地游來游去。
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結(jié)合“烏臺詩案”背景,引導學生理解“閑愁”。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二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關(guān)鍵字:欣然:高興的樣子。然:……的樣子。起:起身。行:走。
句譯:月光照進屋子,我便高興地起身走出去。
2.念無與樂者。
關(guān)鍵字:念:想到。樂:游樂,享受快樂。者:……的人。
句譯:想到?jīng)]有可以和我共同游樂(享受快樂)的人。
3.相與步于中庭。
關(guān)鍵字:相與:共同,一起。步:行走,這里可以譯為“散步”。
句譯:我和懷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關(guān)鍵字:如:像??彰鳎呵宄和该鳌C鳎好髁?,引申為透明。交橫:交錯縱橫。蓋:連詞,承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這里可譯為“原來是”。
句譯:庭院中的月光就像一潭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色下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關(guān)鍵字:但:只。少:缺少。閑人:無事要做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功名,而能從容流連于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官,因此他自稱閑人。
句譯: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一個地方?jīng)]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二、內(nèi)容理解。
1.作者:宋朝蘇軾,字子瞻,號東坡。
2.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敘事,點明夜游的實踐、地點、起因。
第二層寫景,描寫承天寺庭院中美好的月色。月色:清澈空明——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
第三層議論(抒情),訴說閑人灑脫中的無奈,無奈中的灑脫。
3.中心歸納:本文記敘了一次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美景,表現(xiàn)了賞月的閑情雅致,更抒發(fā)了被貶謫的苦悶無奈,和無奈中的灑脫曠達。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三
學科語文總課時數(shù)1課時。
單元章節(jié)名稱第四單元江山多嬌年級冊次八年級上冊版本江蘇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簡意豐。寥寥數(shù)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需要學生反復誦讀,讀出韻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準確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論世的前提下,細心的揣摩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課文,積累并掌握文言詞語及重要句子含義。
2、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3、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學生樂觀曠達的個性,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理解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教學模式讀通----讀懂----讀透-------讀疑。
教具學具。
補充材料1、多媒體。
2、學生做好有關(guān)詠月的詩句摘抄。
3、將《讀后感》發(fā)給學生。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shè)學生活動預設(shè)設(shè)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詩情畫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學們,你們在聆聽這首樂曲的同時,感受到什么樣的意境?
2、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月分外青睞,你知道哪些詠月的詩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圖,讓學生說出符合其意境的詠月詩句。)。
聆聽。
思考。
發(fā)言。
音樂、圖畫、詩句,詩情畫意的開始,營造藝術(shù)美的氛圍,既注意到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重到知識的積累,并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一讀為快。
1、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由朗讀課文。
2、放朗讀錄音。
3、學生范讀。
4、學生齊讀聽朗讀時注意正音及朗讀的節(jié)奏、感情。
掃清字詞障礙。
讀通讀順。
讀出韻味。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四
本文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文中表達了作者賞月時的閑適心情,也從字里行間透出他當時貶官黃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時也透出一種參禪向佛的寧靜心懷。文章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nèi)心感慨。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tài)”,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tài)”,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結(jié)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連用兩個疑問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概括整個社會,從而強調(diào)閑人少,另外,又連用兩個反問句,從語氣和語義上再次加強了“閑人少”這個中心。本句中的“閑”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閑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閑之意,有一箭雙雕之巧。
二、說教法。
三字教學法:讀、品、悟。讀分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聲正字,讀準每一個字的音;第二層面,以聲斷句,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個句子的意思;第三層面,以聲達意,通過朗誦進入文章語境,理解文章內(nèi)涵,走進作者,真正走進文本;第四層面,以聲傳情,在理解文章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語音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聽眾。品從以下方面開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閑”字,通過理解這個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閑、賦閑、失意。二、品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贅述。三、品中心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品修辭手法,品表達效果,品意義內(nèi)涵,詳情如前文。
三、說學生。
初二年級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chǔ),但還不具備獨立自學的能力,針對于這種情況,采用以下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一、字詞交給學生,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把問題還給學生,讓孩子學會學習。二、語句共同賞析,句子理解難于字詞理解,老師對積學不多的孩子及時幫扶,扶著孩子慢慢上路,走進文本。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項融歸納和領(lǐng)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這對初二學生來說是個挑戰(zhàn),老師設(shè)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四、學法明確指導,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說過程。
(一)導入由古人頌月佳作說起,由復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讓孩子們知道課堂上學什么,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默讀課文1、找出難字詞。2、記住作家和體裁。
(四)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自然,合理切分意群。
(五)品讀課文讓學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發(fā)現(xiàn)和閱讀體會,先由學生自評自解,老師側(cè)面幫扶,積極引導。
(六)多媒體范讀先讓學生討論朗讀要求,體會并能模仿范本的妙處。
(七)學生朗讀要求聲音要達意傳情,感染聽眾。
五、說生成。
課堂生成干擾自己的課堂教學,為避免這種尷尬局面的出現(xiàn),擬定以下策略以防意外。1、沉著冷靜2、機智應對3、巧妙引導。
六、附錄頌月古詩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相思之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離別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思鄉(xiāng)之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孤苦之怨)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表盎然童趣)。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五
蘇軾像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六
這堂課從最初設(shè)計到最后的呈現(xiàn),感想良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三點談談: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chǔ)。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兩天教學文言文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都無一例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這次活動是將八上的內(nèi)容放在初一學生中教學,這就更需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guān)系?當我看到錢夢龍先生回憶改變?nèi)松囊还?jié)課——《愚公移山》教學的時候,他介紹自己的文言文教學主張:一般都在學生自讀感知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lǐng)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而不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去孤立地解釋字詞的知識。這個主張就是在教學中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表現(xiàn)。試想一下:教學創(chuàng)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陳小英老師所言:“再好的創(chuàng)意也只會成為學生心中永遠的創(chuàng)影。”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guān)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舍得舍棄。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jié)合作者在黃州的經(jīng)歷,探究“閑人”的內(nèi)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nèi)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通過探究“閑”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lǐng)悟其人生態(tài)度。但試上了之后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jīng)幾次調(diào)整之后,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jié)。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獲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再次感謝語文組的全體老師!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七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品析寫景語句并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月夜圖導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xiàn),似真似幻。面對如此美景,真讓人忍不住要出門去好好欣賞一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蘇軾去承天寺,一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二、誦讀譯讀,初讀感知課文。
1、師范讀課文。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jié)奏,做好標記。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
3、生個別讀,其他點評。
4、生齊讀課文。
5、生結(jié)合注釋,譯讀全文。
用小組對抗賽和新舊知識結(jié)合的方法來落實課文重點詞的理解和課文翻譯。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八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
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查找工具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竹柏()。
懷民亦未寢()水中藻荇交橫()遂至()。
2、多音字積累:
解()。
3、借助有關(guān)資料,解釋加點的文言詞:
(1)欣然起行()(2)念無與為樂()。
(3)遂至承天寺()(4)懷民亦未寢()()。
(5)相與步于中庭()()。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庭下如積水空明()(8)蓋竹柏影也()。
4、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本文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朝代)。
之列。蘇軾死后謚號________。
5、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的背景。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
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我便開始進行課堂構(gòu)思,即以文言為重心,開展字詞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基礎(chǔ)。在字詞教學的基礎(chǔ)上,賞析寫月句,感受蘇軾面對挫折和逆境的豁達樂觀,培養(yǎng)學生正確面對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對方案的.細化過程中,我盡可能在這堂課上體現(xiàn)一種新理念,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在完成基礎(chǔ)訓練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自主翻譯作為第一步,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內(nèi)容的理解。通過展示發(fā)現(xiàn)學生表述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的地方。
再通過激發(fā)競爭意識讓學生相互質(zhì)疑,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是需要用相關(guān)資料進行提示的,這一點不可忽視,因為畢竟他們的年齡和閱歷有限。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
(時間)解衣欲睡,(起因)念無與樂者,遂至(地點),尋(人物)。
(經(jīng)過)。
庭下,水中,蓋。(經(jīng)過)。
何夜?何處?但少。(經(jīng)過)。
2、背誦全文。
八、作業(yè)。
板書:
積水空明貶謫的悲涼。
寫景抒情自我排遣的達觀。
藻荇交橫有閑賞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搖曳)。
皆
景語情語。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三
《記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這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的文言文,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世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1、誦讀: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積累文言字詞,學習寫景手法。
3、感悟:探究關(guān)鍵字詞,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文言字詞,學習寫景手法。
教學難點:探究關(guān)鍵字詞,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朗讀課文,走近蘇軾。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他的“東坡居士”號就是在黃州種田時起的,這個地方叫東坡,現(xiàn)在聽起來是一個雅號。這篇文章就是寫于作者貶官期間。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韻。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
自學指導: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老師范讀,拖音讀“念”、“蓋”、“但”這三個字。
“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有一點感慨之情。這三個字把它們的音節(jié)拖長一點,文言的味道就出來了。
3、學生齊讀課文,模仿老師的語音處理方式。
(二)再讀課文,讀出寧靜的氛圍。
第一:語速緩一點;
第二:音調(diào)低一點。輕聲地朗讀,注意那三個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讀課文,對話文本。
1、文言積累。
結(jié)合注釋翻譯課文,劃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重點詞匯報積累:
戶:單扇門木蘭當戶織?!稑犯娂つ咎m詩》。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蓋:大概是蓋以誘敵——《狼》。
但:只是但當涉獵————《孫權(quán)勸學》。
2、品讀析文。
讀標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通過以上的問題,需要落實:
(1)夜游的原因:月色優(yōu)美。
(2)和誰一起游:張懷民。
補充張懷民的簡介: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遷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時所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寫的妙處。
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皎潔,空明給人以無限的想象)“蓋”的妙處。(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全班討論“閑人”的韻味。
2、同學各抒己見,老師予以點撥。
閑人:勾連“閑敲棋子落燈花”“人閑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閑”可感受到兩人夜游時的心境:空靈自在,悠游自如。
閑人:勾連兩人的政治處境,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quán)(閑置),清閑無比(空閑),內(nèi)心悲涼無可訴說。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蘇軾所任職的黃州團練副使無職無權(quán),只是一個虛名。
雖是“閑人”,為何會有一個“但”字?表轉(zhuǎn)折,表明兩人超拔不群,迥異流俗之意。
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美讀“何夜無月……”。重點“閑人”,“但”。
五、拓展延伸,溫故知新。
1、想想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復雜的心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2、“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薄鯂S《人間詞話》。
分享你接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詞文章。
3、走進蘇東坡,背誦全篇。
六、附板書設(shè)計。
蘇軾。
閒——閑。
志同道合悲涼心境閑情雅致。
七、教學反思得與失:
黃枝秀。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四
1、掌握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3、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解讀“閑人”二字,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一)導入:(教師唱《但愿人長久》,營造氛圍,引入課題)。
師: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這首詞的作者是誰?詞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詩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你還知道哪些有關(guān)月的名句?下面讓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游》,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走進蘇軾。(板書)。
(二)解讀標題。
明確:文體(記),時間(夜),地點(承天寺)。
補充介紹承天寺(展示圖片):“承天寺”是張懷民居住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三)交流預習體會,明確學習目標。
1、學生資料展示,走進蘇軾,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交流預習收獲與疑難,明確個體學習目標與全體學習重點。
(四)初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1、自由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要求:讀得流暢響亮。
讀得字正腔圓。
讀得抑揚頓挫。
讀得層次分明。
2、小組再讀課文,體會文章層次美。
指導:表達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語氣語調(diào)不同。
讀敘事。讀出閑適、欣慰之情。
讀寫景。第二段描繪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讀出喜悅、閑適之意。
讀抒情。既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閑時賞月欣喜,漫步的悠閑。
3、指名讀,讀出記敘、描寫,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視頻,聽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的層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討。
1、學生交流以往學習文言文的經(jīng)驗及明確重點。
教師補充(媒體出示)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號等不翻譯,保留。
換——用近義詞替換。
補——補充省略成份。
調(diào)——倒裝句式進行調(diào)整。
刪——將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去掉不翻譯。
2、小組合作,借助課文注釋,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貼上整理重點。抓住重點字和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翻譯等。
3、學生整理匯報,解決疑難。
4、全文整體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懷美。
1、思考:文中那個字最能體味到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蘇軾是“閑人”嗎?
扣住文眼“閑”字做文章,引導學生到文中尋找答案。學生自己找,自己講,自己歸納,老師點撥。
2、明確主旨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體會人物胸懷境界美。
教師小結(jié):蘇軾看上去真的很閑,無官一身輕,有閑情雅致欣賞美景,(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但蘇東坡內(nèi)心深處不愿意做一個無官一身輕的閑人。他不斷被貶,卻能夠隨遇而安,我們從蘇軾的身上看到了豁達樂觀,看到一生屢遭貶謫,身形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達觀豁達。
3、探究“文人心境”。
補充歐陽修、范仲淹等材料,課外延伸。
(七)拓展遷移,培養(yǎng)胸懷美。
1、展示煩惱清單。可以是學習方面的,與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體態(tài)長相方面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清單。
2、討論:遇到煩惱時,應該如何面對?
(八)學生談體會及疑惑。
(九)教師布置作業(yè)并結(jié)束語。
蘇軾一生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jīng)坎坷,他的那份豁達樂觀如皎潔的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那么當我們面對生活的風雨時該如何呢?請同學們齊讀寄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風雨坎坷,讓我們改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這樣,也許我們就會找回人生的坐標,用純凈的筆去書寫我們大寫的人生!
一、一詞多義。
1、與。
相與步于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蓋。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原來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極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尋。
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6、欲。
解衣欲睡:將要。
欲窮其林:想(《桃花源記》)。
二、古今異義。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古義:只是。
今義:但是,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
耳
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
今義:名詞,耳朵。
閑人。
古義: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于光景之人。
今義:與事無關(guān)的人。
2、月色入戶。
戶
古義:多指門。
今義:窗戶、人家。
3、念無與為樂者。
念
古義:想到。
今義:紀念,思念,讀。
4、蓋竹柏影也。
蓋
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
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三、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語“余”)。
(3)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狀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
五、重點句子翻譯。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猶如一池空靈澄澈的積水,水中藻、荇交織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教學內(nèi)容:《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通過對承天寺景色的描寫,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根據(jù)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初二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
一、積累詞匯,熟讀成誦。
二、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的。
一、課文朗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jié)合,方法得當,新課標要求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chǔ)。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讀、大聲朗讀等方法,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而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多樣,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譯這一塊我采取了學生自主疏通,小組合作解決疑難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lǐng)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問題設(shè)計巧妙、材料引入靈活。
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主要設(shè)計下面幾個問題并及時靈活引入材料:如蘇軾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時介紹相關(guān)寫作背景;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其一不夠放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問題如“閑人”的理解等較有深度的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討論解決,教師介入太多。以致學生對“閑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課堂教學過程缺少創(chuàng)新,需要大膽革新。融入新的教學方法。
其三教學過程中只考慮中上層學生,缺少對學困生的指導。沒有顧及全面。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五
教學重點:掌握詩人描寫月色的方法。
理解詩人的心境。
一、導語。
古人描寫月色有一句很有名的詩:月光如水水如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是如何描習月色的。
二、簡介作者、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寫本文時蘇軾因“烏臺詩案”再貶為有名無實的黃州團練副使已經(jīng)四年。
三、聽錄音。
四、齊讀課文。
五、根據(jù)重要字詞疏通課文。
戶欣然相與步庭念遂尋但閑人耳。
六、討論。
1、詩人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境界?
2、在這樣的境界里詩人的心境如何?
3、詩人稱自己為“閑人”,哪些語句體現(xiàn)他的“閑”?
4、揣摩詩人自稱“閑人”的含義。
七、作業(yè)。
寫一篇描寫月色的小短文。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六
教學目的:掌握一些實詞,能譯重點句子,理解中心、寫法。
教學重點:理解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復雜微妙的感情。
教學難點:同“重點”并理解“閑人”的深刻內(nèi)涵。
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做一個樂觀豁達、積極進取之人。
教學步驟:
一、一分鐘演講:師生簡評。
二、激情導入:
三、復習檢查:
現(xiàn)在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默寫《記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學大聲地自由朗讀、背誦全文。指導一個默寫到“相與步于中庭”,一個默寫“庭下如積水空明”到結(jié)尾。要求學生寫得不要太高了,寫一行空一行,老師要在字里行間作筆記。
師生共同糾正默寫的錯誤。
提問以下字詞解釋:
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相與步于中庭空明。
交橫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七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nèi)心深處無時不憂慮著國家黎民,思念著親人,孤獨而寂寞著。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quán)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歷經(jīng)了多年的滄桑,他學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體采用了長短句相結(jié)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備入睡時,驚然發(fā)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床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zhuǎn)念,于是就懷揣著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郁郁寡歡,不得志。
閑來無事,便悠閑自在,擁有了閑情雅趣,卻慢步于庭中,懷著一點小歡喜,小閑適去細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觀處世,堅強著樂觀。難道不是嗎?細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仿佛呈現(xiàn)出了一位胡須飄飄,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背闪艘淮?,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發(fā)自己曠達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歷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jīng)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著。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巨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tài)。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八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閑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
誦讀法、比較法。
1課時。
一、導入,激發(fā)閱讀興趣。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語堂先生說“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BR> 猜一猜他是誰?
對,他就是多才多藝的蘇軾、蘇東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識其人。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題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題——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guī)模僅次于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2、作者簡介。
下面我們共同來回顧蘇軾的相關(guān)資料。比比看誰掌握的好。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
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朱德這樣來評價:“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BR> 法國《世界報》這樣評價他,“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quán)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lǐng)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shù)傳世杰作?!?BR> 這樣一位俯仰無愧于天地,領(lǐng)略無限江山風月的風流人物是在怎樣的境遇下寫下這篇文章的?讓我們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蘇軾小品。
1、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里逃生,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閑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并無權(quán)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shù)十畝荒地經(jīng)營,筑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并在坡邊自筑茅屋,號“東坡居士”。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xiàn)了二人即他和張懷民的深厚友誼和無限感慨。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找生字、讀準音。
(2)看斷句、品節(jié)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釋、通文意。
4.測一測,你記住了嗎?
5.試一試,你能行。翻譯下列句子:
6.全文譯文:
四、與蘇軾對話。
1、第一段閱讀過程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產(chǎn)生了哪些困惑?
資料鏈接一: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閑差,于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有時游樂于山水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fā)郁悶心情。
資料鏈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蘇軾。
蘇軾政治上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軾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禮部尚書。后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親政啟用新黨,他又被一貶再貶,直至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資料鏈接三: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人,他于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縱覽江山的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詞贈他,詞中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名句。蘇軾之弟蘇轍也為他寫了一篇《黃州快哉亭記》,文章中說張懷民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遷謫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一位有過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強的人。
共同賞月的人應當是志同道合之人,有著高雅志趣,浩然正氣,心胸坦蕩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勢利之徒,是不配來與自己共同賞月的。作者只尋張懷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處境,無人敢與之交往。
五、與蘇軾共賞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全班齊背誦讀。
將月色比作積水,將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樣的特點?空明交橫。
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
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也曾有非常經(jīng)典的描寫月光的句子,你還記得嗎?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小結(jié):《水調(diào)歌頭》句,用擬人的手法把月光擬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輾轉(zhuǎn)陪伴無眠之人。
本文寫月而不見月,以“積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現(xiàn)月的“皎潔”“空明”;僅此還不夠,又以“藻荇”襯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動靜結(jié)合,如此層層設(shè)喻,別出心裁,將這清美的月光寫到了極致。
難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樹,就沒有其他植物嗎?
蘇軾《于潛僧綠筠軒》中有這樣的句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huán)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里離鬧市太遠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細節(jié)也可見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覓蘇軾知音。
過渡: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在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結(jié)合參考語句分析。
小組討論。
你認為“閑人”是指什么樣的人?“閑人”指誰?為何自稱“閑人”?
“閑人”二字表現(xiàn)了蘇軾怎樣的復雜情感?
明確:
2、賞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閑適自得得以賞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對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負了美景的慨嘆,
4、漫步的悠閑:自己安閑自適,能夠安然賞此美景;
作者品過人生百味,抒發(fā)無盡的人生慨嘆,最終淡然處之。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他漸漸習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臨皋閑題》。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西江月》。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
這就是蘇軾蘇東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面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fā)現(xiàn)別人即便在天堂也無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的一生!
讓我們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體會他那如汩汩清泉流瀉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傾瀉而下的快樂!
請用現(xiàn)代漢語描繪此句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以此指導學生如何使描寫形象生動。寫法要點:
1、恰當?shù)男揎椪Z;2、準確的修辭手法;3、適時的聯(lián)想與想像;4、作者的主觀感受等。
參考示例: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九
《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
1、念無與為樂者2、相與步于中庭5、庭下如積水空明。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念無與為樂者。
2、相與步于中庭。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7、作者稱自己是“閑人”,有什么深意?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9、文章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jié)合實際談談。
12、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注明出處和作者。
四、古詩鑒賞。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3、對這首詩的有關(guān)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敘事)。
c、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ㄊ闱椋?。
4、杜甫一向關(guān)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他卻反常態(tài)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1、念:考慮、想到。2、相與:共同,一起3、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1、念無與為樂者。譯文: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2、相與步于中庭。譯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答: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fā)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答: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7、作者稱自己是“閑人”,有什么深意?
答:“閑人”可指閑來無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蘇軾被貶后失意落寞之情;“閑人”又可指有閑情逸致的人,自此我們又可看出蘇軾不以被貶為意,仍舊有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情懷。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答:體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闊大胸襟。
9、文章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達和張懷民的深厚友情。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jié)合實際談談。
答:作者此時心情雖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賞月”和自詡閑人,都是苦中作樂,用娛情于景來排遣抑郁。這種做法是值得稱贊的,因為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多么抑郁,都應學會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盡可能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因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無補的。
12、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注明出處和作者。
答: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心懷天下,推已及人,憂國憂民。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詩人關(guān)心民生疾苦,同情勞動人民,即使身處逆境仍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3、對這首詩的有關(guān)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敘事)。
c、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ㄊ闱椋?BR> 4、杜甫一向關(guān)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他卻反常態(tài)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以小見大,推己及人,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
教學目的:掌握一些實詞,能譯重點句子,理解中心、寫法。
教學重點:理解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復雜微妙的感情。
教學難點:同“重點”并理解“閑人”的深刻內(nèi)涵。
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做一個樂觀豁達、積極進取之人。
教學步驟:
一、一分鐘演講:師生簡評。
二、激情導入:
三、復習檢查:
現(xiàn)在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默寫《記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學大聲地自由朗讀、背誦全文。指導一個默寫到“相與步于中庭”,一個默寫“庭下如積水空明”到結(jié)尾。要求學生寫得不要太高了,寫一行空一行,老師要在字里行間作筆記。
師生共同糾正默寫的錯誤。
提問以下字詞解釋:
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相與步于中庭空明。
交橫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解讀全文:
全班同學朗讀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問:時間?
明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了年月日,又寫個字“夜”。
問:夜里干什么?
背景簡介:元豐二年,蘇軾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詩中有對王安石新法評價的詩句,說他是以詩誹謗新法,于是將他逮捕下獄,這就是“烏臺詩案”。經(jīng)弟弟蘇轍等人多方營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貶往黃州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縣南。雖給了他個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官銜,實際上是作為政治犯地方官監(jiān)管。不準簽署文件,不準處理公務,甚至連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與他往來。
原來他是一個人獨處定惠院內(nèi),無事可做只有睡覺。
問: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什么?
明確:擬人。(板書)蘇軾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問:干什么?
明確:賞月,尋找樂趣。
于是他興奮喜悅地“欣然起行”。這兩句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文章頓顯波瀾。
問:為什么“月色入戶”能使蘇軾披衣而起,興致陡增呢?
明確: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蘇軾對大自然特別是對月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詩詞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詠月佳句。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二是由于貶謫中的孤獨和郁悶,他企圖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調(diào)整好心態(tài),重歸于平靜坦然、樂觀曠達的心境中。他東走走西看看,一個人沒啥意思,再有一個人共賞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無與為樂者”就是這個意思,于是他就想著找朋友去。
問: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誰啊?
明確:張懷民。
問:張懷民住在哪兒?
明確:承天寺。
懷民簡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縣南。張懷民,名夢得,他和蘇軾遭遇相同,也被貶黃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還建了一大體上亭子。蘇軾題名為“快哉亭”,就是“快樂亭”。在這里他們可以共同排遣被貶后郁悶的心情,可見,他們是性情相投的朋友親密戰(zhàn)友。從哪兒能看出他們性情相投呢?“懷民亦未”中“亦”,“也”的意思。張懷民想必也不愿錯過這良辰美景。于是他倆就“相與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閑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層(板書)。
問:這些是敘事還是寫景、抒情、議論?
明確:敘事(板書)。
問:敘了何事?
明確:一、寫“尋友賞月”(板書)。
問:以下轉(zhuǎn)入到寫什么了?
明確:寫景。(板書)學生齊聲朗讀寫景的三個句子。作者寫月色用了18個字,這歷來被譽為寫月色的絕唱。
問:那到底絕妙在哪兒呢?請同學們從寫法角度入手回答。
審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脫俗(板書)。一般人寫月色總是說“月光如水”,這雖很準確,但顯得陳舊。蘇軾同樣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錯覺。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積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錯在一起。不對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蓋竹柏影也”。原來月光把院里竹樹柏樹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問:那天的月夜一定還伴著什么?
問:還有什么絕妙之處?還是從寫法上分析。
明確:二是動靜相結(jié)合。
問:哪句給人一種靜謐之美?明確:“積水空明”。靜景(板書)。
問:哪句給人動態(tài)搖曳之美?明確:“藻荇橫”。動景(板書)。
問:還有絕妙之三?明確:“處處有月處處不提月”(板書)。三句沒提一個“月”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月光無處不在。月光把影子從空中到地上整個地包裹了起來,象一個空靈透明的水晶球,好一個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層是寫景,寫了良辰美景(板書)。
問:文章最后一層是什么?
明確:三、抒情、議論(板書)。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層。連續(xù)兩次發(fā)問,是什么問句?明確:反問。
問:意思是肯定還是否定?
明確:肯定?!澳囊灰苟加性鹿?,哪一處都有竹柏”,這是個否定的反問句,更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所以感情強烈,是抒情的表達方式。
問:這兩個反問句是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板書),它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板書),飽含了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感情。
重點解決:此時此刻蘇軾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時時可覓、處處可尋的。但你不能只顧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開闊一點、對名利看淡一點,把閑暇時間給自己多一點。當然同時你還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還應該是一個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有欣賞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時時處處享受到大自然美景。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書)!這是第三層。所以“閑人”在這里有哪兩個意思呢?清閑之人、雅趣之人(板書)。
難點突破:剛才說到最后一句話還飽含了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復雜,不止一種感情微妙,深奧玄妙、難以捉磨。難捉磨也要捉磨,老師先不讓同學們捉磨這句話,降低難度。
問:先看這三個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確:“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于中庭”。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閑(板書)。
問:我們再來挖掘最后一句話是不是含有這三種感情呢?
明確:有。蘇軾有閑暇、有情致賞月,欣喜;想不到是作為政治犯的角色在賞月,悲涼;他倆此時此刻有的是時間漫步、悠閑。至此,全文寥寥84個字,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板書)。
德育滲透:
問:蘇軾在內(nèi)心深處愿意做一個整天賞景的清閑之人嗎?為什么?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
2、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3、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播放音樂《月光曲》。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提示課題,板書)。
你對蘇軾了解多少呢?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對王安石被貶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讀。
3.翻譯。先小組合作翻譯,解決字詞障礙,再不懂可舉手問老師。然后,指名翻譯。
強調(diào):“但……耳”翻譯為“只……罷了”
4.(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張懷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會是什么人?
閑人。
(3)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給“閑”組詞,并從文中找理由說說為什么?
悠閑、空閑、閑趣等。
(4)用“我認為蘇軾是一個________的人,因為_______”說話。
三.品讀賞析。
月夜出游,別有一番情趣。那么,書畫的境界,課文中表現(xiàn)在哪里?找出并讀一讀。
如: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用了比喻的修辭,生動地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明)。此時的我和張懷民儼然兩條小魚,自在地游來游去。
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結(jié)合“烏臺詩案”背景,引導學生理解“閑愁”。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二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關(guān)鍵字:欣然:高興的樣子。然:……的樣子。起:起身。行:走。
句譯:月光照進屋子,我便高興地起身走出去。
2.念無與樂者。
關(guān)鍵字:念:想到。樂:游樂,享受快樂。者:……的人。
句譯:想到?jīng)]有可以和我共同游樂(享受快樂)的人。
3.相與步于中庭。
關(guān)鍵字:相與:共同,一起。步:行走,這里可以譯為“散步”。
句譯:我和懷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關(guān)鍵字:如:像??彰鳎呵宄和该鳌C鳎好髁?,引申為透明。交橫:交錯縱橫。蓋:連詞,承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這里可譯為“原來是”。
句譯:庭院中的月光就像一潭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色下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關(guān)鍵字:但:只。少:缺少。閑人:無事要做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功名,而能從容流連于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官,因此他自稱閑人。
句譯: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一個地方?jīng)]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二、內(nèi)容理解。
1.作者:宋朝蘇軾,字子瞻,號東坡。
2.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敘事,點明夜游的實踐、地點、起因。
第二層寫景,描寫承天寺庭院中美好的月色。月色:清澈空明——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
第三層議論(抒情),訴說閑人灑脫中的無奈,無奈中的灑脫。
3.中心歸納:本文記敘了一次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美景,表現(xiàn)了賞月的閑情雅致,更抒發(fā)了被貶謫的苦悶無奈,和無奈中的灑脫曠達。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三
學科語文總課時數(shù)1課時。
單元章節(jié)名稱第四單元江山多嬌年級冊次八年級上冊版本江蘇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簡意豐。寥寥數(shù)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需要學生反復誦讀,讀出韻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準確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論世的前提下,細心的揣摩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課文,積累并掌握文言詞語及重要句子含義。
2、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3、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學生樂觀曠達的個性,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理解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教學模式讀通----讀懂----讀透-------讀疑。
教具學具。
補充材料1、多媒體。
2、學生做好有關(guān)詠月的詩句摘抄。
3、將《讀后感》發(fā)給學生。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shè)學生活動預設(shè)設(shè)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詩情畫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學們,你們在聆聽這首樂曲的同時,感受到什么樣的意境?
2、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月分外青睞,你知道哪些詠月的詩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圖,讓學生說出符合其意境的詠月詩句。)。
聆聽。
思考。
發(fā)言。
音樂、圖畫、詩句,詩情畫意的開始,營造藝術(shù)美的氛圍,既注意到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重到知識的積累,并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一讀為快。
1、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由朗讀課文。
2、放朗讀錄音。
3、學生范讀。
4、學生齊讀聽朗讀時注意正音及朗讀的節(jié)奏、感情。
掃清字詞障礙。
讀通讀順。
讀出韻味。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四
本文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文中表達了作者賞月時的閑適心情,也從字里行間透出他當時貶官黃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時也透出一種參禪向佛的寧靜心懷。文章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nèi)心感慨。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tài)”,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tài)”,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結(jié)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連用兩個疑問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概括整個社會,從而強調(diào)閑人少,另外,又連用兩個反問句,從語氣和語義上再次加強了“閑人少”這個中心。本句中的“閑”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閑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閑之意,有一箭雙雕之巧。
二、說教法。
三字教學法:讀、品、悟。讀分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聲正字,讀準每一個字的音;第二層面,以聲斷句,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個句子的意思;第三層面,以聲達意,通過朗誦進入文章語境,理解文章內(nèi)涵,走進作者,真正走進文本;第四層面,以聲傳情,在理解文章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語音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聽眾。品從以下方面開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閑”字,通過理解這個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閑、賦閑、失意。二、品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贅述。三、品中心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品修辭手法,品表達效果,品意義內(nèi)涵,詳情如前文。
三、說學生。
初二年級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chǔ),但還不具備獨立自學的能力,針對于這種情況,采用以下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一、字詞交給學生,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把問題還給學生,讓孩子學會學習。二、語句共同賞析,句子理解難于字詞理解,老師對積學不多的孩子及時幫扶,扶著孩子慢慢上路,走進文本。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項融歸納和領(lǐng)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這對初二學生來說是個挑戰(zhàn),老師設(shè)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四、學法明確指導,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說過程。
(一)導入由古人頌月佳作說起,由復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讓孩子們知道課堂上學什么,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默讀課文1、找出難字詞。2、記住作家和體裁。
(四)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自然,合理切分意群。
(五)品讀課文讓學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發(fā)現(xiàn)和閱讀體會,先由學生自評自解,老師側(cè)面幫扶,積極引導。
(六)多媒體范讀先讓學生討論朗讀要求,體會并能模仿范本的妙處。
(七)學生朗讀要求聲音要達意傳情,感染聽眾。
五、說生成。
課堂生成干擾自己的課堂教學,為避免這種尷尬局面的出現(xiàn),擬定以下策略以防意外。1、沉著冷靜2、機智應對3、巧妙引導。
六、附錄頌月古詩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相思之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離別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思鄉(xiāng)之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孤苦之怨)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表盎然童趣)。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五
蘇軾像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六
這堂課從最初設(shè)計到最后的呈現(xiàn),感想良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三點談談: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chǔ)。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兩天教學文言文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都無一例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這次活動是將八上的內(nèi)容放在初一學生中教學,這就更需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guān)系?當我看到錢夢龍先生回憶改變?nèi)松囊还?jié)課——《愚公移山》教學的時候,他介紹自己的文言文教學主張:一般都在學生自讀感知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lǐng)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而不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去孤立地解釋字詞的知識。這個主張就是在教學中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表現(xiàn)。試想一下:教學創(chuàng)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陳小英老師所言:“再好的創(chuàng)意也只會成為學生心中永遠的創(chuàng)影。”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guān)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舍得舍棄。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jié)合作者在黃州的經(jīng)歷,探究“閑人”的內(nèi)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nèi)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通過探究“閑”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lǐng)悟其人生態(tài)度。但試上了之后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jīng)幾次調(diào)整之后,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jié)。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獲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再次感謝語文組的全體老師!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七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品析寫景語句并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月夜圖導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xiàn),似真似幻。面對如此美景,真讓人忍不住要出門去好好欣賞一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蘇軾去承天寺,一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二、誦讀譯讀,初讀感知課文。
1、師范讀課文。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jié)奏,做好標記。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
3、生個別讀,其他點評。
4、生齊讀課文。
5、生結(jié)合注釋,譯讀全文。
用小組對抗賽和新舊知識結(jié)合的方法來落實課文重點詞的理解和課文翻譯。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八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
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查找工具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竹柏()。
懷民亦未寢()水中藻荇交橫()遂至()。
2、多音字積累:
解()。
3、借助有關(guān)資料,解釋加點的文言詞:
(1)欣然起行()(2)念無與為樂()。
(3)遂至承天寺()(4)懷民亦未寢()()。
(5)相與步于中庭()()。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庭下如積水空明()(8)蓋竹柏影也()。
4、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本文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朝代)。
之列。蘇軾死后謚號________。
5、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