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優(yōu)秀18篇)

字號:

    通過對市場調研的總結,我們意識到產品需求有待進一步挖掘。結合個人經歷,分享一些特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這是一些健身鍛煉的方法和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大家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tài)。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一
    2、通過讀、唱、吟、舞、背各種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及詩中蘊含的哲理,感受學習的'快樂。
    有感情的吟誦詩文,理解詩意。
    師:呵!小朋友們可真精神??!誰愿意給老師背首古詩聽聽?(通過背古詩,以舊引新)。
    師: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因為有一種鳥叫鸛雀,在它們飛累的時候經常到這座樓上休息,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樓叫鸛雀樓,本來鸛雀樓并不出名,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出名。登上這座樓,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水??上?,后來被黃河水沖沒了,但是詩人的這首詩卻被千古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人一起登樓賞詩吧?。ò鍟旱牵?。
    2、讀通詩文。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生讀、齊讀。
    3、讀懂詩意。
    師:同學們,聽你們讀的這么好,我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在老師讀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聽,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看著老師,用心去聆聽一下這首詩,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嗎?(教師配樂范讀古詩)。
    提問:(1)聽了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說、單個讀句子。(老師中間評價學生)。
    (2)除了看到太陽落山,你還看到了什么?(指生說)。
    (3)見過黃河嗎?那今天咱們一起再去參觀一下黃河好嗎?(先播放奔騰的黃河水,再出示平靜的黃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她有時洶涌澎湃怒氣沖天,有時風平浪靜和藹可親,她那彎彎曲曲的身體流啊流,最終流入哪里?(大海)齊讀: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誰自己來讀讀這句詩?(指生讀,老師評價)。
    師:站在鸛雀樓上,看著美麗的夕陽西下(齊讀:白日依山盡)看著流入大海的黃河水(齊讀:黃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賞一幅奇妙的畫,我真不想走啊,因為我還想看到比這更美,更遠的景色,我掂起腳,伸長脖子,還是看不到,怎么辦呢?給我想個辦法吧!
    指生說,讀后兩句詩。
    師:現在誰來登高望遠呢?指生讀。
    舉例講解登高望遠的內在含義。
    師: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么美麗的景色,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登高望遠的道理,這讓我不僅想再一次來讀這首詩。(齊讀)。
    1、教唱古詩。
    師:同學們讀的真好,現在老師特別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大家想聽嗎?
    (1)老師范唱兩遍,學生聽;
    (2)老師教唱古詩;
    (3)拍手唱。
    2、吟古詩。
    師:古詩被你們唱活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詩不僅讀得要好,而且還要會吟,要吟出是的韻味來。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讀就叫吟。自己先練練,(自由練習)誰來試試?(指生吟古詩,老師調空并講方法和示范)。
    3、舞古詩。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把這首詩吟得那么有韻味,老師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嗎?(教師范舞古詩,學生看),想讓你們的手腳也動起來嗎?那就跟著老師一起舞起來吧!
    教學舞古詩。
    4、背古詩。
    師:同學們舞的真好看,像一個個小小的舞蹈家,那現在我來考考咱們的舞蹈家,誰能單獨站起來不看大屏幕邊背邊舞呢?(指生邊背邊舞)。
    男女比賽背古詩,齊背古詩。
    下課。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二
    理解課文。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理解詩意。
    投影片。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1、齊讀課文。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指導生字書寫。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生字書寫。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說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三
    本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后根據自己的所見有感而發(fā),寫下的一首名詩。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學會生字,理解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登鸛雀樓》。鸛雀樓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師板書課題(生用手書空跟著寫)
    2、師簡介作者王之渙
    過渡: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鸛雀樓上看一看那滾滾流向大海的黃河。
    二、看圖激趣初讀古詩
    1、師出示課文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學們,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王之渙就來到這里,看到了這幅景色,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借助文中的拼音讀一讀。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漸入詩境理解古詩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哪兩句是寫登上鸛雀樓看到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哪兩句是寫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欲:想要。窮:盡。目:眼睛?!扒Ю锬俊笔强鋸埖恼f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聽教師范讀,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qū)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四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采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后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后,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并解題)。
    3、(師范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白日依山盡”是什么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里呢?
    2、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2、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么意思嗎?
    5、(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2、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么,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后想一想,然后說一說。
    2、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五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理解詩意。
    投影片。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
    1、指名讀,理解意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1、齊讀課文。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指導生字書寫。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生字書寫。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說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六
    2、通過讀、唱、吟、舞、背各種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及詩中蘊含的哲理,感受學習的快樂。
    有感情的吟誦詩文,理解詩意。
    師:呵!小朋友們可真精神?。≌l愿意給老師背首古詩聽聽? (通過背古詩,以舊引新)
    1、接題,介紹鸛雀樓
    (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因為有一種鳥叫鸛雀,在它們飛累的時候經常到這座樓上休息,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樓叫鸛雀樓,本來鸛雀樓并不出名,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出名。登上這座樓,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水??上В髞肀稽S河水沖沒了,但是詩人的這首詩卻被千古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人一起登樓賞詩吧?。ò鍟旱牵?BR>    2、讀通詩文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生讀、齊讀。
    3、讀懂詩意
    師:同學們,聽你們讀的這么好,我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在老師讀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聽,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看著老師,用心去聆聽一下這首詩,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嗎?(教師配樂范讀古詩)
    提問:(1)聽了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說、單個讀句子。(老師中間評價學生)
    (2)除了看到太陽落山,你還看到了什么?(指生說)
    (3)見過黃河嗎?那今天咱們一起再去參觀一下黃河好嗎?(先播放奔騰的黃河水,再出示平靜的黃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她有時洶涌澎湃怒氣沖天,有時風平浪靜和藹可親,她那彎彎曲曲的身體流啊流,最終流入哪里?(大海)齊讀: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誰自己來讀讀這句詩?(指生讀,老師評價)
    師:站在鸛雀樓上,看著美麗的夕陽西下(齊讀:白日依山盡)看著流入大海的黃河水(齊讀:黃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賞一幅奇妙的畫,我真不想走啊,因為我還想看到比這更美,更遠的景色,我掂起腳,伸長脖子,還是看不到,怎么辦呢?給我想個辦法吧!
    指生說,讀后兩句詩。
    師:現在誰來登高望遠呢?指生讀。
    舉例講解登高望遠的內在含義。
    師: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么美麗的景色,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登高望遠的道理,這讓我不僅想再一次來讀這首詩。(齊讀)
    1、教唱古詩
    師:同學們讀的真好,現在老師特別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大家想聽嗎?
    (1)老師范唱兩遍,學生聽;
    (2)老師教唱古詩;
    (3)拍手唱。
    2、吟古詩
    師:古詩被你們唱活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詩不僅讀得要好,而且還要會吟,要吟出是的韻味來。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讀就叫吟。自己先練練,(自由練習)誰來試試?(指生吟古詩,老師調空并講方法和示范)
    3、舞古詩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把這首詩吟得那么有韻味,老師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嗎?(教師范舞古詩,學生看),想讓你們的手腳也動起來嗎?那就跟著老師一起舞起來吧!
    教學舞古詩。
    4、背古詩
    師:同學們舞的真好看,像一個個小小的舞蹈家,那現在我來考考咱們的舞蹈家,誰能單獨站起來不看大屏幕邊背邊舞呢?(指生邊背邊舞)
    男女比賽背古詩,齊背古詩
    下課。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七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jié)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學生動腦想辦法。
    學生齊讀“鸛雀樓”。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出示節(jié)奏讀,學生按節(jié)奏來讀。
    5、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五、出示谷建芬老師的古詩新唱《登顴雀樓》。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教給學生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3、學生練讀。
    4、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學生群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七、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八、學生在充滿期待中下課,并喊出班級口號:“我成長我快樂!”
    (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八
    在低年級兒童識字寫字過程中,引導他們尋找方法識記和規(guī)范書寫,會使他們對易出錯對象印象更深,乃至永遠不能忘記。
    例如在《登鸛雀樓》中,我在教學“入”時,先讓學生讀準字音,然后說:“這個‘入’字有兩個同胞兄弟‘八’和‘人’,因為模樣長得很像,我以前教過的好多同學都不能把它們分清楚,哪位同學能用巧妙的方法把它記???”學生聽到這個帶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后,便積極思考,隨之紛紛舉手,躍躍欲試。
    生1:“入”字是撇低捺高連一起,“八”字是撇低捺高永分離,“人”字是撇哥哥拉著捺弟弟。
    生2:我能用手做動作來區(qū)分。左手表示撇,右手表示捺,左手手指頂著右手心就是“入”,右手手指頂著左手心就是“人”,兩只手分開手指相對斜在空中就是“八”。
    這時我說:“我們邊讀順口溜,邊做手勢表演記住“入”字,這不更好嗎?”在我的提議下,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學會了“入”字。
    同學們練習寫“樓”的過程中,發(fā)現有部分同學把“樓”右下面的“女”寫成了“?”。針對這種情況,我不動聲色地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然后指著“?”說:“這個女子真奇怪,總把屁股翹老高,別人胳膊長在肩膀上,她的卻長在屁股上”。頓時引起學生一陣大笑,那些沒寫規(guī)范的學生邊笑邊拿起筆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本文轉載自。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九
    師:請同學們欣賞一幅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
    齊讀詩題,登——鸛雀樓。(讀出節(jié)奏)。
    1、師范讀,學生指著字聽清每一個字的讀音。
    2、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除了想一想老師剛才是怎么讀的以外,能用上拼讀拼音認字就更好了。比如,里)。
    3、反饋:你剛才通過拼讀識字認識了哪個生字寶寶?
    3、優(yōu)生范讀(正音,拼讀正音)。
    4、讀詩讀得好,不光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jié)奏來。師配樂范讀(老師讀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5、生練讀。
    5、師生合作讀。
    6、聲音低高讀。
    7、生齊讀(配樂)。
    1、老師教讀(黃河、千里、一層樓、目、更、入)。
    2、齊讀生字(帶拼音)。
    3、生組詞(入、千、里、目)。
    4、打亂順序抽讀生字或開火車。
    師:學習了生字,我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么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5、當年,王之渙也和我們一樣,登上了鸛雀樓,看著眼前的美景,他不由地吟出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我們一起讀一讀,希望孩子們能夠在詩歌中把剛才學過的生字讀準,讀出節(jié)奏。
    2、王之渙也登上了鸛雀樓的頂端,他看到了什么呢?
    指導讀詩,齊背。
    1、觀察入和人的區(qū)別,教師范寫,學生描紅,書寫一個,檢查后再寫一個,
    2、觀察目和日的區(qū)別,目組詞。教師范寫,學生描紅,書寫一個,檢查后再寫一個。
    3、展示評價。
    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古代的文人們總是喜歡游覽名山大川,登高望遠,吟詩作對。我國有四大名樓,除了我們今天學習的鸛雀樓,還有岳陽樓、滕王閣和黃鶴樓,在這些名勝古跡,都留下了古代文人不朽的詩作。希望感興趣的孩子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一讀,能用拼讀的方式自己學會這些詩作就更棒了!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一
    理解課文。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理解詩意。
    投影片。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1、齊讀課文。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指導生字書寫。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生字書寫。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說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二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qū),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入窮目更層。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懊住弊詈笠还P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三
    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借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借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借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于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說)。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說)。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边@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說)。
    預設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著。
    3)、盡指消失。
    3、指名說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里是入海流,其實應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著表達。你能說說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說)。
    7、誰能連起來說說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說)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預設: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扒Ю锬俊焙汀叭牒A鳌币粯拥惯^來理解,應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說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在誰能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說一說(指名說)。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說)。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陽沿著山落下了)你從哪里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說)太陽沿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的消失。
    多么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說)黃河入海流。
    出示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說)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黃河?(滔滔不絕的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雄偉壯麗的黃河。)。
    5、你能讀出黃河奔流不息的氣勢嗎?
    6、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盡)詩人登上黃鶴樓向西望去,只見(引讀:白日依山盡)。接著詩人又向東望去,只見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黃河入海流)。
    7、誰能讀出詩人眼前壯觀的景象?(指名讀)。
    8、看著這樣的景色,詩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讀)為什么想要看得遠就得更上一層樓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9、同學們,當詩人站在鸛雀樓的第一層時他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層樓他會看到什么?(指名說,眼界更開闊,看得景色更多)。
    四、了解古詩寫作特點,背誦并默寫古詩。
    1、同學們,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古詩中有對仗的特點,就向對對子,你瞧白日對黃河,依山盡對入海流,千里目對一層樓。這就是對仗,相信你現在讀得更好(指名讀)能試著背一背嗎?能試著默寫嗎?(學生默寫)。
    五、拓展延伸。
    2、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他這樣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圖片)這句是說,晚霞中野鴨在水面飛翔,天空和水面渾然一色。
    3、岳陽樓的詩句請大家課后去搜集。
    六、教學生字詞。
    1、(出示“雀”)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來寫好這個“雀”字。
    2、“雀”是上下結構,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師范寫說注意點。(短豎,左點,右點略高;瞥連短豎要寫長,一豎連瞥往下寫,點下四橫長短異,最后一橫拉拉長)。
    4、學生書上描紅,作業(yè)本上寫一個,師生評價后再寫一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四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五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
    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纯催€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yè)。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六
    1、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3、復習生字,掌握生字。
    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課件。
    (一)課件導入,了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也準備了一幅畫。想看嗎?
    (介紹畫上的內容)。
    師: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
    (生編故事)。
    師:你編得真好,老師也想編一個。
    師:為什么登上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生: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師:是啊,詩人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于是就寫了一首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2、(出示課文內容)指名朗讀。
    3、師:讀得不錯!老師也想和大家比賽讀,行嗎?請同學們當評委。(師配樂朗讀)。
    生評價。
    4、生練讀。
    5、分句指導。
    6、整體讀。
    7、學生上臺表演讀。
    8、配樂集體朗讀。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生讀生字。
    (四)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生想象說話。
    (五)小結。
    是啊,只有站到高處才能欣賞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人生也是一樣,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進取。同學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把心中最美的風景變成現實。
    教學反思: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古詩,了解詩意,明白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教學重點,學生掌握較好。我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的。在導入過程中利用小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用圖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中。在學古詩中以讀為主,設計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價老師背詩的“秘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讓學生想象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聯系生活理解古詩道理。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中出示的課文內容用拼音打出來會更好些。學生的朗讀需要加強,老師還要進一步指導。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七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于平淡之中見奇?zhèn)?。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于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教學目標】。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后引發(fā)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參與獲取知識過程與途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從而使他們深深地愛上古詩。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并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說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里,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的景色,產生了聯想,寫下了“登鸛雀樓”這首詩。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3.學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根據自己的愛好及閱讀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朗讀古詩。
    4指名吟誦,相機讓學生介紹剛才自己學習的方法。
    5.齊讀全詩。
    三、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詩意。
    1.小朋友讀得真好,那詩人登上鸛雀樓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請大家再一次進入“朗讀”里讀讀詩,看看圖,試著自己說說,不懂的就去請教“小青蛙博士”,如果還有不懂的就舉手問老師。
    2.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究問題。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為學生提供了古詩中難詞的意思,二向學生展現了前兩行詩句所描繪的生動畫面。)。
    3.小朋友,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什么了嗎?先別急著告訴我,讓我們一起進入“小小畫室”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用畫面展示出來,待會兒還要請你來介紹介紹呢!
    4.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拼圖,師巡視。
    5.展示一位學生的拼圖,師生共同評議,理解詩意,體驗詩情。
    8.學生交流。
    9.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10.學到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2.一首詩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熒鞒?。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悅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著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多媒體的介入,將繁瑣枯燥的寫字教學變得簡單生動,學生易于接受?!俊?BR>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篇十八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1、出示生字。
    樓依盡人欲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1、讀一讀,再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盡,
    景(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想)。
    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