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精選17篇)

字號:

    讀后感是通過文字將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思考整理出來,以增進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寫讀后感時,要先確定主題,并提煉出自己的核心思想和感受。以下是一些讀者寫的讀后感,內容以觀點獨到、思路清晰為主,對我們寫讀后感很有幫助。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一
    前幾日,讀罷《塵埃落定》,感觸良多。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整本書里,沒有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主人公甚至沒有名字,唯一的代號——也是他最好的護身符——就是傻子,一個有異于常人的人,生活在上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某個閉塞卻又面臨著開放的藏族村寨。土司處心積慮擴張勢力和地盤,還要防備后院起火;哥哥作為土司繼承人,拼命向父親和周圍的人證明自己的實力,然后在不期然間,承受傻子比他有作為的事實;母親有了情敵卻毫無辦法,整天躲在房里念經。還有那個本來應該快樂的傻子,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用手里的'權力對待周圍的人,討好或者傷害,全憑自己的好惡。
    土司制度的喧囂直上的時候,他就看到了塵埃落定后的樣子:所有的土司都消失了,包括他們自己。在此之前,他享受著屬于土司的最后榮光,雖然他沒有當過一天正式的土司,卻在看似不經意間,日漸取得了土司的實權。
    始終沒看懂傻子到底想要什么。也許做土司的感覺會很好,所以,他才任由仇家溜進哥哥的房間,借刀殺人,解決他成為土司的障礙;費勁心思娶到了見過的所有女人當中,最漂亮的那個做老婆,卻不知道如何維系用利益換來的婚姻關系;明明自己也想做土司,卻不斷打擊母親希望他做土司的信心??傊坪踉诠虉?zhí)的反對著所有人,彼此傷害。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二
    好久以前就看完阿來的《塵埃落定》了,斷斷續(xù)續(xù)有過不少感觸,今天把這些零零碎碎的感觸用文字總結起來,也算是讓那些感觸“塵埃落定”吧。
    著筆于歷史,小說帶有很濃重的歷史味道。在書中的土司時代,人與人之間,主子與下人的關系非常明顯。土司占有著自己土地上的一切,人與財富。有自己的行刑人,有自己出口就是法律的權力。
    然而,這畢竟是末代的土司,外來勢力非常明顯。米殼的引進,正是麥其土司發(fā)達的關鍵。而這關鍵人物卻是黃特派員,國民政府的省特派員。黃的想法是扶助一個土司,這個幸運人就是麥其土司。通過黃特派員我軍事支持,麥其土司得到了現(xiàn)代軍h,也得到了現(xiàn)代軍隊,因而在與其他土司的戰(zhàn)爭中,輕易取勝。這個黃特派員的到來,理由卻是過于簡單,作為土司的麥其,因為要報一個小仇,一個家奴的背叛。黃與麥其的結合,雖然理由簡單,卻很符合實際。土司要成就成土司的權威,卻又沒有必要的實力。歷史是最強大、最有力的推動者。末落的土司制度,無論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如何飛揚,終將落定于歷史的凈地上。風起云涌,塵起塵落。正因為有一個高潮,也就必然有低潮的來臨。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三
    焚香,凈手。我捧起了帶著墨香的書。在悠悠香霧中,跟著阿來,進入了《塵埃落定》的世界。
    所有的人都認為土司有一個傻兒子,可傻兒子那洞察一切的雙眼能把每個人的心看穿。傻子,說了實話,可是沒有人相信他,包括父母。沒有人能夠理解傻子的瘋言瘋語.于是傻子只有笑,高興時笑,甚至生氣時也笑。笑,成了他反抗這個世界的武器。
    一個土司家族的興盛與衰落,在傻子眼里成了一場戲。可是,不情愿的,傻子也被拽了進來,成了戲中的一個角色。傻子在兢兢業(yè)業(yè)的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一個傻子,因了“傻”,說著別人不敢說的話,做著別人不敢做的事。
    他用自己的方式活著,俗話說:“大智若愚”,不知道,是否能這樣評價傻子。
    土司們的斗爭無法解決的時候,漢人介入了。帶來了洋槍,也帶來了大煙,摧毀人的身體,也毀滅人的精神。憨厚的藏民留下了洋槍,種下了罌粟。
    美麗的罌粟花啊,它不是罪惡的源泉。罪惡的是利用他的人,利欲熏心的漢人,給美麗的大草原帶來了邪惡的種子,在藏民的心里生根發(fā)芽.
    傻子是明智的,在感到自己死期將近的時候,他理智的支開了妻子,平靜的面對死亡。他知道,這是人生不可逆轉的輪回,他該謝幕了。
    阿來,通過傻子的雙眼,向人們描述了一個西藏土司家族的興衰史,揭開了那層神秘、奢華、迷亂背后的面紗,露出愚、貧、苦的本質。注定了土司家族將走向沒落、衰敗。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僅僅是一部虛構的文學作品,不具有任何針砭時弊的意義,喜愛聯(lián)想和對號入座者,由此造成的負面影響,概不負責!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四
    我從心底對藏文化有一種探知的欲望,來源于對這種親近而神秘文化的無知和興趣,特別是去年到了青海,今年又看了幾部慶祝西藏民族解放的記錄片,于是便從書架上找出了這一本與藏文化有關聯(lián)的小說,一讀便無法釋手了。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曾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文中以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qū)的土司制度興衰為主線,以土司的傻瓜兒子為視角,講述了一個精彩曲折的斗爭故事,展現(xiàn)了一幅神秘浪漫的藏族風情。
    麥其土司有兩個兒子,大少爺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聰明勇敢,被視為當然的土司繼承人;二少爺為被土司搶來的漢族太太酒后所生,天生愚鈍、憨癡冥魯,很早就被排除在權力繼承之外,成天混跡于丫環(huán)娃子的隊伍之中,耳聞目睹著奴隸們的悲歡離合。麥其土司在國民政府黃特派員的指點下在其領地上遍種罌粟,販賣鴉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土司中的霸主。眼見麥其家因鴉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盡心計,各施手段盜得了罌粟種子廣泛播種,麥其家的傻少爺卻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議改種麥子,于是在高原地區(qū)漫山遍野罌粟花的海洋里倔強地生長著麥其家的青青麥苗。是年內地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鴉片供過于求,價格大跌,無人問津,阿壩地區(qū)籠罩在饑荒和死亡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麾下,使得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guī)模。傻子少爺也因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貢的漂亮女兒塔娜,并深深地愛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臨絕境之時,卻傳來二少爺開倉賣糧,公平交易的喜訊。各路土司云集在二少爺?shù)墓僬e杯相慶、鑄劍為梨。很快在二少爺?shù)墓僬赃叧霈F(xiàn)了一片帳篷,酒肆客棧、商店鋪門、歌榭勾欄、甚至妓館春樓,應有盡有。在黃師爺(當年的黃特派員)的建議下,二少爺逐步建立了稅收體制,開辦了錢莊,在古老封閉的阿壩地區(qū)第一次出現(xiàn)一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商業(yè)集鎮(zhèn)雛型。二少爺回到麥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歡呼,但在歡迎的盛會上,卻有大少爺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陰毒的眼光。一場家庭內部關于繼承權的惺風血雨又悄然拉開了帷幕。終于,在解放軍進剿國民黨殘部的隆隆炮聲中,麥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紛爭、仇殺消彌了,一個舊的世界終于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五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曾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故事講的是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酒后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得傻子與現(xiàn)實生活格格不入,卻有著超時代的預感和舉動,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故事精彩曲折,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超然的審視目光,展現(xiàn)了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麥其土司有兩個兒子,大少爺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聰明勇敢,被視為當然的土司繼承人;二少爺為被土司搶來的漢族太太酒后所生,天生愚鈍、憨癡冥魯,很早就被排除在權力繼承之外,成天混跡于丫環(huán)娃子的隊伍之中,耳聞目睹著奴隸們的悲歡離合。麥其土司在國民政府黃特派員的指點下在其領地上遍種罌粟,販賣鴉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土司中的霸主。眼見麥其家因鴉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盡心計,各施手段盜得了罌粟種子廣泛播種,麥其家的傻少爺卻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議改種麥子,于是在高原地區(qū)漫山遍野罌粟花的海洋里倔強地生長著麥其家的青青麥苗。
    是年內地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鴉片供過于求,價格大跌,無人問津,阿壩地區(qū)籠罩在饑荒和死亡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麾下,使得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guī)模。傻子少爺也因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貢的漂亮女兒塔娜,并深深地愛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臨絕境之時,卻傳來二少爺開倉賣糧,公平交易的喜訊。各路土司云集在二少爺?shù)墓僬e杯相慶、鑄劍為梨。
    很快在二少爺?shù)墓僬赃叧霈F(xiàn)了一片帳篷,酒肆客棧、商店鋪門、歌榭勾欄、甚至妓館春樓,應有盡有。在黃師爺(當年的黃特派員)的建議下,二少爺逐步建立了稅收體制,開辦了錢莊,在古老封閉的阿壩地區(qū)第一次出現(xiàn)一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商業(yè)集鎮(zhèn)雛型。二少爺回到麥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歡呼,但在歡迎的盛會上,卻有大少爺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陰毒的眼光。一場家庭內部關于繼承權的惺風血雨又悄然拉開了帷幕。終于,在解放軍進剿國民黨殘部的隆隆炮聲中,麥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紛爭、仇殺消彌了,一個舊的世界終于塵埃落定。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說那個二少爺,他是特別具有傳奇性的,他預見到麥琪土司家族的命運,他在人們哄搶種植罌粟時選擇了種植麥子,他糊里糊涂開倉給茸貢土司卻意外得到了美麗的妻子,他在仇人的道人在家在脖子上時不畏不懼,在聽說父親要把土司傳給自己的哥哥他沒有過多的悲喜,他對塔娜的背叛用冷靜漠視,他任用別人摒棄的人來創(chuàng)造世界。他對愛情有期盼,他為塔娜不愛自己而感到難過;他對親情珍惜,或許從他從北方回來之后,哥哥對他的愛就轉換成了恨,但是當他哥哥淌淚訴說時,依然讓他淚如雨下。
    共產黨來解放西藏時,他本可以自己走,可是他又回去接父親母親,他看見父親欣慰的淚,他知道自己是愛父親的。我希望傻子終歸是傻的,這樣他就少些傷悲,“血慢慢的在地板上變成黑夜的顏色”這樣傻子的一生就像一粒曾經在陽關下飛舞的塵埃當一切相對靜止時,他也終于嘆息一般落定,但希望他的靈魂會到一個透明得沒有陰影的世界,那里沒有塵埃,自不會落定,只做一個傻子,自在的活。
    歷史是最強大、最有力的推動者。末落的土司制度,無論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如何飛揚,終將落定于歷史的凈地上。風起云涌,塵起塵落。正因為有一個高潮,也就必然有低潮的來臨。解放軍的腳步響起的時候,麥其家也就到了消亡的時候。局部來交待整體,整個西藏也就隨之解放。當麥其土司的傻瓜少爺,最后死于仇人刀下。當身體變冷、當血變黑的時候,所有這個世界就從少爺?shù)囊暯窍В瑝m埃最終落下。土司制度連同土司的官寨轟然飛上天空,揚起漫天的塵埃,然后徐徐落下。那伴隨著的一切野蠻,生活在土司陰霾下的塵俗人物,也像那漫天的塵埃一樣徐徐落定,大地重歸于安靜、平和。分享: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六
    傻子沒有哲學,把傻當成一種哲學就是另外一種含義了,叫裝“傻”。
    麥其土司家的二少爺沒有名字,父母都叫他傻子。哥哥也常拍著他的肩叫他“傻子”,這個聰明人生氣的時候說會對他搖搖食指說:“你一傻瓜懂什么?”就連下人們都叫他“傻子少爺”。也許傻子是沒有自尊的,這個“傻瓜少爺”就這樣承認謔稱了,對人便自稱“我是麥其家的傻瓜兒子”......于是他成遠近聞名的“傻子”。然而,傻子也出乎意料的做了幾件聰明事,哥哥就懷疑他是“裝傻”,臨終前對傻瓜弟弟說“你知道這個世界我最怕誰么?我最怕的就是你?!备赣H為傻子的成功舉動欣喜若狂,以為他是“大智若愚”,但又搖搖頭說“究竟是個傻子?!?BR>    麥其家的二少爺究竟是在裝傻?還是真傻?聰明的讀者都在懷疑,直看到小說結尾才會嘆口氣“是傻,真的傻?!丙溒渫了緫?zhàn)死后,仇家要向他的傻瓜二少爺下手,這位傻子竟然自己躺在床上,擺好了姿勢讓殺手殺。塵埃落定,他就這樣死了。就是傻子也會怕死吧?誰都不會想到有這樣不要命的“傻”。于是,電視劇《塵埃落定》換了一種可以讓人接受的結局:西藏解放了,土司變成平民了,傻少爺也老了,一臉“傻”笑地接受藏民獻上的哈達。
    一、仇恨。
    故事開始的第一個仇恨是:二少爺家的奶娘和許多下人一樣,洞悉了土司家的許多秘密,就不再那么規(guī)矩了。她也以為我很傻,常當著我的面說:“主子,呸!下人,呸!”。這根絲般的仇恨越拉越長,讓我們看到土司制度就是一種用仇恨編織起來的制度。
    藏語“轄日”--“骨頭”被叫做種姓,“骨頭”將人分出高下,土司--土司下面是頭人--頭人管百姓--然后是科巴(信差)--最后是家奴。森嚴的等級,壓抑了許多的仇恨,有土司與土司的、有土司與他的兒子的、土司家大少爺與二少爺?shù)?、土司與頭人的,就是看似與世無爭的嘎濟活佛、巴門喇嘛也是冤家對頭。
    麥其土司是將這一切仇恨串起來的那根絲:因為愛上了查查頭人的妻子央宗、與查查頭人結了仇。于是許諾給多吉次仁以“頭人”的位置,讓他殺了查查頭人,又言而無信,將多吉次仁的尸體吊在行刑柱上,當眾說他是想做“頭人”謀反而被處死的。麥其土司成了“正義”的化身之后,不知不覺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多吉次仁的兩個兒子成了他的仇家。為了壟斷種植鴉片的巨大利益,他又與周圍的土司結了仇。
    汪波土司為偷盜罌粟種子,讓手下人把種子藏在耳朵里,麥其土司萬萬也想不到汪波土司的勇士們提出的一個小小要求“在我眼睛還沒閉上時,我的頭顱送到主人手里”竟是為他送去了鴉片種子。此后,麥其土司以此為借口發(fā)動了“罌粟花戰(zhàn)爭”。當然,這場戰(zhàn)爭并沒有讓麥其土司獲得鴉片種植的壟斷權,許多土司的領地都開出了漂亮罌粟花。若問他們的種子是哪來的,土司們一定會用麥其家傻瓜兒子的口吻說:“是風吹過來的,鳥的翅膀來過來的”。圍繞著麥其土司,嘎濟活佛與巴門喇嘛爭寵成了冤家。嘎濟活佛因為沒看清時勢,將二少爺?shù)氖迨逭f成是最合適的土司繼承人,不料事與愿違,二少爺?shù)氖迨鍥]有當上土司。
    新土司繼位后,重建家廟,并請來了巴門喇嘛,自此嘎濟活佛飽受冷遇。這時偏偏又來了個拉薩僧人翁波意西推行新派宗教,又卷入是非之中。這位狂熱的教徒沒有看清宗教卷入了權力斗爭。沒有麥其土司支持的新教陷入困境,最后,他不得不與嘎濟活佛辯法。辯法中,翁波意西說了一句所有土司都不愛聽的實話:“將來不會再有土司了。”于是他失去了舌頭。他成了麥其土司的書記官后,神跡般的又長出舌頭,能說話了,又說了一句麥其土司不愛聽的話:應該讓傻子二少爺來當土司。于是他第二次失去了舌頭。
    生活在“仇恨”的世界中,傻瓜二少爺自有一套驗證“仇恨”的辦法。比如,因為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汪波土司用耳朵來偷罌粟種子后,哥哥對傻瓜偶爾表現(xiàn)的聰明“刻骨仇恨”,因為自己從此沒法表現(xiàn)的更“聰明”了,于是總說風涼話。傻弟弟偏不識趣,不經意的點破他“不象麥其家的人”,就煽了他一耳光。傻瓜弟弟捂著臉,總想證明被懷有“仇恨的人打的,是不痛的”,于是四處找人驗證。下人們不肯打,哥哥氣呼呼的轉背就走了,最后是銀匠不客氣,拿了鞭子抽了他。銀匠恨他,認為傻瓜曾經奪走了他心愛的桑吉卓瑪。傻少爺最終得到了答案---不痛。
    二、聰明與仇恨。
    聰明總想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聰明就成了一種負擔?!都t樓夢》中有一首《聰明誤》:“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的性命.......”這首歌是暗喻榮寧兩府的當權者鳳姐--王熙鳳的。聰明人最會盤算自己的利益,機關算盡,最終引來了仇恨,引來殺身之禍。麥其家大少爺為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勞了不少神,也爭得了正統(tǒng)繼承權,他好戰(zhàn),好殺戳,最后被引來的仇恨殺死。
    麥其家大二爺,自認為是個傻子。他嘗到了當傻子的好處,不管做錯什么事,別人都會理解:“他是個傻子”,聰明人則要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傻子弟弟不會與哥哥爭奪繼承權,很自然的就取得了哥哥的愛護;當給這個傻子有獨立決策權時,他又出人意料的作出了聰明的決定:在別的土司都種罌粟時,他決定種小麥;當別人受到饑荒危脅時,他把糧食買出去,賺了一大筆錢。還有每天給挨餓的人炒小麥,最后不費一槍一彈使得雪巴拉土司的幾個村子歸順,雪巴拉土司心甘情愿的送上了這幾個村子的印信;他以糧食交換,娶到了茸貢土司漂亮的女兒塔娜。當一切好運都降臨在這個傻子頭上,他哥哥忌妒了,他與哥哥的仇恨也開始了。現(xiàn)在應該回答一下二少爺?shù)降资锹斆鬟€是傻的問題,大少爺說他是“裝傻”,將要被割舌頭的翁波意西說:“都說少爺是個傻子,可我要說少爺是個聰明人,因為傻才聰明?!?BR>    這個傻子到底聰明在什么地方?
    他的傻,化解了仇恨。
    沒有人會恨一個傻瓜,甚至仇人都不肯殺他;只有傻瓜才會把最好的武器給他的敵人,讓敵人與敵人彼此仇恨;傻瓜才會把堅固的城墻拆了,讓那里變成市場。這個傻瓜為什么不會想暴露在自己眼皮之下的殺手殺了?而且要以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為,死了,人世間的仇恨便沒有了。最后一切化為塵埃--塵埃落定。結束仇恨,這就是傻子的哲學。
    一個傻瓜向一個虔誠的教徒說:“你們?yōu)槭裁匆舜顺鸷?”
    經過冥想之后,虔誠的教徒翁波意西心里已經沒有多少對別的教派的仇恨了,但他還必須面對別的教派的仇恨。仇恨,你可以不恨,卻不能阻止別人的仇恨。這個教徒自言自語:“為什么宗教沒以教會我們愛,而教會了我們恨?”----宗教卷入權力斗爭之后,愛與恨都是不可越逾的。
    卸去了聰明的包袱,聰明漸漸淡泊安靜下來,聰明人嘆口氣說:“難得糊涂”,旁邊便有人說聰明人“大智若愚”。其實,這不過是另一種聰明的方式罷了,其實聰明很累人。
    三、權力、聰明與仇恨。
    聰明人終于獲得了權力,權力制造了仇恨,仇恨最終毀滅了一個個聰明人。權力,是讓人害怕的,掌權者從來不害怕————許多所謂的國家權力都是用仇恨堆徹起來的,當仇恨越集越多時,害怕的人便越來越少,權力就會與著聰明人一道毀滅。
    傻瓜在一天之內記下了兩句名言,一句是翁波意西的“為什么宗教沒以教會我們愛,而教會了我們恨?”另一句是小行刑人爾依的:“是行刑人就不會害怕,不是行刑人才會害怕。”行刑人代表國家使用迫害權、殺戳權,不管被害人怎樣凄慘、懷有怎樣仇恨,都不會恨他,他不會害怕。不是行刑人害怕行刑人,害怕他身后站著的國家權力。行刑人在土司的領地象個瘟神,人們總當他們不存在,行刑人一家也不愿與別人交往。而傻瓜二少爺卻與這個別人不敢接近的行刑人的兒子成了好朋友,走到他家去看令人觸目驚心的刑具,刑具的后面站著權力。樓上是受刑人的衣服,衣服上面沾滿了血跡,血跡凝聚著仇恨。
    傻瓜不知道害怕,但他知道仇恨。傻瓜本來沒有權力欲望,權力是聰明人教給他的。傻瓜二少爺從邊境凱旋回來后,小行刑人的父親感慨的說:“我兒子跟著你出息了!”索郎澤郎的母親在他鞋子上磕頭,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的,妻子塔娜更希望他能當上麥其土司。于是傻子說了:“我也要當土司!”原來,這土司是為別人當?shù)?。一個當土司的機遇就展現(xiàn)在他面前:啞巴書記官翁波意西突然會說話了,嘎濟活佛說這是神的啟示,一剎那,人潮便將他抬起來沖出官寨,將官寨外的麥田踏平了。就在此時,權力與他失之交臂,他沒有控制人潮的方向,不然他就已經坐在麥其土司的位置上了。
    父親與哥哥開始恨他了,妻子塔娜也恨他是個傻瓜,與他哥哥偷起情來。傻瓜開始仇恨,他從行刑人那里取來一件紫色的血衣,把他披在身上。這件血衣帶著前世的仇恨,象冤魂一樣附在這傻瓜身上,傻瓜于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勇氣。麥其土司害怕了,以為看到了一個死去的人,嚇出病來了。最后,膽小的殺手得了這件血衣,把它披在身上,這件衣帶著土司制度所有的新仇與舊恨,他不敢懼怕土司的權力了,鼓起勇氣殺了未來的麥其土司————大少爺。
    權力總被聰明人所使用,并制造仇恨。而傻瓜使用權力的時代便是天下無權的時代,一切全靠民眾自治,《論語》:無為而治,其舜與,恭其正南而已。無為而治,便是天下無權的時代。當然,大舜帝不是個傻瓜,只是個厚道人,不會記仇。傻瓜二少爺能拆掉備戰(zhàn)的城墻,把敵人土司都請到這個邊境官寨里來。
    土司的權力是世襲的,行刑人與書記官也是。第三代書記官搞秉筆直書,被土司殺了以后便沒有書記官了,然而行刑人仍在。索郎澤郎羨慕小行刑人爾依,一生下來就能殺人,忿忿的說:“這個世界真不公平!”有人說:“有人生下來就做土司,公平么?”索郎澤郎便啞口無言了。世襲,斷掉了許多人的非份之想,平息了許多爭斗,就如傻子二少爺要安心做傻瓜一樣。
    四、欲望與誘惑。
    這本書里本來沒有愛情,只有欲望,許多赤裸的欲望。傻子對欲望的表白很直接,因為他傻。見到塔娜之后,他才很想坐下來好好說說話兒,好象找到了自己的所愛。而這個漂亮婦人不是貞的,多次背叛了他,傻瓜也心痛了。漂亮婦人象罌粟花,是有毒的,讓人象吸了毒品一樣麻醉。其實,小說一樣開始就有一個不祥之兆,人們被有毒罌粟花麻醉了;麥其土司為了一個漂亮婦人央宗殺死了自己對忠誠的查查頭人,央宗很少說話,也沒有仇恨,只會用美色吸引這個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男人。如嘎濟活佛預測的一樣,一切禍源起于美麗而有毒的罌粟花,來自美麗的誘惑使人無法拒絕,欲望麻醉了,理性死了。
    這個邊境小鎮(zhèn)染了這片土地從未有過的梅毒,這是欲望的誘惑帶來的。傻瓜二少爺本來不明白人世的誘惑,而身邊有了娜塔之后,就被迷惑了:由傻瓜變成了瘋子,瘋子又變回傻子,這與電視劇改編過的《塵埃落地》完全不同。愛與權力、仇恨、欲望誘惑交織在一起變成了有如罌粟花一般美麗毒品,讓人欲罷不能,久食傷神。
    傻子的母親臨終前吞了大量的鴉片,沒有痛苦的死了。在她死之前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她做過妓女,從一個下賤的女人變成了土司太太,變成了一個正經女人。
    傻子是自己躺在床上被仇人殺死的,刀子,鋒利的刀子,像一塊冰,扎進了我的肚皮。不痛,但是冰冰涼,很快,冰就開始發(fā)燙了。傻子也是麻醉的,麻醉他的是仇恨,因為被仇恨殺死的人———不痛。血滴滴喀塔地落在地板上,店主朋友啞聲說再見;傻瓜的靈魂便與:欲望、誘惑、權力、聰明與仇恨一道說再見,他最后想喊一聲塔娜,終于也沒喊出聲。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七
    “五一”期間,我拜讀了藏族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書中傻瓜兒子的行為讓我詫異不已,不禁想起一句話:“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
    這些事情是一個傻子所能做的嗎?一般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傻子卻做到了,而且干得漂亮,讓人不得不承認他不是傻的。又一次證明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傻瓜,也沒有絕對的聰明。
    任何一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任何一個人都有著過人的一面,我們不應小瞧任何一個人,即使對方是小孩、傻瓜。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八
    對當代文學,我接觸的時間很晚。在其他同學讀完了當代所有作家的作品時,我還像個六年級的小學生那樣,驚喜地徘徊在當代文學的書架間。當代作家寫下的作品,其數(shù)量與古代作家流傳下來的作品旗鼓相當,這時我才知道有當代作家作品的存在這回事。
    這一點也不奇怪,我出生于一個閉塞的小山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村子里一戶相對富裕的人家才買進了第一臺電視機。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與文學作品幾乎沒有接觸的機會。環(huán)境的閉塞是一方面的原因,我們那里流行各種盜版武俠小說、言情小說,而我對這些小說一向很警惕,老師也不許我讀這樣的“閑書”,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也是對武俠、言情小說不聞不問,無法排遣內心那種焦慮——為功名而讀書,絕不讀“閑書”的戒條一直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家境貧寒,買不起書(連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錢買書),讀書無非是為了考上大學,于是除了課本,就沒有別的讀物。
    等到我終于考上大學,解放了,當其他同學痛痛快快談戀愛、沉醉在網絡游戲中的時候,我向圖書館發(fā)起了進攻,似乎是要補償少年時代的不足,要閱讀個夠——當然,也是抱著解開心中困惑的目的去讀書的。
    我的一位舍友,也是同班同學,他有一本《塵埃落定》,放在他的書架上。這位同學很有趣,他本人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卻再買了一套鼠標、鼠標墊、耳麥,卻常常邀幾個同學去網吧打游戲。他知道我是個窮光蛋,沒錢,所以從不拉我去網吧??梢姼F也有好處,不會跟著他們混,沒有能力去空耗光陰。當我發(fā)現(xiàn)這本書后,向他借閱。他很高興,同意了。于是我一口氣將《塵埃落定》看完。
    看這本書之前,我看完了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小說《喧嘩與騷動》,所以在看《塵埃落定》的時候,認為這是受到《喧嘩與騷動》的影響后,寫出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還抱著這種觀念。直到最近,我才終于將這個觀念糾正過來?,F(xiàn)在我認為,并不能因為??思{比阿來先出生,先寫出《喧嘩與騷動》,就認為阿來受了??思{的影響,而是我這個讀者莫名其妙將兩位作家牽扯到一起了。
    為何?《喧嘩與騷動》寫了一個白癡班吉?!秹m埃落定》寫了一個白癡土司的二兒子?!缎鷩W與騷動》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秹m埃落定》寫的是西藏土司制度的輝煌、沒落、滅亡,也是一部史詩。即,同樣的敘述角度,同樣是史詩,兩方面的類似,使我將兩部作品牽扯到了一起。
    不同的地方是,《喧嘩與騷動》用四個敘述角度講述同一個家族的歷史,這是這部作品特定的文本結構;而《塵埃落定》的敘述角度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土司的白癡二兒子。
    我甚至還想起了南非作家?guī)烨械淖髌贰哆~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來,這本書同樣寫的是一個智商低下的.人,也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難不成我要說,庫切受??思{的影響?或許有可能。我相信,在庫切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恐怕鮮有中國人知道庫切是何許人也,庫切依舊身處那塊大陸,被中國擋在門外。所以,阿來也不可能受庫切的影響。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對近代文學的排序,即“魯郭茅,巴老曹”。當時我太年輕,無法讀懂魯迅,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很少讀(沒有機會讀到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有一次,我看了巴金先生的一篇名叫《春天里的秋天》的小說,講的是一名女子違背父親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想法,與一名青年自由戀愛,同居。后來日子過不下去了,被父親接回家,自殺了。男青年聽到這個消息后,悲傷不已。我讀完這篇小說后,很是失望。如果自由戀愛沒有好的結局,青年們的努力竟然得到這么一個悲慘的結局,完全沒有希望,我們所有的青年差不多都要這么病態(tài)地活下去了。后來又看了魯迅寫的小說《傷逝》。調子是壓抑低沉的,使人喘不過氣來?;蛟S只有了解了魯迅和巴金所處的那個時代,才能夠理解他們的小說。
    當我一口氣讀完《塵埃落定》后,內心竟然是無比暢快,充分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與之前讀《春天里的秋天》這樣的小說的壓抑心境截然相反。阿來寫的也是死亡和沒落,為什么就那么令人舒暢呢?當時我就想,《塵埃落定》這本書怎么就沒有得什么獎,廣泛流傳呢?這絕對是一本好書。后來才知道這本書是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而且被選入了中國百年百種文學作品。我認為這與這本書達到的成就是完全相稱的。能夠閱讀《喧嘩和騷動》、《邁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的我,同樣能夠從閱讀《塵埃落定》這本書中得到樂趣——一種心靈的震撼,被牢牢吸引住。
    《塵埃落定》里寫的這個白癡,竟然比一個正常人更能適應生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白癡死的時候也相當冷靜,他知道新時代來了,他死得很坦然。
    我想,這與阿來身處一個全新的時代有關。阿來處在這個有希望的時代,所以歡歡喜喜地埋葬了土司和土司制度,迎接新生活。土司的權利再至高無上,再神氣,也消失不見了。土司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利益沖突,寫得那么真實,絲毫沒有人工化的痕跡。我用語言無法準確描述出它的種種妙處。我甚至認為,如果不是身處這種文化之中,如果不是考察了很多的資料,根本寫不出這樣的小說來。它是對過去歷史的再現(xiàn)。人物的生與死、愛與恨、對與錯,都隨著歷史遠去,當我們面對這段歷史時,有的只是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只有在我學習了某種文藝理論,才能如批評家所愿意看到的那樣評論這部作品。也是,如果沒有一種理論作為指導,批評從何開始?作為一名讀者畢竟要簡單得多。我是虔誠的讀者,不是批評家。我只是寫出我的讀后感而已。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九
    傻子在一片雪花中醒來,窗外的雪花晶瑩剔透,傻子眼中的世界,卻充滿了污濁。
    污濁是因為傻子在享受著權欲的味道,寨子的空氣中,充斥著權欲,寨子里的每個人,血管里都流著不平等的血液,身份,地位,已經隨著他們的出身而將命運烙印進了他們的骨子里,所以,盡管主人公“我”,是個傻子,也是個高等的傻子,衣食無憂,隨心所欲,甚至主宰著一些人的生和死。
    有的人在享受著自己權勢帶來的恣意妄為的同時,有的人卻甘愿充當人肉下馬臺,卑賤的如同地里無聲無寂的草芥。沒有人質疑這樣的尊卑之別,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神的意旨,而神,是不可抗拒的,即使有人迫不得已的因為饑餓而死亡,而另外的人卻衣食無憂地享受著生活的種種優(yōu)待,沒有人有任何異議,因為主宰這一切的,是神!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
    人性的異化,人與人之間只有紛爭與利益,土司與土司之間,土司與下屬之間,父與子之間,子與子之間,因為利害關系而不能和平共處?;奶频娜藗兊乃魉鶠檎勰ブ@片土地,或許只有改變,才能將這一切塵埃落定。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有這樣一段話: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當翁波意西不辭勞苦,千里迢迢來到麥其土司的領域傳播新教,以代替那些充滿邪見的、戒律松弛的、塵俗一樣罪惡的教派時,旁觀者是怎么對待他的。麥其土司和當?shù)亟膛蓪ζ涫┮员┬校?BR>    被割舌是因為他大膽地說:是那些身披袈裟的人把我們的教法破壞了,還指責野蠻土司王對黑頭藏民的殘暴統(tǒng)治。
    他預言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潮流,卻違背了現(xiàn)實的統(tǒng)治意志;他認為所向無敵的教法沒有被接納,卻在被割舌后淪為被看作是野蠻人的土司的家奴充當了書記官。而他的思想也被集權、暴虐的麥其土司妄圖像對待他的舌頭那樣連根拔除。
    他是那個時代的“智者”,卻最終被如此對待。
    但是,歷史車輪的腳步不會停滯,他的思想他的信仰被一個人所接受,那就是阿來筆下的主角,漢藏混血的所謂麥其土司家的傻兒子。
    他沒有名字,大家都覺得與這個世界所格格不入的他是一個傻子。但他卻是那一個大家族中唯一受到翁波意西的思想影響的人。
    他對一切都有很強的預感,對客人的到來、官寨里出事、復仇殺手的幾次現(xiàn)身、旦真貢布的被刺都會未卜先知,就好像擁有巫人的奇妙能力,他的舉動一次次讓聰明人吃驚萬分,他似乎擁有左右世界、透視未來的神奇力量。
    在那個“他人即地獄”的世界里,他以獨特的視角將一切看得清楚明白,他是一個頭腦清醒的自我審視者,他生活在欲望的世界之中,向全人類提出問題:我是誰?我在哪里?以及當土司能得到什么?他想不清楚,我們也是。
    最后他像一個真正高原男子漢那樣主動接受父親仇人的刀劍……。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一
    書讀完后,我覺得,《塵埃落定》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
    什么是好的文學作品?
    深的。
    好的文學作品是深的。
    一.文字深。它的描寫不會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平淡,樸實,初讀時并不會有多喜歡,但真要看進去了,手不釋卷也不過如此罷。
    二.內容深。這要談到情節(jié),好的作品是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前呼后應,渾然天成,卻又不能有過多的暗示讓讀者察覺,要出人意料,但也不能有超出一定范疇。個人覺得《塵埃落定》一書在這點上把握極好,尤其是文章的結尾部分,當讀者都認為文章會像大部分故事一樣,這位成為了土司的“傻子”二少爺和他的漂亮妻子塔娜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作者卻沒有這樣做,他讓“傻子”二少爺心甘情愿地死在了他的朋友酒館老板的刀下。這樣的結局不禁要讓人扼腕嘆息,但我卻認為作者這樣做是最聰明的:1.呼應的好:酒館老板曾說過誰當上土司誰就得死。這樣的結尾雖在意料之外卻又似乎是情理之中,因為“傻子”二少爺畢竟當上了土司啊。2.毀滅的好:“傻子”二少爺是作品的核心,他對家人所顯露出來的的'愛、他在邊境開展貿易時所顯露出來聰慧、他救濟災民時所顯露出來的大善......集這些美好品質于一身的人無疑是可愛而又可敬的!但作者卻讓他死了,這是一種悲哀,但這也使作品的本身更富意義和價值。3.升華的好:我覺得作者的做法是對“傻子”二少爺?shù)囊环N肯定。這是他的包容、大度、守信的眾多美好品質的集中體現(xiàn),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本就飽滿的人的形象蒙上了一層光環(huán)。
    三.人物深。如果一本書中的人物形象不夠飽滿鮮活那么這就不是一本好書,阿來筆下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躍然紙上。當一本書可以被稱之為作品時,書中的人物大多是象征了一個群體了,這本書,也就成為了一個小小的社會。而我覺得《塵埃落定》一書中最有價值的人物一個是“傻子”二少爺,另一個就是沒了舌頭的書記官翁波意西了。(“傻子”二少爺前面已有概述,這里就不重復贅述了。)翁波意西是格魯巴教派的忠實追隨者,他十分虔誠且善良、并追隨潮流,想要用好的思想去代替那些丑惡的污穢的迷信的教義,但他的這一做法不但沒有換來人們對他的崇敬反而讓自己掉了半截舌頭。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講話而欣喜不已時,他毫不猶疑地去替“傻子”二少爺說話,讓自己的另一半舌頭也與自己告別了。他并不傻,或者他早已料到這樣的結果,但他堅持去做自己所認為的對的事,這是他的正義的體現(xiàn)。正是因為“塑造”了傻子二少爺和翁波意西的形象,才是作品有了昂揚向上的真善美的一面,不像那些纏纏綿綿止不斷的苦情戲一樣了。
    四.意境深。當一部作品綜合了以上三點,深遠的意境就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了,這時,這部作品才真正有了價值,才真正能夠被稱為文學作品。
    《塵埃落定》將上述幾點都做得幾乎無可挑剔,與其說它是一本書,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時代。
    一個適用于所有時代的時代。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二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曾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xiàn)實生活格格不入,但卻有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并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展現(xiàn)了獨特的藏族風情及土司制度的神秘。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可以用"享受"二字來形容都不為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了秀麗恢宏的蜀藏河川風光,還有那古老而又神秘的藏族風情和土司歷史。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三
    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選擇開始閱讀一本書的?我都會看推薦,豆瓣、當當、新浪等,再去找找這本書的簡介,看看是否對自己的口味。因為個人偏見,導致我錯過很多好書,也甚是遺憾。說起《塵埃落定》,開始的初衷是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特定時期的歷史故事,有《還珠格格》里的土司,有活佛、喇嘛等,真的開始閱讀之后,發(fā)現(xiàn)打動我的也不在是那個歷史氛圍,而是那個“傻子”。
    一個“傻子”有什么可值得寫的呢?你絕對想象不到他還是男主人公。
    一個會每日起床前反思自己的人,誰說不是頭腦最清醒的呢?不是有句話說“吾日三省吾身”嗎,可見是個智者了。
    似乎其中還有點居安思危的意思,在我們安穩(wěn)的.現(xiàn)狀下,要考慮未來的風險,否則總歸要被淘汰。雖然說,每天早上起來,我們都在生存和生活之間選擇,但是怎么生存,如何生活,也是一門學問。過得好與不好,顯而易見。一個人的面貌狀態(tài),就可以反映出幸福值,正如一個人的言語,可以透露他的心思。所以,沉默是金不無緣由,正如言多必失是一個道理。我換過幾次工作,每次接觸的行業(yè)不同,身邊同事的年齡層不同,人生觀和世界觀真的差別很大,弄得我適應的很是費力。后來慢慢的,堅持做自己,就不會有那么多困擾了。
    這本書的名字很應景,真的很巧了,在2018年底,讀一本名叫《塵埃落定》的書,可能他想講述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所有的恩恩怨怨、權力籌謀、情感糾葛的劇終。但于我,是一年的尾聲,是告別自己也是迎接新的開始。
    似乎可以聽見花開的聲音,在塵埃落定時。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四
    在讀書方面,我給自己的定義是“半吊子”,何意?我總是間歇性讀書,度過的大部分也都忘記了,唯一證明存在過的痕跡就是書架上日益減少的空間。所以去年買的閱讀器,利用率明顯也不是那么高,在有了閱讀器之后,還是忍不住買紙質書。忘了是怎么突然想寫讀后感的,只是覺得讀一本書,不是只是驚鴻一瞥,總要反思一下其中的深意,也算是不辜負這本書的價值。剛好,昨日結束了《塵埃落定》,我的讀后感處女作,由此開始。
    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選擇開始閱讀一本書的?我都會看推薦,豆瓣、當當、新浪等,再去找找這本書的簡介,看看是否對自己的口味。因為個人偏見,導致我錯過很多好書,也甚是遺憾。說起《塵埃落定》,開始的初衷是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特定時期的歷史故事,有《還珠格格》里的土司,有活佛、喇嘛等,真的開始閱讀之后,發(fā)現(xiàn)打動我的也不在是那個歷史氛圍,而是那個“傻子”。
    一個“傻子”有什么可值得寫的呢?你絕對想象不到他還是男主人公。
    一個會每日起床前反思自己的人,誰說不是頭腦最清醒的呢?不是有句話說“吾日三省吾身”嗎,可見是個智者了。
    似乎其中還有點居安思危的意思,在我們安穩(wěn)的現(xiàn)狀下,要考慮未來的風險,否則總歸要被淘汰。雖然說,每天早上起來,我們都在生存和生活之間選擇,但是怎么生存,如何生活,也是一門學問。過得好與不好,顯而易見。一個人的面貌狀態(tài),就可以反映出幸福值,正如一個人的言語,可以透露他的心思。所以,沉默是金不無緣由,正如言多必失是一個道理。我換過幾次工作,每次接觸的行業(yè)不同,身邊同事的年齡層不同,人生觀和世界觀真的差別很大,弄得我適應的很是費力。后來慢慢的,堅持做自己,就不會有那么多困擾了。
    這本書的名字很應景,真的很巧了,在20xx年底,讀一本名叫《塵埃落定》的書,可能他想講述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所有的恩恩怨怨、權力籌謀、情感糾葛的劇終。但于我,是一年的尾聲,是告別自己也是迎接新的開始。
    似乎可以聽見花開的聲音,在塵埃落定時。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五
    正如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提到的一樣,作者深受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影響,他的寫法里有這一代作家的共性特征——大量寓言式片段的應用,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他們靠這些未卜先知的近似戲謔的話語來推動情節(jié)有技窮的一面,但還是為他們能隱晦的表達思想而由衷的感到高興,畢竟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夫子自道之途。
    我覺得目前這種寓言式的寫法可以看出兩個涇渭分明的來源,一是《紅樓夢》,二是《百年孤獨》。前者的代表人物有賈平凹,后者中就有阿來。前一種寫法的特點是在正常的深沉的故事里面出現(xiàn)預言式的人物,這些人物如世外高人一般能說出洞悉人情冷暖,閱盡世態(tài)炎涼的話語為故事的發(fā)現(xiàn)和結局埋下伏筆,這類人的作用就像《紅樓夢》中判詞的作用一樣。在后一種寫法里因為深受馬爾克斯的影響,使得作品的總基調是魔幻現(xiàn)實的,因此作品里的人和事也就自然而然的具備了“非人”特質,更利于作者縱橫捭闔的馳騁,所以這種寫法也為本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魔幻色彩,很欣慰的是作者的目的達到了——他擔心的是讀者沉湎于異域風情而忽略了故事的普遍特性。
    對于采取這種寫法的言外之意作者自己是說出來了的——就是去試圖追求普遍的人性的努力。但我想這只是一部分,還有的那部分就是對幾乎形成定式的“大時代——小人物”的歷史故事的寫作模式的反動。因為是在寓言式的故事里面,所有故事的發(fā)展就最大限度的排除了時代的影響,作者試圖讓故事里的人為自己的命運負責,試圖讓整個故事成為自成一體的閉合系統(tǒng),試圖讓這系統(tǒng)中的原因成為結局的真正原因??梢哉f作者走了一條小說的中國化道路,這與理論界流行的為中國近代歷史進程尋找中國自身的發(fā)展理路是契合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大時代小人物”的寫法類似于“沖擊反應”理論,在這類小說中人物總是被動的在大時代面前選擇“紅”或“白”或者“順應歷史潮流”和“違背歷史潮流”而沒有任何的主動權,但在認為中國的發(fā)展道路自有其自身的歷史原因這一派中,尋找自己的原因就是至關重要的,作者在本書中無疑一直在堅持后者或者準確的說在努力的強迫自己堅持后者。作者不愿將筆下人物的命運交給虛幻的大時代,因此他采取寓言式的寫法,將人物的“秉性”——用作者本人的話說是普遍的人性——以最大限度的張揚,在故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被嚴格的固定在他的.角色中,比如行刑人,管家,卓瑪,美麗的妻子,哥哥等等都性格鮮明到一出場便能知道結局的地步。一方面可以說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作者在動筆之前心中就已經預先給他們賦予了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責的使命,所以他們必須將自己的特征最大限度的表達出來,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出人性的普遍弱點來,唯有如此才能不辱使命,所以他們只能盡職盡責的在某個框架沒生存下去,表演下去,茍延殘喘下去……這是小說中人物的悲劇——一出場便注定會被毀滅,因此他們是沉重的,他們的人生是扭曲的。
    那么,去爭論傻子究竟傻還是不傻就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因為傻與不傻都無法改變他的命運。所以在最后傻子雖然選擇了跟著“白”走,但最終作者還是讓他回到了“紅”的那邊,死在了紅的那邊。人又怎能逃脫的了時代的潮流呢?在這里“最特別的傻子”幾乎具備洞悉未來能力的特殊的那個還是無法擺脫被時代潮流裹攜的命運,他還是沒有選擇權的。因此沒有跟隨潮流的都死掉或即將死掉,跟隨潮流的無論他是殺手還是首鼠兩端的胖土司,都會好好的活下去。那么,那么我想問的是如果結局是這樣的還要那些普遍的人性干什么?努力了這么就都只留下了一聲嘆息那么堅持有什么必要?對于悲觀主義者來說,這是不成功的。而我無疑是個悲觀主義者。
    因為,我總固執(zhí)的認為有些東西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六
    該書是以麥其土司二少爺?shù)囊暯敲鑼懙囊徊糠从澄鞑佧溒渫了镜呐d衰沒落過程,也反映了落后的農權制度下吐司、農奴等生活狀況以及圍繞吐司職位的家庭紛爭。
    作品語言樸實,娓娓道來,卻又不失力度,耐人尋味;二少爺犯“傻”犯得“詭譎”,而又合情合理;塔娜幾次背叛,不符常規(guī),卻讓人無處怨恨……真佩服阿來――――這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語言功底、對人物內心的把控以及對在殘忍的農奴制度下二少爺人性光輝的拿捏。
    掩卷而思,讓人回味無窮。首先是作品對農奴及自由人生活的悲慘狀況的控訴和吐司的至高無上、生殺予奪大權的描寫,給人以一種心靈的震撼。
    第二是在吐司“權力”之爭上,大少爺鋒芒畢露、缺乏思考以及二少爺?shù)乃粕捣巧?、大智若愚給人一種隱忍才能成大器的感慨;三也是最重要的,佩服二少爺?shù)男∈鲁7干?、大事卻精明睿智的眼光與戰(zhàn)略。他能對吐司與哥哥、麥其吐司和其他吐司間的糾葛能斡旋得恰到好處,何時犯傻何時聰明,他心里明鏡一般,實在是高明。
    作品中,主人公二少爺?shù)拇_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形象。懂得進退,懂得憐憫,懂得珍惜。傻的聰明,傻的.智慧??此破椒病⑵降?、平實,骨子里卻充滿了堅強,充滿了抗爭。
    其中讓我咀嚼了許久的是,這位傻少爺每天早晨起來就把自身忘了,嘴里念叨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每天定位自身,每天反省自身,每天明確自身該干什么。把自身放低不至于別人嫉妒憎恨,又能保存實力蓄積力量?!奥斆鳌比艘埠茈y做到的啊!
    ――何謂聰明,何謂愚蠢,的確沒有衡量的標準。聰明人也往往做傻事,愚蠢人也有機靈時。但生活中有不少人定位不了自身,自作聰明弄巧成拙者多,看準自身擺正位置者少。
    聰明不是壞事,但要用對地方;愚蠢不是好事,但要努力摒棄。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有所追求,不要被聰明所誤,也不要被愚蠢所毀,才是最佳的。
    在平凡的人生中,我寧愿愚蠢些,陋笨些。每天以:“我是誰?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來激勵自身,不驕不燥,傻卻快樂者。在喧囂的塵世中,在內心中能獨辟一隅,自得其樂,其也不妙哉?!
    塵埃落定中學生讀后感篇十七
    一口氣讀完了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自己仿佛也變成了藏族土司的傻兒子,很長時間都癡癡呆呆地沉浸在小說史詩一般的浪漫神秘的詭異情調之中,被小說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人類和宗教情感所震撼,被小說所包含的深沉厚重的藏族文化底蘊所折服,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文字……我·傻子“血慢慢在地板上變成了黑夜的顏色”
    關于我的文字在我的死亡中戛然而止,就像曾經在陽光中飛舞的塵埃,當一切都相對靜止之時,也要嘆息一般地墜落、平息、消失。合上書,那道出現(xiàn)在書中見證與伴隨了我成長,友誼,戰(zhàn)爭,愛情,死亡的高原陽光直射出來,把世界照得一片光明。強烈的射線穿透了一切不可能,相隔時空的對視,心中竟然生出相戀般的感覺。
    我,一個世人公認的傻子,如神明附體一般地為自己的民眾,為自己的家族做出一系列的連聰明人也沒有做到的,智慧而偉大事情。可我仍然是不不折不扣的傻子,每當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個傻子的時候,往往就是我最傻的時候。我那么地愛我的妻子塔娜,就像愛著我腦內偶爾靈光突閃智慧。塔娜跟我的智慧一樣,我越想抓緊,她就溜得越快。塔娜的美麗就是她一再背叛的資本,遺傳自茸貢土司的狹隘與自作聰明,讓她如陽光中不安的塵埃一般,飛舞落定,再飛舞再落定。每一次的飛舞都是那么地光彩照人,每一次的落定那是那么地蒼白悲哀。我一思考,臉上就是一副傻子模樣。許多時候,我更愿意用眼睛與我的書記官——沒有舌頭的翁波意西——交流。沒有仇恨,也沒有憐惜,因為我和書記官的交流更加自如了。眼睛,就是彼此的靈魂。靈魂升空的那一刻,塔娜的悲痛讓我始料未及。我把生前的問題帶到了死后,可是又在死后的那一瞬間把問題丟失。我的靈魂應該是像祖先的經書中說得那樣,到達了一個沒有陰影的天堂。天堂的幸福是恒久的,像太陽一樣溫暖,像月亮一樣美麗,像一切一樣無所不在。那么,幸福原來也是虛無的啊。生命如血,更如塵埃。當生命失色的時候,比血還黑,比塵埃還虛空……阿來·塵埃落定阿來很好地利用了他身為藏民的身份優(yōu)勢,以夫子自道的形式為我們描述了一個驍勇而神秘的民族,美好而混亂的年代,醇樸而熱烈感情,還有那片神奇而偉大的土地……有位英國小說家寫過一本名為《平面國》的小說,講一個兩度空間的國家,只有平面,像這張紙一樣。他說那個國家的國民都是幾何圖形,圓的最高貴,那個點兒最卑賤。有一天在這個國家里,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點兒,大家都對點的降臨感到驚奇。這個點兒很奇怪,越變越大,最后變成了一個圓,最高貴的圓,舉國都震驚。然后這個圓越來越小,最后變成個點兒,消失了。這件事沒看見的人不相信,看見的人也難以相信。真實的情況是怎么發(fā)生的呢?原來是一個三度空間的球,穿越這個兩度空間。它剛一接觸的時候是個點,在穿越過程中,越穿越大,變成個圓;然后它越穿越小,變成個點,消失了,它穿過去了。
    《塵埃落定》也正如此,巧妙地虛構了一個在現(xiàn)實中有些犯傻但同時又有著聰明人所不及的先知先覺的預言本領的藏族土司的傻兒子,獲得一種超越了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傻子有著超人一般的眼光,靈魂能夠脫離沉重肉體的束縛,引領讀者看到他的目光所及之處,經歷了最后一個藏族土司在時代浪潮中從興盛走向滅亡的歷史過程,感受到傻子眼中的一個沉溺夢幻般的世界。漢民族是一個有著太厚實歷史積淀的民族,二十四史整個就是一部權力斗爭的經典,作為一個漢人,在看藏族的家族情仇、部落傾軋時,有了幾分游刃有余的感覺,同時也不免嘆息,就算不在一片藍天下,人類的進程總是那么地相似——這是實的部分。
    小說塑造了聰明人和傻子兩種不同類型的統(tǒng)治者。在聰明人眼中,人是要按骨頭分出三六九等,“骨頭沉重高貴的人是制作這種規(guī)范的藝術家?!薄肮穷^把人分出高下。”而在傻子身上,卻天生的有著和那些聰明人不同的'一種悲天憫人的性格,在他看來,“即使是奴隸,有人也有權更被寵愛一點?!闭且驗檫@個,他對下人們一些哪怕是犯上的行為也不以為然,他還把他的下人們引見給那些高高在上的土司,讓他們在這些土司面前露出有尊嚴的面容。聰明的統(tǒng)治者可以把奴隸看成任何的東西,就是不肯把他們看作人,他們要求奴隸無條件服從,而傻子說:“看看吧,這些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漂亮有頭有臉的人要體面而不要忠誠,”傻子沒有看輕奴隸,在大饑之年,向土司父親提出減輕老百姓賦稅的建議。因此他得到了最寶貴的忠誠。聰明人只能看清楚人眼前的那么一步兩步,而傻子卻總能看到更遠的地方,但在聰明人看來應該聰明的地方卻有莫名其妙地變傻了。聰明人用盡心機,處處碰壁;傻子看似無心,卻猶如神助歪打正著,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傻子干完一件件深得人心的政事回到家鄉(xiāng)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景象:“兩個強壯的百姓突然就把我扛上了肩頭。猛一下,我就在大片涌動的人頭之上了。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從人群里爆發(fā)出來?!也缓ε?,但也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慈绱诵老踩艨??!币环N叫做人民,叫做百姓的洪水把他卷走了,這段傻子被人流托舉著歡呼著游行的場面,讓人不能不想起每個人都耳熟能詳?shù)哪蔷湓挘核茌d舟,亦能覆舟。凡是真正聰明的統(tǒng)治者,都懂得順乎天意,應乎民心,民心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天意,就像傻子所說:“老百姓相信的事情總是要發(fā)生的,就算聽上去沒有多少道理,但那么多人同說一個話題,就等于同時憤動了同一條咒語,向上天表達了同一條意志。”老子《道德經》里有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秹m埃落定》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天地萬物人都要遵循一切按照那個看不見也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存在著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替天行道,即便是一個在常人看來的傻子。老天也會輔佐之,否則,悖逆天道而行,再聰明的人,也只能受到道的懲罰。耐人尋味的是小說的結尾,大勢所趨,土司地帶即將染紅之際,傻子卻被一個不變天也不會殺他的所謂“仇敵”一刀捅死。我想這是作者精心構思的結局,也是必然的結局。想必如此,阿來不能讓他的小說像《藥》里墳堆上的一圈花環(huán)一樣,給傻子安排一個投身新社會參加革命的出路,那樣太俗,而且對小說的韻味會有致命的打擊,所以傻子只有死,一死才能與剛剛過去的時代溶為一體,完成小說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