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大全(13篇)

字號:

    總結(jié)可以幫助我們回顧過去的進展和成就。在總結(jié)中,要突出重點,簡潔明了。我們匯總了一些關(guān)于總結(jié)的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參考。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一
    借助多媒體講練結(jié)合。
    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1課時。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nèi)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shù)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jīng)》(《靜女》、《無衣》、《氓》)、《楚辭》、(《離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lǐng)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文學鑒賞評價: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內(nèi)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考試形式:主觀題。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guān)鍵在“折柳”上?!罢哿卑艘欢ǖ奈幕WR,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nèi)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lián)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chǎn)生優(yōu)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nèi)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jié),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shù)筆,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nèi)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nèi)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nèi)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xiàn)實。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shù)和表現(xiàn)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chǔ)上。
    關(guān)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guān)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lǐng)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shù)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shù)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創(chuàng)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jié)合、想象聯(lián)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zhuǎn)/清新優(yōu)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有爭論。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有所寄托;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tài),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diào)修辭方法藝術(shù)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jié)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闭埦唧w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guān)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xiàn)了守邊戰(zhàn)士戍邊懷鄉(xiāng)之情。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yōu)橹饔^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我們的水平。
    年份詩歌。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yīng)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傳統(tǒng)意象的寓意。
    3、提高學生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難點:鑒賞詩歌的意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歷代詩歌中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稱我國民族語言的結(jié)晶。我們先看“語文1”第一單元學習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話“鑒賞詩歌應(yīng)在反復(fù)朗讀的基礎(chǔ)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边@說明鑒賞詩歌的意象與把握詩歌的情感是學習詩歌單元的重點。眾所周知,詩歌常常用具體的意象來營造詩歌的意境,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說詩歌的意象鑒賞是開啟詩歌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
    二、引入主體內(nèi)容。
    (一)詩歌意象的內(nèi)涵。
    意象是詩歌藝術(shù)的精靈。簡單地說,“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對于這種蘊含著深厚文化或詩人感情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是有了“人”“花”“月”“鳥”“澗”等意象的組合,才有了靜謐恬然的意境;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人生探問和宇宙暢想??梢?,意象是詩歌的靈魂。
    (二)詩歌意象的特點。
    1、含蓄性。
    古詩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惡禽——小人。
    以物寄情。
    楊柳——惜別圓月——思鄉(xiāng)落花——傷春浮云——漂泊。
    流水——惜時古跡——懷舊黃葉——悲秋蓮花——高潔。
    紅豆——相思丁香——哀愁紅藥——悲苦羌笛——凄切。
    芳草——離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薦長亭——送別。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詩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達相同的情感和內(nèi)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尚有聲。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梧桐——傷感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3、多樣性。
    古代詩人由于受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的詩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同樣的意象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
    酒——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悲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酒——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酒——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酒——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三、舉例分析鑒賞詩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的鑒賞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教師提示:柳樹長長的柳枝迎風飄動,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著遠去的離人,由此有了《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樹要與戊守邊關(guān)的人依依惜別。再者“柳”與“留”諧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別之舉。折柳表惜別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樹猶在、柳條依依,似乎在懷戀遠方的親朋,故又有懷戀、懷遠之意。詩中的折柳是指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詩人靜夜聞笛,聽折柳曲,思緒被悠揚的笛聲勾動,引發(fā)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說,折柳是關(guān)鍵。
    例二。
    下面我們一起分析《天凈沙·秋思》的意象。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點評: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在一個深秋的傍晚,牽著一匹瘦馬,于瑟瑟秋風中走在有“枯藤老樹昏鴉”的古道上,猛一抬頭,看見潺潺的水流上橫著的小橋和炊煙繚繞著的人家,一種酸楚的流落感和著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頭,這滋味是難以訴說的,作者借助九個富有表現(xiàn)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構(gòu)織了一幅蕭瑟、凄涼的畫面,再加上“斷腸人在天涯”,便把蕭瑟之秋與游子之思有機結(jié)合起來,把悲秋推向極致。難怪有人因這首而稱馬致遠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們一起分析王昌齡的《采蓮曲》中的組合意象。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教師解析:組合意象就是將有關(guān)的幾組具象羅列出來,從具象的形、聲、色、味去體會詩句,確立聯(lián)想方向,發(fā)揮想象,把作者蘊涵在意象中的主觀色彩挖掘出來。根據(jù)《采蓮曲》詩中“荷葉”“羅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來聯(lián)想:采蓮女裙似荷葉、臉如荷花,蕩舟于荷叢,放歌于水上。這些意象組合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明麗,格調(diào)清新的采蓮圖,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寫作時歡快喜悅之情,進而也能體會到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了解詩歌意象,重點探索了詩歌意象鑒賞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詩歌意象,希望能在詩歌鑒賞方面找到一個突破口。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詩歌的意象鑒賞并不難,只要我們能根據(jù)詩歌的語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調(diào)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藝術(shù)地再現(xiàn)詩歌所描繪的形象、聲音、色彩、線條、畫面,從而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領(lǐng)會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與寫作意圖。那么,我們的詩歌鑒賞可以說已邁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是詩人抒發(fā)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梢哉f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和把握詩歌,才會對詩歌產(chǎn)生深摯的審美情感。當然,要想很好地解讀詩歌的意象,還須多朗讀、多積累、多鑒賞。
    五、布置練習。
    1、課外搜集常見的詩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
    聞雁。
    韋應(yīng)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寒塘。
    趙瑕。
    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看秋。
    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三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的變化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芽、生長、開花、結(jié)果等方面;。
    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shù)據(jù)記錄植物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夠關(guān)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培養(yǎng)熱愛植物、保護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帶花苞的茶花。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2.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fā)芽、長大、開花結(jié)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xiàn)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的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揭示課題)。
    二、觀察方法指導。
    1.小組合作交流這些問題:
    (1)植物在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呢?
    (2)我們應(yīng)該怎樣來觀察植物的這些變化呢?怎樣測量這四張大小不一的樹葉?
    2.學生匯報:
    預(yù)設(shè)(1)樹干變長變粗、葉子變色掉落、樹木變高等。
    (2)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數(shù)一數(shù)每天有多少落葉,測一測樹葉的寬度等。
    (3)還可以看看茶花的花苞長得怎么樣?等。
    三、校園內(nèi)實地觀察測量。
    1.觀察樟樹的要求以及內(nèi)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1)測一條樹枝上的葉與最小葉、中間葉的長度和寬度。
    (2)測量樹干的粗細,連測三次,取平均數(shù)。(為什么?)。
    (3)數(shù)一數(shù)落葉有多少?
    (4)完成前面的同學,可以再觀察和測量自己喜歡的?
    2.學生在操場上觀察測量,教師指導。
    四、交流觀察內(nèi)容。
    1.匯報落葉的數(shù)量。
    落葉的數(shù)量說明了什么?(說明樹葉在老化死亡)。
    2.匯報葉的大小數(shù)據(jù)。
    樹葉的大小變化,說明了什么?(說明樹葉在成長,在變化)。
    3.匯報樹干的粗細。
    樹干的粗細說明什么?(樹干的粗細一次記錄很難看出植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需要以后繼續(xù)觀察。植物的樹干變化可能是十分緩慢的)。
    五、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
    1.觀察一棵樹的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說一說有些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這進一步說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長,在成長,在變化。)。
    六、課外延伸。
    1.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課后作業(yè)):
    (2)觀察記錄表的設(shè)計。
    我的____________變化記錄表。
    樹干樹冠葉子其他。
    粗細樹皮落葉數(shù)顏色大小。
    我的發(fā)現(xiàn)。
    小結(jié):這樣堅持下去,我就還可以科學的知道大樹一年四季中的變化。
    2.準備材料:
    (1)學生準備:觀察記錄本。
    (2)教師準備:水生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板書設(shè)計】。
    6.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觀察項目觀察情況說明了什么。
    落葉……老化死亡。
    樹葉……在成長。
    樹干……變化緩慢,但也在成長。
    植物的共同特點。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
    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guān)共同特征的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jié)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學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回憶引入。
    1.我們前面學習了哪些植物?它們分別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2.小結(jié):在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長在陸上的植物,也有生長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們都稱為植物,為什么都屬于植物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物的共同特點。(揭示課題)。
    二、植物生長的條件。
    1.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等植物,你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記錄在記錄本上。(學生填寫)。
    2.學生匯報。
    預(yù)設(shè):陸生植物有:楊樹、桃樹、櫻花、菊花、車前草、油菜、小麥……。
    水生植物有:蓮、菱、滿江紅、茭白、荸薺、菖蒲、蘆葦……。
    3.這么多陸生植物,它們要健康生長,需要什么條件呢?(水分、陽光、空氣、土壤、營養(yǎng))。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長又需要什么條件呢?(水分、陽光、空氣、營養(yǎng))。
    4.學生記錄在記錄本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shè)計表格。(可用維恩圖記錄)。
    5.小結(jié):不管是陸生還是水生植物,它們共同的生長條件是什么?(水分、陽光、空氣、營養(yǎng))。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物的一生要經(jīng)過哪些生長變化?你能舉個例子嗎?(學生舉例)。
    (2)觀察向日葵的一生圖片(課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3)學生匯報。(種子-出芽-破土-子葉張開-幼苗-花蕾-開花-結(jié)果-種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樹的一生。
    (1)剛認識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樹的一生又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呢?(出示課件大樹圖片)。
    (2)學生匯報。(小苗-小樹-大樹-落葉-枝逐漸枯萎-死亡,大樹靠種子、莖等繁殖后代)。
    3.比較大樹和向日葵。
    (1)大樹與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壽命長短)。
    (2)大樹與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經(jīng)歷了從生到死的過程,會生長發(fā)育,還會繁殖后代)。
    4.從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認識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變化,從植物這么一生的變化,從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會生老病死,會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點。
    2.學生小組合作整理和交流、匯報。
    3.小結(jié):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過程,這些都說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護生命。
    4.你想怎么來愛護植物呢?
    五、課外延伸。
    1.我們是通過哪些方法來學習植物的知識的呢?(學生討論)。
    小結(jié):實地觀察,小組討論,畫圖,填表,記錄觀察內(nèi)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識,我們還可以查找資料。
    2.布置課外活動:查找有關(guān)植物方面的知識,并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中,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
    3.準備材料:觀察記錄本。
    【板書設(shè)計】。
    7.植物的共同特點。
    生長條件:植物的一生:
    水分、陽光、生長發(fā)育、繁殖后代。
    空氣和營養(yǎng)從生到死的過程。
    植物有生命,我們要愛護。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四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譯文翻譯。
    一望無垠的沙灘上,潮水涌上來了,像一道白色的長虹;我猜想,是不是瑤臺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瓊漿潑向了人間,如此奔騰洶涌。
    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在水里顛簸搖動;夕陽西墜,浮沉出沒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釋解釋。
    十七日:農(nóng)歷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
    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
    瑤臺: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失手:因沒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
    晚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創(chuàng)作背景。
    浙江錢塘江潮水是中國著名的自然奇觀,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漲時,勢如奔馬,鋪天蓋地,觀潮的人擠滿海塘。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描寫江潮的`詩文,陳師道也作了近十首觀潮詩,這首是其中的一首。
    詩文賞析。
    錢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個虎口的形狀。海水漲潮倒灌進來,受到河床的約束,就會掀起巨大波瀾,這便是自古有名的錢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勢最猛,詩人觀潮選在十七這一天,正為欣賞那雄偉奇麗的壯觀。
    詩起筆就描摹了一派極其雄壯的場面。首句寫潮水方起,僅如銀線,被江岸約束,漸漸隆起,中高邊低的情況。形容潮頭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觀、顏色與氣勢,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繪遠處潮水逼近的情況,不是身臨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處。第二句寫潮水涌到面前,人間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話想象,說天神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這樣氣勢浩大的潮水。這一手法,與李白詠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極為相似。
    三、四句,寫潮頭過后的情況。詩寫江面洶涌的波濤,卻不直接寫水怎么樣,而說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顛簸起伏,西落的太陽忽上忽下,進一步渲染了水勢、浪頭的巨大。兩個動詞“搖動”、“沉浮”,都有震動人心的作用。
    四句詩,分潮前潮后兩層。前兩句用夸張筆法,結(jié)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氣勢寫足,運筆也如江潮,一瀉而下,令人心動神搖;后兩句用鋪張手法,寫實景,雄壯中帶有幾分綺麗。四句詩又各自選取了一幅特寫,連在一起,便展現(xiàn)了觀潮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自己對這大自然的偉觀的贊嘆。
    這首絕句,通過白色長虹的比喻,瑤臺潑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繪出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色。全篇沒有用到一個抒情的字眼,卻句句觸發(fā)著讀著熱愛祖國山川、熱愛大自然的激情。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五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yīng)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jié)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能夠?qū)W會記錄和學會討論、學會傾聽。
    【教學準備】。
    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本。
    【教學過程】。
    1.你看到了什么?這是一棵什么樹呢?(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
    2.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
    3.學生匯報:(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2.學生匯報:(補充圖片上沒有的知識)。
    4.學生合作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小結(jié):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1.交流匯報: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nèi)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觀察注意事項:進入到草叢中,觀察大樹時,我們要注意什么?把觀察到的信息,我們該怎么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簡短的詞語、畫畫等方式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
    3.研討: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內(nèi)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nèi)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2.課外作業(yè):觀察跟課堂中不一樣的大數(shù)并做好記錄。
    3.準備材料:記錄本、一張紙,一支鉛筆(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板書設(shè)計】。
    1.我看到了什么。
    觀察內(nèi)容:樹枝、樹干、樹瘤等等。
    觀察方法:看、摸、聞、聽。
    借助工具:繩子。
    【教學反思】。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jié)構(gòu)。
    過程與方法: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
    2、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2、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說看到的情況。了解這株植物的結(jié)構(gòu):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diào)要輕輕觸摸)。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強調(diào)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1)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最好。并請被選中的同學談?wù)劗嫊r的體會。
    四、小結(jié)。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發(fā)現(xiàn)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fù)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jié)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作業(yè)布置:
    畫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莖葉結(jié)構(gòu)。
    板書設(shè)計:
    1、2。
    觀察一棵植物。
    結(jié)構(gòu):
    根
    莖
    葉
    觀察方法:眼睛看、鼻子聞、手觸摸。
    遠
    近
    整體。
    局部。
    課后反思: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七
    要做好詩歌鑒賞題,應(yīng)了解傳統(tǒng)審美習慣,主要有下列幾點:
    (1)望月懷遠,如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望月》、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2)傷春悲秋,或因見秋而思鄉(xiāng)。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3)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如蘇軾看大江東去而嘆人生如夢。
    (4)折柳送別。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其間纏綿悱惻的別離之情,給人以悠長的回味。
    (5)聞雁思歸。如王灣《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6)聽梧桐而心悲涼。如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內(nèi)涵。
    (1)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以折柳表惜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西安灞陵橋的兩邊長滿垂柳,而灞陵橋是首都的門戶,這里是送別的地方,在灞陵橋折柳送別特別能表達傷離別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4)菊花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中,菊花無疑已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擊、純凈高尚的精神追求。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言淺而意深。
    (6)松樹象征堅貞高潔的品格。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quán)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7)蓮用來表達愛情。由于蓮與伶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伶子,青即清。這里是語意雙關(guān),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8)梧桐象征凄涼悲傷。梧桐在古典詩詞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雙調(diào)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象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種凄婉悲涼的氣氛,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等。
    (9)杜鵑鳥象征凄涼哀傷。由于杜宇魂化杜鵑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杜鵑這一形象在古詩中固定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xiāng)思。
    (10)鷓鴣鳥象征離愁別緒。由于鷓鴣的鳴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人對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因此,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就有了特定的內(nèi)蘊。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處(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八
    高適的人生是幸運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時代。當時的社會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達、思想開放、文化繁榮,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昂揚奮發(fā)的精神風貌喚起了高適高漲的進取之心和愛國情懷,這在他的邊塞詩里得到充分體現(xiàn),成為反復(fù)吟唱的主題。
    積雪與天迥,屯軍連塞愁。
    誰知此行邁,不為覓封侯。
    ——《送兵到薊北》。
    高適一生曾有兩次到東北邊塞的經(jīng)歷,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職送兵到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轄區(qū)的青夷軍時所作。北國邊塞廣袤無垠,極目遠眺,冰雪連天,軍營中彌漫著憂苦的氣氛和厚重的愁緒。然而詩人千里送兵,并不為個人的立功封侯而來,而是有意貢獻自己滿腹的才學和安邊之策。書塞景之苦,訴屯軍之愁,實際是為了凸顯自己投筆從戎的書生意氣和一展抱負的豪邁氣概。高適入仕較晚,50歲才獲授封丘尉職,但他始終“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滿著一種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激情。高適的入仕之路頗為曲折,曾兩次應(yīng)試不中,在外游歷十多年,企圖通過入幕來入仕。因此,在很長時間里,他把報效國家、建功立業(yè)的希望寄托在別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
    從此日閑放,焉能懷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
    乘興宜投轄,邀歡莫避驄。
    誰憐持弱羽,猶欲伴鹓鴻。
    ——《陪竇侍御泛靈云池》。
    在這類詩中,高適對援引者的形象、才華、功績、威望給予了過多的贊美,最后道出希望得到提攜援引之意,體現(xiàn)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與緊迫感。高適的邊塞詩不僅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懷,對朋友建功立業(yè)的期待同樣熱切。
    悵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猶思陽谷去,莫厭隴山高。
    倚馬見雄筆,隨身唯寶刀。
    料君終自致,勛業(yè)在臨洮。
    ——《送蹇秀才赴臨洮》。
    蹇秀才本蓄“千里”之志,然而雙鬢染霜,尚無成就,現(xiàn)在投筆從戎,遠走塞外。征程之難,希望不要畏懼,勇敢前行。依君雄筆之文才,寶刀之武略,只要自我發(fā)奮,一定能在臨洮成就勛業(yè)。通篇洋溢著對友人從軍出塞的贊美,對建功立業(yè)期望的熱切,既是激勵他人,實際也是詩人抱負的真實寫照。這種熾熱濃烈的愛國情懷,既是高適個人思想觀念的基本取向,也是時代風貌的體現(xiàn)。
    二、豪邁尚氣的英雄主義。
    唐代蓬勃向上的時代氛圍為人們實現(xiàn)英雄夢提供了廣闊舞臺,崇拜英雄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邊塞詩本身就是歌頌英雄精神的重要載體。高適的邊塞詩體現(xiàn)出強烈的英雄意識,特別是對歷史英雄發(fā)出了由衷的贊美。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
    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qū)。
    轉(zhuǎn)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惟昔李將軍,按節(jié)出皇都。
    總?cè)謷叽竽粦?zhàn)擒單于。
    常懷感激心,愿效縱橫謨。
    倚劍欲誰語,關(guān)河空郁紆。
    ——《塞上》。
    詩人北游燕趙,東出盧龍,看到的是虜騎滾滾南下、邊境狼煙四起,而唐軍卻陷于“轉(zhuǎn)斗”,疲于應(yīng)付,和親的政策也不能帶來長久的和平。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如何才能安邊定國,詩人想起持節(jié)臨塞、威震四方的李廣將軍,希望能有他那樣的英雄統(tǒng)帥大軍,一戰(zhàn)擒賊首、定邊關(guān)?!堆喔栊小肥歉哌m邊塞詩的“第一大篇”,在詩中,詩人一開始就發(fā)出了對“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英雄精神的贊美。在梯次描述了敵軍氣盛、邊關(guān)告急、將帥腐敗、征夫怨女的痛苦后,對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用“至今猶憶李將軍”收住全篇,體現(xiàn)了濃重的英雄情結(jié)。高適在歌唱歷史英雄的同時,對當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同樣給予了熱情的贊頌。在《東平留贈狄司馬》中,對狄司馬的出塞經(jīng)歷和功勛表達了深深的敬佩:
    馬蹄經(jīng)月窟,劍術(shù)指樓蘭。
    地出北庭盡,城臨西海寒。
    森然瞻武庫,則是弄儒翰。
    入幕綰銀綬,乘軺兼鐵冠。
    練兵日精銳,殺敵無遺殘。
    獻捷見天子,論功俘可汗。
    西域月窟、樓蘭、北庭、西海地名的連結(jié)運用,呈現(xiàn)了邈遠苦塞的真實圖景,輔以經(jīng)、指、出、臨四個動詞,表現(xiàn)出了一往無前、連續(xù)作戰(zhàn)的邊塞經(jīng)歷,贊揚狄司馬論文學識廣博,入仕官職顯赫,操兵練出精銳,出戰(zhàn)蕩平胡敵。一個躍馬揚鞭、馳騁邊塞、英武勃發(fā)、功勛卓著的英雄形象撲面而來、躍然紙上。高適將對英雄形象和精神的景仰和贊美內(nèi)化為自己的信念、理想和追求,從中獲得了無窮的力量和勇氣,不斷喊出“他日云霄萬里云”“自有云霄萬里高”的心聲,激發(fā)出干一番英雄業(yè)績的豪情。他后來歷任淮南節(jié)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揚州節(jié)度使、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重要軍中、地方官職,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發(fā)揮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李白有詩贊曰:“高公鎮(zhèn)淮海,談笑卻妖氛。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濃重的英雄主義情結(jié)構(gòu)成高適深厚的思想基礎(chǔ)和精神動力。
    三、激昂雄勁的尚武精神。
    邊塞詩之所以在唐代空前繁榮、達到巔峰,與整個朝代連綿不斷的邊塞戰(zhàn)爭有很大關(guān)系。高適在科舉屢試不中的情況下,逐步把建功立業(yè)的希望寄托在棄文從武、走向邊塞、入幕佐帥上?!秳e馮判官》中“才子方為客,將軍正渴賢。遙知幕府下,書記日翩翩”。《送董判官》中“幕府為才子,將軍作主人”等,反映的就是這種強烈愿望。作為邊塞詩最杰出的代表,作為“以詩人為戎帥”第一人,并最終出將拜侯,崇軍尚武是高適邊塞詩大力歌唱的旋律之一。
    結(jié)束浮云駿,翩翩出從戎。
    且憑天子怒,復(fù)倚將軍雄。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
    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云匝,黑山兵氣沖。
    戰(zhàn)酣太白高,戰(zhàn)罷旄頭空。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jīng)何足窮。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這首詩作于哥舒翰幕府期間。入哥將軍幕府,是高適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自此他才真正走上了“萬里云霄”路。因此,他以極度興奮的心情,對從軍的自豪、搏殺的壯烈、凱旋受賞的榮耀,都給予了熱情的贊唱。威嚴的軍隊,乘著駿馬,挾天子之威,倚將軍之雄,翩然而行,進軍的戰(zhàn)鼓如雷聲震地,千萬面軍旗如火焰飄動?!疤熳优薄皩④娦邸薄袄滓蟮亍薄盎鹕L”,渲染了唐軍不可戰(zhàn)勝的如虹氣勢。太陽照耀著雪亮的戰(zhàn)戈,月亮映射著高懸的良弓,無論在青海、還是在黑山,都英勇無畏、士氣沖天。有這樣一支英勇善戰(zhàn)的軍隊,“旄頭空”就是必然的戰(zhàn)爭結(jié)果。蓄勢至此,豪情更加迸發(fā),萬里赴死,終于一朝成功,詩人對登麒麟閣、入明光宮充滿著強烈的期待。笑文士、輕一經(jīng)、諷古人、嘆老翁,雖有幾分得意和輕狂,卻充滿著對走向邊塞、手執(zhí)雕弓、激戰(zhàn)太白的無比自豪,從另一個方面表達了對崇軍尚武精神的贊美。直接投入到叱咤風云的戰(zhàn)斗生活,使高適對將士、戰(zhàn)場、勝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詩歌中的陣云氛圍、英武之氣更加濃厚。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奇兵邀轉(zhuǎn)戰(zhàn),連孥絕歸奔。
    泉噴諸戎血,風驅(qū)死虜魂。
    頭飛攢萬戟,面縛聚轅門。
    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與巖險,鐵騎皆云屯。
    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威棱懾沙漠,忠義感乾坤。
    老將黯無色,儒生安敢論。
    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
    唯有關(guān)河渺,蒼??諛涠?。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哥舒翰收復(fù)九曲,是當時唐朝與吐蕃之間進行的一場決戰(zhàn)。取勝后,高適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興奮和激動,寫詩予以歌頌。由于當時正在前線,親眼目睹了戰(zhàn)場的慘烈,詩人采用“賦”的手法,對戰(zhàn)斗場面進行了具體細致地刻畫。唐軍氣勢摧山,軍旗翻動,將軍指揮若定,士兵機智轉(zhuǎn)移捕捉戰(zhàn)機,弩弓發(fā)出的箭一排排飛向敵陣絕斷其歸路。從“泉噴”“風驅(qū)”“鬼哭”“天愁”中,似乎能聞到戰(zhàn)場的血腥、看到敵方失敗的慘狀,渾化無跡地承接了唐軍的威武氣勢,隱喻地歌頌了將士英勇善戰(zhàn)、敢于犧牲的獻身精神?!笆恰币韵率鋵χ鲙浉缡婧驳馁澴u,是對前面士兵歌頌的升華,揭示了取勝的原因。能讓“老將”失色、儒生結(jié)舌的,正是哥軍“懾沙漠、感乾坤”英勇無畏的精神和“長策善決”的智慧,這也正是高適作詩贊揚這場大戰(zhàn)的立場所在。
    四、哀怨深沉的憂患意識。
    高適邊塞詩中的憂傷情緒和愛國情懷是統(tǒng)一的,憂患是愛國的另一種表達,愛國是憂患的延伸和發(fā)展。正是強烈的憂患意識,才使他在屢試不中、幾十年求仕不成的情況下,矢志不改,永不放棄。因此,從高適邊塞詩憂傷的情緒中,能感受到一種精神和力量,激起的`是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在高適悲傷的情緒中,最大的莫過于對懷才不遇的悲嘆。
    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自薊北歸》。
    詩人作為封丘尉出使青夷軍送兵,面對邊塞諸將玩忽職守、貪功邀賞的情況,心情十分沉重,不由生出些許凄哀之感。詩一開始就營造出沉重的“哀”氣,“邊馬哀”實際是驅(qū)馬人心里之哀。面對天高地遠、敵我對峙的情況,統(tǒng)兵將帥本該出以公心、忠于職責、慎重決策,然而他們卻為一己私利,輕啟邊戰(zhàn),致使戰(zhàn)士十之五還。自己有“王霸大略”和安邊良策,卻無人理睬,雖然來到邊塞卻不能有所作為,最后失意而歸。開始的“哀”變成最后的憂,那種憂國憂邊憂兵的心情,至今讀來仍令人傷感。
    大國多任士,明時遺此人。
    頤頷尚豐盈,毛骨未合迍。
    逸足望千里,商歌悲四鄰。
    誰謂多才富,卻令家道貧!
    秋風吹別馬,攜手更傷神。
    ——《過崔二有別》。
    大國本應(yīng)推崇人才,單單卻把崔二遺漏,作品流露出詩人強烈的不平之氣。本有千里之才卻不能任性馳騁,懷才不遇的悲傷足令“四鄰”唏噓。在秋風蕭瑟的環(huán)境下,兩個懷才而不得志的人握手道別,“傷神”之痛豈不加個“更”字,人生悲苦有何如斯?令高適悲傷的還有士兵的苦寒和人民生活的艱辛。其中最經(jīng)典和震撼人心的是《燕歌行》: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詩中以悲涼的筆調(diào),呈現(xiàn)出一幅黯然慘淡的畫面:在荒涼苦寒的環(huán)境中,胡軍以暴風雨般的威勢向唐軍撲來,戰(zhàn)士們不畏強敵,慷慨赴死,雖死傷一半,仍然不能殺退敵人。而在將軍帳下,卻是美人歌舞、縱情享樂的景象。隨著筆鋒的調(diào)轉(zhuǎn),這種控訴還在深入:征人遠赴邊塞辛勤日久,怨婦以淚洗面艱難度日,傷心欲斷,他們相互的思念是那么刻骨銘心,離別之苦是那么心酸,更令人心痛的是,征人看到的依然是那么遼遠渺茫的邊塞和沒有勝利希望的戰(zhàn)斗?;赝亦l(xiāng),不知是否還有歸期……把悲涼的氣氛推向極致,直穿心底,令人傷感,也令人激憤。
    真正的藝術(shù)必然是有思想和精神的藝術(shù),思想和精神之美是藝術(shù)之美的靈魂。以往評價高適邊塞詩的地位和影響,往往在他推動詩歌革新運動、形成現(xiàn)實主義詩風、拓展邊塞詩的題材、發(fā)展七言歌行等藝術(shù)及其影響方面關(guān)注較多。實際上,高適的邊塞詩在思想層面堪稱標高。他詩中所表達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崇尚榮譽的精神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風貌,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盛唐繁榮強盛的氣象。他千里游邊、考察地理軍情、上言獻策、議論時政、揭露腐敗、投書干謁入幕、慷慨激昂從軍的實踐,體現(xiàn)了強烈的人生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是邊塞詩這一藝術(shù)瑰寶最為耀眼的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九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提倡學科綜合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也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通過科學合理的學科綜合教學,能夠使學生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有效拓展審美的視野,讓學生有更好的音樂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的機會,同時可以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但是,由于教師對于音樂鑒賞學科綜合教學缺少正確的認識,盲目地開展學科綜合教學。導致音樂鑒賞課上有越來越多的離題拓展,既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同時還對學生的認識產(chǎn)生了錯誤的引導。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應(yīng)該堅持音樂為本,實行適當?shù)难由旖虒W。
    例如在學習《西藏民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進行適當?shù)耐卣?,例如,讓學生對于民歌的發(fā)展歷史進行了解,掌握民歌的發(fā)展歷程。同時可以對于西藏地區(qū)特有的文化進行研究,找到民歌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通過進行一些綜合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對于音樂的內(nèi)涵有更深的理解,起到很好的音樂鑒賞教學效果。
    由于音樂教師對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缺少準確的認識,所以教師在鑒賞教學實踐中,有的時候會過于注重形式化教學,最終課堂教學氛圍可能比較熱烈,但是學生音樂素養(yǎng)卻沒有得到有效提升,音樂鑒賞教學效率低下。針對這樣的情況,要求教師應(yīng)該科學設(shè)計教學活動,有效提高音樂鑒賞教學效率,使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努力朝著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努力。
    例如,在學習《國之瑰寶—京劇》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鑒賞教學活動,但是不能只顧著活動的形式,應(yīng)該更多地考慮音樂鑒賞的實效性,保證學生能夠通過鑒賞教學有效提升綜合藝術(shù)能力,提高對于音樂美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準確理解和把握京劇這種藝術(shù)形式的基礎(chǔ)上,進行京劇的小段表演,讓學生把自己對于京劇的鑒賞和理解表現(xiàn)在表演中。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參與音樂鑒賞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有效提高,還能夠使學生在深入理解把握音樂鑒賞教學的基礎(chǔ)上來表演音樂,有效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美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shù)素養(yǎng)。
    音樂藝術(shù)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導致音樂學科的教學方式與其他學科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音樂教學更加注重體驗,尤其是音樂鑒賞教學。音樂作為一種經(jīng)驗,需要通過知覺的方式來獲得,所以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應(yīng)該注重增強學習者對于音樂的感受和感悟能力。所以,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該加強引導,注重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接收到音樂更加有效的感染和感化。
    例如在學習《第九交響曲》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獲得更加有效的音樂體驗,掌握最有效的音樂信息。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有效發(fā)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傾聽音樂的時候想象一些作者創(chuàng)作音樂的情景,然后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通過這種深入了解音樂和體會音樂的方式,能夠使音樂鑒賞教學有效性大大增加,對于提升學生的藝術(shù)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yīng)用多媒體技術(shù),能夠有效拓展教學容量,同時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保證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合理應(yīng)用多媒體技術(shù),使多媒體技術(shù)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但是,教師應(yīng)該避免過多使用多媒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多媒體中,從而影響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爵士樂》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更多豐富的爵士樂作品,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欣賞素材,使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是教師應(yīng)該把握多媒體應(yīng)用的尺度,認識到多媒體作為教學工具的角色,從而集中注意力來讓學生欣賞音樂,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yīng)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在音樂鑒賞課上的學習,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夠增深,藝術(shù)素養(yǎng)得到顯著提升。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開展專門的實踐能力鍛煉課。在學習了基本的鑒賞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鍛煉課上展示自己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例如,可以談?wù)勛约簩τ诓煌魳返纳钊肜斫?,可以在有效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音樂的演唱和彈奏,從而充分展現(xiàn)出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的音樂藝術(shù)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該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方式,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鑒賞教學。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獲得音樂鑒賞知識,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藝術(shù)素養(yǎng),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
    什么是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后人稱他們?yōu)椤斑吶娙恕?,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征戰(zhàn)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說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
    讀邊塞詩應(yīng)注意的幾點:
    賞析邊塞詩,他們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lǐng)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盛唐之詩風: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zhàn)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中晚唐詩風: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diào),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
    宋代之詩風: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表達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宋年間邊界戰(zhàn)爭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的詩詞流派。
    1、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器物,如旗、鼓、干、戈,號角、戰(zhàn)車、轅門、烽火等。
    2、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地點和人、事、物,如大漠、長城、黃沙、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長城、受降城、玉門關(guān),單于、吐谷渾,羌笛、胡笳、琵琶、蘆管,《折楊柳》、《落梅花》、《關(guān)山月》等。
    三、邊塞詩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guān)。
    莫遣只輪歸???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四、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1、有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報效祖國的激情。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BR>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有抒寫征士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蓱z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3、有表現(xiàn)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殘酷以及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
    [杜甫·兵車行]。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4、注意:不同時代的邊塞詩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時代的邊塞詩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最能體現(xiàn)國運興衰,應(yīng)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
    初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郁勃。
    當時天下甫定,一統(tǒng)王朝的元氣正徐徐上升。但整個說來,尚覺力不從心,國家時遭侵襲,因而邊塞詩中常常充盈著一種強烈的憤激之情,同時伴有沉重的壓抑之感。這種郁勃特色突出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強敵入侵的憤然抗擊,一是對于時事政治的喟然長嘆。前者的代表是駱賓王,后者的代表是陳子昂。他們都不止一次地從軍出塞,對邊塞生活描繪逼真,感觸深沉。
    盛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豪雄。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BR>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有抒寫征士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蓱z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3、有表現(xiàn)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殘酷以及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
    十七日觀潮鑒賞十七日觀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三
    教學目的:
    針對高考,通過對具體詩歌的鑒賞,總結(jié)鑒賞古代詩歌的方法和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講練結(jié)合。
    重點:
    理清鑒賞古代詩歌的思路。
    難點:
    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nèi)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shù)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jīng)》(《靜女》、《無衣》、《氓》)、《楚辭》、(《離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lǐng)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二.考綱分析:
    文學鑒賞評價: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內(nèi)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考試形式:主觀題。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guān)鍵在“折柳”上?!罢哿卑艘欢ǖ奈幕WR,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nèi)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lián)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chǎn)生優(yōu)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nèi)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jié),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shù)筆,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nèi)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nèi)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nèi)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xiàn)實。
    3、品味語言鑒賞技巧。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shù)和表現(xiàn)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chǔ)上。
    關(guān)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guān)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lǐng)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shù)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shù)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創(chuàng)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jié)合、想象聯(lián)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zhuǎn)/清新優(yōu)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有爭論。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有所寄托;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tài),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四、練習: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diào)修辭方法藝術(shù)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jié)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請具體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guān)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xiàn)了守邊戰(zhàn)士戍邊懷鄉(xiāng)之情。
    五、總結(jié):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yōu)橹饔^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我們的水平。
    六、近五年高考所選古代詩歌。
    年份詩歌。
    《題李凝幽居》賈島。
    《漫成一首》杜甫。
    《約客》趙師秀。
    《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yīng)物。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