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精選22篇)

字號:

    時間如白駒過隙,總結(jié)是我們在逝去的時光里抓住的瞬間??偨Y(jié)中如何平衡事實陳述與情感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勵志故事,希望能給大家?guī)矸e極的能量和信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人教版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真切地講述了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于安逸享樂,那么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
    八年級的學生在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已經(jīng)解除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對這種文體已經(jīng)不陌生了,但是由于知識積累有限,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要老師進一步加以引導與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法、小組討論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深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于安逸享樂,那么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論證方法。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設置為"明白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于安逸享樂,那么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質(zhì)疑問難——理解感悟——感情朗讀"的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同時采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好的導入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語設計如下:"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偉人,我們稱其為"亞圣",有誰知道老師說的是誰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寫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觀點,在人性問題上主張"性善論",這與后來的主張"性惡論"的荀子的觀點截然相反。今天我們就要學一學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起來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完成生字詞的學習。
    2、再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組織語言(針對提出的思考題),并讓學生積極踴躍地發(fā)言。
    經(jīng)過學生回答,我總結(jié)出:課文主要通過列舉6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而這6個人又都有相同點,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終經(jīng)歷過磨難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偉業(yè),從而得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于安逸享樂,那么他將因此滅亡。
    在對這篇語言簡潔凝練的文章進行教學處理時,我重點通過朗讀品味,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作細致的咀嚼、推敲,讓學生走進文本,真正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1、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課文,找出不懂的語句,最后師生一起探討、解決。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此句說明了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偉業(yè),必須要經(jīng)歷磨難的考驗,必須使自身具備超乎常人的素質(zhì)。
    明確: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fā);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該句從個人延伸到國家,道理相同。最后全篇的末句再次將本文的觀點明確了出來。
    明確: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即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于安逸享樂,那么他將因此滅亡。針對問題,探究體悟。
    (1)本文在講述一個道理的.時候,為什么在開篇先列舉了6個人物的事例?
    明確:列舉了6個人物的事例,采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具體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使得道理的得出更加有說服力。
    (2)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偉業(yè),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應該經(jīng)過哪些考驗呢?
    明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有這樣,才能"曾益其所不能",才能使一個人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從而使這個人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通過對上面句子的理解讓學生深入文本,去體會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于安逸享樂,那么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
    為了加深學生對本文的體會,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將自己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從而讓自己變得不平凡。
    在學生交流之后,引導學生回顧文本內(nèi)容,然后總結(jié)并布置開放性作業(yè),如下所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明白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于安逸享樂,那么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課下同學們再去搜集有關名言警句類的故事,并將讀完之后的感想寫出來,字數(shù)400—600。
    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規(guī)劃和構(gòu)思,注重了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xiàn)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被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之一,文章從個人成才事例類推到國家治國的道理,闡明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中心論點全文邏輯嚴謹,結(jié)構(gòu)清晰,論證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生動精辟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其闡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好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及其依據(jù)。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的具體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淺易的文言文閱讀課文,教學任務既要表現(xiàn)在積累文言知識又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文言語感,初步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讀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正確誦讀課文。
    (2)疏通疑難字、詞、句,積累文言知識。
    (3)把握課文關鍵句,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礪人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2)在討論、質(zhì)疑中,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1)學習我國古典文學精髓,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興趣。
    (2)閱讀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啟迪學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語感,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涵。
    (四)教學難點。
    學生對論文結(jié)構(gòu)、論證方法及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把握。
    倡導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和韻味。
    3、小組之間先互相解答疑難點,教師加以指導,并且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并積累文言知識:(每個舉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2)詞類活用: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苦;勞;餓等。
    ……。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關鍵句,寫出文章論證思路,小組討論后,代表發(fā)言。
    ……。
    (四)賞讀課文拓展延伸。
    孟子以其酣暢淋漓的論述,闡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請同學聯(lián)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教師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開辯論會。
    (六)課堂總結(jié)。
    《孟子》二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善于說理,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nèi)杂薪桃妗?BR>    (七)布置作業(yè)。
    好的板書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為了讓學生直觀易懂地看筆記,本文板書簡潔、扼要地括了文章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一目了然。
    逆境成才多難興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三
    1、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
    3、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4、理解標題的含義。
    一、導入新課。
    二、本文的中心和結(jié)構(gòu)。
    1、中心:論述……的道理。
    2、結(jié)構(gòu):第1、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jīng)受磨難的`好處,說明人處逆境能激發(fā)斗志,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論點。
    三、指導閱讀。
    1、第1段.。
    (1)釋詞。重點古今異義詞:發(fā),舉,筑,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論據(jù),以便議論。)。
    2、第2段.。
    (1)釋詞。故,降,于,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丑,性,益。
    (2)這段內(nèi)容是什么?(說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干,有所作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為講方面經(jīng)受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么聯(lián)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斷歸納出的結(jié)論,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釋詞:4個“于”,2個“則”,恒,過,困,衡慮,作,聲,征。色,發(fā),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4、第4段.。
    (1)句子翻譯。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jù)——一般論據(jù)——中心論點。)。
    6、本文寫作特點。(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小題1】下列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入則無法家拂士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人恒過,然后能改然則何時而樂耶。
    c.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皆以美于徐公。
    d.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小題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題3】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3分)。
    (1)文章開頭列舉了六位古代圣君賢臣,他們經(jīng)歷艱苦磨難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在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再列舉一例。(2分)。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句論證了論點中的“”。
    【小題4】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談談你對“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的理解與認識。(3分)。
    【小題1】b。
    【小題2】(1)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2)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使人委靡,必將導致滅亡。
    【小題3】示例:(1)司馬遷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最后完成了驚世之作《史記》。(2)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離退后獨守荒山20多年,離世前把價值3億多元的林場無償捐獻給國家。(寫出人名、成就1分;寫出磨難經(jīng)歷1分)。
    【小題4】示例:“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常常會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1分)。我認為一個人犯錯是難免的,但犯錯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錯、認錯,就能改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2分)。
    解析。
    【小題1】a項中“則”的意思分別是“如果”,“就是”;c項中“于”的意思分別是“在、從”,“比”;d項中的“而”分別表順接、轉(zhuǎn)接。
    【小題2】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diào)整。
    【小題3】所舉事例必須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針對性,這樣的事例才具有說服力。
    【小題4】只要觀點正確,有理有據(jù),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五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9.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發(fā)動。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責任,使命。
    c.人恒過然后能改過:犯過錯。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指在國外。
    10.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不是通假字的一項是()。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c.入則無法家拂士。
    d.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11.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自然段列舉古代賢士的事例,說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經(jīng)。
    歷苦難的磨練。
    b.選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論點,再論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憂外患將導致滅亡。
    c.從選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
    d.選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增添了氣勢,也給人以美感。
    9.【答案】a。
    【解析】舉,任用,選拔,在文章中是“被選拔”的意思。
    選段出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九下)。所選文段雖然不長,但是重點的實詞及詞類活用較多。記敘類議論類占多數(shù),八、九年級選文為主。09年《唐雎不辱使命》(九上),10年《送東陽馬生序》(八下),11年《陳涉世家》(九上),12年《小石潭記》(八下)。考題難度系數(shù)不大,考生丟分的可能性較少。
    【備考女通“汝”,屬通“囑”等;另外,很多通假字在讀音方面相仿,可根據(jù)諧音及上下文文意進行推斷。如《魚我所欲也》(九下第160頁)中,“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敝械谋偻ā氨堋薄?BR>    【備考建議】積累課內(nèi)實詞、虛詞的含義,總結(jié)課內(nèi)文言文的通假字。不僅能運用到課內(nèi)文言文中,也能應用到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中。
    11.【答案】b。
    【解析】本文的中心論點即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二自然段先論述一個國家如果沒考建議】考生對文言文詞語解釋、句子翻譯要落實扎實。尤其是書下注釋的重點詞語解釋。
    10.【答案】d。
    【解析】通假字是中考文言文必考題型,本文見九年級下冊158頁。
    a選項中,曾通“增”,增加;b選項中,衡通“橫”,梗塞,不順;
    c選項中,拂通“弼”,輔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六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nèi)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了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并能夠懂得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遠距我們現(xiàn)在大約二千五百年前,出現(xiàn)了一個歷史文化轉(zhuǎn)變的偉大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都有幾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時期,孟子卻到了戰(zhàn)國時期了。
    戰(zhàn)國時期,孟子始終為人倫正義,為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號,他繼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學觀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樣,流傳到今。
    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的一篇歷代傳誦的名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先來講一個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非常討厭孟子,他認為稱孟子為“亞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廟里,實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廟之位。晚年他的閱歷多了,讀到《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節(jié),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認為孟子果然不失為圣人,是亞圣,于是又恢復了孟子配享圣廟之位。(出示孟子的畫像)。
    (二)誦讀活動。
    1、教師范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nèi)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同學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同學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
    下列詞句。
    畎畝傅說膠鬲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讀文欣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jié)合注釋,了解有關人物及其故事。
    學生活動要求:
    請學生小結(jié)第1段所列舉人物的最顯著的共同點。
    2、拓展故事。
    講一講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個我們只知道他姓百里、連名字都沒有的奴隸。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個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條繩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個人,合起來這個字就是指一個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隸。
    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沒重用他。虞國被晉國滅亡后,他成了俘虜。晉君又把他送給秦穆公的夫人做侍從。百里奚從秦國出逃,可是才逃出國境就被楚國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來。這時,百里奚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秦穆公和他談了三天三夜,對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給他。
    3、背誦第1段。
    學生活動策略:
    先試背,再齊背,還要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jié)第1段。
    用排比句列舉事實,頗有氣勢。所列舉的歷史人物的共同點是: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5、請學生自讀第2段,結(jié)合注釋,翻譯句子。
    自讀要求:
    注意句子內(nèi)部的停頓,讀出句子整齊的節(jié)奏、韻味。
    6、請學生明確字、詞的含義。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給。是,這樣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頓。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釋為“他”???,是一種特殊用法,翻譯為“使……苦”,這叫使動用法。勞、餓、空乏、拂亂、動、忍,均是使動用法。
    7、背誦第2段。
    學生活動策略:
    先試背,體會句式規(guī)律,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8、齊背1、2兩段。
    (五)課堂小結(jié)。
    (六)課后作業(yè)。
    1、搜集第1段中列舉人物的材料,閱讀并選取一個故事講述。
    2、背默1、2段,記住詞語的特殊用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被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之一,文章從個人成才事例類推到國家治國的道理,闡明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中心論點全文邏輯嚴謹,結(jié)構(gòu)清晰,論證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生動精辟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其闡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好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及其依據(jù)。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的具體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淺易的文言文閱讀課文,教學任務既要表現(xiàn)在積累文言知識又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文言語感,初步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讀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正確誦讀課文。
    (2)疏通疑難字、詞、句,積累文言知識。
    (3)把握課文關鍵句,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礪人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2)在討論、質(zhì)疑中,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1)學習我國古典文學精髓,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興趣。
    (2)閱讀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啟迪學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語感,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涵。
    (四)教學難點。
    學生對論文結(jié)構(gòu)、論證方法及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把握。
    二、說教法。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和韻味。
    3、小組之間先互相解答疑難點,教師加以指導,并且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并積累文言知識:(每個舉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2)詞類活用: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苦;勞;餓等。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關鍵句,寫出文章論證思路,小組討論后,代表發(fā)言。
    (四)賞讀課文拓展延伸。
    孟子以其酣暢淋漓的論述,闡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請同學聯(lián)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教師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勵志故事)開辯論會。
    (六)課堂總結(jié)。
    《孟子》二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善于說理,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nèi)杂薪桃妗?BR>    (七)布置作業(y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八
    一只品種優(yōu)良、敏捷忠誠的獵狗,在一次追捕狐貍的任務中,撞到了路邊的樹,擦破了皮,又因為一念之差,放走了那只近在咫尺的狐貍?;蛟S,當這只狗回到主人身邊后,主人看到它為了追捕狐貍擦破了皮,感動了它的努力,回到家中之后便是一頓大餐賞給它,卻殊不知它根本沒有盡自己的努力去追捕狐貍。獵狗懷著這種僥幸心理,享受了大餐,卻在那之后的捕獵中更加松懈,每天過著輕松愜意的生活。那之后呢,也許主人發(fā)現(xiàn)獵狗不再專注于打獵了,把它殺了又換了一只獵狗,也許在一次追捕中獵狗遇到了狼,而由于享受安逸而日漸肥胖的它不再是狼的對手,而被狼一口咬死了。
    在學習中,有時候我們追求貪玩,心中抱著一種“沒關系,再玩十分鐘我就去學習”的心態(tài),在一個十分鐘,兩個十分鐘,三個十分鐘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把本該認真學習的三十分鐘用來享受安樂了。在這三十分鐘里,認真學習的人收獲了新知識,回顧了舊知識,而你卻因為貪圖安樂,在享受了三十分鐘歡樂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所獲。這樣日復一日的過去了,別人在努力學習,擔憂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學校而更加發(fā)奮讀書,你在享受一時的歡樂。而最終結(jié)果也就是別人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你卻在享受了一時的安樂過后,落得和那只狗一樣的下場。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爆F(xiàn)在多努力一點,多認真一點,別在一時的安樂中虛度時光,那么到了最后,你的堅持不懈努力的成果會在你高考后的錄取通知書中熠熠生輝。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九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答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
    (一)。
    翻開歷史的長卷,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無比強大的朝代掀起塵土沖我咆哮著,卻又帶著哀怨慢慢遠去。
    遙想始皇當年,君臨天下,意氣風發(fā),自比三皇五帝,以為萬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長城,建麗陵,阿房宮雄偉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數(shù)日不熄。
    這不就是安樂的好處嗎?
    孟子說:“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BR>    于是,孟子又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R>    而歐陽修所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這個道理?
    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在內(nèi)心受到困擾,思慮阻塞以后才能奮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現(xiàn)到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像這樣的)國家經(jīng)常會滅亡。
    縱觀千古,哪一個朝代又不是這樣?難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難嗎?不,不難。只是那一顆顆勵精圖治的心,在長年累月的紙醉金迷中,失去了當年銳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邊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軟體動物體內(nèi)發(fā)生病變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進入貝殼而形成的。而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珍珠只是一種奢侈一點的裝飾品而已,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條件――那是血與肉的代價啊!
    所以,孟子又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還記得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沒嘗過坐船的苦,哭鬧得讓人心煩,大家百般安慰也無濟于事。一位哲學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幾經(jīng)沉浮才拉他上船。從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頓,有說有笑。原因何在?哲學家說,歷經(jīng)滅頂之災的憂患,才知安樂的價值。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沒去過地獄的人,永遠都不認識天堂!如今,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輩辛勤闖下的一片天地,揮霍干凈。也許,他們的父輩給他們了許多財富,但獨獨就忘了一件寶貝――磨礪。自古英雄多磨礪,不是嗎?磨礪不也是成功必須的一塊基石嗎?我們才不是要做溫室之綻放,而是想在藍天中搏擊!
    (二)。
    《孟子》中說道“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贝嗽挼拇_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jīng)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fā)展。
    經(jīng)受磨練,方能“稱王”球王貝利成名后,有個記者采訪他:“您的兒子以后是否也會同你一樣,成為一代球王呢?”貝利回答:“不會。因為他與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我童年時的生活環(huán)境十分差,但我卻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中磨練出我堅強的斗志,使我有條件成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沒有經(jīng)受困難的磨練,他不可能成為球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話。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fā)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豐功偉績,都缺不了”憂患“意識做為精神支柱,這也體現(xiàn)出憂患的重要。
    比如愛迪生,為人類做了巨大貢獻,而他小時侯卻家境貧寒,所以,他省吃儉用、積攢零錢、購置儀器、配件,創(chuàng)出一千三百多項發(fā)明,才得以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變。這又憑著什么?還不是憑借他的智慧與刻苦鉆研精神,而這精神從哪兒來?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憂患的結(jié)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憂患的思想,只有抱著這樣一種態(tài)度,自己的學業(yè)就會有成,自己的事業(yè)才會成功!
    但又如一個退休老干部,年輕時飽經(jīng)風霜,現(xiàn)在過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樣養(yǎng)生,如何享受,最終墮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人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沒有憂患做支撐,結(jié)果就像那些鹿一樣敗下陣來,最終被社會淘汰。
    因此,我認為只有抵制不正之風,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華美德,才能使我們的祖國經(jīng)久不衰,繁榮富強!若想做到這些,就必須有”憂患"精神來做我們的立國之本!
    那就讓我們憂患起來,懷著一顆平常心,去面對壓力的挑戰(zhàn)。要有恒久的毅力和登上人生舞臺前的那平和的心境,不求登峰造極,只求問心無愧;做人須經(jīng)得起風雨,得意、失意都不必在意;戰(zhàn)勝心中的壓力,相信自己,以平常心挑戰(zhàn)到底,堅持到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一
    本文是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應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利用掌握的議論文知識來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全文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使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富有說服力,可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字詞的障礙,應在預習中解決。學習本文宜以讀為主,以講為輔。學生合作、體驗、探究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進行。知識和能力:學習有關文言文知識,積累一些文言詞匯。過程與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結(jié)合實際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采用讀——議——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jié)構(gòu),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jù),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采用讀——議——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jié)構(gòu),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jù),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注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按文章結(jié)構(gòu)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yǎng)一定的文言語感。三單元閱讀教學法認知閱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詞匯。理解閱讀: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學習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方法。拓展閱讀: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在認知閱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詞匯。在理解閱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學習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方法。拓展閱讀環(huán)節(jié)中,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閱讀積累的結(jié)合,結(jié)合實際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課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與實效的特點,處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指引,并配以聲音,輔助教學。本教學設計以學生讀議為主,教師適當點撥為輔,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標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可以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掌握閱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學習,能夠使學生結(jié)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學習資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窘虒W探討】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xiàn)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七年級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議論文的學習一般比較枯燥,教學時可適當插入一兩個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一篇:《魚我所欲也》說課稿。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二
    (一)。
    翻開歷史的長卷,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無比強大的朝代掀起塵土沖我咆哮著,卻又帶著哀怨慢慢遠去。
    遙想始皇當年,君臨天下,意氣風發(fā),自比三皇五帝,以為萬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長城,建麗陵,阿房宮雄偉至及??上?,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數(shù)日不熄。
    這不就是安樂的好處嗎?
    孟子說:“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于是,孟子又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R>    而歐陽修所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這個道理?
    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在內(nèi)心受到困擾,思慮阻塞以后才能奮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現(xiàn)到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像這樣的)國家經(jīng)常會滅亡。
    縱觀千古,哪一個朝代又不是這樣?難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難嗎?不,不難。只是那一顆顆勵精圖治的心,在長年累月的紙醉金迷中,失去了當年銳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邊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軟體動物體內(nèi)發(fā)生病變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進入貝殼而形成的。而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珍珠只是一種奢侈一點的裝飾品而已,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條件――那是血與肉的代價啊!
    所以,孟子又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BR>    還記得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沒嘗過坐船的苦,哭鬧得讓人心煩,大家百般安慰也無濟于事。一位哲學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幾經(jīng)沉浮才拉他上船。從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頓,有說有笑。原因何在?哲學家說,歷經(jīng)滅頂之災的憂患,才知安樂的價值。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沒去過地獄的人,永遠都不認識天堂!如今,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輩辛勤闖下的一片天地,揮霍干凈。也許,他們的父輩給他們了許多財富,但獨獨就忘了一件寶貝――磨礪。自古英雄多磨礪,不是嗎?磨礪不也是成功必須的一塊基石嗎?我們才不是要做溫室之綻放,而是想在藍天中搏擊!
    (二)。
    《孟子》中說道“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jīng)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fā)展。
    經(jīng)受磨練,方能“稱王”球王貝利成名后,有個記者采訪他:“您的兒子以后是否也會同你一樣,成為一代球王呢?”貝利回答:“不會。因為他與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我童年時的生活環(huán)境十分差,但我卻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中磨練出我堅強的斗志,使我有條件成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沒有經(jīng)受困難的磨練,他不可能成為球王?!?BR>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斑@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話。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fā)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豐功偉績,都缺不了”憂患“意識做為精神支柱,這也體現(xiàn)出憂患的重要。
    比如愛迪生,為人類做了巨大貢獻,而他小時侯卻家境貧寒,所以,他省吃儉用、積攢零錢、購置儀器、配件,創(chuàng)出一千三百多項發(fā)明,才得以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變。這又憑著什么?還不是憑借他的智慧與刻苦鉆研精神,而這精神從哪兒來?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憂患的結(jié)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憂患的思想,只有抱著這樣一種態(tài)度,自己的學業(yè)就會有成,自己的事業(yè)才會成功!
    但又如一個退休老干部,年輕時飽經(jīng)風霜,現(xiàn)在過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樣養(yǎng)生,如何享受,最終墮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人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沒有憂患做支撐,結(jié)果就像那些鹿一樣敗下陣來,最終被社會淘汰。
    因此,我認為只有抵制不正之風,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華美德,才能使我們的祖國經(jīng)久不衰,繁榮富強!若想做到這些,就必須有”憂患"精神來做我們的立國之本!
    那就讓我們憂患起來,懷著一顆平常心,去面對壓力的挑戰(zhàn)。要有恒久的毅力和登上人生舞臺前的那平和的心境,不求登峰造極,只求問心無愧;做人須經(jīng)得起風雨,得意、失意都不必在意;戰(zhàn)勝心中的壓力,相信自己,以平常心挑戰(zhàn)到底,堅持到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三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孟子》
    就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和磨練,只要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成長,則不能養(yǎng)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經(jīng)歷了這樣的波折,一個人才能夠深刻的體會人生在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但是,善使者未必善終。即使一個人經(jīng)歷了創(chuàng)業(yè)時期的艱辛也未必能夠始終如一的保持這種憂患意識,很可能在事業(yè)上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之后,就變得斗志皆無,渾渾噩噩。唐代大詩人杜牧對化為焦土的阿房宮發(fā)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急流險灘之處,很少有翻船沉船的事故,相反,水流平緩的地方卻往往成為鬼門關,這就是俗語所說的大風大浪平安渡,小河溝里常翻船。這就都是因為安逸的環(huán)境使人放松了警惕性和進取心的結(jié)果。因此,管仲曾經(jīng)告誡人們:“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意思就是說:安逸享樂對人的意志有很強的腐蝕作用,就如同毒藥一樣,千萬不能懷有這種心思。一個要使自己的事業(yè)百年長青,就要牢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時時刻刻有一種危機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請時常提醒自己“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四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R>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于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于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嘗膽,又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數(shù)訓”,終于轉(zhuǎn)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fā)憤、催他奮起的結(jié)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于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nóng)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咤風云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險情環(huán)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jié)果一敗涂地。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五
    今天我讀了《孟子》中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話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讓我印象深刻?!吧趹n患,死于安樂”講的是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能奮發(fā)圖強,要是一直享受就會因此而滅亡。
    歷史上有幾位是生于憂患的:司馬遷因為在朝廷上辯護了一位將軍,統(tǒng)治著大陸,把司馬遷關入了大牢,獄中的他想結(jié)束此生,可是想到還沒有完成《史記》就堅強的活了下來。多年后,他完成了《史記》,成為了偉大的史學家。愛因斯坦提出光時被老師笑話,可是最后成為了世紀偉人。
    現(xiàn)在有很多的人死于安樂,比如一些現(xiàn)在的窮人,有了錢只知道花錢大手大腳,到了最后還不是一個窮光蛋?,F(xiàn)代的生于憂患的也有,比如馬云和馬化騰,馬云從小就成績不好,后來他成了富人,馬化騰原本也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后來他創(chuàng)建了qq也有了自己的公司了。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人有很多,讓我知道了生于憂患的號,也知道了死于安樂的后果。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六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
    3、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4、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本文的中心和結(jié)構(gòu)。
    1、中心:論述……的道理。
    2、結(jié)構(gòu):
    第1、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jīng)受磨難的好處,說明人處逆境能激發(fā)斗志,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論點。
    三、指導閱讀。
    1、第1段.。
    (1)釋詞。
    重點古今異義詞:發(fā),舉,筑,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論據(jù),以便議論。)。
    2、第2段.(1)釋詞。
    故,降,于,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丑,性,益。
    (2)這段內(nèi)容是什么?
    (說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干,有所作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為講方面經(jīng)受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么聯(lián)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斷歸納出的結(jié)論,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釋詞:4個“于”,2個“則”,恒,過,困,衡慮,作,聲,征。色,發(fā),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4、第4段.(1)句子翻譯。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jù)――一般論據(jù)――中心論點。)。
    6、本文寫作特點。(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四、總結(jié)。
    五、作業(y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七
    1、掌握生字、詞。
    2、掌握作者、體裁、中心。
    3、理解重點詞句含義(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課文內(nèi)容、主旨的挖掘。
    教學方法:搶記法,比賽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辯論法。
    一、導入新課。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句名句的作者是誰?(孟子)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散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用兩分鐘時間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作者孟子。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稱為“亞圣”,名軻,字子輿。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板書課題、作者、體裁)。
    二、自瀆課文,檢測生字詞等預習情況。
    1、給生字注音并解詞。(將全班分為兩大組,請每小組的最后一位同學上臺來各寫一個,分別計入兩大組的比賽成績。)。
    畎(quan)畝:田間水溝付說(yue)。
    曾(zeng)益:增加膠鬲(ge)。
    拂(bi)士:同“弼”,輔佐君主的賢士拂(fu)亂:違反、阻撓。
    2、寫出文中三個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同“弼”,輔佐,輔弼。
    3、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饑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所以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性行拂亂(使.....受到阻撓)其所為。
    人恒過(名詞活用為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為名詞,國內(nèi)、國外)。
    4、古今異義詞。
    舉于版筑之間(今義:建筑、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
    舉于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三、作業(yè)。
    (略)。
    四、總結(jié)。
    (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八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同“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二)詞類活用:
    1.芳其筋骨(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勞累。)2.餓其體膚(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饑餓。)。
    3.空乏其身(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窮困缺乏。)。
    4.所以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強。)。
    (三)一詞多義:
    1.于:舜發(fā)于默畝之中(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給);征于色(在);生于憂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連詞);而死于安樂也(并列連詞)。
    3.發(fā):發(fā)于聯(lián)畝(舉,被任用);發(fā)于聲(表現(xiàn))。
    4.拂:行拂亂其所為(阻撓,違反);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jīng)過種種歷練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歷練。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一)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jīng)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為。
    (二)作者舉例是想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jīng)歷磨練;只有經(jīng)過磨練才能有所作為。
    (三)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明確: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jīng)歷上千次實驗發(fā)明了電燈;諾貝爾發(fā)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了鐳元素;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四)“故天將將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說明什么?
    明確: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必”字說明經(jīng)受磨難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徑,這是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
    (五)人才須經(jīng)歷哪幾方面的磨難?又有怎樣的好處呢?
    明確:經(jīng)歷三方面磨練: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行拂亂其所為),好處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別從哪兩方面論述了什么道理?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人處逆境才能生存發(fā)展,國無憂患必將滅亡的道理。
    (七)人為什么會常犯錯誤?為什么這樣以后就會改正?
    明確:字宙是無限的,奧秘是無窮的,人在字宙中是極其渺小的,人受時空的限制,不可能無所不及。所以在認識事物時,必然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人在犯錯誤的過程中,要反思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就會糾正錯誤認識,接近真理,走向成功?!笆∈浅晒χ浮奔丛谟诖?。
    (八)“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是具體論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為的表現(xiàn)?!罢饔谏笔侵副憩F(xiàn)在神態(tài)上,“發(fā)于聲”是指表現(xiàn)在談吐上,都不同于從前,異于別人,顯示出非凡的氣質(zhì)、修為,從而被別人所了解,所任用?!岸笥鳌本湔諔说谝欢沃兴赋鋈瞬疟慌e用的現(xiàn)象。
    (九)“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人受磨礪的好處。“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敵國外患為什么對國家有利?請同學舉歷史上的事例加以說明。
    明確:“法家”是起著約束國君,限制國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獨尊,“法家”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句話的正確性。
    本文除了例證外,還用了什么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怎樣論證的?
    明確:作者除了例證,還善于從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證磨練的必要性:作者先列舉了三個哲理性很強的事實:“人恒過,然后能改;困與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從正面闡述即使作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經(jīng)受磨練,方能發(fā)奮進取的道理。接著,作者從個人的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往往會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是從反面論證。
    文章通過兩方面論述,水到渠成,得出結(jié)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nèi)跃哂锌少F的啟發(fā)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diào)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diào)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歷練中形成的,增長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jīng)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shù)?,佞幸弄?quán),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十九
    早在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開做了一個前無古人后有來者的老鼠實驗。
    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一分為二區(qū)別對待:第一組享受“最惠國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讓其飽食終日;第二組享受“歧視待遇”,只提供相當于第一組60%的食物以餓其體膚。
    結(jié)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組飽老鼠難進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組餓老鼠壽命翻番,享盡高年方才壽終正寢,而且皮毛光滑,皮膚繃緊,行動敏捷,煞是耐看。更耐人尋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飽老鼠略高一籌。
    后繼科學家觸類旁通,擴大實驗范圍,涉及細菌、蒼蠅、魚等生物,又發(fā)現(xiàn)了驚人相似的一幕幕。實驗為論證這一普遍真理能否放之人類而皆準,科學家又以與人類同源共祖的猴子做實驗,結(jié)果如出一轍,難分左右。
    安逸的日子并非都是好事,人生注定要去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挑戰(zhàn),即使今天你很安逸,明天的痛苦也會接踵而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二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shù)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huán)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系,闡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yǎng)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jié)論:“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文章一開頭并沒有正面提出任何觀點,而是一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賢從貧賤中發(fā)跡的例子。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jīng)憂患,經(jīng)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圣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yè)。所以這后面的結(jié)論又倒過來說明了這六位圣賢成功的原因?!皠有娜绦裕嫫渌荒堋睘槭箘泳?。動心,使心驚動。忍性,《孟子正義》釋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為任性。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為己任也?!霸嫫渌荒堋?,使他們增加了做本來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運的挫折,身心的磨難,不但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磨礪他們的人格,增長他們的才干,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最終成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論,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個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志,鍛煉他的筋骨,還要讓他經(jīng)受缺吃少穿、窮困潦倒之苦,這樣,才能使他適應各種艱苦的生活,為將來的建功立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
    接著,孟子進一步指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這寫的是生于憂患。這是一個并列復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后半寫“生”。人在客觀世界中,不能無過,有過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指人的主觀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取得了相對的自由。能改,不僅指人在道德品質(zhì)上符合了仁義禮智信的要求,還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與發(fā)揮。一個“能”是人的愿望、決心與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人的一生常常會因為主觀愿望與客觀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觀學識品行才能與客觀處境的'矛盾而憂心忡忡,內(nèi)心充滿苦惱壓抑與困惑,思慮阻塞不暢。但是人也正是憂患困境中磨練了意志、提高了認識、超越了自我奮發(fā)而有所作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客觀世界常常引起人們喜怒哀樂好惡憂懼等感情,他們被這些感情所困擾。表露在臉色上與語言中,然后得到別人的同情與理解。入就在這種與憂患的斗爭中,找到了“生”的方式與途徑,獲得了“生”的意義與價值.,取得了“生”的信心與自由,這就是生于憂患的含義?!翱嗥湫闹尽钡戎饕钦f物質(zhì)上的憂患,這一層主要講的是精神上的憂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寫的是死予安樂。如果在內(nèi)沒有能干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于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在外又沒有足以與自己的國家抗衡、對自己的國家構(gòu)成威脅的敵國,那么在這種寬松平和的國度里,國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樂(他既不需文韜,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樂的結(jié)果也往往就是國家的滅亡,這就是“死于安樂”的含義。
    憂患可以使人發(fā)奮,安樂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順境中滅亡,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這就是生活的哲理。這也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所提出的體現(xiàn)儒家奮發(fā)有為、積極用世思想的著名論斷。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愿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愿接受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們不愿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于成”,幫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jīng)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斗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煉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yǎng)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fā)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fā)奮作出的業(yè)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yè)。
    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煉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將排比、對偶夾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對于同一論題,采用一連串整齊的句式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干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端窗l(fā)》開頭,運用歸納椎彈的方式.一口氣舉了六個圣賢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組結(jié)構(gòu)相似、意義相關的排比句,這就從數(shù)量上予以強調(diào),說明了“生于憂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接著又用排比句極力鋪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對人們的磨練與考驗,反襯了圣賢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進一步說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舜發(fā)》幾乎通篇用排比,從語義上說,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內(nèi)容;從語氣上說,加強了語言氣勢和感情色彩;從語形上看,給人以整齊對稱的美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二十一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fā)現(xiàn),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jīng)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jié),殫思極慮,然后才能奮發(fā)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nèi)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BR>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課稿篇二十二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很善良的獵人,每次打獵回來都會將自己的獵物分給那些窮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鷹正在懸崖邊訓練小鷹飛行他先把小鷹推到懸崖邊,然后把小鷹的骨頭打折,把小鷹推下懸崖。一開始獵人還懷疑老鷹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嗎?小鷹能飛上來么?可是令他震驚的事情發(fā)生了,被打斷骨頭的小鷹奇跡般的飛了起來。不過獵人覺得這樣太殘忍了,于是他趁老鷹不在把那只沒被打折骨頭的小鷹帶回了家,和自己的雞一起養(yǎng)。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鷹長成了大鷹可是它連自己家的欄桿都飛不過去。獵人就把它帶到懸崖邊上。獵人看到了另一種鷹,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卻用嘴啄石頭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層外殼磨沒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沒等到長出新的外殼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飛得更高,外殼更硬。獵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長。于是,他把小鷹推下懸崖,對下面喊:“你是一只鷹,一只雄鷹,一只鳥中王者,不是一只雞?!彪S后山澗下傳來了一個鷹的聲音。突然一個黑影“嗖”的一下竄了上來飛到了蔚藍的天空上。
    然而在戰(zhàn)國時期有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秦朝統(tǒng)一七國就是因為秦朝在憂患中發(fā)展,同時也是在安樂中滅亡的。
    而我們現(xiàn)在中學生不也如此嗎,我們的困難就是學習,我們要懂得逆境會激發(fā)無窮的斗志。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給我很大的啟發(fā),我覺得這句話和“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意思相近,都是說,人要在逆境中磨練才能成才。對于生活的強者來說,逆境比順境好?!翱嗥湫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的。
    多難興才,曾一度被認為規(guī)律。文章中就有很多例子,如屈原被放逐而做《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曹雪芹全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而洗雪國恥,韓信遭胯下之辱而統(tǒng)帥百萬雄兵……他們都是在逆境中搏斗而取得成功的桂冠。
    愛迪生小時侯一邊賣報,一邊做化學實驗,因不慎在火車上引起了火災,被車長打聾了一只耳朵,但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家。印度詩人泰戈爾早年喪父,靠兄長養(yǎng)大,由于他勤奮好學,從而成為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們哪個不慎與命運搏斗的強者?優(yōu)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磨蝕人的心靈;艱苦的環(huán)境,坎坷的經(jīng)歷,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當然,具有優(yōu)越的條件是好事,但不能坐等吃穿,應更加努力學習。
    困難如彈簧,你弱它就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讓困難拜倒在自己腳下。做一名勇敢地駕駛生命之舟的船長,與驚濤駭浪展開搏斗,逆境是阻擋弱者的大山,是磨練強者的熔爐,更是砥礪鋒芒的磨刀石,我們應該磨出自己的真才實學。
    翻開歷史的長卷,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無比強大的朝代掀起塵土沖我咆哮著,卻又帶著哀怨慢慢遠去。
    遙想始皇當年,君臨天下,意氣風發(fā),自比三皇五帝,以為萬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長城,建麗陵,阿房宮雄偉至及??上?,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數(shù)日不熄。
    這不就是安樂的好處嗎?
    孟子說:“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BR>    于是,孟子又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R>    而歐陽修所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這個道理?
    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在內(nèi)心受到困擾,思慮阻塞以后才能奮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現(xiàn)到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像這樣的)國家經(jīng)常會滅亡。
    縱觀千古,哪一個朝代又不是這樣?難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難嗎?不,不難。只是那一顆顆勵精圖治的心,在長年累月的紙醉金迷中,失去了當年銳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邊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軟體動物體內(nèi)發(fā)生病變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進入貝殼而形成的。而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珍珠只是一種奢侈一點的裝飾品而已,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條件那是血與肉的代價??!
    所以,孟子又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BR>    還記得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沒嘗過坐船的苦,哭鬧得讓人心煩,大家百般安慰也無濟于事。一位哲學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幾經(jīng)沉浮才拉他上船。從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頓,有說有笑。原因何在?哲學家說,歷經(jīng)滅頂之災的憂患,才知安樂的價值。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沒去過地獄的人,永遠都不認識天堂!如今,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輩辛勤闖下的一片天地,揮霍干凈。也許,他們的父輩給他們了許多財富,但獨獨就忘了一件寶貝磨礪。自古英雄多磨礪,不是嗎?磨礪不也是成功必須的一塊基石嗎?我們才不是要做溫室之綻放,而是想在藍天中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