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專業(yè)18篇)

字號:

    總結(jié)是對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的積累和總結(jié),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寫總結(jié)時,可以嘗試采用一些實例或案例,增加總結(jié)的具體性。接下來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總結(jié)經(jīng)驗分享,讓我們共同學習。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一
    兵,是不祥的東西,天地可能很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輕易使用它。君子以居左邊為尊重,而用兵則以右邊為尊貴。所以,兵者不是君子的工具,不得已的時候才會用它。把鋒利的武器遮蓋起來才是正確的,不要贊美它。如果贊美這些武器,就是喜歡殺人。這種喜歡殺人的人,不可能統(tǒng)領天下做領導者。所以喜事以左邊為尊,喪事以右邊為上。因此在部隊打仗列隊時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說是按辦喪禮的方法排列。殺人多了,要為死者悲哀哭泣。戰(zhàn)勝了,按喪禮的儀式辦理。
    【延伸解讀】。
    這是老子對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說的,而不是對軍事將領說的。一個領導者要深深地明白,不能以炫耀武力為榮,軍事斗爭只是政治、斗爭的延續(xù),當一切外交努力都無效之后,軍事斗爭才是最后的手段。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動蕩不安的.年代,國君們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因此他感覺特別深刻。這一篇是老子對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
    中國古人認為左為陽升,右為陰降。陽為主,陰為從,因此左邊尊貴。這一句老子用來說明用兵與正常的循序、觀念是相反的。所以君子并輕易用兵,不得已才用的,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用兵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說“兵者不祥之器也”。現(xiàn)代企業(yè)經(jīng)營中,有些企業(yè)只重視銷售,幾乎把公司的所有資源都用在銷售上,在生產(chǎn)管理與產(chǎn)品研發(fā)上投入資源不足。在市場上大打銷售戰(zhàn),擴張很快,但一遇到挫折,公司后繼乏力,可能很快就倒閉?,F(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铦,鋒利的兵器。襲,遮蓋起來。
    老子在這里認為,戰(zhàn)爭是因為君王的德行還不足以感化對手,這是一件不得以而為之的事情。這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因為戰(zhàn)爭本身會死很多人,所以戰(zhàn)爭的儀式如喪禮一樣。要對雙方戰(zhàn)死的士兵悲泣,戰(zhàn)勝了也不應該慶功,而是按喪禮處理,以對犧牲將士的哀悼。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二
    為什么讀了這樣一本書呢,是因為我們語文老師在上課時和我們說他在上班的路會背《道德經(jīng)》,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里面的內(nèi)容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同一個問題會因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結(jié)論。
    當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經(jīng)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讀書的過程不過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蘊意,知行合一,實在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至今還搞不明白,為什么我讀了很多書(自以為),但為什么沒有一點智慧,或者說還沒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說我做學生工作做的不錯,也會做視頻,但一直不及預期,準確地說是自己總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讓我欣慰的是這種情況在慢慢改變,一些事情在我腦海里逐漸清晰,過去失去的東西都在教我成長,人總歸是要成長的,即使有時候付出的代價很高很高......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三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現(xiàn)代漢語解讀】天地是沒有偏愛的,將萬物都看成芻狗一樣;圣人也沒有私心,將老百姓都看成芻狗一樣。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風箱嗎?它內(nèi)部空虛卻不會枯竭,越鼓動風卻越多,生生不息。到處去追隨、探究萬物,這樣做沒有盡頭,還不如回到事物的中心,找到道的秘密。
    【延伸解讀】。
    仁,指存有私心與偏愛。芻狗,草扎的狗,古代用于祭祀。芻狗不。
    是活的生物,在它們面前標榜仁義沒有用,可以理解為不求回報,也可以理解不一視同仁。
    現(xiàn)實世界中,我們也看到,許多標榜自己如何仁義,如何做好人做善事,到處炫耀的。這些人未必真的那么好,往往是說的多做得少。標榜的目的無疑是謀求回報,謀求一些名或者利。就是說,作為領導者,對待被管理的百姓既要一視同仁,也不能標榜自己。對于某些人的仁義與偏愛,其實是對其他人的不公正。作為普通人尚且可以,但是領導者卻絕對不可以這樣做。
    橐籥,就是皮囊做的風箱。橐與囊都是動物皮做的,兩者有區(qū)別,橐為兩頭都有開口的,而囊只有一個口,橐作風箱用,大約唐之后被木質(zhì)風箱取代,囊是口袋,用于裝東西的。這用橐籥比喻道,道就像橐籥,中間空心。老子強調(diào)作為管理者,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撈取。想為自己撈,你以后的成就就少了。
    老子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術(shù)很多,難以全部搞清楚,要抓住本質(zhì)的,關鍵的。當今社會中,很多人很現(xiàn)實,醉心于各種技巧與方法。這些術(shù)在工作中、生活中馬上可以使用,很直接。其實更重要的掌握基本理論,要把道理搞清楚,以不變應萬變。術(shù)有很多,無窮無盡,道是根本,只有一個。道與術(shù)的關系,就好像科學與技術(shù)關系一樣,沒有基礎科學的支撐,技術(shù)只能玩花樣,無法深入發(fā)展。在管理上也一樣,應該追求方法簡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繁雜的各種管理措施??赡苁芪鞣焦芾韺W的影響,現(xiàn)今任務分解越來越細,各種管理、考核措施繁多、復雜,而且有些考核目標離初衷越來越遠了?;鶎痈刹繀s疲于應付,無法真正做實事。
    讀后感。
    t又先后翦滅了東方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并且實現(xiàn)了“車同轍、書同文”,修筑長城、建造秦直道、阿房宮,北擊匈奴、南開百越,等等一系列的改革與政務,迫使當時的管理機構(gòu)難以應對、百姓也不堪重負。以他的能力與威望尚且可以維持這個其實并不穩(wěn)定的社會,但在他死后就繼承者根本無法駕馭。
    以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來說,海量的資訊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涉世未深的學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態(tài)度去吸收這些資訊,并為此而自豪,進而追求更多地去獲得這些所謂的“知識”,卻不能獲得真正的學問和人生真諦,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對這些資訊自覺地進行甄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樣反被海量資訊所累,找不到方向,甚至走錯道路。因此,在當今社會中,堅持心中的道尤為可貴。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摘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jīng)解讀】端著裝滿水器具走路,水必定溢出來,不如放下來。已經(jīng)鋒利的兵器還繼續(xù)錘打,想讓它更鋒利,這種狀態(tài)無法長久保持。家里金玉滿堂,未必能夠守得住。富貴再加上驕橫,盛氣凌人,這是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功成身退,這是天之道也。
    這一章講的是物極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不能追求極致,過了極致的那個點,就走向了反面。
    持滿之戒是中國人的智慧,告誡不要把事情做到極致,留有余地。在大海游泳的時候,離開海岸之后一定要留一半力氣讓自己游回來。登山家們的經(jīng)驗就是,不能把體力都用于登頂上,一定要保持足夠的體力使自己能夠安全回來。
    “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告誡我們做事不要太極端。有的家庭,特別是條件非常好的家庭,或者一些非常窘迫的家庭,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孩子的要求特別高,考試非要班級第一,甚至還要求年級第一,等等。結(jié)果孩子的壓力也特別大,最后身心健康出現(xiàn)問題,可能上學都有困難。這些家長最好能夠?qū)W點道德經(jīng),沒有必要為最后的幾分鉆牛角尖,極端的做法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古人常說,財聚人散,財散人聚。關鍵的著眼點是在財上還是人上。順豐的王衛(wèi)說,賺錢沒什么了不起的,其實這事跟你的福報有關。讀后感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先生在《保富法》一書中說,發(fā)財其實不難,保財才是最難的。他分析的主要原因是為富者沒有給后代留下好的價值觀,他們的著眼點全在錢上。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皆S多企業(yè)興旺敗落的過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個人富貴之后,可以有兩個選擇。一種是盛氣凌人,另外一種是利用自己的有利資源幫助更多的人。盛氣凌人的往往難以善終。先不說你的財富之路是否正當,但你富貴之后社會對你就有更高的要求,也意味著你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盛氣凌人者反其道而行,雖然你仍然能夠聽到身邊恭維的話,但更多的人會唾棄你,你一人之力怎能與整個社會相抗,那么失敗是必然的。
    功成身退,并不是說摞挑子不干了,這是錯誤地理解了老子道德經(jīng)的原意。而是在大家慶?;蛘哒摴π匈p的時候,悄悄退居幕后,不與人爭功爭利爭名。最典型的如美國的華盛頓,任大陸軍總司令,取得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之后,功成身退,解甲歸田。最后,大家還是選舉他擔任第一屆美國總統(tǒng)。更重要的是,他的行為造就了美國幾百年來令世界羨慕的政治文明。
    【經(jīng)典名句摘抄】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現(xiàn)代漢語解讀】(悟道的過程)要清空自己,清虛到極點,保持安靜純粹的狀態(tài)。萬物開始生發(fā)運作時,我看清楚這個世界生滅往復的變化,它總是由生到滅,來回往復。天地萬物蕓蕓眾生,來回往復發(fā)展,都會歸到根源。歸根就是靜,靜就是往復的本性。來回狀態(tài)是生命的常態(tài),知道這是常規(guī)的常態(tài)規(guī)律的人,他是洞悉了世界本質(zhì)的人。不知道的人,狂妄??裢娜耍kU。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其心胸寬廣,心胸寬廣才能做事公平,做事公平才能成為王者,成為王者之后你的感悟更接近于天,悟到天性之后更接近道,悟到道之后就會長久。終生不會遭受大的失敗。
    【讀后感賞析】虛,清空,清虛。篤,純。老子認為,世界是循環(huán)往復變化的,我們都是這個變化的世界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斷。千萬不要執(zhí)著于自我,別盼望永遠,不要糾結(jié),別希望擁有。
    云云,蕓蕓眾生。歸根,回到根部,可理解為回到初始狀態(tài)。一個單位,一個家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想到總有一天歸根的,一切都會坦然。命,本性。明,明了。
    從這里也看到,道德經(jīng)是給領導者寫的,可以把《道德經(jīng)》理解為《領導者素養(yǎng)培訓手冊》。人類能夠團結(jié)一起,組成大的群體對抗自然災害,公平是這個群體的粘合劑。動物是自私的,公平是人類進化的成果。心胸寬廣才能公平,做到公平之后才能成為王者,這些都是天下事。老子認為人之上有天,天之上還有道。悟道的過程是境界逐漸提高的過程,真正悟到道之后才能長久。
    與靜對應的是動,是內(nèi)心跳動引起的煩亂與不安。因此,諸葛亮還說:“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因此,諸葛亮是深得老子道家精髓的。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四
    【摘抄】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化棄慮,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領導者不占據(jù)道德高地,拋棄聰明巧智,百姓就會得到百倍的利益。不費很多心思去教化、算計群眾,利用計謀去管理百姓,百姓就會慢慢變得善良、孝慈。不使用精巧別致的東西、放棄能帶來大利益的東西,就不會有盜賊。這三種境界,寫成文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找出原因歸屬: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保持質(zhì)樸的本性,減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讀后感賞析】。
    老子要求領導者一定要放低自己,圣與智都是虛幻的名利,不要總是想著別人稱自己圣人,不要總覺得自己很聰明。當人做到領導的位置之后,容易出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這是老子特別看重的。老子強調(diào),以出世的狀態(tài)做入世的事。要求領導者放棄追求虛幻的名利,實實在在做好本職工作,造福天下蒼生。
    然而,歷史上,正面的例子不多,也許只有漢文帝、漢景帝算是比較好地執(zhí)行了道家治國理政的思想,實行無為而治,國力迅速恢復,百姓富裕。反面的比比皆是,即使歷史上的名君,多數(shù)是主動作為、過度作為。如漢武帝,征伐匈奴,開疆拓土,表面上取得了豐功偉績。然而,由于他過度地使用武力,造成國庫空虛,百姓苦不堪言。好在他晚年幡然醒悟,承認錯誤,頒發(fā)《罪己詔》,調(diào)整了國家政策,但漢朝由強盛到衰落的步伐已經(jīng)啟動。
    歷史上很多聰明的皇帝屬于妄為、胡作非為的皇帝。宋徽宗算是一個典型。宋徽宗的人很聰明,他的藝術(shù)成就也很高。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頂尖藝術(shù)家了??墒撬斏狭嘶实壑?,竟然還熱衷于各種虛名。他總覺得自己是圣人,自封“教主道君皇帝”。每當天下有祥瑞出現(xiàn)時,他都很高興,并給予發(fā)現(xiàn)者重獎。上有所好,下必趨之。于是老百姓也配合其造假,每年都出現(xiàn)各種祥瑞,如黃河清、禽產(chǎn)鳳凰、牛生麒麟等大量“祥瑞”,更有不少自稱身懷道術(shù)的道士進言稱宋徽宗是天上的神仙。到最后,宋徽宗自己也認為自己是昊天上帝元子,為大霄帝君?;实蹮嶂杂谕娓鞣N虛名,卻無心國事,他自己身邊自然也聚集起一批投其所好的狐朋狗友,朝廷里奸臣結(jié)黨,朝政混亂黑暗,結(jié)果國力江河日下,最后遭遇靖康之恥。他不僅自己的晚年過得生不如死,還連累大宋的皇族,百姓跟著遭殃。
    “絕化棄慮,民復孝慈”,這是依據(jù)郭店楚簡。通行本為“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楚簡的可能可能更接近老子的原意?;?,教化民眾,就是領導者不要總想用技巧去管理,抱著教化的目的去教化。慮,思慮,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去不斷思考策略。
    領導者應該放下自我,要按照大道做事。自己先提高修養(yǎng),老百姓也就自然而然向你學習,逐漸有了孝慈之心。作為領導者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去考慮事情,只需要先做好自己,再去影響他人。不要抱有教化的功利心去教化百姓。不帶強烈的動機、企圖心,要隨緣做事,讀后感是老子的本意。老子這里仍然要求無我利他,放下為了自己的名譽地位而試圖教化,放低自己姿態(tài),坦然為大家做好事,百姓就會跟著你變得孝慈。老子這里并不是反對教化,而是反對抱著教化的目的去教化。在道的層面做事,你的一言一行就是教化。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目的就是教化領導者。身教重于言傳,自己首先能夠做到,老百姓自然會跟著做到;自己做不到的,或者不想做的事,不要強迫百姓做到。國家治理如此,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的身教比嘴上的說教重要得多。家長自己天天打麻將,不能要求孩子天天學弟子規(guī)。
    當領導者不去追求那些工巧精美貴重的東西時,老百姓也就自然不會去追求它,愿意過簡樸的生活,那么百姓也就沒有必要去做盜賊了。公司中,領導以真誠之心做事,員工自然也會以真誠之心工作。讓老百姓做到盜賊無有,領導者就要放棄搜羅那些珍貴東西的想法與行動。這是實現(xiàn)盜賊無有的方法?;实巯矚g珍寶也會跟上,上行下仿。
    素,沒有染色的絲。見素,指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抱,保持。樸,未經(jīng)雕琢渾然一體。少私寡欲,是人類進化的結(jié)果。大猩猩從來都是搶著吃,很少相互幫助,人類進化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互助更有利于群體的發(fā)展,這個品性在大腦皮層中遺傳下來。人類既傳承下來了私心,也同時傳承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有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所以人類能夠區(qū)別于大猩猩,組織起更大群落組織,增強了抵御逆境的能力,領導者能夠帶領大家一起進入安靜、祥和、積極進步的狀態(tài)中。人類天生就有私心的一面,若領導者能夠克制住這些人性的弱點,就能夠帶領員工們建立一個好的公司文化,這個組織就會越走越遠。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名句:絕學無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臺。我獨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拋棄一切學問,人生就會快樂無憂。恭維與呵斥,能有多少差距呢?美好與丑陋,又有多大差別呢?人們所害怕的東西,那個東西也會害怕人的。悟道之人心胸寬廣,好像沒有邊際一樣!一般人喜歡像神一樣享用著百姓供奉著太牢的感覺,就好像春天里登臺接受祭祀一樣。我淡泊名利,不露痕跡。像嬰兒還沒有學會笑時那樣純粹。飄忽不定,好像沒有歸依的樣子。一般人都想著自己的財產(chǎn)有余,而只有我則給予別人。我好像只有一顆愚蠢的心。一般人喜歡站在光鮮亮麗的地方,而我愿意獨居昏暗處。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愿意糊涂。圣人的品性深遠得像大海一樣,寬廣得好像沒有邊際。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卻單獨保持質(zhì)樸。我與其他人不一樣,我更加珍重道。
    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么知識都不執(zhí)著,人生只憑自然。佛教中相對應的一詞叫“無學”。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知識分子喜歡鉆牛角尖,丟開書本,總是很難。“讀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會生氣,會落淚,這是讀書人的毛病。
    唯,答應,也可以理解為恭維,唯唯諾諾。訶,呵斥。批評你的人,往往是幫助你的人;而當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過分執(zhí)著于名相,美好與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相比較存在的,條件一變,美與丑就發(fā)生變化。老子告訴我們要用端正公平的視角看問題,社會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帶著虛幻的東西。領導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聲、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來了。作為領導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華的東西。
    這里講的是第三層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讓別人害怕他,以恐嚇、高壓的手段管理員工時,其實他自己也是害怕員工的,這是他心虛的表現(xiàn),其實他的內(nèi)心也是恐懼的。如元朝的蒙古統(tǒng)治者就采用高壓的統(tǒng)治,讓老百姓害怕,其實他們自己心里更害怕。但這種高壓政策很快造成了農(nóng)民起義,元朝統(tǒng)治者只能北逃。一個公司太多的考核、檢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現(xiàn),這樣的公司往往做不長。
    望,意指邊際、遼遠。太牢,古代同時使用豬牛羊三種祭品的祭祀,是等級很高的。饗,享用供品。春登臺,春天的祭祀活動。兆,征兆。一個高明的領導者,他們的心寬廣沒有邊際,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個平常人,特別在乎各種名譽、形象、外表等虛幻的東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樣享用供奉。
    咳(hai),嬰兒笑。累,飄忽不定。嬰兒還不會笑的時候,是最純真的狀態(tài)。回到嬰兒的狀態(tài),就是修行,放空頭腦,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相當于睡眠。保持孩童狀態(tài)的老人更容易長壽。
    遺,讀wei,也作饋,給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為了自己的財產(chǎn)有余而不斷地多撈取,貪官就是如此,貪得無厭。而圣人強調(diào)的是給予。
    鬻,本讀yu,這里讀shu。昭,明亮?;?,昏暗。察察,特別精明,審查別人的缺點,挑剔別人的毛病。悶悶,不在意。沒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讓自己高大光彩,顯示自己。不好的領導者,對自己彰顯功勞,把功勞據(jù)為已有,對別人叫是挑毛病。讀后感互相挑毛病,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孩子在幼兒園時就是喜歡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為普通人,有這個毛病倒還可以理解;但作為領導,則非常不合適,你已經(jīng)是領導了,部下有出息,光鮮亮麗的時候你應該高興。與部下爭名爭利,得到的結(jié)果是讓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極對待。
    沕,深遠。望,遼遠的邊際。頑,沒有被劈開的木頭。鄙,人們居住的單位,鄉(xiāng)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質(zhì)樸。華為的任正非經(jīng)常被人稱道,他被拍到在機場打出租車,和同事一道乘機場擺渡車,和員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買飯,等等。這位超大型企業(yè)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別受到公司內(nèi)外的人尊重。
    食,吃,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經(jīng)中反復出現(xiàn),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為眾生做事。
    這一章里,鬻人、眾人,都是指沒有悟道的人。而我,則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誤解為指老子自己,認為是他標榜自己,這是很大的誤會。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大德的運動,完全是按照道的規(guī)律運行。道生成萬物的時候,太深遠微妙無窮。道雖然深遠、深奧,但還是有跡可尋。深遠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有著不變的東西。從今天到古代,其規(guī)律一直沒有改變過,使萬物都順著道的理念生長變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長規(guī)律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一章闡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即這個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講的是天之道。
    孔,意為大。容,意為運動。道是世界內(nèi)在運行規(guī)律,德是根據(jù)道制訂出來的行為規(guī)律與法則。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主要講道。道是領導者必須懂的,德是領導與員工都必須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則是操作手冊。不學道,就不知道德從何而來,德就會被質(zhì)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釋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這個詞的《道德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帛書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遠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顯現(xiàn),如天象。中醫(yī)中的藏象學說,就是通過皮膚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內(nèi)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遠。冥,暗。精,構(gòu)成我們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質(zhì)。中醫(yī)中的精,可以理解為dna,精氣。精能夠形成物質(zhì),物質(zhì)形成世界的象。信,理解為誠信,不變的規(guī)律。老子認為道中有精,是一種萬古不變的規(guī)律,精形成物體,然后進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這是老子的世界觀。其實老子的看法與現(xiàn)代的宇宙觀極其相似,我們的世界首先從一個點開始的,通過宇宙大爆炸形成我們現(xiàn)在的宇宙。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五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zhàn)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zhàn)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心靈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生活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延伸解讀】。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yōu)勢都在比較中產(chǎn)生,但這種比較的結(jié)果是不穩(wěn)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chǎn)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zhàn)勝自己,可以戰(zhàn)勝昨天的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內(nèi)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幸福。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六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吧仙迫羲薄f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熬由频?,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崩献油ㄟ^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jù),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七
    (山頂洞人,自幼孤僻、倔強,喜好戰(zhàn)爭。曾致力于財色名利的追求,為達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結(jié)果碰得頭破血流。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開始接觸佛道,卻為了追求神通而屢屢被邪師所騙。但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懸崖勒馬,棄惡從善,精進修行,同時發(fā)愿解出《道德經(jīng)》,因為這一念善心,終于獲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山頂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經(jīng)》
    解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爸苏咧牵灾呙鳌?,譯文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這樣翻譯從文字上來說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內(nèi)容上來說是完全錯誤的。
    老子最反對的是“智”,這種“智”也就是現(xiàn)代社會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辯聰,說白了就是小聰明,我們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慘了。老子高瞻遠矚,早就知道我們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復提醒,遺憾的是我們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確翻譯應該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話叫做認識一個人難,認識自己更難,還有幾分靠譜。
    就我們的人體而言,經(jīng)絡、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學發(fā)展到如今,只是承認了有,還是解釋不了。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現(xiàn)在的科學不敢完全否認了,甚至有科學家開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兩可。為什么同樣是人,性格、命運會相差那么懸殊?我們?nèi)祟悓ψ陨淼牧私膺€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經(jīng)把這些問題洞穿了,可惜我們學不懂!我們對法界有多無知,對自己就有多無知,反過來,如果能夠完全徹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無明”之后的“明”,就是開悟!不開悟的人哪怕?lián)碛惺澜缟献盥斆鞯哪X袋,依然只是小聰明而已。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譯文為: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譯文從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還是模糊。這句話的真實義就是,要戰(zhàn)勝別人并不是難事,要戰(zhàn)勝自己就太難了。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用錢、用權(quán)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太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因果業(yè)力捆綁著,不管我們表面上多牛,我們的都是業(yè)力捆綁下的囚徒!再大的權(quán)勢、再多的金錢也解脫不了!而要掙斷這根繩索,除了行善、修行,別無他法。
    有人說,我有錢有勢還要改變什么命運?請問,生老病死哪一個我們能用金錢和權(quán)勢解決得了?所謂家大業(yè)大,金錢和權(quán)勢如果不善于應用,只是造業(yè)的工具而已,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閻王那一關我們是想憑本事闖過去呢?還是憑金錢買通過去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迷信,隨便,到那時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或貧窮,或疾病,這時候,誰都渴望得到特別的幫助,但能如愿以償?shù)膶嵲谏僦稚?!從表面上看,這些弱者實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誰能看到他們的過去世,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過去世其實是很風光的,而且落到今生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們再反推,現(xiàn)在市面上的風光人物下輩子會怎么樣呢?所以,風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暫時的假象,我們只有不跳出輪回,就只能永遠在苦樂間搖擺。當我們樂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多了不起,誰要告訴我們將來要受苦,基本上是不會信的,而當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誰又救得了?所以,我們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選擇的。如果不覺悟自心,即使誰能救得我們眼下一時之苦,接下去無盡輪回之苦誰來救?觀音難救世間苦,就是這個道理。
    “知足者富”。這個“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樂安詳。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是與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乎我們感覺夠不夠。哪怕我們有十個億,如果我們覺得在千億富翁面前抬不起頭,就依然是窮人。
    再說很多人雖然富有,但內(nèi)心無時不被苦痛、煩惱、不安困擾著,生活過得很緊張、很忙碌,這些錢對我們到底是一種束縛,還是一種快樂呢?這樣的“富”有意義嗎?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內(nèi)心的安詳、自在、快樂,即所謂知足常樂。
    “強行者有志”的“強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讀書,拼命搞事業(yè)就算“強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叫“強行”。所謂“強行”就是我們把世俗的人物看明白了,覺得這樣無止境的輪回沒意思,扔掉不玩了,掙脫業(yè)力的束縛,以至于最終與道合一。這可是大丈夫的行為,也只有這樣才算“強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們的依止處,知道生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這時候的輕安、自在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比擬的?!安皇渌呔谩钡摹熬谩本褪歉ń缛転橐惑w,不生不滅了。這時候,我們的肉身反而是個累贅,還要他干什么呢?扔掉這個肉殼子,剩下真正的“我”,這個“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說“死而不亡者壽”。
    當然,世俗人扔掉肉殼子后,也同樣有個“我”,只是這個“我”還債務纏身,還是一個帶著枷鎖的奴隸,還在服勞役。這一點誰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沒法阻擋他去親身體驗。
    佛祖在《法華經(jīng)》里把我們比喻成火宅中瘋玩的孩子!有些人還沾沾自喜,以為他不在火宅中,他學佛了,是個佛子,殊不知他學的是愚癡佛。若問,佛還有愚智之別嗎?有??!愚癡佛滿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悟。
    這個世界很奇怪,大凡能進監(jiān)獄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樣,大凡能下地獄的,很多都是學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師!
    曲煥章白藥-誕生于1902曲煥章白藥創(chuàng)始人——曲煥章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八
    大道的根本是虛無自然的,順天而動,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與天地同其造化、與日月一起升恒,無有而無不有,無為而無不為。
    當人修持大道還沒達到生成、充盈的時候,過程中不無有作有為的痕跡,也可以觀察到些形象,讓人覺得自己修行有進益,進而感到自滿自足,不勝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沒有什么成就一樣;大盈而有余,卻好象沖漠無狀,大盈反若未盈一樣。難道是越學越差、越優(yōu)而越不足了嗎?其實不是的。
    因為,大道是人生本來固有之良,它清空無物、靜定無痕。一旦達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與道還是分而為二的、未能達到神化的極處。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無、越少,一點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沖。(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當人能修到萬象咸空、一真獨抱之候,因物為緣,隨時自然地回應,天地之間、古往今來,不論何時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會破壞、哪里會有窮盡呢?那時:
    心空似海、神靜如岳,又覺毫無足用者。然而其氣浩然常伸,至大至剛,是何等壯大,卻反而覺得盤屈得困窘。
    他神妙無方,處常也可、處變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卻仍覺得愚拙而無知。
    他用淺近的言語、表達的道理卻深遠,用詞簡約而道理精微,不因情義不說、不到時候不講,善辯如此,卻看起來總是訥訥的樣子,有東西說不出來。
    只有象這樣的如屈、如拙、如訥,所以他的心能愈來愈謙虛、志氣越來越謙下,品德也就會越來越廣大,功業(yè)會越來越崇高。道返回虛無、學歸于自在,他能與天地日月合度、而運轉(zhuǎn)往來,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極之理、順應陰陽之常,久久薰蒸,鉛火充盈,數(shù)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鎮(zhèn)定,三伏之暑熱而能忘,功夫到這個地步,就是太上所說的躁勝寒、靜勝熱吧。待到清明在身、虛靈而無一物,一歸渾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靜、熱之感呢?學者具備清靜之心,便能化寒暑節(jié)氣的外來影響,而吾身中正氣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從此不必擔心旁門迭出之患了。
    這一章:大道本來至虛至無,至平至常。當人們未能達到虛無之境、平常之域時,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見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優(yōu)點,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說:少則得,多則惑。諺語也說:洪鐘無聲,滿瓶不響。皆非虛言?!按蟮虏坏?、是以有德;大為無為,是以有為。這些都不是過于謙虛的說法。
    道原為虛無一氣,修士若覺有得,其實是無得;未覺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謙下;品德越廣大的人,志越謙卑,這樣便是與道相符合的。如果, 每當有所長進,便自夸起來,驕傲盈滿,盛氣凌人,便明顯是無道無德。太上所以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到這個地步才算是得之。
    學者切勿把修道煉丹看做百工手藝類的技術(shù),以自覺有益為進境。要知道,修道總歸以虛無為宗。見功以至于忘功,這是進步;待到能連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達到化境。學道之人, 在退讓中進步,在守弱中強大,以虛空為盈持,以無為有,以反為正,以減為增。學道人進步與不進步,只要看他的心忘與不忘就可以了。
    上一章講知足、知止。這一章講,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會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勵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與道合真的境界。
    見過真正的大,才會覺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煌瑫r,又能相信未來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樣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圖說明:登上過高山的人,當他站在山頂時,他往往不會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況,是會驚嘆于他眼前壯觀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還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九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對于怨恨要以恩德來回報。對難的事有所圖謀就要從它簡單的地方開始,要做大事就要從細節(jié)上一點點去做。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點點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說要做大事,但是從點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輕易的承諾就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結(jié)果做事中必定會有很多困難出現(xiàn)。所以有道的領導者做事都嚴謹認真的當作大事來做,做起事來就最終沒有困難。
    【延伸解讀】。
    “為無為”就是以“無為”的心態(tài)去做事。就是沒有特別強烈的企圖心,不是為了我獲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輕松,輕裝前進,放下企圖心去做事,反而會做得更好。“事無事”,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以“無事”的心態(tài)去做事,這樣做事情結(jié)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盁o味”,可以解釋成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你以這種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去體會人生的話,那么您的人生一定會體味出更多的精彩來。所以,消除企圖心,輕裝前行,凡事盡力而已,這樣收益反而越來越多,境界也會越來越高。
    老子講的意思是,把小事當作大事去做,把細節(jié)當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東西當作多的東西去做。也就是說,你看著那東西少,你覺得任務很小,但是你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一個特別多的事去認真去做,這是做事的具體方法。這其實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說,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這小事做好了,不斷提升積累,然后最終成為高手。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我在工作中是,遇到這樣的一位上級機關的領導,雖然他并不懂林業(yè),但每一件事不管我們的認為重要或者不重要,他都很認真對待,都當作重要的事情來做,或者來要求我們來做,結(jié)果他始終把工作做得好好的。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而老子說“以德報怨”。后世就為這個問題開始爭論了,爭論到底老子高明還是孔子高明。其實這是沒有搞清楚兩者講話對象到底是誰。老子《道德經(jīng)》寫的是管理的內(nèi)容,是給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寫的,所以,在當年老子這些東西都是治國的內(nèi)容。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領導,下面的員工由于種種原因有怨言,那么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應該怎么辦?難道馬上以怨報怨,與員工斗爭,甚至開除員工嗎?長期這樣做肯定不合適,那樣的話你的公司可能很快就倒閉了。作為領導,應該反思自己的管理問題,主動感化員工,解決問題,繼續(xù)給予恩惠,讓員工成為一個善人,這就叫“抱怨以德”??鬃又v話對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對于普通人不能用領導者的標準要求他,而是要求堅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線。“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爭執(zhí)了,要裁決,上法院,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間能保持一個“直”,一個公平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個角度,強者對于弱者“以德報怨”,顯示出強者的氣度、格局。譬如,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藺相如是相國,大權(quán)在握,但面對廉頗的挑釁主動避讓,這是以德報怨。廉頗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動,負荊請罪,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平等的雙方只要“以直報怨”就行,社會顯得公平。而弱者對于強者說“以德報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為。譬如抗戰(zhàn)勝利以后,我們不敢向日本索賠、不敢到日本駐兵、不敢管轄硫球群島,都是一種懦弱行為,美其名為“以德報怨”,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與“以德報怨”相對應的是“以怨報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別人埋怨,被別人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個家庭里兄弟姐妹幾個人,最小的是兒子,前面都是姐姐,這家里面就讓姐姐無休無止的去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邊省吃儉用,把在外面打工賺的錢,全都往家里匯,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認為這是應該的。就算這樣無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還責怪姐姐,這就叫"以怨報德"。讀后感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你只要少付出一點,你就是對不起我了,你就傷害我了,我就跟你沒完。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堅持的原則就是,第一,我們該做好事,還要做。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沒有回報,甚至回報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為什么我們發(fā)出善的信息,回饋的卻是惡的東西?說明幫助的方式有問題,要調(diào)整方式,冷靜一下、反思一下,換一種方式?!按笊剖切骸?,“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當,也可能害人害己。
    “圖”是圖謀,要去做的事。中醫(yī)講治未病,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別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當于要去打仗了您現(xiàn)拿錘子砸兵器;渴了您現(xiàn)挖井,這個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們要學會御敵于戰(zhàn)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發(fā)出來了,這時候醫(yī)學往往力不從心。
    細節(jié)決定一切,好的壞的都是取決于細節(jié)。簡單的道理往往被忽視,細節(jié)上的高標準嚴要求是成大事的關鍵。老子告訴大家要做好工作,從細節(jié)上開做,從細節(jié)開始、點滴做起,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認為,“無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無為”。這是胡解,把《道德經(jīng)》解偏了。實際老子說“無為”是對自己的,對于自己的欲望,那種需求;對大家要“為”,老子講“為大乎其細也”,明顯是要“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個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著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當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細節(jié)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過一段時間以后,您回頭一看,您原來所期望的目標其實早已完成了。一個人怎么做才會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點去努力,肯定會成功。第一,你的事業(yè)是對眾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壞事,這是方向。第二,你對它有興趣,做這事感覺到快樂了,然后認認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夠堅持下去,愿意堅持十年。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三點,你肯定能夠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輕諾的人,因為他看輕這種承諾,他覺得承諾可以隨便給,很簡單。如果您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更容易“寡信”。如果許下了諾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當作難事來做,不要輕視任何一件事,不要貪多,這樣做事才會沒有困難。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nèi)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猓蓮摹疤撈湫摹眮眢w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可以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達到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的感慨。“復”與“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虛”與“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現(xiàn)在,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應該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一
    道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對整個物質(zhì)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并提出了處理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的準則,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梢韵胂螅斶@套思想為整個人類所理解和接收后,人類將有著怎樣長且久的發(fā)展,社會將是怎樣的一幅和諧局面。
    道最令人深思的一個思想便是清靜無為的思想,在這個思想的統(tǒng)籌下,無論是人的自身修養(yǎng),還是統(tǒng)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都擁有自然無為、遵循天命即自然規(guī)律的色彩。現(xiàn)代社會,人類常常做一些逆規(guī)律而行的蠢事,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一再上演,當我們回頭看看祖宗的思想時,該是怎樣復雜的心情?欽佩?肯定的。還該有無地自容的羞愧吧。我們走了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要前進;我們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寶貝都落在身后。不妨試試這樣: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順從規(guī)律,看我們通向哪個方向。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薄熬由频兀纳茰Y,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蓖鼌s功名利祿,將欲望降到最低,遵從內(nèi)心意愿行事,保持內(nèi)心純凈和安寧,于是爭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諧,何愁自身修養(yǎng)實現(xiàn)不了。
    國家統(tǒng)治者或者領導人也不妨借鑒無為而治?!安簧匈t,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不大肆興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復的法令干預經(jīng)濟與生活,不要剛頒布命令未及實施便急著啟用新的命令,不折騰不鬧騰才是順應規(guī)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
    當自然已經(jīng)被我們破壞的千瘡百孔時,我們是該尋找新的與自然相處之道了。土地,與其拿給貪婪的地產(chǎn)商建造惹人紛爭的高樓大廈,不妨用來栽種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種,留給人們一片綠地。在上面踢兩腳球,打幾個滾,放放風箏,散散步,溜溜狗,無論哪種給人帶去的都是愉悅。樹木,不要動不動就砍伐移栽,長在哪兒都給人一片綠蔭,都能防風擋沙,都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撤ナ窃谧栽旃撞淖跃驂災?,移栽是在浪費人力破壞美感。讓它們待在它們原來的地方吧,自然把它們安排在那兒,就讓它們站好自己的崗吧。萬物各司其職,人類不與過多干預,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便也自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為法則,以自然無為為法則,人類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個世界的和諧。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二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辟、意義深遠、思想廣博。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都能讀出不同的理解,和《紅樓夢》一樣,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筆者今天想要寫的讀書筆記,是關于《道德經(jīng)》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對“水”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故幾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于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品德和修養(yǎng)非常高,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這種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種不爭不搶、無私奉獻、接近于道的境界,當然這種不爭不搶和當今現(xiàn)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樣,佛系是用佛來保護自己用佛來安慰自己,而水的這種“不爭”是胸懷和境界的不爭?!阜蛭ú粻?,故無尤」,因為水不和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雖然水利萬物不爭,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說水的力量非常強大。「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說天下最為柔弱的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內(nèi)在很強大,沖擊和戰(zhàn)勝堅韌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水是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取代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軍”,看似堅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戰(zhàn)勝不了,這就是水“外柔內(nèi)剛、剛?cè)岵钡钠沸泽w現(xiàn)。
    老子說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幾句話非常高深、充滿了哲學的道理。人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柔軟的,而死亡的時候卻是非常堅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為柔脆的,但卻是最有生命力的時候,而枯萎的草木則干硬了。這個道理說明強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樣,凡事爭強好勝,永不低頭反而容易受到傷害,做人有時候要能伸能屈,靈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謙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為長久。
    《道德經(jīng)》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無處不在,水看似不爭不搶但卻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壯闊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也就是說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處在低處成就了江海的寬廣、壯闊和浩瀚。
    《道德經(jīng)》通過水的一系列論述,告訴了我們寬容、柔弱、謙和、無私、大度、忍讓等等品質(zhì)背后蘊含著的強大力量,正所謂「靜水流深」,水看似平靜不聲不響,卻蘊藏著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爾也看了下白巖松老師在全國大學生的演講視頻——《對白》,作為知名媒體人,白巖松老師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jīng)》,演講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典原文和講解其背后的哲學含義和道理,我覺得非常好,《道德經(jīng)》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結(jié)晶,是優(yōu)秀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藏,值得深度和細悟。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三
    最近稍閑。在家里讀書寫字的時間似乎多了一些。
    這周末讀到了韓鵬杰老師解讀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本來就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再能看到當代的一些解讀本,這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午才翻了幾頁,就看到了對于“士”,“王”,“圣”三字的釋義。很好玩。
    其實《道德經(jīng)》整本書五千言不是對老百姓講的,而是對針對“士”,“王”,“圣”三類人寫的。
    在第十五章出現(xiàn)士這個概念,大家覺得分量還不夠。大家看第六十八章開頭的這一段,由四句話構(gòu)成,尤其是第一句話和第四句話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話告訴大家“善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揚威!不要有了一點小小的位置,就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耀武揚威。你以為做媽媽耀武揚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吧茷槭空卟晃?,善戰(zhàn)者不怒?!崩舷矚g發(fā)脾氣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沒大出息?!吧苿贁痴卟慌c”,你要真的想戰(zhàn)勝對方,說服對方,不要老跟他正面沖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樣嗎?一旦正面沖突,這事情就難解決了。委婉一點,迂回一點,善勝敵者不與,與就是正面沖突。老先生實在是心機太高了。最后一句話,“善用人者為之下”。大家注意那個士的寫法,最后一橫,自己定位就在下面。
    第三類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寫?在王上邊再加個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口,說話溫暖有領導力,就是《道德經(jīng)》里邊講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人在《道德經(jīng)》里邊就叫做圣人,多簡單。儒家講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養(yǎng)高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講的圣就是通達事理的領導,通達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連做事情的這個道理都告訴大家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見。你越不爭,大家越往高舉你;你越不爭,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為而不爭。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四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
    可信的話往往不會悅耳動聽,特別悅耳動聽的話往往不會真實。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向外求太多的知識,向外求太多知識的人往往并沒有了解真理。達到上善的境界就不會為自己求多,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沒有達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為自己積累財富,他們總是為別人做事、謀利益,結(jié)果自己的財富卻越積越多。他們總是給予別人,結(jié)果自己得到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規(guī)則是利益眾生而不去傷害,圣人的規(guī)則是為了大家做事而不為自己爭奪私利。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帶話給對方。真正寫下來的這種信函叫函。那么對于信的要求就是準確,一般不會有華麗的詞藻,后來引申為真誠、可靠。我們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來那種最笨拙、最樸實無華的道路。這種道路你認真地去走,一點兒點兒走,最終一定會走向成功??墒怯行┞吠獗砜雌饋頍o比絢麗,有可能里邊處處是陷井。我們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現(xiàn)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結(jié)合在一起。當人們過度渲染美的時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簡單、美好。所以有一句話:在集市上喊的最響的人,往往推銷的都是劣質(zhì)產(chǎn)品。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每個人要盡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間關系,我們要能從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實質(zhì)內(nèi)涵來,這是需要我們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們有定力的。這種覺察力和定力,是我們?nèi)松貍涞男摒B(yǎng)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太多向外去求,不會博學。博學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識,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領會并消化它,最廣博的知識也不能為自己所用,也無法獲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領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細枝末節(jié)。境界的高低從來都不是由數(shù)量的多少來決定。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平時一定不出現(xiàn),但是只要這人出現(xiàn),一定有事來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他才會出現(xiàn)。在不需要你的時候,他永遠不會出現(xiàn)的,他把自己生活過的很好,可是絕對不會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東西。其實,互幫互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終我們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這個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擁有越來越多,有人懷疑圣人動機不純粹?!盁o我利他”,怎么自己擁有越來越多?其實,老子鼓勵的是雙贏的行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變得一無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結(jié)果是自己越來越窮,百姓越來越富,這樣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這里有目標與結(jié)果的區(qū)別。圣人做事的目標是為了大家“多”,而結(jié)果卻是雙贏,“人”與“己”都是“愈有”、“愈多”?!盁o我利他”思想指導下的做事結(jié)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戲。
    這里老子又一次明確了無為的真正含義就是“為而弗爭”?!兜赖陆?jīng)》真正的“道”就是這八個字,“圣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不是消極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對百姓幸福國家強盛的用心不應該被泯滅。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五
    《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人類智慧的經(jīng)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余字,卻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研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zhuǎn)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jié)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zhì)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diào)的不是結(jié)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六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zhàn)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zhàn)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心靈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生活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yōu)勢都在比較中產(chǎn)生,但這種比較的結(jié)果是不穩(wěn)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chǎn)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zhàn)勝自己,可以戰(zhàn)勝昨天的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內(nèi)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幸福。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七
    春秋時期,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離開函谷關隱遁之前,留下一本傳世巨著——《道德經(jīng)》。其書按內(nèi)容分為《道經(jīng)》與《德經(jīng)》兩個部分,其中《道經(jīng)》闡述何為運行日月,包羅天地萬物的大道,《道德經(jīng)》提出了圣人順應道而體現(xiàn)出怎樣的德行本性。
    后世有人評價《道德經(jīng)》,說它不僅是哲學著作,更是文學巨著。道德經(jīng)全書僅五千余字,但其書思想深邃,語言質(zhì)樸世所僅有,為后世道家奉為不二之圣經(jīng)。
    要完全讀懂《道德經(jīng)》,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要了解道家思想,《道德經(jīng)》是不能避而不讀的。要讀懂《道德經(jīng)》,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老子所說的道。只有懂得順應道而行事,才能體現(xiàn)出圣人之德。因此,道和德雖然是兩個內(nèi)容,但是道卻是二者中的根基,無道者自然無德可以體現(xiàn)。
    《道德經(jīng)》開篇,老子擲地有聲的扔下了六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崩献友赞o精煉樸實,看似簡單的六個字,卻是將我們引入對這個道的理解的至關重要的一句話。
    要解讀這句話,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句讀方法。
    將原句分為三部分進行解讀:
    1、道。
    2、可道。
    3、非常道。
    解讀:
    道:這個道,先天地而生成的,彌漫于宇宙之間,處于混沌的狀態(tài)之中。雖無形無質(zhì),卻是構(gòu)成世界的本源動力,涵蓋于萬事萬物之中。道,無生無滅,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正如佛家《心經(jīng)》中所言: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因它具有的永恒的特性,我們既可以稱之為“上帝”,也可以借用科學的說法,稱之為能量(能量具有守恒的特征)。在這里,我們排除一切有關于神創(chuàng)世界的可能性,即便神存在,它也只是被創(chuàng)造者,而我們此處所指的“上帝”只是對于大道的一個別名。無論我們順應道,還是違背道,我們都無法逃離道的范圍,就像我們無法脫離空氣而存活一樣。
    可道:道的本體雖不可見,但道的性質(zhì)在卻一切事物中均有顯露。中國神話故事中盤古開天用一把巨斧劈開混沌,始分天地,始有陰陽萬物;而西方天文學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宇宙誕生于大爆炸之中。這樣的論述都符合道家無中生有的一個過程??傻?,正是道在世界上具體的體現(xiàn),是由道所創(chuàng)造的萬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道性。我們可以用感官去觀測來把握到的一些道的具體表現(xiàn),如四季變化,植物枯榮,日月交替、陰陽五行的生克,都是可道的范疇。不過,我們雖能從道的具體體現(xiàn)中尋找道的影子,但是我們所看到的遠非道的實質(zhì),我們需要不斷去感悟,才能逐漸與道相合??梢粤私獾剑傻?,并不是道本身。
    非常道:明白了道的恒久和無形無質(zhì)的特性,進而理解什么是“非常道”就更為簡單了。一切變化之中的事物,雖含義道的性質(zhì),但因其本身有形有質(zhì),有生有滅,不能恒久,故與恒常的大道對比,我們將之稱為非常道。非常道雖具有道性,在道之中,其特征卻是與道相違背的。
    我們時常把科學家當做真理的代言人,認為他們總是能夠把準確無誤的真理揭示給我們的權(quán)威,但事實上科學家能夠探求到的道,仍然是“可道”的范圍。我們的科學在不斷打破舊的權(quán)威,不斷否定前人的結(jié)論中取得發(fā)展進步的,但至今仍然沒有揭開宇宙萬物最終的秘密所在。
    老子所感悟的大道,是涵蓋萬物的,究竟終極所在??茖W研究,自然也是涵蓋其中的,也只不過是研究道,尋找道的一種手段罷了??茖W家作為科學的探索者,在一個時期內(nèi)所能夠感悟到的,了解的科學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擁有了比肉眼具有更好觀測效果的顯微鏡,望遠鏡,我們也只是相對比起以前,對世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已。要說徹底了解了這個世界,那絕對是瘋言瘋語。正如哥白尼用科學證明了基督教會的地心說的錯誤性,而他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所得出的日心說卻也在后來被證實存在著嚴重缺憾。
    了解到了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反過來解讀老子的話,就迎刃而解了。道,就像是科學的最終真理,是究竟的,恒遠的,無形無質(zhì)卻又無所不在的,但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也只能通過不斷的感悟和探求去接近,只能夠感受不能夠碰觸,通過觀察“可道”,從而尋求大道。在這樣的大道之前,我們的一切語言都只能顯得蒼白無力,唯有意會于心。而我們學道,只不過是學習如何能夠體悟到道的方法而已。若說誰能夠?qū)⑹裁词堑乐v的透徹,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所謂悟道,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同一個師父教導出來的弟子,同一個教授帶出的學生,參悟到的道,研究出的成果,也可能是天差地別的。我們的一切努力,修行,也只不過是為了給悟道,接近道,提供一個切實的方便罷了。
    道德經(jīng)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八
    中空的狀態(tài)靈驗永存,這是深奧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頭。微妙、微弱的樣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盡。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久,因為它自己不生長,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結(jié)果大家把您推舉到前面做領導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卻會成就你的事業(yè)。難道不是正因為他不考慮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夠成就他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