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教案(專業(yè)17篇)

字號:

    教案是一種梳理教學內(nèi)容、明確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步驟的有效工具。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教學目標的明確和具體,以及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下面是一些精選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比和比例教案篇一
    一、鋪墊孕伏:
    1.正比例關。
    系的意義是什么?怎樣用字母表示這種關系?
    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2.下面哪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為什么?
    (1)時間一定,行駛的速度和路程。
    (2)數(shù)量一定,單價和總價。
    4.引入新課。
    如果工作總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之間會怎樣變化呢,變化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兩種量又成什么關系呢?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反比例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2。
    出示例2某運輸公司要運一批300噸的貨物。讓學生計算并完成填表任務。
    每天運的數(shù)量(噸)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數(shù)。
    在本上填表,并觀察思考能發(fā)現(xiàn)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按學習正比例的方法觀察表里內(nèi)容,相互之間討論,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指名學生口答討論的結(jié)果,得出:
    (1)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需要的天數(shù)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需要的天數(shù)隨著每天運的噸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
    (2)每天運的噸數(shù)縮小,需要的天數(shù)反而擴大,每天運的噸數(shù)擴大,需要的天數(shù)反而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是: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總是一定的。(板書: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一定)因為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都是240。提問:這里的240是什么數(shù)量?誰能說出這里的數(shù)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書補充成:運的總噸數(shù)一定時,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一定)。
    2.教學例1。
    出示例1。
    3.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你比較一下例1和例2,說一說,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義。
    例1、例2里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是什么關系的量呢?請同學們看第101頁1~3自然段。說明:像例1、例2里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迫問: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乘積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那么上面這種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板書:xy=k(一定))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乘積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反比例關系。所以,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我們就用xy=k(一定)來表示。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1里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例2里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2)提問:看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3)判斷。
    現(xiàn)在回過來看開始寫的關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當工作總量一定時,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成什么關系?為什么?指出:根據(jù)上面所說的反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只要先看這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lián)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乘積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變化時乘積一定,它們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是反比例關系。
    5.教學例3。
    三、鞏固練習。
    用剛才我們說的判斷方法來做幾道題。
    1.做練一練。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可以寫出數(shù)量關系式看一看)。
    2.下題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一根鐵絲,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3.做練習十二第1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二第2~4題。
    比和比例教案篇二
    2.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會解比例.。
    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義.。
    2.學生交流。
    (二)教學例2.。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yōu)橐褜W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shù)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8×15.。
    (3)規(guī)范并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這節(jié)課我們。
    比和比例教案篇三
    1.經(jīng)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反比例函數(shù)的探索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會列出實際問題的反比例函數(shù)關系式。
    3.使學生會畫出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
    4.經(jīng)歷對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的觀察、分析、討論、概括過程,會說出它的性質(zhì)。
    1、使學生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表達式,會畫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
    2、使學生掌握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性質(zhì)。
    3、利用反比例函數(shù)解題。
    1、列函數(shù)表達式。
    2、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解題。
    一、作業(yè)檢查與講評。
    二、復習導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數(shù)?
    我們知道當。
    (1)當路程s一定,時間t與速度v成反比例,即vt=。
    (2)當矩形面積一定時,長a和寬b成反比例,即ab=。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1:小華的爸爸早晨騎自行車帶小華到15千米外的鎮(zhèn)上去趕集,回來時讓小華乘坐公共汽車,用的時間少了。假設自行車和汽車的速度在行駛過程中都不變,爸爸要小華找出從家里到鎮(zhèn)上的時間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間的關系。
    分析和其他實際問題一樣,要探求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應先選用適當?shù)姆柋硎咀兞?,再根?jù)題意列出相應的函數(shù)關系式.
    從這個關系式中發(fā)現(xiàn):。
    1.路程一定時,時間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數(shù).即速度增大了,時間變小;速度減小了,時間增大.
    2.自變量v的取值是v0.
    問題2:學校課外生物小組的同學準備自己動手,用舊圍欄建一個面積為24平方米的矩形飼養(yǎng)場.設它的一邊長為x(米),求另一邊的長y(米)與x的函數(shù)關系式.
    分析根據(jù)矩形面積可知。
    xy=24,即。
    從這個關系中發(fā)現(xiàn):
    2.自變量的取值是x0.
    比和比例教案篇四
    簡要提示:
    本課教學內(nèi)容是課程標準蘇教版六年級(下)第45頁的“解比例”。這部分內(nèi)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比例的意義、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解比例,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過程;使學生在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解比例的過程中感受不同領域數(shù)學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流程:
    流程1:教學例5a。
    教師:李明同學在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后,也在電腦上把下面的一張照片按比例放大。課件出示例5。
    教師讀題:現(xiàn)在只知道放大后照片的長是13.5厘米,寬是多少厘米呢?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教師:要求出寬,我們必須先理解“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你能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嗎?教師: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呀就是說明這張照片放大前后的相應邊長的比能組成比例,例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長:放大后的照片的長=放大前照片的寬:放大前照片的長:寬=放大后照片的長:寬。
    流程2:教學例5b。
    教師:現(xiàn)在放大后的寬不知道,我們可以用什么來表示?
    教師:我們就可以假設放大后的照片的寬為x厘米。
    課件出示解:設放大后的照片的寬為x厘米。
    教師:現(xiàn)在你能列出比例式嗎?
    教師:我們可以列出這樣的比例13.5:6=x:4。
    教師:動動腦筋,這個比例中的未知數(shù)x你能求出來嗎?試一試!
    流程3:教學例5c。
    課件出示解答過程。
    教師:其實這就是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兩個內(nèi)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寫的。你看懂了嗎?教師(指著):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把未知數(shù)x求出來了,像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的過程,就叫做解比例。(板書課題:解比例)。
    教師:最關鍵的還是把一個比例寫成等式這一步,它就是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得來的。
    流程4:教學“試一試”a。
    教師:你現(xiàn)在會解比例了嗎?請大家看課本45頁的試一試,請你接著完成它。
    流程5:教學“試一試”b。
    課件出示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看一看,你做對了嗎?說說把比例寫成1.2x=75×0.4的依據(jù)是什么?
    流程6:完成“練一練”
    教師:請同學們繼續(xù)看課本45頁上的練一練,把這3題做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看誰做得有對又快。
    教師:核對一下,你是這樣做的嗎?
    課件出示三題的解題過程。
    流程7:課堂總結(jié)。
    教師:在列比例式時我們要根據(jù)題意,正確找出題目里的比例,列出比例式,在解比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比例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轉(zhuǎn)化成一個等式,同時計算也要認真、細心。
    流程8:完成練習十第6題。
    教師:下面我們再來做一些練習。
    課件出示題目。
    教師:請大家先讀一讀,然后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教師:我們可以這樣來求未知數(shù)。
    課件出示解答過程。
    流程9:完成練習十第7。
    題教師:先讀一讀,想一想,然后做在練習本上,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一下。
    流程10:完成練習十第8題a。
    教師:請大家看課本47頁第8題,先輕聲地讀一讀。
    教師:在練習本上分別寫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體積的比,然后看一看它們能不能組成比例。教師:可以寫成這樣的比25:200、30:250,它們能組成比例。
    流程11:完成練習十第8題b。
    教師:大家看第2個問題,題目中的“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計算:是什么意思?教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300毫升水中應加入的蜂蜜與水的體積的比等于第一杯中蜂蜜與水體積的比。
    教師:正確理解了這個條件的意思后,就請大家列比例來解決這個問題。
    課件出示解答過程。
    教師:核對一下,你做對了嗎?
    流程12:完成思考題。
    教師:下面我們要來挑戰(zhàn)一下自己了,有信心嗎?請看??
    課件出示題目。
    教師:大家讀一讀,想一想,題目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
    教師:“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shù)”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想到什么呢?
    流程13:布置作業(yè)。
    教師:今天的課堂作業(yè)是練習十的第5題。希望大家能認真完成。
    比和比例教案篇五
    1、情感目標:在復習活動中讓同學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同學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激發(fā)同學勝利學習數(shù)學和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同學歸納、總結(jié)等自我復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加強生與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1)使同學進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zhì),能正確迅速地解比例、化簡比和求比值。(2)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應用比例尺的知識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和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zhì),掌握關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實際運用和計算。
    能理清知識間的聯(lián)系,建構(gòu)起知識網(wǎng)絡。
    擔任了幾年畢業(yè)班的數(shù)學教學,到六年級的下學期,將有一半以上的課程是在復習和整理,保守的復習課讓習題一道道出現(xiàn),讓同學僅僅停滯在"會"的目標上,這復習課究竟應該如何去上好,應該如何讓同學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數(shù)學的魅力一直是我們思索的問題。在一次班會課上,同學自身組織了班會活動,他們采用了電視上娛樂節(jié)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興,一瞬間,我就想,這樣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數(shù)學課堂?這樣是不是數(shù)學課上的我也可以和班會課一樣成為同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課堂上的"權(quán)威"?本著"體現(xiàn)新理念,用活教材,練活習題,激活課堂"的思想,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讓同學分組競賽的方法,把復習活動貫穿到課前、課中、課后,讓同學在合作與競爭中理解本課重點,疏通知識脈絡,建構(gòu)知識網(wǎng)絡,掌握復習方法。
    1、把同學分成四大組,讓同學給自身組取名(如精靈隊、快樂隊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義"、"比和比例的性質(zhì)"、"求比例和化簡比"、"比例尺"四大塊,讓每一組抽簽確定本組的一個研究主題,然后分組研究本局部的知識包括哪些我們需要掌握的內(nèi)容,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最后擬定五個問題。要求這五個問題反映本組全體同學的水平,它們要能基本概括你們所研究主題的全部內(nèi)容以和重點難點,而且為了本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要有一定的考慮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組提問,請他們作答。
    2、教師準備地圖一張、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組有一信封,信封內(nèi)裝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識名稱和一張白紙。
    比和比例教案篇六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6頁上的線段比例尺,練習五的第49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線段比例尺的含義,會根據(jù)線段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qū)嶋H距離。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一些線段比例尺的地圖或平面圖。
    教學過程:
    教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識,我們學過的比例尺都是用數(shù)值來標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圖上距離是l厘米實際距離就是10000厘米,像這樣的比例尺叫做數(shù)值比例尺。除了數(shù)值比例尺外,還有線段比例尺。什么是線段比例尺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
    教師:線段比例尺是在圖上附有一條注有數(shù)量的線段。用來表示和地面上相對應的實際距離。同學們可以翻開教科書第16頁.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圖。地圖的下面就有一條線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幾個數(shù),還注明了長度單位千米。這些數(shù)和單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從0到50這段線段有多長。(1厘米。)從50到100呢?(也是1厘米。)從0到50就表示地圖上1厘米的距離相當于地面上50千米的實際距離。從0到100就表示地圖上2厘米的距離相當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實際距離。
    然后教師問:
    l如果知道了兩個城市之間的圖上距離,你能不能計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
    讓學生說怎樣列式。教師板書:505.5=275(千米)。
    之后,進一步提出: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這條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師板書出數(shù)值比例尺。
    完成練習五的第49題:
    1.第5題,讓學生獨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學生圖上距離的單位應用什么,實際距離的單位應用什么。
    2.第8題,讓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后,讓學生按照東南西北的方位說說拖拉機站、電影院、汽車站和供銷社離學校的距離。如,電影院在學校的南面,距學校200米;拖拉機站在學校的西北面,距學校2500米。
    3.第9題,讓學生先求出試驗田長和寬的圖上距離,然后畫出平面圖,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圖上注明比例尺。
    比和比例教案篇七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zhì),能區(qū)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形成支識網(wǎng)絡。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lián)系表示出來。匯報同學互相補充。
    復習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
    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jù)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的關系?
    什么叫比例尺?關系式是什么?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shù)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shù)比是()。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甲乙兩數(shù)的比是5:3。乙數(shù)是60,甲數(shù)是()。
    5/x=10/340/24=5/x。
    3、完成26頁2、3題。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么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數(shù)組成兩個比例():()、():()。
    1、如果a=c/b那當()一定時,()和()成正比例。當()一定時,()和()成反比例。
    比和比例教案篇八
    使學生理解的含義,會根據(jù)線段比例尺圖上距離或?qū)嶋H距離。
    根據(jù)線段比例尺求圖和實際距離。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識,我們學過的比例尺都是用數(shù)值來標明的,除了數(shù)值比例尺外,還有線段比例尺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
    二、新課。
    2、如果知道了兩個城市之間的圖上距離,你能不能計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沈陽和長春這兩個城市,并量出它們的距離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該怎樣計算?讓學生說怎樣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這個地圖上的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怎么改寫?
    三、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十五的第4~8題。
    四、課堂小結(jié)。
    創(chuàng)意作業(yè):
    在地圖上找出我們的家鄉(xiāng)和北京,并計算出它們離多遠。如果用50千米的線段比例尺,你能畫出它們在圖上的距離嗎?同學們試一試。
    比和比例教案篇九
    p53~54、第4~13題,思考題,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練習。
    進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并溝通不同解法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提高學生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
    一、基本訓練。
    p53第4題,口答并說明理由。
    二、基本題練習。
    1、做練習十第5題。
    2提問:按過去的算術(shù)解法,第(1)題要先求什么數(shù)量?第(2)題呢?
    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自己做一做。
    評講: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一定)=反比例。
    提問:正、反比例應用題解題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題方法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練習:(略)。
    三、綜合練習。
    3、練習十第11題。
    啟發(fā)學生用幾種方法解答。
    4、做練習十第13題。
    (1)提問:這是一道什么應用題?可以怎樣列式解答?
    (2)把樹苗總數(shù)看做單位“1”,成活棵數(shù)是94%,你還能用比例知識解答嗎?
    四、講解思考題。
    引導:增加鉛以后,鉛與錫的比是5:3,有怎樣的關系式?
    五、課堂:
    通過本課的練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內(nèi)容?
    六、作業(yè):
    第8、9、10題。
    七、課后作業(yè):
    第6、7、12題。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了解正反比例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質(zhì)。
    2、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各種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能根據(jù)相關條件直接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jù)相關條件直接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實物投影。
    一、復習。
    要求學生說出成正反比例量的關鍵,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關系式。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
    (2)用銅制成的零件的體積和質(zhì)量。
    (3)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
    (4)互為倒數(shù)的兩個數(shù)。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積和高。
    (6)圓的周長和直徑。
    (7)被除數(shù)一定,商和除數(shù)。
    二、練習。
    完成練習十三9~13題。
    1、第9題。
    觀察每個表中的數(shù)據(jù),討論表下的問題。要注意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表數(shù)據(jù)的變化規(guī)律,寫出相應的數(shù)量關系式,再進行判斷。
    2、第10題。
    (1)看圖填寫表格。
    (2)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再根據(jù)圖像特點判斷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據(jù)相關的計算結(jié)果作出判斷。要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幅地圖的比例尺一定,所以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正比例。
    (3)啟發(fā)學生運用有關比例尺的知識進行解答。
    3、第11題。
    填寫表格,組織學生對兩個問題進行比較,進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點。
    4、第12題。
    引導學生說說每題中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這兩種量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能不能用相應的數(shù)量關系式表示這種變化的規(guī)律。
    5、第13題。
    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三、補充練習。
    1、a與b成正比例,并且在a=1。。時,b的對應值是0。15。
    (1)a與b的關系式是a/b=()。
    (2)當a=2。5時,b的對應值是()。
    (3)當b=9。2時,a的對應值是()。
    2、甲、乙兩人步行速度的比為5:6,從a地到b地,甲走12小時,乙要走幾小時?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一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較。
    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能正確運用。
    一、復習。
    判斷下面兩種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1)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工作時間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
    1、揭示課題。
    2、學習例7。
    (1)認識:“千米/時”的讀法意義。
    (2)出示書中的問題要求學生逐一回答。
    (3)提問:誰能說一說路程、速度和時間這三個量可以寫成什么樣的關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別表示兩個表的內(nèi)容。
    當()一定時,()和()成()比例關系。
    還有什么樣的依存關系?
    (5)教師作評講并小結(jié)。
    (6)用圖表示例7中的兩種量的關系。
    指導學生描點、連線。
    在這條直線上,當時間的.值擴大時,路程的對應值是怎樣變化的?時間的值縮小呢?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右表。
    3、總結(jié)正、反比例的特點(異同點)。
    由學生比、說。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1、2題。
    2、p49第1題。
    四、課堂小結(jié):
    正、反比例關系各有什么特點?怎樣判斷正比例或反比例關系?關鍵是什么?
    五、作業(yè)。
    六、課后作業(yè)。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二
    1、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zhì),能區(qū)分比和比例。
    2、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拓展思維能力。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形成支識網(wǎng)絡。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lián)系表示出來。匯報同學互相補充。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
    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jù)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的關系?
    什么叫比例尺?關系式是什么?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shù)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shù)比是()。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甲乙兩數(shù)的比是5:3。乙數(shù)是60,甲數(shù)是()。
    5/x=10/340/24=5/x。
    3、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么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數(shù)組成兩個比例():()、():()。
    1、如果a=c/b那當()一定時,()和()成正比例。當()一定時,()和()成反比例。
    整理和復習。
    解比例。
    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義。
    正反比例的判斷方法。
    比例應用題正比例應用題。
    反比例應用體題。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三
    p50第3——8題,正反比例關系練習。
    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能根據(jù)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正確判斷,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一、揭示課題。
    二、基本知識練習。
    2、練:950第4題。
    先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判斷成什么比例?
    三、綜合練習。
    1、練習:p50第5題。
    想一想:這三種數(shù)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式,你能找出哪幾種比例關系?
    口答并說說怎樣想的。
    2、做練習十二第6題、第7題。
    3、做第8題。
    提問:從直線上看,支數(shù)擴大或縮小時,錢數(shù)分別怎樣變化?
    四、延伸練習。
    下面題里的數(shù)量成什么關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嗎?
    1、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時行50千米,4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80千米,2.5小時到達。
    2、某工廠3小時織布1800米,照這樣計算,8小時織布x米。
    五、課堂。
    通過這節(jié)課的練習,你進一步認識和掌握了哪些知識?
    六、作業(yè)。
    《練習與測試》p25第五、六題。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zhì),會解比例。
    2、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會運用比例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能夠運用比例知識,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4、能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原理,并能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放大與縮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探索兩個量的變化情況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
    2、能從比例知識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jié)果。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對數(shù)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
    2、體驗數(shù)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
    3、形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及進行質(zhì)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關鍵:理解正、反比例意義,認真分析兩個量的變化情況教學時數(shù):18課時。
    課時安排:
    1、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zhì)……………………….3課時。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5課時。
    3、比例的應用…………………………………….5課時。
    4、整理和復習…………………………………….4課時。
    5、單元測試……………………………………….1課時。
    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對比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shù)量關系的認識,使學生初步了解一種量是怎樣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數(shù)觀念,并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學好比例這部分內(nèi)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nèi)容的一個文本,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教者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fā)和再創(chuàng)造,真正實現(xiàn)了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這節(jié)課中,將例題和習題有機的穿插和調(diào)整,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讓學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說一說中理解了比例的意義,知道了比例從生活中來,進而認識到了數(shù)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激發(fā)了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此外,教者還大膽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的活動,沒有根據(jù)教材上所提供的現(xiàn)成問題“分別算一算比例的兩個外項和兩個內(nèi)項的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機械地執(zhí)行,給學生暗示思維方向,設置思維通道,縮小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失去一次極好的鍛煉思維的機會,而是大膽放手,用“四個數(shù)組成等式”這一開放練習產(chǎn)生新鮮有用的教學資源,再通過教師適當、精心的引導,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探究,體驗了探究的成功,增強了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通過本次的教學展示,總體感覺自己整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兩個重點突破較好,學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比例,并且能根據(jù)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寫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zhì),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zhì)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組成比例。練習設計新穎,能體現(xiàn)學生思維的遞進性,練習有層次。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教學任務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
    但本節(jié)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整節(jié)課一味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對學生放手不夠,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
    (2)教師講解太過仔細,以至拓展練習無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學中將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語言力爭言簡意賅,把更過的時間還給學生探究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五
    教學內(nèi)容:p50第3——8題,正反比例關系練習。
    教學目的: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能根據(jù)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正確判斷,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基本知識練習。
    2、練:950第4題。
    先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判斷成什么比例?
    三、綜合練習。
    1、練習:p50第5題。
    想一想:這三種數(shù)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式,你能找出哪幾種比例關系?
    口答并說說怎樣想的。
    2、做練習十二第6題、第7題。
    3、做第8題。
    提問:從直線上看,支數(shù)擴大或縮小時,錢數(shù)分別怎樣變化?
    四、延伸練習。
    下面題里的數(shù)量成什么關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嗎?
    1、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時行50千米,4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80千米,2.5小時到達。
    2、某工廠3小時織布1800米,照這樣計算,8小時織布x米。
    五、課堂。
    通過這節(jié)課的練習,你進一步認識和掌握了哪些知識?
    六、作業(yè)。
    《練習與測試》p25第五、六題。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六
    1、甲數(shù)除以乙數(shù)的商是2.8,甲、乙兩數(shù)的最簡比是()。
    2、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是()。
    3、在24的約數(shù)中選出四個數(shù),組成一個比例是()。
    4、如果蘋果重量的1/6與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蘋果重量與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內(nèi)項互為倒數(shù),其中一個外項是最小的合數(shù),另一個外項是()。
    6、用一張長和寬之比為2:1的紙剪兩個最大的圓,這張紙的利用率是()。
    7、一根鋼管長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來短了()米。
    8、圓柱體的側(cè)面積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9、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比是8:7,長的比是4:5,寬的比是()。
    10、請寫出兩個內(nèi)項相等,兩個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個比例。
    二、判斷題。
    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為2:1。
    4、甲、乙兩個足球隊的比賽結(jié)果是3:0,這個比的前項是3,后項是0。
    5、兩個正方體的棱長之比為2:3,則他們的體積之比為4:9。
    三、選擇題。
    1、一種長5毫米的零件,畫在圖紙上長10厘米,這副圖的比例尺是()。
    a、1/2b、2/1c、1/20d、20/1。
    2、圓的面積和()成正比例。
    a、半徑b、直徑c、半徑的平方d、
    3、一項工程,甲獨做5天完成,乙獨做6天完成,甲、乙兩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b、6:5c、1/6:1/5d、5/11:6/11。
    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5、xy+2=k(一定),x和y()。
    6、下列選項中,()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a、比的前項一定,比的后項和比值。
    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數(shù)值。
    c、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
    四、計算題(解比例略)。
    五、解決問題。
    6、一個長方形操場長100米,寬50米,把它畫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圖紙上,長和寬各應畫多少厘米?請畫出這個長方形。
    比和比例教案篇十七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較。
    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能正確運用。
    一、復習
    判斷下面兩種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1)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工作時間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
    1、揭示課題
    2、學習例7
    (1)認識:“千米/時”的讀法意義。
    (2)出示書中的問題要求學生逐一回答。
    (3)提問:誰能說一說路程、速度和時間這三個量可以寫成什么樣的關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別表示兩個表的內(nèi)容。
    當()一定時,()和()成()比例關系。
    還有什么樣的依存關系?
    (5)教師作評講并。
    (6)用圖表示例7中的兩種量的關系。
    指導學生描點、連線
    在這條直線上,當時間的值擴大時,路程的對應值是怎樣變化的?時間的值縮小呢?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點(異同點)
    由學生比、說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1、2題
    2、p49第1題。
    四、課堂:
    正、反比例關系各有什么特點?怎樣判斷正比例或反比例關系?關鍵是什么?
    五、作業(yè)
    p49第2題(1)(4)(5)(6)(9)
    六、課后作業(yè)
    1、p49第2題(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關系的量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