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熱門15篇)

字號:

    讀完這本書后,我對這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寫讀后感時,可以借用一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或許能夠給我們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一
    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曾單純的以為,美只不過是一種客觀存在;曾天真的以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題;曾可笑的以為,美是遙不可及的;曾簡單的以為,美就是秋日梧桐靜靜灑落的身影,就是金黃的銀杏葉緩緩飄落的畫面。鏡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賞。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guī)則地出發(fā)與回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后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于天地之間?!吧钣肋h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薄睹赖臍v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于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nèi)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睹赖臍v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佛經(jīng)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fā)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相交融,并成為內(nèi)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后還剩下什么?是一種永恒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xù),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nèi)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二
    雖然是對中國歷史上對美的感覺的匆匆巡禮,但是我的腦子里現(xiàn)在滿是饕餮青銅、爛漫楚辭、魏晉風雅、佛陀悲憫、唐詩宋詞、有我無我境界的微妙還有小說的世俗世界。它們已經(jīng)可以成為一張多姿多彩的歷史膠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條令人感動和自豪的美學線索:
    魏晉風度——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學美感——階級審美理想和趣味——美學原則“以形寫神”“氣韻生動”“言不盡意”,為藝術而藝術文的自覺——文學繪畫書法講究研討和自身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審美形式——“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贖——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書法舞蹈中的音樂美——杜詩韓文顏字。
    明清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思潮(感傷主義)——市民文藝——繪畫與工藝。
    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這是建立在遣詞造句和對美發(fā)乎真心的融入結合的基礎上醞釀出的文字,可以讓門外漢窺得一些美學的形成奧秘。原來美是這樣讓人感受到的,原來美是這樣表達的,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自始至終的氛圍。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商周青銅器的獰厲之美,因為“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因為“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秘觀念的結合,使青銅藝術散發(fā)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以及在評論山水畫發(fā)展到無我之境時的表達“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什么?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飄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歸結于隱逸漁樵,寄托于山水花鳥”。就是這么寥寥幾筆好像信手拈來卻展現(xiàn)了精華。我在想,作者是在體會美感時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銅器和山水畫時,結合歷史與人生的感悟所獲得的美感。美應該從來都不單純只是審美意義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歷史的順序表現(xiàn)不同時代的人的口味和對美的要求。而且會介紹審美變化的社會背景。這就讓我感覺到美與現(xiàn)實與社會的關系。作者其實也討論了這種美的藝術規(guī)律,試圖去追尋一種普遍性的文藝發(fā)展的總體描述。和這種描述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系。作者總結過:“秦漢時期的藝術,表現(xiàn)的是人對世界的鋪陳和征服;魏晉六朝的藝術突出的是人的風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氣和功業(yè);之后則表現(xiàn)為人的心境和思緒。”這些變化的確可以從現(xiàn)實中找到蛛絲馬跡乃至于顯而易見的線索。作者的解釋也令人信服。在社會政治黑暗時,藝術家們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論的世界,所以在藝術和哲學思辨方面會有突破;而面臨盛世,不少藝術品也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等等。
    讀過朱光潛先生對美的論述,我覺得美的載體或者說表達美的事物應該是與現(xiàn)實有距離的,美就產(chǎn)生在這段距離中。這也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的印證。就以壁畫為例吧,漢代的壁畫較為古拙,這原本是因為時代的局限,但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它。遼闊的現(xiàn)實圖景,邈遠的神話加之以強有力的線條,不那么準確的描繪,讓漢代藝術呈現(xiàn)出了人對物質世界征服的主題和一往無前的美學風格。()北魏壁畫前期的不食人間煙火和后期的高超飄逸以及隋唐時期人們對歡樂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畫開始走向世俗和真實,美感開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畫,盡管壁畫石窟很大,但精神全無。
    但是同時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個角度。來自于不同于時代的勇氣的反叛。這個的最佳代表我覺得是蘇軾。以前看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只覺得這是個完美的人。本書的作者雖然對他沒有過多溢美之詞,卻肯定了蘇軾帶來的一種美感淵源。蘇軾其實是文人士大夫出世與入世矛盾表現(xiàn)最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脫的豁達當中,有意無意地顯示了對社會秩序潛在的破壞性,詩詞的超脫好像要否定封建社會一樣。雖然當時不明顯,“但是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元代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先驅作用”。
    作者在講述過程中也多次有過值得咀嚼的語言: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產(chǎn)婆;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并希望這種生活繼續(xù)延續(xù)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藝術對現(xiàn)實的一切懷有極大興趣去描繪,去欣賞,去表現(xiàn),使他們一漏無疑地全面地豐滿地展現(xiàn)出來。等等。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三
    這是一本我大學老師推薦的書,藉此讀書漂流的機會我才終于想起要閱讀它,作者引領我們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翱翔在中國文明變遷的時空中,通過對美的演變歷程的多角度剖析,側面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多彩絢麗。不管是描述戰(zhàn)國時期四龍四鳳青銅器的精妙做工,還是賞析盛唐之音“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大氣優(yōu)美,都讓讀者賞心悅目,精神為之一振,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過程。
    然而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中描述的一些從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的風俗,竟然流傳到今天,這種代代相傳、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瑰麗珍珠。
    比如山頂洞人的穿戴都用赤鐵礦染過,其實我們最初的祖先已經(jīng)開始喜歡穿戴紅色的衣服和飾物,到了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我們依然在喜慶的節(jié)日廣泛地使用紅色。我們今天的歌、舞、劇等是從遠古的巫術禮儀活動分化演變而來的,在媒體上頻繁出現(xiàn)的是城市里各種高規(guī)格的演出,主題文藝晚會、演唱會、話劇乃至西方傳播過來的歌劇,這些高大上美的表現(xiàn)形式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流??墒窃趶V大鄉(xiāng)村,卻有著最質樸的還保存著地方原始風味的民俗,那是淳樸的勞動人民在辛苦勞作之余文化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
    在我的家鄉(xiāng)粵西茂名,每個鄉(xiāng)鎮(zhèn)每年最大的盛事就是“年例”節(jié),各個鄉(xiāng)村的節(jié)日時間不盡一致,正月初一到農(nóng)歷二月底,這段期間鞭炮聲、鑼鼓聲從各處傳來,晚上經(jīng)常看到遠處有升騰的煙花。我們社的年例形式是最原始形式的一種,正月初一就開會抽簽,決定當年年例儀式的先后順序,正月十四的晚上人們進行游神儀式,拉開盛大節(jié)日的序幕,十條村子的人們傍晚聚集在寺廟門口的廣場,年例的主事人完成祭祀儀式后,挑選出來的青壯年們就抬著菩薩、冼太夫人的神像走在前頭,吹鑼打鼓的樂隊走在中間,人們點燃竹筒煤油紙制作的火把跟在后面,自覺形成長長的隊伍,這條龐大的氣貫長虹的火龍走過各個鄉(xiāng)村的道路、鄉(xiāng)間的田野,在初春寒峭的夜晚顯得格外耀眼和絢麗。把十條村子走完回到廟里已是凌晨,做年例的隊伍稍歇一會,就得準備開始正式的年例活動,按照年初一抽簽的順序,到各個村子的地堂(廣場)去舉行儀式,這個隊伍里除了抬著神像的人們、吹鑼打鼓的樂隊、舞獅的人們、還有抬著花龍船的人們,這是一艘用竹子和紙制作的長三米高三米的船,剪紙的技術非常精湛,顏色鮮艷的花龍船上面剪裁有惟妙惟肖的動物肖像、花朵及波浪等。每個村子的人們都在熱切等待著年例隊伍的到來,地堂上早已擺滿家家戶戶祭祀的桌子,上面有琳瑯滿目的食品和燃燒的燭臺。這一年一度的盛事把遠在他鄉(xiāng)奮斗的游子召喚回家,嫁出去好久不見的姑娘們回來團聚,在舉行儀式的兩三小時里,全村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在皎潔的月光下暢談,在鞭炮煙火聲中祈求新年的風調(diào)雨順。
    多么有意義的節(jié)日啊,可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都不愿意花費一天兩夜的時間去組織活動,游神儀式、花龍船、古老的嗩吶聲及穿著道士衣服的法師就在我們節(jié)日中消失了,幾百年來的風俗儀式成為歷史,一連三晚的粵劇表演也從此無影無蹤,民間藝人都轉行謀生了吧,剩下的只有飯桌上的觥籌交錯和歌舞團的熱烈喧囂。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到江西的儺戲表演,深夜從較出名的村子看完戲翻山回去住處,被一個山坳的山民攔住,說“我們村也有,為什么不去看,我們已等候多時”,深夜山頭的等候為的是讓外來的客人也看看他們村子的儺戲,并當場舞起來。看到此處質樸的村民,我不禁感慨他們維護那遠古文明的自豪和純真。
    在現(xiàn)代文明和古代文明之間,文化史學家余秋雨也進退維谷,鄉(xiāng)村土俗文明已然步履踉蹌。舊式房子屋檐精湛的雕刻只在記憶中殘存一點片段,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中一間鴿子籠才是人們一輩子為之奮斗的目標;地方民俗被漸漸拋棄,除了作為國粹的京劇能登上大雅之堂,父輩癡迷的粵劇等地方戲劇到了我們這一代基本無人賞識傳承;各種段子取代詩句成為主流,如今會作詩的人少之又少,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學習唐詩宋詞元曲,真正在領會前人文化精髓的同時去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人能有幾多。
    作者在書的結尾對未來寄予厚望,認為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希望在未來,我們文化美的演變能夠讓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并存,因為每一種美的文化形式都是中華文明經(jīng)歷滄桑巨變留存下來的智慧寶藏,它們不應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失,而是值得我們?nèi)フ渲貍鞒小?BR>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四
    今天,我剛在網(wǎng)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nèi)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復制,幾近于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jīng)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yōu)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xiàn)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xiàn)。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盡管我們后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五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讓我去給“美”這個字填充使它變得不抽象,我會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物象來解釋。當再問我“什么是美”,“美從何而來”,我會意意識到自己不懂美。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我對美才開始了解。不是冗長的資料,讀起來會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歡的是書中把美的發(fā)展歷程聯(lián)系到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社會時代發(fā)展上。
    從史前文明的“自義農(nóng),至皇帝”到明清時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龍飛鳳舞的圖騰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銅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時期對”神“的普遍觀念。人們的文明還是在思想啟蒙階段,對美的執(zhí)著來源于心中的敬畏。其表現(xiàn)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階級統(tǒng)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后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漢浪漫,文晉氣質。人類文學啟蒙到初步形成格局,類似于詩經(jīng)的賦比興,諸子百家,到后期魏晉南北朝曹氏三杰,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詩歌又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的新興文化的端倪。楚漢浪漫又發(fā)源于地主階級追求生活的豐滿。文晉風度又顯現(xiàn)出門閥士族”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價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為了執(zhí)政者融合儒家文化鞏固統(tǒng)治。從各個時間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后的幾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詩讓美開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們開始抒發(fā)自我意識,把主觀情緒融入進作品。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則更多的表現(xiàn)了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悲傷和下層市民的希冀和愿望。還有近代人們對于表達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導向本質的現(xiàn)實生活。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話題甚多,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美術圖。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著挺累的,因為聯(lián)系到了康德哲學,更喜歡書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著中國文化在藝術長廊的發(fā)展。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六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詩詞歌賦中,李澤厚先生也展示給了讀者一幅屬于詩詞歌賦特有的美圖。正如作者所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而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興趣的就是明清文藝的世俗人情?!斑@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BR>    縱觀《儒林外史》、《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令讀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們的所表現(xiàn)的是一些平淡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讀者們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儒生們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況。《紅樓夢》所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的興盛衰亡,描繪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可以很好的表現(xiàn)了這一世俗生活的表現(xiàn)。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愛情,正如《西廂記》,雖然在當時被列為違禁的書,但是其中貼合普通百姓的愛情描寫深深吸引了許多讀者,許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謂的“禁”,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一讀此書,連《紅樓夢》中一直循規(guī)蹈矩的林黛玉都讀過此書??梢?,這種世俗生活的、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這種書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tǒng)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nèi)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位于世俗的真實”,這里沒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沒有真正報復雄偉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故事,而這種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故事顯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引人入勝。
    《美的歷程》還揭示了另一個與平時的教育不一樣的視角。一般普遍認為,某一個詩人的風格特點是統(tǒng)一的,很少會對其詩歌、詞分開單獨研究其特點,但是,此書卻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觀點,如韓愈,“同一個韓愈,與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的韓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艱澀的韓詩;盡管‘以文為詩’,但韓詩與韓文在美學風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韓愈,文中還提到了柳宗元、韋應物等等的詩文,“經(jīng)常是這兩個方面的復雜的統(tǒng)一體”。這也給讀者們不一樣的視角,是相關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單獨的研究這些詩人。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七
    何謂美?是燈火絢爛的夜晚街道,是葉落知秋的幽靜哀愁,是字字珠璣的精致書本?“美”本是飄渺之物,當它附在特定的事物上便有了意義,不如說,美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種散發(fā)著清香的靈魂。
    《美的歷程》一書是李澤厚先生所作,共分十章,以歷史縱向時間為軸,細致地描寫出了“美”的發(fā)展歷程。從遠古時代到滿清時期,從氏族紛爭到王朝統(tǒng)一,“美”一直貫穿在時間長河中,流經(jīng)世世代代,流進人們的生活。
    遙記當年金烏耀日,蟾蜍拜月,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神秘的圖騰與巫術禮儀,狂熱的原始歌舞展現(xiàn)出了屬于遠古時代的蒼勁力量。由線條和簡單圖案構成的象形文字,將“美”具象化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凝聚在抽象的紋飾符號上。夏鑄九鼎,鼎臥饕餮,夏商時期不可謂不是沉重神秘的青銅時代。人們信奉君權神授,青銅器上獰厲的圖案成了王權的象征。雖然后來隨著神權的淡化,圖案線條向著流動活潑的方向發(fā)展,但曾經(jīng)那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卻是無可替代的。功利與自然,嚴謹與不羈,春秋戰(zhàn)國是儒道兩家互補發(fā)展的時期。
    孔子于禮樂的實踐理性,莊子于自然的熱烈情感,“美”隱在情理結合的審美規(guī)律里,體現(xiàn)在《詩經(jīng)》的無限韻律和建筑的色彩結構中,成為流動的時間進程,整齊華美的視覺體驗?!耙卤辉~人,非一代也。”屈原將他浪漫的想象和熾熱深沉的情感融入《離騷》,成為楚漢時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世代相傳。
    楚辭之美,美在其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和傳自遠古時期的活力。漢朝藝術受之影響,始終擁有蓬勃生機,浪漫激情。磅礴的氣勢與古拙渾然一體融入畫中,成就了雄渾厚重的樸實之美?!懊馈钡谋憩F(xiàn)形式中人的覺醒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繪畫文字等藝術開始著力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在智慧和品格,“氣韻”“風神”成為了魏晉新的美學趣味。這個時期的文學主體由宮廷消遣進化到了初步對人物、山水的吟詠。注重寫實與審美規(guī)律的藝術創(chuàng)作令“美”更加優(yōu)美、純粹化。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八
    得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時代起先,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行復制,幾近于間或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諦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愛好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定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睹赖臍v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詳細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凄慘的佛經(jīng)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凄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安靜、超群、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劇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無望中的希望、美妙的志向都寄予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志向美的高峰。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爽歌頌;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詳細歌頌;最終,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英勇,勇往直前,后者美麗安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xiàn)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詳細審美表現(xiàn)。這是真實、平凡而不行企及的美??磥硎侨绱丝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行才可能達到。我深思良久,感慨萬千:創(chuàng)建美是須要真情實感的參加的。這樣的創(chuàng)建就猶如我們寫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運用了多少華麗的辭藻,講解并描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這些話是否發(fā)自作者的內(nèi)心。一篇平淡樸實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發(fā)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讀性。至于后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據(jù)我分析,是因為青銅時期全部人都特別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chuàng)建的饕餮,飽含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很多人或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特別夸張、恐驚,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因此,遠不是任何兇惡神奇都能成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張牙舞爪的各類人、神造型或動物形象,盡管如何夸耀威嚇恐驚,卻依舊只顯其空虛可笑而已。它們沒有青銅藝術這種歷史必定的命運力氣和人類早期的童年氣質。
    時代發(fā)展了,技術提高了,制作精致了,但從美學的角度看,戰(zhàn)國的青銅反不能成為青銅藝術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學價值。這種情景絕非偶然,它同樣出現(xiàn)在漢代的陶塑、陶俑等藝術上。
    本書從宏觀俯視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xiàn)實之變遷等重要觀念。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化。并在足夠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九
    美的歷程這本書揭示了眾多美學現(xiàn)象的歷史積淀和心理積淀,具有渾厚的整體感與深刻的歷史感。那讀者從書中學到什么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美的歷程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睹赖臍v程》是我接觸的第一部美學的著作,深知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上很有建樹。剛拿到《美的歷程》這本書時,覺得它厚得讓人望而生畏。但打開了它便欲罷不能了。其中有大量的珍藏插圖,使人對“美”的理解更直觀更形象。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文藝,《美的歷程》從宏觀的角度寫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化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這是一段驚人的歷史,一部真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clivebell)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的。clivebell認為“有意味的形式”決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審美情感”(aestheticemotion),而“審美感情”又來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由于陷在循環(huán)論證中而不能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fā)展完善為“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克服了這一理論限于本身的缺陷。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xiàn)實三變遷等重要概念,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它回顧了中國歷史,引發(fā)人對美的探索,對歷史的深思,對未來的憧憬。
    從東漢滅亡到唐帝國建立,這中間的四百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期。朝代屢換,戰(zhàn)亂頻仍,階級和民族的壓迫剝削殘酷而野蠻,常有暴虐殺戮,苦難無邊?,F(xiàn)實世界毫無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進了人們的心靈,人們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現(xiàn)實世界。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jīng)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這是第一時期。第二時期是唐前期,此時社會和平穩(wěn)定,于是對佛國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變化,在石窟中,則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親切感,而壁畫中先前那些殘酷悲慘的場景圖畫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種幻想出來的“極樂世界!’的佛國景象。這一時期的石窟藝術,被作者稱為“幸福存夢想,以引人入勝的虛幻頌歌”。第三時期起于中唐,當時經(jīng)濟上較為發(fā)達,政治上科舉制度確立,世俗地主勢力大增,而中上層廣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它的后期。這一歷史變化到北宋完成。而這一切在敦煌壁畫中體現(xiàn)出來:現(xiàn)實生活的寫真逐漸在壁畫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戰(zhàn)勝了天國的信仰,藝術的形象超過了宗教的教義。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樣迅異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這時的石窟藝術,其宗教意義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藝術這三個時期的演變,正昭示著藝術的發(fā)展與變更正與社會的發(fā)展與變更息息相關。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今天,我剛在網(wǎng)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nèi)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復制,幾近于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jīng)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yōu)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
    唐詩。
    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xiàn)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xiàn)。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磥硎侨绱丝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盡管我們后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題記。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guī)則地出發(fā)與回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后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于天地之間?!吧钣肋h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薄睹赖臍v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于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nèi)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睹赖臍v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佛經(jīng)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fā)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水乳交融,并成為內(nèi)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后還剩下什么?是一種永恒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xù),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nèi)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十
    書中對于青銅饕餮的美的欣賞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于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需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盡管極力夸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著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至于后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為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饕餮,飽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作者里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鋸?、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
    創(chuàng)造和欣賞美都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耙淮幸淮膶W”,審美藝術的創(chuàng)造就同文學一樣,“一代也有一代之審美”,讀者應該抱著一種真誠了解和同情的態(tài)度去欣賞各種不一樣的美,不應該以當代的標準去苛求前人,每一個時代獨特的美都能夠被了解被欣賞,這才是時代文明進步和藝術精神的體現(xiàn)。
    閱讀美學經(jīng)典著作,需要讀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積累,對美學相關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認識,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之前對其它的美學大家的觀點也有宏觀的把握,不然就無法領略本書的精妙獨特所在,在比較、融匯、思考之中不僅欣賞到作者的觀點,也鍛煉了自己的審美死亡能力。
    閱讀《美的歷程》,讀者往往會有一番驚喜的收獲,就像在別人的引導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問題。細細回味《美的歷程》,確實如書名所說,閱讀的過程你自己的看法會不自覺被它所引領,作者在書中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宏觀把握,為讀者梳理中國古代“美”的發(fā)展脈絡,我們按照作者的思路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十一
    這是一本美學專業(yè)著作,與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相比,《美的歷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深奧空洞的理論,也不是對藝術品的細節(jié)描述,而是用散文一樣的語言,從宏觀的.角度,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全書十個章節(jié),基本上是按照朝代順序來介紹中國古代藝術的不同的審美趣味。內(nèi)容非常豐富,涵蓋中國美學和美術史,還涉及了文學史、哲學史和文化史的內(nèi)容。作者李澤厚認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其實就是說,美是外形與內(nèi)涵的結合。讀完這本書,我認為對于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認可本書觀點,我們不僅要關注藝術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更要關注它的內(nèi)涵,關注作品背后的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念。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十二
    對于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佩服他的理論素養(yǎng)與說法的透徹之余,還感嘆中國古代的美是如斯的壯美和精巧。此次的讀后感,大多只能抄襲李澤厚先生的原話,因為他的論述實在是精妙了。而我,只能對我所感興趣的部分作一番抄錄。用以作為我對此書的脈絡的書面梳理,用以保存我此番的粗讀品味。
    《美的歷程》給予我的不在于對中華文化美的'理論獲得,而在于一種求學的執(zhí)著與耐心,一種處鬧市的寧靜,一種淡名利的從容。深刻明了,理論基礎甚差的我,對美學專著的看懂尚在幼年期,更別提有和心得體會。如果非要談一下此番體會的話,我覺得書不用讀得太多,要會選;當選到好書后,要會讀;精讀,細讀,慢讀,重讀方可。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十三
    貫穿《美的歷程》全書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聞名觀點上加以繼續(xù)發(fā)展和美滿的。
    認為“故意味的形式”決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審美情緒””而“審美情緒”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由于陷在循環(huán)論證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fā)展美滿為“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這一實際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緊張時期的藝術風格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因此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接洽起來”點面聯(lián)合”揭示出種種社會因素對付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闡發(fā)與說明。
    如今”這本書我已經(jīng)看完了”對付作者的學養(yǎng)除了敬佩我沒什么好說的”而且”單憑那么多英俊的圖片”我花這個價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另外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東方的智慧》只有一個地球。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我為什么活著。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十四
    如果你想讀一本能整體感知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髓的書,或者你有一個想宏觀了解中國各個時代精神特質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歷程》可以一讀,又不得不讀。
    大約一本好書,你都能或是朦朧隱約,或是直接強烈,或者兩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這股力量不是別的,它只能是著者個體特有而迸發(fā)的天賦才華、“修為”的人生境界,“積淀”的生命質量,它在當時感動著你,而后給你無窮無盡的“意味”。同樣,《美的歷程》也會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讓你“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恢弘博大的氣勢。似乎并不是優(yōu)美語言的一時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氣勢的首先折服?!睹赖臍v程》一書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從史前文化一路輾轉明清近代,從圖騰歌舞、青銅陶器一路延展經(jīng)史辭章、詩詞書畫,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風貌、時代精神的俯觀鳥瞰、整體把握,以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chuàng)概念闡釋之、鋪陳之、思辨之,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也正是這些,賦予了薄薄一冊《美的歷程》以恢弘博大的氣勢,他讓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已經(jīng)欲罷不能,便只好開始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庭院深深深幾許”--敏銳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氣勢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理論的空中樓閣、概念的空殼游戲,恰也可以在此發(fā)生,因此氣勢也必須要有實際內(nèi)容的強大支撐,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睹赖臍v程》通過對浩若煙海的有關藝術、文學、歷史的材料的點檢篩選、整理匯合,準確深邃地提煉出各個時代特有的美學主題、精神特質,如“楚漢浪漫主義”,即是對楚地區(qū)、漢時代(楚漢文化)文學藝術特質的敏銳把握、獨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過時代紛繁蕪雜的表象、琳瑯滿目的呈現(xiàn),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獨特的精神實質、美學實題,讓你不知不覺中走到了過往時代的“庭院深處”。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珠玉圓潤的語言。如果說氣勢激發(fā)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鳴,那么語言則常常調(diào)動人的感官行動。讀《美的歷程》,大約你是禁不住要讀,要寫,要背的,你無法阻擋住那一股從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隨而不肯離去的念頭,而這足以說明他的語言魅力。不是詩而勝似詩的語言,在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對仗、前后呼應、鋪排列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圓潤,似流水般勾連,沒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沒有辭不達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書袋似的酸腐不堪,語言在這里達到了它能發(fā)揮的絕佳作用。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讀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論研究、學術感受在此無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對此已有相當?shù)某晒?,我并不想重復、摘抄,重做“她人嫁衣”?BR>    《美的歷程》作為中國美學史的完美斷想,本身已成為一件不朽的藝術品,一座極難超越的頂峰,一種“李氏美學”特有的“美”。然而,其意義遠遠不止于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論上建設一種飽含美學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審美性道德”:如何重新發(fā)掘已為本書所發(fā)現(xiàn)和尚在傳統(tǒng)中所深藏的美學精神、心理結構,創(chuàng)造性轉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積極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轉化,與當下時代“輕淺浮躁”的現(xiàn)實精神相照顧、相調(diào)節(jié),注入到“審美性道德”的建構事業(yè)中去,以期能夠對焦慮不安、荒誕無聊的“后現(xiàn)代生活”以解毒、救贖,建立起閃耀著生命感性光輝、積淀著歷史理性價值的“情本體”,賦予“時代個體和人類整體”的道德以活潑有力、“初晴”般的美學性格。這是《美的歷程》也即“李氏美學”其后的待完成的意義,也是我以及后來的我們或許能夠去做的事情。
    寥寥幾句,遠不足觀。后時努力,誠堪期待。
    美的歷程讀后感及啟迪篇十五
    這本書是李澤厚先生寫的。
    美,大概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吧。
    但是如果,我問你,什么是美,你能回答嗎?
    你可能會說,花開的時候,那是美,日出和朝陽那是美,王羲之的書法,那是美,范冰冰也是美。你會跟我說,美是抽象的,是很難概括的。
    百度百科上,是這樣定義的: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人類關于美的本質、定義、感覺、形態(tài)及審美等問題的認識、判斷、應用的過程,是為美學。
    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
    兩個最主要形態(tài)。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這可能算是比較學術性質的去定義美了。
    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產(chǎn)生的?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里?等等,這些問題卻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能很好解釋的。李澤厚先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遠古圖騰、青銅器亦或者是詩歌、小說中都發(fā)現(xiàn)了美,而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發(fā)現(xiàn)或沒有注意的,這點給了我們新的思考的切入點。
    所以,在青銅饕餮的最后一個段落,李澤厚說:“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xiàn)高度工藝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戰(zhàn)國的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那種獰厲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薄厚、氣魄之大小,內(nèi)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十分清楚,人們更愿意欣賞那獰厲神秘的青銅饕餮的崇高美,它們畢竟是那個‘如火烈烈’的社會時代青神的美的體現(xiàn)。它們才是青銅藝術的真正典范?!?BR>    我就是看了這個,便有了研究商代青銅器的沖動。他是多么的美啊,無論從器形,從紋樣,都體現(xiàn)出了商代那個神秘而又獨特的朝代的東夷荒蠻之美,他神秘??刹?,凌厲。我沉浸在青銅器的美里無法自拔,仿佛我的手能觸碰到它,撫摸著他身上那因人們恐懼崇敬鬼神而留下的烙印。
    作者從原始部族談起中國的美學,為我們講述了每個時代,中國特有的美學,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從宏觀的角度講述了華夏美學的產(chǎn)生與演變。
    我對馮友蘭先生對這本書的評價記憶猶新:“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這些不同的部門,你講通了。死的歷史,你講活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