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讀后感(模板18篇)

字號:

    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寶貴和脆弱。寫讀后感時,要注重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局限于個人的感受,還要思考作品對社會和人生的意義。小編整理了一些經典的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動和思考。
    莊子說讀后感篇一
    王夫之有語曰:“得志于時而謀天下,則好管、商;失志于時而謀其身,則好莊、列。”可見儒家入世之說與道家出世之學對后世影響之深遠。二者幾乎概括了社會人生的全部際遇與境界而平分秋色。儒學之舉足輕重不必綴述,相對而言,莊子哲學向來被視為失意者的良方,對更多的人可能較為陌生。初讀之時,“莊生夢蝶”、“道法自然”也并不顯得那么艱深,但再讀之時便會發(fā)現(xiàn),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辭之后,隱含了太多的玄妙,非用心探求不可得。本文試從其中《齊物論》一篇的部分內容入手,淺談一二感想。
    歷來對《齊物論》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在此僅選取其中個別角度觀之。
    首先,莊子提出“我”與“成心”乃人世紛擾之源。在他生活的時代,諸侯混戰(zhàn)、百家爭鳴,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這讓莊子十分苦惱而專注于尋求解脫之道,其悲天憫人之心可見一斑。與當時眾家關注社會政治相異,他更關心個體的生命與幸福。正因為從小處著眼,他發(fā)現(xiàn)了“我”這一存在。依照相對論的觀點,萬物相對相生,互為彼此。每一個“我”在己方是此,在別方則為彼。但是人們往往只見其一,“自彼則不見”,即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卻不知應當站在對立面來思考。由于過多地強調“我”的存在,便產生了各自的“成心”,對外物都存有偏見,時而以私心忖度他人,時而將外物主觀化;妄斷他人則會導致意見不合而無法相互理解,妄斷外物則會讓主觀映像掩蓋現(xiàn)實而難以得到正確的認識。于是由彼此之分產生是非之爭。而人們又往往固執(zhí)己見,妄圖用辯論來證明自己正確而別人錯誤。這在當時很可能是諷刺百家爭鳴卻置萬民于水深火熱的不合理現(xiàn)象;也可能只是嘲笑世人執(zhí)著于小是小非卻不見大道的淺薄。
    莊子接下來闡述了他認為理想的解決途徑:“喪我”而達“天籟”之境。天籟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而“道”是解題的方法和目的所在。莊子認為萬物初生于道本是渾然一體的,即“道通為一”,是由于人的“成心”將事物割裂、對立起來。必須回到“道”的高度,使之“復通為一”。在這里,物與我“生”與“歸”的地方都是“道”,它是起點亦是終點。這種“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的存在,寄寓了莊子的全部希望。那么從迷失“道”到復歸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做呢?莊子認為“莫若以明”,就是讓達到指引個體超脫煩惱:全面看待問題就可以突破“成心”的束縛;以“道”為立場,則所見既無彼此亦無是非;只有跳出局限,方知前之所知實為不知……就是具體的方法。
    道的立場,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遙不可及,但也不妨作為一種信仰。我們也許很難真正達到形而上的高度來看問題,但至少可以學習那種超拔的態(tài)度。也許換個角度,我們可以將道與自身的高低差異轉化為大小、前后的不同來理解。從時代特點來說,我們應當具備世界乃至宇宙眼光,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必將自己圍困于小小一點——將問題放到一個更大的環(huán)境中加以考慮,情況就可能有很大轉變。比如遭遇挫折而沮喪時,睜開眼睛看看世界——個人是如此渺小,幸與不幸就如命運之神手中的色子一般反復無常。而太陽照常升起,實在沒有什么是過不去的。同樣地,當時間不同,感受也會改變。曾經在悲喜在回首之時總已沉淀為寧靜的記憶,一切仿佛都帶了甜味的溫暖,又似乎都浸染了酸澀的凄涼。時間始終在流逝,人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
    最后,辯證地來看莊子的這些思想。首先他的探索精神與人道主義值得肯定。此外,他極具代表性的超然和逍遙也別有特色。
    然而也應當看到其思想中的缺陷。最主要是為追求精神解脫而陷入唯心主義的宿命論,采取過于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導致許多嚴重的弊病,如否認區(qū)分是非的重要以及知識本身的必要性。這種不求明白、寧可“忘言”的心態(tài),對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無疑都是有害的。個人認為像莊子所說的“成心”所造成的片面性問題,也可尋求其他解決之法,比如儒家倡導的仁愛,“推己及人”,未必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味強調超脫顯得太過不實。當然,結合當時特殊的亂世時代背景來理解,莊子的思想境界已經十分可貴。而后人的解讀難免都是帶了各自的“成心”的,正如我們今天或多或少會懷著“有用”的目的去看前人的思想。這是一種無奈。但仍然希望在這個嚴重物化的年代能有更多的人學習并運用莊子的逍遙,至少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份心靈的逸樂與安寧。
    莊子說讀后感篇二
    以上一段話深刻的說明了莊子之言的特點?!肚f子》又稱《南華經》,是先秦思想家莊周及其后學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編注共三十三篇。我擇其中一篇《齊物論》作評述,欲以一窺而見全貌?!洱R物論》篇是內七篇之二,有人認為是莊子早期作品,其余幾篇是《內篇。逍遙游第一》《內篇。養(yǎng)生主第三》《內篇。人間世第四》《內篇。德充符第五》《內篇。大宗師第六》《內篇。應帝王第七》?!洱R物論》篇,詞匯豐富,用詞華麗,構思精巧,善用連類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僅為說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來讀。莊子所謂的“齊物”,是指世界萬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異,其實是齊一的;所謂“齊論”,是指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認識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間萬物既然是齊一的,人們的認識說到底也應是齊一的。《齊物論》的開頭,莊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說他的思想。南郭子坐著好象喪失了魂一樣,顏成子問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在這里南郭子已經已經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適應,自己遠離了以前的世界,和別人的交流會有困難但他還是對顏成子說,你聽過人籟而沒聽過地籟,你聽過地籟而沒聽過天籟。在這里,人籟是道體現(xiàn)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籟是道體現(xiàn)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籟是道本身的信息。而莊子追求的就是天籟。人籟、地籟和天籟的差別其實是道的差別。莊子追求的是廣博的知識,而不是狹隘的知識,莊子描述了人與外界爭斗的表現(xiàn)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點名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體現(xiàn)。,莊子看到了是非心會歪曲道,認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應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暗离[于小成,言隱于榮華”,道是大成,卻被小成掩蓋,而大言卻被知識掩蓋了。莊子在這里提到了儒墨之爭,認為他們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莊子沒有完全否定它們的理論,只是認為是不夠的。儒家鼓吹仁義,而莊子認為仁義只是小智慧,仁義掩蓋了人的天性。莊子認為,事物沒有什么差別,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從某個角度講沒有絕對是非?!耙灾赣髦钢侵?,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鼻f子用兩手指的關系來講,從別人的是非觀來看自己的是非觀。莊子在下面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自己的看法。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舉例說,早上給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栗子,與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沒有區(qū)別。在莊子的理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莊子寫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惫糯娜?,知道知識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莊子說:“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崩献拥摹靶衙瘛钡乃枷氡磺f子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莊子渴望這樣一個時代,人民生活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人與人之間不相爭,無欲無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的時代。莊子所追求的,不是現(xiàn)代,而是一個遠古時代,一個被美化的遠古時代。莊子對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莊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說“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莊子也許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畢竟較接近勞動人民,所以對當時人民困苦生活有較多了解,使他不禁對各諸侯提倡的仁義有更多的懷疑。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取決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物理現(xiàn)象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莊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認為人的智慧不能達到大道,人如果區(qū)分是非好壞,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莊子的哲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絕圣棄知,人們把明慧,聰慧,智慧,德性藏起來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莊子要人們大智若愚,不顯露智慧,事實上這是一種自我保全的方法。莊子的思想源與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學是“入世”的哲學,莊子的哲學則是“出世”的哲學。帳子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當時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戰(zhàn)亂頻頻,而諸侯殘暴?!靶l(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莊子生活在宋國,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無道,不得人心。莊子看到這些世間的苦難,不自覺的產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們還可以從莊子本人來看。莊子屬于“士人”,這是新產生的階級,本身無田產,卻又并不直接參加生產勞動。這一類人大概分兩類,一類作諸侯貴人的大臣門客,為其出謀劃策,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而另一類則是不愿與世俗同流的隱者,他們看到社會的黑暗,不愿自身為人利用作爭權奪利的工具,他們大多生活貧困,莊子就是屬于這一類人。史記上記載了一個小故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鼻f子的思想是消極的,他認為人生如夢,沒有必要執(zhí)著?!拔粽咔f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認為,人不知自己是人還是蝶,那么蝶與人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莊子在《齊物論》中表現(xiàn)了他齊是非、齊彼此、齊物我、齊壽夭的觀點,智慧有止而道無止,正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
    莊子說讀后感篇三
    《莊子·齊物論》中說: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與死,是人的一生中開始與結束的兩極。一般來說,人們是樂生惡死。我也一直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的事。但讀了《莊子》上述文字卻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莊子說的意思,死后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莊子認為,對于未知的事沒有必要憂傷。他給我們講了麗姬的故事:她開始被晉國掠去,因而哭泣(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來成為王妃,享盡榮華富貴(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就為曾經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莊子借此告誡我們:有可能到了那個世界后,我們會像她一樣,后悔當初哭泣。而且還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生與死所在的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更好些,恐怕無人說得清。
    嬰兒出生時,都是哭來到人世間的。有人說,一落生就啼哭,是說嬰兒知道苦難的人生開始了。此話雖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是:環(huán)境驟然變化的生理反應),但確有一定道理。確實,極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順,處處有圣人幫扶。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是為生存奔波勞碌的一生。有過不完的坎兒,著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與嬰兒本人相對應,人們大都以歡笑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既然人生多苦難,旁人為何還笑,是笑又多了一個陪著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沒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個世界,外國人稱之為“天堂”,佛法稱為“極樂世界”,按說是應不錯的。但一個人故去時,本人哭者有之,平靜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極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絕不能笑,笑則一定招罵。
    由此說來,以往我們認為正常的表現(xiàn)好像沒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生,就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生活)。死,也快快樂樂地去迎接死。還是那話,快樂每一天!每天快樂,一生快樂。
    莊子說讀后感篇四
    莊子,名周,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他的了解,始于中學的語文課本,我所知道的關于莊子的一切都源于語文課堂,來源于各個老師的口中。因此,我對他的認識,只是各個老師心中莊子印象的總和。
    在深入接觸他之前,我對他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莊周夢蝶""濠梁之辯"中那個思想奇詭而能言善辯的主人公,"逍遙游"中那個遺世獨立,孑然一身行于世間的老翁。所有的老師都告訴我,莊子的追求是出世,是放蕩不羈,正如道家所講的無為一般。但老師所給我的莊子是如此的片面,灑脫到近乎消極的一個人,又怎會成為一代思想大家。于是我想要自己去了解莊子,找尋一個更加豐富的,屬于我的莊子,而不是別人口中的莊子。
    認識莊子的第一步,我決定從"知其文"開始,一個人的氣質總會不經意的透露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肚f子》被金圣嘆稱為是"天下第一才子書",莊子文章寫得好,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可以說是千古之下無出其右者。好在哪呢?好在莊子的語言更有魔力。用我的話來說,莊子的文章更好看,更讓人看得懂,也更讓人想看。而這,大概就是源于莊子采取了一種寓言式的"言說方式"和"敘事策略".這也正是莊子與孔子不同的地方??鬃映30炎约簠⑽虻牡览碇苯痈嬖V弟子,因此才有了《論語》,而莊子則更喜歡講故事,把自己所要說的道理,藏在故事里,讓后人去參透。因此讀莊子文章的過程實則是一個探求真理的過程,更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要不怎么說莊子是哲學家,寓理于事看似復雜且多此一舉,不如孔子來的直截了當。
    相對于孔子灌輸式的說理,莊子多了些趣味,與其生硬的接受,不如自己去探尋,這樣反而更易于接受,體會的更透徹。因此我覺得莊子比孔子多了幾分人文情懷,對于孔子的學生來說,孔子說什么就是什么,少了自己思考和探求的過程,莊子的學生則不然,你自己參透了什么就是什么,所得的道理更有現(xiàn)實意義。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讀莊子的文章,可能都會得到不同的啟迪。而孔子說的話,過了幾千年還是講的那個道理,雖說深刻,不免少了幾分靈活。
    除了敘事手法的高明之外,莊子的文字和語言汪洋恣肆卻又不失優(yōu)雅。用鄭開先生在書中的話來說,莊子的語言介于"固著性"和"魔幻力"之間。語言的固著性,即語言所能傳達給人的只是很有限地以抽象的形式傳達事物的一部分內容,因為活生生的精神經驗是難以表達的,語言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即使是像"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樣的詩句也無法傳達出賞煙花之人當時那種新鮮而興奮的心境。
    長期以來,一切的物似乎只是成了代名詞,提到長江,大家想到的無非是一條很長的河,但這卻不是長江,他少了長江的奔騰萬里的氣勢,提到泰山,人們只是腦補出眼前有一座很高的山,但這座山磅礴的氣勢卻無法體現(xiàn),說到底,用文字體現(xiàn)出來的事物畢竟是死的,少了幾分生命力。
    "莊子對于語言有著極其深刻的洞見:一方面對于語言的局限性他有著很深的體察,另一方面又充分意識到哲學思維實際上離不開語言,盡管任何語言都絕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道的真理’。"莊子是個哲學家,如何將他的哲學思想訴諸于文章是他所要研究的,語言要表達一個既是又不是的東西時,他會非常拙劣、不靈活。而我們的經驗往往正是這種既是又不是的東西,因此我們每次想要把經驗化成語言時,就會覺得特別困難,只會把這些語句弄得拐彎抹角,搞得很別扭。老子洞見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無名".
    在某些地方,莊子像極了李白,這么說可能不太貼切,但李白被人譽為"詩仙",而莊子則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李白的詩浪漫飄逸,莊子的文灑脫優(yōu)雅??赡苓@也是鄭開先生說的"魔幻性".讀莊子的文章,有種讀詩的感覺。詩的本質是什么呢?詩的本質是要去建立一個純粹的,玲瓏剔透的,金剛不壞的世界,使我們進入這樣一個空間。這就是詩的本質,不管它是以怎樣的一種形式?!肚f子》則有了詩的特質。莊子把聲音分為三種"天籟"、"地籟"和"人籟"."無心之言"發(fā)乎天機則為"天籟";風聲、雨聲、萬物自然之聲稱之"地籟";人之聲就是"人籟".莊子想告訴我們的,卻難以直接明了的表達出來的,我想應該就是這天籟,而莊子以人籟和地籟這些人們習以為常聽得懂的聲音為契機和媒介,向我們傳達一種天籟之音。所謂大音希聲,天籟不只是用耳朵去聆聽,而是用心去感悟。
    說莊子的文章寫得像詩,還有就在于要把內心的那個激情,那個感動,要充分有力的`表達出來,其他東西也都不在話下。莊子想要表達的最深刻的東西,是無法用世俗的人類語言來表達的,因此他只能以"天籟"予以我們一些提示和啟發(fā),其目的就是要召喚大家進入他的那樣一個世界,主動地進入而非被動的關照。
    莊子確實是個詩人,他的文風似李白般清逸灑脫,所寫之物卻是白樂天的樸實無華之物。他所寫的物,比如蝴蝶,烏龜,溪水,皆是自然之中尋常到不能再尋常之物,由此可見,莊子實在是個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情趣的一個人,這可能也是現(xiàn)代人讀不懂莊子的原因之一吧,越來越遠離自然,當然不能理解當時莊子的心境。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莊子果然是個智者,同樣的花鳥魚蟲,他卻洞見的物背后的本質。莊子就是能在幽微處發(fā)現(xiàn)人生的奧妙。禪宗的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莊子大概是已經明了了此種真意。上面說別人寫物只是物,而莊子卻能把物寫活,寫成人,這也是莊子的高明之處。莊子在他的文章中經常提及的就是大與小,物與道的辯證關系,可能我的認識還過于淺薄,在我看來物則是小,道則是大,物中參道便是小中見大。
    《莊子》中的"大小"可能更為復雜些,《逍遙游》開篇提出"大小"的問題,有較強的辯論意味。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為大;蜩與雪鳩"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莊子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難道只是說鯤鵬為大所以能夠遨游于世間而不受拘束嗎?仔細想來當然不是,莊子的眼界自然更為寬闊,他所求的逍遙并不是此逍遙。常人眼里看來,小與大是對立的兩個面,而莊子則不然,在他眼里"大小雖殊,其性一也",郭象認為,"大鵬"也好,"麻雀"也好,不管體型是大是小,只要有飛的姿態(tài),動作沒什么障礙,就可以適性逍遙,就可以盡他自己的性。在這點上,我的想法倒與郭象特別貼合,但后世流傳的《莊子》皆為郭象所著,他有沒有對其進行調整我們也不得而知,眾人對莊子的小大之辯眾說紛紜,我想這也正是莊《莊子》才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這才是千百年來幫助士大夫們"解毒"的《莊子》。
    "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莊子》。
    人們讀莊子常常陷入一個怪圈或者誤區(qū),前段時間我也陷入過這樣的迷茫,大家都認為莊子講求的遺世獨立,是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不需要在乎別人的想法意見。如果把這種想法無限放大,則勢必會導致一個極端,就是人們盲目的桀驁甚至演變成了囂張。這難道就是莊子給世人的開導嗎?我想顯然不是。后來我在了解了莊子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講的遺世獨立,是指一個人可以活于世間,而不影響他人。人與人之間應是一種"少害關系",人與世間則是一種承載關系,這與一般人認為的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的。莊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出世,而是豁達和剛健,初讀《莊子》只知莊子逍遙快活,不拘于物,再讀《莊子》才發(fā)現(xiàn)他才是更有溫情和責任感的那個人,他教導世人應該更溫和地剛健起來。是他在那些一流人物陷入困境時,與他們對話,給他們安慰,幫他們回歸正途。
    現(xiàn)在我眼中的莊子多少終于是豐富了些,但這也終是鄭開先生眼中的莊子。這本書我還只是初讀,只是大概了解了莊子的文和名,對于其中深意還知之甚少。我會繼續(xù)閱讀下去,弄明白莊子想要傳達的究竟是什么。也希望在課堂之中,見到一個更不同的莊子,讓我腦海中的莊子更立體更鮮活。
    莊子說讀后感篇五
    合上《莊子》這本書,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用她獨特的講述,使我對莊子思想以至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著些許狡黠。”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追求豁達的境界,主張面對外在的世界要學會通達和順應,他可以毫不畏懼地站在生命的長河上笑談生死,用一個又一個尖酸卻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但卻活得坦然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來一用的東西,它的價值就在于在這一生中我們怎樣去增加生命的高度,豐富生命的意義。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死,我們要有一種坦然的態(tài)度?!捌鋵嵨覀兪强梢栽谟猩曜龅秸嬲臉飞?,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之時,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死而無憾。”可是生命在它現(xiàn)有的形態(tài)上,怎樣達到它“九萬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遺憾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想著怎樣去改良它,能讓自己更好。天下本沒有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地方的財物,所以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無論好壞、善惡、恩怨、愛恨、喜怒、成敗、得失,只要堅信自己的夢想,世上總有路可走。
    于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憂新。有個人要釘一張畫,因為釘不上,就要找木楔子,于是還要找木頭,斧子,鋸,鋸條……等物品齊全后,他已經忘記那張畫了。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最初的`夢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百態(tài)后,早已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真正的“逍遙游”并不是荒廢此生的“無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為社會中一些名利、錢財、權勢而放棄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愿望。只有認清自己的向往,認清自己的目的,心無旁騖地去追尋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遙游”。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擷生命最重要的——莊子思想。讓莊子思想的清菊伴著你欣賞生命的田園風光;讓莊子思想的靈魂帶你踏進生命的康莊之園;讓莊子思想的韻律攜你共享生命的天籟之音!
    莊子說讀后感篇六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墒俏覀円膊灰浟?,莊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chuàng)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肚f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體現(xiàn)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現(xiàn)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xiàn)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xiàn)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tài)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到了現(xiàn)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tài)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xiàn)實不滿,但是又拒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閉,或轉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tài)度來曲折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xié)混合的矛盾立場。犬儒主義不僅僅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黑暗,或者現(xiàn)實世界中道德的顛倒和價值的真空狀態(tài),更是人們對于這種顛倒和真空狀態(tài)的麻木,接受乃至積極認同,犬儒主義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堅持起碼的是非美丑觀念,不但對現(xiàn)實不抱希望,而且對未來也不抱希望。
    莊子說讀后感篇七
    莊子當然知道不可能有這樣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莊子說這個神話,其實也只不過是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用心游萬仞的心態(tài)調整自己的生活,永遠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對生活少一點成見,少一點抱怨,給自己的心多一點智慧,讓自己的心能夠欣賞花開、聆聽水流,能夠看見飛鳥掠過天際、朝陽躍上云端,讓自己的心干干凈凈。也許這樣的心態(tài)便就是平川萬里吧。
    做為女人,一生需要擔當的角色真的很多,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與人友與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給予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是否也讓我不經意的會有一點點疲憊,所以丈夫才有平川萬里的心態(tài)一說?我沒有問他,但是我知道,單位、家庭兩點一線日復一日的重復單調生活,的確讓我常常有點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時會因此而有障礙,看不見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涼風冬的雪。余秋語先生寫了一本書叫《行者無疆》,我做不到是無疆的行者,但是也許我也可以試試乘物以游心,給我自己的心靈安上一雙翅膀,遨游無疆看看平川萬里的吧。
    如何讓自己的心也平川萬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游完敦煌,我們乘大巴前往蘭州,車子沿著祈連山脈長長久久在一望無際灰朦朦的戈壁灘中行使。導游介紹說如果天氣晴朗陽光很好的話,我們可以在中午時分看見美麗的海市蜃樓??春J序讟鞘俏揖眠h的夢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場據說是十年難一遇的雨,陽光遲遲不肯出來。但是行駛途中,在祈連山下遠遠的出現(xiàn)了一個水庫,水庫上面云霧縹緲,映著山巔的白雪,美麗極了。不知是誰喊了聲:看啊,海市蜃樓!車里一下熱鬧起來,七嘴八舌還有相機喀擦的聲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樓。導游說那只是水庫,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著說不要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就是!
    是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臺灣作家寫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堅持自己在四層樓高的公寓里把長椅坐成了小舟,堅持自己聽到了流水繞孤村潺潺水聲,隆隆車聲就是車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車聲寵成水響,把公寓愛成山色,我們當然也可以因為自己的心愿意而將美景幻成海市蜃樓。
    萬水千山總關情,知道了其實看山看水關鍵的只是我們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許正是這樣吧。不論何時,自己感覺山在水鳥在林,將冥漠大化萬里江山放在心中,于無弦處聽古琴,于無水處賞清音,這樣生活就可以在一側耳之間溫柔,一顧首之間莊嚴,心無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萬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堅持與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話,雖不能及,心向往之。
    莊子說讀后感篇八
    20xx年,我認真參加中心組學習,重視自身理論研習;認真閱讀區(qū)委宣傳部下發(fā)的書籍,不斷拓寬知識面。因為今年是我工作崗位的轉換之年,所以我特別注重在讀書中領悟和掌握更多有助于科學思考的規(guī)律。今年除了閱讀推薦書籍外,我還自己選讀了一些書,其中一本是《莊子》。結合工作中的思考,有了些粗淺的心得,并立志在明年自身修養(yǎng)的磨礪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以下匯報其中兩條心得:
    莊子提出“齊物”,意思是物不分大小長短久暫高低貴賤,必須一視同仁。他用鯤鵬與斑鳩作比喻,認為雖然鯤鵬嘲笑斑鳩鼠目寸光、胸無大志,斑鳩嘲笑鯤鵬沽名釣譽、迂闊空疏,但是大知大年與小知小年都有偉大而值得尊敬之處,同時他們都存在只有對方才能彌補的不足。大鵬扶搖而上九萬里,是不了解那些燕雀的艱辛生活的;而燕雀站的枝頭很低,也不會理解大鵬為什么要飛那么遠。世界不能只有大鵬,也不能只有燕雀,所以必須“齊物”;世界不能只有君王圣賢,也不能只有平頭百姓,所以必須“齊人”。
    **的發(fā)展即將迎來人才匯聚的時刻,伴隨而來的將是思想的碰撞、方法的矛盾和習慣的沖突。這是一個有利于轉型的過程,但是對機關文化發(fā)展來說卻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機關文化向來平和,但隨著這幾年青年干部的增多,這種平和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經過一年中大量的溝通談話有所察覺),未來幾年量變會加劇,新老思想、新老方法、新老習慣的交鋒頻率和強度可能會提高。如果處理得好,機關文化會在平和的基礎上體現(xiàn)一些諸如高效、進取的元素;如果處理得不好,則可能會使沖突破壞了最寶貴的平和。所以**機關的文化建設應該及時被提上議事日程。我主張從三方面著手開展這項工作:一是在機關內部廣泛挖掘先進事跡,尤其是要大力宣傳中層以下干部的點滴閃光點,鼓勵每一位機關干部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xiàn)精彩的人生,逐步構建一個機關干部共同的精神家園;二是對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施行導師制,一方面切實幫助青年干部加快提高業(yè)務水平,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干部更多地接觸、了解老同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寬容;三是加強機關黨總支和機關工會的工作,以黨員學習為平臺,經常教育黨員干部帶頭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奮進,以工會為紐帶,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職工活動,提供快樂合作的體驗機會,不斷營造“齊物”、“齊人”氛圍。
    莊子描述了一個殘疾圣人王駘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的德行是否充實,是否夠得上一個美德的標志(符號),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內容。王駘的圣明偉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樂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穩(wěn)定的心里架構。莊子認為修養(yǎng)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無私無惑,無驕無贅,清可鑒人,明潔永遠。有了或者過于注意自身的好惡,就會帶來傷害,這種傷害不僅是給予自己的,也會是給予他人的。所以他認為有德之人必須“自我守持”。
    對于自我守持,不止莊子提出過,孔子也有中庸化、適度化、非極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說要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等,以防干擾心智。老子也曾不遺余力地提倡虛靜心態(tài)。這些年,我把莊子、孔子、老子等圣人們的守持說當成座右銘,不斷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強大的人。習慣于自我守持的黨員領導干部才可能成為強大黨的真正基石。歸根結底,領導干部做事的“度”在于“愛自己”還是“愛群眾”,“愛享受”還是“愛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這個度,才能不卑不亢、顧全大局;才能說話有理、交往有節(jié);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這個度,就可能出現(xiàn)不該定的事擅自定;不該管的事亂插手;不該辦的事胡亂辦;不該講的話到處講。黨員領導干部只有時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攬權、多攬事;不干擾,多支持;不武斷,多協(xié)調,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猶豫地按政策規(guī)定辦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按組織原則辦事,按老百姓的愿望辦事。
    《莊子》的內涵豐富,以上兩點只是我今年閱讀它時得到啟發(fā)的一部分,不全面也不夠深入。但是我在讀《莊子》時,已經深深感受到了讀書對于機關干部的益處——讀書確實能夠給到自己很多思想的指導和實踐的啟發(fā),有助于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增強,我將堅持下去,多讀書、讀好書,指導實際工作不斷出成效。
    莊子說讀后感篇九
    讀他,如涓涓春水融化萬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誤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卻似曾相識;品他,卻是獨倚高樓道不盡萬古的悲涼。
    《莊子》——千百年來落寞文人的心靈港灣。他用他的逍遙拂去塵世的傷痛,用他的達觀換來心靈的皈依。他用他的烏托邦俘獲了我的靈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卻讀出了那瀟灑的外表下一顆飽含無盡痛楚的心靈。
    世人說他逍遙,我卻說那是一種無奈。
    楚人請他為相治國,它卻持桿不顧,以烏龜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贊他淡泊名利,參透凡塵,我卻看到他的矛盾。為何為相就定會如廟堂龜殼?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烏龜一樣逍遙。難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難嗎?他所希望的是沒有冰冷的殺戮,沒有生靈的涂炭,沒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無出入之分,處處逍遙才是真正的逍遙。如果這樣,縱使居于廟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遙??墒?,世界卻被巨大的利益所劃分,出世與逍遙成為了永不相容的對立面。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無法改變,他剩下的只有抉擇和抉擇后深深地無奈。面對曾經的逍遙世界,他只能無奈地說聲抱歉,轉身離去,留下悲涼。
    世人說他達觀,我卻說那是一種逼迫。
    莊周妻死,他卻鼓盆而歌。世人問他為何不哭,他卻笑道妻子已經超脫塵世,回到快樂的故鄉(xiāng)。人都說他對情達觀,我卻看到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著的時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樂的世界,這是多么的悲涼!為什么活著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樂,任何生命快樂的生,快樂的死。這樣的生死無差別,這才能真正的超脫生死??墒?,當世界充滿無盡的殺戮,人們用自己的腳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個漠視生命價值的時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樂,因為,生就意味著無望。與其說他是達觀,倒不如說是他被逼的不得不達觀,這是一種無情的逼迫。
    世人說他浪漫,我卻說那是一種反抗。
    列子御風而行,而凡人為何不能御風而行呢?是因為列子能夠與天地融為一體。而是什么讓我等凡人和天地分開呢?是一種對塵世的欲望。而正是這種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殺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慘象。
    莊生夢蝶,卻不知孰是莊生孰是蝶。為何蝶是那么的愜意快樂?因為莊周不快樂,他向往快樂,所以向往化蝶。
    每一筆浪漫的色彩下,總會有悲涼的陰影。而這陰影便是他無聲的反抗。
    胡文英曾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當這個世界荒唐到滅絕人倫時,莊子則要寫出更荒唐的故事。因為他要反抗,看看他與世界究竟誰荒唐。當這個世界的生命已經沒有價值可言,他便要超脫生死。他要告訴你:面對生命,我早已經超脫,我比你更看輕生命。當這個世界已然到處充斥著腐臭,他也會抬起高貴的下巴,告訴他們,寧肯餓死也不踐踏生命。
    他用他的禿筆與諸侯的劍比試,他想用熱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給他的,卻是執(zhí)迷不悟與無盡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遙的軀殼,寫下自己的無限悲涼。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
    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個巔峰,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于讀懂了《易經》,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后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向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xiàn)在言歸正轉,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并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篇便是莊子所著,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為道?道又在哪里?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無為謂”,知追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為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于自然,合于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tài)。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于濮水之上,閑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tài)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發(fā)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葑永Щ蟛灰眩銌?,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為你所累,現(xiàn)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為?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回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xiàn)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游心,獨往于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后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于一只小鳥,是困于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于我們的天地之心。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一
    我推薦于丹莊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時間讀了一遍,果然受益匪淺。于丹教授不愧為北師大知名學者,一本博大精深的莊子,被于教授以平實淺顯的語言展示在我們普通人的面前。于教授在這本莊子心得中,對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莊子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發(fā)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后深有感觸,但是我們普通人若想做到莊子那種逍遙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競爭而更新飛速的現(xiàn)實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說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實際,每天一睜開眼,就不得不為了生存的目標而打拼,正所謂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間多少溫情存。雖然莊子說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們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現(xiàn)在讀莊子心得還真正是時候,因為自己正處于心情浮躁時期,看完這本書心情沉淀了許多。盡管自己平時自認為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風聲草動當頭時,也難免心浮氣躁,以至于搞的自己心神不寧。后來靜下心來想想,有些東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當然不在意并不是放棄,而是如何正確理解。比如親情和愛情,雖然不能時時誓言以對,不能時刻環(huán)繞身邊,但是,只要知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正常運行就可以了,并且彼此都在對方的心中,還強求什么呢?對于理想和事業(yè)更應當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就要學會適應社會環(huán)境,而不是要環(huán)境來適應你。人是這個社會的主體,能夠去研究人體,或許有一種從外到里的神秘揭開,所以,我選擇了冷冰冰的醫(yī)學。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潑好動感的'我,每天卻要面對那些厚厚的醫(yī)學書籍,乃至復雜的解剖圖普,還有那血淋淋的尸體標本,毫不顧忌地挖掘著一種自我認可的潛力,面對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離死別的哀傷,也是對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驗。
    當一切都適應了以后,生活又出現(xiàn)了新的轉折點,面對自己的新身份感到無所適從。經過內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間領悟了一些東西:我們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對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問題是怎么樣正確的看待它,我不會刻意的追逐,只會讓它順其自然的發(fā)展。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莊子所說的,我雖然不能做裝水的瓢,但我卻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說人總會有自己的位子。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二
    暑假里,我讀了《童話莊子》這本書,這本書是由一個個有趣又包含著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組成。而故事的編寫者是一位瀟灑又悠閑自得的莊子,他才華橫溢、智慧過人。雖然生活貧苦,卻逍遙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擾不了他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本書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話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話般的大鵬鳥和大蟒蛇,也有各種各樣、妙趣橫生的物種。讀來令我仿佛身臨其境,情景再現(xiàn)。我在書中追隨著莊子,一起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開啟快樂的密碼。
    最令我喜歡的小故事是《蝸牛角上的'國家》。故事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魏王為點小事要出兵征討齊國,卻被一位名叫“戴晉人”的老者勸住,講了“蝸牛角”的寓言,讓原本攻打齊國的魏王想到:這世界無邊的空虛,不管輸贏,也只是在蝸牛角上打了一場勝仗罷了。
    我讀后,深有感觸。是啊,心胸寬大些,煩惱不就變小了嗎?原來我們也像在“蝸牛角”上一樣渺小。古人竟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不覺得有些慚愧嗎?住在“蝸牛角”上的比喻還算客氣,想想全宇宙,我們就像看不見的細菌,而我們那些像細菌一樣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們常常為許多繁瑣無聊的小事?lián)臒_,在那些事情到來的一剎那,會放大幾百倍橫在你面前,但風平浪靜過后,又覺得變小了,甚至認為是小題大做。放下心來吧,試著把那些小事放在蝸牛角上,一切都會變小,這樣我們就可以處之泰然面對任何事情。
    讓我們一起讀讀《童話莊子》,一起追隨莊子的步伐,尋找真正的智慧和快樂吧!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三
    在上一節(jié)當中,我已經簡單地提到,道家的“道”,是來自于老子對自然變化的觀察,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來源之一: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道無所不容、無所不在。因為“道”,日月星云得以運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類社會得以運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發(fā)展。
    然后我還從另外一個方面讀出來莊子的“道”的合理性來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傾向。他們在論證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時候,都會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堯舜禹、三皇五帝時期找到理論支撐。由于諸子都是民間興起的私學,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官方的“正統(tǒng)”來證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別居然可以在同一個例子當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結論,比如說,孔子會贊頌三代和西周時期的音樂,然后提倡恢復禮樂制度;而墨子也會提到三代時期的音樂,但是就會提倡“非樂”。
    對于諸子的崇古,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問題就是,諸子在引用以前的歷史來論證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并非尊重客觀現(xiàn)實與內在聯(lián)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場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思想。第二個問題比較根本的是,我認為諸子這種“崇古”,是一種盲目的崇古。因為諸子總是在強調,過去有多好,遠古有多好,現(xiàn)在就不好了。但是這種過去的好,其實更多是他們幻想、構建出來的。在遠古時期,社會普遍更會存在生產力落后、疾病橫行、生存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只不過壟斷知識的人們,用文字為遠古時期的社會粉飾太平罷了。
    說回莊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與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時期,他是崇尚更久遠更古老的、甚至三皇還沒出現(xiàn)的時期的遠古社會,并且從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發(fā)現(xiàn)這一點跟兩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盧梭的做法很相似。盧梭為了論證“人民主權”與“社會契約”的存在,也是從人類遠古的狀態(tài)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盧梭的思想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贊人類的“原始自然”的狀態(tài),認為文明與智慧就是導致人類不平等和災難發(fā)生的根源。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四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那么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F(xiàn)實。對于那種“萬物起源”、“誰創(chuàng)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采用回避的態(tài)度。對于大自然那么采用承受它、并與之相容的態(tài)度。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F(xiàn)代西方科技的開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yī)學、氣功、養(yǎng)生之道等等那么是順其自然、承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那么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那么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采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墒峭瑫r,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構造,從而無生存之地。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五
    周莊是一只針尖上的蝴蝶,他有與世抗爭的尖銳,也有“舉世混濁,惟我獨清”桀驁純凈。你說他在憩息,你說他在逃避,不,他其實在思考,他的雙足站立在針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開雙翅。
    我不敢定論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諸子更有造詣,但我卻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說他懂得魚的快樂,不然,他懂得的其實是自由之樂。
    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識以及所謂的靈魂不過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詞,像是遠古時代“天圓地方”這類陰陽學說的出現(xiàn),只能證明人總是需要信仰的。莊周也深知這一點,但更多的時候他選擇緘口不言。西方著名哲學家笛卡爾也有闡述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人是通過意識來感知世界,世界萬物都是間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虛假的。換句話說,意識是人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器官就是大腦。意識,就像一個信息系統(tǒng)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體或器官的感覺信息,并進行處理。主程序,就是意識,也就是靈魂。接受感覺信息,就是感覺;對感覺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就是思維。也就是說本質上不存在靈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識,都是人體內外部作用的必然結果。
    但若是莊周早已看得如此清明,為何他還要如此樂觀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質呢?或許正是因為他看得過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著一種“有待”的悲觀態(tài)度去追求一種“無待”的人生。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遙游》中也不難看出莊子認為生的痛苦卑微,但極具浪漫主義精神的他并不為此沉淪,他是逆流的游魚,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劇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著自由的理想境界。
    莊子是這么說的,自然也是這么做的。楚威王派遣兩位大夫問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內的國事,他卻持桿不顧,望著清澈的濮水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兩位大夫的身上似乎還遺留了些正常人的心智,便答“寧生而曳尾涂中?!薄巴樱∥釋⒁肺灿谕恐?。”莊子曰。
    莊子素而不俗,他清潔篤定,摒棄了榮華富貴,一心想像一個山野間的凡夫俗子一般,與禽鳥為樂,思考人生。因此,他比其他文人更為貧窮,甚時以編草鞋為生,也是因為貧窮,使他更為珍惜生活中每一個美麗而卑微的細節(jié),使他悟出了生命的短暫脆弱,卻又是無限延伸般的偉岸。
    在看《齊物論》時我又不覺要發(fā)問:生命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钪??這個問題從每個人的角度來看也許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要從人體形式上來看待的話,我們很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
    莊子在他的《齊物論》中寫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酰∧梁?!’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
    其實人生如夢,現(xiàn)實與夢境不過代表了真實與虛假兩種境界,如果某一天你的夢境可以帶給你比現(xiàn)實更真實的觸感時,你便可認定夢境便是現(xiàn)實,但現(xiàn)實并非如此,現(xiàn)實中你需要食物,你需要攝取營養(yǎng),因此你得以生存,而夢境卻不會讓你的為傳達給你諸如此類的信息。只是人生不過一場大夢,當你可以切實的感知到這一切時,夢境與現(xiàn)實其實早已模糊了界限。
    至于人為什么而活,或許《齊物論》中“莊周夢蝶”這個典故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示。無論是人或是蝴蝶,都不過是生命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根據守恒定律,生命中的某些力量是不會消失的。在莊周看來,他們不過都是一種現(xiàn)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tài),一個階段而已。很多時候我們不過是持久存在的一種物質,我們在生命的各站??恐羞x擇或被選擇了一種身體形態(tài),而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拓寬我們生命的厚度,讓她綻放出最大的光彩。
    只是身體的形式不存在高低貴賤,那么是否有幸與不幸之分?
    在清人張潮的《幽夢影》中評價“莊周夢蝶”道,“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的確,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無需紛擾,輕舒的羽翼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但若是蝴蝶變成了莊周,那是否不幸,應該由蝴蝶說了算。
    無論如何,莊周用一個個并不輕省卻浪漫唯美的意象點開了生與死的沉重主題,生是否死的對立面,我還無從而知。我只能用我幼稚的筆觸和心智闡述我對《齊物論》的點點感悟。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六
    本書采取一書一人物的形式,以活潑、輕松的筆調,讓讀者看這些高居云端的先人們走入凡間,走入我們的生活里,和我們一起探討這樣一些深層的問題:我們所遺失的智慧在哪里?我們是否太粗心,以至于讓智慧擦肩而過?我們的生活是否因為充塞了沒有生命的'資訊而失去了生機?我們的人生是否應該做某種程度的調整.以和古圣先賢取得精神上的聯(lián)系?《莊子,你在說什么?》一書,是以故事為表現(xiàn)形式,并且在每篇的文末都附有小小的生活智慧,供讀者借鑒。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書中每個故事深入淺出,短小精干,確實引人入勝。莊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讓我們再一次重溫,對于浮躁而又忙亂的我們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小人為利,士為名,大夫為勢,圣人為天下。只不過目標不同而已,每個人的人生信條不一樣而已。但小人也好、圣人也罷,最終逃不了一死,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的想得到的生活吧,不要被世俗而左右。懂得享受人生的人是最快樂的。先人的智慧有如流水,有的人看見水奔流不息,就想到應該學習它,不舍晝夜地奔赴理想;有的人看見水滋潤萬物,就想到應該效法它。源源不斷地養(yǎng)護生命。先人的智慧,因為有你的思考,不再是死的資訊;先人的智慧,因為有你的學習和效法,活在你人生的每分每秒中。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七
    我選讀了其中的幾篇:
    內篇:外篇:雜篇:
    第一篇《逍遙游》第八篇《駢拇》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齊物論》第九篇《馬蹄》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養(yǎng)生主》第十篇《qu篋》。
    第四篇《人間世》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師》。
    第七篇《應帝王》。
    最后,在泛讀了剩下的篇目基礎上,對《莊子》全書作一篇總結。
    《逍遙游》。
    該篇是莊子思想和藝術的代表作,它主要說明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全面闡述了他無所待的思想:萬物如果以有所待作為運行的條件,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于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
    “逍遙”,得道后無所依賴,進入自由王國的一種境界。
    《齊物論》。
    “齊物論”即“齊同物論”,闡述萬物平等觀。莊子認為,萬物在作為個體的存在意義上,主要表現(xiàn)為差異性,也就是對立性;而在“道”面前則是統(tǒng)一的,均齊的,“道通為一”。他主張應該拋棄萬物相對性的差異,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絕對性的統(tǒng)一,“忘年忘義,振于無竟”。這些都是莊子對立統(tǒng)一觀念的體現(xiàn)。
    《養(yǎng)生主》。
    本篇主要講述養(yǎng)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緣督以為經”的養(yǎng)生方法,即養(yǎng)生要堅持中間路線,不要走極端。他認為人與其他萬物一樣,生死不過是一種轉化,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應當順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拋棄那些名利榮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間世》。
    本文主要是討論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類社會。作者認為正確的年處世方法應堅持兩條原則:“虛己”與“順物”。也就是說,無論時事如何變化,都應當堅持虛己無知,不帶成見和主觀愿望;要順物隨變,不固執(zhí)己見,這樣才能夠擺脫世事的困擾而立于不敗之地,“不用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談論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志。文中以五個寓言寫了六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充實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時的孔子,鄭執(zhí)政者子產,自命治國憂民的魯哀公都甘拜下風,這一切無非要說明:形體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卻能夠彌補形體的殘缺不足。所謂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立德的動機。
    《大宗師》。
    本篇主要討論道,“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疤烊撕弦弧钡淖匀挥^,“死聲如一”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tài)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
    《應帝王》。
    本篇主要討論政治哲學,“應帝王”就是應對帝王治國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國之道。莊子主張無為而治,為政之道在于順應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潛移默化,而不是強加干涉。
    《駢拇》。
    《馬蹄》。
    本文承上篇進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義”是破壞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馬為喻說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這不是強調復古,而是在倡導人性解放,回歸純樸。
    《胠篋》。
    本文從日常生活入手,防盜卻被盜賊所用這一實例,指出圣智禮法也是如此,本為護國為民反而成為“大盜”亂天下的根由,最終為害百姓。作者引古諷今,抨擊了以智法國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觀點是在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中凸現(xiàn)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論述物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相對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正確性;后半部分佐以幾個小寓言進一步論述自然本性的.可貴,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融于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論述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作者用了幾個寓言故事,旨在闡明: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誘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斷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從全文來看,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道方法的。開篇由對卮言重要性的論述(主要是卮言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因出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不可因利而改變是非評判,要忘親忘祿、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隨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tài)度謙遜。總之,一句話,要排除主要因素,順物自然。
    總結。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后,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以下的論述,是結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于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于老子,而有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暗馈睘槠湔軐W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yǎng)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暗馈弊钪匾囊彩秦灤肚f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
    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脫離現(xiàn)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脫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呢感蔭蔽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渾沌;寫奇人,有乘云氣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xiàn)。
    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過特定的創(chuàng)作方法表現(xiàn)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語言故事的創(chuàng)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著意為之。《莊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處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tài)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入世的行為表示不屑;而當時儒墨并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得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托己說于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柏囱詾槁堋?,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里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涌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
    4。語言跌宕跳躍,句式錯綜復雜,論辯性強。
    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fā)想無端,或尖銳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tài)度,而是敘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后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于重復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附:本來,對內篇的七篇文章作了具體的結構分析(在我看來,除了《莊子》距今較遠,文字艱澀難懂之外,最麻煩的是如何將文章各個部分聯(lián)系起來并最終凸現(xiàn)主旨),但因內容較多,只好算了。
    莊子說讀后感篇十八
    《莊子》的《齊物論》我認為是很難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哲學味道太濃,而且辯證的觀點也是分分鐘把我整迷糊了。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者者。
    反正我的腦回路,已經無法再去想象那個更早更早的時候了。
    《齊物論》里“既使我與若辯矣——”的這段,今天讀著有了一點似懂非懂的感覺。
    首先,莊子提出辯論的勝敗關乎對錯嗎?
    其次,莊子提出辯論的對錯由誰來判斷?
    而莊子的論點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
    這一句我不認同譯文的意思。我覺得這句的意思是“我和你互不知道真實意思,所以兩個人各受自己意識的限制”。
    《金剛經》里有一句比喻:如人入暗即無所見;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兩句比喻,我覺得可以解釋“受其黮暗”,就是人無法看見無法看清楚的意思。
    所以我理解莊子得意思是,人和人不相知,所以互相不能正確理解。
    也正因為不能互相正確理解,所以才需要一個第三人去做判斷。
    這讓我想起來《三體2-黑暗森林》里的黑暗森林法則。
    《三體》里,三體人是意識交流,所以他們沒法隱瞞真實想法。而地球人是語言交流,所以咱們可以隱瞞真實想法。
    黑暗森林法則說的是,在猜疑鏈的基礎上,黑暗森林里先暴露的一方會成為另一方的獵物,或者說先暴露的一方會被消滅。
    《齊物論》辯論的這段,其實完美的闡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猜疑鏈:。
    ——我和你觀點不同,如果讓和我觀點相同的人則無法公平判斷、如果讓和你觀點相同的人也無法公平判斷、如果讓和你我觀點都不同的人或者和你我觀點都相同的人均不能公平判斷。
    所以到頭來,兩個觀點相異的人,是無法從第三人處得到兩個人想要的判斷的。因為第三人經受不住猜疑審查。
    無論第三人持各種觀點,他首先被辯論兩方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進行了審查,而審查結果就是無論如何,第三人都沒有判斷資格且無法做出公正判斷。
    而回到辯論最初,會發(fā)現(xiàn),辯論判斷的基礎其實就是猜疑鏈,因為我和你不相知。因為這個不相知,所以就進入到了猜疑鏈。因為兩個人進入到猜疑鏈,第三人也進入到猜疑鏈,而后所有人都進入到了猜疑鏈。
    又因為猜疑鏈,每個人失去了獲得絕對公平的機會,因為沒有任何人有判斷資格。
    這一段讓我想到了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我想因為猜疑鏈的存在,實際上實體正義無論如何會有一方不認可,因為終歸有一方甚至可能是雙方都質疑第三方的判斷資格,所以程序正義顯得尤為重要了。
    《齊物論》關于辯論的這一段我讀著似懂非懂,隱隱約約,隨感而發(fā),越是想越覺得深奧,不得不感嘆莊子的智慧,也感嘆莊子對人性的參透。
    三體人雖然歷經苦難,一心想尋一個穩(wěn)定星系發(fā)展和延續(xù)他們的文明,他們進化出了透明心智,不得不說,上帝給他們關了一扇門卻也打開了一扇窗。而地球人一直在一個穩(wěn)定星系安穩(wěn)的發(fā)展,我們卻受猜疑鏈的困擾,總是在互相猜疑爭斗,彼此消耗。
    莊子雖然沒有去想象地外文明的樣態(tài),但他對于人性也是看的透透的了。所以他才無法給出一個解,只能留下一句問“而待彼也邪?”
    好像在說:還能有什么辦法呢?
    人心便是天然的鴻溝??!
    以上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