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能夠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總結是對過去的回顧,未來的展望,該如何平衡?下面是一些來自各個領域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的寫作靈感。
朦朧之美初二篇一
最近讀了著名學者蔣勛寫的《漢字書法之美》,非常喜歡,留一點閱讀感想吧!
聲音與圖像。
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漢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學者們一直以為帶有很多圖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來因“羅塞塔石碑”(上面對照刻下了古希臘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發(fā)現原來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圖案還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字大都是聲音的記錄,而漢字卻是形象的記錄,這就使得中國人一直以來的思維必然與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維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應該使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更強。因西方文化從聲音出發(fā)思考問題,聲音對于其文化來說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視朗讀、重視表達。
同一時間發(fā)展出來的漢字文學《詩經》卻恰巧相反――寓繁于簡,簡單幾個對仗工整、音韻齊整的句子,就把復雜的時間空間變成一種“領悟”。
漢字文學似乎更適合“領悟”而不是“說明”。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僅僅十六個字,時間的逝去,空間的改變,人事情感的滄桑,景物的變更,心事的喟嘆,一一都在整齊精簡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變成一種強固的美學?!?BR> 我有一種模糊的感覺,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樂特別強調完整的邏輯性,而中國的古樂則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從山中抓住一縷柔風、水中拮取一片波光,連音樂都象圖畫以及文字(簡化的圖畫)一樣處處有著“留白”,讓人去領悟去想象……也就是說,中國的音樂也好,文字也好,圖畫也好,其基本的氣息都是清淡而跳躍的,也許其表達并不連貫,但卻非常適合去細細體會,受者的感覺越細膩,感受到的層次就越豐富。
中國的文字來自圖畫,這些圖畫打根兒上又都來自于自然萬物,所以中國文化與自然簡直有切不斷的血脈聯系,從詩經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從自然開始,每首詩都似乎在描繪一幅畫卷,離了自然,中國所有的藝術門類簡直就沒了吸收養(yǎng)分的土壤!
歐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國因發(fā)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為這些不同,所以歐洲在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處于分裂狀態(tài)。而中國因漢字的統一,盡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況,但在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即使走到所謂“天涯海角”可能聽不懂當地話,但還可以通過統一的文字來交流!想當初有人想把漢字改造成拼音文字,這就如同要切斷我們互相聯系的根脈一樣了。
簡體與繁體。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時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隸也是同時期存在的,同一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別,在小篆和秦隸上也有差別,為什么呢?因為它們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國家重要典禮、儀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須是端莊、繁復、雍容的,而甲骨文雖然是巫師用來與神靈溝通、隸書是小吏們用來記錄行政文書,不能說不重要,但因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為了提高效率,就必須把圖像簡化,簡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與我們今天的簡體字沒大區(qū)別。
縱觀中國文字的發(fā)展歷史,其實不難發(fā)現,文字的發(fā)展有時在向簡化方向發(fā)展,而有時又在向繁化方向發(fā)展,所以,在漢字的繁簡之爭中,我到沒覺得簡化文字有什么特別不對,不過簡化的基本思想應該是按意簡化,按音簡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無論怎樣只要別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與技。
蔣勛將“筆陣圖”和“永字八法”做了對比,在我看來就是美與技的對比,“筆陣圖”是當年王羲之的老師衛(wèi)夫人對漢字的基本筆畫所做的比喻:
“點”如高峰墜石;
“一”如千里陣云;
“豎”如萬歲枯藤;
“撇”如陸斷犀象;
“弋”如百鈞弩發(fā);
“力”如勁弩筋節(jié);
“辶”如崩浪雷奔;(書法課上,小林老師講到此,選了《蘭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驚濤駭浪的圖片,我覺得更合適)。
截取了《蘭亭序》中的前四個字,以上的七個筆畫在這四個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讓我們好好看看這里面的“高峰墜石”“萬歲枯藤”“陸斷犀象”“崩浪雷奔”吧!
筆陣圖不僅僅在說形象,里面還包含了速度、質感、氣勢……衛(wèi)夫人教給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覺,而“感覺的豐富,是審美的開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學者如何書寫這些基本筆畫,且很明顯是在《筆陣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這個則完全是技法和動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這個字,依照書寫先后分為八個元素:
“側”(點),
“勒”(橫平),
“努”(豎),
“擢”(鉤),
“策”(仰橫),
“掠”(長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當年的孩子在被傳授“永字八法”的時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來,孩子相較于成人,動作協調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這么復雜的動作來形容每個筆畫,讓孩子理解得多費勁呢?相比之下,難道不是對自然的感受更為重要嗎?書圣之所以能成為書圣,一定得益于衛(wèi)夫人當年為他在心中打開了無比開闊的氣象!
就象蔣勛所說:“筆陣圖更看重在線條聯結通向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感覺,更側重美學教育,而‘永字八法’則是側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審美’必須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關的活動,失去了回歸自身的感受,藝術與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BR> 閉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為什么要學習書法?那就是:通過寫字,豐富感覺,回歸自身,體悟生命。
朦朧之美初二篇二
八點,我早早地躺在床上,可能太累了。平日里,現在才下自修——這對我們六年級來說是多么奢侈的事啊。可遲遲沒有困意,也許,或許只有在上課時才困吧。
天兒好,便滿天星斗,天兒不好,也就黑乎乎一片兒。果然,一刻鐘后,落下了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本是悄無聲息,可因鄰居家搭了一座鐵棚,雨聲也愈發(fā)大了起來。倒也罷了,何妨不聽聽這雨打在鐵篷上的聲兒呢?想——也是有趣的吧!
傾聽著,觸摸著,享受著,最愜意的也不過如此了??柿?,就喝口水;無趣了,就含顆薄荷糖,清清甜甜,蠻好!
雨越發(fā)朦朧了,越發(fā)模糊了,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了,來得匆匆,去得匆匆,毫不徘徊。
美麗的地方往往不現實,社會中的”簡愛”真實也不過如此了吧,不現實的美麗也只出現在——夢里。
教師評語:格調委婉、流暢、輕靈、悠遠。全篇篇幅短小,結構較為單純,句式大多簡短,通篇卻顯得和諧勻稱,融洽得體。
朦朧之美初二篇三
今夜,思緒煩躁,抬頭仰望,又見你那可人的微笑。那整夜引人注目的皎潔的月亮。從古至今,多少人陶醉于你那乳白色月光,可你在我心中,卻并不是可親可敬的皎月女神。
那天與父母發(fā)生爭吵后,我沖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本著想看看你那美麗的面龐尋求安慰的我卻再一次失望,可能是因為空氣中水分子太多的緣故,最近也下了幾場大雨,導致你反射的乳白色皎潔的月光變成了血紅色,而且并不是滿月??瓷先ハ駛€彎彎的淺紅色辣椒。我覺得那更像我的臉,內心的懊惱充溢全身。何時我才能變得更理智?處理事情不再那樣慌張?我反復的審問自己,抬頭再看一眼你那熟悉的.面龐,我依然帶著疑惑進入夢鄉(xiāng)。
多變的你有時更像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圓嘟嘟的白臉蛋真是惹人喜愛,也讓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心中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那份空白,那份“月亮的另一半”有了填補。你帶給人們團圓,留住人們的寄托,得到人們的崇拜,可你也有過“失落生氣”的時候,可你還是一副平淡而又美麗的微笑迎接你的每一次形態(tài),你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你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像人類一樣。或許你也會每晚滿懷愁緒地望著我?和我一樣疑惑著自己的人生?但這都只是暫時的,你有過被光彩所照亮,讓世人都來觀賞你的時候。你也有獨自陷入黑暗,無人問津的時候,可你已經習慣了生活的平衡。
我們總是為生活中的瑣事斤斤計較,四處奔波,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我們甚至可以放棄人性??墒r,卻無法接受,每一次都會有想要放棄的念頭。這是人性的缺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人生的大起大落,不管你喜不喜歡,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朋友親人的離散是為了下一次相聚做準備,滿月對月亮來說并不是全部,羞澀的月牙也同樣美麗。美麗的事物因為稀少所以才變得美麗,這一點在月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總是糾結自己都失去了什么,卻從不把得到的東西放在眼里。
所以與其為我們的失敗而懊惱,為成功而喝彩。不如讓我們腳踏實地,放低不可一世的心態(tài),用平常心去面對事物,和月亮的微笑一樣!因平凡而美麗。
朦朧之美初二篇四
路邊,一簇簇的`小草昂首挺胸地抬著頭,點綴著原本光禿禿的大地。雨后的他們,雖微不足道,卻也如此動人,創(chuàng)造了世間的另一種美麗,用一抹抹綠色,為我的心貼上一幅幅秀麗的畫卷。而在這世界里,不僅有草的美,更有人的美,為大千世界增添了幾分不一樣的色彩。
一天雨后,被雨水沖洗過的景物格外動人,在這美景中,有著我們的語文老師徐老師緩緩移動的身影。徐春明老師,一米五五的身高下有著代表健康的古銅色皮膚,瀟灑帥氣的臉龐上有著一對一驚訝就自動上挑的眉毛,微微泛紅的嘴巴邊上常常掛著個笑臉,好像永遠有數不盡的好事似的。讓人一見便會留下幽默,風趣的印象。他的臉,不算引人注目,卻如小草一樣美,像一幅幅美麗的圖像,疊在一起,疊向美好的明天。
上課時,他略帶幽默的風格能讓人放下沉重的學習壓力,在學習之余也能夠得到快樂與喜悅。他高興或驚訝時,總會皺起眉頭,額頭上馬上便會出現一個三字,然后聳起肩來,像一顆變矮了的小樹,讓人不禁喜笑顏開。在這種快樂中,書本上一個個冰冷的詞語仿佛也有了溫度,帶我們在歡樂的世界中探索一個個方塊字之間的奧秘。而方塊字里,不僅有著剛勁端莊的一撇一捺,更有一抹抹綠色的希望,一片一片,連向未來的彼岸。
下課時,他就更幽默了,不時的與同學開開玩笑,聊聊天。于是,上課時的書聲瑯瑯就變成了下課時的歡聲笑語,上課時的專心致志也變成了下課時的自由放松。老師上課時嚴肅的臉龐在此時也變成了和藹可親,幽默風趣的面孔。他對我們的教育,像一株株美麗而又不起眼的蒲公英,飛呀飛,飛向未知的遠方。
平時,他總會以嚴格的要求來看我們的作業(yè),即使是美得引人入勝的作文,也會嚴加批改,細細查看,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是他扣分的好機會。在他娓娓動聽的聲音下,我們也變得更加好學,有時偶然瞥見他黝黑的臉,不但不覺得生硬,反而覺得十分親切。在這種感覺下學習,也是人生一大樂趣了。這種快樂一次次地貼在一起,像一簇簇小草,連向不知名的遠方。
他就這樣,雖不起眼,卻裝飾著美麗的世界;雖不偉大,卻默默地滋潤著我們的心田。他不是草,卻有著草的樂觀向上與默默奉獻的精神。就這樣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一絲絲淡淡的甜,像那微不足道的小草,一株株連向那座充滿美麗,快樂與希望的永無鄉(xiāng)。
朦朧之美初二篇五
整本書看下來,這是最讓我動容的一個章節(jié),也是堅定我要寫讀書筆記的重要原因。其實前兩篇,說是“讀后感悟”,未免有些牽強,更多的是知識點的摘抄。也是因為自身在這一領域的涉獵實在有限,難以產生共鳴。當然,這也是我堅持學習的一個重要動機,不論哪個方向的專業(yè),只有知識達到一定的積累,才能感受這一專業(yè)所獨有的魅力與樂趣。
“感知教育”這一章節(jié),字數不多,內容也很簡單,是蔣勛老師對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重要內容的理解。衛(wèi)夫人名叫衛(wèi)鑠,她并沒有書法真跡留下來,只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但她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大影響:她教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王羲之。在她的《筆陣圖》里,處處可見這樣一位一千多年前老師的教學機制和教育情懷,而這位老師的智慧即使放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仍然讓人敬佩不已。
《筆陣圖》的精髓應該在于衛(wèi)夫人對幾種基本筆劃的講解。這里我們可以一一進行展述:
一、“點”,高峰墜石。
衛(wèi)夫人搖身一變,從一位書法老師,變成了物理老師,告訴王羲之去感受,懸崖邊上有一塊石頭墜落下來,這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蔣勛老師這樣解讀:“我一直在想,衛(wèi)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甚至丟一塊石頭要王羲之去接?!薄笆^是一個物體,視覺上有形體,用手去掂的時候有重量。形體跟重量不同,用眼睛看它是視覺感受的形狀,用手去掂時則是觸覺”“‘感覺’的豐富,正是‘審美’的開始。”
“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二、“一”,千里陣云。
寫書法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越是簡單的字越是難寫,而“一”這個字,想要寫好它確實不容易。它是文字,也是線條。不同的人寫“一”,是完全不一樣的。顏真卿的“一”跟宋徽宗的“一”完全不一樣,顏真卿的“一”那么重,而宋徽宗的“一”在結尾時帶勾;董其昌的“一”跟何紹基的“一”也不一樣,董其昌的“一”清淡如游絲,何紹基的“一”有頑強的糾結。
而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的一,也許是“衛(wèi)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大的平原上站著,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云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wèi)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云’”?!扒Ю镪囋啤贝蟾攀侵傅仄骄€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線上布置、排列、滾動,有遼闊的,向兩邊橫向延展開的感覺,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
“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
三、“豎”,萬歲枯藤。
很多人覺得寫豎有一種暢快的味道,一筆到底,長長的豎。而“萬歲枯藤”,是讓王羲之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有過登山經歷的朋友也許很熟悉,有時,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的生命,人們可以借著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借著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懸宕在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支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強的力量?!柏Q”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里面會有一股往兩邊發(fā)展出來的張力。
“豎”如萬歲枯藤。
四、“撇”,陸斷犀象。
“陸斷犀象”講的是漢字結構里向左去的一“撇”,例如“匕首”的“匕”最后一筆,這一筆是“逆筆”,毛筆筆鋒逆勢而行,要想切斷的犀牛的尖角,要想截斷的大象的彎曲長牙,有銳利而又堅硬的質感。
“撇”如陸斷犀象。
五、“弋”,百鈞弩發(fā)。
先秦“六藝”是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必修的六種課程――禮、樂、射、御、書、數。讀書人習“書”習“射”,也很自然會將書法線條結構與射箭的弓弩聯系在一起。而這個“弋”字,衛(wèi)夫人提醒到:筆劃里有一股巨大的彈性,就像力量非常大(百鈞)的弓弩,要把一支箭彈射出去,衛(wèi)夫人強調的不是弓弩或弓箭的形狀,而是弓弩拉開后緊繃張力下巨大的彈性,因此,“發(fā)”這個字變成重點――一根線條要充滿彈性的力道,可以“發(fā)射”。衛(wèi)夫人正是要王羲之體會箭發(fā)射出去那一刻彈性的力量,把這種感覺用到書寫“弋”這根線條上。這是徹底而完全的“美學教育”,不是在教技巧,不是在教寫字,而是通過寫字,回歸到自身的'感覺去體悟生命。
“折”如百鈞弩發(fā)。
六、“力”,勁弩筋節(jié)。
這次講的不再是“彈性”、張力,而是希望孩子注意到一把弓弩,如何把“弓”與“弦”僅僅纏結在一起,一張弓,弓體本身與弦如果聯結不好,弦就會松脫?!皠佩蠼罟?jié)”講的是漢字寫“力”這個字的轉折:從水平轉向垂直,把水平的力量過度到垂直書寫上,如何讓兩個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線條之間,找到最好的“筋節(jié)”。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jié)。
七、“辶”,崩浪雷奔。
用毛筆書寫這一根線條時,會有不斷拖出、拉長的感覺。而衛(wèi)夫人的“崩浪雷奔”:“崩浪”是河或海的波浪,一層一層,往前或往上涌動,層層不窮,站立在岸邊,老師和學生都體會到了“崩浪”震撼人心的沉著力量。這力量和“百鈞弩發(fā)”的爆發(fā)力不一樣;“崩浪”是更內斂、也更含蘊于內在的力量,源源不絕,生生不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擊。
“捺”如崩浪雷奔。
讀到這里,我已經非常羨慕王羲之有一位這樣的老師:
一位好的老師,像一位最親密的朋友,她似乎總是想你所想,似乎了然你心中的期待與猶疑,她不會喋喋不休地灌輸知識給你,她不會自作聰明地用大人的身份要求你,她牽起你的手,陪著你,支持你。
一位好的老師,像一位最神奇的魔術大師,她為什么總有那么多有趣的辦法,讓你在看似隨意的游樂中獲取知識。她明明教的是毛筆寫字,她大可以握住你的手,一筆一劃地教會你。但她偏偏不這樣,她帶你去懸崖邊,看高峰墜石、她帶你去海邊,看崩浪,聽雷奔、她帶你用雙手拉弓,感受弦的張力與箭的速度、她帶你去深林,讓你體會老樹枯藤的頑強生命……。她是一位書法老師,她是一位美學家,是一位物理教授,一位音樂大師,一位哲學家……她把寫字這件簡單的事變得如此豐富,調動你的聽覺、嗅覺、觸覺……讓你整個身心都敏銳地感受著,有了如此充盈豐富的感受,表達似乎成了最自然的訴求。
作為一線教師,我時刻感到要呵護、滋養(yǎng)學生對美術學習最初的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要求自己“以生為本”,要力爭“生命化課堂”,簡單的幾個字,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在我的課堂里,我更愿意和學生們做朋友,孩子到了六年級下期,我總會提醒他們多注意學習的狀態(tài),自我的狀態(tài),要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所要求。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待,我始終覺得,身教重于言傳,你想要學生如何,你自己首先就要怎樣去做。
在大師的課堂里,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單次課程的知識內涵,更多的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生命智慧。感知教育,生本教育,讓課堂活起來,讓課堂生命化……這本《漢字的書法之美》給了我教學中新的營養(yǎng)。
朦朧之美初二篇六
深圳真美,這和諧的樂章是一個城市難以做到的。深圳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和諧的城市,大家小巷里每天都有大家忙碌的身影,和諧的交談聲!深圳也是一個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城市,每天熱鬧的人們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和諧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從一些小事中卻能看到大家心中的和諧!我從同學家回來,爸媽出去了,家里沒人,我只好坐在樓梯上等,六樓的阿姨看到我,就叫我去他們家坐坐;在公交車上,一位阿姨主動把座位讓給老奶奶;這一件件小事中都能體現人和人之間的和諧氣氛!在每個深圳人心中傳遞。深圳的美是和諧的美!
深圳真美,這為了成功的努力!
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將在深圳舉行!這是一個多么令人興奮和驕傲的事情!深圳市民將熱情地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來到美麗的深圳!大家都為這次運動會絞盡腦汁,把這次運動會辦的更加完美,獨特!人們變得更加團結,更加努力!大家都為了同一個目標前進著,奮斗者。深圳的美是是為了成功而努力的美好!
深圳真美!人們傍晚的美麗!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公交車站又到了一天中人氣最旺的時候??矗械牧嘀?,準備晚上打打牙祭,有的在商量著晚上在某個地方吃晚餐,學生們背著沉重的書包在車站旁嬉戲著。有的打著電話還在談論著公司里的事情,一輛輛公交車停下,開走。車廂里又擠得滿滿的,人們臉上雖帶有疲憊,可是有家人在等著他們。
夜晚來臨,這時是深圳最美的時候,整個深圳燈火通明,路燈,車燈,電燈,廣告燈,霓虹燈,讓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魅力四射,餐廳透明的大玻璃窗內,人們沒有了白天的忙碌,三三兩兩地坐著享受著美味佳肴。
深圳真的很美,一種樸實的美,一種令人敬佩的美,她的美無時不刻影響著我,讓我有一種想向他靠近的念頭!深圳的明天會更好!
今天我為深圳驕傲,明天,深圳為我驕傲!
朦朧之美初二篇七
夢里你看到的風景,不再那么朦朧。
你知道,眼前所關注的這一切,其實都只不過是一場幻夢。夢醒來之后,你會看懂那些人的言語,是虛假,還是夢幻。是假裝,還是古董。
都能一清二楚。
看電影的時候,一顆心是漂泊不定的。因為不知道結局,內心難免就多了一絲惶恐。我寫出來的這些東西,可能以前一直都藏在日記里,從不示人。
可是現在卻總覺得,只有我一個人去享受,未免太過孤獨。我從前欣賞過很多不一樣的風景,我也知道這一切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夢。
他們欣賞別人,不是為了玩轉,也不是為了游戲。只是那一瞬間,看清楚的食物有一點多,只不過是跨域了重重阻礙,結果還是能夠看清楚所謂的顛倒黑白。
如果真的可以忍受,我想這一切都不是什么浮華而漂泊的概念。因為有你在,所以眼前的這一切都很美。美到驚人心魄,沒到無處可以躲。
我看懂,那一次下雨天,你只是那卑微的女孩,可是在你的背后,萬家燈火,都開始來到你的身邊。小說不是你的歸宿,你想要的也是這個煙火燦爛的俗世。
美,太美了。
朦朧之美初二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篇文章說明對象是什么?橋之美體現在何處?作者是如何說明橋之美的?
二、討論學習:
1、自讀課文,討論。要求:邊讀邊思考剛才總結的問題。
2、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是橋之美。
在作者眼里,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作者舉了烏鎮(zhèn)的石橋、石橋與細柳合作創(chuàng)造的動人景致、長橋之美、山區(qū)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以及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l厚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狹窄擁擠,令人憋悶;而石橋輪廓鮮明簡單,能使空間陡然疏朗開闊,令人神清氣爽。
l細弱的柳枝拂著堅硬的石塊,強弱、輕重、動靜不同,顏色對比,陽剛與陰柔兩種美的不同,和諧而統一。
l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
l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形成鮮明的對照。
3、小結:
吳冠中老先生以其畫家獨有的眼光給我們品評了橋之美,先總的說了美在哪里——橋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圍景色的融和、映襯,注意到塊、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然后舉了一些實例,說明了什么樣的橋梁才是美麗的。條理清楚,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引導我們對這些人類的智慧結晶進行了欣賞。
4、再疑:你是否贊同吳冠中先生的看法?為什么?
三、拓展學習:
那么,我們也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一些橋梁,試著品評一下這些橋美在哪里。
(出示橋梁圖片)。
——可以從構造奇特、用料特別、特定意義、外觀造型等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橋之美》這篇文章,作者先從總的方面說了作為一個畫家,對橋梁的欣賞的著重點,然后分別舉例說明了橋與周圍景色之間的關系。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欣賞橋之美的又一種角度;而且,我們還知道,說明一個事物時,應先抓住該事物總的特征來說明,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注意。
五、作業(yè)。
請給將要修建的南京長江三橋設計一個方案,說明一下你的設計思路。
朦朧之美初二篇九
“沿著校園熟悉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著身旁這棵小樹……”每當唱起這首悅耳的歌曲時,我就想起了我們美麗的校園。
首先在大門外就會看到四個清晰醒目的字——“原平二小”,大門漆黑漆黑的。進入大門,右邊有一個值班室,那里有一個阿姨,在記錄著每天出入的小學生,確保我們的安全。左邊是一尊雕塑,下面寫著“希望之星”,上面有兩名小學生,一名女同學手對著太陽,好像是在觀賞太陽的美景,另一個男同學,腳底下踩著一個足球,也做出像女同學一樣的手勢。
教學樓的右邊是一個花壇。夏天,小草綠油油的,被工人叔叔整理過后整整齊齊。月季花的顏色很多,有紅色、白色的、黃色的、藍色的……月季花很香,每當同學們在花壇里散步都會聞到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嗡、嗡、嗡”的,好像在說:“這么多的花粉真好”!蝴蝶在翩翩起舞,下了一場雨,蝸牛出來了,在地上慢慢地爬著。
我喜歡美麗的校園!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只要以不同的視角用心觀察,你就會收獲各種獨特的美;只要用不同的心態(tài)去發(fā)現,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走進校園,沿著西山學校中心大道慢步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高大的榕樹,枝繁葉茂的榕樹一族擠著一族,不留一丁點空隙,遠遠望去,像一把把巨綠的大傘,炎炎夏日,給人一份清涼,像一個個忠誠的衛(wèi)士,不論刮風下雨,日夜守護著校園,這是“綠之美”。
不知不覺的來到圖書館門前,“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十個蒼勁的大字,醒人耳目,推開門一看,同學們都安安靜靜的坐著看書,給人一種獨特的魅力,書架上各種書琳瑯滿目,讓人不禁眼花繚亂。人們都沉浸于書海之中,汲取知識,這是“勤學之美”。
向南走去,瑯瑯的讀書聲便撲耳而來,不同的讀書聲好像在較著勁兒似的。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卻又相互搭配,給人一種如同欣賞交響樂的感覺,向教室望去,同學們坐得端端正正的,聚精會神的聽著老師講課,生怕聽漏一點兒什么似的,這是一種“拼搏之美”。
向宿舍樓走去,遠遠的就看到了怡心湖,湖內湖光樹影,蒼松翠柏,那極富園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沿著彎曲的小路,在花木扶疏,幽靜絕生的樹蔭下,幾個同學正在樹下看書,漫步湖邊,一陣輕風拂過,湖水蕩漾,垂柳搖曳。“不知細月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說的正是如此吧!此乃“湖之美”。
站在高處放眼校園,排排校舍如同棋子,錯落有致的擺放在由圍墻一小道和花壇構成的棋盤上,這是一種“布局之美”。
校園到處都是美。仿佛就像一副巨大的水墨畫,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一
水墨在宣紙上隨筆峰渲染開一絲一絲的纖維,而書香氣息也通過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蘊暈開了一條又一條的血脈,時時觸碰著我們的心房。當我們在書寫時,無時無刻不在汲取漢字背后的文化和歷史,這也是一種“漢字書法之美”吧!
漢字書法可謂動靜相容,張弛有度:當毛筆在紙上起伏,留下行云流水般飄逸靈動的漢字時,我們的心中卻如止水一般平靜、專注、感悟著這最古老的符號之意。只有心靜了,我們才有機會“與自己相處”,不受外界的紛擾,好比一只仙鶴,只有它落在地面時你才能安靜的與它相處。靜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便邁向了另一種境界――凈心。
《漢字書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讀;漢字書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將霧的朦朧描寫的逼真到了極致,呼之欲出。
霧,白茫茫的.既有“斜月沉沉藏海霧”的灑脫,又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迷茫。像是一塊厚重的紗,遮住了世界,神秘莫測,天與地的界限已不清晰,也如同這霧一般,混混沌沌,淡淡的乳白色。
太陽還沒升起來。馬路上,一點點路燈的光,有著柔柔的輪廓,遠處的燈只能看見一點點亮光,好似星輝斑斕遠掛天邊。汽車車頭車尾,只剩下兩道細細的光束。遠處的人也模模糊糊,不停的晃著,像是片片單薄的剪影;在厚重的濃霧中,真是“近在咫尺也天涯”。
霧是孤傲清高的,她織了乳白的紗帳將他和這個世界分割開來;霧是平易近人的,她用一片如煙似絮的白色的海,把自己和大地融為了一體……眼看著陽光下的霧慢慢的消散,仿佛在云朵模糊的漩渦中打轉。霧之朦朧,是霧的特色。
描寫霧六年級作文就到此為大家介紹完畢了,希望能夠對你的寫作有所收獲。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三
菊花,是在南山下被人采摘過,在東籬邊被人把酒吟醉過的;是在富麗天下被人唱和過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人們看來菊花是如此的繁華似錦,紫色的,凝重高貴;黃色的,燦然金貴;白色的,冰潔飄逸,宛如一位冰清玉潔的姑娘般美麗動人。天高云淡,陽光如一團溫暖的火焰,熱情的灑在了被菊花渲染的大地上,一份唯美,一種清香,一縷飄逸都在我們的心尖,久久揮之不去。
在菊花的卓越風姿里,纖細的花蕊,就如同嬌羞的少女,羞澀的低下了頭。陶淵明曰:“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我漫步在菊花叢中,微風迎面吹來,菊花吐露了一陣清香,它是如此的清香典雅,惹人喜愛。我對菊花,也可謂是情有獨鐘,大概是因為,我的.誕生之日也是菊花盛開之日的緣故吧!
梅、蘭、竹、菊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我愛菊花,愛它那素雅堅貞的品質,盛開在百花凋零后的獨特;清秀神韻,凌霜盛開,卻傲然挺立的精神。白色的花瓣,層層疊疊,把花蕊緊緊包圍,如同孩子躺在母親的臂彎里一般。菊花是隱士,沒有曇花一現的驚艷,也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但卻憑借它的傲氣,就足以讓它深深的刻在我們心中。微風襲來,花瓣像美麗的仙子,翩翩起舞,滑過鼻尖還能聞到一陣芳香?;ò甏瞪?,中間的花蕊也漸漸的探出了頭,隨風搖曳。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四
過完寒假,就要上學了,校園依舊,但是為什么我說是“校園之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開學報到的這一天,我踏入學校的大門,朝著我們的小小植物園奔去,去看看自己種的蘿卜,朝它打了一聲招呼:“新學期,新氣象,嗨!一個月沒見,你都長大了?”它的葉子動了動,仿佛在說“我長大了,過幾天就來采摘我吧!”再去看看別的蘿卜,個個都水靈靈的,有的圓圓嫩嫩像個剛出世的小嬰兒,可愛極了;有的像美麗的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若隱若現!
最引人注意的是行政樓前的梅花了,香氣撲鼻,望著那粉的、白的花,如同置身仙境,讓人陶醉在那里,舍不得離去。而紫竹也在那里,個個像戰(zhàn)士一樣,挺立在草叢中,微風吹過,竹葉輕搖,似乎在跟我招手!
走進教室,有一排排新桌椅,別小看它們喲!這可是我們學習的寶貝呀!每天都有朗誦課文的聲音,缺不了它;每天都有辛勤的老師在給我們提供知識,也缺不了它啊......
我們學校有個大操場,體育課時我們都能見到它,升旗儀式能在操場上聽見雄偉豪壯的國歌聲。小朋友常常在操場玩耍,有趣極了!
??!我的校園,我的校園!你是我們心中的花園,夢中的宮殿!
雖然學校不是花園,更不是宮殿,但是有哪一個花園,有哪一個宮殿能比得過我的校園!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五
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以“率真蕭閑,不事琢磨”評定羲之之文,真乃至言?!短m亭集序》是一篇至性之文,字里行間洋溢著率真的襟懷,作者把一顆真誠而又敏感的心袒露在讀者面前,或喜或憂或悲或嘆,信筆揮寫,清新俊逸,真切而可視,情味雋永。
《蘭亭集序》開篇直言“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寥寥25個字就嚴謹從容地清楚交代了蘭亭之會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以嚴肅的史家筆法紀年紀月,其后的“會于”之“會”,言真意濃,審慎之至,最后深情點出“修禊事”,令人豁然開朗,原來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會,而是一次敬重生命的重要典禮。接著用“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八字,不僅概括出高朋滿座、名流云集的場面,而且寫出了隨性聚會、無論少長、不分賢愚的和諧氛圍,其中的“畢”和“咸”一字千金,既寫出了人們對“修禊事”的極度重視,也寫出了自己的心滿意足。以下惜墨如金,大處落筆,先寫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一句一景,動靜結合,素淡雅致。下文“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率真任情之至,一句一意,輕忽世俗和人為的禮儀,欣喜與興奮流于筆端,簡潔明快,這是一種質樸中見高雅,淡然中見追求的風流盛會,一改傳統的舞樂娛神之慣例,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身心俱暢的一次陳情申志之會。之后,淡淡數語補足筆意,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而結語“信可樂也”四字,則足見作者率真的襟懷。這里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是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人們激情激越、在宇宙的一方凈土悠閑棲息,難得放飛心性的真實寫照;這里景致之優(yōu)美,與會之歡欣,聚會之情趣,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優(yōu)雅躍然紙上,毫無雕琢之痕,奏出了生命中最真實最和諧的美麗樂章,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些士人們的儒雅風度和詩意人生。
《蘭亭集序》在極盡張揚精神歸隱的歡愉時,王羲之以其對人類漫長歷史的覺醒與觀照,率性而議,真情而嘆:聚散倏忽,人生短促,死生懸隔,令人痛惜。原文以117字,侃侃道來,自由活潑,執(zhí)著深沉: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魏晉時期承繼著東漢末期以來對生命個體短暫無常的傷感,而王羲之的蒼茫浩嘆則是魏晉一代的時代主旋律,但王羲之語約意明,其中“曾不知老之將至”、“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等語凸顯了其特有的清醒與傷感,而“豈不痛哉”四字率真之情一覽無余,與時人褒與譽王羲之性情“清鑒貴要”高度吻合。唐代王勃說“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大概也是受王羲之等先賢深深影響的一筆。
《蘭亭集序》是蘭亭集會時修禊祓除之記,也是為集會賦詩而寫的序,文章最后作者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若合一契”的情感體驗,想到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極其相似,于是,傷痛之情油然而生,并不斷深化。文中“臨文嗟悼”、“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其致一也”、“有感于斯文”等語情殷、意切、理昭,既是現身說法,又是指點迷津,同時充滿著期待,感悟率真,語切旨顯。尤其是“悲夫”之嘆,痛心疾首,情氣俱現,飽蘸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對生命的思考和珍視之情。清·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說“晉尚清談,當時士大夫無不從風而靡,剽竊老莊唾余……右軍有心人也,雖欲力肆抵排,而狂瀾難挽,不得不于勝會之時,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傷懷,而長歌當哭,以為感動?!贝四酥锌现?。
《蘭亭集序》全文透露出王羲之的率真之性,率真美是《蘭亭集序》的首要特質,而錢鐘書所言“蕭閑”則在該文中體現為從容而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使率真蘊含更具情趣的審美取向。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六
現在的社會進步如此之快,網絡交流如此發(fā)達,還需要練習寫字、練習書法嗎?大家日常交流也不靠書信往來,都是用手機、ipad或者電腦,通過微信、微博什么的來進行,很少動筆。甚至,大部分人連讀書也比較少,更多的是聽書,或者看微信短文,時間這么寶貴,怎么可能還有大段的時間來練習書法?現在學書法還有意義嗎!
看了蔣勛老師的《漢字書法之美》,以上的疑問或許還沒有完全消除,但是我卻像掀起大戲臺上幕簾的孩子,不經意間看到了后臺里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精深博大!
個人覺得中國書法,即使在現代社會還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書法能提高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審美能力。從元朝開始,延續(xù)到明清,中國的詩書畫,就基本上合三為一。書法由原來的交流工具,變成了藝術表達。比如顏真卿寫的《祭侄子文》,是對自己年輕的侄子在戰(zhàn)亂中被殺的哀悼,這篇悼文是其在最悲痛時的情緒表達,甚至還保留了涂改的墨跡。這樣的書法看上去混亂,實則因為寄托了作者濃烈的情緒,因而顯得更加能夠打動人心。當相隔千年時光的人們被書法中蘊含的感情聯系在了一起,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還有,中國的建筑和書法是互相融合的。西方的建筑,不會在門頭掛個“盧浮宮”幾個大字。但中國的有名的建筑,會先寫上“故宮”、“天下雄關”,然后還有無數牌匾對聯等你去欣賞。再有,西方的建筑,追求向上帝的無限接近,追求垂直線的上升,比如歐洲的哥特式建筑。而中國的農耕社會,重視土地,追求對土地的無盡占有,于是建筑傾向于水平方向的拉伸。這樣的建筑美學,對應于書法是漢代隸書的波磔,左撇曰波,右捺曰磔,正像是屋檐飛張翹起。
中國繪畫經?;褡?,畫中的葉子,其實就是抽象化的書法筆法,如撇似捺。畫上提首詩,書法邊上配點畫,甚至在畫面上印章成堆,收藏者于空白處簽名,一幅字最后變成書法、繪畫、詩詞、印章等中國傳統美學的綜合體。
第二,書法與生命相通,書法是修行。
我們訓練自己正襟危坐,訓練自己握筆的姿勢,訓練自己屏蔽寫字時心里的慌亂。這種對肌肉的控制,訓練出一個人精神的專注,這其實就是修行。
練字的字帖上,方塊漢字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一個九宮格,我們寫字總是隱隱被這個格子所限制。在學習寫字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在人與人相擁擠的社會里遵守規(guī)矩。
寫字時我們緩緩呼吸,仔細地一筆一劃,就宛如我們認真地做人。從一點開始起步,于橫中把握平衡,于豎中堅定初心,于轉折處停頓,于撇捺處左右逢源、披荊斬棘。一件事接著一件事,慢慢而仔細地完成一生。
漢字是人類文明唯一的,傳承超過五千年的,非拼音的文字,它還可以在現代網絡時代方便使用。它不同于拼音文字,不同于聽覺思維,它是一種視覺思維。書讀此處,終于能夠體會到蔣勛老師所說“書法不是技巧,書法是審美”,于是心生喜悅,美繞指尖。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七
“一直有一個紅線框成的界線存在,……我手中毛筆的黑墨不能隨性逾越紅線輪廓的范圍,九宮格使我學習‘界限’、‘紀律’、‘規(guī)矩’?!碑斘易x到此書開頭的這幾句話時,我便停了下來,抬頭透過高鐵的玻璃窗,望著窗外飛速后退的風景,沉思了良久。
人生就像這窗外的風景,美的風景,即使你想多看幾眼,但終歸會被疾馳的高鐵無情的拋向身后,不美的風景,即使你不想看,它依然會映入你的眼簾。
是啊,逝去的青春將一去不復返,筆者是幸運的,兒時可以感受父親很大的手掌包覆著他小小的手,一點一滴,一筆一畫,慢慢滲透填滿紅色雙鉤圍成的輪廓,一個有規(guī)有矩的人生便開始了。又突然想到蔚秉惠老師所著《書法初步》中有這樣一句話:“從小練習書法的孩子,長大后不會犯錯誤”,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原話記不清了。嘆中國漢字書法之美!嘆中國文化精髓之深奧!
朦朧之美初二篇一
最近讀了著名學者蔣勛寫的《漢字書法之美》,非常喜歡,留一點閱讀感想吧!
聲音與圖像。
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漢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學者們一直以為帶有很多圖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來因“羅塞塔石碑”(上面對照刻下了古希臘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發(fā)現原來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圖案還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字大都是聲音的記錄,而漢字卻是形象的記錄,這就使得中國人一直以來的思維必然與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維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應該使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更強。因西方文化從聲音出發(fā)思考問題,聲音對于其文化來說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視朗讀、重視表達。
同一時間發(fā)展出來的漢字文學《詩經》卻恰巧相反――寓繁于簡,簡單幾個對仗工整、音韻齊整的句子,就把復雜的時間空間變成一種“領悟”。
漢字文學似乎更適合“領悟”而不是“說明”。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僅僅十六個字,時間的逝去,空間的改變,人事情感的滄桑,景物的變更,心事的喟嘆,一一都在整齊精簡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變成一種強固的美學?!?BR> 我有一種模糊的感覺,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樂特別強調完整的邏輯性,而中國的古樂則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從山中抓住一縷柔風、水中拮取一片波光,連音樂都象圖畫以及文字(簡化的圖畫)一樣處處有著“留白”,讓人去領悟去想象……也就是說,中國的音樂也好,文字也好,圖畫也好,其基本的氣息都是清淡而跳躍的,也許其表達并不連貫,但卻非常適合去細細體會,受者的感覺越細膩,感受到的層次就越豐富。
中國的文字來自圖畫,這些圖畫打根兒上又都來自于自然萬物,所以中國文化與自然簡直有切不斷的血脈聯系,從詩經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從自然開始,每首詩都似乎在描繪一幅畫卷,離了自然,中國所有的藝術門類簡直就沒了吸收養(yǎng)分的土壤!
歐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國因發(fā)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為這些不同,所以歐洲在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處于分裂狀態(tài)。而中國因漢字的統一,盡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況,但在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即使走到所謂“天涯海角”可能聽不懂當地話,但還可以通過統一的文字來交流!想當初有人想把漢字改造成拼音文字,這就如同要切斷我們互相聯系的根脈一樣了。
簡體與繁體。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時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隸也是同時期存在的,同一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別,在小篆和秦隸上也有差別,為什么呢?因為它們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國家重要典禮、儀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須是端莊、繁復、雍容的,而甲骨文雖然是巫師用來與神靈溝通、隸書是小吏們用來記錄行政文書,不能說不重要,但因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為了提高效率,就必須把圖像簡化,簡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與我們今天的簡體字沒大區(qū)別。
縱觀中國文字的發(fā)展歷史,其實不難發(fā)現,文字的發(fā)展有時在向簡化方向發(fā)展,而有時又在向繁化方向發(fā)展,所以,在漢字的繁簡之爭中,我到沒覺得簡化文字有什么特別不對,不過簡化的基本思想應該是按意簡化,按音簡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無論怎樣只要別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與技。
蔣勛將“筆陣圖”和“永字八法”做了對比,在我看來就是美與技的對比,“筆陣圖”是當年王羲之的老師衛(wèi)夫人對漢字的基本筆畫所做的比喻:
“點”如高峰墜石;
“一”如千里陣云;
“豎”如萬歲枯藤;
“撇”如陸斷犀象;
“弋”如百鈞弩發(fā);
“力”如勁弩筋節(jié);
“辶”如崩浪雷奔;(書法課上,小林老師講到此,選了《蘭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驚濤駭浪的圖片,我覺得更合適)。
截取了《蘭亭序》中的前四個字,以上的七個筆畫在這四個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讓我們好好看看這里面的“高峰墜石”“萬歲枯藤”“陸斷犀象”“崩浪雷奔”吧!
筆陣圖不僅僅在說形象,里面還包含了速度、質感、氣勢……衛(wèi)夫人教給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覺,而“感覺的豐富,是審美的開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學者如何書寫這些基本筆畫,且很明顯是在《筆陣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這個則完全是技法和動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這個字,依照書寫先后分為八個元素:
“側”(點),
“勒”(橫平),
“努”(豎),
“擢”(鉤),
“策”(仰橫),
“掠”(長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當年的孩子在被傳授“永字八法”的時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來,孩子相較于成人,動作協調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這么復雜的動作來形容每個筆畫,讓孩子理解得多費勁呢?相比之下,難道不是對自然的感受更為重要嗎?書圣之所以能成為書圣,一定得益于衛(wèi)夫人當年為他在心中打開了無比開闊的氣象!
就象蔣勛所說:“筆陣圖更看重在線條聯結通向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感覺,更側重美學教育,而‘永字八法’則是側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審美’必須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關的活動,失去了回歸自身的感受,藝術與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BR> 閉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為什么要學習書法?那就是:通過寫字,豐富感覺,回歸自身,體悟生命。
朦朧之美初二篇二
八點,我早早地躺在床上,可能太累了。平日里,現在才下自修——這對我們六年級來說是多么奢侈的事啊。可遲遲沒有困意,也許,或許只有在上課時才困吧。
天兒好,便滿天星斗,天兒不好,也就黑乎乎一片兒。果然,一刻鐘后,落下了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本是悄無聲息,可因鄰居家搭了一座鐵棚,雨聲也愈發(fā)大了起來。倒也罷了,何妨不聽聽這雨打在鐵篷上的聲兒呢?想——也是有趣的吧!
傾聽著,觸摸著,享受著,最愜意的也不過如此了??柿?,就喝口水;無趣了,就含顆薄荷糖,清清甜甜,蠻好!
雨越發(fā)朦朧了,越發(fā)模糊了,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了,來得匆匆,去得匆匆,毫不徘徊。
美麗的地方往往不現實,社會中的”簡愛”真實也不過如此了吧,不現實的美麗也只出現在——夢里。
教師評語:格調委婉、流暢、輕靈、悠遠。全篇篇幅短小,結構較為單純,句式大多簡短,通篇卻顯得和諧勻稱,融洽得體。
朦朧之美初二篇三
今夜,思緒煩躁,抬頭仰望,又見你那可人的微笑。那整夜引人注目的皎潔的月亮。從古至今,多少人陶醉于你那乳白色月光,可你在我心中,卻并不是可親可敬的皎月女神。
那天與父母發(fā)生爭吵后,我沖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本著想看看你那美麗的面龐尋求安慰的我卻再一次失望,可能是因為空氣中水分子太多的緣故,最近也下了幾場大雨,導致你反射的乳白色皎潔的月光變成了血紅色,而且并不是滿月??瓷先ハ駛€彎彎的淺紅色辣椒。我覺得那更像我的臉,內心的懊惱充溢全身。何時我才能變得更理智?處理事情不再那樣慌張?我反復的審問自己,抬頭再看一眼你那熟悉的.面龐,我依然帶著疑惑進入夢鄉(xiāng)。
多變的你有時更像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圓嘟嘟的白臉蛋真是惹人喜愛,也讓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心中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那份空白,那份“月亮的另一半”有了填補。你帶給人們團圓,留住人們的寄托,得到人們的崇拜,可你也有過“失落生氣”的時候,可你還是一副平淡而又美麗的微笑迎接你的每一次形態(tài),你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你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像人類一樣。或許你也會每晚滿懷愁緒地望著我?和我一樣疑惑著自己的人生?但這都只是暫時的,你有過被光彩所照亮,讓世人都來觀賞你的時候。你也有獨自陷入黑暗,無人問津的時候,可你已經習慣了生活的平衡。
我們總是為生活中的瑣事斤斤計較,四處奔波,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我們甚至可以放棄人性??墒r,卻無法接受,每一次都會有想要放棄的念頭。這是人性的缺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人生的大起大落,不管你喜不喜歡,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朋友親人的離散是為了下一次相聚做準備,滿月對月亮來說并不是全部,羞澀的月牙也同樣美麗。美麗的事物因為稀少所以才變得美麗,這一點在月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總是糾結自己都失去了什么,卻從不把得到的東西放在眼里。
所以與其為我們的失敗而懊惱,為成功而喝彩。不如讓我們腳踏實地,放低不可一世的心態(tài),用平常心去面對事物,和月亮的微笑一樣!因平凡而美麗。
朦朧之美初二篇四
路邊,一簇簇的`小草昂首挺胸地抬著頭,點綴著原本光禿禿的大地。雨后的他們,雖微不足道,卻也如此動人,創(chuàng)造了世間的另一種美麗,用一抹抹綠色,為我的心貼上一幅幅秀麗的畫卷。而在這世界里,不僅有草的美,更有人的美,為大千世界增添了幾分不一樣的色彩。
一天雨后,被雨水沖洗過的景物格外動人,在這美景中,有著我們的語文老師徐老師緩緩移動的身影。徐春明老師,一米五五的身高下有著代表健康的古銅色皮膚,瀟灑帥氣的臉龐上有著一對一驚訝就自動上挑的眉毛,微微泛紅的嘴巴邊上常常掛著個笑臉,好像永遠有數不盡的好事似的。讓人一見便會留下幽默,風趣的印象。他的臉,不算引人注目,卻如小草一樣美,像一幅幅美麗的圖像,疊在一起,疊向美好的明天。
上課時,他略帶幽默的風格能讓人放下沉重的學習壓力,在學習之余也能夠得到快樂與喜悅。他高興或驚訝時,總會皺起眉頭,額頭上馬上便會出現一個三字,然后聳起肩來,像一顆變矮了的小樹,讓人不禁喜笑顏開。在這種快樂中,書本上一個個冰冷的詞語仿佛也有了溫度,帶我們在歡樂的世界中探索一個個方塊字之間的奧秘。而方塊字里,不僅有著剛勁端莊的一撇一捺,更有一抹抹綠色的希望,一片一片,連向未來的彼岸。
下課時,他就更幽默了,不時的與同學開開玩笑,聊聊天。于是,上課時的書聲瑯瑯就變成了下課時的歡聲笑語,上課時的專心致志也變成了下課時的自由放松。老師上課時嚴肅的臉龐在此時也變成了和藹可親,幽默風趣的面孔。他對我們的教育,像一株株美麗而又不起眼的蒲公英,飛呀飛,飛向未知的遠方。
平時,他總會以嚴格的要求來看我們的作業(yè),即使是美得引人入勝的作文,也會嚴加批改,細細查看,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是他扣分的好機會。在他娓娓動聽的聲音下,我們也變得更加好學,有時偶然瞥見他黝黑的臉,不但不覺得生硬,反而覺得十分親切。在這種感覺下學習,也是人生一大樂趣了。這種快樂一次次地貼在一起,像一簇簇小草,連向不知名的遠方。
他就這樣,雖不起眼,卻裝飾著美麗的世界;雖不偉大,卻默默地滋潤著我們的心田。他不是草,卻有著草的樂觀向上與默默奉獻的精神。就這樣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一絲絲淡淡的甜,像那微不足道的小草,一株株連向那座充滿美麗,快樂與希望的永無鄉(xiāng)。
朦朧之美初二篇五
整本書看下來,這是最讓我動容的一個章節(jié),也是堅定我要寫讀書筆記的重要原因。其實前兩篇,說是“讀后感悟”,未免有些牽強,更多的是知識點的摘抄。也是因為自身在這一領域的涉獵實在有限,難以產生共鳴。當然,這也是我堅持學習的一個重要動機,不論哪個方向的專業(yè),只有知識達到一定的積累,才能感受這一專業(yè)所獨有的魅力與樂趣。
“感知教育”這一章節(jié),字數不多,內容也很簡單,是蔣勛老師對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重要內容的理解。衛(wèi)夫人名叫衛(wèi)鑠,她并沒有書法真跡留下來,只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但她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大影響:她教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王羲之。在她的《筆陣圖》里,處處可見這樣一位一千多年前老師的教學機制和教育情懷,而這位老師的智慧即使放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仍然讓人敬佩不已。
《筆陣圖》的精髓應該在于衛(wèi)夫人對幾種基本筆劃的講解。這里我們可以一一進行展述:
一、“點”,高峰墜石。
衛(wèi)夫人搖身一變,從一位書法老師,變成了物理老師,告訴王羲之去感受,懸崖邊上有一塊石頭墜落下來,這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蔣勛老師這樣解讀:“我一直在想,衛(wèi)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甚至丟一塊石頭要王羲之去接?!薄笆^是一個物體,視覺上有形體,用手去掂的時候有重量。形體跟重量不同,用眼睛看它是視覺感受的形狀,用手去掂時則是觸覺”“‘感覺’的豐富,正是‘審美’的開始。”
“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二、“一”,千里陣云。
寫書法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越是簡單的字越是難寫,而“一”這個字,想要寫好它確實不容易。它是文字,也是線條。不同的人寫“一”,是完全不一樣的。顏真卿的“一”跟宋徽宗的“一”完全不一樣,顏真卿的“一”那么重,而宋徽宗的“一”在結尾時帶勾;董其昌的“一”跟何紹基的“一”也不一樣,董其昌的“一”清淡如游絲,何紹基的“一”有頑強的糾結。
而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的一,也許是“衛(wèi)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大的平原上站著,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云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wèi)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云’”?!扒Ю镪囋啤贝蟾攀侵傅仄骄€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線上布置、排列、滾動,有遼闊的,向兩邊橫向延展開的感覺,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
“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
三、“豎”,萬歲枯藤。
很多人覺得寫豎有一種暢快的味道,一筆到底,長長的豎。而“萬歲枯藤”,是讓王羲之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有過登山經歷的朋友也許很熟悉,有時,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的生命,人們可以借著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借著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懸宕在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支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強的力量?!柏Q”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里面會有一股往兩邊發(fā)展出來的張力。
“豎”如萬歲枯藤。
四、“撇”,陸斷犀象。
“陸斷犀象”講的是漢字結構里向左去的一“撇”,例如“匕首”的“匕”最后一筆,這一筆是“逆筆”,毛筆筆鋒逆勢而行,要想切斷的犀牛的尖角,要想截斷的大象的彎曲長牙,有銳利而又堅硬的質感。
“撇”如陸斷犀象。
五、“弋”,百鈞弩發(fā)。
先秦“六藝”是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必修的六種課程――禮、樂、射、御、書、數。讀書人習“書”習“射”,也很自然會將書法線條結構與射箭的弓弩聯系在一起。而這個“弋”字,衛(wèi)夫人提醒到:筆劃里有一股巨大的彈性,就像力量非常大(百鈞)的弓弩,要把一支箭彈射出去,衛(wèi)夫人強調的不是弓弩或弓箭的形狀,而是弓弩拉開后緊繃張力下巨大的彈性,因此,“發(fā)”這個字變成重點――一根線條要充滿彈性的力道,可以“發(fā)射”。衛(wèi)夫人正是要王羲之體會箭發(fā)射出去那一刻彈性的力量,把這種感覺用到書寫“弋”這根線條上。這是徹底而完全的“美學教育”,不是在教技巧,不是在教寫字,而是通過寫字,回歸到自身的'感覺去體悟生命。
“折”如百鈞弩發(fā)。
六、“力”,勁弩筋節(jié)。
這次講的不再是“彈性”、張力,而是希望孩子注意到一把弓弩,如何把“弓”與“弦”僅僅纏結在一起,一張弓,弓體本身與弦如果聯結不好,弦就會松脫?!皠佩蠼罟?jié)”講的是漢字寫“力”這個字的轉折:從水平轉向垂直,把水平的力量過度到垂直書寫上,如何讓兩個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線條之間,找到最好的“筋節(jié)”。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jié)。
七、“辶”,崩浪雷奔。
用毛筆書寫這一根線條時,會有不斷拖出、拉長的感覺。而衛(wèi)夫人的“崩浪雷奔”:“崩浪”是河或海的波浪,一層一層,往前或往上涌動,層層不窮,站立在岸邊,老師和學生都體會到了“崩浪”震撼人心的沉著力量。這力量和“百鈞弩發(fā)”的爆發(fā)力不一樣;“崩浪”是更內斂、也更含蘊于內在的力量,源源不絕,生生不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擊。
“捺”如崩浪雷奔。
讀到這里,我已經非常羨慕王羲之有一位這樣的老師:
一位好的老師,像一位最親密的朋友,她似乎總是想你所想,似乎了然你心中的期待與猶疑,她不會喋喋不休地灌輸知識給你,她不會自作聰明地用大人的身份要求你,她牽起你的手,陪著你,支持你。
一位好的老師,像一位最神奇的魔術大師,她為什么總有那么多有趣的辦法,讓你在看似隨意的游樂中獲取知識。她明明教的是毛筆寫字,她大可以握住你的手,一筆一劃地教會你。但她偏偏不這樣,她帶你去懸崖邊,看高峰墜石、她帶你去海邊,看崩浪,聽雷奔、她帶你用雙手拉弓,感受弦的張力與箭的速度、她帶你去深林,讓你體會老樹枯藤的頑強生命……。她是一位書法老師,她是一位美學家,是一位物理教授,一位音樂大師,一位哲學家……她把寫字這件簡單的事變得如此豐富,調動你的聽覺、嗅覺、觸覺……讓你整個身心都敏銳地感受著,有了如此充盈豐富的感受,表達似乎成了最自然的訴求。
作為一線教師,我時刻感到要呵護、滋養(yǎng)學生對美術學習最初的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要求自己“以生為本”,要力爭“生命化課堂”,簡單的幾個字,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在我的課堂里,我更愿意和學生們做朋友,孩子到了六年級下期,我總會提醒他們多注意學習的狀態(tài),自我的狀態(tài),要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所要求。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待,我始終覺得,身教重于言傳,你想要學生如何,你自己首先就要怎樣去做。
在大師的課堂里,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單次課程的知識內涵,更多的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生命智慧。感知教育,生本教育,讓課堂活起來,讓課堂生命化……這本《漢字的書法之美》給了我教學中新的營養(yǎng)。
朦朧之美初二篇六
深圳真美,這和諧的樂章是一個城市難以做到的。深圳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和諧的城市,大家小巷里每天都有大家忙碌的身影,和諧的交談聲!深圳也是一個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城市,每天熱鬧的人們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和諧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從一些小事中卻能看到大家心中的和諧!我從同學家回來,爸媽出去了,家里沒人,我只好坐在樓梯上等,六樓的阿姨看到我,就叫我去他們家坐坐;在公交車上,一位阿姨主動把座位讓給老奶奶;這一件件小事中都能體現人和人之間的和諧氣氛!在每個深圳人心中傳遞。深圳的美是和諧的美!
深圳真美,這為了成功的努力!
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將在深圳舉行!這是一個多么令人興奮和驕傲的事情!深圳市民將熱情地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來到美麗的深圳!大家都為這次運動會絞盡腦汁,把這次運動會辦的更加完美,獨特!人們變得更加團結,更加努力!大家都為了同一個目標前進著,奮斗者。深圳的美是是為了成功而努力的美好!
深圳真美!人們傍晚的美麗!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公交車站又到了一天中人氣最旺的時候??矗械牧嘀?,準備晚上打打牙祭,有的在商量著晚上在某個地方吃晚餐,學生們背著沉重的書包在車站旁嬉戲著。有的打著電話還在談論著公司里的事情,一輛輛公交車停下,開走。車廂里又擠得滿滿的,人們臉上雖帶有疲憊,可是有家人在等著他們。
夜晚來臨,這時是深圳最美的時候,整個深圳燈火通明,路燈,車燈,電燈,廣告燈,霓虹燈,讓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魅力四射,餐廳透明的大玻璃窗內,人們沒有了白天的忙碌,三三兩兩地坐著享受著美味佳肴。
深圳真的很美,一種樸實的美,一種令人敬佩的美,她的美無時不刻影響著我,讓我有一種想向他靠近的念頭!深圳的明天會更好!
今天我為深圳驕傲,明天,深圳為我驕傲!
朦朧之美初二篇七
夢里你看到的風景,不再那么朦朧。
你知道,眼前所關注的這一切,其實都只不過是一場幻夢。夢醒來之后,你會看懂那些人的言語,是虛假,還是夢幻。是假裝,還是古董。
都能一清二楚。
看電影的時候,一顆心是漂泊不定的。因為不知道結局,內心難免就多了一絲惶恐。我寫出來的這些東西,可能以前一直都藏在日記里,從不示人。
可是現在卻總覺得,只有我一個人去享受,未免太過孤獨。我從前欣賞過很多不一樣的風景,我也知道這一切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夢。
他們欣賞別人,不是為了玩轉,也不是為了游戲。只是那一瞬間,看清楚的食物有一點多,只不過是跨域了重重阻礙,結果還是能夠看清楚所謂的顛倒黑白。
如果真的可以忍受,我想這一切都不是什么浮華而漂泊的概念。因為有你在,所以眼前的這一切都很美。美到驚人心魄,沒到無處可以躲。
我看懂,那一次下雨天,你只是那卑微的女孩,可是在你的背后,萬家燈火,都開始來到你的身邊。小說不是你的歸宿,你想要的也是這個煙火燦爛的俗世。
美,太美了。
朦朧之美初二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篇文章說明對象是什么?橋之美體現在何處?作者是如何說明橋之美的?
二、討論學習:
1、自讀課文,討論。要求:邊讀邊思考剛才總結的問題。
2、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是橋之美。
在作者眼里,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作者舉了烏鎮(zhèn)的石橋、石橋與細柳合作創(chuàng)造的動人景致、長橋之美、山區(qū)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以及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l厚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狹窄擁擠,令人憋悶;而石橋輪廓鮮明簡單,能使空間陡然疏朗開闊,令人神清氣爽。
l細弱的柳枝拂著堅硬的石塊,強弱、輕重、動靜不同,顏色對比,陽剛與陰柔兩種美的不同,和諧而統一。
l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
l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形成鮮明的對照。
3、小結:
吳冠中老先生以其畫家獨有的眼光給我們品評了橋之美,先總的說了美在哪里——橋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圍景色的融和、映襯,注意到塊、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然后舉了一些實例,說明了什么樣的橋梁才是美麗的。條理清楚,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引導我們對這些人類的智慧結晶進行了欣賞。
4、再疑:你是否贊同吳冠中先生的看法?為什么?
三、拓展學習:
那么,我們也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一些橋梁,試著品評一下這些橋美在哪里。
(出示橋梁圖片)。
——可以從構造奇特、用料特別、特定意義、外觀造型等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橋之美》這篇文章,作者先從總的方面說了作為一個畫家,對橋梁的欣賞的著重點,然后分別舉例說明了橋與周圍景色之間的關系。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欣賞橋之美的又一種角度;而且,我們還知道,說明一個事物時,應先抓住該事物總的特征來說明,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注意。
五、作業(yè)。
請給將要修建的南京長江三橋設計一個方案,說明一下你的設計思路。
朦朧之美初二篇九
“沿著校園熟悉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著身旁這棵小樹……”每當唱起這首悅耳的歌曲時,我就想起了我們美麗的校園。
首先在大門外就會看到四個清晰醒目的字——“原平二小”,大門漆黑漆黑的。進入大門,右邊有一個值班室,那里有一個阿姨,在記錄著每天出入的小學生,確保我們的安全。左邊是一尊雕塑,下面寫著“希望之星”,上面有兩名小學生,一名女同學手對著太陽,好像是在觀賞太陽的美景,另一個男同學,腳底下踩著一個足球,也做出像女同學一樣的手勢。
教學樓的右邊是一個花壇。夏天,小草綠油油的,被工人叔叔整理過后整整齊齊。月季花的顏色很多,有紅色、白色的、黃色的、藍色的……月季花很香,每當同學們在花壇里散步都會聞到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嗡、嗡、嗡”的,好像在說:“這么多的花粉真好”!蝴蝶在翩翩起舞,下了一場雨,蝸牛出來了,在地上慢慢地爬著。
我喜歡美麗的校園!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只要以不同的視角用心觀察,你就會收獲各種獨特的美;只要用不同的心態(tài)去發(fā)現,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走進校園,沿著西山學校中心大道慢步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高大的榕樹,枝繁葉茂的榕樹一族擠著一族,不留一丁點空隙,遠遠望去,像一把把巨綠的大傘,炎炎夏日,給人一份清涼,像一個個忠誠的衛(wèi)士,不論刮風下雨,日夜守護著校園,這是“綠之美”。
不知不覺的來到圖書館門前,“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十個蒼勁的大字,醒人耳目,推開門一看,同學們都安安靜靜的坐著看書,給人一種獨特的魅力,書架上各種書琳瑯滿目,讓人不禁眼花繚亂。人們都沉浸于書海之中,汲取知識,這是“勤學之美”。
向南走去,瑯瑯的讀書聲便撲耳而來,不同的讀書聲好像在較著勁兒似的。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卻又相互搭配,給人一種如同欣賞交響樂的感覺,向教室望去,同學們坐得端端正正的,聚精會神的聽著老師講課,生怕聽漏一點兒什么似的,這是一種“拼搏之美”。
向宿舍樓走去,遠遠的就看到了怡心湖,湖內湖光樹影,蒼松翠柏,那極富園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沿著彎曲的小路,在花木扶疏,幽靜絕生的樹蔭下,幾個同學正在樹下看書,漫步湖邊,一陣輕風拂過,湖水蕩漾,垂柳搖曳。“不知細月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說的正是如此吧!此乃“湖之美”。
站在高處放眼校園,排排校舍如同棋子,錯落有致的擺放在由圍墻一小道和花壇構成的棋盤上,這是一種“布局之美”。
校園到處都是美。仿佛就像一副巨大的水墨畫,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一
水墨在宣紙上隨筆峰渲染開一絲一絲的纖維,而書香氣息也通過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蘊暈開了一條又一條的血脈,時時觸碰著我們的心房。當我們在書寫時,無時無刻不在汲取漢字背后的文化和歷史,這也是一種“漢字書法之美”吧!
漢字書法可謂動靜相容,張弛有度:當毛筆在紙上起伏,留下行云流水般飄逸靈動的漢字時,我們的心中卻如止水一般平靜、專注、感悟著這最古老的符號之意。只有心靜了,我們才有機會“與自己相處”,不受外界的紛擾,好比一只仙鶴,只有它落在地面時你才能安靜的與它相處。靜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便邁向了另一種境界――凈心。
《漢字書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讀;漢字書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將霧的朦朧描寫的逼真到了極致,呼之欲出。
霧,白茫茫的.既有“斜月沉沉藏海霧”的灑脫,又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迷茫。像是一塊厚重的紗,遮住了世界,神秘莫測,天與地的界限已不清晰,也如同這霧一般,混混沌沌,淡淡的乳白色。
太陽還沒升起來。馬路上,一點點路燈的光,有著柔柔的輪廓,遠處的燈只能看見一點點亮光,好似星輝斑斕遠掛天邊。汽車車頭車尾,只剩下兩道細細的光束。遠處的人也模模糊糊,不停的晃著,像是片片單薄的剪影;在厚重的濃霧中,真是“近在咫尺也天涯”。
霧是孤傲清高的,她織了乳白的紗帳將他和這個世界分割開來;霧是平易近人的,她用一片如煙似絮的白色的海,把自己和大地融為了一體……眼看著陽光下的霧慢慢的消散,仿佛在云朵模糊的漩渦中打轉。霧之朦朧,是霧的特色。
描寫霧六年級作文就到此為大家介紹完畢了,希望能夠對你的寫作有所收獲。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三
菊花,是在南山下被人采摘過,在東籬邊被人把酒吟醉過的;是在富麗天下被人唱和過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人們看來菊花是如此的繁華似錦,紫色的,凝重高貴;黃色的,燦然金貴;白色的,冰潔飄逸,宛如一位冰清玉潔的姑娘般美麗動人。天高云淡,陽光如一團溫暖的火焰,熱情的灑在了被菊花渲染的大地上,一份唯美,一種清香,一縷飄逸都在我們的心尖,久久揮之不去。
在菊花的卓越風姿里,纖細的花蕊,就如同嬌羞的少女,羞澀的低下了頭。陶淵明曰:“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我漫步在菊花叢中,微風迎面吹來,菊花吐露了一陣清香,它是如此的清香典雅,惹人喜愛。我對菊花,也可謂是情有獨鐘,大概是因為,我的.誕生之日也是菊花盛開之日的緣故吧!
梅、蘭、竹、菊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我愛菊花,愛它那素雅堅貞的品質,盛開在百花凋零后的獨特;清秀神韻,凌霜盛開,卻傲然挺立的精神。白色的花瓣,層層疊疊,把花蕊緊緊包圍,如同孩子躺在母親的臂彎里一般。菊花是隱士,沒有曇花一現的驚艷,也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但卻憑借它的傲氣,就足以讓它深深的刻在我們心中。微風襲來,花瓣像美麗的仙子,翩翩起舞,滑過鼻尖還能聞到一陣芳香?;ò甏瞪?,中間的花蕊也漸漸的探出了頭,隨風搖曳。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四
過完寒假,就要上學了,校園依舊,但是為什么我說是“校園之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開學報到的這一天,我踏入學校的大門,朝著我們的小小植物園奔去,去看看自己種的蘿卜,朝它打了一聲招呼:“新學期,新氣象,嗨!一個月沒見,你都長大了?”它的葉子動了動,仿佛在說“我長大了,過幾天就來采摘我吧!”再去看看別的蘿卜,個個都水靈靈的,有的圓圓嫩嫩像個剛出世的小嬰兒,可愛極了;有的像美麗的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若隱若現!
最引人注意的是行政樓前的梅花了,香氣撲鼻,望著那粉的、白的花,如同置身仙境,讓人陶醉在那里,舍不得離去。而紫竹也在那里,個個像戰(zhàn)士一樣,挺立在草叢中,微風吹過,竹葉輕搖,似乎在跟我招手!
走進教室,有一排排新桌椅,別小看它們喲!這可是我們學習的寶貝呀!每天都有朗誦課文的聲音,缺不了它;每天都有辛勤的老師在給我們提供知識,也缺不了它啊......
我們學校有個大操場,體育課時我們都能見到它,升旗儀式能在操場上聽見雄偉豪壯的國歌聲。小朋友常常在操場玩耍,有趣極了!
??!我的校園,我的校園!你是我們心中的花園,夢中的宮殿!
雖然學校不是花園,更不是宮殿,但是有哪一個花園,有哪一個宮殿能比得過我的校園!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五
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以“率真蕭閑,不事琢磨”評定羲之之文,真乃至言?!短m亭集序》是一篇至性之文,字里行間洋溢著率真的襟懷,作者把一顆真誠而又敏感的心袒露在讀者面前,或喜或憂或悲或嘆,信筆揮寫,清新俊逸,真切而可視,情味雋永。
《蘭亭集序》開篇直言“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寥寥25個字就嚴謹從容地清楚交代了蘭亭之會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以嚴肅的史家筆法紀年紀月,其后的“會于”之“會”,言真意濃,審慎之至,最后深情點出“修禊事”,令人豁然開朗,原來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會,而是一次敬重生命的重要典禮。接著用“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八字,不僅概括出高朋滿座、名流云集的場面,而且寫出了隨性聚會、無論少長、不分賢愚的和諧氛圍,其中的“畢”和“咸”一字千金,既寫出了人們對“修禊事”的極度重視,也寫出了自己的心滿意足。以下惜墨如金,大處落筆,先寫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一句一景,動靜結合,素淡雅致。下文“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率真任情之至,一句一意,輕忽世俗和人為的禮儀,欣喜與興奮流于筆端,簡潔明快,這是一種質樸中見高雅,淡然中見追求的風流盛會,一改傳統的舞樂娛神之慣例,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身心俱暢的一次陳情申志之會。之后,淡淡數語補足筆意,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而結語“信可樂也”四字,則足見作者率真的襟懷。這里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是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人們激情激越、在宇宙的一方凈土悠閑棲息,難得放飛心性的真實寫照;這里景致之優(yōu)美,與會之歡欣,聚會之情趣,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優(yōu)雅躍然紙上,毫無雕琢之痕,奏出了生命中最真實最和諧的美麗樂章,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些士人們的儒雅風度和詩意人生。
《蘭亭集序》在極盡張揚精神歸隱的歡愉時,王羲之以其對人類漫長歷史的覺醒與觀照,率性而議,真情而嘆:聚散倏忽,人生短促,死生懸隔,令人痛惜。原文以117字,侃侃道來,自由活潑,執(zhí)著深沉: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魏晉時期承繼著東漢末期以來對生命個體短暫無常的傷感,而王羲之的蒼茫浩嘆則是魏晉一代的時代主旋律,但王羲之語約意明,其中“曾不知老之將至”、“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等語凸顯了其特有的清醒與傷感,而“豈不痛哉”四字率真之情一覽無余,與時人褒與譽王羲之性情“清鑒貴要”高度吻合。唐代王勃說“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大概也是受王羲之等先賢深深影響的一筆。
《蘭亭集序》是蘭亭集會時修禊祓除之記,也是為集會賦詩而寫的序,文章最后作者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若合一契”的情感體驗,想到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極其相似,于是,傷痛之情油然而生,并不斷深化。文中“臨文嗟悼”、“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其致一也”、“有感于斯文”等語情殷、意切、理昭,既是現身說法,又是指點迷津,同時充滿著期待,感悟率真,語切旨顯。尤其是“悲夫”之嘆,痛心疾首,情氣俱現,飽蘸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對生命的思考和珍視之情。清·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說“晉尚清談,當時士大夫無不從風而靡,剽竊老莊唾余……右軍有心人也,雖欲力肆抵排,而狂瀾難挽,不得不于勝會之時,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傷懷,而長歌當哭,以為感動?!贝四酥锌现?。
《蘭亭集序》全文透露出王羲之的率真之性,率真美是《蘭亭集序》的首要特質,而錢鐘書所言“蕭閑”則在該文中體現為從容而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使率真蘊含更具情趣的審美取向。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六
現在的社會進步如此之快,網絡交流如此發(fā)達,還需要練習寫字、練習書法嗎?大家日常交流也不靠書信往來,都是用手機、ipad或者電腦,通過微信、微博什么的來進行,很少動筆。甚至,大部分人連讀書也比較少,更多的是聽書,或者看微信短文,時間這么寶貴,怎么可能還有大段的時間來練習書法?現在學書法還有意義嗎!
看了蔣勛老師的《漢字書法之美》,以上的疑問或許還沒有完全消除,但是我卻像掀起大戲臺上幕簾的孩子,不經意間看到了后臺里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精深博大!
個人覺得中國書法,即使在現代社會還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書法能提高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審美能力。從元朝開始,延續(xù)到明清,中國的詩書畫,就基本上合三為一。書法由原來的交流工具,變成了藝術表達。比如顏真卿寫的《祭侄子文》,是對自己年輕的侄子在戰(zhàn)亂中被殺的哀悼,這篇悼文是其在最悲痛時的情緒表達,甚至還保留了涂改的墨跡。這樣的書法看上去混亂,實則因為寄托了作者濃烈的情緒,因而顯得更加能夠打動人心。當相隔千年時光的人們被書法中蘊含的感情聯系在了一起,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還有,中國的建筑和書法是互相融合的。西方的建筑,不會在門頭掛個“盧浮宮”幾個大字。但中國的有名的建筑,會先寫上“故宮”、“天下雄關”,然后還有無數牌匾對聯等你去欣賞。再有,西方的建筑,追求向上帝的無限接近,追求垂直線的上升,比如歐洲的哥特式建筑。而中國的農耕社會,重視土地,追求對土地的無盡占有,于是建筑傾向于水平方向的拉伸。這樣的建筑美學,對應于書法是漢代隸書的波磔,左撇曰波,右捺曰磔,正像是屋檐飛張翹起。
中國繪畫經?;褡?,畫中的葉子,其實就是抽象化的書法筆法,如撇似捺。畫上提首詩,書法邊上配點畫,甚至在畫面上印章成堆,收藏者于空白處簽名,一幅字最后變成書法、繪畫、詩詞、印章等中國傳統美學的綜合體。
第二,書法與生命相通,書法是修行。
我們訓練自己正襟危坐,訓練自己握筆的姿勢,訓練自己屏蔽寫字時心里的慌亂。這種對肌肉的控制,訓練出一個人精神的專注,這其實就是修行。
練字的字帖上,方塊漢字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一個九宮格,我們寫字總是隱隱被這個格子所限制。在學習寫字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在人與人相擁擠的社會里遵守規(guī)矩。
寫字時我們緩緩呼吸,仔細地一筆一劃,就宛如我們認真地做人。從一點開始起步,于橫中把握平衡,于豎中堅定初心,于轉折處停頓,于撇捺處左右逢源、披荊斬棘。一件事接著一件事,慢慢而仔細地完成一生。
漢字是人類文明唯一的,傳承超過五千年的,非拼音的文字,它還可以在現代網絡時代方便使用。它不同于拼音文字,不同于聽覺思維,它是一種視覺思維。書讀此處,終于能夠體會到蔣勛老師所說“書法不是技巧,書法是審美”,于是心生喜悅,美繞指尖。
朦朧之美初二篇十七
“一直有一個紅線框成的界線存在,……我手中毛筆的黑墨不能隨性逾越紅線輪廓的范圍,九宮格使我學習‘界限’、‘紀律’、‘規(guī)矩’?!碑斘易x到此書開頭的這幾句話時,我便停了下來,抬頭透過高鐵的玻璃窗,望著窗外飛速后退的風景,沉思了良久。
人生就像這窗外的風景,美的風景,即使你想多看幾眼,但終歸會被疾馳的高鐵無情的拋向身后,不美的風景,即使你不想看,它依然會映入你的眼簾。
是啊,逝去的青春將一去不復返,筆者是幸運的,兒時可以感受父親很大的手掌包覆著他小小的手,一點一滴,一筆一畫,慢慢滲透填滿紅色雙鉤圍成的輪廓,一個有規(guī)有矩的人生便開始了。又突然想到蔚秉惠老師所著《書法初步》中有這樣一句話:“從小練習書法的孩子,長大后不會犯錯誤”,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原話記不清了。嘆中國漢字書法之美!嘆中國文化精髓之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