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語文教案(優(yōu)秀18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階段制定的一種詳細的教學計劃,幫助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教案的編寫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這是一份優(yōu)秀教案的范文,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教案的編寫要點。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一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lǐng)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追求理想。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jié)構(gòu)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diào)與感情發(fā)展變化的關(guān)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lǐng)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jié)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huán)境描寫與抒發(fā)感情的關(guān)系。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xiàn)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xiàn)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并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fā)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采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結(jié)構(gòu)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為什么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jīng)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蕩。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么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zhuǎn)移,有層次地展現(xiàn)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jié))——荷塘(第4節(jié))——月色(第5節(jié))——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jié))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jié):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jīng)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gòu)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tài)。多樹則蓊蓊郁郁,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纯醋髡呤窃鯓舆M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jié):
    提問:這一節(jié)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nèi)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nèi)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huán)境里,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jié):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tài)后動態(tài)。
    (2)鑒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tài)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tài)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zhì)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五)講讀第5節(jié):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xiàn)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xiàn)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xiàn)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xiàn)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昂摺北扔骼收?,“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xiàn)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yōu)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jié)。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xiàn)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huán)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xiāng)的哀愁中結(jié)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shù)膭釉~,使語言準確、貼切,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tài)情貌。
    (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jié)。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jié)、擴展
    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過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后歸結(jié)到美感特征。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lǐng)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并與《荷塘月色》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布置作業(yè)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二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
    師:昨天我請大家預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31頁。
    (生翻書)。
    生(齊答):《春》、《背影》。
    師:不錯!看來同學們的記性很不錯!我又想問大家了,我們學了朱自清先生的這么多文章,你能不能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比如語言等等。先思考一分鐘。
    (生思考)。
    師:好,一分鐘時間到了,哪位同學能說說自己的看法?
    (無人應答)。
    師:啊,可能有點難度。沒關(guān)系,只要說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不管你的看法是對是錯,說多說少隨你,一句話也行。
    生:我認為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很樸實,他沒有華麗的詞語來做修飾,而是非常自然的流露,他的每一個字詞里面都包含了他深深的感情,比如《背影》,幾乎每一個字都在表達父親對自己的愛,都在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
    生:朱自清的《春》描繪了幾幅春意圖,盼春、迎春、送春,非常有詩意。
    ……。
    師:好的,剛才幾位同學都說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看來我們同學是非常有頭腦的嘛,以后我們的學習就應該像這樣,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見解。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幻燈機展示朱自清像。
    放音頻文件,學生聽配樂朗讀。
    師:大家覺得剛才的朗讀讀得怎么樣?
    生:讀得好。
    師:為什么這么認為?他是怎么讀的?
    生:讀得很舒緩、很輕柔。
    師:哦,是的。我們以后自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帶著感情去讀,多讀幾遍,慢慢的就能讀出味道了。
    (一學生馬上舉手)。
    師:好,你來。
    生:為什么作者要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師:哦,不錯(一些贊揚的話,以下贊揚學生的話就不寫了)。
    生:為什么作者說“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
    生:為什么作者說“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生:“彌望”是怎么一種望法?
    生:前面都是寫荷塘,為什么后面要寫《采蓮賦》《西洲曲》,有什么意圖?
    生:“背著手踱著”,這是怎么走的?
    生:“峭楞楞”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狀態(tài)?
    ……。
    (可能還有一些問題,不記得了。有些問題當時就解決了,比如“峭楞楞”,“過人頭”,寫作背景等。講了寫作背景后,我馬上問學生“熱鬧”句,“無福消受”句,“不寧靜”句弄懂了沒有,并要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
    師:剛才大家提了那么多問題,說明我們很有探究能力,這些問題可以說都切中了要害,只要把剛才的問題弄明白了,這篇文章也就差不多了,我希望以后大家還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里面有很多問題,我們將在課文研讀的時候具體分析。
    (學生討論)。
    師:討論時間到。哪位同學說說你們討論的結(jié)果啊?
    生:(她怎么說的我不太記得了,大概說了不寧靜、求靜、得靜是什么意思,并沒有把內(nèi)外結(jié)構(gòu)理解到位。)。
    生:我認為外結(jié)構(gòu)指的是作者寫了什么,具體到本文就是作者到了哪些地方;內(nèi)結(jié)構(gòu)就是指作者的情緒變化,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
    師:還有什么看法。
    (環(huán)視片刻,沒有學生舉手)。
    師:剛才兩位同學說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更贊同哪種看法?
    (生舉手贊同第二個同學的多,問不贊同的能不能說出理由反對,沒人舉手于是宣布)。
    師:既然沒有同學反對意見,那么我們共同研討出來的就以大多數(shù)贊同的為準。
    師:金志華認為《荷塘月色》的內(nèi)外結(jié)構(gòu)是圓形的,你這樣認為嗎?能不能找出理由?
    生一致認為:文章開篇是從家里出來,最后是回了家,從起點到終點,都是家,是圓形的。
    師:那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首尾呼應。
    師:你開始讀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文章是首尾呼應?
    (生有的搖頭,有的說“沒有”)。
    師:為什么沒有留意到呢?
    生:寫得太自然了。
    師:是的,太自然了。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到作者用了這樣一個手法,而我們同學們寫作文的時候,首尾呼應總是很造作的,一眼就看出來了,以后我們就要學習朱自清先生的這種寫法,努力做到不留痕跡。
    (下課鈴響)。
    師:請同學們回去再次認真的研讀課文,就是否贊成金志華的看法進行思考。好,下課!
    這是我昨天上課時的課堂實錄,其中有一些記不清楚了,就敷衍了事。
    本學期我想將研究性學習帶進課堂,但又苦于對研究性學習理解太少,我這樣上也不知道是不是研究性學習,希望大家多指教,多提建議。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三
    一.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jié)構(gòu)。
    三.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nèi)容。
    教學設(shè)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幾句話描繪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課文。
    二、?????解題?。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2、寫作背景。
    [提問]:本文寫于1927年,這段時期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汪精衛(wèi)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xiàn)實,只能用消極態(tài)度表示不滿和反抗?!逗伞氛峭ㄟ^“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請學生聽朗誦帶,并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提問]:怎么劃分層次,并歸納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偏重抒情)。
    四、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tài)。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豐姿:風度儀態(tài),一般指美好的姿態(tài)。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五、講讀第一段。
    [提問]: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睆娬{(diào)了“頗不寧靜”,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而且時間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天以來的心情了。我一煩悶便想到外面散步,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滿月的光,于是便離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聯(lián)系一下背景來體會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寫道:“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焙⒆影苍?shù)厮?,母親還哼著眠歌,一切都很平靜、溫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些舉動都體現(xiàn)了作者對家人的關(guān)心。可見不是家里的矛盾。聯(lián)系一下作者所處的社會就可知道,作者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與苦悶。這正是作者通過文章表達出來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六、講讀第二段: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按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zhuǎn)移,有層次地來展示荷塘月色,同時,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這樣一條線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燈片]: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講讀第2節(jié)。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幽僻是基本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gòu)成幽僻的重要條件。
    [幻燈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這一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一層朦朦朧朧的詩意。
    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三)、講讀第3小節(jié):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弊髡叱闪艘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脫現(xiàn)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nèi)心所渴望而在現(xiàn)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xiàn)實中的苦悶。
    [板書]:來???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路???感受:自由——(苦悶)。
    (四)、講讀第4小節(jié):
    請同學朗讀第4節(jié),并劃出本節(jié)的比喻句。
    [提問]: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著寫花,白色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著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后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余地是極大的。????????田田(多)。
    ???????????????荷葉?亭亭(美)。
    [板書]:????????????零星點綴、白(色)?????形態(tài)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tài))。
    塘?????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動態(tài)美。
    象閃電(快)。
    荷波???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tài))??靜態(tài)美。
    [講解]: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lián)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tài),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chǎn)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析]: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chǎn)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zhuǎn)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shù)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提問]:這種修辭手法以前的課也出現(xiàn)過,試舉些例子。
    [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著,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綠》)。
    2、“……綠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長江三峽》)。
    [解析]: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tài)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tài)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五)講解第五節(jié)。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五節(jié),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提問]: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解答]:瀉、浮、洗。
    [提問]: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解析]: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tài),“升”則失之輕柔。
    [板書]:????????(正面)月光????。
    瀉—輕柔。
    (反面)(側(cè)面)。
    黑影、倩影。
    (六)講讀第六節(jié)。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jié)。
    這一節(jié)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nèi)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huán)境特點。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zhuǎn),流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空虛與哀愁。
    [解答]:(在討論的過程中拿一支筆從半空扔下,再請全班學生不要發(fā)出一絲響聲,拿起一支筆從半空扔下。)。
    問:哪一次聲音清晰?(答案當然是后者。)。
    問:剛剛大家是不是很安靜,筆落地的聲音是不是很響?(是)。
    那剛才那個問題還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請同學們在這一段中繼續(xù)找出運用反襯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兩個“漏”字,借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以蟬蛙的熱鬧襯托內(nèi)心的煩惱。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郁)??。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七)總結(jié):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七講讀第三段。
    [講解]:這一段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
    [板書]:聯(lián)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zhuǎn)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lián)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xiàn)實,一切照舊。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背两诤商猎律铮髀冻龅南矏倕s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現(xiàn)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xiàn)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闭故境鲆环F(xiàn)實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回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最后,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寧靜”呢?這不是意在言外嗎?那就是作者當時在白色恐怖下隱約地流露出來對反動派屠殺革命者和人民群眾的不滿的絕妙之筆。
    在文章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隨立足點的變化而變化,這可以用坐標軸來表示:
    感情。
    獨處的妙處????????????????????????。
    八、小結(jié)。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lián)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jié)構(gòu)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九.布置作業(yè)?:
    (一)思考和練習的二、五.
    (二)背誦4-6三節(jié)。
    附注:板書。
    一、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田田(多)。
    零星點綴、白(色)????。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tài))。
    塘?????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動態(tài)美。
    象閃電(快)。
    荷波???凝碧(色)??。
    荷???????????????????流水:脈脈(態(tài))??靜態(tài)美。
    塘????????????????????。
    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動。
    色????????????????????????????????瀉—輕柔。
    (反面)(側(cè)面)。
    黑影、倩影。
    樹:重重、陰陰(沉郁)。
    四周????????遠山:隱隱約約。
    (自遠而近)??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蟬鳴、蛙叫。
    三、聯(lián)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四
    教學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工具:
    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wǎng)上查閱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回答: 通過朗讀來體會。
    2、 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jié)。
    (二)質(zhì)疑
    1、 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 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后,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chǎn)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xiàn)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lián)系,因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
    (三)資料交流:
    1、提問: 我們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它們有什么特點?大家是否想過為何不理解呢?這些語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們對寫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課下已經(jīng)分組查找了資料,現(xiàn)在根據(jù)大家在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體會一下這些話的內(nèi)在含義是什么,并說說你的理由和結(jié)論?(大家集體交流討論)(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 《一封信》“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獨彷徨和煩悶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表現(xiàn)作者不滿現(xiàn)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jié)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 小結(jié):不錯,有了這么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guān)系,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睆谋疚膶懽鞅尘翱矗_門見山點明了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苯Y(jié)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xiàn)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點明了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xiàn)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通過直觀優(yōu)美的荷塘圖片來啟發(fā)引導)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chǎn)生了動感,使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展示動感的荷葉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 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钡摹懊鳌敝橄嗨疲?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對比圖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tài)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tài)美。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zhuǎn)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chǎn)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zhuǎn)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lǐng)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強化理解記憶)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敝械摹邦潉印㈤W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tài),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展示動感荷葉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xiàn)流水的靜態(tài)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tài)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tài)。(圖片)
    【小結(jié)】從形態(tài)、動態(tài)、靜態(tài)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 “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lián)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lián)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了聯(lián)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jié)】作者從正面和側(cè)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nèi)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fā)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zhuǎn)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 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jié)】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xiàn)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jié)】本文根據(jù)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xiāng)愁——不寧靜
    結(jié)構(gòu)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yè))
    在比較中,我們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才在比較中的出的結(jié)論總結(jié)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xù)了解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guān)的子課題。
    課后自評: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1、 《荷塘月色》中關(guān)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zhì)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guān)資料,包括網(wǎng)上查找信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nèi)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閱讀分析鑒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閱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五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jīng)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gòu)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xù)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diào)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點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徹;其四,學生活動不夠。
    現(xiàn)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散文教學要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yōu)美的散文語言。如何讀,要課前設(shè)計好,面要廣、要意義。
    第三,抒情散文教學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樣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寫,中學語文老師不是大學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奧,要講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無啟發(fā)。
    第四,教學要設(shè)計亮點和高潮,教學要有波瀾,有余味。
    第五,教學要選好突破口,設(shè)計好有價值的提問。
    第六,散文教學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六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lǐng)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
    1、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關(guān)于描寫荷花的古詩文名句
    1、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
    2、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
    (1)配樂朗讀或自由朗讀。
    (2)給文章每個段落標號,找出文中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語句。
    (3)抓住關(guān)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教師啟發(fā)指導: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概括每段內(nèi)容。
    觀荷緣起: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觀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7、8、9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nèi)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學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沒有找到”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nèi)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環(huán)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绷髀冻鲎髡邽槟軌驎簳r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梢娮髡呋孟氤摤F(xiàn)實!
    明線:游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xiāng)愁-不寧靜)
    1、文眼:心里頗不寧靜
    2、脈絡:心里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沒有--想起采蓮的事
    3、情感:
    不滿現(xiàn)實(求靜)—尋求超脫(得靜)—回到現(xiàn)實(出靜)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悅?cè)允堑陌С?BR>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可聯(lián)系撰文時間啟發(fā)學生講講有關(guān)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fā)思古之幽情。
    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tài),蘊含對現(xiàn)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fā)“獨處”之情。
    熟讀課文4、5、6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4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4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1)思路點撥: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边\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
    (2)小組合作
    (3)成果展示(選)
    (第1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U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賦予物以人的感情。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第2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蓖ǜ?,“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zhuǎn)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
    4.師生共同小結(jié)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lián)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齊聲朗讀。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jié)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后回答)
    明確:
    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jié):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jié)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后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jié)。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調(diào),富有音樂美。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1、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shù)300字左右。
    2、美文選讀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七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lǐng)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jié)構(gòu)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diào)與感情發(fā)展變化的關(guān)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lǐng)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jié)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huán)境描寫與抒發(fā)感情的關(guān)系。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先生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xiàn)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xiàn)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并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fā)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采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結(jié)構(gòu)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為什么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jīng)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蕩。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么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zhuǎn)移,有層次地展現(xiàn)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jié))荷塘(第4節(jié))月色(第5節(jié))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jié))。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jié):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jīng)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gòu)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tài)。多樹則蓊蓊郁郁,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jié):
    提問:這一節(jié)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nèi)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nèi)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huán)境里,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jié):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tài)后動態(tài)。
    (2)鑒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tài)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tài)。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zhì)。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五)講讀第5節(jié):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xiàn)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xiàn)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xiàn)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xiàn)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xiàn)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yōu)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jié)。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xiàn)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huán)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xiāng)的哀愁中結(jié)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shù)膭釉~,使語言準確、貼切,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tài)情貌。
    (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jié)。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jié)、擴展。
    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過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后歸結(jié)到美感特征。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lǐng)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并與《荷塘月色》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布置作業(yè)。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八
    課件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經(jīng)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jié)構(gòu)及界面設(shè)計等環(huán)節(jié),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朱自清荷塘月色公開課課件,我們來看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花卉引導同學回顧思考有關(guān)荷花的詩文,以及人賦予它的特定文化內(nèi)涵(出示幻燈片),導入新課。
    介紹作者;(教師)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chǎn)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也不是共產(chǎn)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jīng)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ɑ脽羝鍪荆?。
    二.課文閱讀:
    (一)配樂朗讀。
    (二)同時給文章每個段落加上番號找出文中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語句。
    (三)抓住關(guān)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nèi)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齊答(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jīng)]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nèi)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學生朗讀。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xiàn)實!
    (四)幻燈片出示課文心情的脈絡。
    (五)朗讀課文4.5.6段。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辨認“蓊蓊郁郁”、“豐姿”、“裊娜”、“脈脈”、“棹”的讀音、意義。
    2、了解朱自清的身份、作品,其作品的藝術(shù)特征。
    3、通過朗讀、背誦4-6段賞析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品位散文語言。
    4、了解作者不滿現(xiàn)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潔的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語】。
    生:周敦頤。
    師:對,周先生筆下的蓮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今天,我們將再學習一篇有關(guān)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筆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作者介紹】。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著作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另有《你我》、《歐游雜記》等,1948年,因不食美國送來的面粉,于貧病交加中病逝。毛澤東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朱自清的散文樸實無華,感情真摯動人,如《背影》,另有一些寫景抒情的散文則語言清新、淡雅、充滿詩意,如《春》、《荷塘月色》。
    【寫作背景介紹】。
    文章末尾注明了寫作時間1927年7月,當時,作者正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由一直在吶喊、斗爭的“大時代的一名小卒”而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塔中。但他畢竟是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現(xiàn)實的黑暗,而不能安于這種“超然”。此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
    1、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只有參加革命和,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無可諱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zhuǎn)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國民黨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運動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記云:"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
    (王瑤《念朱自清先生》)。
    4、《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當時思想的重要資料,詳盡而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從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們可以說,《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是:表現(xiàn)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而產(chǎn)生的彷徨、苦悶的思想感情。
    5、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懷著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堅忍的頭腦,能寫出江南風景似的秀麗的文章來者,大約是因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緣故。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_散文集〉導言》)。
    6、這篇作品獲得人們特別贊賞的原因,就在于它寫景的特別工細。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樣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籠統(tǒng)寫出來,而是把這個景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把這個荷塘與月色本來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景象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點是寫荷塘的種種景物,而以月色為背景;后者重點是寫月色的種種變化,而以荷塘為背景。這樣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開來作兩次描寫,就得以把景物描寫得很細膩。當然,這種描寫,并不是把本來很統(tǒng)一和諧的描寫對象生硬地割裂開來,而是始終把被分作兩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只不過是兩次描寫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調(diào)換了一下位置罷了。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一
    1.學習本文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的表達效果及通感手法的運用。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3.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反映的社會內(nèi)容。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lǐng)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作者對自由境界的向往。
    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一、導入新課。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郁悶,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靜謐、安詳、優(yōu)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先生。
    二、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這一年中國接連發(fā)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殺,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xiàn)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薄逗商猎律肪驼亲髡咦约合搿俺弧倍植荒艿摹皰暝钡男嫩E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三、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詩人、散文家、學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為名。生于江蘇東??h,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
    四、題目解說。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五、層次結(jié)構(gòu)。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偏重抒情)。
    六、全文分析。
    1.第1段,“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1)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
    (2)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調(diào)。
    提示:對比手法。顯現(xiàn)出特殊環(huán)境中的特殊氛圍和特殊心情。
    3.第3段,“背著手踱著”,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踱”字表現(xiàn)了作者的悠閑、超然,照應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這種情景交融的神韻。
    提示:通感。借助感覺的轉(zhuǎn)移,貼切地寫出了荷香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的特點。
    提示:
    (1)“瀉”字動感極強,將月光寫活了,寫出了月光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疤省弊植患啊盀a”字有動感,顯得被動、呆板,沒有活力。
    (2)“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霧的輕柔、自上而下擴散的特點寫活了?!帮h”字則無法表達薄霧與荷塘的交融。
    提示:本體是月光,喻體是牛乳和夢?!芭H椤苯o人一種潔白欲滴的感覺:“夢”表現(xiàn)了月光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
    7.第5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合義?
    提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們的深層含義應該聯(lián)系作者的心態(tài)來看,作者不主張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做不到投筆從戎,就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tài)。
    8.第6段,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
    提示:點面結(jié)合。
    9.第6段,“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試加以分析。
    提示:襯托。作者用熱鬧的“蟬聲”“蛙聲”反襯自己心中難以排遣的苦悶和哀愁。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過描寫在荷塘月夜獨步的所見所聞,贊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在月光下,在荷塘邊,作者感受到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喜悅,但仍然夾雜著擺脫不開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他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
    八、寫作特點。
    1、形象美——手法多樣(鮮明的比喻,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
    2、語言美——新穎而不失生動自然,描述傳神,節(jié)奏協(xié)調(diào)(量詞、疊詞)。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九、補充資料。
    散文:
    (一)基本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chuàng)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shù)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二)線索:
    線索是作者將材料串聯(lián)起來的"紅線"或"寄托物"。常見的線索有以下幾類:。
    1、以核心人物為線索。
    2、以核心事物為線索。
    3、以時間為線索。
    4、以地點為線索。
    5、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三)分類:
    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十、總結(jié)全文。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xiàn)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tài),抒發(fā)作者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學完本文,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的情景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xiàn),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shù)300字左右)。
    (一)選出對加點詞語的解說有誤的一項:()。
    a.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八坪酢?,有不確定的意思,表明采蓮的歷史久遠,但何時開始不十分確定。
    b.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郁郁的。——“萄藥郁郁”,是后置定語,突出了樹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靜。
    c.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番樣子吧?!翱偂?,表明在這樣的日子里月光就會另有一番樣子。
    d.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按笠狻?,在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見當時的朦朧靜謐。
    (二)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____________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
    __________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________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文中空缺處應補的詞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3.作者用“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喻_______,意在突出____________。
    4.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在兩個方面襯托月色的。一是用_____________;二是用_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二
    結(jié)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課文。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wǎng)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jié)合學生發(fā)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diào);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chǔ)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jié)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jù)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jīng)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jù)。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fā)言結(jié)果。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三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jié)構(gòu)、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tài)和情感。
    說明:我們現(xiàn)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關(guān)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講臺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范讀,讓學生畫出并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tài)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guān)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guān)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說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shè)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閱讀這個重點環(huán)節(jié),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huán)節(jié)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注:“如果說論據(jù)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鏈,論據(jù)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yè)”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nèi)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說明:一些只用關(guān)鍵詞代替,就能在講臺上演繹說它背后內(nèi)涵的內(nèi)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guān)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么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為“梁‘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侖‘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gòu)建自己的“代表性關(guān)鍵詞”系統(tǒng),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課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jīng)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辟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為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nèi)W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樣的經(jīng)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shè)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并且把回憶江南采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shè)計了仿寫環(huán)節(jié),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弄清楚它前后的對應和對比關(guān)系,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huán)節(jié)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范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shù)膱D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后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于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jié)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xù)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四
    結(jié)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課文。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wǎng)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jié)合學生發(fā)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diào);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chǔ)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jié)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jù)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jīng)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jù)。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fā)言結(jié)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五
    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安排,寫景層次。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2、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1、認真閱讀課文,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安排,試給本文分段。
    2、試分析作者是根據(jù)什么線索來組織此篇文章的。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匆幌伦髡咄ㄟ^描寫荷塘,有沒有反映出《愛蓮說》中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xiàn)實,只能用消極態(tài)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而寫出此篇文章。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xiàn)實,希望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里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shù)卣l著,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溫馨;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huán)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guān)門是就不會那么輕,體現(xiàn)作者對家人的關(guān)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句從“已經(jīng)聽不見了”和“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寧靜的環(huán)境,而得到心里的寧靜。
    【小結(jié)】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chǎn)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jié)構(gòu)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shù)構(gòu)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這一部分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1、小路有什么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gòu)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這是關(guān)系到散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nèi)心的寂寞。后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xiàn)出特殊的環(huán)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xiàn)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diào)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淡淡,朦朧的感覺;作者這里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diào),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zhì),更能體現(xiàn)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閑、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xiàn)。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xiàn)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xiàn)在是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BR>    這里作者借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弊髡叱闪艘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里寫得很超脫現(xiàn)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nèi)心所渴望而在現(xiàn)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xiàn)實中的苦悶,在現(xiàn)實上作者并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這一句回應了上面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敝械摹皭郦毺帯?。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jié)】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脫,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疤锾铩薄?,連綿不絕。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chǎn)生了動感,使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才會聯(lián)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钡摹懊鳌敝橄嗨疲话谆ā包c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tài)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tài)美。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zhuǎn)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chǎn)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zhuǎn)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lǐng)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tài),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xiàn)流水的靜態(tài)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tài)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tài)。
    【小結(jié)】從形態(tài)、動態(tài)、靜態(tài)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變化。
    2、分析7~8段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為“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罢铡弊志惋@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tài)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回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悅。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lián)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diào)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說“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為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悅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里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lián)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了聯(lián)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jié)】作者從正面和側(cè)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并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里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郁的色調(diào)。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后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lián)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xiàn)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huán)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脫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歸到寂寞,終于發(fā)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悅轉(zhuǎn)為淡淡的憂愁。
    4、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xiàn)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jié)】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fā)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zhuǎn)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lián)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xiāng)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采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jié),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
    《采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首船頭來回轉(zhuǎn),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jié)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沒有?!翱上КF(xiàn)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fā)出感嘆。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著江南了”看出。
    作者從古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xiàn)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xiàn)在就借思鄉(xiāng)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愿回到現(xiàn)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jié)】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xiàn)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還有沒有其他線索呢?
    開始作者的心情“頗不寧靜”,覺得苦悶、彷徨(心情的一個低潮);在剛開始慢步小路時,作者顯示出淡淡的憂愁;由于小路的寧靜,使作者進入了夢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边@里可以顯現(xiàn)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憂愁轉(zhuǎn)化為淡淡的喜悅。然后,隨著作者的立足點的變化,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作者在欣賞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時,淡淡的喜悅更加強烈(這里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后當作者看見荷塘四周沒精打采的路燈光和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反襯出作者的苦悶和淡淡的憂愁。然后借助江南的舊俗和他的思鄉(xiāng)之情,解脫自己的苦悶,但是“無福消受”,最后回到家還是回到會現(xiàn)實,心情依舊“頗不寧靜”(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xiāng)愁——不寧靜。
    結(jié)構(gòu)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
    淡淡的憂愁路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對。
    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比。
    上另一世界、自由的人。
    妙處、受用。
    荷田田、層層(多)。
    葉高、亭亭(美)形。
    月荷白(色)態(tài)。
    色花裊娜、羞澀(態(tài))美。
    下明珠、星星(光)。
    的荷香渺茫的歌聲動。
    淡淡的喜悅荷荷像閃電、霎時(快)態(tài)。
    塘波凝碧(色)美。
    荷水脈脈(態(tài))——靜態(tài)美。
    塘的角度青霧:薄薄、似牛乳、似輕紗面。
    上從景物葉子與花:似夢。
    月的角度樹影:黑影、倩影側(cè)。
    色光與影:不均勻、和諧、如名曲面。
    樹:重重、陰陰(沉郁)。
    淡淡的憂愁四遠山:隱隱約約。
    周燈光:沒精打采。
    蟬鳴、蛙叫。
    不寧靜江南采蓮思念故鄉(xiāng)回到現(xiàn)實。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六
    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彼虢栌魏商僚沤饪鄲?,于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chuàng)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文章有時直書胸臆,如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可以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是通過對周圍景色的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看似矛盾其實卻并不矛盾,仔細想想,其實人大多都是這樣,在熱鬧中想冷靜,群居久了希望能獨處?!耙粋€人在……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拔仪沂苡眠@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感情起了變化,先前是潛藏在心底很難傾吐的淡淡哀愁,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反映出作者不滿現(xiàn)實而又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心態(tài)。正是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給優(yōu)美的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作者筆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謐、柔和的,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更多的是把感情寄托于景色中。如“這是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是路寂寞還是人寂寞?不言而喻。“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寫景中隱約透著淡淡的憂愁和壓抑。“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雖然是“熱鬧”,卻給人一種“鳥鳴山更幽”的感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綿綿的愁緒。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工具:
    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wǎng)上查閱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回答:通過朗讀來體會。
    2、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jié)。
    (二)質(zhì)疑。
    1、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后,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chǎn)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xiàn)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lián)系,因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
    (三)資料交流:
    1、提問:我們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它們有什么特點?大家是否想過為何不理解呢?這些語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們對寫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課下已經(jīng)分組查找了資料,現(xiàn)在根據(jù)大家在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體會一下這些話的內(nèi)在含義是什么,并說說你的理由和結(jié)論?(大家集體交流討論)(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一封信》“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獨彷徨和煩悶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北憩F(xiàn)作者不滿現(xiàn)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jié)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小結(jié):不錯,有了這么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guān)系,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睆谋疚膶懽鞅尘翱?,開門見山點明了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苯Y(jié)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xiàn)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點明了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xiàn)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疤锾铩薄啵B綿不絕。
    (通過直觀優(yōu)美的荷塘圖片來啟發(fā)引導)。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chǎn)生了動感,使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展示動感的荷葉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钡摹懊鳌敝橄嗨疲话谆ā包c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展示對比圖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tài)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tài)美。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zhuǎn)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chǎn)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zhuǎn)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lǐng)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強化理解記憶)。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tài),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展示動感荷葉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xiàn)流水的靜態(tài)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tài)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tài)。(圖片)。
    【小結(jié)】從形態(tài)、動態(tài)、靜態(tài)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盀a”、“浮”、“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lián)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lián)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了聯(lián)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jié)】作者從正面和側(cè)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nèi)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fā)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zhuǎn)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jié)】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xiàn)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jié)】本文根據(jù)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xiāng)愁——不寧靜。
    結(jié)構(gòu)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yè))。
    在比較中,我們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才在比較中的出的結(jié)論總結(jié)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xù)了解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guān)的子課題。
    課后自評: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1、《荷塘月色》中關(guān)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zhì)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guān)資料,包括網(wǎng)上查找信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nèi)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閱讀分析鑒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閱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荷塘月色語文教案篇十八
    初步體驗將沙和水有利結(jié)合,使玩沙活動更富情趣,培養(yǎng)幼兒分工合作,以大帶小的團體協(xié)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帶來的樂趣。
    喜歡參與游戲,體驗。
    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
    2、各種塑料玩具(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等);
    3、活動前收集(小草、落葉、枝條若干);大場地沙池一塊。
    (一)活動前的“熱身運動”
    1、教師將幼兒帶到沙池邊,觀看沙池。引導幼兒談話:“哇!今天我們的沙池里來了好多的小客人,他們是誰呀?”幼兒答:“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睅煟骸拔覀兿氯ズ退麄円黄鹜婧脝??”(調(diào)起幼兒的積極性后)教師請幼兒做好進入沙池的準備。(脫鞋襪、卷袖口與褲口)
    2、進入沙池,教師帶領(lǐng)幼兒一起學學沙池里的小動物:我學小鴨搖搖擺、我學小魚游呀游、我學青蛙跳跳跳、我學螃蟹橫著走、我學烏龜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媽媽身邊來(請小朋友爬到老師身邊集中)。
    (二)教師講解活動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請幼兒在沙池里挖一個大坑作池塘,接著將挖好后將一次性臺布鋪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滲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滿水,然后將各種玩具放進“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裝飾。
    (三)引題讓幼兒產(chǎn)生興趣
    1、師:“今天小動物們和你們玩得可開心啦!可是它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知道他們是住在哪里的嗎?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一想?”(幼兒開始自由討論)。
    (四)幼兒活動,教師指導
    1、兩位老師協(xié)商以大帶小原則,分別將中班小班幼兒分成六組。
    2、根據(jù)幼兒的年齡和能力的情況,指導他們進行分工合作活動,中小班幼兒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兒進行鋪池塘、運水灌水;小班幼兒進行找、送小動物進池塘等。
    3、活動時,提醒幼兒不要將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衛(wèi)生,懂得照顧小班幼兒。
    4、教師點評活動情況,讓幼兒相互欣賞各種各樣的“池塘”作品。
    游戲是最適宜于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zhuǎn)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游戲,讓孩子在健康游戲中得到更多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