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獎(6篇)

字號: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獎篇一
    1.知識與能力:熟讀成誦,積累字詞,抓住關鍵詞句,深入解讀文本。
    2.過程與方法:在吟讀、譯讀、賞讀、背讀中逐步體悟蘇軾微妙復雜的感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1、 重點:誦讀、品味課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2、 難點: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一、 情境導入
    夜晚皎潔的月光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寫了不少詩文,說說你所知道的的詠月詩文。今天,讓我們隨著宋代豪放派詩人代表蘇軾一道,去承天寺夜游一番,感受別樣的情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
    2、指名朗讀,隨機糾正讀音。
    藻荇(xìng) 竹柏(bǎi)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出停頓和節(jié)奏,體悟作者的感情。
    重點講解以下兩個句子的節(jié)奏:
    念/無與為樂者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文言層面)
    1、朗讀課文,把握文意。標出自己閱讀中的疑難之處
    2、譯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自譯、同學討論互譯、集體解疑)
    積累以下重點文言字詞
    解衣欲睡 (將要,準備) 欣然起行(喜悅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想,思考)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相與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翻譯重點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四、品讀課文,悟情品寫 (文學層面)
    1、 學生自由誦讀:從表達方式入手,課文可分幾層來理解,看作者寫了什么,重點寫什么?
    明確:第一層(1、2句),尋懷民。(記敘)
    第二層(3、4句),賞夜景。(描寫)
    第三層(5至末句),嘆閑人。(抒情)
    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寫興奮喜悅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寫孤寂之情。
    “相與步于中庭”,寫寬慰之情。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等種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3、如何理解“閑人”的含義?
    (穿插介紹有關蘇東坡被貶黃州的背景資料)明確: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
    這里的“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4、“一切景語皆情語”,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賞析作者寫法之妙。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學生想象畫面,思考:
    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月光之清。而“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濃。作者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融情背誦課文
    六、課堂小結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然景物總能引起人們的無限情思,我們從東坡先生賞月的感慨中不止了解了作者的微妙的心境,我們更感受到作者身處逆境時的曠達胸襟和人格魅力,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教益。
    七、布置作業(yè)
    1、搜集蘇東坡的有關資料,整理其作品。
    2、 寫一段景色描寫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體現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獎篇二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4.重點: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5.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一課時
    一、導入:
    課件展示
    二、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隨課件朗讀課文,糾正
    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念:思考、想到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yōu)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薄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BR>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板書設計
    6、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yōu)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7、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8、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9、作業(yè)
    課件展示
    《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獎篇三
    1、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2、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3、背誦全文
    背誦、翻譯全文
    兩課時
    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手周傳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聽完之后向學生說明這首歌是在他讀完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詩詞后有感而發(fā),寫成一首比較流行的歌曲。用幻燈片出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資料: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有關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寫的)八年之后,舊黨司馬光為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圣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為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后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將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后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chuàng)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有關課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書,參照注釋,理解文句,在通讀中整體感知。
    熟讀背誦:讓學生在簡單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yè):背誦全文。
    檢查背誦、翻譯情況
    感知、理解全文內容:
    一、再次重申寫作背景。重點理解文章中的“閑人”。這里作者以他人之“閑”(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為俗務所累),反襯“吾兩人”之“閑”(當時張懷民也謫居于黃州)。而作者心境之閑,既有清閑安逸之情,也含謫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寧靜的情懷。而這種“閑”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寫出年月日,并特別點出“夜”,于是引出對“夜游”的記敘?!敖庖掠保瑓s見“月色入戶”。只因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尋“樂”。一人不足“樂”,于是便想到尋人共“樂”,遂有“至承天寺”與張懷民“步于中庭”。只幾句話,便把事情敘述得清清楚楚。這是記敘。
    寺庭漫步,中心是觀賞月色,于是有如繪的寫景。“步于中庭”時,被滿院月光所吸引,以致產生一種錯覺:“如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水中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這才醒悟: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霸鹿馊缢钡谋扔?,在作者筆下別開生面,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從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現了詩般的意境。
    三、簡潔的語言:本文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敘事簡單,寫景如畫,而抒情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人的“閑”。三種表達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簡潔,實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業(yè):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獎篇四
    1、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意,背誦全文,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一)導入新課:(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队洺刑焖乱褂巍穼懹谒毁H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標:見前頁。
    (三)課前檢測:
    1、注音:藻()荇()寢()
    2、填空:《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號()。
    (四)精講點撥:
    1、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先對照注釋默讀,然后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劃分朗讀停頓:
    (1)念無與為樂者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庭下如積水空明
    提示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翻譯理解。對照注釋,疏通文句,劃出疑難詞語,向同學或老師質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逐:于是。蓋:原來是。但:只是。
    相與:一起。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人。
    (五)強化訓練
    1、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提問后明確:因為月色很美,去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fā)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賞月色。
    (六)課堂檢測
    1、翻譯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與步于中庭
    (3)蓋竹柏影也。(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七)總結評價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業(yè):
    語文基礎訓練4——7題選做,4——5必做。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寫人:“有閑”——熱愛生活
    《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獎篇五
    1、讀通文意。
    2、領悟心境。
    3、賞析美景。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領悟作者復雜的心境。教學方法:誦讀法、競比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計算機課件
    一、設置情景導入課文。播放一組月色圖讓大家欣賞。導語: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游》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請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作者的信息,用多媒體展示蘇軾的生平,讓學生摘要做筆記。
    三、讀熟課文。自讀課文,就難讀的詞或句子進行圈點,小組討論解決,如仍有疑問則向老師提出,多媒體展示重點詞句,讓學生當堂鞏固。然后熟讀課文(可按下列步驟進行:個別朗讀——學生評說——再聽范讀——一起朗讀)
    四、讀懂課文。1、請學生結合注釋和已學過的知識,或查閱工具書自瀆理解,有疑問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討論解決。2、請一個同學用現代語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讀課文,欣賞月景。
    1、這篇散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話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劃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多媒體展示“賞月圖”)
    3、這一句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4、這些景物都是客觀實景嗎,體會“藻荇交橫”的妙處。
    5、討論如將“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改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表達效果一樣嗎?
    6、學生用詩意化的語言描述這幅月色圖。
    7、有感情的朗讀此句,當堂背誦。
    六、感悟作者復雜的心境。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寧靜淡雅、如詩如畫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達他此時心境的一個字。并結合文章中的詞句加以品析。
    2、作者為什么會如此清閑、悠閑呢?我們來看作者是在何時何地寫的這篇散文?(多媒體出示文章的寫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貶謫,成了有職無權的“閑官”,按照常理,遇到這樣的打擊,他的心情應該如何呢?
    4、但他卻表現得那樣的灑脫、安閑,可見其是一個怎樣的人?
    5、作為一代大文豪、一個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個閑人呢?
    6、朗讀最后一句話,讀出感慨萬千的語氣,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7、一邊欣賞優(yōu)美的月色圖,一邊配樂有感情朗讀全文。
    8、開展背誦競賽。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詩人的眼中是一個有情之物?;貞浳覀冏x過的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下列句式進行賞析?!拔倚蕾p詩(文)的一句,它寫出了月亮,表達了詩人情感?!?BR>    《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獎篇六
    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
    1、通過對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讀,落實學生文言文誦讀能力的積累。
    2、通過對品讀、分析重點詞語、句子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通過三個設問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落實情感目標。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寫的一篇小短文,意蘊豐厚,字字有玄機。本設計試圖引導學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點詞語敲擊文本,以期走進蘇軾細膩豐富的心靈,感悟蘇軾空明的心境,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境界。本設計不強調課前的自主預習,讓學生對文本保持適度的陌生感,圍繞真實問題閱讀文本,用自己的思維實實在在地一點點掘進文本,走近蘇軾。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瀾,掌握幾個重點文言詞語。
    2.解讀“樂”“閑”兩字的豐富內涵,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
    重點:通過品讀關鍵詞、句,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理解“樂”和“閑”的內涵;
    難點:對“念無與為樂者”中“樂”的理解。
    1課時。
    一、了解蘇軾,做好解讀文本的相關鋪墊
    1.請學生談自己對蘇軾的了解。
    2.引導學生關注課下注釋1,同時補充相關資料,初步感受蘇軾的生活態(tài)度。
    (ppt補充:蘇軾被貶的有關資料及《臨江仙》(上闋):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請學生齊讀并談談對詞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點文言詞語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教師從能否讀準字音、讀通句讀、讀懂文意三個方面檢查朗讀情況。
    1.指名不同層次學生朗讀,檢查能否讀準、讀通。
    ①引導理解三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用不加標點的課文檢查學生節(jié)奏把握情況。
    2.檢查學生能否讀懂文意。
    ①請學生嘗試用一個主謂短語簡潔概括文章所寫的這個生活片段。
    ②檢查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
    引導學生注意詞語間的聯系。(ppt出示:重點詞語:欣然 戶 念 遂至 寢 步 蓋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念無與為樂者)
    引導學生注意兩句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生成下一步教學的基礎性資源。
    三、理解蘇軾,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樂”之內涵。
    通過設問一學習文章記敘部分:
    我認為,這里的“為樂”,不僅僅是課下所注釋的“交談取樂”,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不知道同學們意見如何?請同學們依據文本討論對這個“樂”字的理解,有理有據的陳述你的觀點。
    學生通過交流、探討體會:“樂”之多重含義,這份快樂藏在“欣然”“遂”“亦”“步”四個字眼里。
    齊讀記敘部分,體會蘇軾的這份賞月之樂,分享之樂, 讀出幾個關鍵字所傳達的快樂。
    (二)探“閑人”心境。
    1.通過設問二學習寫景部分,感悟景物寫法及特點:
    我認為作者在這句話中漏了一個主語:“月色”。我補出來了,同學們認為是補出來好還是不補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想象體驗:請同學們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感嘆詞把作者的情感波瀾補出來。
    齊讀(背)寫景句:讀出一份發(fā)現的快樂,讀出一種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過設問三學習議論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認為蘇老夫子這兩問實在太絕對。昨夜無月,我校即無竹柏嘛。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追問:“閑人”如何理解?
    齊讀(背)議論部分,讀出作者內心的感慨,一點自嘲,一點自賞。
    追問:哪個詞透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呢?
    司馬遷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就是說,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瑣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靈,窮者奔波于生計,滿臉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腸滿腦肥。只有從種種生活的瑣碎中超脫自己,才能擁有空明之心。
    齊讀(背)全文,體會蘇軾的心境。
    四、總結歸納文章內涵,深化認識。
    蘇軾確實是擁有生活藝術、生活能力的人,不僅能于敲門不應之時倚杖聽江聲,更能于貶謫之境遇看見如水月色。這有賴于他豁達超脫的人生境界。這才是更重要的財富。
    最后還是把蘇東坡的這句話送給大家:
    (ppt出示: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東坡志林?臨皋閑題》)
    愿同學們在未來的歲月里,也能耳聰目明,擁有閑情雅致,做江山風月之主人。
    齊背全文。
    五、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為樂——賞月之樂,分享之樂,心有靈犀之樂
    閑人——閑情雅致,自嘲、自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