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夠提供教師教學的基本框架和教學過程的詳細步驟。教案的編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閱讀一些優(yōu)秀教案范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和實際運用的方法。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一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教學重難點:1、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詩。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你背得最好的詩。
2、復習以前學習的古詩的方法。
a、讀古詩?b、借注釋、明詩意?c、想象畫面d、體會。
1、簡介作者。
2、師范讀、學生大體了解內(nèi)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畫出不懂的詞句。
3、借注釋、明詩意。
(1)、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相繼啟發(fā)理解。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讀詩句,想畫面。
(1)、師范讀、指導節(jié)奏。
(2)、自由練習讀、指名讀、師生評價。
(3)、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畫面。
(4)、用自己的話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5、談體會。
詩中主要寫了我去游園,但主人不在,沒能進入到園子里游玩,就在我感到遺憾時,一枝紅杏伸出墻外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6、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應憐??????印。
贊美春天。
的景色。
掃興。
小扣??????久。
春色??????關(guān)。
欣慰。
一枝??????出??。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讀古詩。
1、唐代大詩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誰還記得我們學過他的哪幾首詩?指名交流。
2、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他的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該古詩。
3、師范讀。
4、自由讀,讀準字音。
5、齊讀,指名讀。
7、學生針對課題質(zhì)疑。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借助拼音讀好生字。
(2)讀順課文。
(3)理解課文大概內(nèi)容,思考上述提出的問題。
2、檢查。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2)出示詞語a、指名讀,師糾正字音b、齊讀。
(3)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4)評價指出優(yōu)缺點后齊讀。
(5)讀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
三、識記、書寫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導識記方法和書寫注意點。
3、根據(jù)學生提到的字進行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字(師巡視糾正寫姿)。
四、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article/。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jié)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xiàn)代,他一定會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三
學習目標:
1、順暢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
2、抓住特征說明,了解古代建筑藝術(shù)。
學習重難點:
1、抓住特征說明,了解古代建筑藝術(shù)。
學習過程:
一、導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寧寺寶塔導入。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將注釋中字音標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標出你不熟悉的重點字詞.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讀,注意字音.(隅、憩)。
3、朗讀課文不僅要注意字音,還要把握節(jié)奏.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把握節(jié)奏。
4、教師范讀,注意節(jié)奏的把握。
5、俗話說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頓對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課文一半.(出示不帶標點的課文),指生閱讀.
6.齊讀課文,注意文中描寫黃鶴樓的句子.
三、整體感知課文。
1、畫出文中描寫“黃鶴樓”的語句.
2、(出示圖片)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3﹑根據(jù)文字以及圖片的閱讀,能用一個字概括黃鶴樓給你的印象嗎?
四、抓住特征描寫,品味語言之妙。
1、黃鶴樓很高,你是從文中哪些詞看出的?
聳、高、巍峨、巃嵸。
3.能從學過的課文中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嗎?
4.黃鶴樓很高很高,你還可以從哪些語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將描寫黃鶴樓高的句子背出來嗎?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樓,你能用1—2個句子描寫樓的高么?
7、黃鶴樓很高,面對這樣的一座高樓,作者的評價是什么?(板書)。
七、請聽題:將黃鶴樓一文中講課時老師遺漏的一句話讀出來。
八、結(jié)合板書,引導學生說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
九、詩詞中的黃鶴樓,并進行比較閱讀.
十.自助餐:。
1.課外網(wǎng)上收集有關(guān)黃鶴樓的歷史沿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文化名流對聯(lián)等,互相交流。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四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蛇山。1985年在今址重建。傳說三國時費祎于此駕鶴豋仙,因此得名。2.昔人:指傳說中駕鶴豋仙的費祎等人。3.載:年??眨和饺坏?。4.悠悠:遙遠,無窮無盡的樣子。5.歷歷:清楚可數(shù)。6.萋萋:形容草木長得很茂盛。7.鄉(xiāng)關(guān):家鄉(xiāng)。8.煙波:水波渺茫,煙霧籠罩。
詩句大意:
首聯(lián):仙人駕鶴離去杳無影蹤,此地徒然留下一座黃鶴樓。(悵然若失)。
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再回來,只有白云千年以來徒然地在高空中飄來飄去。(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頸聯(lián):天氣晴朗,遙望漢陽,綠樹清楚可數(shù),江中的鸚鵡洲上芬芳的草生長茂盛。(美好,充滿生機的景色)。
尾聯(lián):已是傍晚,遙望遠方,何處是我的家鄉(xiāng)?這水波渺茫,煙霧籠罩的江景,使人油然而生思鄉(xiāng)的愁緒。(思鄉(xiāng)愁緒)。
主題思想:通過寫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思,抒發(fā)了(漂泊異地的傷感和)綿綿的思鄉(xiāng)愁緒。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五
崔顥(hao4)。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寫作背景]。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青年崔顥給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怎么個不好?
偷雞摸狗了?喝酒不給錢了?調(diào)戲婦女了?沒有記載,書上只是說“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BR>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歡寫情詩,描寫大膽,情呀愛呀地擠在詩里扎堆兒,讓人感覺不正經(jīng)。遺憾地是,小崔的這些不正經(jīng)現(xiàn)在找不到,沒留傳下來。
但他有才,723年的進士科舉,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小崔錄取了。
又一個標簽接踵而至:有才無行。
京城工作的崔顥,在士大夫們的眼皮底下,繼續(xù)上演一幕幕“無行”節(jié)目。
1.喜歡賭博。(沒有欠債記錄)。
2.經(jīng)常喝酒。(沒有耍酒瘋記錄)。
3.離婚頻繁。(離婚4次,沒有狎妓嫖娼記錄)。
總之,小崔另類。
如果長此以往,崔顥也就是崔顥了,像無數(shù)人一樣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充當無名分母。
查不到為什么?不正經(jīng)的他從軍了,從軍入幕的小崔結(jié)果讓我們眼前一亮。閱歷真的改變?nèi)?,從此崔顥粗獷的眼神里經(jīng)常閃出不易察覺的愁,他變了。
剛參加工作時住單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渾身疲軟,無精打采,在辦公室里偶爾哼哼唧唧,領(lǐng)導同情俺,“回家養(yǎng)幾天再來,不算曠工?!?BR> 推開家門,姐姐高興地說:“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BR> 俺立刻大義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發(fā)。
經(jīng)過一天在水中的較量,沒了,完好如初,從此總結(jié)一經(jīng)驗,“小病兒就是個屁?!?BR> 從軍期間,詩人游歷江面,到了黃鶴樓,豪放崔顥情不自禁,題筆寫下這首名作。
[本詩簡析]。
解釋題目。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漢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昔人:指乘鶴的仙人。
這2句說明了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傳說仙人子安曾乘黃鶴過此停留,還有一傳說是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傊?,是因為有人曾經(jīng)乘鶴光臨而命名。
這2句就是簡單的介紹,初讀一般。
細讀,感覺就不只是介紹,還有一種滄桑在內(nèi),這種滄桑的表現(xiàn),作者用了一個“空”字。仙人乘鶴,那是何等的激動壯觀,站在黃鶴樓上,詩人應該很憧憬那種場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們一般讀詩,只是讀字面,很少會帶上文字的聲調(diào),除非這首詩的氣場太強,令我們不得已,讀李白時常常這樣。
這2句有氣場嗎?
有。
表現(xiàn)如下:
1.“乘”和“去”字都是仄調(diào)中的入聲,入聲字讀起來有一種急促感,所謂“入聲短促急收藏”(古典詩詞中的入聲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去聲),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個字是入聲時,頓挫感會比較明顯。
2.“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空”字是理解這句整個字面意思的重點,它的發(fā)音是平聲,有一種低沉的感覺,與“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黃鶴”的重復出現(xiàn),這在詩中是比較忌諱了,但這首詩不同,它不僅是簡單的字面重復,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黃鶴”只是黃鶴,第2次代表的是“樓”,在讀的時候,心里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別,基本不會形成障礙。
仔細體會,2次“黃鶴”的出現(xiàn),有了一種語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個入聲字配合。
還有一個原因,“鶴”也是入聲字。
想像著詩人寫完這2句,肯定亢奮,好句子靠靈感,而靈感可遇不可求。寫字的人都有體會。
律詩往往首聯(lián)點題,習慣思維,這首詩是想表達人世的滄桑嗎?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有了前2句墊場,這2句想軟下來也不可能了,看詩人是如何保持堅挺?
“黃鶴”再一次出現(xiàn),而且是在句頭,這是最關(guān)鍵的,氣場再次揚起。因為第。
1、第2兩句剛剛讀完,“黃鶴”的重復,還在余音裊裊。
就像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中的“難”字一樣,前后緊連,語感突強。
尤其是又出現(xiàn)了入聲字“去”,再一次加強,而且沒完沒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復,在后1句抑揚頓挫。
“黃鶴”、“去”、“空”竟然連續(xù)重復,由字識人,崔顥絕不是蔫蔫之輩,“放蕩”的回腸。
還有,通過入聲字“復”推波助瀾,氣場完全揚起后,“白云千載空悠悠”中沒有一個入聲字,與前1句造成強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這2個字還是重復,讓人意猶未盡。
恰當?shù)闹貜秃腿肼曌值倪\用,是加強氣場的主要手段。
難怪李白登黃鶴樓時也想題詩,看見了崔顥的這首后,把手縮了回來。李白詩氣場最強,他是超級內(nèi)行,能讀出其中的奧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沒有一丁點小視李白的意思。)。
一時想不起,有誰敢像他這樣,在前4句里,竟反復重復。
“無限風光在險峰”,毫無忌憚的崔顥打破常規(guī),勇敢地站出來“重復”,給我們做著示范表演。
中國古典詩詞,讓我們興奮的時候真多。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江面。歷歷:清清楚楚。漢陽:今武漢漢陽。
萋萋:茂盛的樣子。鸚鵡洲:原在江中,現(xiàn)在與漢陽陸地相連。
這2句應該是實景描寫。最后一個字“樹”又是入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家園。
見景生情,漢陽樹想起了家鄉(xiāng)樹,洲中草想起了家鄉(xiāng)草,勾起聯(lián)想之際,正是“日暮”時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時候。
最后一個字“是”還是入聲。
鄉(xiāng)愁,理不盡的思緒。
回不了家,才是愁,這愁就像江上煙波,浩渺無際,蒸騰彌漫。
最后那個字“愁”,才是本詩的中心。
前2句重復,第2聯(lián)不對仗,而且平仄不規(guī)范。一般首聯(lián)點題,尾聯(lián)總結(jié),這首詩也不是太協(xié)調(diào)(由滄桑逐步引出鄉(xiāng)愁),不正經(jīng)。
一個“不正經(jīng)”的人寫了一首“不正經(jīng)”的詩,但氣場飛揚,他的“愁”,喚起了的人們的共有,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什么是“曲徑通幽”,另類精華。
歷代公認的,寫黃鶴樓最好的一首詩。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六
2、了解聲部的劃分。避免學生覺得低聲部是唱得不好或聲音條件不好的學生加入的。
3、按照上一課的理論要求進行發(fā)聲練習。
4、粗排二聲部合唱《送別》。
1、讓學生了解合唱團的相關(guān)情況,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知道各個聲部在合唱隊中的重要作用,確立聲部平等的地位。
3、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指導學生正確發(fā)聲。
4、分聲部粗排《送別》。
1、什么是合唱團?不是任何一個集體歌唱的組織都可視為合唱團,偶然或驟發(fā)性的集體歌唱只能叫做群眾歌詠活動,二者的區(qū)別不僅體現(xiàn)在演唱水平的差異上,更重要的是歌唱目的不同。前者的歌唱行為表現(xiàn)為藝術(shù)追求,后者的歌唱行為則是以集體歌唱為特定表達手段的社會活動。合唱團是那樣一個集體,它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缺的合唱技巧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以表達作品中所蘊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內(nèi)容。合唱團是按聲部來建構(gòu)合唱組織系統(tǒng),聲部則是依據(jù)嗓音個性特征即音域的寬廣來劃分的。
2、聲部的劃分:高聲部、低聲部。
1、分聲部教唱樂譜。
2、學唱歌詞。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七
2.學習常見文言虛詞“于”“以”“其”等的用法。
3.體會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優(yōu)美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2.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優(yōu)美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或幻燈片。
設計思路。
講解這兩篇短文時應讓學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明確課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弄清文中寫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突出了什么特點。有關(guān)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先自主學習,也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安排兩課時。
黃鶴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黃鶴樓與滕王閣、岳陽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它名揚四海主要歸之于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詩和李白等詩人有關(guān)黃鶴樓的吟詠,并不是僅僅因為一篇文章而名聞遐邇。有關(guān)黃鶴樓的文章,過去是不是沒有人寫過呢?事實并非如此,唐人閻伯理寫的這篇《黃鶴樓》,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關(guān)于黃鶴樓的碑記。(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下面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1。)。
1.認真讀課文,邊看注釋,邊查工具書,疏通課文大意。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黃鶴樓命名的由來。
4.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2。)。
闥瀨鄉(xiāng)窺巍峨。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學生進行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意思。(出示幻燈片3。)。
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
上倚河漢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黃鶴樓命名的由來?
明確:(費yi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
4.放聲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背誦,把喜歡的原因和同桌進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5.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并疏通文意。
要求:小組中推一人交流,不恰當?shù)牡胤酱蠹夜餐逃懶薷摹?BR> 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不必只局限于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業(yè)。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延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黃鶴樓。
閻伯理。
地理位置。
命名的由來。
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
地位價值。
于園。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
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介紹園林的短文。(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l。)。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山陰人,明末清初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要求:記住作者。二、自主學習。
1.認真讀課文,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文中寫“于園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4.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2。)。
葆生艇子娠搜剔無憾。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學生進行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詞義。(出示幻片3。)。
攜余往。
緣坡植牡丹、芍藥。
人不得上,以實奇。
坐其中,頹然碧窈要求:記住詞義。3.“磊石”奇在哪里?
明確:(以實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奇。)。
4.放聲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背誦下來,然后把喜歡的原因和同桌進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5.小組合作,疏通文意,交流更正。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元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積累運用”的第一部分。七、布置作業(yè)。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板書設計。
于園。
張岱。
第二部分(第1段):介紹于園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自己游園的緣由。
第二部分(第2段):游于園所見所感。
奇在磊石。(以石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奇。)。
水閣和四周景色及感受。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聞名的原因。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八
1、師說上句,學生接下句。
2、師說詩題,學生背詩。
3、師說詩句,學生說詩題和作者。
4、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它堪稱是送別詩中的經(jīng)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初讀詩題。
二、【新授】。
1、讀懂詩題。
a、出示生詞卡片“孟浩然”“廣陵”,誰來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
b、題目共有10個字,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字眼重要就重讀哪個詞,讀出自己的感受。
c、介紹寫作背景,帶著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讀詩題。(教師板書:讀懂詩題)。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2、讀明詩句。
a、讀通詩句。
出示朗讀的階梯等次表,請學生自己對照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認為自己讀到第三階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讀,請學生相互評價。
好,現(xiàn)在換過來,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接讀后三個字,聽明白了嗎?——讀。
b、理解詩意。
詩讀得這么好,詩句的意思能讀懂嗎?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書上的注釋,借助注釋,我們就可以讀懂古詩。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結(jié)合書上的注釋,把自己讀懂的句子說給其他同學聽;不懂的句子互相討論。
c、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指導。(教師板書:讀明詩意)。
3、品悟詩情。
a、出示課文插圖,請結(jié)合圖畫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故事。相機用ppt出示課件:(說話練習)。
b、引讀:
那離別的惆悵啊,全都凝結(jié)在那了李白那目駐神馳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無盡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漸行漸遠的孤帆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深厚的情誼,那樣真摯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給了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板書:品悟詩情)。
三、拓展延伸,課堂小結(jié)。(教師板書:品悟詩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是的,孩子們,一樣是送別,卻因送別的時間、送別的人等各種各樣的因素,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情懷。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讀懂詩題——讀明詩句——品悟詩情”這樣的方法讀懂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們也可以嘗試著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方法去品讀王勃的、高適的或者是其他詩人的離情別愁。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嘗試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讀詩題——讀詩句——悟詩情”,預習《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九
自學要求:多么深情的詩啊,這是李白心靈的產(chǎn)兒,飽含著他對孟浩然的濃濃的情誼,文也如此,字里行間的豐滿盈潤,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你的心去讀一讀每一個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畫出讓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讀一讀,想一想,在旁邊寫一寫你的體會,也可以相互說一說。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a:1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2自從我結(jié)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3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從李白的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從哪些詞句中你體會到了這種真情?
人品:補充介紹給學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詩為證,《贈孟浩然》:(生讀)師簡單介紹詩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還有他的什么?
“詩篇譽滿天下”什么叫譽滿天下?你讀過他的詩嗎?(指名說)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讀好“譽滿天下”
指導朗讀:當時李白還是初出茅廬,而孟浩然已經(jīng)是頗有名氣的詩界名士了,就像現(xiàn)在的文學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樣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詩,沒人不知道的。和這樣的的人做朋友你會感到怎么樣?讀出你的——(指名讀句1)
過渡:真令人敬仰,這種敬仰之情還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言由心生,再讀讀李白的話,除了著深深的敬意還有什么?
3(滿飲此杯;杯子里裝的是什么?平時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這杯滿滿的酒里有什味?為什么?)
(引導評:聽了你的讀我可以喝下?口酒,誰能讓孟浩然滿飲此杯?再讀)
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千言萬語涌心頭,終于,李白端起酒,對孟浩然說————(齊讀李白的話)
出示: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的好‘: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BR> 1、自由讀讀孟浩然的這段話,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聽了他的話你的心里怎么樣了(寬慰、不難過……)
b出示: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1、“依依惜別”這種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們是怎樣做的?
(引導學生體會:做做這個動作,一會兒——一會兒——,讀讀這兩小節(jié),他們一會兒還會怎樣?這里的景色不美嗎?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自由讀讀它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畫面)如果讓你來到這里你會怎么樣?他們呢?(這么美的景色卻沒心欣賞,他們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過渡:課文還從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間的這種深情厚誼?
哪些詞讓你感受最深?
1、“佇立”(體會古時候的船是怎樣行進的來體會時間的長)?
“凝視”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視著什么?(可以引說:開始是一只——慢慢的變成了一片——,隨后隨著江風漸漸遠去的是——最后——)
4、思考:順著江水流去的還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結(jié):說的多好,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是李白無盡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讀(配樂)
(評:飽滿的情感,橫溢的才情,造就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名詩還有誰來讀 真不錯,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這首詩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邊)
同學們,有相聚就有別離,此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吧(齊讀詩)
唐詩三百首,吟盡萬般情,你還能吟誦出其它的送別詩嗎?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首送別詩,學習、借鑒課文的寫法,把它改寫成一篇文章!
一、導入:由歌曲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歌曲中把學生的思緒帶入文本中,從而讓學生走進課本。
二、整體感知:先讓學生認真聽課文范讀,以次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整體印象,接著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去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讀李白的話,引導學生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等詞語,體會他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們何時才能再見面”感悟他對孟浩然的難舍之情。讀孟浩然的話,通過“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永世不絕”等詞語的理解,體味人物內(nèi)心世界,感受他們的惜別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過程中的基礎中,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詞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詩的意思,此時我又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認識。
四、角色表演:在學生對詩人的感情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后,我還安排了一個“原始重現(xiàn)”的過程。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進步。“因此我讓學生自由合作,分別扮演李白與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這一設計,學生訓練面廣,先讓學生同位練說,在此基礎上,在讓學生上臺表演,學生自信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體會友人離別時的心情了。個個受益匪淺。有效地合作,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養(yǎng)成了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想像不僅是形象思維,更是藝術(shù)思維。
五、小結(jié)質(zhì)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談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收獲,并提出還沒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業(yè)設計:1、收集分別的詩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2、寫分別的一段話。(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教學中,我始終以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策略的研究為突破口,以問題帶動,引發(fā)思索,來體現(xiàn)課程改革。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
欣賞黃鶴樓和于園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美,說出自己的感受。
熟讀課文,并能背誦課文中的精彩段落。
第一塊:復習請大家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精彩段落。背誦。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作者帶我們?nèi)S鶴樓和于園“神游”了一番,你對黃鶴樓和于園的'總體印象如何?兩者有何不同?你“神游”時的感受又是怎樣的?閱讀,思考,分小組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全班討論交流。
3、學習評價:用筆把你心目中的于園畫出來,并向大家點評一下于園“奇”在哪里。思考,畫圖。
4、組織交流、評價全班討論交流。
第三塊:探究活動?
1、如果學校的花圃要重新設計,你打算怎樣來布置?思考,分小組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暢所欲言。
1.收集并吟誦歷代歌詠黃鶴樓的詩文。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一
金陵酒肆留別》(唐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另一首送別詩,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這首送別詩當中,李白先寫了酒店周邊環(huán)境非常美麗,酒店里已經(jīng)釀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來相送,大家頻頻舉杯暢飲美酒。最后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在這兩句詩里,李白把離別的情誼寄托在哪里?(寄托在東流水當中,也就是長江水當中,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但李白覺得自己與金陵朋友的離情別意比長江水還要長。)。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二
過渡:是啊,不一樣的送別,但縈繞在心頭的離愁卻是一樣的,每一次的送別都是那樣的讓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送別”有關(guān)的課文。
(齊讀課題)黃鶴樓送別
3、通過課前的閱讀,你對黃鶴樓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登樓吟詩作賦,謳歌黃鶴樓的壯美景觀,其中以崔顥的《黃鶴樓》一詩最妙,傳為千古絕唱。
5、讀拓展閱讀第160頁
6、看到“黃鶴樓送別”這五個字,很自然的我們就想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 出示古詩,自由輕聲讀
(2) 誰愿意來讀一讀這首古詩。注意作到字正腔圓,正確停頓。
(3) 李白的這首詩和他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一樣,都是千古流傳的好詩,那么像這樣人人喜歡,人人稱贊的詩,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就是——膾炙人口(出示詞語)
“膾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膾,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體有關(guān),與肉有關(guān),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膾”就是指切得很細的魚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膾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愛吃,在文中指好的詩文人人都稱贊。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能簡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內(nèi)容。
(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并在江邊目送他登船遠去的動人情景。)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
區(qū)別:“餞行”與“送行”(餞行是備酒食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圖
仔細看圖,再讀讀課文,你能否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描繪這幅畫面?
相機出示: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他們怎么會成為知己的呢?(教師講解)
3、補充《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吾愛孟浩然,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師朗讀。
(2) 幫助學生理解第一句:我鐘愛孟浩然,瀟灑的風度,超人的才華天下人都知道。
(3) 課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讀一讀。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4) 兩年后的春天,李白東游至今天的武漢市,再次與孟浩然相遇,兩人感情更進一層,常常在黃鶴樓上飲酒作詩,黃鶴樓是兩人相聚相親的地方,黃鶴樓就是他們感情的見證。
(5) 教師小結(jié):孟浩然要到廣陵(現(xiàn)在的揚州)去黃鶴樓在長江的上游,廣陵在長江的下游,千里之遙?。〗袢罩畡e,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李白到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讓我們再讀讀課文,感受這個故事。
板書
黃鶴樓送別
依依惜別
情
深厚情誼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三
讓學生看著板書,引導學生梳理出課文的寫作思路。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生:之情,寫到送別——生:之語,寫到送別——生:之舉,最后寫到送別——生:之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生:依依惜別之情。通過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別詩作,我們發(fā)現(xiàn)李白寄情于水的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這是一種詩歌文化現(xiàn)象。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關(guān)注這種文化現(xiàn)象。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四
1、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
了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學課時:1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崔顥(704~754),汴州(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變,風骨凜然,雄渾奔放。有《崔顥集》。
2、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
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飄然離去。事后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diào)。如:在金陵鳳凰臺時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
3、黃鶴樓簡介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jù)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這首詩,使很多人產(chǎn)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后,它的豐姿令人振奮,是很自然的事。關(guān)于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據(jù)《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并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另一說是有一位名叫費煒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yōu)閼涯钯M煒,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guān)。
二、多形式朗讀古詩
三、深入感知古詩
問1:詩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詩句是?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
問2:描寫登黃鶴樓所見江上情景的兩句詩句是?請你用自己的畫描繪一下
問3: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舊、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四、小結(jié):全詩借景抒情,抒寫了詩人漂泊異地的傷感與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
五、再次朗讀古詩
六、作業(yè)布置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一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教學重難點:1、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詩。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你背得最好的詩。
2、復習以前學習的古詩的方法。
a、讀古詩?b、借注釋、明詩意?c、想象畫面d、體會。
1、簡介作者。
2、師范讀、學生大體了解內(nèi)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畫出不懂的詞句。
3、借注釋、明詩意。
(1)、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相繼啟發(fā)理解。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讀詩句,想畫面。
(1)、師范讀、指導節(jié)奏。
(2)、自由練習讀、指名讀、師生評價。
(3)、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畫面。
(4)、用自己的話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5、談體會。
詩中主要寫了我去游園,但主人不在,沒能進入到園子里游玩,就在我感到遺憾時,一枝紅杏伸出墻外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6、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應憐??????印。
贊美春天。
的景色。
掃興。
小扣??????久。
春色??????關(guān)。
欣慰。
一枝??????出??。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讀古詩。
1、唐代大詩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誰還記得我們學過他的哪幾首詩?指名交流。
2、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他的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該古詩。
3、師范讀。
4、自由讀,讀準字音。
5、齊讀,指名讀。
7、學生針對課題質(zhì)疑。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借助拼音讀好生字。
(2)讀順課文。
(3)理解課文大概內(nèi)容,思考上述提出的問題。
2、檢查。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2)出示詞語a、指名讀,師糾正字音b、齊讀。
(3)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4)評價指出優(yōu)缺點后齊讀。
(5)讀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
三、識記、書寫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導識記方法和書寫注意點。
3、根據(jù)學生提到的字進行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字(師巡視糾正寫姿)。
四、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article/。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jié)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xiàn)代,他一定會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三
學習目標:
1、順暢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
2、抓住特征說明,了解古代建筑藝術(shù)。
學習重難點:
1、抓住特征說明,了解古代建筑藝術(shù)。
學習過程:
一、導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寧寺寶塔導入。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將注釋中字音標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標出你不熟悉的重點字詞.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讀,注意字音.(隅、憩)。
3、朗讀課文不僅要注意字音,還要把握節(jié)奏.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把握節(jié)奏。
4、教師范讀,注意節(jié)奏的把握。
5、俗話說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頓對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課文一半.(出示不帶標點的課文),指生閱讀.
6.齊讀課文,注意文中描寫黃鶴樓的句子.
三、整體感知課文。
1、畫出文中描寫“黃鶴樓”的語句.
2、(出示圖片)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3﹑根據(jù)文字以及圖片的閱讀,能用一個字概括黃鶴樓給你的印象嗎?
四、抓住特征描寫,品味語言之妙。
1、黃鶴樓很高,你是從文中哪些詞看出的?
聳、高、巍峨、巃嵸。
3.能從學過的課文中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嗎?
4.黃鶴樓很高很高,你還可以從哪些語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將描寫黃鶴樓高的句子背出來嗎?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樓,你能用1—2個句子描寫樓的高么?
7、黃鶴樓很高,面對這樣的一座高樓,作者的評價是什么?(板書)。
七、請聽題:將黃鶴樓一文中講課時老師遺漏的一句話讀出來。
八、結(jié)合板書,引導學生說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
九、詩詞中的黃鶴樓,并進行比較閱讀.
十.自助餐:。
1.課外網(wǎng)上收集有關(guān)黃鶴樓的歷史沿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文化名流對聯(lián)等,互相交流。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四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蛇山。1985年在今址重建。傳說三國時費祎于此駕鶴豋仙,因此得名。2.昔人:指傳說中駕鶴豋仙的費祎等人。3.載:年??眨和饺坏?。4.悠悠:遙遠,無窮無盡的樣子。5.歷歷:清楚可數(shù)。6.萋萋:形容草木長得很茂盛。7.鄉(xiāng)關(guān):家鄉(xiāng)。8.煙波:水波渺茫,煙霧籠罩。
詩句大意:
首聯(lián):仙人駕鶴離去杳無影蹤,此地徒然留下一座黃鶴樓。(悵然若失)。
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再回來,只有白云千年以來徒然地在高空中飄來飄去。(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頸聯(lián):天氣晴朗,遙望漢陽,綠樹清楚可數(shù),江中的鸚鵡洲上芬芳的草生長茂盛。(美好,充滿生機的景色)。
尾聯(lián):已是傍晚,遙望遠方,何處是我的家鄉(xiāng)?這水波渺茫,煙霧籠罩的江景,使人油然而生思鄉(xiāng)的愁緒。(思鄉(xiāng)愁緒)。
主題思想:通過寫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思,抒發(fā)了(漂泊異地的傷感和)綿綿的思鄉(xiāng)愁緒。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五
崔顥(hao4)。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寫作背景]。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青年崔顥給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怎么個不好?
偷雞摸狗了?喝酒不給錢了?調(diào)戲婦女了?沒有記載,書上只是說“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BR>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歡寫情詩,描寫大膽,情呀愛呀地擠在詩里扎堆兒,讓人感覺不正經(jīng)。遺憾地是,小崔的這些不正經(jīng)現(xiàn)在找不到,沒留傳下來。
但他有才,723年的進士科舉,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小崔錄取了。
又一個標簽接踵而至:有才無行。
京城工作的崔顥,在士大夫們的眼皮底下,繼續(xù)上演一幕幕“無行”節(jié)目。
1.喜歡賭博。(沒有欠債記錄)。
2.經(jīng)常喝酒。(沒有耍酒瘋記錄)。
3.離婚頻繁。(離婚4次,沒有狎妓嫖娼記錄)。
總之,小崔另類。
如果長此以往,崔顥也就是崔顥了,像無數(shù)人一樣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充當無名分母。
查不到為什么?不正經(jīng)的他從軍了,從軍入幕的小崔結(jié)果讓我們眼前一亮。閱歷真的改變?nèi)?,從此崔顥粗獷的眼神里經(jīng)常閃出不易察覺的愁,他變了。
剛參加工作時住單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渾身疲軟,無精打采,在辦公室里偶爾哼哼唧唧,領(lǐng)導同情俺,“回家養(yǎng)幾天再來,不算曠工?!?BR> 推開家門,姐姐高興地說:“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BR> 俺立刻大義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發(fā)。
經(jīng)過一天在水中的較量,沒了,完好如初,從此總結(jié)一經(jīng)驗,“小病兒就是個屁?!?BR> 從軍期間,詩人游歷江面,到了黃鶴樓,豪放崔顥情不自禁,題筆寫下這首名作。
[本詩簡析]。
解釋題目。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漢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昔人:指乘鶴的仙人。
這2句說明了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傳說仙人子安曾乘黃鶴過此停留,還有一傳說是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傊?,是因為有人曾經(jīng)乘鶴光臨而命名。
這2句就是簡單的介紹,初讀一般。
細讀,感覺就不只是介紹,還有一種滄桑在內(nèi),這種滄桑的表現(xiàn),作者用了一個“空”字。仙人乘鶴,那是何等的激動壯觀,站在黃鶴樓上,詩人應該很憧憬那種場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們一般讀詩,只是讀字面,很少會帶上文字的聲調(diào),除非這首詩的氣場太強,令我們不得已,讀李白時常常這樣。
這2句有氣場嗎?
有。
表現(xiàn)如下:
1.“乘”和“去”字都是仄調(diào)中的入聲,入聲字讀起來有一種急促感,所謂“入聲短促急收藏”(古典詩詞中的入聲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去聲),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個字是入聲時,頓挫感會比較明顯。
2.“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空”字是理解這句整個字面意思的重點,它的發(fā)音是平聲,有一種低沉的感覺,與“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黃鶴”的重復出現(xiàn),這在詩中是比較忌諱了,但這首詩不同,它不僅是簡單的字面重復,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黃鶴”只是黃鶴,第2次代表的是“樓”,在讀的時候,心里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別,基本不會形成障礙。
仔細體會,2次“黃鶴”的出現(xiàn),有了一種語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個入聲字配合。
還有一個原因,“鶴”也是入聲字。
想像著詩人寫完這2句,肯定亢奮,好句子靠靈感,而靈感可遇不可求。寫字的人都有體會。
律詩往往首聯(lián)點題,習慣思維,這首詩是想表達人世的滄桑嗎?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有了前2句墊場,這2句想軟下來也不可能了,看詩人是如何保持堅挺?
“黃鶴”再一次出現(xiàn),而且是在句頭,這是最關(guān)鍵的,氣場再次揚起。因為第。
1、第2兩句剛剛讀完,“黃鶴”的重復,還在余音裊裊。
就像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中的“難”字一樣,前后緊連,語感突強。
尤其是又出現(xiàn)了入聲字“去”,再一次加強,而且沒完沒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復,在后1句抑揚頓挫。
“黃鶴”、“去”、“空”竟然連續(xù)重復,由字識人,崔顥絕不是蔫蔫之輩,“放蕩”的回腸。
還有,通過入聲字“復”推波助瀾,氣場完全揚起后,“白云千載空悠悠”中沒有一個入聲字,與前1句造成強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這2個字還是重復,讓人意猶未盡。
恰當?shù)闹貜秃腿肼曌值倪\用,是加強氣場的主要手段。
難怪李白登黃鶴樓時也想題詩,看見了崔顥的這首后,把手縮了回來。李白詩氣場最強,他是超級內(nèi)行,能讀出其中的奧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沒有一丁點小視李白的意思。)。
一時想不起,有誰敢像他這樣,在前4句里,竟反復重復。
“無限風光在險峰”,毫無忌憚的崔顥打破常規(guī),勇敢地站出來“重復”,給我們做著示范表演。
中國古典詩詞,讓我們興奮的時候真多。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江面。歷歷:清清楚楚。漢陽:今武漢漢陽。
萋萋:茂盛的樣子。鸚鵡洲:原在江中,現(xiàn)在與漢陽陸地相連。
這2句應該是實景描寫。最后一個字“樹”又是入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家園。
見景生情,漢陽樹想起了家鄉(xiāng)樹,洲中草想起了家鄉(xiāng)草,勾起聯(lián)想之際,正是“日暮”時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時候。
最后一個字“是”還是入聲。
鄉(xiāng)愁,理不盡的思緒。
回不了家,才是愁,這愁就像江上煙波,浩渺無際,蒸騰彌漫。
最后那個字“愁”,才是本詩的中心。
前2句重復,第2聯(lián)不對仗,而且平仄不規(guī)范。一般首聯(lián)點題,尾聯(lián)總結(jié),這首詩也不是太協(xié)調(diào)(由滄桑逐步引出鄉(xiāng)愁),不正經(jīng)。
一個“不正經(jīng)”的人寫了一首“不正經(jīng)”的詩,但氣場飛揚,他的“愁”,喚起了的人們的共有,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什么是“曲徑通幽”,另類精華。
歷代公認的,寫黃鶴樓最好的一首詩。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六
2、了解聲部的劃分。避免學生覺得低聲部是唱得不好或聲音條件不好的學生加入的。
3、按照上一課的理論要求進行發(fā)聲練習。
4、粗排二聲部合唱《送別》。
1、讓學生了解合唱團的相關(guān)情況,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知道各個聲部在合唱隊中的重要作用,確立聲部平等的地位。
3、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指導學生正確發(fā)聲。
4、分聲部粗排《送別》。
1、什么是合唱團?不是任何一個集體歌唱的組織都可視為合唱團,偶然或驟發(fā)性的集體歌唱只能叫做群眾歌詠活動,二者的區(qū)別不僅體現(xiàn)在演唱水平的差異上,更重要的是歌唱目的不同。前者的歌唱行為表現(xiàn)為藝術(shù)追求,后者的歌唱行為則是以集體歌唱為特定表達手段的社會活動。合唱團是那樣一個集體,它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缺的合唱技巧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以表達作品中所蘊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內(nèi)容。合唱團是按聲部來建構(gòu)合唱組織系統(tǒng),聲部則是依據(jù)嗓音個性特征即音域的寬廣來劃分的。
2、聲部的劃分:高聲部、低聲部。
1、分聲部教唱樂譜。
2、學唱歌詞。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七
2.學習常見文言虛詞“于”“以”“其”等的用法。
3.體會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優(yōu)美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2.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優(yōu)美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或幻燈片。
設計思路。
講解這兩篇短文時應讓學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明確課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弄清文中寫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突出了什么特點。有關(guān)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先自主學習,也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安排兩課時。
黃鶴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黃鶴樓與滕王閣、岳陽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它名揚四海主要歸之于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詩和李白等詩人有關(guān)黃鶴樓的吟詠,并不是僅僅因為一篇文章而名聞遐邇。有關(guān)黃鶴樓的文章,過去是不是沒有人寫過呢?事實并非如此,唐人閻伯理寫的這篇《黃鶴樓》,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關(guān)于黃鶴樓的碑記。(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下面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1。)。
1.認真讀課文,邊看注釋,邊查工具書,疏通課文大意。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黃鶴樓命名的由來。
4.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2。)。
闥瀨鄉(xiāng)窺巍峨。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學生進行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意思。(出示幻燈片3。)。
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
上倚河漢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黃鶴樓命名的由來?
明確:(費yi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
4.放聲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背誦,把喜歡的原因和同桌進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5.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并疏通文意。
要求:小組中推一人交流,不恰當?shù)牡胤酱蠹夜餐逃懶薷摹?BR> 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不必只局限于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業(yè)。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延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黃鶴樓。
閻伯理。
地理位置。
命名的由來。
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
地位價值。
于園。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
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介紹園林的短文。(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l。)。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山陰人,明末清初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要求:記住作者。二、自主學習。
1.認真讀課文,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文中寫“于園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4.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2。)。
葆生艇子娠搜剔無憾。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學生進行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詞義。(出示幻片3。)。
攜余往。
緣坡植牡丹、芍藥。
人不得上,以實奇。
坐其中,頹然碧窈要求:記住詞義。3.“磊石”奇在哪里?
明確:(以實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奇。)。
4.放聲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背誦下來,然后把喜歡的原因和同桌進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5.小組合作,疏通文意,交流更正。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元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積累運用”的第一部分。七、布置作業(yè)。
《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板書設計。
于園。
張岱。
第二部分(第1段):介紹于園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自己游園的緣由。
第二部分(第2段):游于園所見所感。
奇在磊石。(以石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奇。)。
水閣和四周景色及感受。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聞名的原因。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八
1、師說上句,學生接下句。
2、師說詩題,學生背詩。
3、師說詩句,學生說詩題和作者。
4、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它堪稱是送別詩中的經(jīng)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初讀詩題。
二、【新授】。
1、讀懂詩題。
a、出示生詞卡片“孟浩然”“廣陵”,誰來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
b、題目共有10個字,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字眼重要就重讀哪個詞,讀出自己的感受。
c、介紹寫作背景,帶著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讀詩題。(教師板書:讀懂詩題)。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2、讀明詩句。
a、讀通詩句。
出示朗讀的階梯等次表,請學生自己對照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認為自己讀到第三階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讀,請學生相互評價。
好,現(xiàn)在換過來,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接讀后三個字,聽明白了嗎?——讀。
b、理解詩意。
詩讀得這么好,詩句的意思能讀懂嗎?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書上的注釋,借助注釋,我們就可以讀懂古詩。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結(jié)合書上的注釋,把自己讀懂的句子說給其他同學聽;不懂的句子互相討論。
c、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指導。(教師板書:讀明詩意)。
3、品悟詩情。
a、出示課文插圖,請結(jié)合圖畫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故事。相機用ppt出示課件:(說話練習)。
b、引讀:
那離別的惆悵啊,全都凝結(jié)在那了李白那目駐神馳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無盡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漸行漸遠的孤帆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深厚的情誼,那樣真摯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給了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板書:品悟詩情)。
三、拓展延伸,課堂小結(jié)。(教師板書:品悟詩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是的,孩子們,一樣是送別,卻因送別的時間、送別的人等各種各樣的因素,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情懷。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讀懂詩題——讀明詩句——品悟詩情”這樣的方法讀懂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們也可以嘗試著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方法去品讀王勃的、高適的或者是其他詩人的離情別愁。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嘗試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讀詩題——讀詩句——悟詩情”,預習《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九
自學要求:多么深情的詩啊,這是李白心靈的產(chǎn)兒,飽含著他對孟浩然的濃濃的情誼,文也如此,字里行間的豐滿盈潤,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你的心去讀一讀每一個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畫出讓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讀一讀,想一想,在旁邊寫一寫你的體會,也可以相互說一說。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a:1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2自從我結(jié)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3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從李白的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從哪些詞句中你體會到了這種真情?
人品:補充介紹給學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詩為證,《贈孟浩然》:(生讀)師簡單介紹詩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還有他的什么?
“詩篇譽滿天下”什么叫譽滿天下?你讀過他的詩嗎?(指名說)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讀好“譽滿天下”
指導朗讀:當時李白還是初出茅廬,而孟浩然已經(jīng)是頗有名氣的詩界名士了,就像現(xiàn)在的文學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樣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詩,沒人不知道的。和這樣的的人做朋友你會感到怎么樣?讀出你的——(指名讀句1)
過渡:真令人敬仰,這種敬仰之情還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言由心生,再讀讀李白的話,除了著深深的敬意還有什么?
3(滿飲此杯;杯子里裝的是什么?平時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這杯滿滿的酒里有什味?為什么?)
(引導評:聽了你的讀我可以喝下?口酒,誰能讓孟浩然滿飲此杯?再讀)
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千言萬語涌心頭,終于,李白端起酒,對孟浩然說————(齊讀李白的話)
出示: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的好‘: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BR> 1、自由讀讀孟浩然的這段話,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聽了他的話你的心里怎么樣了(寬慰、不難過……)
b出示: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1、“依依惜別”這種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們是怎樣做的?
(引導學生體會:做做這個動作,一會兒——一會兒——,讀讀這兩小節(jié),他們一會兒還會怎樣?這里的景色不美嗎?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自由讀讀它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畫面)如果讓你來到這里你會怎么樣?他們呢?(這么美的景色卻沒心欣賞,他們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過渡:課文還從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間的這種深情厚誼?
哪些詞讓你感受最深?
1、“佇立”(體會古時候的船是怎樣行進的來體會時間的長)?
“凝視”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視著什么?(可以引說:開始是一只——慢慢的變成了一片——,隨后隨著江風漸漸遠去的是——最后——)
4、思考:順著江水流去的還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結(jié):說的多好,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是李白無盡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讀(配樂)
(評:飽滿的情感,橫溢的才情,造就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名詩還有誰來讀 真不錯,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這首詩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邊)
同學們,有相聚就有別離,此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吧(齊讀詩)
唐詩三百首,吟盡萬般情,你還能吟誦出其它的送別詩嗎?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首送別詩,學習、借鑒課文的寫法,把它改寫成一篇文章!
一、導入:由歌曲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歌曲中把學生的思緒帶入文本中,從而讓學生走進課本。
二、整體感知:先讓學生認真聽課文范讀,以次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整體印象,接著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去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讀李白的話,引導學生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等詞語,體會他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們何時才能再見面”感悟他對孟浩然的難舍之情。讀孟浩然的話,通過“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永世不絕”等詞語的理解,體味人物內(nèi)心世界,感受他們的惜別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過程中的基礎中,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詞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詩的意思,此時我又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認識。
四、角色表演:在學生對詩人的感情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后,我還安排了一個“原始重現(xiàn)”的過程。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進步。“因此我讓學生自由合作,分別扮演李白與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這一設計,學生訓練面廣,先讓學生同位練說,在此基礎上,在讓學生上臺表演,學生自信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體會友人離別時的心情了。個個受益匪淺。有效地合作,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養(yǎng)成了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想像不僅是形象思維,更是藝術(shù)思維。
五、小結(jié)質(zhì)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談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收獲,并提出還沒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業(yè)設計:1、收集分別的詩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2、寫分別的一段話。(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教學中,我始終以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策略的研究為突破口,以問題帶動,引發(fā)思索,來體現(xiàn)課程改革。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
欣賞黃鶴樓和于園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美,說出自己的感受。
熟讀課文,并能背誦課文中的精彩段落。
第一塊:復習請大家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精彩段落。背誦。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作者帶我們?nèi)S鶴樓和于園“神游”了一番,你對黃鶴樓和于園的'總體印象如何?兩者有何不同?你“神游”時的感受又是怎樣的?閱讀,思考,分小組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全班討論交流。
3、學習評價:用筆把你心目中的于園畫出來,并向大家點評一下于園“奇”在哪里。思考,畫圖。
4、組織交流、評價全班討論交流。
第三塊:探究活動?
1、如果學校的花圃要重新設計,你打算怎樣來布置?思考,分小組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暢所欲言。
1.收集并吟誦歷代歌詠黃鶴樓的詩文。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一
金陵酒肆留別》(唐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另一首送別詩,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這首送別詩當中,李白先寫了酒店周邊環(huán)境非常美麗,酒店里已經(jīng)釀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來相送,大家頻頻舉杯暢飲美酒。最后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在這兩句詩里,李白把離別的情誼寄托在哪里?(寄托在東流水當中,也就是長江水當中,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但李白覺得自己與金陵朋友的離情別意比長江水還要長。)。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二
過渡:是啊,不一樣的送別,但縈繞在心頭的離愁卻是一樣的,每一次的送別都是那樣的讓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送別”有關(guān)的課文。
(齊讀課題)黃鶴樓送別
3、通過課前的閱讀,你對黃鶴樓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登樓吟詩作賦,謳歌黃鶴樓的壯美景觀,其中以崔顥的《黃鶴樓》一詩最妙,傳為千古絕唱。
5、讀拓展閱讀第160頁
6、看到“黃鶴樓送別”這五個字,很自然的我們就想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 出示古詩,自由輕聲讀
(2) 誰愿意來讀一讀這首古詩。注意作到字正腔圓,正確停頓。
(3) 李白的這首詩和他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一樣,都是千古流傳的好詩,那么像這樣人人喜歡,人人稱贊的詩,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就是——膾炙人口(出示詞語)
“膾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膾,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體有關(guān),與肉有關(guān),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膾”就是指切得很細的魚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膾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愛吃,在文中指好的詩文人人都稱贊。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能簡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內(nèi)容。
(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并在江邊目送他登船遠去的動人情景。)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
區(qū)別:“餞行”與“送行”(餞行是備酒食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圖
仔細看圖,再讀讀課文,你能否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描繪這幅畫面?
相機出示: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他們怎么會成為知己的呢?(教師講解)
3、補充《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吾愛孟浩然,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師朗讀。
(2) 幫助學生理解第一句:我鐘愛孟浩然,瀟灑的風度,超人的才華天下人都知道。
(3) 課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讀一讀。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4) 兩年后的春天,李白東游至今天的武漢市,再次與孟浩然相遇,兩人感情更進一層,常常在黃鶴樓上飲酒作詩,黃鶴樓是兩人相聚相親的地方,黃鶴樓就是他們感情的見證。
(5) 教師小結(jié):孟浩然要到廣陵(現(xiàn)在的揚州)去黃鶴樓在長江的上游,廣陵在長江的下游,千里之遙?。〗袢罩畡e,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李白到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讓我們再讀讀課文,感受這個故事。
板書
黃鶴樓送別
依依惜別
情
深厚情誼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三
讓學生看著板書,引導學生梳理出課文的寫作思路。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生:之情,寫到送別——生:之語,寫到送別——生:之舉,最后寫到送別——生:之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生:依依惜別之情。通過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別詩作,我們發(fā)現(xiàn)李白寄情于水的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這是一種詩歌文化現(xiàn)象。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關(guān)注這種文化現(xiàn)象。
黃鶴樓語文教案篇十四
1、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
了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學課時:1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崔顥(704~754),汴州(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變,風骨凜然,雄渾奔放。有《崔顥集》。
2、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
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飄然離去。事后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diào)。如:在金陵鳳凰臺時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
3、黃鶴樓簡介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jù)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這首詩,使很多人產(chǎn)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后,它的豐姿令人振奮,是很自然的事。關(guān)于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據(jù)《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并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另一說是有一位名叫費煒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yōu)閼涯钯M煒,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guān)。
二、多形式朗讀古詩
三、深入感知古詩
問1:詩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詩句是?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
問2:描寫登黃鶴樓所見江上情景的兩句詩句是?請你用自己的畫描繪一下
問3: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舊、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四、小結(jié):全詩借景抒情,抒寫了詩人漂泊異地的傷感與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
五、再次朗讀古詩
六、作業(yè)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