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優(yōu)秀14篇)

字號:

    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時,總結自己的應對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合理安排篇章結構,使得總結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這些總結范文是經(jīng)過精心篩選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可借鑒性。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一
    今天下午,我們廣播電視學專業(yè)的同學聚在一起,觀看了《好記者講好故事》節(jié)目并進行了學習。
    《好記者講好故事》節(jié)目以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四力”要求的10位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講親歷故事、談采訪過程、說內(nèi)心感受等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充分反映出全國廣大新聞工作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九大為新起點、新征程,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這10個故事無不令人感到感動,讓人深刻思考。
    而這些故事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由西藏電視臺的澤仁拉姆以“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為主題的報道,她講述了在西藏自治區(qū)隆子縣玉麥鄉(xiāng)里一家三口守鄉(xiāng)的故事。即使環(huán)境惡劣,但因為對國家的熱愛,桑杰曲巴、卓嘎和央宗,這三人用54年的堅守,讓這座孤島以家的名義永遠烙在了祖國的版圖上,保護了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并等到了玉麥鄉(xiāng)發(fā)展的機會,見證了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雖然我們沒有她們那樣的艱辛的故事,但熱愛這片養(yǎng)育著我們的土地的心是一致的,我們也應該將我們對這片土的愛化作力所能及的行動上的珍惜和保護。
    作為廣播電視學專業(yè)的學生,我們學習的正好是與新聞、傳播等與記者有關的內(nèi)容,屏幕上的記者們講述著他們不辭艱辛追蹤到的民間故事時,無不給現(xiàn)在正在學習的我們帶來巨大的鼓舞。作為一個記者,新聞便是他們的生命,而新聞故事內(nèi)的深度和溫度,他們所追尋的的靈魂。而節(jié)目里的這十個記者,有的是地方電視臺,有的是新華社或是解放軍記者,他們報道的新聞有地方的小事,也有與國家息息相關的大事,但這些故事之中都有讓國人感動讓國人振奮的共同的精神—即使是作為一個平凡的社會公民,不管我們的職業(yè)身份如何,即使我們手中的力量微小,但是我們都可以盡我們的所能做好我們應做的事情,當好國家公民的義務,這微小的力量都是將我們國家推向前向未來向繁榮發(fā)展的動力。小小的火星聚集在一起最終會變成巨大的火焰,當大家都齊心協(xié)力時,微小的力量最終會凝聚成強大的推力,推動國家發(fā)展。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二
    這段歷史應該被人銘記。”曾鼐表示,希望通過巡講連接更多青年記者和學子,共同傳承這種精神,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巡講結束后,好記者們還與湖南省直主要新聞單位一線采編人員和新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座談互動,勉勵他們踐行“走轉(zhuǎn)改”,傳播正能量,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yè)務精湛、作風優(yōu)良的新聞工作者,采寫出更多“有溫度”“沾泥土”“冒熱氣”的報道。據(jù)悉,此次全國巡講將從17日持續(xù)到23日。經(jīng)過層層選拔的四路巡講團成員從北京分赴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地開講,全面展示當代中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和精神風貌。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三
    1支筆、1張紙、1臺攝影機,我想這便是對這個職業(yè)最直白的描寫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的名字叫記者,他們在路上記錄著,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每個記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記錄這個時期的變遷與發(fā)展。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是新時期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任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新聞事業(yè)有著虔誠與酷愛,始終堅守在新聞1線是每個新聞記者都遵照的職責所在?!昂糜浾咧v好故事”已進行了4年,而今年,我作為1個新聞學專業(yè)的學生第1次以1個新聞人的角度觀看了這個節(jié)目。
    “我覺得能夠用平實的語言或是鏡頭記錄到生活當中最真實的故事,這就是1個好故事。當我老去的時候,可能會告知我的孩子,曾我在這樣1個美好的新時期,記錄了很多他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故事?!边@是來自山東廣播電視臺的崔真真在上臺講述前說的1段話,她的作品是《為了心中那束光》。記錄他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故事,以后再把故事講述給他人聽,新聞記者做的工作或許就是這樣的事情。而在辦公桌下面放著的那3雙鞋“高跟鞋、運動鞋、雨膠鞋”則記錄了當代媒體發(fā)展的進程。融會新聞的到來,讓每一個新聞人都必須變成能夠適應電視、網(wǎng)絡、客戶端等不同平臺要求的多技能人材。向全網(wǎng)實時直播“救濟掉入10幾米深枯井的兩歲半孩子”,這或許是崔真真職業(yè)轉(zhuǎn)型以來印象最深的1件事,也正是全網(wǎng)直播才能夠讓這條新聞進程及時的轉(zhuǎn)達給每個關心的人。10幾萬次的轉(zhuǎn)發(fā),每個知道此事的網(wǎng)友都在心里祈禱著,祈禱著所有的工作人員能夠快點,再快點,孩子能夠平安脫險。上千萬人的見證當中,我相信,崔真真的心是最逼真的那1個,她拉近了所有關注事件的人,照明了全部世界。
    新媒體的發(fā)展,讓新聞從業(yè)人員不能不調(diào)劑自己的姿態(tài),融會新聞這1概念的誕生也更好的驗證了這類做法。網(wǎng)絡的快捷程度,可讓每一個具有互聯(lián)網(wǎng)人及時的看到身旁產(chǎn)生的事,而這些他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事,就需要記者來傳播了,第1時間到達現(xiàn)場,第1時間了解新聞概況,第1時間組織語言,第1時間向大眾傳播。穿著“運動鞋”跑遍每一個事發(fā)地點,用穿“高跟鞋”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屏幕當中,抑或穿著“雨膠鞋”進入受災前線。講述中,崔真真對自己的工作頻頻露動身自內(nèi)心的微笑,由于喜歡記者這個行業(yè),才能不論辛苦,不論做甚么,都覺得是值得的。
    “我常常在黑夜中潛伏,在拂曉起身,當你已入眠的時候,我可能就在你周圍不遠處的地方盯著那些黑工廠、黑作坊和那些沒法在陽光下正常運行的非法活動?!边@是又1個觸及我內(nèi)心的1段話,來自北京法制晚報的徐焱在他的作品《暗訪那些事兒》中說出了或許是他在內(nèi)心憋了好久的話。暗訪,或許對每一個記者來講仿佛是1件不怎樣想做的工作。暗訪意味著記者要隱瞞自己的身份、目的,通過秘密手段取得新聞事實;意味著自己的生命或許會遭到傷害;意味著1點光與1片黑的斗智斗勇。暗訪2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切如此艱巨。徐焱在講述暗訪、跟蹤2014年天津私屠濫宰豬肉的故事時,帶著1絲絲自豪的感覺,可我看的出來在他背后還有著那晚有可能面臨死亡的恐懼。1個月的跟蹤才摸清黑作坊的規(guī)律和目的地,記者此刻仿佛在做著警察該做的事情,發(fā)現(xiàn)目標、蹲點、偵察、跟蹤、拍攝,掌握了大量的證據(jù)后,聯(lián)合警方及相干部門將沒法在光明中運行的黑作坊1網(wǎng)打盡。固然,不能不說,也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門的配合,才讓暗訪記者們看到了1個好的結果,發(fā)揮了為民除害、推動社會的功能。
    正如徐焱所說的:“哪有甚么歲月靜好!正式有像我們這樣的媒體人和各行業(yè)勇于擔當?shù)娜溯d體大家負重前行。固然,我們媒體人勇于做著1切的努力嘗試,那是由于我們明白,我們背后有人民的支持,有黨和政府做強力后盾。”記者歷來都不是孤獨的,在探訪真相,發(fā)掘黑暗權勢,在記者的背后有人民大眾在支持著。新聞人做的是為百姓好的事情,不要怕那暫時的黑暗,由于未來1定是屬于光明的,而暗訪記者要做的事情,我想就是沖進去,為人們照亮前進的道路。而做成心義的事,做能夠真逼真切幫助老百姓的事情,這就是記者的真理吧。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四
    我們?yōu)楹霉适露袆樱鼮槟切┯涗浐霉适?,講述好故事的新聞工作者而感動。而這感動來源于好記者對于初心的堅守。就像記者王穎所講:
    “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是我們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人的使命任務,而此刻我更找到了當初選擇這個職業(yè)的那顆初心?!薄俺跣囊椎?,始終難守”當下,對新聞業(yè)、對記者提出了諸多挑戰(zhàn)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媒介生態(tài)大變革、大調(diào)整的背景下,我們新聞專業(yè)的學生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宣傳工作的要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正確的新聞志向,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作為在路上的新聞人,我們要以好記者為榜樣,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五
    最深的感慨是,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在工作中還不忘幫助孩子實現(xiàn)小小夢想、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更好的周益帆是在負重前行;為了能讓家鄉(xiāng)更好地打響脫貧攻堅戰(zhàn)而不停奔波、不斷宣傳的薛春暉是在負重前行;為非洲和平穩(wěn)定作出貢獻的中國維和部隊是在負重前行;揭露社會丑惡,推動社會更好發(fā)展的暗訪記者徐焱是在負重前行。正是這些對自己工作負責、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為祖國和平、為社會發(fā)展盡自己最大努力的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其次,這些“好記者”所講的“好故事”從來不是“天上掉的餡餅”,每一個故事都來之不易。周益帆為了挖掘新聞冒著生命危險前往云南魯?shù)檎鹬械貐^(qū),劉舒為了得到一個好故事在樓下苦等26天,由永懷參加維和部隊親歷那些驚險時刻,薛春暉寒來暑往不停奔波,徐焱晝夜?jié)摲煌W粉?。一條好的新聞從來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得到,能人所不能,需要記者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東西,要求記者必須具有非凡的毅力。
    此外,對隱性采訪必須要有正確認識。徐焱在《暗訪那些事兒》中有提到,暗訪必須遵從新聞倫理,記者必須有職業(yè)道德,不能為了取得獲得新聞采取非法的手段,如釣魚式采訪。采訪的'目的在于挖掘新聞真實,維護新聞真實性,凡是“非新聞目的”的隱性采訪都是不合理的。任何采訪手段(暗訪或正式采訪)都應該遵守法律和倫理道德的根本原則。記者不僅要挖掘事實真相,還要注意“挖掘”程序的合法性。
    最后,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新聞傳播渠道擴大、傳播速度更快,使得一個新聞的影響力擴大。新聞不僅向受眾提供信息,還具有宣傳價值,利用新媒體受傳者之間的高度互動性,可以更好地宣傳我國的政策,增進人民對于國家政策的理解。薛春暉參與的廣西電商大集“我為家鄉(xiāng)代言”活動,已經(jīng)有眾多明星參與并帶動更多的人了解其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脫貧攻堅做出貢獻。這種“直播+電商”模式,正是新聞工作者利用新媒體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六
    即使歲月消磨了青春的翅膀,你,依舊充滿陽光的熱情;即使紅塵阻隔了理想的腳步,你,仍然追逐崇高的圣境。
    記者這個被人們稱為“無冕之王”的職位,原來也這么辛苦,也這么艱巨。在7月29日。
    講著講著他們不時的流下一滴又一滴淚水,偶爾也美滋滋的笑了笑,好像在為他們的成果自豪著。雖然他們得到的結果總是令他們失望的,可是他們總是令我們滿意的;雖然人們總給記者戴上那些不好的稱號,可是他們從沒忘記過他們的任務是:走過陽光,超越世俗,報道真善美,揭露假丑惡;記錄多彩生活,發(fā)現(xiàn)社會良心;用話筒反饋人民廣眾的心聲,為百姓們著想。
    在會場令我記憶最深一句話是:如果現(xiàn)實社會是一艘駛向歷史的船,記者則是站立船頭的嘹望著。
    記者一個值得贊美的職業(yè)。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七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
    我是一名來自貴州的新聞工作者。貴州——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同時,她又是一個經(jīng)濟相對滯后的地方。貧窮與落后,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手中的筆一次次顯得沉重,我心中的淚一次次奪眶而出,因為,我面對的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滄海一粟,然而,面對逆境,他們展現(xiàn)的卻是感天動地的堅韌與奮爭。因為這份源泉,我感覺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實地反映這些普通民眾;我感覺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實地傳達我所獲得的感動。
    我曾經(jīng)采訪過生活在喀斯特山區(qū)的山里人,你們很難想像真正的貧困是什么:那是苦捱歲月,了無指望;那是徹底的一無所有,被迫地聽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當加起來還不足10元人民幣……而這群山里人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變山河,改變生活,他們的行為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與命運抗爭。
    我也曾經(jīng)采訪過在許多人信奉“金錢至上”的今天、卻仍然將“勞動模范”這個似乎過時的稱號當作三代人追求目標的一家人。坐在他們的中間,我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輕松和純凈。當他們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久違的《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時,我的眼睛濕潤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脫世俗、淡泊名利,讓我真正看到了人生價值的取向。
    我還曾經(jīng)采訪過響應黨的號召,離開繁華的都市,來到貴州,將青春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的三線工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是沒有眼淚,也不是沒有怨言,可我所看到的情景是:幾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了,他們?nèi)匀皇锹犞鴱S里的廣播準時上下班。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們今天的穿著,已經(jīng)絲毫沒有大都市的氣息。這些三線工人中,很多是生產(chǎn)飛機的心臟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卻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今年春節(jié),我親眼看見一位第一次乘坐飛機回上海探親的三線職工不知道怎樣系扣安全帶,除了默默地幫他扣上安全帶外,我還能說些什么呢?是這群善良而敦厚的人,教會了我什么叫愛崗敬業(yè)、什么叫無私奉獻。
    在這里,我要給大家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這位老媽媽叫楊家珍,今年已經(jīng)70歲了,自從被丈夫遺棄后,她一直靠撿垃圾為生。照片上的五個孩子,都是她撿垃圾時撿回來的棄嬰。13年前,她拾回了第一個孩子,如今,這個孩子已經(jīng)讀到了小學六年級。民政局的同志介紹說,楊媽媽很善良,她的行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寫一寫。于是,我去了楊媽媽的家。
    那天,孩子們都去上學了,在一貧如洗的家里,楊媽媽對我哭訴:我不是要當人販子,也不想靠他們養(yǎng)老送終,我只是想,他們也是一條生命,養(yǎng)活了他們,興許還能為國家做點貢獻。楊媽媽哭著說,我也哭著聽。楊媽媽說,記者同志,你信不信,我現(xiàn)在做菜時,就是將油放在鍋里過一遍就拿出來留著下次用,但孩子們需要營養(yǎng),所以我總是一個勁兒地扒飯,盡量將菜留給他們,但孩子們懂事,總是搶著給我夾菜。那一次的采訪,我的采訪本被自己的淚水浸濕了。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八
    1支筆、1張紙、1臺攝影機,我想這便是對這個職業(yè)最直白的描寫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的名字叫記者,他們在路上記錄著,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每個記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記錄這個時期的變遷與發(fā)展。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是新時期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任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新聞事業(yè)有著虔誠與酷愛,始終堅守在新聞1線是每個新聞記者都遵照的職責所在?!昂糜浾咧v好故事”已進行了4年,而今年,我作為1個新聞學專業(yè)的學生第1次以1個新聞人的角度觀看了這個節(jié)目。
    “我覺得能夠用平實的語言或是鏡頭記錄到生活當中最真實的故事,這就是1個好故事。當我老去的時候,可能會告知我的孩子,曾我在這樣1個美好的新時期,記錄了很多他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故事。”這是來自山東廣播電視臺的崔真真在上臺講述前說的1段話,她的作品是《為了心中那束光》。記錄他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故事,以后再把故事講述給他人聽,新聞記者做的工作或許就是這樣的事情。而在辦公桌下面放著的那3雙鞋“高跟鞋、運動鞋、雨膠鞋”則記錄了當代媒體發(fā)展的進程。融會新聞的到來,讓每一個新聞人都必須變成能夠適應電視、網(wǎng)絡、客戶端等不同平臺要求的多技能人材。向全網(wǎng)實時直播“救濟掉入10幾米深枯井的兩歲半孩子”,這或許是崔真真職業(yè)轉(zhuǎn)型以來印象最深的1件事,也正是全網(wǎng)直播才能夠讓這條新聞進程及時的轉(zhuǎn)達給每個關心的人。10幾萬次的轉(zhuǎn)發(fā),每個知道此事的網(wǎng)友都在心里祈禱著,祈禱著所有的工作人員能夠快點,再快點,孩子能夠平安脫險。上千萬人的見證當中,我相信,崔真真的心是最逼真的那1個,她拉近了所有關注事件的人,照明了全部世界。
    新媒體的發(fā)展,讓新聞從業(yè)人員不能不調(diào)劑自己的姿態(tài),融會新聞這1概念的誕生也更好的驗證了這類做法。網(wǎng)絡的快捷程度,可讓每一個具有互聯(lián)網(wǎng)人及時的看到身旁產(chǎn)生的事,而這些他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事,就需要記者來傳播了,第1時間到達現(xiàn)場,第1時間了解新聞概況,第1時間組織語言,第1時間向大眾傳播。穿著“運動鞋”跑遍每一個事發(fā)地點,用穿“高跟鞋”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屏幕當中,抑或穿著“雨膠鞋”進入受災前線。講述中,崔真真對自己的工作頻頻露動身自內(nèi)心的微笑,由于喜歡記者這個行業(yè),才能不論辛苦,不論做甚么,都覺得是值得的。
    “我常常在黑夜中潛伏,在拂曉起身,當你已入眠的時候,我可能就在你周圍不遠處的地方盯著那些黑工廠、黑作坊和那些沒法在陽光下正常運行的非法活動。”這是又1個觸及我內(nèi)心的1段話,來自北京法制晚報的徐焱在他的作品《暗訪那些事兒》中說出了或許是他在內(nèi)心憋了好久的話。暗訪,或許對每一個記者來講仿佛是1件不怎樣想做的工作。暗訪意味著記者要隱瞞自己的身份、目的,通過秘密手段取得新聞事實;意味著自己的生命或許會遭到傷害;意味著1點光與1片黑的斗智斗勇。暗訪2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切如此艱巨。徐焱在講述暗訪、跟蹤天津私屠濫宰豬肉的故事時,帶著1絲絲自豪的感覺,可我看的出來在他背后還有著那晚有可能面臨死亡的恐懼。1個月的跟蹤才摸清黑作坊的規(guī)律和目的地,記者此刻仿佛在做著警察該做的事情,發(fā)現(xiàn)目標、蹲點、偵察、跟蹤、拍攝,掌握了大量的證據(jù)后,聯(lián)合警方及相干部門將沒法在光明中運行的黑作坊1網(wǎng)打盡。固然,不能不說,也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門的配合,才讓暗訪記者們看到了1個好的結果,發(fā)揮了為民除害、推動社會的功能。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九
    好記者可能需要具備很多品質(zhì)。
    好記者需要勇氣。好記者常常需要走進常人不愿踏足的地方,走進麻風村,與麻風病人近距離接觸;走進戰(zhàn)區(qū),去記錄那些被戰(zhàn)火毀滅的無辜生靈;走進災區(qū),在那些地震、泥石流、臺風發(fā)生的時刻,與英勇救援的戰(zhàn)士們并肩作戰(zhàn)。好記者需要走進,當不幸發(fā)生的時刻,好記者與大多數(shù)人奔跑的方向相反,一個向著生,一個沖向死。
    好記者需要堅忍不拔。好記者需要用腳丈量土地,走遍沙漠、草原、雪地;好記者需要在風吹日曬的環(huán)境下跑新聞;好記者習慣了被拒絕,同時又習慣了想盡辦法不被拒絕。
    好記者永遠保持敏銳。他們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尋找閃光點;他們在偏僻和喧囂之間發(fā)現(xiàn)新聞;他們對工作永遠報以熱情,熱情之中還有謹慎。
    好記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好記者需要善于觀察,需要有良好的新聞采寫能力,用自己的文字來展現(xiàn)新聞真實,保證客觀,但要打動人心。新聞攝像要記錄現(xiàn)場,新聞圖片要還原事件。
    好記者需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他們要能清晰地幫我們還原現(xiàn)場,清晰到即使沒有字幕,我們也能聽清。好記者說話要凝練,一針見血,直擊要害。好記者說話還要委婉,撫慰傷者,傳遞溫暖。
    好記者還要善于學習。他們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科學素質(zhì),對自己采訪的領域有見解,對未知的領域主動學習。他們需要綜合多學科、多領域,設想各種可能面臨的問題,對報道的內(nèi)容做介紹。好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需要走在時代的前沿,察覺時代的變化,書寫時代的變革。
    要成為好記者很難,幾乎要把自己鍛煉成“完人”。要成為好記者又不是很難,只要我們不忘初心,堅守奮斗,我們都是“好記者”!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十
    在“好記者講好故事”的節(jié)目中,十位優(yōu)秀的記者在臺上講述他們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故事,字字擲地有聲,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他們都是當代新聞工作者奮發(fā)有為、銳意進取的一個縮影,他們所講述的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充分展現(xiàn)出了全國廣大的新聞工作者,以黨的十九大為時代征程新起點,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決心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的優(yōu)秀形象。
    在雪花飛舞的玉麥鄉(xiāng),桑杰曲巴、卓嘎和央宗父女三人以放牧為生,他們懷著“守護土地,就是守護國家”的信念,守護了數(shù)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半個多世紀。寒冷的冰雪冷卻不了內(nèi)心的熱情,巍峨的雪山阻擋不了守護的決心,他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西藏廣播電視臺記者澤仁拉姆,將“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故事講給全國聽、講給全世界聽,用自己的文字和鏡頭向全世界展現(xiàn)美麗新西藏的信仰、厚度、生動、溫暖和力量……同時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忠貞愛國的形象,傳遞了中國正能量,傳播了中國好聲音。
    戰(zhàn)地記者劉萬利,輾轉(zhuǎn)多個戰(zhàn)場,為戰(zhàn)地報道提供第一手資料。他在危難中工作,戰(zhàn)火在他的身旁燃燒,子彈在他腳下落地,生死考驗和戰(zhàn)火硝煙沒有使他退卻,是因為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恪守一份職責;在心的最高點,掛有一面國旗。劉萬利記者就是中國眾多?優(yōu)秀中國記者的代表,他們有溫度、有力量、有感情,對黨和人民始終懷著忠誠,對新聞職業(yè)理想一直飽含熱忱。他們相信通過媒體的力量,能振奮人心,給人溫暖,給人希望。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崔真真說,她感謝融合媒體時代下經(jīng)歷的磨礪和鍛煉,讓她不斷成長。時代在不斷變遷,中國在飛速發(fā)展,在諸多的挑戰(zhàn)和困難面前,他們沒有忘記初心,永遠牢記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時代的列車呼嘯前進,他們也在砥礪前行。
    作為廣播電視學專業(yè)的學生,對于新聞專業(yè)和職業(yè)前途,我也曾一度感到困惑:我應如何堅守和追尋心中的新聞職業(yè)理想?應如何堅定信念、提高能力,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應以怎樣的心態(tài)記錄這美好的時代?“好記者講好故事”節(jié)目中,優(yōu)秀的記者代表們給了我答案。他們的故事和經(jīng)歷親切而生動,深深感染了我,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更是深深地激勵了我。新時代變化再多,我們的初心永遠不變,我們一直相信:堅定信念,能帶來力量;傳播溫暖,能夠帶來希望?!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以赤子之心維護無暇的新聞理想,認真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記者身上的光亮,永不褪色。
    記者們的小幸運,展現(xiàn)了大時代?,F(xiàn)在已經(jīng)是20xx年,我們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億萬中華兒女正懷著滿腔的熱情與堅定的信心,在復興之路上意氣風發(fā)、矢志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獻詞中說:“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闭雇聲r代,我們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我們還要一起拼搏、一起奮斗。唯有披荊斬棘、風雨兼程,才能讓中國更加富強。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的責任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闡發(fā)中國精神、展現(xiàn)中國風貌,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需要每一個人身體力行。使命在心,重任在肩,努力做一個具有出色的表達能力、優(yōu)秀的溝通能力的講故事者,認真地講好故事、傳遞聲音,中國故事會更加精彩,中國力量會更加澎湃。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十一
    選擇援疆就選擇了奉獻,選擇援疆,更是一種擔當,注定要在危急時刻沖在最前頭。
    今年7月31日夜里,新疆哈密突遇罕見的特大暴雨并引發(fā)山洪,十多個村莊、數(shù)百名群眾被水圍困,情況萬分危急。接到險情報告,鄭州電視臺記者常偉跟隨援疆工作隊領隊馬宏偉連夜趕往災區(qū)。許多道路被水沖斷,80公里的路程他們用了三個多小時,到達哈密市伊州區(qū)沁城鄉(xiāng)的時候已經(jīng)是深夜了,到處房塌、路斷。電線桿倒了,沒有了照明電,他們硬是靠著手機的光亮和呼救聲搶救受困群眾。
    天亮時,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援疆干部們頭皮一陣發(fā)麻,湍急的水流早就把道路沖刷成了懸空路,最深的溝壑竟然有十多米深,他們就是在這條懸空的路上一次次救人的。我在和常偉的連線中了解到,有近百名河南援疆干部沖進了搶險救災的第一線,維修道路,架設信號塔,進行災區(qū)防疫,安撫受災群眾。
    援疆是一種歷程,不斷實現(xiàn)著一個又一個夢想。
    不少新疆小學生最大的夢想是到北京看升國旗。這種夢想很淳樸,卻撩動著援疆干部的心弦,幫助這些孩子圓夢成了他們的心愿。7月,36名小學生組成的圓夢夏令營飛抵鄭州,再從鄭州趕赴北京。
    凌晨4點的天安門,微風徐徐。興奮的孩子們戴好了紅領巾,靜靜等待著國旗升起的那神圣一刻。伴隨著莊嚴的國歌,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我們的鏡頭里,孩子們的笑容像花兒綻放。古麗孜巴·艾合麥提告訴我:“這一刻,我和祖國的距離最近!”
    是啊,河南援疆,像一條絲帶,把相距2000多公里的河南與新疆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作為一名記者,我很榮幸見證了豫哈兩地的情深意長。采訪的腳步從未停歇,我們的報道仍將繼續(xù)!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十二
    今年4月13日,在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動上播放的形象宣傳片,僅僅幾天點擊量已經(jīng)超過了10億次。河南的精彩讓世界為之驚艷。
    短短8分鐘,上下五千年。為制作這個宣傳片,河南廣電創(chuàng)作團隊整整奮戰(zhàn)了8個月,目的只有一個——讓世界看見一個“不一樣的河南”。
    正是這“不一樣”,讓與會的各國駐華使節(jié)近距離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河南。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在推介河南時說:我可以肯定地說,鄭州的餃子是全國最好吃的!
    世界各地的商品通過空中、陸上、網(wǎng)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匯集到河南,又擴散到全國各地。
    如今的河南,正搭建著“四條絲路”聯(lián)通世界的新橋梁。世界,敞開胸懷擁抱河南;河南,也正邁著大步走向世界。
    今年7月,河南代表團訪問盧森堡、德國、俄羅斯,10天時間里,與政商界人士進行了15場會談,簽署合作項目20多個……這一串串數(shù)字,勾勒出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一個加快開放的新河南。
    塔吉克斯坦總統(tǒng)拉赫蒙在視察落戶當?shù)氐暮幽限r(nóng)業(yè)公司時說,是這些優(yōu)質(zhì)的玉米、小麥種子改變了自己國家落后的農(nóng)業(yè)。
    如今,越來越多的河南企業(yè),正像這種子一樣,撒播到世界各地,生根,發(fā)芽,開花,并結出沉甸甸的果實。生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和我的同行就是“偉大”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生活在河南這片美麗的熱土,我和我的同行就是“美麗”的收集者和傳播者。
    畫面是我們的語言,鏡頭是我們的力量。講好故事,讓奮進的河南“家喻戶曉”,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擔當,更是我們的驕傲!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十三
    正所謂“普天之下少有英雄,蕓蕓眾生皆有熱血”,也許,我們的初心便凝聚在這一腔純粹的熱血里吧。
    無論是離火箭只有30米的手機直播,還是茫茫戈壁上那個直指云霄的機位,它們無不透過記者的眼睛,講述著人民的每個精彩瞬間。一句來自樸實小兵的殷切拜托,不僅僅彰顯了新聞的價值所在,更揭示了新聞工作者該如何為人民服務和為何要為人民服務的奧秘。王穎感嘆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一個崗位都在莊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驗?!比嗣袷瞧椒驳?,但每個人都因在為自己平凡的世界而奮斗而偉大,于是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他們就值得被記錄,而誠懇地記錄這一切,即是記者的初心所在。
    一個小小的針線包,或許它不夠精美,但上面一針一線繡著的不止是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深情牽掛,更是繡上了人民深摯的家國情懷。這一份牽掛是千里送鵝毛,縱使禮輕,情意卻如山重。人民的生活點滴亦是如此,他們在各行各業(yè)鞠躬盡瘁,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群策群力,為國家復興事業(yè)的推進貢獻獨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許這一份力量很綿薄,但千千萬萬份力量團結起來,便如螢火匯聚,擺脫社會冷氣而上升,最終點亮這個時代。正如王穎女士所說:“母親希望兒女好,國家希望人民好。有了這樣的初心,就有了改變中國的力量?!?BR>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華夏大地日新月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與日俱增。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既要看到汽車帶來的快捷與便利,也需要看到過度排放引發(fā)的環(huán)境污染;我們既要看到社會財富快速增長的喜訊,也不應忽視貧富差距的鴻溝;我們既要欣喜于依法治國的穩(wěn)步推進,也應憂心于當今法律尚存的一些漏洞和難以執(zhí)行……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新聞工作人,我們需要珍惜這份職業(yè)素養(yǎng)的天賦,保持對眾生萬事的悲憫。我們有一桿專業(yè)的筆,便要秉承著新聞人的理想與初心,感受生活的辛酸與歡笑,忠實地寫下最真實的事,敢于直面黑暗與不足,并提出最誠懇的建議。
    誠如王穎女士提到的十五字真言:“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毙侣勅俗龅模闶钦驹诳陀^的立場上,呼吁人民的真善美,從而團結民心。孟子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新聞的初心即是“道”之一。同時,我們需不吝賜教,誨人不倦,將薪火代代相傳,培育優(yōu)秀的后輩,發(fā)揚新聞人的精神,樹立新聞人的形象,讓老百姓相信新聞并樂之悟之,從新聞時事中得到思考,汲取生活的力量。正所謂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再近一點,再向前一點,尋找真實的痕跡,在萬馬齊喑中發(fā)聲,在平凡之處發(fā)現(xiàn)偉大。這不僅僅是新聞人的初心,更是每一個中國人在繼往開來的當代中國所必備的初心。須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當初心與國運相連,民心與國脈相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越眾而出,延續(xù)王穎的精神,懷揣著熱情與理想,在這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沃野疆土上開辟更多新聞焦點?!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鼻拜叺脑挃S地有聲,踏石留痕,后輩人自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好記者講好故事特別節(jié)目有感及心得篇十四
    在觀看第5屆《好記者講好故事》的進程中,我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原來,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這么多的人在傾其1生做著1件事。
    看完這次《好記者講好故事》中好幾位記者講述的故事以后,我恍如終究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亦或是說,最最少多了些思考。
    王繼才他守了這座小島32年,和他的妻子每天都會把國旗升起來,在沒有觀眾的島上,自己完成這場神圣的儀式。這32年中的20多年全部都是沒有水沒有電,只有1盞煤油燈、1個煤炭爐、1臺收音機的日子。這令我驚訝不已。1定有很多人會問王繼才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可能他這么做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王繼才自己知道這樣做的意義,他說:“別看這個島小,又艱苦,只要我站在這里,我們國家的雄雞版圖就不缺胳膊很多腿;只要每天升起5星紅旗,這個島就有色彩;出海的漁民只要看到紅旗,就回家了?!彼南祰液退耍挥兴约褐?,自己的1生做這么1件事,值得。
    不只是這1位英雄令我動容,記者張爍在講述復旦大學教授、著名植物學家鐘揚的故事時,也令我淚目。鐘揚教授令我敬佩,我從心里敬佩這1種人。哪一種人呢?他在做自己酷愛的事情,并且愿意為自己酷愛的事業(yè)傾其所有,付出1生的心力。
    他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投入到種子研究中,自己去了西藏的大學要求做教授來帶學生,學校里的人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人愿意拋棄上海的,復旦大學里的生活來到這里做教授,因而鐘揚就自己到復旦要求領導把他派過去。
    是啊,任誰都很難相信,這世上真的有這樣忘我奉獻的人。我之前總是懷疑是否是說忘我奉獻的人,他們真的“忘我”?真的不要名和利,乃至不管自己的健康和安危,也愿意為這個國家和人類來“奉獻”?直至知道了鐘揚的故事,我知道,他絕對配得上稱為是1位“忘我奉獻”的英雄。
    那末,鐘揚這1生值得嗎?若是沒有記者把它的故事講述出來,可能知道他的故事的人真的沒有那末多。但就和王繼才1樣,他們傾盡1生,做了1件事。
    所謂英雄,不過就是把1件平凡的事,做了1輩子,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