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通用20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為教授某一學科或課程所設計的一份詳細教學計劃。首先,教案的編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科特點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nèi)容和重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一
    三種使用方法:。
    用腋下測量方式。
    腋下測量是最常見的測量體溫的方式,使用前先將體溫計讀數(shù)甩到35℃以下,然后體溫計水銀端放在腋下最頂端后夾緊,保證水銀和皮膚密切接觸。5-10分鐘后取出體溫計。用過之后將體溫計擦拭干凈以便下次使用。需要強調(diào)的是,腋下如果有汗水,應當擦干凈后才測量,同時喝了熱飲.在劇烈運動之后或者洗澡之后,要安靜30分鐘再測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腋下測量時時間還沒到就松開了,需要重新測量,時間也要重新計算。
    采用口腔測量的方法。
    口腔測量比腋下測量更準確,更能反映人體的真實體溫,但這種方法不能對小孩使用,可能會有咬破水銀的危險。還有病情比較嚴重的,發(fā)燒后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的病人也不要采用。
    采用口腔測量的方法,也是先將體溫計度數(shù)甩到35℃以下,注意一定要將體溫計放在舌頭下,稍用力壓住,含3~5分鐘,最好是7分鐘。期間不要說話,讀取讀數(shù)后要進行清潔和消毒,還要特別用酒精浸過的毛巾由體溫計的尾端旋轉著擦到水銀那一端,進行消毒。
    采用肛門測量的方法。
    1.嬰兒采仰臥抬腿或趴臥姿勢,兒童及成人采側臥姿勢。
    2.使用前要先將溫度計度數(shù)甩到35℃以下。以潤滑劑(凡士林或石蠟油)潤滑肛表水銀球端。
    3.手扳開肛門,將肛表旋轉并緩慢輕輕插入,拿肛表之手同時靠於臀部固定以防滑落或插太深。
    4.插入深度:
    嬰兒1.25公分。
    兒童2.5公分。
    成人3.5公分。
    5.測量時間在2-5分鐘。
    6.取出肛表,讀取溫度數(shù)據(jù)后,用衛(wèi)生紙擦拭干凈,再以酒精棉片消毒(以旋轉方式自尾端擦至水銀端)。
    用途及介紹:。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二
    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2、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3、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史實資料,學習科學家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3、產(chǎn)生學習的成功體驗,享受學習、享受科學。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講授:質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圖片:鐵絲、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請你用文字表達式表示以上的化學反應。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注重化學實驗中物質之間量的關系的化學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設。
    傾聽學生的見解。對每一種意見都要表現(xiàn)出一種理解。
    提問:你的觀點動搖了嗎?
    設問:如果你們按學案(見附件)上的實驗設計方案再進行實驗,情況又會怎樣呢?
    教師可以參與幾組的實驗與討論。
    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
    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師在課上畫龍點睛。
    例如:提示它們?nèi)颖篱_后,天平還平衡嗎?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認為值得注意的問題還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三
    通過觀察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使用物理儀器測量的良好習慣.教學建議。
    課題。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
    3.常識性了解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教學重點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
    教學難點。
    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授、實驗。
    教具。
    玻璃杯、熱水、冷水、實驗用、體溫計、寒暑表、冰塊。
    知識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熱、聲、光、電等現(xiàn)象的自然科學,二、引入新課。
    指出溫度跟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溫度的概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感覺的不可靠,三、實驗用。
    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來測量溫度.觀察的構造、測量范圍及分度值.四、攝氏溫度。
    講解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每個分度值代表1攝氏度.攝氏溫度的正確表示方法及正確讀法。
    五、熱力學溫度。
    六、體溫計。
    著重講解體溫計的原理、測量范圍、最小刻度值、特殊結構及用法。
    七、小結。
    八、作業(yè)。
    p46—1、2、3。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去體驗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熱水以及溫水中的不同感覺。
    教師出示實驗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出示體溫計,引導學生觀察.示范用法并引導提問。
    自己得出結論:冷熱只是相對概念,靠感覺根本區(qū)分不了溫水的冷熱程度。
    學生總結得出構造、測量范圍,并提問: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觀察細節(jié),并提問。
    探究活動。
    【課題】。
    人類的“熱”現(xiàn)象的'探索和利用。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參考題材】。
    1.所查閱的資料.2.資料的豐富性和來源的豐富性.3.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見解.如絕對零度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四
    “像”的概念,區(qū)別實像和虛像
    一、復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xiàn)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chǎn)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chǎn)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 內(nèi)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 內(nèi)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chǎn)生的?
    閱讀 課本p54-p55
    發(fā)光點s發(fā)出的光束經(jīng)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fā)出的,好像s在發(fā)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fā)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fā)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chǎn)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yè)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后記錄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五
    通過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掌握質量,密度,比熱容等物理量,鞏固天平,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方法.
    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培養(yǎng)學生手腦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學精神.
    密度和比熱容知識的理解運用。
    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點評。
    1、用天平分別稱出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質量,并加以比較。測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沒有砝碼的天平比較出兩枚硬幣的質量大小呢?)。
    2、請大家比較兩枚硬幣的密度,要求大家設計表格,記錄你測量的數(shù)據(jù)。最好能用兩種方法來測量密度。
    3、自選器材,探究這兩枚硬幣還有那些性質。
    交流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總結每個小組的討論,讓大家對比熱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從比熱容的角度比較。
    從硬度角度比較。
    從導電性角度比較。
    歸納質量,密度,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及其單位,復習課后的知識梳理學生聽講。
    ]從運用知識的角度來復習本章內(nèi)容,以為是復習課,教師只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做必要的引導,大部分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學生不但認識了知識,也用過了這些知識。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六
    溫度計這一節(jié)感覺需要1.5課時才能完成。本節(jié)重點知識溫度計的使用,自己感覺概念性交代太多(溫度、溫度的規(guī)定,常見生活中的溫度;溫度計的由來,設計等等),比較耽誤時間。
    我的第一課時一般只能講到溫度計的使用,體溫計只能放在第二課時完成。自己上課和今天聽同事的一堂課感覺有一些收獲。
    1.溫度計測了水溫(溫水)讀出示數(shù)后,取出來在看讀數(shù),發(fā)現(xiàn)迅速下降,說明一般溫度計不能離開液體讀數(shù),順便引出有沒有能夠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的溫度計,引出體溫計。
    2.感覺不可靠的學生感受實驗,用3個燒杯,一個燙水,一個冰水,一個溫水;讓學生遮住眼睛進行這個實驗效果較好,說明感覺不可靠。
    3.自制溫度計。器材:雙黃連或藿香正氣液加自帶吸管、食用油(比水的效果好)。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七
    1、通過閱讀教材,小組合作實驗認識磁體有吸引鐵(鈷、鎳)的性質和指向性。
    2、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歸納總結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3、通過動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認識磁化現(xiàn)象。
    條形磁體、蹄形磁體,訂書針,鐵粉,銅線,鋁線,塑料,小磁針,細線,鐵架臺等。
    3.1第一學時
    活動1【導入】觀看影片
    活動2【活動】學習活動一
    學習活動一:
    學生小組合作用磁體靠近訂書針,銅線,鋁線,塑料以及身邊的其他物品,觀察現(xiàn)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 觀察什么現(xiàn)象?
    (2)觀察到的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活動3【活動】學習活動二
    (問題:磁體上各部分吸引鐵的能力一樣嗎?)
    學生小組合作把一些鐵粉撒放在一張白紙上,然后分別將條形磁體、蹄形磁體平放在鐵粉上,然后用手輕輕將磁體拿起并輕輕抖動后觀察現(xiàn)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2)實驗現(xiàn)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3)什么叫磁極?
    (4)磁極位于磁體的什么位置?
    學生板書:磁體上各部分磁性強弱不同,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它位于磁體的兩端,磁體有兩個磁極。
    活動4【練習】當堂訓練
    甲乙是兩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鋼棒,按如圖所示的位置放置,發(fā)現(xiàn)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間,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沒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沒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沒有磁性。
    活動5【活動】學習活動三
    (問題:磁體有兩個磁極,如何表示這兩個磁極?)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支起小磁針,讓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轉動,靜止后觀察現(xiàn)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2)什么叫南極?
    (3)什么叫北極?
    學生板書:磁體有兩個磁極,一個叫南極(s極),一個叫北極(n極)。磁體自由轉動后,靜止時指南的一端叫南極(s極)指北的一端叫北極(n極)
    活動6【活動】學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別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動7【活動】學習活動四
    (問題:磁體兩端的磁性最強,如果把兩磁極相互靠近時,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用另外一根條形磁鐵的n極先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n極,然后再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s極。觀察現(xiàn)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2)實驗現(xiàn)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板書: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活動8【練習】當堂訓練
    1、用條形磁鐵的n極去靠近某物體的a端,發(fā)現(xiàn)
    能把a端吸引過來,則物體的a端( )
    a、一定的s極 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 d、一定是n極
    2、某物體的一端靠近靜止的一根小磁針,當靠近
    小磁針的n極和s極時都能吸引,則這物體的這端( )
    a、可能是無磁性的 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 d、一定有磁性
    我們已經(jīng)研究了磁體的磁現(xiàn)象,磁體分為天然磁體和人造磁體,我們剛才使用的是人造磁體,它們的磁性能夠長期保持,成為永磁體。它們是如何制作的呢?請同學們繼續(xù)完成實驗。
    活動9【活動】學習活動五
    學生小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訂書針,觀察現(xiàn)象,然后用磁體慢慢從上部接觸起子,又觀察現(xiàn)象,最后拿走磁體,最后又觀察現(xiàn)象,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2)什么叫磁化現(xiàn)象?
    (3)哪些物質可以被磁化?
    學生板書:使沒有磁性的物體活動磁性叫磁化。鐵、鋼都能被磁化。
    活動10【講授】課堂小結:
    1、學到了什么?
    2、評價一下你們小組的學習情況并為你們小組提點建議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八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fā)生中和。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jié)課還要加強復習。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九
    1、指導思想: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體驗,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發(fā)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jié)課處于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二章第四節(jié)。本章整體學習能量知識,前面學習了《機械能》、《內(nèi)能》。這一節(jié)是將機械能與內(nèi)能進行結合,學習兩種能量的轉化及生活應用。同時本節(jié)也是對改變內(nèi)能的方式的補充,所以學好前三節(jié)知識是前提,學好本節(jié)知識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3、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另一種方式。
    2、通過視頻了解熱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沖程內(nèi)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1、了解內(nèi)能的利用在社會發(fā)展的意義。
    2、通過探索性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yǎng)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4、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jié)重點為: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一種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內(nèi)能的轉化過程。難點是:通過觀察、分析內(nèi)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實例,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不會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問題臺階,幫助學生逐步通過現(xiàn)象分析到本質。在對做功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兩種情況分析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時內(nèi)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nèi)能減小)通過實驗歸類,進行突破。對熱機的工作原理這個重難點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刺激:有視頻、有自主學習課本、有問題引導合作討論、有模具針對點觀察(曲軸的轉動情況)。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學習機能來主動學習。
    實驗探究法、視頻輔助法、指導讀書法、問題引導法。運用實驗探究法能更好的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視頻輔助法把不容易展現(xiàn)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給學生,彌補了模具小、可視性差的缺陷。指導讀書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課本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使自主學習更具指向性,目標性更強。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通過針對點專門突破講解。
    6、學法設計: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限度的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自己解決。
    利用鐵絲、鉛筆、圖釘?shù)入S手可得的器材讓學生動手體驗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nèi)能。演示兩個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電子式火花發(fā)生器、酒精、小瓶,學生體會歸納內(nèi)能與機械能的轉化。利用汽油機模型、觀看汽油機工作視頻,物體與視頻資源結合,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學習。
    學生活動。
    ppt圖片導入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一種方式是什么?
    圖片情境導入:為什么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的溫度會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尋找圖片中改變內(nèi)能的方式,復習回顧舊知。
    復習舊知,引出新課題。
    1、做功——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與演示:
    (3)學生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提問:在剛才的活動中,物體增加的內(nèi)能從何而來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減少,內(nèi)能增加,即機械能轉化為內(nèi)能。)。
    板書: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
    學生舉例,如:放在太陽下曬;在石頭上摩擦;放在熱水中燙;放在火上燒;用錘子敲;用力反復彎折等。
    (2)僅憑鐵絲溫度升高內(nèi)能增大這一現(xiàn)象,能否斷定是通過熱傳遞方式還是做功方式來實現(xiàn)的?(做功與熱傳遞的等效性)。
    (3)你能再舉一些通過做過來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實例嗎?(鉆木取火;飛船自由下落時溫度升高;)。
    區(qū)別:熱傳遞方式是內(nèi)能的轉移過程,能的形式?jīng)]有變;而做功方式是機械能向內(nèi)能的轉化過程,能的形式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
    2、熱機。
    (1)熱機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演示:演示點火爆炸實驗。
    《機械能與內(nèi)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分析能量轉化情況:化學能內(nèi)能機械能。
    結論:酒精燃燒后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nèi)能減少,轉化成機械能。
    (2)汽油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熱機:是將燃料燃燒產(chǎn)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的內(nèi)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觀看視頻: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設問:
    (1)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哪幾部分?名稱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huán)要經(jīng)歷幾個沖程?分別是什么?
    (3)每個沖程的特點是什么?(從氣門的開閉和活塞的移動角度分析)。
    (4)這四個沖程都有能量轉化嗎?如果有分別是怎么轉化的?
    (5)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huán)曲軸旋轉圈,活塞往返次,四沖程內(nèi)燃機只有________沖程對外做功,其他三個沖程靠_______完成。
    第5個問題教師利用模具進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來考察對汽油機的學習效果,用超鏈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閱讀:了解熱機的發(fā)展歷程。向學生補充一些蒸汽機、燃氣輪機、渦輪噴氣發(fā)動機、火箭發(fā)動機的初步知識。
    4、小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做一做。
    看一看。
    學生思考,內(nèi)能的增加是通過什么方式?
    歸納這三個活動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對物體做功。
    學生舉例。
    指導學生總結熱傳遞與做功改變內(nèi)能時的區(qū)別。
    分析能量的轉化情況。
    思考:與前三個試驗的區(qū)別是什么?
    學生看視頻。
    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后經(jīng)過小組討論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后填寫答案。
    通過多個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并歸納總結。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個活動分別對應:克服摩擦做功、壓縮做功,讓學生總結共性,學會歸納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新舊知識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進行歸納,尋找異同。
    先通過視頻讓學生對汽油機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通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尋找答案。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熱機的四個沖程,其中屬于做功沖程的是()。
    《機械能與內(nèi)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2、汽油機工作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nèi)能的沖程是()。
    a.吸氣沖程b.排氣沖程c.做功沖程d.壓縮沖程。
    3、汽油機在壓縮沖程中,工作物質被壓縮,氣缸中氣體的()。
    a.壓強增大,溫度降低b.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c.壓強減少,溫度降低d.壓強減少,溫度升高。
    練習冊21頁1-----10題。
    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
    知道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計算規(guī)律,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過程,得出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規(guī)律,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生能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鍛煉和同學之間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規(guī)律。
    【難點】。
    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先用一只小燈泡組成一個簡單電路,同學們觀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聯(lián)進去一個相同的燈泡,觀察第一只小燈泡的亮度是否變化。
    問題:為什么兩只燈泡串聯(lián)在一起亮度會變暗呢?
    導出課題: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規(guī)律。
    (二)科學探究。
    問題1:回憶關于電壓的知識。
    回答1:電壓符號“u”,單位是伏特,簡稱伏(v),還有千伏、毫伏等單位。
    問題2:還記得電壓表怎樣使用?
    回答2:(1)電壓表要與被測電阻并聯(lián)。(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入,從負接線柱流出。(3)注意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量程。
    教師引導:為什么串聯(lián)之后小燈泡變暗了呢?這其實和串聯(lián)電路電壓特點有關,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串聯(lián)電路電壓有什么特點。
    實驗探究:探究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規(guī)律:
    1.猜想:串聯(lián)電路中,每個燈泡電壓小于總電壓。
    2.設計實驗:(1)畫出電路圖(2)選取不同規(guī)格的燈泡以及其它實驗器材,根據(jù)電路圖連接好電路。(3)分別測出uab、uac、ubc,計入表格(4)更換小燈泡的規(guī)格,重做上述實驗。
    3.進行實驗:6人一組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內(nèi)部的分工問題,教師巡視。
    4.得出結論:通過多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uac=uab+ubc。
    5.交流討論:實驗中哪些數(shù)據(jù)不符合結論,為什么?操作是否正確?小組分工是否明確?
    6.總結:串聯(lián)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電壓之和。
    問題3:我們已經(jīng)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誰能解釋一下課前老師演示的小實驗呢?
    回答3:當電路中只有一只小燈泡時,它的電壓等于總電壓。而兩只小燈泡的電壓之和才等于總電壓,所以此時沒個小燈泡電壓減小,亮度變暗。
    (三)鞏固提高。
    (四)作業(yè)。
    小結:淺談本節(jié)課收獲。
    作業(yè):填寫實驗報告,整理實驗流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一
    一、知識和技能。
    了解家庭電路的組成,了解安全用電常識。
    二、過程與方法。
    觀察家庭和教室的實際電路,能簡單描述家庭電路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提高安全用電的意識。
    教學重點:研究家庭電路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學難點:組織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家庭電路中各部分的功能。
    教學用具:家庭電路示教板、保險絲、銅絲、鐵絲、拉線開關,開關、螺絲口燈座、卡口燈座、固定插座,可移動插座。
    教學過程。
    連接家庭電路示教板,現(xiàn)在大家注意觀察黑板上關于家庭電路的示教板,示教板上全部是實物連接,觀察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家庭電路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電能表是不是平常所說的電表,它的作用是什么?插座在家里也見過,常用的有幾種?電路中的幾部分是如何連接的?保險絲的作用是什么?家庭中,要安全用電,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看來,我們最熟悉不過的生活電路中也有許多物理知識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1.家庭電路的組成和各部分功能。
    板書:家庭電路由電能表、總開關、保險裝置、插座、用電器和導線組成。
    播放視頻:家庭電路。
    大家知道為什么是這個順序嗎?電能表是用來顯示整個家庭所用電能的,所以,輸電線進戶后首先應接到電能表上,接下來是全戶用電的總開關。當家庭電路需要修理時,必須斷開總開關,這時室內(nèi)全部與外面的輸電線分離,可以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傞_關的后面是保險裝置,它對所有的用電器起保護作用。由此可知:電能表、總開關、保險裝置都是對整個電路起作用的,應放在用電器的前面逐次連接比較好。
    電能表實際上在生活中叫電表。關于保險絲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
    想想做做。
    我們一起做一個小實驗;把保險絲、銅絲、鐵絲分別放到火焰上,看看哪個能熔化?,F(xiàn)象:保險絲熔斷了。
    播放視頻:家庭電路。
    結論:家用保險絲是由電阻率較大而熔點較低的鉛銻合金制成的。當電流過大時保險絲會熔化,自動切斷電路,起到保護電器的作用。鐵絲、銅絲在電流過大時不熔斷,起不到保險的作用,所以千萬不要用鐵絲、銅絲代替保險絲。
    保險絲在我們生活中是英雄,它的獻身精神非??少F。不過,目前還有一種空氣開關普遍使用,它同樣可以切斷電路,對用電器及用電線路起到保護的作用。
    同學們可以觀察到電能表、燈座、開關及用電器上都標有電流值,它們都是按照一定的工作電流設計生產(chǎn)的,因此要根據(jù)電路設計安全電流,選擇合適的保險絲。
    2.火線和零線。
    在電路板上,在家觀察一下進戶的兩條輸電線是否一樣?有一條在戶外就已經(jīng)和大地相連,叫零線;另一條叫端線,俗稱火線。如何區(qū)別火線和零線呢?我手里拿的是一支試電筆,它可以判斷哪條是火線,下面我們來了解試電筆的結構及正確使用方法。
    試電筆有氖管,充有氖氣,兩端是兩個金屬電極,當電流從一個電極通過氖氣流到另一個電極時氖氣會發(fā)出紅光。使用時,手指按住筆卡,用筆尖接觸被測的導線(手指千萬不能碰到筆尖)。如果被測導線是火線,電流經(jīng)過筆尖、電阻、氖管、彈簧,再經(jīng)過人體、經(jīng)過大地,流到零線,與電源構成閉合電路,氖管就會發(fā)光。如果筆尖接觸的是零線,氖管中不會有電流,也就不會發(fā)光。
    3.兩種類型的觸電。
    播放視頻:觸電事故。
    人體是導體。當人體成為閉合電路的一部分時,就會有電流通過,如果電流達到一定大小,就會發(fā)生觸電事故。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觸火線,另一只手接觸零線,這樣,人體、導線就構成了閉合電路,電流通過人體,發(fā)生觸電事故。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觸火線,另一只手雖然沒有接觸零線,但是由于站在地上,導線、人體、大地同樣構成了閉合電路,電流同樣會流過人體,發(fā)生觸電事故。此外,還有些情況可能引起觸電。如絕緣皮破損、機殼沒有接地,在電線上晾衣服、電視天線與電線接觸等。我們知道了一共有兩種類型的觸電,一種是同時接觸火線和零線,另一種是接觸火線。
    4.觸電的急救。
    播放動畫:觸電的急救。
    假如觸電了,應如何急救呢?強大的電流通過人體可能使心跳、呼吸停止,電流產(chǎn)生的熱還會使肢體燒傷。如果發(fā)生了觸電事故,要立即切斷電源,必要時要用絕緣的木棒挑電線,然后對觸電者進行人工呼吸,同時盡快通過醫(yī)務人員搶救。關于觸電急救,同學們首先要保護自己,幫助別人時更要講安全,講科學,講規(guī)則。也只有這樣,才能人人都安全。
    5.三線插頭和漏電保護器。
    下面,大家仔細觀察桌上的幾種插座,插頭和燈座,說說它們用在什么地方。固定插座在家里用處很多,一般固定在墻上;可移動插座用起來比固定插座靈活一些。插座有兩孔和三孔的。你知道什么時候用三孔的插座呢?三孔插座對應的應用三線插頭,前面我們剛知道火線和零線,第三條線是什么線?第三條線是是地線。地線是把用電器的金屬外殼與大地相連。萬一用電器的外殼和電源火線之間的絕緣損壞,使外殼帶電,電流就會流入大地,不致對人造成傷害。同學們回到家后,再觀察家中的插頭、插座、燈座,然后集中討論一下,那樣,我們得到的知識就更全面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用電會越來越安全。如在新建的樓房里,連接各戶的總開關上大多數(shù)有漏電保護器。正常情況下,用電器通過火線、零線和供電系統(tǒng)中的電源構成閉合電路,不應該有電流直接流入大地。但是,如果站在地上不小心接觸了火線,電流經(jīng)過人體流入大地,這時,總開關上的“漏電保護器”就要起作用了,它會迅速切斷電流,對人身起到保護作用。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nèi)容:
    1.家庭電路由電能表、總開關、保險裝置、插座和用電器組成,以及它們的主要功能。
    2.什么是火線、零線,試電筆的功用是什么。
    3.兩種類型的觸電和觸電的急救。
    4.三線插頭和漏電保護器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二
    了解、收集、分析、總結廚房里的熱學知識。
    1、讓學生了解廚房里所涉及到的熱知識,通過廚房炊具及餐桌上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提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先讓學生回家時認真觀察廚房所有的炊具、做飯、燒菜的全部過程,回憶自家廚房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及看到的有關現(xiàn)象,思考哪些與的熱學知識有關,怎樣解釋其現(xiàn)象,做好筆記。
    1、小組討論、交流(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調(diào)查結果)
    2、班級討論、交流(小組推選代表)
    3、教師歸納小結
    (1)爐灶的變遷,從大土磚灶到紅磚砌的“節(jié)能灶”,從土煤爐到蜂窩煤爐,從沼氣灶到液化氣灶,每一次改進之所以深受人們歡迎,主要是每次改進都能使燃料燃燒更充分,既節(jié)省了燃料,又減少了廢氣(煙)污染,當然還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爐灶燒火或炒菜做飯時,要把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著火頭,這樣可以使鍋的溫度升高得快。
    (3)鍋鏟、手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都用木頭或塑料,是因為木頭、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飪過程中不燙手。
    (4)爐灶上面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的對流,使廚房里的油污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間。
    (5)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灌滿時,瓶口處有一層水蒸氣,它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的散失。
    (6)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后,蓋緊瓶塞時,常常會看到瓶塞馬上往上跳一下(有時會脫離瓶口掉在地上)。這是因為隨著開水的倒出,進入了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后,進入的冷空氣很快膨脹,壓強增大,推開瓶塞。
    (7)在冬天或氣溫很低的情況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時,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nèi)外溫差過大,內(nèi)壁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chǎn)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滾燙的雞蛋和在沸水中燙一下的西紅柿,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容易剝殼和剝皮。因為滾燙的蛋殼與蛋白、西紅柿皮與肉遇冷后都會收縮,但它們的收縮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9)冬季喝剛出鍋的湯時,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燙口,因為湯面上一層油阻止了湯內(nèi)熱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熱傳導的方式,煨湯、煮飯、燒水等都是用對流方式傳熱。
    (11)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nèi)壁溫度降低很慢,砂鍋內(nèi)外收縮不勻,故易破裂。
    (12)液化氣是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氣體液化裝在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進入灶中燃燒的。
    (13)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熱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經(jīng)它們變成同溫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熱量(液化放熱)。
    (14)手沾點涼水拿剛出籠的熟饅頭時不覺得怎么燙手。這是因為熱饅頭接觸手上的涼水時,涼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層水蒸氣在手與饅頭之間,水蒸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手不覺得怎么燙了。
    (15)夏天用我國南方一種陶土做的涼水壺裝開水,會很快冷卻,且比氣溫低,這是因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滲透出來,到了容器壁外的水會很快地蒸發(fā),蒸發(fā)時要從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熱,因而使水溫很快降低。當水溫降到和氣溫一樣時,水還會繼續(xù)滲透、蒸發(fā),還要從水中吸熱,水溫繼續(xù)降低,但因為水溫低于氣溫后,水又會從周圍空氣中吸熱,故水溫不會降得過低。
    (16)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須明確,自來水管“出汗”現(xiàn)象,并不是管內(nèi)的水滲漏。由于自來水大都是來自地下,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到水管壁,就會放出熱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高,濕度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在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到“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氣”。這是因為緊靠壺的地方溫度較高,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氣”。
    (18)當鍋燒得溫度較高時,灑點水在鍋內(nèi),會發(fā)出“吱吱”的聲音,并冒出大量“白氣”,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現(xiàn)象。
    (19)在熱鍋里和燒得溫度很高的鍋里滴有同樣的一滴水,熱鍋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溫度很高的鍋中,接觸處的水急劇汽化形成一層水蒸氣,這層水蒸氣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減緩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時引起了水滴的跳動,跳動過程中,由于水蒸氣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將又與熱鍋接觸,再次形成一層水蒸氣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復,水滴不斷跳動,并且逐漸減小直至消失,汽化時間當然長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熱鍋中直接汽化,很快蒸發(fā)干。
    (20)磨刀時要往菜刀上灑水,因為刀與磨石摩擦生熱,刀的溫度過高時鋼鐵硬度會減小,刀口就不鋒利了,灑水后吸收了熱量,刀的溫度就不會升得過高了。
    (21)當湯煮滿鍋時,迅速向鍋內(nèi)加冷水或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nèi)都可制止沸騰。原因都是吸收鍋里湯的熱量,使其溫度降到沸點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溫度低于沸騰湯的溫度,混合時,冷水吸熱,湯放熱。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nèi)的過程中,由于空氣溫度比湯低,湯放出了一部分熱量,溫度略有降低,倒入鍋內(nèi)時,它又要從沸湯中吸收一部分熱量。
    (22)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響聲,并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騰,產(chǎn)生的氣泡上升破裂而導致響聲。
    (23)煮食品時,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時的溫度是不變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溫,而結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鍋內(nèi)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費了燃料。正確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燒開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鍋內(nèi)的水一直沸騰就行了。
    (24)用壓力鍋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鍋內(nèi)的壓強,提高了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溫度。
    (25)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在鍋內(nèi)還能繼續(xù)煮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于100 °c,而鍋內(nèi)的食物溫度為100 °c,離開火爐后,鍋內(nèi)食物還可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xù)沸騰,直到砂鍋的溫度降為100 °c止。
    (26)用錫焊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把它放在火上一會就會燒壞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標準氣壓下是100 °c,錫的熔點是232 °c,裝水燒時,只要水未燒干,壺的溫度總不會超過100 °c,達不到錫的熔點,更達不到鐵的熔點,所以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放在火上燒,不一會兒壺的溫度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壺就壞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分子運動越快的緣故。
    (28)長期堆煤的墻角處,若用小刀從墻上刮去一薄層,可看到里面呈現(xiàn)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是不停地作無規(guī)則運動,在長期堆煤的墻角處,由于煤分子擴散到墻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層,仍可看到里面呈現(xiàn)黑色。
    通過活動,學生解答物理現(xiàn)象題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敘述簡練準確。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寫有關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熱現(xiàn)象及應用的小論文110余篇。特別是寫出了“爐灶上的變遷”“餐桌上的變化”等一類歌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好文章,學生同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三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力的測量原理。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chǎn)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nèi),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diào)整。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diào)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f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yè)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本節(jié)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四
    祝福青春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理解并會計算功率。
    一、引入新課
    2.引入新課: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課并啟發(fā)學生區(qū)分“工”與“功”,進一步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二、新課學習
    (一)功
    1.力學中的功
    a .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f)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s)
    b.舉例幾個不做功的例子:
    (1)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路程,也就是沒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體由于慣性做勻速直線運動。沒受力。
    (2)物體受到力,但沒有移動距離,即通過的路程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輛汽車,汽車沒移動,推力對物體沒有做功。
    (3)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移動的距離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沒有對桶做力。
    2.功的計算
    力學里所說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1)功的計算式:
    w
    =
    fs
    (2)功的單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義:在1牛頓力的作用下,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是。
    (3)功的大小與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成正比,跟物體通過的距離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視頻:用動滑輪省功嗎?
    播放視頻:功的原理
    事實表明,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人們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這個結論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動畫:功率
    從比較人和挖土機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或者創(chuàng)設情境,甲同學把一桶水提到3樓用了30秒,而乙同學把同樣的一桶水提到3樓卻用了40秒,問誰做功快?如果甲物體1分鐘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體40秒鐘做了240j的功,問誰做功快?從而提出物體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來引入新課。
    在動畫中選擇相應內(nèi)容的按鈕進行學習。
    1.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4.功率的單位:瓦特(符號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義:1瓦表示物體在一秒鐘內(nèi)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紹功率另一個單位:1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機械常見的功率。(學生閱讀)
    8.紹額定功率(銘牌上的功率) 。
    三、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功和功率,也學會了計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是單位時間內(nèi)所做的功。
    四、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功和功率
    功
    力學中的功
    功的計算:
    w
    =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功率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五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jié)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jié)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fā)和利用。教材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xù),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xiàn),學習本節(jié)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nèi)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jié)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筑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沖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讓學生閱讀,并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于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diào)查的準備,課本后面有兩個調(diào)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于水電站做一些調(diào)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jié)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于水輪機的構造和發(fā)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lián)系實踐來學習,并擴展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內(nèi)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并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于班級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利用水能發(fā)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fā)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fā)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fā)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于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jié)課應當布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于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yōu)點和發(fā)展特點)等。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diào)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六
    [設計意圖]通過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復習目標]掌握質量,密度,比熱容等物理量,鞏固天平,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方法.
    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培養(yǎng)學生手腦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學精神.
    [復習重點和難點]密度和比熱容知識的理解運用。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點評。
    一、了解硬幣(20分鐘)。
    1、用天平分別稱出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質量,并加以比較。測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沒有砝碼的天平比較出兩枚硬幣的質量大小呢?)。
    2、請大家比較兩枚硬幣的密度,要求大家設計表格,記錄你測量的數(shù)據(jù)。最好能用兩種方法來測量密度。
    3、自選器材,探究這兩枚硬幣還有那些性質。
    二、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8分鐘)。
    交流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總結每個小組的討論,讓大家對比熱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質有哪些物理屬性?(10分鐘)。
    從比熱容的角度比較。
    從硬度角度比較。
    從導電性角度比較。
    四、總結知識點(7分鐘)。
    歸納質量,密度,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及其單位,復習課后的知識梳理學生聽講。
    [教學評析]從運用知識的角度來復習本章內(nèi)容,以為是復習課,教師只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做必要的引導,大部分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學生不但認識了知識,也用過了這些知識。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七
    初中物理教案???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伏安法測電阻是一項重要的物理實驗。因為,它既涉及學生對相關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確理解,又涉及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梢圆捎迷S多學校推薦學生使用的“vcm仿真實驗”軟件,它是為學生拓展課堂實驗、進行探究式學習、自主獲取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而研發(fā)的。用vcm仿真實驗高度仿真的實驗環(huán)境,讓學生課堂課外都可以隨時地、反復地親自動手做實驗。同時,作為對學生物理學習知識掌握的一項重要的考核內(nèi)容,它還是學生成績考核的必出題之一。因此,怎樣讓學生理解實驗、學會實驗、做好實驗,真正掌握實驗所包含的物理要領和實驗技能,就成為許多教師探索的課題之一.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八
    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是物質在固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我們的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jié)內(nèi)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
    (1) 布置同學們課前復習歸納。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三態(tài)是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轉化、液體和氣體之間的轉化都已學過,通過對已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同學們自覺體會和產(chǎn)生固態(tài)與氣態(tài)之間是否會轉變的疑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布置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閱圖書,收集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過對課外知識的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3)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在學習了前面關于固態(tài)和液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的物態(tài)變化之后,觀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固態(tài)與氣態(tài)之間直接轉化的過程,并做好記錄、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培養(yǎng)同學們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課堂上引導同學通過小組活動完成課本中設計的實驗,并通過實驗歸納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同時,再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一些前面討論的現(xiàn)象和問題。然后,對學生收集的知識進行討論和交流,并給予一定的評價和指導。
    1、 知道什么叫升華,什么叫凝華。
    2、 知道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
    3、 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xiàn)象。
    4、 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F(xiàn)象實驗的觀察,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探求知識的欲望。
    5、通過小組活動、課外和課堂的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1、學具: 收集的文字資料、實物、圖片。
    2、教具: 實物投影儀、照片、鐵架臺、燒瓶、酒精燈、細線、碘
    1、 知道升華、凝華現(xiàn)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
    2、 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xiàn)象。
    3、 了解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 歸納前面所學的物態(tài)變化并了解其吸放熱的情況。
    2、 查閱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態(tài)變化情況。
    3、 觀察生活中的物態(tài)變化,了解那些發(fā)生在固體和氣體之間的。
    4、 與同學交流觀察學習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并做適當?shù)挠涗浾怼?BR>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tài)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 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tài)主要有哪些?
    2、 發(fā)生在固態(tài)和液態(tài)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屬熔化?哪些屬于凝固?
    4、發(fā)生在液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5、 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tài)與氣態(tài)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學生1答: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學生2答:物質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叫熔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叫凝固,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3答:如冰化成水、鐵變成鐵水等是熔化;水結成冰、油變成固態(tài)油脂、蠟燭油變硬等是凝固。
    學生4答:物質從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叫汽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叫液化,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5答:蒸發(fā)和沸騰 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汽化現(xiàn)象,都要吸熱。不同點:溫度條件不同; 發(fā)生地點不同; 劇烈程度不同。
    學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衛(wèi)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復習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老師要幫助學生整理糾正一些不正確的答案。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觀察物質在固態(tài)與氣態(tài)之間的變化:
    1、 先裝置好實驗儀器
    2、觀察瓶中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移去酒精燈,然后觀察瓶中的變化。
    4、棉線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
    (1)碘是怎樣變成氣體的?
    (2)什么是升華?
    (3)升華時我們必須給碘加熱,這說明這是一個什么過程?
    (4)什么叫凝華?它吸熱還是放熱?
    6、課前同學們收集的物態(tài)變化中,哪些是升華?哪些是凝華?
    學生活動:在錐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懸掛一段棉線,用酒精燈微微加熱。學生觀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沒有看到液態(tài)的碘。學生觀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細線上出現(xiàn)針狀碘固體,非常漂亮。
    學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學生2答: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
    學生3答:物質從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叫升華。
    學生4答:吸熱學生答:物質從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叫凝華。它是一個放熱過程。
    (說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記錄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歸納知識的能力。)
    1、同學們在課前收集了有關人工降雨的一些資料和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分別交流。
    (1)在這種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現(xiàn)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種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3)人工降雨的第三種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1、 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nèi)容。
    2、歸納出物態(tài)變化的網(wǎng)絡圖或循環(huán)圖。
    (1)食物保鮮(2)舞臺制造白霧(3)利用衛(wèi)生球除蟲
    (說明活動鼓勵同學們質疑、提問、補充,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多向思維。老師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或有的同學不太清楚的問題請學生幫助解決,使學生體會成功和幫助人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另外,通過對日?,F(xiàn)象的觀察和比較,使同學們體會到生活、物理、社會的關系,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chǎn)服務的欲)
    升華和凝華
    一 、活動:
    1、過程
    2、觀察、記錄現(xiàn)象
    3、結論
    二 、升華是物質從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過程;
    凝華是物質從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過程。
    三 、升華吸熱 凝華放熱
    四 、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xiàn)象及應用。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十九
    1.知識與技能:知道熱量及其單位,理解比熱容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探究,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
    【重點】熱量及其單位,探究物質比熱容。
    【難點】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
    環(huán)節(jié)1: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復習之前的知識,“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方式有哪幾種?”
    環(huán)節(jié)2:講授新課
    1.熱量:進行追問“在熱傳遞中,物體內(nèi)能的改變與吸熱或放熱有什么關系?物體內(nèi)能的變化與物體吸熱或放熱的多少有什么關系?”
    引導分析,在熱傳遞中,物體吸熱,它的內(nèi)能增加,物體吸收多少熱量,它的內(nèi)能就增加多少;物體放熱,它的內(nèi)能就減少,物體放出多少熱量,它的內(nèi)能就減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熱量來量度物體內(nèi)能的變化,由此引出熱量的概念。
    2.比熱容:緊接著從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入手,舉出生活中燒水的現(xiàn)象,說明同種物質,質量不同時,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不同的,引出提問“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相同時,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他們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相同嗎?”引發(fā)學生進行猜想。
    【提出問題】
    不同種類的物質,吸熱的本領一樣嗎?
    【猜想與假設】(讓學生思考或小組討論后回答)
    (1)可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
    (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3)可能與物體的溫度變化有關。
    (4)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
    (5)可能與物質的物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變化有關。
    在設計實驗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控制變量。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制定計劃: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1)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與質量的關系,要控制物質的種類,溫度的變化相同。
    (2)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溫度變化的關系,要控制物質的種類與質量相同。
    (3)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物質種類的關系,要控制質量、溫度變化相同。
    設計實驗: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分小組設計討論后交流,教師從旁指導。
    1.實驗器材:2個鐵架臺、2個500ml的燒杯、2個同規(guī)格的”熱得快”、2個攪拌器、秒表、量筒、溫度計。
    2.實驗步驟:
    (1)取兩個相同的燒杯,甲燒杯里裝400g水,乙燒杯里裝400g煤油,使它們的溫度都處于室溫,給他們都加熱相同的時間(如1-3分鐘,使他們吸收的熱量相同),觀察它們升高的溫度是否相同。
    (2)接著上次繼續(xù)實驗,如果讓他們都從室溫升高到40℃,觀察加熱所需要的時間是否一樣(吸收熱量是否相同)。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進行實驗:
    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實驗,并隨時記錄好實驗數(shù)據(jù),教師要對實驗步驟進行必要的演示,從旁進行指導。
    收集證據(jù):
    在對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質量相同、初溫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使它們吸收相等的熱量,煤油上升的溫度較高;要使它們上升相同的溫度,對水加熱的時間更長一些,水吸收的熱量更多一些,即給相同質量、不同種類的物質加熱,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對它們加熱的時間是不同的,這表明它們所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種類的物質,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不僅與質量有關,還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如何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引出比熱容的概念。
    通過剛才的實驗證明,以及大量實驗表明,不同種類的物質,在質量及溫度變化都相同時,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一般不同,這是由物質本身的性質及狀態(tài)決定的。通過類比密度的定義,由此得出比熱容的定義。介紹單位及讀寫法。
    3.查表
    讓學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質的比熱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在表中比熱容最大的是哪種物質?比熱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義?
    (2)不同的物質比熱容一定不同嗎?
    (3)比熱容反映了物質的什么特性?
    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應用
    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特性的應用,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2)為什么汽車發(fā)動機的冷卻循環(huán)系統(tǒng)常用水作為工作物質?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并進行解答。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范文,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3:鞏固提高
    用比熱容思想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
    環(huán)節(jié)4:小結作業(yè)
    小結:找同學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作業(yè):課后完成練習冊本節(jié)的內(nèi)容。
    略
    初中物理教案溫度計篇二十
    計算路程、時間的題目中常見的問題:
    1.不寫出所依據(jù)的公式,對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時間不用帶不同腳標的符合表示.
    2.沒有統(tǒng)一單位.
    3.在計算過程中沒注明單位.
    4.不使用作圖的方法幫助分析復雜的問題.
    5.做題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錯.
    解題的一般思路
    1.分析題意,想象物體的運動情況,看清題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題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過程完成.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變形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總結出路程和時間的計算公式.
    二.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本題要注意的問題是:
    (2)列出物理量時應當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腳標,見副板書上的表示.
    探究活動
    實踐探究: 體驗運動的感覺
    體驗運動的感覺
    學生活動小組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可以沒有結果.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