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通用19篇)

字號:

    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提升思維的敏銳度和邏輯推理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內(nèi)容、有觀點、有情感的讀后感呢?以下是一些寫讀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精選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對您的寫作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一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啟超,文章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
    我認為: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失去了責任也就失去了一切。它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笔前。l也無法預測未來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一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盡了責任,你會感到很光榮;而未盡責任,你就應該感到慚愧。
    就像我身為班長,我就應該盡自己的責任來管理好整個班級,使班級進步。雖然有些同學說我愛管閑事、經(jīng)常打小報告,但我會說:“這是我的責任?!北M了責任,我感到很快樂。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生活、為工作而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瑣碎事情就像浪一樣朝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艱辛、如此辛苦,但我們還是會任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項工作,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套在我們身上,那就是責任。
    責任是我們身上不可缺少的東西。讓我們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二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這篇課文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diào)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除兩三歲的孩子外,人人都有責任。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為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本課的作者是梁啟超,他的著作有《飲冰室合集》。作者在課文里寫道:“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钡拇_是這樣。誰也無法預測你的未來會是怎樣,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梁啟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一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須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如果有一天須做的事沒有做完,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么到夜深人靜時便是你應付的苦痛日子。其實,我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并沒有苦日子。貧、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但這些絕對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是就是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是,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會體會到人們常說的“苦”。實際上,這所謂的“苦”是你自己找來的。正如作者所說的:“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逼鋵?,快樂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盡了應盡的責任,你就會擁有屬于你的快樂。著快樂也是對你辛苦勞作的最好的'回報。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工作、為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想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nèi)我蝗諒鸵蝗?,年復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務。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三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啟超,文章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diào)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人人都要有責任。
    我認為: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失去了責任也就失去了一切。它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是啊,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盡了責任,你會感到很光榮;而未盡責任,你就應該感到慚愧。
    就像我身為班長,我就應該盡自己的責任來管理好整個班級,使班級進步。雖然有些同學說我愛管閑事、經(jīng)常打小報告,但我會說:“這是我的責任?!北M了責任,我感到很快樂。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生活、為工作而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瑣碎事情就像浪一樣朝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艱辛、如此辛苦,但我們還是會任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項工作,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套在我們身上,那就是責任。
    責任是我們身上不可缺少的東西。讓我們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四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yè)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后者傾斜。于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后了。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lǐng)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蹲羁嗯c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論的中心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fā)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边@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強調(diào)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yǎng)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該盡心盡責地關(guān)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點評:作者對原文的解讀和觀點的闡釋頗有見地,娓娓道來。且能聯(lián)系當下的學生對責任的態(tài)度和苦樂觀的認識提出了個人的思考,感受深刻、真實可信。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五
    既然文章的題目是《最苦與最樂》,那么首先要清楚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樂”。
    在文章中梁啟超說,“最苦”就是“欠了別人的東西沒有還”,這里“欠了別人的東西”不是指借了別人的具體某種東西,而是指別人幫助了你,你卻沒有表示感謝,沒有給予報答,或者說人家讓你去完成某項任務你卻沒有完成……等等。
    而“最樂”呢,當然就是你還了欠的別人的東西,心里的包袱就放下了。這里的“還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是僅僅指把從別人那里借來的具體東西還了回去,而是指你完成了別人交給你的任務之類的事情。
    讀完這篇文章,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說,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師和同學給了我?guī)椭?,我卻沒有感謝人家;爸爸媽媽讓我做一件事情,我卻沒有完成;答應朋友的事情,因為種種原因忘記了……想一想,類似的事情在我的生活里真是無處不在。
    這篇文章告訴我,要經(jīng)常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欠了別人的東西不還”的情況,不要讓自己背上“最苦”的包袱。只有學會感恩,學會幫助別人,學會遵守諾言,才能做到“最樂”。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六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失敗嗎?不是,被打倒嗎?不是。職場失敗,情場失意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面對著還有很長的人生路卻不去奮斗。
    今天定下的目標沒有完成,明日就更不會完成,饒是像《明日歌》里說的那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整日里漫不經(jīng)心的,身上沒有一股拼勁兒,享福于一時,后悔一輩子,做功不同,人生的拋物線也就不同,“奮斗”兩個字不僅僅停止在頭上的絲布里,更是腳踏實地去行動。小草因為在土里的奮斗而得以冒出芽兒一覽大美春色;雛鷹因不畏艱險,努力拼搏,而獲得翱翔天際的權(quán)利。這種精神不獨是對于自己個人的理想,對于朋友,對于老師,對于家庭,對于社會,我們都應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事,努力爭取更美好的明天。奮斗固然很苦,這種苦痛比不得生老病死,是可以達觀排解得開的。這種苦很長久,并不是立時三刻可以見效的,開花容易,結(jié)果難;奮斗本身就不容易,但只要去努力,上帝就一定不會辜負你。
    翻過來講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了,倒并不一定必須小有所成,哪怕只是背下一小段課文,跑步提高了幾秒,這些事雖小,卻都是自己奮斗的結(jié)果。人到這個時候雙手是輕松的,心情是愉快的,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真不是可以用言語可以形容的,奮斗的目標越大,奮斗的時間越長,達到目標時,越是感到海闊天空,心安理得,不會再有負重感,以及壓迫感。
    然則里克土說過:人的一生只是一剎那,所以我們要珍惜它,在這世上莫虛度了年華。很多人就不理解,認為兩種觀念有所沖突,覺得有了當及時行樂,不久人之老矣。其實在我看來,兩件事情并不沖突,其實越是名人志士,他們身上的壓力也就越大,而他們的奮斗目標也就越大,可他們想享樂的心思未必比我們少,而我認為這正是他們可貴的一點,苦中得真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奮斗的過程很不容易,最后的樂也未必有多少,那為何不另尋他樂,非要給自己找麻煩呢?實則不然,苦當然是苦,樂卻也未必有多少,但回頭細想,千百年來這么多人在奮斗,存在必有合理性,奮斗的樂不是觸手可得,它需要你付出努力,因為珍貴才珍惜。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七
    今天,我讀了著名作家梁啟超寫的《最苦與最樂》一文后,心情感到十分的不好,因為我沒有盡到自己該盡到的責任,所以我的心情總是不好,開始我也不知道我的心情為什么不好,后來讀了這遍文章后,才深受啟發(fā)。
    文中有幾句話這樣寫的: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的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的快樂,這幾句話看起來樸素,卻蘊含著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盡到責任,不要辜負就行,不管做得好不好還是不好,只要不辜負它就可以了,這樣你就是盡得最大的責任了。
    讀到這里,我不由想到了偉大的發(fā)明家居里夫人,她把她要驗究制做的東西,都是當做在為國家盡責任,在為自己盡責任,也在為時間盡責任,不辜負她的責任,不辜負她應盡的責任,居里夫人曾說這樣一句話,她說“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边€有偉大發(fā)明家達爾文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用全部精力和集中的注意力。”還有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等……這難到不是科學家們在盡責任嗎?科學家們的這種精神難道不是盡責任認準的目標嗎?這表現(xiàn)了他們對責任都是無微不致的精神。
    從古至今,哪一位科學家名人不是靠盡責任那種可貴的精神獲取成功的?張海迪下肢癱瘓后,沒有自暴自棄,而克服種種困難,最終獲取成功;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學,一生卻發(fā)明了一千多種東西。
    以后,我一定要做一個有毅力的人和集中注意力的人,我覺不會推掉責任,我應該時時盡責,時時快樂。一日應盡一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痛往墳墓里去,所以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愛盡責任的青少年。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八
    到底什么是責任?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嗎?還是自己不該做的事情?學了《最苦與最樂》,讓我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苦與最樂》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一位思想家——梁啟超寫的。文中提到“世上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樂?”他說: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未盡責任,反之,最快樂的事就說盡責任。我認為也是如此。
    我們生活在這個多彩的`世界里,要扮演多重的角色,角色不同所要承擔的責任也就不一樣。
    在家里,我要扮演的是父母乖乖女,當然乖乖女的責任就是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孝順父母,用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
    在學校,扮演自然就是老師心中的好學生,保持校園的衛(wèi)。
    是的,責任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對國家而言,人民有了責任感,國家就能強大;對家庭而言,家庭成員有了責任感,家庭就會幸福;對個人而言能盡責,安分守己,就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就;得到社會的尊重與承認。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九
    活著的每一個人,永遠不知道未來有多少風浪,多少坎坷;也永遠沒有什么可以給你指點迷津,讓你走出霧境。所有的一切,唯有自己一人孤身承受。于是在這時,很多悲劇發(fā)生了。有人因承受不住身體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選擇了極端。我不知道是該同情他們,還是遺憾地說他們不懂得珍惜。的的確確,活著,真的太難,太辛苦了。相比這些,死,也許是最容易的事情。
    世間的萬物都是對立存在的。既有最苦,也定有苦盡甘來的最樂。難道最快樂的,是與“活著”所對立的“死亡”嗎?不,你錯了,最樂的,也一定是活著。
    學習的時候,你累,你苦;但是在堅持吃苦之后,一定會有所收獲,也一定會感到快樂。哪怕我們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也應當快樂,因為我們還有生命。而在世的每一天,都是有快樂發(fā)生的。活著,是最幸運的;安穩(wěn)地活著;是最快樂的。我們理應珍惜每一天。
    我們都應該去體會“苦中真樂”,去享受苦樂交織的過程?;钪?,是一切最大的保障。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深刻地體會到快樂。當然,你必須先吃苦。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
    一些老同學,不常見面。見面了總在我耳邊嘮叨:“放下吧,人要懂得放下。”放下什么呢?沒說。只是繼續(xù)勸說:“學會放下,人才不會累?!蔽夜首鞑唤?。從這句話里我聽出了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放下的人才會幸福。要是放下不了,就會很累。這個道理里又包含了一條暗示:我為什么會覺得累呢?原來是我還沒有學會放下。
    同學在一起,總免不了談論談論,那時誰和誰同桌,誰和誰又鬧過矛盾打過架,誰表面怎樣內(nèi)心又是如何,誰曾經(jīng)如何誰現(xiàn)在怎樣,等等。從小學到初中,從瑣事到情感,夾雜著太多的“記”??倸w聊來聊去不是“我”和“我們”就是“他”和“他們”。
    所以,放下什么才是真問題。比如說放下悲傷,也放下回憶嗎?放下陋習,也放下責任嗎?學會放下,總不能什么事情都灑脫的留下一句:“放下”吧?你是否問過自己,說了放下卻不一定放得了嗎?說了記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腦海長久停留?選擇放下過去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權(quán)決定自己。但是人絕沒有過這樣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許,你會記得。
    記得是你的責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抵觸命運,反抗命運,可有誰是能力無限的人嗎?尼采那句“愛命運”是對人生態(tài)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記就記。那何不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過去的事情?把無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當做人生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完后之后你會更加心安理得,不為“記”所苦惱。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BR>    放下是有種類的。首先應該知道人的腦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裝不進去。負面之事想的多,責任也定會逃之夭夭。
    這就需要有放有記,可問題是什么是該放下的,什么又是該記住的?孔子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卑l(fā)憤忘食,體現(xiàn)的是一種進取精神。樂以忘憂,展現(xiàn)的是一種樂天作派。不知老之將至,透現(xiàn)的是一種忘老思想。忘食而進取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進取,才能創(chuàng)造,從而收獲。收獲是令人無比幸福的。它能促進理想成為現(xiàn)實,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忘憂而樂天是奇妙的,因為只有樂觀才知變化之妙,人的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悲傷和快樂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記樂而放憂呢?降臨世間是己哭,離開世界是別人哭。既然兩頭是哭,中間就應該笑。放的不留遺憾,記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記——放下欲望和怨恨,記得責任和使命。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一
    說起飲冰室主人,有人可能不知道是誰,可是說梁啟超,便都知道了。梁啟超就是飲冰室主人,至于為什么,再此不做解釋了。只是想談談他的《最苦與最快》。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yè)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后者傾斜。于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后了。
    作者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钡拇_,人的一生中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肩負的未來的責任。誰也無法預測你的未來會是怎樣,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梁啟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須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如果有一天須做的事沒有做完,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么到夜深人靜時便是你應付的苦痛日子。
    回想以前,從小學到初中再現(xiàn)在的高中,努力學習,只知道上課要認真聽講,要按時完成每天的作業(yè),聽爸媽和老師的話……而到現(xiàn)在,長大了,終于明白一直以來是為了什么,我想是一種責任,一種還未盡的責任,是對父母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
    不要以為讀好書只是為以后的生存,更是為報答父母一生養(yǎng)育之恩!
    當你沒有盡這份責任,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步入社會后適應不了激烈的競爭,這時候哭的不僅是自己,還有背后的父母,他們的心也碎了。于是最大的痛苦隨之而來,每天“折磨”著你。
    這讓我不由想到了偉大的發(fā)明家居里夫人,她把她要驗究制做的東西,都是當做在為國家盡責任,在為自己盡責任,也在為時間盡責任,不辜負她的責任,不辜負她應盡的責任,居里夫人曾說這樣一句話,她說“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北枮榱烁锩瑸榱俗鎳睦?,導致雙腿癱瘓,雙目失明。最終他完成了自己的責任。
    我們已經(jīng)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不需要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更不需要斷腳斷手。只要我們能夠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什么,并且努力去完成它,我相信這會是最大的快樂。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責任而生,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我想這是在逃避著責任,逃避了我們自己應盡的責任。逃避,只能獲得靈魂片刻的放松,而思想?yún)s依舊凝固在自己未成的事情上,責任沒有因此減少,因為逃避,靈魂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
    人生一直在苦與樂中循環(huán),而人生的責任卻是其中的動力。有責任在身,才知道自己需要去做些事。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是勇于承擔責任的,有了責任的人生,所有的責任都已完成,自然是一身輕松,云淡風輕,一個人知道責任的`苦處,才能盡責任的樂處。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二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鞓分畽?quán),操之在己??鬃铀哉f:“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三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
    本課的作者是梁啟超,他的著作有《飲冰室合集》。作者在課文里寫道:“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钡拇_是這樣。誰也無法預測你的未來會是怎樣,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梁啟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須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如果有一天須做的事沒有做完,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么到夜深人靜時便是你應付的苦痛日子。其實,我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并沒有苦日子。貧、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但這些絕對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是就是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是,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會體會到人們常說的“苦”。實際上,這所謂的“苦”是你自己找來的。正如作者所說的:“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其實,快樂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盡了應盡的責任,你就會擁有屬于你的快樂。著快樂也是對你辛苦勞作的最好的回報。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工作、為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想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nèi)我蝗諒鸵蝗?,年復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務。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四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啟超,文章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diào)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人人都要有責任。
    我認為: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失去了責任也就失去了一切。它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笔前。l也無法預測未來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盡了責任,你會感到很光榮;而未盡責任,你就應該感到慚愧。
    就像我身為班長,我就應該盡自己的責任來管理好整個班級,使班級進步。雖然有些同學說我愛管閑事、經(jīng)常打小報告,但我會說:“這是我的責任?!北M了責任,我感到很快樂。
    此辛苦,但我們還是會任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項工作,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套在我們身上,那就是責任。
    責任是我們身上不可缺少的東西。讓我們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最牛最簡潔的辭職報告。
    最原始就是最現(xiàn)代藝術(shù)論文。
    兒童最經(jīng)典繞口令精選。
    最變態(tài)繞口令。
    最傷感表白情書。
    最感人表白情書。
    世界最牛對聯(lián)。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五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lǐng)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最苦與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論的中心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fā)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边@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強調(diào)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yǎng)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該盡心盡責地關(guān)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六
    今天,我看了梁啟超寫的.《最苦和最樂》之后,油然而生感嘆。于是,我便情不自禁地提起筆,記錄下我心中的感受。
    文中寫的苦并不是貧窮、失意、衰老、死亡,而是良心責備的苦,要逃脫也沒地方逃脫。一句話: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是啊,我從許多書上知道人如果能夠知足,就是他再貧苦成天也是笑哈哈的;如果人能安分(不多過分希望),就是事情再不如意,他也是樂的。
    讀著,讀著,我感到自己“苦”“樂”的標準離一個大隊委員來說,差得可遠了。我在日記本上寫下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可我的心仍然不能放下來,反復地思索著那一段話。
    我讀道:凡是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是屬于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我總是把事情忘掉,用爸爸的一句話來說:丟三拉四,找到了鉛筆,丟了橡皮。我也在想:我怎么這么健忘呀!我默默地對自己說:“凡是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約定,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上了一層厚厚的責任。怎么也洗不掉,怎么也擦不掉,怎么也玩不掉。
    終于,我看到了樂。文中寫就是責任完成了,古人云:如釋重負嘛。我越來越欣賞梁啟超寫作的手法與水平。
    真對!責任完了,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才是真樂!我總結(jié)了這篇言盡意未的文章: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七
    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事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事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莫過于此。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v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于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種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死也是帶著痛苦往墳墓里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開。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
    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種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倘若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反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鞓分畽?quán),操之在己??鬃铀哉f“無人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
    因為越是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jié)。曾子還說:“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成長,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八
    這世間怎能沒有最苦與最樂呢?當然有,那“最苦”是什么呢?是挫折嗎?不是。是死亡嗎?也不是。我認為是學習的過程。
    唉,今天又有作文。真煩,我望著天花板,不停地唉聲嘆氣?!敖裢碛忠镜绞稽c了?!蔽亦哉Z道?;氐郊抑蟹畔聲?,掏出作業(yè)本,扔到桌子上,開始埋頭苦干起來。
    終于寫完了數(shù)學和英語作業(yè),不錯,才八點。再望望記作業(yè)的本子,還有作文沒寫,蒼天呀,媽媽呀,我哀嚎道,這時腦海里卻閃出了頭懸梁錐刺股,程門立雪,宋濂冒雪訪師……許多刻苦求學、立志的故事。這不都是名人求學的故事嗎?我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打起了草稿,我先確定好中心,再選材,接著組織材料,最后修改。寫完了后通過語音識別發(fā)到電腦上進行修改,最終打印下來,抄到作業(yè)本上,一寫完就倒在床上睡著了,唉,真苦!
    俗話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闭l不想要考試時成績拿高分呢?離考試還有一個多周了,同學們都認真地復習,我也不例外,各科資料累了一大摞,今天背語英,明天背政史,后天背地生……每天都安排得一點休息時間也沒有,我往往是背到晚上十點多。六點多起來繼續(xù)背。唉,真苦!
    什么是“最樂”呢?那當然是享受學習結(jié)果了,早上來到教室,向黑板的大屏幕望去,只見自己的作文被發(fā)表在《旬陽文藝》和《鄉(xiāng)土文學》上,還掙了稿費,心里自然高興。被老師表揚了,作文水平提高了,心里自然更高興。咦,真樂!
    考試后,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煎熬,心里不停地想自己是考好了,還是考差了呢?當我得知成績班次和級次都進步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哦,真樂!
    最苦只不過是學習的過程罷了,最樂卻是享受學習的成果。只有勤奮的耕耘,才有美好的收獲。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九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工作、為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向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nèi)匀諒鸵蝗铡⒛陱鸵荒?,的完成眼前的任務。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jīng)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BR>    當我們從兩三歲的小孩長成的時候,責任便成為一副沉重的擔子,不知不覺地卸落在我們的肩上。這擔子無法推卸,只有將它解除了,我們才會得到解脫,感到輕松。
    既然我們無法逃避責任,不如盡到每一份責任。在盡責任之后,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這個時候那種輕松,那種快樂的感覺難以言表。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BR>    反之,若是我們逃避了我們自己的責任,而思想?yún)s依舊凝固在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上,責任也沒有因此而減少,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美國意大利移民弗蘭克,經(jīng)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遭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jīng)歷。他破了產(chǎn),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帶著一個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shù)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钡卮穑骸笆堑?,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BR>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