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模板12篇)

字號:

    總結(jié)是對自己成長歷程的回顧和評價,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和優(yōu)勢。怎樣培養(yǎng)一顆感恩的心?這些總結(jié)范文涵蓋了不同領(lǐng)域和不同主題,可以豐富我們的思維和寫作技巧。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guān)鍵。
    3、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重點: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難點: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1課時
    課型:教讀課
    教學方法:教讀法、談話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講習課文
    答案: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
    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nèi),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zhàn)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它,現(xiàn)在人們參觀的是經(jīng)修復后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里尋找。這是從新聞結(jié)構(gòu)上著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著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并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nèi)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游戲?!?BR>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么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xiàn)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xiàn)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野档奶炜铡⒊翋灥纳{(diào)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chǎn)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墻上寫著:“來到這里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shè)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wǎng)?!奔袪I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尸爐的煙囪里爬出去?!保澳救弧奔皩媚锏拿鑼懡衣读朔ㄎ魉箤γ篮玫拇輾堃约白髡叩膽嵑拗?,暗示人們應(yīng)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fā)。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guān)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薄皡⒂^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BR>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yīng)表現(xiàn)參觀者的內(nèi)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guān)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著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tài),側(cè)面表現(xiàn)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zhuǎn)而關(guān)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于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出現(xiàn)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么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xiàn)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xiàn)在結(jié)尾,呼應(yīng)前文,突出主題。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于表現(xiàn)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fā)言)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cè)面表現(xiàn)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nèi)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向往。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nèi)容,寫一句話新聞。注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后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動作神態(tài)描寫側(cè)面表現(xiàn)恐怖殘暴
    寫作特點:1、文字簡練、樸實。2、視角獨特。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二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guān)鍵。
    3、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課時。
    教讀課。
    教讀法、談話法。
    答案: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
    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nèi),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zhàn)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它,現(xiàn)在人們參觀的是經(jīng)修復后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里尋找。這是從新聞結(jié)構(gòu)上著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著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并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nèi)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游戲?!?BR>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么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xiàn)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膳碌牟皇蔷跋蟊旧?,而是布熱金卡出現(xiàn)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BR>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chǎn)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墻上寫著:“來到這里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shè)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wǎng)?!奔袪I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尸爐的煙囪里爬出去?!保澳救弧奔皩媚锏拿鑼懡衣读朔ㄎ魉箤γ篮玫拇輾堃约白髡叩膽嵑拗?,暗示人們應(yīng)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fā)。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guān)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BR>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yīng)表現(xiàn)參觀者的內(nèi)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guān)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保┳鞫\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著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tài),側(cè)面表現(xiàn)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zhuǎn)而關(guān)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于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出現(xiàn)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么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xiàn)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xiàn)在結(jié)尾,呼應(yīng)前文,突出主題。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于表現(xiàn)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fā)言)。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cè)面表現(xiàn)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nèi)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向往。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nèi)容,寫一句話新聞。注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后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動作神態(tài)描寫側(cè)面表現(xiàn)恐怖殘暴。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三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guān)鍵。
    三、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課時。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我們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了解社會。怎么才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41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
    1、奧斯維辛在哪里?布熱金卡在哪里?
    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nèi),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zhàn)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它,現(xiàn)在人們參觀的是經(jīng)修復后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里尋找。這是從新聞結(jié)構(gòu)上著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著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并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nèi)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游戲?!比绱嗣篮?、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么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xiàn)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xiàn)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BR>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chǎn)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墻上寫著:“來到這里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shè)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wǎng)?!奔袪I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尸爐的煙囪里爬出去?!保澳救弧奔皩媚锏拿鑼懡衣读朔ㄎ魉箤γ篮玫拇輾堃约白髡叩膽嵑拗椋凳救藗儜?yīng)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fā)。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guān)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yīng)表現(xiàn)參觀者的內(nèi)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guān)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保┳鞫\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者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tài),側(cè)面表現(xiàn)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zhuǎn)而關(guān)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于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出現(xiàn)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么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xiàn)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xiàn)在結(jié)尾,呼應(yīng)前文,突出主題。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于表現(xiàn)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fā)言)。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cè)面表現(xiàn)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nèi)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向往。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nèi)容,寫一句話新聞。注明新聞的。
    2、完成課后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新聞事實。
    一、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二、片段1。
    片段2借景抒情。
    片段3(7——15段)動作、神態(tài)描寫側(cè)面表現(xiàn)恐怖殘暴。
    三、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四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出自高中語文課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作為新聞稿件,它迅即報道了發(fā)生在歷經(jīng)百年滄桑的香港回歸祖國的懷抱之時的重大意義。作為一個消息,它具備典型的消息特點,適合作為對中學生進行這方面知識傳授的藍本。
    根據(jù)單元教學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設(shè)想。
    二、學生分析。
    現(xiàn)代學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對戰(zhàn)爭與災難沒有太多的感觸,這也往往造成了他們對于和平與安寧的不屑,這篇課文旨在教育學生珍惜和平,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與觸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深入細微的場景描寫和細節(jié)刻畫讓人們感受到事實的傾訴,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2、搜集奧斯威辛的相關(guān)資料,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納粹對人的慘絕人寰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納粹滔天罄竹難書的暴行,讓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四、教學重點。
    了解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來傳達他們的內(nèi)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五、教學難點。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shè)計。
    1、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走進過去,反思過去,我們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奧斯維辛是人類一個永恒的傷疤,每個到過那里的人都會反思戰(zhàn)爭,反思人性,都會有著說不盡的感慨和憤慨。下面我們來看幾張關(guān)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來感受下當時的殘酷的情況。
    2、?請同學們同一個詞語概括一下,看到這些圖片的感受?
    ----------------(學生回答)。
    剛才是圖片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撼,現(xiàn)在讓我們跟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的新聞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進布熱金卡,讓我們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觸碰那段血腥的歷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會給我們帶來相同的感受。
    二、整體感知。
    1、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找同學把這些生字讀一下。
    婆娑嬉笑凋謝撰寫步履。
    窒息禱告雛菊花。
    因為同學在課下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所以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下面兩道問題: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那些沒有人性的殺戮已經(jīng)算是很平常的事了,算不上什么新聞了,也是一種諷刺,作者寫這篇新聞是要讓我們后人記得那段殘酷的歲月。
    明確:作者用的是反語,景色固然美好,卻和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yīng)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的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用意在于,設(shè)置懸念,為下文做鋪墊。
    3、作者說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人間地獄、殺人工廠,那么這個人間地獄由哪些地方組成呢?
    明確: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到15段里尋找。(也是參觀者的參觀順序)。
    三、文本研習。
    “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
    “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BR>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五
    1、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包括震撼人心的圖片,配上《辛德勒名單》音樂,讓學生入境。
    1、標題設(shè)疑
    本文的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疑問:為什么說沒有新聞?
    既然沒有新聞,為什么還要寫?
    作者寫了些什么?
    帶著這些疑問走進文本。
    2、解決第三問:“作者寫了什么?”
    鏡頭一:參觀者的反應(yīng)和神態(tài)
    鏡頭二:奧斯維辛周圍的自然景物
    鏡頭三:廢墟上的雛菊花
    鏡頭四:年輕姑娘的微笑
    3、總結(jié)
    寫法:正如焦點訪談所說的“新聞就是用事實說話”,但有一類新聞,會把人類永恒不變的情感因素摻雜其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就是這類新聞的典范之作。
    角度:將鏡頭對準參觀者的反應(yīng)和奧斯維辛集中營四周的景物,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責任感。
    4、回到開頭的問題“奧斯維辛到底有沒有新聞?”
    一樣的景點,一樣的游客的震驚憤怒,這里陽光明媚,的確沒什么新聞。那作者為什么要寫呢?用文中的話來說,“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齊讀6段?!斑@種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擔心人們遺忘歷史。
    希望同學們在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同時,永遠不要忘了培養(yǎng)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做一個大寫的人!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guān)鍵。
    3、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重點: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難點: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1課時。
    課型:教讀課。
    教學方法:教讀法、談話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講習課文。
    答案: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
    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nèi),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zhàn)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它,現(xiàn)在人們參觀的是經(jīng)修復后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里尋找。這是從新聞結(jié)構(gòu)上著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著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并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nèi)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游戲?!?BR>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么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xiàn)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xiàn)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野档奶炜?、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BR>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chǎn)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墻上寫著:“來到這里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shè)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wǎng)。”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尸爐的煙囪里爬出去?!保澳救弧奔皩媚锏拿鑼懡衣读朔ㄎ魉箤γ篮玫拇輾堃约白髡叩膽嵑拗?,暗示人們應(yīng)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fā)。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guān)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薄皡⒂^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yīng)表現(xiàn)參觀者的內(nèi)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guān)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保┳鞫\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著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jié)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tài),側(cè)面表現(xiàn)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zhuǎn)而關(guān)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于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出現(xiàn)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么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xiàn)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xiàn)在結(jié)尾,呼應(yīng)前文,突出主題。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于表現(xiàn)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fā)言)。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cè)面表現(xiàn)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nèi)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向往。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nèi)容,寫一句話新聞。注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后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動作神態(tài)描寫側(cè)面表現(xiàn)恐怖殘暴。
    寫作特點:1、文字簡練、樸實。2、視角獨特。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七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單元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chǔ)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對于現(xiàn)在的高一學生來說,因為他們在初中已經(jīng)學習過常見的新聞了,所以達到這一要求還是比較容易的。我考慮的是,作為一節(jié)新課改研討課,如何在我的這節(jié)課上體現(xiàn)出一些新課改的理念,以供同行們研討,哪怕是失敗了,也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當然,由舊有的觀念向新的理念轉(zhuǎn)變這一過程還是非常艱難的。所以原先的教學設(shè)計依然沒有多少突破,還是過分注重理性的分析,而忽視了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自主合作。在教研室組織的集體備課會上,許多老師給與了真誠的批評與指點,語文組的老師們?yōu)槲页鲋\劃策,就在正式講課前兩天試講時,教研室兩位張老師還給我進行深入點撥,回想起準備這次課的過程,我深深體會到了“新課程促進教師成長”這句話的含義。應(yīng)該說在大家?guī)椭拢@堂課還是體現(xiàn)了新課改若干理念的。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zhàn)已經(jīng)結(jié)束十幾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yīng)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所以這堂課我的設(shè)計重點就是,通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層意蘊,關(guān)于歷史、人性、生命的思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guān)資料,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自己,然后我課上借用多媒體手段,精心節(jié)選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一個片段,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去打動學生,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說教省時、有力的多,當然前期的選擇過程時一定要做細的。
    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于結(jié)果的“知識與能力”更為重要。我反對把課堂淪為學生對“標準達案”的記憶,所以體現(xiàn)在課堂時就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參與必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結(jié)果,正如本班學生在評課時說:“這堂課上,老師不像過去的老師那樣滿堂灌了,而是讓我們學生自己查資料、展示成果、自己讀課文、自己提問、互相解答,老師只在關(guān)鍵時候引導點評,我們整堂課既緊張又充實,我喜歡這樣的課?!蔽蚁雽W生講,我也喜歡這樣的課,這也是老師所追求的。
    《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zhuǎn)變學習方式的任務(wù)。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作為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課前學生去搜集有關(guān)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了解,學生搜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chǎn)生自己的思考;課上同學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生生互動,互相啟發(fā);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也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的作用。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八
    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發(fā)現(xiàn)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布置預習:
    1.搜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guān)資料,小組內(nèi)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閱讀本文,試著用一句話概況新聞主要信息,體會概括時與標題能否聯(lián)系。
    3.閱讀中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運用剛學過的批注手法記錄下自己的寶貴思想。
    1.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1讀完課文后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的感受,并加以說明。
    2.如果把它作為普通新聞,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作者正是傳遞了一種反差,而這些矛盾的紐結(jié)處正是這則新聞的價值,每天數(shù)以千計的游覽者來到這里,感受同樣的恐怖,戰(zhàn)栗,震驚,窒息,恥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以一個給有的心態(tài)每面對這一切,到底什么樣的心態(tài)是該有的。
    通過參觀者的感受來表述,無需贅述,因為事實本身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這是舊聞。
    看似千篇一律的參觀過程中,作者以敏銳的職業(yè)目光捕捉到許多極具新聞價值的種種反差。新聞的思想價值就非同尋常了。
    引導、組織學生尋找反差,分析作用。
    預設(shè)反差
    色彩,環(huán)境:
    灰色——綠色
    陰暗——明媚
    毀滅——新生
    殺戮——嬉戲
    恐怖——快樂
    惡夢——美好
    人物
    滅絕人性——羞慚自省
    死亡——微笑
    絕望——憧憬
    感情
    殘忍——不忍
    無恥——反省
    遺忘——銘記
    歷史——現(xiàn)實
    最可怕的是亡國先忘史
    在研究的過程中解決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法:小組討論、發(fā)言
    同學們找到的種種反差恰恰是新聞的細節(jié),是作者在二戰(zhàn)后14年,在奧斯維辛每天接待數(shù)以千計的參觀者的平靜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和平年代參觀奧斯維辛所帶給人的強烈的心靈震撼,作者向人們傳達的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恰恰是這則新聞的價值與意義。
    1.回到色彩的問題,相信大家會替羅森塔爾說出他的答案。
    小結(jié):作為讀者,讀這樣的文字如果沒有任何感受那是情感上的缺失;如果對意蘊深厚的文句領(lǐng)悟不深那是鑒賞理解上的欠缺;假如能夠受到心靈震撼,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那就是與作者一起延續(xù)了這則新聞新的藝術(shù)生命。
    三、拓展思考:今天學習此文的意義、價值?
    時間永是流逝,二戰(zhàn)的硝煙也漸漸遠去,羅森塔爾的思考,德國總理的懺悔卻在提醒我們奧斯維辛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跳過的一頁,請將“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更該……”的句子補充完整,并以此為開頭寫一段文字,展現(xiàn)你的思考。(200字之內(nèi))
    預設(shè):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忘記、麻木、逃避……)更該(銘記、反思、直面……)
    學生展示
    結(jié)語:余秋雨說,人類是需要廢墟的,沒有皺紋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樣,人類也是需要奧斯維辛的,沒有傷疤的歷史只會催生新的罪惡產(chǎn)生新的苦難。讓我們謹以這樣的思考紀念400萬在奧斯維辛被無情摧殘的生命。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九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guān)鍵。?。
    三、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側(cè)面表現(xiàn)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背景知識。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三、課文賞析?。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yīng)表現(xiàn)參觀者的內(nèi)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guān)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四、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五、討論?。
    六、總結(jié)?。
    七、布置作業(yè)?。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nèi)容,寫一句話新聞。注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后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一、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二、片段1???????????????????。
    片段2???借景抒情????????。
    三、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十
    一、凸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zhàn)已經(jīng)結(jié)束十幾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yīng)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深深體會這一點呢?于是我讓他們自己查找相關(guān)資料,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自己,然后我課上借用多媒體手段,精心節(jié)選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兩個片段,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去打動學生,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說教省時、有力的多,當然前期的選擇過程時一定要做細的。
    二、關(guān)注學習的過程。
    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于結(jié)果的“知識與能力”更為重要。我反對把課堂淪為學生對“標準達案”的記憶,所以體現(xiàn)在課堂時就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參與必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結(jié)果,正如本班學生在評課時說:“這堂課上,老師不像過去的老師那樣滿堂灌了,而是讓我們學生自己查資料、展示成果、自己讀課文、自己提問、互相解答,老師只在關(guān)鍵時候引導點評,我們整堂課既緊張又充實,我喜歡這樣的課?!蔽蚁雽W生講,我也喜歡這樣的課,這也是老師所追求的。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文,我設(shè)計了學案配合教學,主要抓住奧斯維辛給游客的感受來牽出整篇課文重點。課件根據(jù)設(shè)想的課堂情形設(shè)計調(diào)整了好幾次,教學思路更是在腦海中過了無數(shù)遍,可是上課時因為太過緊張,教學思路被打亂了些許,原本制作好的幻燈片沒有在合適的時候播放出來,原本設(shè)計好的板書也沒能按照預想完整地寫在黑板上。尤其是一緊張,我的教學語言也變得很枯燥呆板,所以上完課我自己感覺并不是太好。好在組里的同事們都對我給予了極大的鼓勵,讓我寬慰了很多。
    但是我覺得本堂課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改進。第一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仍然不夠靈活,所以在設(shè)計被打亂之后,不能很好地進行調(diào)整,另外有些問題的處理過於片面,可以適當?shù)剡M行擴展,讓學生嘗試著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理解課文。另外,可以逐步讓學生自主研究課文并提出問題,而不是一貫由老師提問,學生根據(jù)課文解答,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經(jīng)過這次公開課,我還意識到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教學常規(guī)在課堂中落實得還不夠到位,教學語言不夠簡練,課堂應(yīng)變能力不強等等。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逐步規(guī)范和提升。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力求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為港臺校的教學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1、體會以樂景寫哀情、側(cè)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多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獨到的新聞報道視角。
    3、理解平實語句中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
    4、培養(yǎng)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體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的能力。
    5、培養(yǎng)不忘歷史、珍愛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一、知識鏈接
    1、作家作品
    2、預習檢測(見《高考調(diào)研》)
    二、導入設(shè)計
    所謂新聞是指社會上發(fā)生的新事情。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還必須是有價值的事情。如,1939年納粹德國對鄰國發(fā)動突然襲擊,引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在當時是新聞;1945年,法西斯德國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中終于舉起了雙手,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在當時是新聞;2005年,德國總統(tǒng)克勒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前,虔誠地代表德國政府向受害國和人民請罪,這在當時也是新聞。還有德國法西斯戰(zhàn)敗后,法西斯在奧斯維辛建造殺人魔窟,殘酷殺害400萬無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這在當時也是新聞,而且是重大的新聞。但13年后,當《紐約時報》記者a.m.羅森塔爾到奧斯維辛集中營采訪時,昔日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大屠場已沒有什么重要事情發(fā)生,有的只是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陽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奧斯維辛似乎沒有新聞發(fā)生。然而a.m.羅森塔爾卻以一篇題為“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國普利策獎主席稱它是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帶著主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整體感知
    按參觀的空間順序:
    毒氣室 見——雛菊 感——恐怖 終生難忘
    焚尸爐 見——頭發(fā) 嬰兒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渾身發(fā)抖
    女牢房 見——盒子
    感——驚懼 張大了嘴巴
    灰磚房——羞紅了臉
    長廊 見——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見——絞刑架 跪
    感——窒息
    明確:
    (3)雖然這里沒有什么新聞.但是我還是要寫,因為基于一個記者的使命感,我要繼續(xù)揭露納粹法西斯的罪行,讓世人永志不忘。
    (4)反映了“以史為鑒.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這樣一個大主題,它跳出了傳統(tǒng)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chǔ)上,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激情洋溢地抒發(fā)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