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大班教案(實用19篇)

字號:

    教案不僅是一種教學工具,也是教師教學的一種思考過程。編寫教案時要注重教學步驟的合理安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編寫教案的靈感和參考。
    快慢大班教案篇一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zhàn)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wěn)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由圖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率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學生受到啟發(fā):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2、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t------時間------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3、閱讀課文第23頁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huán)繞速度。)。
    4、速度計算。
    (1)學生閱讀課文第23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據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25頁的內容:
    (1)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導學生課后閱讀科學世界時間放大鏡。
    達標自查。
    1、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的物理量。
    2、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1min內通過的路程是120m,則它的速度為m/s,其物理意義為。
    3、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4s內通過的路程是20m,則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無法判斷。
    4、善于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
    b、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少。
    c、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d、物體v由s/t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順序是()。
    a、(1)(2)(3)b、(3)(2)(1)c、(2)(3)(1)d、(1)(3)(2)。
    6、一輛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第1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內通過的路程還是80km,小華說該汽車在這3h內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小明則認為汽車在這3h內不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他們誰說得對?談談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8、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在前5s內通過的路程是10m,在接下來的10s內通過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內通過的路程是16m。
    (1)分別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過你的計算結果說明,為什么說到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哪一段時間或哪一段路程的。
    快慢大班教案篇二
    預習目標:
    1.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2.知道濃度、溫度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3.初步了解如何調控化學反應的快慢及控制反應條件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化學反應速率及影響因素。
    學習方法:探究實驗方案設計、分析歸納、交流研討。
    自主學習:
    1.人們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描述化學反應的快慢。
    2.化學反應速率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示。
    3.物質之間能否發(fā)生化學反應以及可能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的快慢是由_______________決定的,但是可以通過改變等條件來控制化學反應速率。
    合作探究:
    1.化學反應有快有慢,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反應的一些現(xiàn)象來判斷反應的快慢。在日常生活和化學實驗過程中,觀察化學反應進行得快慢的方法都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2.分組實驗:
    (1)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編號實驗內容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1鎂條與0.5mol/l鹽酸在室溫下反應。
    2鎂條與0.5mol/l鹽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
    (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編號實驗內容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1鐵片與0.5mol/l鹽酸反應。
    2相同鐵片與3mol/l鹽酸反應。
    (3)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編號實驗內容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1取少量過氧化氫溶液放入試管。
    2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粉末。
    (4)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固體表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編號實驗內容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1塊狀碳酸鈣與0.5mol/l鹽酸反應。
    2粉末狀碳酸鈣與0.5mol/l鹽酸反應。
    總結:影響一個化學反應速率大小的外界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
    習題鞏固:
    1.化學反應的快慢通常用“化學反應速率”這一物理量描述,下列對其理解正確的是()。
    a.化學反應速率指反應物濃度的減少量。
    b.化學反應速率指生成物濃度的增加量。
    c.化學反應速率指反應物濃度的減少量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量。
    d.化學反應速率指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量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量。
    2.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內在因素是()。
    a.反應物的濃度b.反應溫度。
    c.使用催化劑d.反應物的性質。
    3.當鐵片與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時,下列措施不能使反應速率增大的是()。
    a.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濃硫酸。
    b.加熱。
    c.增大稀硫酸的濃度。
    d.不用鐵片,改用鐵粉。
    4.下列四種x溶液均能與一定量的鹽酸反應,則其中反應最快的是()。
    a.10℃時,20ml3mol/l的x溶液。
    b.20℃時,30ml2mol/l的x溶液。
    c.20℃時,20ml4mol/l的x溶液。
    d.10℃時,10ml2mol/l的x溶液。
    5.100ml6mol/l硫酸與過量鋅粉反應,在一定溫度下,為了減小反應速率但又不影響產生氫氣的總量,則可向反應物中加入適量的()。
    a.碳酸鈉b.水c.硫酸銨固體d.燒堿溶液。
    6.下圖為鎂和鹽酸反應的時間—速率圖,請解釋反應速率先快再快后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速率)。
    t(時間)。
    8.分析下列實例,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填寫下表。
    實例影響速率的因素如何影響。
    夏天食物易變質。
    硫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
    燃燒劇烈。
    粉狀的碳酸鈣與鹽酸反應。
    比塊狀的碳酸鈣反應快。
    氯酸鉀與二氧化錳混合。
    共熱可快速產生氧氣。
    課堂小結:
    快慢大班教案篇三
    1、培養(yǎng)幼兒躲閃跑的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在活動中遵守規(guī)則。
    幼兒在活動中能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
    戶外塑膠地。
    在平時發(fā)現(xiàn)我班的孩子特別的活潑好動,最喜歡玩的就是抓人的游戲,但我也發(fā)現(xiàn)個別幼兒不知道怎樣逃避別人的追趕,沒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針對孩子們的這一興趣和需要,我開展了這次活動。
    做準備活動——自由玩——集體活動——放松。
    1、做準備活動。
    幼兒跟老師做熱身操。
    2、幼兒自主玩。
    讓幼兒自主玩你追我趕。
    3、集體活動,捕小魚。
    介紹玩法,規(guī)則。幼兒進行活動。
    4、放松、休息、擦汗。
    快慢大班教案篇四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zhàn)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二、速度。
    1、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wěn)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由圖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率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學生受到啟發(fā):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t------時間------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3、閱讀課文第23頁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huán)繞速度。)。
    4、速度計算。
    (1)學生閱讀課文第23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據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25頁的內容:
    (1)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導學生課后閱讀科學世界時間放大鏡。
    1、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的物理量。
    2、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1min內通過的路程是120m,則它的速度為m/s,其物理意義為。
    3、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4s內通過的路程是20m,則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無法判斷。
    4、善于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
    b、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少。
    c、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d、物體v由s/t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順序是()。
    a、(1)(2)(3)b、(3)(2)(1)c、(2)(3)(1)d、(1)(3)(2)。
    6、一輛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第1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內通過的路程還是80km,小華說該汽車在這3h內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小明則認為汽車在這3h內不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他們誰說得對?談談你的看法。
    8、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在前5s內通過的路程是10m,在接下來的10s內通過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內通過的路程是16m。
    (1)分別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過你的計算結果說明,為什么說到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哪一段時間或哪一段路程的。
    快慢大班教案篇五
    1、鼓勵幼兒嘗試運用各種工具不用手直接接觸乒乓球,將球從一個盤子運到另一個盤子。
    2、通過運球活動,培養(yǎng)幼兒耐心細致、勇于克服困難的科學精神和合作意識。
    記錄表、彩色筆人手一份。
    運球材料:乒乓板、繩子、吸管、透明膠、勺子、筷子、剪刀、一次性杯子、彩泥等。
    一、導入:
    2、幼兒猜測。
    3、出示工具和記錄表。
    二、實驗、記錄。
    (一)第一次操作:
    1、建議:只能用一種材料運球。做好記錄。
    2、集中交流: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二)第二次操作:
    1、建議:可以用多種材料,也可以兩人合作運球。做好記錄。(反面)。
    2、集中交流:請幼兒介紹自己怎樣合作完成實驗操作,結果怎樣。
    (三)運球比賽。
    快慢大班教案篇六
    1、利用報紙進行體育游戲,讓幼兒嘗試報紙的不同玩法,提高身體平衡能力。
    2、通過本次教學活動發(fā)現(xiàn)幼兒的社會性,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
    1、幼兒每人一份報紙,乒乓球四個。
    2、錄音機一臺,磁帶一本,四張紅色蠟光紙。
    玩法:
    一、開始部分:
    教師與幼兒室內談話:我們桌子放的是什么?報紙有什么用途?
    二、基本部分:
    在教師準備的游戲中穿插幼兒提供的游戲方法,讓幼兒的勞動成果得到認可,給幼兒以成功感。另有些好的意見因材料不具備或其他原因不能進行的可讓幼兒課下自行組織或答應幼兒放在下節(jié)課進行。
    1、競走。將報紙頂在頭上四散走,教師拍手變換速度,幼兒隨著節(jié)奏走,比比誰的報紙頂的時間長,不掉下來者為勝。
    3、托球。將報紙對折幾次成一乒乓球拍,幼兒分成人數相同的四隊進行托球比賽,又快又穩(wěn)的一對為勝。
    4、舞長龍。接上游戲請幼兒將報紙折成細長條,每個幼兒手握自己及幼兒的報紙頭(除首尾幼兒)連成一條長龍進行舞長龍比賽,長龍不能斷,先到終點的長龍為勝。
    5、過"河"。將報紙撕成兩塊當"石頭",放一塊"石頭"在"河"里,兩腳站在"石頭"上,接著把第二塊"石頭"放在第一塊"石頭"前頭,兩腳站在第二塊"石頭"上,依次踩著"石頭"過河去,幼兒繼續(xù)原來的四隊,先到的一對為勝。
    6、"心"連"心"。請每對幼兒合作將報紙團成一個結實的圓球,用紅色蠟光紙包裹成紅"心"。請每兩隊幼兒合成一組,兩個幼兒擁抱夾紅"心"從起點走到終點再返回,先進行完的一組為勝。
    1應該對幼兒們進行分組游戲。
    2在游戲中應該邀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游戲。
    快慢大班教案篇七
    中國象棋有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棋盤中黑白棋子我方敵方,棋子上的中國漢字將士卒炮,方形棋盤象征萬里疆地,揮手間千軍萬馬任我指揮,等等都是引人入勝的。祖輩父輩們對象棋的熱愛和癡迷讓孩子們產生了神秘感和好奇心,如果讓他們一試身手定會樂在其中。此生成性的主題活動將從孩子們興趣點著手建構主題網絡,分成象棋家族、百變象棋、小小棋手等幾個分主題來開展活動,為形象化思維為主的幼兒展現(xiàn)一片新的想象活動空間,將他們引領到象棋的趣味空間,體會有關象棋的種種快樂。
    1、通過對象棋的發(fā)展及種類的了解,增進幼兒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幼兒對象棋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2、在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說一說等活動中促進幼兒對象棋的來歷和種類有個新的了解,認識象棋棋盤和棋子。
    3、幼兒在共同搜集資料、繪制棋盤、制作棋子等活動中協(xié)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5、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幼兒與家長共同搜集關于象棋的資料,提前認識象棋上的漢字。幼兒從家中帶來的不同材質的象棋搜集廢舊掛歷及瓶蓋。
    1、教師將幼兒搜集的象棋資料分類布置成象棋博覽會場。(其中包括圖象資料、象棋、棋盤等)。
    2、幼兒看一看、議一議、摸一摸,互相交流自己在家中獲取的經驗。(教師隨時關注幼兒的興趣點所在)。
    請幼兒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如象棋的歷史、棋子或棋手。
    教師準備的課件作補充展示。同時對發(fā)言的幼兒給予肯定和鼓勵。
    1、幼兒認一認、說一說對棋盤和棋子的直觀認識,教師激發(fā)幼兒自制象棋的興趣。
    教師鼓勵幼兒認出棋子上的漢字,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并說出所看到的棋子、棋盤的異同點。(如材質的不同、大小的不同,棋子的顏色、紅黑兩方等)。
    (1)幼兒通過討論和比較了解方的棋盤、圓的棋子,教師引導幼兒選用合適的廢舊材料作棋盤棋子的替代。
    (2)幼兒看一看、數一數了解棋盤的格數和棋子的個數,教師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繪制棋盤(如畫格子、貼方塊、印棋盤等方法)。
    (3)幼兒比較棋子的紅黑方及漢字,教師鼓勵幼兒用顏色或形狀來區(qū)分替代紅黑方,用拓印或臨摹等方法給棋子帖上漢字。
    2、幼兒分小組合作完成象棋的制作。教師給予指導性意見和點撥式的幫助。
    3、幼兒將制作完成的象棋棋盤和棋子擺一擺、玩一玩,最后放入博覽區(qū)展示,鼓勵幼兒互相交流制作中使用的方法和獲取的經驗。放學時鼓勵幼兒邀請家長參觀象棋博覽會,交流新獲取的知識經驗。
    1、通過對象棋的規(guī)則玩法的初步了解,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體會玩象棋的快樂,激發(fā)幼兒爭取勝利的進取心。
    2、在循序漸進的玩棋游戲里,鼓勵幼兒了解象棋基本規(guī)則,如馬飛日、象走田、炮隔子打等。
    3、通過游戲、競賽等形式使幼兒的理解能力、協(xié)作能力及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1、象棋圖的掛圖,象形的磁性教具若干。如一匹馬代表棋子“馬”,一頭象代表棋子“象”等。
    2、分紅方、黑方的形象頭飾若干?!叭铡薄疤铩钡刃蜗竽>呷舾?。
    3、幼兒課前已經學過兒歌《象棋歌》和認識日、田等字。
    1、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示教師出示的棋子。
    2、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相關的體溫和引導,加深幼兒對棋子、棋盤的認識和理解。
    1、教師一一出示象形棋子,幼兒辨認后將它們與兒歌對應。
    2、幼兒與老師一起根據兒歌內容討論象棋的基本下法,通過操作象形模具(固定“日”字的一個角使其旋轉,相應的得到八個對角,表明“馬”可以飛到八個角中的其中一個上面),幫助幼兒重點掌握“馬飛日”、“象走田”等知識。
    3、請部分幼兒上前來操作,其他幼兒可以用兒歌提醒。
    1、點名出列。幼兒戴上象形棋子頭飾,認清自己代表什么。教師點到誰,他就要喊“到”,并用動作告訴大家自己是誰。
    2、實地演習。幼兒根據自己所代表的角色,站在相應的位置上(按棋譜規(guī)則站)。教師喊口令,幼兒根據口令移動身體。如,紅馬上左前,黑車前進五步進入敵方,等等。
    3、幼兒兩個兩個一組自由操作練習。
    學象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非一日功。此活動只能定義為“熱身運動”,旨在把幼兒引入到象棋這一知識領域當中來??紤]到幼兒形象直觀的認知特點,在活動過程中,應更多地采用幼兒熟悉的圖形、動物形象和趣味十足的游戲來幫助幼兒進行學習。在活動中,自始至終要讓幼兒親自參與、親身體會,才能讓他們感受玩、學交融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資料:
    兒歌:象棋歌。
    大炮眼睛亮,隔子打壞人,
    車子本事強,有路就能沖。
    步兵走得慢,一步一個格,
    戰(zhàn)士責任大,交叉去巡邏。
    戰(zhàn)馬跑日字,小心崴了腳,
    大象走田字,保駕又護航。
    將軍是核心,大家都保護,
    一旦陣亡了,全軍都覆沒。(幼兒教育)。
    其實在中國,玩的最多,最常見的還是中國象棋,如果以平常見的最多的中國象棋為重點進行展開,然后再延伸拓展到國外象棋,我相信幼兒會更感興趣。
    快慢大班教案篇八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目標分析。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就是指能理解速度的公式并且明白各個符號的物理意義。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就是指能運用公式進行有關速度的運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就是能辨別哪些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會計算某些運動的平均速度。
    在本節(jié)課的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單位換算,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與以前的單位換算不同以往都是10的幾次方,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從變式訓練上讓學生體會。關鍵是從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入手另外要把握好題目的難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可能用到的教學設備室多媒體。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zhàn)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二)、速度。
    1、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wěn)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啟發(fā):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用了1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m用了50s。
    問題三: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題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第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t-----時間-----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3、速度計算。
    (1)學生閱讀課文第31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據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33頁的內容:
    問題四:
    (1)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快慢大班教案篇九
    加深對變速直線運動的理解,會應用速度規(guī)律來實測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體驗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的測量過程;學會使用停表計時。
    此次場地分組實驗中,采用計時員簽名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的實驗態(tài)度,記錄數據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組內相互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
    探究平均速度的測量過程中,更好的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教學器材:停表、卷尺、筆、記錄表格。
    2、事先選好實驗場地,畫好跑道,標出相應5個計時點的位置。
    3、事先對各班實驗組長進行實驗全過程操作培訓,以利學生實驗穩(wěn)妥順利地開展。
    【
    實驗探究法。
    【
    提出問題。
    科學猜想與假設。
    探究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的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主要分析與論證。
    要素評估。
    交流與合作。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
    1、鍛煉幼兒的小手靈活度。
    2、學用小紙刀、注意安全。
    3、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創(chuàng)造能力。
    4、感受作品的美感。
    紙杯、粉色彩紙、紅色和黃色卡紙、剪紙、彩筆、雙面膠。
    1、將紙杯倒扣在桌子上,在紙杯外面包上一層紙。
    2、用黃色卡紙剪出兔子的大耳朵,用紅色的卡紙剪出比黃色小一圈的耳朵并粘在一起。
    3、用卡紙逐一剪出胡須及眼睛,并粘到相應的位置,再用彩筆畫出眼珠,鼻子和嘴。
    4、將兔耳朵粘在最上面,小兔完成了。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運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速度可以用一定距離所用的多少來描述。
    2、知道運動方向也是物體運動的表現(xiàn)。
    3、認識一些非常緩慢的運動。過程與方法:
    1、會測量走路的速度。
    2、學會物體運動的速度排序。
    3、學會使用秒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性,體驗到用比較的方法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秒表、米尺、探究表格、相關圖片課件2.學生準備:記錄表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烏龜和兔子誰跑的快呢?為什么兔子速度快還輸給烏龜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到底有什么辦法能比出他們之間運動的快慢呢?隨即板書課題(明確學習內容)。
    2、出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
    重、難點)。
    二、探究新授:
    1、觀察四幅圖片,并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運動的快慢是怎樣表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講授新知)。
    2、測一測走路的速度:?你們有什么辦法測量出我們步行的速度呢?
    小黑板出示思考題:要想測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數據?
    學生小組討論:距離和時間。?如何能測量出距離和時間?
    ·學生自己練習描述。(學會描述事物的快慢)。
    小結:運動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離中所用時間的多少來進行判斷,這就是常說的運動(使學生意識到判斷一個物體運動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離中所用時間的多少來進行描述。并且讓學生知道每個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樣的)。
    3、緩慢運動的物體。
    體的緩慢運動,然后再啟發(fā)學生討論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體對觀察有什么作用)。
    2)探討:氣象臺在發(fā)布臺風預報時除了有時間、風速、風級以外,還強調什么?為什么?(講解新知:運動速度除了包括距離和時間因素外,還包括運動的方向。)。
    三、課外拓展:
    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證明月亮也在運動。
    四、總結提升: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你能根據生活經驗,來描述運動的快慢嗎?
    板書設計:
    運動的快慢要用一定距離中所用時間的多少來進行判斷。
    ——運動速度。
    (2)方向。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二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2、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tǒng)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且適時給出了速率的概念;課后給出的“閱讀材料”和“做一做”對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思維有很大的好處.
    教法建議。
    在學生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要讓學生參與速度的定義過程,通過一些討論突破瞬時速度這個難點,配合一些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時,也可采用,給出兩個具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讓同學體會,介紹一種運動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由此得到速度的定義.講述平均速度時,最好給出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主要設計: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問:在百米賽跑中,如何比較運動員跑得快慢?
    (展示媒體資料: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資料)。
    2、提問:兩輛汽車都行駛2h,如何比較哪輛車更快?
    3、提問:如果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不同,發(fā)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較它們誰運動的更快?
    4、提問: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的單位?速度的方向?
    5、討論:如何在位移圖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給出如圖所示的甲、乙兩輛汽車做勻速直線情況,請同學觀察它們的特點.
    2、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1)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兩個的運動?誰運動得更快?
    (2)只比較兩車的位移,或只比較兩車的運動時間,能知道哪輛車運動底快嗎?為什么?
    (3)引導:在介紹某一事物時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得到速度的定義.
    3、討論速度的單位、矢量性等.
    4、討論:如何利用位移圖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問: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2、提問:如何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問:在百米跑的過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4、練習:在百米跑的過程中,某運動員10s鐘到達終點,觀察記錄得知,他跑到50m處時,用時5.5s.經過5s時跑到45m處,分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
    (二)瞬時速度:
    1、引導啟發(fā):某人靜止在a位置,與慢走經過a位置,或快跑經過a位置,情況是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這種不同需要用瞬時速度來描述,第一種情況瞬時速度為零,第二種情況的瞬時速度小于第三種情況的瞬時速度.
    2、引導啟發(fā):百米賽跑運動員,若全程用10s,則10s內的平均速度為10m/s,若測出每一秒內的位移,如第1秒內的位移為8m,則m/s,第二秒內的位移為9m,則m/s,第3秒內的位移為11m,則m/s,這樣對運動員的情況就了解得比較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要更精確的掌握物體的運動情況,則需要知道物體各個時刻的速度.
    3、提問:什么叫瞬時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體資料:汽車速度計及理程計,讓瞬時速度的概念更加具體化.
    5、練習書后“做一做”,模擬打點計時器.
    探究活動。
    請你想辦法測量下列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時的情況.
    2、人騎自行車時的情況.
    3、某人在運動會上400m跑時的情況.
    4、公共汽車運行時的情況.
    并思考: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學霸是怎樣研究物理難題的。
    (1)重視這道題的考點分析,類似考點的比較。
    如果把這道題的條件變一下,還能用動能定理來求解嗎?
    ……學霸們就是這么研究物理難題的,他們并沒有停留在這道題會做了就行了,而是更深層次去研究、分析考點的應用及之間的區(qū)別。
    物理題的確有難度,可再難的題,也都是用教材上的公式和定理定律求解的,都是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使用。所以通過難題去整理考點,更深度的理解考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課下看物理課本時同學們也要結合做過習題,想一想,原來這個考點還可以這么去命題啊;這樣就能起到雙重復習的效果。
    這一點是最值得咱們普通的中等生們去學習的。
    (2)勤于動筆。
    上述分析的問題,或是課題老師講解時的一些關鍵點,切入點,覺得有必要的學霸們會趕緊記錄在這道題的旁邊。
    有的時候的確你聽懂了,也理解了,可是你能保證一個星期后印象還這么清晰嗎?恐怕很難。那就趕緊做個記號。
    另外,沒有必要去把動能定理的內容寫一遍,只是寫上:“動能定理要優(yōu)先考慮”或“碰撞必考動量守恒定律”,等等。做標記并不是字寫得越多越好,要簡潔;否則后期復習時看到一大篇文字你自己都不想看了。怎樣才是簡潔的標準呢?就是能讓你下次看的時候,想到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當時遇到的障礙就可以了。學物理同學們要勤于動筆,要善于動筆。
    (3)遇到類似問題積極聯(lián)想。
    在后面的課堂聽課的時候,或者自己做作業(yè)的時候,遇到了與上面那道難題類似的問題,學霸們會積極聯(lián)想,想這道題與原來做過的那道難題的區(qū)別和關聯(lián),從解題思路、考點、運動過程等多個角度進行對比。這樣的話,并非僅僅掌握住了這道題,還復習了那道難題,而且通過對比分析,對兩題共同的考點、思路理解的更深入了。為什么這道題里可以用動能定理,那道題不能用呢?只有這樣去較真兒,去和考點較勁。
    (4)經常翻看。
    不想給同學們和家長們說狗熊掰棒子的故事,我并不想把同學們比喻為狗熊??墒俏覀儾环了伎枷拢切┰谝荒昵白鲞^、聽老師講過的難題,自己都掌握住了嗎?所以,需要的是同學們勤奮,多去翻看做過的題,利用物理自診斷學習系統(tǒng),多去給自己做診斷,找出模糊或馬上就要忘掉的考點,去及時鞏固和復習。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力目標。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2、認識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重要性.情感目標。
    1、通過對孫楊、劉翔奪冠的速度計算,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2、體會速度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能夠運動速度的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目標。
    播放世錦賽孫楊在比賽中最后一棒超越兩人率中國隊獲得銅牌的視頻。提出問題:
    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是如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帶著問題,進入我們今天要探究的新知:運動的快慢。
    二、自主學習,指向目標。
    三、合作探究達成目標知識點一:什么是速度?學生回答導學案的部分內容。
    速度:路程與時間之比叫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公式:v=s/t。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提出問題:1m/s為什么等于3.6km/h?
    學生回答單位換算的過程,并隨機給出一些速度進行轉換。
    閱讀課文p20頁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如人步行時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等。
    知識點二:勻速直線運動。
    1、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21頁的內容:(1)機械運動是如何分類的?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北京南到上海虹橋的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北京南到上海虹橋運行的平均速度。
    四、總結梳理鞏固目標本節(jié)課學到了哪些內容。
    五、反饋矯正檢測目標學生完成課后達標檢測【課后反思】。
    運動的快慢一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生活基礎上,把實際上升到理論的一節(jié)知識。因此對于學生而言,這節(jié)的知識難度并不大。關鍵在于如何描述運動的快慢,如何運動物理的格式來解決速度計算的問題。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我依照我們推行的課堂136教學模式,主要依靠學生自主,教師引導的方法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上教師基本處于隱形,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偶爾出現(xiàn)。弱化老師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是我這節(jié)課想充分體現(xiàn)的。在這節(jié)課中我個人感覺亮點主要表現(xiàn)在:
    一、課堂引入用情。利用世錦賽孫楊逆轉奪牌的賽事,不僅讓學生能很快投入學習中去,也能從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最后的例題利用劉翔奪冠的經歷,更讓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升華。
    二、課堂模式講新。,我充分利用學生學案,精心打造導案,該講解時講解,該隱形時隱形,決不多占用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體現(xiàn)學生課堂的主體性。
    三、課堂環(huán)節(jié)求精。每一環(huán)節(jié),我都反復考量時間,爭取時間上的高效化?!景鍟O計】。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四
    本節(jié)課是九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對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學生對運動和靜止有了一定的認識后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jié)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jié)課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學六年級的數學中學生進行了不少的有關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關單位的換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時間,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qū)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義和使用方法。
    本屆九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但后進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要充分關注他們教學過程中要從易到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活動。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盡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出發(fā),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欲。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體應用。
    難點: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四、說教學過程。
    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這樣,利用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于學生輕松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以小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并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并能描述所觀察現(xiàn)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后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這樣,采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單位時間,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么,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后進生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后進生反應慢些老師要理解他們,多肯定他們的成績,多表揚他們的進步。增強學生求欲望。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并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導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系,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學校的校運會女子100米短跑記錄是13.5s,請運用知識計算出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為7.61m/s。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據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這輛汽車2.5小時后可以到達吉首。
    解:
    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道題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后進生對這題是難了點,教師要多講,多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弄清這題。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yǎng)成先分析題意,再規(guī)范解題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在做計算時要寫,已知,求,解,答四步。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qū)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課堂小練習:
    1、單位換算:
    (1)108km/h=____m/s[2]15m/s=------km/h。
    2、汽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1min通過了1800m的路程,汽車的速度是。
    a.1800m/sb.108m/sc.90m/sd.30m/s。
    4.歸納總結。
    最后,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jié)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yǎng)成先學習后總結的良好習慣,并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jié)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qū)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xiàn)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六、說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xiàn)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容易理解,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知道物體運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離中所用時間的多少來進行描述。認識一些非常緩慢的運動。
    2.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意識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性,體驗到用比較的方法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秒表、米尺、探究表格2.學生準備:記錄單教學過程:
    一、誰移動的快。
    ?教師出示書上的圖片:提問:你們覺得他們四個誰運動得更快呢??學生回答:(這里不需要學生回答標準,只要有運動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師:你們所說的運動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讓學生先來自己說說運動快慢的定義。
    ?學生交流。(學生很有可能會說速度快,運動的就快,速度慢,運動的就慢。)?教師:那么你們覺得兔子和烏龜誰的速度快呢??學生回答。(兔子)。
    ?教師:那么為什么在龜兔賽跑中它沒有烏龜早到終點呢??學生回答:因為兔子睡覺了。浪費了時間。
    ?教師:的確,時間在表示運動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學生匯報。
    二、測一測走路的速度。
    ?教師追問:要想測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數據呢?
    1/2。
    ?學生回答:距離和時間。
    ?教師:你打算如何測量出距離和時間?
    ?學生距離可以用皮尺量,時間可以用表測量。(教師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訴學生可以用這個工具來精確的測量時間,并教會學生如何使用。)。
    ?學生討論后匯報實驗方案。?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匯報。(讓學生知道每個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樣的,某些時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師出示表格,讓學生用距離和時間的定義來描述這些事物的速度。如(飛機的速度是1260千米/時,表示飛機能在一個小時中飛行1260千米)。
    ?學生描述后,進行排序。
    三、物體運動具有一定的方向。
    ?教師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材料,要讓學生明白運動是有方向的。
    ?學生討論交流。
    (可以測量出它一個星期或一個月長了多少毫米)。
    四、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用本節(jié)課學習的方法,結合已有的知識想辦法證明月亮也在運動的。
    2/2。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六
    雖然經過比較認真的備課,但教學中就任務的達成情況看,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經過認真分析,存在問題主要有:
    1、備學生不夠細。雖然課前了解到學生初認識小數,但是對于秒表的讀法、計數方法放在課前講解,但對于距離的的測量卻忽略了學生在測量距離不是整米中沒有辦法記錄,導致學生沒有辦法進行計算速度。
    2、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過于緊湊。盡管知道一節(jié)課內安排課本中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緊,但仍想在一節(jié)課全部完成。這是一個保守的做法,這也使得每個環(huán)節(jié)粗略點到,學生其實沒有真正明白。
    所以建議今后上這節(jié)課可以分兩節(jié)課進行:第一課時概念認識、排序、緩慢運動:第二課時安排測量走路的速度、認識運動的方向,效果會更好的。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七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里出發(fā),怎么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討論得出:誰在前邊誰就運動得快。
    在相等的時間內,走的路程多的運動得快。
    啟發(fā)學生回答:可以計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短就是運動快或者計算出相同時間運動的'路程長也是運動快的。
    速度: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v=s/t。
    單位:m/s或者是km/h。
    例題:書本23頁。
    指導學生學會單位換算。
    練習:20m/s=54km/h=。
    例題:書本24頁。
    指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形。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讓他們提出不同之處。從而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是變化的運動。
    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物體做變速運動的例子(汽車開動時,汽車剎車時,足球在草地滾動時等等)。
    平均速度:v=s/t這樣算出的速度上該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2、速度是怎樣計算的?
    3、速度的單位怎樣進行換算?
    4、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變速運動呢?
    (四)作業(yè)。
    1、書本26頁第一、四題。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八
    1.知識與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勻速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計算。
    教學難點:速度單位換算及計算步驟的規(guī)范性。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學生:討論回答---速度。
    師:什么是速度?它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義、單位又是什么?
    學生:看書回答。
    速度的定義:課本p15,倒數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m/s,交通運輸中:km/h。
    師:1.讓學生說出單位的意義。
    2.通過換算說明m/s和km/h之間的大小關系。
    練習:換算下列單位:“桑美”臺風的速度可達60m/s=km/h,一列火車的速度是144km/h=m/s.
    師:怎樣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例題。
    師:簡單分析課本例題1板演解法,(強調小標題的加法及單位的統(tǒng)一)。
    例題1:解劉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車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速度快。
    學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師注意檢查指導。
    例題2:解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約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學生練習:
    小剛騎自行車以5m/s速度上學,經20min到達學校,小剛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
    師:檢查后矯正不足。
    學生:閱讀《想想議議》,師生共同總結。
    3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課本p18。
    (2)特點:速度的大小不變;運動的方向不變。
    師:實際生活中你見到的運動都有哪些?它們都一樣嗎?有什么區(qū)別?
    生:討論并交流運動的分類。
    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而直線運動又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計算時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一樣,即v=s/t.
    (三)、整體感知。
    1、勻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不變,即每時刻的速度一樣。它的大小不與路程和時間的大小有關。
    2、變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變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時間內或那一段路程內的速度。
    (四)、達標反饋。
    課本p192、5。
    估計學生解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點撥:時間求法、小標題加法及公式的應用。
    (五)、知識拓展。
    1、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前4s運動了20m,該物體的運動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過的路程是m,前9秒通過的路程是m.
    (六)、歸納總結。
    1.學生交流困惑及體會。
    2.總結學習方法。
    快慢大班教案篇十九
    知識與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單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課堂學生自主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驗物理實驗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速度的概念2、常見兩種速度單位的換算。
    3、速度的測量。
    【教學難點】常見兩種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觀看錄像,問:大家看哪個動物跑得快呢?學會回答。
    要知道哪個動物跑得快,我們必須要比較,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本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一、快慢的比較。
    學生分析討論,得出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方法。
    2.相同路程比時間。
    舉例:飛機與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提出問題:如果飛機與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較快慢?
    啟發(fā)導出“速度”的概念。
    師生討論板書:
    速度的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距離。
    關系式:速度=路程/時間。
    單位:米/秒。
    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單位―――km/h。
    單位換算:1m/s=3.6km/h。
    引導學生:
    觀察汽車儀表盤加強速度單位的印象。
    討論速度兩個單位的換算值,比較兩者的大小。
    二、速度的大小。
    學生估測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質疑:學生的估測是否準確?如何測出自己步行時的速度?
    學生討論,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選取實驗器材。
    學生自主實驗,3位同學從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學利用秒表測出步行的時間,第5位同學利用皮卷尺測出步行的路程,并記錄實驗數據,全體同學處理實驗數據。
    教師只作適當指導,并點評剛才的學生實驗。
    利用學生測量的路程和時間,說明計算題的規(guī)范解題格式。
    觀察“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學生了解常見物體運動的速度,并與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較,增加感性認識。
    三.例題。
    1、看課本25頁書上的例題。
    通過本題,我們要知道物理計算題的解題過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據題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約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計算題的四項:已知,求,解,答。
    學生板書練習計算題的規(guī)范解題格式。
    四、直線運動。
    下面看兩個動畫,多媒體演示“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學生回答:
    看圖2-25,計算小汽車在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
    比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
    特點: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見到有什么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學生回答:
    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
    特點:速度大小經常變化。
    用平均速度來表示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快慢。
    看圖2-26,探究天鵝在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計算題的解題要求,知道了有關速度的概念計算公式單位,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板書設計】。
    1.比較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時間。
    2.速度:
    二、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
    2.計算公式:
    3.單位:米/秒(m/s)、千米/時(km/h)。
    4.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三、例題。
    四、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
    【布置作業(yè)】請同學們測量自己回家時上樓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