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實用17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為了實施教學活動而書寫的一種規(guī)范性文件。教案應該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控制進度。教案是教師教學的指南和參考,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范文,供大家一起學習借鑒。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
    《大學語文》是21世紀高職高專規(guī)劃教材,旨在以濃厚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積淀構筑學生的精神支柱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大學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豐富知識、學有所長的高素質優(yōu)秀人才。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學欣賞里很重要的一首詩歌,它選自上篇的第二單元,生命之悟單元,是唐初張若虛寫的一首著名的詩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與一體,讓我們不但欣賞到美景,感覺人世間的真情,而且還能引起我們對生命,對人生,對宇宙進行深思。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F(xiàn)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而且通過這首詩的欣賞,我們會掌握一些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高職一年級的學生,欣賞詩歌基本上只是從感性上來欣賞,還停留在高中時候的學習方法,習慣于聽老師講,所以要改變他們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調動他們的積極參與的意識。讓他們欣賞詩歌從感性欣賞上升到理性欣賞。
    主要完成三個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詩的欣賞講解,掌握欣賞詩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這也是教學中的重點。
    能力目標:訓練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說出詩歌的美妙之處,鍛煉同學們領悟詩歌韻味的能力、朗讀能力和說話能力。這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情感目標:通過本詩的講解,培養(yǎng)同學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熱愛大自然,熱愛全人類;珍惜親情、友情和愛情;珍惜時間、珍惜青春)等情感。
    即“聽讀?朗讀?品賞?遷移”。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誦讀法、欣賞法、發(fā)現(xiàn)法、情境法、討論質疑法。
    誦讀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闭b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jié)奏美,音樂美。
    欣賞法:引導學生欣賞本詩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現(xiàn)詩歌的情境,走進詩歌的意境。
    發(fā)現(xiàn)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比方說此詩中月亮的變化,此詩月亮與其它詩歌的月亮有何異同。
    討論質疑法:就一些評論和問題進行討論和質疑,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我將結合教學中的四大板塊,聽讀、朗讀、品味、遷移,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力爭能通過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
    1、自主學習法。自己誦讀,自己欣賞本文,說說自己的感受。老師作點評。
    2、合作探究法。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于學習。
    將用兩個課時來完成這首詩歌的教學任務。
    1、引入新課(讓同學們聽):先欣賞民族音樂《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再聽配樂詩朗誦《春江花月夜》,旨在營造一種優(yōu)美的氣氛。
    2、整體感知(讓同學們讀與品):讓同學們讀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及原因,并感受本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
    3、欣賞此詩(讓同學們品與說):通過一些問題的設置,來引導學生怎么來欣賞詩歌和怎么樣走進詩歌的意境,然后根據同學們剛才整體的感知來談每一部分的內容與自己的感受。老師作點評與深化。旨在從獨立學習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fā),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落實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4、討論一些問題(讓同學們說)。針對前人對此詩的相反的評價,我們來討論,并適當?shù)脑O置一些較有難度的問題來引起同學們的討論。讓他們暢所欲言使他們的思維呈發(fā)散型,拓寬他們的思路。
    5、板書設計:(見說課課件)。
    1、本文最重要的意象是“月”,我們學過哪些關于“月”的文章和詩歌,總結一下它們的特點,并說明一下“月”這個意象有哪些含義,想想為什么中國文人為什么這么喜歡月亮。還有“江水”和“落花”這倆個意象,有哪些含義。教學延伸旨在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綜合欣賞,發(fā)現(xiàn)它們中的相似點。提高同學們的欣賞水平。
    2、欣賞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并談談《望月懷遠》與《春江花月夜》有何異同。旨在讓同學們鞏固所學知識:怎么樣來欣賞詩歌。并讓他們找出異同,提高他們的判斷能力、思維邏輯能力和欣賞水平。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二
    2、緣景明情,品悟詩歌哲理和體悟詩歌感情
    景、理、情的賞析
    1、多媒體
    2、誦讀賞析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老師引導學生自由背誦寫月名句)
    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題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體寫了哪些內容?
    學生邊讀邊把握詩歌的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詩的主要內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賞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賞析美景
    1、要求:學生范讀,其他學生劃出寫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寫景物
    明確: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再現(xiàn)畫面
    教師點評,總結學生結論,描繪畫面
    學生齊讀,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點
    月夜特點:幽美、朦朧、靜謐、澄澈、空靈
    4、方法指導:
    鑒賞寫景詩,不僅要捕捉畫面,感悟美景,還要了解把握景物特點,把握詩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對美景,作者有怎樣的感慨?
    明確:作者獨立江畔,看到那輪孤月,引發(fā)了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討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在面對美好河山,優(yōu)美風光時都會思考宇宙與人生
    (老師補充資料: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學生討論交流,比較前三位與張若虛對宇宙人生思考的異同
    明確: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暫,但張若虛禮贊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誦讀詩文
    4、方法指導:緣景明情,比較鑒賞
    (三)體悟月下情思
    1、解讀詩歌情感
    方法指導:緣景明情
    2賞析游子思婦的情思
    方法指導: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體悟情感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自由發(fā)言
    明確:
    思婦:離愁牽掛,游子:寂寞思歸
    3、探究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把握月與情的關系,
    游子思婦:睹月思人,借月抒懷
    4、解讀明月意象
    拓展:中國人的明月情結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總結月亮意象的含義:思歸懷人,離愁別恨
    5、反復吟誦,在讀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婦相思
    學生選擇讀寫游子或者思婦的詩句
    教師點評
    齊讀,感受相思
    四、鑒賞小結
    五、美讀詩文
    教師范讀
    學生再自讀揣摩
    六、課堂總結
    七、作業(yè)布置
    自讀,背誦全詩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三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一些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結構特點。
    重點難點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xiàn)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fā)著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xiàn)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這首典雅、優(yōu)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首先視唱主題,在反復地視唱過程中,發(fā)現(xiàn)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后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這段主題。
    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里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么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
    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fā)現(xiàn)美。讓我們在下一節(jié)課中共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課程到這里就結束了,同學們再見。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四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fā)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lián)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tài)?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tài),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xiāng)、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yè))。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五
    2、緣景明情,品悟詩歌哲理和體悟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景、理、情的賞析
    1、多媒體
    2、誦讀賞析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激發(fā)興趣
    二、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三、賞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賞析美景
    3、概括景物特點 月夜特點:幽美、朦朧、靜謐、澄澈、空靈
    (二)、品悟月下哲理
    3、誦讀詩文
    4、方法指導:緣景明情,比較鑒賞
    (三)體悟月下情思
    3、探究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把握月與情的關系, 游子思婦:睹月思人,借月抒懷
    5、反復吟誦,在讀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婦相思
    學生選擇讀寫游子或者思婦的詩句
    教師點評 齊讀,感受相思
    四、鑒賞小結
    五、美讀詩文
    六、課堂總結
    七、作業(yè)布置
    自讀,背誦全詩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六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fā)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lián)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tài)?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tài),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xiāng)、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yè)):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拓展閱讀: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明月高懸,見證悲歡離合。在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這玲瓏透徹的詩情畫意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纏綿悱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開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輪明月隨潮涌起,景像壯觀。一個“生”字給明月和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叢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蒙上一層潔白的雪。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進入一個純凈的世界,詩人神思飛躍,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奧秘?!安恢麓稳?,但見長江送流水?!比松嗨?,明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懸掛中天,像在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騰遠去,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寫思婦對離人懷念。詩人把“月”擬人化,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中、搗衣砧上??墒窃律熬聿蝗ァ?,“拂還來”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心的無奈、愁悵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魚兒深水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漣漪?!俺咚卦隰~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思夫音訊——該又憑添了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凄苦與落寞,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灑,天各一方,濃重的鄉(xiāng)思與離情,伴著殘月,灑落在清光迷漫的江邊……“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的寫景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叟”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tǒng)題材注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與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和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隱藏在恍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
    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幾個意象來寫,又以月為主,是整篇的脈搏,像一條生命線,通貫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高樓、鏡臺、砧石,分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以淡寓濃,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山水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樂的節(jié)奏強烈而優(yōu)美,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極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既含蘊、雋永,又宛轉優(yōu)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蓋全唐”的千古絕唱。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七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fā)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lián)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tài)?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tài),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xiāng)、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yè)):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拓展閱讀:
    《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明月高懸,見證悲歡離合。在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這玲瓏透徹的詩情畫意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纏綿悱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開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輪明月隨潮涌起,景像壯觀。一個“生”字給明月和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叢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蒙上一層潔白的雪。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進入一個純凈的世界,詩人神思飛躍,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奧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比松嗨疲髟履昴耆绱?。一輪孤月懸掛中天,像在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騰遠去,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寫思婦對離人懷念。詩人把“月”擬人化,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中、搗衣砧上??墒窃律熬聿蝗ァ保胺鬟€來”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心的無奈、愁悵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魚兒深水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漣漪。“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思夫音訊——該又憑添了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凄苦與落寞,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灑,天各一方,濃重的鄉(xiāng)思與離情,伴著殘月,灑落在清光迷漫的江邊……“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的寫景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叟”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tǒng)題材注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與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和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隱藏在恍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
    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幾個意象來寫,又以月為主,是整篇的脈搏,像一條生命線,通貫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高樓、鏡臺、砧石,分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以淡寓濃,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山水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樂的節(jié)奏強烈而優(yōu)美,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極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既含蘊、雋永,又宛轉優(yōu)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蓋全唐”的千古絕唱。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八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1.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1.借助多媒體教學,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主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借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一)作者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jié)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二)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要求學生在欣賞配樂朗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問題: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要點: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生,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xiàn)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xù)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fā)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說:“此詩如連環(huán)鎖子骨,節(jié)節(jié)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航ㄔ乱埂鍌€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艷詩,才真絕才也?!钡谝徊糠置鑼懨髟抡找碌慕志吧?,以明月的漸漸升起為中心,緊扣題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最終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為下面的對景抒情打下基礎。第二部分,寫江月永照,引發(fā)生命短暫;用明月常圓,引發(fā)人間常別。通過景與情的對比,抒發(fā)了作者月圓人難圓的感嘆。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歸、花落、霧漫、月殘來引發(fā)思婦游子的相思之情。這里,景與情相互烘染,離別之苦顯得更加濃重。
    2.運用多種手法,表達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為了讓詩句生動形象,詩中多處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寫花林好像披上一層霰雪。這個比喻的妙處是,它不僅生動地再現(xiàn)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綺麗景象,而且與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構成了有機的聯(lián)系?!翱绽锪魉挥X飛”,寫空中,是抬頭仰望所見。這里由花林似霰,進而聯(lián)想到月光如霜。不過,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變化;上句是明喻,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雖則如霜,卻只覺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覺得它像霜那樣“飛”,這就寫出了月光的柔和細膩?!安恢麓稳?,但見長江送流水”兩句中的“送”、“待”兩字,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落月?lián)u晴滿江樹”,則是運用了雙關修辭?!皳u晴” 雙 關“搖情”,如同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雙關的“晴”字,正寫出了游子思婦相思不得相見的苦情。此外,詩中有許多寫景之句,實際上是通過暗示手法抒寫相思之情?!鞍自埔黄ビ朴啤?,暗示游子遠去,“月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臺、望月思人;月照“妝鏡臺”,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變;“夢落花”,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鋪墊手法的運用,也值得讀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組合成一個優(yōu)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著春的憂愁。接著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fā)宇宙永恒的感悟,從中寄寓著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嘆。這種慨嘆,以其意味深長的哲理對詩的情調進一步鋪陳了感傷的氣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這是詩的精華、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與詩人層層鋪墊、步步烘托有關。匯細流而成江海。讀者的欣賞正好沿波討源,漸入佳境,隨步步烘托而達高潮。
    3.語言優(yōu)美自然,韻律婉轉。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韻,首句入韻。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加上頂真與反復的運用,推動了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展現(xiàn)了相互聯(lián)系而又不斷變化的畫面與思緒,從而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瑯瑯上口,連綿不絕。
    一.劃分這首詩的層次,并概括各層意思。
    二.如何看待這首詩的思想價值。
    三.分析這首詩的烘托與鋪墊手法。
    四.找出詩中有暗示意義的寫景句,并說明其暗示意義。
    五.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九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詞清語麗,韻調優(yōu)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關于這篇詩的教案吧!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借助多媒體教學,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主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借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jié)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二)作品介紹。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問題: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要點: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生,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布置作業(yè):理解第三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2.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鑒賞能力。教學重點難點:
    1.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借助多媒體教學,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借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賞析詩歌。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xiàn)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xù)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fā)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說:“此詩如連環(huán)鎖子骨,節(jié)節(jié)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艷詩,才真絕才也?!钡谝徊糠置鑼懨髟抡找碌慕志吧悦髟碌臐u漸升起為中心,緊扣題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最終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為下面的對景抒情打下基礎。第二部分,寫江月永照,引發(fā)生命短暫;用明月常圓,引發(fā)人間常別。通過景與情的對比,抒發(fā)了作者月圓人難圓的感嘆。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歸、花落、霧漫、月殘來引發(fā)思婦游子的相思之情。這里,景與情相互烘染,離別之苦顯得更加濃重。
    2.運用多種手法,表達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為了讓詩句生動形象,詩中多處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寫花林好像披上一層霰雪。這個比喻的妙處是,它不僅生動地再現(xiàn)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綺麗景象,而且與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構成了有機的聯(lián)系?!翱绽锪魉挥X飛”,寫空中,是抬頭仰望所見。這里由花林似霰,進而聯(lián)想到月光如霜。不過,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變化;上句是明喻,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雖則如霜,卻只覺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覺得它像霜那樣“飛”,這就寫出了月光的柔和細膩。“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兩句中的“送”、“待”兩字,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落月?lián)u晴滿江樹”,則是運用了雙關修辭。“搖晴”雙關“搖情”,如同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雙關的“晴”字,正寫出了游子思婦相思不得相見的苦情。此外,詩中有許多寫景之句,實際上是通過暗示手法抒寫相思之情?!鞍自埔黄ビ朴啤保凳居巫舆h去,“月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臺、望月思人;月照“妝鏡臺”,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變;“夢落花”,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鋪墊手法的運用,也值得讀者注意。
    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組合成一個優(yōu)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著春的憂愁。接著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fā)宇宙永恒的感悟,從中寄寓著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嘆。這種慨嘆,以其意味深長的哲理對詩的情調進一步鋪陳了感傷的氣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這是詩的精華、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與詩人層層鋪墊、步步烘托有關。匯細流而成江海。讀者的欣賞正好沿波討源,漸入佳境,隨步步烘托而達高潮。
    3.語言優(yōu)美自然,韻律婉轉。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韻,首句入韻。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加上頂真與反復的運用,推動了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展現(xiàn)了相互聯(lián)系而又不斷變化的畫面與思緒,從而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瑯瑯上口,連綿不絕。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fā)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lián)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tài)?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tài),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xiāng)、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yè))。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一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一課時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恒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
    所以說,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等等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
    而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學習本詩重在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聽了我們以上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有一種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領悟這首詩帶給我們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師作配樂范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教師范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播放配樂flash)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jié)。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xiàn)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xù)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fā)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tǒng)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xiàn)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范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yè)
    用現(xiàn)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出來。
    作業(yè)參考答案: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嗫嗵魍瑓s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lián)u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每次講到《春江花月夜》都讓我無從下手,因為詩文太美了,太美好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表達,一旦描繪出來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經過這次講解我對《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著手進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寫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壯麗之景象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而我最喜歡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現(xiàn)出一種幽美恬靜,僅前面幾句就把整個月下之景的純凈空靈給展現(xiàn)了出來。
    下面都是對人生的思考。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他們都是對人生短暫的慨嘆,而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恒。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歡的就是思婦的段落。鴻雁,魚龍,向來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郵寄書信的代名詞,而“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根本沒有辦法寄來書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給月光。思婦“愿逐月華流照君”想要讓月光把思念帶給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還來,因為月為思婦傷心而不舍得離開,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呀!月光帶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寫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來了。
    游子之思也是讓人心碎。“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課下注釋說“表達惜春之情”而更多的應該是對家的思念之情。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二
    通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以及對祖國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教學目的:
    2、學習詩歌的欣賞方法,領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
    3、學會運用音樂形式感受詩意美及韻律美。
    二、重點:
    理解詩歌景情交融,即景抒情的方法。
    三、難點:
    如何讓學生置身詩境,理解詩中的畫面及由此產生的人生感慨。
    四、教時: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1、介紹“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
    過程:
    (2)、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見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幾句子,探討人與月,人與水,人生與宇宙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理解人類生生不息的永恒與宇宙萬物的永恒與變化的關系總結本教時所學的內容:
    第二教時:
    要點:分析第二部分,總結全詩的藝術特點。
    過程:
    最后,總結第二部分內容學生回答,老師點撥:第二部分因景生情,重點寫思婦和游子的相思相望及綿綿的愁苦而月就是游子與思婦相思的紐帶全詩悲而不傷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正如古人說的“孤篇壓倒全唐”
    學生討論,本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然后師生共同分析,再總結本詩的藝術特點:
    3、反復朗讀全詩,力爭在課堂上能熟讀成誦。
    論證:
    本教學設計主要體現(xiàn)新課程教學的理念。
    5、強化朗讀意識,體現(xiàn)詩歌教學的本質特點學生熟讀詩歌,是學習古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說:“熟讀唐詩三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實踐證明,多讀、熟讀詩歌,既可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對詩歌的感性認識,也可以為寫作提供很好的范例,這樣,無論對寫詩歌或寫其他形式的作文,都有很大的作用為此,我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誦讀。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1、賞析詩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
    過程學案內容教學備注。
    自主學習一、學前磨劍: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1、什么是詩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
    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么是詩歌的形象?
    詩歌的藝術形象就是詩歌中所展示出來的生活圖景,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即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寫景詩或雜詩中的景物)和客觀事物的形象即物(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
    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寫景詩或雜詩中的景物)。
    物(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
    3、什么是詩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謂“意”,是指詩人的思想情感,是詩人在理解和認識生活的基礎上的主觀感受;所謂“境”,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事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征的藝術形象。兩者相互滲透,形成和諧的統(tǒng)一體。因此,所謂“意境”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人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4、意象與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與意境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意象”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與聯(lián)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總和中產生,意境是整體的、空靈的;“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
    詩歌的鑒賞只有通過“意象”這把鑰匙,讓讀者去開啟,領悟到詩歌的意境。
    鑒賞詩歌只有從“意象”入手,領悟到詩的“意境”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二、作家作品:
    1、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洞航ㄔ乱埂?,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合作探究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恒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所以說,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等等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而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通讀全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春江、潮水、明月、芳甸、流霜、白沙、等等。
    三、導與學(重在能抓住意象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展現(xiàn)意境,體悟情感。不拘泥答案的完全一致性)。
    (一)、賞析前8句;。
    1、找出這8句;詩中的意象,運用你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這八句的意境。
    明確: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賞析名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確:“生”,生長。潮水上漲,明月隨潮水涌動生長上升。“生”字賦予明月以生命,寫出了月隨潮生的動態(tài)之美。表達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小結:這首詩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3、生自由誦讀體悟。
    (二)、賞析詩歌9——16句。
    1、“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
    2、思考:詩人此時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問題?
    明確: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慨中有一絲惆悵,但并不頹廢與絕望,因為詩人畢竟生活在唐代,畢竟有找到發(fā)展機遇的可能性,因此詩人只是點到為止。
    3、生誦讀領悟作者的思索。
    (三)、賞析17——28句。
    1、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明確:思婦懷念游子。
    2、“白云一片去悠悠”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象征。飄來飄去,無落腳之地的白云象征終日漂泊的游子。
    3、“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币痪溥\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互文。家家今夜扁舟子,處處相思明月樓。極言離愁之廣,家家有相思,家家有離愁。
    明確:擬人。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
    5、“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表達出思婦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惆悵、無奈。
    6、誦讀17——28句,品悟情感。
    (四)賞析最后8句。
    1、這幾句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游子思婦。
    2、“江水流春去欲盡”中“流春”有何豐富意蘊?
    明確:(1)季節(jié)的變換,春天消逝。
    (2)人生美好年華的消逝。表達出游子深深的思歸情緒。
    (3)“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結尾運用了何種方式?有何好處?
    明確:運用以景結尾方式,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誦讀最后8句,體悟情感。
    四、理清詩歌結構:
    (一)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絢麗景觀。為下面對景抒情打下基礎。(景物美)。
    (二)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嘆。(哲理美)。
    (三)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五、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詩歌的表達技巧往往表現(xiàn)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
    1、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2、表現(xiàn)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賦、比、興;渲染,襯托,對比,用典,象征,虛實】、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襯托、對比、想象、聯(lián)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3、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延伸拓展。
    閱讀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比較一下兩首詩的異同。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明確:同:都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都體現(xiàn)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格。
    異:《春江花月夜》主要用烘托手法。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锻聭堰h》采用情景交融手法表現(xiàn)自己的思念。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五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明月高懸,見證悲歡離合。在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這玲瓏透徹的詩情畫意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纏綿悱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開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輪明月隨潮涌起,景像壯觀。一個“生”字給明月和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叢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蒙上一層潔白的雪。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進入一個純凈的世界,詩人神思飛躍,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奧秘?!安恢麓稳耍婇L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懸掛中天,像在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騰遠去,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寫思婦對離人懷念。詩人把“月”擬人化,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中、搗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心的無奈、愁悵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魚兒深水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漣漪。“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思夫音訊——該又憑添了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凄苦與落寞,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灑,天各一方,濃重的鄉(xiāng)思與離情,伴著殘月,灑落在清光迷漫的江邊……“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的寫景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叟”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tǒng)題材注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與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和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隱藏在恍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
    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幾個意象來寫,又以月為主,是整篇的脈搏,像一條生命線,通貫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高樓、鏡臺、砧石,分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以淡寓濃,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山水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樂的節(jié)奏強烈而優(yōu)美,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極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既含蘊、雋永,又宛轉優(yōu)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蓋全唐”的千古絕唱。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六
    1.閱讀本詩,體會詩中江、花、月三種意象的構建。
    2.分析三種意象與春、夜的結合。
    3.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習要點。
    1.體會本詩情景交融、華美感傷的意境。
    2.聯(lián)系中國古代其他描寫江、花、月的詩歌進行比較,尋找共性與特性。
    三、作者生平。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詩人。關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于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
    四、作者作品。
    張若虛的詩留傳至今的統(tǒng)共只有兩首了,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
    附: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五、創(chuàng)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BR>    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稑犯娂肪硭氖呤铡洞航ㄔ乱埂菲咂杏兴鍩鄣膬善?。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已不可考。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見ppt。
    2.課文分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蒙眬。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是跳動的、斷續(xù)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里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接下來:“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边@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胺嫉椤保褪巧鷿M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翱绽锪魉挥X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凈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的呢?這是一個天真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后,李白、蘇軾也發(fā)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么變化,她總是生于海上,懸于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么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么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fā)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lián)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致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臺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愿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托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毙痹鲁脸粒瑵u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游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看那落月的余輝搖動著照滿江樹,仿佛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后主創(chuàng)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游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xiàn)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xiàn)了對青春年華的珍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tǒng)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tǒng)一之中出現(xiàn)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八上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七
    《春江花月夜》以月亮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從內容上看,月亮不僅是景物描寫的主要對象,也是作者引發(fā)哲理思考的因由與抒寫離愁別緒的依托。
    教學目標:。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fā)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lián)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tài)?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tài),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xiāng)、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