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勸學教案(優(yōu)質14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定的一種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教學過程,保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機銜接和流暢進行。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
    高二勸學教案篇一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于已經(jīng)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xù)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诖?,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jù)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lián)系。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xiàn)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發(fā)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于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于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fā)表見解,并給予適當?shù)目隙ê凸膭?。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于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并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布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
    第一課時: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為鼓勵,并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復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并對照注釋,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jù)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lián)系。
    “青,取之與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輮木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fā)展,并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lián)系。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勸學》以“勸”字統(tǒng)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jù):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fā)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并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tǒng)。
    高二勸學教案篇二
    (1)荀子,名,字,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是繼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學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的認人定勝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現(xiàn)存篇。該書由《論語》《孟子》的,發(fā)展為,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藍()中繩()槁暴()參省()。
    跬步()騏驥()埃土()螯()。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意思。
    (1)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
    (3)雖有槁暴。
    (4)金就礪則利。
    (5)而聞者彰。
    (6)假輿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釋義:。
    通,釋義:。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釋義:。
    高二勸學教案篇三
    1、知識與能力:了解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成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想象人物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領悟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積累文言詞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自讀課。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獨霸一方,他手下有員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襲破關羽,占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蓞蚊捎袀€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勸他多學知識,可呂蒙每次都推三阻四,還自以為一介武夫,讀書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學生讀注釋(1),勾劃重點。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三)一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提示注意生字的讀音。
    3、強調重點字的讀音。
    4、指名學生讀。
    5、學生齊讀。
    (四)二讀,讀懂文意。
    (1)學生結合注釋,邊讀邊翻譯,劃出不懂的詞句,小組討論。
    (2)學生推舉代表翻譯課文,師糾正學生翻譯的不準確的地方。
    (3)師強調重點文言字詞:
    但當涉獵:只,只是。孰若孤:誰,哪個。乃始就學:于是,就……。
    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的時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怎么;之:無意義……。
    (4)請學生找出出自本課的成語并學習。
    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吳國大將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五)三讀,讀出語氣。揣摩人物說話時的神態(tài)心理,進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1、孫權是如何勸學的?(學生齊讀孫權的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孫權說話時的語氣神態(tài)心理: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嚴厲中又可見對呂蒙的關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用反問句式,可見孫權對呂蒙的推脫有一絲不悅和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薄F(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b、學生表情朗讀孫權的話并試背。
    c、引導學生從對孫權語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點。
    關愛部下好學善勸。
    2、這次呂蒙欣然接受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呂蒙學有長進的?(生答:通過呂蒙于魯肅的論議。學生齊讀二人的對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魯肅說話時的神態(tài)語氣。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直判若兩人,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同學們要知道,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學生表情朗讀魯肅的話并試背)。
    b、引導學生體會呂蒙應答時的神態(tài)語氣。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可見呂蒙頗為自豪自得的神態(tài)。
    (學生表情朗讀呂蒙的話并試背)。
    c、聯(lián)系“結友”一句,概括魯肅和呂蒙的性格特點。
    魯肅:敬才愛才呂蒙:聽勸好學。
    (六)總結課文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先寫孫權勸學,呂蒙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贊學,“結友而別”。
    (七)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通過學習由一介武夫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并且贏得了魯肅的夸贊,他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學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關于讀書的名言: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鄙勘葋喺f:“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倍鸥φf:“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毕M瑢W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幾年之后,當我們再見面時,同學們都不再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你們的進步一定會讓老師刮目相待。
    作業(yè):寫一篇小短文,談談呂蒙的變化給你的啟示。
    高二勸學教案篇四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孫權勸學》它選自《資治通鑒》,同學們先看一下《資治通鑒》的相關知識。關于司馬光,同學們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1、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讀。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感情。下面老師讀一下,同學們要聽準字音、停頓。
    2、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看看這幾個字怎么讀。
    3同學們,該你們來朗讀了!千萬要注意讀準字音,還要把握好節(jié)奏。
    4、好,下面誰愿意給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才能啊?
    5、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孫策死后,他18歲便繼承了孫氏政權,據(jù)守江東。208年與劉備聯(lián)合,大敗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戰(zhàn)役,吳軍大敗蜀漢軍隊。229年稱帝于武昌,后遷都建鄴。230年派將軍衛(wèi)溫到達夷州(臺灣),加強了與夷州的聯(lián)系。
    呂蒙(178-219),字子命,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阜南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鄧當死代領其軍。后從孫權攻占各地。曾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長進甚快。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占領荊洲。不久病故。
    6、理清了人物關系,下面我們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書下注釋,來疏通課文,有問題盡量在小組內解決,若組內有疑難,則提出來全班解決。
    有哪個詞哪句話不理解,提出來。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還有兩個成語出自本課,看大屏幕;吳下阿蒙: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希望同學們能把它們積累下來,并熟練運用。刮目相待(刮。
    理解課文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進行,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這幾個問題再讀一遍課文。讀完了,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這幾個問題。
    1、孫權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2、呂蒙讀書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在塑造三個人物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好,現(xiàn)在我們來解決這幾個問題:
    1、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不可推辭、孫權勸學可謂善勸。
    2、文武雙全,有勇又有謀。
    3、運用了對話的描寫方法。
    本文的亮點就是對話描寫,我們再仔細揣摩一下:
    1、找出孫權勸學“勸”的內容,并揣摩他說話時的語氣。
    (1)“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理?(此處板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tài)?
    “邪”表反問語氣??梢妼O權對呂蒙不聽勸告的不悅,有責備的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边@樣說有什么作用?現(xiàn)身說法,言辭懇切。
    2、接下來還有一個人物出場,那就是魯肅,請二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心理?說明了什么?十分驚訝。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的驚人變化。
    (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們剛才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揣摩,下面請同學們在此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我相信,這一次,同學們一定會讀得更好!
    小組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1、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2、呂蒙由不愿學,到學,再到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么樣的啟示?
    3、學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確: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后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讀書學習能使人聰明,更有力量。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讓自己成為全面的人。
    勸人要講究策略:
    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要愛才但不能忌才;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最能說明本文的故事);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不能總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輕言放棄。
    同學們對課文把握的不錯?,F(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提示背背課文,看誰背得又快又準1。
    請看大屏幕,誰能回答這些問題?
    同學們掌握的真不錯。我們來小結一下。
    古今中外有許多勸人讀書的名言、格言,請搜集這些名言。
    高二勸學教案篇五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重要性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之理。教學重點。
    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lián)系。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一、檢查作業(yè)。
    提問重難點句子,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研讀課文。
    (一)師生共同研讀第一段。
    1、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學不可以已”
    學生們齊背第一段。
    2、請問本段論述了什么內容?
    明確:論述了學習的意義。
    3、運用了什么方法論述的?
    明確:比喻。
    本段運用了5個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
    4、作者以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過程會發(fā)生變化。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發(fā)展。
    5、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說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比喻說明人的資質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而且一旦提高和發(fā)展了,就不會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即人若不斷地學習下去,會發(fā)生質的變化。
    6、“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
    明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句與本段“學不可以已”相照應。
    小結: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yōu)椤吧啤?。這里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fā)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二)師生共同研讀第二段。
    1、學生集體背誦第二段。
    2、思考本段寫了幾層內容?
    系,第二層是具體闡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層“君子善假于物”其中“物”暗指什么?學習。
    3、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明確:比喻。
    4、用了哪幾個比喻?
    明確:登高而招、順風而乎、假輿馬、假舟楫。
    小結: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
    (三)師生共同研讀第三段。
    1、集體背誦第三段。
    2、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分幾層?
    明確: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tài)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無以成江?!标U述學習要循序漸進,逐步積累,從“騏驥一躍”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明確:比喻。
    4、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
    明確:對比關系。
    5、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拓展練習。
    1、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5分鐘)明確:學生交流回答。
    三、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高二勸學教案篇六
    本文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應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證,最后說明人要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借外界條件,最后推論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說明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全段分三層:
    第一層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二層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恒;第三層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
    所選的這三段融為一體,成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體現(xiàn)原著精神。
    高二勸學教案篇七
    1、通過《勸學》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3、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4、認識9個生字,會寫“更、書、勸、學、首、遲、發(fā)”7個生字,掌握一個新部首。
    1、認識9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7個要求會寫的字。學會新部首。
    2、關于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學生提前查閱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以及顏真卿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大家進入學校,每天都在讀書、學習,大家知道關于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嗎?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師也找到了一些這們的名人名言。出示:學而不厭;天才出于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學過書法的同學都知道,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創(chuàng)造的書法具有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他所有的這些成績都來自于他從少的勤奮好學,后來他把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體會寫了出來,為后人留下《勸學》這首詩。
    二、朗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
    1、教師示范讀詩,詩的節(jié)奏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教師領讀。
    3、學生自由讀詩。
    4、個別學生讀詩,教師糾正字音。
    5、學生齊讀古詩。
    6、學生自由讀詩,同時找出要求會寫的字。
    三、在文本中學習要求會寫的字。
    2、學習“學”:朗讀詩的前兩句。
    3、學習“更”:指導發(fā)音。
    4、學習“書”:前兩句詩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燈夜讀,早上雞叫就要起訂讀書。
    5、學習“發(fā)”:“發(fā)”是多音字。
    6、學習“首”。
    7、學習“遲”:后兩名詩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時期不勤奮,等到白頭時再想學習,恐怕已經(jīng)晚了。
    8、認讀要求會認的字:學習“燈”“讀”“勤”“悔”。
    四、再讀古詩,感情詩意。
    詩的用意是勉勵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虛度光陰。
    五、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
    1、送字寶寶回家。將詩文抄在黑板上,學生將生字卡片貼到正確的位置。
    2、多音字練習。
    3、字理識字練習。
    出示“道”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練習講述。
    七、課后作業(yè)。
    熟練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二、背誦古詩。
    三、認讀生字卡片。
    四、指導書寫。
    可按字形結構分類。
    五、課后練習。
    1、讀一讀。
    生自由讀、開火車讀。學生選擇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體會背景圖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勞,我們要向它們學習。
    2、寫一寫。指導學生把這些詞寫在虛宮格里,寫美觀。
    3、背一背。指導學生熟練背誦《惜時》和三句名言,不必強調理解詩意。
    六、課后作業(yè)。
    1、書寫生字。
    2、書寫詞語:勸學、頭發(fā)、學生、遲早、首長。
    一。學海拾貝。
    1.文學常識。
    (1)荀子,名,字,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是繼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學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的認人定勝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現(xiàn)存篇。該書由《論語》《孟子》的,發(fā)展為,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藍()中繩()槁暴()參省()。
    跬步()騏驥()埃土()螯()。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意思。
    (1)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
    (3)雖有槁暴。
    (4)金就礪則利。
    (5)而聞者彰。
    (6)假輿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釋義:。
    通,釋義:。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釋義:。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于已經(jīng)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xù)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诖耍掖_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jù)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lián)系。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xiàn)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發(fā)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于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于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fā)表見解,并給予適當?shù)目隙ê凸膭睿?BR>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于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并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布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
    第一課時: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為鼓勵,并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復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并對照注釋,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jù)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lián)系。
    “青,取之與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輮木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fā)展,并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lián)系。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勸學》以“勸”字統(tǒng)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jù):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fā)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并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tǒng)。
    高二勸學教案篇八
    2、技能目標: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
    1、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2、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
    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學生掌握文句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翻譯課文,課件。
    (一)導入新課,抽層檢測。(5分鐘)。
    (二)出示目標,自主學習。(8分鐘)。
    (三)共同探究,構建知識體系。
    1、復習回顧:(3分鐘)(大屏幕出示重點)。
    根據(jù)小組課前展示情況,用3分鐘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要點。
    2、再讀課文,根據(jù)下列小問題,理清文章發(fā)展脈絡(5分鐘)。
    a、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b、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c、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學法指導:再細讀課文后完成。
    總結:文章圍繞學展開,出現(xiàn)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孫權學--呂蒙學—魯肅學。
    3、細讀課文,合作探究(10分鐘)。
    (1)文章主要是通過什么方式來進行人物的表達的?
    (2)孫權的話表現(xiàn)了對呂蒙的什么態(tài)度?從文中找出,仔細分析。
    (3)呂蒙讀書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5)通過上面的分析,你能總結一下人物形象嗎?
    4、拓展延伸:(6分鐘)。
    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5、當堂檢測(5分鐘)。
    6、作業(yè)設置:(3分鐘)。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遷移一;。
    選作:能力遷移:二。
    小結: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高二勸學教案篇九
    《孫權勸學》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的生動感人、廣為流傳的事跡?!秾O權勸學》講的是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認真學習的故事,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文章簡練生動,用語不多,但能在寥寥數(shù)語中描摹出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tài)和心理,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堪稱人物語言描寫的精品之作。同時文章宣揚了一種謙虛好學、重視閱讀的昂揚向上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
    七年級學生在上冊已經(jīng)學習了7篇古文,14篇古詩,在下冊學習了2篇:《傷仲永》《木蘭詩》,對古文的幾種翻譯方法已經(jīng)有了初步掌握,也積累了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雖然七年級學生已學過幾篇古文,但對古文閱讀理解上還有一定難度,所以我考慮這節(jié)課還是讓學生朗讀為主,以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為基礎,然后能夠準確流利地翻譯句子,復述故事。鑒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了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2、品味孫權、魯肅、呂蒙對話中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特點。
    3、積累一些成語,掌握一些寫作方法,獲得一點啟示。
    重難點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認識的提高,所以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孫權、魯肅、呂蒙對話中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特點。
    難點:聯(lián)系生活,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共一課時。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為了達到預定教學目標,我堅持“吟誦為本、注重基礎、合作探究、當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針?!耙髡b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fā)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分角色朗讀,把對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學習”,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己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即小組內進行交流,合作完成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爱斕谜故尽保丛趥€人思考與小組合作之后,能積極主動大膽展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自信心。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要適時引導,關注全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
    教法與學法。
    1、朗讀法:采用多種形式,如老師范讀、學生練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在反復朗讀中理解文意。
    2、比較閱讀:通過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自讀質疑,合作釋疑: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提出其中的疑難,
    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叫呂蒙,呂蒙武藝高強,勇猛無比,為吳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他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這不,吳國國君孫權都來勸他了,結果如何呢,就讓我們從今天的這篇課文《孫權勸學》中尋找答案吧?。ǔ鍪菊n題、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馬光,讓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與他相關的知識(展示)。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集》。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1、師范讀,生聽讀,請聽清字音,明確停頓;
    步驟:師先讀,生聽讀,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只要讀準字音即可。在學生試讀一遍后,出示下列重點字詞,讓學生識記,反饋,記憶。
    呂蒙卿當涂豈涉獵更邪。
    2、二讀。要求讀準節(jié)奏。
    過渡語(文言文朗讀講究有節(jié)奏,大家再次讀課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頓,把握好節(jié)奏,大家先自己練習一下)。
    步驟:生自由練習(師留意身邊學生),生自由展示,師引導糾正,再找?guī)酌麑W生個別讀,最后全體學生齊讀。
    3、三讀。讀懂詞義。
    (要想明白文章內容,必須先掌握重點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兩個共同找一找藍色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可以參考文下注釋,也可以翻閱工具書)。
    步驟: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了解重點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然后個別展示,師生糾正后學生反饋記憶。
    4、四讀。讀懂句意。
    步驟:生自由發(fā)言,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
    5、五讀。讀懂文意。
    馬上就要揭曉謎底了,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誰能從頭到尾的講述一下?
    步驟:找1-2名學生發(fā)言,其他學生補充,然后師生齊讀。
    6、六讀。讀出語氣。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每個人物說話的語氣,然后比賽一下,看哪個小組讀的最形象,語氣把握最準確。(幻燈展示,生自由發(fā)言,師引導)。
    步驟:師生共同分析每個人物說話時的心理,語氣,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分角色朗讀,最后自由選擇角色在班級里面進行分角色朗讀展示。
    步驟一:說一說:故事大意。師引導,有幾個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既讓學生掌握文章內容,又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鋪墊。
    分析結構分析內容總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多媒體顯示呂蒙和方仲永,學生思考二人的經(jīng)歷和結果,通過比較自由發(fā)言,談一談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領悟開卷有益的道理。)。
    高二勸學教案篇十
    2、積累文言詞匯、文中的成語。
    3、理解開卷有益的主旨。
    1、導入。
    2、學生介紹作家作品,用課件進行資料補充。
    3、學生朗讀。
    4、學生自譯課文(一人譯一句)。
    5、觀看課本劇。
    6、由賞析課本劇引出朗讀賞析,老師進行朗讀指導。
    7、老師帶讀學生跟讀學生自讀。
    8、探究質疑。
    9、看圖背課文。
    10、延伸拓展題。
    高二勸學教案篇十一
    1、積累文言詞匯,整體感知文意,學習議論文文章的寫作方法。
    2、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升學生論辯說理能力。
    3、明確學習對一個人成長起到的重要作用;學習必須通過“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提升的道理。
    (一)知識導入。
    關于人性的善惡,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和荀子各有見解,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認為人性惡。荀子的思想見解有邏輯分析,有論證過程,自成思想體系,相對成熟。荀子認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闭驗椤叭诵詯骸保攒髯又鲝埻ㄟ^學習教化,抑制惡,使人性的惡向善不斷地轉化。所以荀子提倡學習,強調學習的必要性,提出“學無止境”。
    (二)用心聽讀。
    教師示范朗讀,請學生請準字音,節(jié)奏,語調和情感。
    (三)用情朗讀。
    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讀出整齊句式的氣勢,讀出作者對所有學習者的勸諫之情。
    (四)用智賞讀。
    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讀出文章流暢的文脈,一邊讀,一邊領悟,交流分享《勸學》的論證手法。
    1、文章內容講述“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學習的重要意義,努力學習必須靠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
    2。文章語言樸實無華,明白曉暢,短小精悍,情韻悠長。
    高二勸學教案篇十二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標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
    教學重點: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特點。
    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課型、課時:新課1課時。
    黑板、粉筆和投影片。
    1、自讀質疑學生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將其中疑難提出,小組間討論解決,或提出來共同解決。
    2、編課本劇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編成課本劇,一來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有益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二來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合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一、導語設計:。
    師:這幾天有個難題讓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幫我想想辦法么?
    師: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教師向學生求教,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體現(xiàn)了學生式的老師這一課改精神。由此導入,引發(fā)學生求知欲。)。
    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多篇文言文了,那對文言文我們應該怎么學呢?誰來說說?學生回答。
    (學生參與學習目標制定,益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對之進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簡介。
    1.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孫權(182~252)字仲某,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3.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吳國軍師。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以史實為緯,以年月為經(jīng),按時代順序記錄了上起戰(zhàn)國、下至五代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書名是宋神宗所賜,有鑒于往事,資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為皇帝提供統(tǒng)治人民的歷史經(jīng)驗。
    三、竟讀課文。
    師:現(xiàn)在請大家各自大聲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同時結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內容。
    師:剛才大家讀過課文了,現(xiàn)在把書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師:大家讀得不錯,現(xiàn)在能不能對著無標點符號之課文大聲、流利學生讀課文?投影片展示無標點符號之課文,訓練學生斷句停頓之能力。教學千法讀為本。讀會字音、再加上個快速?試試看!師:我們來個比賽,看看誰能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課文。學生單讀、小組齊讀。(讀品意味,真正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意蘊。)。
    四、合作探究、質疑問難。
    師: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借助各種參考資料繼續(xù)了解課文內容,不懂的提出來互相研究,解決不了的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
    師:大家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要說說?學生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問難。學生邊讀、邊議、邊圈點。學生講述課文內容。學生對文中疑難提問;學生自答教師引導。
    (以學生自讀、發(fā)現(xiàn)、討論的活動為主,還時間給學生、還主動給學生、還思想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若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就重點詞句之理解發(fā)問,避免疏漏,強化理解。)。
    1、小組合作翻譯課文,每組確定一中心發(fā)言人,展開比賽,看誰翻譯的最準確。
    2、搶答題,詞語解釋選擇正確的一項。
    3、提示古今異義現(xiàn)象。
    4、揣測人物語氣。
    五、編課本劇,深入課文。
    師:課文有多處對話,但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并未直接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假如你是編劇,你怎么來編寫呢?假如讓你做演員,又該怎么樣?小組內先試試。
    師:哪一組主動來表演一下?
    師:通過朗誦、表演,你認為文中的人物當時神態(tài)和心態(tài)如何?
    師: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對文中任何一個人的看法?小組編劇、表演。學生選出代表進行表演。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學生討論發(fā)言。
    (本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學生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課文意蘊,開闊學生學習課文之天。
    地。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對課文進行品味。對學生的回答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鼓勵學生互相解答。)。
    六、聯(lián)系課文,延伸拓展。
    師:現(xiàn)在,回顧一下課前我請大家?guī)兔鉀Q的問題,試著再幫我勸勸這位同學。
    師:我們應該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更應該帶著深層次的問題走出課堂。根據(jù)你的理解和認識,有沒有什么新問題呢?比方說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與孫權、呂蒙有關的事情嗎?課文與文學作品一樣么?讀書使人聰明,老師建議大家課后讀讀《三國演義》,從中了解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照應,同時又是加深和強化,使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達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七、小結。
    師:大家這一節(jié)課一定有許多收獲,無論是課堂表現(xiàn)、問題回答,還是課文學習,能不能說出來,我們共同分享?學生就自己這堂課的表現(xiàn)發(fā)言。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話給予適當肯定和總結,并升華德育教育。
    八、作業(yè)。
    師:課后大家練習背默課文,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另外,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那么,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shù)不限,只要你覺得表達出你的意思就行。學生針對課文,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作文,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加深和鞏固。
    高二勸學教案篇十三
    3、學習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來說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說理的能力。
    2課時。
    1、熟讀課文,借助書下注釋與工具書,疏通字詞、文意并劃出不理解的部分與同學討論;
    2、完成《學習與評價》“學習過程評價”相關內容和“積累與評價”1-4題;
    3、結合文章內容,思考課本“問題探討”第1題。
    第一課時。
    同學們,作為學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我們不僅現(xiàn)在要學習,將來走向社會還要不斷地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說:“學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來“勸學”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勸學》。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風格。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1、聽錄音,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guī)。
    (5)、輮以為輪。
    (6)、雖有槁暴。
    (7)、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8)、君子生非異也。
    3、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要重讀,有時還需要讀后稍作停頓。例如,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同學們要根據(jù)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三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4、指定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明確:“學不可以已”。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一)研習第一段。
    1、誦讀第一段,討論并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翻譯下列句子。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每天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4、歸納“于”的用法。
    5、討論。
    這一節(jié)作者是怎么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6、學生齊讀第一段。
    (二)研習第二段。
    1、誦讀第二段,討論并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跂:提起腳后跟。致:達到。絕:橫渡。假:憑借。
    4、歸納“而”的用法。
    5、請同學們找出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請同學翻譯)。
    6、討論。
    這一節(jié)作者是怎么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7、學生齊讀第二段。
    (三)研習第三段。
    1、誦讀第三段,討論并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焉:。之:。
    4、討論。
    這一段作者闡述學習應持有的正確態(tài)度有哪些?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
    5、學生齊讀第三段。
    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自主學習、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說說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學習,從師而學的最終目的是對“教養(yǎng)”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識的擁有。
    明確: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睆纳暇涞摹肮省弊挚?,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于品德的養(yǎng)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歷史和現(xiàn)實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xiàn)代都市和鄉(xiāng)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善、求美。
    2、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大體內容,作者連用很多比喻,反復論證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蕩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請同學們根據(jù)板書試背課文。
    1、背誦課文。
    2、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方法的好處。(課本第39頁第3題)。
    高二勸學教案篇十四
    一課時
    要求:讀通讀順讀懂
    方法:自由放聲朗讀,自己譯讀,同座譯讀,質疑解難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發(fā)關注并需要積累的詞
    方法:自己圈出,落實意義和用法,教師點撥強調
    (以自行整理或統(tǒng)一練習的方式積累)
    以下詞需要強調:
    實詞:謂 當涂 涉獵 見 就 過
    虛詞:以 豈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稱:卿 孤 孰
    古今異義:博士 往事
    語氣詞:邪 耳 乎
    成語: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要求:找尋文中獨特的“三”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師示例,學生獨立尋找,教師巡視點撥,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組合有以下一些內容:
    根據(jù)情節(jié)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這就是事件的三個階段,即: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這三個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
    穿插人物介紹:孫權、呂蒙、魯肅
    簡析三個人物(孫權、魯肅、蒙母)對呂蒙學習并成功的證明作用
    要求:體會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感受說話人的心理
    方法:以讀促析,能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簡析: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1)蒙辭以軍中多務
    用軍務繁重來推脫,這里折射出呂蒙之前不讀書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長經(jīng)歷
    (2)蒙乃始就學
    在孫權的教育和指點之后,呂蒙無可推辭并知錯能改,這是他實現(xiàn)自我轉變的重要一環(huán)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小結:
    呂蒙的三次態(tài)度的作用:
    要求:根據(jù)文字展開適當?shù)穆?lián)想,揣摩作者這樣安排情節(jié)和詳略的意圖
    方法:說讀結合、討論交流
    簡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會以怎樣的說來“辭”?扣緊文意想象、表達
    (2)蒙乃始就學……
    為什么不寫他如何勤學?
    (3)肅遂拜蒙母……
    為什么要交代這個環(huán)節(jié)?刪去了會怎樣?魯肅會對蒙母說些什么呢?
    前兩個留白是略寫,而最后一個則是擴充出來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嗎?
    除了以上的“三”,還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視如:
    人物語言,尤其是語言中流露出的語氣語調能夠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要求:讀熟、讀美
    能夠生動地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讀成誦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讀;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讀;全班背誦
    1.文言文章學習的角度:積累詞匯。
    2.文學作品學習的角度:品析寫人記事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