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熱門18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根據(jù)課程要求和學生特點,制定的一種教學組織實施方案。編寫教案前,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的明確性和有效性。通過學習教案范文,教師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一
    知識與技能:經(jīng)歷運用平移、旋轉或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的過程,能運用圖形變換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圖案,進一步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設計圖案中的作用,發(fā)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欣賞和設計美麗的圖案,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有條理地表述一個簡單圖形平移、旋轉或作軸對稱圖形的過程。
    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方格紙板、花瓣卡片、彩筆、太極圖、紫荊花設計圖案。
    師出示太極圖、紫荊花設計圖案。
    師:你覺得這些圖案漂亮嗎?
    生:非常漂亮。
    師:那你們知道這些圖案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嗎?
    生:不知道。
    生:我們學過的圖形變化的方法有平移、旋轉和軸對稱。
    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這些方法設計圖案,有沒有信心挑戰(zhàn)一下?
    生:有!
    師出示方格紙板和一個花瓣a卡片。
    師:我這里有這些材料,你用什么方法能得到一整個花瓣?
    生小組內(nèi)討論,自己動手擺一擺,匯報反饋。
    生1:我在花瓣的右邊畫一條對稱軸,做它的軸對稱圖形b,然后在它們的下面在作一條對稱軸,作ab的軸對稱圖形cd。就得到花瓣的圖案了。(生邊講解邊在紙板上演示)。
    師:他說的好不好?好的話掌聲鼓勵。(生鼓掌)還有沒有不一樣的想法?
    生2:我是這樣做的:以點o為中心,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度,這樣旋轉三次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了。(生邊講解邊在紙板上演示)。
    師:你的想發(fā)很巧妙啊,誰還有奇思妙想?
    生3:我可以先在花瓣下面作一個對稱軸,作花瓣的軸對稱圖形,然后整體旋轉180度。(生邊講解邊在紙板上演示)。
    師:你真棒!同學們的想法很奇妙,下面用你聰明的小腦瓜看看怎么用這個圖案得到下一個圖案呢?(出示教材第37頁圖2)。
    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匯報反饋。
    生1:我把圖a向右平移3格,在把圖b向左平移三格,然后cd按同樣的方法平移就可以得到了。
    生2:我把兩個花瓣分為一組,一共有兩組,把他們分別左右平移兩下就可以完成了。
    師:哇,你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生3:我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分為上下兩部分,然后上下平移也成啊。
    生4:我可以在方格中畫一個圓,然后在一方格的四個角為圓心,以正方形邊長的一半為半徑分別話四個半圓就行了。
    師:你的想法非常獨到,可以脫離基本圖形作圖了。
    下面我還有個題目想讓你幫幫忙呢。
    1、“練一練”第一題。
    說一說你是怎么移動的呢?
    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2、完成“伴你成長”圖案設計第一題。
    生獨立答題,展示交流。
    3、完成“伴你成長”圖案設計第二題。
    生獨立完成,并演示給大家看。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我看到了很多美麗的圖案,我覺得數(shù)學很神奇。
    生:我學會了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方法設計圖案。
    用我們學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幅圖案,下節(jié)課拿到課堂上來展示展示。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二
    課本第60頁例3,完成“做一做”題目和練習十五的第6~11題。
    使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使學生在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中能夠應用一些簡便算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計算,檢查的習慣。
    1、用簡便方法計算。
    62×37+38×3736×99。
    指名說一說應用了什么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1、導語。
    在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中,有時也可以應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板書課題:簡便計算與鞏固練習)。
    2、教學例3。
    出示例3:計算。
    (1)問: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
    (2)指名學生說出計算方法,教師板書:
    (3)問:下一步應該怎樣算?有沒有簡便算法?
    學生把題目做完:
    1、完成“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簡便運算。
    2、練習十五的第7題。
    讓學生比一比,誰算得快,誰的計算方法靈活。
    3、練習十五第8題。
    第2題讓學生列出綜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1、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中,如果能簡便運算的應該怎么辦?
    練習十五第6、9、10題。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三
    1.知識與技能:掌握10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比較兩個數(shù)大小的學習過程,體驗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100以內(nèi)數(shù)的排列順序和100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比較
    難點:探索總結10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和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討論法、小組探究法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實物
    導學共樂
    1.情境導入。
    師:我們學校的學生每天都要排隊做早操。請看,這些學生排得整齊吧!數(shù)字娃娃們也想表演一下。(課件出示學生排隊圖及百數(shù)表)
    通過情境導入,初步了解10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
    2.揭示課題。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10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板書課題:數(shù)的順序)
    自學共思
    課件出示教科書p41例4百數(shù)表中的前兩行。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合學共研
    1.課件出示教科書p41例4百數(shù)表中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的數(shù)。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四
    在學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筆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利用幾何圖形理解算理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進行遷移,讓學生自主建構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的計算方法。
    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和利用幾何圖形去理解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的相關運算算理,并能正確地處理計算過程中的進位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利用舊知遷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學生在經(jīng)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激發(fā)探索計算方法,解決問題的興趣,并滲透德育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心、書寫規(guī)范的好習慣。
    1、能夠簡單利用幾何圖形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2、掌握計算中為什么進位。
    讓學生總結乘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乘法的計算法則。
    學生課前準備:練習本和文具
    教師準備: ppt課件、題卡、動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和學生互動,游戲水果蹲
    學生分四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并選一類水果.最后,選出一組水果獲勝.
    二.復習
    利用課前水果蹲獲勝水果小組,引出復習習題,并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板演.(一邊計算一邊想你是怎么計算的)23×13= (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
    師:通過復習出示(兩位數(shù)成兩位數(shù)筆算)板書
    三.新知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 創(chuàng)設情境。
    師:剛剛同學們在做題時,老師看到一位學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師很好奇,我想采訪一下他。
    師采訪。xx你喜歡喝酸奶嗎?
    (課前準備一生說:是的,老師,媽媽說每天喝一盒酸奶對我長身體有好處。)
    生:愿意。
    2.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讓學生找數(shù)學信息和數(shù)學問題和簡單說說幾何圖形)
    生:說出數(shù)學信息和數(shù)學問題。
    師:那么你們會列式嗎?(找生列式)
    生列式,師板書48×37=
    3.引出估算
    同學們,在課下,咱們班有兩位同學在預習時遇到了點困難,請同學看。(觀看視頻)
    視頻中的兩個同學起立尋求幫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種方法。
    預設
    (2)因為48≈50 50×37=
    (3)37≈40 48×40
    師:那么實際需要酸奶的盒數(shù)比20xx多還是少?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筆算
    同學們現(xiàn)在春風小學,要給學生們配備營養(yǎng)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體需要酸奶的盒數(shù),你們能幫忙嗎?(請同學們在題卡上完成 第一題,并同桌之間說一說。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學結合幾何圖形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
    計算后,師:同學們這么快就幫助春風小學解決了困難。老師替他們感謝你們。謝謝大家。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白板,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找異同。
    師總結:這種利用以學知識學習新知的過程就是遷移思想。
    出示課題進位和遷移。
    那么同學們通過對乘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乘法的學習,并結合剛剛計算的過程,你能說說如何筆算嗎?(小組合作完成題卡2題。小組討論,最后由組長寫出討論結果)
    小組匯報和補充完成此內(nèi)容。(運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給予鼓勵,例如數(shù)學家就是這樣說的)
    找2名同學說,再大家加重音齊讀。重要的事說三遍。
    5.鞏固練習
    同學們你們能獨立計算了嗎?有幾只小動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見面了,同學們請看 。老師選一位同學幫大家選擇一種可愛的小動物。(選擇后生做后面題)
    在學習新知時錯的生展示.
    6.小結。
    生說一說
    8.布置作業(yè)
    教材51頁6題
    9.板書設計: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筆算(進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五
    1、使學生經(jīng)歷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體會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
    理解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理,掌握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和靈活性。
    理解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理,體會算法靈活性。
    1、根據(jù)情境圖,分析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
    問題1:你從這張圖中能得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
    問題2:根據(jù)這些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問題3: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3、結合直觀,動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嘗試計算14×12,并寫出計算過程,再到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寫出14×12計算過程。
    (根據(jù)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直觀圖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探究算法。感受轉化思想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作用。)
    展示學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將12套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
    c、12套書還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說一說。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還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這么多,為什么單單選這種?
    小結: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先分再合。為什么要分?為什么要合?通過先分再合將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在數(shù)學中這種思想叫做轉化。
    (基于算理將拆分方法概括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豎式計算:
    a、這種方法和剛才有什么不同?(豎式計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說一說嗎?
    c、哪個同學能將豎式的整個過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講一遍。
    d、請同學們象他一樣的用豎式計算14×12(老師張貼豎式)
    e、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數(shù)學書中的豎式,有什么問題嗎?為什么這個0不用寫?表示24個十。
    比較算法:
    a、大家觀察和剛才哪種算法一樣?誰愿意上來解釋一下。
    (2812×2的積,2套書的本書;14014×10的積,10套書的本書;)
    b、既然一樣,橫式寫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出現(xiàn)豎式呢?
    c、比較這些方法你喜歡那一種?為什么?
    (通過觀察分析,打通豎式計算和橫式筆算的關系,進一步明確豎式筆算的算理。通過比較三種算法的,讓學生感知算法多樣性和各自的特點。)
    1、列豎式計算,并尋找錯誤(課本46頁,做一做)
    2、找一找:從豎式中尋找問題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顧總結,質疑提升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對于本節(jié)課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六
    1.使學生經(jīng)歷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體會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
    理解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理,掌握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和靈活性。
    理解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理,體會算法靈活性。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據(jù)情境圖,分析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
    問題1:你從這張圖中能得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
    問題2:根據(jù)這些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問題3: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3.結合直觀,動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嘗試計算14×12,并寫出計算過程,再到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寫出14×12計算過程。
    (根據(jù)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直觀圖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探究算法。感受轉化思想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創(chuàng)造算法
    展示學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將12套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
    c、12套書還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說一說。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還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這么多,為什么單單選這種?
    小結: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先分再合。為什么要分?為什么要合?通過先分再合將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在數(shù)學中這種思想叫做轉化。
    (基于算理將拆分方法概括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豎式計算:
    a、這種方法和剛才有什么不同?(豎式計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說一說嗎?
    c、哪個同學能將豎式的整個過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講一遍。
    d、請同學們象他一樣的用豎式計算14×12(老師張貼豎式)
    e、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數(shù)學書中的豎式,有什么問題嗎?為什么這個0不用寫?表示24個十。
    比較算法:
    a、大家觀察和剛才哪種算法一樣?誰愿意上來解釋一下。
    (2812×2的積,2套書的本書;14014×10的積,10套書的本書;)
    b、既然一樣,橫式寫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出現(xiàn)豎式呢?
    c、比較這些方法你喜歡那一種?為什么?
    (通過觀察分析,打通豎式計算和橫式筆算的關系,進一步明確豎式筆算的算理。通過比較三種算法的,讓學生感知算法多樣性和各自的特點。)
    三、鞏固練習,靈活應用
    1.列豎式計算,并尋找錯誤(課本46頁,做一做)
    2.找一找:從豎式中尋找問題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顧總結,質疑提升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對于本節(jié)課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七
    課本第65頁內(nèi)容和練習十六的第4-7題。
    1、使學生學會“和倍”、“差倍”問題變形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用方程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分析題中出現(xiàn)的兩種數(shù)量關系。
    會用x表示兩種數(shù)量并列出方程。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園里有蘋果樹x棵,梨樹的棵數(shù)是蘋果樹的,
    (1)梨樹有多少棵?(x)。
    (2)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x+x)。
    (3)蘋果樹比梨樹多多少棵?(x-x)。
    (一)學習例3、
    問:“白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5倍”還可以怎樣說?
    (1)說說它與復習2有什么異同?
    (2)根據(jù)題意,畫出線段圖。
    (3)“黑兔的只數(shù)是白兔的”你怎樣理解?
    (4)把題目中所存在的數(shù)量關系找出來。
    (5)應該怎樣解答,請你完成。
    (6)訂正:說說的解題思路是怎樣的。
    (7)想一想,怎樣檢驗做得對不對?
    (二)變式練習。
    將例3的第一個條件變?yōu)椤鞍淄帽群谕枚?6只”。
    (1)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應該如何解答?討論、交流。
    (1)課本第65頁“做一做”題目。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樣的應用題?
    2、這樣的應用題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樣的?
    五、堂上練習:
    六、作業(yè)。
    練習十六第4、5、6題。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八
    1、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理解筆算的算理,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掌握筆算的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
    課件、三角板、點子圖。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學生筆算,并說一說計算過程:
    3、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書店買書呢?林老師這個周末也去書店買了一批書,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41頁例1主題圖。你能幫林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要算一共買了多少本書,該怎么列式呢?為什么要用乘法?(板書:14×12=)。
    (3)師:同學們,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那么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這節(jié)課,林老師要跟同學們一起解決的問題。(板書課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4)引導學生利用復習題的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和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5)小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6)匯報:抽查小組成員上臺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7)過渡:孩子們真聰明,利用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成功的找到。
    14×12的計算結果,非常棒,繼續(xù)加油哦。我們已經(jīng)知道14×12=。
    168,怎樣把它寫成像14×2那樣,列豎式計算呢?那么請繼續(xù)跟林。
    老師一起學習。
    2、探究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1)結合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關系。
    第一步:先算2套書的本數(shù),就是求2個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應該寫在哪一位?(抽查學生上臺寫)再算2個10,寫在哪一位?求出2套書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書,就是求10個14,我們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們是先用十位上的1與個位的4相乘,得到4個十(課件演示10×4=40),40該怎么寫?(請一位同學上臺寫)還有哪一位沒算?再算十位上的1與十位的1相乘,得到1個百(課件演示10×10=100)該怎么寫?算出10套書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書,該怎么做?(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140=168)(板書: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
    3、討論: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寫不寫?
    (因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響計算的結果,可以省略不寫)。
    4、回顧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課件演示)。
    5、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xxx。
    2、xxx。
    四、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
    2、總結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五、板書設計: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九
    1、能初步理解乘法結合律。
    2、初步感知應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發(fā)展應用意識。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乘法結合律的探究過程,會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感。
    教學重點
    能理解乘法結合律。
    教學難點
    能運用乘法結合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課件、圖片
    ppt
    自主合作探究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 70×5= 13×100= 25×4= 125×8=
    師:有誰愿意試一試,直接告訴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師:好!請坐,太棒了!
    二、探究體驗,經(jīng)歷過程。
    師:觀察這兩組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可能說:含有相同的乘數(shù),積相等;都用乘法計算,但運算順序不同。
    師:任意三個數(shù)連乘,改變運算順序,積都不會變嗎我們來找出三個數(shù),算算看。
    先獨立舉例子,再在小組內(nèi)交流,說說想法。為了節(jié)省時間,遇到較大的數(shù)可以借用計算器。
    生匯報列舉的等式。先展示,再板書。
    師:剛才大家列舉了那么多的算式,三個數(shù)相乘,雖然運算順序變了,但結果怎樣(不變)
    學生嘗試回答。
    師:其實把大家剛才說的共同點總結起來,就是數(shù)學中的乘法結合律。
    師:如果用a、b、c三個字母分別表示這三個數(shù),你能寫出乘法結合律嗎
    學生口頭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結合律。
    (a×b)×c=a×(b×c)
    師:同學們真聰明!老師把我們剛才發(fā)現(xiàn)的過程用語言表示出來,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舉例驗證――概括規(guī)律”。以后,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規(guī)律。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說給你的小伙伴聽聽吧。
    根據(jù)老師講課適當板書
    完成本節(jié)課題。第四單元運算律
    課題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
    課本第59頁例1、例2及“做一做”,練習十五1-5題。
    知識點:
    1、掌握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正確進行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
    掌握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地計算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
    正確地計算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板演(指名學生脫式計算)。
    46+570÷8060÷[(30+30)×10]。
    1、談話:如果把板演題目中的整數(shù)換成分數(shù),應該怎樣計算?運算的順序是什么?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研究。
    (板書課題: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
    2、學習例1、
    出示例1:計算。
    (4)大家打開練習本,抄題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
    (5)訂正。怎樣確保計算的準確?
    3、學習例2。
    出示例2計算。
    (1)請你試著按運算順序讀出例題。
    (2)想一想:這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應該怎樣計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練習本上完成。
    (5)指名學生板演。
    (6)如何檢查,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4、完成課本第60頁上面的“做一做”題目。
    計算前,先說說這兩道題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1、這節(jié)課學習的是什么內(nèi)容?
    1、填空:
    (1)()與整數(shù)、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2)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沒有括號的,要先算(),再算();有括號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斷正誤:
    下面的計算正確嗎?錯誤的原因。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一
    1.知識與技能:認識計數(shù)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shù)出數(shù)量在100以內(nèi)的物體個數(shù)。
    2.過程與方法:掌握100以內(nèi)的數(shù)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熟練地數(shù)出100以內(nèi)的數(shù),了解100以內(nèi)數(shù)的組成
    難點:認識計數(shù)單位“百”,對計數(shù)單位的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操作法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實物
    導學共樂
    1.回答問題:
    1個十和2個一組成( )
    20是( )個十組成的
    5個一和1個十組成( )
    ( )個十和( )個一組成17
    2.出示第33頁圖。
    這些羊大概有幾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數(shù)數(shù)、數(shù)的組成。
    自學共思
    1.先估一估,圖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2.用自己的方法數(shù)數(shù),圖上有多少只羊?
    合學共研
    1.課件示例1。
    (1)數(shù)數(shù)----一個一個(或一根一根)地數(shù),從一數(shù)到三十;從一數(shù)到五十二;從一數(shù)到一百。
    (2)認識計數(shù)單位“百”,十根十根的數(shù),數(shù)十次就是一百。
    (3)計數(shù)單位“一(個)”“十”“百”之間的關系。
    2.課件示例2。
    (1)明確幾十的組成。(擺小棒)
    (2)明確幾十幾的組成。(擺小棒)
    展學共享
    1.課本第35頁“做一做”。
    2.再投影出示第33頁圖。
    3.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自己的學號,再說出它的組成。
    延學共促
    1、估一估兩種夾子各有多少個?p38練習八第一題。
    (1)觀察兩種夾子,哪種顏色的夾子比較好數(shù)?為什么?
    (2)數(shù)黃夾子有什么好方法?
    (3)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之間交流
    2、獨立完成p38練習八第二題。
    先圈出10顆,再估計并記錄結果
    檢學共長
    1.基礎訓練
    (1)我能數(shù)出下面各數(shù)后面連續(xù)五個數(shù)。
    二十七五十六七十三八十八
    (2)在下面各數(shù)后面數(shù)出4個數(shù)來。
    三十七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五十九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九十三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能力提升
    3個十和5個一組成()32個一是()
    6個十是()8個一和1個十組成()
    3.思維拓展:寫一寫。
    51、53、( )、()59
    38、()、34、32、()、()
    90、()、( )、93、94、()
    80、79、()、()、()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學科
    數(shù)學
    年級
    一年級
    總序
    主備人
    曹鷹
    審核人
    劉亞萍、黃鳳暉
    課型
    新授
    課題
    讀數(shù)、寫數(shù)
    單元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二
    使學生會解答兩步計算的一般應用題和分數(shù)應用題;使學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術方法和用方程解應用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檢查、檢驗習慣。
    指名學生口頭列式解答,并說一說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讓學生畫出線段圖獨立解答,指名說一說數(shù)量關系。
    1、教學例1。
    出示例1。(把復習題第1題中的“18”改為“13”,“2”改為“”)。
    (1)引導學生用方程解。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長)列出方程:
    解:設乙每小時行x千米。
    讓學生檢驗,寫答語。
    啟發(fā)學生思考:根據(jù)以前學過的求總路程的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還可以怎樣列方程?
    引導學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來。
    解:設乙每小時行x千米。
    答:(略)。
    (2)啟發(fā)學生思考:能不能用算術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時行千米。
    學生獨立思考,試著在練習本上寫出算式。共同訂正。
    (3)引導學生把兩種解法進行對比。
    讓學生想一想:上面兩種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課本第63頁“做一做”題目。
    2、教學例2。
    出示例2。(把復習題改為例2。)。
    (1)啟發(fā)學生畫出線段圖。
    “誰是單位`1`,數(shù)量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使學生明白:這段公路的等于兩周修的長度和。
    (2)學生列方程解答。
    解:設這段公路全長x千米。
    (讓學生檢驗,再寫上答案。)。
    (3)訂正后想一想:怎樣用算術方法解答。學生列式計算。
    答:(略)。
    (4)完成課本第78頁的“做一做”題目。
    完成練習十六第2題。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術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十六第1、3題。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三
    這段木頭里一定有蟲。
    露珠滴下第一滴晶瑩的鉆石。牽?;ǖ母杪曉谖叶吺幯疫€躺在樹洞里,聞著陣陣的花香,迷戀著。突然,一陣不和諧的聲音影響到了我的清夢,整個樹洞中都充滿了這種聲音,我感覺到整個樹都好像在搖晃。
    我沖了出去,現(xiàn)在情況危急,又有一棵大樹遭受了危機,我做為一名森林醫(yī)生,這是我應盡的責任。
    我看到了這個罪魁禍首,大約三十歲左右,頭戴一頂鴨舌帽,嘴里叼著一支煙,還留著一點兒胡子,手中的斧子使勁地揮在樹弱小的身體上。
    不行!我必須阻止他!我快速地飛到盜木人肩上,用尖尖的嘴巴狠狠地啄了一下,大叫一聲:“這段木頭里一定有蟲······”對呀,這里有愚蠢的蟲子,樹木都被砍了,哪里還有家?地球不能克隆,我們還怎么辦?這里還有自私蟲,樹木能讓他富有,還能制造一次性用具,可砍完就沒有了,要知道破壞地球就是破壞自己呀!
    盜木人好像明白了,或者是看到我把蟲子叼出來了,他放下斧子,轉過身來,摸了摸我的頭,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我們熱愛地球,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像年幼的孩童依戀父親有力的臂彎,像美麗的花朵依賴泥土無私地滋養(yǎng),像勇敢的海燕喜愛大海澎湃的浪花,更像歡快的小魚離不開大海廣闊的懷抱。所以,讓我們不要竭澤而漁,好好愛護美麗的家園吧!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四
    山林遇險記想起那次山林遇險的經(jīng)歷,我仍心有余悸。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好友二胖相約到離村十余里的山上采山貨。二胖天生有些膽小,在上山途中幾乎與我寸步不離。
    為了壯壯膽量,我兩每人找了一根一米多長的木棍,算是我們的防身武器。山上的景色真美呀!頭頂繁茂的樹木遮天蔽日,腳下是軟綿綿的草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競相開放,不時傳來一陣陣清脆婉轉的鳥叫聲。
    看著這美景,心中的那點怯意蕩然無存。我們開始采集山貨了,像尋寶似的不放過每一個角落。
    這里的山貨可真不少:野山楂、野葡萄、各種蘑菇,應有盡有。不一會兒,我倆就各自裝了大半兜。
    正當我們忘我地尋找山貨的時候,突然聽到二胖“啊”的一聲尖叫。我急忙跑了過去,眼前的場景把我驚呆了。
    原來,離我們不遠處,一條一米多長的蛇正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們,那蛇高高的抬起頭,忽左忽右地擺動著,口中吐著芯子,像是在對我們進行挑戰(zhàn)。追問可以啊回答聽大人們說,遇到蛇千萬別跑,于是我拉拉二胖的衣衫,示意他別動,我們握緊了手中的木棍,隨時準備戰(zhàn)斗。
    對弈了大約七八分鐘,蛇終于忍不住了,慢慢靠近我們。不知哪來的勇氣,還沒等蛇發(fā)起攻擊,我的木棍以猛地向蛇頭打去。
    二胖也醒過神來,揮起了手中的.木棍。在我們的猛烈攻擊下,那條蛇落荒而逃。
    我兩長吁了一口氣,擦擦額頭上的冷汗,哪里還敢久留,急忙一溜煙地下了山。一路上,看著兜兒里的山貨,想著那危險的經(jīng)歷,真是又高興,又害怕。
    從那以后,我們就再也沒敢登過那座山。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能在同一個圓里,找出任意的半徑和直徑并且會自主完成已知半徑求直徑或已知直徑求半徑的題目。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能用圓規(guī)畫出已知半徑大小的圓或已知直徑大小的圓。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動手操作的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作圖能力。
    (2)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能與人合作、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圓的認識,感受到美源于生活,體驗圓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悟數(shù)學知識的魅力。
    教學目標:
    1、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
    2、了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并初步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
    3、在活動中,感受圓與其它圖形的'區(qū)別,溝通它們的聯(lián)系,獲得對數(shù)學美的豐富體驗,提升學生對數(shù)學文化的認同。
    教學重點: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特征和關系。
    教學難點: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征。
    教學過程:
    1、出示幻燈:生活中的圓。
    攝影作品,在這些美麗的圖片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圖形?生活中你在哪見過圓?
    2、揭示課題:圓無處不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它。
    板書:圓的認識。
    3、同學們喜歡玩套圈的游戲嗎?現(xiàn)在就來試試?
    我這有一個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離它三米遠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們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標出你所在的位置嗎?
    2、實投學生成果(由畫幾個點到多點,直到圓)。
    問:站在這幾點都可以嗎,為什么?只能站在這幾點上嗎?
    出現(xiàn)圓后問,還有地方站嗎?
    3、課件演示。
    師: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圓上任意一點)。
    圓上這樣的點有多少個?
    1、屏幕上有一個圓,同學們能利用現(xiàn)有的工具制造一個圓嗎?
    2、學生畫圓,師巡視。
    3、匯報不同畫圓的方法(先找用圓形工具畫的匯報)。
    拿線繩畫的黑板演示。
    圓規(guī)畫的實投展示。
    4、總結圓規(guī)畫圓方法。
    5、學生練習圓規(guī)畫幾個圓。
    既然我們可以借助圓形工具來畫圓,人們?yōu)槭裁催€會發(fā)明圓規(guī)呢?
    6、觀察自己所畫的圓,除了一條封閉的曲線還有什么?(點兒)。
    給它取個名字——圓心(如果學生能說就讓學生說)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圓紙片,你們有辦法確定這個圓的圓心嗎?
    學生動手折。
    問:除了圓心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折痕)。
    你發(fā)現(xiàn)的折痕是什么樣子的。
    師:誰愿意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揭示直徑半徑定義。
    你能在圓上畫出直徑和半徑嗎?
    在自己所畫的圓上標出圓心、畫出半徑和直徑。
    圓心和半徑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畫一畫就知道了。
    1、用圓規(guī)在本上畫出幾個不同的圓,看誰畫得漂亮。
    2、投影展示。
    問:你們畫得圓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決定的?
    學生匯報,圓怎么這么聽話呢。
    師小結: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圓心呢。
    這些圓大小各異,怎么畫就能讓他有大有小?
    小結:圓的半徑?jīng)Q定圓的大小(圓規(guī)兩腳間距離)。
    那就結合老師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個圓內(nèi),半徑與直徑有什么關系?
    同一個圓內(nèi),半徑有多少條?
    同一個圓內(nèi),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匯報。
    同圓直徑是半徑的2倍板書d=2r。
    問:你怎么知道的?
    同圓的半徑有無數(shù)條,為什么?(圓上有無數(shù)的點、折痕中發(fā)現(xiàn))。
    同圓的半徑有無數(shù)條,那么直徑有多少呢?
    板書:同圓內(nèi)半徑有無數(shù)條。
    同圓的半徑都相等,為什么?(通過測量,通過推理)。
    同圓的半徑都相等,那么直徑都相等嗎?
    板書:同圓內(nèi)半徑都相等。
    所以古人說:圓,一中同長也。
    這個一中指什么?同長指什么?
    邊看幻燈邊讀這句話。
    一中同長的圓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
    4、車輪的外形為什么做成圓的,你能解釋嗎?
    為什么不把車輪做成這些形狀的?(出示正多邊形圖片)。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邊形,有什么變化?
    2、想象,正100邊形會是什么樣子?(接近圓,但不是圓)。
    正3072邊形呢?(更接近圓,但還不是圓)。
    到底多少邊的時候就是圓了呢?
    4、陰陽太極圖。
    5、下面我們還將面臨3個實際問題的挑戰(zhàn),同學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
    問題1、你能測量出1圓硬幣的直徑嗎?(參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問題2、你能在地面上畫一個半徑1米的圓嗎?(參考用工具:繩子、粉筆)。
    問題3、車輪都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里?為什么?(參考用工具:自行車)。
    課下每個同學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來研究。
    學完這節(jié)課,同學們還有什么想法嗎?圓里面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著同學們?nèi)パ芯亢桶l(fā)現(xiàn)!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像圓那樣完美!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六
    從前,大森林邊有一條小河。
    河水很清澈,河底的水草是青綠色的,很漂亮。水里還有一群群小魚在游來游去,就像是在玩捉迷藏。河岸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草叢中還開著許多五顏六色的小花。不遠處,還長著一排排高大的樹木。
    有一天,小猴、小豬和小熊三個小動物來到小河邊玩耍,它們玩了好長時間,等到感覺肚子餓了,就想著要回家去吃飯。這時,小猴四處望了望。它看見河對面有一棵桃樹,上面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就告訴了小豬和小熊。風一吹,桃子的香味飄了過來,饞得它們幾個直流口水。小熊撓撓頭,說:“那我們怎么才能過去吃上桃子呢?”小猴、小豬和小熊一起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好辦法。這時,機靈的小猴看到旁邊有幾根大木頭,就隨手搬了一根就下了河。小豬看到這情景也跟著抱了根木頭下河了。小熊著急了,便急急忙忙地扛著木頭也下了河,中途還差點掉到河里了,多虧了小猴和小豬幫忙才轉危為安。
    小猴、小豬和小熊順利地到達了河對岸。小猴“嗖”地一下爬上樹,摘下桃子便一個個扔了下來,小豬和小熊很開心地在下面接著……今天,它們美美地吃上了一頓新鮮美味的'桃子。
    吃飽后要回家了。臨走時,小猴還不忘告訴同伴們:“帶一些回去給爸爸媽媽吃吧!”于是,三個小伙伴帶著桃子快快樂樂地回家去了。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七
    在我們的人生中,會經(jīng)歷過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我也不例外,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第一次”煮飯了。
    哪是一個星期天,我爸爸、媽媽不在家,我想我從來沒有幫媽媽做過家務活,這回可是一個好機會,就煮一鍋飯吧,給爸媽露一手,讓他們高興高興。
    說干就干,我先掏了一鍋米。聽媽媽說過,煮飯之前要先洗2至3次米,我就學著媽媽的樣子洗起米來。但每洗一次米,就有一些“小淘氣”順著水“逃走”,因此,洗完米,米就少了三分之一。我把洗好的米倒進了電飯鍋,插上電源,自個兒去網(wǎng)上沖浪了。
    正在我沖得起勁時,不知從哪兒傳來了“劈里啪啦”的聲音。我循聲找去,發(fā)現(xiàn)是從廚房間里傳來的,我立馬想到了那鍋飯,揭開鍋蓋一看,啊,天哪,這是我煮的飯嗎?顏色又黑又黃,嘗了一下,“呸”硬的像一些小石子。這可怎么辦呢?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正當我發(fā)愁時,爸媽回來了。媽媽問我:“行健你在干什么呀?”我吞吞吐吐地說:“我、我、做、做。”“咦,什么味道?。俊眿寢尵X地問,邊問邊和爸爸一起來到了廚房,一看,全明白了,“哈哈哈?!钡匦α似饋?,把本來就愛笑得媽媽笑得眼淚都出來了,爸爸也被笑得彎下了腰。后來我才知道,是因為我煮飯之前忘了給鍋里加水,才會燒成這樣。
    每當想起“第一次”煮飯這件事,我就合不攏嘴。我也懂得了:無能做什么事只有仔細觀察,虛心學習才會成功。
    六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教案篇十八
    我愛田野,愛她的花團錦簇,愛她的濃厚樹蔭,愛她的累累碩果,愛她的銀裝素裹。
    陽春三月,田野里春意盎然。稻田綠油油的,一眼望不到邊。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又像一塊油綠的地毯。田野上空有不少燕子飛來飛去,為田野增添了無限生機。稻田旁的小溪,總愛一邊歡快的唱歌,一邊愉悅的向前奔跑。溪水清澈見底,可以清晰的看見可愛的魚兒的一舉一動。河面上,幾只鴨子游戲水中,不時把頭扎到水下覓食。河岸兩旁,碧綠的草地上開滿了五彩斑斕的野花,有紅的,紫的,白的,黃的?;▋籂幤娑菲G,香味芬芳撲鼻。溪邊得竹林,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蔭。春雨過后,便有許多鮮嫩的竹筍成群的探出頭來。緊挨著的是桃花林。桃花一團團、一簇簇,水靈靈的,在青翠欲滴的碧葉襯托下更顯得嬌媚可愛。春風拂過,桃花似粉蝶般撲閃著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春天的田野,真是應了那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呀!金秋時分,田野一片火紅。
    稻谷熟了,金燦燦的,好像秋姑娘在上面撒了一層黃金。涼爽的秋風掠過樹林,樹上的葉子紛紛攘攘地飄落,像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略顯枯黃的草地上,開滿了五光十色的野菊花,它們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紅的似火,傲然挺立,美不勝收。果子也成熟了,那香甜的果子味準會把每個路過的小孩子的小腳勾住,讓他口水直流三千尺饞得不得了。我愛這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的田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