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范文(15篇)

字號:

    教案應該具備條理清晰、語言簡練、操作性強的特點。教案的編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來設計,做到因材施教。這些教案范例展示了教師如何有機地結合教學理論和實際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一
    1、了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3、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學習第一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2)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
    (3)一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4)三四句吊古: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二、學習第二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
    (2)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fā)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寫景:
    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
    3、三四句抒情:
    4、指導反復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請學生搜集有關描繪春天美麗景色的古詩并背誦。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二
    通過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認識本課的14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2個。能正確讀寫“平坦、所謂、階梯、蔥蘢、游覽、機械、慚愧、辛勞”等詞語。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學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峨眉道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教育學生要尊重普通勞動者和它們的勞動。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了解峨眉山的鋪路人是怎樣鋪路的,認識到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教學構想。
    本文語言簡潔,感情充沛,便于進行朗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fā)教育。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留意影視中或身邊的普通勞動者,關注他們的勞動;查找有關峨眉山的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fā)教育。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名山大川數不勝數,大家游覽過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去我國的風景區(qū)峨眉山游覽一下,你們愿意嗎?(出示課題)。
    2、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縣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對如峨眉,故名。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內容是看到、聽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記號。
    3、指名回答。
    三、學習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自由小聲讀第1段,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2、讀了第一句“前面沒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讀懂的?(理解“豎”“天梯”)。
    4、走在這樣的路上,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5、指導朗讀。
    (二)學習二——六段。
    1、自由讀2—6段,思考:我們在途中遇到了十幾個人,他們有什么特點?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樣鋪成的?指名說,誰還想說一說?
    3、讀了這幾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4、指導朗讀。
    (三)學習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鋪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讀7、8段邊讀邊畫:表現鋪路人辛勞的詞語。
    2、指名讀。
    3、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認真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和體會,引導學生歸納鋪路人的辛勞:
    游覽路線:二百多里。
    石板數量:數不清。
    鋪路方式:不能用機械,只能用人工。
    鋪路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4、想到這里,我內心感到一陣愧疚。理解“愧疚”(慚愧不安)我為什么感到愧疚?
    5、鋪路工人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稱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鋪路人有哪些貢獻?
    6、齊讀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7、指導朗讀。
    四、總結課文。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五、朗讀課文、指導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作業(yè)設計。
    1、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2、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課后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進一步學習課文,用邊讀邊想的方法領會作者是怎樣表達對鋪路人的艱辛勞動的敬佩。
    學生學習過程。
    一、檢查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1、臉對臉齊背,互相檢查。
    2、開火車輪流背。
    二、復習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見鋪路人,知道了他們工作的艱辛)。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從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找答案。)。
    三、進一步體會感情,學習表達。
    1、出示句子,進行比較。停步仰望……豎在前面樹木蔥蘢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見石階出現在前面的坡上。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山勢怎樣?(陡峭)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鋪起路來呢?(艱辛)。
    (3)范讀、指導朗讀。
    (4)小結:我們邊讀邊想,找出兩組句子有何不同,通過比較,知道哪些詞用得好,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讀,現在我們就用這種方法繼續(xù)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出示句子:
    他們在十多里外開山取石……沖毀的路。
    他們開山取石,做成石板,運上山去重鋪沖毀的路。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鋪路人怎樣?(艱辛)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3)范讀、指導朗讀,邊讀邊想象鋪路時的情景。
    3、自學:
    (1)出示自學方法。
    a.一邊讀,一邊想,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b.從哪里看出鋪路人的艱辛,為什么?
    c.邊讀、邊想象。
    這數不清……背上山來的嗎?
    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來的嗎?
    這么長時間,他們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這樣日復一日……多少汗。
    (2)學生交流,集體訂正。
    3、按內容填空。
    如果沒有(),沒有(),就沒有(),就沒有(),也就沒有()。
    四、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1、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業(yè)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課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畫下來。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三
    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始至終堅持學習興趣和探求熱情,充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充沛發(fā)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發(fā)明性,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戰(zhàn)略,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領悟學習方法,從而獲得情感體驗,不時加強語言積累;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別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更好地實現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二、設計特色。
    通過“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鼓勵學生復習近平日積累的古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古詩內容時,采用“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別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問題”并進行學法指導;采用“閉上眼睛用心聽,想像古詩畫面”的方式,鼓勵學生暢談自身對古詩的理解?!霸谧x中感悟,在悟中美讀”,背誦古詩自然水到渠成。與此同時,大膽采用“學一首古詩,放一首古詩”的教學方法,積極設計“學古詩挑戰(zhàn)賽”反饋形式,在由易到難的“三星題――四星題――五星題”設置中,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補充,體會合作學習和相互競爭的樂趣;“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和“向你推薦一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拓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更好地激發(fā)課下搜集查閱資料和了解明月詩句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流程。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2.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3.知道“暮”是什么時間嗎?“吟”是本課生字,一個口字旁,一個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嗎――表示歌詠、作詩的意思?!澳航鳌本捅硎靖柙侟S昏江邊的美景。
    [教師板書古詩題目,進行“把每個字義連起來說題意”的學法指導。]。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著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3.看來大家已經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采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地多讀幾遍。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課件變紅字“殘陽、瑟瑟、可憐”)。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此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看圖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綠色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現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峰受光多出現紅色,波谷受光少出現碧色。你們看!演示課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譽道:“半江瑟瑟半江紅?!?BR>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九年級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多么美的夜景??!在這里“可憐”不只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結合詩句,學生暢所欲言)。
    [鼓勵學生通過自身展開的聯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語言描述古詩的畫面,充沛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8、的確!這般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帶著你們的想像,誰能讀出它的美?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鐘并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了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才采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像――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依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zhàn)賽”。
    2.現在,我由你們的學習伙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zhàn)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干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說說帶點詞語的意思;
    (人閑――人寂靜心閑;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像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么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里能體會出?)。
    (四)總結拓展。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借明月思故鄉(xiāng)。
    王維以月為友,在《竹里館》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描寫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猶未盡吧。推薦一些與明月有關的古詩。
    李白《關山月》;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
    引導啟發(fā)學生自覺地在課外選擇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生發(fā)并延伸對知識的積累,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能力。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四
    教學內容:學習《江畔獨步尋花》、《寒食》、《泊船瓜洲》。
    1、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三首古詩,并能背誦。
    3、認識課后三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借寫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本課教學1課時。
    本課閱讀要以感情朗讀和欣賞為主。
    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Α?BR>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五
    1.掌握本課的四個生字,能夠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
    2.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語言描述這兩首古詩的情景,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并背誦。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的設計思路,同時也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充沛體現“授之以漁”的過程。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解題知作者。
    1.調動學生已有的古詩積累,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
    2.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就“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的問題充沛發(fā)表自身的見解,其實也就為后來的古詩學習需要的方法作出鋪墊。
    3.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知曉作者的資料,為理解古詩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據。
    第二步,細讀討論明詩意。
    1.一讀,詩文讀通順。
    自由讀、齊讀、指名讀,選用多種方式朗讀古詩,讓學生充沛熟悉詩文,掃除生字障礙,同時自主解決局部難點。
    2.二讀,討論明詩意。
    啟發(fā)學生借鑒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進行自學。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你都讀懂了哪些地方?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為學習任務,在多次自讀、指名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步:誦讀想像悟詩情。
    要學生品讀詩人的內心,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因此,配樂誦讀詩歌,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畫面,把自身當作詩人,體會當時的心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掌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古詩的學習,是為更多古詩的“不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帶著這些方法進行第二首古詩的自學,并有所收獲才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詩的學習當中,要敢于放手,充沛尊重學生自學的效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內心感受古詩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因為學校一直堅持開展“古詩誦讀”的活動,這兩首古詩大多數學生早就接觸過,所以并不陌生。對于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在古詩上有了一定的積累,盡管年齡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學的能力,小組的合作意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發(fā)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以前都學過很多古詩,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板書:題目、詩人、詩意、詩情)那么我們就試著來讀懂第一首古詩。
    1.板書課題,齊讀,你從題目中都了解到什么?
    (重點在鳴、澗二字的字義理解上)。
    2.這首詩是誰寫的?出示圖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地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磥?,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詩人的情況。完整板書:初讀解題知詩人)。
    3.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干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方法?
    (熟讀法、結合注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4.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志出來,在小組里討論解決。最后請每個四人小組的組長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自學、交流:
    (1)哪些地方讀懂了?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過渡:看來,同學們在細細的朗讀討論過程中運用自身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完整板書:細讀討論明詩意)。
    7.交流,重點理解小鳥是被什么給驚嚇了?為什么會這樣?作者在山林里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體會當時山林的靜謐和作者閑適的心情、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通過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同學們想像到當時的情景,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完整板書:誦讀想像悟詩情)。
    8.我們一起帶著作者當時的心情來誦讀這首古詩。
    1.總結學法: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的?
    (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暮江吟》。(板書課題。)。
    2.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學《暮江吟》。
    3.交流學習體會:
    歡迎同學們進入“學古詩挑戰(zhàn)賽”,出示挑戰(zhàn)等級。
    三星級:說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的資料。(重點解釋暮、吟)。
    四星級:描述這首詩的情景。(重點理解“殘陽”“瑟瑟”“可憐”的意思)。
    五星級:帶著作者當時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畫出這幅情景。
    4.小結學生的表示。
    (四)總結。
    2.教師推薦有關“月”的古詩,供學生課下的誦讀、學習。
    五、教學反思。
    一、拒絕解剖,執(zhí)著于個體感受。
    古詩文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較大。經常是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云云。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
    優(yōu)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煉,意蘊含蓄。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家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局部,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币虼嗽诮虒W這兩首古詩時,我并不將詩文“解剖”得支離破碎,并不“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而是堅持粗講。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存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
    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于誦讀。這個過程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量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至于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干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身的語言中來。
    三、借助想像,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想像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發(fā)明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沛發(fā)揮“想像”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教“月出驚山鳥”這詩句,我緊扣“驚”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似乎同詩人一同觀山中春夜的月出、鳥鳴,顯示出了春澗的極度靜謐和純潔之美。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和“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像紅日西沉,一彎月牙悄然東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感受全詩。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六
    教學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一、吟詩頌春,導入新課。
    1.教師深情誦讀《春曉》。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節(jié),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今天,咱們將繼續(xù)學習三首描寫春天的詩篇。首先學習第一首《江畔獨步尋花》。
    二、依提綱交流匯報。
    1、讀題釋題,理解“畔”“獨步”“尋”的意思。
    2、介紹詩人和相關的背景。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
    三、再讀知意交流。
    1.踴躍發(fā)言,小議學法。學習古詩,除了會讀,還要用什么方法來學?
    2.觀察插圖,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可以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交流。
    5.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寫了什么意思。
    四、細讀悟情交流。
    1.指名朗讀,讀準節(jié)奏,感受節(jié)奏美。
    2.配樂教師范讀,學生想象畫面。
    3.默讀,畫出描寫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寫繁花似錦,哪些描寫蝶舞鶯啼。
    4.投影花景,說說觀后的感覺5.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詩。(指名讀,對比讀,齊讀。)。
    6.剛才是路邊看花,現在讓我們走進花叢中。你看到了什么?又聽了什么?引導讀書。
    7.這是一個怎樣的“留連”?這是一個怎樣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讀后兩句。(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9.配樂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布置作業(yè)。
    搜集杜甫的詩歌,背誦其中的幾首。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七
    教學內容:
    兩首唐詩――王維的《鳥鳴澗》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后兩句寫新月東升的夜景。《鳥鳴澗》描寫詩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靜謐意境。
    教學目標:
    (1)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3)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教與學的過程: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2、我這還有幾首古詩的圖畫,咱來看圖猜古詩、背古詩,怎么樣?敢不敢試一試?――誰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詩,就站起來大聲背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會背也可以站起來一起背。
    (課件演示:游子吟,早發(fā)白帝城,清明,望廬山瀑布――沒難倒你們,咱再來一首;看來這首古詩有一定難度;想繼續(xù)試試嗎?)。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云端。――我已經感受到同學們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望著一輪明月,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得《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3、知道“暮”是什么時間嗎?“吟”是本課生字,一個口字旁,一個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嗎――表示歌詠、作詩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詠傍晚江邊的美景。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著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評價:(指名3個學生)。
    字音讀準了,看得出你已經有所收獲;
    讀出了古詩的韻味;
    同學們的朗讀水平很高,個個讀得好,還有誰想讀?
    3、看來大家已經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得多讀幾遍。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課件變紅字“殘陽、瑟瑟、可憐)能提出問題的孩子最愛動腦筋;產生問題能解決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書:殘陽;為什么不說“照”而用“鋪”呢;瑟瑟。
    可憐――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你讀懂了嗎?這么多的同學不明白,為什么不問?大膽提出你的問題,還有不明白的嗎?)。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
    鋪――此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看圖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峰受光多呈現紅色,波谷受光少呈現碧色。你們看?。ㄑ菔菊n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贊道:“半江瑟瑟半江紅”。
    (1-2句)邀請學生來讀。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當)――多么美的夜景?。槭裁床挥谩翱蓯邸倍谩翱蓱z”呢?想想看,“可憐”不僅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你是結合第四句話讀懂了“可憐”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結合詩句暢所欲言)。
    (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8、的確!這般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帶著你們的想象,誰能讀出它的美?
    評價:(指名3―4個學生)。
    最后一句讀得回味悠長;
    他描繪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給你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想試試嗎?
    我聽出你對這幅美景的喜愛――邊讀邊想象畫面是個好方法;
    因為你能讀懂,所以讀出韻味來了。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鐘并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了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才采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象――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按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zhàn)賽”。
    2、現在,我由你們的學習伙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zhàn)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能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說說帶點詞語意思;
    (人閑――人寂靜心閑;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象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么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里能體會出?)。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我們結束了今天的古詩挑戰(zhàn)賽。我要祝賀每一位同學,你們不僅學會了《鳥鳴澗》,還掌握了一種自學古詩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學都是今天的獲勝者!
    四、總結拓展。
    想想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借明月思故鄉(xiāng)。
    王維以月為友,在《竹里館》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描寫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猶未盡吧。我這里位同學們推薦一些與明月有關的古詩。
    李白《關山月》。
    蘇軾《中秋月》。
    李商隱《霜月》。
    白居易《江樓月》……。
    同學們,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xù)搜集,美美得讀一讀,也試著為明月寫一寫詩。
    五、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八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古詩詞描述的景物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4、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詞的習慣。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寫的畫面。
    2、背誦古詩詞,默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師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指導學生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了解詩人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鄉(xiāng)村四月。
    2、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師:仔細觀察插圖,圖上描繪一幅怎樣的生動畫面?
    (學生仔細觀察后談感受,教師從“初夏美景”和“農民繁忙”進行指導。)
    3、師生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
    4、小組合作,結合文中的插圖和注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
    5、小組交流,講講詩意。
    三、全班交流,品評朗誦,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結合畫面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誦讀升華。
    師:前兩句詩描寫了那些景物?
    (綠原、白川、子規(guī)、煙雨)
    (3~5位同學描述)(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鄉(xiāng)村風光,假如你是詩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愛、高興、贊美、欣賞)
    師: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誰來讀后兩句詩,要讀出自己的感受,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1:我從“閑人少”體會到農民都忙農活去了。
    生2:從“才……又”知道了農民剛干完蠶桑又去忙插秧,說明勞動緊張而繁忙,也看得出農民很辛苦。
    生3:讀完了這兩句詩,我覺得勞動人民很偉大,我要贊美他們。
    ……
    3、師小結全詩:
    前兩句著重寫景,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
    后兩句著重寫人,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贊美。
    4、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地朗讀。
    四、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五、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古詩,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
    蠶桑晝耘績
    1、“蠶、桑、晝”的讀音,書寫時上下結構要勻稱。
    2、“耘、績”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又寬。
    七、作業(yè)
    1、抄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古詩詞,選擇一兩首背下來。
    附: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九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經過,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激發(fā)學生對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中武松打虎場景的精彩描寫,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打虎的經過,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場面,感受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魅力。
    了解武松是怎樣打死猛虎的,從而體會武松的勇敢無畏的英雄氣概,并通過對武松心理活動的分析,了解課文對人物描寫的真實性。
    一、導入談話:
    今天我們學習第29課《武松打虎》,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這部小說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愛。明末清初的文學評論家金圣嘆對《水滸傳》做了詳細而全面的點評。他說打虎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崩匣⑹前l(fā)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個神勇之人。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是怎樣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點,精讀第二部分
    3、第一個階段采用的什么戰(zhàn)術?(守)。面對著來勢洶洶的對手,他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貿然出擊,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樣?(十分機智)
    4、默讀。用——勾出老虎進攻的招數,標出序號;再用~~~~勾出武松應對的動作,標出序號。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一撲、一掀、一剪,這真是一只怒虎。不過,我有個疑問:既然是寫武松打虎,應該突出武松多么神勇,為什么把老虎寫得那么厲害呀?(寫虎是為了寫人)
    6、而武松實際上用了幾招?進一步說明了武松的機智。
    7、過渡:等老虎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經氣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夠躲過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會大長,所以這三招下來以后,他開始防守反擊,反守為攻。
    8、自由讀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別用了哪幾招,在課文旁邊做上批注。
    9、剛開始用什么打?結果呢?
    10、武松沒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老虎的反應呢?
    12、雖然老虎已經七竅流血了,但武松還是使出了最后一招——?這時的老虎已經……徹底解決了老虎。
    12、小結:我們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況下,臨危不懼,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現得十分(勇敢)
    三、回顧前文,學習第一部分。
    2、默讀第一部分,思考這一部分主要寫的是什么?
    3、武松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什么性格特點?用筆圈畫出表現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加以體會。
    武松明明害怕,卻仍然不肯回去,還對自己說“且只顧上去,看怎地?”表現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好面子)
    4、作者寫武松害怕、好面子是不是會有損于他的形象?(這樣寫使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真實),所以說武松不僅是個神人,同時他也是個凡人。
    5、武松雖然心中也會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也說明他還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時才表現得那么勇敢。
    小結:這一部分雖然不是重點,但是對于武松性格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顯得更真實,也為下文做了鋪墊。
    四、總結全文,激勵閱讀
    作者對武松打虎的過程和打虎前的心理活動做了細致生動的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武松的形象,讓我們感到真實可信,也使武松打虎的故事廣為流傳?!端疂G傳》中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等著同學們去細細品味。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十
    知識與技能:理解本課“維持生計”、“滄?!薄ⅰ皬浟糁H”等詞語。
    方法與過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想象說話;從礦工們長期幫助受難工友的家屬又嚴守秘密的感人故事中,感受人間的真情和溫暖。
    一、 揭示課題,初讀課文,了解共同的秘密是什么。
    1. 引入,配樂講述課文故事。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教師梳理:
    這個秘密是什么?(為什么有秘密?) 什么?
    為什么要保密? 秘密?
    這個秘密是哪些人的秘密? 誰?
    為什么是共同的秘密? 共同?
    (1) 交流 —— (誰?怎么幫?為什么這樣做?)
    (2) [出示引讀]:原來,這個共同的秘密就是12個礦工約定——每天到去世礦工妻子支起的餛飩攤上吃一碗餛飩,幫助她和孩子維持生計。
    就這樣,12個礦工做了一個約定,一個承諾,并共同遵守著。
    板書:12位礦工 約定
    (一) 快速默讀全文,找出他們遵守約定的句子,用曲線劃出來。
    1.交流:
    (你找到的是——?理由是?從哪里感到他們遵守著約定——?)
    2.一起看看這幾句話,和老師配合讀讀吧!
    引讀12個礦工遵守約定的句子。
    3.十幾個春秋,幾千個日日夜夜,這12個礦工就這樣遵守著當初的約定,其中包含的該是一份多么誠摯的情誼呀!
    (二)學習第五小節(jié)
    1.1人說理解。你說的是這一節(jié),一起來看看。
    [出示] 第5節(jié),指名讀——
    2誰你為大家讀一下?
    看,隊長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些話的?
    你怎么知道?
    這可是他最后的囑托,想想他會用怎樣的語氣來說,再請一位同學讀讀——
    你聽到了嗎,生命垂危的礦工隊長此時心中想的是什么呀? ——
    3交流并指導朗讀隊長的話:
    你深情的朗讀把老師也感動了。齊讀——
    4所以,前來吃餛飩的人,年輕的——,女人——。
    現在你一定能選擇一段說完整、說清楚:
    因為 ,所以女人代替了男人前來光臨餛飩攤。(彌留之際、接替)
    有一天,老礦工 ,他囑咐自己的孩子:“ ?!?這樣,餛飩攤前又多了一個 。
    交流:意外、老死、生重病……
    5、是啊!無法阻擋的“生、老、病、死”,無法預料的“天災人禍”……在這十幾年中,礦工們經歷著生活的變化,也經歷著世事的滄桑。
    引讀:所以,盡管前來光臨餛飩攤的人,年輕的——,女人——,但卻從未少過————而且風霜雨雪,從不————。
    十幾年來,這不再是當初12個人的秘密,而是12個家庭共同的秘密。
    引讀: 穿透十幾年歲月滄桑,依然閃亮的是——12顆金燦燦的愛心。
    指導朗讀:這份沉甸甸的約定,更是一份承諾!你能讀好這一句嗎?
    指名讀。(你讀出了這份愛的感人至深!——
    你讀出了礦工們的這一腔真情!——
    你讀出了這份愛更是種責任!——)
    齊讀。
    交流:怕去世礦工妻子不好意思,所以保密。
    怕去世礦工妻子會認為這是一種施舍,所以保密。
    怕去世礦工妻子會內疚,所以保密?!?BR>    小結:是呀,這些善良的礦工們在獻出他們那一份份可貴的愛心的同時,更小心地呵護著這對母子的尊嚴和內心的感受。
    生:得到了礦工們的愛/12顆金燦燦的愛心。
    板書:愛
    (五) 瞧,時光飛逝,當年礦工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他那飽經苦難的兩鬢花白的母親卻依然————用真誠的微笑面對著每一個前來吃餛飩的人。
    現在,你有什么疑問?
    交流:兒子已經成人,可以贍養(yǎng)她,為什么還開著餛飩攤?臉帶微笑?
    小結:受到他人關愛和尊重的礦工妻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他們的愛!
    她依然————那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與善良。)
    1.一起來讀讀這一句——
    出示:有一種承諾可以抵達永遠,而用愛心塑造的承諾,可穿越塵世間最昂貴的時光。愛可以永恒。
    2.說得多好呀,愛可以永恒!板書:愛能永恒!因此, 當初12個礦工的秘密,如今成了大家——共同的秘密。!
    3.故事學完了,你能簡單說一說嗎?
    4.布置作業(yè)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十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有韻味地朗讀、背誦課文1-5行。
    2、看柱石,說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3、歷屆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結合實際說出對我們的啟發(fā)意義。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課件(孟母三遷圖、相關事例錄像、圖片、重點處文字文稿等)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三字經》的有關資料;了解課本中《孟母三遷》、《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知出處解題意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了解《三字經》的相關知識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18課《三字經》板書:18《三字經》 (齊讀)師:通過課前預習,你對《三字經》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說) 《三字經》:我國舊時的啟蒙教材,相傳為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著,全書1140個字,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均用三個字為一節(jié)的韻文寫成,讀來瑯瑯上口,教材選取了開頭的120個字,分成10行。板書:(節(jié)選)
    2、情景導入。
    小結:
    1、讓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味美。
    2、有利于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師:結合你剛才悟到的特點,再來讀讀前兩行文字指名讀-評價-再指名讀-范讀-齊讀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古文,三字為一韻,讀來瑯瑯上口,但離學生生活實際甚遠,與現代文讀法差別很大,初次接觸,學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該怎樣朗讀,為拉近課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先讓學生了解《三字經》的相關知識,認識這是古時候的啟蒙教材,在邊觀察私塾先生圖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須,一手拿書教學生誦讀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發(fā)學生聯系生活中已有的經驗想象、體會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情景,達到參與學習的目的。)
    二、讀詩文曉詩意感悟語言
    1、讀準字音
    2、導誦讀全文
    師:把這些文字送入課文,便體會讀法,便練習學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師糾錯―學生跟讀(設計意圖:文中多音字、易讀錯字很多,學生除度,會手足無措,設計老師范讀的目的是給學生正確的導向,降低朗讀的難度,使學生有興趣探究學習,并為規(guī)范朗讀打下基礎)
    3、逐字、句,翻譯理解
    投影:習相遠
    a、學習、伏羲、練習
    b、受環(huán)境影響
    c、習慣、習性
    d、姓習禮儀
    小結:
    古文中,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思不同,我們就該象這樣“刨根問底”,逐字去理解。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知道古文翻譯應先看注釋,初知大意,再根據大意結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辨別其中某一個字的意思,明確相同的字,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學生思考。)二行:茍不教性乃遷教知道貴以專指名譯-其他同學提出問題-相機理解茍:如果乃:就遷:變化道:方法、規(guī)律貴:可貴以:認為、以為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擇鄰處字不學斷機杼理解“擇鄰處”相機投影:《孟母三遷》圖片音樂(學生或老師講故事)師:孟母一次又一次帶著孟子搬家,選擇好的鄰居而定居下來,這是為什么? (教育孟子專心學習)理解“斷機杼”
    小結:
    無論孟母還是竇禹均,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選擇了很好、很適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這又是在講那三個字的含義?板書:有義方五行: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生譯-師問: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引導體會:家長的過錯(實際上是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還要選擇好的方法。)老師的怠惰:(實際上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懶、漫不經心、不負責任。)
    小節(jié):這句話講了為人父母、老師的一種責任板書:師長的責任教育嚴格指名串講前五行的意思。 (設計意圖:針對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學生譯-提問-師生互答-講故事助理解的方法進行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課堂是師生交流、生生互動的過程,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方法,學會質疑,學會解疑,深入文字,獲悉答案。)
    三、誦詩文悟詩情拓展提升
    1、引導誦、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帶著你的體會誦讀背誦:自由練習三個字中去掉其中兩個,同桌練習背誦每行各剩開頭一個字,指名背一齊配樂背誦。
    放錄像:事例
    a、教師嚴格要求,讓我學會了游泳
    b、我迷戀電腦,媽媽嚴加控制
    c、考試成績不理想,爸爸嚴厲批評學生在音樂聲中思考指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學到的事例和道理)
    師:我替他們謝謝你們!
    3、總結學法
    師:愉快的一節(jié)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回顧一下,我們是則養(yǎng)學習這幾行文字的
    歸納板書:讀譯解誦背用
    作業(yè):
    請同學們用今天這種學習古文的方法,課下自己學習課文的6-10行文字,準備下節(jié)課交流。
    (設計意圖: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又一次感悟,對語言文字韻味的深層品味。背誦意在積累,兩環(huán)節(jié)同時又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再次回顧,結合錄像)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十二
    知識與技能:
    1、在預習時,通過自主努力,學習本課13個生字的讀音,會寫9個生字。
    2、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段落結構。能將課文分為三部分,抓住重點理解課文最后兩段的意思,并體會“金鑰匙”、“理想的燦爛的黎明”的含義。
    3、體會課文所描述的孩子上學、回家情景,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的朗讀為基礎,以讀為主線,以讀代講,以讀促講,通過朗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山溝里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感受他們學習的困難,感悟山溝里的孩子熱愛學習的可貴品質,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教學過程:
    出示河南山區(qū)一所小學的一位同學所穿的破舊鞋子
    播放輕音樂伴奏帶《高山流水》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給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
    1、播放自制動態(tài)圖片:課文插圖“上學路上”的電閃雷鳴,在課文中畫出描寫山溝孩子每天上學情景的句子。
    2、播放音頻文件《狼嚎》,想象孩子們在上學路上遇到的困難,體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們的上學心情。
    3、播放視頻文件《安康小學生大火把上學》
    4、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的內容
    第二部分
    1、播放視頻《山溝里的孩子》紀實片,想象山溝孩子學習時的情景,并用文字表達出來
    第三部分
    組織小組編組,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學習情境
    1、理解“黑夜”“……”的深意
    2、聯系生活實際,對比自己現在的學習情景,體會山溝孩子不怕困難,感悟刻苦學習的精神。
    布置作業(yè):想象山溝孩子學習時的情景,再寫一兩段話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十三
    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講授發(fā)、小組合作學習。
    多媒體課件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景的古詩?《詠柳》、《絕句》、《春曉》,這些古詩都從不同側面、角度向我們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和美麗。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有關描寫春景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2、介紹詩人: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他一生為官清廉,為奸相所害,被罷官閑居十五年。他的詩大量吸收民間語言,描述細膩,形象鮮明,平易自然。因為他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5、下面光看題目意思:
    宿:過夜。新市:地名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美麗。
    三、指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
    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深遠
    理解時;調;一下: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深向遠方。
    板書:籬笆一徑
    b、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書:樹頭
    理解:樹頭:樹枝頭。未:沒有。陰:樹蔭
    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同桌對說這兩句詩意——指句說——齊讀這兩句(多媒體出示畫面)
    d、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成了一幅清新、質樸的農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tài)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多媒體出示后兩句畫面(齊讀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書:兒童黃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沒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尋:尋找。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名說詩意
    d、再看圖(后兩句動畫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跑、尋;這叫動態(tài)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板書:喜愛
    【板書設計】
    詩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愛
    畫:籬落、一徑、枝頭(靜)
    畫追入
    兒童黃蝶菜花(動)
    意色:黃(綠)(黃)
    1、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圖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畫面。
    3、為充分感受這首詩的情趣,編寫小故事。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十四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尊嚴、逃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體會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從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嚴。
    體會什么是尊嚴,學習通過描寫人物外貌、動作的語言,表現人物的品質。
    :收集有關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2課時。
    同學們,古人有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名言,講做人要有尊嚴。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的是一位外國的年輕人,從他的行為和做法中,會給我們許多新的啟示。
    1、自學生字新詞。
    2、質疑問難。
    3、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1檢查生字新詞的認讀和理解。
    2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3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4指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短文主要寫了一個逃難的年輕人,在饑腸轆轆的情況下,沒有接受人們送給他的食物,而是執(zhí)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了食物,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1抄寫生字新詞。
    2概括地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1要求學生邊讀書,邊畫出:
    描寫小伙子神態(tài)的句子: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
    描寫小伙子動作的句子: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描寫小伙子語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2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這些句子,從內容上體會思想。
    3從描述中看,這個年輕人是怎樣的人?他是怎樣想的?
    1討論:年輕人的表現令人欽佩,更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2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提問:這個年輕人是誰?是什么使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筆使所有美國人羨慕的財富呢?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誠實的勞動和做人的品質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鼓勵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什么時候都要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來獲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1自由讀。
    2指名讀。
    3分角色讀。
    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出示有關“尊嚴”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商崾緦W生從“什么是尊嚴”和“尊嚴的意義”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鳥鳴澗暮江吟篇十五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寬容。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3.學習生字詞,練習用“緣故”、“誠心誠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課文內容,體會爭吵后“我”和克萊蒂的感情變化及最后一段中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2.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二)為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三)學習課文生字新詞。正確朗讀課文。
    歸納段落大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爭吵”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畫出描寫“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詞語。
    (“爭吵”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只求了解,暫不做檢查。)
    (二)再讀課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讀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別人比自己強。)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個“偷,在這里應帶兒化韻,讀“火兒”,“偷偷兒”。
    “衣肩上的線縫都開了”的“都”,應讀“d#u”,不要讀成“d&”的音。
    “終于挨到了放學”的“挨”應讀“2i”的音,表示困難地度過時間的意思,不要讀成“你挨(1i)著我”、“挨(1i)家挨(1i)戶”的“挨”字的音?!拔野堰@件事告訴了父親”的“訴(s))”應讀輕聲。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寫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間是“”不是“缶”;“畢竟”的“竟”不要少寫一橫,注意與“競”區(qū)別。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適當歸并),按意思相關或相近的歸并方法,劃分段落(或按帶有階段性的內容),為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