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匯總13篇)

字號: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案要合理組織示范和練習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發(fā)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經典教案案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一
    知識與技能:
    2.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聯(lián)系生活,使學生理解量角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時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難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師導學學生活動旁記補充。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下列三種椅子問學生:你喜歡坐哪種椅子,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結:根據剛才同學們的交流,看來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種椅子就是專門給登月的宇航員設計的,要造這樣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辦法知道它的角度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認識量角器。
    1、認識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
    (1)師:量角用什么工具?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小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學生匯報研究的結果。注意這里要盡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來解答。
    內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學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教師可提下列問題啟發(fā):根據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數,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觀念。
    (1)讓學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對的角用細絲游戲棒(在一種塑料掃帚上剪下的)在課桌上擺一擺大約有多大。
    (2)與學生共同討論,得出同學們剛才擺出的這個角就是1°角。
    3、認識幾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為什么?
    (在量角器上畫出20°的角,其中每一個刻度都用虛線標出,便。
    于學生講出為什么20°的道理,圖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畫在印在紙上的量角器上)。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同一個刻度,一個表示60°,另一個卻表示120°?從而讓學生談談在量角器上讀角時要注意什么?突破讀內外圈刻度易錯這一難點。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問:這個角你能讀出它的度數嗎?(因為沒有標角的度數,所以學生讀不出)。接著問:要讀出這個角的度數該怎么辦?指導學生實際操作,按步驟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線與角一條邊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條邊所對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教師邊說明邊演示,巡視加以指導。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數(p39、3)。(突出第二個角的邊不夠長可以延長邊來量,要問學生為什么可以延長邊來量的道理)。
    四、比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兩組角,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p38例1)。
    討論: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總結結論: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角的大小要看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叉開得越大,角越大。
    五、鞏固練習: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個角的度數,然后驗證。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數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課堂小結。
    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七、課后作業(yè):p40、5、7學生思考后匯報。
    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
    量角器。
    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匯報,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獨立判斷后全班訂正。
    學生回答:是角。
    學生匯報。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
    學生在課桌上擺一擺。
    學生討論。
    學生看書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頂點及兩條邊。
    學生說角的度數及原因。
    學生讀出角的度數。
    學生討在量角器上讀角時要注意什么。
    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這些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讓學生反饋)。
    學生嘗試測量,測量后由學生做示范。
    (邊量邊說明是怎樣量的)。
    學生再用量角器量書上的兩個角各是多少度。
    學生量后讓其談體會。
    使學生感悟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
    通過練習,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復習。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二
    一、填空:(20分)。
    1、5.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5立方米=()升;。
    24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10.01升=()毫升。
    2、圓柱的上、下兩面都是()形,而且大小();圓柱的高有()條,圓錐的高有()條。
    3、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40平方厘米,高12分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4、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分米,高2分米,它的側面積是(),表面積是(),體積是()。
    5、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6.28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6、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等底等高,如果圓柱的體積是18立方分米,那么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分米;如果圓錐的體積是18立方分米,那么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如果它們的體積相差18立方分米,那么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7、圓柱的高是8厘米,半徑是2厘米,沿著底面直徑把它劈成兩半,劈開面的面積是()平方厘米。
    8、把棱長為2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9、在一個高24厘米的圓錐形量杯里裝滿了水,如果將這些水倒入與它底面積相等的圓柱形量杯中,水面高()厘米。
    10、一根長4米,橫截面半徑為2分米的圓柱形木料截成同樣長的5段,表面積比原來增加()平方分米。
    二、判斷:(12分)。
    1、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2、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圓柱與圓錐一定等底等高。()。
    3、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可用底面積×高來表示。()。
    4、一個圓錐與一個長方體等底等高,那么圓錐的體積等于長方體體積的。()。
    5、長方形繞著一條邊轉動所產生的圖形是圓柱。()。
    6、圓錐頂點到底面上任意一點的距離就是它的高。()。
    三、選擇題:(12分)。
    1、右圖中的正方體、圓柱和圓錐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下面哪句話是正確的?()。
    a、圓柱的.體積比正方體的體積小一些。
    b、圓錐的體積是正方體的。
    c、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相等。
    2、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相等,圓錐的高是圓柱的3倍,圓錐的體積是15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a、45b、15c、5。
    3、求圓柱形木桶內盛多少升水,就是求水桶的()。
    a、側面積b、表面積c、體積d、容積。
    4、用一根小棒粘住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旋轉一周,這個三角形轉動后產生的圖形是()。
    a、三角形b、圓形c、圓錐d、圓柱。
    5、圓柱體的底面半徑和高都擴大3倍,它的體積擴大的倍數是:()。
    a、3b、6c、9d、27。
    6、把一個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然后切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下面哪句話是正確的?()。
    a、表面積和體積都沒變b、表面積和體積都發(fā)生了變化。
    c、表面積變了,體積沒變d、表面積沒變,體積變了。
    相關信息: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三
    第七單元認識時間教材內容:認識時間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初步建立時間概念。(2)使學生能正確讀出和寫出鐘面上指示的時間,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3)讓學生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2、過程與方法:(1)通過撥一撥、數一數、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時間單位時、分。(2)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在實際操作及有趣的課堂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激發(fā)學習舉和學習熱情。(2)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難點、關鍵:1、重點:時間單位的進率及鐘面的認識。2、難點:時間單位的進率隊及推算經過的時間。3、關鍵:通過直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產,并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感情性認識,熟記時間單位間的進率。課時安排:3課時認識時間(一)………………………………………………………………1課時認識時間(二)………………………………………………………………1課時實踐活動小小商店…………………………………………………………1課時第一課時:認識時間(一)教學內容:認識時間(教科書第81頁例1練習十五1―3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學習有關鐘面上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認識時、分,掌握時、分的進率,能夠準確讀和寫出鐘面上的時刻。2、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看分針指在各個數字上的時刻;會讀、寫幾時幾分。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交流、傾聽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教學重、難點:1、重點: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使學生知道1時=60分。2、難點:使學生學會看分針指在各個數字上的.時刻。教學準備:小黑板、掛圖等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猜謎引入。“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噠嘀噠的不停的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這是什么?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間)你能說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時間嗎?師:看來同學們都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時或用幾時半表示時間,還有些同學能用8:10的形式來表示時間。師:同學們,你們又知道現(xiàn)在是幾時嗎?(出示現(xiàn)在的時間鐘面),師: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時間。(板書課題)2、認識鐘面。觀察鐘面,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鐘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說一說。二、直觀演示,自主探究新知。1、認識時間:分(1)、引導學生觀察分針。(實物鐘,演示分針走1小格)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2)、一邊在實物鐘演示,一邊提問:a、分針指著1是幾分?為什么?(一個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b、分針指著4是幾分?為什么?c、分針指著7是幾分?為什么?d、分針指著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幾分呢?為什么?這里剛好是經過了幾個時呢?2、認識時。鐘面演示:移動時針,讓學生說出走到幾時了,要注意引導。得出結論: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經過的時間是1時。3、認識時間。(1)教學例1第一個鐘面。師:認真觀察這個鐘面,說說時針指著幾,是幾時,分針指著幾,是幾分?生:時針指著3多一點,是3時,分針指著1,是5分。師:那鐘面上表示的時間是幾時幾分呢?生:3時5分。(2)教學時間的兩種表示方法。(兩種表示方法在上學期已學過,在此讓學生注意在寫3時5分時,要在兩點后面加一個“0”,即:3:05。)(3)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認識第二、三個鐘面。3、認識時、分的關系(1)學生分組操作。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小鬧鐘,撥一撥,看一看分針走一圈,時針走幾大格,并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結果。(2)學生反饋,教師出示操作課件:分針走一圈,同時時針走一大格。(3)引出“1時=60分”師: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分?生:60分。師: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生:1時。師:過大家的操作,我們可以知道:1時=60分(教師板書)三、動手實踐、鞏固新操作結果。1、教師拔鐘,學生說時間。2、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拔鐘,另一個同學說時間。3、教師說時間,學生拔鐘。四、教學效果測評1、完成課本“做一做”第1題。2、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3、完成練習十五第2題。4、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師生互動游戲操作,認讀時刻,師拔生說、生拔師說,同桌一人拔一人說,并交換。五、課后小結: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四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2、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3、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重、難點]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1、從生活情境中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出示第15頁的掛圖,讓學生從現(xiàn)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后通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征。
    2、直線、線段與射線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組織學生討論直線、線段與射線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直線無限長,沒有端點;射線無限長,只有一個端點;線段有限長,有兩個端點;射線與線段都是直線的一部分。
    二、字母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1、自學第15頁的說一說。
    2、全班交流用字母讀直線、線段與射線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線的讀法只有一種,一般從端點讀起;而直線和線段的讀法都有兩種。
    三、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1、畫一畫:
    通過第一題的操作讓學生了解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通過第二題的畫與量,了解兩點之間的最短線段。
    2、練一練:
    第1題:數線段時,指導學生有規(guī)律地數,即按一定的順序數;同時,要與線段的表示方法結合起來,如線段ad、線段dc等。
    第2、3題:在比較這兩題的線段的長短時,學生容易受視覺的影響。所以,在講這兩道題時,先讓學生估一估這些線段中哪一條線段長,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然后組織學生討論用什么辦法來確定自己估計的正確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來驗證。
    [板書設計]。
    直線、線段與射線。
    直線:射線:線段:
    無限長無限長有限長。
    無端點只有一個端點有兩個端點。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的前后鉛筆的位置關系。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說一說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后線段之間的平行關系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上劝才乓恍┖唵螆D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顒又凶寣W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進行討論;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說一說。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一、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板書設計]。
    平移與平行。
    平移平行。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用三角尺畫垂線。
    2、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量一量。
    兩條直線相交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在學習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或鉛筆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從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觀察、討論這些相交的圖形線與線之間形成什么角,從而引出其中的一個特殊角--直角。學生在確認兩條線之間的直角關系時,要讓學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來驗證。
    二、折一折。
    讓學生用手中的紙折出量條相互垂直的折痕??沙浞肿寣W生自己來折一折,學生在折紙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用自己驗證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兩條折痕的關系,從而確定這兩條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說一說。
    1、說一說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四、練一練。
    1、我說你擺。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放一個小棒在桌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問:如何確定門框相鄰的兩條邊是否垂直,讓學生自己來探索測量的方法。
    安排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來判斷是否垂直,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畫一畫。
    1、明確所畫的線與哪一條垂直。
    2、明確所畫垂線是否有要求:一種是僅與某條直線垂直;另一種不僅要垂直,還要通過某個點。
    六、小試驗。
    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
    明確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
    [板書設計]。
    相交與垂直。
    相交垂直。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準備]每人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角、周角。
    1、動手操作活動角。
    四人小組活動:(1)固定其中一根硬紙條,旋轉另一根硬紙條。
    (2)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角,與同學交流。
    2、匯報總結。
    展示學生經旋轉后的各種角,說說他們已經認識的角的名稱,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說說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1、試一試:第1題學生在說平角和周角時,要引導學生說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構成的,如人豎直倒立后身體與單杠形成了平角。
    2、說說生活中你還看到了哪些平角與周角。
    三、圍繞哪一點旋轉。
    試一試:第2題說說所給圖形是圍繞哪一點轉動的。
    四、作業(yè):練一練1、2。
    [板書設計]。
    旋轉與角。
    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認識量角器。
    2、會用量角器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量角器。
    2、會用量角器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每人準備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動手操作活動。
    四人小組活動:(1)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點,討論怎么辦:用更小的角去測。
    (3)對折1得到2,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討論、總結。
    討論:要測量一個角有多大,可以用規(guī)定的角去測,為了統(tǒng)一測量單位便于交流,規(guī)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來量角。
    二、認識量角器。
    自己讀書26頁中的認一認,思考下面問題,再小組交流。
    1、測量角所用的單位。
    2、量角器的特點。
    三、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試一試:怎樣用量角器測a和b的大小。
    2、與同學交流測量的方法。
    3、總結測量方法:強調點與點的重合,邊與邊的重合的測量方法。
    四、作業(yè):練一練2、3。
    [板書設計]。
    角的度量。
    測量角的單位:測量角的方法:
    第課時:
    [教學內容]畫角(第28頁)。
    [教學目標]。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學重、難點]。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學準備]每人準備量角器、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用畫指定度數的角。
    1、動手嘗試畫指定度數的角。
    讓學生畫一個60度的角:你能用幾種方法畫?
    2、交流、總結。
    先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畫法。
    用量角器怎樣畫?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內外圈的數,畫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樣畫?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畫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畫一個150度的角。
    你能用幾種方法?
    二、試一試。
    1、試一試:第1題學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紅領巾一個角的度數再畫出來。
    2、思考、討論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畫哪些度數的角。
    三、作業(yè):練一練2、3。
    [板書設計]。
    畫角。
    用量角器畫角用三角板畫特殊度數的角。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本單元有關知識。
    2、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每人準備量角器、三角板、一張圓形紙片、一張長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和運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識。
    1、練習二第1題:
    說說給定圖形中馬路之間的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關系。并引導學生說明如何確定兩條馬路之間的平行或垂直關系,有些可直觀發(fā)現(xiàn),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驗證。
    2、練習二第2題:
    結合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說說各馬路之間的平行或垂直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說之前可讓學生先畫草圖,再說關系。
    二、復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練習二第3、4題:先讓學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測。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二第5題:
    這是一道操作題,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解決問題。這道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討論、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解決問題。
    1、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通過獨立地觀察找出圖中的直角、銳角、鈍角,然后與同學交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自主、熟練的計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計算式題.
    2、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混合運算順序,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探索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口算引入。
    1、計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運算?它們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使學生明確:當只有加減或乘除法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當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2、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混和運算。
    板書:不帶括號的混和運算。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例題。
    學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述問題并匯報。
    (3)師:在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中應該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學生在書上完成。
    2、試一試:150+120÷6×5。
    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指明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通過剛才兩道混合運算的解答,你能總結一下沒有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嗎?使學生明確: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的混合式題里,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乘除連在一起,或加減連在一起,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個別學生作業(yè)。
    注意強調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要明確:在沒有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法。
    2、說出運算順序,并口算出計算結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學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匯報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想想做做”6。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六
    1、下面各數,只讀一個零的是()。
    a.20600000b.94000000c.10600900d.50220703。
    2、7()5808萬,()里可填的.數字范圍是()。
    a.0~4b.1~4c.5~9d.0~9。
    3、讀兩級數時,()的0都不讀。
    a.每級前面b.每級中級c.每級末尾。
    4、整數最小的計數單位是().
    a.0b.1c.10。
    5、比最大的七位數多1的是().
    a.10000000b.10000001c.100000000。
    6、最大七位數比最大四位數多()。
    a.9990000b.99999c.9999d.999。
    7、最小的九位數是最小的三位數的()倍。
    a.1000000b.100000c.10000d.1000。
    8、下列各數中,最接近1億的數是()。
    二、寫出下面?zhèn)€各數。
    三、用萬或億作單位求出下列各數的近似數。
    8865009324500394000。
    0009998543980050051943009546。
    49600000300089457005900。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七
    1、結合具體情境,發(fā)展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體會除法計,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除法的意義。
    2、能熟練地口算整百整十數的除法口算。
    3、能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5、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6、學習驗算的方法。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教材分析:本單元以風箏廠的見聞為大的學習背景,使學生學習用一位數除多位數的方法,內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驗算四部分。
    本冊教材中的除法,每個例題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在學習中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單元教學建議: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3、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風箏加工廠”。
    讓學生整體觀察畫面后,重點去仔細品讀情景圖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導學生根據信息聯(lián)系實際提出“保證按時交貨”“各種風箏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問題,引入對新知的學習。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出計算方法。
    教學中教師注重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讓學生體會估算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達到初步培養(yǎng)學生估計的能力。
    建議教學課時數:11課時個人補充意見年級三年級課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上課教師第二單元(組)課時第一課時課型新授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yǎng)成驗算的習慣。
    3、結合具體情境,發(fā)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八
    鞏固前面兩段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計算技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想想做做1。
    分組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評講。
    2、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估算,并要求說出估算的依據。
    再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
    小結。
    3、想想做做3。
    問:能不能通過題中條件一眼看出誰跳得比較多?
    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比較快一些呢?
    先估計,再要求計算。
    4、想想做做4。
    分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觀察每組中兩題之間的聯(lián)系。
    集體討論,領會其中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小結:一個數連續(xù)除以兩個數,等于除以這兩個除數的`積。
    5、想想做做5。
    出示圖,理解圖意和題意。
    同桌互相說說解題策略。
    2、油廠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只能裝5千克的油壺里。準備120個油壺夠嗎?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九
    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xù)進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據《標準》提出的“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學中按照先估算,再計算的順序,以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并結合例2,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2、能進行三位數的加法,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本節(jié)內容涉及到兩次進位及三位數之間的加法,這些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獨立計算、口算、估算等方式來對這些內容進行重點教學。
    2、本班學困生多,在學習時,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和學習計算方法;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討論和交流。
    3、通過對加法計算的教學,使學生養(yǎng)成謹慎仔細的辦事態(tài)度;三位數的連續(xù)進位加法計算是學生學習的障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計算法則,會筆算三位數的連續(xù)進位加法。
    2、學會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3、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xù)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2、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列豎式計算:
    59+77。
    85+68。
    59+89。
    問:誰還記得兩位數連續(xù)進位加法列豎式時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嗎?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問:不用筆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嗎?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把數字轉化成整百整千的數字進行計算,很快估計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數,這也是一種估算的方法。下面讓我們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數。
    爬行類376兩棲類284。
    師:你能估計出中國已知的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嗎?
    四人小組討論,要求每人都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方法。
    師:376最靠近哪個整百的數字?(400)。
    師:284最靠近哪個整百的數字?(300)。
    問:中國已知的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大約一共有多少種?(700)。
    問:如果精確計算,你認為會比700多還是比700少呢?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們的和肯定不到700)。
    2、筆算。
    師:請同學們列豎式做精確計算,看看中國已知的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指明學生板演,集體講評。
    教師強調: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在計算到前一位的時候不能忘記加進位1。
    學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數量關系,形成問題,并列豎式解決問題。
    2、做一做:課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十
    多媒體課件。
    讓同學們試著計算兩位數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豎式計算),并讓同學們說出各有什么特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進位次數不同。)。
    出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兩位數連續(xù)進位的加法。
    出示課本第15頁圖片,讓同學們認識這些動物,并引導學生回答這四種動物分別屬于哪個種類。
    接著讓同學們看圖下面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tǒng)計表》,試著分析。教師讓學生試著講解“已知種類”、“中國特有種數”以及“瀕危和受威脅的種數”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滲透保護動物的思想,讓同學們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讓同學們試著從15頁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tǒng)計表》找出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頁上面的簡化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統(tǒng)計表。
    由學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種)。
    再讓同學們不用筆算,是這估計一下結果是多少?(教師指導估算的方法。)。
    再讓同學們用筆算計算出,讓一名同學上黑板列式計算并點評。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寫“答”。并根據學生計算的實際情況做單獨指導。
    讓同學們先估算、后用豎式計算第16頁“做一做”第1題。
    65+7839+8667+9543+88。
    教師巡視,并對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給與提示與解答,特別是不要忘了進位,計算要認真……。
    著重提示計算兩位數連續(xù)進位的加法的方法,滲透估算的思想。
    1。第16頁“做一做”第2題(用豎式計算);
    2。練習四第2、3題。
    98。
    +215。
    ————————。
    123。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十一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頁)。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購物,能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領悟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
    三、重點難點。
    重點: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購物。
    難點:在購物情境中學會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教具學具。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情境圖。
    師: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到了小小商店,看你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學信息?
    學生可能會說: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飛機的價錢是12元。
    ·我喜歡的玩具坦克價錢是9元。
    ·畫畫用的水彩筆一盒是15元。
    ·1個足球72元,1個籃球68元,足球比籃球貴。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數學信息。
    【設計意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為信科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自主探究。
    生:1架玩具飛機12元,1輛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
    12+9=21(元)。
    師:回答得非常準確,真棒!
    2、師:看第二幅情境圖,奇思付給售貨員20元,買了。
    1盒水彩筆,找回多少元?
    3、師:說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買哪兩樣物品呢?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想法。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了解學生交流的情況,在組織匯報。學生所選物品只要是兩樣且總價沒有超過30元都可以,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肯定。
    4、師:淘氣想買一個花皮球,他有3張1元和2。
    張2元,他可以怎么付錢?先在小組里說說你的想法。學生在小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師巡視,即使知道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方法有兩種:
    3張1元和1張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價錢5元。
    ·我可以付1張1元和2張2元,也正好是5元。
    師: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說得很好。
    5、師:請你算一算:足球比籃球貴多少元?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生:算足球比籃球貴多少元,就是計算足球比籃球多多少元,用減法計算,72-68=4(元)。
    師:思路很清楚,說得非常正確,真棒!繼續(xù)努力哦!
    6、師:你能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嗎?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學生小組交流后,請小組代表匯報提出的不同問題,請其他同學解答,并組織交流想法及計算結果。
    (三)總結提升: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六、板書設計。
    小小商店共需要多少錢?用加法。
    應找回多少錢?用減法。
    如何付錢?湊錢數。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十二
    1.借助實際情境,認識線段、射線與直線,并知道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會用字母表示線段、射線與直線。
    3.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重點:認識直線、線段、射線。
    教學難點;對直線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方法:通過觀察、討論、合作交流獲取知識。
    教具學具準備:掛圖、彩筆、線條、圖釘、小電筒、直尺。
    一、談話導入。
    大家來看這是什么?(拿起學生的書,指向書的邊),再看看這個,(再拿起學生的本、格尺,指向桌邊等)。這些都叫什么呀?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線的認識(板書課題),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線嗎?(黑板邊、鉛筆盒的邊、門、窗的邊)很好,看來你們觀察的非常仔細,在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線,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線中,有直的線也有彎的線,在數學中也一樣,有直的線也有彎的線,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直的線。
    二、讓學生感知直線、線段和射線。
    1、讓我們看看書上的圖,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三個圖。
    2、你能像書上那樣畫出來嗎?學生嘗試著畫。
    3、觀察這三個圖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它們分別叫什么名?
    4、這三種線都可以用字母來表示:
    教學如何讀。
    三、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和射線。
    1、請學生自己分別畫出三種線,并用字母表示它們。
    2、做教材17試一試的第一題。進一步體會直線和線段,并知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但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3、試一試的第2題。讓學生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四、鞏固練習。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題。
    讓學生先猜測,再動手量一量。
    五、小結。
    今天學到什么?
    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大量的實物讓學生認識這三種線,再通過書上的情境圖使學生提高認識,抽象出數學知識。雖然比較平淡,但學生掌握的還可以,可是對于直線在生活中沒有找到實例,所以在此處教學時總有種英雄氣短的感覺。
    一、教學內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頁)。
    二、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畫平行線。
    三、重點難點。
    1、認識平行線,體會平行線的特征。
    2、會畫平行線。
    四、教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方格紙,正方體,三角尺與直尺。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線的認識,我們再來觀察一下這些線。
    引導學生觀察同一個面上的二條線段,通過觀察得出這二條線段不相交,從而得到平行線段。
    (二)探究新知。
    線段有平行的特點,那射線有這個特點嗎?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線。
    那么有平行直線嗎?讓學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們知道線段是射線的一部分,射線是直線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經常不說平行線段、平行射線、平行直線,統(tǒng)稱為平行線。
    (三)再次感受平行線。
    1、觀察書上的看一看尋找平行線。
    做試一試(1)、(2)在書上找到平行線,并用筆畫出來。
    2、折一折。
    3、說一說。
    出示教材第19頁說一說的三幅圖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線,想一想這些圖案中哪些線互相平行,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4、畫一畫。
    你能畫一組平行線嗎?
    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畫一畫平行線。
    教師講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畫平行線,學生再次嘗試,各別輔導不會的學生。
    (三)小結。
    反思:
    本節(jié)課前邊進行的很順利,到了畫平行線時,出現(xiàn)了問題,我在黑板上畫了好幾遍,可是學生就是不會,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轉不明白,自己對此處預設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強動手操作的預設。
    教學內容:
    教材21~23頁內容。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用三角尺畫垂線。
    2、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請大家在練習本上任意畫二條直線,大家觀察一下這二條直線,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請大家將它們分別延長,你會發(fā)現(xiàn),全都會相交于一點,即使沒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夠大,你想想它們會不會相交,學生肯定這個事實。愛思考的同學也許會提問:老師我畫的是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教師要給予肯定,你真是愛思考呀,確實在同一個平面內,二條直線如果不平行的話,一定相交于一點。
    二、垂直。
    讓我們觀察一下這些相交線,在教室內找到垂直的線,(如房子一角,桌子邊,文具盒及書本等)。
    教師給出定義: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讓學生再次尋找垂直線。
    那我們如何判斷它們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讓學生通過折線再次來感受垂直。
    三、說一說。
    1、說一說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四、練一練。
    1、我說你擺。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放一個小棒在桌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問:如何確定門框相鄰的兩條邊是否垂直,讓學生自己來探索測量的方法。
    安排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來判斷是否垂直,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畫一畫。
    讓學生嘗試,然后教學畫法。
    1、明確所畫的線與哪一條垂直。
    2、明確所畫垂線是否有要求:一種是僅與某條直線垂直;另一種不僅要垂直,還要通過某個點。
    六、小試驗。
    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
    明確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
    七、小結。
    反思:
    有了前節(jié)課的教學,本節(jié)課教學起來就得心應手多了,學生接受的也比較好。尤其是課的開頭,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爭論。
    教學內容:
    教材24~2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準備:每人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認識平角和周角。
    1、轉一轉,說一說。
    (1)一人用活動角轉出各種角,讓同桌說一說是什么角。
    (2)一人說一人轉。
    (3)復習銳角、直角、鈍角和角的組成部分。
    2、認識平角和周角。
    (1)師演示平角和周角,讓學生說一說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試一試。
    1、說一說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圖案是圍繞哪一點轉動的,并找找圖中有哪些角。
    三、練一練。
    1、說一說每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點子圖上分別畫出銳角、直角、鈍角和平角讓學生獨立完,再小組交流。
    四、你知道嗎?
    1、在生活中,除鐘表外,還有不同用途的計量表,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圍繞一個點旋轉。
    五、小結:
    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數學。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篇十三
    教材第24頁整理和復習第1題及第25頁練習六1-3題。
    1、引導學生歸納整理20以內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2、通過一圖四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進一步提高每個學生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的熟練程度。
    系統(tǒng)整理20以內退位減法。
    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已經學完了,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復習20以內退位減法。
    教師在黑板上出示20以內退位減法表,并提問。
    1、想一想20以內退位減法一共有幾道題?
    2、找一找減法表中有什么規(guī)律?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這36道題?
    學生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豎著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規(guī)律?
    (1)每一豎行的減數都不變。
    (2)每一豎行的被減數從上到下依次遞增1,這樣它們的差也依次遞增1。
    [引導學生得出:減數不變,被減數越大。差也越大。
    2、橫著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規(guī)律?
    (1)每一橫行的被減數都不變。
    (2)每一橫行的減數從左往右依次少1,這樣它們的差也依次遞增1。
    [想一想:20以內的退位減法題,你是怎樣算的?
    [動腦筋想一想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有規(guī)律的排列?還能把這些卡片重新有規(guī)律的排列一下嗎?
    1、教師任指表中一題,學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師隨意指出表中一題,讓學生找出與這道題得數相同的所有試題。
    3、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目重點練習。
    4、做練習六第3題。
    [全班同時開始做題,教師計算時間,看誰又對又快。要求每分鐘完成8-10題。
    5、完成練習六第1題,奪紅旗比賽,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
    6、完成練習六第2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熟練運用退位減法表中的規(guī)律,掌握得數相等的兩個減法算式的特點。
    通過本課的練習,使學生在有梯度的練習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在老師的鼓勵下,運用想加算減法,學生計算的速度有了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