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jù)不同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來靈活調(diào)整。在編寫教案時,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樣本,供大家參考借鑒。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一
1、通過自主嘗試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2、能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窘虒W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窘虒W難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nèi)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nèi)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意義,誰能說一說。
1、什么叫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nèi)項的積。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有關比例的應用的知識,即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自學:什么是解比例?請看書第35頁。
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自主學習例2。
出示思考題:
思考:
(1)、埃菲爾鐵搭模型的高與埃菲爾鐵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還有幾個項不知道?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把它叫做()項。
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問題,匯報:。
(1)把未知項設為x。
(2)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nèi)項,弄清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4)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
(5)這變成了原來學過的什么?(方程。)。
(6)讓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計算完整。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小結: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shù)x,所以解比例也要寫“解”字。
解比例的步驟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改寫成方程。
(2)、應用解方程的知識算出未知數(shù)。
3、教學例3。
出示例3:
思考:
(1)“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shù)形式。)。
(2)這種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討論:
(1)解這種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時,要注意什么呢?
(2)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nèi)項?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課件出示:做一做,獨立完成后訂正。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jù)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三、鞏固應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據(jù)()。
2、把0、3:1、2=0、2:0、8可改寫成。
()×()=()×()。
3、把4×5=10×2改寫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則乙=()。
5、在比例中,如果兩個內(nèi)項的積上36,其中一個外項是9,
另一個外項是()。
(二)、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
1、含有未知數(shù)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論依據(jù)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據(jù)題意,先寫出比例,再解比例。
1、8與x的比等于4與32的比。
2、14與最小的質數(shù)的比等于21與x的比。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指生說收獲。老師小結。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二
p53~54、第4~13題,思考題,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練習。
進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并溝通不同解法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提高學生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
p53第4題,口答并說明理由。
1、做練習十第5題。
2提問:按過去的算術解法,第(1)題要先求什么數(shù)量?第(2)題呢?
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自己做一做。
評講: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一定)=反比例=正比例。
提問:正、反比例應用題解題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題方法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練習:(略)。
3、練習十第11題。
啟發(fā)學生用幾種方法解答。
4、做練習十第13題。
(1)提問:這是一道什么應用題?可以怎樣列式解答?
(2)把樹苗總數(shù)看做單位“1”,成活棵數(shù)是94%,你還能用比例知識解答嗎?
引導:增加鉛以后,鉛與錫的比是5:3,有怎樣的關系式?
通過本課的練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內(nèi)容?
第8、9、10題。
第6、7、12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三
二、小組協(xié)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義。
(一)活動??
師: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按要求認真填寫觀察記錄單??茨膫€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學生匯報觀察記錄單的填寫結果。
2、引導觀察:在填、拿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師:你能根據(jù)表格,寫出這三個量的關系式嗎?
4、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每次拿的支數(shù)變化,拿的次數(shù)也隨著變化,但每次拿的支數(shù)和拿的次數(shù)的積即總支數(shù)總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義(閱讀課本,明確反比例關系)。
6、如果用x、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積,反比例關系式怎樣表示?
(二)活動二:(例3)。
1、課件出示例3,指名讀題,學生獨立完成。
2、總結歸納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強化練習發(fā)展提高。
1判定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們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數(shù)一定,每組的人數(shù)和組數(shù)。
()和()是相關聯(lián)的量。
每組的人數(shù)×組數(shù)=全班人數(shù)(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糖果的總數(shù)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數(shù)和裝的袋數(shù)。
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生產(chǎn)電視機的總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chǎn)的臺數(shù)和所用的天數(shù)。
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4機動練習:
想一想:鋪地面積一定時,方磚邊長與所需塊數(shù)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四、全課總結。
1、你能不能結合日常生活舉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四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重點。
正、反比例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判斷下面每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
1.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教學。
(一)出示課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五
《反比例的意義》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第47-48頁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在教學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比例”知識的深化,是后面學習“用它解決一些簡單正、反比例的實際問題”的基礎,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為此,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數(shù)量關系,通過舉例、交流,知識遷移,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反比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首先通過對正比例的復習,直接導入新課教學,揭示課題“反比例”,例題學習,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三種量中的變化規(guī)律,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然后進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關系式:xy=k(一定),接著運用反比例的知識,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讓學生自己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反比例,進一步加深對反比例關系的認識。
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采用引探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標:經(jīng)歷反比例意義的構建過程,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的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體會反比例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感悟到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難點: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夠正確判斷反比例關系。
小組合作,歸納推理,探究交流。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復習猜想導入,引出問題。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關系?
2、在生活中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有的成正比例關系,還可能成什么關系?學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問學生想學反比例的哪些知識,學生大膽猜測,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由此導入新課。
達成目標:猜想導課,激發(fā)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總結方法。
1、明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經(jīng)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2、情境導入,學習探究。
(1)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積(平方厘米)1015203060。
體積(立方厘米)。
提問:根據(jù)列表,你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討論交流。
(3)引導學生回答:表中的兩個量是高度和底面積。
高度擴大,底面積反而縮小;高度縮小,底面積反而擴大。
每兩個相對應的數(shù)的乘積都是300.
(4)計算后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兩個相對應的數(shù)的乘積都是300,乘積一定。
教師小結:我們就說水的高度和體積成反比例關系,水的高度和體積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師提問:高底面積和體積,怎樣用式子表示他們的關系?板書:高×底面積=水的體積(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他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認為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關鍵是什么?
(6)歸納總結反比例的意義。
(7)比較歸納正反比例的異同點。
達成目標:比較思想是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十分普遍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繼《成正比例的量》一課后學習的內(nèi)容,兩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有相似之處,學生從知識的差別中找到同一,也可以從同一中找出差別,學生學習新知識,進行深化拓展,歸納總結。
(三)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1、生活中,哪些相關聯(lián)的量成反比例關系,舉例說一說。
2、課后做一做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運貨的天數(shù)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圖像,與正比例圖像進行比較學習。
達成目標:學生利用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斷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學會分析并進行判斷。
(四)反饋鞏固,分層練習。
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
達成目標: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又服務于現(xiàn)實生活的特點,體現(xiàn)數(shù)學的應用性。
(五)課堂總結,提升認識。
【板書設計】反比例。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積(平方厘米)1015203060。
體積(立方厘米)300300300300300。
高度擴大,底面積反而縮小;高度縮小,底面積反而擴大。
高×底面積=水的體積(一定)。
反比例關系式:x×y=k(一定)。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六
知識目標使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能力目標聯(lián)系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體現(xiàn)解比例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情感目標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情度、價值觀的發(fā)展。
重點使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難點體現(xiàn)解比例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3、比例有幾種表示形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爾鐵掛圖。
2、出示例題。
(1)、讀題。
(2)、從這道題里,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3)、在這信息里,關鍵理解哪里?(埃菲爾鐵模型與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比是1:10)。
(4)、這句話什么意思?(就是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埃菲爾鐵塔的高度=1:10)(板書)。
(5)、還有一個條件是什么?(埃菲爾鐵塔的高是320米)。
(6)、我們把這個條件換到我們的這個關系中,就是(板書:埃菲爾鐵塔的高度:320=1:10)。
(7)、這道題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請同學們想想,想出來的同學請舉手。
(8)、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板書:“解:設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設為x米”,把這個x代入這個數(shù)學模式中就組成了一個比例式(板書x:320=1:10)。
(9)、這樣在組成比例的四個項中,我們知道其中的幾個項?還有幾個項不知道?
(10)、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來給它起個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書:未知項)。
(11)、指著x:320=1:10,問:“這個未知項是多少呢?那怎么辦?”誰上來做做?(指名板演)。
(12)、為什么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呢?10x=320×1(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
(13)、對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寫成下面這樣一個等式,就是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式改寫成了一個等式,這個等式還是一個什么樣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14)、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shù)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這個比例式中,我們知道了任意三項,要求出其中一項的過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義。
(15)、我們解出的答案對不對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樣檢驗?(把結果代入題目中看看對應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這道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引導學生從比例的意義上來解。
2、教學例3。
過渡:我們知道比例還有另一種表示形式,當是=這樣形式的時候,又該怎么解呢?
(1)、出示例3,問:這題與剛剛那個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這種比例時,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項、內(nèi)項)。
(3)、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nèi)項?
(4)、解答(提問:你們是怎么解答的?)、檢驗。
(5)、=。
總結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
作業(yè)布置教材43頁5題。
板書設計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1.5×6。
=×。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七
1.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和正、反比例應用題,根據(jù)成正、反比例量的關系,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解答相應的應用題。這節(jié)課,我們練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2.基本訓練。
小黑板出示練習十第4題,讓學生口答并說明理由。結合第(1)題判斷說明:在一個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書:ab=c),如果積一定,另兩個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個因數(shù)一定,根據(jù)乘、除法的關系,另兩個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題練習。
1.做練習十第5題。
(1)學生讀題。
提問:按過去的算術解法,第(1)題要先求什么數(shù)量,第(2)題要先求什么數(shù)量?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練習小結。
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都要先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的對應數(shù)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題時,正比例應用題要根據(jù)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應用題要根據(jù)乘積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十第11題。
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第一個圓柱的高是第二個圓柱高的還可以怎樣說?(第一個圓柱的高和第二個圓柱高的比是4:5,或者第一個圓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個圓柱的高就是這樣的5份)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當兩個圓柱底面積相等時,(1)圓柱體積與高成什么比例?(2)兩個圓柱體積的比與對應高的比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自己在練習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學生口答式子,老師板書(包括用分數(shù)應用題的方法解答)。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式子,說說各是怎樣想的。說明:按照分數(shù)與比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些應用題可以根據(jù)數(shù)量之間的聯(lián)系,用分數(shù)和比例知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練習十第13題。
(1)提問:這是一道什么應用題?可以怎樣列式解答?(老師板書)這樣解答是怎樣想的?(把樹苗總棵數(shù)看做單位1,單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樹苗總數(shù)看做單位l,成活棵數(shù)是94%,你還能用比例知識解答嗎?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明列式理由。
四、講解思考題。
學生默讀題目。提問:增加鉛以后,鉛與錫的比是5:3,有怎樣的關系式?根據(jù)這樣的關系式可以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課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課堂小結。
通過練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內(nèi)容?指出:過去我們學過的先求單一量和先求總數(shù)量的應用題,可以用比例知識來解答。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要先判斷成什么比例,找出數(shù)量之間對應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的等量關系,列等式解答。解答應用題,還可以根據(jù)數(shù)量之間的聯(lián)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十第8、9、10題。
家庭作業(yè):練習十第6、7、12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八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99~102頁例1~例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能依據(jù)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正比例關。
系的意義是什么?怎樣用字母表示這種關系?
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2.下面哪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為什么?
(1)時間一定,行駛的速度和路程。
(2)數(shù)量一定,單價和總價。
4.引入新課。
如果工作總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之間會怎樣變化呢,變化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兩種量又成什么關系呢?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反比例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2。
出示例2某運輸公司要運一批300噸的貨物。讓學生計算并完成填表任務。
每天運的數(shù)量(噸)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數(shù)。
在本上填表,并觀察思考能發(fā)現(xiàn)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按學習正比例的方法觀察表里內(nèi)容,相互之間討論,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指名學生口答討論的結果,得出:
(1)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需要的天數(shù)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需要的天數(shù)隨著每天運的噸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
(2)每天運的噸數(shù)縮小,需要的天數(shù)反而擴大,每天運的噸數(shù)擴大,需要的天數(shù)反而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是: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總是一定的。(板書: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一定)因為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都是240。提問:這里的240是什么數(shù)量?誰能說出這里的數(shù)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書補充成:運的總噸數(shù)一定時,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一定)。
2.教學例1。
出示例1。
3.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你比較一下例1和例2,說一說,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義。
例1、例2里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是什么關系的量呢?請同學們看第101頁1~3自然段。說明:像例1、例2里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迫問: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乘積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那么上面這種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板書:xy=k(一定))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乘積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反比例關系。所以,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我們就用xy=k(一定)來表示。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1里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例2里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2)提問:看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3)判斷。
現(xiàn)在回過來看開始寫的關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當工作總量一定時,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成什么關系?為什么?指出:根據(jù)上面所說的反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只要先看這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lián)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乘積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變化時乘積一定,它們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是反比例關系。
5.教學例3。
三、鞏固練習。
用剛才我們說的判斷方法來做幾道題。
1.做練一練。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可以寫出數(shù)量關系式看一看)。
2.下題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一根鐵絲,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3.做練習十二第1題。
四、課堂小結。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二第2~4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九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一、課前預習。
預習書19~21頁內(nèi)容。
1、填好書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話的意義,體會正比例的兩個量有怎樣的關系?
3、把不理解的內(nèi)容用筆作重點記號,待課上質疑解答。
二、展示與交流。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
(一)情境一: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jù)你的觀察,把數(shù)據(jù)填在表中。
說說從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說說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說說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shù)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應付的錢數(shù)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shù)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shù)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關系: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們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shù)與質量有什么關系?
6、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shù)增加,爸爸歲數(shù)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shù)與爸爸歲數(shù)的比值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
本節(jié)課主要是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遵循“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問題的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發(fā)展”這一理念。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重點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全體,重視學生對基本解題方法的理解。
在教學中,對于“解比例”,從審題、分析、列比例,到求出的解所表示的實際長度及所用單位,都通過相應的問題加以突出,使學生都能夠運用“列比例法”去解決各種相關的問題。
2.拓展思維,重視學生對解題策略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體驗。
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結合相關例題,巧妙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廣泛思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找到自己個性化的解題策略的同時,也在交流、討論中感受并理解其他同學的不同解題方法。
3.滲透思想,引導學生實現(xiàn)解題策略的優(yōu)化。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的解題策略進行比較,使學生在理解不同解題策略的同時,選擇比較簡捷易懂的解法,從而實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的優(yōu)化。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一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
2、老師也準備了幾個比,想讓同學們求出他們的比值,并根據(jù)比值分類。
2:34.5:2.710:6。
80:44:610:1/2。
提問:你是怎樣分類的?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兩個比相等4.5:2.7=10:612:16=3/5:4/580:4=10:1/2)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教學例題。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圖,請同學說說圖的內(nèi)容。找一找四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再出示四面國旗長、寬的尺寸。
師:選擇其中兩面國旗(例如操場和教室的國旗),請同學們分別寫出它們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問:根據(jù)求出的比值,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
2.4∶1.6=60∶40像這樣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
師:在圖上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shù)形式:4.5/2.7=10/6請同學們很快地把黑板上我們寫出的比例,改寫成分數(shù)形式。
(2)引導概括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老師剛才寫出的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誰能用一句話把比例的意義總結出來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比例的意義。)。
(3)判斷。舉一個反例:那么2:3和6:4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去判斷)。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比值求出來以后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shù)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反饋訓練。
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和12:635:7和45:9。
20:5和16:80.8:0.4和4:2。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課本,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各部分的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有關。
(2)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內(nèi)外項。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兩個外項的積是4.5×6=27。
兩個內(nèi)項的積是2.7×10=27。
(4)計算驗證,達成共識。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性質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判斷前面的比例式,發(fā)現(xiàn)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
(5)引導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通過計算,大家,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guī)律概括出來?
教師歸納并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nèi)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4.5/2.7=10/6)“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shù)呢?內(nèi)項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diào):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6)判斷。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饋訓練: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一)判斷。
1.兩個比可以組成一個比例。()。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兩個數(shù)的倍數(shù)關系。()。
3.8:2和1:4能組成比例。()。
(二)、用你喜歡的方式,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9和9:12(2)14:2和7:1。
(3)0.5:0.2和5:2(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互為倒數(shù),則兩個內(nèi)項的積是(),如果其中一個內(nèi)項是2/3,則另一個內(nèi)項是(),如果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么兩個內(nèi)項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么,()x()=()x()。
(3)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是()、(),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么,a:b=():()。
(四)下面的四個數(shù)可以組成比例嗎?如果能,能組成幾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3、4和6。
拓展題:猜猜括號里可以填幾?
5:2=10:()2:7=():0.71.2:2.5=():25。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六2、3、5。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二
擔任了幾年畢業(yè)班的數(shù)學教學,到六年級的下學期,將有一半以上的課程是在復習和整理,保守的復習課讓習題一道道出現(xiàn),讓同學僅僅停滯在"會"的目標上,這復習課究竟應該如何去上好,應該如何讓同學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數(shù)學的魅力一直是我們思索的問題。在一次班會課上,同學自身組織了班會活動,他們采用了電視上娛樂節(jié)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興,一瞬間,我就想,這樣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數(shù)學課堂?這樣是不是數(shù)學課上的我也可以和班會課一樣成為同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課堂上的"權威"?本著"體現(xiàn)新理念,用活教材,練活習題,激活課堂"的思想,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讓同學分組競賽的方法,把復習活動貫穿到課前、課中、課后,讓同學在合作與競爭中理解本課重點,疏通知識脈絡,建構知識網(wǎng)絡,掌握復習方法。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三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106、107頁例1,例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正確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
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判斷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
(2)路程一定,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讓學生先分別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判斷。
2.根據(jù)條件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說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1)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2)一列火車行駛360千米。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3.引入新課。
從上面可以看出,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應用比例的知識,也可以根據(jù)題意列一個等式。所以,我們以前學過的一些應用題,還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這節(jié)課,就學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例1,讓學生讀題。
(2)說明:這道題還可以用比例知識解答。
(3)小結:
提問:誰來說一說,用正比例知識解答這道應用題要怎樣想?怎樣做?指出:先按題意列關系式判斷成正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正比例關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兩次籃球個數(shù)與總價對應數(shù)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學改編題。
出示改變的問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請同學們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練習本上解答。同時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列等式的依據(jù)是什么。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
(2)誰能仿照例l的解題過程,用比例知識來解答例2?請同學們自己來試一試。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學生練習后提問是怎樣想的。效率和時間的對應關系怎樣,檢查列式解答過程,結合提問弄清為什么列成積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問:按過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總量的應用題現(xiàn)在用什么比例關系解答的?誰來說一說,用反比例關系解答這道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題意列出關系式,判斷成反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反比例關系里積一定,也就是兩次修地下管道相對應數(shù)值的乘積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結解題思路。
請同學們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題過程,想一想,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指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先要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板書:判斷比例關系)再找出相關聯(lián)量的對應數(shù)值,(板書:找出對應數(shù)值)再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板書:列出等式解答)追問:你認為解題時關鍵是什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怎樣來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積相等)。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樣。指出:只有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關系,才能根據(jù)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2.做練習十三第1題。
先自己判斷,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正、反比例應用題要怎樣解答?你還認識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十三第2~6題的解答。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四
教材第106、107頁例1,例2。
1.使學生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正確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
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一、鋪墊孕伏:
1.判斷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
(2)路程一定,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讓學生先分別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判斷。
2.根據(jù)條件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說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1)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2)一列火車行駛360千米。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3.引入新課。
從上面可以看出,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應用比例的知識,也可以根據(jù)題意列一個等式。所以,我們以前學過的一些應用題,還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這節(jié)課,就學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例1,讓學生讀題。
(2)說明:這道題還可以用比例知識解答。
(3)小結:
提問:誰來說一說,用正比例知識解答這道應用題要怎樣想?怎樣做?指出:先按題意列關系式判斷成正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正比例關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兩次籃球個數(shù)與總價對應數(shù)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學改編題。
出示改變的問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請同學們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練習本上解答。同時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列等式的依據(jù)是什么。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
(2)誰能仿照例l的解題過程,用比例知識來解答例2?請同學們自己來試一試。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學生練習后提問是怎樣想的。效率和時間的對應關系怎樣,檢查列式解答過程,結合提問弄清為什么列成積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問:按過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總量的應用題現(xiàn)在用什么比例關系解答的?誰來說一說,用反比例關系解答這道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題意列出關系式,判斷成反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反比例關系里積一定,也就是兩次修地下管道相對應數(shù)值的乘積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結解題思路。
請同學們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題過程,想一想,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指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先要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板書:判斷比例關系)再找出相關聯(lián)量的對應數(shù)值,(板書:找出對應數(shù)值)再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板書:列出等式解答)追問:你認為解題時關鍵是什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怎樣來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積相等)。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樣。指出:只有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關系,才能根據(jù)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2.做練習十三第1題。
先自己判斷,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正、反比例應用題要怎樣解答?你還認識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十三第2~6題的解答。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五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jīng)歷比例尺產(chǎn)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jù)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教具準備:小黑板、中國地圖一張。
學具準備:學生各自準備一張地圖、一張方格紙。
教法:對于意義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嘗試法。對于運用比例尺進行相關計算時,主要用引導發(fā)現(xiàn)法。
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這個成語嗎?(板書:以――當――)。
生:以一當十。(指名回答)。
師:那這樣的話以三當幾?以七當幾?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當三十,當七當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師:那反過來,以幾當五十?以幾當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當五十,以十二當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師:大家真聰明!今天我們就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看一下在數(shù)學中如何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以一當千,甚至以一當更多。
1、師:如果要給我們教室畫一個平面圖,它應該是什么形狀的?
生:長方形。
師:我們以前測量過教室的長、寬各是多少?
(生:長大約8米,寬大約6米。)。
師:請大家在方格紙上畫出我們教室的平面圖。(生畫師巡視)。
(以談話的形式,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讓學生先估計教室的長和寬,再嘗試畫出教室的平面圖,這樣既復習了上節(jié)課圖形的放縮知識,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師:大家畫的圖是長8米,寬6米嗎?(不是)誰來說說是怎么畫的?(展示生的作品)。
(學生的答案可能有:長方形長8厘米,寬6厘米?;蛘呤情L4厘米,寬3厘米。)。
師:同樣畫的都是我們的教室,卻不一樣大,大家贊成誰的畫法(故意)?為什么?
(觀點一:都可以,因為這兩個圖的比都是4:3。
觀點二:這兩種畫法一樣,但畫的大小不一樣,一個面積是54平方厘米,一個是6平方厘米。)。
師:是啊,這兩個平面圖,別人一看會知道我們教室的大概形狀,但我們的教室不可能是長8厘米、寬6厘米,也不可能是長4厘米、寬3厘米,你能想個辦法,讓別人也知道我們教室有多大嗎?(生動腦想、動手寫)。
引導學生匯報:
(1)直接寫上“教室面積大約50平方米。”
(2)在圖上標出“長8米、寬6米。”
(3)標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認為可以寫“1厘米相當于1米。”
(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去動腦、動手、動口,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讓學生體會了比例尺產(chǎn)生的必要性。)。
師:看來同學們很愛動腦筋,遇到問題會想辦法。其實這個問題里面就藏著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新知識。(板書課題:比例尺)。
讓生自學課本第30頁什么是比例尺?
集體交流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其實是一個比,注意誰是前項誰是后項。師根據(jù)生的回答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分數(shù)形式。
(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讓學生自己尋找、發(fā)現(xiàn)和觀察比例尺,從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讓生說出自已畫的兩幅圖的比例尺各是多少,是如何計算的。師根據(jù)生的回答板書相應比例尺。
2、讓學生議一議可以怎樣理解比例尺所代表的意義。
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的多少?(注意單位要統(tǒng)一)。
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多少倍?把圖上距離擴大多少倍就是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多少分之一?把實際距離縮小多少倍就是圖上距離?
圖上距離相當于多少份?實際距離相當于多少份?
(一)基本運用(小黑板出示)。
1、把一塊長20米,寬10米的長方形地畫在圖紙上,長畫了5厘米,寬畫了2.5厘米。
判斷下列幾句話中,哪些比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圖上寬與圖上長的比是1∶2()。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1/400是()。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5)圖上長與實際寬的比是1∶200()。
通過比較判斷說理使學生更加明確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
2、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國地圖,深圳到上海的圖上距離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呢?在學生計算之前先引導學生從倍數(shù)的角度回憶比的意義。提醒學生計算結果的單位名稱,然后總結方法。
3、深圳到上海的距離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國地圖上,深圳到上海的圖上距離會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單位統(tǒng)一。
在這個基本運用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
4、生先獨立完成課本第30頁1至5題,然后集體訂正。
(二)拓展延伸。
1、笑笑家買了一個長5米的家具,請同學們算一下在客廳中能放得下嗎?
2、拿出自己準備好的中國地圖,測算你的家鄉(xiāng)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比例尺。
以一當十。
比
學生的圖1:100或分數(shù)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貼)1:200或分數(shù)前項一般為1。
(強調(diào)比例尺的前項一般為1)。
3、師出示準備的地圖上不同比例尺,介紹比例尺的不同形式,并說出它們的意義。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地圖,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并說一說自己找到的比例尺的意義,為后面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做鋪墊。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一
1、通過自主嘗試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2、能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窘虒W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窘虒W難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nèi)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nèi)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意義,誰能說一說。
1、什么叫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nèi)項的積。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有關比例的應用的知識,即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自學:什么是解比例?請看書第35頁。
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自主學習例2。
出示思考題:
思考:
(1)、埃菲爾鐵搭模型的高與埃菲爾鐵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還有幾個項不知道?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把它叫做()項。
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問題,匯報:。
(1)把未知項設為x。
(2)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nèi)項,弄清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4)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
(5)這變成了原來學過的什么?(方程。)。
(6)讓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計算完整。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小結: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shù)x,所以解比例也要寫“解”字。
解比例的步驟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改寫成方程。
(2)、應用解方程的知識算出未知數(shù)。
3、教學例3。
出示例3:
思考:
(1)“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shù)形式。)。
(2)這種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討論:
(1)解這種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時,要注意什么呢?
(2)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nèi)項?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課件出示:做一做,獨立完成后訂正。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jù)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三、鞏固應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據(jù)()。
2、把0、3:1、2=0、2:0、8可改寫成。
()×()=()×()。
3、把4×5=10×2改寫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則乙=()。
5、在比例中,如果兩個內(nèi)項的積上36,其中一個外項是9,
另一個外項是()。
(二)、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
1、含有未知數(shù)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論依據(jù)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據(jù)題意,先寫出比例,再解比例。
1、8與x的比等于4與32的比。
2、14與最小的質數(shù)的比等于21與x的比。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指生說收獲。老師小結。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二
p53~54、第4~13題,思考題,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練習。
進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并溝通不同解法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提高學生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
p53第4題,口答并說明理由。
1、做練習十第5題。
2提問:按過去的算術解法,第(1)題要先求什么數(shù)量?第(2)題呢?
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自己做一做。
評講: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一定)=反比例=正比例。
提問:正、反比例應用題解題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題方法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練習:(略)。
3、練習十第11題。
啟發(fā)學生用幾種方法解答。
4、做練習十第13題。
(1)提問:這是一道什么應用題?可以怎樣列式解答?
(2)把樹苗總數(shù)看做單位“1”,成活棵數(shù)是94%,你還能用比例知識解答嗎?
引導:增加鉛以后,鉛與錫的比是5:3,有怎樣的關系式?
通過本課的練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內(nèi)容?
第8、9、10題。
第6、7、12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三
二、小組協(xié)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義。
(一)活動??
師: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按要求認真填寫觀察記錄單??茨膫€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學生匯報觀察記錄單的填寫結果。
2、引導觀察:在填、拿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師:你能根據(jù)表格,寫出這三個量的關系式嗎?
4、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每次拿的支數(shù)變化,拿的次數(shù)也隨著變化,但每次拿的支數(shù)和拿的次數(shù)的積即總支數(shù)總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義(閱讀課本,明確反比例關系)。
6、如果用x、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積,反比例關系式怎樣表示?
(二)活動二:(例3)。
1、課件出示例3,指名讀題,學生獨立完成。
2、總結歸納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強化練習發(fā)展提高。
1判定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們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數(shù)一定,每組的人數(shù)和組數(shù)。
()和()是相關聯(lián)的量。
每組的人數(shù)×組數(shù)=全班人數(shù)(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糖果的總數(shù)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數(shù)和裝的袋數(shù)。
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生產(chǎn)電視機的總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chǎn)的臺數(shù)和所用的天數(shù)。
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4機動練習:
想一想:鋪地面積一定時,方磚邊長與所需塊數(shù)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四、全課總結。
1、你能不能結合日常生活舉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四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重點。
正、反比例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判斷下面每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
1.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教學。
(一)出示課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五
《反比例的意義》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第47-48頁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在教學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比例”知識的深化,是后面學習“用它解決一些簡單正、反比例的實際問題”的基礎,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為此,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數(shù)量關系,通過舉例、交流,知識遷移,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反比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首先通過對正比例的復習,直接導入新課教學,揭示課題“反比例”,例題學習,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三種量中的變化規(guī)律,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然后進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關系式:xy=k(一定),接著運用反比例的知識,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讓學生自己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反比例,進一步加深對反比例關系的認識。
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采用引探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標:經(jīng)歷反比例意義的構建過程,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的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體會反比例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感悟到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難點: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夠正確判斷反比例關系。
小組合作,歸納推理,探究交流。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復習猜想導入,引出問題。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關系?
2、在生活中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有的成正比例關系,還可能成什么關系?學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問學生想學反比例的哪些知識,學生大膽猜測,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由此導入新課。
達成目標:猜想導課,激發(fā)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總結方法。
1、明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經(jīng)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2、情境導入,學習探究。
(1)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積(平方厘米)1015203060。
體積(立方厘米)。
提問:根據(jù)列表,你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討論交流。
(3)引導學生回答:表中的兩個量是高度和底面積。
高度擴大,底面積反而縮小;高度縮小,底面積反而擴大。
每兩個相對應的數(shù)的乘積都是300.
(4)計算后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兩個相對應的數(shù)的乘積都是300,乘積一定。
教師小結:我們就說水的高度和體積成反比例關系,水的高度和體積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師提問:高底面積和體積,怎樣用式子表示他們的關系?板書:高×底面積=水的體積(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他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認為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關鍵是什么?
(6)歸納總結反比例的意義。
(7)比較歸納正反比例的異同點。
達成目標:比較思想是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十分普遍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繼《成正比例的量》一課后學習的內(nèi)容,兩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有相似之處,學生從知識的差別中找到同一,也可以從同一中找出差別,學生學習新知識,進行深化拓展,歸納總結。
(三)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1、生活中,哪些相關聯(lián)的量成反比例關系,舉例說一說。
2、課后做一做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運貨的天數(shù)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圖像,與正比例圖像進行比較學習。
達成目標:學生利用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斷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學會分析并進行判斷。
(四)反饋鞏固,分層練習。
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
達成目標: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又服務于現(xiàn)實生活的特點,體現(xiàn)數(shù)學的應用性。
(五)課堂總結,提升認識。
【板書設計】反比例。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積(平方厘米)1015203060。
體積(立方厘米)300300300300300。
高度擴大,底面積反而縮小;高度縮小,底面積反而擴大。
高×底面積=水的體積(一定)。
反比例關系式:x×y=k(一定)。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六
知識目標使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能力目標聯(lián)系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體現(xiàn)解比例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情感目標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情度、價值觀的發(fā)展。
重點使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難點體現(xiàn)解比例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3、比例有幾種表示形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爾鐵掛圖。
2、出示例題。
(1)、讀題。
(2)、從這道題里,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3)、在這信息里,關鍵理解哪里?(埃菲爾鐵模型與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比是1:10)。
(4)、這句話什么意思?(就是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埃菲爾鐵塔的高度=1:10)(板書)。
(5)、還有一個條件是什么?(埃菲爾鐵塔的高是320米)。
(6)、我們把這個條件換到我們的這個關系中,就是(板書:埃菲爾鐵塔的高度:320=1:10)。
(7)、這道題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請同學們想想,想出來的同學請舉手。
(8)、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板書:“解:設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設為x米”,把這個x代入這個數(shù)學模式中就組成了一個比例式(板書x:320=1:10)。
(9)、這樣在組成比例的四個項中,我們知道其中的幾個項?還有幾個項不知道?
(10)、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來給它起個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書:未知項)。
(11)、指著x:320=1:10,問:“這個未知項是多少呢?那怎么辦?”誰上來做做?(指名板演)。
(12)、為什么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呢?10x=320×1(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
(13)、對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寫成下面這樣一個等式,就是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式改寫成了一個等式,這個等式還是一個什么樣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14)、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shù)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這個比例式中,我們知道了任意三項,要求出其中一項的過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義。
(15)、我們解出的答案對不對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樣檢驗?(把結果代入題目中看看對應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這道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引導學生從比例的意義上來解。
2、教學例3。
過渡:我們知道比例還有另一種表示形式,當是=這樣形式的時候,又該怎么解呢?
(1)、出示例3,問:這題與剛剛那個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這種比例時,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項、內(nèi)項)。
(3)、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nèi)項?
(4)、解答(提問:你們是怎么解答的?)、檢驗。
(5)、=。
總結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
作業(yè)布置教材43頁5題。
板書設計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1.5×6。
=×。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七
1.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和正、反比例應用題,根據(jù)成正、反比例量的關系,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解答相應的應用題。這節(jié)課,我們練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2.基本訓練。
小黑板出示練習十第4題,讓學生口答并說明理由。結合第(1)題判斷說明:在一個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書:ab=c),如果積一定,另兩個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個因數(shù)一定,根據(jù)乘、除法的關系,另兩個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題練習。
1.做練習十第5題。
(1)學生讀題。
提問:按過去的算術解法,第(1)題要先求什么數(shù)量,第(2)題要先求什么數(shù)量?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練習小結。
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都要先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的對應數(shù)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題時,正比例應用題要根據(jù)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應用題要根據(jù)乘積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十第11題。
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第一個圓柱的高是第二個圓柱高的還可以怎樣說?(第一個圓柱的高和第二個圓柱高的比是4:5,或者第一個圓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個圓柱的高就是這樣的5份)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當兩個圓柱底面積相等時,(1)圓柱體積與高成什么比例?(2)兩個圓柱體積的比與對應高的比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自己在練習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學生口答式子,老師板書(包括用分數(shù)應用題的方法解答)。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式子,說說各是怎樣想的。說明:按照分數(shù)與比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些應用題可以根據(jù)數(shù)量之間的聯(lián)系,用分數(shù)和比例知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練習十第13題。
(1)提問:這是一道什么應用題?可以怎樣列式解答?(老師板書)這樣解答是怎樣想的?(把樹苗總棵數(shù)看做單位1,單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樹苗總數(shù)看做單位l,成活棵數(shù)是94%,你還能用比例知識解答嗎?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明列式理由。
四、講解思考題。
學生默讀題目。提問:增加鉛以后,鉛與錫的比是5:3,有怎樣的關系式?根據(jù)這樣的關系式可以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課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課堂小結。
通過練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內(nèi)容?指出:過去我們學過的先求單一量和先求總數(shù)量的應用題,可以用比例知識來解答。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要先判斷成什么比例,找出數(shù)量之間對應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的等量關系,列等式解答。解答應用題,還可以根據(jù)數(shù)量之間的聯(lián)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十第8、9、10題。
家庭作業(yè):練習十第6、7、12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八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99~102頁例1~例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能依據(jù)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正比例關。
系的意義是什么?怎樣用字母表示這種關系?
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2.下面哪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為什么?
(1)時間一定,行駛的速度和路程。
(2)數(shù)量一定,單價和總價。
4.引入新課。
如果工作總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之間會怎樣變化呢,變化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兩種量又成什么關系呢?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反比例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2。
出示例2某運輸公司要運一批300噸的貨物。讓學生計算并完成填表任務。
每天運的數(shù)量(噸)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數(shù)。
在本上填表,并觀察思考能發(fā)現(xiàn)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按學習正比例的方法觀察表里內(nèi)容,相互之間討論,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指名學生口答討論的結果,得出:
(1)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需要的天數(shù)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需要的天數(shù)隨著每天運的噸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
(2)每天運的噸數(shù)縮小,需要的天數(shù)反而擴大,每天運的噸數(shù)擴大,需要的天數(shù)反而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是: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總是一定的。(板書: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一定)因為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都是240。提問:這里的240是什么數(shù)量?誰能說出這里的數(shù)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書補充成:運的總噸數(shù)一定時,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天數(shù)的積一定)。
2.教學例1。
出示例1。
3.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你比較一下例1和例2,說一說,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義。
例1、例2里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是什么關系的量呢?請同學們看第101頁1~3自然段。說明:像例1、例2里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迫問: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乘積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那么上面這種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板書:xy=k(一定))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乘積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反比例關系。所以,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我們就用xy=k(一定)來表示。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1里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例2里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2)提問:看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反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3)判斷。
現(xiàn)在回過來看開始寫的關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當工作總量一定時,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成什么關系?為什么?指出:根據(jù)上面所說的反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只要先看這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lián)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乘積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變化時乘積一定,它們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是反比例關系。
5.教學例3。
三、鞏固練習。
用剛才我們說的判斷方法來做幾道題。
1.做練一練。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可以寫出數(shù)量關系式看一看)。
2.下題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一根鐵絲,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3.做練習十二第1題。
四、課堂小結。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二第2~4題。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九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一、課前預習。
預習書19~21頁內(nèi)容。
1、填好書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話的意義,體會正比例的兩個量有怎樣的關系?
3、把不理解的內(nèi)容用筆作重點記號,待課上質疑解答。
二、展示與交流。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
(一)情境一: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jù)你的觀察,把數(shù)據(jù)填在表中。
說說從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說說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說說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shù)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應付的錢數(shù)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shù)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shù)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關系: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們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shù)與質量有什么關系?
6、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shù)增加,爸爸歲數(shù)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shù)與爸爸歲數(shù)的比值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
本節(jié)課主要是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遵循“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問題的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發(fā)展”這一理念。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重點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全體,重視學生對基本解題方法的理解。
在教學中,對于“解比例”,從審題、分析、列比例,到求出的解所表示的實際長度及所用單位,都通過相應的問題加以突出,使學生都能夠運用“列比例法”去解決各種相關的問題。
2.拓展思維,重視學生對解題策略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體驗。
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結合相關例題,巧妙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廣泛思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找到自己個性化的解題策略的同時,也在交流、討論中感受并理解其他同學的不同解題方法。
3.滲透思想,引導學生實現(xiàn)解題策略的優(yōu)化。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的解題策略進行比較,使學生在理解不同解題策略的同時,選擇比較簡捷易懂的解法,從而實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的優(yōu)化。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一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
2、老師也準備了幾個比,想讓同學們求出他們的比值,并根據(jù)比值分類。
2:34.5:2.710:6。
80:44:610:1/2。
提問:你是怎樣分類的?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兩個比相等4.5:2.7=10:612:16=3/5:4/580:4=10:1/2)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教學例題。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圖,請同學說說圖的內(nèi)容。找一找四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再出示四面國旗長、寬的尺寸。
師:選擇其中兩面國旗(例如操場和教室的國旗),請同學們分別寫出它們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問:根據(jù)求出的比值,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
2.4∶1.6=60∶40像這樣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
師:在圖上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shù)形式:4.5/2.7=10/6請同學們很快地把黑板上我們寫出的比例,改寫成分數(shù)形式。
(2)引導概括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老師剛才寫出的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誰能用一句話把比例的意義總結出來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比例的意義。)。
(3)判斷。舉一個反例:那么2:3和6:4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去判斷)。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比值求出來以后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shù)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反饋訓練。
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和12:635:7和45:9。
20:5和16:80.8:0.4和4:2。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課本,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各部分的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有關。
(2)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內(nèi)外項。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兩個外項的積是4.5×6=27。
兩個內(nèi)項的積是2.7×10=27。
(4)計算驗證,達成共識。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性質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判斷前面的比例式,發(fā)現(xiàn)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
(5)引導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通過計算,大家,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guī)律概括出來?
教師歸納并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nèi)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4.5/2.7=10/6)“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shù)呢?內(nèi)項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diào):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6)判斷。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饋訓練: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一)判斷。
1.兩個比可以組成一個比例。()。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兩個數(shù)的倍數(shù)關系。()。
3.8:2和1:4能組成比例。()。
(二)、用你喜歡的方式,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9和9:12(2)14:2和7:1。
(3)0.5:0.2和5:2(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互為倒數(shù),則兩個內(nèi)項的積是(),如果其中一個內(nèi)項是2/3,則另一個內(nèi)項是(),如果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么兩個內(nèi)項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么,()x()=()x()。
(3)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是()、(),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么,a:b=():()。
(四)下面的四個數(shù)可以組成比例嗎?如果能,能組成幾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3、4和6。
拓展題:猜猜括號里可以填幾?
5:2=10:()2:7=():0.71.2:2.5=():25。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六2、3、5。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二
擔任了幾年畢業(yè)班的數(shù)學教學,到六年級的下學期,將有一半以上的課程是在復習和整理,保守的復習課讓習題一道道出現(xiàn),讓同學僅僅停滯在"會"的目標上,這復習課究竟應該如何去上好,應該如何讓同學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數(shù)學的魅力一直是我們思索的問題。在一次班會課上,同學自身組織了班會活動,他們采用了電視上娛樂節(jié)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興,一瞬間,我就想,這樣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數(shù)學課堂?這樣是不是數(shù)學課上的我也可以和班會課一樣成為同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課堂上的"權威"?本著"體現(xiàn)新理念,用活教材,練活習題,激活課堂"的思想,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讓同學分組競賽的方法,把復習活動貫穿到課前、課中、課后,讓同學在合作與競爭中理解本課重點,疏通知識脈絡,建構知識網(wǎng)絡,掌握復習方法。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三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106、107頁例1,例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正確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
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判斷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
(2)路程一定,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讓學生先分別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判斷。
2.根據(jù)條件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說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1)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2)一列火車行駛360千米。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3.引入新課。
從上面可以看出,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應用比例的知識,也可以根據(jù)題意列一個等式。所以,我們以前學過的一些應用題,還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這節(jié)課,就學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例1,讓學生讀題。
(2)說明:這道題還可以用比例知識解答。
(3)小結:
提問:誰來說一說,用正比例知識解答這道應用題要怎樣想?怎樣做?指出:先按題意列關系式判斷成正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正比例關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兩次籃球個數(shù)與總價對應數(shù)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學改編題。
出示改變的問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請同學們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練習本上解答。同時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列等式的依據(jù)是什么。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
(2)誰能仿照例l的解題過程,用比例知識來解答例2?請同學們自己來試一試。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學生練習后提問是怎樣想的。效率和時間的對應關系怎樣,檢查列式解答過程,結合提問弄清為什么列成積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問:按過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總量的應用題現(xiàn)在用什么比例關系解答的?誰來說一說,用反比例關系解答這道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題意列出關系式,判斷成反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反比例關系里積一定,也就是兩次修地下管道相對應數(shù)值的乘積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結解題思路。
請同學們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題過程,想一想,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指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先要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板書:判斷比例關系)再找出相關聯(lián)量的對應數(shù)值,(板書:找出對應數(shù)值)再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板書:列出等式解答)追問:你認為解題時關鍵是什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怎樣來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積相等)。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樣。指出:只有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關系,才能根據(jù)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2.做練習十三第1題。
先自己判斷,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正、反比例應用題要怎樣解答?你還認識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十三第2~6題的解答。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四
教材第106、107頁例1,例2。
1.使學生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正確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
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一、鋪墊孕伏:
1.判斷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
(2)路程一定,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讓學生先分別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判斷。
2.根據(jù)條件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說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1)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2)一列火車行駛360千米。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3.引入新課。
從上面可以看出,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應用比例的知識,也可以根據(jù)題意列一個等式。所以,我們以前學過的一些應用題,還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這節(jié)課,就學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例1,讓學生讀題。
(2)說明:這道題還可以用比例知識解答。
(3)小結:
提問:誰來說一說,用正比例知識解答這道應用題要怎樣想?怎樣做?指出:先按題意列關系式判斷成正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正比例關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兩次籃球個數(shù)與總價對應數(shù)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學改編題。
出示改變的問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請同學們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練習本上解答。同時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列等式的依據(jù)是什么。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
(2)誰能仿照例l的解題過程,用比例知識來解答例2?請同學們自己來試一試。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學生練習后提問是怎樣想的。效率和時間的對應關系怎樣,檢查列式解答過程,結合提問弄清為什么列成積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問:按過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總量的應用題現(xiàn)在用什么比例關系解答的?誰來說一說,用反比例關系解答這道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題意列出關系式,判斷成反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量里相對應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反比例關系里積一定,也就是兩次修地下管道相對應數(shù)值的乘積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結解題思路。
請同學們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題過程,想一想,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指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先要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板書:判斷比例關系)再找出相關聯(lián)量的對應數(shù)值,(板書:找出對應數(shù)值)再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板書:列出等式解答)追問:你認為解題時關鍵是什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怎樣來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積相等)。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樣。指出:只有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關系,才能根據(jù)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2.做練習十三第1題。
先自己判斷,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正、反比例應用題要怎樣解答?你還認識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十三第2~6題的解答。
小學六年級解比例教案篇十五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jīng)歷比例尺產(chǎn)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jù)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教具準備:小黑板、中國地圖一張。
學具準備:學生各自準備一張地圖、一張方格紙。
教法:對于意義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嘗試法。對于運用比例尺進行相關計算時,主要用引導發(fā)現(xiàn)法。
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這個成語嗎?(板書:以――當――)。
生:以一當十。(指名回答)。
師:那這樣的話以三當幾?以七當幾?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當三十,當七當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師:那反過來,以幾當五十?以幾當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當五十,以十二當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師:大家真聰明!今天我們就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看一下在數(shù)學中如何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以一當千,甚至以一當更多。
1、師:如果要給我們教室畫一個平面圖,它應該是什么形狀的?
生:長方形。
師:我們以前測量過教室的長、寬各是多少?
(生:長大約8米,寬大約6米。)。
師:請大家在方格紙上畫出我們教室的平面圖。(生畫師巡視)。
(以談話的形式,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讓學生先估計教室的長和寬,再嘗試畫出教室的平面圖,這樣既復習了上節(jié)課圖形的放縮知識,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師:大家畫的圖是長8米,寬6米嗎?(不是)誰來說說是怎么畫的?(展示生的作品)。
(學生的答案可能有:長方形長8厘米,寬6厘米?;蛘呤情L4厘米,寬3厘米。)。
師:同樣畫的都是我們的教室,卻不一樣大,大家贊成誰的畫法(故意)?為什么?
(觀點一:都可以,因為這兩個圖的比都是4:3。
觀點二:這兩種畫法一樣,但畫的大小不一樣,一個面積是54平方厘米,一個是6平方厘米。)。
師:是啊,這兩個平面圖,別人一看會知道我們教室的大概形狀,但我們的教室不可能是長8厘米、寬6厘米,也不可能是長4厘米、寬3厘米,你能想個辦法,讓別人也知道我們教室有多大嗎?(生動腦想、動手寫)。
引導學生匯報:
(1)直接寫上“教室面積大約50平方米。”
(2)在圖上標出“長8米、寬6米。”
(3)標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認為可以寫“1厘米相當于1米。”
(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去動腦、動手、動口,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讓學生體會了比例尺產(chǎn)生的必要性。)。
師:看來同學們很愛動腦筋,遇到問題會想辦法。其實這個問題里面就藏著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新知識。(板書課題:比例尺)。
讓生自學課本第30頁什么是比例尺?
集體交流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其實是一個比,注意誰是前項誰是后項。師根據(jù)生的回答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分數(shù)形式。
(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讓學生自己尋找、發(fā)現(xiàn)和觀察比例尺,從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讓生說出自已畫的兩幅圖的比例尺各是多少,是如何計算的。師根據(jù)生的回答板書相應比例尺。
2、讓學生議一議可以怎樣理解比例尺所代表的意義。
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的多少?(注意單位要統(tǒng)一)。
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多少倍?把圖上距離擴大多少倍就是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多少分之一?把實際距離縮小多少倍就是圖上距離?
圖上距離相當于多少份?實際距離相當于多少份?
(一)基本運用(小黑板出示)。
1、把一塊長20米,寬10米的長方形地畫在圖紙上,長畫了5厘米,寬畫了2.5厘米。
判斷下列幾句話中,哪些比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圖上寬與圖上長的比是1∶2()。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1/400是()。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5)圖上長與實際寬的比是1∶200()。
通過比較判斷說理使學生更加明確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
2、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國地圖,深圳到上海的圖上距離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呢?在學生計算之前先引導學生從倍數(shù)的角度回憶比的意義。提醒學生計算結果的單位名稱,然后總結方法。
3、深圳到上海的距離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國地圖上,深圳到上海的圖上距離會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單位統(tǒng)一。
在這個基本運用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
4、生先獨立完成課本第30頁1至5題,然后集體訂正。
(二)拓展延伸。
1、笑笑家買了一個長5米的家具,請同學們算一下在客廳中能放得下嗎?
2、拿出自己準備好的中國地圖,測算你的家鄉(xiāng)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比例尺。
以一當十。
比
學生的圖1:100或分數(shù)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貼)1:200或分數(shù)前項一般為1。
(強調(diào)比例尺的前項一般為1)。
3、師出示準備的地圖上不同比例尺,介紹比例尺的不同形式,并說出它們的意義。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地圖,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并說一說自己找到的比例尺的意義,為后面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做鋪墊。